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由
威海市代管。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位于青岛、
威海、烟台三市衔接的腹地;南濒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介于北纬36°41′—37°08′,东经121°11′—121°51′之间,东西横宽60千米,南北纵长48千米,总面积166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99.27千米。下辖1个街道、14个镇。乳山市因大乳山而得名,是中国沿海的长寿之乡,被授予“
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乳山有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3处,市县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3处。是中国著名作家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故事背景发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民族先锋“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发生地。
二、乳山市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乳山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3个,艺术表演场馆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处,乡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28家;城市书房4处;文物爱护中心(博物馆、文学馆)1个,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37个,不可移动文物遗存303处,当中省、市、县级文保单位共53处。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家。2021年,乳山市乡村放映公益电影7226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30万户。
三、乳山市母爱文化
乳山市因大乳山而得名,大乳山是乳山的“妈妈山”,培育和滋润了乳山人民,孕育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母爱文化。在乳山,母爱、爱母、敬母、孝母等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构成了非常好的道德风尚。乳山市既有大乳山、睡美人等母爱自然资源群,又有海神娘娘解救众生等优美的神话故事;既实用乳汁抚育抗日英雄子女的胶东育儿所“红嫂”事迹,又有乳山籍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创作的《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红色经典描绘的娟子妈等革命妈妈形象。乳山市依托丰厚的母爱文化资源,结合挖掘传统文化,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孝道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起到乳山特色的母爱文化、福地文化、生态文化、黄金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每年五月份举行母爱文化节。
四、长寿之乡
乳山是中国沿海的长寿之乡,长寿人群呈增长趋势,百岁老人数量逐年增多,2005年至2010年,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6年超过百万分之七十五的长寿之乡的标准。境内出现的“中国年龄最大的双胞胎”、百岁兄弟、百岁姐妹、百岁妯娌、长寿三姐妹、长寿村等现象,成为乳山一道独特人文景观。2010年四月,乳山市被授予“
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
五、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20世纪之前境内多称之为逗会。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猛的就提了起来。传统的大秧歌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前面是执事部分。领舞人穿着大戏袍,戴着长胡须,左手擎着平顶伞,右手拿着马尾蝇甩子,用蝇甩子的不同变化来指挥队伍。领舞人以前叫“药大夫”,因他打的伞,伞沿垂悬着一些彩色布条,布条上写着多种中医药名,是祛病祈安的意思吧。他负责点报节目、活跃气氛、指挥队员们行进或起舞。他往往要现场即兴编唱歌词,唱些吉祥如意、祝福发财的话,以表明对所到之地的祝贺。他要庄谐适合、稳健得体、扮相威严,其自我的舞蹈动作也很出色。好的领舞人多会些武术,八卦掌、少林拳、螳螂拳等招式都能够引用到他的舞蹈动作中去。配合领舞人的有香盘、彩旗、大锣、大鼓、大钹、小钹、堂锣等。像古代官宦上街一样,有打旗的,有鸣锣的,造势开道。所不同的是,官宦是为了让人避开,秧歌是为了让人聚来。
中间是舞队部分。紧贴领舞人身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舞鞭组,舞动鞭子或者彩竹。鞭舞也叫霸王鞭舞,相传楚霸王每打一次胜仗,都要在即将舞动马鞭欢庆,士兵们也折下树枝,学着霸王的样子欢舞。那振奋激昂、高亢雄壮的场面,吸引了老百姓,老百姓也纷纷效仿,逐一构成了这种舞蹈。鞭舞的道具是马鞭子,舞者按套路挥鞭舞动、变化队形。也有些地方使用的道具是彩色竹竿里面装上铜钱,挥舞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紧随舞鞭组之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花鼓组,以舞动和敲打花鼓为主。花鼓组由青壮年男子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他们武生扮相,讲究阳刚之势、健美之态。表演时,双臂挥舞,同时用右手拿鼓槌,按节拍击打腰间的花鼓,并按规定动作左右穿插,前后跳跃,真是龙腾虎跃,气吞山河。紧随花鼓组之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女子彩扇组,舞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各组人数也能够增加,二三十人甚至百八十人,随其村子大小而定。各组合的舞步主要是走三步、踏一步,而且相邻的两纵队中相邻的两个舞伴,要不停地交叉换位,叫“三步一隔”。
后面是自由舞部分。根据各村人才不同,往往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有趣的是,双人舞有固定的人物名称和表演套路,但唱词却在接连不断地变化着。其实,多是把一些小秧歌连接在大秧歌后面。搭档组合有:锢漏匠和王大娘、老头子和老婆子、丑婆子和傻小子、相公和媳妇、货郎和翠花等。内容多是打情骂俏、插科打诨,力求诙谐有趣。多人舞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双人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这样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
在历史的演变中,到20世纪80年代,大秧歌表演程式分进村、串街、耍大场、演场、收场等。进村——打慢鼓点,领队人与花鼓组三进-,横甩和礼。串街——龙在队伍前面,双行纵队,边舞边行。耍大场——进入村中宽敞地带,以“慢走阵”舞圆场,叫小龙摆尾式;再以“小盘龙”套路由领队人指挥彩扇等组向中心舞动,成众星捧月之势,大龙盘在外,表明喜庆;接着,“龙蜕皮”套路,大龙头咬尾摆成8字形。演场——以8字穿花,花鼓进,对凤舞,舞圆场,单人舞、双人舞跑旱船、跑黑驴等进场表演。收场——“龙凤斗”套路,龙对整个队,三进-,全体参演人员向观众行三拜九叩大礼。因为人人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有的大秧歌队把行三拜九叩礼改为行鞠躬礼。
大秧歌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兼有竹、管、弦等乐器。伴奏乐谱有《快走阵》和《慢走阵》两种,唱腔有《花鼓调》《跑四川调》《大夫调》《货郎调》及一些民间小调等。
乳山大秧歌于2008年被列为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六、牛郎棍
