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分宜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1 14:3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分宜县地理位置概述  
分宜县,隶属江西新余市,位于江西中部偏西,袁河中游,东邻新余市渝水区,南连吉安市安福县,西接宜春市袁州区,北毗宜春市上高县。辖区面积1389平方千米,下辖7镇、3乡、2个街道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134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2020年末,分宜县常住人口为27.45万人。  
宋雍熙元年(984年八月),分宜始建县,属袁州。1983年七月,分宜属新余市管辖。分宜县城座落于南昌市、长沙市中间,杭南长高铁、沪昆高速、浙赣铁路横贯东西,武吉高速和蒙华铁路纵贯南北,距宜春明月山飞机场40分钟车程。  
二、分宜县文化事业  
2020年末,分宜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59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5%。  
三、分宜县历史文化  
分宜县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明朝太常寺卿黄子澄、明朝首辅严嵩都是分宜人,被誉为17世纪世界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成书于此。分宜人文景观较多,有凤凰山冶炼遗址和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邓家围屋,有历史文化名村介桥严嵩故里、防里进士村。分宜属中央苏区,是红色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震、黄公略、王首道、肖克等均在分宜开展过革命活动。  
四、分宜凤阳唢呐  
分宜县凤阳乡风光秀媚,颇具田园特色。凤阳乡人秉性淳厚、爽朗,乡风纯朴、尚礼,对生育、婚嫁、祝寿、节日、丧葬、迁居等均有庆典的习俗。这里的人们爱好舞龙、锣鼓、唢呐等民间艺术,他们自娱自乐,陶醉于田园山林。特别是吹奏唢呐,更是老幼皆喜,唢呐班遍及各个村落,技艺名播四方,誉为“凤阳唢呐”。凤阳唢呐颇具地方特色,早期由民间艺乞流传于宜春分宜交界地,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凤阳唢呐就以家族传承方法构成派别,接辈传辈,没有间断。现在主要流传于分宜各个乡镇集镇。凤阳唢呐起到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乡村艺术的民间文化代表,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了重要的文化推广效果;是构建人性化社会中的一种独具代表意义的文化载体形式。凤阳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跟本地民俗有着紧密关系。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凤阳唢呐已构成了自我独特的演奏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其传承均为家族口传身授,没有被外来音乐影响或同化,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始风貌。全部的凤阳唢呐曲,不管从何而来,在流传中经历代艺人们接连不断丰富发展,已成为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本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有别于其它鼓吹乐的主要特征。 
五、分宜赛龙舟  
龙舟赛是一个融和民俗、竞技、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以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法,利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船体向前的集体运动。划前先将龙舟用软蔑捆紧并用桐油涂抹,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二日,先把龙舟划往分宜的昌山庙朝神,并供“三牲”酒礼供品,以谋图神保佑该船平安无事,速度快。然后于五月初五日开始在洋江河自由轮番竞赛,优胜者本村自行庆功,街墟店铺馈赠包子,每年观众不下万人。洋江自宋雍熙年间建乡以来,居住在此的人们便利用两江交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端午期间赛龙舟,慢慢发展成为代代相袭的习俗。史载“分宜西邑,袁水纵贯之,端阳,民竞舟于其上,万人空巷。”  
洋江历来盛行龙舟竞赛,江河两岸站满观众,成了洋江乡至分宜的一道风景线。因为端午节的习俗,人们在游戏之前都要举办祭祀活动,把粽子、糕点、鸡蛋扔到河里,祈祷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分宜夏布制作技艺  
夏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苎麻纤维细长,质轻,强力大,光泽好,其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湿快,是天然纤维之王,有“中国草”之美称。这些特性使其制作的布料牢实耐用、挺括滑爽、透气排汗,用途广泛。可作高档的服装、床上用品、褥垫、墙布、门帘、工艺美术品面料。  
