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城县地理位置概述
南城县,古称建昌,隶属
江西省
抚州市,座落于
江西省东部,
抚州市中部,居盱江下游,东邻资溪县、黎川县,南连南丰县,西毗宜黄县,北靠临川区、金溪县。县域面积1698平方千米,下辖10镇2乡。截至2020年末,南城县常住人口为28.62万人。南城县为江右文化区域,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因位于豫章郡之南,故称南城,孕育了麻姑长寿文化、洪门益王文化、建昌帮中药文化等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
二、南城县文化事业
2020年,南城县拥有综合文化站12个,综合文化中心150个,群众业余演出团8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2个;组织文艺活动16次,举行展览4次,图书馆藏书量13.44万册,文物藏品2283件,电影放映6280场。同时拥有广播站13个,电视台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村有线电视通播率100%。
三、建昌帮药业
建昌帮药业,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
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药界至今还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
建昌帮药业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两方面著称。在饮片炮制方面,工具、辅料、工艺独具本帮的传统风格,讲求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全国有名的三种中药加工刀之一(另两种是禹州大圆型禹刀,樟树药帮是小刀面汉刀)。药界过去有“具刀认帮”,“刀法不同,建刀更实用”的说法。辅料方面以谷糠最独特,煨附、姜半夏、枳壳、槟榔、明山药、贺茯苓、熟地等是建昌帮中药加炮制特色性品种。
建昌帮药业经营方面分药店,药栈、药行、各有特色。药店是丸、散、膏、丹、蒸、刨、炒、炙样样行,零售为主;药栈有生、熟药栈,批发兼零售;药行经营销售量大,主要从事与外地药商的大批发药材买卖。各药店师傅要求学徒不但学手艺,更是学严谨认真的制药作风,还学待人接物,这是建昌帮药业传统作风,建昌对外的药材交易非常旺盛。建昌帮药业的经营曾垄断了
江西、福建的大部分道川县,还有还流传至汉口、上海、广州乃至香港、台湾、澳门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建昌帮药业经过了几百年的一个质的升华发展过程,构成独具特色,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着繁荣旺盛的状态,在药界获得到信誉和地位。
2008年六月,建昌帮药业被列入
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
麻姑山座落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千百年来,她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传说中勤劳漂亮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后得道升天,成为仙女,是中国神话中有名的女寿仙。相传麻姑本事惊人,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也由于麻姑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长生不老的仙人,故后世多以麻姑为长寿的象征,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作为祝寿的礼品。“麻姑献寿”的故事在中国更是广为流传。这些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以及广大民众自古以来争相朝拜麻姑的传统经历,构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麻姑文化。2006年,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被列入
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姑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抱扑子》以及《云笈七笺》,清代《南城县志》、《麻姑山志》等史料均相关于麻姑的记载。随后,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玄宗开元年间(735-746),因本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且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属国内罕见。麻姑庙的建立,在道教中开创了单独祀奉麻姑的先例。唐大历六年(771)四月,唐代大书法家、
