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肥东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04 10:4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南濒巢湖,东连巢湖市巢湖市、滁州市南谯区、全椒县,西与合肥市瑶海区、包河区、长丰县、肥西县毗连、北和定远县交界。介于东经117°19′—117°52′与北纬31°34′—32°16′之间,总面积2216平方千米。  
二、牛门洪拳  
牛门洪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开创人为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牛官堡村人。清末,牛官堡村先后呈现两位德艺双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翰章,一位是牛洪川,两位巨匠暮年返乡设馆授徒,最后构成了今天的“牛门洪拳”。  
牛翰章自幼从家父习武(家父乃清代武举),后又外出拜师,返乡时已练就“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先是参军报国,其后闯荡江湖,威震南北镖局,因德高望重,故土人都尊称他“牛三教员”。他综合百家之长,自创大洪拳、小洪拳、十路谭腿、青龙手等拳法套路,并在小郢牛、中份牛村构成一个主流。  
牛洪川乃牛翰章之侄,自幼拜在牛翰章门下,后随慧云巨匠云游江湖,拜师学艺,练就浑身解数与上乘轻功,听说其人可踏雪无痕、过水无纹,屋上行走如履平地之功,终身劫富济贫,扶危救困,名扬大江南北,清末有“江淮大侠”之佳誉。洪川年近天命时返乡,在牛三教员所教拳术的根底上,分离本人几十年的学武心得,首创了“大、小洪拳”(小手)、“四门拳”、“水浒拳”、“八极拳”等拳术套路与“八卦游龙剑”、“六趟刀”、“杆子棍”、“齐眉棍”、“板凳花”、“春秋大刀”等兵械套路,在庙前牛村构成一个主流。  
后来,又经两代人的相互商讨、增有补无,两个主流合二为一,构成了今天的“牛门洪拳”。  
三、肥东洋蛇灯  
洋蛇灯所在区域为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大邵村位于东山山沿,村风淳朴,民风纯朴。相传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规避元兵破孩,在一山洞栖息。正好遇到明兵追逐元兵,元兵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集,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知恩图报,发起全村扎洋蛇灯游玩,留念这一绝处逢生的日子。蛇神用竹篾成鳞状,外蒙白布,绘鳞,蜡烛插在一个圆形的上下垂直能转的底座上。不管侧旋,还是翻腾,烛心一直朝上,蛇珠亦能上烛转动。出灯时,前面四对牌灯,一对写风调雨顺,一对写国泰民安;一对写洋蛇灯的来历,一对写灯艺简介,牌灯后有两个“三眼铳”,安装火药,以炮助威。后面紧跟二十管笛子,两个大抬鼓。头出,音乐鼓点平缓。尾出,音乐鼓点轻快,流利。头尾双出,音乐节拍急促铿锵亢奋,给人以超乎寻常、振奋人心之感。舞蛇时队员们齐心协力,上下翻腾,大有金蛇狂舞之感,盘起的蛇塔有6米高,洋蛇腹内,烛光闪烁。典礼完毕时,在洋蛇回村大约离村一里处,用三眼铳鸣炮迎接,邵姓人家,张灯结彩,给蛇神洗尘。洋蛇灯由肥东邵姓代代相传,每十八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现洋蛇灯长度已达104米。  
四、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  
“庐州大鼓”作为盛行于皖中南地域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方式,最早盛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阔地域,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构成。民间传播已持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中央特征的民间曲艺珍宝。庐州大鼓具有浓重的地域特征,浓郁的中央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有声有色。其考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中央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鼓鼓词以“三个字”、“五句景”“七字唱”“十字句”为特性。传播甚广的鼓书曲目有《大明英雄谱》、《安徽十八大侠》、《五英八侠》、《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封神演义》、《说唐》以及新书《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儿女风尘记》、《烈火金刚》等。往常活泼在舞台上的鼓书艺人主要有窦常胜、梁越银等。窦常胜(1949—)年轻时拜鼓书艺人胡东全为师,他的主要说唱曲目有:《大明英雄谱》《林海雪原》、《分爹》等,曾屡次代表合肥市参与竞赛并取得多个奖项。《酒书记》被黄山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发行了200多万盒磁带。大鼓艺人梁越银扮演的大鼓《唱响新乡村》等则屡次参与县、合肥市的各种会演,遭到社会各界的分歧好评,并荣获“合肥市十佳民间艺人”称号。  