1997年经县农业局申报,国家授予分宜县为全国唯一“中国夏布之乡”称号。分宜起到全国最大的夏布染缜加工企业,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向朝廷进贡精制夏布。宋时袁州知府刘克庄在进贡《表》称“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  
明崇桢年间,科学家宋应星(奉新人)在任分宜教谕时期,对种麻织布进行实地考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中就有“腰机”和“夏布”两章,图文并茂,真实地阐述这种麻织布情况。现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当年乾隆下江南时从双林调走的一匹夏布。  
夏布、煤炭、石灰石是双林镇三大支柱产业,全镇优质苎麻种植面积666.67公顷,80%以上农户从事夏布和与之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纯收入有49%来自夏布生产。分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苎麻夏布生产。农户种麻,绩成麻纱,再织成夏布。  
20世纪以来,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夏布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正濒临失传。  
夏布的深加工,苎麻产业链接连不断延伸,提高了苎麻的附加值。企业漂染成彩色夏布后,再加工成家纺产品出口创汇,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各国。市场经济效益非常好。  
七、分宜木砻制作技艺  
木砻是民间用于谷类脱壳,使谷壳和米粒分离的工具,分宜方言称之为“推子”,又名磨。木砻的制作工艺在当地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  
木砻使用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亦有记载,它作为碾米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社会生产的一大进步。  
跟随碾米机器发明的来到,曾广为流传的推子已渐被取代,然而因为推子碾出的糙米没有破坏米粒的表皮,这种古老的碾米方法碾出的糙米是酿酒的最佳用料,木砻碾出的米能够用来酿酒,酿出的酒有一股独有的清香,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木砻碾出的米还能够制作米粉、年糕等一系列米制品,由于木砻碾出的米全部是手工碾制,所以其制品也有无污染、环保等特性。所以推子在一些乡镇沿用至今,如湖泽镇等地一直流传下来。  
作为碾米的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制造并经历一代代的接连不断加工和提炼,它的出现是当时用碓舂米的一大进步,成为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生活用具。  
八、分宜中秋习俗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又由于这个节日在秋天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图为星海民俗幼儿园的家长与儿童身上穿着汉服在晚会现场合影留念。  
中秋:拜月  
古代对月的崇拜,中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当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以少的。  
中秋:歌舞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感觉她漂亮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图为在晚会的歌舞表演环节上,一位小朋友为来宾表演了她的笛子独奏。  
中秋:文人赏月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传说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谢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玄宗漫游月宫"。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蓦地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共同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时,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日后玄宗回顾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我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图为星海幼儿园的何园长与老师一起合作的木偶戏表演《嫦娥奔月》,吸引了许多儿童的兴趣。  
中秋:月饼  
中国的节日好像总与"吃"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中秋一定要吃的就是月饼了。  
