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
江西省辖地级市,“涟漪旋当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市名,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位于
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源过渡的交接地带,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温柔气候;截至2019年,辖2区1市,总面积3556.7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鹰潭市常住人口为1154223人。2020年,鹰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2.66亿元,比2019年增长4.0%。
鹰潭境内沪昆高铁、鹰厦线、浙赣线、皖赣线和沪昆高速、济广高速及320国道、206国道在市区呈十字形交织;境内龙虎山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所描绘的古今名山,以丹霞绝美、道宗绝圣、古越绝唱、阴阳绝妙享誉海内外,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角山古陶窑文化、道文化、心学文化、鬼谷子文化、古越文化、红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同时,鹰潭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8年九月,荣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鹰潭市共有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藏量48.9万册;文化馆4个,文化站36个;剧场、影剧院9个。全市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13.98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58%。
三、文化传承
为传承中国道教文化,体现中国道教发源地,2002年五月鹰潭市路监局对月湖区交通街至中心广场内环街区更名上清宫路、仙岩路、正一观路,总长约2公里。在
江西省鹰潭市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年),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四、文化遗址
角山窑址是一批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手工业者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窑场,记数符号的发觉也证实这里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已经非常宏大。因为角山窑址座落于闽、浙、赣三省交界之地,它的发掘为这些地区商代遗址陶器的烧造提供了确切的窑口依据。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宋崇宁四年(1105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年),迁建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以“新其第”。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遗物。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示自东汉始,代代相袭。
五、婚俗表演
龙虎山的历史非常悠久,民间的风俗习惯也非常丰富多彩。娶亲嫁女的“婚俗”就是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为了展示这一风俗,这里常常举办龙虎山婚俗表演,表演由轿夫、串堂锣鼓乐手、“新娘”、“媒婆”、司仪和由游客担任的“新郎”组成。当我们中的哪个男同胞接受了“新娘”的传情绣球,便成了“郎君”。然后“夫妻”双双坐入古色古香的花轿,由花枝招展的媒婆引路,串堂锣鼓队紧随其后,吹吹打打在村内热热闹闹的巡游一圈,便在“新房”门庭前落轿,由司仪主持“婚礼”。先是进行“退轿煞”,司仪左手抓鸡,右手拿菜刀,一边在轿门上折打“祛邪”,一边唱口彩;然后“新人”下轿跨过放在地上的米筛、麻袋,象征夫妻将来生下好的后代,且代代相传;再由媒婆将新人引入厅堂落座,出谜语考新郎,答对了就拜天地,喝交杯酒,过独木桥,入“洞房”。实际上,龙虎山民间的婚俗程序许多,寓意也很丰富,这只是当中最热闹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也来当一回“新郎”,体会一下当中的情趣。
六、悬棺习俗
龙虎山不但风光秀媚,龙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国一绝。崖墓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中国各种葬法中最古老、最非常的一种丧葬形式。
古人经受了太多的战争和灾害之苦,梦寐以求的就是宁静和太平,先辈的遗愿挑选了将祖先安葬于凌空绝壁之上的崖葬,让祖先在一个青山环抱、碧水围绕、宁静幽美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他们就把祖先的棺椁抬上溪流边陡峭的绝壁,放置在差不多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构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所有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陡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陡崖绝壁上市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龙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隐约望见一个个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崖墓悬棺,其葬位离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达300余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数以百计。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当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九七八年,
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对仙水岩的崖墓悬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当中墓葬人骨架16副,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20余件,经测定,发掘的实物距今至少有2100余年。崖墓葬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当中一崖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起到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这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也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相当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棺葬的起源。
