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德化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4 17:3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与福州市永泰县、莆田市仙游县毗连,南和泉州市永春县交界,西连三明市大田县,北毗三明市尤溪县。介于东经117°55′~118°32′,北纬25°23′~25°56′之间。县境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0.4公里,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  
二、文化  
胜利举行东亚文化之都·德化文化活动周、“百态观音·慈航普渡”德化瓷艺巨匠作品巡回展、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年会以及多位陶瓷巨匠海内外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初次举行的德化窑陶瓷精品展、由国度博物馆初次举行的陶瓷艺术个展——连紫华瓷艺作品展反响良好,申报“世界陶瓷之都”经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初评,瓷都德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成立县融媒体中心。国度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示范区建立扎实推进,建成桂祥图书馆,提升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效劳中心示范点31个,创立非遗和文创展现基地3家。举行第十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维护文化研讨会,戴云山维护区获批省级对台交流基地。  
三、名字由来  
唐贞元年间,析永福(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933年,闽王王延钧令场升县,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所以命名德化县,并将善业寺辟为县治之所(即今址),传说宋代德化第一任县官刘文敏为“德化”写下一副冠联:“德风吹草绿,化雨润花红”,但德化县只产陶瓷,却不出文人。有个陈半仙云游到德化,见县治前二程度行东流,说要改二程度流为丁字形,谶言:“水流丁,岁簪缨”。杨梅富户林程闻言,即献资五十万民缗买田改溪,开凿未竣,夜间暴雨,洪水直冲,二水合流,“一夜成丁溪”,所以德化县治前就定名丁溪,丁溪既成,陈师文、苏祥、林扬休三人遂中进士,德化斯文则从此始。有人仿撰一联:白瓷映草绿,举子衬花红,这更表现了德化瓷都的特性。  
四、德化窑坊公信俗  
德化县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窑坊公信俗是德化仅存的与陶瓷烧制技艺相关的民间信仰风俗。“窑坊公”俗名林炳,本县宝美村人。宋朝哲宗年间,瓷器成为泉州刺桐港的主要出口特产之一。原有的烧瓷窑炉都是方形平顶的小窑,难于大批量消费。窑工林炳将窑房改形成圆拱形大窑,之后又应用山坡地形,把多个窑房串联起来,这样既充沛应用热能又能增加产量,为其后开展成龙窑奠定根底。林炳发明的大瓷窑显著进步了烧制温度,为其后烧制“中国白”打下根底,因而在陶瓷开展史上是划时期的创举。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将其尊为“窑坊公”,并建祖龙宫奉祀他。数百年来,当瓷窑点火之时,都要先祭奠窑坊公,由此成为行业风俗。  
祖龙宫奉祀窑坊公的典礼相当共同。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是窑坊公诞辰之日,祖龙宫都要举行浩大的庆典活动。典礼内容有道士舞、舞龙、鼓奏、南音演唱、南狮扮演等,表现出喜庆的氛围。参与庆典者多是企业家、窑工和陶瓷艺人,奉祀的供品是陶瓷厂家新开发的产品,或是陶瓷艺人新创作的获奖艺术品。  
德化窑坊公信俗在德化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深沉的大众根底,在国外也有重要影响,在日本,历代窑工尊奉林炳为“陶祖神”,并称龙窑为“德化窑”。窑坊公信俗成为联络海外侨胞的感情桥梁。  
五、德化山歌  
德化山歌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至五代曾经普遍传播,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鼓乐和古曲的不时传入,德化山歌也不时开展。据县志记载: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颜仁郁所作诗歌反映农家、朱门、城市、各阶级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理想,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明代德化乡村戏曲班兴起,至清代以来有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等;而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和提高,民众俱乐部、歌唱队应运而生,为山歌的传播发明了良好条件。  
德化山歌反映乡村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劳动时表达本身内心的思想感情,富有当地特有的神韵,山歌用当中央言即兴演唱,旋律以五腔调式为主,歌声坦率动听,歌词押韵。德化山歌的品种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典礼歌、生活歌等,随着社会的开展和人们对生活不时追求,如今的山歌内容有讴歌党、宣传计生政策与优生优育。传承者不只创作了许多词曲,还组织了山歌编唱队。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展,在南埕、水口等地的老百姓自编迎客山歌、漂流山歌等旅游歌曲,内容还触及到宣传建立安全乡镇、调和社会。  
德化山歌集文学与音乐为一体,较好地分离了文学性和音乐神韵、交融有民间故事的传唱艺术,具有言语精炼,章法段落清楚的特性,运用比兴、借喻、讥讽、双关、谐音等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诗意和美感。其扮演形象、生动、亲切、自然、质朴又独具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六、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制造,兴起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外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交融,呈现知名窑气质,特别是白瓷制品浓淡清楚、层次丰厚、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德化陶瓷品历来是我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  
七、德化城雕  
德化为中国陶瓷名城,已有上千年辉煌的陶瓷制造史外销史,却持久以来没有城雕。早在1993年10月举行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期间,就有陶瓷界和文史界知名人士郑重提出要有德化城雕。经过十多年来向各界人士普遍征求意见,最终选定德化明代瓷圣何朝宗的代表作、泉州海交馆收藏的国度一级文物“渡海观音”作为城雕原型。  
八、渡海观音  
德化大型瓷雕“渡海观音”坯体高度7.5米,由137块部件组成,烧成后高达6.4米,用瓷土8吨多,仅头部用土就达半吨。石雕、木雕达这个高度已属不易,瓷器达此高度迄今尚无文字记载。由于工程宏大,现代的注浆方式不合适这尊观音的坯体成型,所以制坯方式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印坯方式,这样就招致同一块部件内的坯体厚薄不一,最厚的部位达20厘米,而最薄的部位仅3厘米,烧成后的废品每块重近百斤,这就增加了烧制的难度。德化科技团队应用了现代自动化科技,特地研制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经过计算机编辑设置各程序段时间、温度目的值,升降温度速率自动运算,自动运转,匀速升温,匀速降温,声光自动报告窑炉运转状态。  
九、德化纸狮风俗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杨梅乡位于德化县西北部,与尤溪、永泰两县交界,是德化县也是泉州市最遥远的乡镇。德化杨梅的纸狮是集剪、折、糊、穿、接、绑等为一体的纸物分离的外型艺术,杨梅乡上云村和云溪村的舞纸狮活动,源于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2年),兴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项有别于南狮、北狮,也有别于布狮、拳狮的独具韵律特征的民俗活动。  
据杨梅云溪村《林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的乡绅林公训,到尤溪县梅仙镇学艺,分离本地大众的群策群力,寓意于狮有使人教畏的威严,其意义深远,发明出纸狮这一共同民间艺术。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当地大众每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两日,家家户户编竹糊纸,制造纸狮,分离当地的民俗活动,组成民间纸狮灯宴扮演,成为以庆歉收,保安全,驱邪正气之民俗。  
