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济宁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10-04 10:1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济宁地理位置概述  
济宁山东省辖地级市,山东省政府批复确认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旅游城市。济宁座落于山东西南部,东邻临沂,西与菏泽接壤,南靠枣庄和徐州,北与泰安交界,最北端是梁山县小路口镇邹桥村,为北纬35°57′;最南端是微山县高楼乡,为北纬34°26′;最东端是泗水县泉林镇,为东经117°36′;最西端是梁山县黑虎庙乡高堂村,为东经115°52′;南北长167公里,东西宽158公里,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济宁市常住人口为8357897人。2021年,济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69.96亿元。济宁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初祖黄帝和儒家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元明清时期,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济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三孔”和京杭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孟庙、孟府等41处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以及微山湖旅游区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二、济宁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推进儒学讲堂建设,新增市级儒学讲堂示范点296处,文化旅游融合样板村5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累计达19家。成功举行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奖项全省第一,木作、瓦作、彩画作取得第一名。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个,省级文化生态名村、名镇2个。杂技作品《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开展千场大戏进乡村送戏下乡演出23171场,乡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51536场,群众性文化活动21688场。国有美术馆6个,博物馆53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56个。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260处,市级文物爱护单位378处。出版报纸5种、发行量3008.1万份,期刊8种、发行量5.9万份。  
三、鲁班传说  
鲁班传说是山东地方民间传说之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制造了条件。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盘。公输盘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创造作出了杰出的奉献。因为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随后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  
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  
2008年六月七日,鲁班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鲁西南鼓吹乐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器乐,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附近周围地区。鲁西南鼓吹乐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  
依照传统习惯,民间将以一支唢呐为主奏,另配以笛、笙、小镲、鼓等乐器者,称“单大笛”(唢呐,当地俗称大笛);以两支唢呐为主奏,另配以小镲、云锣、汪锣、乐鼓等乐器者,称“对大笛”。另外,还有以锡笛为主奏的乐队和“咔戏”乐队等。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构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和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当中,杨家班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任家班演奏时音色璀璨,感情细腻;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璀璨;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一个时期以来,这五大班社带领其他鼓乐传人活跃于当地民间社会生活中,争奇斗妍,各领1,深得民众爱慕,并使嘉祥成为誉满中国、举世闻名的“唢呐之乡”。  
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起到较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爱慕。鲁西南鼓吹乐这种普及面较广的民间艺术,经过专业文化工作者长期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已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婚丧嫁娶活动中的演奏,逐一扩展到大型节日联欢、开业庆典、参军升学、丰收喜庆等场合的演奏,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具有了一定的效果。
  
五、济宁梁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亮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亮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爱慕。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构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接连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另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同其他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近20年来,因为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应对着断代的惊险,急需抢救和采取相应的爱护措施,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  
六、鲁锦织造技艺  
鲁锦织造技艺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旺。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时,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构成了民间织锦,即鲁锦。直到今天,民间织锦在鲁西南依旧普遍。嘉祥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  
鲁锦图案色彩绚丽,漂亮如锦。2008年六月,鲁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锦织造技艺非常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纺线、练染、布浆、挽经、做综、闯杼、掏综、织布等多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所有 采纳纯手工工艺。鲁锦织造工具差不多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跟随鲁西南劳动妇女对纺织技术的接连不断革新,汉族织锦由最初一把梭、两把梭,发展到13把梭,最多可达20把梭。  
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色线交错出多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通过抽象图纹的重复、平行、持续、间接、对照等变化,构成特有的美满美,极具艺术魅力。现在,鲁锦在最初的平纹、斜纹、缎纹、方格纹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8种基本纹样。  
鲁锦的用色平常是红绿匹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不同配色,不同纹样,艺术效果也全然不同。一团团洁白的棉花,经嘉祥妇女机灵的双手,能够纺、染成22种基本色线,织成1990各种绚丽图案。  
鲁锦的织造能手,凭提花斗纹的技巧,可织出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和多种花卉图案,如“孔雀开屏”、“枣花竹节”、“十样景”、“外廓城、里廓城,当中坐着老朝廷”、“八砖铺地九项门,楝子开花转遭围”、“小猫蹄、大猫蹄,中间串着一根筋”、“八砖、七砖、柳条花”等,真可谓巧夺天工,五彩斑斓。如“黑镶边长流水”图案,是自明清以来极为流行的传统纹样,纯黑的平纹镶边,红黄绿色彩明艳的流水纹,反映了人民大众期盼幸福生活细水长流的愿望。  
鲁锦不但有着繁多的种类、美观的图案、吉祥的寓意,并且有有用价值。鲁西南的人们 采纳天然原料,纯手工织造的鲁锦,起到抗静电、不变形、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等诸多优点。  
七、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孔子的后代、及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吏举办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乐舞。每年春秋天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均要在孔庙举办祭祀大典,故又称“丁祭音乐”(元代称“大成登歌之乐”,明代称“大成乐”,清代又称“中和韶乐”,均为“丁祭音乐”)。  
祭孔乐舞始自孔子卒后第二年。以“六代之乐”(见《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载)演奏于庙庭,以示对孔子的纪念。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帝对于祭孔乐舞的编制、乐器、歌章、舞谱都以“钦定”之令下达。自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起,有特意制作的以颂扬孔子为内容的乐舞。此后,代代相袭至今。  
祭孔乐舞包括“宫悬之乐”、“八佾之舞”、“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及“登歌”等。整个乐舞由歌生、舞生和乐生三大部分组成,还有指挥作乐、起舞的麾生、旌生等。仅以“轩悬之乐”和“六佾之舞”的规模而言,外加导引乐十余人,可达百余人;若用“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的话,则有一百几十人的隆重场面。所用乐器是金、石、丝、竹、革、木、匏、土八类俱全。音乐庄严肃穆,舞姿雍容慷慨,起到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  
祭孔乐舞按照祭祀仪式程序配制乐章,其演奏成数固定为六章六奏:  
迎神奏《昭平》之章  
初献奏《宣平》之章(有舞配之)  
亚献奏《秋平》之章(有舞配之)  
终献奏《叙平》之章  
撤馔奏《懿平》之章  
送神奏《德平》之章。  
八、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楷木雕刻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用料源于曲阜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史载:孔子门人子贡为楷雕创始人,他用楷木雕刻的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的两尊圆雕坐像,已成千古传世之宝,现存于孔子博物院内。孔林中的“子贡手植楷”就是其珍贵的历史遗迹。相传孔子辞世后,他的弟子子贡,为恩师庐墓六年,并从外地移来奇木植于墓旁,以寄予哀思,后人视子贡为恭敬师长的楷模,楷树属稀有树种。树龄达千年以上,此木坚硬,木质细,呈金黄色,故有“软黄金”和“南檀北楷”之美誉!  
