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贡区,隶属
江西省
赣州市。座落于
江西省
赣州市中偏西北部,1999年六月由原县级
赣州市撤市设立,面积425.5平方千米,辖7个街道、8个镇。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章贡区行政范围内常住人口1123276人。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赣县,因“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岭北军事重镇,是客家先民南迁中转站、发祥地,北宋时期成为当时全国36个大城市之一,有“铜韶关、铁
赣州”之称。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政功墨迹,周敦颐、程颢、程颐、王阳明等理学大师使
赣州成为宋明理学发祥地。文物名胜居全省之首,荟萃了“宋代四古”:保存全国最为完整的宋代古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
江西四大名窑—七里古窑址、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浮桥,以及八境台、郁孤台等84个旅游景点和230多处名胜古迹,泽惠古今并被专家赞美为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奇迹的宋代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命名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章贡区座落于昌赣深和渝长厦高铁大动脉的交叉点,大广、济广、厦蓉等高速公路在境内构成环城网。赣江在八境台下由章江和贡江汇流而成,左“章”右“贡”合称赣,所以章贡区又被称为“千里赣江第一城”。城区三面环水,三江六岸,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
二、章贡区文化事业
2016年,章贡区有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80次,举行展览25个,举行训练班75次,培训人数5000人次。文化站9个,组织文艺活动12.5万人次,举行展览8个,举行训练班30次,培训人数3200人。图书馆2个,书库面积466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630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2005个,藏书118万册,图书流通人次88.6万人次,图书流通册次125.5万册次。博物馆2个,文物藏品7090件。电视台2座,广播电台2座,电视和广播的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三、章贡区历史文化
赣南在古时候被称为“虔州”,在客籍人迁入到这里以前,赣南地区除了有少量当地的土著“赣虞人”居住以外,差不多能够说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荒蛮之地。宋朝时候的文学家王安石将这里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芜闭塞,人迹罕至。据相关学者的考证,赣南的开发应当是源自于
秦始皇,当时为了修建阿房宫进而派遣大量的降卒来到这里伐木,这些人就成为了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除了地域之外,赣南客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即客家方言。赣南客家土话的基调、基音以及基本词汇等都大体相同,但是因为个体各别,以及各县与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常常是彼此相互之间能够“听得懂”,能“对话”,但却并“不美满”。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构成的地方戏曲,并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广为流行。赣南采茶戏的话白使用
赣州方言,内容多是反映赣南乡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状况,起到鲜亮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 采纳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要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茶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和矮子步最具特色。赣南自古盛产名茶,采茶歌和采茶灯活动非常活跃,明代中后期慢慢发展为三角班演茶灯戏。明万历年间,粤东采茶灯传入赣南,与安远九龙山茶区的民间灯彩相结合,演变成了起到简单情节和人物的采茶小戏,名为《姐妹摘茶》,后经改造并加入纸扇做道具,创作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至此,采茶灯遂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此后,赣南采茶戏快速发展,并分三支向外传播:一支沿贡江而下,经赣南各县进入吉安地区,然后又向赣西、湘中流动;另一支沿武夷山区,流传到闽西、闽北和赣东;第三支由粤东和粤北而进入两广地区。
赣州东河戏初名
赣州大戏,因其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区域是东河(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嘉靖年间,在赣县的白鹭、田村、劳田一带,出现了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这种坐堂班就是东河戏的雏形。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戏曲中的主要人物,肩抬游行,当地称之为“扮故事”,以后便将这种“扮故事”搬上舞台演出。清顺治三年(1646年),赣县田村一带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以演唱《目连》、《西游》、《三国》等高腔连台大戏为主的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为主的“聚雪班”。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构成。