牛郎棍发源于清康熙时代,发展至今,不但国内习者众多,并传入美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众人爱慕。对开展群众性和健身活动,有推广应用价值。牛郎棍于2008年被列入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2010年被列为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1、牛郎棍的起源与发展
清康熙元年(1662)春,胶东农民起义领袖于七于钜齿牙山起义失败后,在师父胡登起的帮助下,趁夜逃至宁海州西南乡留格庄村(现
山东牟平埠西头乡留格庄),因伤势过重加饥寒,已是奄奄一息。得巧,被早起练武的年轻后生萧思德发觉背回家中。思德之父萧文和,乃本村族长,为人仗义,又善医术,是乡里有名的济人之士,对儿子背回的伤者,坚决果断地赋予救治,使于七得以生还。于七为躲避官府的追捕,化名“燕飞”,隐身于萧家长达一年之久。
于七在萧家养伤期间,见萧公阖家人忠厚善良,便将自我的身世如实相告。萧文和对于七反清济民之举早有所闻,以救人为己任,便以给村里雇佣的“看牛倌”为名隐身于七。萧公为使于七能胜任“牛倌”,便让17岁的儿子萧思德辍学帮助他。就这样,于七与萧思德早起将牛群赶入山中放养,晚上将牛群带回村中,很少与村民相见,躲过一次次清廷的追捕,安稳地活了下来。
在放牛中,于七见朝夕与共的萧思德忠厚善良、聪明绝顶,胆识过人,又有扎实的武功基础,加之救命之恩,甚是宠爱,不仅将自我的拳脚功夫传授于萧思德,并把毕生所习之刀、剑、、棍、鞭等器械,溶为一根放牛用的短棍上,精心授于思德。思德在于七的精心哺育下,不仅拳脚功夫了得,更把一根看牛棍练得出神入化,龙飞凤舞,力度强,攻击目标准确,在众军中取首将之要害,百击无误,为随后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跟随光阴的流逝,官府捉拿于七之风慢慢减弱,于七便乘机暗回家乡,见乡民们无辜惨遭杀害,死者日众,村里于姓人无一生还,真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含恨回到萧家拜别恩人,去崂山华严寺出家。清康熙三十二年,已是满头白发的于七以化缘为名来到萧家,见文和公已辞世,萧思德已承家业,一声阿弥陀佛离去,于清康熙四十年仙逝于崂山华严寺,终年93岁。
于七离开萧家后,萧思德白天进学堂读书,夜里习武,几年后已成为乡里有名的文武双全之士,将于七传授的技艺广授乡民。清康熙八年,东北来了10余人的一伙绑匪,到村里掠财抢人,时下已是25岁的萧思德,带领乡民征服了绑匪,保住了人财,从此,萧思德名声大振,成为远近乡里的有名之士。
萧思德通过这次除匪,进一步认识到习武的重要性,为防绑匪的再次侵犯,便更加广泛地向村民乡民们传授武艺。同时,为了纪念先师于七,将于七传授的棍法取名为“牛郎棍”,代代相传。
萧思德有四个儿子,长子万礼、次子万仪、三子万忠、四子万信,自幼就向他们传授“牛郎棍”,在四个儿子当中,唯有三子万忠最有成效,武德高尚,武艺精深,继承了父业,将“牛郎棍”发扬光大。“牛郎棍”原仅仅有八十三式,行动路线均为一来一往,萧万忠在原有八十三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又增加了二十五个式子,并分为六节练习,行动路线也由一来一往改为田字形,故取名为“田字鞭”(套路总称仍为牛郎棍)精心授于儿子萧永官、萧永图。萧永官传于儿子萧纪荣、萧纪纲、萧纪斐。萧纪荣传于儿子萧明古、萧明善、萧明礼。萧明善传于儿子萧密、萧学、萧法。萧学仅仅有一个儿子,取名萧文武,非常疼爱,自小在敦促读书的同时,加强武德教育,并精心传授牛郎门武功,非常是牛郎棍。
萧文武非常优秀,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读书认真,练功刻苦,团结民众,后成为当地方圆百里有名之士,是“牛郎门”(在牛郎棍武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拳、鞭、刀、等武术套路统称牛郎门)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精研了“牛郎棍”法,并根据实战的需要,在牛郎棍“田字鞭”的基础上,创编了“双折鞭”“单折鞭”“鞭”,即在实战中,长棍被敌打断,可两手各执一截短棍,称“双折鞭”以双棍御敌。如两棍再次被击落一根,可单手持一根短棍称“单折鞭”,以身灵手快击敌之要害制胜。为利于实战,又创编了多套对练套路,称“鞭”。即长对长、短对短、双对双、双对单、长对短、短对双等诸多套路。萧文武又将毕生精研之“牛郎棍”法精心单传于儿子萧秉祥、孙子萧承爵。萧承爵继承了祖业,又在牛郎棍中“田字鞭”“双折鞭”“单折鞭”“鞭”的基础上,加长了棍的长度,创编了“长蛇鞭”,增强了杀伤力,便于即将和对群敌使用。萧承爵有六个儿子,除将“牛郎棍”传授于儿子外,也传授了相当多乡民,在儿子和乡民中,其次子萧云鸿最为杰出,不仅继承了祖业,并在“牛郎棍”诸多套路的基础上,以强身健体为重,创编了“十字鞭”,此套棍法以内修慢练为主,强调多重意念,适当年高体弱者习练,便于普及和推广。萧云鸿一生为牛郎门,非常是“牛郎棍”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大奉献。在传授的众多的后人中,唯有长子萧和恭、叔弟萧云龙、侄女婿李培言(字仁山)最为杰出,他们三人合力继承了牛郎门所有拳、棍法,并合力将牛郎门武功传授于萧和恭之长子萧明魁。
2、牛郎棍的特色和文化意蕴
牛郎棍武术系统严密、一械多用、风格独特,男女老少皆可学练,起到十大风格特点:讲阴阳、重意念、走螺旋、发寸劲、练腰劲、气自然、形逼真、神慑人、多套路、易推广。习练牛郎棍不但求套路娴熟、协调、力足、优美,更重要的是要明其理,究其难,既有外型,又有内涵。要把练棍当成人生之修,品格、心性、处世、功夫等都要符合道义,以达天人合一、人棍合一,以更好体现强身健体及防卫之用。
一是强调品格-。欲练棍,先做人。“牛郎门”是内修外炼之内家武功门派,强调德行、品行、性情涵养的-。提倡忠诚正直,朴实和善,虚怀若谷,宽恕忍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要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勿以武谋私,恃强凌弱。
二是重视意之-。牛郎门历代先师们视“意”为练好牛郎棍的重中之重,每一招式,都以意为先。讲究意、气、力、形合一。练棍不但仅是肢体在运动,更重要的是意在动之先。意识的变化表现在形体上,即以意显形。牛郎棍提倡以意领气,以气发力,以静制动,天人合一。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均为意在先。
三是加强功力之练。其一,打好基础。要加强基本功的习练。牛郎棍的基本功即缠鞭,缠鞭分定步缠鞭、活步缠鞭、飞步缠鞭三种。详细缠法可参照书中练功方法习练。同时,要加强步法、身法、握棍法及十六棍法的练习,久而久之,可达到脚下有根,身法灵便,双臂有力,人棍协调,为练好套路和实战打下坚实基础。其二,熟练套路。学习套路是练好牛郎棍的重要内容。熟能生巧,通过套路的练习,可掌握棍法的连贯性,以达到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节奏分明,加强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一致性,更好地壮气增力。其三,明显重点。在套路熟练的情况下,对套路中难度较大,有用价值较高的招式,要进行反复单练。非常是对棍法的“十六技要”,要一招一式地练习,找出力点,掌握要领,然后再结合套路中的招式进行小组合练习。通过小组合练习,以达实战中一招失效,另招紧接。先师曾言“心中不存三招以上,就没有资格跟人交手”。总而言之,明显重点,既利于实战,又利于整套路练习的完美性。
四是注重神之-。牛郎门对“神”的要求是很高的,非常是牛郎棍的习练,要求以神慑人,有神才有力,神足力则强,神与意显露于目,所以要在练棍中,严格要求棍随眼行,每一招式,眼都要走在动之前,即眼到棍到,棍未到眼先到。初练棍时,很多人只顾想套路,忽略了棍随眼行之举。古谱云“眼是先行官,动是大兵团”,由此可见眼在练功中的重要性。眼转换变化,身要紧相随,因棍法中很多的招式出于像形,如“青龙出水”“饿虎捕食”等,要有龙与虎之形态,所以神之提高,整体与眼要密切相连,方可达到神慑人之效果。
五是提倡动静结合。牛郎门提倡静修动练,强身健体。牛郎棍有内修养气和外练形体之数套-。形体锻炼有田字鞭、长蛇鞭等诸多套路。内修-主要有养神功,习练方法书中已有推荐,可供习者参照。练好“牛郎棍”,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是非常重要的,既养气炼神陶冶情操,又习练套路增强身体素质,以达到心、身双健之目的。
六是掌握技击要诀。牛郎棍作为牛郎门之主要器械,应当体现其技击攻防之法。对十六技要及每式之要点和有用法,练习中要多用心体会、理解和领悟。每练一招一式,都应无敌似有敌,无人似有人,熟练其技法,让实作法印在脑子里,构成自然反应,顺势而行,方能在实战中不慌不忙,得心应手。但牛郎棍实战攻防之用,需要在迫不得已防身自卫时方可用之,万不可恃强欺弱,仗技凌人,随意而为之。
七、乳山剪纸
乳山剪纸从民俗功用上分,大致有婚庆类、寿庆类、节庆类和丰庆类的。