五、婚嫁风俗  
20世纪末,婚姻以自在恋爱为主。进入21世纪媒体征婚和婚介牵线搭桥增加,也有促成男婚女嫁的。民间订亲普通经人引见,家长、子女同意后,由女家母亲、姑嫂或姊妹陪同去男家看人品、家产、理解从事的职业,有无酗酒、赌博或好逸恶劳等恶习,称“看家”。男家以香茶、糕点和糖果热情款待。女家如中意,便留下承受宴请款待,如不中意,即告辞。也有男女青年先恋爱,后征求父母意见,再约媒说亲成为城乡的普遍现象。有些父母因子女长相、家庭贫富、职业好坏干预儿女婚姻。订亲后,也有反悔的,谓之“悔亲”。若男方悔亲,不但订亲彩礼一切破费奉送,还要赔礼抱歉;若女方悔亲,须承当男方经济损失。订亲反悔的现象,城乡均有。订亲后,男方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普通须向准岳父母送礼。  
彩礼  
20世纪60年代前后,普通百姓结婚,普通男方家给女方做几套衣服(即棉袄、棉裤、夹袄、夹裤、罩褂、罩裤)便可。20世纪70年代,送给女方的彩礼为“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彩电、收录机成为新房的亮点,家具至少“24条腿”(即五屉橱、三开橱、写字台、三面镜子床、床头柜、梳妆台)。除此,局部女方家庭索要奉养双亲的“养娘费”,普通3000~5000元不等。20世纪90年代,结婚建购新房商定俗成,“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等首饰作为信物开端盛行。21世纪初,对新房寓居的地段、环境、构造、面积、装潢及庭院等都有不同层次的请求,首饰、家电、衣物、家具更趋时髦、高档及现代化。婚期将至,乡村男方家须向女方家超前一个月送“嫁礼”烟、酒和糖果,并在日子的前三天送“水礼”。礼品有:猪肉、鱼、烟酒、糖果等谓之“四色礼”。后送彩礼的风俗大多数办法简化,如一次性折合现金交女方家筹办;也有局部女青年及家长承受新观念不要彩礼或意味性收一点以示随俗;有的如购房、买摩托车等大件由男女家双方承当。漫天要价的高价姑娘常受社会言论的谴责。  
出嫁  
姑娘出嫁前,娘家要置办嫁妆。嫁妆的被褥要找“全福人”(即花烛夫妻并子女双全的妇女)缝制。被褥的四角放入枣子、生花生、柏枝、百子糕。痰盂(旧称子孙桶)内放红鸡蛋、枣子、柏枝、糕。均意味早生贵子和百子千孙。一切的嫁妆上都要贴上大红囍字。临嫁前一日下午先摆设香烛,送饭请祖宗,再宴请亲友。晚上,新娘拜谢亲友晚辈,收受洗澡礼。嫁日清晨,请女礼宾或理发师替新娘化装沐浴更衣。披上婚纱后,坐在床上,俗称“坐富贵”。发亲前,新娘头顶红盖头,谢过父母、晚辈、兄嫂后,普通由长兄或晚辈背起,绕摆放有烛台和糕点的八仙桌一周后,站在筛子上,再度背起时,须将插有筷子的米升(量米用器)用脚碰倒,以示娘家人财两旺。然后在伴娘(又称陪姑娘)的蜂拥下上车(以前以轿子为多)。  
迎亲  
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数用轿车,迎亲轿车构成车队,车上结彩球、彩带、插鲜花、贴大红囍字、摄影师随车拍摄,典礼盛大。嫁妆均用红纸缠绕,皆贴有大红囍字,以示不祥。娶亲时,女家提出的请求要尽量满足。迎亲的道路,普通从村西入,村东出,不走回头路,寓意婚姻无重复。迎亲队伍一到女方家门口,嫁方随即关门拒入。待放足爆竹,奉上各种礼数(如开门礼、起床礼、厨房礼、跑堂礼等)才开门相迎,让茶、吃五香蛋、糕点等。待嫁妆搬好后,按商定时间发亲。发亲时间颇为考究,普通清晨五、六点钟发亲,谓之“早发”,越走越明亮。乡村考究数字的不祥,如九点十八分发亲(谐“久要发”)寓意不祥。娶亲途中,每过一村庄,都要燃放爆竹。抵达男家后,须由新郎开车门,奉上见面礼,由新郎背入洞房,再搬嫁妆。新娘到家后,新郎的父母要即刻逃避,称“避口舌”。待新娘拜见,当面称公婆为爸妈前方与新娘说话,称之“改口”。  
闹房  
新婚俗有“新娘房内无老少”之说,当晚闹新房说“好”,要新郎新娘唱歌或者扮演取乐。如有让新娘给新郎点烟,成心吹灭逗乐的;有用红线吊一苹果,让新郎新娘共咬的;有让新娘新郎拥抱、接吻或跳舞、唱歌的;或引见恋爱经过的等等,直闹至深夜方休。21世纪初,城镇婚宴普通在层次较高的酒店包餐。婚日,新郎穿西服、打领结或领带、戴胸花,新娘披婚纱同在酒店门口迎客,陪密切来宾、拍照纪念。开席后,在主婚人的陪同下到各桌敬酒,承受亲朋好友祝愿。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婚礼典礼也随之发作变化。有旅游结婚的,有参与集体婚礼的,有节省办婚事的,也有在教堂举行典礼的等等。在商家炒作下,也有少数青年沿用旧式婚礼风俗,即用大红花轿迎亲,鸣锣开道,乐队随行。新郎穿唐装、戴宫帽、插宫花,新娘着旗袍、头戴凤冠霞帔举行拜堂礼仪,颇具民族风情。  
