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江西丧葬看风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1-26 19:5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生”与“死”衔接着人生的一直。我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说法,丧事自古就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丧葬礼仪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为中心,所反映的是百姓送死问丧的根本方式。“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逐步构成了一整套十分繁缛的礼仪风俗。身份的不同,规格和仪程不同;地域、民族、时期的不同,丧葬风俗也各有不同。随着社会开展,殡葬变革,旧时丧葬风俗也在不时开展变化。下面又我来为你解析江西丧葬风俗,近间隔理解丧葬风俗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每个中央的习俗都不一样,但都是大同小异,而葬礼都是为了让死者能安心的去另一个中央,从人世间的纷扰中脱离苦海。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通知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他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葬礼”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期许。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局部人都不以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而,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端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动身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从丧葬礼仪构造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之礼。据我所理解目前:临终,丧主及以次男女皆跪哭,撤卧荐,携纸钱出村外焚之,凡服内亲属随丧主向社坛香烧乞水,回至房中,抬尸入殓床,尸身入厅。前设灵位,以纸烧之,即魂帛之意。死者口含金银,头枕茶叶米。灵前焚香,以纸钱烧之,其希望死者在极乐世界能安心生活。  
一、江西丧葬风俗传统篇  
江西民间对死者停止吊唁,又称“白喜事”。吊唁者都穿白衣,以志悲痛。旧时,江西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以至能够多达14个环节。其中又以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过程最为繁琐,守灵则最为劳民。而死之后,由其亲属将遗体移入厅堂草席上,设置灵堂。如死在外地则不能进屋,在屋外另搭灵棚。灵堂前挂白幔、设灵牌、香炉、酒杯、供果、三牲、斋饭等物。灵柩用两条长凳承放,男停堂东,女停堂西,子媳穿白长衫、披麻布,着白袜、草鞋或缀白布鞋,戴竹箬丧冠,挂一朵白花,父丧冠左,母丧冠右。孙辈均穿白布孝服。亲友们在出殡前要不分日夜不断守在灵堂。  
往生之人穿着:给死者改换“寿衣”、包裹尸体、装入棺材的全过程,谓之“入殓”。依照南昌乡俗,给死者换“寿衣”,要先选择良辰美景,决议入殓、出殡、下厝时间。由孝男孝女去帮其换衣。寿衣的颜色,必需是青色(即黑色),意为“轻松高兴去阴间”,而且必需是上穿七件、下穿八件,谓之“七上八下”,寿衣的布料是绸料或布料,换上寿衣以及布袜、布鞋,口中放一银币,俗称“下含”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捧脚,放死者入棺,再在死者身上铺上“百子寿被”,最后盖棺,钉上四枚“子孙钉”。留意: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中央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中央请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辰,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普通是头朝里脚朝外。并且死者家人后代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美的衣服,穿草鞋;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普通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与宴会、进寺庙等。特别是在安葬之前,这些风俗必需严守,否则不吉。  