曲阜楷木雕刻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制造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法正宗,形神兼备,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楷雕技法分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楷雕的制作工艺计有十几道之多。楷木雕产品也由原来的“寿杖”、“如意”几个品种发展为孔子像、多种人物、花鸟走兽和文具等近百个品种。如意图案有龙、凤、蝠、鹿、鹤、八仙、三星等题材,寓意好运当头、幸福吉祥。头为灵芝祥云状,通体雕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众多雕刻技法,交叉使用。作品赋有神韵,行乎自然、高贵典雅。  
历史上,曲阜楷雕历来是孔府象征吉祥如意的装饰品,其上乘之作是孔府向历代皇帝进贡的贡品和馈赠达官贵人的礼品。光绪十七年,山东巡府张汝梅,献给太后的寿礼就有两架如意:一家如意刻八仙贺寿、群仙各异栩栩如生,另一架刻百子祝寿,细致处细若发丝,神态和气可亲,被称为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楷雕佳品多次参加全国及世界工艺美术大展,均获大奖。1984年,楷雕“八仙如意”被国家外事部门选定为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礼品,为国争光。曲阜楷雕已成为一种尊贵、高雅、吉祥、美满的象征。凡来曲阜旅游观光者,多选购一些楷雕艺术品,或收藏观赏,或作馈赠礼品。曲阜楷雕受到了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这些都充分体现和证实了曲阜楷雕起到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曲阜楷雕这株东方艺苑中的奇葩,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内涵、鲜亮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顽固的艺术生命力。  
九、梁祝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简介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而当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种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国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是一个漂亮、凄婉、动人的故事。它构成于东晋,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2、历史传说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蓦地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当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3、历史发展过程  
梁祝传说构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构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3)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明显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明显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详细来看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用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迎接招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这么。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惋惜梁氏记载太简略,恐怕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但从中能够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结论。  
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令,病死,葬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可以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  
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由于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可以导致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何况民间传说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可以广泛的流传开来。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而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提供的线索可验证这一点:"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尽管现存《永乐大典》辑录的《金楼子》无此记载,但相信徐氏的话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的著作。萧绎生活年代在公元505-554年,生平著作甚多,诗文且"轻靡绮艳",梁祝"情史"也当是他采写的内容。而徐树丕这段话也把梁祝传说地域点明了。是"会稽异闻",解释发生在"会稽",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异闻"。由此,基本能够认定梁祝传说发端于东晋的宁波地区。  
以上所举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用料,通常都比较简单。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李茂诚(宋大观中知明州事)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明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夫我们,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文溢忠,以祀以,名辉不朽,日新又新。(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这些情节和现在流传于民间的梁祝传说,基本上差不多。并且在当中还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尽管并不可以全信,但对于判断传说产生的时间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穆帝永和壬子为永和八年(352年);简文帝在位共二年,即咸安元年(371年)和二年;宁康癸酉为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安帝丁酉为隆安元年(397年)。也即梁山伯出生于352年农历三月初一,在371或372年任县县令,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祝英台出嫁是374年暮春;梁山伯庙的修建在397年。假如记载可靠的话,我们大致能够认为梁祝传说的产生当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由于梁祝传说需要在传说本身事实产生结果后才可以起源和流传。譬如,梁祝的传说在祝英台"女扮男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以至"楼台相会"期间,始终是"秘密"的,或者说是极小范围内发生的事实。在这一时期不可能向外流传或广泛流传传说,所以无论"女扮男妆"多么传奇,"楼台相会"多么缠绵,都不会马上产生传说。而仅仅有也只能是,当祝英台祭墓"殉情而死",传说才显山露水,慢慢大白天下。当地人们为这一突发的"事件"所震惊,开始探索问底,于是,民间才开始传说他们生前一幕幕凄婉动人的传说。或者"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之后梁祝奇事才在民间慢慢流传开来了。然后经过民间艺人的接连不断加工充实、才演绎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传说。  