客家竹雕工艺是由客家人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绝技活动,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工艺,雕刻作品大多是笔筒、香筒、匾额、竹根人物等。有的雕刻简练、古朴慷慨,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客家竹雕工艺,历史悠久,而章贡区的客家竹雕在传统的竹雕雕刻艺术的基础上,独巨匠心的开创了客家“乱真雕刻法”,已成为竹雕历史上的一大突破。彰显出特色:一是将中国汉字书法,中国传统装饰图纹与中国传统的雕刻相结合;二是秉承传统,而不拘于传统,在继承中国汉字书法传统雕刻的基础上, 采纳了不拘一格的雕刻手法。
四、章贡区民间高跷(第二批省级)
高跷又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是章贡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踩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街头表演节目。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非常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章贡区是在清公元1902年就有了高跷队,当时的高跷喜好者自发组织在刘家宗祠(座落于章贡区新赣南路未端,藕塘里)当时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闹元宵,城区都有踩高跷,走旱船、玩蚌蛤,这些活动,在城区走街串巷表演。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章贡区一些单位都自发组织了高跷队,有运输高跷队、赣南纸厂高跷队、解放公社高跷队、
江西气压机厂高跷队、
赣州运输联社高跷队,共7支队伍,高跷队伍十分兴旺。到日前为止赣南最悠久,最完整的高跷队伍,还是章贡区民间高跷艺术团。
踩高跷,有两种好处:第一种是体育锻炼健身;一种是民间艺术舞蹈,给众人带来快乐和欢跃。
近些年以来,因为队伍老化,一些青年人都不情愿去学这门古老的玩艺,大多数人都外出务工,章贡区民间高跷危在旦夕,应对失传。
五、章贡区客家竹雕(第三批省级)
竹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多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慢慢为人们所识,并受到爱慕。南宋时,竹雕艺人詹成所雕的竹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被元代陶宗仪赞誉为“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的珍品。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从古至今,
江西、浙江一带的竹雕工艺最为精湛。竹雕虽小,但精雕细琢。竹雕的雕刻技法许多,光传统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圆雕等,创作者不但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熟练的刀功,而章贡区的客家竹雕在传统的竹雕雕刻艺术的基础上,独巨匠心开创的客家“镂空雕刻法”更成为了竹雕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制作竹雕首先是用料的挑选:以孟宗竹和桂竹为主,通常选用山顶上,能够常常晒到太阳地方的竹子为佳。竹子从山上砍下来后最好存放一个月,再用特制的中草药浸泡(有利于使竹子不蛀虫、不腐烂、不破裂),等竹子基本晾干后,再加工制作。选用的竹子大小长短,根据所做的竹雕工艺品的尺寸来定。把字体、图案用铅笔临摹在选好的竹子上。用斜口刀、平口刀、弧形刀、三角刀等工具,用深雕、內雕、內技外叶、透雕等手法。竹雕最终一道工序就是为了竹雕经久耐用,美观慷慨、给竹雕上油漆,晾干后,再进行第二次油漆,这样比较光亮和美观。
六、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
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当地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有着在借鉴中创新的时代特征。史料证实,春秋战国时为赣州饮食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原饮食习惯与百越土著习俗的长期融合中,非常是跟随客家地区(赣南、闽西、粤东)内部文化交流的增加,赣州章贡区客家菜慢慢发展成一套从用料、烹饪方法到风味特点上较为成熟的烹饪体系。章贡区客家菜把保持原味作为出发点,以蒸、炒、炖、焖、烧较为考究。在取料方面主要为家禽家畜、山珍河鲜,以粗种粗养原生态为最佳。有鲜亮的“绿色、健康、营养、天然”的属性,构成了选料规范,主料明显,配料得当,主次分明的风格。
赣州客家菜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同和爱慕,章贡区餐饮市场日趋成熟,档次分明,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增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章贡区餐饮业迅猛发展,拥有赣电大厦、金歌餐饮治理有限公司两家中华餐饮名店、李招荣、邹荣华二位中国烹饪大师、刘文斌、范树材二位中国烹饪名师,还有大量中国名宴、中国名菜、中华名小吃,
江西餐饮名店、
江西名菜、
江西名点(名小吃)、江西烹饪大师、江西烹饪名师和
赣州餐饮名店、
赣州名菜、
赣州名点(名小吃)、
赣州烹饪大师、
赣州烹饪名师。
七、章贡区龙村元宵习俗
2020年八月,章贡区龙村元宵习俗入选第七批区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章贡区沙河镇龙村每年元宵都有举办元宵灯会的习俗。据《
