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上高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5 19:4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上高县地理位置概述  
上高县,隶属江西宜春市,座落于江西省西北部,位于赣江支流锦江中游,东与高安市为邻,西南同袁州区、西同万载县接壤,南和新余市渝水区、分宜县交界,北跟宜丰县相连,县政府驻地敖阳街道。上高县总面积1350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9个镇、5个乡、1个场,186个行政村、22个社区。2020年末,上高县常住人口为34.37万人。上高县为江右民系聚居县,于东汉始建县,初称上蔡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为望蔡县。唐中和年间(881年)初置上高镇。南唐升元初(937年),废上高镇改置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境内有320国道、杭南长高铁、昌栗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蒙华铁路穿境而过。  
二、上高县文化事业  
2020年末,上高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7个,农家书屋214个,藏书量16.5万册,文物爱护单位29个,可移动文物1285件套。县广播电台、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电视转播发射台、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各1座,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3.76万人,覆盖率达99.47%,广播综合覆盖人口33.76万人,覆盖率达99.47%。  
三、上高县农民摄影文化  
上高县境内农民摄影盛行,作品曾多次出国展出,有“农民摄影之乡”之称。1984年,上高县锦江镇成立了江西省第一个农民摄影协会。2010年,宜春第四届月亮文化节的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颁奖晚会被冠名“上高之夜”,上高农民摄影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1984—2011年,上高县有126位农民摄影作者成为国家、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千幅作品在国家、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截至2013年,上高县16个乡镇场都有农民摄影组织,有农民摄影作者1276人。上高县也凭借“农民摄影”成功入选国家文化部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上高县生活习惯  
上高县市民好客,每有顾客上门,都会“茶酒招待”,饮食上好吃辣椒,每菜多以辣椒为佐,地方风味菜肴主要是猪蹄花,每逢红白喜事、过年过节,必会有烹制猪蹄花。喜丧风俗在乡村盛行,年轻人结婚程序大体是议婚—定婚—结婚,定婚男方要送女方定金,结婚要送彩礼。丧葬礼仪繁琐,通常要停放三天,灵前一盏长明灯,日夜不熄,老人过世时亲人跪哭,晚辈披麻戴孝。建屋是上高县市民生活中一件大事,通常都要盛大庆祝,大体为动工、上梁、落成三度请酒。“上梁酒”是最主要最丰盛的一次,亲友、邻居都要送礼相贺,上梁时备有糖果、麻糍,工匠们把顶梁安放妥当后便站在梁柱两端,边喝彩边撒糖果、麻糍,这时,鞭炮、唢呐,喝彩声响成一片。  
五、上高县泗溪农民版画简介  
泗溪农民版画的发展前期为以工笔彩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泗溪农民画”,它发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慢慢衍化为以黑白木刻及填彩为主的农民版画。经过30年的发展嬗变,泗溪农民版画版种趋于多样,形式注重吸纳民间意味,内容更富于乡土气息,作品慢慢走向完整和成熟,形式颇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1984年成立了泗溪农民版画协会,当时由18位农民组成,现在协会会员已经发展到了68名。这些作者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时分时和,忙时耕种,闲时作画,将农事之外的精力大部分倾注在画笔与刻刀上,热情讴歌自我的生活,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土画家”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展览选用140多幅。当中,喻树林创作的版画《农民供销社》参加全国美展获得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杜文成创作的作品《捕》,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优秀奖,已被中国美协收藏。  
六、旱船舞  
旱船的制作是用轻质的木条扎成船形,再用绸缎彩纸围起来,船没有底,船面上装两只假腿脚。坐船女表演时,用绸带绑于船身,背在双肩上,因为表演者的双脚被船上的彩绸所遮盖,走动起来活象一个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划行。旱船舞所用的服饰道起到:船桨、撑篙、彩旦戏衣、老生及武生戏衣。  
