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奉新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5 19:3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奉新县地理位置概述  
奉新县,江西宜春市辖县,座落于江西省西北部,东连安义县、南接高安市、西南毗宜丰县、西北邻修水县,北靠靖安县,潦河水流贯境内西东,总面积1642平方千米,下辖18个乡镇(场、管委会),耕地面积59.08万亩,林地面积163.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46%。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奉新县常住人口为268617人。奉新县是中国第一批乡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水能蕴藏量7.79万千瓦,已开发5万千瓦,年发电量4亿度,电力优质便宜充足。有国家商品粮、毛竹林基地,省猕猴桃开发基地。矿藏有花岗石、瓷土、萤石、钾长石等。举铜、干大、寺棠、万修等公途经境。名胜古迹有济美牌坊、“天下清规”石刻、越王山、百丈寺、百丈寺又是是佛教“禅林清规”(又称“天下清规”)的发祥地。有华林书院遗址、萝卜潭、宋应星纪念馆等。2019年三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爱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五月,被列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二、奉新县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底,奉新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县融媒体是中心1个,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6343户,同比增长1.1%,实际已收费用户30271户,同比下降17.7%,宽带用户2136户,同比增长107.0%。  
三、奉新县历史文化  
在奉新的西塔、溜头、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散居着许多讲“客家话”的市民,他们便是当今世界上颇有影响的客家人的一部分,日前在奉新有近3万人口。他们的祖先,相传是西晋末的永嘉年间或唐末、南宋末从黄河流域因躲避战乱而南徙渡江,几经辗转而来到奉新的。来到奉新之后,他们势单力薄,举目无亲,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立足,只得躲到尚未开发、荒无人烟的山区,结茅为庐,开荒种地,休养生息。由于有别于当地市民,人们便把他们称为“客家人”。清同治年间,奉新全县有13个行政乡,当中有一个叫“归德乡”,这个乡便是打破地域界限、全由客家人组成的行政区。奉新县客家话人口主要分布在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乡镇,约占全县人口的1/5。
  
四、百丈山的传说  
百丈寺位于奉新县百丈山大雄峰下,是中国佛教界颇具影响的“禅林清规”发祥地,为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怀海大师来到大雄山当主持。跟随一代禅宗大师的来到,一时百丈山“庵庐围绕”,供施相积,徒众愈多。众多高僧,包括随后纷纷开宗立派的大禅师,如希运、灵佑、昙晟、大安、五峰、神赞、智闲等皆入百丈,参禅于怀海。怀海大师在佛教禅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除了培养出一批重要的禅师外,最主要的还是确立了禅宗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规》,这一历史功勋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豫章书》还记载了唐宣宗李忱在登基前,曾有一段落难晦迹于丛林,出家百丈寺的经历。  
伴跟随佛教的发展历史,一些得道高僧的佛教故事在百丈山区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得到升华,慢慢构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佛教故事传说和佛教故事典故。当中一些典故还成为佛教史上有名的公案和故事。这既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师的仰慕,也表达了信众对宗教的虔诚。禅宗历史上,百丈寺和百丈清规是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构成的传说、故事、典故,正反映着佛教禅宗中国化之路上最典型的印迹。这些传说、典故主要出于百丈山风景区,流传甚为广泛,有些还远传日本、东南亚地区,显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流传最多的是,约在1500年以前,一次,有个小孩随妈妈到庙里去烧香拜佛,在庙里看见许相当多多的菩萨,十分兴奋也十分好奇,他就问妈妈:妈,这是什么?他妈妈回答:这是佛菩萨。小孩说:佛怎么跟人一样啊?我长大了也要做佛。60年后,这个从小立志成佛的儿童果然成为了中国禅宗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就是怀海大师。怀海是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的嫡传弟子。马祖道一有三个有名的大弟子,号称三大师,怀海大师便是当中之一。怀海大师到奉新百丈寺做主持之后,使百丈寺名声大震,当时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唐宣宗登基前,为躲避宫廷之争,便向一个僧人请教,那个僧人什么话都没说,只在唐宣宗手心里写上了“百丈”两个字。于是,唐宣宗就不远千里来到了奉新百丈山,并且在百丈山留下了许多遗迹。现在百丈寺后面还有两块大石头,当中有一块相传唐宣宗每日都要在那上面打坐,随后他登基了,乡民们便把这块石头取名为“龙盘石”。唐宣宗还留下了吟诵百丈雄峰的诗句“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彰显出了他内心浓烈的龙庭之志。唐宣宗即位以后,还念念不忘曾经的求法之地,特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所以百丈寺又有大智寺之称,并被当地的乡民沿用至今。  
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做主持期间,最有名的传说和典故当属骑牛觅牛的故事。当年福州有个叫大安的禅师,有一天他来到了百丈寺,问怀海大师:人们学佛像什么?怀海大师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太像骑牛觅牛了。意思就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是佛法,你舍去眼前的事物,到处去求禅觅佛不等于是骑在牛身上找牛吗?接着,大安禅师又问怀海大师,学到了佛法又怎么样?怀海大师回答,那就好比骑牛回家呀。大安禅师又问,得法之后又怎么样将它长久地保持呢?怀海大师回答,那就好比是牧牛人执鞭看牛,不让牛踏坏田里的庄稼。大安禅师听后大悟,从此之后他就留在了百丈寺。  
百丈寺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江南最大的寺庙之一,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它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怀海大师等高僧大德在奉新深研佛法的经历经后人传扬,其“一日不作一日无食”的农禅并重修行生涯,也衍生出相当多内蕴深厚的佛教禅宗故事。奉新百丈山,正是由于它是禅宗天下清规的诞生地,有丰富的传说和典故为文化底蕴,所以被世人誉为“仙源灵境”。百丈山传说与留存的文化遗迹正是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有力印证。  