接新亲  
姑娘出嫁的第二天,婆家设宴并派人专程接请姑娘家的嫡系亲戚及至亲来认门户,看新房,双方亲戚互相认识、交流,以便日后走动,谓之“接新亲”。第三天,娘家的兄弟接新娘、新郎回娘家,并放爆竹迎送,称“双归”。  
回门  
新婚夫妇在新的一年中第一次同至女家,俗称“回门”。回门日期各异,客籍多在三朝或满月回门;土著多在新年农历正月初二日回门(普通多择吉日)。由娘家专程派人接女儿、女婿,新女婿需多备糕点、糖果、烟酒等礼品。当日,娘家办开席酒,召集并宴请新女婿所要拜见的本家及亲戚。新女婿坐首席(即一席),并置双杯双筷,以示成双成对。次日,到女方亲戚家逐户拜年,赠送礼品(普通不受或少受)。众亲戚办接亲酒,逐一拜完年后,再由娘家置办酒席答谢诸亲,称“圆席”。新婚夫妇返家,娘家及诸亲又以红蛋、方片糕回赠,希冀新婚夫妇早生贵子,步步高升。  
换亲  
双方家庭条件较差,有儿无力娶妻,两家均有姐妹未嫁,经引见,互换姐或妹成亲的称“换亲”。嫁妆微薄,礼仪从简。换亲弊端较多,男女双方均由父母做主,不尊重子女意愿,婚后家庭不和闹离婚现象时有发作,以至酿成悲剧。政府虽经遏止,但此俗民间尚存。  
入赘  
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俗称“招亲”或“倒插门”。普通由女家举行典礼,承办酒席。旧时赘婿社会位置低下,所生子女必需用女家姓氏,并奉养岳父母终身,但有遗产继承权。此俗常见于一女或多女家庭。也有中途携妻儿返家的。国度法律维护赘婿不受歧视。  
填房  
家境殷实的亡夫之妇不愿改嫁出家,便招夫成家。普通不举行婚礼,略备酒席款待长亲。招夫普通不改名换姓,有财富继承权,俗称填房。男子亡妻,续娶的也叫填房。此俗民间尚存。  
老年再婚  
丧偶老人,双方家庭均有子女,多不在身边,难以呼应,构成“空巢”。为图互相呼应,排遣孤单寂寞,在双方子女同意下,经人引见或互相交往认识后,重新组合的老年家庭,谓之老年再婚。城乡均有此新尚。  
六、喜庆风俗  
祝寿  
人满60岁称花甲之年。华诞那天,要庆贺一番。民间有“有钱三十即为老、无钱六十老长工”之说。城镇做寿,寿礼普通有寿面、生辰蛋糕及礼金等。也有送鲜花等物品。客厅普通悬挂意味寿星的字画。多数于酒店包餐,子女亲友说一些“安康短命、福寿齐天”等祝词。宴毕,在生辰蛋糕上插上蜡烛点亮,请寿星吹灭,众唱华诞歌,现场均被摄像、拍照,留作留念。乡村做寿,子女及亲朋好友普通于当日送布料、衣服、鸡蛋、寿面、礼金及华诞蛋糕,寿星备酒席款待。席间,祝寿者多以吉利、恭维的话愉悦寿星。宴毕,由寿星向众分食蛋糕,晚上,多吃鸡蛋挂面,谓之“短命面”。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寿的方式也日渐多样,有些晚辈出资放电影或在电视台点歌为老人祝寿。  
做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请酒谓之“做满月”。孩子出生后的5日至7日,婿家给岳父母及亲友送红蛋(染红的鸡蛋)“报喜”。女方娘家诸亲前往送礼以示恭喜。礼品有摇床、学步车、衣帽、鞋袜等。当日,婴儿剃去胎发,并置办酒席款待亲友。亲友多以礼金相贺,晚辈另送婴儿“富贵钱”。  
抓周  
即幼儿出生第一周年之日,由外婆或其家人购书、笔、糖果及玩具类小手枪、小汽车等物件。将一切物品摆放在桌子上或床上,让满周岁的小孩随意摸取谓“抓周”。首先拿到的物品,将预示小孩将来职业及爱好。如抓书笔预示从文,抓枪的从武、抓钱的从商,抓吃的嘴馋。此俗城乡皆有之。  
做华诞  
20世纪90年代,城镇一些条件较好家庭在子女华诞经常备酒肴、华诞蛋糕,按照西方做华诞方式,燃烛祝福,唱“华诞歌”,然后吹烛,切蛋糕分食,说一些祝愿的话,谓之“做华诞”。一些初、高中学生也常于华诞互赠贺卡、小礼物或网上祝愿等。  
做十岁  
小孩年满十周岁(乡村小孩九虚岁)生辰当天,亲朋好友携礼前往恭喜,家长置酒款待。21世纪初,小孩大都为独生子女,为小孩做十岁而在电视台点歌并配以彩色照片者已成为时髦。  
庆提升  
从军、上大学、考上研讨生、评上中高级职称或干部提升调动等,亲友、同事点歌或携礼庆祝,主人设宴款待或用喜糖、喜烟酬报。  
贺新居  
城乡居民购房乔迁或建新房上第一层预制板始,亲友到户主家鸣爆竹恭喜,有捐赠匾额、中堂、字画的,也有合伙送高档电器用品的。待新房落成乔迁时,房主设宴约请送贺礼的亲朋好友,谓之办“回情酒”。  
贺大件  
一户人家添置上层次的大件物品,如跑运输的置办卡车,私家购置轿车,种田的添置拖拉机、收割机,经商的购置门面房等,亲友普通要送礼鸣放爆竹以示恭喜,主人设宴款待。此风在乡镇随着经济开展而普遍盛行。  
庆典  
大型建筑落成、商店开张、展览会开幕、洽谈会签约、公路通车、工厂开工、教学楼落成、重要赛事开端、书刊首发、校庆等,由单位或个人捐资恭喜,主办方设宴款待。典礼除燃放烟花、爆竹,指导和贵宾讲话、剪彩或题词外,会场布置和欢庆典礼也别出心裁。如拉横幅,插彩旗,设气模拱门,放氢气球悬挂标语,献立柱式花篮等,繁华特殊。  
