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大余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3 14:0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大余县地理位置概述  
大余,古称南安,隶属江西赣州市,座落于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南大门”。面积1368平方千米,辖8个镇、3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大余县常住人口为264995人。  
大余县是宋代周程理学起源地。名胜古迹有唐宋所辟梅关和古驿道、南唐丫山灵岩寺、宋嘉佑寺塔、宋牡丹亭等,当中嘉佑寺塔、梅关和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019年十二月,成为全国乡村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六月,入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名单。2020年六月三十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爱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七月二十九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二、大余县文化事业  
2018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72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46.7千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557件;全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47080户,比上年降低4420户。  
三、大余县历史文化  
1、理学发源地  
大余是理学的发源地,理学思想的聚合地和集散地,冲散着丰厚的理学内涵和浓郁的理学文化氛围。宋庆历五年(1045年),理学宗师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公务之余常常读书、思量和写作,在这里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教授了“二程”两个理学大师,并创立了道源书院。  
2、客家童谣  
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化的根。客家童谣是以客家话创作、以青少年口吻写作的客家歌谣,取材于平常生活事物,形式多样、语言活泼、易于上口,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大余县东门小学开设童谣班,许多儿童还在课余当了客家童谣宣传小使者,教同伴共同唱《麻雕子》《月光光》等童谣。黎林生已收集本地客家童谣200余首。  
四、大余旁牌舞(第四批省级)  
旁牌舞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制造的练兵和实践中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动作(见戚继光《练兵实纪》),后传入民间经演绎编排成为武术健身和表演的一种军事舞蹈。旁牌舞主要模拟敌我双方步骑两军对垒破阵作战情形。舞蹈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实战兵器。兵器分防御性兵器和进攻性兵器。防御性兵器由旁牌(圆形、燕尾形盾牌)组成;进攻性兵器由刀、棍、枪、斧、钩镰、双锏、花耙等组成。旁牌舞表演形式分为阵式表演和击刺表演两大部分。首先进行阵式表演,阵式表演分四个阵式;击刺表演分三种套路组合进行长短兵器攻防对打。整个表演过程充分展示了古代对敌作战的激烈场景。  
旁牌舞是由县人康明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南京拜师习武时学得并带回传授,在本县吉村镇康姓宗旗中世代相传,历时已有四百多年。  
旁牌舞是一种罕见的集武术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军事舞蹈。通过表演,形象和艺术地再现了戚继光的军事战术谋略和戚家军英勇善战、灵便克敌的战斗精神,起到较强的体育健身、表演观赏价值及军事史料价值。
  
五、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南安板鸭是大余县大众化的传统食品,是江西省名优特产品和江西省传统出口农副产品。始产于明万历年间,因出产地在南安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生产加工历史,有100余年外贸出口历史。它 采纳传统而特有的加工方法生产,以色、香、味、形四特色而享誉古今,驰名中外。  
南安板鸭主要选取大余特产“大粒麻鸭”和“大余白鸭”为主原料,经特有的加工工艺腌制而成。最初的加工方法是将自养的毛鸭宰杀后用粗盐腌泡,不进行棚板定形,用阳光自然晒干即成,俗称“泡腌”。“泡腌”起到存储时间长,携带方便的特点,跟随梅岭驿道的繁荣发展,“泡腌”构成商品,生产规模慢慢增大,其腌制加工方法也接连不断得到改进,构成了选料—育肥—宰杀—人工脱毛—剖膛取内脏及去外五件—盐腌制—漂洗—定型—露晒—整形—包装产品的传统加工工艺,“泡腌”也由此而变名为“板鸭”。经传统工艺加工制作的南安板鸭,鸭体扁平,呈桃圆形,肋骨为“八”字形,尾部呈半圆形,表皮奶酪色,瘦肉酱色,肥瘦肉分明,尾油丰满而不外溢,起到皮酥,肉嫩,色香,味甘,不腻,咸淡相宜的特性,成为腊制品中的珍品,酒席中的佳肴,被誉为“腊中之王”。  