2008年五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奉新百丈山传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黄连麻糍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黄连麻糍是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它起到软而不粘,绵韧而坚,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的特点,是煮汤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黄连麻糍制作技艺包括:浸米、蒸糯饭、打米果、做米果、储藏这五道制作程序,黄连麻糍的的传统制作技术注重用料,以宜丰山区特有的黄连糯为主要原料,以纯天然的黄连柴、黄栀子、山泉为主要配料。而黄连糯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其产量甚低,且对土、水、肥及气候要求十分严格。稻米和黄连糯的特殊种殖技术以及制作要求均十分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技艺性。所以,黄连麻糍这一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能够得到认可并有效的爱护,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爱护和弘扬。  
黄连麻糍产地主要在黄岗、天宝、潭山、同安、花桥5个乡镇。黄连麻糍外表呈黄金色,长条形,长约8寸,宽、厚各为1寸。日前,当地乡民仍是按习俗年年腊月十五以后的打黄连麻糍。其制作工艺仍保持着原先的传统,产品则基本是过年待客及馈赠亲友之用。  
六、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因为当时中原战乱频频,很多北人南迁至奉新,也把当时的农业生产技艺带到了这里。奉新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和有效的爱护了中国古代千年来的农耕技艺。  
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这五个步骤制作而成。位于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澡溪、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地的乡民,以造土纸为主要副业,而且成为奉新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至今,奉新的山区乡镇仍大量保留这种造土纸工艺,是山区农民副业的重要部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就用特意的一个章节记录了奉新造竹纸的技艺。  
当前,因为时代的发展,土纸制作技艺也正应对濒危状况。奉新依托已建设的宋应星科技文化园这一传统农耕文化主题公园及整体的旅游开发爱护措施,能够对这一技艺进行全面有效的爱护和传承。  
七、奉新农民画  
奉新县干洲镇,位于奉新、靖安、安义三县交界中心,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壮。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勤劳智慧的干洲人民,不仅制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且制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片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土地,又获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的“艺术之花”美称。干洲农民画,就是一株植根于这片田野、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之花。  
旧称“从善”的干洲,民间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气,1662年就出现了董侯书院和登云书院。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灯彩、板凳龙、木雕、石刻、剪纸、窗花、布饰、刺绣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干洲农民画出现于60年代末,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亮的时代特征。六七十年代,农民“画家”最初的作品是绘制墙头宣传画和展览宣传漫画,作品内容起到鲜亮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当时,省城一批文化界人士下放到干洲,在这些文化人的辅导指点下,干洲农民画增加了艺术含量,吸取剪纸、木雕、石刻等民间艺术及国画、书法、篆刻等众家之长,构成了自我独特的风格。  
进入80年代以后,慢慢富裕起来的干洲农民,在求富的同时,求新、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干洲农民画走进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农民画家的生活水平接连不断提高,艺术创作有了物质保证,有的在自家新盖的楼房内,专设了宽敞的创作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县、乡(后改镇)两级政府从多方面赋予鼓舞、扶持,县文化部门常常派专业人员下去办班、辅导。丰富的生活基础和接连不断的艺术追求,促使干洲农民画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向前发展。  
30年来,干洲农民画作者队伍接连不断扩大。该镇现已成立了“干洲农民画研究会”,有会员80余人,当中有全国当代农民画研究会会员1人,地区美协会员4人,县美协会员18人。他们扛起犁耙种田,洗净泥手作画,是名副实际上的农民画家。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多年来,干洲农民画家已累计创作作品3000余件,当中省级以上发表、展出并获奖30余件,在地区发表、展出并获奖50余件。1982年,江西省举行首届农民画展,干洲共选送16幅作品参展,就有9幅获等级奖(当中余克礼的《今日潦河格外娇》获一等奖)。1983年,周作利的《来也乐,去也乐》,在全省第二届农民画展中获一等奖。1988年,在由文化部等6家联合举行的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中,余克根的《板凳龙》荣获三等奖。1997年,余克根的《泥香藕甜》、周作利的《九龙闹回归》、周绪清的《过屋》等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并获优秀奖。2000年,周作利的《平常农家》在全国“故乡风情”书画展中荣获金奖。  
干洲农民画,不仅艺术地表现了多姿多彩的农家风情、田园生活,也有力地宣传了党的基本路线,配合了乡村中心工作。农民画家们制作了《社会主义好》主题画展板,开展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制作了《光辉的历程》主题书画展板,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还绘制了多种农业科技生产知识、计划生育宣传图片,送到各村各组,送到田间地头。这些新型的农民,用自我独特的艺术手段,推动着当地两个文明建设。  
根深叶茂,地肥花香。干洲农民画这株饱含泥土芬芳的艺术之花,在新世纪的曙光照射下,必将开得更加娇艳漂亮。  
八、奉新山歌(第三批省级)  