七、丧葬风俗  
送终  
老年病人临终前,子女须火速赶回,听取临终吩咐或宣布早已拟就的遗言。送别死者(民间多将弥留之际的父或母靠在长子的怀里让其瞑目)俗称送终,世人均以未送到父母终者为遗憾。送终风俗尚存。  
报丧  
已死者的家眷,拜托亲邻向诸亲六眷报送丧情,俗称报丧。报丧者须带雨伞一把,在到报丧亲戚的家门时,须将伞头向下倒靠在门外边,寓“到丧”之意。闻讯的亲戚须哭几声,以图报丧者吉利,在外地工作的或寓居较远的亲朋好友,普通用电话相告。有身份、位置的死者,单位常以张贴讣告或登报发布丧事音讯。  
整容  
入殓前,为死者揩脸、剪指甲。如未闭眼的,由长子揉抹使之瞑目。女性死者由女儿梳头、揩脸。然后,为遗体戴帽、更衣、穿鞋袜,俗称穿老衣(有在未断气之前穿老衣)。接着,将遗体移到门板上,或移到铺上稻草的地上,以纸钱盖脸,用被单掩盖遗体。此俗乡村仍存。也有的出资由殡仪馆为死者整容,拍照后火化。  
吊唁  
乡村在亡父或亡母火化后,于堂屋设一孝堂,又称“灵堂”。桌子上供奉骨灰盒及死者的遗像。遗像前放一碗饭,中间直立一双筷子夹一只熟鸡蛋,谓之“倒头饭”。灵桌下放一盏点亮的油灯,名腰灯,灯上倒扣一只菜篮,上放一双死者的布鞋,寓意给死者照冥路。死于外地的,遗体不得从大门进入客堂,须由儿子从后门背入。年轻亡者于门外搭一敞篷设灵堂吊唁,典礼从简。父母逝世,儿子须披麻戴孝,身穿白大褂孝衣,腰系稻草绳,头戴三灵冠。夫亡,妻子全身素白,头扎白布头巾,布上扎麻,脚穿白鞋。妻亡,夫不戴孝。亲戚斜挂或腰束白布带,头戴白布帽;晚辈不戴,并分别以白布红顶帽、红帽、黄帽区别孙子、曾孙、玄孙等。丧家发孝布以长短论辈分。孝鞋用白布或麻布蒙鞋面。亲朋吊唁普通以草纸、孝幛(多为毛毯、被面、太空被)、孝联、花圈或现金等相送。儿女亲家多备猪头肉、鱼、鹅三牲及烟酒设三抬,由乐队随从至丧家。凡来吊唁者,长子均跪在孝堂里向外作揖致礼。堂祭(即出殡前一日晚)当日晚上,道士身着法衣登堂念经超度亡灵。诸亲孝服齐整,向灵堂遗像依次跪拜上香,典礼忠诚严肃。城镇吊唁,普通先设灵堂,灵堂前供奉遗像,两侧悬挂挽联,遗像前焚香并置放供品,丧家儿女穿孝服或佩带黑袖纱于灵前拱手行礼,奏哀乐。吊唁者佩戴黑纱,先送上孝幛、挽联、现金及花圈等,在哀乐声中向遗像默哀致敬。  
出殡  
俗称送葬。行将死者的骨灰盒按事前选好的中央掩埋或寄存。在乡村,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丧家将拌有柴油的木屑,按送葬沿途等间隔堆放,直至墓地,并点燃,谓之“点路灯”。出殡的清晨,诸亲衣着孝衣,长子披麻戴孝,手捧骨灰盒在前,别人依次逶迤而行,吊唁者所送物品,由专人用长竹竿抬着随队而行,每到一村口或是三岔道口,都燃放爆竹、奏乐。哭丧人一路悲恸,啼哭到墓地。然后,将骨灰盒用土掩埋或用水泥罩罩上。事毕,送葬人须从点燃的一堆稻草火上越过,以驱倒霉。有在县城殡仪馆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辞别等典礼,然后火化。  
做七  
为留念老年亡故者,死者亲属请道士写出“七单”,每七天(有六天)为一个七。自头七至七七,逢七祭奠。孝子在七期须蓄发、穿孝鞋。有的丧家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将扎好的灵屋焚化,以赠亡灵。灵屋糊扎颇为考究,普通两进二层的徽式建筑,内置纸扎的空调机、电话机、洗衣机、电冰箱、轿车等现代化用用具。有的依据死者生前的喜好,还配置麻将、纸牌等文娱品,有的配有保安、保姆,俨然是另一世界极具现代化的富家大户。  
八、行情  
俗称送礼、出人情。县人重情礼,一家有大事,亲朋好友之间常出情送礼贺。礼尚往来,民间有“人情大似债,头顶大锅也要卖”之说。1986年,县人行情多为婚嫁、生育、丧葬、建房等,情礼大多为实物。婚嫁常送衣物、贺匾、热水瓶等。生育常送老母鸡、猪肉、鸡蛋、挂面、红糖、小孩衣被。丧葬常送孝幛、花圈、纸钱。建房常送被面、贺匾、热水瓶等。1990年后,行情范围扩展,从军、升学、过华诞、寿诞、乔迁、生病住院都有送礼出情者。除送传统的实物外,也因人而异,送水果、烟酒、鲜花,也有送礼金,大多30元、50元不等。2005年,随着居民生死水平进步,行情送礼者更多,逢年过节,家有喜庆,均有亲朋好友出情送礼,多为烟酒、花篮、果篮、红包,价值在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收情者大多在饭店制办酒宴谢客。  
九、衣、食、住、行  
衣  
解放前,农民多着土布,市镇居民多穿“洋布”(即白市布);解放后,人们爱穿卡叽布、确实凉等。变革开放前,服装颜色,中年以上男女蓝色居多,灰黑间或有之;女青年花色偏多。上世纪80年代,县人穿着不再“新三年,旧三年,缝补缀补又三年”,服装逐步鲜丽挺刮。年轻人多爱西服、运动衫,女青年夏天爱穿健美裤、连衣裙,冬着滑雪衫、毛线衣、呢大衣。90年代后,买布做衣逐渐被购废品服装所替代,服装花色繁多,西服在城乡普遍盛行。“西装革履”成为男性常服,年长者偏爱休闲样式,女青年多爱着短裙,穿与肤色类似的弹性长袜,冬季多爱着羽绒服、真空棉、皮外套。2000年以后,县人更爱穿健身无害的自然棉、麻、丝服装和羊毛衫,长短袖丝绸衬衫、唐装、旗袍开端盛行,青年男女服装日趋时髦新颖,考究品牌,青年女性服装趋向性感,偏爱紧身衣裤,以至露肩、露背、露脐。老年人大红、大紫服装亦普遍盛行。  
