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邹城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10-05 10:1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邹城市地理位置概述  
邹城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座落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09′12″~35°32′54″,东西最大横距6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6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66559人(2020年)。辖3个街道、13个镇,市人民政府驻千泉街道平阳东路2699号。邹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和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境内有邾国故城、野店遗址、凫山羲皇庙等遗址。主要旅游景区有孟庙、孟府、孟林、峄山风景区、明鲁王陵、上九山古村、凤凰山风景区、铁山公园、护驾山植物园、五宝庵山等。邹城市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特产核桃、樱桃、食用菌等。构成了以煤炭、电力、机械创造、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有邹城经济开发区、邹城工业园区2个省级开发区。是原兖矿集团总部所在地,华电国际邹县电厂位于境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244省道纵贯南北,319省道、临菏路横穿东西,白马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  
二、邹城市文化  
2021年,邹城市有博物馆2个(国有博物馆1个、非国有博物馆1个),市级以上文物爱护单位总数达56处,当中,国家级8处,省级39处,济宁市级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含国家级),济宁市级41项(含省级、国家级)。年末共有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90万户。  
三、邹城市历史文化  
孟子生平  
孟轲(约前372一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字子舆,邹人。先世是鲁国公族。晚年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亲孟孙激。孟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困,全靠妈妈仉氏教养,其“三迁择邻”“断机教子”典故家喻户晓。孟子幼年就“设俎百,揖让进退”,童年时期进入学宫,“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开始收徒讲学,至36岁时门生已达数百人。44岁起,带领弟子们先后游历了梁、齐、宋、鲁、滕、任等国,宣传自我的思想主张。曾在齐国任过客卿,并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他劝说国君们讲仁义,重德治,施行仁政、王道,反对不义战争。晚年回乡,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思想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提出“仁政”的主张,描绘出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蓝图。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严正责备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力图把现实政治引到“保民而王”的轨道上来。公开标出“民贵君轻”口号,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原动力全靠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和“良能”,“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所以贵在一个“养”字,依据子思“思诚之道”,从心性哲理修养上,构造出“尽心”“知性”“知天”的主观唯心论体系,最后得出“万物皆备于我”的结论。  
后世纪念  
为孟子立庙奉祀,始于宋景禧四年(1037年)。孟庙最早由孔道辅建于四基山孟子墓旁,由孟子后裔特意主持孟子庙祀事。因距城较远,祭祀不便,后迁建于县城东郭;东郭地势较低,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县城南门外道左,定址至今。宋元丰六年(1083年),敕命追封孟子为邹国公;次年,以孟子配享孔子。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与其他圣人共同被去掉封爵,直称“亚圣”。  
孟庙祭祀有各种形式,祭期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祭礼为丁祭,在每年仲春、仲秋(农历二、八月)上旬逢丁的日子举办;其次祭以冬至日孟子忌辰,以示纪念。每年清明前一日、十月朔前一夕及腊日,嫡裔宗子都在四基山孟子墓前举办祭祀活动。对孟子父母亦有祭祀,如断机堂祭于每岁仲春、仲秋上丁日;马鞍山孟子父母墓祭于清明日、十月朔日;孟子故里祠祭于每年正月朔日、二月二日,十一月望日、腊日。2007年起每年春天,邹城举行“中华妈妈文化节”,在孟庙举行纪念孟母孟子大典。2014年起恢复冬至祭孟。  
孟氏家族  
孟氏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至北宋年间被孔道辅于凫村寻得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孟氏后裔始被授予官职。明景泰二年(1451年),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封“亚圣奉祀官”。1949年,七十四代孙、亚圣奉祀官孟繁骥赴台湾,1990年病逝,奉祀官由其子孟祥协接任。至此,孟子后裔世袭官承袭了十九代,历时五百余年。  
孟氏立行辈可追溯至明代孟希文,至清代已续至第105代。自“希”字辈起,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祐,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宁,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跟随族众增多,为分清“支份”远近,划分为十一派、二十户,十一派从第55代“克”字辈开始,“希”字辈22支划分为二十户。至今,邹城地区孟氏族人分布在北孟庄(皇粮庄)、南孟庄、孟楼、孟官庄、孟傅、山头、庙户、大束、凰翥、八里沟、邹城南关以及凫村等地。  
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邹地与鲁地所构成的地域文化。因为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邹鲁遂成为文教兴旺之地的代称。邹鲁地区早期的历史人文加上随后产生于此的儒学,并称之为邹鲁文化。邹鲁文化起到尊孔孟好儒、重视礼乐教化的特征,主要包含亲亲孝悌、礼义廉耻、保民重民、节俭朴实等思想观念。庄子曰:“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史记》云:“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跟随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邹鲁文化由原来的地域文化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邹鲁”亦成为文教兴旺之地的代名词,国内和境外多地有“海滨邹鲁”“东南邹鲁”“江南邹鲁”“小邹鲁”“闽邦邹鲁”“滇南邹鲁”“陇右邹鲁”“海东邹鲁”之称。2014年起,邹城联合各邹鲁文化名城举行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  
四、邹城市文物古迹  
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有各种文物古迹500余处,3A级以上景区18个。  
五、邹城平派鼓吹乐  
平派鼓吹乐繁衍生息在被人们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城市——邹城。作为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民间音乐代表,平派鼓吹乐因其持久的构成发展历史和重要价值,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据考证,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慢慢被本地市民接受,扎下根来。起初唢呐作为乐器仅被当地人们用来自娱自乐,随后一些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慢慢以吹唢呐为业,特意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当时的唢呐有木杆和锡杆两种,随后人们通过对唢呐制作用料的对照发觉用铜来制作唢呐更具特色,于是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摸索创造出了铜杆唢呐(俗称小铜杆),并在演奏的曲调中融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构成“平派”鼓吹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鲁南及其附近周围地区。当中以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4个乐班发展尤为快速,这些乐班去外地谋生时慢慢把“平派”鼓吹乐传播到各地,进一步扩大了“平派”鼓吹乐的影响。至此,“平派”鼓吹乐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  