奉新县座落于赣西北,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建县,属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治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明“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县域面积1642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在这片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绚丽多姿、风格鲜亮的民歌,当中以山歌最起到代表性。这些由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出来的山歌形象而生动的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可以和智慧,因而得以长期流传。  
专家们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多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1自娱而吟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平常所说的山歌。它们起到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1等基本特征。  
奉新山歌有别于赣南地域的山歌,主要体现为:奉新山歌多以见景生情,即兴起唱为主,歌词有两句段、五句段,甚至更长些,歌词多用比兴手法。这很类似上古时期《诗经》、“楚风”的吟唱方法,回环往复,歌咏深切。同时,因为奉新山歌的即兴性,加上常常变换句子,所以旋律不是很定型,节奏比较自由,滑音和拖腔上多原位颤音,曲调高亢嘹亮,通俗易唱。其次,奉新山歌有特色显然的急板山歌,这些急板山歌往往以每分钟180拍以上的速度唱出来,词句清晰,情绪充沛,极富于表现性和音乐感染力。  
九、井竹麻服饰  
江西苎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属国家大二型企业。井竹牌苎麻面料和服饰 采纳特殊的抗皱、免烫等后整理工艺,起到质地柔软、悬垂挺爽、超强透气、散热祛湿、冬暖夏凉、抗菌保健等特点。苎麻保健袜起到不湿脚、不臭脚和防治脚气等保健功效。1998年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金奖,涤棉麻色织面料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2000年上海服饰博览会上,井竹服装面料被评为流行面料,"井竹"品牌被推介为10个知名品牌之一。公司保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方针,产品80%远销美国、东南亚、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洽谈业务,进行友好合作。  
十、指掌画  
“指掌画”是用双手的指、掌在铜版纸上作画,用墨推、压、按、行、点进行画图,以构成变幻无穷(干、湿、浓、淡、黑、白)的艺术效果。  
十一、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随后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反映出相当多文化特色,用碗底为制备器具,既便利,更反映了节物惜食的传统思想,制作时中心点红寓意见喜,煎制时要求中间凸起寓意“发”意。这种奉新的传统小点,不仅橙色如金、色泽亮丽、嚼之干脆、满口留香,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十二、文化遗迹  
奉新县已发觉的古遗迹共有9处,当中6处为早期我们的生活居所,即乌龟山遗迹、贺家山遗迹、狮子瑙遗迹、河北山遗迹、老虎山遗迹、今古城遗迹;另三处区别为九仙窑址、余城和故县,宋应星纪念馆。  
奉新县四大宝塔:回澜塔、岐山塔、新安塔、青云塔。  
十三、奉新县结婚习俗  
在持久的封建社会里,奉新的婚嫁习俗与各地大同小异,婚配的男女双方,基本上依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婚姻形式大体可分为指腹为婚、收童养媳、明媒正娶、招郎(俗称“倒插门”)等几类。联姻程序十分繁琐,主要有以下程序:  
发八字男女青年至婚嫁年龄后,父母便央媒人前往适宜的人家说合。媒人将女方“庚贴”(即出生的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称“发八字”,男家将女方庚贴压在中堂神案香炉底下,约七天后,如平安无事,男方父母始将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与女方生庚请算命先生“合八字”,通常双方八字中有四字以上相合,才被视为“和合”,当中稍有不合,亦可逸强通婚,但倘有相克者,便不可以联姻。  
行聘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和合后,媒人便将女方父母提出的礼单送交男方父母,如无异议,男方便按礼单要求如数将礼品(礼金、首饰、衣料、酒肉、饼面等)送至女方家中,称为“行聘”或“下聘”。女方回送鞋袜、毛巾、手帕之类物品,并盛情留宴,席上男女双方见面,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送节行聘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男女双方不得擅自解除,所有一方倘擅自变更,必将受到众口非议,为人所不齿。男方变更,不得要求女方退回聘礼;女方变更,则需要将聘礼退还男方。行聘后,一年三节,男方备礼物送岳父,称“送节”,女方亦给一定的回礼。  
挑日子婚姻关系确定之后,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便要嫁娶。嫁娶之前,通常先由男方父母请算命先生翻看“黄历”择定宜于嫁娶的“黄道吉日”,用红纸写成“送期贴”,携礼品送至女方家中,女方父母倘无异议,便回送“允期贴”。这样,嫁娶日期即已确定,无特殊情况亦不得擅自变更。  
送嫁嫁娶日期确定之后,嫁前一日,女方亲戚到女方家“送嫁”。新娘“开面”后,陪亲友吃“待嫁酒”下席后便进闺房啼哭,称“哭嫁”。善“哭”者,以唱代“哭”,委婉动人,其内容不外乎难舍父母、不忘养育之类。亲友闻“哭”声多前往劝慰,并给一定数量的“送嫁钱”,亦称“眼泪包”。善“哭”而亲友多者,一日收获,相当可观。  
迎娶娶前一日,男方亲友到男方家中道贺,至亲送厚礼,邻里“凑份子”。新郎晨起沐浴,穿戴一新。傍晚“铺床”。要请“福寿双全”者订被褥,并让童男在新床上翻滚,称“坐床”。迎娶之日晨,媒人领花轿到女家迎娶新娘,临行前,男方往往在花轿上贴一上联,女方亲友在村头迎花轿入祖堂,揭下上联,快速请当地先生对出下联,贴回花轿,以示门当户对,男女相配;若对不出下联,常被人讥为姓下无才。父母嫁女,必备办一定数量的嫁妆陪嫁,一大件为“一扛”,有“四扛”、“八扛”、“半套”、“全套”之说。新娘临嫁,披红挂彩,由“伴娘”(又称“牵娘”)搀扶上轿,新娘多有意不穿嫁服、不上轿,迟延时间,以示难舍双亲,难忘家邦。最后还是由“伴娘”陪伴坐花轿到男家。  
拜堂花轿进村,喜炮喧天,新郎将新娘迎入祖堂,先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后送入洞房,新郎将新娘头上的盖巾揭去,同饮“交杯酒”,谓之“合卺”。中午为正餐,大摆酒席,少则一二十桌,多则七八十桌,招待亲友,合族人众,尽数入席。  
闹洞房新婚之夜,男女老少云集洞房,或喝彩,或唱歌,纵情逗乐,称“打新房”,有“新嫂新嫂,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伴娘”多系精明能干、口齿伶俐的中年妇女充当,她是新娘的“伴娘”,更是新娘爱护人,当宾客们要新娘猜谜、唱歌或做点烟等动作而感到难为情时,“伴娘”便责无旁贷地要充当代理人。所以,“伴娘”也是宾客们戏谑调笑的对象。喝彩的内容多为向新婚夫妇祝福,如民国年间流行于仰山、澡溪一带的彩词:“早生贵子,好事成双。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发同春。七子团圆,八仙贺寿。天长地久,十全齐美。”喝彩者每“喝”一句,便能得到“伴娘”的一份“恩赐”,如红蛋、花生、豆子等,均有意生熟混和,宾客吃了大叫“有生的”,会能生育之意。闹新房要闹到夜深人倦方休,无聊者竟趁新郎新娘睡觉前“潜”入床底或门后,趁新郎新娘宽衣入睡之后,蓦地抢被夺门而走,以此要挟新郎新娘赋予更多的“恩赐”,乡俗亦不以为过。  