纸狮分狮头、腰、尾三局部组成,用篾做骨格,色纸糊成。狮头下挂着能动的狮球,狮球用竹片打成圆圈呈球形框架再打若干小圆圈组合成球状,中间点上蜡烛糊上纸,球内可点灯。纸狮全靠手工制造,固然资料简单易取,但制造过程需需求有耐烦,要粗中有细,技巧性较强,考究灵敏。  
纸狮扮演程式较为简单,由一人独立操作,用两个竹棒或木棒(头、尾各)撑起,模拟狮的动作前后、左右、上下摇晃。纸狮怕雨淋、怕受湿润,扮演过程受天气的影响。  
传承价值  
纸狮在古代皇帝出宫、官员放行时,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具有让人敬畏的威严,历史以来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德化纸狮风俗历史长远,对其历史沿革的研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德化纸狮纯手工制造,维护纸狮风俗,就是维护一门古老的艺术,不但丰厚德化县当地民间民俗礼仪活动,而且有助于维护民族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术价值。  
传承情况  
德化纸狮风俗活动赖以生存、开展的社会根底发作了革新,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倡导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纸狮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步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手工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  
社会影响  
德化纸狮风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屡次在县、市演出,1995年参与泉州市国际广场艺术节活动,2001年元宵期间参与泉州市第一届中国“海丝”文化节扮演并获奖,2002年10月福建东南电视台特地到云溪村拍摄电视专题节目,并在福建电视台播出。《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报刊先后报道过舞纸狮活动。  
十、德化七月半风俗  
七月半,又名中元节,俗称“月半”,这一天,与元旦,清明,重阳三节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德化人过七月半,不只是七月十五这一天,从七月初一就陆陆续续有人过了。  
近些年来,在德化,七月半这个节日不只是祭祖大事,还被赋予了亲朋好友相聚的意义。  
所以,七月半,回德化,回家,继承传统文化,享用德化美食。  
关于祭祖那些事  
据《德化文史》记载德化居民大部份,从中原南迁入闽,蕃衍四处,每年订七月祭祖,俗称七月半(十五日)亦称中元节。其时族人都到祠堂,供奉三牲果品,祭奠祖宗,以尽孝心,虽迁居他乡外里的子孙,是日亦须赶回,以免被人骂不肖或挖苦其忘本。曾传播过一句话:七月半无回家,无祖;过年无回家,无某(妻)。  
德化之祭奠日,大部份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但个别乡村不尽相同,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都有乡村在做“月半"。各家各户在六月下旬,就备好白米满缸,修好路径,把厅堂清扫洁净。初一是祖公妈要回家的日子(俗称迎祖),以便给祖宗看到子孙的兴隆孝敬。初一同必需在厅堂上点香。据传说:子孙如米缸无米,路径无修,堂上无香烛,祖公妈就会“望厝兴叹”、悲伤而去。  
祭祖必备的香、烛、金纸等物品  
祠堂分大宗祠(开基来德化的祖先)、祖宇(肇基在一乡的祖先)、私祖(祖先子孙兴隆,后代各有新居,把祖公盖的房屋,修好定为私祖,只供奉该公妈的神位)。因此祭奠日期不一,由各支派自定。假如祖先是七月十五前这阶段逝世的,即从忌日为祭奠日。祭奠通常有如下两种:  
普通祭:儿孙备三牲(鱼、肉、蛋)、米果、菜蔬三碗,香、烛、金银纸、炮,中午挑到私祖,供奉敬献,口头呼请祖公妈前来享用后代的孝敬,庇佑儿孙福寿康宁。烧完纸帛后,即可挑回,加工烹饪,全家欢聚。  
官祭:大宗祠的开基祖,祖公有做过四品以上的官员或后代有当过七品以上的县级正堂的祖先,才干举行官祭典礼。该典礼在德化据传只要世科郭鸣高的郭厝祠堂、邓榜眼启元祠堂(目前中止)、盖德儒山徐氏祠堂等,再就是西区赖氏宗祠(琼溪出过赖垓,桂林也出过多位较高品的官)。数百年来,只要文革时期十多年中缀祭祖活动。  
官祭典礼,首先具备祭品——全猪、全羊、果品、盛(白果)、海产大烛三对、香炮,金银纸等。其次遴选祭奠人:主祭一人,以现代而论,具有大学本科文凭,且有局级职务的;大通一人(司仪),具有高中以上且熟习祭祖程序的人;通赞二人,引赞—人,读祝文一人(新毕业大学生),读嘏一人(年龄六十岁以上,代表祖公训话),伺香二人,伺酒二人,奉帛二人,奉胙二人,余者陪祭。以上执事人员,必需具备高中文凭或干部级人员,才显风采。其他参与拜祖祭奠男女人丁,在下埕跪拜。  
祭品排列:厅中分三列桌座,神位桌点香,大烛;第一桌排列各种米果品,香花等。第二桌排列猪头、金帛、糖品、香花等。第三桌排祝文,祭盒(盛五色糖果)。再次发布执事人员名单,贴在左旁廊柱,以便各人员准备穿好衣服,端正姿势。旧社会要带长衫鞋袜,届时改换;新社会要穿中山装或西装。  
祭奠典礼开端时,先奏鼓乐(乐队须八人以上),大放鞭炮。然后由大通宣布祭奠开端,再高呼以下程序:  
(一)执事者各司其事(做好准备);  
(二)众孙就位(站在各自位置);  
(三)陪祭孙就位(站在天井中);  
(四)主祭孙就位(站在天井正中)。此时钟、鼓、箫、笛、乐器齐奏,各位置上红毯铺地;  
(五)主祭孙诣洗盥手由引赞带(到天井事前备好面盆洗手,擦干)复位;  
(六)主祭孙诣在神位行进香献礼(主祭孙接过伺香人,把点燃的香,插在神位炉中,然后,通赞呼三跪九行叩)  
(七)主祭孙复位;  
(八)主祭孙跪,众孙皆跪(三跪九叩行);  
(九)主祭孙诣神位前行初献酒(伺酒人把中央一杯酒,拿给主祭孙向祖宗一献,再滴地中酒杯再交伺酒人放原位),再献酒(左边一杯,方式同),三献酒(右边一杯),行(站起来);  
(十)主祭孙诣读祝位,众孙皆跪,行站起来;  
(十一)读祝者读祝(读祝人双手捧祝文,先向祖宗一拜,然后高声诵读祝文,读到每一位祖宗姓名,必需一拜);  
(十二)主祭孙复位;  
(十三)听嘏词,读嘏者宣读嘏词(这时全所肃静,读嘏者在神位边,行至左旁廊柱前,左手执纸扇,举手遮半边面,向众孙训示嘏词(用普通话):“祖考命公嘱,神界多福无疆,予汝孝孙,赉尔孝孙,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子子孙孙,勿替永之”;  
(十四)跪,三叩首(答谢祖宗训示);  
(十五)主祭孙诣福位(第二桌),献帛(用大金纸卷一圆圈,双头裹红纸条,放在盒中,双手捧盆向祖宗敬献;献福酒(第二桌的三杯酒,典礼同上),受福胙(第二桌的猪脚盛在盆中,放筷子一双,主祭人左手举盆,右手举筷向猪脚一动即可),叩首三次;  
(十六)读祝者焚祝(读祝人双手捧祝文至祖炉燃烧);  
(十七)主祭孙跪,众孙皆跪;  
(十八)撤馔(收供品),送神,奏乐。大通宣布祭奠终了。  
此时各支派送来的金、香、纸、烛一概布置妥当。同时,由值祭支派担任人,分送各执事人员祭祖饼每人二块,再以供品煮好请各执事用午餐。  
注:在未祭祖时,先备一份三牲果品,排在福德土地神位前,先敬土地再读祝文,焚大金。  
关于美食那些事  
祭祖完毕,总不忘吃上一顿大锅饭,尝尝家乡菜,品品瓷都美食。  
十一、德化县春节风俗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中国汉族民间最盛大最富有特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完毕和新的一年的开端。春节普通指元旦和正月初一。但在汉族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不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元旦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几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厚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得意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恭喜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非常盛行,有些不用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妙祝福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恭喜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华诞,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倘若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渣滓,怕因而破财。今天许多中央还保管着一风俗,大年夜扫除洁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渣滓,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一的忌讳  
