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地理位置概述
江西,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省会南昌,座落于中国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处于北纬24°29′14″至30°04′43″与东经113°34′18″至118°28′56″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江南,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之美称。江西部分地区属海峡西岸经济区,境内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也是亚洲超大型的铜工业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中国铜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是人文渊薮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孕育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和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江西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二、名字由来
江西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为干越之地和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三、文化事业
2019年末,江西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118个,公共图书馆114个,博物馆143个。广播电视台94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4座。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552、6万户,当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531、8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1%。全年出版多种图书、期刊、报纸9265种,出版各种图书25095万册、期刊7874万册、报纸77985万份。
2020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9个,文化馆118个,公共图书馆114个,博物馆170个。广播电视台94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5座。有线电视实际用户537万户,当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521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全年出版多种图书、期刊、报纸9500种,出版各种图书25793万册、期刊7006万册、报纸74377万份。
四、书院文化
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和高安桂岩书院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书院之一。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华林书院延四方讲席,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以人才辈出、延续办学800年而著称。
在明代1239所书院中,江西地区就有238所,占五分之一。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他多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
五、地方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我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楚的网络。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其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戏曲文化、傩文化、江西诗派、江西词派、江西画派、
风水文化、江西理学、江西心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效果。
临川文化
临川文化是以江西抚州为汇集中心,人文、风物、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理、学术、宗教、民俗、体育、语言、建筑、美食等实行向性组合,而构成独具特色,自有特征,承上启下的区域文化。
庐陵文化
庐陵文化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附近周围市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传为佳话。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人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将军古柏、肖华等名人。赣南600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赣南采茶戏、东河戏流传至今。
六、方言文化
赣方言
学术上称赣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60多个县市。包括南昌、鹰潭、萍乡、宜春、抚州、吉安六个地区的各区县市;上饶、九江两个地区的大多数县市;景德镇的珠山、昌江、乐平也使用赣方言。
客家方言
习称客家话,主要分布在素有“客家摇篮”之称的赣州市,其他则分布在吉安市的中部和南部,以及赣西北的铜鼓、修水、万载、奉新、宜丰等县。另外,靖安县罗湾乡、躁都镇,高安市华林乡,武宁县石门乡,赣东北横峰县龙门乡上源排,戈家村等也说客家话。其他有的县份也有零星客籍,如莲花县荷塘乡等。
吴方言
习称吴语,主要通行于上饶市的信州区、广丰区、广信区、玉山县仙岩镇。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分布在九江市的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瑞昌市等。
徽方言
习称徽州话。主要通行于景德镇市的浮梁县,上饶市的婺源县及其附近周围乡镇。
注:江西的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说自我的少数民族语言,只说当地的汉语方言。
七、戏曲文化
明初构成的弋阳腔是南戏高腔源头,演变成京剧、川剧等40各种戏曲。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江西因盛产茶叶在清中期慢慢构成的采茶戏。
民间戏曲种类丰富,有号子、渔歌、山歌、小调、灯歌等,以兴国山歌最为著名。
八、儒释道学
儒家
战国时期,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进入江西。宋明时期,婺源朱熹上承程颐、程颢而集理学之大成。金溪陆九渊成为陆王心学的创始人。理学发源于江西,定型于江西,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在江西最终完成。
佛教
江西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历史上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的说法。佛教净土宗始于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对唐代以后佛教影响很大的南禅,主要根据地在江西。禅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
道教
道教则有汉代张道陵、张盛在鹰潭龙虎山开创天师道。葛玄在樟树閤皂山创道教灵宝派。晋代许逊(许真君)是净明道祖师、治水专家,百姓建万寿宫祭。
九、弋阳腔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自诞生以来,弋阳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弋阳腔的脚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 采纳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必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构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法,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各种变体,由此构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特别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奉献是无可替代的。弋阳腔延绵至今,显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近二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演艺队伍严重老化,剧团名存实亡,相当多优秀剧目和唱腔曲牌濒临失传,即使在其流行地,弋阳腔也多年不可以与观众见面,陷入了被人忘记的尴尬境界,这种状况需要导致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利措施加以改变。
十、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江西古老剧种,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以婺源县为中心,流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
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皖南地区创办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被称为京外四徽班。嘉庆三年,婺源人曹振镛回乡祭祖带来了皖南徽班华廉班进入婺源。光绪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跑遍了全县全部的城镇与山村。据不全部统计,从乾隆至民国,先后有三十余个徽班在婺源组团演出,当中最大班社人员达一百八十余人。
婺源徽剧的声腔曾有“先唱老石牌,后唱梆子腔”之说。即是先从安庆传入石牌调,再唱皖南的梆子腔。其后汲取了昆腔、高腔和皮黄戏,又受乐平、德兴饶河班的影响,婺源徽班高腔,弹腔、昆腔并蓄,花雅兼备。
婺源徽剧的声腔,有大鼓伴奏,人声帮唱的弋阳腔,演出“西游”“目连”大戏,也有小锣、小鼓助节的徽州腔;演唱传统折子戏,昆腔、武戏较多,奏以唢呐与笛子,与苏昆迥然相异,拨子、高胡托腔,以梆击板,曲调高亢、激越,剧目有《告御状》《滚鼓山》等;吹腔,海笛伴奏,曲调婉转优美,剧目有《乌龙院》《奇双会》《百花赠剑》;西皮,板式完整,剧目《红梅山》《阴阳界》等,二簧,端庄凝重,有《双尽忠》《八卦图》《甘露寺》《三哭殿》《户家庄》等;四平调常与二簧合用,又称二黄平;梆子腔,板胡伴奏,文戏较多。昆弋腔,主乐多用曲笛,偶用唢呐。既保留曲牌体制,又构成吹腔雏形,体现了联曲体向板腔体的过渡,剧目有《伯牙访友》《昭君和番》等。花腔小调,兼唱滩筑与南词,剧目有《闹花灯》《打花鼓》《落湖船》等。徽剧丰富多彩,雅俗共赏,今存传统剧目三百多出,以皮黄、吹拨居多。