回门婚后三天,新娘之弟到夫家接姐姐、姐夫归省娘家,称“回门”,娘家必设宴迎接招待。  
以上所述,为奉新封建时代婚嫁习俗,大都盛行于豪门显官之家,穷家小户受经济条件限制通常从简。这些旧习俗,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虽因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等原因的影响,内容和形式稍有改变,但基本上被承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跟随《婚姻法》的颁布,旧的婚姻制度逐一废除,繁琐的联姻程序渐行简化。父母对子女的婚事,处于半作主或不作主状态,男女择偶,日趋谨慎。男女双方自我相识或经人推荐相识后,如情投意合,便告父母,女方父母便邀请本家或主要亲戚到男方家商定婚姻大事,称“察家”或“看落场”,男方以衣料、鞋袜、毛巾之类相赠,每人一份。双方父母商量停当,男方便邀女方到商店“扯布”,并给女方父母送去一定数量的礼物如肉、饼、面等和礼金,这便是“订婚”。男女双方了解一二年后,便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摆酒席数桌,向亲友散发喜糖、喜烟,即算结婚。这些风尚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  
8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婚事新办,蔚然成风。城镇青年结婚大都采取旅游结婚、集体结婚、自由婚礼等几种形式,既免了操办之劳累,又降低了不用要的开支。近些年以来,跟随经济的发展,城镇和乡村的结婚场面越办越大,女方出嫁,男方必备办彩电、冰箱、摩托车、VCD、空调等大件,迎亲花轿已废弃,在城镇取而代之的是迎亲彩车,酒席动辄几十桌,气氛盛大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解释婚礼受到了摆阔气、讲排场、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十四、奉新县丧葬习俗  
奉新古代的丧葬习俗与各地也大同小异,在持久的社会长河中构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程序,以寄予对亲人离世的哀思。  
送终老人将死时,其子孙须守候床前,听取临终叮嘱,送别死者,称“送终”。五十九以下死亡,称“打短命”;六十岁以上死亡,称“老了人”。办丧事称“白喜事”。  
报丧人死之后,“灶里不离火,路上不离人”,同族邻里都来帮助,众人分头前往各亲戚处“报丧”。  
妆死家中亲人为死者洗抹身躯,穿戴生前备办好的“寿衣”、“寿鞋”,称“妆死”。  
入殓在厅堂摆设“寿材”(即棺木),棺底垫石灰、草纸之类,将死者抬入棺内,口中放一粒珠子,称“衔口珠”,头部垫有石灰包,称“寿枕”,脚部放一火笼筐。另置“万年米”(大米)等随葬物品。死者身盖直系亲属送的“寿被”,寿被按亲疏长幼依次铺盖,再放上棺盖,留寸许空隙。以上过程称“入殓”。  
守灵入殓既毕,“礼房”(主持丧事的暂时机构,由当地有文化者三至五人组成)开始主事,分派各方事务,延请“地仙”、“八仙”、“吹仙”到职。棺前设“灵桌”,桌上点油灯或素烛,称“长明灯”,设香案,案上设整鸡、猪尾巴(代整猪)、酒饭、水果等祭品,桌前铺晒垫蓑衣于地,以供祭奠时跪拜。孝子、孙白天痛哭,晚上立于棺旁守卫,通宵达旦,称“守灵”。守灵天数因时、因人而异,大户人家多请“七僧八道”超度亡魂,称“打醮”,天数有三、五、七直至四十九天不等。  
哭丧亲友闻“报丧”后,必及时携挽幛、钱纸、素烛、鞭炮等物来祭奠。已出嫁的女子闻长辈“归西”后,远处的要马上回娘家奔丧,边走边哭,称“哭丧”;远处的到村口开始“哭丧”。嫡系亲人披麻戴孝,通常亲人只戴孝,不披麻。吊客进门,吹打齐鸣,哭声此起彼伏。祭吊时,拈香烧纸,行三跪九叩礼,孝子、孙两旁回礼酬谢。祭毕暂止,再至复然。守灵祭奠期间,“地仙”架罗盘择定“风水宝地”,“八仙”即破土掘墓。墓穴有“横洞”和“仰天窖”两种,山区兴“横洞”,平原兴“仰天窖”。墓穴挖好,倘值吉日,即行“出殡”。  
出殡出殡之日,先用早餐,称“吃大块”(大块即边长寸许的正方体白猪肉)。早餐之后,全体亲友均须临场,死者亲属先行依次拈香化钱叩拜。“八仙”抬起棺盖,让亲属见死者最终一面,然后摆正尸体(仰卧),盖严棺盖,一声“同发”,四人用锤子将“定子”敲入棺盖与棺体接榫处,嵌入五色彩布,称“封殓”。封殓时,死者亲属(女眷)均用手帕弹柏棺木,以示难舍亲人之意。封殓之后,“八仙”将棺木抬出厅堂到“禾场”,称“出局”。抬棺用具称“龙杠”。“八仙”将龙杠捆架在棺木上。棺上多以红纸覆盖,并以一雄鸡骑棺上。棺前列一仪仗队:一孝子手捧写有死者姓名的木牌或遗像列前,称“端灵牌”,亦示后继有人;其后是抬挽联、挽幛之类的队伍;然后是“八仙”和棺木。孝子手持“哭丧棒”扶灵柩而进;最终是乐队(吹打、锣鼓等)和送葬人群。一切准备停当,“八仙”一声“同发”,棺木起架,霎时哭声四起,锣鼓喧天,吹打高奏,鞭炮齐鸣,棺木及送葬人群徐徐向墓地进发,沿途抛散纸钱,作死者亡魂回家的“买路钱”,有钱人家还在途中摆设路祭,供过往行人祭吊,祭吊者可得主祭人发给的“红帽”(尺宽白布)一只或钱物等。沿途翻山涉水,修路搭桥,逢道路狭窄处,容不了“八仙”齐过,则由二位身强力壮的“八仙”抬过,称“打大扛”。灵柩至墓地,通常送葬人众均自行返回,死者子女往往还依依不舍,有的甚至钻入墓穴,不容“八仙”将灵柩下葬,神情异常凄楚,终由亲友劝回。死者亲属下跪或恸哭时,旁人多以“节哀自重”,“死者会保佑”等词劝之。做“一七”下葬后,死者亲属“一七”(第一星期)内每日要给死者送去“火神”(以稻草编成草绳,点燃置坟堂),送去鸡、肉、烟、酒、茶、饭等的,祭奠一番又拎回家中。家中每餐吃饭,必留一席,意谓供死者灵魂回家用餐,有虽死犹生之意。  
丁忧父母死后,子女守孝三年,逢考不可以应试,为官告假回家,称“丁忧”。  
摆新节守孝期间,忌着华丽衣衫,不出远门,不办婚嫁喜事,男性四十九天后才可以理发,不参与所有社交事务。第一年春节,堂中设“灵屋”,灵屋内置灵牌或遗像,亲友必携祭品前往祭奠,称“烧新香”或“做新节”。不必红纸写春联,而用绿纸写“守我堂前孝;不知户外春”或“白雪有情随我素;红梅无意任他春”等联语,不接“龙灯”,不贴年画,端午节不包粽子。  
从清末经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奉新丧葬习俗大致沿袭。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移风易俗,节俭办丧事。县城兴建了火葬场,凡属国家干部、职工,死后通常采取火葬,但因为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火葬尚未成风,在乡村,基本上仍是土葬。殡葬形式较旧时已大为简化,打醮,守孝等早已绝迹。在城镇,亲人死后,请灵车送火葬场,亲友披戴黑纱或白花,举办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火化后送公墓安葬即可。乡村土葬,停柩三天,仍请“八仙”抬柩,亲友送葬。旧时的丧葬习俗,在各乡仍或多或少有所保留。  
十五、奉新县娱乐习俗  
娱乐可分为青少年娱乐和成人娱乐两类,青少年娱乐最丰富,形式最活泼。  
咚鸡子由二人进行,甲、乙均将右手藏于身后,口称“咚——鸡”,齐出右手。出手分拳、掌、二指三种,拳为锤,掌为包,二指为剪。输赢为“锤克剪,包克锤,剪克包。“咚鸡子”是多种游戏的基础,是确定先后顺序、分边拣人等的最基本的方法。  
捉木头由多人共同进行,先由二人“咚鸡子”,负者再与第三人“咚鸡子”,依次类推,“咚”完为止,由最终一个担负捉人任务。游戏开始,众人各自跑开,捉人者可任意追逐步人,被逐者跑不动则口称“木头”,便立于原地不得擅动,捉人者又另捉他人,他人必趁机将“木头”救活(手摸一下即可),并马上跑开。跑不动而被捉又不叫“木头”者,即是第二个担负捉人任务的人。这种游戏,盛行于青少年较为集中的城镇,男女均可参加。  