食  
县境内人主食大米,面和杂粮为辅。一日三餐,以前多是早晚吃粥,随着经济的开展,大多两干一稀。对主食大米的质量请求渐进步,杂交稻米、粳稻米、麻壳稻米、小红稻米等优质米遭到百姓喜欢。1990年后,人们更留意五谷杂粮搭配,城镇居民已有不少人在早餐店买现成的早餐,常见的有大馍、包子、油条、烧饼、春卷、锅巴、麻圆、糍耙等,辅之以稀饭、辣糊汤、豆浆、牛奶等。中、晚两餐多以干饭为主,四季应时蔬菜,荤腥常有。来人待客,大多饮酒,2000年以后,散酒极少,多饮瓶装酒,城镇居民饮酒层次普通高于乡村。  
县内有少数民族,主引见回、满两族的饮食习气。回族人遵照古兰经规则,肉类只食有肫、膆囊和有塞、鳞、翅等动物,禁食猪狗和自死的(指不经宰杀)动物,对宰杀动物的血不吃。满族人爱犬,不宰杀不食之。  
住  
县内居民多喜住朝南房,乡村建房多坐北朝南。解放前,乡村盖房多为草房,少有富有户盖砖瓦构造。随着经济的开展,上世纪80年代后,乡村普遍盖砖瓦构造的平房,墙体四大壁,加桁条、椽子盖瓦。90年代后,乡村多盖砖混构造的平顶楼房,水泥预制板屋面。2000年后,乡村盖楼房者多,建房大多经过规划,沿马路、靠集镇、扩展村庄集镇范围,构造外型相对统一。不少乡村楼房中西合璧,有的加盖紫红色釉面瓦,屋脊用双龙戏珠流璃瓦,改木制窗为塑钢窗,改木料窄大门为门面房防盗房,室内重设计装饰。城镇机关盖楼群大院,注重配套设备,美化环境。私人建房,考究阳台、客厅、卧室等设计,有的前庭后院,其间装点花木。2005年,县城建房多以开发商建住宅小区型楼群为主,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整体形式统一。  
行  
解放前,人们外出的交通工具,多以步行,少有富有者和显者骑马或做轿。解放后,特别是变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开展,交通工具渐多。1986年,县城无公交车,县城到乡镇多沙石路,路面不平整,乡村之间多为土路,晴通雨阻,县人行路难。1990年以后,县城有公交车,蹦蹦车(三轮出租车),乡镇之间,民营中巴和公交车络绎不绝,交通便利。2005年,县城有5路公交车,100多辆私人出租车,跨省客运班车能直达上海、杭州、武汉、大连、西安等地,县人出门打的,以车代步,外出游览可在县内购置飞机票、火车票。  
十、肥东的腊月年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  
随着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帷幕。一进入腊月,人们就会念叨起来:时间过得真快,又要过年了!各家各户红红火火地做着各种过年准备,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你晓得肥东腊月有哪些年俗吗?下面我们来一同侃侃咱肥东的腊月年俗。  
1初八喝腊八粥  
腊八节这个节气对期盼过农历新年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灶火熊熊,蒸汽腾腾,家里就洋溢起融融的祈年氛围。腊月亦称“穷冬”,冬将穷尽。肥东的爱粥之人,在这个寂寥萧瑟的冬日里,对五谷豆枣的大方捐赠,欣然承受。喝完腊八粥,还有20多天就要过年了。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奠祖先和神灵、祈求歉收不祥,喝腊八粥的风俗。别看老底子腊八粥卖相简单,但它十分强调营养的平衡性。其中的大米、面类食材,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豆类含有很多蛋白质,还有豆类大局部都含有铁、钙等微量元素,能够补充谷类短少的微量元素;红枣是十分好的补品,有补气、润肺的作用。  
2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贺活动的开端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风俗,有的中央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肥东本地在二十三过小年,到江南,例如芜湖、安庆等地都是二十四过,但是到湖北宜昌等地,又变成二十三过小年了,很有意义。  
肥东本地是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是过年的预演。旧时的肥东,考究的人家中午要吃个小年饭,吃小年饭时要秉烛烧香放爆竹,还有把家里尘封的灯笼拿出来试试。那时分普通大姓人家都有一对大灯笼,上面印有家姓和堂名。平常都是收起来的,只要逢到过年、娶媳妇、嫁丫头号大事才拿出来挂一下。  