旱船的演出通常是单船(一人坐一船),演员有一个坐船女、一个撑船老汉,也有数人撑船的,区别称之为"头道篙"、"二道篙"。每个演员都要打扮一定角色,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船夫、丫环等。演出时按各人所扮角色,演出多种情节。旱船舞演出的主要形式有:跑场子、摆画面、亮把子。摹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基本动作有:起锚、开船、拨水、波浪行、卧船、翻身、跨船、下篙等。坐船女的基本动作有:跑步、碎台步、蹲步、搓步、慢步等。坐船女的表演需要有较高的艺术手段,既要和撑船人紧密配合,又表演女子的多种修饰动作,并且还要控制船身,摹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多种形态。头道篙、二道篙等人的动作有:旋风飞脚、翻跟头、单叉、双叉、爬虎、跑步、搓步、摇桨、撑篙、起放锚等。这些演员武把子要好,才可以演得精彩。旱船舞在比较固定的场地演出时,往往还要根据扮演的戏目,象唱戏通常进行演唱。  
七、上高十样景(第四批省级)  
上高十样景主要分布在上高县境内的敖阳街道、徐家渡镇、锦江镇、南港镇、田心镇等地,当中以锦江镇的团结村的表演最为常常,舞得也比较好。据当地老人讲十样景于清初传入我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乐器有碰铃、铃铛、小钹、小锣、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唢呐、笛子十件乐器演奏,故名十样景。  
上高十样景以花鼓戏的曲牌为固定曲调,以唢呐为主演奏,多种乐器伴奏,表演通常不单独进行,而是以“彩莲船”、“蚌壳灯”合在共同表演。民间多在春节前后以及新婚、新屋、生子、祝寿、开张、升迁时使用。表演时的队形以横、竖为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走位置”,且变化不多。走一圈回到场中央再演奏一曲,演奏完后又走,走回原处又演奏,就这样循环反复,直至“彩莲船”、“蚌壳灯”同时表演完才结束。  
“彩莲船”由五人表演,姑娘站在彩莲船中。船左、右两边由四女表演,原为男装女扮,民国初期改为女扮,表演者每人肩挑两只花篮,编成两队,表演仍取原始形式,按照“十样景”的曲调,频频的作队列穿插,舞步简朴,队序流畅,真可谓歌舞舞升平,欢乐无穷。  
“蚌壳灯”流传极广,二人共舞,有简单情节:渔翁为取蚌珠,几番为蚌夹臂挟臀,扎挣扭摆,妙趣横生,诙谐之情每每皆是。“蚌壳灯”以直线,互换等队形为主,走四角,平列,转圆圈为穿插过渡队形,直线对峙表演居多,表演以渔翁为主,虽有固定地位及基本动作,但表演者仍可按当时之表演情绪作些即兴变动,以增加演出气氛。  
“十样景”虽以打击乐为主,但与“彩连船”、“蚌壳灯”合在共同表演就增加了演出氛围,使整个表演节奏舒缓,表情细腻,观后给人一种欢快的感受,故其在当地很受欢迎。  
八、上高道情(第二批省级)  
上高道情是流行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接连不断的革新改造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这便终于构成随后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自拉自唱的曲艺形式,即可以演唱民间小曲,也可以说唱长篇传书的上高道情。  
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词尾压韵。说时,往往用韵白或念白,平常使用第一人称,摹似不同人物的声调和语态。唱时,能够以唱带说,数板夹腔,加上伴奏,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上高道情同通常道情类似,它叫说书,最早也没有音乐伴奏,只是以一个竹筒制作的道具,即渔鼓筒,用以敲打节奏,打出种种花点子来。跟随说书技艺接连不断改进,为了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随后就由说演进到唱,所以成为说唱曲艺,即当今的道情。因为渔鼓伴唱不够风韵,难以展示人物性格,又演进到以木制的箱琴代替渔鼓进行伴奏,这便产生了道情音乐。上高道情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不但内容上有所变革,人员也由单人说唱发展到多人合唱,在箱琴伴奏基础上加入锣鼓、钹作为打击乐,由走村串户的立唱变成了上门坐唱。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又由二胡取代了箱琴的板胡,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唢呐,笛子、三弦等乐器合奏。曲调由比较简单的《原板》发展到《子板》《快板》等。同时汲取了当地民间小曲和地方剧曲调,把戏曲中的《甩腔》,民间小调中的《哭板》《骂调》揉合进上高道情中,使之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但能说唱优秀传统曲目也可以说唱现代新曲目焕发异彩,使上高道情较以前更加活跃,更受人们欢迎。  