跳房子盛行于城乡各地,男女均可参加。其法为:在地上画“天房”或“地房”。“咚鸡子”确定先后顺序。“天房”如楼梯状,其九格。跳房时,将瓦片先掷入第一格,然后单脚跳全部“房”又往回跳,拾起瓦片,跳出“房”外,即算跳完一格。依次跳完九格后,单脚点地“打水”,口称“一二三,三担水”,再持续三次在“房”内单足往返后,背向“天房”,将瓦片自脑后抛向“房”内,在瓦片所落之格画上“王”字,他人便不得在该格落脚,称“占房”。跳“房”时均不得踩线,均要单脚落地。“地房”如窗户状,八格,其法与跳“天房”相似。  
打游击盛行于城乡,男女均可参加。游戏分甲、乙双方,先由甲、乙二人“咚鸡子”区别拣人,两边人数相等。游戏开始,一人叫“游击命令开始”,双方各自藏匿,迂回搜索对方,发觉“敌人”则以手为枪,口称“嘣隆某人”,某人即被“打死”,不得再参加“战斗”。以对方均被“嘣隆”两剩人多的一方为胜。  
打梭子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由二人或多人进行,用具为“梭子”(木制,约二寸许)和“梭板”(竹制、约五寸许),形式有“天梭”或“梭圈”两种。打“天梭”时,随地画一大圈,一人立于圈内,用“梭板”竭力将“梭子”拍出,愈远愈好,“梭子”落地后,打梭人还能够用“梭板”侧击“梭子”尾部,使之弹起,跳远,连击三次后,再估量“梭子”与“梭圈”的距离,以“码”(即“梭板”的长度)为单位量长度,这便算打了一轮,还有的人再依次进行,以先满预定码数为胜,负者被“刮鼻子”。打“地梭”时,先在地上挖一小穴,穴中斜插竹片,竹片上压“梭子”。游戏者用“梭板”侧击竹片使“梭子”弹起,再将“梭子”拍出,其余步骤与打“天梭”同。  
丢手帕盛行于城镇。其法为:众人手拉手围成一大圈蹲下,一人绕圈外走,乘人不备,悄悄将手帕放于某人背后,再走三圈,某人发现,则拾手帕追放手帕者,放手帕者则应马上归位,倘被抓住,则被罚唱歌、跳舞等,并继续放手帕;某人未发觉自我背后有手帕,三圈以后也要被罚,并继续丢手帕。  
跳绳分二人和多人两种,盛行于城镇,多由女孩进行。二人进行时,一人握绳两端,一边跳跃,一边将绳自前往后绕圈,不得拌脚,边跳边依节奏吟唱:“谁来做我的朋友?”另一人应声跳入圈内并答曰:“我来做你的朋友!”二人同时起落,有问有答,协调默契。多人进行时,由二人分握长绳两端,按顺时针方向绕大圈,众人列队依次跳入圈内,同起同落,并依节奏齐声吟唱:“黄存瑞,十八岁,参加革命游击队。炸碉堡,牺牲了,光荣的任务完成了!完成了!”或者是:“一朵鲜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现在是个穷儿童,将来是个女英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吟唱完毕,即跳完一轮,拌脚者,则罚划绳。  
攻城由男孩进行,盛行于城镇。其法为:画地为二“城”,设敌我双方。先由甲、乙二人“咚鸡子”分边拣入(挑力气大的),然后双方一边守“城”,一边攻“城”。两“城”仅一线之隔,将对方拽入已方,即算“俘虏”;将对方推出线外,即算“牺牲”。双方均不得踩线,最终以攻占对方“城池”为胜。  
青少年娱乐形式名目繁多,以上所述,均为集体项目,且多因时因地而异。如放风筝、滚铁环、踢毽子、跌石子、捉迷藏、拍皮球、削水碗、跳皮筋、打纸板、打螺驼、打扑克、盘脚斗架、官打捉贼等娱乐项目都曾盛行一时。80年代初,城镇又出现了拍画片、下跳棋、玩电子游戏等,举不胜举。  
十六、奉新县作客习俗  
自古以来,奉新人崇尚“人情是把锯,扯来又扯去”的习俗。大年初一刚过,各家各户便要携带礼品开始一年一度的走亲戚了。走亲戚要按主次亲疏依次进行,通常要先走祖母的娘家,即舅公、舅婆家;其次是妈妈的娘家,即外公、外婆家;第三是舅舅、姨妈、姑妈家;最终是通常的平辈亲戚家。有的还要翻翻黄历,看看一年伊始先出何方“大吉大利”。早饭过后,人们便穿红戴绿、挑担提篮、背儿带女出门作客。一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真个是:“灶里不离火,路上不离人”。  
凡作客必上午出门赶路。有道是“做官莫走前,做客莫走后”,赶不上晌午饭,便只好吃残羹冷炙了。俗话说:“赤脚不进山,空手不进门。”前往亲戚家作客,必然要带些礼品。礼品不外乎大饼、猪肉、面条、白糖、点心之类。送多送少虽无明文规定,但约定俗成,通常很少例外:四只一斤的大饼,是走亲戚的必备之物,一家一斤饼是起码标准,是亲戚需要收下的;稍高一点的标准是在“主礼”以外加些“配件”;如冻火糖、灯芯糕、面条之类,这些“配件”是装风光的,顾客走时,亲戚通常会还给顾客,假如是给长辈如舅公、外公送年,那一定要再加一只“蹄花”或二斤以上的猪肉和一包雪花枣或油果;白糖能够作“主礼”替代大肥饼,也能够作“配件”送给长辈。至于烟、酒,这是近几年才有资格作为礼品的。  
顾客进屋,必经大门,亲戚出至厅前迎接。主客见面,必有一番专用的词令,晚辈给长辈拜年,一躬至地,口称“给××拜年”,“祝××添福添寿”,长辈则躬身相扶,祝小孩“满长满大”,祝青年“聚亲”、“添丁”或“步步高升”;平辈之间则双手抱拳作揖,祝“恭喜发财”。主人将客引入客厅坐定后,便倒茶、递烟、送火、换鞋,然后是说些“天气冷”、“走得快”之类的话。寒暄之后,顾客便请主人将礼品分送各家亲戚,各家接到礼品,便知是那路顾客到了。俗话说:“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于是,天经地义的“吃”便开始了。首先是主人用果盒或碟子盛满点心和盘托出,顾客围桌而坐,称“吃茶”;然后是各家煮鸡蛋、面条、米粉之类,每人一碗,称“吃汤”,“吃汤”时不可以吃出声音,也不可以吃尽,应留一点在碗底,表明“有吃有余”;然后是各家亲戚争请吃饭,商定之后,依次轮吃。  
餐桌多安放在厅堂正中。乡村不兴用圆桌,用的都是方桌,分上、下、左、右四方,每方坐二人,共八个座位。入座时,千万不可造次,首先要分清上下左右,主人和顾客都要请两个长辈坐上方(正对大门的一方),上方分东、西两边,东边居大,西边次之。两个长辈若是平辈必得谦让一番,最终以年长者居东,次者居西;与长辈对坐的下方,通常应是长辈的平辈人,其余顾客则打横坐左右两方;主人多坐在紧靠上方东边的横位上,便于敬酒、添饭、陪客。若仅仅有六人入坐,千万不可上坐一,下坐一,左右坐二,或者上下坐二,左右坐一,由于这样就坐成了“龟”形,而我们中国人对乌龟好像并没有什么好感。如果真这样坐了,主人就会客气地说:“啊,坐活了!”假如顾客还执迷不悟,主人便会帮助调整。上桌之后,坐相要端庄文雅,千万不可以把脚踏在别人的凳脚上,由于这无意之举有冒充别人长辈之嫌,通常仅仅有父母才将脚踏在儿女的凳脚上防凳倒摔跤。  
菜肴多是鸡、鸭、鱼、肉、豆腐、青菜之类,因经济状况好歹而异。若顾客是首次上门的新姑爷,主人必备办四碗四盘,这被视为最风光的迎接招待。杯箸分发就绪,主人便由上到下依次斟酒,主人口称“请酒”之后,顾客方能举杯。首次举杯,不可以尽饮,即便是“海量”,也应衔杯品味,慢咽细咂;当顾客称“好酒”时,主要则谦称:“淡淡酒,河时有!”主人举箸“请菜”之后,众人才可以动手。主人先将顾客引到最中间的一碗(多为大块红烧肉)夹菜时,要不慌不忙,不可以绕过别人筷子去夹,要夹靠自我一边的菜,不可以在碗里乱翻,更不可以把底下的翻出来。相传生活艰难时,有人请客将骨头埋在碗底,把肉放在上边,凑满一碗装风光。不论碗底有无骨头,顾客揭底,主人常常不高兴的。假如到外婆家作客,那鸡腿是最小的外孙吃的,其他人不得染箸;假如是首次上门的新姑爷,千万不可以吃鸡头,由于鸡头象征凤,吃了凤头,丈母娘当然不高兴。  
“请菜”一次之后,顾客要将筷子轻放桌子,不可以搁在碗或盘上。主人再依次给顾客斟酒,斟酒时,右手提壶,左手按手背,表明是双手给顾客敬酒。主人提壶到身边,顾客应持杯起立,用手按住酒杯,歉意地说:“量小!量小!”主人则殷勤地说“升起来!升起来!”顾客能喝,则饮尽再添;不可以喝,则随杯添酒,下轮敬酒,主人便不再劝饮。依次斟满一轮之后,主人自我也斟满一杯,口称“舍命陪君子”,殷勤敬酒。嗜饮者不醉不快,但主人是无论怎么样也不可以醉的。  
酒过数巡,顾客表明不再饮时,即可开始吃饭。不会饮酒者通常不适合先吃饭,由于这会扫别人的酒兴,所以应吃菜作陪。众顾客和主人都说“先用饭”时,自我则应歉意地说:“莫怪,没陪”,自称“饭桶”,便可添饭。主人要给顾客添饭,饭要添满,双手递给顾客,顾客也应起身双手接饭。假如相隔太远,不便双手递接,也要说:“我一只手”,顾客则说:“礼太长”。假如自我是晚辈,应自我添饭,添饭时,千万不要让饭勺将饭刮响,由于刮响饭,别人以为没饭了,主人也不会高兴。大家开始吃饭时,主人会说:“没菜莫吃白饭”,顾客应说:“桌子太小了”,意谓菜多放不下。吃饭时,主人也会殷勤地劝菜,说“赶滚”,意谓趁热;吃较远处的菜时,主人会说:“伸长点筷子”,这时顾客便可站起来夹菜。有道是“主人不引客不尝”,一切都是很有秩序地进行的。仅仅有当主人说“大家随意”之后,顾客方可随便夹菜。吃饭时不可以讲话,不可以伏在桌上,应一手端碗,一手持筷,两手稍稍并拢,以防影响他人。  