婚庆类——主要是用于装点结婚的新房。这类剪纸多有“红双喜”“鸳鸯图”“麒麟送子”“喜鹊登梅”等,贴在新房的窗上、墙上、大挂镜上,在美观中增添喜庆氛围。
庆寿类——主要是为了给老人祝寿。用蒸好的“大长岁”“大寿桃”等面食给老人当贺寿礼品,并剪有“百福百寿”“松鹤延年”等图案罩盖在礼品盒上。老人收到礼物后,把剪纸取出来,贴在自我房间的墙上。
节庆类——主要是为了给节日增加热闹气氛。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候,剪成“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屈原问天”“嫦娥奔月”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古钱、万字等图案,贴在窗户上、门楣上、照壁上、室墙上、屏风上。
丰庆类——原意是庆贺农业丰收,但在实际应用上,不如说是在企盼丰收更确切。剪纸内容多为收成产品、兴盛景象、子孙满堂、风调雨顺等。当中经常见到的有“六畜兴盛”“五谷丰登”“莲花游鱼”“雨龙取水”及神话人物等。有的剪成条幅式,贴在家门的横楣上;有的剪成对联状,贴室内门框两边;那些方形的,贴在粮囤、梁柱、门楣、窗檐、神龛、水缸上,甚至牲口棚子、猪羊圈栏等地方也贴。
乳山剪纸从用于的地方上分,大致有图纸留样类、器具装饰类、窗花点缀类和仰棚美化类的。
图纸留样类——从前的妇女多从事刺绣,一是加工产品销往外地;二是刺绣衣着、兜肚、枕头、毛巾、鞋帽等自用。不管是外销或者自用,那些精美的刺绣图案,一代一代的妇女,都是用剪纸的方法留下了基样。刺绣时,会画的,照着剪纸图案画在刺绣布上;不擅长画的,照着剪纸的样子,剪裁清样,直接用清样铺在布上进行刺绣。
器具装饰类——人们或是图美观,或是图吉利,要把家用的纸笸箩、面缸子、点心盒、梳妆匣、针线盒子等,根据物件的用途,剪贴上花卉果蔬及多种小动物图案;在柜门、桌侧、毛筒、大镜子上,贴上“0满园”“梅花报春”“喜鹊共舞”等剪纸图案。
窗花点缀类——因能看到的人多,所以这类剪纸相当讲究。从前是木窗,用白纸裱糊在窗棂上,家庭主妇多根据自我的爱慕,用红纸剪出祥禽瑞兽、花草鱼虫贴在窗户纸上。为了少遮挡光线,窗花剪纸修细玲珑。老年人房间的窗上多是剪些“松鹤寿万”题材的,新媳妇房间多是剪些“鸳鸯戏水”题材的,小儿童的房间多是剪些“娃娃抱鲤”题材的,待字闺女的房间多是剪些“织女牛郎”题材的。在美化了居室环境的同时,也具有了提示房间主人身份的效果。
仰棚美化类——以前民房房间里的天棚,多是用高粱秸扎架子,再用纸裱糊起来,叫扎仰棚。仰棚裱糊好了,就开始贴棚花。棚花分中间主花、附近周围衬花两大部分。主花多是正方形的,规格30厘米至60厘米之间。图案有“龙凤呈祥”“四鹊闹梅”“凤凰牡丹”等。这种剪纸很复杂,既雄宏大气,又细腻清秀。仰棚四边及四角的衬花,也要与主花匹配好,追求温馨美满的效果。随后兴起印刷的仰棚专用花纸,花纸上印有多种各样的漂亮花纹,仰棚剪纸慢慢被取代。
剪纸丰富了当时女性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母传女、婆传媳、嫂传姑,在生她们、娶她们的地方,生根发芽、交汇发展;她们借助花鸟鱼虫和神话故事抒怀、寄予期望、排解寂寞、打发日子,从而产生了剪纸这朵民俗艺术中的奇葩。
八、乳山秧歌剧
多数人认为,秧歌剧起于明、盛于清,乃中国戏曲兴旺期的产物。人们爱好戏曲,也爱好秧歌,有人就将这两种艺术“嫁接”起来了。搭台唱戏,一是受场地等物质条件限制,二是演员与观众距离相对远。平地演出,则没有这些问题。只是围观时,的观众看不到。但有办法,演员踏着高跷就可“出人头地”而“众望所归”了。也有人认为,秧歌剧应当早于杂剧,杂剧是学习秧歌剧而产生的。
秧歌剧有叙事剧本、有特意道具、有唱腔曲牌、有演员行当。演员行当也称为角色。秧歌剧中的小嫚,对应戏剧中的花旦,翠花对应老旦,棒槌对应小生,鼓子对应老生和丑角。秧歌剧以演唱和道白为主,所以说是戏曲的成分多,讲故事的功效好;传统意义上的秧歌,套路多环绕“闹”“扭”“耍”设计,以肢体语言为主,舞蹈的成分多,活跃气氛的功效好。
秧歌剧是“戏”从戏台上“跑”到戏台下的,但这种广场歌舞剧,有的时候候又跑回到戏台上。典型的是延安时期,《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采棉花》《二媳妇纺线》《一朵红花》等一批新型秧歌剧,也在舞台上演出。秧歌剧寓教于乐,曾为移风易俗、传播红色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乳山秧歌剧是跟随明朝大量移民而“入境”的,之后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代代相沿、接连不断丰富,最后构成“方言土语唱戏文”的地域化风格。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于会泳就是位秧歌迷,他在大庄等村教学时,一到农闲时节就自编自导,领着村民排演。那时的乡村人,能闹的当丑角,文静的当俊角,没有演过秧歌剧的人很少,反正是自娱自乐嘛!乡村的活跃分子每到正月,差不多每天在外巡演。出了正月,两条裤腿角就被高跷磨破了。这些秧歌剧大多是古装的,即使现在大家还是爱好古装的。那与众不同的打扮,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场氛围猛的就能热烈起来。一提老戏,有人立时会想到封建糟粕,什么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实际上那里面,有许多是文化精华和情感圣果。如从吕剧转过来的《姊妹易嫁》《老少换》《钱秀才》等秧歌剧,都是追求正义、劝人向善的。
秧歌剧演起来,既简约明快又红火热闹。演员踏着鼓点绕场转,再面对面地站成两排,要“出场”的演员,出列到两队中间进行演唱。通常是一段唱完后,锣鼓再起,两队演员舞蹈,交叉进行轮换场地位置。乳山秧歌剧的唱腔以“跑四川调”为主,还有大板、小板、波子调等。简而言之,无论演什么题材、唱什么词句,动作是有固定套路的,唱腔是有固定曲牌的,这是秧歌剧能够大范围普及的主要因素。
九、乳山小秧歌
小秧歌是乳山境内的民俗整理者为对应大秧歌一词而设定的。把过去叫杂耍的一些民间娱乐项目,一部分归类到小秧歌范畴中,一部分归类到杂技中去。
秧歌起源时间上,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古人用字相当较真,秧歌就是与插秧等农事相关,随后融入了抗洪、战争诸多元素。明清以来,高跷、地蹦、舞龙、舞狮、旱船、花车、赶脚、打杈、花棍、龙灯、荷花灯、跑黑驴、小放牛、伞鼓励、虎牛斗、独竿桥、撮擂子、花鞭鼓、摇葫芦、渔夫与樵夫、唐僧师徒取经、猪八戒背媳妇、大头和尚嬉柳翠等秧歌艺术形式,都在乳山地区出现过,“一村一品”耍小场、单项独立地演出。
秧歌流派分类上,林林总总,很难用统一的标准界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代代秧歌艺人,兼容并蓄、逐一丰满,提高了地域风格。例如,大秧歌集体闹场(走阵势),整个阵形有二龙吐须、龙摆尾、剪子股、卷菜心、盘玉柱、八卦阵、竹篮开花、勾心斗、九旗阵、跳龙门、四连环等,演员舞姿如踏步、扑步、颤步、纵跳步、走场、跑场、踉跄、吸腿、翻跟头、叠罗汉、鹞子打腿、水底捞月等,手势表达如甩、捅、点、抖、杨柳、单臂花、交替花、蝴蝶花等,小秧歌也在借鉴使用。经常见到的小秧歌:
锢漏匠和王大娘——故事原框架是说玉帝有个女儿,名字叫旱魃,她私自下凡,附体王大娘。锢漏匠是南天门土地老爷的化身,他受玉帝指派到凡间捉拿旱魃。秧歌表现二人相遇后机智周旋和戏逗打闹的情节。
丑婆子和傻小子——纯粹是为了滑稽风趣而耍活宝。表演者要根据现场气氛装疯卖傻、忸怩装嗔、取悦观众,以能让人发笑为主要目的。
货郎和翠花扭捏——是说乡间货郎到村送货,村里姑娘翠花来选货,二人既谈货论价、为己着想,又互相喜爱、彼此关心,表现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
舞火龙——火龙的龙头道具很大,能喷火焰;龙身九节,每节0.8米至0.9米,节箱内有蜡烛(烛座为吊式的,起舞时能在地心引力的效果下,保持蜡头朝上,现改用直流电);节与节之间,有1.5米至2米的绳索相连;龙尾修长,很有韵律;整个龙长28米至30米。全部部位,都是用杆子擎着舞动的。前面有一位擎珠人,是领舞者,用龙珠引领全龙舞动。一条龙舞蹈起来,至少要16人高度协调才可以完成。喷火的时候,是擎珠人和龙首舞者配合完成的。单条火龙起舞,就足够让人震撼的了,假如是二龙戏珠、五龙拜月、九龙朝阳,大家能够想象得到是何等壮观、何等热闹。
传统小秧歌还有跑旱船、耍龙灯、骑黑驴、踩高跷、舞狮子、唐僧师徒取经、猪八戒背媳妇等,见字晓义,不做过多推荐。小秧歌能够独立演出,也充当大秧歌后面的自由舞部分。
十、乳山渔民号子
喊号子,各地多称为唱号。领唱的叫领号,是劳动的指挥者;和唱的称为接号,是劳动的参与者。劳动号子有小号大号之分,渔民号子大号居多,小号也有。大号有抬船号、拉船号、装网号、拾锚号、摇橹号、追鱼号、上网号、装舱号、拉绳号等;小号有系浮号、溜网号、捞鱼号等。如推船号:“一二一呀,力要齐呀,使劲推啦,出海去呀!”撑帆号子:“哎伊来哟,握紧绳呀哎,使劲拽呀,把篷撑呀!趁好天呀,多打鱼呀,鱼满舱呀,有钱粮呀!”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号子里还有安全生产的内容,如“带眼神呀,注意手呀,看着脚呀!”