上高道情的演唱者均为盲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演唱艺术技能,党和政府在关怀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十分关心和重视曲艺工作。上高县盲人曲艺队成立五十多年来,到城乡进行宣传演出。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既有幽默风趣的传统道情,又有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现代曲目,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慕。  
九、上高排字舞(第三批省级)  
排字舞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的斗门,新田、田心,镇渡乡的苑新、洋田等地。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讲,是清初从湖南传入我县,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排字舞”最初由八人表演,随后发展到由摆字多少来确定表演人数,最多时可由十八人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为简单,没有严格规定,表演者两手端着花灯,跟随步伐节奏上下摆动,易学易演,运用自如。“排字舞”是以摆字造型为主的舞蹈,造型与造型之间利用队形的变换来连贯,摆字造型较为严格,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要求。顺序就是按表演者的高、中、矮依次摆字,要求“快、准、稳”。“快”就是摆字要快速,“准”就是每人摆字的位置要准确,“稳”就是保持造型画面的稳定和完整。这样才可以使造型字样一目了然。  
“排字舞”的摆字内容以所请东家的职业而定。如务农的摆“五谷丰登”“六畜兴盛”;经商的摆“财源滚滚”;从政的摆“天下太平”;祝寿的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摆一个字唱一曲,舞时不唱,唱时不舞。唱时用二胡、笛子、唢呐伴奏,舞时用打击乐伴奏。整个演出气氛时起时伏,令人观后意犹未尽。  
“排字舞”最初是在八月十五日晚上闹花灯时表演,随后慢慢改为正月时表演。从正月初二、初三开始至元宵结束。有的时候碰上婚嫁、做寿等重大的喜庆活动时也有表演,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十、上高结婚风俗  
1、送庚贴  
到了适婚年龄,男方或者他的家人发觉了有看上的女生,就会叫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假如女方家允许的话就能够送庚贴。所谓的送庚贴是指由男方写好自我的生辰八字姓名,同时写上一副对联的上联,然后用写有喜字的红纸包起来,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受到庚帖以后,要写上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姓名,还要对出下联,再把庚帖送到男方家里。以前写庚帖是非常讲究的,除了字迹工整之外还要对好下联,所以双方通常都会请饱读诗书的先生来写。  
2、合八字  
在古时候,男女在订婚之前都要先推算一下八字合不合,这是以前订婚的重要环节。平常男方在收到女方的庚帖以后就会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发觉双方不会相克就能够,假如还能旺夫的话是最好不过了。  
3、看人家  
合八字以后,男方就会邀请女方及其家人亲戚来家里考察,这就是俗称的看人家。女方本人也会到场跟家中的长辈共同看看男方的家庭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假如女方对于男方家庭不中意的话就会找借口离开。如果对男方中意的话就会两家共同吃个饭,顺便商议聘礼的事宜,同时男女双方还会交换定情信物,在男方向女方家下聘礼以后,婚事就算正式定下来了。  
4、新娘开面  
开面就是指新娘用全新的精神面貌开始新的人生,开面平常是由新娘的大姨或者舅妈来帮忙,在出嫁的时候,他们帮新娘洗过脸和打粉以后,需要把脸上的汗毛夹干净,眉毛修成柳叶眉。开面完成以后要放鞭炮庆祝还要给帮忙开面的人酬谢红包。  
上高县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所以它的结婚风俗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对于结婚这件喜事都有着强烈的仪式感。  
十一、上高县上梁习俗  
自古以来,上高人对建房极为讲究,从挑选屋址、破土动工、上梁,直至乔迁新居,都有一套甚为严格的传统习俗。  
建房的第一件事就是选址,即定位方向。房基地挑选平常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进行卜吉活动,住宅讲究地离水源近,以座落于河流交汇处的高台上为最佳。住宅方位按照“坐北朝南屋,住着好享福”的原则落实。大门的定位忌正对山沟深壑、开阔大道和直冲江河,以免“冲射”。不可以面对坟堆、大树、和人家的山墙、后门,不可以面对方形的池塘。屋址取顺势、忌逆势,忌坐南朝北;要前低后高,忌前高后低,宜在宫观仙居侧近做屋,忌在塔冢、寺庙、炉冶、故军营、战地和草木不生之处做屋。另外,日过实在避不开,则应在正对冲闯之处,立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碣石或书有“福”字的壁照,以“辟邪去煞”。  
新屋高度与屋址地势高低,也有讲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左边可比右边高一些,而右边不得比左边高,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怕青龙高万丈,最怕白虎高一拳”。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在上高民居建筑中的表现。  