吃饭是不兴倒汤的。俗话说:“贼怕拿脏,菜怕倒汤”,倒了汤的菜没滋味,同时也解释菜作少了,不够下饭,会让主人不高兴。吃完下桌时,应轻放碗筷,对顾客说:“大家慢吃!”顾客应说:“我吃得快。”不想再吃了,应说“有了”,“吃饱了”,忌讳说“不吃了”,“吃不得了”。假如大家都下了桌,只剩你一人在吃,你应自己解嘲地说:“哎呀,我背桌子了!”主人会说:“那里,还有我呢!”主人一定要吃得很慢,仅仅有全部的顾客都吃完了才可以放碗。  
出门作客,路近,通常吃过晌午饭便回;路远,多住一宿再回,但无论路途远近,主人必殷勤留宿。有道是“站客难留”,若顾客执意要走,主人也不会牵强,临行前,主人将顾客作“配件”的礼品送回,另送毛巾、手帕、换茶、点心、花生、瓜子之类;顾客中若有小孩,主人必用红纸包一至二元压岁钱;若是首次登门的顾客,主人回礼更有讲究;男客多送鞋袜,女客多送衣料。然后主人送至村口,宾主话别,若是新客,还要鸣炮送行。主人道“慢走”,顾客说“多谢”;主人道“又来”,顾客说“去玩”。此呼彼应,非常热情。顾客走远了,主人方能进屋。  
十七、奉新的节令习俗  
元宵节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人人洗澡换衣,家家舂米粉做元宵,不饮酒,不吃荦,用元宵祭“灶神”,用鞭爆弹“猪食盆”。游龙灯到此夜达高潮,然后各处“收灯”。新中国成立后,祭“灶神”之俗已不存,但吃元宵、游龙灯之俗仍在。80年代,县文化馆还组织多次龙灯比赛,并予以评奖;在县城街心公园,还鸣放过长达数小时之久的焰火,万紫千红,五彩斑斓。  
清明节清明节,百草发芽,万物复苏,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家家舂艾饼,以青艾和糯米粉为原料,以红豆和春笋为馅。城镇市民到郊外“踏青”,各户携钱纸、香烛、鞭爆等祭扫亲人坟墓。相沿成习,久传不衰。建国后,又增设了祭扫烈士墓活动。  
立夏节四月立夏日,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田间治理日趋繁忙的季节,有“立夏三朝遍地锄”之说。家家蒸米粉肉,馈送亲朋。立夏习俗古已有之,至今盛传不衰。  
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各家各户插艾挂蒲;用糯米扎四角粽子;煮染咸蛋以赠亲友;饮雄黄酒,称“开聋”;青少年手系五彩丝,称“长命缕”;脸上涂雄黄用以“避邪”;主要亲戚处携粽子、红蛋等走访,称“送节”;近河村镇竖旗、击鼓、鸣锣,竞渡龙舟。抗日战争爆发前,县城邓家、汪家、廖家、赖家等有龙舟八艘,干洲有两艘,上富、罗坊、阴村有三艘,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日军所毁,后因河水分流,河内水浅,龙舟竞渡一项被迫取消。新中国成立后,饮雄黄酒、系长命缕等起到迷信色彩的习俗已不存。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日,旧称“天贶节”。这天,民间有赶庙会和避暑游玩习俗,读书人曝晒书籍,农民曝晒稻谷,妇女曝晒衣着。新中国成立后,庙宇拆除,赶庙会习俗已除,但曝晒习俗仍在。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各户备酒饭、点香烛、烧钱纸祭奠祖先。钱纸多折叠成封,外写收“钱”人姓名、地址和寄“钱”人姓名、时间;钱包多叠联在共同,打上“合同”字样,另备“车夫力士”搬运力资,一同焚化。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盛行。  
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家家打麻糍、吃月饼,晚上,摆设香案等待月出,合家老小围圈而坐,一边赏月,一边吃饼。亲友之间互赠月饼。建国后,设香案待月之俗已不存,但赏月、吃饼、送中秋之俗仍然盛行。  
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明清时,各户饮“茱萸酒”,戴菊花以“消灾避邪”,县城及附近市民到狮子山“登高”。新中国成立后,饮酒、戴花、登高之俗不存。1989年五月,县人民政府颁发《爱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每年九九重阳节为敬老日,举办多种敬老活动。”  
冬至节十二月冬至节,又称“冬节”。是日,合族男子聚集本族祠堂祭祀祖先,祖坟坍塌亦多在此日修整。新中国成立初,祠堂及祖宗牌位仍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祠堂及祖宗牌位均被毁,祭祖之俗,今已不存。  
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各户除秽掸尘,白天用猪、鸡肉等祭祖先,“请”回家过年,晚上备酒菜果豆祭“灶神”。二十四日为“小年”,各家饮“胶牙汤”。新中国成立后,祭“灶神”之俗被弃,唯打扫卫生和全家备酒团聚之风存在。  
大年十二月三十日为“大年”,又称“除夕”。是日,各家张贴“门神”,更换春联,春联多写“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天地福满门”等语,各处写小条幅,如鸡鸭笼写“鸡鸭成群”、“银蛋满笼”;猪牛栏写“六畜兴盛”、“水草长生”。外出人员此目前须回家团圆,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晚餐,合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酒肉丰盈,为一年之最。除夕之夜,室内外灯烛通明,家长给小孩分发“压岁钱”,又称“隔岁钱”。晚十二时许,各户鸣爆“封门”,称“送岁”、“辞旧”;通宵点灯,称“点年光”;全家彻夜不眠,称“守岁”,直到第二天鸣爆“开门”,即是春节。  
新些节令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被保留下来,并给予了新的更故意义的内容,有的作为封建糟粕废除了。  
新中国成立后,奉新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还拥有了几个非常故意义的法定节日:公历(下同)元旦节,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五月四日中国青年节,六月一日国际青少年节,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十八、名人  
盛唐诗人刘慎虚。  
南宋词人袁去华,诗人胡直孺。  
元代音韵学家阴幼遇。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吏部尚书蔡国珍、宋景。  
清朝大臣甘汝来,农学家刘应棠。  
近代军阀张勋。  
影视演员廖京生。  
江西省商务厅厅长、党组书记谢一平。  
十九、奉新县饮食习俗  
1、奉新米粉:将大米水磨成浆,烫成薄片后切丝,佐以肉丝、香菇煮熟,切条工整、汤味鲜美。  
2、黄元米果:用大禾米加工而成,可切块做成多种形状,柔软细嫩、熏香味鲜、爽口久藏。  
3、奉新艾米果:选用艾草、荞子、香肠、冬笋为主料,辅以姜、干辣椒、鸡精、米酒蒸制而成。  
4、盐几压肉:五花肉加一些油炒至5~6成熟,加入酱油、芥菜干或包菜干炒匀放入带盖的碗里压3~4天,蒸着吃,滋味鲜美、肥而不腻。  
5、奉新霉豆腐:新鲜豆腐放置一个星期左右发酵,与调料混合后过白酒放入瓦坛子即可。  
二十、奉新著名景点  
(一)天工开物文化园景区  
奉新天工开物文化园选址南昌后花园的宋应星故里——宜春奉新,位于宁波大道以北、天工大道南,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总规划面积约1850亩,投资约11亿元。项目融入天工文化,以重现天工奇景,弘扬匠人精神,传承开物之志,致力于打导致全国最大的研学科普教育基地。景区起到江南园林风格,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景点众多,有中心广场、宋应星纪念馆、农耕文化体检园、苗莆农家乐区、名人文化园、青少年乐园、博物园及垂钓中心休闲度假区等。  
(二)萝卜潭  
萝卜潭景区座落于奉新县罗市镇境内,景区内有大小瀑布20余个,景点八个:①果林拾趣、②桃谷幽境、③江南第一瀑布群一共八潭八瀑、④千年古树芭蕉园、⑤霜枫晚秋、⑥梅垅冬韵、⑦宗寺静心、⑧青恋览胜  