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陡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至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当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七、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第四批国家级)
正一天师道音乐渊远流长,她既属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其作为宗教形式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内容。天师道音乐作为斋醮科仪不可缺少的部分,晋·葛洪在《抱朴子·道意篇》中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首,守清虚坐,哀求福愿”。表达了一种天人感应,人神相通的宗教思想。
千余年来,天师道音乐是在民间音乐和南方戏剧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广泛地吸取了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其区域特色以
江西赣剧的“弋阳腔”为主,而道教独创的“上清腔”则是主腔调。宋元以后,张天师“主管三山符箓”又“掌管天下道教事”,故天师道音乐又极大地影响了江南的各大道派。
东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第一代天师创立道教,民间在“喝符水”、“念咒术”的法术中,就已经盛行以击鼓、敲盆来烘托行法时的气氛,这便是天师道音乐的原始状态。天师道音乐作为斋醮科仪不可缺少的部分,便与斋醮科仪的“通神”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晋•葛洪在《抱朴子•道意篇》中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首,守清虚坐,哀求福愿”。表达了一种天人感应,人神相通的宗教思想。
千余年来,天师道音乐是在民间音乐和南方戏剧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广泛地吸取了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其区域特色以
江西赣剧的“弋阳腔”为主,而道教独创的“上清腔”则是主腔调。宋元以后,张天师“主管三山符箓”又“掌管天下道教事”,故天师道音乐又极大地影响了江南的各大道派。故正一道音乐已流传到长江以南各省包括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及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就与道教正一派音乐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正一天师道音乐除经韵(念诵)部分统一以外,其他的曲牌演奏都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它类似于戏剧中的“流派”,在统一的风格下各自体现着“流派”的特色。
八、龙虎山张天师传说(第四批省级)
在传承千年的
天师道文化中,不泛历代天师惩处扬善、济世度人的传说。在历代
天师中,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自祖天师张道陵创教1800余年以来63位天师当中成就较高、对随后的正一派道教、乃至民间道教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天师。宋元佑七年(公元1092)十月二十日生於龙虎山蒙谷庵,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一日,因听鸡叫而开口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巨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张继先九岁嗣三十代天师,十三岁即蒙北宋徽宗皇帝召见。
天师府内狐仙堂,数百年来流传着一个漂亮的传说,说的是张继先
天师曾经帮助怀孕的狐精渡过雷劫,并令其悔改受戒向善。狐狸成仙后,感天师之恩,帮助历代天师传人“献吊兰灭瘟疫”、“助天师祈雨”、“西湖斩鼠精”、“帮助编篡《道藏》”等故事,当今的狐仙堂就是纪念狐仙报恩事迹的。
九、龙虎山正一天师道斋醮科仪(第三批省级)
正一
天师道的斋醮科仪,是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是道教中沟通人与神的联系,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或为亡者追荐超度的宗教活动。由于斋醮科仪(俗称“做道场”)有一整套仪范程式,如音乐、灯烛、图像、禹步、手诀等,所以它也能够称为“舞蹈”的一种。不过这种“舞蹈”人们给予它更多的宗教内容和神秘玄机。
东汉汉安元年,张道陵在巴蜀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五斗米道”)时就创立了《天官手书》等上章仪礼。同时期,张角在北方创立太平道,也建立了祠、茅室、方、坛,以举办斋戒祭祀。
早期
天师道的斋醮科仪,主要以“直诵”的形式,诵念1,也伴以击鼓,敲盆及“念咒”、“喝符水”等。北魏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改“直诵”为“乐诵”,被视作斋醮科仪与民间音乐舞蹈结合的开始。南朝陆修静也改革了
天师道,制订了一整套斋醮仪范,如《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三元斋仪》等。
唐代,道教成为国教,斋醮活动十分盛行,并慢慢成熟和定型,历经宋、元、明、清,一些科仪已经亡佚,有一些则被改造提高。现行道教正一派的斋醮科仪,基本定型为两大类:即以祈福、消灾、开光分灵等为主的清醮(又称阳醮)和以度亡、破狱、赞幽、施食为主的幽醮(又称阴醮)。两大类中又分出相当多不同的名目,如请水、安坛、迎銮接驾、安龙奠土、扬幡挂榜、进表、谢圣以及阴醮中的灵宝济炼、拜九幽赞等。
十、月湖灯彩扎制技艺(第四批省级)
月湖灯彩,又名月湖区花灯,是月湖区民间节日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文化产品。据地方史料记载,闹花灯习俗,自宋朝开始,每逢春节、元宵佳节,月湖区城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祥和喜庆。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当地亲戚家作客,观花灯后,留下“码头日受万人拜,信河夜享千盏灯”的诗句。此习俗一直延续上世纪60年初,并扩展到当地庙会活动。
月湖花灯用上好的木料制成,框架精细考究,其形状有四面形、六面形、八面形等,通常高0.5米-0.7米,每个扇面画一图案,内容有自选的戏文、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用蜡烛点亮。入夜以后街道上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绚丽多彩。