这一天也是祭奠灶王之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元旦以来就不断留在你家中,以维护和监察你一家。灶王爷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你一家人今年的一言一行,因而你家里就要送灶王爷去天上,送灶王爷的这个典礼就叫“送灶”。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王爷接回家来,就是将新买来的灶王爷像贴到灶台上。因灶王爷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才有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一说),以祈求灶王爷降不祥于全家人多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只是为了免灾,也是为了祈福明年。  
3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元旦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图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通通扫出门。这一风俗寄予着人们陈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四处弥漫着欢欢欣喜搞卫生、干洁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围。  
肥东地域大局部是在腊月二十四开端扫尘,但是也有不少人会选择腊月十八、十九。过去,男人担任力气活,将屋内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彻底打扫一下,还有把平常不用的碟子、盆、酒盅、酒壶拿出来洗洁净以备过年用。拆洗被子、衣服,这活就是女人的了,盖了一冬的垫的、盖的通通拿出来拆的拆洗的洗。洗好被子还要洗衣服,旧时普通人家结婚时的棉衣棉裤要穿很久很久,有的以至要穿到老,只是外面的罩褂罩裤三五年重置一下。一到年关都要脱下来洗,又没有交换的,天晴还好天把就干了,碰到雨雪天就繁华了。  
4二十九打好酒  
进入冬季,肥东人就开端家家准备腌制咸货了,传统种类有咸鸭、咸鸡、咸鱼、咸肉、咸蛋、雪里蕻、萝卜干、各种干菜等等。而腊月二十九的打年货主要是置办一些过年时吃的和用的,打酒买肉,宰鸡买鸭;发面蒸馒头,蒸包子,蒸年糕;贴对联,挂灯笼,忙得不亦乐乎,不把家打扮得红红火火誓不罢休。  
重头戏是年三十那顿年饭。这年饭应该是全家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鸡、鱼、肉、圆是必需有的。还要有一些瓜子、花生、欢团、糖果之类的;再就是准备一些香、烛、炮仗、年画、五福和门对。上圆子时燃放鞭炮,老小入席,举杯相互祝愿,尊长以红纸包钱分送晚辈,名曰压岁钱。  
元旦夜灯火通明,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全家人品茗叙话下棋打牌文娱,如今大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谓之守岁。多数待午夜12时钟声响起,千门万户再次燃放鞭炮、焰火,繁响之声达旦。  
十一、节日风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又称过大年。进入腊月,过年气氛渐显,民家宰杀禽畜、腌制腊肉,加工年糕,熬糖稀做炒米糖,购置香烛、鞭炮、烟酒等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灶,俗称过小年,家家掸尘,打扫室内外,理发洗澡,添置新衣、鞋帽,年味渐浓。在外工作的人纷繁踏上返乡旅程,赶在年三十前回家与亲人聚会,俗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元旦贴春联、年画,春联多以喜庆、祝愿、不祥和讴歌新时期为内容,千家万户悬灯结彩增加节日氛围。元旦全家聚会共进晚餐谓之吃年饭,县民最为注重,城镇有少数家庭为图时髦,在酒店包席吃年夜饭。无论城乡或大家小家,年夜饭皆尽可能丰富,但元宝鱼、油炸圆子必备,元宝鱼年饭不许食用,谓之年年有鱼(余),圆子是最后上的一道菜,表示圆席,也表示全家团团聚圆。上圆子时鸣鞭炮,老小入席,举杯相互祝愿,尊长以红纸包钱分送晚辈,名曰压岁钱。元旦夜灯火通明,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全家人或品茗叙话或棋牌文娱,现大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谓之守岁。多数待午夜12时钟声响起,千门万户再次鸣放鞭炮、焰火,繁响之声达旦。正月初一至初三,晚辈照例向晚辈登门拜年,或亲友相互登门拜年。1990年后,亦盛行电话、手机短信拜年。2000年,国度实行春节七天假制度(春节法定假三天,春节前后两个双休日四天),正月初八公职人员上班。每年春节前,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多以不同方式展开拥军爱民、访贫济困、慰劳军烈属、孤寡老人、劳动模范和离退休人员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灯节、过小年。