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区,隶属
江西省
鹰潭市,位于
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东与月湖区、贵溪市接壤,南和金溪县相通,西界抚州市东乡区,北邻万年县、余干县。总面积为931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余江区下辖1个街道、6个镇、5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余江区常住人口为326162人。余江在秦汉时为馀汗县地,宋端拱元年(988年)正式设立安仁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1983年余江县隶属
鹰潭市,2018年七月九日余江县更名为余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柔,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境内有沪昆铁路、皖赣铁路、沪昆高速铁路、320国道、206国道、上海—昆明高速公路、济南—广州高速公路。
二、余江区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余江区有文化馆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广播站11个,有线电视台1座。体育馆一个。
三、余江区名字由来
余江原名安仁县,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因为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取名余江县。
四、余江区文物古迹
1、锦江天主教堂
锦江天主教堂,座落于余江区锦江镇冲虚山,又称圣类斯教堂,民国七年(1918年)由美法神会合建,法国神会田烈诺主持,美国旧金山圣玛利教堂提供经费,历时四年,于中华民国十一年竣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经堂、官厅、神父楼、大礼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筑物17幢。大多为砖木结构,罗马建筑风格为主的中西合璧建筑,主建筑“圣类斯堂”(经堂)长24米,宽13米,高12米,红石石柱,哥特式建筑。时为抚州、上饶、景德镇等地区21个县(市)天主教教徒心中憧憬的“圣地”,是当时江西教堂五大教区之一。锦江天主堂建筑群历经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为
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
2、安仁城垣
安仁城垣,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安仁知县薛球为平叛“姚源之乱”,始筑土城墙,城墙长600余丈。嘉靖五年(1526年),饶州兵备范辖改设石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江西巡抚令安仁县增设城墙,深挖战壕,历经三年,新城修筑完成,全长一千三百三十余丈,红条石结构,开城门九座,东为青仁门,西为正义门(云盖门),南为歌薰门,北为拱极门,东南面设兴贤,云锦两门,西南有观澜、便民、孟津等三门,其垛石、腰脚、窝铺等建筑等同府制城垣的规格。经崇祯十年(1637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十三年(1736年)、咸丰五年(1855年)四次较大型的修茸,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复的安仁城垣,用红石厚砖砌成,高为二丈六尺,宽八尺五至八尺六不等。设城楼七座,垛口一千三百三十个。至清末后期,非常是受日军轰炸后,破坏惨重。现仅存小南门至西门320米长的三段残墙。
3、锦江镇古县衙
锦江镇古县衙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县衙部分建筑被毁,民国初又被火烧毁了部分建筑,民国六年(1917年),县衙再获修复。修复后的县衙座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5进,依次为仪门、厢房(带过冈亭)、大堂、长厅、住房,西边设有监狱,结构布局和清末时的基本相同。过冈亭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余江县乡绅捐钱修复,后被毁。现仅存仪门、厢房、大堂和监狱等部分建筑。
五、余江木雕(第四批省级)
余江县座落于
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东与月湖、贵溪接壤,南和金溪相通,西界东乡,北邻万年、余干。果喜木雕主要分布在邓埠镇、锦江镇、中童镇、洪湖乡、马荃镇等地。