月湖花灯从种类上分有宫灯、沙灯、吊灯、狮子灯等;从造型上分有旱船灯、蚌壳灯、走马灯等;这些花灯中最受群众欢迎的要数走马灯,其灯面上粘有纸剪的人物、花鸟、十二生肖等,或在宫灯的六面、八面粘有灯谜,宫灯缓缓转动,让人观赏、猜谜,使宫灯古朴与清雅相得益彰,从造型上看,既有雍容华贵之感,又有轻巧典雅之意。融文化和娱乐于一体,让人置身于《红楼梦》大观园的观灯猜谜氛围中。
月湖灯彩艺术体现了月湖民众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自成一种起到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又因引入光的时间原因而独具匠心。花灯不但是民间美术,更是广阔社会层面上的一种民间生活中的效果,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存在和无限的人生关心。
十一、信江石雕(第四批省级)
在江西的东北部自东向西滚滚而流的古老信江,培育了一代一代的两岸人民,同时带来了多种丰富的矿产,鹰潭信汇黄蜡石即为当中之一。鹰潭信江黄蜡石,当地又称:黄玉,产自信江流域。据贵溪县志记载,宋朝当地就有人从江底捞起这种黄色玉石雕琢成器,献与朝廷。信江黄蜡石从地质上分,有冻蜡、胶腊、晶蜡;从色彩上分有黄、白、红、紫、绿、青之色,以黄、白为主。品质高的黄蜡石(冻蜡)因质色近似田黄,则封以“石后”。盛产于鹰潭月湖信江流域的优质玉石级黄蜡石以其密度高、油脂性高、光泽温润、色彩冷艳、造型奇特的特征被世人瞩目。优质的黄蜡石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一大批石雕艺人,他们根据信江黄蜡石的特点,因材施艺,对传统的石雕工艺进行了继承、补充、发展与创新,汲取了木雕、玉雕等技术之长,构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信江黄蜡石雕刻枝艺,所创作的黄蜡石石雕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参加工艺品展览,并连连获奖。
信江黄蜡石雕刻枝艺较为复杂,共有十道工序,大部分由人工完成。信江黄蜡石雕刻起到几大特征:因材施艺,所创制的作品均不易复制;工艺日臻成熟,自成独特体系;艺术内涵丰富,作品涉及自然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原料独特,其主产于鹰潭信江流域;观赏性与珍藏性统为一体,为馈赠友人的上等珍藏佳品。
近些年以来,鹰潭市、区政府高度重视信江石雕工作,做了相当多抢救、继承和弘扬工作,产业发展呈现非常好态势。
十二、鹰潭水麯果仂(第三批省级)
鹰潭果仂,又称水麯果、清明果,是月湖区民间饮食的一大特色产品。每年的清明节前,月湖区乡村的家家户户都要包水麯果仂,这种习俗自宋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月湖区土壤呈酸性,气候温柔,雨量充沛,适合水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水麯资源,再配以米粉揉合,中间包以馅子,经炎热的天气蒸熟而成,整个工序有10余套。水麯果仂多为乡村中老年妇女擅长,而年轻人受现代食品影响,对水麯果仂制作程序也渐渐失去兴趣。
据《徐氏宗谱》记载,瑶山徐姓南宋末年从外地迁入,元兵南下,家族人员丧于兵乱的很多,每逢清明节,族人以水麯和米粉搓成圆果作为祭品。到明代清明节做米果大盛,圆形的米果发展成为可包馅子的方形米果。据《贵溪县志》记载,时任云南布政使的詹玺是徐姓的外孙,每逢清明节回家,外祖母总要送些水麯果仂给他,这种米果冷热可吃,可作为干粮。詹玺把水麯果仂带至云南分给同僚们尝,同僚们称之为“将军果”。鹰潭市月湖区市民绝大多数都是宋、元、明、清从外地迁徒而来的,清明节祭祖祭祠历来是一项民间习俗,水麯果仂是祭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十三、贵溪畲族马灯舞(第三批省级)
贵溪畲族马灯舞,亦称灯舞。是畲族古老的地方舞种,历史悠久,由元末传至今日,它是畲族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制造出来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结晶。
马灯舞表演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是畲族人民谢祖祭祖、新春闹春、庆贺丰年、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日前在贵溪市樟坪民族乡仍保留这一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明代中期,畲族人由福建迁入贵溪,分散居住樟坪江浒山半山腰。为防御灾祸,不受外族人威胁,镇守族土,保佑畲民安居乐业,畲族长者从旧地请(搬)来了祖先圣人坐阵案头,“设坛”开始跳马灯舞,保佑畲民安居度日,从此以后他们日子果然过得太平。为报谢圣祖赐福之恩,每到年终,畲族老艺人都要动手扎制不同颜色马灯和彩蝶灯、鲤鱼灯、花钵灯,边唱边舞向神灵敬跳,从初一开始并到村村寨寨户户跳灯拜年祝福。直到元宵谢灯,将灯具焚烧表明敬献给先祖神灵,从此之后畲族人兴起了传统跳灯的风俗习俗。
十四、贵溪錾铜雕刻技艺(第四批省级)
铜雕工艺是中国流传甚早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长期以来,经过各代艺人们的不懈努力,精湛的铜錾技艺的结晶纵情发挥在饰满层层叠叠繁缛历美感图放的铜器上,在享受美的艺术中充分彰显其古色古韵,纹饰清楚、形象传神、新颖别致集为一体的艺术魅力。
现代铜雕工艺是优秀的文化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的一种延续和发挥。它即传承了古典金属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而又体现了当今社会文化的美学追求,是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一种纯手工技艺。
贵溪铜之道工艺有限公司在汲取、发挥传统铜雕技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挖掘和创新,逐一构成自我特有的“錾雕”技法。其手工生产的铜雕工艺品亦与现代机械制作工艺品有着无可替代的本质分别,极富审美和传世收藏价值。其作品及工艺也曾多次在全国、省、部级历届工艺作品大赛中荣获金、银大奖,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及赞誉,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颇有影响,雕刻的《佛牙舍利塔》、《降龙罗汉》作品均被新家坡佛牙寺和中国工艺美术馆长期收藏。
十五、贵溪畲族上刀山(第四批省级)
贵溪畲族上刀山是畲族雷、兰、磐中姓氏族内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跳傩仪式,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被畲族人民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一种祭神仪式传承至今。
上刀山表演过程古朴原始、粗犷奔放。赤脚上刀山的动作,以边表演边舞蹈的形式上刀山、下刀山,拔刀表演动作及表演风格,在中国傩舞表演中实属罕见,刀山傩舞以其古朴的表演形式,在畲乡及附近周围地区影响较广,深受广大百姓爱慕。
畲族上刀山的表演主要分布樟坪畲族自治乡,畲族自治乡位于我市南部,明代中期畲族人由福建迁入贵溪,分散居住樟坪江浒山半山腰。
贵溪畲族刀山傩舞的价值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起到民间原生态历史、研究、科学学术价值。
2、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延伸价值。
3、对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演化、传承的价值。