八潭八瀑连贯而泻,蔚为壮观。从一瀑到八瀑直线距离约500米,蜿蜒台阶2000多步,已被誉为“江南第一瀑布群”。瀑布或窄或宽,叠飞而下,声播如雷,飞瀑流泉,似长河倒挂,如玉带飘舞,像珠玉垂帘。潭形或圆或扁,形状各异。瀑口垂帘处,仙女沐浴,二石耸立,一方一尖,方如玉皇大印,尖似飞来金冠。潭水清澄如镜,两岸青山水雾中映现彩虹之景,其为奇异,令人赞不绝口。八潭之间岩石多奇,似人似物,天雕地造,引人遐想。如犀牛望月、二牛争潭、铁拐洞天、雄鹰展翅、面仙聚会、仙姑遮屏、老虎飞涧、大象饮水等自然景观二十多处。  
山漳两侧奇树盘踞,古朴苍劲;山中奇花竟放,清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三)江西省国际体育健身运动中心  
江西省国际体育健身运动中心座落于奉新县境内越山脚下,是天然的健身休闲胜地。是集体育运动、家庭旅游、度假、团体活动及会议为一体的健身休闲胜地。景区周围山灵水秀,空气清新,是调整身心的好地方。  
景点分布:  
运动中心拥有高尔夫球场、赛马场、射箭场、沙滩车场、漂流、水上快艇、网球等多种休闲体育运动设施。景区内的风景幽人,餐饮、住宿等设备完善,即可休闲度假,又可亲近自然,是节假日休闲的热门地方。  
(四)百丈山景区  
百丈禅寺座落在县城西北部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距省会南昌120公里。是中国佛教禅宗“禅林清规”发祥地,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素有盛名。  
公元784年怀海禅师到此主持,创立禅院,制订《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为以后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作出了规定。。所以佛门又有“马祖开道场,怀海立清规”之说。同时他还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体系,让出家人身体力行解决自已的衣食问题。他对佛教界的第二个奉献就是培养了传人,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到极盛时出现了“一花五叶”的气象,一花指的是佛教禅宗,五叶指的是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禅宗宗派。怀海众多弟子0了两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弟子,一是沩山灵祐,随后建立了沩仰宗;二是黄檗希运,其弟子临济义玄建立了临济宗。可见怀海大师在中国佛教界功劳之大。在宋代以后,临济宗就广泛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现在仍是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  
百丈寺一直是人们探幽览胜的好地方,唐宣宗、理学家周敦颐、明代吏部尚书蔡国珍都曾到此,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石刻。宣宗登基时,御赐“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大书法家柳公权写下的“天下清规”四字,勒石置于百丈山西石壁。百丈寺经历代战火的毁坏,现今仅存两座建筑即大雄宝殿和僧寮。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物,现存的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留下的,长10米,宽12米,高4米,是寺中的正殿。“大雄”意谓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又一尊称,即大世界英雄于世独尊。  
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中国佛教咨议会主席、深圳泓法寺本焕大师筹集1.5亿元人民币修复百丈寺,2011年八月三十一日举办了胜大的开光庆典,千年古刹得以重现雄风。现百丈寺占地1100余亩,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气势恢宏,号称华东地区面积最大,被誉为“世外桃源,别有洞天,中国一流,世界闻名”的禅宗祖庭。  
(五)百丈禅寺  
百丈禅寺及中国佛教禅守“天下清规”发祥地,位于有“仙源灵境”之誉的江西奉新百丈山,到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唐代禅宗巨匠怀海在此住持禅法20年,为中国佛教禅宗作出了四大奉献:一脱离律寺,别立禅居;二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兴农禅之风;三整饬戒行,创立禅门宗规;四禅精慧秆,永续禅薪。非常是撰修“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宗规(即天下清规或百丈清规)而声名大振奋,引来无数禅学之人,曾出现“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盛况。“百丈清规”的制订,推动了佛教职工禅宗的发展与兴旺,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历代皇帝对百丈寺都有敕封或敕建,这一切使百丈寺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百丈寺代有高僧,唐代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惟政,五代有明照安(韩国人),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悟、以栖等,元代有大昕、德辉,明代有明雪,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唐宣宗亦曾于此避祸当沙弥,并留下著名佳句:“溪漳岂能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百丈山上胜迹甚多,著名景点有:“天下清规”石刻、野狐岩遗迹、犀牛潭瀑布、皇娘墓、祖师塔、黄犬坟、木人冢、仙人旧馆、老僧看经等,每一景点都包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如晏殊、黄庭坚、柳公权、周敦颐、汤显祖等曾慕名到此游历,并留下很多名篇佳作。  
当代禅宗泰斗、百岁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释本焕大师说:“百丈寺不但是奉新的百丈寺,更是世界的百丈寺”。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尽快恢复这座享誉世界的禅宗祖庭,2004年,奉新县迎请本焕大师担任百丈寺方丈,他将筹资1.2亿元人民币修复百丈寺,并派出得力弟子顿雄大师担任百丈寺首座,全权负责修复百丈寺。2005年九月二十六日焕大师若祥云驾临,来到了奉新,二十七日又到了百丈寺。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博士来到了百丈寺,非常惊叹百丈寺的天然美景,提出将百丈寺打导致“别有洞天、世外桃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理念,并捐资800万元用于农户搬迁,改造、美化附近周围环境,为了这个理想目标,在以后的几年里,杨钊博士每年都来百丈寺视察一回,并派出工作人员常常联络,解决、落实相关问题。  
百丈寺总占地面积1164.25亩,当中山林625.25亩,旱地539亩。从2004年十月大雄宝殿、天王殿举办奠基仪式开始,短短4年时间,大雄宝殿、天王殿、云海楼、虚怀楼、斋堂、藏经客、祖师殿、法堂、方丈楼、贵宾楼、厢房等建筑主体工程所有完成,一座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的新丛林已呈现在人们面前,现在已进入了全面装修阶段,预定2009年十一月举办竣工、开光大典。  
百丈山山环水绕,若青莲绽放,云遮雾罩,若人间仙境;百丈寺庙在山中,山在云中,云在风中。好一个禅林圣地,云海佛国!  