抚州刺史颜真卿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
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自唐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麻姑山及其传说更是名扬天下。
南城的麻姑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民间祭祀,祈禳还愿、抽签问事、神话传说、人生礼俗等。传说麻姑与其嫂至山中,于大松树下掘得婴儿状茯苓,姑饮其汁殆尽,食后飞升。另一则说麻姑入山拾薪,姑晏坐林间,众鸟衔薪而至,为其弟所知,姑知神异已泄,遂弃家仙去。麻姑升仙后,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灾厄之法,能掷米成丹。麻姑每年显灵,为穷苦乡亲除病消灾,频赐丰年(黄家驹《麻姑山志》)。而相关“麻姑献寿”的传说故事,不但流传广,并且影响大。相传农历初三是神仙西王母的寿辰,麻姑在降珠河畔用灵芝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上,献给西王母。于是在民间麻姑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妇女祝寿时送麻姑献寿图、春节贴麻姑年画的习俗,在民间绘画和工艺品中多出现麻姑画像。自唐以来,麻姑山在历朝历代都建有庙坛,祭拜香火之盛,典籍中多有记载。明清时期,建昌府(治今江西南城)的府县官吏在每年七月七日上山祭拜麻姑,成为一种定制。所以,每到这个传说中的麻姑与王方平“七夕会宴”的纪念日,当地的府县官吏及其僚属都要携带供品上山,在郡守的主持下因时致祭;若逢水旱灾异、兵变民乱,则也要沐浴斋戒,在仙坛举办祈祷仪式,祈求神灵感应,频赐丰年,保佑一方平安。当时,建昌府及其邻近地区一般百姓,每日也有很多人怀着祈福、祈寿、祈子、消灾、避祸等目的,前往麻姑仙坛朝拜。每逢节日,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日上千人朝拜,夜间万盏明灯”。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接连不断,“文革”期间一度禁锢,许多内容和形式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慢慢恢复,祭祀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得以延续和爱护。
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民俗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其丰富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中国古文化中实属罕见,它对研究历代社会的民俗、民风、信仰,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进全民健身长寿,构建社会主义美满社会等都有着很高的价值。抢救、发掘、传承和爱护麻姑文化势在必定。
五、南城麻姑酒(第四批省级)
麻姑酒是江西传统名酒,被列为江西八大名酒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酿造历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清光绪年间,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1951年,在南洋国际赛酒会上,荣获银质奖章,是江西名酒和省优产品,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一等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被中国食品协会介绍为名牌产品。麻姑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曾经基本垄断了附近周围数十个县(区)的酒业市场达200多年之久,积淀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其精湛的酿造技艺闪烁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芒,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世人所瞩目,成为中国酒文化的瑰宝。麻姑酒酿造技艺经过了几百年的一个质的升华发展过程,构成独具特色,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着繁荣旺盛的状态,在酿酒界获得到信誉和地位。