十六、余江木雕(第四批省级)
余江县座落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东与月湖、贵溪接壤,南和金溪相通,西界东乡,北邻万年、余干。果喜木雕主要分布在邓埠镇、锦江镇、中童镇、洪湖乡、马荃镇等地。
余江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为随汉唐北方移民南迁而入,至明清而极盛。明清时期,余江木雕多用于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匾额等;表现形式趋于多样,有浮雕、圆雕、透雕等;题材有人物、动物、静物等。晚清至解放前,木雕广泛用于房屋装饰、工艺品、佛教用品;木雕主题多样化,多见于生活风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吉祥寓意等。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著名企业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张果喜创办了余江历史上第一个工艺雕刻厂,成功的将余江传统木雕与国内各种雕刻技法相结合,大力培养年轻雕刻技工,从生产雕花樟木箱起步,逐一发展到传统工艺品、雕刻家俱、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高档宗教产品等五大类2000多个品种,远销东南亚、北美、西欧和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商誉为“天下雕刻第一家”。果喜木雕技法上以浮雕为主,运用结合镂空雕、透雕、圆雕等各种手法。雕刻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龙凤麒麟等。木材多选用香樟木、椴木、黄杨木、桧木、榉木、檀香木、红木等。木雕造型惟妙惟肖,技法精湛,构思巧妙,漆艺精美,美不胜收。
果喜木雕兼收并蓄余江传统木雕和国内传统流派之精华,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刻技法和表现手法,以形寄予神似,以木雕为载体,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播。弘扬、传承、创新使果喜木雕在中国雕刻流派中独秀一枝。
十七、鹰潭市结婚习俗
在封建礼制盛行的旧社会,“嫁鸡随鸡飞,嫁狗跟狗跑”,男的十七、八岁就定亲,女的十六岁就出嫁,收养童养媳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十八、九岁的姑娘嫁给三、四岁的“男性”,严重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一些年轻丧夫的妇女往往平生守寡。旧时的男女婚姻,一要门当户对,二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娶的程序极为繁琐。
1、指腹为婚:假如两个已婚男性彼此关系好,在老婆身怀有孕的情况下,议定各生一男一女,即成姻亲;如一方男孩有1-10岁,另一方才生下一女孩,也在指腹为婚之中。男女
婚姻没有自主权。
2、议婚:媒婆是旧时城乡中男女
婚姻的推荐人,凭着一张嘴,“两头不打哄,中间哄不拢”,走东家,串西家,说动了男女双方的父母,就算允许,写上男女自我的出生年、月、日、时,相互交换,请
算命先生确定“
八字”是不是相合,是不是相克、相冲(如
属虎的忌配
属猪的),男女互不相克,亲事就算定下。
跟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旧的传统礼仪受到冲击。20世纪30~40年代,城乡出现“相亲”习俗。媒人提亲后,男女双方的父母私下去“察崽仂,问女年仂,”主要是察问品貌,能否与自我的想法相符,对方父母为人怎么样,成亲后是不是好来往。男方再向女方父母提出“看女年仂”的日期,“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男方随媒人或父母到女方家,懂行的坐西席,由于女方只是从下间走进上间,不作停留,坐在下首或东席,扭头一看,女方已进入房间,无法看清长相。
1、看主家:男方允许后,女方父母
择日带领女儿亲戚来男方家里“看主家”,人数多则六七桌,少则三四桌。男方要放鞭炮迎接,并准备糕点、食品,摆放在并拢的几张饭桌上,相好的左邻右舍也要“传茶”,亲戚要用竹篮装礼品(一个糕点食盒[称碟仂],鸡蛋、面条、一瓶酒)。鹰潭地区在“看主家”礼仪上,沿袭了北宋以来“以茶定亲”的习俗。女方允许男方,则可吃喝,不允许,便不吃不喝。在女方允许的前提下,男方大摆宴席,称为吃“成事饭”,打麻糍,煮鸡蛋,请女方父母上座。酒席撤下,男女双方认亲,媒婆一一推荐,依照辈份大小依次而喊,被喊到的亲戚要打“红包”,尔后双方议好礼金。“看主家”有大看、小看之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男女认亲后,女方父妈妈戚回去,男方家放鞭炮欢送,并一一打送众亲戚布料各一块,女方的父母则衣料一身。男方请人择好结婚日期,连同布鞋纸样送往女方家,女方应为男方父母、外公、外婆、舅父、舅母每人做好新鞋一至两双,男女双方父母各自做好嫁娶的金钱、物品准备。
2、下聘礼:男方在婚前的准备更为复杂,仅酒席就有:发媒酒、过下厅酒、新人进门酒、谢厨酒等。婚期的前二日,男方便接媒婆进门,媒婆需要是成双的,这天的酒席为“发媒酒”。媒婆呈上女方开出的礼单,款项多至五六十项,如父母礼、辞堂礼、上轿礼、线面礼、厨倌礼等。旧时的彩礼多为银圆,农民则为稻谷、大米几担。
3、过下厅:婚期前一天,男方便要按照女方开出的礼单一一筹办。请人帮忙挑礼物、扛箱,酒席叫“过下厅酒”。四荤四素,即鱼、肉、鸡、蛋,香菇、粉丝、木耳、黄花菜等,用红纸包好各项礼金,一一写明。备好新草席一床,扛箱的竹杠,礼单上都贴上双“喜”字,竹杠上扎上红布条,扛箱用的绳子也染成红色,媒婆夹雨伞,并扎有红布条,领着礼担一行人,前往女方家。
4、新人过年:女方定亲后,意味着闺女的结束。亲戚为了表明依恋之情,一一上门接女方到自我家住上几天,好吃好喝好款待,女方在娘家也只是干些轻微的家务,这种习俗称为“歇嫁”。婚期头天,亲戚都来喝酒,酒菜丰盛,像过大年一样,意为新人在娘家是最终一年,亲戚要陪新人过年,当晚,伴着新人“守岁”,相互之间表明歉意,年长的妇女少不了一番勉励或传授些挑花绣朵的针线活知识。
5、哭嫁辞堂:男方接嫁队伍一到,女方放鞭炮迎接并打些小礼接杠。酒菜摆下,吃喝完,通过“线面”的新娘便入房中装扮,头戴风冠,身穿霞披,并向父妈妈戚一一哭别,哭的词是现编的,多为承蒙父妈妈戚看得起,自我礼道不周等,父妈妈戚送给红包作为“压箱钱”。然后到厅堂跪拜祖宗及父母,作对娘家最终辞别。辞堂后,由舅父抱起送到上轿或上马处。在抱的过程中,新人不可以回首张望,以免给娘家带来不吉利。
6、新人进门、拜花堂:花轿抬起,乐器响起(城乡接新娘用的乐器为一对长喇叭,锣鼓钹和小锣)称为“打串堂”。扛箱的先行,媒婆,新郎随轿在后,花轿抬至男方门口或庭院中,作一停留,由一司公一手拿菜刀,一手捉公鸡,将鸡血滴于轿前,尔后用刀拍打轿杠,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称为“退轿煞”,即驱除路上沾上的龌龊。“退轿煞”后,轿子重新抬起,进入厅堂,门槛边放一米斗,内装谷,上放一篾筛,篾筛放一面铜镜,轿子从上面抬过,称为“过米筛眼、麻筛眼”。意为筛尽一切私心杂念,经受生活的考验。花轿抬至中堂落下,轿夫抽去长轿扛。此时,厅堂中红烛高烧,地面铺好草席一张,两个拦门先生、牵娘立于左右。新人在轿不出,“榨轿”要礼钱,如给礼几次仍不下轿,两位拦门先生念“今日拦门第一重,玉关金锁不开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喜庆诗句转向责骂亲娘“新人榨轿为什么因?只怕娘家有私情”。臊得新娘惭愧难当,只好出轿。两个牵娘左右相扶,旧时担任牵娘的很讲究,既要是结发夫妻,又要已生儿育女的。新娘在牵娘的相扶下与新郎跪拜于草席上拜天地、拜高堂,然后起身夫妻对拜,才入洞房。