“平派”鼓吹乐的杰出代表孙玉秀(男),出生在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白水村,五世唢呐世家,8岁从父学艺,20多岁时名噪鲁南,被当地人誉为“孙大吹”。在1959年任山东省歌舞团独奏演员期间曾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隆重演出活动,并于同年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非常是在1992年文化部主办的“92‘朱载堉’杯唢呐邀请赛”中被授予“民间唢呐演奏家”称号,他用铜杆唢呐演奏的《鸟兽闹春》等,质朴细腻,婉转缠绵,将“平派”唢呐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其演奏的《哭长城》、《集贤宾》、《夜看人》等13首曲目和《孙玉秀生平》被辑入1994年八月文化部部署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  
“平派”鼓吹乐主要乐器是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约6厘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季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铜杆唢呐音色饱满高亢、清脆亮丽,富穿透力,起到铮铮金属之声。它的音域包含两个八度,可区别演奏五个调,即:平调、雅调、越调、五字调、凡调。其演奏技法除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及吞、吐、垫、打、抹、压外,还有舌冲音、气拱音、反弹音、反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三弦音、萧音以及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接连不断)等,有的时候还糅进魔术和杂技。  
“平派”鼓吹乐之所以成为“平派”艺术,有4个方面的因素:一、它主要以铜杆唢呐为主,通常拜师学艺时都先从平调学起;二、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为“平笙”,演奏时多以平调为主;三、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习惯把徐州、苏北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南路家什”,把巨野一带的鼓吹乐称为“西路家什”,把临沂及其以东的鼓吹乐称为“东路家什”,把邹城以北的鼓吹乐称为“北路家什”。而“平派”鼓吹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四、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  
“平派”鼓吹乐的演奏风格:平和、轻柔、婉转细腻,于平中见奇、稳重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非常是一些模拟演奏,如摹仿鸡啼鸟鸣、狗咬马嘶、人声歌唱、哭笑、对话(俗称咔腔)等更是惟妙惟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平派”鼓吹乐演奏的传统曲目有:《哭长城》、《集贤宾》、《夜看人》、《哭五更》、《十样景》、《绞句子》、《火烧葡萄架》等作品近百部。常用的乐器种类有:吹奏类、弦乐类、打击乐类等。  
“平派”鼓吹乐源于民间,服务大众,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记载了历史上一些传统的“东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研究民风民俗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峄山传说故  
女娲补天  
远古时代,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巨人盘古开拓天地之后,天地间有天皇伏羲主宰。相传天皇伏羲去世后,其妻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我们女皇。水神共工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部族北伐共工。  
这一仗一连打了三天三夜,直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共工尽管勇猛,但终因邪不压正,被祝融打的节节败退无处可躲。  
兵败的共工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响,天崩地裂,月歪星斜,山林起火,洪水涌出,大地陷成一道道裂纹,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龙蛇虎豹出来吞食人民。放眼四野,白骨千刃,血河万里,我们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应对着灭绝的惊险。  
女娲见自我的臣民们快要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她遍涉群山决心炼石补天。最终她登上山高顶阔,水足石多的天台山,从北面抓了一把沙,从南面撮了一把土,从西面取了一堆石,点着天火,把沙、土、石汇成五色彩浆,冶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就了36501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与众将官共同补天。  
为了预防天的再次塌下来。女娲又从东海里捉了只龟,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撑起天的四个角。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从北面抓沙的地方,从南面撮土的地方,从西面取石的地方,出现了三个大深坑而无法抹平。至此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构成了北面的吐鲁番盆地、南面的四川盆地、西面的的青海湖。  
因用五色石补天,天上构成了的彩虹、彩霞。  
天补好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去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十分欢喜,高兴地吹起了笙箫,那些1五色石剩下的碎石碎块随萧声飞起,刹那间一座有亿万石块堆积而成的山拔地而起,直穿云天。  
因为此山屹立在神州大地的东方,都称他为东山,又因它与泰山南北而立,低于泰山也被人尊称为“小泰山”。  
孝女身跳舍身崖  
舍身崖又称妇跳崖  
在峄山脚下,有个村庄叫惠庄,庄里有一位老汉,年纪七十有余,老伴早世,膝下留有一子取名贤哥。贤哥面目英俊,心地善良,二十多岁娶上一个美丽的妻子,人们习惯的称为贤嫂。贤嫂过门后,体贴丈夫,孝敬公公,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庄上无人不夸。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贤哥上山打柴,被一阵旋风卷下陡崖,奄奄一息,临死前叮嘱贤嫂,无论改嫁还是守寡,一定照应好爹爹。  
年迈多病的公公因为悲哀过度,一时间卧床不起。这下人们议论开了,说贤嫂年轻美丽又没儿童,一定会改嫁。可过了一段时间,贤嫂不仅没改嫁,竟然照应的公公更精心了。  
他们种着几亩薄地,平日里,她和公公共同耕作,夜晚,贤嫂纺织,公公扯线。就这样,粗茶淡饭,土布薄衣过着。  
这一年,天气非常的冷,他们的草屋在凛冽的寒风中颤动,没一个角落都渗透着寒气,柴禾烧光了,无火取暖。年轻人御寒能力强,贤嫂赢撑着,可年迈的公公脚冻红了,冻肿了,冻裂了。  
贤嫂看着可怜的公公,心里好不着急,可老天爷依然冷风似刀割着老汉的脚.听着公公一声声痛楚呻吟,贤嫂的心被揉碎了,走到公公的床前,抓过老人家紫萝卜通常的双脚说道:“爹爹,把脚伸过来,我给你暖暖。”没等老人家明白过来,就把公公的双脚抱在怀里暖了起来。  
一天,两天,三天.....这件事情就被几个好事者,无端的造谣传开了。于是,贤嫂这位孝敬老人的楷模,顷刻间,在人们眼里变成了一位不贞的女子。  
舌是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老汉受不了,眼含热泪劝贤嫂改嫁。贤嫂抱住公公的腿,跪在地上说:“您就是我的亲爹爹,我要侍侯你一辈子!”  
可谣言实在厉害,贤嫂窘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啊!死,容易!谁来照应公公呢!活,太难了,不说种地,就是要饭,谁肯把食物施舍给不贞女呢?  
这个可怜的女性呀!  