大余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江西三大古县之一的南林县。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之后,至宋嘉祐八年(1063年)立表梅关,梅岭驿道慢慢成为中原连通岭南及海外的重要陆路通道,中原的科技、文化、物产及外域文明、贡品均在此结集交流,产生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盛景。大余又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饲养家禽家畜,制作民间小吃是客家人的传统生活习俗,用盐腌制的萝卜干、芋荷、豆腐等一直以来都是客家爱慕的传统食品。  
明万历年间,居住在南安府城外方屋塘一带的邓氏家族中,有人将现宰的新鲜鸭子用粗盐腌泡晒干后吃,感觉香味可口,并且能像腌萝卜一样便于储存,春节时蒸上一盘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受到众人的一致欣赏,大家就将这种腌制做成的鸭子俗称为“泡腌”。时驿路繁忙,有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方屋塘邓家吃上一盘“泡腌”,顿觉食欲大增,吃上不算还要带上几只回乡待客。就这样,“泡腌”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被带到广州,带到南洋诸国,到清朝中后期,南安板鸭就由客家人大众化的民间传统食品演变为达官贵人春节待客的佳肴和拜客的馈赠礼品。  
六、大余核微雕技艺(第三批省级)  
核雕工艺的极致为核舟。明代学者魏学伊著《核舟记》,向世人推荐了明天启年间常熟艺人王毅雕刻创作的《苏东坡泛舟赤壁》,并使核舟雕刻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明、清时期,核舟风行于世,成为王室、官吏、商贾们的偏好之物,当时有“一舟十金”之说。然而,耗时费神的核舟微雕、微刻技术要求极高,其技术非常人可继承,故清康、乾盛世以后,精品核舟雕刻名家子弟绝大多数不愿习传核雕技艺,核雕工艺跟随清政府的衰败而凋谢。  
十九世纪末,胡开价举家从原籍江西省上犹县搬迁到大余。胡开价少时在家,木工、泥匠、裁缝、碑刻、刻印章等都先后从师学艺,因悟性高,所学之艺样样精通,被时人称为“开价师傅”。移居大余后,发觉该地盛产梅子,其核骨质饱满,且椭圆形状,便借助当时有钱人家胸饰物(或扇坠)之一的核舟模型,以伞骨、铁丝为原料制作刀具,试雕梅核饰物,并获得成功。其雕刻作品多以“十八罗汉”、“十二生肖”为主,但有的时候因人订购而雕刻梅核舟。“开价师傅”出名后,因其雕刻的梅核作品可接济家用,便传授梅核雕刻技艺给其子胡宗生。胡宗生在其父专雕梅核的基础上,拓宽了果核用料,并选取桃核、橄榄核作为“罗汉”“生肖”核舟的雕刻用料,其功力超越了上辈。同时,胡宗生将果核雕刻技艺传给了其子胡祝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西大余民间工艺艺人胡润生追思父亲果核雕刻足迹,从碑刻、印治中受到启示,自制刀具,以梅核、桃核、橄榄核等果核为原用料,借助资料推荐,试雕核舟。经百余枚果核试验,1996年终于雕刻完成了第一枚精品核舟。核舟雕刻工艺极其繁杂,且费时耗力。其工艺流程为:选取果核——防腐浸泡——晾干——制胚——去(果)仁——定形——雕刻——刨光——上窗、上链——包装装盒。当中所有一环节出错,都会使作品成废品。  
世人公认的核舟的代表作品,为清乾隆年间陈祖章以橄榄核雕刻的《赤壁夜游》(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四海八方文博部门和民间也收藏有一些明清时期的核舟作品,但整体品质较差。胡润生博采明清核舟雕刻名家之长,传承父辈果核雕刻精华,凭天赋、勤奋与执著,倾情弘扬核舟雕刻艺术,终使精品核舟沉寂两百年后重现人间。  
七、大余南安罗汉舞(第三批省级)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大余县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罗汉头、猴子、罗汉崽三种形象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青少年。罗汉头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征神灵,并集男女两性于一身:如罗汉头头带假面具,假面具上画有雪白的眉毛、胡子、寿须,是一个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人形象;但体态肥硕,非常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拟女人怀孕状。在情节表演中,罗汉头有“迈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动作。罗汉头迈老人八字步踩台是挑选播罗汉崽到民间的地点。“捧腹”“捧臀”动作是表现罗汉头快要生罗汉崽的欢跃心情。罗汉头播崽时,将罗汉崽装入人种袋里,然后双手举起人种袋,将罗汉崽撒播人间。猴子由一精灵小孩扮演,系罗汉头的丈夫。据老艺人说我们我们是猴子与神仙0而生的,在舞蹈表演中可足见这种夫妻关系。如当中有猴子与罗汉头碰臀0的情节与动作。还有十八个小孩扮演罗汉崽(有的时候人数可多可少),罗汉崽象征男丁,故有罗汉所到之处均人丁兴盛的说法。  
南安罗汉舞是大余县绝无仅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表演程序上构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俗称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称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  
罗汉舞是江西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独有的一种民间舞种,又称罗汉送喜,起源于明末清初。它在表演程序上构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  