据传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月饼是圆的,且被给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当时的月饼很是火爆。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民谣  
月光光,照谷场,  
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乐陶陶。  
月亮亮,吃大饼。  
大饼勿吃吃小饼,  
小饼勿吃吃香稃。  
吃了饼,风调雨顺,  
吃了稃,生活步步高。  
晚会的最终一个活动项目是猜灯谜。  
尽管今晚天空中的明月不见,但是相信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更加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这些节庆民俗,让我们的儿童懂得传承。  
九、分宜县丧葬习俗  
分宜人讲老者逝世叫“百年之后”。昔时,如遇老者病危,子女眷属应守候在家。临终时尤应服侍在榻,直至病者气绝,此谓“送终”。  
l、停尸。病者气绝后,旧时要焚化纸轿、纸马、纸钱,俗称烧“起身盘缠”。有的要边烧边念“观音经”。旧时益阳一带,死者气绝时,大人小孩皆不许啼哭。气绝后,全家要跪地念一阵“阿弥陀佛”,方可举哀焚楮。衣衾棺木,俗崇奢华,丧具也多讲究。装殓时,官宦富豪要着官服。常人无论男女,多着道服或常服。道服之帽。称唐中。衣称道袍(圆领大袖)。鞋称寿靴(鞋底用墨点七星)。衣着多少不定,有多至10余件者。但忌双数,恐蹈重丧。衣质以绸绢为上(贫则用布),不着毛羽,恐死后变为禽兽。棺内被褥称寿被。衣上不必纽扣,以绳系之。据说用扣,会去子孙福禄。衣着忌用补痕者,说是幸免子孙目疾。从床上将死者抬到地上,称“下榻”。“下榻”后,应在死者脚头点长明灯,也称“引魂灯”、“引路灯”。据说阴曹地府内漆黑一团,死者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可以看清道路。日夜有人看守尸体,习称“守灵”。守灵期少则一日,多则三、五、七日。然后择吉日出殡。穷人办丧事,则尚简朴,不事铺张。治丧守灵少则一天,多则二天。  
2、丧礼。昔时举办丧礼,贫富有别。有钱人家办丧礼,空棺材抬进门时要燃放爆竹。棺材进中堂后,要上覆红毡,内放陈石灰和右膏粉,厚约数寸。尸入棺后,用皮纸裹若干石灰包(包数如死者岁数)塞在尸棺空隙处,再盖上寿被,有的还用皮纸为鱼鳞状搭盖其上,称“鱼鳞甲”。盖棺后用麻石生漆封棺材口。贫者殡殓,大都只用石灰塞尸,也实用石膏和皮纸做“鱼鳞甲”的。安化、桃江等山区县,民间起尸入棺时,往往习惯于请道士诵咒画水书符,称“上材”。也有请先生赞礼者,称“起尸入殡礼”,或叫“盖棺礼”。  
旧时举丧,通常请道士超度,即设灵堂于中堂,儿孙皆着孝服,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其他晚辈也头顶白布孝巾。邻居亲友持祭幛、挽联、纸烛、鞭炮前来吊唁。富豪女婿实用猪羊祭席前来祭奠者,即应民间“养女一口气,一床被窝,一堂祭”之说。另外,众乞丐闻讯,也多赶来吃“烂肉”,即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我来。“每当人来吊唁,孝子要一一磕头回谢。  
出殡,俗称“出门”,也叫“发引”。凡出殡,必择吉日,大多在寅卯时辰之间进行,由道士启法事,取先入柩时所置棺下那碗净水予手上,另一只手握马糖(茶叶、大米、草筒)念念有词,霎时大声叫道:“八大金刚齐出力……”殇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脚将搁棺材的长凳踢倒,并在棺后撒马粮念词,送至大门外,将手持的净水泼掉,用力将碗砸碎,俗称“打煞”。与此同时,烧纸钱香烛,并杀雄鸡抛地(打点菩萨的佣人),如鸡头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预兆吉利。  
送殡。贫者出殡,或只用长行执事,仪仗不多,或仅由孝子捧灵位持引头幡走在灵柩前。  
富豪人家则大多借机夸耀,前用大锣开道,御牌执事,或幅鸾甲,或全副鸾甲,以及主轿、灵亭、影亭之类,灵柩由8人、12人、16人抬。如有僧人道士送葬,则步行于灵亭主轿前。其余送葬者皆步行当中。凡出殡队伍路经亲戚邻居屋旁时。亲友或设路祭或放鞭炮迎送。这时孝家往往送上一包香烟一条毛巾以示回谢。抬棺者一路上往往要停下来几次,这时孝子要磕头敬香烟。死者的女儿女婿要一条条的香烟敬给殇夫们。  
下葬。旧时,人死入葬前,部分人崇尚择地,“风水”之说颇为流行。也有人于生前先行择地,预先挖成坟坯者,称“打马迹”。埋葬死者的墓穴,先由地生划定山向,称“开井”。当灵柩送至墓地,即备置香烛、楮钱、鞭炮及三牲酒礼设祭。大户人家举葬,往往请地生奠祭后,在棺盖中线上架八卦指南针盘,校正葬向,以便“入穴”“落棺”。但民间忌讳“落棺(官)”,故称“下寺”。下葬后,再用石灰拌黄土筑于棺材周围,称“筑墙”。然后加三合土,筑成凸形瓦状,最终堆黄土。夯实即成。  
烧灵屋和烧烟包。在举行丧事期间,多请来花匠扎灵屋。灵屋用竹条为骨,用花纸糊成多种形状,灵屋里扎实用具衣物等等。所花钱越多,灵屋的规格越高。通常是下葬完毕即烧灵屋,先堆放稻草以及死者生前的衣着等,再把灵屋置其上点火焚烧。下葬完当天晚上,还要送烟包,即用稻草扎一条长练,所扎的稻草股数大致多于死于年龄数,将烟包围于坟堆上点燃。据说死者是多少岁,就只燃多少股即自行熄灭。晚上还要于坟旁送亮(点两支蜡烛,点三根香,放一挂鞭炮),要保持七天。  
来年清明节,要立墓碑。但通常穷户,则少有立碑者。  
十、分宜县饮食习俗  
1、分宜炒扎粉:江西省著名小吃,以色白如银、条索柔韧、入口爽滑著称,可上溯至明朝,历史悠久。  
2、分宜扣肉:常称烧白,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吃了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3、分宜唆螺:壳薄肉厚,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香辣过瘾,是佐酒下饭的好菜。  