旧时在开工前,先在房基四角打好木桩,还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届时要燃放鞭炮,由主家家长或请族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挖墙基沟,由瓦工头在沟的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以“镇邪”,然后由首席砌匠师傅砌第一块墙基,边砌边说吉庆话。房基上,旧时贴文臣武将,阴阳八卦护符,现此俗已基本消逝。唯开工多选双日,尤喜“逢六”、“逢八”,但忌“十四日”。在开基的同时,要请木匠来做门窗框,砍做房架(梁)。打好地基安门框,砌墙过半安装框,都事先贴好“安门大吉”、“安窗大吉”的红纸横批,有的还在门框上贴对联。常用的对联用语有“太公今日从此过,他说今日安门好”、“太公今日从此过,今日安门吉”、“安门今日好,立户此时吉”、“安门逢黄道,立户遇吉时”等。  
上高民间对房屋的栋梁极为重视。要用雄鸡血喝彩祭梁。彩词云:“手提金鸡生凤凰,生得头高尾又长。头戴金冠并绿耳,身穿五色紫云衣。此鸡不是平庸鸡,而是王母娘娘跟前凤凰啼。闲人抓到无用处,鲁班弟子抓来祭梁时:一发梁头,万里封侯;二发梁腰,阁带飘飘;三发梁肚,发出千烟大屋;四发梁尾,入学中举;五发中央戊巳土,先出卑来后出武”。栋梁要请文人书画,中央画八卦,梁的大头写竣工时间,小头写建造人或建造团体。字数通常是大、小两头各十一个,理由是按“生、老、病、苦、死”五字轮转,要轮到“生”字就更吉利,不可以轮到“病”“死”两个字,全部仅仅有十一个字合适。然后用红纸写“紫薇驾临”、“吉星高照”等古词,贴与栋梁中央。  
上梁也要写黄道吉日,乘天刚亮时上上去。上梁前,梁由屋主子孙抬着,敲锣打鼓、吹唢呐、放鞭炮去村中“游梁”。上梁时,房主全家要按老幼次序成对跪“拜梁”。其后,唢呐声、鞭炮声、匠工们的喝彩声四起,匠工们把梁徐徐抬起,不同意出现一头高一头低的现象。提上摆正后,在梁两端压上麻糍,匠工们再从梁上往下抛洒另备的麻糍、糖果、香烟、饼干,引得下面亲朋邻里的哄接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抛完以后,还要抛一个大麻糍,大麻糍是抛个房主的。这时,房主要备好大红的床单或红布,一家人把它拉平坦,恭尊敬敬地在下方接受。当日中午,屋主、亲友、匠工及帮工者相聚在新房之下,欢饮庆贺,一醉方休。  
以前喝这种“上梁酒”时,还要备四个首席给匠工为首者坐,俗称“坐上”。据传统规定,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锯匠石匠常扯皮。锯匠说:“一木二泥三锯牯,带着石匠提酒壶”。石匠说:“一木二泥三打石,带着锯匠筛酒吃”。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甚至有趣,最终还是得有屋主定夺。此风一直延袭至今未变。现在都改做楼房,不必这根梁,但还作兴备根木梁,装饰装扮后,吊至楼顶,届时喝彩调,放鞭炮,说吉庆话,抛洒麻糍,糖果。  
过去建房上梁前,还作兴“出煞”。“出煞”前,主人要备好镜子、剪刀、斗米、戒尺、墨斗、五尺、煞棒、锣鼓、虎钗、火把及十个鸡蛋、十只干鱼、十张裱芯纸、一只公鸡、二只木匠用的木马,放在新房内。等到夜深人静时,开始出煞。这时,泥木师傅宰鸡祭血,主人扛起木马向预先选定的水边跑,木工师傅拿起煞棒、五尺紧迫其后,锣、鼓、虎钗一齐跟着猛敲。  
据说这个时刻鸡不会鸣、狗不会叫。到目的地后,木工师傅用五尺、煞棒挑着木马,连声喝彩,将木马抛在长流水中,完成后从不同的另一条路回到新居。此刻,五尺、煞棒和鸡不准带进新屋内。此举可驱除新居内的恶鬼邪神,爱护全家的顺利平安。改革开放后,此习俗已被革除。  
十二、上高县饮食习俗  
上高炒田螺  
上高田螺壳薄肉厚,与辣椒、葱、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先炒后焖,使其入味,出锅时再撒上些许葱花就大功告成了。  
这里的炒田螺香中有辣,辣中带甜,越吃越香,即使辣味涌上也停不下口,竟然越吃越想吃,很是奇特。  
炒扎粉  
这是一道上高传统街头小吃,干扎粉温水浸发,沥干待用。瘦肉丝、白菜、嫩蒜苗煸炒后,加入一些调料,再放进扎粉拌炒,拌匀起锅。  
浓郁的香气,油亮的外观,一看就食欲满满,炒粉润滑,配菜清香,味道爽辣,这种街头的滋味,实在难以拒绝。  
富龙牛肉干  
富龙牛肉干,自然农家放养的黄牛腿肉,配以甘草、八角、肉桂等十多味名贵香辛料,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生物技术精制而成。  
它入口干而不硬,耐嚼爽口,不腥不膻,撕成丝后,一抿就化,甜味、鲜味兼具,牛肉香气扑鼻,很适当作为茶余饭后的点心零食。  
上高芋头  
上高芋头为地方传统品种,栽培历史悠久。上高县种植面积达4000亩,总产量6000-8000吨。  
蒸熟食用,芋头肉质细软,略有甜味,软而不散,糯而不粘。淡淡的清香闻起来就是平和的美食,很适当作为主食。  
上高蹄花  
上高蹄花所用蹄花选用的是蒙山猪,是江西八大猪种之一。高压锅焖炖,再匹配特制调料拌匀食用。  
它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香气四溢,又有辣味中和肥肉的油润,让人能够轻松吃下一份油润的蹄花。  
上高紫皮蒜  
上高紫皮大蒜,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柔,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哺育出了品质优异的紫皮蒜。  
它叶肉肥厚,汁液粘滑,味香浓郁,口感爽脆,辛辣而不刺舌。凉拌、爆炒、炖煮,都可,增香添味。  