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特别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畏行,遂至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尽管"化蝶"的情节,在宋代薛季宣的诗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但到这时才结合地方环境,有机地组成生动的结尾,从而将梁祝传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段记载的另一奉献是明显了东晋的时代背景。当时因为士族制度,门第相等才可以互通婚姻。青年男女在这种严格的阶级对立情况下,纵然有缘相识,互相倾慕,但是因为门第、身份等的关系,婚姻情不自禁。梁祝之不可以成婚,恐怕因为传说中说梁山伯出身寒门,因家贫,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随后作了县令,才至祝庄访友,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说。如梁时,王源嫁女给富家满氏。沈约就上表弹劾,说王源污辱士流,莫此为甚,并骂满氏"非我族类"。过去梁祝传说的文字记录用料在反映六朝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方面,是不够详细的(可能在民间口头流传上较详细些)。  
直到明清戏曲、唱本和民歌,最终到小传出来,才慢慢明确地表现了这种历史背景。也能够说传说发展到这里(指文字用料而言),才所有道出了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梁祝传说也才真正得以构成。所以,从现有的用料而论,梁祝传说的全部构成是宋代到清末。  
4、特点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我们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构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浙江杭州民间也流传着一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双照井是座落于杭州草桥门外海潮寺内的一口古井,民间传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祝英台曾用脚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并用"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一男并一女,和合天配成"启示梁山伯,但梁山伯没有领悟。由于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经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海潮寺由于有了双照井,香火更旺。每年正月初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海潮寺烧香,都要到双照寺来照一照。人们说,老年夫妻照一照,会越活越年轻;青年男女照一照,会夫妻和睦,白头到老。  
5、传承价值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指出,它不但写出了悲剧,并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来,梁祝传说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亮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亮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爱慕。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构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接连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另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样式来表现这个漂亮动听的故事,仅戏曲剧种就有30余种、曲艺20余种,更有上百首歌谣、几十种工艺品,以及电影和电视作品。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同其他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近20年来,因为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应对着断代的惊险,梁祝传说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传说的传承者、说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于梁祝传说,故而急需抢救和采取相应的爱护措施,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  
十、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特意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办。当今的祭孔大典从九月二十六日连续到十月十日。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跟随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盛大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环绕礼仪而进行的,全部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起到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结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美满社会、凝结民族精神起到不可替代的社会效果。  
十一、绾结葫芦技艺  
绾结葫芦技艺在清代流传较多,民国年间大多失传。楚元彩将绾结葫芦的技艺重新挖掘整理出来,并有所创新,应当说在国内的绾结葫芦技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齐鲁电视台、济宁电视台曾先后专题报道过楚元彩的绾结葫芦艺术。日前楚元彩有两个亲传弟子,赵银刚为鱼台人,楚善伟是楚元彩的儿子,多年来一直尾随楚元彩从事该项技艺。  
鱼台县张黄镇赵庙村的赵银刚掌握了绾结葫芦这门传统技艺,并绾结了相当多葫芦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金龙狂舞》、《吉祥奥运》、《祖国团圆》等。其2007年底0完成五环葫芦作品,五环葫芦作品是五个葫芦绾在共同,象征奥运五环,寓意“吉祥奥运在中国,世界和平大团结”,2008年该作品被中国奥帆博物馆收藏;2009年作品“呼唤”被中国葫芦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对绾结葫芦艺人赵银刚有过精彩报道、齐鲁晚报等多家报刊对其作品及事迹进行过刊登。  
十二、梁山梅花拳  
济宁梁山梅花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崇尚忠义诚信、礼仪仁爱、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习武的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倡树美德。  
梁山梅花拳是借顺德府(现邢台)梅拳传入,在水泊梁山特定环境中与梁山好汉拳械相融构成的一个拳派。它渗透了梁山好汉气势、山东大汉气派、中华民族气质,融入了拳种原发祥地、流传地、流入地的文化,非常是受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道教文化、齐鲁文化和水浒文化的熏陶与滋养,构成了以忠、义、礼、信、仁信仰为基础,体现传统梅花拳历史底蕴和个性张扬的梁山好汉情怀与气派,起到独特的文化内涵、完整的武术技法与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武术拳派。  