赣州府志》(清·同治)记载:“赣县(今章贡区)风俗,有先民遗风,礼让之俗近古”。龙村元宵灯会活动中有接龙神、祭龙神、舞龙灯、唱元宵歌、送龙神等环节。村民们通过举办虔诚盛大的仪式把龙神及几路神灵接来,接受本村的香火供奉,龙神赐福。村民唱歌说戏使龙神等神享受文化娱乐,通过以上活动取悦于龙神祈求龙神保佑,让全村合坊安康,人丁兴盛。
八、章贡区结婚习俗
嫁娶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体现。各地之间的嫁娶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武平县大禾乡的嫁女出婚又有独特的仪式,当中的过程至少包括了烧香敬祖、祝福、写婚书、穿红、整容、传婚、引亲出门等环节。
出婚也叫“写婚书”,又叫“写婚字”。就是娘家将出嫁女子的生辰八字写给女婿。通常仅仅有初婚的“人家女子”,俗称“黄花闺女”,才配得上举办出婚仪式。
风俗有这样的说法:结婚办理了出婚仪式的女子,就等于把整个人都交给了男方;而没有办理出婚仪式的女性,一生只是身在男家,心在娘家。结婚毕竟是人生大事,大家都十分重视,通常都要盛大操办。
出婚的礼仪环节较多,也颇有讲究。
出婚的详细时间由男方提前择定,经女方审查允许后,双方确认。到了吉日良辰,掌包公(掌灯人,男方迎亲队伍中最重要的负责人)要在女方的祠堂祖宗神像前摆放祭品、婚盒,“三牲”贴等。祭品有:“三牲”(猪、鱼、鸡)、酒、茶、水果等。
然后,掌包公随同女方出婚人共同进行点灯,点蜡烛,烧香纸,放鞭炮,向天地、祖宗鞠躬施礼。有鼓手乐队的,队员们列队施号,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女方家族,男女老少,一大群人一边看热闹,一边等着送新娘出门。这一环节称为出婚祭神敬祖。在这个环节,出婚人会对新娘进行“祝福”。有些地方,“祝福”环节放在写婚书后,“传婚”前进行。
“祝福”时,出婚人一边手捧香火,一边口念“祝福”辞。祝福语没有统一标准文体,通常都是祈求祖宗保佑出嫁后的新婚夫妇,吉祥如意、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等吉言。
祭神敬祖后,接着就是写婚书了。
执笔写婚书的人,通常由嫁女方在本家族中选择长辈担任(晚辈不适合为长辈人出婚)。这位长辈不仅要有文化知识,并且要比较熟悉本地的嫁娶风俗礼仪。婚书要用新鲜、清洁的红纸折叠。它分为“三折”和“五折”两种格式,通常多 采纳五折婚书。写婚书的红纸也有讲究,要选择一头留有白色边沿的红纸,寓意有头有尾、白头偕老、一生幸福。
出婚“写婚书”,又叫“润笔”。男方迎亲时,婚盒里会放有“润笔”“祝福”“传婚”“司厨”“穿红”“整容”等10多个大小不等的红包。当中以“润笔”红包为重要,数额数量也最多。
婚书按书写的内容、字数不同,分为“小婚书”“中婚书”和“大婚书”三种。婚书中书写新娘的生辰八字还有非常要求,毛笔要蘸满墨水,保证书写时一笔写成,中途不可以停笔蘸墨。
新娘在出婚时要“穿红”“整容”,由娘家选择一位既有一定年纪,又有一定声望的叔婆伯娓,为新娘梳妆装扮。“整容”要用男方迎亲带来的新饭碗,故意敲碎一个,用碎片作“整容”器具,在新娘脸上比划,表明“整容”。
婚书写好后“传婚”。写婚书人将婚书拿在手中,在祖宗神像的香火上绕转,祈求保佑。然后又把婚书交给另一位长者(通常是女方引亲人),长者再把婚书交给迎亲的掌包公收好,这就是“传婚”仪式。假如媒人在场,由媒人代替以上长者,将婚书传给掌包公。
传婚后,男方迎亲队燃放鞭炮;鼓乐齐鸣,热热闹闹,来到新娘闺房前“引亲”。
引亲人由女方家族中选择叔伯长辈担任。这位长者一边说好话,一边手牵新娘,把新娘从闺房引到祠堂交给接亲的女性手中。接亲的人手牵新娘出门,当新娘双脚一踏出祠堂大门,女方家中的长者会把大门马上关上。传说,祠堂大门不关闭,出嫁女子会把娘家的财富带走。
旧时代,有的新娘坐花轿;现在,通常都用小汽车当“婚车”,接新娘回男家与新郎入门拜堂。
九、章贡区饮食习俗
1、月亮巴:月亮巴,特色美食。起到酥、松、脆,香等特点,是当地老少和外地游客最爱的一种的休闲食品。
2、生焖鸭:特色美食,起到色泽金黄,皮香肉烂,鲜辣可口等特点,一直是当地民众最爱的一种美味。
3、酒糟鱼:种特色美食,属客家菜的一种。食用时鱼肉在口中,细腻滑爽,余香久久,且鱼肉的本质滋味,是要若干时间开始升华,连带着吃酒糟和红泡椒,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4、四星望月:俗称兴国粉笼床,是
江西赣州兴国县的一道传统美食。食用时笼盖掀开后热气腾腾,迎面就就能闻到一阵香,辣、鲜的滋味,光闻气味就让人食欲大开。
5、梅城肥鸡:传统名菜,起到外表完整,色泽微黄,肉质软嫩等特点。一直是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的宴请佳品,整只上桌更是驰名海内外。
6、鱼饼:传统美食,当地民众制作鱼饼的工艺十分考究,主要以草鱼和桂鱼为原料,制作时淀粉不可以多,加盐不可以少,因有油炸的过程,所以成菜后起到、滑、爽、嫩、鲜的特色。
7、红砂糖:赣州从宋代开始生产蔗糖。手工创造的蔗糖品种多样,主要有红砂糖、白砂搪、冰糖、糖稀等等。当中红砂糖则是榨蔗熬汁后不作所有加工,将蔗汁盛于容器中任其结成细小晶粒而成。
十、章贡区名人
唐时,诗人孟浩然、綦毋潜等足履诗迹已及古城。北宋时,苏轼二至
赣州,留下相当多诗文佳话;黄庭坚也驻足赣州,留下诗词墨迹;周敦颐在赣州首开讲学之风,与弟子程颢、程颐在赣州奠定理学根基。南宋时,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曾在此组织新军抗元;辛弃疾游赣州,写下千古绝唱《菩萨蛮·书
江西造口壁》;诗人杨万里驻足赣州,留下了诗词墨迹。明时,解缙游寿量寺,写下《寿量寺中兴碑词》;王阳明在通天岩问难答辩,使赣州理学之风更盛。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先生任赣南专员六年(1939~1945),大力推行所谓的“赣南新政”。深厚的文化培育造就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本籍人才,宋代有名士阳孝本、诗人曾几、状元池梦鲤,明、清代有刘丞直、谢诏、邓元昌,民国时期有阳立垣、陈协、陈锐等。
十一、章贡区著名景点
(一)云海奇观
峰山小气候独特,四季都能看到云海奇观。峰山孑立,四周开阔,阵雨之后水汽构成云海。受气流影响而构成的瀑布云更是变幻无穷,风动云滚。
(二)仙人石
仙人石座落于峰山中部,由七块花岗岩石错落堆成,高6米有余,恰似天外来客飘然而至,故名仙人石。背面刻有行书“石从天降”,正面刻有“仙人石”,每字约30厘米见方。
(三)锣鼓石
座落于主峰西北山中部的锣鼓石,是一处非常独特的地文景观,分“鼓石”和“锣石”,两者相距30余米。