婺源徽班曾有严格的传统戏俗,每到一地演出都要举办一种请神进场观戏仪式:旧时婺源徽班尚有“破台“习俗,凡是新台,演出前一天要做道士法事。戏台香案上并放五只大碗,碗中区别装有一鸡蛋一只,正梁挂着红彩,由五个演员扮东、南、西、北、中五方猖神,打着火把,舞着铁钗、锁链、木牌,纵身上台,捅碎碗中鸡蛋。接着一位身穿八卦衣、头戴道士帽的老生,举着宝剑挥舞四方,画符于壁上。再由身穿红蟒、脚踩高跷的旦角踩瓦块,跳加官。后来,王灵官上场,左手握金鞭,右手举火把,于出场门大放焰火,满台通红,甚为壮观,最终由净角扮演姜子牙出场演唱《渭水河》,祝颂周朝创业八百年,以示祠堂戏台千秋,家族永固,村庄福寿大吉。“破台”规矩繁杂,气氛严肃、庄重。这些仪式,都是弋阳腔目连戏演出的遗存,传统悠久而古老。
1956年成立了婺源县徽剧团。收集传统剧本490余个,曲牌80佘个,脸谱52个,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得以继承与发展。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艺人江湘璈、江裕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十一、永新盾牌舞
盾牌舞是流传在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多样,起到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据永新县志记载“在明朝以前,盾牌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所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第十一节记载:“以藤为牌,虽不可以御炮火,而夭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胃之用。”是一种古代士兵操练演习阵式的训练方法。对照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相传汉始,丙辰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吴氏第九代简易公落住永新南塘村,已传二十九代。”距今约七百余年,与县志记载相符。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防身自卫,经潜心操练而成。随后,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提高,慢慢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可以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其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八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生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风。盾牌舞的主要内容表演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变幻莫测,共分八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动作粗犷、雄健,队形变化奇特、壮美。盾牌舞的音乐也独具匠心, 采纳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击[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当中有种“呐子”的音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盾牌舞的音乐吸取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跟随情节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加上表演过程中接连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呼喊声,为整个演出营造了无比激烈的气氛。
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非常是元宵“出灯”必不可少,深受民众爱慕。它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历史缩影,表现出激发民族斗志和凝结团结的精神。其队伍庞大,阵式有序,起到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她又是全民健身娱乐的体育竞技。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即古建筑中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的总称,多运用于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在婺源凡有古村落、古建筑的地方就有美不胜收的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艺术的出现,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沱川理坑余懋学“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画。清顺治十六年(1659)余维枢新建的“司马弟”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其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华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婺源三雕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典故、生态伦理于一体,起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雕刻手法风格迥异,各种雕刻手法可不拘一法地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
婺源三雕中的砖雕,广泛用于徽派建筑中的门套、门楣、屋桅、屋顶、屋瓴等处,非常是在古建筑中的门楼、门罩。其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典雅而庄重。砖雕的制作工艺流程为采砖、打磨、绘稿、雕刻和拼装等,其雕刻手法有平雕浮、雕浮、立体雕等,砖雕用料提取于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砖质松脆纤细。婺源民居中的砖雕制作极其考究,磨制青砖,一个熟练工匠一天只同意磨出三块成品。多一块为减工,少一块为偷懒。
婺源三雕中的石雕,则用于牌坊、勾栏、踏步、柱磉、门框和大门两侧下端石等。而以鹃浮雕和圆雕两种享誉甚高。其制作工艺分取材、造型、打磨、绘图、雕刻和拼装等五个流程,因石雕题材受制于雕刻用料和雕刻器具的限制,故不及木雕与砖雕细腻繁琐。主要是动物、植物、博古纹样和书法数种,整体艺术古朴、恢宏,石雕用料一为青黑色的黟县黑,一为绿色的茶青石,最好的是青田石。
婺源三雕中的木雕,大多饰于建筑内的屏风、栏柱、额坊、梁柱、斗拱、窗栏等处。其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选树取材、锯板、晒板、创磨、绘图、雕刻和拼装等七个步骤。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博古纹样和书法等。木雕取材要求甚高,大型雕木如梁、柱等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为主。
婺源三雕是徽派雕刻艺术的精华。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和“司马第”的砖、石、木三雕透现出官宅的威严、堂皇和不可侵犯。汪口“俞氏宗祠”被誉为三雕的艺术宝库,这座清代建筑内部的三雕精美绝伦,细腻精致,走廊、斗拱、大梁等处全都雕以卷云、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故事等造型,层次分明,形态逼真,立体感强。洪村民宅内的一幅教子图,堪称当今江南最大的一幅水磨青砖雕中的精品,作品的附近周围刻着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的“回”字纹,花叶扶边,鱼跃龙翔,全以镂空雕的手法,精细入徽,流畅剔透。理坑的“九世同居”木雕作品,汇合了浅雕、神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技艺,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富贵、祥和、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的画面,无论是绘画、寓意、雕刻、磨砂都极具工整、娴熟。笔法规范严谨,刀工切意透滑,1比例、结构皆符绳墨法度。
三雕艺术是婺源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随徽派建筑的兴起而生气勃勃,借助于线条造型和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而异军突起,成为誉满天下的杰出工艺。历经数百年传承,名匠辈出,主要有刘三元、程开功、董启明、汪雷久、杨四弟、王天昌、滕保卿等。
十三、兴国山歌
兴国,位于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了兴国山歌的久远历史。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它由唐末诗人罗隐所创。史料中还有太上隐者,山都木客舞唱鼓吹的的记载,苏东坡还为之赋诗“山中木客解吟诗”。山歌本是山民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进入两宋时期,“跳觋”从闽西流传到兴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法师们把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使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法事活动,一部分是娱乐,也就是唱山歌。逐一地,兴国山歌的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出现人物、情节、故事、表演,随之出现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也慢慢深入到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民俗活动。至此,兴国山歌出现了两种平行交织、一起发展的趋向:一是山野田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是职业歌师的室内娱乐歌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成了苏区有力的宣传武器,鼓动了一批批人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
兴国山歌生活气息浓郁,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按表演形式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变化,内容涵盖情歌、生产、生活、时政等,;跳觋,分南河山歌,一为情歌,一为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打扮演唱,以及东河山歌,即祝赞歌;民俗歌,婚丧嫁娶、庙会、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一问一答、一正一反式对唱,有较强的故事性,经常环绕某一主题展开;赛歌,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舞台化的新山歌,多为改编后的表演性山歌、山歌剧。