出殡请“八仙”:出殡时,要请道士念经,请“八仙”用“龙杠”、“龙绳”将棺材抬出室外,子媳、孙辈在棺材前跪拜后,按男左女右跪伏棺材两旁,丧锣一响,号啕大哭。这时先亲后友,依次朝棺材跪奠酒。拜奠毕,将棺材抬起,扛向墓地。此时,童男童女撑纸幡引路,孝子孝媳拄“哭丧杖”,亲友随后送葬。有的在棺材两旁拉两条白布,孝子孝媳、孝婿孝女在白布内行走。沿途敲锣、散丢纸钱,俗叫“买路钱”。在祠堂门前要稍停留,叫“朝祖”;路上有亲友祭奠要停下,叫“路祭”;过桥时要停下烧香焚纸,叫“祭桥”。直到把棺材抬到墓地。在以我所知出葬路遇之处,家家户户必点燃稻草以防亡灵滞留,给家人带来损害。  
安葬须“落土”:将棺材埋入土中,再堆砌坟墓,树立碑石,谓之“安葬”。依照江西乡俗,墓穴挖好后,要先燃放一挂爆竹,再把棺材放入墓穴之中。穴底切不可垫砖块,必需让棺材直接落在泥土上,俗谓“落土为安”。棺材放进墓穴后,要由孝男(长子或长孙)先铲三锹土,以尽孝道,然后跪在穴旁低头致哀,待役工填完了坑穴,堆好了坟墓,立好了墓碑之后,孝男先下跪磕三个头,接着其他子女皆逐个下跪磕头,燃烛、焚香、烧纸,最后再放一挂爆竹,安葬才告终了。  
“做七”至四十九日:丧葬风俗“接七”。即人死之后,每隔七天接一次七,请僧道做道场,诵经设斋,祭奠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并且在亲人逝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需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停止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怀念。  
二、江西丧葬风俗体验篇  
前些天,我们回了江西老家。  
爷爷病重了,好几个月都吃不下东西,哪怕是流质的食物也不行。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他逐步消瘦,直至皮包骨,像一盏油灯耗尽最后一滴油,放手人寰。从始至终,爷爷的认识都是苏醒的,只是曾经不能表达他对人世间的留恋,对儿孙们的留恋……  
这些天,奶奶的眼泪都没有干过,看着她憔悴的面容,我再次深深地感到,亲人的离世,最痛苦的不是子女,而是他的老伴。子女有本人的家人和孩子,他(她)不至于活不下去;而另一半失去的却是她的天,她的肉体支柱!  
我不由握紧了爱人的手。“少年夫妻老来伴”,我终于领会到这句话的深入含义。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在生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不能够容纳和体谅的呢?从今天起,我只想好好牵住他的手,不论再大的风雨,我们一同走过。  
江西的天气多变。方才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儿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豆大的雨滴,整个村庄覆盖在白茫茫的雨雾中。雨来得急也去得快,还没等你观赏够这江南的雨景,太阳又显露了炽热的笑脸,而淘气的雨滴由于跑得太快了,竟还没有刹住车,淅淅沥沥地不晓得该走还是该留。所以,太阳雨在这里我们经常见到。被雨水清洗过得山更青,树更绿。放眼望去,满目的青翠欲滴,满眼的心旷神怡,给悲伤的心情添上了一抹亮色。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的,我在这里见识了江西的丧葬风俗。爷爷刚一离世,屋子里哭声一片。一切的孝子贤孙都跪下,每个人都要烧纸钱。然后是换上寿衣,抬到祠堂里的冰棺里,一个星期后下葬。爷爷的子女多,大家轮番守夜,保证香火不时。这些天,大家都集中到我家来吃饭,大大小小百十口人。这里的规矩是孝子贤孙不入手,找村上的人帮助烧饭。开饭时,每个人都拿着碗,到桌上夹菜,里三层外三层,那现象颇为壮观。假如你不好意义,可能啥也吃不到。  
这里还要请道士做法,你看他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摇一下铃铛,一会儿敲一下木鱼的,装神弄鬼,看着都好笑。更好笑的是这里的儿子辈穿白色孝服戴白色孝帽,孙子辈穿红色孝服戴红色孝帽,曾孙辈穿绿色孝服戴绿色孝帽。很“不幸”,我儿子戴了绿色的帽子!这么一群人,在道士的指挥下,一会儿鞠躬,一会儿磕头的,人人汗流浃背。我在心里不由暗骂道士玩弄人。  
到出殡那天,客人们陆续到来,我们一切穿孝服的人,在客人们进香的时分一定要在旁边陪跪,客人们真实太多了,膝盖受不了,跪得我龇牙咧嘴。然后是孝子陪亡灵吃饭。几个人围在一同边吃边唱,唱得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在宴席开端之际,我的婆婆作为长媳,还要跪着给八仙(抬棺的人)盛饭,盛饭之前也要唱一种歌。  
请乐队掌管丧礼,一项一项的完成预定环节,在领哭人的率领下,孝子贤孙停止摸棺典礼,最后一次和亲人辞别。在悲痛的氛围下,想到爷爷的音容笑貌,我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接着是排茶典礼,一家家的至亲给八仙献上本人的心意,烟、饮料或钱。我们是大户人家,光排茶的有二三十家,这下,八仙的收入可不少啊。起棺了。这里还没有时兴火葬,我们要把爷爷抬到坟山上入土为安。快到中央的时分,一切的女性都止步,脱去孝衣,撇一枝樟树枝,拿在手里,快速回家。听说,谁先到家谁发财。我不论是真是假,一路抢先,超小路回到了家。  
至此,为期七天的葬礼到此完毕。  
三、江西丧葬买地券风水术  