渔民在解决超负荷劳动、与风浪搏斗的过程中,为了能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大家能够同心协力、精神振奋、构成合力、产生爆发力、攻坚克难,完成任务,从而产生了渔民号子。渔民号子也表示了渔民们面对强体力劳动时的乐观态度,他们在面对狂风恶浪时,用号子发出的那种震天撼地的气势、惊心动魄的旋律、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毅力及蔑视艰苦险阻的精神!渔民号子中,大号那种刚劲浑厚、铿锵有力、洪亮豪放、明快高昂、粗犷豪迈、矫健辽阔、气吞山河的呐喊,小号那种优美悠扬、欢快流畅、抒情委婉、诙谐幽默的吆喝,都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精神调节效果。仅仅有置身于劳动氛围中,才可以听出真谛、听出神韵来。
十一、乳山琴书
乳山琴书又称乳山大鼓,最初名“盲人调”,民间俗称“瞎子唱儿”,是由西河大鼓演化而来。这种艺术形式在乳山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原籍邹县的石元郎。乳山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我的方言俚语,唱词入乡随俗通俗易懂,演唱的剧目带有显然的时代特征,是旧社会到解放初期最受欢迎的文艺娱乐形式之一。
旧时的盲孩,差不多都拜师学艺,从事这种大鼓的演唱。嗓音条件差的,做乐手;嗓音条件好的,做歌手。曾涌现出一些明星式的盲艺人,深受听众爱慕。著名的盲艺人,拥有许多“戏迷”,跟场助兴。
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扬抑顿挫,同调别韵,分外好听。有的时候候,也可以一个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弹自唱,真是一人一台戏,饶有趣味。
演唱的剧目带有显然的时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绒线记》《秦香莲》《杨家将》《说唐传》《三国》《七七事变》《白毛女》《三上桥》《小二黑结婚》《乳山英模谱》等。
关于乳山大鼓,现可找到的记载资料大致有:1941年以后,在抗日政府的组织下,乳山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编排抗日节目,走乡串村,进行爱国救亡宣传。
乳山琴书于2008年被列为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十二、漏粉条和制麦酱
漏粉通常挑选在冬天,一是有助于粉条的冷却,再就是傍年靠节了,以利人们春节期间,食用新鲜的粉条。漏粉首先要精心选择没有毛病的地瓜,洗净切成很小的碎块,在石磨上磨成浆,用纱布包袱将地瓜浆打包,在滚水锅上放一个木架,将打包的地瓜浆放在木架上,用手或木板用力向下压,把地瓜汁挤进锅里沉淀成淀粉。把沉淀好的淀粉捞出,握成大团,晾干。
第二步是取适量的淀粉团,放入大缸内,添加滚水搅拌打芡,直搅到黏稠度很强时,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明矾搅拌均匀。紧接着在另一口大缸内,加入已经晾干的淀粉,按照比例将打芡好的稀淀粉加进干淀粉缸内和面,和成不软也不硬的淀粉面团。再在沸水锅上方放置漏勺,将和好的淀粉面团放在漏勺里,由一个壮汉用力往锅里压淀粉面团,一根根淀粉面条一进入沸水锅里,即将就变成了青白色的粉条。锅沿一旁,还有一个壮汉负责往外捞粉条,把粉条捞在一个盛放凉水的大盆里,大盆里的水要永远保持零度左右,温度一升高,就有人往里加冰。冷却好的粉条,又有两人负责从盆里一绺一绺地捞起,按照一定的长度,将粉条掐断,再将粉条搭在统一长度的木棍上,拿到室外晾干。
盛夏六月,是农家人挑选做麦面酱的最佳时机,他们能用平常的东西,做出甜香无比的面酱来,其聪慧才智令人佩服。做面酱首先要挑选一个合适的瓷坛,再根据这个坛的容积来定麦子的斤两。通常情况下,十一二斤麦子能做出六七斤上等的好酱来。
选好瓷坛、称出麦子后,再准备蒿草、玉米棒皮袄(干净的苘麻叶子、梧桐叶子或是番薯叶子也可)。瓷坛、多种叶子要清洗干净、晾干。然后把小麦用清水淘洗干净,上锅煮熟,将煮熟的麦子沥去水分,晾干。接下来在炕上铺放一张干净的塑料纸(没有闲炕,利用木板或桌面也行;旧社会没有塑料薄膜,用的是油光纸或者棉布),在塑料纸上面铺一层玉米棒皮袄,然后把晾干的熟麦子均摊在玉米叶子上。麦子的厚度以一寸半为度,不可以再厚。然后在麦子上再覆盖铺一层玉米棒皮袄。当然使用上面所提到的其它叶子也行,要把熟麦粒盖住,以盖得不透气为好。最终把蒿草叶子严实地捂在最顶层,要具有与外界空气隔离的效果。艾蒿有很强烈的芳香气味,且有防虫效果。
被密闭的熟麦子经过六七天的发酵以后,会长出长短不一的黄色的、黑色的菌丝,此时去掉铺的、盖的多种叶子,把带菌毛的麦子洗一下,在烈日下晒干。把晒干的酵麦磨成面粉,然后按一斤面四两盐的比例兑着凉水搅拌,以能握成团的湿度为好。再把咸面挤压放进瓷坛里,密封后放在烈日下晒,这是二次发酵过程。等过了十七八天以后,一坛上好的麦面酱,就制作完成了。
这种面酱闻起来有麦香味、酱香味,品尝起来甜甜的、鲜鲜的。适当煎鱼、炖肉和炒菜,生食适当蘸大葱。
十三、苫匠和捻匠
苫匠是“封顶”的,捻匠是“保底”的。从前的渔村,这两门手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旧时乡村茅草房多,过个20左右年,房草腐脱变薄了,就得重苫。苫房的头一天,房主要铡草,用铡刀把成捆的草根铡齐;要泡草,用水把草浸湿后,摞成堆,使草逐渐软化。苫房是个“一天活计”,需要在一天内干完。苫匠来时,急急忙忙搭好脚手架,麻麻利利地跳上房,先把旧草揭除。
苫房子,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开始的“站檐”和结尾的“扭脊”。
房盖儿是“个”字头型的,苫匠多是要分两个组,在两面的房坡上同时工作。苫时草根向下、朝外,草稍向上、在内。第一层草用稀泥粘压,从第二层开始,慢慢高起房坡而呈45度角垂悬,草苫到半尺多厚的时候,再向上收拢,构成檐唇,这就叫站檐。站檐的草要硬,拍打要密切,以防被风掀起。
从草檐唇向上走草,叫“放坡”。即一层一层地摊放护坡草,摊的越匀越好,拍打得越实越好。放草放到屋脊时,就要开始封顶了。屋顶有“龙骨”,即建房时用高粱秆扎成的草把子,用于压住屋顶的房草。两面房坡交叉起来的草,一部分环绕龙骨系结起来。再使用大弯针带着细绳子,穿过龙骨下的房脊檩,把压草的龙骨固定好。四间房子,固定四五个点就行了。龙骨下的其它草稍子,像女性编辫子一样,两边叠合交叉,在龙骨上编扭起垅。再接连不断地续着新草编结,通常重叠盘结7~9层,龙骨与房坡的锐角线就构成了,再用镰刀削去长余的草稍子,扭脊就完成了。
苫匠使用的工具较简单,一块约33厘米长、20厘米宽的草拍子,拍子阴面有密密麻麻的粗钉子,起梳理草的效果;阳面带鼻,做把手和穿杆子用。工作时,他们摊一会儿草,拿拍子拍打一会儿。脊扭好了以后,还要对房坡进行整体打实和整形,这时他们会在拍子鼻里穿上长杆子,站在屋檐下的脚手架上,就能拍打到房坡的所有部位。
捻匠外地叫船匠,是指传统意义上为木壳船修漏补缝的人。在冬季和早春渔闲的时候,修造新船的多,检修旧船的更多,这是捻匠最忙的时候。手艺好的捻匠,人们争相请艺,他们恨不得能有分身之术。
造新船时,船板之间不可能没有缝隙,要达到船体无渗透,使用安全系数高,就得把全部的缝隙牢牢地弥补好。木工活儿结束后,捻匠即开始工作。对较大的缝隙,他们先拿相应粗细的麻绳填堵,用一种无刃的木凿子,将麻绳沿缝隙反复敲打,使之入实坚固,再用石灰膏抹平。这种石灰膏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剁麻纤,剁成单位长度一寸左右即可。把剁好的麻纤和着质量上乘的石灰,在碾子上碾压,以压得越细越好,碾压也可使麻纤与石灰充分搅匀。再加入桐油调和,其干湿度和硬软度,像做馒头的面那样就行了。麻纤是为了防裂,桐油是为了黏合。
检修旧船则多了一道工序,那就是要沿船体全部的缝隙,把旧有的石灰股子,用凿子仔细剔除。那些旧灰膏,跟随桐油的挥发而脆性增加,极易因受到外力而脱落,剔除不干净就等于留下了事故隐患。捻匠们的责任心都是很强的,他们工作起来,专注认真,一丝不苟。
越是严寒季节,捻匠的活就越多,且又多是在露天作业,相当辛苦,也正因这么,他们才受到了渔民们的普遍尊重。
十四、乳山蒸面兔
乳山传说六月六是兔子生日,家家户户要都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在全国仅此乳山一个县域。对六月六蒸兔子起源,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给兔子过生日。为了讨好兔子,请它们少啃庄稼。考究兔子生日一说,可能是古语的误传。黍稌泛指禾本农作物,这些作物多在六月结粒成熟,所以古人有“稌生日”之说,随后误传为兔生日。乳山民间有句话:“听见兔子叫唤还不敢种豆了?”猜测从前当地的兔子许多。起因不论是否误传,群众爱好做的,这就值得研究整理。其优秀的人文精神,就值得传承发扬。
蒸面兔的面,前期发酵过程与蒸馒头一样。首先要把面揉好。加酵母、加温后的面,尽管发了起来,但里面仍含气泡和板结点。尽可能多揉,揉散气泡和板结点,充分揉匀后,面才会出筋道,才可以用于做面塑食品。大的面团揉好后,再捏成大小不一的兔子面坯。面坯也要逐步再揉,一个面坯就是一个面兔子。妇女们心灵手巧,用面坯捏塑出来的兔子,三瓣嘴儿、两只大耳朵、一条短尾巴鬏鬏,再用红小豆嵌成眼睛。有蹲兔、跑兔、躺兔、双兔相随、母子相依、群兔嬉戏等造型,或细腻、或夸张,姿态各异,憨相可爱。下锅前,还要在它们脸腮上涂抹合欢花粉。往锅里放时,戏称“兔子到锅上开会”;蒸熟出锅时,戏称“兔子出来晒眼”。这两句话乳山爱好说的太多,是名副实际上的地方名歇后语。“兔子到锅上开会”,提高了乳山口镇锅上村的知名度。