在长期演变中,兴国山歌构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演唱程式。山野之歌多为七言四句体,而室内演唱的山歌则长短不限。每首歌开头,都有一句“哎呀嘞”作为发端语,然后用一、二个比兴句起兴、定韵。歌腹部分可长可短,少则一、二句,多则数十甚至上百句,行腔中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结尾的前一句,用“心肝格”(心肝哥、心肝妹,现今多用同志哥、同志妹)作呼应语,后来就是一句画龙点睛式的结束语,俗称“杀板”。歌手(主要指室内演唱的歌手)手执小锣一面,在中间有拖腔之处敲击小锣,得以片刻歇息。即兴性、叙事性、群众性。兴国山歌长于叙事,甚至能演唱整本《三国演义》。“唱歌从来冇歌本,灵番刁钻考肚才”,基本上是即兴演唱,随口而出,全凭歌手的歌才与智慧。演唱形式很多种,只要能上下勾连,人人都可随意接腔,经常出现一人唱来万人气氛热烈的场面。
兴国山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类型,传承和记载了客家文化。涵盖了客家人的繁衍生息诸多方面。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凝结客家乡亲。以山歌为纽带,发挥联谊功效,能增进世界各地客家人的团结。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万载夏布制作技艺
据传,南北朝时期,江西万载乡农蔺思源,发觉富有韧性的草本植物苎麻,并将它的表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很好。此后,万载地区汉族劳动人民慢慢改进绩麻之法, 采纳清纯的苎麻纤维织造夏布。万载地区的夏布织造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在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万载夏布,“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其纱质细软、边缩平坦、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皱折、不变形,易洗涤、凉快清汗,饮誉全国,在唐代就被朝廷列为贡品,还曾在1940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牌,远销海外,是江西三大特产之一。
万载夏布织造全部由手工制作,分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绩纱要用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通常一天能绩二三两纱,精工出细活,若要织出高扣数精品夏布,一天难绩一两纱。织布有经纱、刷浆、上机、织造四道工序。当中以经纱、织造为难。经纱多为男性,在阴凉的地方,将纱丝丝入扣,用细白米浆刷纱。织布多为女工,织时亢热、寒冷都不适合。夏布用途广泛,可作床上用品、褥垫、墙布、门帘、工艺品、工业用布等。
夏布织造技艺所要用到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刮麻具、刮浆板、纺砖、绕线架、结纱钉杆、料缸、扒头、经纱架、刷子、刷机、扣、羊角、拖耙、分铰棒、搁凳、织布机、梭子、打纬刀、挑经刀、引纬杆、经纱导棍、卷布导棍、剔纱刀、撑杆、吊棕杆等。
据1940年版《万载县志》记载,万载夏布有两大特色,为它埠所不及:一、苎麻质量坚刚,外地浣麻多用漂粉与酸水等,我县山间多清泉,浣濯便利,天然创造,无俟药品参加其间,自然化刚为柔,表现雅洁之色。二、成布之后,它处用硫磺烟薰,以求一时之美色,我县对此作法则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
可见,承载千年传统手工制作精髓的万载夏布织造技艺,不但凝结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和聪慧才智,并且是传统布艺的典型代表。
十五、宜黄禾杠舞
流传于宜黄县河东一带。是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桠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进行歌舞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
据宜黄县兰水乡农民吴家福推荐,禾杠舞是由禾杠歌演变而来的。禾杠歌是以歌为主,禾杠的表演很简单,将禾杠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进行单一的敲打,仅具有山歌的击拍效果。随后,人们渐渐不满足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有人对禾杠歌进行了改进,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杠发出的音色、音调来丰富禾杠歌的节奏韵律,使禾杠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禾杠的表演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表演者一边敲击禾杠,一边唱歌,一边舞蹈,同时还参加多种形式的对歌,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禾杠歌最后演变成了禾杠舞。
《禾杠舞》的特点是生活化、劳动化。以柴刀、禾杠为乐器,人数可多可少,动作幅度不大,脚步自然,多走方步。它的行腔比较自如,一字一音,节奏平稳、轻快、机灵,用柴刀的各个部位敲击禾杠,打出舞蹈和歌腔的点子和节拍。最常用的有“5/8”、“4/8”节拍,歌词内容无定规,歌者多触景生情,借物表意,从而使整个舞蹈充分反映了乡俗民情,显示出了一种活泼的乡土风
格。《禾杠舞》影响最大的是一种以山歌《卓望山上》为主调的《禾杠舞》。
《卓望山上》属矮腔山歌,曲调优美。全曲调共分八小节,歌唱起来亲切朴实,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慕。
十六、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即石城客家灯彩,上溯南唐就已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历千余年。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有一条神龙即应龙黄,有蓄水行雨的本领。在黄帝和蚩尤、夸父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因不受重用,一气之下来到南方山泽洼地居住,主宰降雨。后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祈求于它,便用稻草扎成应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这就是石城最早的龙灯雏形。灯会是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现象。古谚云:“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敬神祭祖恩,身背宗牌闯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凡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灯彩文化。石城方言中,因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盛,庆祝吉祥,把期望和愿望寄予于神灵之意。每逢正月初共同,民间一些舞灯喜好者便自发组织舞灯活动,制作各式灯具,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
石城灯会表达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恶。每年新春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花灯节、五月端午节和各路神庙菩萨的圣诞喜庆日子举办游垅、游塅和游街活动。石城灯会种类繁多,如板桥龙灯会、濯龙蛇灯会、赖氏宗祠花灯会、井头蚌壳灯会、茶篮船灯会等。灯彩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工,用各色纸张和竹篾,予以编、扎、画、剪、贴精制而成,灯有数十余种,如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茶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麟麒送子灯等。
石城客家花灯根据劳动人民生活习惯和审美喜好,由简而敏,构出相当多漂亮而新颖的图案,以动律、步法、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如“走四角”意为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卷谷笪”意为喜庆丰收,“半月形”意为花好月圆等。队形散聚结合,变幻无穷。表演时,龙灯、狮灯动作粗犷、豪放;茶篮灯轻盈、活泼、滑稽、泼辣、诙谐、灵便。男女舞姿各具特点,男角动作朴实、粗犷、简练。有踏、摆、蹲、稳四个基本动作。女角动作轻快、细腻、柔美,有跳、卧、扭、细四种舞步身段。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采以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音乐旋律,节奏明快,优扬悦耳。伴奏乐器有冬鼓、边鼓、钹、铜锣、板册、竹板、铜铃、唢呐、二胡、板胡、笛子、三弦、扬琴等。曲调有[倒采茶][瓜子仁][十杯酒][螃虾歌][南词][川调]等六十各种,锣鼓曲牌有[累累经][排子锣鼓][西皮锣鼓]等,可作专曲专用、一曲多用、多曲运用。
石城灯会从彩灯制作、舞蹈表演、音乐演奏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制造力。新中国成立后,石城客家灯彩经过挖掘、整理、改编和创作,在保持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得了可喜成绩。1992年石城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
十七、于都唢呐公婆吹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通常百姓家里举行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办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然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
据统计,于都县共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乐手2000多人,是一个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经常能听到唢呐声的“唢呐艺术之乡”(1993年江西省文化厅已授予于都县该称号)。
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
于都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据调查,唢呐老曲调有280多个。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喜调轻快、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爱慕的一种传统乐器。
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便,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两种。路行吹奏的曲调,通常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扬州调》、《结心草》、《洞房》等。对吹的曲牌有《公婆调》、《斑鸠调》等细腻悠扬的民间小调。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共同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这时,激越而气势磅礴的演奏,会把整个场景推向热潮。置身其境,你会感觉到一种精神在升华,由于这是壮美和力量的汇集,是客家人勇敢顽固、开辟向上精神风貌的展现!