就在这时,有人不知处于善心还是恶意,给贤嫂出了个主意,叫她去峄山去跳舍身崖。说:好人摔不死,坏人活不了,是真是假,天神可鉴。  
于是,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这天,贤嫂早早起来,洗了脸,梳了头,就奔峄山舍身崖了。烧了三柱高香,朝天跪下道:“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今天从这里跳下去,假如上天有灵,就叫我平安无事的回家侍侯公公。”说完,纵身跳下舍身崖。  
来看贤嫂的人们认为贤嫂必死无疑,可回家一看,贤嫂早已在家侍侯公公了。  
二郎担石造峄  
话说殷商纣王被九尾狐狸精化身的妲己所迷惑,荒淫酒色,惟妇言用,惨虐百姓,杀戮大臣,天愁民怨。西岐周武王率各诸侯共伐之,攻下朝歌,纣王摘星楼上引火0,致使殷商灭亡天下太平。  
为使阵亡的忠臣孝子,逢劫神仙,毋令游魂无依,终日悬望,武王元帅姜子牙搭建封神台,张贴封神榜,对各将官、幽魂封神定位。然而众神克襄劫运,戡定祸乱,今已太平,不为红尘富贵、功名爵禄所吸引,自愿要求归居山里修真练道。玉皇大帝见状心喜大悦,忙把他们招回天庭各掌一职。  
一时间整个天庭热闹非凡,这些1在各个名山大川的仙神们,忙着在憧憬的天庭上游览,欣赏着每一个角落的景色。然而让他们大失所望,纷纷叫嚣道:“偌大一个天庭竟没有一座象样的大山,犹显得热闹有余景色不足遗憾呀!”玉皇大帝听后略感觉脸似火烧,惭愧难党,甩袖叫来二郎真君让其下天界寻石,造一座鬼斧神工,异步换景的御花假山。  
二郎神提着三尖两刃刀,凭着三只眼看的远、看的准,独自儿到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寻来了相当多奇巧古怪的石头。它们有的突兀峥嵘,有的如丹似珠,有的象新婚夫妇交颈细语,有的象两童相斗抱臂摔交......  
这天,二郎神周游了五岳之首泰山,流泉飞瀑的崂山,香烟燎绕的千佛山,用三尖两刃刀担着南寻北找、东拼西凑的怪石,来到了这号称“小泰山”的东山,准备略作歇息再上山寻石。  
跟随心情的放松,疲乏劳苦一阵袭来,真君眼皮一耷拉,身子一歪,倒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二郎神打着哈欠睁开惺忪的睡眼,定睛一开,所寻的石头不见了,他环顾四周也没有找到,但不远处的东山好像出现了异样。  
远看这东山如一人仰天长吼,誓与天公较一高下的傲气之势!那山上雾气迷蒙、云气汹涌、行云行雨,召魂摄魄,倒有几分仙家之气!  
二郎神径直奔山而去,山之石阔者里许,高者数丈,小如鹅卵,大如小丘,千姿百态、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起伏变幻!山上树木棵棵葱绿、清峻挺拔、满山遍峪;山间千岩竟秀,万壑纵横,横云断岭,别有洞天;山有奇石,石下幽洞,洞有泉水,百泉涌涨。  
“睡觉之前这东山是光秃秃呀?”二郎神暗自揣摩。  
原来在他睡觉之际,那些石头不知怎的生了腿,按照一种奇行怪术堆积在这东山上。  
二郎神不忍心拆掉着这么玄妙绝生的山体,空手回天宫向玉帝禀报。众神犯疑,簇拥着玉帝出了南天门,拨云观看东山,果然:山不高,峰峦奇,景色秀。鸟禽飞。  
玉帝爱不释手也舍不得毁掉,就下令在这山上再造一南天门,修个灵霄殿,作为他在人间的行宫。  
玉帝在这里一建行宫不要紧,那太上老君、上下八仙等众神也纷纷到此来构筑洞穴,一时间天上人间来这里的人终日络绎接连不断。玉帝见这山峰也是络绎如丝,随起名叫做“绎山”。因“绎”与“峄”谐音,后被叫做“峄山”。  
七、火虎  
何谓“火虎”?顾名思义,即浑身危火之老虎。据老艺人回顾,“火虎”表演是由邹城市平阳寺村周家根据一般的舞狮表演和民间的礼花筋表演综合演变而发明的,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尔后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热烈喜庆、扣人心弦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在其鼎盛时期曾多次被外地邀请演出。  
火虎表演,道具制作工艺繁杂,为周家不外传的独家工艺,世代传承,至今已传了五代。虎衣由虎头、虎身、虎尾三部分组成。虎头由白蜡条(一种柔韧的树枝)编成,为直径约75厘米的半球形。五官俱全,栩栩如生,额前有“王”字。虎眼用蒙着红绸布的灯泡或手电筒(古时用点燃的炷香)制成。插满礼花筋后,虎头重约15公斤。虎身为11块100厘米长、15厘米宽、1.5厘米厚的木板拼接而成,用皮条连缀成半圆弧形状,展开后约150厘米宽。每个木板外侧钻有上百个小孔,共约千余个,每个小孔内插入一根30厘米长的礼花筋。虎尾长约140厘米,用白蜡条编成,缠绕礼花筋。整个虎衣插满礼花筋后重约25公斤。顶虎人身披虎衣,手持短拐,躬身而行,进行表演。  
打虎人身穿木制衣甲,背上插有四根“护背旗”,头戴高约70厘米,直径65厘米的巨大斗笠,小腿外侧和前侧装有木甲,手持长约180厘米的打虎棒。衣甲和打虎棒均插满礼花筋。  
礼花筋是毛边纸卷火药制成,包含硫磺、硝、木炭和盐,点燃后火花四射。置办“火虎”和打虎人的行头需要2700多根礼花筋。  
火虎的表演场面宏大壮观,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围观者人手一支点燃的蜡烛,场里场外光照如昼。表演前,通常配合高跷、二仙斗、舞龙灯、蛾子等其他民间艺术综合演出。夜幕降临,压轴戏“火虎”表演盛大登场,这时现场气氛达到热潮。顶虎人和打虎人打扮停当,锣鼓响起,众人上前点燃顶虎人和打虎人身上的礼花筋。打虎人首先出场,手提火棒,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绕场两圈再念一段道白:“我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奉父王之命押运粮草。路经此山,闻听大虫伤人,延缓未进。忽听得耳边风声响动——呀呔!真乃好虎也!”这时“火虎”上场,全场观众所持蜡烛一齐熄灭,只见“火虎”双眼如炸,张牙舞爪,活灵便现。  
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与虎争持搏斗,火人火虎、火花闪烁、光影交错、相照相映。火虎时而跃起搏击,飞射漫天火花,时而疾行进击,洒下串串流星。打虎人将手中打虎棒舞成一条火龙,叱咤腾挪,与火虎打成一团。表演者动作灵便,舞蹈优美,配合默契。千余根礼花筋飞舞喷射,宛如钢花飞溅、繁星乱坠,其情其景是如梦如幻、奇妙绚丽、惊心动魄,令观众眼花缭乱,叫好声此起彼伏。因为礼花筋燃烧时间较短,表演只能连续10多分钟。火尽“虎”死,表演结束。  
在表演过程中,直径20米左右的表演场地要有6、7名手提水壶的灭火助手。在火虎奔跑的时候,礼花筋会燃烧出火焰,或许会点燃虎衣而伤害到演员。这时灭火助手在火虎跑经自我面前时,若发觉虎衣起火,就口含凉水喷向火虎。一是为了熄灭火焰,二是水雾遇到火虎时会变成绚烂的火花,使得火虎看起来更加漂亮、威武。  
“火虎”表演是邹城市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劳作中构成的民间舞蹈形式。从起源角度讲,邹城市传统文化的舞龙舞狮、节日焰火表演为“火虎”的产生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温润的土壤;从文化角度讲,“火虎”道具的制作充分体现出鲁南地区的特色编制工艺,表演时的台词、舞蹈、对打动作也有着地方戏曲、舞蹈的色彩;从艺术表现形式讲,“火虎”表演起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表演难度,其独特的创意、刚劲有力的动作、美观慷慨的表演无不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所起到的智慧以及踊跃向上、勇猛果敢、不畏1的优秀品质。  
“火虎”的特点主要有:  