“鼓石”裸露在外面的石面长30余米,宽15米左右,平坦宛若鼓面,游人只要用脚蹬踏,此石便会发出“咚咚”声响,故名“鼓石”。“锣石”是座落于“鼓石”下坡一座明显地面的嶙峋岩石,高大如伫立之大象,游人只要轻轻摇动它,便会发出似敲锣的“嗡嗡嗡”声音,故名“锣石”。两石之下,有一村庄,村名就叫“铜锣鼓”。《赣州地名志》记载:“此地历代皆名‘铜锣鼓村’,因村旁有两块大岩石,形状如锣如鼓,击之,声亦以‘锣鼓声’故村名‘铜锣村’”。
(四)狮子岩
狮子岩座落于宝盖峰南面,与宝盖峰遥遥相对。其右有泉井,名曰“狮泉”,前行百步,是带有人生哲理的“勿回头”景点。两块直立的岩石夹持左右,人需侧身而行。接近则是形如盘状的陡崖。越过此石,抬头仰望,忽见一座花岗岩石头,泛眼细看,状如一头卧狮。另外还有恍如天外来客的仙人石、弥勒佛石和狮子岩洞等等。现在此处建有峰山度假村,山径上有紫气阁、小憩亭、惜亭,山巅有极目亭。
(五)宝盖峰
宝盖峰是峰山的主峰,海拨1016.4米,耸峻峭拔,状若竦身揽月之势。“707”电视塔屹立峰巅,突兀凌空,极为壮观。登上主峰极目远眺,但见诸峰秀媚嶙峋、险峻多变。入夜,远观宋城,灯火霓光,时隐时现,构成了“宝盖峰”“孤标绝一方”的宏伟壮丽景观。
(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20735.2公顷,当中林业用地面积17323.7公顷。
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林翠、云幻、水秀、岩奇、史悠”为明显特色,起到森林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组合状况好的特点。峰山山区山峻林茂,构成云雾缭绕、云海翻涌的气象景观,山间云雾变幻莫测、千姿百态,让人留连忘返。万顷森林景观,郁郁葱葱、绿峦迭翠。气势恢宏、变化多姿的石角瀑布,从山涧飞泻而下,白练转贯日、彩虹霞飞、白雾升腾,如仙女散花,若珠玑撒地,如梦如幻、变化多端。峰山之巅宝盖峰,峰上建有电视塔、微波站和亭台楼榭,平添了几分山的姿色。席帽山、丫壁山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仙人石,石从天来,巧夺天公,造化神奇。深山之中的铜锣鼓,狮子岩,仙人造字等,鬼斧神工,各具神韵。
峰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为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制造了非常好的自然环境。据赣州市林科所调查,拟设立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种子植物156科902种,当中有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异叶玉叶金花等国家一级爱护植物4种;福建柏、台湾杉、马褂木、厚朴、半枫荷、闽楠等国家二级爱护植物14种;有野生动物184种,当中有蟒、云豹等国家一级爱护动物2种,穿山甲、白鹇、金猫、虎纹蛙、苏门羚等国家二级爱护动物21种。
森林公园位于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竹、山地灌木林及人工次生林等植被类型构成了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森林景观。并因其是赣州盆地周围百里唯一突兀高峰,造就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气象景观。
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上峰山村和下峰山村上千棵古树组成的古树群落。这些古松树、古樟树、古枫香都是树龄五百年以上的“
风水树”,是姓氏众多的客家人最早进驻这一带时“宗姓围地运动”的见证物。其树种多样,树形千姿百态,在赣南甚至整个
江西也是独一无二的。
峰山自晋代以来便是赣州的名山。唐以前叫仁空山,宋代更名为崆峒山,清朝末年开始称做峰山。历代都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地方,苏东坡把它列为赣州八景之首,是赣州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仙岭是赣派
风水宗师杨筠松结庐寓居,研究阴阳灵台地理学问,提高了形势派
风水理论,并收徒授业的地方。及至宋、明时期,赣南堪舆名流辈出,声名远播,闻达于朝廷,奉诏为皇家服务,先后相度明十三陵和择址重修长城等。近些年以来,跟随“我们环境”科学研究的升温与重视,扑朔迷离的堪舆文化也再度导致了海内外各界的关注,在东南亚及内地客家地区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这使得堪舆界两大流派之一形势派风水的圣地杨仙岭更具无可估计的旅游开发价值。
(七)赣州通天岩景区
通天岩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座落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总面积6平方公里。从105国道可直接进入景区,交通便捷。这里丹崖悠悠,山灵水秀,起到“丹霞地貌独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生态景致宜人”四大特点。
主景区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旺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座石窟寺,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石窟,所以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代表性地貌景观景点有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历经千年,苏东坡、王阳明、蒋经国等名人纷至沓来,遂使通天岩扬名海内外。
上世纪末开发的新景区与通天岩石窟紧紧相连,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自然与文化的美满统一。新景区又添石刻区、情苑、龙凤苑、十二生肖园、人生荟萃园和水上游乐园六大功效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23.66米的丹崖卧佛、9.99米的汉白玉滴水观音、赣州历代名人造像、千佛洞和财神庙等.