罗汉舞来源于一个传说:古时南安镇清泉坊世居着吕、张两大姓。吕家多子家贫,而张家多女富庶。两家虽互为邻居,却常在重大节日时互相抬杠。一年春节,张家叫女婿用元宝垫桌子吃年饭,而吕家则叫众儿子用肩扛桌吃饭。后有和事佬出来调解,两家不计前嫌,每逢节日必出节目,敲锣打鼓摹仿原来情景。因为他们祖先信奉大肚罗汉,敬罗汉以求多生子,所以称为罗汉舞。  
几百年来的流传,使罗汉舞慢慢成为大余县南安镇村民春节元宵端午等重大节日最受欢迎的民间活动。  
八、大余县结婚习俗  
江西赣州大余,纯客家县,全县通行客家语。这是一块物华天宝的美地,素有“世界钨都”之称;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新石器时代文明萌芽地、宋代周程理学起源地、客家美食烫皮发源地……  
跟随现代文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一些民家风俗应对边缘化、断层的境遇。特别在当下一些婚礼现场,因为大多数人工作在外,平常回家时间少,本着从简的操办原则,许多传统文化、民风习俗乃至观念都被简化了。  
不过在大余县新城镇,却依旧保存着老一辈人留下的东西,而且与现代婚礼流程巧妙结合,演绎了有着“大余滋味”的独特婚礼。  
新城镇是赣南四大名镇之一,大余县第一大镇和经济重镇,2013年江西省百强中心镇。小浩是新城镇麻布村土生土长的年轻小伙儿,26岁的他,正值结婚大好年龄。十月二日,在举国为祖国庆生的节假日,小浩迎来了自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他将与他的爱人小娟,步入婚姻殿堂,携手走向新的幸福生活。为了迎接这一刻,同时为了传承“大余婚俗文化”,小浩对婚礼的布置分外重视。  
风俗一: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天,小浩家请宗亲(大伯等人)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等物送到女家。鱼,需要是两条,并且需要被红纸等物品染成红色,象征成双成对的喜庆;带路鸡,一公一母,母鸡需要是没有下过蛋的母鸡;酒,成年的好酒,需要用坛子装,用红布密封;肉,实际上是猪心肺,掏心掏肺之一。全部礼品都会用一折“松明”匹配,预兆好福气。  
更讲究的还是聘礼,也就是红包。在各个红包上,写着司仪、司厨、鼓手、步履、媒人等古代婚假时仪仗队、后勤组才会出现的身份名。在小浩伯父将红包交于女方家长时,男方还会额外再添几块、几十块、几百块零钱在红包以外,寓意“添丁添福”。  
风俗二:迎亲  
婚礼当天,小浩浩浩荡荡前往女方接亲。这当中,有司机,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打红伞的,有伴郎等等,有挑担子拿行李的,当然还有新郎官。不过,全部人数需要是奇数。  
迎亲后,在婚房,有专人铺新床,并且新床得先小男孩躺过之后,新人方能睡。在新床的被单上,小浩的亲人将准备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铺成爱心形状,谐音“早生贵子”。  
(新床摆件:“早生贵子”)  
风俗三:红包破门和找新娘鞋  
在这个环节上,可苦了小浩。兴致勃勃的他率领着伴郎队伍来到新娘门前,却被伴娘团出难题。先是要小浩唱歌,小浩尽管早有准备,却因紧张而忘词;而后是要小浩当着众人面申请告白。  
小浩和伴郎团迟迟不见伴娘开门,有些着急,于是红包塞门打通伴娘。终于,伴娘开门了,但难题又来了,新娘的鞋被藏起来了。在一番斗智斗勇之下,伴郎团终于“抢到”新娘。  
(小浩“千辛万苦”接到新娘)  
风俗四:客家小吃  
大余烫皮。烫皮是赣南客家民间独特风味的特产,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蒸熟等工序制成,成品呈片状或卷片状,口感香、酥、脆。大余作为烫皮之县,婚礼现场当然少不了。  
大余艾米果。没错,就是甄嬛传里常说的艾!艾米果是赣南特色小吃,用大米和艾草磨浆并炒熟制成多种形状的果品,置蒸笼内蒸熟,吃起来有一股独特的药草香味。婚礼时,大家族大团圆,吃着艾米果,其乐无穷。  
大余荷包胙。也叫荷包肉,是大余传统特色菜。它起到荷叶的清香、猪肉的浓香、糯米的幽香,还有几味佐料的烈香,吃起来油而不腻,是大余婚礼、升学、乔迁等酒席最经常见到的菜品。大余人常说,假如来大余吃酒,没吃荷包肉算是白来了。  
酸辣芋荷,客家人最爱好的一种腌制品之一,能够单独做菜,也能够作为调料。大余人把芋荷梗子洗净晒干,除去水份后用淘米水晻了,加入一些青的或红的辣椒、大蒜头,一齐码结实了存在缸里封好。过些时日,便能够食用。酸辣芋荷、芋荷肥肠,都是大余婚礼酒席绝佳的美食。  
大余芋包子,赣州客家特色小吃。大余人选用本地芋仔,面粉、辣椒粉、盐、葱末、姜末等适量油炸而成,外表呈金黄,外脆内软,入口极香。不但是小儿童的零食,还是大人嘴里的美食。  
新意+心意:小浩嘴吹999个气球  
气球,是大余婚礼现场最经常见到的装饰之一。看到满屋子里装饰着五颜六色的气球,你第一感觉兴许是“好看,美丽,温馨”。但是,假如你晓得这是小浩用嘴一口一口吹起来的,那一定非常惊奇。  
“你是否傻?不是有专用的打气筒吗?”朋友很是不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时小女孩把空盒子送给她爸爸,爸爸很生气自我的女儿不懂事,谴责她没有放礼物。但是小女孩含着泪水告诉爸爸,盒子B空的,里面装满了她的吻。随后,爸爸把盒子放在床头,每每想念女儿,就拿起来。”小浩说明说,我想让我深爱的妻子晓得,这999个气球里充满了我的吻。  