二是防止疾病。盛夏将至,夏天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从前缺医少药,人们在无助中往往祈求神灵保佑。企盼为嫦娥捣药的玉兔,从月宫降灵人间,避瘟消灾。吃下面兔,就等于药神在身。
三是盼人丁兴盛。兔子生殖能力强,人们想通过吃兔子,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
四是纪念伯邑考。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被苏妲己陷害,为了测试文王算卦水平,苏妲己命人用伯邑考的肉做菜,送给狱中的文王吃。假如文王不吃,解释会算,留下有智慧的人会危及江山;假如吃了,解释不会算,没有大本事的人留下无妨。文王算出当中秘密,像往常一样,把饭菜吃了。他需要坚毅,活着才可以0。文王被释放,在回故里的路上,心里难过,胸口痉挛,把吃下的肉吐了出来。吐一口,落地变为一只白兔,持续吐了好多口,变成了小一群。人们爱好精通音律的伯邑考,每逢六月六,就蒸面兔纪念他。周文王对民族文化影响很大,要纪念也理应是全国性的,不应当仅限于乳山一带。
以上说法,前两种较符合逻辑。忠实地记录了从前动物多、生态环境好的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在缺医少药时代,人民祈盼平安健康的心态。
六月六这个节日,在全国叫法颇多。有叫晒衣节(晾晒衣物书籍)、天贶节(祈祷农业丰收)、虫王节(祈求免遭虫灾)、回娘家节(出六月门)、献新日(用新麦面饽供奉天地以表感恩)等。提到回娘家节,从前乳山也有六月六已嫁姑娘回娘家的习俗。并沿承了很长时期。倒不一定非得六月六当日出门,在六月之中回趟娘家即可。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刚愎自用,亲家赵衰被他气得身亡。有一年,晋国遭受自然灾害,狐偃奉命外出放粮赈灾。他看到民间相当多疾苦,从而唤醒了良知。下乡时他约定好了,六月初六日赶回家过生日。他女婿决定趁祝寿之机,为父亲报仇。女儿晓得后,匆忙赶回娘家通风报信。狐偃痛恨自我的错误,回家后当众作沉痛检讨,恳求婿家原谅,翁婿关系和好如初。此后,每年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一家接回来团聚,百姓也开始纷纷效仿。实际上,娘家眷顾嫁出去的儿女在婆家劳作辛苦,接回来歇伏歇息,才是此俗的主因。
跟随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式微,但乳山六月六给兔子过生日的风俗,千百年来势头不减,并会跟随“讨好兔子”的佳话,仍然传承下去,永远地提示人们审视环境,关爱动物,重视健康。
十五、姜家柳编制作技艺
簸箕是农家筛粮食必不可少的器具,从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乳山市夏村镇簸箕姜家村,立村500多年来,男女老少都在从事簸箕编制这个行业。熟能生巧,一代一代人的长期经验积蓄,使姜家簸箕构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该村的柳编作品工艺特殊,编织出来的器皿,既透气性好又不透水。柳条本身那股特殊的清香,既起防虫效果又增加食物的香气。所以,姜家簸箕是难得的环保产品,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名产。这些特点,就像当今的品牌效益一样,牢牢地固定住了客户群。所以,以前的姜家簸箕,是村里的主要支柱产业,其产品差不多垄断了乳山的市场。
编制簸箕的场地很有讲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够编织。工作室建造在地下1米处,以保证冬暖夏凉,四季温差变化不大。室壁只朝南留有一进出的门,边上没有窗户。向阳性好,且利于保持室内潮湿。这样是为了保持柳条的水分适度,编织起来柔软灵便。这种工作间,当地农民叫做地窨子。其编织工艺大致为:一是浸条。首先把干条放在2米(长)×0.5米(宽)×0.5米(深)的水槽里浸泡。浸水时间视季节而定,夏泡1小时,冬泡2小时。条捞出水后,堆放起来,捂12小时,使表皮所带的水分继续向里滋润,达到里外湿度一致,增加韧性,使用起来柔软灵便。二是装线。一条梁子,两头有槽口,用力抻直两根经线,固定好线头。上好线以后,按一定的规格,量好条子的长度,把条装在梁子上,用木板压住一边,双脚踩住一边开始拾条。三是加工。用两根条的一端挑起两经线,使之交叉进行编织。编到簸箕身所需长度时,用线打结固定。来回地编四个整趟、三个半趟。编织时松紧要一致,这样簸箕底才会平整,筛选粮食时沙子和粮食才可以分开。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要均衡。这侧编好以后,再编织“龙骨”的另一侧。一样是走四个整趟、三个半趟。“簸箕坯”编好以后,进行压实整平。四是整形。把簸箕坯的后边和左右两边叠起呈喇叭口状。五是绑圈。一边准备两根条梢用皮革固定住。六是线沿。在簸箕左右两边各用10~12根条梢用皮革缠住。七是上舌头。用事先准备好的簸箕舌头钻五个孔,用皮革固定住即可。至此,一个成品簸箕就编好了。
姜家簸箕历史悠久,且起到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同时起到鲜亮的地域特色,在乳山起到非常好的口碑和较大的影响。
姜家柳编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为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十六、乳山木头鱼
乳山市海产品资源丰富。现在交通条件便捷,境内鱼贩,就在海岸边上,等着鲜鱼上岸,所以,一天之内,境内人家若想吃条鲜鱼,也是很容易的了。然而乳山大地上却广泛流传着木头鱼上桌款待顾客的事,这也让人产生好奇。
鱼是吉祥物,鱼与余同音,寓意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之意。在乳山,无鱼不成宴席,就是说但凡是桌宴席,主人都会上条带鳞的鱼,用酷似鱼形的、长椭圆的大盘子盛放,有了这条盘鱼,就有了对宾客的恭敬和祝福。
乳山盛产鱼,为何会用木鱼款待顾客?鱼有淡季和旺季,而红白事却不分淡旺季。办白事的人家,通常不必讲究鱼的淡咸,你就上条咸鱼或河鱼,也没有人挑剔。办过年、结婚、生子等喜事就异常的盛大,需要是带鳞的海鱼,然而,办喜事的人家,在鱼的旺季,是不必请木头鱼上桌的,若是赶在鱼的淡季办喜事,早年间,又没有冰箱存鱼,那自然就无鱼敬客了。当时,乳山有句俗话:“能应许人一头猪,不可以应许人一条鱼。”说的就是当年没冰箱的情景。想吃肉,圈里有现成的,想吃鱼,那可是在鱼的淡季办不到的事。没有海鱼,咸鱼、河鱼又不可以上席敬客,办席怎么办,前人就想到刻条木头鱼的办法。
据老年人讲,木头鱼的出现,时间大约在清朝中期,地点在崖子、诸往一带。传说成因有二。一是起因祭祖。有一家的主妇,过年摆供桌,放上真鱼,儿童馋、猫儿叼。随后,她灵机一动,刻了一条木头鱼代替真鱼。祭祖桌上既有鱼,也不必白天黑夜地看护供品了。二是起因喜宴。有一家很贫穷,儿子结婚的宴席,实在买不起鱼。“无鱼不成席”的古训和对儿子的祝福在妈妈心里交错着。鱼代表吉利,妈妈怎能忍心让儿子喜宴上无吉祥物呢?无奈之下,这位心灵手巧的妈妈,就雕刻木头鱼代替真鱼上席。好心的顾客,明知是假鱼,都推说已吃得酒醉饭饱,不动筷子去吃鱼,大家谁也不肯道破,给那位好心的妈妈留有面子。随后仿效的人家多了,木头鱼正式成为缺鱼之家宴桌上的风景以后,其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制。甚至一些富有人家也雕刻木头鱼,当作有非常好寓意的工艺品。
木头鱼从刻好那天起,就在整个的村庄周转开来。刻木头鱼的主人用过之后,张家过红事时就来借用,借回家后,把木头鱼放在锅里,和水煮一煮,刷一刷,收拾干净。假如借的是条实心木头鱼,待木头鱼上桌前,主妇要用鸡蛋和葱花姜丝等调味品,用油炸熟,制成汤料,浇在木头鱼上,这是一种做法。另一种做法是,将木头鱼用鸡蛋、面粉、葱花、姜丝和成的面糊包裹,放在油锅里炸,上桌时,人们只吃木头鱼外面的面皮。假如借的是空心木头鱼,主妇做鱼时,会用萝卜、土豆、猪肉等用料烹调成菜,放在木头鱼的夹层里上桌。
木头鱼通常是用结实的梨木或枣木刻的,由于梨木和枣木不易腐烂,不易碎裂,结实耐用。刻的这条木头鱼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空心的。实心的木头鱼上桌前,蘸上鸡蛋面糊炸熟上桌,空心的木头鱼是把鱼刻成上下两层,里面能够盛放熟菜的。木头鱼在乳山的北部山区流行了200年左右,到20世纪70年代才淡出人们的视线。木头鱼的传说于2011年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十七、乳山镂绣
乳山镂绣,又名扎目,俗称“棉麻布扣眼绣花”,被国外用户誉为“抽纱灵魂”和“花边之冠”。镂绣产品以白色、本色、原白色为主,图案和针法呈欧式纹样,简洁慷慨,色彩淡雅,整体效果高贵慷慨。镂绣产品主要有床罩、台布、被套、盘垫、窗帘等多种家居用品,产品自始至今所有出口国外,属于山东抽纱手绣产品中的一类。