余江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为随汉唐北方移民南迁而入,至明清而极盛。明清时期,余江木雕多用于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匾额等;表现形式趋于多样,有浮雕、圆雕、透雕等;题材有人物、动物、静物等。晚清至解放前,木雕广泛用于房屋装饰、工艺品、佛教用品;木雕主题多样化,多见于生活风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吉祥寓意等。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著名企业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张果喜创办了余江历史上第一个工艺雕刻厂,成功的将余江传统木雕与国内各种雕刻技法相结合,大力培养年轻雕刻技工,从生产雕花樟木箱起步,逐一发展到传统工艺品、雕刻家俱、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高档宗教产品等五大类2000多个品种,远销东南亚、北美、西欧和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商誉为“天下雕刻第一家”。果喜木雕技法上以浮雕为主,运用结合镂空雕、透雕、圆雕等各种手法。雕刻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龙凤麒麟等。木材多选用香樟木、椴木、黄杨木、桧木、榉木、檀香木、红木等。木雕造型惟妙惟肖,技法精湛,构思巧妙,漆艺精美,美不胜收。
果喜木雕兼收并蓄余江传统木雕和国内传统流派之精华,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刻技法和表现手法,以形寄予神似,以木雕为载体,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播。弘扬、传承、创新使果喜木雕在中国雕刻流派中独秀一枝。
六、余江区丧葬习俗
1949年以前,
丧葬仪式视家庭
政治、
经济地位而繁简,分为厚葬与薄葬。程序上由发丧、买水净身、入殓烧香、出殡下歹堇、圆堆团坟等。官绅富商家有丧事,首先向亲友发丧,再请
风水先生看死者断气时是不是犯
重丧,确定什么时候买水入殓,
出殡下殣,如时辰不利,则要停棺数日,甚至几年。
亲友到齐,送白礼祭帐、挽联、奠金等,再为死者口内放置金银,称为“打口含”,以防死者到阴曹地府被割掉舌头;买水净身更衣,将一块写有死者
姓名、生卒
年月时辰的布条放置死者脑前。高搭灵棚,停尸殓前,全家守护,以防猫、狗从尸身上蹦过。若打雷,家属要以伞遮尸,以防
猫、
狗纵身、雷声导致“惊尸”。
入殓时,在场人需要按
风水先生写好的纸条上的相关规定,多大年纪的人回避,举家哀哭;盖棺时,由钉货(棺木)师傅钉“尖刀锁牌”进行“关风”,还要喝彩,尔后上漆油货。灵柩前香火不熄,供放清茶一杯、肉、鱼、蛋等,合家守灵,有的还请和尚或道士念经、打醮,超度亡灵,请乡里名流写祭文。
出殡的头天晚上,请“
八仙”,余江县乡村通常称“八大将军”进门,当晚大摆宴席,但饮酒不可以猜拳。
酒席已毕,烧香开始,喇叭吹哀乐,“
八仙”先烧香,家属子女跪在灵柩旁,然后孝子、孝媳、亲友依次烧香,假如地位高的、年长的亲友烧香,孝子、孝妇、孙子也要下跪。“八仙”则在一旁搓稻草绳,做哭丧棒,以备明日出殡时孝子、孝媳系腰之用。
次日一早吃过早点,“
八仙”抬灵柩出,扎好杠,吆喝一声上肩,旌幡开道,哀乐声与鞭炮声交错在共同。孝子、孝媳头戴麻冠,身穿白色孝服、腰扎草绳,手拿哭丧棒扶灵柩前行。有的还请知县莅临手持朱笔,在某某“神王”字样上将“王”字上加一点成为“主”字,称为“开祭点主”。
出殡的队伍摆街过村,显示葬礼盛大,到村口灵柩停歇,孝媳、孙子、亲友向灵柩作揖而归。
灵柩抬至下葬处,由孝子跪挖三下泥土,再由“
八仙”打井。家中请人送“跟丧饭”和“把杠”,并同意别人抢吃。井打好后,最终一位上井的“
八仙”将自我留在井内的脚印扫去,等待“下?”时辰,通常为未、申时。棺木落入井中,掩土前由“九太方”喝彩,孝子打礼给“九太方”,然后“九太方”将事先带来的红粮袋放入孝子服中,喇叭开道,孝子“兜粮”归来,鞭炮迎接,“
八仙”为新坟填土。
当晚宴席丰盛,但一要等“
八仙”坐齐才可以开席。“
八仙”桌上加“九太方”九人一桌,菜要双份。孝子、孝媳、
孙子等要依桌敬酒,称为“安席”。相互敬酒,划拳行令,意为“白喜事”转“红喜事”。
出殡后第二天傍晚,
孝子用稻草扎成绳状,死者多少年龄在稻草把上扎几个箍,然后送到新坟上团团围定点火焚烧,称为“送火种”。
第三日早饭后,孝子、孝媳和孙子依旧身穿孝服到新坟上去“团坟”,为新坟添土毕,再把哭丧棒、孝帽、草绳、孝鞋插放在坟前,孝事基本结束,当晚“扛乩”,即用烧箕反置过来,上盖死者生前一件上衣,由两名中老年妇女各用食指扛住烧箕边沿,烧箕口上插一根筷子,像一只鸡形。团箕里撒上米,家属请死者“上乩”,并约定中意的“啄”三下,不中意为一下,对话多以葬礼是不是盛大,睡的地方是不是向阳、干爽,以及还有什么牵挂等。
旧时的孝道还讲究孝子要守三年,留孝头,不会客,不参与喝酒行乐等。有的有地位、有钱人家因死者时辰不利,或尚未找到
风水宝地,棺木依旧停放在厅堂一侧,初一、十五烧香叩拜,有的棺木停放多年,连搁放棺木的板凳脚都霉烂掉。
通常民家
丧事,也须经过买水净身、入殓烧香、出殡下?、圆堆团坟等程序,但开支少的,也不排场。贫寒家庭无钱安葬,只用薄棺一口,或木板钉合、或用竹条代替棺木、或草席裹尸掩埋了事。
在城乡中,死者过了60岁为“满花甲”,如在60岁以下者为“殇亡鬼”(亦称少亡鬼)。遭凶杀、雷击、淹死、分娩致死的,或客死他乡的,尸体不可以停放厅堂,只能放置在闲屋,如柴间、磨房、或公共的水碓、碾旁等。
1949年以后,葬礼习俗一改过去繁杂,丧事从简。单位同事、亲朋故友以花圈、挽联、爆竹、香纸为“白礼”,开个追悼会,寄予哀思。八、九十年代,推行火葬,死者家属子女佩戴黑纱,单位同事、亲朋故旧送布料或踏花被为“白礼”,酒席也只款待一餐。
七、余江区饮食习俗
1、腌菜浆蒸蛋
腌菜浆蒸蛋又名六月热冻,是
江西鹰潭的特色小吃。这碗蒸蛋看似一般,但吃起来就感觉不一样了,酸、辣、鲜、香。它是用2~3个土鸡蛋打烂,不是加清水,而是放农家腌菜的浆水,再放适量的盐、辣椒末,在木制的甑上蒸十几分钟。