⒈独特性:火虎表演起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相当的表演难度。尽管多次到外地演出,但并没有别的地方兴起这种表演。  
⒉惊险性:如上文所述,火虎表演起到一定的惊险性,表演时要动用相当的一部分人力来防火。曾经有人摹仿周家的火虎表演,结果因为防火措施做得不够,造成演员身上起火,不得不跳河灭火。  
⒊综合性:舞蹈动作和武术动作融合在共同,使得火虎表演起来刚劲有力,威猛慷慨而不乏美观。  
⒋踊跃性:火虎表演是平阳寺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劳作生活中构成的别具特色的舞蹈表演,舞蹈中体现出的不畏1、勇斗猛兽的英雄主义精神。  
⒌民间传承性:自清代至今已经传承了一百二十余年。  
火虎表演,其舞蹈动作亦文亦武,美观慷慨,刚劲有力。  
起到独到的艺术价值。  
火虎表演是邹城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已不但仅是一般的舞狮表演,更是用闪耀的火花来装饰猛虎,令其更加威猛、炫目。表演效果绝非一般的舞狮表演所能比拟的,体现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所起到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火虎表演所表现的是一种热烈、喜庆、火爆、勇猛的精神,体现出劳动人民不畏1的情操。这些都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起到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爱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1987年起,邹城市文化部门对“火虎”进行了挖掘整理。非常2006年,文化部门联合平阳寺镇党委、政府,成立特意班子,拨付专款,进行爱护传承,使其表演重新焕发了生机。十一月十三日晚7时许,平阳寺镇文化广场,“火虎”表演开始,这项阔别民间半个世纪的表演艺术,终于重现昔日的流光异彩!2007年六月九日,在邹城市庆祝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文艺晚会上,“火虎”表演让现场5000余名观众受到了强烈震撼,真正体味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魄力。  
八、阴阳板  
阴阳板是流传在邹城市东八里沟一带的求雨祭祀舞蹈,因是两板相击而舞,故又称"打阴阳",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八里沟村座落于邹城市东北的丘陵地带,旧时全部靠天吃饭,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动较多,天长日久也就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求雨祭祀形式。阴阳板表演两人一对,一男一女,人数不限,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男子赤胸,身披"八卦带",着灯笼裤,黑布鞋。女子扎头巾,带头花,穿大襟褂、彩裤、绣鞋。阴阳板表演分为"行进"和"场子"两种方法。"行进"过程中,忽而两翼互相穿插构成"二龙盘柱",忽而四队互相穿行出"串连环"、"双串环",忽而又是"捆麻花"、"万花筒",边走边舞,声势浩大。"场子"表演,则是在"神棚"前的开阔场地上,表演者边敲边舞,同时加入多种杂耍动作和男女逗情动作表演,场面相当活跃。舞者步伐灵便、动作协调,表情风趣幽默,极具感染力。表演中,男演员在空中旋转360度的"跳转步"、脚贴地面向后滑行的"后退步",着实让人为之惊叹;女演员的"三步一踮"、"蹦蹦步",动作轻盈活泼。非常是男女对舞中的"阴阳追逐",舞者罗列成圆形的"降祥云"阵型击板,一名女舞者击板出列,绕阵慢跑,这时一名男舞者马上跟出,在女的后面作追逐状,时而蹲着跳步追逐,时而连翻筋斗。  
九、小鼓  
小鼓亦名“鼓儿词”、“木皮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邹县石元郎创立“石门”,已传10代,约有200年的历史。流传于鲁南邹、滕、峄等县乡村及枣庄市区。原系看唱本,击小皮鼓演唱。唱词为诗赞体10字句,间有少量说白;曲词自由,开头为4句一番,下皆为双句体,属于无弦索伴奏的吟诵一类。其来源一说系自民间曲调《李翠莲》演化;一说由士人吟诗腔调发展,唱者多属乡村知识阶层,尊孔子,亦自称“儒门”。其书目与民间说书艺人口传者不同,多系自编,历代相传。当中邹县孙士山所作很多,内容多为讲史演义的铁马金戈故事,如《吴越春秋》、《东西汉》、《隋唐》、《平东莱》、《天门阵》、《明英烈》等。  
十、邹城市节日习俗  
春节的习俗主要有:  
子时(零点)一到,首先要上香摆供(有的地方还要将供品即鸡、鱼、大肉、油炸食品之类放到笼里在锅上蒸一会儿,冒着热气儿端上来),祀神、祭祖,家家户户竟相燃放鞭炮,称为“发纸”。  
从此时一直到拂晓,鞭炮声接连接连不断,此起彼伏。  
后来开始“拜年”。  
先是在自家拜年,按辈份、长幼依次向长辈、年长者拜年。  
如一家有祖孙三代,孙子(女)先要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给爸爸、母亲拜年。  
受拜者发给晚辈“代岁钱”,也称“压岁钱”。  
接着,全家围坐在共同吃年夜饭,食用好酒好菜,吃团圆饺子,俗称“包子”、“扁食”。  
饺子通常都是素馅的,取“素静”之意。  
吃过年夜饭,除留长辈在家以照顾前来拜年的,其他人等都穿着一身新衣着出去拜年。  
男女各聚,由大带小,先从本门本族拜起,依次到近邻、街坊以及平日有来往的。  
旧时拜年兴磕头,现时乡村对长辈、本门近族也有磕头的,通常关系只是坐坐,问“过年好”、“过整年(或长年)了没有”,或相互拱手“见面发财”,礼到为止。  
大年初二,青年男子要偕妻子儿女去岳父母家送礼拜年。  
另外,大年初一早晨(太阳没出来)不可以从井中汲水,不可以打扫庭院和室内(白天即使扫也要从门口往里扫,且垃圾不可以往外倒),吃过饭的碗筷不洗,洗脸水须待太阳出来后才可以泼掉。  
这些习俗现多已不从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小年”,过了这天,“年”才算真正过完。  
城市市民吃元宵,乡村市民仍以吃水饺为主。  
白天,城乡组织玩狮子、高跷、龙舞、旱船、蛾子等娱乐活动,花花绿绿,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晚上,家家祭祖先(有的地方叫“送老的”,即把除夕从祖墓请来的祖先再送回去,也有大年初三晚就把“老的”送走的),燃面灯,男女老少出门沿街观赏游乐,谓之观点,故元宵节又叫“灯节”。  
青少年们则竟相比灯(乡村大多是用萝卜挖制的,中间掏空,安上灯芯,倒点菜油;有的在外皮还刻划出多种图形),或燃放礼花筋、地老鼠、钻天鸣(俗称“气火”)等。  
睡觉前,老年人要挑灯照遍住宅内外,意为“不生虫豸”。  
近些年以来,城区及矿区举行元宵灯会和焰火晚会,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晚,全城火树银花,天空五彩缤纷,热闹非凡。  
次日,即正月十六日,民间还有出嫁闺女回娘家和“走百病”的习俗。  
农谚说:“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接女儿)。  
“走百病”(意清除百病)原在正月十五日,清末演变为十六日。  
是日为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男男女女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地到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  