民间有吃汤圆和玩灯习气,县境内乡村有龙灯、狮子灯、洋蛇灯等,县城多举行灯会、灯展,或猜灯谜等活动。过了此节,过年方告完毕,各项工作转入正轨。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民间有挑坟、扫墓、踏青等传统。是日,男女老少携带炮竹,纸钱等上祖坟,缅怀祖先,异乡异国游子常于清明降临之际,不远千里,回乡扫墓。县境内机关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祭扫反动烈士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民间有裹粽子、吃绿豆糕、喝雄黄酒、门旁插菖蒲、挂艾蒿、划龙船等风俗,相传此风俗是留念楚国诗人屈原。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古人以农历七月为鬼月,相传农历七月初一天堂鬼门大开,阴间放众鬼到阳间度假乞食,民间有烧纸、放爆竹、祈安全之风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民谚有“月到中秋格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说,中秋是家人聚会的重要节日,全家老幼要围在一桌吃团聚饭。在外游子常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家人祝愿,亲友之间多互送月饼,机关、团体亦或购月饼分送职工,乡村亦有人在地步里偷瓜果,捞棉花,俗称“摸秋”。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移“老人节”。民间有晚辈给年满花甲的晚辈做寿的习气,机关、团体常于此日对离退休老人慰劳,或组织老人聚会、参观、旅游、搞书画展。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县境信奉宗教的善男信女大多前往梅山仙人洞、马政寺、大山庙等较为著名的寺庙赶庙会,烧香敬佛或还愿,加之周边的宗教信徒,有时多达十万人次。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每年12月23日前后。是日,境内居民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祭祖。  
试灯节  
农历正月十三,旧称试灯节。解放前,每到这天晚上,家家门前挂彩灯、放鞭炮、吃粑粑(用米面包成,有荤的、有糖的,称试灯粑粑)。如今乡间仍因循这习气。  
龙灯节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人们玩农灯祷告龙王降给“风调雨顺”的丰年。晚上做“土地会”,敬香、聚餐。  
寒食节  
即清明节前一天。解放前,有些人在这天不生烟火做饭,以留念春秋时晋的介之推。解放后,此节多被人遗忘。  
腊八  
解放前,农历腊月初八,农民早餐以各种粮食混熬成腊八粥,以庆贺本年的歉收并祷告来年五谷丰收。  
送灶  
旧习:腊月二十三晚,填灶疏(填写全家人名)、备马草(剪稻草节)、黄豆和饴糖,送灶神上西天,好话多奏,希望明年合家安全,五谷丰收。解放后,此习渐废。但在这天掸尘除垢,考究卫生,迎接春节的好习气仍继承下来。  
十二、肥东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肥东特产有肥东老母鸡、小籽炸酱、二十埠猪头汤、豆腐圆子、咸肉、腌菜、泥鳅、鳝鱼、龙虾等。往常开展节拍越发的快,许多当地特产曾经变了滋味。想吃到地道的特产美味,吃货们要抓紧时间了。  
1、石塘驴巴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由此可见驴巴之美,此特产主要原料为驴肉、驴蹄筋、驴鞭。由于主要食材为瘦肉,故而,其肉质紧实,纤维感足。滋味丰厚鲜美,越嚼越香。低脂肪也意味着其愈加安康。  
2、公和堂狮子头  
公和堂狮子头,几离乡的人思念的美食。发酵面先蒸后炸,工序复杂且耗时。炸制1小时不焦,非得教师傅才行。刚出锅的狮子头,酥脆咸香,中间柔韧清甜。冷却后,口感更脆,但也相对较硬。吃起来费牙。  
3、梁园小鳖  
此“鳖”非彼“鳖”。它是完整由面做出的面食。其中还添加了各类植物配料。安康且美味。它的外形似“鳖”,口感酥松,滋味微甜。像是麻花,但又不同。据传,它还曾得乾隆盛赞。  
4、梁园酥饺  
梁园三绝又一绝——酥饺。采用面粉、鸡蛋、香油等资料,油炸而成。炸酥饺,最难的便是火候掌控。佳品酥饺,外形金黄圆润。像是切了一半的太阳。口感外脆里嫩,香甜可口,每逢新年,都得备些待客。  
5、岱山湖牛轧糖  
新晋肥东“网红”特产。分离现代工艺,当地特征农产品。精心制造的牛轧糖,既叫好又叫座。柔韧有嚼劲的糖果中,偶然的酥脆干果,既添加了口感,更让它的滋味丰厚了许多。非常冷艳!  
6、竹塘挂面  
地道的肥东特产,怎样也少不了竹塘挂面。搭配当地产的泥鳅,二者相映成辉。惊人的圆满!鲜美的汤汁,顺滑的面条,香嫩的泥鳅。常常吃完一碗,才发觉到。而且物美价廉,值得引荐!  