通天岩座落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由摩沙岩石山组成。多天然岩洞。其一岩洞顶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岩、翠微岩、同心岩、忘归岩、广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岩亭、惜春亭和群玉阁等10多处景点。通天岩系中国南方古艺术宝库之一。它以
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而著称。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祇,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巧俊美,栩栩如生,是古石雕艺术中的瑰宝。通天岩现存古刻128品,居全省名山胜景古刻之首。其题刻字体丰富,刻工精美,古石刻书法中的珍品。这里岩深谷邃,幽泉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为赣南游览和避暑胜地。
历史沿革
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开创为石窟寺。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开创达到了热潮。即使与中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积、数量以及造像尺度、规模都不算大,但相对而言,它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所以,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现保存着唐宋以来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
景区内容
通天岩风景区包括古代石刻区和现代休闲区二部分。古代石刻区是景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它主要是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个岩洞组成。
进入景区山门,沿着片石铺就的石径,踏汀步、绕山塘、登石级,穿过一条幽静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现一偏僻的洞窟。这里林木茂密,道路崎岖,这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另外大洞套小洞。小洞内,阳明先生正在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己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讲学之处叫“观心岩”。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当时,王阳明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闲遐之际,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风化剥落构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乏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
情苑
人间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恋情、爱情,情感交融,让我们步入下一个景点“情苑”。你看,这风动石的门楼,从风动、石动到心动、行动,将人间多种情在通天岩的情苑里演绎出来。相伴着蓝天、白云和芳草,仰卧在草地上,纵情享受大自然的漂亮。“鸳鸯戏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窦初开”等一组组生机勃勃的植物艺术造型带给您星星点点的回味任您陶醉、任你释怀和遐想。另外,在情苑绿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观音正接受天下众生的祈盼。
龙凤苑
与情苑相连的景点是龙凤苑,这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过石斧、石锛、石镞和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抛弃的石料残片,还有篮纹、绳纹等纹饰的印纹陶片。证实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岩就已经有了我们的活动。
龙凤苑高坡处,坐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着“风调雨顺”四大开王。跟随旅游事业的发展,通天岩景区又建了生态迷品、喷水叠泉、嬉水旱泉、人生荟萃园、通天桂、百米长廊、十二生肖园等一批游乐休闲景点。
当您将结束一日行程,重返忘归岩时,您一定会体会到忘归的感觉。清风阵阵,拂走您一路的辛劳,留给您忘归的心境,让您感慨古代历史的神奇与现代园林建设的完美组合。
现在,通天岩正以她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自我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览观光者。
游哉于斯,无论你是参祥拜佛,还是品读古代题刻;也无论是在沟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赏景,还是登上峰顶的群玉阁远眺赣江,你都能够领会到通天岩这座江南石窟的卓约风姿,感受到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
旅游详情
旅游要点:概况——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广福禅林——翠微岩——现代休闲区
观心岩
进入景区山门,沿着青片石铺就的石径,踏汀步、绕水塘、登石级,穿过一条幽静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现一偏僻的洞窟。这里林木茂密,道路崎岖,这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此处大洞套小洞。小洞内,阳明先生正在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己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讲不之处叫“观心岩”。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当时王旭明正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闲遐之际,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忘归岩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风化剥落构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乏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关于此丹霞穿洞,流传着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故事。
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何呢?按照
风水学的说法,就是由于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
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很多名人。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
好风水,他在蓬莱仙境选择了两座十分美丽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共同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觉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这么美丽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可以在白天做事的,由于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穿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窜出来的。
传说是传说,实际上,几十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随后跟随地壳运动,陆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经过风雨侵蚀,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往上看,这一层一层的岩层,就是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瞧!这里岩深谷邃,石窍玲珑,在红色基岩上沟谷的底部,生长着茂盛的森林,蕴藏着勃勃生机。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在忘归岩左侧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题刻,这品题刻高3.5米,宽2.3米,全文艺报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气势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瓯人,与辛弃疾交往甚厚,曾在赣州任提点坑治一职(管铸造钱币的官)。当时,赣州是全国铸造钱币的一个点,由此可解释,早在八百多年前,赣州经济就很繁荣,冶金业很发达。大家看看,在这品题刻的侧上方,有一尊罗汉雕像,据说是李大正花钱请来特意看守这品题刻的,他聚精会神,多么尽心尽责,惟妙惟肖啊!