4、麻辣鸭三件:有鸭头、鸭翅、鸭爪,又香又辣,让人停不下筷子。  
5、分宜霉豆腐:以豆腐发酵而成,有一股特有的芳香,拌料可加如辣椒粉、茴香、桂皮粉等,能存放半年。  
6、蟹黄三色鱼圆:以鲢鱼为主料,萝卜汁、菠菜汁、蟹黄、鱼子酱等为辅料精制而成,嫩、滑、鲜。  
十一、分宜县名人  
黄子澄(1359年—1402年) 又名黄湜,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升修撰,迁任春坊讲读官,伴读东宫,课教太孙,累得提高,直至任太常寺卿。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分宜介桥村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明朝著名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钟炌(1583年—1650年),号昭明,字淑贤,分宜山泗人。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进士,历任太常大理少卿、大理正卿、顺天府尹、吏工二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  
黄金贵(1587年—1646年)字双南,后奉旨更名黄希宪,授广东广州府顺德县知县,应天巡抚、河道总督、河南总督、兵工二部左右侍郎。清兵攻下南京后,黄金贵护送潞王至杭州。  
欧阳敬(1764年—1806年),松山防里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授广东连山县令,不久即逝于任上。著有《盘谷集》、《听雨集》、《叶韵发明》、《勾股发明》等书。  
十二、分宜县著名景点  
(一)大岗山瀑布  
大岗山必武功山支脉,由宜春逶逦而来,地势而西向东倾斜。江西大岗山林业科学试验局(机关设分宜县城),是中国南方亚热带林业科研实验中心,也是中国以中间实验为主的林业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现全民职工一千多人。其经营方针是:以林业科研为主,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林、工、商相结合的道路,逐一开展林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综合经营。通过基地的科学实验,为中国南方林区大幅度提高以杉、松、毛竹、油茶为主的用材林、经济林的生长量、产油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建议林业资源合理经营的科学体系,为增进中国南主林业发展作出示范。实验局的林业实验基地都在大岗山(在分宜界水山塘下,还设有面积三千多亩的“树木园”,引种培植亚热带优良树种,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是实验局重点科研基地),分年珠、长埠、上村、江下、山下五个实验林场,山林面积十三万五千多亩。它西邻宜春,南接安福,东连分宜的松山、大岗山,北濒江口水库,成一个蛾眉月形。  
年珠实验林场山林面积一万六千多亩。大岗山的主峰即二峰(所以称二仰峰者,强能是它毗邻宜春洪江乡的仰山,其峰高一千三百多米,因它比仰山低些,故称二仰),海拔一千0九二一点八米,就在这里。观音岩就在这峰东向的山腰,海拔七百多米。观音岩至二仰峰之间,有一片一千二百多亩的天然森林,珍禽异兽逡巡出没其间,那就是实验局的自然爱护区。交通:分宜-大岗山公交车小贴士:最佳出游时间在五月左右。景点距大岗山公交车终点有很长一段路程,需另租车上山。美食.购物.住宿  
能够在老表家吃家常饭,有腊肉,土鸡,老冬酒...有山货,土特产卖。  
(二)严嵩洞  
分宜县西南十里,袁河之滨,分宜电厂旁边,在群山竟秀,怪石*峨的袁岭第三峰下面,有个深邃石洞,古人称它为“古今胜迹”。这个洞,群众都叫严嵩洞,而旧志却说是洪阳洞。说它是洪阳洞,是说东晋道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先生在这洞里-过,便取二人名字而名洞。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现江苏丹阳句顾客。他生于公元284年,死于公元364年。他是东汉(王加郎)邪有名道士葛玄的侄孙。相传葛玄曾在清江县阁皂山修道成仙(现阁皂山垦殖场有他遗址),道教尊为葛仙翁。因葛洪也是道家,人们也就称他为小葛仙翁。  
葛洪少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特别爱慕道家学说,成为著名的道教理论家。他遍游江南各地名山。晋朝司马睿做丞相时,他当过咨议、参军。随后听说交趾出丹砂,便要求到勾漏(现广西北流县)当县令。晚年定居广东罗浮山炼丹,并死在那里。传说葛洪去勾漏,就是从洪阳洞出发的。葛洪一生著作许多,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西京记》、(假托汉刘歆撰)、《神仙传》和诗文等数百卷。《晋书》中说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班固、司马迁)”。他的代表作《抱朴子》一书,尽管主要谈谈,但在虚妄之谈中,说到用植物治病,是原始的药物学。又有对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录。这些,都给编写科学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资料。他的文学观点,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他反对清谈之风,反对贵古贱今,主张立们必有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就是说的与做的要对号入座,不可以说的是这一套,做的是那套。苏东坡对葛洪很仰慕,他被贬官州游罗浮山时,曾有诗句云:“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说他前世就已和葛-同道合,并且是他的老师。这大概是子瞻一时失意之笔吧�  