九、大余县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怎么样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相当多还相传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多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经常见到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儿童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儿童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儿童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儿童,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儿童时,儿童能够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议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儿童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金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儿童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给予了新的内容。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种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地方,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爱好在窗户上贴上多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但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慕,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憧憬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明“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多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相当多兴盛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跟随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盛》、《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中国现今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流行全国。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共同,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随后慢慢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通常为夜半时分。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来到之时,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制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跟随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但畅销全国,并且还远销世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的衣着,装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法很多种,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共同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因为登门拜年费时费力,随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随后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经常见到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儿童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儿童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儿童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用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相当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一是走亲戚。初一需要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能够逗留吃饭、玩耍。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我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明谦恭。这种情况通常不适合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明谢枕。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共同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法。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顾客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上层士大夫实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所以有些关系不大紧密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有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跟随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接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法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迎接招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可以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假如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十、大余县饮食习俗  
1、酒糟鱼  
酒糟鱼是大余一道经典名菜,在每年冬至前后选用优质的草鱼处理好,以细盐、米酒腌制,通过十余天的发酵,直到渗出的卤水漫没鱼片,直到鱼肉呈现枣木红,其色泽即有一种沉浸之美,酒香迷人。  
2、大余县芋荷  
腌制后的芋荷梗能够清炒,也可以调配鸭杂、大肠等,味道别具一格,芋荷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大余基本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一道美食。  
3、荷包胙  
荷包胙是江西南康和大余的地方传统名菜,它起到荷叶的幽香、猪肉的浓香、糯米的幽香,还有几味作料的烈香,吃起来油而不腻,香能饱肚,饭菜合一。  
4、梅城肥鸡  
梅城肥鸡是一款江西大余的特征传统名菜,归于赣菜。主要原料有肥胖阉鸡1只、花生油等。"梅城肥鸡"以制做周密,外形完好,香气扑鼻,肉质烂嫩,整只上桌而闻名遐迩。此菜色泽微黄,香气扑鼻,味道稠密,表面完好,质地软嫩,美观慷慨,是有名的佐酒好菜。  
5、香芋扣肉  
食物选用五花肉切成约0.5公分厚,煮成多半烂后油炸。香芋头也切同肉相同厚度油炸成金黄色,与五花肉一块块相隔、相扣,放入调料,吃起来味香、不腻、爽口。肉皮金黄,香芋雪白,黄白相间,构成龟背,外观美观,而肉食不腻,芋嚼鲜美,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6、霉豆腐  
大余霉豆腐也是大余的一道传统特征菜,没到冬天,乡村差不多每家每户都会做霉豆腐。大余霉豆腐的做法是将豆腐切成小方块,等其发霉后,略微清洗一下,蘸上多种调料,封装起来,放置一段时间就成霉豆腐也叫腐乳。  
7、南安板鸭  
板鸭又名泡腌,是南安镇的传统特产,更是南安春节待客的一道美味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南安人家做的板鸭肉嫩骨脆香润,鸭油丰满不腻、味香可口留齿,是腊味中的上品。  
8、大余烫皮  
烫皮是赣南客家人的特征食物,非常是“新城烫皮”更是家喻户晓。做法也很简单,将大米用井水浸泡一天,打成米浆,然后准备两个簸箕,用来蒸。最好用大锅蒸,两个簸箕互相换着来,大锅的里边放了多半锅的水,然后放了一个用稻草圈住的竹编,预防簸箕进水,蒸3-5分钟就能够出锅了。  
十一、大余县名人  
戴衢亨,字荷之,号莲士,大余县人,生于清乾隆十九年。7岁能诗文,17岁中举,在天津向乾隆帝献诗,大受赏识。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戌科状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时称小军机),辅佐乾隆帝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章;曾随乾隆帝南巡。嘉庆二年,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兼军机大臣(时称大军机),辅佐嘉庆帝除去权臣和珅,抄没其家产,责令其自杀,清除其余党;整顿刷新吏治;整理财政,节约开支,不加赋税,百姓称颂。后任兵部尚书(从一品),专任将帅,镇压了保持9年的白莲教起义。又任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土。嘉庆十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土(正一品)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终年57岁。溢文端,赠太子太师。清代大学士是名义宰相,军机大臣是实际宰相。戴衢亨任军机大臣达15年,又拜大学士,在清代汉人官员中屈指可数。一生办事慎重,为官清正,深得嘉庆帝信任。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南安诗草》。  
戴第元,字正字,号省翁,衢亨之父,乾隆丁丑科进土。授编修。曾主江南、山东、湖北乡试。官至太仆少卿。叔父戴均元,字修原,号可亭,乾隆乙末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学政,三任会试总裁,二读殿试朝考卷,赏戴双眼花翎,受宫保衔,任军机大臣,拜文澜阁大学土。  
戴心亨,字习之,号石士,衢亨之兄,乾隆乙未科与叔父同登进土,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四人均才大学博。以其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誉为“西江四戴”。  
吴昌德,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十二、大余县著名景点  
(一)梅关古驿道(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分为两个景区,南边的广东南雄市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40元,北边的是江西大余县的梅关古道景区,门票25元。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随后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仅仅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  