梁山梅花拳的学术定位是:  
1、它是传统梅花拳的主要分支;  
2、它是当今中国梅花拳传承发展的领军力量;  
3、它的传入和构成确立了梁山作为中华武术四大门派之一的武林地位;  
4、它是当今梁山最大的一个拳种。  
传统梅花拳又称梅花桩,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是中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通常认为,传统梅花拳起源于北宋元初,兴旺于清康乾年间。明以前,梅花拳的传承通常是在父与子、子与孙之间进行,所以又称“父子拳”。  
梁山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所以又被誉为“文化拳”。近些年以来,梁山县武术研究学会和梁山县梅花拳协会又将几近失传的《九龙阵》、《蛇龙阵》、《七星凹牛阵》、《野战八方穿梭大战拳》等阵法演练整理出来,以上内容均撰文全国出版。  
2021年五月二十四日,梅花拳(梁山梅花拳)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十三、孔府菜烹饪技艺  
孔府菜是山东省汉族饮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其烹调技艺和传统名菜,都是代代承袭。孔府菜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究,要求不但料精,细作,火候严格,注重口味,并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孔府菜汲取了宫廷菜、官府菜、民间菜的烹饪技艺,加之千百年来孔府名厨巧师们的潜心切磋,师承旧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慢慢构成了以烹饪技法全面、制作精巧的风格。  
孔府菜又称“天下第一菜”,它历史悠久,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据《孔府档案》和北京故宫《曲阜典集》记载,孔府菜始于公元前272年,经过千百年来孔府名厨的潜心切磋,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慢慢构成了独具一格、名馔珍馐齐备、品类丰盛完美、色香味形器意俱佳的孔府菜。  
孔府菜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擅长调味,烹调技法精湛全面,犹以烧、炒、煨、炸、扒见长,制作程式复杂,往往要经过三四道程序方能完成,其风味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诗礼银杏”、“带子上朝”、“一品豆腐”、“一卵孵双凤”是孔府菜系中的典型菜品。“美食不如美器”,孔府菜历来十分讲究盛器,银、铜、锡、瓷、玻璃、玛瑙等各质餐具俱备,因菜设器,按席配套;同时,一向沿袭着古风旧制,礼仪庄重,规格严谨,其布席、就座、上菜也都极为讲究,既有书香门第的风度,也彰显了王公官府的气派。  
孔府菜是孔府在宴请皇帝、王公大臣、地方1和亲朋贵戚中慢慢构成的,起到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的构成和发展体现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和养生之道;同时,它的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对中国的烹饪文化,非常是对鲁菜的构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历史沧桑,时光流转。一个个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经过历史的淘汰,官府菜真正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孔府菜是因为孔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是乾隆时代的官府菜。  
在中国著名的文化古城山东省曲阜城内的孔府,又称为衍圣公府。这座坐北朝南三启六扇威严的宫殿式府第,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它是孔子后裔的府第。  
中国封建社会,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比皇帝的家还要显贵。历代统治者,都把孔子的后裔封为"圣人"。直至蒋介石1935年封孔子77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报官",并以"特任官待遇",都是加官进爵。  
从明清到近代,因为历代“袭封衍圣公”,官列“文臣之首”,权势十分显赫。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论述,历来作为饮食名言相传。孔府孔氏子孙在饮食方面较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经过千万厨役的劳动,制造了独具特色的孔府烹饪。  
孔府菜,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其烹调技艺和传统名菜,都是代代承袭。世世相传,经久不衰。孔府菜的行成,主要是因为孔府的历代成员,秉承孔子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遗训,素精饮馔。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究,要求不但料精,细作,火候严格,注重口味,并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应时新鲜,以饱其口福。自西汉以来,随这孔子后裔政治地位的升迁。至明,清时期,衍圣公曾官居一品,班列文官之首,享有携眷上朝之殊荣,皇帝朝圣,祭祀活动频繁,皇室的成员每次来曲阜,必以盛宴接驾。至于高官要员的纷至沓来,孔府也要设高级宴席接风。长期以来,因受门第观念的束缚,孔府内眷多来自于各地的官宦之家。他们之间的礼尚往来,使众家名馔佳肴得以荟萃一堂,各呈特色,互为补益。孔府这种广泛的社交活动和内,外厨之间的频繁更替,促使了孔府和宫廷,孔府与官府,孔府同民间的烹饪技艺的接连不断交流。加之千百年来孔府名厨巧师们的潜心切磋,师承旧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慢慢构成了自成一格,名馔珍馐齐备,品类丰盛完美,色,香,味,形,器惧佳的孔府菜。  
孔府宴席也是长期慢慢构成的。礼仪庄重,等级分明;再席面款式上要求十分严格,既有书香门第,圣人之家的风度,又有王公官府的气派。多种宴席的的席面,菜点丰盛,匹配讲究,主菜,大件菜,配伍菜都有一定的程式。孔府宴明繁多,大体上可分为家宴,喜宴,寿宴,便宴。如意宴等各种;在规格上则以用料高低和上菜的多少而定。历史上最高规格的“满汉全席”要上菜一百九十六道。仅餐具就有四百零四件。其次是燕菜席,鱼翅席,海参席和“双四”一品锅等依不同季节变换时节佳肴。比如:寿宴是孔府专供“衍圣公”和夫人及其尊长祝寿的特定宴席。其席面珍馐排列,杯盏并陈,除装饰和餐具极为靠究外,还要上“高摆”伴之以钟鼓礼乐,气氛超然,堪与宫廷御膳相媲美。  
孔府菜用料极其广泛,高至山珍海味,低到瓜,果,菜,椒或山林野菜等,都可烹制出佳蔬美味。孔府菜做工精细,擅长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  
十四、孔子诞生的传说  
受人供奉了千秋万代的儒家大圣人孔子,查一查他的身世,原来并不光彩。《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鱼鲁昌平分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晋人干宝《三日纪》亦云:徵在(即颜氏之女,孔子之母)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  
窦中。  
孔子之父叔梁纥六十多岁时,在空桑看上了徵在,两人“野合”便诞生了孔子。孔子出生的年代,还保存着那种男女自由0的原始遗风,《周礼·地官·媒氏》所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在一年一度的中春之月的男女聚会中,男女能够自由地谈情说爱,甚至发生性关系也没人制止。孔子正是叔梁纥在自由聚会后的结晶,这种野合所生之子,在当时却得到了宗法、社会的承认,不会受到卑视。汉代画像石中就存有野合图。  
孔子死后,慢慢成了世人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圣人。人们对其“野合而生”的身世,总感觉有些不光彩,于是,对孔子的诞生进行了美化、神化,既是圣人,那么圣人诞生自有檎髡祝扒厝送跫巍妒耙偶恰肪砣疲?  