人们不约而同地都往康熙御碑亭内碑座下的缝隙里投掷几枚硬币,意在祈求全年幸福。  
更有趣的是,都要亲自用手摸摸驮碑的石雕怪兽(名为“赑屃”)的脑袋和屁股,还都约定成俗地说:“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以至这碑座的头和屁股被人们摸得越来越光滑了。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一是自此万物(百虫)复苏,适合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五谷丰登。  
民间传统习俗,这天太阳没出来,一是要炒“料豆”(即黄豆,俗称“蝎子爪”),并有咸、甜之分;二是要“围仓囤”,用簸箕盛上草木灰,在院中、大门口、场院内撒画几个(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同心圆圈(或囤梯),并在圆心处挖一小坑埋入五谷(有地方意为期望粮食满囤,有地方意为看什么种籽先生根发芽,则预兆此年收什么庄稼);三是“撒青灰”,将草木灰撒于房院各个角落,而且边撒边念叨“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四是要煎鱼吃,寓意“熏虫”。  
这天,还是邹城市传统的峄山古会,有媳妇娶进家几年没生儿童的,其婆母到峄山去“拴娃娃”。  
还有,二月二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不可以从井中打水,怕“惹怒井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蝎子、蚰蜒等。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相传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古代禁火三日,民皆冷食,以纪念自焚于緜上山中的先贤介子推。  
寒食次日为清明。  
是时,天气转暖,草木萌动,万物欣欣向荣,是旅游的好日子(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同时又是扫墓添坟的日子,所以民间又称“鬼节”。  
出嫁的闺女这天要回娘家给死去的“老的”(父妈妈)上坟烧纸(民间叫“送钱”),儿女要给坟墓加添新土。  
插柳、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少年青少年则竟相编柳帽、拧柳笛,并将柳条编成圈套在狗颈上。  
建国后,清明节除民间原有的节日活动,又增添了祭扫烈士陵墓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内容。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  
相传是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而死的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当日,家家门旁插上艾条(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插(放)之于床头(或席下)上,以障瘟毒,避邪恶。  
传统习惯于早晨吃粽子、鸡蛋。  
鸡蛋象征龙蛋,吃鸡蛋是人们对曾经伤害过屈原尸体的龙的一种惩处,是城乡一直沿续至今的普遍的习俗。  
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  
邹东山区百姓吃用新麦面包的水饺;邹西平原群众则用新麦面蒸馍馍(馒头),并先要上供敬天。  
旧时,百姓家有青少年在春天出天花、生麻疹,有在大门上悬挂红(或绿)布条以示隔离的习俗,并在这天将布条送往庙里,俗称“送红子”。  
邹城的风俗习惯  
过去,为防止天花病,儿童小时都要种牛痘,俗称“点花花”。  
通常在幼儿的左臂上种一至三个或十字型、或井字型的牛痘,“发”后成“疮疙疤”,儿童的外祖母、姑、姨等亲戚,通常要在麦收前随后送烧饼、馓子、油条之类食品,还要给买一块6尺色泽明艳的布料,称之为“红子”,俗称“掉疙疤”,意在贺其痊愈。  
有的则在儿童的左衣袖上缝一红布条,预防别人碰着所种牛痘;有的则撕半尺长的红布条挂在门槛上,称为“挂红子”,意在避邪气,通常要等到疤皮脱去以后再撤去“红子”。  
建国后,天花尽管慢慢绝迹了,但很多乡村仍有“掉疙疤”的习俗。  
六月六  
邹城市城乡市民对农历六月六这个节日较为重视。  
不但有赶集割肉、包水饺的习惯,并且吃炒面更为普遍。  
这天早晨,将麦面上锅炒至黄熟(有的再用细箩过一遍),适量加入盐或糖,用沸水搅拌后吃了,以防腹泻。  
这天假如是晴天,要将衣着拿出来晾晒,以防到雨季返潮、发霉、生虫。  
百姓中有“六月六,晒龙衣”的谚语,也称“晾箱”。  
有给小孩留“八岁毛”的,也在儿童八岁这年的是日剃掉,俗称“剃癞毛”。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俗称为“乞巧节”,又称“七巧节”、“七夕”。  
民间广为流传着“一年一度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的说法。  
晚上,未出嫁女子三五成群地聚在共同,对着织女星穿针引线,谓之“乞巧”,意在哀求心灵手巧。  
有地方传说在葡萄架下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一些好奇的年轻女子爱好在此晚亲身体验一下灵与不灵。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又称“中秋节”或“仲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民间有“年过中秋月过半”之说。  
城乡市民利用此节探亲访友,家人团圆,所以此节又有“团圆节”之说。  
此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月饼。  
中秋之夜,置办美酒佳肴于府院之中,一家人团聚同酌,称“圆月”、“赏月”,很多人家燃放鞭炮,以示过节。  
有的老年人沿袭旧俗对月设供,焚香叩拜,谓之“祭月”、“拜月老娘”。  
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一”,亦称“鬼节”。  
是日,年长男子或出嫁女子要上坟烧纸(习惯上需要要有男子;纸为“火纸”,用“打纸搠”打出一个个制钱图形。  
有“搠到为钱”之说、需要由男子“打纸”之说、要在露天“打纸”之说、“钱”不可以重叠之说等),并有添坟、送寒衣(用彩纸剪或扎制成衣帽焚烧于坟前)的习俗。  
民间还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即十月一日的前三天和后四天都是上坟的日子(有不得上重坟即只烧一次纸之说)。  
在这几天里若是不上坟,切忌走亲串友,意为对主家不吉利。  
腊八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是月初八日称“腊八节”,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  
腊祭是年终报谢鬼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活动。  
随后由腊祭日与佛祖释伽牟尼生日相吻合,于是佛教中献粥供佛与腊祭习俗相融合,演变为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的民俗。  
“腊八”谐音“拉巴”,方言为“生养”之意,而民间又极为看重人丁繁衍,所以当地百姓对此节日颇为重视,喝“腊八粥”(用小米或大米、红枣加水熬制而成)是非常普遍的习俗。  