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进来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而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叁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义是嫁去的女儿曾经是他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助奉茶伺候,因而初一不能够回娘家。  
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一切的神出来拜年,因而为表尊崇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普通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忌叫别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敦促做事情。  
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由于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大年初一不打扫卫生,是怕将财富扫走。  
德化县春节省亲访友礼仪风俗:  
风俗一【春节礼仪之拜年时间】  
拜年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常劳碌,年节期间人们普通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常常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普通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短少诚意”的觉得。  
风俗二【春节礼仪之送贺礼】  
贺礼一定要送的得体。给晚辈、教员、师傅拜年时,应恰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奢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巧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贺礼物还应考究卫生、平安。比方,他人送给本人的糕点,普通不宜转送别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朽蜕变;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安康,以免形成糜费以至惹起误解;赠送花炮之类,则万万不能去购置伪劣产品。  
本人假如入手制造一个精巧的小礼物送给同窗、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诚的友情,又可显现本人的才气。  
拜年时还一定要留意礼节和言谈举止。邻里相坐、同窗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不祥”,纵然素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鄙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风俗三【春节礼仪之送拜帖】  
古代文人雅士则盛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往常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化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早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就曾经互相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常常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消耗时间,也消耗精神,因而有些关系不大亲密的朋友就不亲身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风俗三【春节礼仪之敬茶】  
敬茶。敬茶是举国礼俗。潮人嗜时间茶,敬茶以时间茶为多。时间茶作小壶小瓯冲入小杯,普通只是招呼客人本人端杯,也有泡大壶茶或其他饮料待客的。如给客人端杯,当依长幼先后敬奉。泡茶待客常备有糖饼、瓜子、花生、凉果,称为茶配或茶料。客家地域常用擂茶、菜茶或酸梅汤待客。  
敬甜丸敬酒菜。普通常客敬烟茶,若是新客,在乡村习气用糯米粉捏成丸,加糖加鸡蛋,称食甜丸卵。好事成双,蛋要两个。懂礼的客人只吃一个,略捞一个回敬主人,表示共圆共甜,如留客人过午,略敬酒菜。此俗,今乡村尚盛行,城里人则不大考究,较为随意。  
风俗五【春节礼仪之发红包】  
这个是走亲访友给小孩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晚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化为用红纸包裹。如今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捐赠礼金。也指奖金、贿赂别人的钱。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励事),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  
十二、德化县结婚风俗  
礼仪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产生,不时开展,逐渐完善的。最初的礼仪仅仅是人们的一种风俗,也能够说是商定俗成。但是当人们盲目或不盲目地恪守这一风俗,并开端把它与神灵联络在一同,又加上各种论说,其中又杂以附会,从而使风俗反过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时分,商定俗成的风俗也就变成了一种“礼仪”。民俗与官方的礼仪应用不同是以“家”为单元,家族与家族及至内亲外戚相互之间的仪表举止,坐立行走、言语称谓、热情好客、名帖,构成了民间的“家礼”。家礼是民俗最重要组成局部,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印记,固然它不是法规,但它依托了习气权力、传统力气和心理信仰,影响并标准着人们的行为。家礼常用的也有五类:即婚嫁礼仪、毓麟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称谓。这就是通常的说的红白喜事所行的礼仪的统称(即婚丧喜庆)。本文先就我县汉族寓居地域(城关地域)旧时婚嫁礼仪略谈一、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人生一大喜事,所以旧时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之说。关于婚嫁,古来有“大娶”、“小娶”之别。大娶即为普通婚嫁,依古制行礼:小娶即为招婿或半嫁之谓。  
(一)婚序:传统的古俗,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纳采]相当现代的“说媒”、“提亲”。旧时盛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传统婚姻的普通准绳,儿女婚嫁时,都由父母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纳采时要携礼物,古时用的是雁,由于“雁候阴阳,待时乃学,冬南夏北,贵有其所”,取意像雁那样:适时择其所。不过,后世纳采的礼物已不只仅是雁,而是大大的丰厚扩大,有的多达三十余种,诸如合欢,鸳鸯,双石,五色丝,长寿缕,蒲苇,卷柏,鱼……等等。这些礼物都有不祥意味的意义。在纳采时,女家当然会向媒人探听男家的状况,诸如门风、财富、人品、才干等等。[问名]女家以为男家条件合适,便会收下礼物。男家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古时分女子对本人年庚八字相当失密,若非已承受求婚是不会通知人家的——这典礼相当后世的“请八字”。媒人得获女方的年庚八字(用红帖书写)便立即送往男家去卜吉凶——“合八字”。用人生之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八字相配,和属相分离揣测能否能够婚配的古老风俗中有很多考究,古人对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胜利。比方,木命碰到火命、水命碰到土命、火焚木、水淹土,便没法合到一同;“龙伟相斗,鸡犬不相见”,也是不能缔婚的。反之,碰到相生的命相、相合的属相,婚事就有了胜利的可能。出名还包括问清女子为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在上古、中古世族门阀习尚极盛的时期,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他方面,比方能否门当户对也是必需注重的。出名也携礼物,古礼也用雁,后世都用冰糖、面线、饼干等。纳采、问名这两项仪礼,后世通常是一次性停止的。[纳吉]这就是上面谈到的“卜吉”。固然经过“问名”一礼,证明阴阳、五行、属相皆宜,但还要停止“纳吉”,进一步求其“相宜”的精确性。当男家接到女家庚贴,便会马上将庚怡置神前祖先案前上卜去,三日内如家中平安全安,没有发作什么不测的事,就是凶兆,便立刻把儿郎的庚贴写给女家。