清光绪二十年(1894),外国基督教传入乳山境内。中华基督教会烟台长老会在巫山村成立“福音堂”,并首建巫山支会。同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莉莉·马茂兰女士在烟台开设教会学校,一边传教,一边传授抽纱技艺,并大批生产镂绣产品。英商利用中国便宜劳动力,用洋纱、洋布,按欧式图案纹样和针法制成产品,返回英国销售。是年,扣眼绣花工艺由烟台传入乳山境内。
20世纪20年代初,烟台客商纷纷来乳山境内的午极、冯家、诸往、崖子一带乡村撒货加工。后由境内商人设庄经营,有明记、恒兴泰、德茂兴等30余家,主要给烟台外商仁德洋行、漂亮洋行及国内友联商行、联谊商行等出口商加工抽纱手绣产品。抗日战争期间,抽纱产品因无法出口而停业。20世纪40年代末,抽纱业再度兴起,生产区域发展到海阳所、冯家、下初、午极、诸往、崖子、马石店等地。
乳山镂绣前后要经过七个步骤。第一步是刷花,刷花也要经过三道工序。首先制作染料,将工业蜡加热熔化后,向当中加入蓝色粉末染料搅匀,待其冷却后构成蓝色固体染料;其次,设计人员创作出花稿,以玻璃纸覆盖于花稿之上,用刺样针在玻璃纸上刺出相应花样,在平坦的案板上将刺好的花稿平铺于面料之上;最终,用麻质毛刷蘸取煤油,在染料块上摩擦以沾取染料,然后用毛刷在玻璃纸花稿上反复擦拭,使花样能够透过玻璃纸印在面料之上。
第二步是抽丝,将印好的面料用木撑展开固定,按照花样用剪刀抽去相应的经、纬丝,构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第三步是勒网,用针线将网眼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罗列,构成预先设计的图案;第四步是掏边,沿勒网的图案边缘,用针线连缀其边缘的三根纬线,使图案边缘整齐、坚固,不留线头;第五步是刻边,沿掏边边缘,将少量的多余布料剪去,使整套产品构成清楚、完整的图案;第六步是漂洗,用0.7%的草酸溶液浸泡手工完成的产品8~10小时,用于去除产品表面残留的染料,捞出控干,然后将其置于清水中,用肥皂洗净;第六步是上浆、烫熨,用淀粉加水,调成5%的淀粉溶液,将洗净的产品浸入当中,加以搅拌,使产品充分挂浆后将其捞出晾干,最终用电熨斗将产品烫熨平坦即可。
在众多抽纱产品中,乳山镂绣特有的工艺制作手法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大多数艺术创作,是用笔墨等勾勒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或景象,而镂绣是将想要表现的事物或景象以外的部分按照一定规律抽丝而成方目,利用构成的方目来反衬明布上相应的图案。所以乳山镂绣网眼清晰、目数标准,能准确、细致地衬托出明布上的花纹。同时抽丝编花工艺的应用使镂绣更丰满、立体,令花中有花,相映成趣,展示出明暗相间,层次分明,造型丰满的浮雕艺术效果。棉麻布扣眼绣花产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汲取了西方技艺,其成品既像在细密筛底上镶嵌着富丽的花样,又似在平坦布面上的精细浮雕,图案虚实并举,明暗相间,层次分明。
乳山镂绣属于纯粹的手工艺品,现代机械无法替代。跟随掌握镂绣、抽丝编花技巧的工人年龄增大,他们慢慢不再从事生产;而镂绣、抽丝编花工艺复杂,各道工序方法各异,对在职人士的技能要求较高,能所有熟练掌握其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由于其所有为手工制作,这也对从业者的耐心、细心及机灵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镂绣、抽丝编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跟随市场经济、乡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年从事镂绣、抽丝编花的中年妇女也慢慢投入到当地的工业或农业企业生产中,造成大量的绣工缺失,使得这项传统的工艺技巧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
乳山镂绣于2011年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十八、乳山市结婚习俗
乳山是海阳、文登、牟平区域内民俗文化的兼容地,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乳山婚俗由来历久,世世代代的乳山人就是在这样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完成了幸福的婚姻仪式。不管自由恋爱还是媒人说合,青年男女婚前都要履行议婚、相亲、订婚、盼家、择好日、下彩礼、搬箱等仪式。婚礼包括“嫁娶”“开箱”“瞻久”三部曲。
嫁娶。头天傍晚,新郎前去迎亲。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岳家设喜宴款待女婿及亲朋。女婿唯一一次可在岳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视同儿子。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交换后即将启程。新娘的妈妈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坐福(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随新郎、新郎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可以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新娘离开闺房这一刻,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郎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目的是为了避话的谐音“化”。这时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把顾客引入客厅。同时鞭炮齐鸣,营造喜庆气氛。晚上有闹洞房的习俗,村人想尽多种办法捉弄新娘和新郎。
开箱。结婚的第三天,新娘的父亲、哥哥、弟弟到男方家。把婚前“搬箱”搬来的箱子、盒子打开。这时,男方家才可以把女方带来的喜饼分给亲朋邻里。这天的宴请规模要小于结婚当天。也有简化开箱这道程序的,开箱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叫“当日红”。
瞻久。由于是喜事的第四天,所以也叫“瞻四喜”。新郎和新娘要同去新娘家,探望新娘的父母及亲属。新郎新娘要表示永久保持这段婚姻的决心。这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几对新人能真正按规矩把话说出口。
乳山婚俗像一部百科全书,以礼俗的形式和艺术手段综合反映了乳山的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激发着人们制造美好未来的热情。
十九、乳山市丧葬习俗
人过“百年”,后事的料理,属风俗范畴。
备丧初丧:旧时,境内市民重视对亲属的治丧,以显孝道。老人年满六十称享寿,年过五十,子女便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棺木平常称“寿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用柏、楸等木,通常为松,次者为柳。寿衣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上衣5件下衣3件,以棉衣为主。临终前,儿女要为老人沐浴更衣(穿送终衣着),并将其移至正屋明间,在亲属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死后,丧主须马上差人讣告亲友,称“报丧”。死者平常在当日入棺,称“入殓”。入殓前,子女按长幼次序为死者净面,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入殓后,灵前摆好供桌,亲族邻里结伴前来吊孝,男子平辈行一叩礼,晚辈行三叩礼,女子跪着放声痛哭。子女日夜守灵,以尽孝道。从死者去世当日起,每天三次由子孙到土地庙烧化纸钱浇奠汤水,称“报庙”。20世纪70年代实行火葬后,备丧从简,当日丧主差人报丧之习仍存,以让亲朋好友参加遗体火化前的告别仪式。
发殡完葬:死者停柩第三天出殡,俗称“排三”。此期间,丧主要备好“纸活”(用纸、条糊扎成多种造形),如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牛马车轿等,请好吹鼓手、抬杠人和司礼先生,出殡仪式由司礼先生或点主主持。启灵前,孝子(或由点主代替)在灵前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然后引灵柩出门,出殡队伍随灵柩起行。墓地平常请阴阳先生预先选好,墓穴为南北走向,四壁用砖石砌成。下葬前,由孝子把“五谷囤”(盛有五谷杂粮的陶罐)放至墓壁的龛内,并绕墓地一星期,抓泥撒在棺顶(称“抓土”),然后上土筑坟。新坟筑成后,上方插孝杖,坟前留下小墓门放魂幡。下葬结束,孝眷从茔地礼成归来,孝长子将神主请于堂上,行三拜九叩礼,至此葬礼完毕。80年代后,除北部山区一带保留部分旧有殡葬习俗外,中部及沿海地区基本革除。