早在清朝上高就有“三辣”之乡的美称,这些都是上高非常的美食符号,让这里的人们时刻享受着风味独特的美食。  
十三、上高名人  
任涛,唐朝咸通年间(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进士。任涛与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周徭、张蠙、郑谷、李栖远、张乔共同号称“咸通十哲”。  
钟传,唐末洪洲高安枧桥(上高县田心镇枧桥村)人。少年经商。适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推向江南,众人推其为首领,聚万人在末山的九峰,自称高安镇抚使。后以州兵镇压义军,先据抚州,继而乘机抢占州县,上报朝廷,诏命封为刺史。中和二年(882年)赶走江西察看使高茂卿,占有洪州。唐僖宗升其为江西团练使,继授予镇南节度检校太保中书令,后又封为南平王,盘据江西达三十余年。  
黄鼎彝,字象先,号毗城。河西湾溪(今锦江乡团结村)人。生平性行复杂。为诸生三十年,屡试不第,首倡瑞州三邑绅士呈请奏减浮粮;次为献策镇抚天井农民起义,继而被举为袁州推官加监纪,督兵镇压曹国祺、曹志明领导的反清斗争。后居家,著《雪浪诗稿》《闽游草》《粤游草》《后田茅屋杂著》《易经四书金针》,并集减粮、镇抚、镇压三事为《敖阳三事始末》。  
黄懋材,字豪伯,田心乡王家村大屋里人,清代学者,著有《沪游脞记》一书。  
王纲,明朝官员,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右布政使等职,历任四朝。  
十四、上高县著名景点  
(一)白云峰漂流景区  
上高县白云峰漂流景区座落于上高县南港镇南部,与新余市渝水区,分宜县交界,海拔1004米,被誉为“上高屋脊”。登临白云峰,能“一山看五县”,新余渝水区、分宜、高安、宜丰、上高尽收眼底。白云峰大峡谷,悠长荫幽,云雾缠绕,茂林修竹,奇石挺立,飞瀑流泉,潭碧水清,鸟语花香,进入此境,如同仙境通常。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发江南立体第一漂提供了“硬实力”。而环绕蒙山自南宋时历经宋、元、明三朝先后开采达160多年,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蒙山古银矿遗址,兴建于唐朝的“圣济寺”,兴建于元朝且享誉江南的“正德书院”,兴建于宋朝,隐庵于白云峰大峡谷之中的“天主堂”,起到漂亮传奇色彩的“太子壁”、“仙姑寨”、“金子头”、“桑子园”等等,这些起到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资源,为开发白云峰大峡谷漂流提供了“软实力”。  
白云峰大峡谷旅游漂流景区地理环境优越,“上分公路”、“三二0国道”、“武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漂流中心距县城25公里,距省会南昌110公里,距宜春100公里,距新余市50公里,距分宜县30公里,东可通高安、新余;西可通分宜、宜春、萍乡;北可通上高、宜丰、铜鼓、湖南。景区漂流长3.6公里,漂流落差299米,最长滑道80多米,最高单独落差22米,有56个危险刺激的高落差滑道,河道两岸奇石高耸,翠竹婀娜,松涛阵阵,未受所有污染的漂流用水,甘纯如泉,清可见底。峡谷内崖树斜逸,凉风拂面,整个漂流会使你沉醉在“人在水中漂,山在画中流”的诗情画意中。  
(二)镜山森林公园  
镜山公园位于上高城区,320国道旁。向外,东距南昌112公里,西离宜春96公里,南邻新余64公里;向内,南靠镜山休闲广场,东依科技工业园,东邻上高会战阵亡烈士纪念馆。其规划面积为128亩,日前已建设90亩,是镶嵌于城镇中的一颗绿色珍珠。可开发的景点有:镜山湖、龙泉寺、别墅群、动物园、嘹望台等。  
镜山距县城东一公里处,“其山有三,端圆如镜。”镜山有上镜山、中镜山、下镜山三座山峰,其山顶皆如圆镜通常,故取名镜山。它西枕敖岭,南临锦水。中镜山、下镜山与上镜山对峙构成的峡谷——镜山口,320国道贯通而过,山上松杉蔽日,林深草长,地形极为险要。  
1941年发生的“上高会战”,中-队就是充分利用这天然屏障——镜山口,诱日军于镜山以东的广阔地区,大败日军于镜山脚下,镜山口所以被誉为“抗战圣地”。  
镜山森林公园包括“镜山夜月”、“镜山休闲广场”、“镜山烈士陵园”、“电视发射台”、“镜山水库”、“镜山寺古遗址”等景观。  
地址:上高境内320国道旁(上高境内320国道旁)  
(三)九峰山  
九峰山座落于上高县西南方,距县城35公里,是幕阜山脉末山的主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最高峰云霄岭,海拔801.9米,据同治九年《上高县志》称:“有寺凡九,惟末山九峰最高,末山与蒙山并峙,蒙最大,末最高,与匡庐、西山并称雄盛”。九峰山境幽静,景色宜人,素有天作园林之称。远眺排列森平,如辕门戈戟;近看则古木千嶂,树翠草绿,林荫蔽日。  
崇福寺为九峰山最负盛名的寺院,据同治九年《上高县志、寺观》卷九记载:“九峰崇福寺,为唐钟传故宅,僖宗时(874-879年)钟传聚兵此山,既封南平王,拾宅为寺。”乾宁年间(889-903年),延请宜丰洞山高僧普满来此开山。后又有名僧道虔来住持寺庙。因为香火鼎盛,名声远播。昭宗皇帝为九峰寺赐额“宏济”,天年间(901-903年)改额“崇福禅林”,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宋朝时道诠禅师,无朝道全禅师,明朝的性空和尚都住持过此寺。道全和性空和尚对复兴九峰寺作了很多奉献。道全修葺了佛殿、藏殿、蒙堂、前资堂和东庵重楼。明洪武十年(1377年)僧性空增建了堂宇十五间,清初九峰寺毁于火。康熙十年(1617年),灵石和尚从宜丰洞山来,诛茅剪棘,复就故址,重建殿宇。重修的九峰寺为砖木结构,禅堂二进一井,两侧上下有对称厢房17间,整个寺院占地1800平方米,庙宇的重新修葺,使得僧徒云集,曹洞宗风因之重振。晚清至民国初年,佛教活动连续接连不断。抗日战争之后,因战乱影响,僧徒渐散。到解放前寺内仅仅有僧众3人,当中有住持1人,俗家和尚2人。此时尚有寺田百亩,收租谷60余担,附近市民中有信徒常来求签占卜。正月初一,还有些信徒到寺烧香朝拜,由寺内和尚款待斋茶并分送斋饼。解放后较短时间内曾有僧人居住。1951年土改后,僧去寺空。因为年久失修,梁柱蛀蚀,屋顶渗漏,至1993年,寺庙大部分已崩塌。1995年经九峰林场和礼会募捐,将崇福寺前殿修葺一新,使千年古寺又重放异彩。  