梅关古驿道历经二千余年沧桑至今依旧保留完整。  
梅关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曾在这里打过三年的游击战,并留下《梅关三章》的著名诗篇。梅关又是古代赣粤二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唐开元年间开始修筑梅关驿道,沟通了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增进赣粤经济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庾岭红梅”是当地著名的景观,在梅关能够看到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景,梅关一带因而又有“梅国”的美称。  
梅关古道是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巅建梅关,砖石构筑,座南朝北,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关楼上方先镶刻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题的石刻匾额,北书“南粤雄关”,南书“岭南第一关”现仅存关楼两侧约8公里道路,是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梅关古驿道历经二千余年沧桑至今依旧保留完整。梅关是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对峙,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曾在这里打过三年的游击战,并留下《梅关三章》的著名诗篇。梅关又是古代赣粤二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唐开元年间开始修筑梅关驿道,沟通了内陆与“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增进赣粤经济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庾岭红梅”是当地著名的景观,在梅关能够看到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景,梅关一带因而又有“梅国”的美称。  
地址:赣州市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的梅岭山麓  
(二)丫山森林公园  
丫山,位于江西南端历史文化名城——大余县城郊。最高峰海拔906.2米,佛、道、儒“三教”在这里千百年来相辅相成,融汇贯穿。景区占地三万余亩,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2.6%,山中秀木成林,瀑布成群,竹清茶香,奇花佳木遍布,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这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将丫山打导致了“健康圣地,快乐天堂”。在这里,您将修身养性,享受自然。  
丫山森林公园距县城9.5公里,占地面积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公园内珍贵树植诸多,有罗汉松、银杏、竹柏等数十种,有草鹿、穿山甲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公园内有丫山灵岩古寺、丫山龙山瀑布群等景点。景区景色秀媚,如诗如画,是一个山、林、泉、寺等自然景观和诸多人文景观荟萃的综合性游览地,属省级风景名胜区。  
丫山龙山瀑布群,位于丫山腹地,景区长约4公里,呈阶梯状分布,有大小瀑布20余处,沟壑纵横、陡崖峭壁,飞瀑悬挂,林幽泉清、气候宜人。  
在大余县梅关—丫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古寺内,生长着两棵树形酷似“丫”字和“山”字的千年铁树,令众多游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  
这两棵铁树区别座落于寺中大雄宝殿后面的东北角和西北角,高约4米,主干胸径约0.8米。东北角的这棵铁树呈“丫”字形,树干向东南呈70度弯曲横长,长约1.8米;西北角的铁树长在石缝中间,中间的树干挺直,两边的树干微凹并向两边倾斜,树冠面积约10平方米,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古意盎然的“山”字。两棵铁树至今生命旺盛,绿意葱茏,区别长成“丫”与“山”两种树形,合起来与当地山名“丫山”不谋而合,堪称镇山之宝。据该寺70多岁的僧人说,两棵铁树年代久远,长相怪异,还是最近才被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发觉了树形的奇特之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寻奇觅胜。  
(三)大庾岭  
大庾岭亦称庾岭、台岭、梅岭、东峤山,中国南部山脉,“五岭”之一,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为南岭的组成部分。为花岗岩断块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浈水与赣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岭。19  
大庾岭原古道经庾岭之山脊筑有一雄关,今谓之大梅关。大梅关现尚存有数里的石板古驿道,道旁多梅树,亦称“梅岭”,为著名的风景区。后开通的粤赣公路,经过庾岭之地,谓之小梅关,小梅关高约400公尺,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庾岭山脉为著名钨矿产地,储量占中国的1/2以上,仅大余县境就有国有四大钨矿,大余因之也被称为“世界钨都”。  