7、撒帐、闹洞房:夫妻进入洞房,共饮交杯酒。两个拦门先生一边吟诗唱和,一边将小杯中染成颜色的米粒撒在房中,称为“撒帐”。然后将果子、红蛋抛下,让众人抢,以增加乐趣。果子均为莲子、花生、枣子,意为“早生贵子、连生贵子。”新人进门酒开始,新人一碗饭放一鸡腿,宾客喝酒猜拳。酒席后,厅堂中两张饭桌并拢,新郎新娘居中而坐,开始“闹新房”。内容雅俗兼有,主要是把“闹”的气氛推向高潮。
30年代,城乡一些思想进步的文人,反对旧式的婚礼,主张婚事新办,增加文化味。采取夫妻出对子的方法,对上联或下联,对上了,夫妻才入洞房。
8、拜客:婚后第一天一早,男方家打麻糍作为点心。尔后家人及亲戚依辈份大小坐定,男东女西。新婚夫妻逐个拜见,桌上放一礼盘,每拜见一位,均要用红纸包礼送给。
9、谢厨、谢媒、新娘入厨:男方请来的地方厨师忙了二、三天后已完成任务,男方家要办酒席、给礼金表明答谢。媒婆一样有“媒红礼”,不过男方要在女方给的“媒红礼”上加倍。新娘在第二日进入厨房,熟悉厨房情况,但并不动手“做羹汤”,只是到灶前把下火,舀点水放锅内或舀点猪食喂猪。因为新娘初来乍到,所以,新娘入厨房均由小姑、妯娌陪同。
10、转面、上门:婚后第三天上午,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新娘家放鞭炮,办酒席,迎接新郎新娘,称为“转面”。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夫妻二人去女方父母家拜年,左邻右舍有装果子来吃茶的,也有请饭的,统称新郎为“新姐夫”。出嫁时,女方的亲戚送了嫁的,男方都要备好糕点果品,一一上门拜年。
十八、鹰潭市丧葬习俗
人生礼仪的最终阶段便是丧葬,葬礼是人结束生命的殓殡祭奠仪式,也是人生礼仪中最具理念色彩的程式化仪式。几千年来,除近代开始提倡的非宗教性的丧葬方法外,历史上的多种葬礼差不多都与宗教信仰观念相关,深受佛教、道教和社会习俗影响,充满着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追荐和祝祷。
龙虎山丧俗在历史上有各种形式的安葬方法:“入土为安”,用棺木盛尸,挖墓穴深埋,垒土丘为坟;“崖墓葬”,把死者棺木放到陡崖的洞穴里,至今成了中国悬棺之谜。在土葬方法中,远古还有一些特殊的做法,有“瓮葬”:把快要断气的老人盘坐在瓮内,入土时上面倒扣一个瓮,挖穴深埋,龙虎山钱家等地均有遗迹。还有一种是“罐葬”,死者埋葬之后,三五年其尸体腐烂后,捡回骨头,装入罐内进入二次埋葬。
传统的丧葬仪规大体有以下几个程序。
停尸:死者咽气后,将尸体抬至厅堂东边角落,头朝外,脚朝内,下垫草席,上用蚊帐掩盖。停尸期间,要为死者整容,换上“寿衣”。在死者头上点一盏灯,再供一碗“倒头饭”,让死者吃上最终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阴间的道路。有的人家还请来道士打醮,超度亡灵。假如是客死在外之人,其尸体不可以进屋,煞气太重,恐伤生人,只得在外搭棚暂时停放,由子女守护。
买水:买水是在死者入棺之前进行。孝子贤孙身穿白衣,头戴白帽,胸前系白麻,手执纸扎的白杖,在两位喇叭师和一位打锣人的引导下,到河边买水(通常都在村头的下游)。买水不要讨价还价,全家孝子跪成一字形,由死者的儿子或亲人把事先准备好的三枚铜币或镍币丢进河里,再把带去的水壶装满一壶水给死者擦洗身体,洗最终一个澡。为何要买水,当地有—段传说:有一个叫陈福星的人吐血而死,阴魂来到阎王殿。阎王见他满身血污,误以为他杀人,下令把他推下油锅。陈福星大叫冤枉,并当场吐了二口鲜血予以证明。阎王自知误断,但仍板着脸孔,喝令他返阳洗净身子。陈福星死了三天三晚,转回阳世,请亲人替他洗个澡。家人到河边打洗,龙王不高兴,怕血污沾污了龙宫,向张天师告状,张天师示意陈福星家人给点钱,龙王才转怒为喜,这不成文的替死人买水规矩一直传至今。
进材(即入殓):死者进材时间要由“地仙”(当地白事先生)来确定。棺内垫放草席一双,死者下棺后,揭开蒙脸布,让亲属再见最终一面。棺内的随葬品有金银手饰,或者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死者脚上垫二块青砖,名曰:“金砖”。手中捏两个饭团,若灵魂想回家时,用饭团喂狗,防止狗吠,以免惊吓家人。用三斤六两的纸烧灰,装入布袋内放在死者身边,祈祷来生富有,钞票不愁。盖棺时,孝子孝孙、亲戚朋友都不准靠近棺材,以免将自我的影子盖人棺内,犯煞,能将活人至死。入殓、封棺是旧时葬礼中的遗体告别仪式,也是最哀痛的时刻,嚎哭之声、哀乐之声往往数里可闻。
奠礼:奠礼是入殓后的当晚举办的祭奠仪式。厅堂内,灯烛璀璨;灵柩旁“铭旌”拥簇。铭旌是外甥辈份的人送给死者的挽品。一条长约一丈的红条布,上面粘贴着;书:“大德望XXX(女人用:孺人)千古,xxx夫妇敬挽”等字。也有的送挽词或挽联,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潸然泪下。
祭奠开始,哀乐响起,孝子孝媳等直系亲属,围着灵枢放声大哭,诉说死者在世时的恩情。其余人,开始烧香,烧香的顺序大致是:八仙(指抬棺之人,刚好八人,俗称八仙)、内亲、族亲、朋友、邻居。烧香时都要戴孝,对死者行三跪三拜之礼,烧三柱香,敬3杯酒。旁边有特意伺候烧香敬酒的“礼生”,若烧香者比死者年长或辈份更大时,礼生要求孝子所有跪在地上,以示对长辈的恭敬。祭奠结束,燃放鞭炮,祭奠者才可陆续散去,这天晚上,灯火通宵不熄,孝子孙轮番守灵,一直到天亮。
出丧:“出丧通常在早晨,属丧俗中盛大的礼节。“八仙”将棺木用手抬至屋外的晒谷坪,将“龙杠”、“子杠”与棺木扎在共同,等待出葬时辰。死者女亲属(通常是女儿、遗孀)横卧在棺木上,哭声动天,其气氛即使是过过路的人也禁不住流泪。时辰一到,“八仙”齐声叫“嗬”!这是最要用力之际,需要将棺木与横卧在上面亲属一齐抬起来,抬至一百米左右,才有人边哭边劝把她们扶下。出丧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打锣人,大约十秒钟敲一下(不可以连敲),名叫“一字锣”,谓之“鸣锣开道”,其次是吹喇叭的与打爆竹的,打“铭旌”与“祭帐”的紧随其后,这些祭品越多,越表示死者生前人缘好、子孙多。棺柩夹在送葬队伍当中,孝子手中持哭丧棒紧紧跟着,最终是送葬的队伍,有的长达一余里。凡是在死者前烧过香纸的人,死者亲属都送其一块“白色孝布”,参加送葬。也有的非亲非故的同村人外村人,为了得到死者的护佑,自愿加入送葬队伍。送葬之人,通常出了村境,八仙将棺木放下,人们都在棺木前作个揖,把“孝布”拿掉,各自回家,仅仅有孝子才送至山上。若棺柩路过其他村庄时,路边的人家门口,通常都置一把禾秆,一盆水,一把刀,把禾秆烧掉,泼掉水,脸盆倒扣,上面压着一把刀,以防邪气侵入家宅,影响家人健康。
下葬:下葬是葬礼的最终一道程序。土葬坟地的挑选,有许多讲究,俗信坟地挑选得好,可荫护子孙平安富贵,故坟地都由“地仙”择定。地仙看地时,身带“罗盘”,爬山涉水进行勘察,选中某一块地时(通常都是向阳之地),用三根木桩定好方向。待棺木抬上山时,“八仙”站于一旁,由孝子在穴地上“开墓”。用锄头、铁耙锄三下,鸣爆竹,“八仙”才可动手挖穴。下葬通常在下午三时左右,穴挖好后,在坑底焚烧稻草,谓之“暖坑”;后来放下棺柩,谓之“安位”。一切就绪,“地仙”便大声喝彩,喝彩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吉利之辞,直至构成坟堆。安葬毕,孝子再次跪拜。“地仙”抓起一些大米,装进一只小红袋,交给孝子,孝子双手揣在怀中,名叫“兜粮”,意谓年年丰收,有吃有余。当天晚上,众人都感觉忙完一件大事,丧事已结束,转为喜事,划拳饮酒,开怀畅饮,孝子也脱去孝衣,频频敬酒,这丧礼的最终程序便在吉祥如意的祝福中结束了。
十九、鹰潭市饮食习俗
1、上清豆腐:在龙虎山中可称一绝。无论是豆腐还是豆腐干,都独具风味。
2、腌菜浆蒸蛋:又名六月热冻,酸、辣、鲜、香。它是用2~3个土鸡蛋打烂,放农家腌菜的浆水,再放适量的盐、辣椒末,在木制的甑上蒸十几分钟而成。
3、黄袍拜君王:黄袍拜君王,是鹰潭市的传统名菜,用沪溪河中的黄鱼角烧上清豆腐。它的做法是先将黄鱼角用油略煎,加入米酒酿、生姜片、葱、整个红椒、盐等,倒入高汤,用旺火将鱼烧透,然后放入上清豆腐,微火炖十几分钟,撒上胡椒粉即可。