景点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西塔乡百丈山  
(六)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公元424年,中华望族胡氏始祖胡公满第64代孙胡藩,因战功受南朝皇帝封赐于豫章之西新吴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境内),至今已有1581年历史,海内外华林胡氏后裔共有1800多万人。华林书院最早是华林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华林胡氏俊杰、宋代大教育家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式书院,在中国书院历史文化中起到特殊的地位,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55名进士,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华林书院的教育成就震动宋朝文坛,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宰相晏殊、向敏中,文学家苏轼、徐铉等均在其列,有一部分人还亲往书院讲学。宋太宗曾两次下诏旌表华林胡氏家族,宋真宗题诗盛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联今止见胡。’胡仲尧因创办华林书院有功,官至国子监主簿。  
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翰林学士梁(景页)  
等都曾撰文记其事。来此游历和讲学的有吕蒙正以及宋代著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  
书院办学有四大特色:一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能够纵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二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协力,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三是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多著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人,甚至亲友中的女人,都被招收进去。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多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办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四是办学经费全由家族承担。据专家史料考证,当代伟人-是华林胡氏第39代后裔。  
(七)宋应星公园  
宋应星公园座落于奉新县城区凤凰山和乌龟山处,座落在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宋埠镇、县冯田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0余亩,现已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内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主要规划景区有:中心广场区、宋应星纪念馆、农业示范区、苗圃农家乐区、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等景区。  
中心广场区:主要景点有宽大别致的主大门、苏式园林结构服务治理办公室、中心广场、中国农耕文化始祖“后稷”主题雕塑、十二生肖瓜果蔬菜柱、江南最长的弧形长廊、神田、八角亭、飞虹桥、水榭平台、天工湖等十多处景观景点供人们观赏游玩,园中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百花争艳,人在画中行,鱼在湖中游的漂亮画景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宋应星纪念馆:座落于宋应星公园中心广场东面, 采纳古建筑风格,气势宏伟。馆内通过文字、图片、碑廊、模型等,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技术,充分展示了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生平事迹和《天工开物》这部巨著的科技精粹。  
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为主体,明显优质米、竹业、猕猴桃、花卉苗木四大产业。园内建有百树园、沙滩植物园、奇瓜异果园、农业新品种哺育实验园、百竹园、茶花母本园等,是一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  
苗圃农家乐区:座落于宋应星公园北部,座落在名、优、特花卉苗木基地之中,园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乡村田园风光。既可为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又可为游客提供参与农事活动。让都市人们体验农家生活和农家的情趣,真可谓是“观花采果归田园,、农家简舍饮汗甜”。  
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座落于中心广场北面。主要景点有:水车、水碓、碾坊、纺织、冶炼、创造、荷兰风车、民俗馆及娱乐园等。  
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座落于公园北部,是一家集商务、会议餐饮、住宿、娱乐、KTV包房、夜总会、垂钓等休闲为一体的地方,可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住宿、餐饮和召开各种会议、商务活动等服务。  
宋应星公园是一个集科学实验、示范推广、观赏游憩、休闲度假、博览增智、科教熏陶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宋应星公园正以其无可替代的静与动态的景观和独特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  
(八)华林山浮云宫  
华林山浮云宫西面一个幽深的石洞,是晋代蜀道人李八百修练处。相传,蜀人李八百在此-,活了八百多岁。又传,唐会昌年间,一位姓龚的奉新乡民在此洞得《六丁祷雨诀》,每逢干旱,念此诀就会下雨。李八百洞遗迹现仍存浮云山上。  
史志记载:“此洞穿数十里,与瑞州(今高安)相通,内有石室,淅沥泉流”。洞口横石为额,通高1.08米,宽3米,石质坚硬,石色如铁,上刻“八百洞天”四字。洞口十分狭小,只能侧身进去,走十几步后,地势渐宽,洞中套洞,幽深莫测,缒下而入,进至四重后,朝下望去,只见水光荡漾。  
这里关于“八百洞天”的奇妙风光,唐宣宗、北宋诗人潘光嗣、江西名士胡僧孺均为之作了描绘。唐宣宗在《浮云宫》诗中写道:“道人西蜀来,自谓八百岁,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此诗不但解释了“八百洞天”一景的来由,并且反映他当时避武宗之忌,为僧游方的心境;潘光嗣的“秀峰插汉含灵气,古洞逼直锁瑞烟”和胡僧孺的“云浮绝顶人经常见到,龙起深潭昼亦昏”的记游诗句,可谓“八百洞天”迷人胜景的真实写照。  
(九)华林耿氏林园  
耿氏林园座落花流水在奉新县赤岸南枥九皋山,原为耿氏墓,是华林胡氏故里的重要文物。耿氏(公元874-952年)是华林胡氏一世祖城公之妻,相夫教子,勤检贤淑,堪称华林圣母。千百年来,耿氏墓曾有过多次较大重修。2004年十一月,在全国广大华林胡氏后裔宗亲的捐助下,耿氏墓扩建成耿氏林园。林园占地约120亩,主要由耿氏墓、祭祖殿、牌坊、碑林及附属建筑松成,总投资历约为300万元。耿氏林园眚坊高9.8米、宽13.6米,为灰白色花岗岩古式结构,青狮守口,庄严巍峨。牌坊正中“耿氏林园”匾额由曾任0中央总书记的华林胡氏后裔-之夫人李昭宗亲题写。重修一新的耿氏墓气势恢宏,墓前石人石马分立两旁,引龙碑矗于半月潭畔,分外庄严肃穆。林园西侧祭祖殿飞檐翘翅、溢彩流丹,既具仿古殿式建筑特色,又有现代文明之风貌。殿内城公耿*塑像仪容慈爱,栩栩如生。殿外功德碑和敬祖碑林,碑碑夺目,字字生辉。耿氏要园是华林书院景工第一个园林式景点,是四海八方华林胡氏来奉新寻根祭祖之圣地。  
(十)天下清规石刻  
唐怀海禅师从马祖道一受业,后居奉新百丈寺,传授禅宗寺院共守的规则《丛林清规》,叫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作出规定。  
设置十务,分司各事;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需要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百丈清规》至宋初就已失传。以后各寺都有各自的清规,内容不尽相同。到1338年,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撰成《敕修百丈清规》,即今传的《百丈清规》,八卷。全书共九章:一祝、二报恩、三报本、四尊祖、五主持、六两序、七大众、八书腊、九法器。各章对寺院僧团的上下组织体制、宗教活动、平常生活等有较具体的规定。  
《百丈清规》的意义在于,一是确定了禅林的共修体制和共修规范,二是解决了僧团共修所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  
现在,寺后柳书“天下清规”石刻,新上了红漆,周围安装了不锈钢管做成的栏杆,旁有潺潺清泉流过,滋润着这方庄严肃穆的佛门胜地。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