麻姑酒属甜黄酒类, 采纳麻姑山银珠糯米,吸收麻姑山泉按传统工艺精心酿制,并采集麻姑山芙蓉峰特产首乌、灵芝等20余味中药材,陈年封缸三年以上而成。其香味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相传是麻姑仙女为修道而酿造的,曾在蟠桃会上敬献瑶池王母庆寿,使众神仙醉到百日方醒,故有“麻姑献寿”之说。所以,历代酒家均奉旨进贡皇室,素有“寿酒“之美誉。此酒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光亮,起到性温滋补、舒筋活血、清脑提神、驱风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撰诗称麻姑酒“3杯可祛病,久服能益寿。”现在商标上的“麻姑酒”三字为书法家舒同所题。
2013年,南城麻姑酒酿造技艺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南城县结婚习俗
南城县结婚习俗特殊,不但仪式盛大,并且礼节繁多。从男女订婚到结婚仪式的正式完成,前前后后有十多道程序,真能够说是结一次婚就终身难忘。
过小书
男女双方到了婚嫁年龄,则要请媒人将双方的出生帖子进行交换,由双方的父母请人查算是不是犯冲。假如相配则再查问姓名。这种程序叫“过允帖”,也叫“过小书”。“过小书”之后是“过定”。“过定”也叫“过匝”,也就是男女双方允许婚配并且经查算“
八字”不犯冲之后,男方向女方送一些小礼物纳亲,然后双方协定吉日迎亲。
“起嫁”与“迎嫁妆”。男女双方约定迎亲吉目前两天,男方把商定好的彩礼送到女方家中,这种仪式叫“起嫁”,而此时,女方家也要准备嫁妆,叫“迎嫁妆”。当然这一“起”一“迎”都是由男女双方的家属长辈出面完成。结婚前一天,男方家要请鼓乐队闹新房,正房前厅插上喜烛,贴上明艳的对联。这种准备性质的工作叫“迎花轿”。女子结婚当天的仪式。结婚当天,女子有许多仪式和工作要完成。在娘家时,女子涂脂抹粉盛妆装扮一番后,由父母相伴端坐于堂前,叫“试妆”。据说这样能够避邪。“试妆”完毕,用青帕或绣帕盖住脸面,意思是说“遮挡羞颜”。
那盖脸的青帕或绣帕叫“羞巾”。第三道程序是穿戴凤冠,当然假如是二婚就没有这一项仪式。花轿迎娶到洞房花烛,男女双方接受的仪式繁多。男方的花轿吹吹打打闹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在上轿之前得换上新鞋,旧鞋留在娘家。由于他们认为穿旧鞋出嫁会带走娘家的财气。花轿抬到男方家堂前,新郎先到别的屋子里回避两个时辰,新娘则坐在轿子里头,这对新娘来说,叫“坐落性”。这一关是每个新娘都要经历的。然后用毛毡铺地,两名子女双全的妇女挽着新娘拜天地,进洞房。进了洞房,新娘又得坐在床沿上,叫“坐床”。新娘“坐床”,新郎才由两个童男童女,谓之“金童玉女”掌红烛引到房间里,与新娘相见,然后两人共同坐在床沿,叫“合龛”。
合龛时要请人唱赞词,唱赞词的人要夫妇双全和子孙众多,这种仪式叫“基福”。“基福”结束,唱赞词的人举杯拿酒给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完交杯酒,新郎新娘又被引到堂前参加拜礼,请姑姑或姑婆为新娘取下羞巾、花头。假如没有姑姑或姑婆,新郎为新娘取下羞巾、花头。然后新郎新娘向亲友们敬酒、敬茶及烟点水果,这叫“拜茶”。拜完茶,再入洞房,主持结婚仪式的人唱赞词,而且把红枣、瓜子撒到床上,叫“撒帐”,预示着“早生贵子”。结婚后三天,女方家里要给新娘子送“三朝果”。满月后,女方家再送“满月丸”。然后新婚夫妇选定一个日子回女方家,叫“回门”。回门时,女方父母要送给女婿戒指或红包等礼物,而女婿也要给岳父岳母送礼,这叫“拜钱”。从“过小书”到“拜钱”历时几年或几个月,男女双方的结婚仪式才算真正完毕,父母及新婚夫妇都能够舒一口气,人生大事总算完成了一粧。在以前,假如是童养媳的话,女方的许多事都在男方家解决,也用不着那么多手续,只是选一个吉日成婚,叫“合房”,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童养媳。年轻人结婚要么按老规矩盛大古朴,要么则一切从简,节俭又不失庄重。
七、南城县饮食习俗
1、冻米肉丸:特色小吃,冻米松软、肉丸鲜嫩。
2、泡粉:传统美食,顺滑可口、滋味鲜美。
3、芋糍: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爱慕。
4、牛杂:特色美食,鲜辣爽嫩、油而不腻。
5、鱼丝:特色小吃,质地嫩滑、清鲜爽口。
6、菜梗:特色小吃,酸辣爽口,非常开胃。
7、状元鱼:特色美食,肉质细嫩、滋味鲜美。
8、霉豆腐:传统小吃,香辣可口、风味独特。
9、欢喜丸子:特色小吃,香糯可口、滋味香浓。
10、灌芯糖:特色小吃,香甜可口、唇齿留香。
八、南城县名人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学者和思想家。
罗汝芳(1515年—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明代哲学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传人。
罗英(1890年—1964年),字怀伯,株良祥岗村人,桥梁建筑专家。
宁元勋(1908年—1928年),浔溪乡砖库村人,1927年二月担任南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