十八、乐安傩舞
乐安县傩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罗山村的戏头鼓和东湖村的滚傩神,当中尤以滚傩神历史最为久远,自始至终只在村内杨姓族中流传,概不外传。
东湖村滚傩神的起源不见文字,据老艺人杨毛生(1918一2002年)回顾说,东湖村滚傩神的领班需要由念过书的人担任,称为“先生”,一代一名“先生”,“先生”去世后才可以另选接班人,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存留的傩书中记载有200多位,最终一位姓杨。由此判断,至少约有千余年。杨姓不是江西土族,而是从甘肃辗转迁徙而至,先居流坑,后移东湖,延续至今。
乐安滚傩神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和表演程序,正月初二起傩,先由族长至傩神庙燃香膜拜,请出傩神,然后开始跳傩。共有八个节目,十八副面具。外出行傩时通常只表演“鸡嘴”和“猪嘴”,这是乐安滚傩神中最具特色的两个节目。跳傩者眉间画一道符,身上穿着黑衣黑裤,红褂红裙,衣背上写有“西川启教妙道真君”字样。手持马枪、棍杵、弓箭等,威风凛凛,舞蹈古朴粗犷,刚柔相济。基本动作有揠步、踢腿蹲裆、反弹射箭、拂脸甩手、三关手、五辽拳、掌诀、剑诀等,都附有特定驱邪的意义,变化繁复,原始神秘。
东湖滚傩神面具独特,“鸡嘴”、“猪嘴”都用樟木或柳木雕成。“鸡嘴”分成三个部分,上部称“额子”,两眼挖空,便于观视,两边耳翼,用线绳系在“额子”之上,“下嘴”由两片半圆形的木盒组成,中间挖空便于透气。“猪嘴”面具的“额子”与“鸡嘴”相同,“下嘴”则为一个长圆形的猪嘴形状,中间也是镂空呼吸。额子上面刻一字,其含义有二:一为镇煞辟邪,保佑妇女安胎催生;一为逐疫制鬼,以息疟疠。整个面具结构,灵动活脱。
东湖村的傩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庙门书有“傩神古庙”字样,两边对联为“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字迹依稀可辨。
东湖滚傩神历来只在杨氏家族内部传承,从不外传,世代相袭。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九、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境内山丘起伏,松树、杉树茂密,瓷石、高岭土、耐火泥丰富,为景德镇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昌江为主流,水系纵横交织,开拓了一条水上的瓷器之路。
景德镇自五代开始制瓷,及至宋代,慢慢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瓷区之一,窑业规模宏大,展示出“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象,到元代设官窑机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并存。它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五代时工艺落后,装烧还没有使用匣钵, 采纳的是支钉叠烧法,故废品较多,美观较差,宋代,烧出“光致茂美”的青白瓷,工序日益细化,普遍 采纳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工艺,又有了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装烧技法,成型工序初步建立。元代,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分工,出现了过手七十二道工序,“当中微细节目,尚也不可以尽也”。制瓷手工工艺体系基本提高。采矿、淘洗、制不(读音dun)、练泥、陈腐、拉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行各业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当中御窑厂,生产组织更为完备,分设了多种专业作坊:如舂碓陶土作坊,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匣钵的作坊,以及泥水、大木、船木、铁作等,辅助性作坊。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中各地技艺之精华,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制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但与现代化制瓷工艺相比,手工制瓷工艺耗时多,劳力过大,产量成品偏低,不可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濒临消亡。近些年以来,特意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览区,调集有特长的老艺人以“带子传艺”的方法生产、献艺,继承、爱护、展示,以求重现辉煌。
二十、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座落于上饶市境内,以盛产连四纸而闻名。该地的纸业在宋元时期就蜚声内外。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精品,赞之“妍妙辉光,皆世称也”。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几处记载铅山造纸,对连四、柬纸作了解释,并赋予很高评价。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也谈道:“明朝中叶,……有些城市的商业也日趋繁荣了。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明显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当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在这里,已经构成为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它们之间已保持了极密切的商业联系。”清代中期,纸业人口已经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十之三四。在1937年的粤湘鄂赣特产联展会,连四纸得以盛大推介:“江西为旧式手工业造纸最繁盛区域,其纸质之优,亦甲于全国。全省83县产纸者占半数以上,而以铅山、万载为最。……当中以铅山连史、关山与泰和之毛边为最著。除销全国外,兼有较多量行销日本、南洋等地。”随后的商务印书馆版《辞源》专辟“连史纸”条:“纸的一种。原称连四纸,又名绵纸。原料用竹。色白,质颇细,经久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上等品名棂纱纸,其次为连四纸,或称连四,今讹称连史纸。”鼎盛时期,铅山境内产连四纸的纸槽有1400余张。
铅山连四纸品种很多,经常见到的是一般连四。其他还有龙排连,纸幅与一般连四相同,但厚两倍,宜书宜画,可作信笺。改良连,纸幅、纸质与一般连四相同,添加了明矾、松香、陶土、小粉等,质地厚而细,纸面光洁,不渗墨、晕墨,可书画、印刷、钢笔书写。海月连,在赛连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纸质不透水,适合刻画、印刷、钢笔书写。大匹纸,又名画纸、冲宣,白度与一般连四相同,但较厚,民间用来印刷谱牒,又称谱纸。