历代文人墨客,高僧名儒,曾对九峰胜景有许多生动的描述,留下了相当多优美诗文。据《上高县志》记载:宋朝诗人阮阅、蒋之奇、杨登东,元朝邹明则,明朝李坚、清朝李凌汉等,都留下了不朽的诗词。  
“名山幽古寺,钟楼伴书声”。九峰山不但是闻名江南的佛教道场,并且是儒家的著名讲堂。明朝名儒邹守一曾在此开设讲堂,一时文人荟萃,远近闻名。寺后是唐朝时期,中国著名僧尼末山了然道场与祭坛遗址。它座落于思公坪海拔493米处。了然道场因为年代久远,遗址现场毛竹林立、灌木丛生。在了然道场的主坪场外,还见有4个深达3至4米的红薯地窖。道场遗址偏北往东约16.5米处还见有舂米场和石堆。与了然道场同处一位置,在道场西部,祭坛构筑依山而筑,梯形,从上而下分为七级,鸟瞰为扇形,石砌-墙体平坦,祭坛斜长231米,每级宽约2.5米,祭台上部宽8米,下部宽约18米,祭坛每一级高约1.2米。在最宽的第五级往西2.5米处有一方形石台——道场讲经台。《古尼道场》诗云:野狐悟欲了前因,莫道空山迹已陈;石压昙根思净土,藤封菩树忆真人;云中竹迳来樵牧,涧外松志冷俗尘;午夜金鸡啼不住,无津谁识度三身。唐时著名僧尼了然在峨嵋峰下建立了道场。她是大愚禅师的法嗣,道高精深,威信很高。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虚云大师赞其为尼中之杰。当时聚在她门下的僧徒有五百人之多。有一天灌溪闲和尚来到了然道场,扬言要和她盘公案,声称假如了然对答得上,就让她继续住持此山,对答不上便把她赶走。了然尼先派小和尚问灌溪:是来游山的或是为佛法而来?灌溪闲和尚答是为佛法而来的。于是了然出而升座,闲上前参拜,施礼一毕,便开始了场公案交锋:尼问:“上座从何处来?”闲答:“从路口来。”尼曰:“为何不盖着?”闲和尚无语对答。第一个回合失败,开始施礼下拜。接着,他反过来向了然尼进攻,提出质问。闲问:“为何是末山?”尼答:“不露顶。”闲问:“何人是末山主?”尼答:“非男非女相。”闲大声喝:“为何不变样?”尼坦然说:“既不是神,也不是鬼,为何要变?”尼对答如流,闲甘拜下风,只得老老实实拜了了然尼为师,在那里作园头三年。宋朝诗人蒋之奇诗曰:“翠黛轻拖促晚妆,白云归环岫苍苍,道人欲识普贤面,西蜀重烧十愿香。”  
从了然道场再往上约一公里,就到了峨嵋峰山脚下,这里海拔723米,为唐宋尼僧墓区,墓地坐北朝南,北、西向均砌有石墙拱卫,构成一个有序的尼僧公共墓地,墓地较为平整开阔,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石墙长达45米,高1.2米。墓葬24穴,墓穴大都为椭圆形、圆形和长方形三种。整个墓地古树参天,林荫遮日。  
在了然道场往右下方约500米处,既清流峰与翠霞峰下的山洼地——艾坑,即为七祖遗塔墓地,此墓位于于两拱之间,地势陡峭,毛竹密布。从墓地分布来看。七座大型积石墓大都集中分布在墓地东侧,墓向均坐北朝南,墓地中央还有一条人为修筑的山道,人工山道还铺有平石块,有的边坡还砌有石块维护。墓地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  
另外,在九峰禅寺的右边,还有保存完好的江南第一桥,九峰北宋石桥——蜈蚣桥、仰山北宋石桥、九子庵、仰山庵、宋代静觉堂禅师等遗址。在九峰禅寺左边的天竺峰下,有明清黄家岭庵址和碾米场旧址,在庵的西侧百米处有一泉水井,井水清澈,应为当年寺院的用水处。庵址座落于天竺峰下,古木参天,环境优美,这里也是明清时代九峰山佛事的盛行之地。  
九峰山是曹洞宗的重要活动地区,唐宋以来很多高僧慕名而来,成为九峰寺住持。同时,一批批僧人来此,经九峰寺高僧传教,又成为九峰高僧法嗣,并赴各地名寺住持道场,传播教义,从而使九峰寺成为培养高僧的摇篮。九峰寺虽经历史沧桑,几经兴废,但这块洞天福地对于中国佛学的传播弘扬,对于历史上高僧的培养作出过历史奉献。  
九峰山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不但有着文献记载,更有其众多的考古文化遗存证明。省考古专家认为:大凡中国的佛教圣地,只留石塔类遗存,而象九峰山至今仍保存有古代寺庙遗址。尼僧塔林、禅师墓、寺院桥梁、寺院建筑用料(柱础)和与寺庙相关的生活、生产地方,很少见有,因而能够说九峰山处处蕴藏着古代佛教遗存宝库,九峰寺的概念不但是一个崇福寺,而是九峰山众多寺庙的统称。自唐宋以来这里的佛事活动地方众多,它是供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同时它又是宣扬佛法、讲经的重要地方,很多高僧先后在此住持此盛行之地,又是培养高僧的摇篮,大量僧人积石墓的存在,又是高僧皈依天国的福地,因而能够说,九峰山是展示江南佛教历史的博物馆。  
(四)天竺峰  
天竺峰座落于上高县九峰山省级文物爱护单位森林公园的西面,是九峰中的第二峰。它高209米,亭亭玉立,有落地擎天之势陡崖峭壁,乱石穿云,人不可上,仰之落帽。相传,在很早以前,九峰崇福寺前有个和尚,去西天取回一担真经,在回九峰的路上恰遇大雨,和尚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头经书掉在九峰,变成了天竺峰,另一头经书掉在十里外的山塘村,变成了小天竺峰。和尚一气之下,把扁担也扔了,这一扔,竟把扁担扔到了湖南浏阳,变成了扁担山。此地有两座天竺峰倒是一点不假,至于湖南浏阳是不是有天上掉下来的扁担山,无人去考究。  