旧时,邹东有的乡镇还有在腊八这天舍粥(又称“放粥”)的习俗;债主于是日就要开始催债,故民间有“送信的腊八,逼命的灶糖(辞灶节)、救命的火鞭(春节)的俗语。  
建国后,仍有结帐的习惯。  
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忙年了,青少年也唱起迎新年的歌谣:“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  
”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在民间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俗称“辞灶”。  
白天,打扫屋内庭院,清除障物;晚上,要给灶王爷上供,供品主要有麦芽糖、芝麻糖之类。  
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上天后不说坏话。  
灶王爷的神位通常在厨房锅台正中的墙上,墙上贴灶君牌,两旁对联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焚香上供,祈求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保佑全家平安。  
由是日始,新年的气氛慢慢浓厚,俗语“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馍馍,六杀猪,七八九里磨豆腐”(指腊月二十三、四、五、六、七、八、九日)。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俗语“忙的没有年三十”),为一年的最终一天,“除夕”便是三十之夜。  
是日,家家贴春联、门神、灶君,院中供奉天地牌,(贴于堂屋门旁左墙上),堂屋正中靠北墙条几上供奉先祖牌位或“家堂”。  
有倒贴“福”字之俗,谓之“福倒(到)了”。  
年轻女子、青少年都换上节日盛装,喜气洋洋,欢度新年。  
在此之前,都要去理发、洗澡、换洗衣着,谓之过一整年要干干净净。  
旧时,贴春联之前要到祖坟(或路口)“招请”先祖回家过年,称之为“请老的”。  
返回家门后,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门棍,谓之“拦门棍”,意在既防游鬼闯入,又防自家财气流出。  
年餐多食肉陷饺子,叫“辞岁饺子”,且饭菜要所有吃光,不可以剩。  
子时之前要包好大年初一凌晨吃的饺子(并有不可以所有下锅、三天留生的说法)。  
除夕之夜,阖家团聚,有的通宵达旦,叫“过整年”、“过长年”或称“守岁”。  
旧时,多是一家人聚在共同喝酒、打牌等;现在,多是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文艺晚会,直至凌晨。  
十一、邹城市饮食习俗  
1、甏肉干饭:地方特色传统小吃,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猪肉色泽红亮,口感酥烂、清爽,肥而不腻,食者均感满口留香。  
2、曲阜熏豆腐:曲阜熏豆腐驰名中外,为山东独具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独具风味口感,凉拌、炒、炖、煮均可,也可下酒作为佐餐。  
3、胡辣汤:胡辣汤味美、口辣、色清,吃了清心透脾,舒肝润肠。  
4煎包:地方特色小吃,煎包皮薄、馅丰、油多,薄而不漏,油而不腻。  
5、泗水火烧:含馅似饺子,皮干焦酥脆,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是当地人最爱好吃的一种面食。  
6、漂汤鱼丸:是山东济宁的传统名菜,起源于中国山东省微山县,以鲜美的口感,独特的风味成为当地的一大名吃。  
7、梁山糟鱼:是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的特产。糟鱼骨酥刺面,味鲜可口,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最喜欢吃。  
8、烧罗汉面筋:是济宁地区的传统风味名菜,此菜做法精细,面筋四周,摆放18个口蘑,恰似十八罗汉,故而得名,造型优美,鲜香软嫩,制作精致,营养丰富。  
十二、邹城市著名景点  
(一)邹城市峄山风景旅游区  
岱南奇观----峄(yì)山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它雄峙于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美誉。  
峄山座落于山东邹城东南,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且多松柏清泉。循盘道登山,沿途荞麦石、虎皮石、左龟石、试剑石、卧虎石、思亲石、探海石等千姿百态,嶙峋兀立。白云洞、居龙洞、盘龙洞、隐仙洞、石鼓洞、妙光洞等层门穴,各有掌故传说,益增神秘玄奥之感。  
白云宫是峄山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峄山的中峰。白云宫在过去曾是峄山-古建筑之首。它利用一个天然石洞,盖上宫殿之后,就变为宫内有洞,宫里出云,所以就显得分外幽深与神秘。在这里首先遇到的舍身台。舍身台是面向东山的一个绝壁陡崖。在舍身台上望东山,茂盛的松林从山底直到山顶。舍身台下面是万丈深渊。舍身台上有一座小小的石殿,叫浑石殿。浑石殿上有石刻楹联。站在舍身台往南看,在百米左右的山腰里,有一堆如花瓣一样的石头挤靠在共同,称插花石,是峄山一绝。现在白云宫已毁,仅存石洞,洞里仍然有云。峄山出云,是一大胜景。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构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垒,孔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郁,杂花若锦,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古构成多种天然群雕,玲珑别透,神奇秀灵。  
峄山自然风光奇特,人文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游览胜地。历代帝王将相、先贤圣哲、墨客名流、神医高道都曾登山揽胜,赋诗做画,修身养性,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和圣迹文物,构成了瑰丽多彩的峄山历史文化,著名的二十四景、五大奇观、七龙洞、八段锦、二十名石、三十六洞天、三-奇观、峄山百景说、七十二庙宇等,更是使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地址:邹城市峄山镇峄山村  
(二)上九山景区  
上九山村座落于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西南,始建于北宋初年,因村庄周围有大小山头九座,整个村庄分布在九座山头的西北方,西北在伏羲文化中为上位,故取名上九山。  
上九山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原生态古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榜样村、国家AAA级景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  