在整个忘归岩题刻中,要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的这首五言诗最有价值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它既写景也表达了王阳明先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当中石床凉就是指这个洞两边的供游人休憩的石床。这首诗对其后四百余年影响颇大,一些文人墨客来游,因敬仰阳明先生之名,所作诗篇多为步阳明先生之韵而唱和。
穿过忘归岩,眼前豁然开朗,满目翠色扑面而来,抬头仰望,但见峭壁凌空,在陡崖绝壁中,保存有题刻18品,十八罗汉像保存有6尊。大家看这一尊北宋时期的“送子罗汉”,这尊左手支撑头部,右手托麒麟放于小腹部,左腿盘而右腿屈,是一尊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喜庆的罗汉。
不知从何年开始,赣州的百姓0现了这么一习俗,即己婚的育龄妇女,背向这尊罗汉而立,用小石子向后抛打,假如打中了了这尊罗汉的繁殖器部位,就一定会生下胖儿子。据老辈人说,向这尊罗汉投石求子是十分灵验的。数百年来,这尊罗汉不但没有享受人间烟火,竟然不知挨了多少石子,现在己是遍体鳞伤,面目全非了。有些习俗的东西是愚味的。现在人们的观念变了,反正只准生一个,男女都一样,都是生命的延续,都是掌上明珠。到这里丢石子的人基本上没有了。爱护文物,爱护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了。我们的社会应当提倡这种非常好的风气,期望大家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保护这里的文物!
我们边走边欣赏这些工艺清湛、神态各异的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有的是被风化、有的是被破坏了。那尊双手合十,胸前挂着一串佛珠的罗汉是捻珠罗汉,它是十八罗汉中保存最好的一尊,这得归功于当地百姓。在“文革”期间,他们用泥巴把整尊罗汉像敷住,这才使这尊罗汉像秋毫无损。
再往前走,大家看到的这幢建筑,就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
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时建造的赣南最早的一个舞厅。1939年蒋经国先生来到赣南,他提倡新生活运动。通天岩离赣州城不远,风景又秀媚,他在这里建一座舞厅,每逢周末,他就带着属下-到这里跳舞,这也是他的新生活的一项内容。前面还有一处他的避暑山房。舞厅边上这块碑上,书写“江南第一石窟”六个大字,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秘书袁清夷先生题写的,他没有去台湾,解放后他是齿轮箱厂的职工,现在还健在,常教小儿童们学学书法。
龙虎岩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步入龙虎岩。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和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在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我忧国忧民的思想,期望朝廷上下-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同德,把国家管理好。还有山岩上这两尊降龙、伏虎罗汉像,同属于沿忘归岩一线的十八罗汉系列,都是宋代造像。龙虎岩也是通天岩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共有历代名人题刻39品。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当中有一篇游记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题刻,全文406字。在这众多的题刻中,宋代陈世雄的题刻,起到较高的史料价值。这篇游记作于南宋绍兴期间。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这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起到极高的造诣。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唐邦佐是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赣州任通判,相当于幕僚顾问这类职务,是个闲职。此公虽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以为怀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我的作品时,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职大的人旁边,并将前人的题刻凿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一点,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责。
通天岩
再往前走,就是石窟的中心景区——通天岩了,这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
在通天岩的陡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你看这尊双手合十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陡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陡崖上刻有层层罗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构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地方。
南宋工部尚书胡榘(时任赣州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陡崖架梵宫;纵使风雷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解释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接连不断。
关于这万龛石佛的壮观图景,有这样一个故事:通天岩广福禅林的僧尼在块远离红尘的宝刹,禅坐念佛。天长日久,他们都有一个一起的愿望,就是期望能亲眼见到佛祖,聆听佛祖说法。于是,他们在每日功课完毕后,都要面向西方,默默地诉说自我的心愿。俗话说,心诚则灵,通天岩僧尼的虔诚,感动了
如来佛祖,这天,佛祖率诸位菩萨,还有十八罗汉、五百比丘,降临通天岩,亲自为这里的僧尼讲述佛法。亲眼见到佛祖,这是僧尼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为了永远记住这难忘的一天,通天岩僧尼便外出苦行,广募善缘,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将佛祖亲临通天岩的场景雕刻下来,如来佛祖命令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的坐骑——神狮和神象守护在通天岩进山的山口。千百年来,这两只神兽一直忠实地履行着自我的职责,天长日久,终于化成了两座大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东岩和狮形山和西岩的象鼻山。
广福禅林
在通天岩这一中心景区,还有依山而建的“广福禅林”、蒋介石打算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阳公祠”、“蒋经国避暑山房”等。在广福寺内岩顶有一天然漏米洞。相传,古时候这个洞每日都会漏出一些白米来,漏出的白米不多很多,正好够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点,香客少则少漏一些。有一天,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和尚想,假如把洞凿大一些,一定会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能够换钱,以后就不必再劈柴种地了。于是,这个贪心的和尚就真动手把洞凿大了相当多,可是,从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什么也不漏了。这就是赣州民间至今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和尚贪心吃砻糠”,告诫人们切切不可贪欲。瞧!当年和尚留下的斧凿之印,仍历历在目。
现在,广福禅林香客云集,前来祈福求愿的人络绎不绝。
在广福禅林的西侧,有一“阳公祠”,原为“广福寺”禅房,为祭祀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
北宋时期,博学高行的名士阳孝本,因不愿为官,归隐通天岩二十余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路过赣州时,还专程前往通天岩拜访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日同游览,夜则长谈,遂成至交,并诗赠阳孝本曰:“室空唯法喜,心定有天游。摩洁原无病,须洹不人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己逃鹦鹉洲。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洲。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现在这阳公祠就是为了纪念苏阳会晤这段佳话所建。阳公祠亦成为后代人墨客相聚唱和泼墨所在。座落于通天岩石窟翠微岩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阳孝本葬后曾迁葬黄金村,南宋淳熙年间复葬通天岩旧穴,阳孝本墓是通天岩石窟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广福禅林东侧这幢房,叫双桂堂,原来是方丈室。1946年,蒋经国陪同蒋介石游览了通天岩。当时,蒋介石发觉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