九、南城县过节习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种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地方,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爱好在窗户上贴上多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但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慕,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憧憬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明“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多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相当多兴盛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跟随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盛》、《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中国现今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流行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共同,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随后慢慢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通常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来到之时,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制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跟随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但畅销全国,并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的衣着,装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法很多种,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共同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因为登门拜年费时费力,随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随后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经常见到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儿童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儿童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儿童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十、南城县著名景点
(一)麻姑山
麻姑山座落于江西南城县西,离城约十余华里。这里山势秀媚,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不但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千古流芳的“鲁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仙境依旧,故《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
麻姑山风景名胜区分为:
仙坛胜境景区、麻源三谷景区、丹霞福地景区、竹海松涛景区和醉仙湖景区等五大景区。
1、仙坛胜境景区有:仙都广场、读书林、鲁公祠、长寿廊、三忠祠。
2、丹霞福地景区有:丹霞观、别墅、宾馆。
3、醉仙湖景区有:觉海寺、东方军战场遗址、西汉古县治标志岩刻、高岩跳水、蹦极、游艇、水上歌厅、野生动物园、宾馆、码头等。
4、麻源三谷景区:“老子天下第一”岩雕、老君殿、景区大门。麻源三谷坐落在麻姑山下,有着各种天然岩石景观,景观内有一座中型水库——麻源水库,距县城6。5公里,库区内有三个湖心岛,青山绿水环抱,是游人休闲的好去处。
5、竹海松涛景区有:植物园、游廊亭、游步道、环山公路等。麻姑山风景区1991年一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非常提示
南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天雨水集中,平均天气温度15.8度,夏天天气晴朗,偶有雷阵雨,平均天气温度27.9度,秋天天高气爽,平均天气温度19.9度,冬天偶有风雪,平均天气温度6.6度。