周灵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之世。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附徵在之房,因梦而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钧天之乐,列以颜氏之房。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做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异于谷世也。又有五老列于徵在之庭,则五星之精也。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孔子诞生的种种吉兆中,有一点就是孔子的诞生与沐浴相关。孔子之母颜徵在生孔子的那天夜间,梦见两条苍龙从天而降来到房中,又有两位神女手捧香露从空中冉冉而来,用香露为徵在沐浴,同时天奏仙乐,麒麟吐玉书,于是,徵在生下孔子。在人们看来,仅仅有这些庄严神圣的吉祥征兆,才配得上孔圣人的诞生,才可以淡化掉他那“野合而生”的低贱出身。有趣的是,儒家大圣人孔子的诞生,和佛家大圣人释迦牟尼的诞生颇多相似之处,释迦牟尼诞生也与沐浴相关。据敦煌本《佛本行集经》载,迦昆罗国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后园无忧树下生下太子(即释迦牟尼),太子诞生惊动了四方,天空中有飞天为他散花为他奏乐,又有九条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一为儒家鼻祖,一为佛家始祖,两人诞生都有沐浴经历,孔子是其母用神女给的得露沐浴而生下的;释迦牟尼则是一生下来就有九条龙吐水为他沐浴。沐浴,成为他们诞生的特征,也使其诞生充满神秘色彩。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亦记载了孔子诞生的传说,并说:我从很小的时候,大约三四岁吧,老年人就开始给我讲孔子和我祖先的故事。我没有读过所有青少年读物,也没有听过所有别的故事,而我所听到的这相当多相关我的祖先们的故事,每一个都带有神秘的迷信色彩。在我印象中,孔子似乎是个介于人和神之间,是个半人半神,或者说是神仙下凡。  
孔子诞生的传说,在世人中间特别在孔府,是有口皆碑的,并成了教育启蒙子孙的经典,从孔德懋所言之中,便可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十五、济宁市结婚习俗  
1、媒人提亲  
尽管说当代的婚礼已经不再是三书六礼,但是媒人提亲的环节依旧是存在的,也就是六礼中的纳彩这一个环节没有消逝。男方要请媒人到自我爱好的女方家中去提亲,当然也是要带四色礼的。测算八字在济宁的一些偏远的乡村是依旧存在的,有许多的八字不合的年轻人结婚遭到父母的反对。  
2、订婚  
两个人假如说对于彼此都是很认可的话,就能够订婚。订婚在济宁被看的很重要,男方家庭要给女方买首饰,同时要支付一定的礼金。礼金以及礼物的多少都是要经过双方的协商的,通常礼物和礼金的多少都是由女方来提出的。礼金的数字都要是吉利的数字,例如说一万八、三万八、六万八、八万八等等。  
3、婚礼  
婚礼前男女双方都是要做准备的,男方要在婚礼的前一天开始忙活,邀请一些有福气的人来铺床,还有新郎本家的嫂子,铺好床要往枕头内塞棉花,向床铺上撒棉花,并且同时要说祝福语,例如说一撒二撒生活甜如蜜,三撒四撒子孙富贵满堂等等。还要请一个童男来压床,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女方的话婚礼的前天是新娘家送嫁妆的大日子,晚上新娘家要举行小型的家庭聚会,当然也有大摆宴席的。  
另外,济宁结婚风俗还有抱鸡的习俗,要轿子里面坐着一个童男怀里抱着一只大公鸡来压轿,也是祝福两个新人能够早生贵子的意思。  
十六、济宁市丧葬习俗  
发丧  
老人去世后,要举办追悼埋葬仪式,俗称“发丧”。旧时,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发丧的形式和规模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仪式大致相当。  
穿衣  
病人快要咽气(或咽气后),由亲邻帮助穿送老衣。衣裳需要是双层夹衣和棉衣,扣子全用带子代替。咽气  
后,将遗体放在堂屋当门的一张床上,俗称“上灵床”,意为寿终正寝。死者脸上盖“蒙脸纸”,双脚用苘束住,袖内放“打狗饼”。灵床前放一张桌子,其上放“长明灯”、“倒头饭”,大门旁放置“隐身草”。同时将内装纸钱并写有死者名字和住址的纸褡子烧掉。  
报丧人死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即派人到各亲戚处报丧,俗称“送信”。女儿、女婿、姊妹等至亲,接到报丧后马上  
前去吊孝,通常亲朋则在下葬当天前去吊唁。  
戴孝  
老人去世后,子女和近门晚辈要戴白帽、穿白大褂。儿子腰间要系一束茼,耳上系棉球,俗称“披麻戴孝”。根据和死者的关系远近,孝服有所不同。丈夫去世,妻子也要穿孝;妻子去世,丈夫则不穿孝。  
设灵棚  
人死后,棺木放在堂屋当门,两旁铺上麦秸,子女跪守东西两旁,谓之“守灵”。发丧时在堂屋门前搭一棚子,俗称“灵棚”。内置一桌,其上摆放祭品及灵牌或遗像。近支男人晚辈在棚内两厢跪棚。  
入殓  
先由子女给死者净面、梳理。棺底铺草木灰,然后将遗体放入棺内,谓之“入殓”,又称“成殓”。  
钉棺盖前,由死者老娘家的人(死者系女人则由娘家的人)验看,俗称“观殓”。钉棺盖时,由死者老娘家的人  
(死者系女人则由娘家的人)砸第一锤。俗称“引钉”。  
扎纸。老人去世,子女要为其扎纸楼、纸人、纸牛、纸马、纸轿等,入葬后焚烧。  
吊唁  
老人亡故,遗体安放三天,俗称“撂三天”;也有遗体安放七天的即“一七”发丧。正式吊唁在下葬前进行。亲友带着祭品、锡箔、丧幛、礼钱等前往吊唁,俗称“吊丧”。祭品有“三牲一案”(鸡、鱼、猪头);“三牲供”(鸡、鱼、肉);“腥供”(一块肉);“荤供”(油炸供品);“果供”(几样糕点),果供最重者为13样糕点,俗称“十三色”。丧幛为8尺左右的布料,其上挂以简单悼词,如“风范犹存”等;如死者系女人,悼词多为“驾归瑶池”等。吊唁活动由礼相大傧指挥,俗称“大执”。吊唁者分批进入灵棚向死者牌位或遗像行“三跪九叩”礼。祭奠时,守灵儿女嚎啕大哭,唢呐伴奏哀乐。  
宴客  
发丧之日,顾客到齐,祭奠完毕,便宴请顾客。俗称“喝豆腐汤”、“喝杂菜汤”或“吃酸馍馍”(有的地  
方举办葬礼后宴请宾客)。孝子依次到丧宴前叩头,谓之“安饭。”  
出殡  
宴客后,即发引:由长子或长子孙执幡率孝子在前,灵柩居中,通常由16人拱抬,徐徐前行,女孝子后来,男女孝子均执“哀棍”,在哀乐伴奏下嚎啕大哭。灵柩行至街心停放,棺前置一方桌,其上摆放祭品及死者牌位或遗像,亲友依次祭奠行“四拜礼”。谓之“路祭”。祭毕,灵起时,长子或长子孙由两人架着将面前陶盆摔碎,谓之“摔牢盆”。送葬途中,男孝子依次在前,女孝子及至亲将灵柩送至墓地,其他亲友停送。  