葬后祭奠:葬后第三天,死者亲属为新坟添土,谓“圆坟”。从死者故日算起,每七日,亲属要到坟前举办祭奠仪式,谓“烧七”,至七七止,当中五七为大奠,三七、七七为次奠,其它七为小奠。死者逝后第一百天,孝子孝眷要到坟前祭祀,称“过百日”。死者过世三年内,遇其诞辰和逝世之日要到坟地举办祭奠,诞辰日祭奠称“过生日”,逝世日祭奠称“过周年”。待死者第三个周年过后,子女不再守孝。葬后的祭奠活动沿袭至今,但规模比前时从简。70年代后,火葬渐成习惯,通常人死后,亲朋好友送花圈,家属和子女戴黑纱,将死者运至火化场。火化后将骨灰盒或存放或自找闲地掩埋,垒小土堆为坟,有的在坟前立碑。每逢“过七”或“周年”,必到坟前烧纸祭奠。
二十、乳山市春节习俗
年夜饭守岁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儿童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以说晦气之语,另外,整个晚上家里通常都不关灯,非常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可以关灯。
在北方,除夕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共同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乳山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里。
初一习俗:拜年
初一早上起来,开门大吉,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另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天不可以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初二习俗:回娘家吃面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天,回娘家的女儿需要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而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挑选这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的讲究也很多,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并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初四习俗:接灶神
大年初四是迎神的日子,故称为“接神日”。
民俗有日:“迎灶神,送火神”全家共同吃折罗。
北方有些乡村风俗,棒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然后从自我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供应。
除此以外,乳山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
二十一、乳山市名人
于仲保
乳山市乳山寨镇司马庄人,为于广六世孙,秉性明毅,颇讲孝道。元元统元年(1333年),中进士,历官至兖州路军民总管,至正二年诏拜兵部司马。
王玉阳(1142—1217年)
名处一,号玉阳,宁海东牟(现乳山市冯家一带)人。金大定八年(1168年),遇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被收为弟子,赐名处一,号玉阳子,为全真教嵛山派鼻祖。
姜房(1184—1240年)
字汉臣,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人。因安抚百姓有方,地方大治,百姓富庶,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加授其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并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
邢洛书(1767—1824年)
字范九,号龙图,乳山市夏村镇桑行埠村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武举。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进士。嘉庆四年(1799年),奉命捕拿和珅,抄没家产,因功擢升二级侍卫,授武德骑尉,后累迁淮安府都司、河标右营游击、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徐州镇总兵等职。
李尚卿(1833—1905年)
字子仁,乳山市乳山口镇常疃村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初补授湖南安化知县,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授邵阳知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擢升衡州知府,授朝议大夫。上任途中患病,以疾解任。同年十二月,卒于长沙,柩归故里安葬。
二十二、乳山市饮食习俗
1、乳山喜饼:乳山喜饼,呈规则的圆形,直径14~16厘米,厚度4厘米左右,用小麦粉、鸡蛋、花生油和白糖精制而成,不加一滴水,不加所有添加剂,以口感酥软、香甜,外观慷慨、风光,且经济、营养,保存时间长而远近闻名。
2、乳山琼脂冻:乳山沿海盛产石花菜,琼脂冻就是用石花菜熬制而成的。吃的时候,将琼脂冻切成较薄的小块,加上味精、香油、盐、蒜泥、醋等调料,就是一盘凉爽爽口、滋味鲜美的菜肴。
3、粑粑咸鱼:粑粑,就是玉米饼子,玉米面儿做的粑粑黄澄澄,香喷喷,非常诱人,咸鱼是渔民把自我打捞上的新鲜鱼剖膛洗净后,加粗盐腌制风干而成,起到肉质密切,颜色绛紫,咸鲜逼人的独特风味,玉米饼子就咸鱼简直就是绝配。
4、扒酿海参:扒酿海参属于山东鲁菜菜系,多产生在农家菜桌之上,其特点是造型美观,鲜嫩滑爽、糯软清新,质地柔软滑润,鲜咸适口。
5、猪耳朵面:文登、乳山名吃。区别和麦面及薯面,用麦面包薯面,擀薄饼,切成面条,两层白夹一层黑,煮熟浇上海味卤汁。
6、乳山千层饼:乳山千层饼,又叫乳山小油饼,其特点是层多且薄,柔而不韧,吃起来香中带鲜,油而不腻。
7、乳山育黎刀切面:育黎刀切面是山东省乳山市育黎镇的特产。刀切面是一种既经常见到又一般的饭食,能够说家家会做,人人常吃,但乳山市育黎镇制作的刀切面却独具风味,在境内外颇有名气。
8、冯家羊肉汤:冯家镇的羊肉汤是乳山一绝,那如乳白,似奶稠,飘着葱末,浮着油花,散发着清香和热气的羊肉汤,令人口舌生津。
9、宋家猪蹄:宋家猪蹄精选上好猪蹄做原料,经过洗涮、浸泡、煮沸、熏制、灭菌、真空包装等十几道工艺二十二种调料加工而成。
二十三、乳山市著名景点
(一)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
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座落于威海乳山市,位于胶东半岛南端,滨临黄海与青岛、烟台、威海三大旅游城市之间的车程均在一小时左右,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胶东半岛“黄金”海岸线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度假区以景观独特的“大乳山”为中心,海陆总占地面积为52平方公里,山、海、滩、湾、岛资源齐全,景观丰富,环境优美,山海湾相连,湖海滩相映,拥有三亚的浪漫,千岛湖的秀美,春温秋爽,冬暖夏凉,年平均天气温度在11.4度。
度假区以威海市打造千里幸福海岸线为依托,以“母爱温情,福地养生”为文化主线,经过三年来的开发经营,已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休闲旅游胜地。“母爱、爱母、敬母、回报妈妈”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在这里光大,并先后被评为“国际知名旅游景区”、“国际旅游生态示范基地”,“中国十佳休闲胜地”、联合国青年技术培训组织在此建立青年技术培训基地;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在此设立摄影创作基地;中华妈妈节增进会和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也区别在此设立论坛会址。
地址:山东省威海乳山市海阳所镇
(二)福如东海文化园
福如东海文化园座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乳山银滩,总投资10亿元,占地1500亩,是一个以福如东海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景区主要以福、寿、康、宁、乐等题材为依托,用高技术的表现手段以及时尚的艺术造型,演绎“福如东海”这一主题的深远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南有海南寿比南山,北有乳山福如东海的南北遥相呼应的氛围。
景区由福、寿、康、宁、乐五个主题文化园组成。