女家也同样要停止“卜吉”,求示神明,若得凶兆,婚事便告成。普通男女双方,在承受到对方庚帖的三日内,家中均忌异变,假使家人生病残手打碎器物,家畜逃脱等不测事情发作,则以为是不吉利,婚事即便门当户对,亦会直言退还庚贴。[纳征]男女的家经过“纳吉”之后,都以为不祥,便要停止纳征典礼。如后世的送“聘金”、“下彩礼”。此项典礼是事前经男女家父母双方议定“聘金”礼物数量并择吉日互错定聘日和“定大聘”日。(现代是用初一为订婚日,十五日为大定聘日)。第一次叫“定聘”(又叫“送定”),事前遗媒人到女家比“手指辨”的礼俗,即是女子手指粗细肯定寸码,供男方依“辩别”好订婚戒指,然后选定吉日,由男方的及房系叔侄与人送至女家,同时应随送其他礼物;如红绸,上绣生庚二字“包裹看聘书俗称婚书、大帖(俗称“回大帖”),金花(金簪)、金耳环、礼烛、礼香、礼炮、糖果、水果、礼饼(俗称大饼蓼花)、连拉花(取意连生贵子凶兆)石榴花等均列成礼单。女家行将聘礼奉于神前、祖先案前供拜,然后请男家诸人入席,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逐个引见与之见面奉茶的男家则各道“压茶瓯”之红包礼。且由男家对将嫁女儿行“挂手指(戒指)”之行,女向外(招夫时,向内侧),放置厅堂中央之椅上,由男家尊长给女子挂带戒指,戒指有金、铜两枚(铜音同,取意夫妇同心同体),红丝线系结,以系夫妇姻缘。由于定聘时,男家只纳“礼金”一小半,俗称“上半礼”。女家收礼也回了花面布料果饼等,中有可短少的食品——“八接包”(用米粉制成外形八角)及甜糕。现代由订婚男女互赠互带金戒指、金项链。女家受聘书日(隔日亦可)要把男送的糖果、水果、礼饼分赠亲朋,作为订婚“通坛”,受赠亲朋须赠贺结婚礼物俗称“添妆整”。以为嫁奎之敬。男方亦分饼,惟仅分至亲戚友。定聘礼行于迎娶前一二年或至少几个月。第二次“完大聘”,俗称“办盘”,做书“万头红”完大聘礼物概盛于二人扛舁之“盛上”,由媒人,全福人(指原配父母、夫妻、三代同堂的人,下同)作陪,游行送至女家。其次序如下: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目录、典礼次序),聘书(俗称婚书),聘书两份都由男家制造备办,“转书”是男家送给女家珍藏,“坤书”是女家从回家宴会缮会终了转送男家珍藏。聘金(即议定金额除去“上丰礼”的余额),礼饼(俗称大饼蓼花)、冰糖冬瓜、橘饼、柿果、面线、羊猪、福员、糖仔(糖果作塔形,鸳鸯形),阉鸡二只、鸭母二只、喜烛一对线数时,礼香(双头香)影东,盘头裘裙(新娘婚礼服),礼炮、金银手饰等。一切礼品均应披红带彩。如女家祖辈健在,应另备一份礼物奉上(俗称“公鸡盘”)。礼品均要记于大红纸礼帖上,重双忌单数、又多用喜、全、老、双、满等不祥文字。聘礼至,女家则欢宴男家,焚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以“坤书”(女方,婚书)托付媒妁。男家送来礼物,概按种类,领受一部份或“原壁”送回,均按当地习例理之。如福员、阉鸡、鸭母、属男家福份,换上不祥显花,应退回之。猪仅取其肉,猪脚还返之。而以礼饼,新郎礼装,衣帽鞋袜、七层(五谷、铜钱、五色丝线、生炭、芋种、黄头种、铅斜),针绣之类为回礼,亦应红礼帖回复(俗称“回婚书”)。按普通风俗,女家富有,日后完婚时,将有一份可观之妆套,乃于完聘时受彩礼为例。否则,仅受少数礼品。按古习,此典礼亦应择吉日,普通都在婚娶前半个月至一个内完成。现代人此项典礼选在结婚的前一天(也有前三天,所谓“三日盘”),为俭省“办盘”之冗杂及其费用,将礼物一概改为礼款,俗称叫做“打盘”,此种“打盘”关于交通偏僻之双方或经济情况较差者,可谓两便。完聘之及距定婚期不远了,嫁女子此时就辫子挽起,梳成髻子仿佛表示快要出嫁的样子……。[请期]男家占下择定合婚良辰美景,让媒人带报告帖送至女家,征求女家同意,这叫请期。相当后世的“下日子”、“选日子”等。古礼亦用雁,后世用各色礼品,有些中央用“四色礼”(烟、酒、荃、猪脚)。女家也同样要卜吉,复书亦同,这男家便可如期举行婚礼。[亲迎]即谓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子,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亲迎普通典礼为:“新郎偕同媒人至女家迎娶,顿时亲朋六人我八人作迎亲客;陪同随行。及主女家,新妇即拜祖先,叩别父母、晚辈,于择定时辰随新郎而西阶步出,由平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迎娶至男家,进厅堂,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先,然后行交拜礼。入洞房,并坐亲前,燃花烛,饮合卺酒,至此礼成。婚嫁风俗[安床]婚用寝台,男准备聘礼,女方也积极筹备陪嫁,在陪嫁中最重要就是一张大席,叫做“子孙床”是事前运到男方家中的,除床外还有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装盛的器物,一个家庭应该有的东西都能够作为陪嫁物。最最少陪嫁、床、橱、桌、柜、枕灯、帐、被……。女家在造床,男家在安床都要择取吉辰而行。其安放位置基于男女双十二干支,而视家相、窗相、神位而定,忌与桌柜衣橱相对。是夜由全福太太依日择定方位就信,上帐,挂起“布”(帐眉)钩排一对百子千孙红灯,并拜床母(床神)。安毕必请几个男孙,在床睡一觉,这叫“压铺”生“乾铺”(男孩)。新娘房,婚礼前夕,由新郎邀一平辈的男子同宿,谓之“暖房”,吉期前一夜,还请母舅“压铺”,以示大者,母舅压铺后应在新床上四压红色,一为恭喜,二为早降麟儿。[裁衣]婚前数日,男女两家均择同良辰美景行裁衣之礼。即于神前,由福寿双全之妇女裁剪白匹布。男女双方均裁制“上头戴髻”日穿用之白布衣裤一件,俗称“上头衫裤”。女方,另裁制结婚当日穿戴之肚裙。[挽脸]婚女在婚前要择吉行“开礼”,行礼前要请经历的妇女来开脸,以两条坚韧细白线穿插在两手之间,以拇指和食指的力气使之一紧一松,紧贴在其面部皮肤上,将额头和面颊部份的细茸毛逐个拔除,同时也停止修眉毛。使脸部显得容光焕发靓丽。[贺礼]亲朋于婚前送女家之贺礼,俗称“添妆”,贴单写“灿妆之敬”、“妆整”。这男家之贺礼则写“燕尔之敬”、“花烛之敬”……。“轿前盘”普通都在婚前一天,为酬报新妇双亲哺育之恩,及由男家赠送猪脚肉、面线、果品、糕饼等物。数量几因贫富而异。现代已在婚前一天“厅头红”典礼停止。[冠礼·开礼]俗称“上头戴髻”。有的叫“上头梳髻”。冠礼,乃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即选择吉日,选大宾,为冠者举行冠礼。笄礼(笄,簪子),乃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行绾发插簪之礼,以示成年。这种男冠女笄礼俗,是在结婚之日的前一天或当天清晨举行。俗称“上头戴髻”。男女双方选择吉日衣食,分别在本人家中停止,有的同一时辰停止,也有因男女双方庚命不同而取消。届时,在正厅、神明位、祖先神位前设香案,男坐竹筛中,面向厅内(即对神位、祖先灵位案前),女坐簌壶(一种扁平竹器)之上,面向厅外(表示出嫁)。然后由“好命人”(亲属尊长属三全福者),口赞吉语为男三梳其发,盛装(穿上结婚服饰)后加以冠礼。既冠,拜天公,神佛及祖先灵位朝拜,次拜父母、父醮以酒,申戒词。女则由“全福婆”为其梳卷髻发,银簪插髻,上开钗。即成开礼。其后,礼如前仪,拜恭奉亲,母敬以敬奉舅姑尊长之礼。既毕,双方均设筵以饯。尔后,男则忙于迎娶准备,女则入闺房,静候亲迎。[食姐妹桌]“轿前盘”那天晚上,出嫁女都约请胞姐妹,堂姐妹,女友及平常相处搞亲密,女伴团聚聚餐,以示依依不舍之情,此惜别之宴,称“食姐妹桌”,含有不祥之意,席间,把彼此期勉祝愿的心意逐个道说,且多念喜句。[搬佽]俗称“运嫁妆”,在迎娶的前面三日(远途应提早)男家送“迎书”到女家,女家就会按妆奎先发数目(陪嫁到新娘房的床,橱、桌、柜、椅、被、帐等大件物品),列成“佽单”运往男家,请其准备人力搬运,叫做“搬佽”。女家请了两个喜娘,俗称“伴房”,陪伴新娘,并代新娘料理出嫁事宜,吉期前日女家大厅置一大炉,炉中烧香红炭。一切妆整必从炉上筛过,才允许搬到男家去。同时“伴房”口里念道:“千目万目筛进来,金银财宝筛进来”。男家所派“搬佽的人”,大都是旁支的叔伯兄弟。妆整搬到男家时,要请多子多孙好命人置就位。让众人齐观。[酬神]俗称“谢天地”,古习,酬神是长子的特权。此礼普通在吉期前一天亮堂时举行,是日阖第悬灯结彩,仗道设斋,拜谢天公,三界公及众神明,奉告长子缔婚,谢天地香案要挂在厅前,王供及全猪全羊,先由父母叩拜祝祷天地及诸位神明,新郎跪下口中默祷,行三叩首。同时演出“家礼戏”(傀儡戏)。是日女家备送十二色礼品,如喜帏、喜灯、礼香、礼烛、礼炮、戏采、发盒、礼酒、桃盏、熏腿、鹿角、燕窝等致贺,此称“贺谢神”。男家仅受其前六色礼品,余“原壁”并加礼品送回,尚及戏采,须加演大戏,以为答谢。此即俗称“前棚家礼,后棚大戏”。[迎娶]其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做单顶娶,即新郎在家不亲迎,而由媒人领新娘轿单顶至女家迎娶;一种叫双顶娶,即男家备于婿轿、新娘轿双顶,新郎至女家视自迎娶。新娘花轿,男家先得准备好,轿身涂红,轿边四周红缎锈花的帏帘,因其周围绣画有花鸟人物装饰图案,又称“九仔轿”,四角轿垂珠,并点着牛角透明挂灯,显得光耀耀眼,花轿摆在大门口,让众人围观,相传围观的人越多,花轿的煞气就越少,也就越不祥。迎娶当天吉时(路途远的,应前日黄昏抵达),花轿起动,由两名至四名全福太太用红纸卷成纸条,浸了生油之后点燃照轿。然后鸣炮起轿,跟随彩旗,鼓乐自吹自擂迎到女家,俗称“迎轿”。沿途鼓乐喧天,每过一村落必放爆竹(鞭炮)三通。花轿至女家时,鸣炮接之,停于宅前,于敢壶(扁平竹器)内置瓦一块,以便轿停放而破之,亦作攘邪之意,俗称“破瓦”。[饿嫁],在出嫁前三天,新娘开端节食,到了前一天,几乎不再吃喝,由于有了吃喝,难免要上厕所,一个新娘子,岂敢在婚礼当中提出这个请求,所以还是不吃来的平安些。这就是“饿嫁”。[训嫁]出嫁女在开礼后,其母及族尊长,便教以三从四德奉舅姑尊长之礼,生男育女,治家理家诸法。[哭嫁]新娘在家中等候迎娶,去期至,一面告别父母,上轿时放声啼哭声氏族尊长亦哭勉,内容冗杂,一是舍不得分开家,二是避邪。