2、余江茄子干
余江茄子干是
江西省余江县传统名特食品,据相关资料记载,茄子干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生产加工历史。《余江县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茄子干香甜可口,辣得恰到好处,更是余江的"特产",近些年以来有海外侨属来信索要,名扬海内外……
3、米粉蒸肉
这是城乡颇有特色的一道菜,又称椹肉。把新鲜猪肉切成薄薄一片,拌上米粉(葛粉或薯粉均可),放入食盐、酱油拌均,再放在芋头、萝卜丝、芥菜(或小白菜)上温火清蒸,一直蒸到肉片扭扭晃动,用筷子夹起放入盘中,下面的芋头放入萝卜丝或菜叶,叫“蒸菜”,一锅二熟,滋味独特,清香爽口。
4、余江炒粉
炒粉是
江西省汉族传统名点,是将粉煮熟,再捞起,然后将粉放入油锅里通过明火翻炒,放入酱油、辣椒粉、青菜等配料,有米的醇香和爆炒的煎炸滋味。这是一道风味独特饮食,方便容易制作,可做正餐使用。
5、水菊果仂
先将新鲜的(或晒干的)水菊洗净,放锅内焖煮至用指甲一掐就断的程度,然后拌上面粉(或用米磨成的米粉、米浆),用手搓至不沾手能卷得拢为止,再将面团做成一个个圆形皮子,装上早准备好了的肉菜馅(或萝卜丝肉馅)包拢后放蒸笼中蒸熟即成油光闪亮的水菊果仂。
6、麻糍
办喜事打麻糍是乡村一项必不可少的庆祝喜庆的饮食内容,平常想吃也能够打。头天晚上先把糯米浸好,第二天一早把浸好的米放甑里蒸熟,倒入石臼中,一人用木槌打,一人拨动,打好(不见米粒)后放入盆内,拧成一个个果仂,拌上白糖(红糖)、磨碎的芝麻粉(或豆粉)吃。现在城里每日可买到,有特意的加工户。
八、余江区名人
汤汉(1202年—1272年),字伯纪,号东涧,余江县崇义乡(今画桥镇)人。宋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科进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
桂萼(?年一1531年),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
吴迈(1885年一1936年),江西余江人,律师、爱国志士。
邹韬奋(1895年一1944年),原名恩润,余江县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我们和出版家。
九、余江区著名景点
(一)余江血防纪念馆(送瘟神纪念馆)
余江血防纪念馆是1978年十月由余江县委、县政府兴建,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血防的一面旗帜——余江血防纪念馆。据《余江县血防志》记载:“血吸虫病在余江流行时间可能有三、四百年,而严重危害也有一、二百年,仅解放前30年间,全疫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的达29000人,毁灭村庄42个”。新中国诞生后,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螺运动,历经10余年的艰难奋斗,1958年取得了抗击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余江县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1958年六月三十日,毛泽东主席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可以寐,欣然命笔提诗《送瘟神二首》,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不朽篇章。1978年十月,余江县委、县政府兴建了余江县“血防纪念馆”,馆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全景式的展示了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艰难,消灭血吸虫病、巩固血防成果的完整过程。
2019年九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余江县衙
余江县衙座落于锦江镇中心街,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清代曾几建几毁,民国六年曾重修。县衙坐东北朝西南,石砖木结构。面阔59米,进深82米,占地面积4838平方米;大堂为悬山屋顶,抬梁穿斗式。青瓦覆盖,釉瓦滴水。红石墙面,红石地面。整座衙门原本共六进,依次为大门、仪门、过冈亭、大堂、花厅、住房等六部分。
余江县衙是江西省仅存两处较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县衙依山临水,气势雄伟,“玉真山峙其后,云锦溪环其前”,选址甚佳。县衙后有玉真台、经德堂、柳祠桧色等名胜,东有果老丹池、挹仙亭等古迹。县衙前西面有北宋时知县崔同亨建的云锦楼,可下瞰锦水,远眺黎浦岭。白天帆影悠悠,夜晚渔火点点。站在县衙前,远近胜景尽收眼底。清朝诗人、邑庠生胡起元有《锦水湍流》诗,专写县衙前所见美景。
1987年九月十五日,余江县人民政府将余江县衙门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2005年十一月六日,
鹰潭市人民政府将余江县古县衙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爱护单位。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三)龙溪书院