福园区主要建有福音景观大道,大道两侧是以古代金、石、木、土、丝、竹、匏、革为代表的八音,大道南端为福音广场,中心置声控感应的大福音钟,福音广场南为福海楼,即福文化博物馆,楼高108米,该建筑集传统与现代结合之大成,是福如东海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和脊梁,从氛围和蔼势上使其成为胶东第一楼,楼内主要表现中华56个民族福文化的结晶,展现每个民族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精品、工艺品、特色产品和现场制作表演,并伴有少数民族音乐、演唱、舞蹈表演等。福禄寿喜之福星雕塑,座落于福海楼南,高89米,是文化园的标志性景观和主心骨。
寿园区,主要包括徐福文化展览馆和千童城,再现徐福带领六千童男女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在此地祈福和授课读书的场景。
康园区主要建有游艇码头、水上运动项目基地、新媒体艺术中心和水晶宫,游艇码头可以接待300只游艇;水上运动项目基地可开展滑水、帆板、海上托曳、赛龙舟等多种体育运动项目;新媒体艺术中心主要作为游艇会员俱乐部、游艇培训基地、迎接招待中心。水晶宫建筑群由龙宫和海啸馆组成,龙宫内展示海底世界,海啸馆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制造出海啸、地震等灾害来袭时的场景。
宁园区包括福文化书院、丹青院、翰墨院等,每年邀请全家知名画家、书法家、作家来此地挥毫泼墨,留下珍贵的作品供游客参观学习。
乐园区座落于文化园的西侧滨海地区,以乐为主题,开展形式丰富的水上游乐活动,好玩的娱乐设备包括过山车、摩天轮、水上滑梯、环形漂流河等,沙滩区设有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活动,并开展航模、船模以及沙雕展示和竞赛,水上活动包括滑水、帆板、海上拖曳伞等。
福如东海文化园项目紧密配合着山东省胶东半岛海滨旅游线和威海市创建千里幸福海岸线的大战略规划,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千里幸福海岸线上一颗明亮的明珠。
(三)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
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珍珠湾、白银湾、宫家岛、三观亭、仙人桥、锁龙石、垛崮山、和尚洞、万亩-等为银滩增光添彩。下榻漂亮的银滩海滨。仰卧在洁净、平缓、绵长的银白沙滩上,数星星看月亮,或与恋人沿着弯月通常的海岸闲逛,或与爱子追逐嬉戏,这样的生活赛似活神仙。海滨有十几家宾馆和400多栋中高档别墅可住宿,海鲜也很廉价 。
座落于乳山市东南海岸,座落于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心位置,被誉为“天下第一滩”、“东方夏威夷”。这里林秀海碧,礁奇滩曲,山、海、岛、礁、滩、泉、林、河俱全。绵延20公里的沙滩,坡缓滩平,沙质细腻松软,洁白如银,“银滩”因而得名。
交通在汽车站做威海——海阳所的班车,票价为10元,行程一个半小时间。海阳所离乳山银滩还有两三公里,能够再坐1元钱的中巴前往。
景点位置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白沙滩镇(胶东半岛东南部)
(四)乳山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
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座落于乳山市东北隅的昆嵛山余脉。圣水宫曾为道教圣地,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奇峰山峭、四时幽绝、独显一方之胜。著名道教大师,全真教七真之一王玉阳,曾在这里结庵为观,创立全真嵛山派,自金元开始,这里教门大开,历代不衰。金元时期,曾为道教三大圣地之一。现存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天和圣水岩。圣水宫谷深涧幽,植被繁茂,空气中附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山里野生中草药品类丰富,如灵芝、紫参、银杏、金银花、艾蒿、止血藤等达一百八十余种,山上圣水岩,水内富含对人身体有益的各种微量元素,据检测,当地的土壤中附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十分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
地址:威海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
(五)益天生态旅游观光园
益天生态旅游观光园座落于乳山市白沙滩镇徐家塂村北。园区保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现代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规划道观人文区、生态采摘区、生态园林区、水苑娱乐区、商务餐饮区等5个功效区,是一座集体育休闲、采摘体验、宗教养生、旅游观光、商务活动等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景区。
景区称号: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景区类型:农业旅游示范点度假村区
地址:威海乳山市白沙滩镇徐家塂村北
(六)乳山金牛谷生态农业观光园
金牛谷生态农业观光园以“绿色文化、花园农业”为主题,主入口毗邻牟乳路,交通便利,是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
(七)乳山小汤温泉度假村
乳山小汤温泉度假村是一座集温泉嬉水、餐饮娱乐、旅游度假、运动休憩、商住会议于一体的多功效、综合性温泉山庄,拥有各种温泉理疗、保健池30余种。公共浴区 采纳高大壮观的立体网架结构、宽敞明快的全透明设计,网架内种植数百种热带植物,是日前胶东半岛唯一的热带雨林园。园内以绿色养生为主调,将原生态健康养生理念与温泉水相结合,并与烟台农科院联合,引进最新无土栽培技术。威海乳山小汤温泉度假村大中小会议室齐备,可同时迎接招待1000人沐浴,餐厅区域可以同时接待500余人就餐。
地址:乳山市冯家镇汤上村
(八)岠嵎山
乳山岠嵎山风景区座落于乳山市区西约18公里处,素有“天然石雕园”、“植物园”、“天然氧吧”的美誉。
这里奇石林立,千姿百态,如禽似兽,似人如物,栩栩如生,故人就曾留下过“盘游岠嵎观奇石,胜似二八相巧云”的叹诵,并将岠嵎山风景归结为二十四大景、七十二小景。
这里还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树木多,松、柞、楸,以石为母,以云为乳,郁郁苍苍,与奇石相掩映,为岠嵎山风景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
奇异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漫游,吟诵、壮怀、抒志,凡游岠嵎山者,无不叹其山之险、岭之狂、石之奇、水之美,而感造化之妙绝,自然之鬼斧神工。
地址:威海乳山市乳山寨镇西约10公里山后村
(九)乳山石佛山
乳山石佛山休闲观光景区因区内主峰远观如一弥勒佛仰卧观紫微星而得名。园区自然景观以“古树”、“奇石”、“秀水”、“峻峰”而闻名,据统计日前区内共有百年以上古树200余棵,并有胶东地区唯一的映山红林带及百亩樱花林座落于园区腹地。石佛山峰奇谷幽,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空气中附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在这里构成一个独有的天然氧吧,进入林区立刻就能体会到空气怡人,心情舒畅的感觉。山下还拥有优质的矿泉水层,水内附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整个园区所有饮用水均来自高位山泉水,长期饮用十分有益身心健康。这里的土壤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富硒的养生食品非常有助于人们的健康。
地址:乳山市乳山寨镇赤家口村
(十)岠嵎湖水利风景区
乳山市岠嵎湖水利风景区座落于山东威海乳山市境内,依托院里水库而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
景区包括院里水库、岠嵎山等景区景点,景区内自然景观、水文景观、历史景观、民俗景观,风景资源丰富多彩。岠嵎山高598.5米,山石独特,形人似物,栩栩如生,是一个“天然的石雕园”;景区内森林景观幽雅,植物种类丰富,是名副实际上的“植物园”;景区水文资源丰富,湖塘、瀑布、山泉与山、林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空气中每平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0多万个,俨然一座“天然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