4、天师板栗烧土鸡:天师板栗烧土鸡,鹰潭市的传统名菜,江西鹰潭龙虎山出产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历代天师非常爱慕的果品和滋补品,素有“人间仙果”之称。而这钵天师板栗与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逐渐地烧出来的“天师板栗烧土鸡”,油光发亮,清香思溢,是这里很有名的美味佳肴。
5、天师八卦宴: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办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摆放,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
6、龙兴铺灯芯糕:龙兴铺灯芯糕,是江西省传统的名点,原为皇宫贡品。形似灯芯,色泽津润洁白,糕条柔软,条形整齐,棱角分明,甜而不腻。
二十、鹰潭市名人
张道陵
34—156
东汉
留候张良九世孙
陆九渊
1139-1193
南宋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吴武陵
784一835
唐朝
翰林学士
夏言
1482-1548
明朝
明嘉靖内阁首辅大臣,嘉靖朝宰相
鬼谷子
不详
春秋战国
王禅老祖,“诸子百家”之一
高仁
不详
唐朝
福建察看使
邹韬奋
1895一1944
近代
著名教育家
二十一、鹰潭市著名景点
(一)鹰潭龙虎山
龙虎山龙虎山座落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北京时间2010年八月二日,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龙虎山座落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中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龙虎山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
龙虎山景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分布于泸溪河(又名上清河)两岸,风景秀媚。有九十九峰、六十六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龙虎山因道教而名,更因泸溪而神。景区内红崖碧水,奇峰怪石,山秀水媚,花繁林茂。还有战国时期留下的、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的崖墓葬,成为人们寻幽探奇的旅游胜地。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的交通十分便利,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它东临武夷山、北接黄山、庐山和瓷都景德镇,能够很方便地数景联游。
景点位置
江西省鹰潭泸溪河
地址: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大道1号邮编:335004
(二)海狮盼月
距云谷飞瀑不足500米处,有一处突兀而又奇特的山峰。游人背北面南而立眺望此峰时,极像一只巨大而仰天长啸的长毛狮子;游人背南面北观望该峰,却又惊异地发觉长毛狮子的背上背着一只幼狮,身后还跟着一只活蹦乱跳、顽皮可爱的小狮子。当地的山民称这座山峰为狮子峰。
(三)五显灵官庙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不足2平方米,号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庙。相传很久以前,定空禅师的五位高徒为铲除借妖风危害乡民、卷走人畜的孽龙,勇敢地与孽龙进行殊死搏斗,经过一番苦斗,终将孽龙杀死,但五位勇士也身负重伤,毒气攻心离开人间。附近村民在石岛上建了一座大庙以慰其功德。英魂常存的五位勇士得知百姓为自我修庙,感觉难以承受人间烟火的供奉,故竭力阻挠,所以庙屡建屡塌。几经周折,百姓领悟了五神的良苦用心,于是不建大庙,只建一方桌大的小庙,并冠名曰:“五显灵官庙”。
景点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明月山潭下景区入口处
(四)高山草甸
-从景色最美的发云界到最高峰金顶,连绵接连不断二十余公里,面积达十万余亩。
--这里春日青翠如毯,秋时芦花摇曳,雨雾缥缈,云海升腾,宛如川西草原通常。
--还有,高山草甸是户外旅游和摄影的天堂,许多的人来此支帐篷等待着日出的出现。
--高山草甸的设施B很好,住宿条件很差,上厕所也需要收费。
用时参考
1-2天交通
座落于武功山景区内,武功山有好多入口,正门仅仅有吉安安福和萍乡麻田两个方向
1、萍乡-武功山
①从萍乡南站到武功山的班车途径:高坑、芦溪沙湾、三口岩水库(卢德铭烈士陵园)、新泉、麻田,最后到达武功山金顶索道售票处。
发车时间:每日6:00-16:50,每20分钟一班,节假日根据客流量增加班次。(票价为18元每人,车程约1小时左右。)
②乘火车来武功山的游客,能够在萍乡火车站下车,然后直接在火车站门口的长途汽车站乘坐萍乡北站到武功山的快速巴士,经过西海温泉和发云界。(全程票价为22元。运营时间为5:400-17:00,每20分钟左右一班。)
2、吉安安福-武功山(距离有45公里)
①吉安下火车后有趟6:30直接到文家的班车,10点多到达武功山温泉山庄,13:00返回吉安火车站,每日一班次,票价:25元。
②吉安到安福客车半小时一班,票价:15元;安福到浒坑镇途中经过泰山乡,半小时一次,票价:10元。
展开所有>
门票
包含在景区门票内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景点位置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泰山乡
主要集中在太平山一带,由于地势的抬升和蔼候带的垂直变化,构成了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拨1600米以上的山峰,基本上是以白茅为主的草甸带,由此构成了江南独特的高山草甸自然景观。
(五)南方铁杉
野生珍稀植物,松科,属常绿扁平叶型乔木,是中国特有古老裸子植物,喜凉快湿润气候和深厚肥壮酸性土壤,生于中高山地林中,为珍贵用材树种和优美观赏树种。
(六)十不得景点
十不得为龙虎山上的景点,由以下10个景点组成。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此峰状似依偎在共同的夫妻,又名“夫妻峰”。相传在此峰对面仙人城的尼姑庵中,曾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尼姑爱上了一位和尚,两人私奔时被法僧追赶,张天师爱其两人真心相爱,便使出定身法让他们永远相依在这里。
仙女配不得又称仙女岩,因为它的外观极似女人繁殖器,所以被看作是天下奇观。
莲花戴不得此峰在仙桃石的附近,是一丛像莲花一样绽放的石峰。据说这朵莲花原本是瑶池的白莲仙女,她下凡与龙虎山的青年柳青婚配,犯了天规,当天兵捉拿她回天庭时,她不肯回去,化成了石峰。
仙桃吃不得此峰的形状像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大桃子。传说孙悟空从王母娘娘蟠桃会上偷得仙桃后,边吃边回花果山,飞经龙虎山时,一不小心,刚咬了一口的仙桃掉了下来,化成了山峰。
丹勺用不得此岩状若一把勺子。传说西汉末年,龙虎山有位高人,他浑身长满绿毛,隐居在碧鲁洞里炼丹,他的丹药能治百病。东汉时,太上老君将“绿毛仙”召回天庭,绿毛仙临走时将他炼丹用的勺子留在了这里。
道堂坐不得此块巨岩状若道教做法事的道堂,因其下临深渊,水流湍急,所以称为“道堂坐不得”。这里岩奇水急,无风三尺浪,风雨浪滔天。岩底暗流奔泻,据说从这里倒下谷壳等物,会从20公里外的鹰潭龙头山下涌出。
云锦披不得此峰若一面色彩斑斓的云锦,峰前的河面也被山色染成五彩的。此峰陡峭如壁,宽幅百丈,宽大、高峻、平坦,不愧是丹霞地貌最杰出的代表作。