安葬  
灵柩抬至圹穴,孝子嚎哭,唢呐伴奏,棺木徐徐放入圹穴,放正后,上至亲墓祭。如死者系女人,还要征求  
娘家的意见是悬棺祭或落棺祭。祭毕,孝子将哀棍投入圹内并围圹穴走一圈,边走边撒土,以示掩埋,然后由忙丧的人埋葬,上筑坟头。入葬后,死者的儿媳抢先兜一兜土往家里跑,传说谁先跑到家里,日后会有福气。孝子到家后只哭三声,葬仪即告终止。  
谢执  
入葬后第二天,孝子要设宴款待大执客、男执、女执、大帐等为丧事操劳的人,俗称“谢执”。孝子见到  
人,不管辈分高低,都要磕头。俗语“孝子头,满街流”。如死者系女人,谢执的第二天,孝子要有带着礼品去看望老娘家的人。  
十七、济宁市名人  
古代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曲阜尼山夫子洞。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史学家,著有《左传》和《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卞庄子:又作管庄子、卞严子,春秋时期鲁国卞邑大夫,以勇力驰名,曾刺杀过两虎,泗水县泉林人。  
樊子:名须,亦称迟。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颜回:颜子,名回,字子渊,一作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后世也有称“颜叔”、“颜生”等,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被后世称为“复圣”,曲阜有颜庙(复圣庙)对其纪念,现存。  
孟母:仉氏,战国人,邹城籍,“亚圣”孟子的妈妈,三迁择邻,断机教子,山东济宁邹城人,“贤良三母”之一。孟母三迁祠、孟母林现存。  
谷梁赤:相传是子夏的子弟,战国时鲁国(曲阜)人。著有《春秋谷梁传》。  
张俭:字元节,东汉末年山阳郡高平县人(山东微山两城)。建安初,汉献帝下昭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赴任,年卒84岁卒于许昌。  
王叔和:名熙,子叔和,东汉末山阳高平(山东微山两城)人。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脉学创始人。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山东微山两城),是西汉景帝之子恭王刘余之后,三国时名噪一时的儒将。东汉献帝(公元190年),诏刘表为荆州刺使。  
仲长统:字公里,山阳高平县人(山东微山两城),东汉末年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  
王粲:子仲宣,魏晋山阳高平(山东微山两城)人,“建安七子”之首。  
马隆:字考兴,西晋东平陆(汶上)人,晋之名将。  
文成公主:生于任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  
白英:明代济宁州汶上人,主持建造座落于汶上县南旺镇古运河上的著名分水枢纽工程,与都江堰相媲美,被称为北方都江堰。现存南旺分水龙王庙及分水枢纽工程遗迹。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清代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著有《桃花扇》。  
桂馥:山东曲阜人,清代杰出学者。  
王家榕:山东泗水人。湖北竹溪县令,后改任邹平县教谕。著有《与堂诗文集》若干卷献。  
王廷赞:字子襄,号若谷,道号排云,泗水人。历任四川平武、长宁、南部等县知县,升任直隶州知州,在任候补知府。著成《泗志钩沉》一书。后于1912年写成《泗水源流考》,获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特等奖。  
檀道济:(生年不详—436年),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末年名将,南朝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  
当代  
蔡桂勤:山东济宁人,一代武术大师、华拳的传播者。  
靳云鹏:山东邹城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陆军总长。授泰武将军、果威将军。  
潘复:山东微山人,北洋政府末任总理,曾任张作霖安国军政府总理。  
熊炳琦:山东济宁人,北洋时期历任山东省长、并兼任胶澳督办;河南省长;授昌威将军。  
孔孚:山东曲阜人,中国著名山水诗人,现代山水诗风的开辟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乔羽:原名乔庆宝,山东济宁人,是中国的著名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  
蔡云龙:山东济宁人,中国著名的技击家、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被誉为“神拳大师”。  
廉立之:(1909年~1986年),山东泗水人,曾用名卓亭,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  
张致一:(1914年~1990年),山东泗水人,著名动物学家、胚胎学家、繁殖生物学家。  
乔海秋:(1910年~1946年),原名乔尚涵,山东泗水人。1937年,从兖州省立第四乡师回泗水组织抗日武装。1946年三月,任吉林省双五月二十八日,国民党军队进攻双阳县,掩护撤退,负伤血流不止,英勇牺牲。  
潘晓婷:山东济宁人,中国台球运动员,18个全国冠军、1个洲际冠军和2个世界冠军得主。2007年四月八日首夺女子花式撞球世锦赛冠军。  
靳东,山东济宁人,国家一级演员。  
郭帆,山东济宁人,著名导演,凭借《流浪地球》获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李丁,山东济宁人,著名演员,曾获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非常奖。  
十八、济宁市饮食习俗  
1、泗水火烧  
泗水火烧,是济宁泗水县的传统小吃,状似饺子,外皮酥脆,内馅浓香,油滋滋的样子让人充满食欲。  
2、曲阜煎饼  
煎饼是山东特色名吃。曲阜煎饼将小麦粉、玉面粉等调成糊状放入平锅内摊熟后,放入用花生油、炒花生碎、葱花、食用盐、辣椒末等用料调制而成的馅料后烙成,酥脆爽口、风味独特。  
3、兖州大烧饼  
兖州大烧饼,是兖州的名吃。形大如盘,颇具山东人的豪气,干香酥脆,爽口怡人。  
4、微山湖醉蟹  