十三、名人  
(一)古代  
包拯(999年—1062年),肥东县包公镇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拯以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出名于世,被人们号称为包公、包青天。  
余阙(1303年—1358年),肥东县长临河人,字延心,一字天心,自号青阳先生。元散文家、刑部主事。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至正十三年(1354年)出守安庆,任都元帅,迁淮南行省左丞。至正十七年(1358年)冬,为陈友谅部围困,次年城破身死,赠淮南行省平章。  
吴复(1331年—1383年),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人,字伯起,明朝开国大将。洪武十二年(1379年),论功受封为安陆侯,赐铁券。洪武十六年(1383年),因病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予世券。  
张德胜(1328年—1360年),安徽肥东人,字辅仁,明朝开国名将。因伤殁于军中,追封其为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亲定功臣位次,建功臣庙,张德胜名列第九。  
(二)近现代  
李瀚章(1821年—1899年),肥东县磨店人,李鸿章长兄。字筱泉,一作小泉。官至湖广、两广总督,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李鸿章(1823年—1901年),肥东县磨店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暮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人之一。  
王亚樵(1889年—1936年),肥东县磨店人。抗日志士,民族英雄,号称暗杀大王。1908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民国25年初,因刺汪精卫案发,赴广西梧州避难,被军统间谍暗杀。[20]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建国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张劲夫(1914年6月6日——2015年7月31日),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国度科委副主任、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长、省军区第一政委、国务委员、国度经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央财经指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顾委常委。党的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刘和谦,1926年生,肥东县长临河镇人。台湾地域高级军官,中华民国海军一级上将,官至“顾问总长”,现为台湾当局“战略参谋”。  
罗本立,1928年生,安徽肥东人。台湾陆军一级上将,顾问总长。获颁光天化日勋章乙座,任“总统府”战略参谋。2005年,因想要回乡祭祖,主动请辞。  
刘盛纲,1933年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电子学家,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曾任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赵经彻,1936年生,安徽肥东人。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企业管理研讨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吴邦国,1941年生,安徽肥东人。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  
温光春,1941年生,安徽肥东人。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香港回归政权交接典礼。  
徐承云,1945年生,安徽肥东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  
周本立,1946年生,安徽肥东人。历任安徽省方案委员会任副主任、主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省企业结合会、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执行会长等职。  
刘湘如,1946年生,安徽肥东人。文学家、学者,中国国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名家书画研讨会副会长。  
蔡永祥,1948年生,安徽肥东人。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战士,1966年为维护过桥列车平安而壮烈牺牲。成为继雷锋、王杰之后亿万人民学习的又一楷模。  
丁玉兰,安徽肥东人。庐剧扮演艺术家,合肥市庐剧团声誉团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  
孙邦栋,肥东白龙人。全国第三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合肥市庐剧团艺术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合肥市文联委员、一级演员。荣获安徽省首届戏曲汇演扮演一等奖。  
凌云,1964年生,安徽肥东人,现任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  
十四、肥东县著名景点  
肥东县具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古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晚霞”,江淮分水岭岱山,皖中第一顶峰浮槎山,山顶清乳二泉被欧阳修称为“天下第七泉”。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渡江战役总前委原址、包氏宗祠、吴复墓石雕群、龙泉精舍、六家畈古民居等。庐剧及民间小调在全县广为传播。长临河镇的龙舟竞赛、西山驿镇的踩高跷、解集大邵的“洋蛇灯”等可谓中央一绝。  
名胜古迹  
1、长临古镇  
长临河镇位于肥东南部,濒临巢湖,东北与撮镇、桥集交界,东南与巢湖市相连,西与合肥市滨湖新区隔南淝河相望。省级旅游大道——店忠公路穿越本镇,水陆交通便利。镇内的古民居建筑群、古塔、蔡永祥留念馆和吴忠性故居沿长临河20多千米的岸线散布。吴忠性故居坐落在镇区老街,青砖小瓦,古朴典雅。“丁”字形老街坚持了历史古镇的风貌。六家畈古民居被列为省级文化遗产。  
2、岱山湖景区  
岱山湖位于肥东县古城镇境内,距合肥市区57千米,国度4A级景区,被列为合肥市重点旅游景区、合肥市“万亿元总体规划”四大基地重点旅游项目之一、省市县旅游局重点扶持的新建旅游景区、国度旅游局对外招商重点旅游项目之一。岱山湖旅游区系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湖面9000多亩,森林掩盖率高达92.9%,植物种类多达54科,412种,动物种类特别是鸟类资源丰厚,有70多类,素有“自然氧吧”之称,被誉为合肥的名片及后花园。  
3、龙泉山  
龙泉山为大别山余脉,海拔281.5米,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所以得名龙泉,因山腰有明澈古泉绵亘千年而不绝。龙泉之水终年坚持18度,甜美爽口,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任滁州太守时,慕名前来龙泉山,品味甘泉之后,立刻将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事。龙泉古寺地处龙泉山腰,龙泉之上。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龙泉古寺相传始建于曹魏时期,至明代再度昌盛,成为皖中地域寺庙之冠。  
4、白马山旅游度假区  
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地处安徽第一侨乡——肥东县长临河镇东部的白马山脚下,距合肥市仅38千米,离县城店埠镇27千米。全场土空中积2080亩,其中可耕地1500多亩。现有果园500多亩,有金枝国槐、福建紫薇、深山含笑等珍稀种类树种260多个,以“山野”、“花果”、“泉水”为三大特征。先后被评为合肥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度2A级旅游景区。  
5、渡江战役总前委原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原址位于肥东县撮镇瑶岗村,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9年3月28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此指挥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降生奠定了根底。1985年,肥东县政府在此树立了渡江战役总前委原址留念馆,留念馆共分九个局部:总前委原址、中共中央华东局原址、总前委顾问处原址、机要处原址、秘书处原址、后勤处原址、警卫营原址、医院原址和《渡江颂》书画展厅。留念馆现有实物、图片(表)700余件,以及将帅题词、书画作品108幅,党政指导题词36幅。  
6、吴忠性故居  
吴忠性故居座落在历史长久的长临河古镇东街,是地图学家吴忠性教授的祖房。故居座南朝北,临街四间半正屋,正屋后面有二间厢房,厢房之间是天井小院,为砖木、小青瓦构造,具皖中古民居特征,建筑面积177平方米。故居后院有一口水井、一颗桑树,寓“桑梓之子”之意。故居现为肥东县文物维护单位,是增强大众反动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