石鼓敲不得又称蘑菇石。传说石鼓原是铅山葛仙寺的神鼓,这面鼓一年敲一响,鬼怪发抖;一年敲二响,五谷丰登;一年敲三响,六畜兴盛。随后有一个和尚不懂寺规,连敲十响,惊动了天庭,玉帝降旨将鼓封存,神鼓不服处分,便从鼓架上滚到了龙虎山下。
剑石试不得传说张天师初来龙虎山炼丹,土地爷不买帐,指着座山峰说:“这是我的土地,岂能容你落脚?假如你的剑能把这山劈开,就让你留下。”张天师一剑下去,将山石劈为两半,就成了当今的“试剑石”。
玉梳梳不得此石状若一把断齿的梳子。传说它是昆仑山的八百年黄杨木精变成的,一天王母娘娘的侍女拿这把梳子为娘娘梳头,蓦地草丛中冲出一条巨蟒,宫女吓得失手将梳子摔下了凡间的泸溪河,跌断了一根梳齿。
(七)冷水峡谷漂流
龙虎山冷水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座落于江西鹰潭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龙虎山泸溪河的上游,源于武夷山脉。
大峡谷全长20公里,相对落差120米,漂流全程8公里,用时约90分钟,漂流区内水凝碧翠,空气清新,顺水而下,妙不可言。危险处激流叠水,浪竭飞舟;舒缓处平湖揽月,温馨浪漫。主要景点有:卓玛滩、寨上滩、喜来滩、玉枕滩、鹰嘴岩及壮观的鹰厦铁路等。是击滔搏浪、挑战自己、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大峡谷生态游览区内生态原始自然,一望无际的竹海,飞虫鸟语,山花烂漫,珍禽野兽,隐现山中,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主要景点有观竹海、看千年白果树、游横坑古村、亚洲最大的银矿、鬼谷洞等。
(八)鹰潭上清宫
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汉末,-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时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成了“昼夜常明羽人国”。
因为历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大兴土木,屡毁屡建,上清宫所建殿宇就有: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后士殿、斗姆宫、雷祖殿、廖汤殿、南斗殿、北斗殿、伏魔殿、三宫殿、三省殿、文昌殿、四圣殿、五岳圣帝殿、四渎殿、真风殿、留侯殿、十二真君殿、奎阁、虚靖祠、藏室、鼓楼、福地门、龙虎门、棂星门、下马亭等等,附近还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多种附属建筑。它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以示分别于皇宫。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石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更加令人神往。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现殿宇绝大部分被毁(最终一次被毁是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因几个乞丐住在宫中烤火导致火灾)。到解放时,只存大上清宫门楼、钟楼、午朝门、下马亭未毁,但这座古老道宫的声名仍然显赫,家喻户晓,现存的东隐院,善恶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文物古迹,仍然强烈吸引着中外游人。
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日前残存的唯一道院。它创建于南宋年间,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格外器重,东隐院倍加修缮,名声大振。
现东隐院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尽管今昔对照,面目全非,然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迹缥缈,仙气犹存,站在这里,仍可领会一番仙都风貌。
在这里需要特书一笔的,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用浓墨重彩娓娓动听描写的伏魔殿的镇妖井。伏魔殿早已不存,但确有一口井仍在殿口,石栏依然,口如谷罗,井底幽深,井圈四周长有青苔绿草,确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见。游人站在“遇洪而开”的洞口朝底探望,不禁胆战心寒,生怕像《水浒传》写的那样:“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弄得“夜眠不稳,昼食忘餐”。当然,游人也晓得《水浒传》是小说,是施耐庵的妙笔生花,但他对上清宫整体环境,气势的描写,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化成牧童的妙笔,倒显得几分真实,所以,游客都要来到井口,看看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是怎样从洞里冲将出来,变成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将扰乱整个天地的。
上清宫周围还有相当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沿泸溪河而上是上清林场的林区,今后可辟为森林公园。对岸一片樟林,是当年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之处。宫南隔河的桂洲是明代武英殿首席大学生夏言故里,这位明代嘉靖年间的耿耿名臣、朝廷宰相,因支持收复河套的主张被0臣严嵩所害,其父夏鼎之墓便在上清宫南二里处,可供凭吊。还有,环绕着龙虎山上清宫周围,还有十八道宫、八十一座道观和三十六座道院遗址,以及天师墓等等。
(九)仙水岩
离江西省鹰潭市区约20公里就来到了龙虎山的仙水岩景区。乘小船上行,坐竹筏下行,看奇峰、碧波,游起来比较清松,景色比较优美。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水岩以其碧水丹山而举世闻名。这里怪石遍布,山水相映成趣,景点最为集中。
僧尼峰(“情侣峰下情永固”):又叫情侣峰,山峰高约200米,前峰像女人头像,后峰头部有裂痕,像一个受伤的男子倚靠在女性背上。历史上叫雌雄石,《龙虎山志》记载:雌雄石,在仙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立,俗呼公母石。僧尼峰在地质上属于倒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是因为长期受雨水浸蚀冲刷、风化脱落而构成的。
仙桃石(“仙桃甜美入心怀”):一座石峰突起,高80余米,远观外形很像一个被咬了一口的巨型桃子,传说是孙悟空大闹天空时从蟠桃园摘来的桃子,吃一口可活九千岁,是民间长寿的象征。仙桃石属于受雨水冲刷风化脱落而构成的倒塌残余型石峰类景观。
莲花石(“三生有幸石莲开”):座落于仙桃石旁边,由十多块像花瓣一样的巨石组成圆形,像莲瓣绽开,远观像一朵含风不动的水中莲。中有小石,像莲花结子,石旁还有一座像青蛙的小石,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青蛙戏莲图”。莲花石是从较高山峰倒塌落下的岩石堆积而成的小型峰丛类景观。
玉梳石(“玉梳梳心不梳发”):一块大石头露出水面,石面上有几处带齿的凹痕,外形像一把梳头用的梳子。民间传说用它能够梳去心中的烦恼和忧愁。玉梳石是从山体上倒塌下来的岩石受流水冲刷,沿节理掏空构成的齿状类景观。
丹勺岩(“丹勺水旱两消灾”):座落于仙水岩金钟峰石壁上,距水面高2米处有一凹型洞穴,外型很像盛物用的木勺。传说这把神仙用过的勺子能够爱护龙虎山不受旱涝灾害。丹勺岩是因为崖壁抗风化能力差异和水流的浸蚀而构成的溶蚀风化型洞穴。