微山湖水质清澈,水草丰茂,能够说是天然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微山湖大闸蟹主要分布于微山湖下级湖原生态水域,起到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体壮膏肥、香味浓郁的特点。微山湖醉蟹,是有200多年的历史济宁有名特产。这种醉蟹是用微山湖所产的鲜蟹及各种调料精制而成。渍好的醉蟹栩栩如生,形如活蟹。揭开蟹盖,蟹肉雪白,蟹黄鲜红,入口酒香浓郁,鲜美异常,风味独特,是宴席珍品。  
5、马村煎包  
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特色小吃,现已覆盖鲁西南。马村煎包皮薄、馅丰、油多,薄而不漏,油而不腻。刚出锅的是最好吃的,时间稍长色、香、味均逊色许多。  
6、甏肉干饭  
山东济宁地区传统特色小吃,起源于元朝。跟随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当时的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共同吃,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就逐一发展为今日的甏肉干饭。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甏肉干饭接连不断改进创新,又增加了卷煎、面筋、肉芯丸子和鸡蛋等一系列菜品。  
7、济宁热豆腐  
热豆腐做得细嫩,白生生、水汪汪,酷似块白玉,胜过脂膏。卖豆腐的师傅用铜制的豆腐刀子,将豆腐从大块上一片片地打到小木板上,再用刀划拉成麻将块大小的条块,再抿上特制的红红的辣椒酱,托板豆腐便做好了,老少皆宜,人人喜欢吃。  
8、邹城川味面  
在邹城的街头常常能看到川味面,不大的门头房,三五条长桌,十几个马扎,男男女女们围坐在共同,面对一片红光闪闪,吃得满头大汗,真个是不亦乐乎。碗底撒上麻椒面+一勺子肉汤+煮熟的面条+肉卤+辣椒油+一点醋,撒上一点葱花或香菜末,就是正宗邹城川味面。  
十九、济宁市著名景点  
(一)孔庙、孔林、孔府  
曲阜明故城始建于明朝,为护卫孔庙而建。明故城内分布着孔庙、孔府、颜庙以及历代孔宅府第、古泮池乾隆行宫等文物古迹,集中体现了鲁国古都曲阜古老的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韵。上世纪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座落于曲阜城中孔庙东侧,是孔子嫡氏孙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承袭了32代,历时880年。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高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终为花园。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仅仅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随后跟随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多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没有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当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种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所以,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实际上的碑林。  
孔庙、孔府、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共同的建筑群,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祀。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接连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规整的建筑,艺术的宝库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通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当中藏有历代皇帝恩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龙古柱,没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接连不断扩建,构成当今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共同,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二)济宁高新区科技中心  
济宁高新区科技中心是济宁市实施创新驱使战略,提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是济宁国家高新区科技新城重点打造的标志性建筑,济宁高新区科技中心定座落于“全国一流的科学活动地方和全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技中心对提高济宁城市功效、带动科普教育文化发展,集聚科技新城人气发挥了重要效果。  
济宁高新区科技中心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以“智慧.美满”为展示主题,以“我们感知世界、探究发觉世界、利用智慧创建美好生活,实现美满发展”为主线,规划了青少年科学乐园、启迪智慧、文明生活、美满未来四个主题展区和一个暂时展厅,共216个科技展品展项。  
地址:济宁市高新区科技中心崇文大道5566号  
(三)蓼沟河景区  
廖沟河公园以廖沟河为依托,总面积42.85万平方米,将成为高新区中心的一条绿色生态走廊,由香港贝尔高林杭州分公司负责规划。公园景观设计运用自然的景观构成手法,园林造景理论,规划强调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的协调,注重动静结合的观赏内容及广泛的参与主题。该工程总体布局将廖沟河分为“四区一园”,“四区”为“都市情区、生态廊区、任古韵区、绿天际区”,“一园”为“生态科普园”。  
公园以本土植物栽种为基础,结合多种色彩及层次的观赏匹配,展示层次丰富的植物生态景观,共划分为:城市滨水种植区、湿地景观种植区、自然植物群落种植区和林带景观种植区。驳岸景观设计上,河道二滩接近水面一侧 采纳自然山石驳岸砌于河道护堤上,河道 采纳自然缓坡护岸。  