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方丈室的双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层的小洋房,准备将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囚于此。该建筑分张学良及赵四小姐卧室、警卫室、卫生间、更衣室四个部分,上下楼均要经过寺内的山洞,警卫室设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楼竣工时,解放大军己进逼江南,张学良将军也就没有到此居住,所以,这是一幢“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
寺庙后面有好几个洞穴,当年就是寺庙的藏经洞。现在装上了路灯,大家能够进去看看。洞口出来,我们看到的这个水池,是广福寺的放生池,在这山崖下有几间依崖而建的房,就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避暑山房了。
翠微岩
紧邻通天岩,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赣州)知州林颜、丞相薄宗孟和阳孝本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己有九百余年历史了。座落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终曲。
到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我们能够共同对这些古代石窟艺术作一归纳。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级组,第一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座落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惋惜现在只能隐约见其影子。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线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第四组是南宋初年赣州城内市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没有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莆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常、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
从这里往前走,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山顶往东,到望江亭。另一条是一直往西,到现代休闲区。山巅的望江亭,明代叫“元武殿”(俗称“雷公殿”)。1963年重建时,改成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1964年,中国著名戏剧家田汉视察赣州市,题为“群玉阁”,游人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等会回到忘归岩时如有兴趣还能够从那里上山,现在我们去看看现代休闲区。
现代休闲区
翠微岩往西数百米,沿着绿荫小道前行,可见红色丹岩上23.66米的卧佛,神情静谥,一副安详休闲的睡姿,使人看了忍不住羡慕佛家的超凡脱俗,这尊佛是继南宋以来通天岩的又一巨型造像,是1998年雕刻的。从卧佛景点往前行是通天岩新开拓的现代名人造像区。这些名人造像取材为在赣州历史上作出杰出奉献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上起西汉,下至清代。从汉代灌婴筑城、晋代高琰迁城,到唐代卢光稠扩城,有唐代佛教禅宗高僧马祖、中国
风水术的祖师杨筠松、历史上唯一到过赣州的皇室要人隆祜太后、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隐居通天岩二十余载的北宋名士阳孝本、散文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赣州籍状元池梦鲤、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菩萨蛮》的作者辛弃疾、《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众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帘,仿佛向你讲述着一部赣州的历史沿革,更加深了你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路往前走,大家还能够看到千佛洞、地藏殿、财神庙等人造景观,在地藏殿还能够品尝到用八仙泉做出的客家擂茶。
人间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恋情、爱情、情感交融,让我们步入下一个景点“情苑”。你看,这风动石的门楼,从风动,石动到心动、行动,将人间多种情在通天岩的情苑里演绎出来。相伴着蓝天、白云和芳草,仰卧在草地上,纵情享受大自然的漂亮。“鸳鸯戏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窦初开”等一组组生机勃勃的植物艺术造型带给您星星点点的回味任您陶醉、任您释怀和遐想。另外,在情苑绿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观音正接受天下众生的祈盼。
与情苑相连的景点是龙凤园,这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过石斧、石锛和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抛弃的石料残片,还有篮纹、绳纹等纹饰的印纹陶片。证实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岩就已经有了我们的活动。
龙凤苑高坡处,坐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有“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
跟随旅游事业的发展,通天岩景区又建了生态迷宫、喷水叠泉、嬉水旱泉、人生荟萃园、通天柱、百米长廊、十二生肖园等一批游乐休闲景点。
当您将结束一日行程,重返忘归岩时,您一定会体会到忘归的感觉。清风阵阵,拂走您一路的辛劳,留给您忘归的心境,让您感慨古代历史的神奇与现代园林建设的完美组合。
现在,通天岩正以她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自我独具魅力的
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览观光者。
游哉于斯,无论你是参禅拜佛,还是品读古代题刻;也无论是在沟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赏景,还是登上峰顶的群玉阁远眺赣江,你都能够领会到通天岩这座江南石窟的卓越风姿,感受到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
景点位置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001乡道水西镇通天岩村
(八)寿量寺
寿量寺座落于城东中山路。寿量寺大殿内原有一尊高地六米的铁铸观音大士像,乃卢光稠所造,是江西省最大的铁造像,惜于1970年被毁。寿量寺现存的建筑建于清代,日前大殿内已重置木雕大佛,该寺是江西省重点对外开放的寺院。
寿量寺座落于赣州市区中山路,前面是宋城城墙,建筑年代为五代后梁(907—923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1、寿量寺兴建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五代后梁百胜年防御使卢光稠,也是赣州市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最高行政长官(任职32年),卢光稠由于阖宫疾疫所困,请名医,施良药,褥祠,占卜均无所有效果,于是请僧人道城,道诚圣手将其治愈,卢光稠十分感谢,欲以金银重谢,道诚微笑说:“得一袈裟地足矣”,也就是期望给他一立足的寺庙就足够了!豪爽的卢光稠立马捐赠他的东宅花园,并派人兴建寺庙,开始起名为“卢兴延寿”,随后改为“圣寿”,宋代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易名为寿量寺。
2、屡遭兵刃水火,万劫而不灭!反复修建故事多
元代末年,寿量寺毁于兵燹,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僧人荣安重建,历尽千辛万苦,大学士解缙为其题写了《寿量寺中兴碑词》,且撰有《重建寿量寺记略》一文,弥足珍贵。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南赣总镇胡有升也曾对其重修,值得钦佩。
寿量寺内原有一尊卢光稠捐铸的高达6米多高的观音菩萨铸铁佛像,为江西省最大的铸铁佛像。
交通乘8路公交车直达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中山路23号
(九)福寿沟