龙溪书院占地约500平方米,正房一连三进,砖木梁架结构,进深26米,宽23米,高6米,有学舍十余间,大门为牌坊式“八字”门楼建筑,门楼青麻石结构,上下三层,呈塔形,翘起的沟檐,镂空的雕刻与戏曲人物为内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水平。清大文学家、戏曲家蒋土铨撰写的《龙溪书院记》给我们勾勒出书院当时的盛况。这座历经240多年在全市乃至全省屈指可数、尚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至今风韵依然,让人怀旧。
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四)高公寨红十军赤警师师部旧址
高公寨红十军赤警师师部旧址座落于鹰潭市余江区高公寨营林场桥头分场胡马头村,旧址为清末所建宗祠,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1932年六月二十二日,为扩大根据地武装力量,动员热血青年参加红军,方志敏、邵式平率红十军赤警师师部驻扎在胡马头村胡氏宗祠,在宗祠内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赤警师宣传队用竹壳扎把代笔,蘸石灰在东廊庑书写下“打倒土豪劣绅”、西廊庑写下“导致红军铁军”等起到历史意义的标语。1933年八月国民党派出大部队进行围剿,胡氏宗祠在围剿中被国民党反动势力烧毁,因为群众抢救及时,保留了后廊庑和西廊庑,“导致红军铁军”标语保留至今。
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五)乐泉红十军指挥部旧址
乐泉红十军指挥部旧址座落于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乐泉村206国道旁,旧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十军攻打余江县城的指挥部,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1930年四月,中央军委制订了《军事工作计划大纲》,提出了包括建立红十军在内的扩军计划及向中心城市发展的工作方针。红十军在乐氏宗祠设立暂时指挥部,商量攻打余江县城,经过激烈战斗,红十军攻克余江县城,取得了建军以来首次大捷。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对这次大捷赋予了特意报道,题为《红十军攻占余江城》。乐泉红十军指挥部旧址在江西苏区史上起到重要意义。
(六)林家坞红军征兵处旧址
林家坞红军征兵处旧址座落于鹰潭市余江区画桥镇林家坞村,旧址为民国早期所建的张氏宗祠,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1933年十月,国民党以20万兵力对赣东北苏区进行围攻。面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闽浙赣省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展开了踊跃的备战。方志敏下达了“扩大红军,制造十军团,巩固扩大苏区,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命令。中共余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快速贯彻执行了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部署,设画桥苏区参军登记点于林家坞张氏宗祠。当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林家坞成为了赣东北苏区的扩红榜样村,旧址也成为了赣东北苏区扩大红军的历史见证。
(七)汪家源赣东北红军指挥部旧址
汪家源赣东北红军指挥部旧址座落于余江区画桥镇王坊村委会汪源组,建于清中期,为当地祠堂。占地面积380.1平方米,建筑面积505.7平方米。旧址平面呈矩形,由前堂、天井、左右厢房及后堂组成。砖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硬山顶,封火山墙。
汪家源所在的画桥是红色苏区的战略要地,在当地游击队、红军对敌作战期间,汪家源祠堂曾作为赣东北红军指挥部,在此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取得了一次次战斗胜利。1929年七月中旬,贵溪县委派刘炳龙和张焕登到余江进行暴-动-准备工作,在汪家源祠堂召开了党支部会议。1929年八月,鸿鹤嘴、王坊等地游击队在红军一、四、七连的配合下,包围南桥,取得了暴-动-胜利。1932年十一月,余江县委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作战队,用游击战术赶走驻苏区王坊的敌军。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八)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
苏维埃政府大会堂旧址座落于余江区画桥镇画桥村藤林杨家村,建于清中期,为当地杨姓祠堂。旧址占地面积494.6平方米,建筑面积459.2平方米,旧址平面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宗祠共两进,中间为一大天井,天井东侧为高架吊脚戏台,天井西侧为祖堂,天井左右两侧为高架吊脚厢房,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梁架。