�据说严嵩年少时,常到附近一个石洞里去读书,给一只狐狸精迷住了。他肚子饿了,狐狸精吐出一口珠给他吞下,就感到饱饱的了。随后这珠让严嵩一直吞到肚里了,他便变得很聪慧,做了大官;但他也一直妖气缠身,所以就当了0臣。现在分宜群众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论这样,随后严嵩总算做了明朝的宰相,人杰地灵,这洞也就称为严洞了。  
洞府奇观  
旧志记载,洪阳洞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除第一室外,其他各室、穴窈邃幽暗,没有照明不可以进去。洞前,悬岩*(山加元)洞口宏敞,高约七八米,宽约十多米,可客百余人。前进十来步,中间有一石壁,宽一丈多,高二丈余,像萧墙,像屏风,挡住去路。壁上横镌“古洪阳洞天”五个行草大学。字有近三尺高,苍劲洒脱,气势雄浑,不是通常手笔。因题款剥落严重,无法辨认,不知何人所作。石屏前,原塑有洪、娄二人像,早已毁掉。石壁光洁璀璨,有题诗石、志游石,上下镌刻古人题词很多。中有一石明显平展如床,名石榻,上刻有嘉靖四年晋江郭侯毅一诗云:  
鹤(革加空)驾骖去不回,林扃岫幌频来。  
洞门日照烟萝发,岩窦泉飞雪屋开;  
始惊讶僻非人境,更爱攀临坐石苔。  
回舆出谷千峰螟,猿啸禽啼万壑哀。  
石榻前有一小口低洼一尺多深,乌黑,似尚有灰烬,说是年葛、娄二人炼丹遗迹。这是第一室。  
从石侧步入第二室,地势渐低,高低盘迂,如入仙境。至第五室,较为宽阔,可容三、四百人。至此,洞又分东西两边走,东边五室,西边七室。因对爱护历史文化注意不够,前几年有的单位拟将该洞作为天然仓库,前五室和东五室下面,大部分炮轰锤砸,苑囿回廊似的石墙不见了,矗立天柱,层叠银峰,邱壑石(竹字头加旬),云海县钟,蹲狮啸虎,石僧寿星,等等,多数也支离破碎了。洞天基本保持完整。云窝雪崖,阳春烟景;嫦娥奔月,鹤立鸡群;有的像虫鱼鸟兽,有的像妇媪雅稚童;有的山挂白练,有的柳暗花时。绮丽百态,变幻莫测。南宋朱熹有诗云:  
人道归云未足夸,洪阳石乳更含牙。  
连环入梦难纡轸,回首西风又日斜。  
人其洞,观其景,状其形,附以情,真有这种梦中游的滋味。前五室和东五室中,最合金嗟叹的是“通天窍”。四壁叠石险削嵯峨,空间由下而上渐渐缩小,像个倒竖漏斗。到上约十来丈顶端,只剩一个小孔,漏出一线日光。在它下面的危岩四周,又排列一些小石,似黄莺朝着光亮欲出,又似乳燕奋飞。在长时间的幽暗摸索中,陡然出现广阔天地,见到光明,看到一派生所盎然的景象,心情轻松恬畅,别有一番味道。西边七室地势比前十室高数步。首先印入眼帘的,一石当中颓然插地,下粗大销带圆形,中有一孔隙,能够通入,美其名曰石鼓。人们到此,喜用棍棒扣之,隐隐有声。其上琼峰玉穴,云游天际,帆樯高挂,石燕纷飞,又是一种情趣。从第三室开始,洞巷渐窄,不过一丈。洞底稍倾斜,湿润腻滑。一路坎坷,高两步,低三步,高处似田塍,你处像洼地,长达好几丈,像架倾倒的梯子。显然,这是产有股不小的水流冲洗过的印证。明朝万历年间分宜知县周应治形容此处为“鳞游洲渚,倒影乎溪水澄泓”。可见当年这水中还有雪岸、冰岩、石花等室,又有“下则井泉清冽,泠然善也”的记载。现并尽管干枯,但规模大小,解释当年的水不是涓涓细流。昔人谓在西七家“有闻昌山渡篙声者”,我看可能,不是妄言。西七室正是旱晶山方向,所我眼测,也确是深入袁水昌山峡边缘,在岑寂异常的地府里,可能听到舟子撑篙的声音。而这“溪水澄泓”,很可能就是昌山峡那里渗过来的。现在因为修了江口水电站,山峡上下用水泥固了堤岸,水不可能再大量渗过来,因而干涸了。  
最终,洞宽只剩四、五尺了,高不及人。当中一石,椭圆光滑莹净,古人给了它一个徽号,叫浑天仪。我说,叫它拦路虎也可,它不但把洞差不多拦住,并且把琳琅满目的胜景也给杀住了。挤过这石的背面,便仅仅有一个仅容三、四个人,腰不可以伸的小天地了。  
据载,在洪阳洞之顶,还有一个小洪阳洞。洞口非常狭隘,里面却豁然旷广,可容千余人。内有石仓、石阁、石磨之类,晋、宋人在深邃处有题字。因为险隘难入,为了安全,随后把它封闭了。  
门票.开发时间:  
门票:15元(进洞导游费另算)  
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市内,到江西新余后可在一中旁汽车站坐车直达。  
县城:乘到电厂的公交车,终点站下。最佳出游时间:  
新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起到四季分明、气候温柔、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年平均天气温度17.7℃,最佳出游时间在春秋两季。  
(三)桃花洞  
桃花洞在分宜县城北九十里地的操场乡上松村的一个山岗上。洞口比严嵩洞小些,高约四、五米,宽六、七米。洞内宽广开阔,不亚严嵩洞。洞顶、洞壁形态多姿的钟乳石,因未遭到破坏,加上有或明或暗的阳光照耀,却比严嵩洞美丽得多。洞内常有人去观览探究的地主,纵深约二百米,分上下右三洞。洞尾尚有大大小小的洞,这些洞伸展多深?整个洞究竟有多长?据两位村干部说,好像谁也没试测过,因而也就不晓得洞的淀粉浅,只听到老人说过,这洞可直通上高县的末山。关于这点,《分宜县志》上也有记载,但我认为或许又好像是。可能者,此洞临上高,与末山是一条线,且洞内终年异样不湫湿,水汽喷泻如雾。末山九峰山的崇福寺后有反滚滚泉流,常年潺(0水加爰)不绝,洞的湿漉、云烟可能与此相关。说好像不是,因据说洞内的流泉通常人天较大,澄波涌泻,往后便慢慢减小,最终只剩洞底湿润,云雾缭绕,假如直通末山九峰泉流,洞中的水,那会这样涌润悬殊呢?  