福寿沟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
福寿沟的创设应早于北宋熙宁年间。按嘉靖《赣州府志·卷五·创设》的记载,“宋熙宁中,知州刘彝谋置水窗”,则北宋熙宁时,福寿沟已经存在。后经历代修浚更新。最近一次大修在1953—1963年,为期十年。这次修缮使用了数以万计的,印有铭文的宋-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
福寿沟沿用千年,是个典型的活文物。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排水道的主要构成部分,使赣州古城“暴雨不涝”。原管沟总长很多于12.6公里,至少有1.9公里仍保留古代的形制和用料。
日前已勘测的均井巷-姚衙前、罗家巷两段历史原构沟段,主沟共1066.4米,支沟共37.5米。主沟为0.7-1米宽,1.1-1.35米高的管沟,青砖拱券顶,砖石侧壁,底部平坦。保存完好,原构留存,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叠加,功效依然。
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结合,构成有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是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这种历史遗存极为罕见。福寿沟历代更新演变,留下丰富的实物遗存和历史信息,是宋城赣州千年历史的活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实证资料。2016年八月二十二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寿沟,称赞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这解释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得赞美。
2019年,福寿沟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十)赣州古城墙(宋代古城墙遗址)
赣州宋城墙是江西省唯一保存完整、有可靠纪年铭文的宋代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随后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接连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构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宏伟的城墙。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城墙上的各代纪年铭文数量和种类之多在全国来都很罕见,专家们称它为“宋城博物馆”。
赣州宋城墙以其高低逶迤之势与秀媚江水构成美妙反差。早上起来闲逛在古朴蜿蜒的城墙上,只见城外一江清流,远处山间田舍烟云飘渺,近处街坊鳞次栉比,让人感到宛如置身于一幅漂亮的《清明上河图》之中。
赣州古城墙历史悠久、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效果的砖城墙,这也是现在全国保留的唯一的宋代砖城墙。赣州古城墙是唐末客家人卢光稠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随后因江水岁岁冲坏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现在全国还有很多保存较好的城墙,如西安、南京、荆州、安徽寿县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明代洪武年间创建大明皇朝以后,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现在四海八方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后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接连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构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宏伟的城墙。并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备完善,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当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预防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牢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有攻破。现在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但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并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效果,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随后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接连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构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宏伟的城墙。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赣州古城墙是江西省唯一保存完整、有可靠纪年铭文的宋代城墙,城墙上的各代纪年铭文数量和种类之多在全国来都很罕见,专家们称它为“宋城博物馆”。交
赣州古城墙是唐末客家人卢光稠扩城后奠定的基础,当时是土城,随后因江水岁岁冲坏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现在全国还有很多保存较好的城墙,如西安、南京、荆州、安徽寿县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明代洪武年间创建大明皇朝以后,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现在四海八方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那时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后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接连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构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宏伟的城墙。并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备完善,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当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
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预防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牢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有攻破。现在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古城墙有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但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并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效果,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据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共有多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赣州的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解放后经过实测全长6900米,平均高度5米,厚6.5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门。
1958年拆除百胜门经镇南门至西津门的南段城墙后,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还有,南段古城墙沿拜将台段还有52米,1990年十月又暴露赣州养济院南的城墙墙基41米。经赣州市博物馆1990年调查,现存古城墙中,宋石墙25.25米,宋砖墙19.80米和养济院南宋砖墙基41米,基本上是原墙原貌,其余部分多历代维修,除被蔓草杂树掩盖部分,宋代遗存兴许在墙内还待发觉外,多数已混杂不清了。但3664米整体规模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景点位置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八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