关于天竺峰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薛仁贵未出名以前,有一年的八月,他捏了一对大蜡烛去九峰寺上香,走到莲花型,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一座墓前哭哭啼啼,哭声凄厉,催人泪下。仁贵连忙放下蜡烛,扶起老婆婆坐在石上,“老婆婆,你有啥伤心事?为何这样伤心?”“我中年守寡,仅仅有一个崽,今年三月刚满二十岁。前几天,在末山玛璜坑砍了一把小山竹,打算编只背篓捡茶子。被东边李麻苟的巡山打手发觉了,硬说山是李家的山,竹是李家的竹,不由分说,把我儿捉去关在地牢里。扬言,不交二十两银子就不放人。我一个单身寡妇,只得东借西讨,好不容易凑足了二十两银子,人一放出来,我儿已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到家第二天,就死了。”老婆婆刚说完,仁贵就气得哇哇大叫:“这不得了!老婆婆,你忍一下气,我会跟你报仇雪恨。”马上打飞脚就跑,跑到东边。经人指点,来到李府门口。他不认得李麻苟,便望空一叫:“李大人,我给你送宝来了!”这时,李麻苟正在见客,听到喊声,连忙和家丁走到门口,只见一个汉子身高体大,一座铁塔似的立在门口,便说:“哪个进宝?”仁贵连忙迎上去,“你就是李麻苟大人?”李麻苟即点头称是,是字还未出口,就被仁贵双手抓举悬空,马上就跑。这时打手和家丁一齐围上来,被仁贵一脚一个踢到前面的水塘里去了。  
仁贵双手举着李麻苟,来到老婆婆身边,他把李麻苟往地上一丢,骂李麻苟说:“你这个混蛋,霸山占岭,残害百姓,罪恶累累,现在就是你的死期。”说完举拳对准李麻苟的脑袋一砸,只听“喀”的一声,李麻苟就脑浆射得满地,一命归了天,仁贵把李麻苟尸首拖到新坟前,点燃了一支蜡烛,插在李麻苟肚脐眼上,望着新坟,口里念着:“老弟,投胎去吧,我已给你报仇雪恨了。”刚念完,只见蜡烛“忽”的一声遍体燃烧,火苗窜至九十九丈高。逐渐地,只见火苗由红变黄,由黄变白,蓦地一股白烟冲天而起,刹那间,蜡烛就变成了一座石峰。当地人把它叫做“天竺峰”,人们不禁要问:“那李麻苟呢?”他理所当然地被镇在石峰之下了。  
天竺峰离九峰林场一公里处。当你穿过柏林,沿着曲径小道登上峰顶时,尽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感到疲劳,但只稍歇息片刻,微风习习吹来,沁人心肺,令人神清气爽,一种从没有有过的轻松惬意传遍全身。站在缝顶,看千山竞秀,看溪流缠绕,看白云从头顶悠悠而过,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袭上心来,只感觉整个身心都消融在大自然中。  
天竺峰一年四季景色格外不同,三月的春风,摇出鲜嫩的绿意,满坡桃花、梨花、李花,笑迎大地的复醒;夏日的万顷绿浪,给人们清新和渴望,深秋如火的红叶,如云亮丽的秋林,送爽的金风,给你梦中的遐想,严冬的狂风冰雪,银装素裹,松柏长青,让世人与松柏共享顽固和高洁的美德。宋朝诗人蒋之奇游览天竺峰后感慨万千,赋诗一首:“擎天一柱万山低,九朵奇葩看一枝;多少好山僧占住,空王曾会范围基。”  
充满原始的神秘,尽显大自然的神奇,天竺峰是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绝境佳地。  
(五)蒙山圣济寺  
蒙山海拔一千多公尺,登上主峰白云峰顶,昼能观百里田园美景,夜能赏三州灯火霓虹。“蒙顶晴云”变化万千,“蒙岭积雪”漫天皆白,是上高八景之一,这个好地方早被前人赏识,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佛教盛行,六祖惠能的高徒道明禅师,就长途跋涉,来到蒙山脚下,建起了圣济寺,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遭毁而又重新修复。明清之时,台阶、屋柱、坛座皆用大理石加以修葺,前后三进,宏伟壮观。寺里悬挂一副非常引起注意的对联,说是乾隆皇帝亲笔写的,上联是:“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下联是:“僧往东蒙趋似孤鸿野鹤何天不可飞。”气势非常之大。再加上嘉庆皇帝钦赐的“唐朝佛国”的碑刻,使得山门更加高贵了。圣济寺两侧有两棵参天古柏,棵棵都是三人才可以合抱,枝叶非常繁茂,常言:凤凰高楼。许多年以前,这两棵柏树上来了两对天鹅,筑巢孵卵,繁衍子孙。一天,当天鹅外出觅吃了时,有一好事之徒将鹅卵偷取下来,把它煮熟后又放到巢内,意欲捉弄天鹅,看你还能孵出小天鹅吗?但时隔一个来月,小天鹅却破壳而出,雀跃枝头。人们都感到神奇,纷纷奔走相告,说这树有点蹊跷。有些贪财的人想砍倒古柏,为自我制作橱、柜、棺,但古树业已成精,刀斧一入,鲜血直流,只得撒手而走。此后许多年再也无人敢打这两棵柏树的主意了。可经过十年浩劫,不但古柏全被肢解,连“唐朝佛国”的碑刻也只存半块了。  
(六)大观塔  
大观塔座落在县城南郊锦江河畔状元洲对面。大观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塔高46.53米,七层八角,每层四门,屋顶悬如覆釜。青砖结构,内砌夹墙巷道,有石级盘旋而上,可至塔顶。清嘉庆刘丙在上高任知县时,曾在大观塔燃长明灯,“上烛重宵,下照百里”,日夜不息,且有专人守护。燃灯之,据说是建观塔后一段时间,上高不但“科弟”者“迈逾往昔”,并且上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亦超过建塔前。大观塔建成近二百年,历经沧桑,仍牢固完好。若春秋佳日,晨光夕照,塔影横斜;蒙蒙雨日工资,则云烟缭绕,情趣别致。建塔以来,登游者接连不断。清县令谈有本登游大观塔吟咏:“大观塔峙锦江流,佳节重登忆旧游。。。。。。。万家楼”。可见期流连忘返。在大观塔登高远望,敖山锦水,城廓村野,尽收眼底。大观塔“为一县之大观”故名。现大观塔正门上有石刻横额“大观塔”三字,为范元杨手笔。1983年八月二十九日发布为县保单位。可开发的项目有:在大观塔处建造状元洲休闲别野等旅游项目。  