铅山连四纸的创造纯系手工操作,有160多道工序:一、竹丝纸料制作工序:砍竹条,坐山阴干,赶山断条,叠塘冲浸,清水漂塘,剥竹壳,洗晒竹丝,踩竹丝缸,浆竹丝,霉塘,槌竹丝,摆洗、挂晒竹丝,浆灰清,蒸煮灰清,出锅摆灰清,摆清塘,洗净晒料,过初煎,作漂塘,出锅扯水,晒初煎料,棍抽初煎料,做料饼。二、纸料漂白工序:漂黄饼,拣复煎料,过复煎,出锅扯水,漂复煎饼,拣白饼,过白煎锅,出白料,拣水料,打料。三、制纸浆抄纸工序:洗浆,放大槽,兑纸药,抄纸,榨纸,整纸,进库。纸料需要经过几个月日晒雨淋而自然漂白。生产周期大约一年。创造过程中的技术关键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可以被污染,洗浆及以后工序要求特别苛刻,须 采纳当地泉水。二是配药, 采纳当地特产水卵虫树制成,其他稍次。
铅山连四纸有典型的特征和独到的价值:以特定时段的毛竹为原料,用本地柴烧石灰霉塘,用竹碱、木碱蒸煮,用水卵虫树提取配药。对水体酸碱度要求高,各个程序依靠自然活水以及自然力完成。连四纸质地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坦柔韧,防虫耐热,不变色,被称为“千年寿纸”。它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杰作,对承继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效果。以往的鸿篇巨著、名贵典籍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就是连四纸,相当多书画、印谱、拓本也依托它得以印刷、流传。同时连四纸制作工序众多、复杂,要求细致严格,难以全部用现代技术取代。
二十一、江西结婚习俗
江西结婚风俗遵循传统礼俗,通常过程为由七方面组成,即托媒、换帖、
择吉、订婚、行聘、迎娶拜堂。
【托媒】
在一个家庭中,男孩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孩到了十五岁左右,父母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托媒人牵红线,红线牵到男女不可见面,更谈不上互相了解。托媒时,先要给媒人预付部分酬劳,叫做买鞋钱(意思是找人家需要跑路)。后又要给媒人送礼,请她吃饭。媒人接下了买鞋钱,开始履约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并参加整个婚姻过程,直到把新娘子送进洞房,才算完成任务。
【换帖】
双方父母将儿女的
八字交换叫换帖,又称“
合八字”。所谓
八字,即根据旧历中的天干地支所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合还是克。双方家长经初步了解情况表明中意后,就将男方
生庚八字用红帖端写,由推荐人送交女方,女方则请
算命先生“开合”,看年、月、日、时与女方有无相冲。
【择吉】
婚事从换贴成功,到订婚、行聘、婚礼、迎娶拜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请先生择吉进行,俗称拣日子。除了吉日外,南昌的老百姓还时兴每年的腊八结婚,据说这是乾隆下江南,来到南昌时正值腊月初八,演绎了一个吉祥如意的故事,从此,腊月初八成了一个吉日,一直延续到现在。腊月初八日为佛祖成道日,俗谓此日太岁休闲,无煞星管事,为婚嫁吉日。民间称“腊八结婚不必拣日子”,于此日办喜事者甚多。
【订婚】
从婚事确定之后,男方择吉请“领东酒”,又叫订婚酒,酒席上,男方将衣料、鞋袜、毛巾之类相赠,邀女方上街“扯布”,并将商订好的聘金、金银首饰、换财等礼物以及三代全贴送到女方。女方又将自家的全贴交给男方。酒席完毕,男方还要请媒人将“龙凤贴”送到女方,婚事到此才算最终谈妥。
【行聘】
行聘又称过礼。“过礼”之日,由男方家抬着“抬箱盒”,挑着担子,一路鸣炮、吹打向女方送聘礼,往女家送的礼品有:成对三牲、公、母鸡各一只、蹄花一对、鲤鱼一对及送给新娘的衣着、鞋子等和现洋、布匹、衣着、鱼、肉、面、饼等。家境好,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女方回送鞋袜、毛巾、手帕之类物品,并盛情留宴,席上男女双方见面,男方给女方“见面礼”。行聘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男女双方通常不得擅自解除,假如男方变更,不得要求女方退回聘礼;若是女方变更,则需要将聘礼退还男方。行聘后,一年三节,男方备礼物送岳父,称“送节”,女方亦给一定的回礼。
【辞堂】
结婚前一天,女方要向父母和族长叩头,然后束发开脸,束发又叫及笄,就是将头发束起来,做成髻子插上花。女方要开脸,即用线把脸上的汗毛夹掉,然后换上嫁时衣,坐在床上不可以下地。女方家里要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从这天起新娘开始不吃饭,只吃一些线粉、肉丸、桂圆、莲子汤等。女方的妈妈要哭嫁,哭得时间越长越好,越哭越发,最长的哭嫁有48天之久。哭的时间是每日天亮之前。第一天开始哭称“开腔”。哭嫁歌内容非常丰富,教女儿孝顺公婆,尊重长辈,勤俭治家,夫妻合睦等等,如:“为娘教儿十件事,头件事情记在心,扫地先扫婆房中,莫将灰尘碰婆身。”
出嫁当天,房内外婆领哭,母女主哭,姑姑陪哭,嫁娘同辈已出嫁的姐妹帮哭,母女对哭,大家齐哭。哭出离别不舍之情,妈妈哭出对女儿的慈教和祝福,女儿哭出虚心聆听妈妈叮嘱的诚意,大家哭出喜气的乐意。哭嫁没有固定的唱词,通常由新娘的妈妈先哭,教女儿怎么样为人等等。
【迎娶】
婚期接近前二、三天,亲友和帮闲者即纷纷上门,张灯结彩,打扫庭院,全宅内外顿成红色世界,门首悬出姓氏的红灯笼,厅堂中心挂“喜”字,红烛成双,线香成对。娶前一日,男方亲友到男方家中道喜,要送礼。新郎早晨起床沐浴,穿戴一新。上午要“铺床”,请“福寿双全”的人订被褥。
男家以新娘入门之日为正期。是日天早上吹鼓手即到家开场,继之贺客上门曰“恭喜”。
【拜堂】
新郎掀开轿帘,把自我的戒指戴到新娘手上,取下新娘手上的戒指戴到自我手上,这叫“相亲”。有人向花轿抛茶叶,称作“破煞”。然后,花轿抬到喜堂,牵娘牵下新娘,新郎揭下红盖头,新娘由伴娘搀着,开始了庄严而盛大的拜堂仪式。在司仪的喝彩声中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新娘进入洞房,新郎则由母舅或房族老者唱着花烛歌引进洞房,谓之“打花烛进房”。
【坐床】
新人进洞房,床上坐着五男二女,先生唱“坐床彩词”,一边唱一边向床上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儿童们抢食,以示早生贵子,唱完彩词,给每个坐床的儿童分发一份礼品。坐床喝彩词内容许多,如:一对红烛喜洋洋,照见新人入洞房。新郎嘴上笑呵呵,新娘脸上开芙蓉。一把瓜子撒在东,生的儿女好面容;一把糖、、、、、、
二十二、江西丧葬习俗亲身经历
江西老家爷爷病重了,好几个月都吃不下东西,哪怕是流质的食物也不行。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他慢慢消瘦,直至皮包骨,像一盏油灯耗尽最终一滴油,撒手人寰。从始至终,爷爷的意识都是清醒的,只是已经不可以表达他对人世间的留恋,对儿孙们的留恋……
这些天,奶奶的眼泪都没有干过,看着她憔悴的面容,我再次深深地感到,亲人的离世,最痛苦的不是子女,而是他的老伴。子女有自我的家人和儿童,他(她)不至于活不下去;而另一半失去的却是她的天,她的精神支柱!