上九山古村位于孟子故里邹城,深受孔孟文化影响被誉为孔孟思想直接影响下的民俗村。同时上九山古村位于伏羲故里郭里影响带,深受伏羲文化影响。除此以外古村还是梁祝结拜地,秦皇古道所在地,梁祝文化,秦皇文化在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村内现完整保存着三条明清时期的石头街巷,石院300余个,石屋1200余间,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当中较为著名的有玄帝庙、义井、肖家大院、老学堂、旧寨墙、郑氏老林等遗迹。该村现存石磨、石碾、石臼、石凳、石槽,牛车、排车、镰刀、犁、簸箕等传统生活生产及民俗用具用品多达2000多件,柳琴戏、腰鼓、舞龙习俗及猫头鞋制作等传统手艺至今仍在流传着。  
村庄选址“枕山、水绕、面屏”,附近周围连山围绕,充满诗情画意,传统建筑及生产生活用具数量多,地方文化特色鲜亮,环境风貌保存较好。  
村内儒家书院、郑姓家族六兄弟和睦共处大宅院、儒官萧进士院、玄帝庙道教庙宇群、,以及以剪纸、刺绣、柳琴戏、柳编、上九山传说、上九山婚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体现了上九山村尊儒重道、民风朴实的文明古风。  
上九山村环境优美,起到典型的鲁西南山村居住环境。上九山村石头房是鲁西南山区先民独创的一种民居建筑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布局自由,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起到较高的民俗价值。另外,密布于建筑各处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样、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画面,艺术价值也较为珍贵。  
(三)明鲁荒王陵  
明鲁荒王陵,是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区。陵园原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也是山东省解放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  
鲁王朱檀系明太祖第十子,生于公元1370年,十五岁时就藩兖州。朱檀本来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甚为朱元璋所爱慕。其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辉。但他随后走入邪路,信奉道教,终日烧炼“仙丹”以求不老之药,结果毒发伤目只活到十九岁。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他的行为荒唐,故谥曰“荒王”。  
朱檀墓共出土各种文物一千余件,充分反映了明代劳动人民高度的工艺水平,同时也是对鲁王朱檀生前王府豪华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其0土数量较多的是玉制品,玉器中最好的要数玉带同它以二十五节养脂玉组成,用金片镶嵌,雕有镂空灵芝图案,玉质润泽,雕刻精美。带头三节用双层透花金片镶嵌着十一块蓝宝石,十二块红宝石,六颗白色玉筑和一颗稀有的猫眼宝石,其工艺之高超,实属罕见,是这批出土器物中的珍品。明代的织绵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品,朱檀墓出土的主要是袍服之类,大多用金线织成,这些丝织品对于了解和研究明代的丝织技巧有重大价值。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状,壁薄透明。玉圭两件,质地区别为碧玉和羊脂玉。长29.6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玉砚为碧玉雕成,砚端呈弧形,砚池椭圆形,下有木刻仰、覆莲贴金须弥座。玉器中还有玉佩、玉笔管、玉笔架等。从这些玉器的雕刻琢磨工艺水平看,充分表现了五百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聪慧的才智。  
明鲁荒王陵展示厅中展示的这批丰富珍贵的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对研究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四)邹城孟庙孟府  
邹城孟庙孟府,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座落于邹城市区南部。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从景区附近经过。是国内历史久远、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经典作品。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后经历代维修与扩建,构成现有规模。  
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县的南关。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祭祖战国著名思想家孟子的祠庙。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邹县)人,先世是鲁国的贵公大族。他受业于孔子弟子子思的门人,以后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出“仁政”的主张,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的嫡系正传,后人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并把儒家的治世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宋代封孟子为邹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加赠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亚圣。  
宋时在孟子墓的边上曾建祠庙,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今址,后经历代三十多次的扩建重修,明代才建成现在之规模。庙呈长方形,南北长317米,东西宽85米,占地100多亩。院落共五进,有殿堂六十四间,碑亭两座,坊五座,存汉代以来的碑碣275方,汉画像石101块。庙内的主要建筑大都建在中轴线上,有祭祀孟子夫妇的亚圣殿、寝殿,东有祭祖孟子父母的启圣殿、孟母殿,西有家庙、斋堂等。亚圣殿是祭祖孟子的地方,重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殿宽七间,有二十六柱,都是八角形的,以石鼓为柱础。孟庙内古树葱茏,以柏桧居多,银杏、藤萝点缀其间,使古建筑群依旧充满了生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赞曰:“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问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智樗散寿,只人列仙经。”  
孟府座落于孟庙的西侧,又名亚圣府,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翰博的府第。  