(七)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  
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座落于新界埠镇桐山村陈氏祠堂。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在祠堂正门口一侧,矗立着一块刻着“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的石碑。石碑背面几行文字记载了一段历史:“1930年八月,红一军团为支援攻打长沙,开展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局面,向万载方向挺进。红军途经上高,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驻扎在新界埠镇桐山村宗祠,指挥了对上高县城的进攻,而且在此扩充了红军数量。”  
祠堂正门墙壁上,“红军布告”四个黑体字非常醒目。据《上高县志》记载:红军布告系1930年红一军团政治部墨书,高1.4米,宽5.6米。内容共四条:“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反对保甲制度”“工农不打工农”“打倒--的国民党”。  
这座指挥部旧址,见证了红军的革命活动和党制订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珍贵的革命历史实物资料。1983年八月二十九日被列为上高县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八)上高县博物馆  
上高县博物馆座落于上高县城和平路29号,馆内现有藏品2234件(当中近现代革命文物199件、历史文物2035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1件;三级文物313件。当中,狮子垴遗址文物,证实4000多年前上高就有我们居住;唐代瓷器遗址文物,解释当时上高陶瓷生产具备先进水平;蒙山银矿遗址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矿冶业的发展起到很大价值。  
地址:宜春市上高县和平路29号  
(九)上高会战烈士陵园  
高会战烈士陵园,座落于县城东郊的镜山旁,为纪念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于1991年修建。烈士陵园其布局为仿中山陵格局建造,陵园分为三个阶段,慢慢升高,进门处为仿古牌仿,上横刻原-长张爱萍手书“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十三个隶书大字。陵园共有128级台阶,共分五个层次,每层次之间留有歇息平地。周围苍松翠柏,绿草围绕,庄严肃穆,为我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现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1996年宜春地委宣传部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开发的项目有:建造一幢上高会战阵亡烈士纪念馆、修建烈士陵园、建造围墙停车场等。  
上高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的一次大会战,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1年三月,日军企图攻占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总部所在地上高,经新余、清江,东渡赣江,骚扰樟树、丰城,掠夺物资财富,以巩固南昌-和打通湘赣联系。日军参战部队为第三十四师团、三十三师团和二十混成旅团,计4.2万人。在上高会战中,中共上高地下组织发动3万名群众,担负破坏交通、运输、救护、侦察、向导、搭桥、架线、慰问伤员等任务,保证了军粮副食品的供应,为上高会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奉献。  
2013年五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发布上高会战烈士陵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十)神山湖景区  
江西神山湖生态园从2010年初开始兴建,拥有一个1000亩水面的水库,拥有山地1200多亩,上面植被非常好,有成林的松树林,古木参天,四周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整个园区将建成包括水上娱乐中心、茶花园、QQ农场、垂钓园、生态餐厅、九子娘娘庙、烧烤园、游船、草地摩托、骑马场、水果自由采摘、婚纱摄影外景基地、汽车音乐广场、CS野战营、拓展训练中心、农业大观园、休闲小木屋、环湖游等景点在内的综合园区。届时将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个集户外拓展、特色餐饮、趣味游戏、小型会议、休闲度假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地方。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