(四)富山国防教育基地  
富山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在纸坊镇区域内距县城10公里,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坐落山区环抱之内,总占地500余亩,先期,分ABC三区,先期建设了CB区,总体规划是以农耕、国防、体育运动文化项目为主,兼具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体验为方法,以感悟为目的,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所以,让团队和学生们在体验中了解国防,热爱祖国,增强对大国的自豪感和自信感。同时是团体和学生在体验中构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B区现已为AAA景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济宁市普法教育基地、济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宁市文化产业示范区、中共嘉祥县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嘉祥科普工作站;嘉祥新社会阶层联合会基地。  
富山CB区占地300余亩,规划设计融合了国内同行业的长处,创新和颠覆了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只观看不运动风格的模式,特点是“动”字在前,以体验为主的农耕和军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可以同时接待660人同时用餐,营房住宿可安排500余人。在这期间来自省、市、县政府、军分区等领导赋予大加赞扬,肯定了富山项目是国内唯一创新更具互动体验性的研学游教育实践基地排头兵,达到功效完备,成为政府人员、社会团体和中小学生研学游教育实践基地,年可接纳100万人次以上。  
富山打造以下三大板块:  
1、A区体育运动板块:含国际A级卡丁车赛道;足球场,篮球场、人工滑板冲浪池等;附加少儿运动体验、丛林飞跃、环山漂流等项目。  
2、B区国防教育板块:以军事训练、格斗特训,行进中射击、巷战对抗、军营拓展、红蓝双方阵地对抗,重型武器展(布属了大型运输飞机、大炮、坦克、战斗机)等“国防实战技能知识教育”为主的课题;附加爱国主义和普法教育长廊、科普和普法教育展板;室内外游泳池、丛林穿越等项目。  
3、C区农耕文化板块:栽培,园艺、养殖、农耕、垂钓等课程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系列。  
富山三大课程板块,逐一构建完成了我富山项目的实践课程体系。  
富山户外拓展基地奋斗目标是成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中小学研学游实践活动的“大本营”,搭建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在这里通过开展多种运动体验和实践教育活动,能够构成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知,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报效祖国的必备能力等综合素养。  
富山是一种以综合实践教育为目的,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法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学生扩展到军人、政府机关、工商业团体等;更是集军事教育、体育运动,科普教育和科普教育、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教育品质区,更是国内最具特色体验为主题的多项高科技教育基地,致力将成为中国体验式研学游教育活动基地的示范区!!  
(五)济宁体育中心  
济宁体育中心座落于济宁市南部—太白湖生态新城,毗邻太白湖景区、山东省理工职业学院,与新落成的济宁市政府遥相呼应,是一座充满现代感、时尚感的高科技建筑群。济宁体育中心是山东省第23届运动开、闭幕式和山东省第9届残运会开幕式举行地,同时也是主要比赛场馆,日前由济宁珠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治理。多功效综合性的济宁体育中心由两场三馆组成,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米,总投资15亿元。以体育场为核心,综合馆、游泳跳水馆、射击馆和室外田径训练场呈放射状依次布局,以宝石形态呈现,与宛若硕大钻石的体育场珠联璧合。当你闲逛在月光下,泛光照明闪烁着红、蓝、黄、银四色光彩,使体育中心晶莹明亮,形同一条宝石项链镶嵌在济宁的城市南部,与太白湖旅游风景区构成一道炫丽多彩的风景线。  
地址: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18号  
(六)欢城二级坝  
二级坝座落于欢城镇,年代为近现代。为济宁市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二级坝座落于南四湖中部,横跨湖腰,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湖。东起常口老运河西堤,西至东丁官屯村东南顺堤河东堤,全长7360米。包括:拦湖土坝,第一、二、三、四克制闸,船闸,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克制闸建成,历时17年。此后于1985年、1998年、2004年区别对二闸、一闸进行了改建加固。  
(七)房庄西遗址  
房庄西遗址座落于欢城镇房庄村西部,年代为汉。为济宁市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八)吕公堂春秋阁  
吕公堂春秋阁座落于夏镇街道部城社区,年代为清。为济宁市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九)公义桥  
公义桥座落于欢城镇房庄村,年代为清。为济宁市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十)房头北村城门  
房头北村城门座落于两城镇房头北村,年代为清。为济宁市市级文物爱护单位。“城门”应为“寨门”,此处古寨门应是当年筑寨抵御土匪的遗存建筑。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