步入洞口的上洞,进身约五六十米。上下左右朗阔,与严嵩洞的第一室相仿佛;上洞与下洞的衔接处,有石和钟乳一字横列,只左右留出两个口子,像扇靛青屏风,又恰似严嵩洞内的“萧墙”。所不同者,洞口上沿,有一扇绉折有致的钟乳石,像床帘,又似舞台天幕,一到洞口,便有身临佳境之感;然后以四十五度的斜坡迂回而下,约二、三丈,便到洞底,屏风前有二石左右对峙,高约二米,即象南京明孝陵神道旁的一对石狮或石象,镇守屏前,又亿二叟悄语互通声气,揖迎来宾。最奇特者,也是我所观溶洞没有见到过的,是在屏风左右的两个洞口,岚雾氲氤,像云絮,像炊烟,一缕缕,一丝丝,探头欲出,或留连反顾,在洞口徘徊、逸散。身临其境,如入仙岛蓬莱,幻想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仙男仙女,将腾云驾雾,体态飘逸轻盈,从这洞口联袂而出。  
由屏风右洞口进入下洞。下洞较上洞低约三丈,更深淀邃,阴湫。洞天与四击满布峋嶙异彩、姿态各殊的钟乳,说是太公钓鱼、关羽读春秋、武松打蒋门神、瓜菜丰收、贵纪上吊,等等,却也俨然。在洞口旁石罅中溜出一路石粉,色灰白,当中杂以相当多晶莹发亮的粉末,是透露此地有银矿的信息,还是别的什么呢?地质工作者可往一睹。在洞尾的石壁上,有由褐色石乳漾成的石幔,幔下有台,台上立有扁平小石,似羽扇纶巾的孔明;台前,又有高约二米、成椭圆形的白钟乳石,上下左右有直线条的、错落有致的无数条纹,把石分为千万高寸把、宽几分不等的小白石块,珠联璧合,玲珑耀光,煞是好看。假如把它与褐色石幔共同联系起来看,更是一幅金白辉煌的图画。在这石的对面石壁下还有一小洞,洞口高一尺多,宽数寸,俯瞰当中,有一撮高矮混杂的小石,有的挺立,有的斜倚偃蹇,道是八仙过海,倒也风趣有味。  
煞具特色的,是从洞尾沿左壁而下的一路“石田”,有上十口,大的横竖七八尺,小的几寸,多边形的,田塍都是由岩浆蛇转而成的、厚分把的荷叶边,田底平整,像今用水泥(上汤下皿)平的鹅卵石子路。这是天设地造,还是鬼斧神工?石田,别的溶洞也曾见过,从没有见过这样美;有类似这样美的,也没有这么多,像萍乡长近四千米的孽龙洞仅仅有一个。真是难得的洞府奇观。这奇观观尚为人们所赞美,还成了附近人民预测、祈祷人寿丰年的地方。村干部告诉我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附近村庄男女照常要来游洞,在那日,齐着新衣彩衣,还携吃的,来这“石田”上放鞭炮,祈祷六畜兴盛,人寿年丰;还察看“石田”里有水没有,有,就是预兆丰年了。右洞,与上洞一字平列,但尚低洼上十米。在洞的一旁,一石明显,倾斜下泻,与洞底构成七、八为高的峭壁。在峭壁的顶端边沿,一石隆起,群众喻为母老虎背小老虎,俯瞰岩壑,倒也说的形象。岩壑怎么样?因阴翳泥滑,未曾涉足,且按下不表。  
洞口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桃源古洞”四个大字,柳体正楷,字高盈尺。此洞为什么名“桃源”?说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据此而作的。所以,明末地质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曾来此洞浏览考察过。这个,无疑是好事者故意因此洞抬高身价。桃源洞是个开发较早的古洞,这可能是事实,从如下两首诗中便可窥见一二。南宋宝祜二年(公元1254年)陈浪颠泳该洞诗曰:  
秦人避乱桃源后,更着桃源在楚乡。  
古往今来一陈迹,渔歌樵唱几斜阳。  
眼前不见落花面,空里但闻流水香。  
试捧寒泓漱牙颊,拟吞瑶屑不诗肠。  
元朝文学家范德机诗曰:  
天工凿混沌,地穴出(山加赞)(山加兀)。  
阳气三冬变,阴风六月寒。  
仙风携鹿到,神物护龙蟠。  
旧迹悬岸上,年深字若*。  
说“古往今来一陈迹”,解释桃源洞在公元1254年以前早就开发了。范说“旧迹悬岸上,年深字苦*”,指的是洞口上头石壁镌陈刻的诸诗篇,因久经风霜,已漶漫不清,好些字像被*(读完,削、剜的意思)掉了一样。这也解释洞的开发久远。那些诗刻,确实存字不多,那天我们在那里捉摸近了一个小时,隐诗连认认带估只辨出二十多个字。桃源洞开发较早这是无疑的,即使从陈浪颠到那里观摩算起,至今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四)昌山庙  
昌山庙,又称龙姥庙、阅城君庙、圣母庙。座落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钤阳湖西端的昌山峡西岸,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古木参天,上下三进,楼阁井立,建筑巍峨壮观。庙门有副楹联:  
“肇于唐,封于宋,圣迹朔越城,千秋声灵仰圣德;  
子则孝,母则慈,神功崇护国,万民依赖沐嘉休。”  
相传龙姥庙在康州(州治在今广东德庆县)悦城县。唐元和(806-820年)年间,卢萼常游仕南越,曾代理康州录事参军之类的小官。他听说供奉龙姥与龙伯的龙龙姥庙委灵验,于是到庙中烧香祈祷,期望能荣任主治一县的父母官。夜晚,他梦见龙伯说:“你当因此官,想报答我吗?”卢萼当即许诺一旦梦兆成真,就敬祠龙姥与龙伯。次日,卢萼找术士占梦,得到“见龙这贞”的吉兆。他心中大喜,请人绘制龙姥与龙伯的图像,日夜祠之。大和五年(831年)卢萼得偿所愿,出任宜春县令。次年,因卢萼治县有善政,得到上级嘉奖。这年大旱,他祈祠龙姥,保佑这里风调雨顺,并在水陆交通枢纽的昌山渡创建龙姥庙,亦称阅城君庙。因为龙姥(亦称温姥、温媪)抚育龙伯与龙伯孝敬龙姥的故事流传天下,唐代又赐庙额为“孝通”,意为孝义通天。因为古人有以地望称呼建筑景物的习惯,故又称为昌山庙。  