我不禁握紧了爱人的手。“少年夫妻老来伴”,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在生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不能包容和谅解的呢?从今天起,我只想好好牵住他的手,不论再大的风雨,我们共同走过。
江西的天气多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儿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豆大的雨滴,整个村庄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雨来得急也去得快,还没等你欣赏够这江南的雨景,太阳又露出了火热的笑脸,而淘气的雨滴因为跑得太快了,竟还没有刹住车,淅淅沥沥地不晓得该走还是该留。所以,太阳雨在这里我们常常见到。被雨水清洗过得山更青,树更绿。放眼望去,满目的青翠欲滴,满眼的赏心悦目,给悲哀的心情添上了一抹亮色。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的,我在这里见识了江西的丧葬习俗。爷爷刚一离世,屋子里哭声一片。全部的孝子贤孙都跪下,任何人都要烧纸钱。然后是换上寿衣,抬到祠堂里的冰棺里,一个星期后下葬。爷爷的子女多,大家轮流守夜,保证香火接连不断。这些天,大家都集中到我家来吃饭,大大小小百十口人。这里的规矩是孝子贤孙不动手,找村上的人帮忙烧饭。开饭时,任何人都拿着碗,到桌上夹菜,里三层外三层,那景象颇为壮观。假如你不好意思,可能啥也吃不到。
这里还要请道士做法,你看他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摇一下铃铛,一会儿敲一下木鱼的,装神弄鬼,看着都好笑。更好笑的是这里的儿子辈穿白色孝服戴白色孝帽,孙子辈穿红色孝服戴红色孝帽,曾孙辈穿绿色孝服戴绿色孝帽。很“不幸”,我儿子戴了绿色的帽子!这么一群人,在道士的指挥下,一会儿鞠躬,一会儿磕头的,人人汗流浃背。我在心里不禁暗骂道士戏弄人。
到出殡那天,顾客们陆续来到,我们全部穿孝服的人,在顾客们进香的时候一定要在旁边陪跪,顾客们实在太多了,膝盖受不了,跪得我龇牙咧嘴。然后是孝子陪亡灵吃饭。几个人围在共同边吃边唱,唱得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在宴席开始之时,我的婆婆作为长媳,还要跪着给八仙(抬棺的人)盛饭,盛饭之前也要唱一种歌。
请乐队主持丧礼,一项一项地完成预定环节,在领哭人的带领下,孝子贤孙进行摸棺仪式,最终一次和亲人告别。在悲伤的气氛下,想到爷爷的音容笑貌,我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接着是排茶仪式,一家家的至亲给八仙献上自我的心意,烟、饮料或钱。我们是大户人家,光排茶的有二三十家,这下,八仙的收入可很多啊。起棺了。这里还没有的时候兴火葬,我们要把爷爷抬到坟山上入土为安。快到地方的时候,全部的女人都止步,脱去孝衣,撇一枝樟树枝,拿在手里,快速回家。据说,谁先到家谁发财。我不论是真是假,一路领先,超小路回到了家。
至此,为期七天的葬礼到此结束。
二十三、江西饮食习俗
1、南昌糊羹
糊羹是南昌特色小吃之一。历史悠久,营养价值极高。它是用鸭血和腊肉等食物匹配而成的美味小吃。
鲜香可口,咸甜适中,口口留香,回味无穷,深受外来食客们的欢迎,假如你要是有机会来了南昌,一定要去喝上一口南昌人喜欢吃的糊羹,让你的旅途不孤单。
2、九江白浇鳙鱼头
白浇鳙鱼头是江西九江的传统特色小吃。它是用鳙鱼和辣椒等食物烹饪而成的美味佳肴。
香气扑鼻,口感微辣,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味道醇厚,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也是餐桌上经常见到的下酒菜,开胃下饭。
3、上饶灯盏果
灯盏果是用大米和萝卜等食物制作的一道风味小吃,是上饶的特色美食。集鲜、香、辣于一身,美观大气。
好看又好吃,香软嫩口,让人垂涎三尺。假如有幸能够吃上一口,将会永远记住它的滋味。
4、抚州冻米肉丸
冻米肉丸是江西抚州地区的特色小吃。它是用米饭和猪肉等食物烹饪而成的美味佳肴。
颗粒饱满,美观好看,肉丸鲜嫩,油而不腻,咬上一口,满嘴留香,让人流连忘返。冻米肉丸常常被用来迎接招待家中亲朋好友,也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精品美食。
5、宜春大包子
宜春大包子能够说是在江西是相当有名。它是用面粉和肉馅蒸制而成的美食。皮薄馅大,汤汁浓郁,能够当主食,也能够当辅食,一日三餐都适当食用,老少皆宜。
6、吉安米粉蒸肉
米粉蒸肉是江西吉安的特色小吃之一。它是用肉粉和猪肉等食物制作而成的,色香味俱全,肉质细腻,滋味鲜美,吃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的上等美食。米粉蒸肉也是江西的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你爱好吃吗?
7、赣州酸枣糕
酸枣糕是赣州出了名的美味。它是用酸枣等食物制作而成的美味佳肴。果香浓郁,酸甜可口,好吃不腻,入口即化,开胃小吃,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慕,也是逢年过节必备的小吃之一。
8、景德镇景德板鸭
景德板鸭是景德镇的传统小吃之一。景德板鸭在江西远近闻名,无一不知,家喻户晓。肉嫩骨脆,咸淡适中,色香浓郁,口口留香,老少皆宜,深受四海八方食客们的爱慕。
9、萍乡腊肉
腊肉是萍乡出了名的美味。常常被用来当作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它是用猪肉熏制而成的美食。
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所有对于人体有害的物质,口感独特,深受萍乡人的厚爱。假如有机会来了萍乡,一定要给家人带回去品尝。
10、新余泡菜炒饭
泡菜炒饭是新余餐桌上经常见到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煮熟的米饭和泡菜等食物制作而成的美味小吃。一日三餐就算都吃泡菜炒饭也不会感觉腻,十分开胃下饭,又香又好吃,老少皆宜食用。
11、鹰潭上清豆腐
上清豆腐是鹰潭传统特色美吃了一。豆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国内也是出了名的小吃。可煎、可炸、可煮、可炖、可焖、可凉拌。上清豆腐色香味美,柔滑润喉,风味十足。
二十四、地方特产
景德镇的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闻名中外,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源于国外对中国瓷器的认识。
樟树四特酒,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清、香、醇、纯”,四特酒由此而得名。
遂川狗牯脑茶,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南丰蜜桔,历史上是皇室贡品。
婺源所产“婺绿”同修水一带所产红茶,被誉为“绝品”。
庐山所产的“庐山云雾茶”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水果以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广丰马家柚、遂川金橘、南康甜柚等为名贵地方品种。
列入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种有9件。
二十五、江西名人
1、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当中状元48人。宋代多有一门数进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巩、刘恕、孔文仲等一门三进士;洪迈一门四进士;婺源潘钰及子孙“一门十进士”;乐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门同科五进士,时号“五桂”。铅山更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明代经常是一科包揽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或是占领前十名的大多数。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一甲进士和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前七名进士均为吉安人,持续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夺得,在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余人。明代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从解缙、胡广、杨士奇到费宏、夏言、赵汝愚、严嵩,出任宰辅者达18人。