土地革命时期,画桥藤林杨家祠堂是红色苏区召开重要会议和大规模军民--的重要地方。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真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1933年农历五月七日(公历五月三十日),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在杨家祠堂举办欢送红军新兵入伍文艺晚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传队演出方志敏编剧的文明戏《年关的斗争》。深夜,叛徒带领敌军发动蓦地偷袭,7人壮烈牺牲,2人受重伤,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演出了一幕悲壮的战歌。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九)鹰西雕塑公园
座落于沪昆高速鹰西出口,包括雕塑、牌坊和公共厕所区域,面积约为3.6亩。通过标志性的景观设计,实现景区第一映像区的标志景观功效;设计通畅便捷的出入通道,明显景观引导、游客集散等综合功效。
雕塑基座为方形,与圆形雕塑主体结合,意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基座 采纳宽厚石材贵妃红或黄金麻钢挂贴面,高大伟岸,象征道家发源地龙虎山的碧水丹山和丹霞地貌。体现得千百年山水清气:极天地之大观的鹰潭悠久历史。
雕塑造型,设计创意源自于鹰潭的“道教文化”特性与道教祖庭龙虎山的地域特性;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区的“眼镜”产品特性;鹰潭国际商贸园区的“钱币”商贸特性。
雕塑造型以“圆”形为设计语言,以道教的大极图、产业园区的镜片、商贸园区的钱币等符号为设计元素,暗合太极两仪,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融台“视窗观天下”之气度、金钱财富之厚度,运用形式莫法则与形式美规律进行演绎制造同心圆——自然、融合、共生,达到雕塑造型的对照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审美要求。(如太极虚与实之阴阳对照,造型方与圆之形状对照,钢材与石材之材质对照,粗犷与精巧之阴阳对照等)。
(十)鹰潭·余江眼镜园景区
鹰潭·余江眼镜园景区位于余江县中童镇,规划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余江县是闻名全国的“眼镜之乡”,早在清代嘉庆年间,中童镇就出现了眼镜作坊和销售协帮组织,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2年,余江县委县政府规划5平方公里建立眼镜工业园。2006年,被命名为“江西省眼镜产业基地”,2012年获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称号,是全国五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日前眼镜园区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已有眼镜生产企业70余家、产业工人1万余人。
近些年以来,为大力推广鹰潭眼镜文化、接连不断提高鹰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鹰潭龙虎山5A级景区的发展优势,结合眼镜产业园自我特点,鹰潭·余江眼镜园景区打造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眼镜文化工业旅游线路。
景区以鹰潭国际眼镜城为核心景观地,以台湾美食一条街、世界眼镜博物馆、眼镜文化主题公园、鹰西雕塑公园、眼镜创造体验地为主要景观,精心构建文化体验地、娱乐休闲区、景观观赏点、眼镜生产线展示区,构成了多功效生态休闲养生地。日前,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400亩的鹰潭国际眼镜城已有200多家商铺营业;总投资4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世界最大的眼镜博物馆已对外开放;9.8公里眼镜文化主题公园不但为游客提供了一片休闲地方,也为信江沿岸铺就了一条绿色长廊;鹰西雕塑公园不但环境优美,更融合了鹰潭地域特色文化。还有,我们还有配套的台客餐厅、乌克兰餐厅、维也纳酒店、黄蜡石市场、眼镜技术培训学校等设施。
另外,景区还建立了覆盖全园区的工作网络,对景区的水体、植被、配套工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态爱护和修复,日前景区软硬件建设已基本到位,服务配套已基本提高,有675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有105平方米的旅游公厕、有2万多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3600多平方米的绿色立体式地面停车场、有极具眼镜文化特色的多种导视系统等,同时,各项治理制度也已日趋健全,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治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