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诸城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9-27 16:4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诸城地理位置概述  
诸城,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因传说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又称龙城,座落于山东半岛东南、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介于北纬35°42′23″至36°21′05″,东经119°0′19″至119°43′56″之间,东与胶州、黄岛毗连,南与五莲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高密交界。城区距首都北京638千米、省会济南300千米、潍坊市90千米,总面积2183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诸城市辖3个街道,10个镇。  
二、诸城文化  
2018年,诸城市大型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市图书馆完成改造提高后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蝉联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超然台、文化馆等各场馆继续免费开放,新建5处非遗传习中心。组织了第25届庆新春广场文艺演出、第9届社区文化节、第17届“龙城之声”夏天广场文艺演出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  
三、黑龙沟的传说  
诸城吕标镇有6个以“黑龙沟”命名的村庄。关于“黑龙沟”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涓河里住着一条非常善良的白龙,天一旱就下雨,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涓河两岸的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条黑龙,性情暴躁,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庄稼,伤害百姓,并且想赶走白龙,独霸涓河。白龙看到黑龙这么霸道,非常气愤,决心为民除害。一天夜间,它托梦给涓河两岸的老百姓,说它准备明天在涓河与黑龙决斗,期望老百姓准备好馒头和石灰,看到河里往上翻白浪,是白龙饿了,就快往河里扔馒头;看到河里往上翻黑浪,是黑龙上来觅食,就快往河里扔石灰。第二天一早,两岸百姓说起来,都说做了一样的梦,于是他们都纷纷准备下馒头和石灰,早早来到涓河岸上。  
不多时,浓云急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涓河里涌起滔天巨浪,白龙与黑龙斗在了一处。约过了两个时辰,河里翻起白浪,两岸百姓都纷纷向河里扔馒头。白龙吃饱后,又沉到水底与黑龙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河里又翻起了黑浪,岸上的百姓急忙把石灰投到河里。那黑龙吞下石灰后,被烧得五脏俱焚,疼痛难忍,无力再与白龙相斗,便将头一扬,身一躬,向北窜去,硬是窜出一条南北大沟,这条大沟随后人们就称其为“黑龙沟”,沟两侧的村庄便以此命名。从此,两岸恢复了平静,老百姓安居乐业,又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有人说,那条黑龙死了,附近“龙骨涧”里的龙骨便是黑龙的遗骨。  
四、诸城派古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乐器,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二批“我们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当中。然而,在西学东渐的今天,虽说“高山流水”、“琴棋书画”乃尽人皆知,若细问“琴”为什么物,则大多茫然。更鲜有人晓得在齐鲁大地,曾经有一支古琴艺术流派奏响过不同凡响的灿烂乐章。诸城琴派,是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风雨后,于清末民初萌生的一朵奇葩。  
五、诸城竹板快书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就有打“呱嗒板”(两页竹板)走街串巷、出村入户,用顺口溜的方法,边打边说进行讨要。后又发展成为两页大板,两页小板,大板打过门,小板打节奏,分摇板、扣板,汲取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极具渲染力。  
诸城竹板快书独具特色,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在板式上也不同于通常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表演极富幽默感。一人表演多个角色,跳出跳入,活龙活现,惟妙惟肖。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取其竹杆根部以上三、四、五节,劈开入油锅榨数十分钟,取出置荫凉处晾干,根据尺寸,磨、削、钻眼,用红线或黑线拴好即成。 
六、诸城喇叭吹打乐  
诸城喇叭吹打乐源于山东鼓吹乐。  
诸城喇叭吹打乐所用乐器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也有增加少量弦乐器。  
主要是:大喇叭杆(大杆号)、唢呐、笙、管子、笛子、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镲、京胡、二胡、板胡、三弦等。  
七、诸城财神节  
财神的形象最早起源于宋代的民间传说,明清时将其作为神灵供奉,以满足于人们对财富的希求。供奉形式多是长年供像,重大节日设下供品,磕头祈祷。在诸城,敬奉财神却有着另一个习俗,就是诸城的财神节。  
诸城的财神节是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是比干的生日。财神节最早构成于清康熙年间并延续至今。每到这天,诸城的家家户户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下午四时许庆贺开始,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六时许家中祭拜马上开始,上供祈祷,直至晚七点多结束,整个乡村城区沉醉在一片节日之中。  