(二)南城从姑山
从姑山座落在县城东南1公里处,景区面积1800亩,临江耸立,气势宏伟。因相传麻姑仙女的妹妹从姑在此山修道成仙而得名。
从姑山分南北两峰。北峰巍然当空,如擎天一柱,称天柱峰。南峰如神鳌欲翔,名飞鳌峰,两峰相抵,仅距数尺,构成一条窄长峻峭的石罅。由罅底窥天,天空细如一线,此景称“一线天”,两峰绝壁上架一石拱小桥,长2米,名“步天桥”。
飞鳌峰东西绝壁之上,镌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书“飞来峰”三个大字,每字约两米见方,笔势遒劲飞逸,若有神功。著名学者、旅游家徐霞客曾“出建昌东门,过太平桥,南行循溪五六里,折而西,一里,出从姑之南”。他在《江右游记》中有记:“北向登其岩,曰‘飞鳌峰’,岩前曰‘长春阁’,阁之东有堂曰‘鳌峰’。深处为罗先生讲学之所,其后飞突而出,倒书‘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其下,近崖根处,有“悟空”小字,又稍北,有“洗心池”三字。古时此处有一小池,水波荡漾,炫目莹心,今仅有遗迹。再稍北,天柱峰距崖根数米处,有两个石洞,一个叫“油洞”,一叫“米洞”。传说洞中能出油、米,后因一贪心和尚将洞凿大,油米没有了。两峰东西的石刻还有“天下奇观”、“壁立万仞”、“玉立”等字样,因年久风雨侵剥,难以辨识。
山的东坡有一条石径可通绝顶,称“天梯”,沿“天梯”攀数十米,见双石对峙如门,称“铁关”,再上十余米,就到了“一线天”,极窄,游人鱼贯而入,可见一块巨石嵌于两面绝壁之间,岌岌可危。从巨石底穿过,望两面绝壁,高十多米,如斧劈刀削。
罅长十余米,其境极幽,凉风习习。出“一线天”便到了两峰的西侧,有“屏玉洞天”。山石亦怪,有棋盘石、步蟾石、涵虚洞、蹑云岩、狮子岩等,或若垂莲含苞欲放,或若飞鸿展翅,或若蟾蜍欲跃。古人赞:麻姑山以瀑奇,从姑山以石怪。此处题刻有“蓬莱仙境”、“振衣千仞”等字。从天柱峰西南崖背攀登几十米,便到绝顶。山顶平旷,可以接待数百人。遥望四山回合,俨列翠屏,烟云缭绕。朝东北望去西江环抱,长桥双锁。俯瞰,平畴千顷,百十村落点缀其间。南北盱水澄碧,风帆远引,万千气象,纷呈眼底,倘遇天风浩荡,吹衣拂襟,游人倍觉心旷神怡。
(三)麻姑山古亭桥
亭桥,既是亭,也是桥。古人出行,不像今天这样方便,官吏奉差出入,举人进京应试,抑或是庶民走亲访友,大多都得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走向他们的目的地。于是,那些古道上,五里、十里必有凉亭或铺屋供行者休憩。
倘若凉亭恰好就建在短桥之上,亦亭亦桥,便为亭桥。
在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城县麻姑山,有一亭桥,名叫龙门亭桥,典型的桥亭一体式结构,长约六七步,宽只二三步。据记载,龙门亭桥古称三峡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进士廖连重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邑人周达重修。亭桥的东面和西面都刻有宋人的手书碑文,桥下则有著名的神功泉。相传此泉乃南极仙翁云游到此时“杖击而成”,麻姑仙女则采灵芝仙草,用此泉水酿制美酒为西王母祝寿,为“中国六大奇泉”之一。
另外,在南城县上唐镇源头村东北方向200米处,还有一坐横跨于活水小渠之上的活水亭桥,全长27.7米、宽4.6米、高4.9米,有三拱两墩。桥身均用青麻石砌成,桥面用红石条横铺,桥栏杆栏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缠枝卷草云纹。亭桥构件,无一颗钉子。据文史学家考证:南宋庆元元年(1195)
朱熹来到建昌军治的南城,应邀到源头村的“读书堂”讲学,他在那里住了几十天,每日都爱好去翻阅村中吴氏书楼的藏书。在朱熹的眼里,村中的祠堂、书楼前的池塘、流淌的小溪……水光山色,诗情画意,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了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尽管后人对
朱熹这首诗写于何地颇有争议,但据《南城县志》记载,此诗应是朱熹寓居南城时写于上唐镇源头村。
(四)毕姑山
毕姑山,座落在南城县东南方上唐境内,距县城五十余里.山路崎岖,岩壁陡峭,茂林修竹,风景秀媚.其山何谓"毕姑"据<<南城县志>>所载:"前五代宋梁时,鞋山毕姑喜其山灵,飞身潜修于此",故得其名.毕姑山的胜景可分"毕云峰"、"虎踞岩"、"鞋迹岩"、"龙眠书院"等、女仙毕姑居住的"毕云峰",峰高特出,屹然壁立.峰中有一深洞,洞门深邃,是夏日避暑的胜地.在毕姑山云梯岭左侧,设有"龙眠书院"有学舍十余间.南宋著名学者宁文智曾在此隐居讲学,首座弟子有王岩谷,曾巩.姑,从姑,毕姑,民间传为三姐妹,她们区别居的三座山各有特点,麻姑山以瀑奇,从姑山以石怪,毕姑山呢?它以它的俊秀而闻名.代诗人张蓉游至此山时,曾写下了:"历历云霞拂树流,洞门苔鲜几经秋,群峰环拥晴光炫,曲涧清回野色浮"的诗句镌刻于此.在云雾缭绕的"毕云峰",可观"虎踞岩"石壁的险峻,"鞋迹岩"松竹的俊秀;在"鞋迹岩"的松林中,还可视石啻百丈的"虎踞岩",石壁上至下而上的足迹,据说是女仙毕姑留下的"仙迹".此说虽属荒唐,但现居住在毕姑山下的人民,常年累月不辞辛劳地上山采集药材,植树造林,却为后人留下了勤劳的足迹.