孟府的始建年代已无从可考,今址是宋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于此的,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的遗物。府院坐北朝南,长226米,宽98米,为四进院,有殿堂门庑等116间。前部为官衙,第一进院的东西配房是差役住房。二门又名仪门,门内正堂五间,是孟子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公堂,在此迎接圣旨、接见朝廷-、传授家法等。正堂前东西厢房各五间,是祭扫孟庙的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人员的听差处。后部是内宅,主体建筑有世恩堂、赐书楼等,赐书楼内特意存有皇帝御赐的墨迹和历代的文书档案。(国家文物局)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亚圣路1498号  
(五)峄山梦幻海洋水世界  
梦幻海洋水世界总投资3.1亿元,占地260亩,有滑梯、水寨、合欢等水上游乐项目,以及温泉会所、陆地大型游乐设施、农业生态采摘园等。共分服务迎接招待区、青少年戏水区、海啸动感区、主题河流区、互动水寨区、滑梯冒险区6个功效区。一期工程于2015年建成运营,建设有大型滑梯项目、大型水寨项目、大型环流河项目、青少年互动项目等。水域面积达20196平方米,采水量17226立方米。二期工程(东方游乐城)建设有瓢虫乐园、旋转木马等游乐项目,所有项目于六月十六日正式对外开放。  
地址:邹城市峄山风景区西侧  
(六)明鲁王朱檀墓  
明鲁王朱檀墓座落于邹城市城东北10公里九龙山南麓,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四神方位”定穴,东、西区别与卧虎山、玉皇山邻近,南与朱雀山遥对。朱檀墓依山凿石开圹于地表以下26米。前为长8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后紧接高8.2米、绿琉璃瓦覆顶、敷红色墙皮的金刚墙。金刚墙下部正中有墓门,前后2墓室均有双扉枢轴式石门,每扇重约2吨。墓室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2米,高5.5米。墓室规模宏大,为山东省内最大的一座地下宫殿。  
朱檀棺椁座落于后室正中,置砖雕棺床之上,棺椁系楠木所制,坚实厚重。朱檀身上穿着龙袍,腰束玉带,头贯金簪,身铺19枚金币。墓内各种随葬品共2000多件,有冠服、琴棋书画、葬仪、家具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织锦缎龙袍、冕、皮弁、“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梅花形羊脂玉环、宋代“天风海涛”琴、宋代高宗赵构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轴、元版古籍、元青花云龙纹罐等。墓内432个彩绘俑色彩明艳,比例匀称,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先后在北京和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该墓1971年发掘,1985年以来,邹县对其进行开发建设:一是恢复了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的地上陵园,分前、后院。前院南墙正中为2洞式大门,中墙有悬山式3楹仪门,皆雕梁画栋,绿瓦覆顶;后院正中有规模宏大享殿基址。二是组建起朱檀墓文物治理所。三是复制了270多件朱檀墓出土文物,并按墓内原貌布置陈列。自1988年三月,该墓正式向游人开放。  
(七)护驾山  
护驾山座落于城东南2.5公里,唐王湖公园东,海拔215.7米。相传隋唐交替时,李世民当年被敌军追杀路过邹城之地,眼看敌军就要追上,蓦地李世民身后平地而起一座大山,挡住了追兵去路,于是捡回一条命。后李世民当了皇帝,赐名‘护驾’山,以示护驾有功。山前山后各有一个泉眼,泉水流下山,自东往西流入唐王湖,被当地人戏称为:圣人门前倒流水。护驾山嵌入邹城市区东南一隅,与唐王河、唐王湖相映成景,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几分秀媚。  
(八)越峰山  
越峰山风景区座落于邹城市城前镇驻地南面3公里处。区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梯田层层,乱石滚滚。南有越峰古村落,现存80余处传统民居,保留古色古香的生活原貌。60年代的-池、防空洞(现作窖藏洞)起到独特意方的特点。这片热土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发生过残酷的遭袭战,激荡人心的故事仍在老百姓口中流传,越峰村小南山口烈士坑见证了这一历史。北部有灵泉古寺遗址、灵泉湖、奇石、古树名木、樱桃采摘园。灵泉古寺在城前镇石门村牛栏山上,始建于唐朝时期,兴旺于宋、元、明、清期间有五次重修。本寺院原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僧人寮房、钟鼓楼、方丈、山门等组成气势宏伟。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仅存一片瓦砾。根据当地信众的意见,灵泉古寺修复正在筹备中。牛栏山山脊处有两棵古元宝枫树,发于石缝中,时间久远,位于僻静,史无详细记载,无法考据详细年代,土地贫瘠,雨水稀少,现仍能枝繁叶茂,一人尚不可以合抱,使人称奇。东边一棵树势如虬龙盘旋而上,向东倾斜,西边一棵较为矜持,两树枝杈相交,如喃呢诉说情愫,因而当地人称为度缘树。离此树西50米处有一奇石,僧人称为因缘石。树与石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中部有越峰迎客松,树如风剪,势如盆景,与黄山迎客松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与奇石相互映衬、与樱花相互渲染,宛如大师手中泼墨丹青。越峰山风景区有2000亩优质大樱桃园,园内已建有1处高规格观光亭,园内道路两侧栽植绿化苗木2000余株,1处高标大樱桃采摘园。灵泉湖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水色清澈,山水相依,碧水映山,使景区充满灵气。完整体现了“山为背景、水为纽带、绿为主体”这一主题。  
(九)尼山红色教育基地景区  
尼山区红色教育基地座落于邹城市城前镇驻地西北12公里处,由十八趟林场、尼山区抗日英烈园、旅游特色村等组成,面积4平方公里。当中,尼山区抗日英烈园位于十八盘山东麓渠庄村东,占地50余亩,园内有尼山区抗日纪念碑(2015年山东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尼山区抗日纪念馆、抗日小学、抗日后方医院、八路军兵营、红色广场等,2016年一月被山东省宣传部发布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地方。  
(十)绿鑫春生态庄园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座落于石墙镇羊绪村,始建于2013年初,占地面积3000余亩,是以生态酒店、餐饮、会议、娱乐、室内外温泉、拓展、温室采摘、私人定制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庄园。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引进国内外各地区温室栽培蔬菜、瓜果品种共计三百余种,通过景观化设计,实景展示观光栽培场景;私人订制农庄配备私属育种大棚,耕锄之乐、育种之妙可亲自体会;欧洲乡村独具风格的木屋别墅,让你全身心回归大自然。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