传说,哭了才会家昌盛,哭了婚家郎家才红大。俗话叫“哭好命”。[新妇更衣]嫁出当日,清晨新妇沐浴更衣,汤水内须量早稻、麦葱三物,身上一切衣饰物皆在炉筛过的避邪凶。新妇服装:内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须坚持终身,至死后,张穿时要在穿上,意为洁身而来,洁身而去)。腹挂肚裙,裙内装放铝钱(意为姻缘)、乌糖、正谷、猪心(罐出装意取夫好同心,入洞房后由伴娘先取出量于床头柜内孩儿)等生二种物件。裙布料日得用裁制产儿衣服,因而示产儿之兆。外则穿男家送的盘头裘裙,均仿照明朝宫装,珠冠凤蟒,普通庶民仅采用凤冠。[娶嫁]新迎时与新郎同往女家之傧相,俗称“娶嫁”,往时娶嫁轿内系铜锣一面,以便敦促速为上轿(催以新妇延迟时辰上轿、可得福气多留在女家),亦作为沿途敲鸣繁华。[食旬]汤新郎轿停驻女家未出轿前,女家则遣一童子敬献四种汤(蜜茶、四果汤、鸡蛋汤、腰子汤),食此汤称“食旬汤”。[食鸡蛋茶]男家迎娶至女家,则请“食鸡蛋茶”(甜茶内置脱壳煮热鸡蛋一个)。仅喝其甜汤,并将鸡蛋用箸截开,因蛋润滑不易截开,仅以箸在碗中搅拌了事。[亲迎行列]新迎队队伍,大抵次序为:最前面的敲铜锣和放爆竹的人;后面紧接着男女双方手捧双姓“喜”字的大红灯笼,抵达婚家悬挂在大门灯梁上;再者则是宣扬队;媒要轿;娶嫁(傧相);舅爷轿(新娘之弟,其乘轿系红巾宫灯谓之新娘舅灯,以此上悬挂正厅或洞房);嫁妆梳妆台,“全厅面”(富家嫁妆、即指厅堂需用的桌椅、垫亲、屏风,神灯,花瓶等用具一式全套完备,又有一块田土的契字,以至供以死后用的寿板、用金一小型,其金价是供买之);新郎轿、新娘轿(中流以上者用四人人抬的红顶轿,普通则用二人抬的黑顶红尖轿);随嫁娴,随嫁姆(均限于宫家,官家);“子孙桶”(日后女子产儿用的洗澡盆,装入红彩布袋二人挑着,与首饰盒同担意为子孙蓄衍绵亘寿兆)。新娘轿前有一枝带根梢叶的“青竹,上面拴了一片猪肉,俗谓“点脚青”,以为嫁翁姑、夫妇,子孙皆有鸿福、康宁之凶兆。青竹又取意新妇贞节初婚之表示;其灯端系猪肉一小片,以驱避邪神——“白虎神”,俗称“制白虎”。[轿斗圆]迎娶同往之媒人须带“轿斗圆”及“轿斗猪脚”前往,意为迎团聚,“轿猪脚”是给女家接待轿夫等人用膳。轿斗圆系用一斗二升米制之圆仔粹,作汤圆资料,后世概用米代之,称“斗二米”。[过米筛]新娘轿的后面,悬挂彩色未筛一面,筛面画有太极和八卦图,意味繁荣,改写“百子千孙”吉句,有攘邪之意。新娘上、出嫁门时,由全族妇一手擎米筛掩盖其头上维护新娘上、出轿。今则以红雨伞代之,既避邪驱妖、又能避雨。[罩乌巾]新娘乘轿之前,由紫姑(婆仔)引导上厅,立于竹凳上,穿上新郎带来之围轿裙,并系肚裙,然后盖上紫帕(俗称乌巾),有科第之家,则盖红帕,以保佑新娘子安全入洞房。[上花轿]吉期正日,新郎蒙罩乌巾毕,其母亲替她在头上插一朵四季花(有的用吉花代)新郎就在父母面前哭别、跪谢哺育之恩,然后向神明祖先灵位跪拜,最后向亲戚邻里辞别谢送行礼,新郎由父兄或叔伯牵扶上花轿,以示出嫁是奉父兄之命,进轿中,手捧如意玉,紫姑放下轿门帘,轿脚下放一火炉,让轿从炉上过,一取“旺”,避邪。与此同时亲迎队伍则鸣锣升炮,奏大雅之乐,队列即起程。[放手巾扇]花轿起程,丈母娘手扶清水一碗,向轿后泼去,表示“嫁出的女儿,泼进来的水”,希望女儿此去婚姻幸福,不致休弃之事发作。在起行不远之地,新娘放一只折扇及一条手帕,谓“放手巾扇”或日“送手巾帕”,其意与前同,或取以此为临别留念,一说以此表示丢弃不好性癖,以求得和顺。[换花]迎娶途中,假使花轿与花轿相逢是吉利的,为免“喜冲喜”,双方媒人各准备人造花交流,则可转此为吉,此称“换花”。[请出轿]花轿停男家门前,由男家童子趋前端茶迎轿,旋由新郎出迎,而于择定吉时,将花轿经火炉(意与上轿同)升人大门内,继由童子奉柑桔二颗(意味夫妇圆满吉意)恭请新娘下轿。[踢轿门]新娘下轿前,新郎用扇将轿顶打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次,越用力踢,越示新郎之威严,待新妇婚后依从。同时,新娘亦将嫁妆桌柜皮箱之锁匙,托媒妁托付新郎开之,明示见于天。新娘过门槛时,依礼不可踏着门槛。新娘出轿,轿夫口念吉辞:“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作秀才。”[抬子孙桶]挑夫将子孙桶挑至新娘房,念四句:“子孙桶,过户碇(门槛),夫妻和睦,万事成”或“子孙桶,拎入房,百年谐,心相同。”重用专句,以求吉利。[拜堂]是婚礼的高潮。佳期良君,新娘出轿,新郎以红绣球绶带(多于新娘手中,男家全福太引导由东阶而上,同桌正厅向内站立(男左女右)。此时,厅堂早已张灯结彩,备香案,喜糖果品,牲礼酒于堂上,掌管人(男家全福尊长者担任)、点烛、上香,念唱点烛词:龙烛辉煌,光照华堂,玉人交拜,家庭兴隆,青丝齐眉,五世其昌……。司礼引唱:行成婚礼:升炮、奏大雅乐、新郎新娘入华堂。行见面礼:新郎新娘面辑,推手。行交拜礼:先拜天地;新娘新郎就位,新郎新娘转向厅前,男左、女右,厅空中铺有红地毯,跪拜。转拜祖宗:新郎新娘就位,跪拜,请告文(由男家主婚人父母的家父叩诵),告文毕。行合卺礼,司樽者酌酒,新郎新娘接酒,各用右手指,沾酒,先向天上洒三点,再向地上左至右洒三滴,后夫妻举杯表示,反酌。再拜高堂,向新郎父母及祖辈行礼。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转面对面,行鞠躬礼三次送入洞房:掌管人将案前绣球绶带分付新郎新娘手中,童子童女秉烛前导,新郎新娘同步入洞房。礼成:奏乐,升炮[食酒婚桌]新郎新娘双双入洞房后,新郎为新娘揭去冠孟紫帕(俗称揭乌巾“),新娘脱凤冠霞(有的是蟒袍蟒裙)换上时装。对座“食新娘圆(汤圆)”,“圆”一有团聚之意。各食之,换食之。之后有“食酒婚桌”之仪,席设“新人房”内,此即古合卺之仪,由童子童女进上合卺酒,并酌酒,由父母双全年长儿女多的“好命人”念喜句,新郎新娘行合卺礼(俗称“合欢酒”“交杯酒”)互敬互杯对酌三次。礼毕,把“房前酒”贡献宾客。席间,“好命人”念句而动用筷子,十二碗菜肴(“其中六碗为素食”),逐个挟至新郎新娘口边,作使之食状,(然后放在其各人面前碗内)。其念者句为:“食鸡,兔会起家。食鱿鱼,生子好育饲。食鹿,全寿福禄。食鱼头鳃下,快做老爸。食鱼尾叉,快做干家(婆婆)新娘含之,意未来子女多)。食桂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食冬瓜,大发花(喻短命)。食芋,新郎好头路(好职业),新娘快大肚(怀孕)胡子又相孙。十二碗菜肴中惟“鸭”音谐“押”忌用。[相见]即新娘夫家的亲族及亲戚挚友,由媒人掌管,次序由亲及疏,由长至幼,由族内亲属到族外戚属。依长幼逐一进洞房与新娘见面。先是背靠背(忌冲),然后才面对面,礼节在媒人念喜句中停止,新娘向尊长戚友依次行作辑躬礼,相见礼毕,再由新娘向来见亲依次敬甜茶;新属接领后,要向新娘送礼物,有的送金银饰物,送现钞的。[食新娘茶]新属与新娘相见之后,接着就是左邻右舍及宾客进洞房食新娘茶。虽是凑繁华,乃是借此时机看新娘。此仪,是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蜜饯、冬瓜敬客。宾客则承受其茶、糖、而念孝名(俗称“说四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回茶杯,其时贺客乃包红色置于茶杯(俗称“压樽”)为贺礼,亦念孝句祝之。[闹洞房]婚席寿宴散完之后,与新郎交厚的朋友同挚兄弟,戚属等宾客,都一拥而入“新人房”,大闹新房。俗叫“闹房”。  
[上床]旧俗洞房花烛夜,床巾概用白布,新妇睡时穿白布衫白布裙,以示女身清白。上床关,新娘悄然拿出白昼娘家带来藏在“肚裙”里的盘鸡蛋,暗中敲床边,默念(不出声):“鸡蛋敲遮风,我君怕我似怕你祖公”,俗信如此即能使丈夫惧内。新娘又待丈夫不察,偷偷把本人穿的绣鞋叠于新郎鞋上,默念:“我鞋叠你鞋,我君被我管到‘头犁犁’(头低低)。这一夜,新人房的门应由新娘开闭为宜,假使由新郎关之,则婚后终生为“妻奴”,因而新郎都不关门;而新娘为了要在婚后可以奴役丈夫,自然也不去关门。常常良久新人房的门都敞开着。但春宵一刻值千金,常常还是新郎“等不得”而去关门,在新娘子给新郎贡献“童贞”的时分,新郎要送给她“红包礼”。  
[出厅]婚后第三日,新娘始出洞房,而至厅堂拜神,此称“出厅”,夫妇先祭神拜神明,祖宗,然后跪拜父母或致茶敬亲族尊长,及与幼小弟妹见面。受拜敬之人都送礼给新娘,俗称“见面礼”。礼成,新妇旋至厨房,烹饪鸡作为从事家务开端。随每项工作,念孝句:“摸箸笼,才会知头金(重待晚辈)。搅奔浮(泔水)饲猪较会大牛(擅长喂饲)。拜灶君,起火不会熏,煮麋快滚(擅长炊煮)。[舅仔探房]婚节一晨,女方兄弟前来婚家,看望新妇嫁后起居状况。经由婚家以礼招待。  
[归宁]婚庆翌日,舅仔探房。同时发帖请新郎新娘回娘家,俗称“请四门”,旧俗也应择吉而订,普通婚后三天、五天、七天、十二天,但不超越一个月,因而也有一说婚后前月为“蜜月”。新婚夫妻奉婚家父母之命双双至娘家俗称“做客”、“双人返”、“返外家”、“头返客”,即谓“归宁”。嫁按允帖斯时派来两轿子去接姑爷(新郎)家姑(新娘)回门。新娘回娘家经随带饼果、面线、糖品、为“携手”礼分娘家族亲及邻居着属。女家设宴待之,而请亲朋好友作陪。新郎的红包赠女家父母老幼,女家又以加倍额数回赠新郎。夫妻要回男家须待日暮。俗称“暗摸摸,生‘打埔’(“生男孩”)。同时,丈母娘给姑爷婿黑白线系上108个铜钱(意祝夫妻团结经百岁祈不祥)还要送张红袋一担内装有五谷,连根带叶甘蔗二株红白扦花工,俗称“挨花”(取意红花入,白花起,子孙兴隆。返携回“毛路鸡“(即带路鸡,公母雏鸡一对),以及其他礼物。做毕,经由新郎的弟妹前往接妇。至此婚事活动完美完毕。[捧鞋筐],归宁时顺便取计线、剪刀、尺、鞋筐等妇人针织工具之类物件带回男家,俗称“捧鞋筐”,因而类物品与喜事有相克之嫌,帮结婚日不便携带,经在后来始可带回。[官点心]婚后一个月间,娘家常服食品,点心,补品等物提送男家,供新婚夫妻食用,俗称官(携)点心,使其在度蜜月。婚嫁忌讳[同姓忌婚]民间俗语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姨表忌婚]民间以为姨母等于母亲,姨表兄妹等于亲兄妹,严禁迫婚。今基于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利的科学认识,亦反对姨表迫婚。