2、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杨万里制造诚斋诗体;王安石创半山体;“元诗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梈、揭傒斯占其三。《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12%;“宋词四大开祖”,晏殊、晏几道父子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誉;姜夔创立格律词派,或称骚雅词派,与辛弃疾豪放派齐名。辛弃疾南渡,客居上饶二十余载,80%的词创作于此。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刘攽、刘恕协助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任副主编;魏禧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3、南宋洪皓出使金国,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称“宋之苏武”。宋末元初,江万里全家投“止水”拒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谢枋得一门忠烈,毁家纾难,谥号“文节”。明清之时,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隐、程山七子等隐居避世。
4、明代汤显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传说居住在南昌近郊洪崖丹井的黄帝音乐大臣伶伦是音乐创始人,唐代永新县有大唐歌妃许合子。姜夔、周德清、燕公楠、朱权、魏良辅等的音乐理论被音乐界视为“圣典”。江永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中国国音之鼻祖”。南唐董源、巨然首创宗画派。宋代扬无咎墨梅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明末清初朱耷为绘画大师。书法以黄庭坚为最,与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
5、朱熹,世尊称“朱子”,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陆九渊,“心学”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时代分布
秦汉之交
吴芮、梅鋗
汉朝
徐稺、唐檀、程曾、陈重、雷义
三国吴
聂友、徐整
晋朝
陶侃、陶渊明、许逊、吴猛、慧远、周访、雷焕、周续之、熊远
南朝
雷次宗、胡藩、邓琬、吴迈远、胡谐之、黄法氍
隋朝
林士弘
唐朝
郑谷、钟绍京、綦毋潜、刘昚虚、卢肇、王贞白、行思、吉中孚、王季友、许和子、吴武陵、熊孺登、陈陶、来鹏、来鹄、任涛、陶玉、杨筠松(救贫)、黄令微
五代十国
董源、巨然、徐熙、李颇、王定保、沈彬、孙鲂、宋齐丘、元德昭、钟传、卢光稠、危全讽、谭全播、刘江东、曾文辿。
宋朝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乐史、李觏、刘敞、刘攽、刘恕、洪皓、洪迈、洪适、洪遵、曾几、刘过、刘辰翁、谢枋得、王钦若、王安国、王雱、曾布、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江万里、王韶、张叔夜、、曾安止、陈自明、孔平仲、谢逸、惠洪、洪炎、徐俯、王庭珪、汪藻、裘万顷、邓剡、王炎午、向子湮、赵长卿、赵善括、袁去华、石孝友、张辑、俞国宝、朱弁、吴曾、罗大经、罗烨、姚勉、陆九龄、傅子云、李燔、徐元杰、欧阳守道、徐梦莘、徐天麟、罗泌、彭大雅、周应合、赵希鹄、杨无咎、陈彭年、陈恕、夏竦、陈执中、刘沆、欧阳澈、杨邦乂、汪应辰、京镗、崔与之、马廷鸾、侯叔献、张潜、舒翁、曾民瞻、严用和、赖文俊、佛印禅师、慧南、方会、陈景元、王文卿。
元朝
马端临、吴澄、虞集、揭傒斯、范梈、周德清、危素、朱思本、汪大渊、程钜夫、刘将孙、赵文、姚云文、曾允元、刘埙、陈苑、陈澔、刘时中、汪元亨、饶介、颜辉、方从义、陈汝言、熊朋来、阴时夫、熊梦祥、杜本、张留孙、刘玉、陈致虚、释惟则、赵友钦、危亦林、杜可用、彭莹玉、罗稚川
明朝
解缙、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杨士奇、况钟、严嵩、夏言、谭纶、邓子龙、朱权、魏良辅、艾南英、吴与弼、胡居仁、娄谅、罗伦、罗钦顺、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王时槐、刘元卿、邹元标、练子宁、胡俨、陈诚、夏原吉、金幼孜、胡广、李时勉、陈循、周忱、彭时、费宏、桂萼、舒芬、毛伯温、张位、姜曰广、袁继咸、杨廷麟、朱宸濠、刘綎、梁寅、刘崧、张羽、李昌祺、邓志谟、陈际泰、郭子章、陈邦瞻、张自烈、魏良弼、胡直、章潢、邓元锡、邓以赞、郭诩、何震、廖均卿、龚廷贤、徐贞明、周颠、张宇初、邵元节、伍守阳、邓茂七、娄妃、陈九川、张中、慧经
清朝
八大山人、魏禧、李绂、江永、蒋士铨、黄爵滋、陈宝箴、陈三立、文廷式、喻昌、王猷定、周亮工、吴宏、罗牧、牛石慧、闵贞、揭暄、雷发达、彭士望、谢文洊、朱轼、曹秀先、裘曰修、彭元瑞、蔡上翔、王谟、王聘珍、罗有高、谢启昆、戴衢亨、纪大奎、舒梦兰、刘凤诰、曾燠、乐钧、吴嵩梁、陈用光、陈孚恩、齐彦槐、杨希闵、高心夔、龙文彬、李有棠、尚镕、柳华阳、黄元吉、傅金铨、陈炽、朱益藩、张春发
中华民国
陈寅恪、陈师曾、傅抱石、詹天佑、邹韬奋、方志敏、胡汉民、李烈钧、张勋、张国焘、蔡公时、黄维、桂永清、刘峙、熊式辉、熊雄、古柏、刘和珍、段锡朋、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许德珩、杨杏佛、黄远生、徐宝璜、梅汝璈、欧阳竟无、萧公权、姚名达、夏敬观、汪辟疆、龙榆生、游国恩、萧涤非、白采、饶孟侃、熊佛西、胡先骕、吴有训、饶毓泰、吴学周、杨惟义、陈桢、盛彤笙、蔡方荫、梅旸春、曾炯、程懋筠、萧长华、查阜西、汪野亭、李瑞清、黄秋园、陶博吾、王梦白、柳子谷、蔡若虹、蒋彝、傅亚夫、赵惟熙、周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学家
袁隆平、黄家驷、陈述彭、谢光选、王梓坤、杨叔子、欧阳自远、何大一、饶毅、吴有训、王逸竹、王赣骏、吴学周、王磊
文人学者
古龙、程抱一、杜宣、公刘、夏征农、彭荆风、凌力、陈世旭、方方、顾诚、刘述先、蔡仁厚、龚鹏程、黎鸣、何怀宏、蔡定剑、熊培云、刘瑜、阿乙、今何在
军政界
曾庆红、吴官正、郭声琨、汪东兴、饶漱石、舒同、曾山、余秋里、梁兴初、丁盛、李井泉、肖华、赖传珠、陈奇涵、曾思玉、温玉成、杜平、王恩茂、甘祖昌、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陈正人、邵式平、熊光楷、梁保华、王太华、危朝安、王晓东、胡昌升、许达哲(湖南浏阳人,生于江西南昌)、冯飞、吴晓军
工商界
段永平、郭平、程维、梁汝波、王文京、彭小峰、陈淑宁、林印孙、傅光明、徐良喜
影视音乐
邓超、刘果林、杨钰莹、刘荣锦、刘涛、陈红、黄磊、罗晋、彭昱畅、张慧雯、张哲瀚、高希希、许还山、祝希娟、毕必成、喻宜萱、辛沪光、黄海怀、盛中国、喻恩泰、傅程鹏、罗琦、石兰、甘露、孙艺菲、朱婷、闵春晓、李泰、程前、方安娜、陈创、王羽臣、蔡炎东、程愫、符涛、米粒、严少辰、谈芳兵、周洲、李安、刘谦、谢东娜、吕燕、李冰
主持界
陈蓓蓓、章艳
体育
许艳梅、童非、熊国宝、彭勃、杨文军、吴静钰、高玉兰、何汉斌、刘虹。
二十六、江西著名景点
1、九江-庐山风景区
庐山,座落于江西省九江市,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着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是国内著名的三山之一,云雾是庐山的最佳景观,在云雾的衬托之下,仿佛进入仙境,特别在是雨后,山体之间,云雾缭绕,好似一幅漂亮的画卷,庐山不但风景优美,还是夏季避暑的最佳之地,即使山下温度很高,但牯岭依旧在30℃以下,牯岭镇上还有各国别墅,以及庐山会议旧址等,假如,来庐山游玩的话,千万不可错过几处景观