在江西地区,自唐代以来的墓葬经常出土一种随葬明器——地券,特别是在宋、元两代的墓葬中,地券尤为常见。  
“买地券”记载了古代地名与地域的沿革,内容主要包括墓主人的身份、生辰年月、死亡年月、墓葬方位以及一些道教用语。  
九江地券证实其区划变迁  
1990年11月23日,昌九高速公路施工人员在九江县大塘村路段路基下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被发现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覆盖墓顶的8块青石板被掀掉了7块,随葬器物几乎都被取走,仅留下一些碎瓷片。考古人员闻讯赶到后当即依法征收了出土文物,并对墓葬进行了清理。  
经过考古人员的调查得知,这座墓的主人是一名叫周一娘的女性,是当地殷实富户的内眷。现已退休的九江县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刘晓祥表示,这是一座五代南唐时期的墓葬,在九江尚属首次发现,在江西也并不多见。  
在墓中出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买地券”中,清晰的记录着墓葬的基本信息。券文中写道:“江州德化县楚城乡甘山社殁故亡人”,写明了墓主人生前居处与死后葬地。这也表明墓主人周一娘是“甘山社”人,“甘山”这一地名直到清朝和近代仍在沿用,说明这一地名至少沿用了上千年。  
同时,券文还证实了当地行政区划的变迁,德化县在唐代被称为当阳县,据明《嘉靖九江府志·方舆志》德化县条目下记载:“南唐改为德化县,属江州,宋元因之。”南唐延续了38年,改当阳县为德化县具体在哪一年,文献没有记载,但是周一娘墓出土的这份“买地券”,是迄今所见的唯一一件能够证明保大年间当阳县已改称德化县的证据,不仅印证宋元之后的方志记载,还弥补了其不足,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江西出土多是木券、石券  
地券作为一种随葬器物的物名,常被称作“地券”、“买地券”、“冥契”、“幽契”。  
根据江西学者陈伯泉分析,从历代出土的地券来看,其材质是多种多样的,有金属券、玉券、瓦券、石券、砖券等。而江西出土最多的地券主要是木券、石券和砖券。  
唐代以前的券文,字数较少,文义简单,连续刻写,不立券额和首行标题,不易找到专称。发展到后期的券文,字数增多,文义繁杂,内容大同小异,逐渐趋于规格化。券内有刻有写,格式有直行业有竖行,有的列券额或者卷首单行标题。  
佐证明代南昌有冶铁工场  
同时,据地券券文,还可以考证某些史事。如余妙果地券,券文中记有“……买得阴地一穴,坐落灌城乡悬榻里铁冶界南”。这里说的灌城,即南昌旧城,史记为西汉灌婴所筑,故名。悬榻里,即东汉豫章太守陈蕃旧居地。  
据陈伯泉介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靖安县宝峰寺原有一口大铁锅,其上铸有“大明成化五年南昌府京山铁冶”铭文,今余妙果地券文中正有“铁冶界南”之记。这就说明在明代以前,直至成化五年时,南昌市南郊京山,即今青云谱,曾有一座明代早中期的大规模冶铁工场。这对调查明代南昌冶铁工场遗址和研究明代的冶铁手工业,均有史料价值。于此,地券文中所提供的珍贵史料,当是不可忽视的。  
证实丧葬习俗从兴盛到衰落  
陈伯泉告诉记者,地券多属砖质,胎松易碎;券文又多为殊书墨写,埋藏既久难免漫法不清。因此,虽出土不少地券,得以保存的却不多。  
据相关资料记载,江西清理的几座唐墓中有随葬地券的很少,现保存的唐代地券,只有石券和木券各一道。宋墓发现的较多,在已清理的北宋与南宋时期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地券随葬,江西地区在宋代是地券流行的盛期,现保存的有砖、石券计十六道。江西发现元墓极少,已清理的几座元墓一般都有地券出土,根据这些材料分析,陈伯泉认为,地券是风靡宋代的丧葬习俗。元代之后,保存的并不太多,主要是那一时期,地券已经渐渐衰落。  
民间生活的深刻反映  
据江西民俗学者万叶介绍,江西地区盛行“买地券”与道教和堪舆术(俗称“风水术”)在江西的流行状况有关,“买地券”中关于堪舆术和民间迷信崇拜的记载,揭示了各个时期的民间信仰和丧葬习俗。  
对于考古学者来说,“买地券”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校补古代文献以及了解古代行政区划建置难得的研究材料,“买地券”上所载的地名、年代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等都成为考古学者验证历史的证据,也为考古提供了大量的断代依据。  
“买地券”的流行与道教的流传有关,江西地区自唐代以来,道教非常兴盛,贵溪的龙虎山、清江的阁皂山等地都是道教中著名的“福地洞天”,道教中的著名道馆诸如上清宫与万寿宫也都在江西,“买地券”的普遍盛行正是道教广泛流传的反映,在江西的一些宋元明墓葬中,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富士大户以及官吏,甚至王侯的家族墓中,都有“买地券”出土,由此可见道教对于江西民间生活的深刻影响。  
四、江西风水师杨筠松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古窦州(今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  
人物生平  