[月份忌]旧俗的农历五、六、七、九四个月忌婚,俗说“五月差误”,解以此月结婚,两家不和睦或有婚事践约;“六月为一年之丰”,解以此月结婚,不会圆满结果,因此称“六娶半年某(妻);七月为鬼月,即说“七月娶鬼某”;九月因九月与狗音同,即说此月结婚非不祥,有日:“九月狗头重,死某(妻)亦死九(夫)。”整个婚嫁礼仪活动都请日师选择吉日启辰而行。[生肖忌]在举行结婚典礼时,忌属虎的人观看,因生肖属虎不但会伤人,而且“虎胎”不善生育,怕冲了新娘婚后不生孩子。[小儿忌]婚嫁时忌小儿在场,因小儿易哭不吉利,也忌服丧的寡妇在场。[跨门忌]因俗新娘子入男家,新婚期间跨门坎(槛)时忌踩上门槛,以免冒犯“门神”,或说是凌辱门楣蹂躏尊族。[嫁衣忌]新娘子衣服忌有口袋,怕口袋会带走娘家财物,亦忌用两块布缝接,以免夫妻相处感情有痕,以示防再婚。[送礼忌]应双数,忌单数。[忌坐新人床上]进入新人房中,忌坐新人床上。婚俗奇迹[母仔家爷仔]即称母女同时嫁给婚家的父子,父子母女间分别各成婚配,即所谓“桃花夹竹”。[指腹为婚]有两种情形“一是相互指腹婚两家和睦一面之交,二人的妻子同孕妊时,两家父母事前口头“两家生女结为姐妹,两家生男结为兄弟,一家生男一家生女结婚为夫妻。”另一类双方指腹婚,即一方孩子曾经出生,另一方则尚在母腹之中,将腹中之儿许配。此种婚姻,因岁月隔久,两家环境显有变异,以后常会发作双方的纠葛或解释等事。不过也有不敢践约而牺牲其命运者,例如男方虽未婚夭死,女的也有与神主(牌位)冥婚。指腹为婚其缘由,不少完整是维护门第,封建社会中婚姻的门第观念历来最重,个个都想攀高亲,得一门好亲便觉增光添彩……。[冥婚]俗称“娶神主”,不常见之风俗。旧时大都在科第及富厚上流社会中呈现。其情形略述于下。女人未订婚以前死亡者称之孤娘,俗信死亡灵“讨嗣”(讨求后裔为之祭奠),其家人即死者冥婚。为免其作祟,乃托媒人找穷人,以赠多额的祭奠费为优裕条件,将神主婚嫁之。普通穷人可应用这笔钱,充作另娶女人之婚费。男视娶入神主为正房,另娶的则为后妻,其迎娶方式,先是由媒人代理男方,择吉日送礼以拜神主,当日神主抬于黑轿,待神主迎主厅头桌上,始许娶入红轿的新媳,日后另择日收其神主合祀于男家历代的“大牌”,承受后代子的香火。女人于订婚后死亡,男方也与之冥婚,都在结婚前一日或同日娶神主。其娶入的情形与上述同之。订婚后男女双方均告死亡,男家娶神主并香炉前且置金钱若干,以示日后收由兄弟间立“过房子”(养子)继承宗桃。古俗男人先死,已订婚女人有意“守寡”时,女人即要于丧葬那一天穿婚装乘轿到男家,男家以礼迎接。之后,新妇开式上问候男之病状,男家即言答以男病已愈。然后女改穿丧衣,居户内哭送之。反之,即不作上述婚式,仅以普通人参列其丧葬礼而已。[入赘婚]又称招养婚。也有两品种形:生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到女家为夫婿的方式,俗称“招子婿”。入赘婚姻常糟富贵人家的歧视,但却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同因有的“婿补代”的传统观念有关。另一种已婚妇女一夫主已故,为其扶养前夫后前婿的遗子,以服待翁姑式维持一家的生计,而招夫招婿,谓之“接脚婿”。另外所谓“按脚查某子”系儿媳妇死后再娶入的儿妇,由于与前儿妇生家父母亲属,与之结成父母关系。喜事柬帖,普通放在柬帖封套内,然后发给对方。柬帖多用红纸制成,若用其他物质做成,也要涂成红色。婚姻嫁要的柬帖封套要比普通讯封大二至四倍。其正柬帖封套也有木或铁皮做成,应由漆成红色,俗称“缺盒”,还可更大些。按老格式:正柬和全柬帖、即全帖式,是将一张红纸折成十等分红长方形,正面写正字或礼目(或仪园)等字,而如今通行的只是折成四等分或六等分,也生长方形。双柬帖即双帖,是将一张红纸折成两等分,也生长方形。单柬帖,用一张长方形红纸做成。正柬帖,是世俗郑重礼节所用之署名的正式红柬。对严肃喜事,对上级或对本人很敬重的人,应该用正柬帖,正柬帖中央,书写“正”字或“整”、二字或“全福”二字。婚姻嫁娶的亲家帖,迎亲帖,迎亲日,新郎拜岳父母等帖均应用正柬帖。礼单帖普通用全帖、也有用双帖,帖面左上角写“礼目”或“全福”二字。跟随正柬帖而发出,请客帖、拜亲帖、领谢帖,普通用单帖,但也有双帖或全帖。正柬帖,一定是全帖,但全帖不一定是正柬帖,各种柬帖的用法,因事、因人因地而略有差异,用时应留意尊重中央习气,防止过失。柬帖,俗称请帖,是表示对客人的尊崇,也标明对此事的诚意和郑重的态度,所以在样式和装帖的设计上,要留意其艺术性,美观精致大方。古代,有相亲风俗,未定亲前,双方经问名已传送庚谱,年庚合然后定视,故无请庚一帖。现代婚姻自主,有的人定亲后而未获庚谱,因而有请谱一帖。庚谱(即八字帖),字数要成双,上写到头下写到尾,古例,庚谱以十二字(也可十四字)为合格,不可加减。假如出生月份,是十一月十二月,月份要用月份的别称。如十一月用“子、畅、复”……十二月用“丑、腊、临、淙……”月,以免多一个字。普通写庚帖,都用全帖式,但下版放空,亦可用单版式。不先求婚帖之帖文为“全福”、“恭辞”。凡结婚诸事写帖,应出父之名,或父亡出母之名,父母俱亡,应同具先之名,或母在要出对亲兄弟之子,亦应母帖生对亲家称,别为主婚方可如此。若有改嫁要认亲者,经签上可写“会亲之敬”。凡结婚与帖,字向俱要成双。依古俗:“鞠躬”二字亦用“顿首拜”(上所示格式同之)。附:乾、坤书词一例:乾书记:圭璋比质,日月为姿,梅芽振茁,乾坤辟第一文章阳气潜萌宇宙调自然律倡。坤书词:乔木之可依,亦丝萝以待托,从此秦楼风月,浴奏鸾笙,武陵春色同谐鱼水。婚书帖内男家写年庚上版中央,并于右边上写“天”字,下写“长”字,下版留给嫁回复:女家亦写其中央,并左边上写“地”字,下写“久”字。婚嫁封色常用语贺娶通用:喜仪扇仪婕仪花烛之敬娶妻:新婚之喜茶谐伉俪鸾凤和鸣宴尔之敬续娶:宝镜重圆琴瑟重调续弦之敬重圆之敬另娶:易弦之敬娶儿媳:新春之喜娶孙媳:新太之喜定亲:订盟之敬文定之敬订婚之敬贺嫁女通用:粉仪脂仪花仪妆仪嫁女:令爱于归之敬千金于归之敬令媛于归之敬于归之敬出阁之敬整敬嫁孙女:令孙于归之敬新婿回门:玉趾初旋旋吉之敬谢媒人:月老之敬何仪冰仪礼物婚嫁男女双方两家互赠礼物,品类繁多。依照传统礼仪,赠送礼物要具送礼帖单;承受礼物也要出具谢帖,这是“礼尚往业”的请求。在礼物的称号,数量书写上,也有考究,不宜用俗称号呼,应用其雅称和特别写法。贺婚用物[竹]竹以高洁质量而成为一种不祥意味物。用四季长青,也用来恭喜老人短命。竹子与梅花通在一同,构成“竹梅双喜”的不祥图案,用于贺婚的好礼物。[梅]被称为“天下尤物”、“冰肌玉骨”,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竹梅双喜”不祥图案中画着竹、梅和两只喜鹊、竹喻丈夫,梅喻妻子,用这样不祥图案恭喜新婚。[茶]被人们看成洁性灵物,饮茶是一种洗濯尘顽的涵养。茶会生子,但不能移植,移植则不再生子,因而茶用于有不祥意义的礼仪中。取其不比赛子不忘受聘女子不再动摇,结婚了就会早生贵子。因而,旧俗穷家聘礼中有“下茶”,而女家叫“受荣”之仪。白色茶花还是纯真爱情的意味。[枣]音“早”“早生贵子”“早发财”新婚礼仪,人们用枣、栗子、花生撒帐两床上寓意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莲]莲花并蒂同心,一蒂两花,管用“并蒂莲花”恭喜男女为合,夫妻恩爱。莲有莲蓬,莲蓬与花同时生长,放莲又喻“早生贵子”,多子的莲蓬也意味着多子多孙。绣上新花儿的荷花还是姑娘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是爱情的意味。[栗]栗是果木,栗子可食用。“栗”与“礼”谐音,用以表示妇人赞。“栗子”与“立子”谐音,用作为祝吉求子的不祥物,婚礼上用枣和栗意味“祝福早生贵子”。[百合]被称为“送子仙”。在婚礼,过华诞时人日常以它作礼物。传说接到百合这种礼物的姑娘日后成家定当生男孩。它又包含着“百年好合”之意。因此婚俗中,新郎新娘要进洞房时,要同饮百合汤。把百合花图案绘在洞房屏风上,或绣在枕中,床单上。百合传说也能驱除邪魔,人们在每逢五月初五,把它悬挂门窗上,或床头帐里,可避免各种邪毒损害。姑娘用百合花装进绣袋里,缝故意形香色作为情物送给心上人,她的爱情会永远美妙。[红豆]又称相思子。用于长寄相思。古今士人淑女秉撷红豆、赠送给心上人,表示爱情之真诚。[万年青]它是民间应用得比拟普遍的不祥物,每逢喜事节日,必供万年青于案头,以图瑞祥。民间盖屋搬家用万年青摆于庭前,意寓顺遂长之。娶媳日家女,也用它,恭喜新婚夫妇生活调和如意,爱情万年长青。[金鱼]因“鱼”与“余”谐音,意味不祥富贵、“金鱼”与“金玉”谐音,意味“家徒四壁”。人们常以“如鱼得水”来描绘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生活调和美满。贺婚(贺寿,毓麟)用物甚多,如金银饰物,时服靓装,居家用品等皆然。贺婚用语:宴尔新婚神仙眷属诗咏河洲宜家宜室和如琴瑟鸾凤和鸣香添红袖珠联壁合燕侣莺俦金周叶吉人面春风赤绳巧系天赐良缘鹣鹣比翼凤凰于飞宝镜重圆福禄鸳鸯龙胜凤翔婚嫁占兆[礼饼占]纳采时分送人家的礼饼,饼面不要有火焦的中央,否则会被人笑新妇平常爱饶舌;饼烧得不美,亦会被笑新妇不美。[下雨占]:结婚当日下雨,占丈夫是酒徒占新娘平常吝啬,物件不肯借人家运用,被雨淋嫁妆。[婚夜占]婚夜新娘房关门后,新郎立刻下锁,此防新妇以后频繁的外出。[新娘占]与女方谈婚时,为占这个将来的新娘性情或命运之好坏,男方即在神前放一碗清水,经三天后,水污则不祥,水清解为凶兆。[喜烛占]婚礼之后,夫妻齐拜祖宗,此时一对喜烛拟新郎新娘(男左女右),一方的火光熄灭则占为该方先死。[归宁占]嫁出的女儿归宁回家时,一跨进门,假如正遇家人在生火或煮饭,即占终身将与其姓不和。  
十三、德化县丧葬风俗  
德化县旧的丧葬之事,确实是不同普通。  
人们对死的注重,从婚嫁时置棺木作嫁装到六七十岁即“办前程”(后事)可窥一斑六七十岁,便开端为本人准备“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  
棺材普通都用杉木,普通关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寿木”,寿木竣工,至亲好友送礼庆祝,祝福主人百年短命。  
安葬之地要有“来龙”、有“下手”,朝山秀丽、望水降临的“牛眠大地”,地选好后建生坟,俗称“作风水”。  