景区门票
庐山风景区160元
2、上饶-三清山风景区
三清山,座落于上饶市玉山县,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是一处道教名山,由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所以称之为三清山,与黄山同为姊妹山,这里也是大美黄山的缩版,许多游客都晓得三山五岳,但少闻于三清山,三清山是一座被埋没的仙山,名气远远配不上它的实力,特别是三清山的著名景观,东方女神与巨蟒出山,堪称三清一绝,假如游览三清山的话,大多数景点都在山下,也就是索道上站的位置,但索道上站与下站之间,差不多可看点不大,建议乘坐索道游玩,保留体力看更美的风景
景区门票
三清山风景区245元,江西省游客九月30号之前123元,周五12点下午185元,全部价格包括门票与索道联票
3、上饶-婺源乡村风景区
婺源,是上饶市的下辖县,有着最美的乡村之称,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江湾,而个人认为,在婺源众多的乡村景区,最为值得前往的几处景点,李坑-四面环山的水乡村落,村中遍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都是是著名的徽派建筑,江岭-观赏油菜花最佳的地方,特别是在每年三月初到四月上旬,站在山顶望去,脚下的油菜花呈梯田状,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也吸引了很多摄影喜好者前来采风,篁岭-是一座距今近六百历史的徽州古村,但也是晒秋的文化起源地,篁岭梯田更被网友评为全世界十大最美梯田之一
景区门票
婺源风景区210元,12个景点通票,五日内有效,可在各大旅游官网购票,优惠幅度较大
4、吉安-井冈山风景区
井冈山,座落于吉安市井冈山市,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不但是红色景点,也是一处丰富的自然景观,而最为著名的特色景观,就是笔架山处的杜鹃花开,在每年的四月份左右,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仿佛进入花的海洋,而井冈山的红色景点有黄洋界-小井-大井,以及茨坪镇里的博物馆和毛泽东旧居等,自然景点有龙潭-水口-主峰,第四版100元人民币背面景色,在井冈山,不仅能够感受到红色历史,更能够欣赏到自然美景,建议每年四月份左右前往,能看到一年一季的杜鹃花开景观
景区门票
井冈山风景区165元,观光车票80元,国庆假期十月一日-十月七日,针对全国游客免费,所在地区吉安市53家A级景区全免
5、鹰潭-龙虎山风景区
龙虎山,座落于鹰潭市贵溪市,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是国内的四大著名道教名山之一,因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所以而得名,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奇观,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自然景观主要沿泸溪河两岸,龙虎山不但有丰富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森林覆盖面积较广,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是中国国内景点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个人建议,游览龙虎山,可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观山水景色,感道教文化
景区门票
龙虎山风景区230元,包括观光车与竹筏
6、萍乡-武功山风景区
武功山,座落于萍乡市芦溪县,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武功山享有户外天堂,云中草原之美誉,而武功山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年九月中旬举行的帐篷节,在山顶露营的超级之多,这里是户外喜好者的天堂,云中草原,白云深处,山峰一座一座,草原一望无际,配上蓝天白云,武功山绝对让你回味无穷,个人建议,游览武功山,能够乘坐班车到达石鼓寺,乘坐一级索道到中庵紫极宫,所以段路程最陡,乘坐索道省时省力,之后,游览完紫极宫,可挑选徒步至金顶,是观日出和云海最佳之地,还有一处就是观音宕,观日宕出又可以感受到热闹氛围
景区门票
武功山风景区70元
7、上饶-龟峰风景区
龟峰,座落于上饶市弋阳县,现为国家五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有着江上龟峰天下稀与天然盆景之称,曾经徐霞客,在游览龟峰后发出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的感叹,景区主要以丹霞岩石景观为主,海拔仅仅仅仅有四百多米,整个景区不算大,山势不高,移步异景,奇观迭现,兼有山的雄浑与水的清丽,不过,在游览龟峰的时候,部分路段较陡,一定要做到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再者就是,在龟峰七分景色,三分想象,很容易能够看出石观的奇妙形象
景区门票
龟峰风景区60元,观光车20元
8、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座落于景德镇市昌江区,现为国家五A级景区,是中国陶瓷专业博物馆,在这里能够古窑的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瓷器的制作流程等,拉坯-印坯-利坯-花坯-挖足-上釉,看到老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十分敬佩,这里还有元明清时期的古窑,在明清两朝,景德镇是特意烧造皇家御用瓷器,数不清的国宝精瓷诞生于此,这里有明代著名的葫芦窑,大名鼎鼎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都是诞生于此,还有宋代龙窑,所烧青白瓷鼎负盛名,深受真宗皇帝爱慕,御赐景德,龙窑烧窑时形似一条火龙斜卧山坡,非常气派
景区门票
古窑博物馆门票95元
9、赣州-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
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座落于赣州市瑞金市,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整个景区是由叶坪-红井-二苏大-中华苏维埃纪念园等景点,瑞金是一座红色革命之城,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中国革命的激情与理想,浸染过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生命,哪伯是一座木桥,几棵松柏,也隐藏着相当多动人的革命故事,而游览瑞金不可错过的几处景点,叶坪-红井-二苏大-中华苏维埃纪念园,叶坪,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在这里成立
景区门票
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叶坪35元,红井30元
10、南昌-滕王阁风景区
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东湖区,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四大名楼,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有着西江第一楼之称,是省会南昌的著名城市地标建筑,因诗人王勃,在此留下滕王阁序,滕王阁而闻名于世,尽管,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但依旧有着浓厚历史底蕴,滕王阁楼层很高,而最为印象深刻,就是这幅百蝶百花图,据传李元婴擅画蝶,画界称为滕派蝶画,画里的蝴蝶无拘无束,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还有六层的唐三彩壁画,以及景观最好的五层,能够远观赣江苍茫的江水
景区门票
滕王阁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