昌山庙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为龙姥(亦称龙母娘娘、昌山圣母),庙中宝有历代文人所赠的诗书绘画,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增建门楼、墙垣和文昌阁等。千余年来,该庙灵光独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信众。非常是农历八月十三日──纪母诞辰纪念日,鼓乐齐鸣,锁呐声声,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甚至远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来朝拜。  
因为年久失修,庙宇日见朽败。1962年佛教协会曾投资修缮。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7月3日,庙定被当作“四旧”捣毁,全部雕塑、书法......等艺术珍品荡然无存!昌山庙差不多陷入万劫不复的惨境。然而“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跟随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1992年市相关部门批准修复昌山庙,经过分宜县旅游部门的努力,迄1994年冬止,修复了昌山庙的观音殿以及对河的春源码头。后者因马来西亚华人刘春源先生捐资修建而得名。  
观音殿坐向为70摄氏度(即坐西偏南20摄氏度,朝东偏北20摄氏度)。该殿屋面盖着黄色琉璃瓦,屋脊两端饰有鸱吻。脊中耸有宝顶,宝顶上为瓶状顶刹,下叠四颗宝珠;脊上雕有两条腾龙,身体皆呈“S”状,隔着  
宝顶相向而戏。该殿面阔五间,柱成六列,悬挂六个大红灯笼,正中的明间挂二个灯笼,左右次间、左右稍间各挂个灯笼。殿中供奉着观音菩萨。观音左有大鼓与女侍童。右有男侍童。观音与男女侍童皆于莲台之上,而莲台又在仿须弥座上。观音像及其座台稍前凸,整个座台平面略呈“品”字形。观音像前设一黑漆香案,上置昌山圣母塑像。观音殿阑额下高悬红布帷幕,幕顶横一布匾,-“神光普照”。日前,游人已来此观光许愿、抽签,祈求幸福及民灵的安祥。不久,昌山庙的其他两进庙堂将得到修复,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完整的昌山庙建筑群将为人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旅游去处!昌山庙必将重振灵风,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带来美妙的向往!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2元/人  
交通:乘分宜-电厂公交车,到昌山庙对岸下。车次;一小时一  
趟。小贴士:下公交车后坐摆渡船到对岸昌山庙,(上香的朋友要衣着整齐,不可穿拖鞋,裙子),距昌山庙半小时路程就是严嵩洞。  
(五)神牛洞  
北乡溶洞群:昔日“仙女下凡”,漂亮传说成就了仙女湖这一著名旅游品牌;今朝“别有洞天”,深邃奇幽的北乡溶洞群又将撩开神秘面纱,我们应当珍视和借助大自然的赏赐。蒙山横贯我市北部,喀斯特意貌发育显然,洞村、高岚、操场、下村、人和等乡镇已查明的洞穴多达百余处。非常是以洞村乡南村的神牛洞为中心,方圆10余公里范围内密集了七、八个绮幻多姿、特色各异的特大溶洞,成为华东地区密度最大的溶洞群之一,资源条件几可与桂林溶洞相媲美。  
神牛洞宏伟绝特,绵延13华里,是中国已发觉的罕见峡谷型溶洞,它因洞口有一横卧巨石神似水牛而得名。入洞沿行,两侧峭壁陡立,气势磅礴,中间河谷深切,令人目眩,酷似实物的石床、石桌遍布,云盘阡陌,有如长城蜿蜒,石戏台硕大无比,岩顶“天幕”波澜起伏,钟乳石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置身其间,神清气爽,心旌摇动。  
寨口洞座落于神牛洞之南3华里处,为一处河道型溶洞,它以水取胜,洞前瀑布高悬,水声如雷,洞内水流滔滔,莫测高深,可开发洞内漂流,使游客体验“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我足”的古朴野趣。  
汗毛洞毗邻寨口洞,又名寒坡洞,以幽称奇,该洞内小洞接大洞,圆洞套方洞,洞洞相连,洞洞皆景。洞口洞座落于高岚乡北部,以旷争雄,共有三洞,洞厅极为宽敞,洞内钟乳倒悬,多种造型巧夺开工,惟妙惟肖。桃源洞在操场乡境内,以深引人,洞口高轩,顶部石壁镌刻有“桃源古洞”四个古字,洞尾岩穴深邃,又套有大小不一的洞穴,蜿蜒曲折,远通至上高县末山。洞内石钟、石磬,皆扣之有声;石猴、石狮、石象、石虎以及“九龙戏水”、“八仙过海”等景观,俨然天造地设——这些洞千奇百怪,妙趣横生,且类型丰富,集中连片,假如旅游公路能够顺利竣工并将之串联起来,开发前途不可估计。  