大庾岭古称塞上、台岭、寒岭、东峤。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于此,因名大庾岭,又曰庾岭。唐张九龄监督开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树,故又名梅岭。在江西、广东两省边境,向为岭南、岭北的交通咽喉。五代间驿路荒废。宋元佑间重修,蔡挺复命夹道植松,在岭上立关,名梅关。《元和郡县志·岭南道·韶州·始兴县》:“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里......本名塞上,有监军姓庾,城于此地,众军皆受庾节度,故名大庾。”宋朱淑真《咏雪》诗:“庾岭腊梅寒散乱,章台风柳絮萦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西》:“大庾岭在南安府西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磅礴高耸,为五岭之一。《水经注》云,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戌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又《秦纪》,秦使屠睢将兵十万守南埜之峤,谓此矣......《汉志》亦名为台岭山,以岭上有石如台也。”  
所谓五岭,史书记载互有出入,综合《广州记》、《南康记》、《舆:地志》、《水经注》诸家所说,五岭的详细位置是: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余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  
(四)大余挂角寺  
挂角寺,又名云封寺。座落于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的梅岭上。梅岭上有划分江西跟广东边界的梅关,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  
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仅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没精打采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此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什么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晓得神仙的功力,马上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所以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灵岩寺。挂角寺有联日:  
挂角什么时候,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五)“世界钨都”景区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现正申报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景区由雅丹沙漠城及地下迷宫等景点组成,是独具特色的“钨都”地质游览景观。大余因钨矿资源蕴藏丰富,被称为“世界钨都”,特别以西华山钨矿为代表的“世界钨都”矿业资源景观闻名遐迩。雅丹沙漠城,座落于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灯芯桥附近,距323国道500余米,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蚀余景观,也是江南独一无二的一大奇景,由西华山钨矿为主的选矿废弃的尾沙组成,因为年深月久,尾沙越积越多,又经过长期风侵雨袭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峦”、“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龙摆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当中,宛如进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细沙中享受“沙疗”乐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宫,座落于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西华山钨矿总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钨都”的中心矿区,经过了近百年的开采历史,井下采矿坑道纵横交织、上下连通,构成一个庞大的矿井群,宛如一座地下迷宫,游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矿山小型电动车进入钨都心脏,观赏这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质科学的神奇,领会“世界钨都”的博大。另有地质标本陈列馆等景点,是一处集地质考察、探险求知、地抗神游为一体的钨都工业文化旅游景区。  
庚岭雅丹沙漠城距县城5公里,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奇特景观。该景点三面环山,远远望去,像一块悬挂于青山间的璞玉,涉足沙漠城,展现在眼前的是沙的世界,大自然这个技艺超群的雕刻家,把一座座沙包雕刻成件件艺术精品,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狮身人面人,还有造型奇特的狮头虎脑,让你误以为进入大漠戈壁滩。风扬沙飞,阵阵哨音,让人仿佛听到荒漠遥远的驼铃。  
(六)云封寺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  