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盛大以致过于繁琐,大致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等等。  
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色有变,行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逃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召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以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古蕲州黄梅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德化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划一入棺,谓之“入殓”。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缘由,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普通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抵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干陈棺摆正。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十四、德化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赤水煎粿  
赤水煎粿是德化最知名的传统小吃之一,它选用上等晚米浸泡,制浆,再调以一定的佐料,置蒸笼蒸熟,再切块油煎而成,其质量细嫩、香酥,色泽金黄,肥嫩鲜美,具有色、味、质、形皆优的特性。在油煎过程中,香味四溢。可依据喜欢的口味蘸辣椒酱、醋、酱油等食用。  
2、煎肉饼  
纯手工制造,在德化当地甚是有名,每天都是限量售卖的,个头与煎包差不多,会偏大一点,焦香酥脆的表面神似芝麻小面包。肉馅分为瘦肉和三层肉两种,通常会用黑白芝麻来辨别。  
3、大肠羹  
望文生义是由猪大肠经过层层的处置,用番薯粉停止拌匀,然后放到大锅停止泡煮,待将熟之际,放点葱蒜,滋味相当不错,到德化的朋友不容错过。  
4、苦菜汤  
在德化,苦菜汤是众所周知。无论是餐馆还是寻常人家,都非常受欢送。由于风味共同,具有清凉降火、消炎解毒的成效,被称为“德化民间第一汤”。  
5、米粉肉  
米粉肉这道菜在德化传播的历史有百余年,不少人家逢年过节都会上这道菜,它由最早的小碗美食已升格为宴请桌上令人大快朵颐的大盘菜了。芋头和肥肉分离后,肉的脂肪和米粉的香浸透到芋头中去,芋头味更足了,而肉也不油腻了,成了绝配。  
6、糯米糍  
糯米糍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把舂好的糯米糍,用手捏成鸡蛋大小,放进拌有花生仁、芝麻、红糖炒熟磨细的米粉盆中滚过沾满后食用。另一种是把鸡蛋大小或更小的糯米糍丸蘸拌有葱头、生姜等调味品的糖浆食用。  
7、德化过饥草汤  
在德化,喝过饥草汤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气,看似朴素无奇的草药,与大骨小肠的炖煮产生了巧妙的滋味,发作了巧妙的力气,将草药的精髓和大骨小肠的营养,充沛的交融,烹制出低价又营养的美食。  
8、蕨脯汤  
蕨脯是蕨菜晒干后制成的蕨菜干。蕨菜又被称为不祥菜、短命菜、山菜之王,不只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成效,还可强壮机体、加强抗病才能、进步免疫力。同时,蕨菜滋味油腻,因而是十分合适夏天的一道菜。  
9、德化梨  
德化梨主要散布在美湖乡、上涌镇、葛坑乡、国宝乡等4个乡镇,年产量达8000吨。该种类具有成熟期早、果型美观、汁多、肉脆、酸甜可口、风味共同、产量高等特性,可比其它地域早熟20天左右。1999年参与福建省早熟梨评选以成熟期全省最早、质量全省最优取得全省第一名。  
十五、德化县著名景点  
九仙山  
九仙山在赤水、上涌、大铭三乡接壤处,海拔1658米,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在尤溪之南,山有九峰。历史最低气温达零下15.6摄氏度,当气温低于0℃会有雾凇,年雾日达300天。景区内的灵鹫岩和永安岩都是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灵鹫岩  
灵鹫岩位于九仙山巅东侧,是县级文物维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开元四年(716年),尚存“甘泉”、“说法台”、“回照池”等胜境。寺的墙、柱均为石筑,释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为石雕。明万历年间柱础重修,新建山门石坊,德化知县杨文正“一方净土”题匾和永春知县夏忠“胜迹维新”题匾于坊上。大学士张瑞图,太仆丁启睿,状元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邑司训甘天训的题刻牌匾,悬挂于主殿两侧。清初整新两殿,增置岩田。16—18世纪,这里曾是省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其僧徒分红九仙派18个支系,开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处寺庙。  
永安岩位于九仙山南麓、德化县赤水镇铭爱村与大铭乡大铭村的接壤处。唐代开元年间,该地系九仙山僧邹无比垦种荇菜之处,故称“荇菜岩”。后来蛇神岳氏修炼成真,建有寺宇,奉蛇氏尊王。明代天顺年间,青年儒土史云济,法号妙应,到此地出家,并与铭山周进宗结谊。天顺八年(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莰化前曾嘱其徒日:“吾大劫未尽,化后悬我骸于大椿杪,六十年后则永安于此。”周进宗遵嘱,将其化后骨骸挂在铭山周氏祖字旁的大椿树梢。嗣后,侄儿周琼捐献山场,筹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时捐田千担作为岩租。明嘉靖初,椿树梢发光,周进宗孙孟士等取其骸塑佛像,祀于永安岩。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林顺七及住持僧应经再次募缘修建,正殿佛龛尚保管当年修建的文字,民国初重修,岩字系木构,歇山顶式,由正殿、中殿、观音楼、饭堂、地藏殿、护界亭等局部组成,总建筑面积829平方米。正殿供奉云济史公祖师,左边蛇岳尊王伽兰佛,右边安放着檀越主周进宗、周琼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组成的藻井,圆天画着太极圈,构造精彩别致,独具一格,明、清时期大学士史继偕,进士翰林院反省赖垓、太常寺卿李懋桧偕其侄进士李为观、进士知府李道泰,先后为该岩题赠牌匾。现尚保管的有赖垓的“法云真际”牌匾和民国时期的两对木刻楹联,寺字东侧有护界亭1座。  
戴云山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顶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德化县境内的宗教寺庙、名人堂屋、古城寨和反动斗争遗址等旅游资源众多,比拟著名的有: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戴云寺,屈斗宫古窑址、五代后唐的周香林寺以及苏十万抗元斗争遗址群、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活动遗址等,岱仙瀑布更是令人叹绝。还有以生态观光,史载,远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开基建寺。唐时,泉州开元寺僧袒膊(名知亮)敬慕钟灵毓秀的戴云山,常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后,徒弟将其遗体运往戴云山寺,塑像来祀,后其师慈感亦在此坐化。两位僧人同被信奉为戴云寺的始祖。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怀整重建。今寺宇左近尚存有南来淳祜四年(1244年)建的石板桥,大殿正中有明洪武二十年二月建的拜坛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1684年)、乾隆庚辰(1760年)、乾隆己丑(1769年)局部维修的记载碑石。殿宇系木构歇山顶建筑,梁架构造简单。  
石牛山  
石牛山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东部,海拔1782米。主峰海拔1782米,是我国两处古火山放射状迸发口之一,是火山口保管较好的活标本,素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出名,有龙泉洞、飞凤石、老龟征途等景点百来处。山岗石林遍及,成片的原始红豆杉与数十种国度宝贵树种生气勃勃,山中名观——石壶祖殿是闽台两地的道教圣地,传播着甚为普遍的神奇故事。  
石牛山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该山是个典型完好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构成的山峰,构成丰厚多姿、巧妙无量的岩石山洞。  