仙菇石(“千里有缘仙菇现”):一座石峰露出水面,圆顶突起,高约30余米,像一个大型的蘑菇立在水中。传说是八仙送给张天师的礼物。仙菇石是受河水长期冲刷浸蚀效果,根部内凹成环形凹槽,整体像一只蘑菇立在水中。
石鼓峰(“石鼓无声天外响”):又叫文豪峰,一座高约80米的孤峰立在岸边,像一只巨鼓。从北面远看,很像鲁迅的头像,也像高尔基的头像,所以又叫文豪峰。
道堂岩(“道堂扬波带福来”):是一座高约60余米的山岩,临水一面因为河水冲刷,构成一个较大的水平洞穴,岩下水深湍急。传说张天师在这里做道场为过往顾客祈福保平安。
云锦石(“云锦飞挂彩门开”):高约100米,长约300米的石峰立在水边,从远处看,石峰像斧头劈成,垂直而下,气势磅礴,五彩斑斓的颜色,像一块巨大的云锦披肩。传说这块由天上织女织成的披肩是人间的一道彩门,经过彩门能够带来幸福和吉祥。披肩顶部有许多野鸟栖息,排出的白色粪便浇在红色岩壁上,很是壮观。
仙女岩(“仙女岩前上瑶台”):是一座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一座高约一百余米的石峰坐南朝北,北面石壁下部,像一裸体女子,被称为“天下第一绝景”。这十大美景在民间又称为“十不得”,每一景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用时参考
2-3小时
门票
龙虎山门票已包含(175元)
开放时间
旺季(4—十月)7:30~17:30
淡季(11—三月)8:00~17:00
景点位置
江西省贵溪市泸溪河畔
(十)龙虎山上清古镇
门票
42元/人次(上清古镇+嗣汉天师府)
景点位置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
上清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该镇属龙虎山风景区,距鹰潭市区25公里。古镇依水而建,周围周围被大山怀抱其中,自然环境优美。古镇上名胜古迹许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镇东面有上清宫、东岳宫,泸溪河对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以及当年红十一军和中央红军会师之处。在距古镇4公里的地方,还有天门山生态游览区,那里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千年古镇是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旅游的亮点,假如没有上清镇,没有上清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道教文化,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
这条古街虽未经过专家设计,一切都自自然然,无形中有一种自然之美,然而就是在这种自然当中,整条街又孕育着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
沿这条街逆泸溪河水而上,街左边的房子皆成阶梯状,每一家房子总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1米左右,据说这是当地人预示家事兴盛的象征。右边的吊脚楼空荡荡地几个木柱子立于水中。闲逛这条街区,你不用闪躲汽车的横冲直撞,尽可悠闲自在地观看市井风情。渔民织网,孩童戏耍,怡然自得。三十六行不管你要找当中的哪一行,转个弯、抹个角就到了,理...上清古镇景区推荐
上清古镇依水而建,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道教氛围浓厚,名胜古迹甚多。长约2公里的古街将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大上清宫等景点串成一线。沿河的吊脚楼、码埠尽显江南水乡建筑特色。
上清镇旧名沂阳市。据老古发觉,两晋时渐有人聚居,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设雄石镇,并派兵驻守。唐末朝廷派中丞将倪亚任镇遏史,后因其剿匪有功封为倪亚王,古镇也所以改为倪亚市。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山迁放上清,又将倪亚市改为上清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48年),始称上清镇.
上清镇因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张天师在此已历经63代一千九百余年,上清镇是中国道教29个福地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对龙虎山的奇峰怪石和上清宫的仙都就有过生动的描写。当中“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明初,上清镇即构成这于今日的规模。至明代后期,上清古镇已相当繁荣,《徐霞客游记》称上清街“甚长”。晚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太平军和清军曾在上清激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直至民国年间大体修复,其面貌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
上清镇还是闽、浙、赣苏区红十一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地方。1931年初,由-任总指挥的红一方面军与红十军在上清镇桂洲河滩胜利会师,尔后合编为红十一军。为实现“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与实现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上清镇不但以道教文化著称,还以其“虚受一切,涵容万物”的道教理念宽大的接受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曾在上清讲经传道,月宝禅师也曾在镇东北的天门山上建天门寺收徒授经。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镇北应天山创立象山精舍(书院),世称“象山学派”,名噪一时。历史遗存长庆坊和东岳宫则显示了民间崇拜。座落于镇东头的天主教堂于1872年由荷兰神父所建,为哥特式结构,成为当地天主教的圣堂。佛、儒、基督教在上清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上清的文化内涵。
上清古镇以其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雄奇的自然景观著称于世。集镇中央天师府为历代张天师讲道、居住的府邸,是全国21座重点对外开放的道观之一,1984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上清镇于1984年恢复建制镇以来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开发步伐,1988年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样板镇,1996年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列为全省200家重点镇之一,2003年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同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合理开发和爱护古镇,上清镇先后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