(六)静修寺  
据光绪六年《江西通志》卷122、《江西佛教史》第11业和《分宜县志》中记载,静修寺原名福胜寺(唐朝时称齐隆寺,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有记),始建于东吴宝鼎年间(公元266—268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创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为寺题字作诗,一千多年来虽几经兴废而不衰,在赣西享有胜名。直到1958年因国家兴建江口水库,分宜老县城和整座寺院被淹库底,现如遇枯水期仍有迹可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跟随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我县的信佛群众多达数千人,而我县尚无一座建成开放佛教寺院,他们只能远走南昌、宜春、萍乡甚至外省参加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经政府研究决定2000年七月无偿划拨座落于县法院后的大台村浒塘村小组后山的国有土地7000平方米迁建福胜寺,全寺的设计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仿苏州园林,估计总耗资600万元,当年兴建寮房一栋。在县民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四月省民宗局批准我寺成为我县第一座同意恢复开放的佛教寺院,并更名为“静修寺”,2005年大雄宝殿(主体两层)开工建设,估计总造价200万元,因为资金问题工程只能缓慢进行!  
(七)凤凰山铁矿遗址  
时代:唐至明  
座落于分宜县湖泽镇铁坑村的凤凰山铁矿遗址,是起到千余年历史的古炼铁场遗址。据史料记载,凤凰山地区的采矿、冶铁历史早在唐朝晚期就已开始,宋朝时期的采矿、炼铁业相当发达,官府曾特意在此设置“贵山铁务”作为治理铁业的官方机构。明朝凤凰山采矿业达到鼎盛,出产的铁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从晚唐至明清,千余年来凤凰山古铁矿遗址炉火接连不断,是新余钢城之名的佐证,也见证了中国铁矿历史的发展。  
凤凰山铁矿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其遗址厚度在1.5~3米,最厚达4米以上。在遗址中除发觉冶铁炉、铸模等遗迹外,还采集到铁渣、铁硫、铁矿砂、铁粉、铁刀以及生活用具陶瓷残片、建筑用料断砖碎瓦等。在铁坑村东南面的凤凰山铁矿遗址、茶山里等处发觉因村民采掘褐铁矿粉而暴露的古代冶铁炉、铸模共数十座。当中有一座冶铁炉、四座铸模保存较好,为了解其基本结构,考古工作者曾对当中的一座冶铁炉和茶山里的两座铸模进行了清理。  
采集到较丰富的文化遗物主要有:铁硫、铁渣、冶铁炉、铸模残壁、生铁块及生铁铸件、木炭、铭文砖(两侧压印阳文铭文,右侧:“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斌、司吏任俊分宜县提调官典史邢、司吏张用韶”,左侧:“总甲陈文彬甲首梁潮佐小甲张汗具窑匠袁尚造砖夫人张汗具邓昭)、铁刀、铁矛、钱币等。除一小部分遗址因取土、筑路等因素局部受到破坏外,绝大部分遗址点基本保存完好。  
相关文物专家认为,新余市分宜县凤凰山铁矿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铁技术起到较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遗址遗迹丰富,有矿石、冶铁炉、铸模遗迹,包括原料采集、燃料选用、铁水冶炼、成品提取整个工艺技术过程,能够完整反映古代冶铁的所有工序,也是中国冶铁历史发展的见证。  
(八)严嵩故里  
严嵩故里——介桥村,是严嵩出生和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她位于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城郊东南角,背倚袁岭,应对省道清萍公路。严嵩故里数十栋明清古祠群,严嵩真假墓址,严嵩洞,严嵩家庙—石门庵。  
(九)习凿齿墓  
习凿齿墓座落于分宜县洞村乡枣木山。清乾隆四十六(注:公元1781)年重修,墓址座北朝南。墓于2008年重修。习凿齿于公元379年由鄂入赣,定居新余白梅。习凿齿也就成了白梅乃至江西习氏开基之祖。此后,习氏子孙繁衍生息,从这里走出新余,走出江西,再迁河南陕西等地。所以,习凿齿墓作为历史名人研究的实物,对研究习氏迁徙及至古代人口迁移有重要效果。  
(十)儒延坊肃反委员会旧址  
儒延坊肃反委员会旧址座落于分宜县钤山镇苑坑片田心村大坑自然村。当时儒延坊区由吉安儒林、延福、坊廓三个乡组成,也包括分宜县钤山镇田心村大坑自然村一部分。1931年初,苏区政府开展了肃反运动,而儒延坊肃反委员会旧址就是当时儒延坊区用来关押、审讯人员的地方。旧址为杨氏祠堂,始建于清朝,抬梁式砖木结构。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