据明朝嘉靖15年(公元1536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广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益,字筠松,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也一拼将官廷中所学之风水术带至民间,并四处以所学所得帮助他人。  
《宋史。艺文志》中所载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是信也。  
明李国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为杨筠松所著《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  
人物介绍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杨救贫,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别号玄赤,唐代窦州(今广东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著《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书。。  
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广明中(880年),黄巢破京城,筠松离京出走,先入昆仑山,后到虔州(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救贫先生。  
留虔州期间,在崇贤里黄禅寺遇曾文辿,邂逅于方丈之内,唔谈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风水学识所倾倒,遂拜筠松为师,朝夕跟随,竭尽弟子之礼。后随师云游山川,寻龙捉脉,得杨筠松悉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曾文辿遂渐通堪舆之道,成为杨筠松第一个高徒。  
杨筠松口授其徒曾文辿操笔著述。又著新水经。天下万书唯《青囊经》至上,至元朝刘秉忠注玉尺经天机配合杨公天星理气。杨公传曾文辿刘江东胡矮仙李华。曾文辿传廖禹刘江东传谭文谟,谭文谟十八世孙谭宽传刘基。  
老曾又传十八世。至清初李青云,郑松山及徐守贞在闽浙戆区域较为出名。李青云,乃江西抚州府人氏,李邦寻之子,自小精通经书吏。十七岁擢进士受知奖南州。  
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土色,后因故逃奔闽泉州林家入赘为婿,后投耿精忠耿王为参军与守贞仝事。后耿王兵败逃入山中在李家山十二年,有扦李氏一穴后因富贵足南宋垟为师长。又扦数穴儿孙发达皆由此也。康熙乙未封君仝处蒲川十余载。与诸名士同游,日走名山寻穴夜画图自记。  
后至南坪扦柏林祖墓又扦大坑内李一穴其余不能书述又至平阳江南夏口吴氏出水莲花又至北港大溪边并塔边等地扦黄李池施数穴皆成巨族,年高八十终。  
郑松山先生人称虱子郑,与李相遇,换览其书,念其才不亚于李。二师合二为一李先夙道骨郑青夙合为《青夙道骨》。  
郑衣冠不整嗜酒妄谈,众名士虽深信也难为言尔。晚年在平阳桥墩大王沙村张顺家安度并卒于张家,张以父礼事之。郑以李郑合著《青夙道骨》增张并其生所学教之。由此张顺先生当时名闻浙闽地区。  
张家传承八代至共和初年其后人赠教于平阳青街李公。李为当时该地区高手,断坟宅如亲眼所见。至新世纪李由于自己年迈,其后代无人学习此绝学怕失传于世,后赠于苍南吕青云,并言传身教数年。徐守贞乃福州人明朝举孝廉耿精忠为军师。  
耿王兵败逃至平阳南港入赘许家故改名许进同游四方以论三元气运而扦积善人家用之富贵,凶暴之家用之败绝。  
浙江一支由此传承。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等先后投入其门下学艺,均成为著名的堪舆大家。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逐渐演化发展,形成风水“形法理论”,“峦头之法”。  
“形法理论“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子逸辈,其说为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故又名赣派风水。形成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个程式。近现代而至当代的风水学者,都践行杨筠松的风水理论,尊他为中国堪舆祖师。  
唐光化三年(900年)三月初九日,杨筠松病逝于虔州,终年六十七,葬于虔州于都寒信峡药口坝。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如今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四局水法及高压  
四大局乃木火金水四局。如死帝旺向水出本库虽通窍,生冠过前会旺衰通本库正房房兴旺,切忌下砂高。倘若下砂高丁财亦薄,休囚,二子平三子必败大福悠。二十四山高压宅墓主绝房份,如壬山甲高克长子戌高次子绝辰高三子败。无论水口合局而且分金坐度怎么好,如有此高峰必绝。  
人物著作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龙脉经》、  