石牛山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添加了诱人的颜色。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悬立如碑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迂回。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斗魈魅。  
岩石上数十处的足迹、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台等遗址。山麓的石壶古寺,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1939年兵乱中烧毁,已由侨胞、本县乡民集资修复。寺前有龙池,池内卧着石牛,在水中似沉似浮,形态逼真。石牛山还留有古代“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长生塔”、“石壶福地”、“洞天”、“大客台”和一些字迹含糊不清的摩崖诗刻和字刻。  
听说,周代楚邑苦县有一位清正的御史官姓李名乾,娶妻洪氏名婴敷。洪氏夫人怀胎12年之久,临盆时又遇难产,圣母娘娘攀树之枝,便剖左腋而产下一个黄面鹄首的男孩子,李御史心里越想越快乐,就把他取名为李耳,号伯阳,因怀胎12年才生下来,出生后黄面,因而,又把他叫做“老子”。  
传说,老子终身下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就启齿说:“唯道独尊”,到了第九天就长成九尺身体的汉子,双眼方瞳,长眉,鼻子生双柱,聪明颖悟,以三十六法心理性,究忠尽孝。后来做了周朝守藏史的官,又出任周室柱下史,周昭王时驾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函谷关令尹请他著《道德经》五千余言。有一年七月的甲子日,有人看到老子是个大耳长须,童颜鹤发,气宇超凡,仙风道骨,身骑青牛之上的仙人,手执云帚出游东瀛,把青牛放在东海之滨,本人驾云到东瀛州去了,有一天,老子急于回太清宫,遗忘了收回青牛。后来青牛见不到主人,就在海滨的一个小山顶上,仰首向天长叫,叫一声小山就升高一寸,它想借此山直接通达天上太清宫去见它的主人。因而,一声一声地叫,叫了六万声,这个小山升高了六万寸,这时叫得声哑口渴,当它俯瞰山下时大海不见了,脚下尽是层峦叠嶂,再往天上一看,离天大约还有三尺三,因而,它又张口想再叫,可是口太渴发不出声来,没有声音山就再不升高了。青牛的口也合不上了,从此,它就变成一头张口向天长叫的石牛。后人见此座山似牛,又尽是石头,人们就把它叫做石牛山,其牛头向天张开的牛嘴成为石牛山景色点的一绝。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从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能够看到飞流直下,水雾构成的虹霓霞雾,使你感到山岚袭人。岱仙瀑布号称“华东第一瀑”,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宏伟的飞仙山峰,落差139米,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岱仙瀑布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岱仙湖休闲区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中心,船岛山、下狮山、背腰里内湖、大云山内湖、葫芦坑内湖、虎尾山农田。  
岱仙瀑布有“华东第一瀑”之称,发源于泉州市德化县石牛山的赤石溪,溪水流经山势雄壮的飞仙山峰,飞泻直下139米,被誉为“华东第一瀑”,巧妙的是,局部溪水流到边崖,构成一道更宽的、水流似油从漏斗穿过状的油漏瀑,因而岱仙大瀑布也称岱仙双瀑。整个瀑布气势特殊,宏伟壮观,晴天,阳光直射,水帘发光,彩虹时隐时现,似巨幅珠帘下垂,象彩绸飞舞。蝉鸣、鸟语、流水声相互应和,象演奏交响乐,妙趣横生。通往石牛山的公路从瀑布崖顶穿过,下车俯瞰瀑布,更使游客恋恋不舍。沿赤石溪而上,一路溪水潺潺,浓荫覆郁,林木苍翠,藤萝虬结,蕴深涵幽,鸟鸣谷应,峰回壑荡,沿路神形俱备的自然奇迹,构成了共同的原始生态幽境。岱仙瀑布的右上方有一座飞仙亭,传颂着仙女显圣救民的美丽故事。凭栏探首,下临深渊,岱仙双瀑左右衬托,气势特殊。阴天,飞瀑溅沫,洋溢着乳白色的浓雾,烟波浩渺,苍茫一片。近观如漂浮空中,畅游仙山琼阁;远观似珠帘襟带,虹霓霞雾,轻盈飘渺。夏时,凉风微拂,雾岚轻扬,清爽怡人;冬天,冰棱千丈,凝固着动态的美,折射着七彩阳光,更是一幅奇特的景观。山谷里,翠竹连绵,乔木挺立,灌木丛中装点着野花,有刀山火海、河马石、浴仙池等数处景点,与瀑布互相映托。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双翰村,又名水尾桥、双翰桥亭。广济桥横架于古木参天的双翰村水尾峡谷之间,官道称它为风雨桥。这座历尽沦桑的古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该桥两边横置一座座板椅,直竖一条靠背椅,可供行人休息、避雨、乘凉时息坐,桥中顶仿宫殿建筑,搭个小巧小巧的藻井工艺清湛,独具一格而出名遐迩。桥廊屋顶盖青瓦片,中央再起一座歇山式小殿楼,犹似空中琼楼仙阁,绚丽特殊。这座桥历经500个春秋的古桥建筑,完好无损,成为胜迹。  
狮子岩  
狮子岩又名狮峰岩,始建于南宋淳熙己酉年(1189年),距今已有800多年,该岩寺为重檐歇山式木构造,古朴古香,富有宋代古刹建筑作风。该岩四周布满奇迹,神话多多,有“世外桃源”之称的狮喉,有自然伸缩的“狮舌”,还有“仙人迹”、狮子寨、千年罗汉松、方竹、“树中树”等等,招来无数文人墨客至此领略旖旎风光,借景赋吟。该岩1942—1945年曾树立中共公开交通站,一度成为德大边委与省委机关联络中心。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反动遗址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反动遗址位于水口镇昆坂村。1943年,在国民党顽固派大肆“围歼”反动依据地时,为荫蔽积存力气,中共福建省委从闽北转移到闽中。同年12月,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及游击队20多人来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陆续来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18座竹棚,开了2个操场。省委机关转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春和南安八都等地树立了几个据点,使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闽中地域的莆仙、晋南惠等依据地联合起来。这一时期,坂里村曾成为全省反动活动中心。省委机关在这里召开省委会议停止整风文件学习。省委兴办《顽强斗争者》刊物。游击队奇袭莆田县涵江交通银行所缴获的伪币,也是带到坂里由省委分别发送给闽北、闽东北和福州等地域的公开党组织。还曾在这里用电台同中共中央联络过一次。并组织毛厝、坂里村的大众停止抗丁、抗税的斗争。省委机关在坂里住了4个月,于1944年6月,才分3批转移到仙游东湖。  
岐山堂反动原址  
岐山堂反动原址位于水口镇毛厝村。1941年冬至1949年中共闽中公开党在毛厝展开反动斗争,岐山堂是毛厝地域的反动据点之一。1945年5至12月,中共闽中特委和司令部指导人带领游击队驻此并于同年7月1日在岐山堂召开留念建党24周年的大众大会,9月又在此召开庆贺抗日战争成功的大众大会。1949年3月,中共仙德工委在岐山堂设立指挥中心,展开“搞枪筹款,武装队伍”的活动。嗣后,随着反动工作的需求,树立永德仙人民游击队总指挥部指导永德仙人民游击队,在永德仙边境地域游击斗争期间,曾在歧山堂设立指挥机构。  
戴云山国度自然维护区  
自然维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修养区、生态平安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平安岛屿,是中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厚的维护区之一。它成立于1985年,总面积13472.4公顷,森林掩盖率93.4%,是福建省最早树立的自然维护区之一。维护区内有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共115种,国度Ⅰ级维护野生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Ⅱ级国度维护植物17种,省级维护植物27种。国度Ⅰ级野生维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3种;国度Ⅱ级野生维护动物有白腹山雕、虎纹蛙、白鹇等36种。2004年经过国度级自然维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升格为“国度自然维护区”。其主要维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维护中国大陆散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管最完好的黄山松林、重要的昆虫、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他濒危动植物物种。  
云龙谷  
国宝云龙谷景区里的农业创意园区原是一片荒田,经过一年多的不时完善规划设计,这里已被改形成集农业观光、科普宣传、花卉苗木培育基地为一体的农业创意园区。云龙谷农业创意园区占地50亩,香草培育区里总共种植薰衣草、紫苏草、迷迭香、薄荷等13种香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