(五)升山古寺
升山古寺座落于江西省南城县株良镇路东村,靠206国道右500米处,交通便利。本寺座东朝西,风景优雅,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古刹。该寺原名叫“金龙寺”始建于唐初,在清乾隆年间,因皇帝出访,皇宫奸臣作乱,娘娘为寻夫,带领丫头“蔡藤香”路过该寺住下,在该寺吃斋念佛,祈保皇上早安平乱,娘娘的真心虔诚,感应诸佛。不久,皇上平安归朝后。亲临本寺接娘娘进宫,丫鬟“蔡藤香”向皇帝--留在该寺继续修行,为皇上祈福拜佛,丫头的敬意感动了皇上,在此皇帝收她为义女,眷属为临济宗氏,并现保留(历史碑文)。将该寺重新扩大做过,改名为“升山寺”,还赠送了诸多珍宝数件。拨良田,土地千亩。该寺在付老方丈这任职期间开过戒场,容纳过百余僧人,出了诸多高僧大德。【文革】期间,该寺香火暂息,全部珍贵文物,佛像等化为灰尽。后来被占用为农场,捌零年后,因为国家政策执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宗教地方日益兴旺,在十方善男信女,大德居士的发心捐助下,得到政府支持的同时,在八八年重新建修,现有大殿、祖师殿、观音殿、住房等,今为整体规划本寺,古老道场,树立佛教文化清规,望十方居士,善男信女,发菩提心,随缘乐助,功德无量,祈佛庇佑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诸善男善女身体安康。
(六)南城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
南城洪门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南城县境内,规划面积4313.34公顷,主要包括南城县境内的洪门水库、黎滩河以及附近周围一定的区域。该湿地公园以洪门湖库塘湿地、黎滩河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等构成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起到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丹霞地貌景观下的湿地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湿地景观独特,观赏性极强。
洪门湖(洪门水库)属江西省大型水库,座落于南城县东部16公里处。其水域面积70余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16亿立方米,大小岛屿千余个,有赣东“千岛湖”之称。
洪门湖-神秘洪门岛
库内曾是西汉南城县治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数万亩丹霞地貌,各具特色。附近既有1933年红军战场遗址,又有明代益藩王墓区,更有神秘莫测的圣地洪门,是集度假、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七)磁圭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
磁圭村在宋、明两代时曾繁华无比,南城县志(同治版)有记载:“户至千四百,屠肆至七十,楼观相望,弦歌之声不绝。”磁圭村后虽因屡经战乱而逐趋衰落,但村庄还保存有相当多古朴的明清建筑和精美的木雕。磁圭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根据地,村庄里有红军高级将领的旧居,还保存有众多红军标语,是集古色、红色和绿色为一身的旅游胜地。
村里保存有20多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争取江西首先胜利!”、“反对国民--止士兵抗日!”……这些标语大部分书写在村中的大宅屋上,字体端庄秀气,每个字约高60多公分,属巨幅标语,落款为红三军团,书写年代为1933年前后。
一栋名为“悟轩”的古宅,曾经是红三军团的指挥部和高级将领的住处,红军高级将领在厅堂里召开会议,研究作战计划。
(八)武岗山
(万年桥、聚星塔)
武岗山座落在南城县建昌镇东北部(县城城市规划范围内),景区有武岗山遗址以及明代古建万年桥、聚星塔。武岗山遗址是南城境内首次发掘的商周文化遗址,其遗址顺着起伏的小山丘向南北伸延,遗址地表层有多种印纹陶片、石器,以北面坡地水沟断层最为丰富,足以解释盱江这条河流,远在三千多年前,就吸引了我们在这里居住,开始孕育着南城古代的先民。
万年桥
万年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为江西省现存最长的明代石拱古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块丰碑,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聚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江西省罕见的一座斜塔,七层八角,为空心飞檐式砖塔。万年桥和太平桥誉为双虹卧波,是盱江十景之一。
(九)翠云山
在县南,距县城2公里,海拔498.2米,一年四季青苍可爱,云烟缭峦,岗峦回合,瀑布悬流。山谷口两峰对峙,中间夹着一条狭窄山径称为翠云关。
山中有桂花岩、罗汉洞、月石、跃马泉、鸣玉泉、试茗泉诸胜景,王安石、陆九韶等先后作诗吟此。山中的翠云寺旧为金溪第一名胜,今寺已废,仅存一角。1956年,在翠云山下兴修了马尾泉水库,水库春夏水满,清澈如镜,给秀媚山峦增添了异彩,令很多游人陶醉当中。
(十)半山亭革命纪念地
半山亭革命纪念地、危家祠堂毛泽东旧居:
座落于建昌镇麻姑山村。半山亭始建于宋代,古时供上下之人休息避雨之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主力转战南城,取得了“南城战役”和黄狮渡、长源庙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据史料记载,1932年八月二十二日,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部分官兵从宜黄越过芙蓉山来到南城,途经麻姑山半山亭处,时值正午,曾休息就餐于此。他察看了附近周围的地形,果断地作出了不攻打县城的决定。然后匆匆下山,在危家祠堂住了一晚。危家祠堂现在仍保存完好。毛泽东曾经休息过的半山亭(又名垂玉亭)现已修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