《二十四山》、《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  
《十二杖法》、《葬法倒杖》、《金刚钻》、《三十六龙》等书;《总索》又名《黍米珠歌》其书出自杨筠松秘授曾(文辿)、刘(江东)、胡(矮仙)、丰(曲脚)四徒之《金国经了谭教家》演其义而著出,坊本多种择善者录之。刘江东即刘七碗,号江东,江西于都人,传次子刘颖及女婿谭文谟。谭,二十八世孙敦素;以子尚幼,恐失传,授孙婿刘基,信木有刘基之《跋》。  
风水对联  
自然山水好风水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民间传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文化意义  
杨筠松风水理论,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思想。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杨公风水理论著作《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等著作传世,给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留下了大量详实的文字资料和实物遗产。杨公风水术承继了晋代郭璞“乘生气”的堪舆学精髓,强调龙、水、向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气方面注重龙气和堂气的配合,以七十二龙乘龙气为核心,乘龙气者为吉,乘旺盛的龙气者为大吉,不能乘龙气者为凶,破坏龙气者为大凶。阴阳宅的吉凶,决定于对内能不能乘得旺盛的龙之生气,对外能不能合理接纳堂局之气。杨公风水术认为,龙气要配合阴阳宅的“坐山”,而来去之水要配合阴阳宅的“朝向”,这也是杨公风水理论的主要法则。杨救贫在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著书立说,授徒传艺,建宅修墓,使地理堪舆文化流传于世,供后人学习研究。  
杨救贫传承的风水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在风水的实践过程中,建筑是体现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牌楼、桥梁、庙宇、宗祠、住宅及坟墓以及皇宫丘陵都烙有风水文化的痕迹历代杨公风水的弟子正是这种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如曾文辿、廖三传、廖金精、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至今嫡系传人第三十八代曾水龙。其后,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明代出了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等风水国师都是继续杨公的风水学术,世代相传今嫡系传人第三十八代曾水龙。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术之祖师,杨公风水也就成了赣南客家文化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赣南也就成了中国堪舆学的故乡和发源地。凡得到杨公真传的历代堪舆师大多技艺精湛。杨公及其高徒所堪定的古坟、古墓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但赣南,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各省的许多望族的族簿上都记载了他们的名字。历史是最好的证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杨公风水术是中国堪舆学的主流和旗帜。杨救贫的堪舆活动,使堪舆文化迅速传播,大量的建筑实践,使杨公风水在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社会评价  
杨筠松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相当,其所有的著作,均为地理风水上的必学经典著作,所以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杨筠松在赣州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在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授徒传艺,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曾文辿、廖三传、廖金精、赖布衣、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其后,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世代相传至第三十八代曾水龙,赣南堪舆学派继承了杨救贫重形势、重龙脉的理论精髓,被称为“形势派”(将赣南派风水术称为形势派,其实是一种误会)或“赣南派”。杨筠松被尊称为开山祖师。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