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仅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没精打采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此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什么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晓得神仙的功力,马上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所以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灵岩寺。挂角寺有联日:  
挂角什么时候,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七)牡丹亭公园  
驰名中外的牡丹亭原座落在南安府衙内(今县城西华山钨矿款待所),旧为“府衙花园十景”之最,园内古木参天,流水淙淙,建筑高雅,是古代江南著名园林之一。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羁留大余,以此为背景创作了震世名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牡丹亭从此举世闻名。牡丹亭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后多次修葺。原为八角形,双重檐,上层有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8柱,东南西北四面皆门,正门悬“牡丹亭”匾。外8柱四周有x字纹栏杆。风外柱之间有隔扇,隔扇上半部也有亚字花格窗,内上皆漆以黄色。四向内外门柱皆有楹联。亭内有画梁,柱为红色。亭盖绿色琉璃瓦,葫芦瓶顶。亭高6.67米,面积20平方米。亭旁有丽娘冢,梳妆台、绿荫亭等建筑。牡丹亭建筑精致,错落有致起到较高的艺术价值。  
牡丹亭电话:(0797)8722003牡丹亭营业时间:上午8:00—下午6:00牡丹亭公园门票:2元/人次牡丹亭交通:自驾:到达大余县城,继续沿着323国道往南行驶约1公里到梅关大桥南头左拐进入,就能够游览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公园。  
(八)彭坑陈毅旧居  
陈毅旧居座落于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为游击队交通员周兰家。整栋建筑为土木结构,青瓦盖顶,分为上下厅,中间有天井,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是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  
彭坑位于大余,信丰,广东南雄3县交界处油山北鹿,背靠高山,南通南雄大兰,北出池江,东邻信丰的上,下坪,地势险陖,山峦连绵森林茂盛。  
1936年春,陈毅来到了池江彭坑,先在彭坑的大叶坑,沙子坑等一带搭棚居住,常常走动,东一夜,西一夜,随后,腿伤复发,就在游击队交通员周兰家后山上一颗大松树下搭了一个筒易的草棚住下,为便于医治陈毅的腿伤,在周兰夫妇的要求下,陈毅搬进周兰家居住。  
从此,游击队常在这里开会,研究斗争策略。  
1934年十月,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长征,留手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军,保卫红色苏维埃政权。  
(九)长岭会议旧址  
长岭会议旧址座落于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沙湾罗学文家。1935年四月中旬,项英、陈毅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沙湾农民罗学文家中,主持召开了党政军干部全体会议,近70人参加了会议,史称“长岭会议”。会议制订了“依靠群众,保持斗争,积蓄力量,制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游击斗争方针。并进行了分兵部署,将红军游击队分散到各区去开展斗争。“长岭会议”,是红军游击队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的转折点,对胜利保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起到重要意义。  
长岭会议旧址一栋山区民房,建于清朝中后期,土木结构,分上下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大余县委、县政府区别于1978年、2007年进行了维修,爱护较好。2005年七月七日,长岭会议旧址被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爱护名录。2011年七月十八日,长岭会议旧址被列为大余县文物爱护单位。  
(十)大余县博物馆前身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成立的“大余县宣传毛泽东实践活动办公室”,1979年十二月改为“大余革命历史纪念馆”,1981年一月经大余县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大余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改为大余县博物馆,2016年二月至今馆长为黄敏。单位性质:全额事业,法人:黄敏(馆长),类型:综合地志,馆舍类型:当代建筑,规模:建筑占地面积1238.77㎡,总建筑面积1400.53㎡,当中展厅面积1000㎡,人员情况:编制为6人,在编在岗5人,免费开放资金18万元,基本陈展1处(矿物晶体展),暂时展2处:大余整编旧址复原陈列展、梅岭名人诗碑拓片展,年度未成年人参观人数:6210人次,无有安全事故发生。  
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经营业主鸭厂斜对面。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