八、诸城面艺  
诸城面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了2500多年,制作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并经代代传承人的创新发展,使大饽饽起到麦香可口的特点,在面食品种中,独具地方特色,是面食系列之精品。  
制作诸城面食需要在头天下午将老面引子泡开和好,第二天把开好的老面与面粉共同和好。和面时要把老面和面粉搅拌均匀,然后将面倒出放在案板上,用劲猛揉,之后用手揪开面团,每个面团再揉30遍,成型,放在盖垫上,蒙上白纱布发1-2小时即可下锅蒸,蒸半小时左右即可。蒸熟后的大饽饽呈白色,发暄,按之富有弹性,纯麦香味很浓,柔暄可口,堪称面食品中之上品。  
九、大舜的传说  
大舜的传说是指在诸城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系列以舜为主人公,以舜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的民间传说。《孟子•离娄篇》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通常认为舜的故乡就在诸诚。这就解释诸城广泛流传着的大舜传说,像“让畔”、“让居”、“穿井”等故事,并非是无本之木,而是有历史积淀深厚的大舜文化为基础的,也充分反映了舜文化在诸城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  
相传舜在诸冯出生时天呈四道彩虹,取名舜华,五岁生母去世,父亲眼瞎,继母凶猛,异母弟刁顽,曾三次加害于舜,叫舜修粮仓,后母抽梯放火;叫舜掏井,后母往井扔石头;叫舜喝酒,酒中下毒。舜都逃生,他却依旧孝敬父母,善待弟、妹。舜的德行广为传颂,感动了尧帝,亲临访舜,后来尧又对舜进行了三次考验,终于看到了舜确有非凡的德行与才能,于是把联盟首领禅让给舜。  
十、公冶长传说  
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世居诸城市今贾悦镇的公冶场村。公冶长幼年家贫,自幼俭朴好学,攻读经书,锲而不舍,为人称道。成年后,他慕孔子大名,赴鲁都曲阜拜孔子为师。因他勤奋攻读,呕心沥血,博通六艺,成为孔子的七十二高足之一,列第二十位。公冶长的传说有各种,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南朝(梁),故事集中表现了他潜心治学,传道授业,非常是懂鸟语的传说,暂举一种:  
一天,几只鸟儿飞到书院窗口叫道:“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死羊,你吃肉,俺吃肠,快去取回莫彷徨”,公冶长听到后赶紧奔上南山顶,果然有只被虎咬死的羊,就拖回家煮上吃了,却忘了鸟儿们的要求,把肠子埋了。于是,鸟儿们决定报复公冶长。这天,几只鸟又飞到书院窗台上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镇上街头有死羊,你吃肉,俺吃肠,快去取回莫彷徨”。公冶长就忙来到镇上,果然看见一群人在围观,赶紧大喊:“是我打死的。”语音刚落,就冲过几名衙役,捆上公冶长就走,原来被围观的是个死人。任凭他怎么说明,谁也不信他懂鸟语。当时这里属鲁国,公冶长就被押解到鲁都曲阜,身陷囹圄。  
入狱后的一天,又有几只鸟儿飞到狱边,喳喳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齐人领兵侵我疆,沂水边,沂山旁,快去抵挡莫彷徨。”公冶长一听,马上要求见鲁国国王,并说是鸟儿告知。国王将信将疑,但为了防止万一,还是急忙派兵前往,果然齐兵已到沂水,鲁王速派奇兵突袭,击垮了齐兵。鲁王这才相信公冶长真通鸟语,即封其为大夫,但公冶长坚决不受,又回到城顶山,继续治学授艺,表现出他博大的爱国胸怀和向学精神。  
十一、诸城邱家庄条编工艺  
诸城邱家庄人在靠近河边的河滩上大量种植柳条、白杨、腊条、棉槐等。每到夏天伏天,人们收获柳条,将柳条割下打皮,在烈日下晒干,再用清水浸泡,待泡透柔软后纺织。秋季落叶后,再收割白杨、腊条、棉槐编织。  
编织工艺分为圆条编和方条编两种。圆条编诸如提篮、装篓、悠筐、果筐等,起头先用4根枝条为1大锭,叉花罗列,共用4大锭构成8锭,用3根条子缠绕一圈后再用3条复绕两圈,再由原来的8锭分为16锭,再用绳子拴起围一圈上磨条子。方条编如笸箩、提篮、粪篓、花篓,先用4根条子罗列为1锭,再用两根条子扭花缠绕直走,到排完8锭为止,然后分两端窝头缠编,再用绳子拴起围一圈,上磨条后继续向上编,直到编到高度适合为止。这些条编成品,在乡村用途十分广泛,为农家生活必备的工具。  
十二、名人  
舜  
舜,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  
公冶长  
名长,字子长(又名芝,又字子之)。诸城市马庄乡近贤村人。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樊崇  
字细君,琅琊(今诸城人)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  
伏无忌  
琅琊东武(今诸城)人。伏氏为诸城巨族,曾显达于两汉,被称为“伏氏学”。  
赵明诚  
字德甫,宋朝密州(诸城)人,金石学家。  
张择端  
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陈烨  
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举进士。其父陈良相,为诸生,有志行。  
李澄中  
字渭清,号渔村,箭口镇西辛庄子村人,清初著名文人。  
丁惟宁  
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诸城城里人,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亲。  
丁耀亢  
是丁惟宁之五子,字西生,号野鹤,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  
窦光鼐  
字元调,号东皋,箭口乡郭家埠人。素有“才子”之称。  
十三、诸城二月二习俗  
古历二月二打囤子的习俗,在诸城广大乡村流行甚广,且历史相当久远。二十世纪之前,一到二月二这天早上,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天井正中央用灰打个很大的囤子,祈盼今年年头好,打的粮食装满仓。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伴跟随各种传媒的快速发展,文化视野的接连不断开阔,打囤子的习俗有所淡漠,但家中有老人的,还是延续这一习俗,直至今日。  
二月二,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节日,传说这天是土地爷爷的生日,称为社日。当时,别看土地爷爷是个小神,但他管的事是土地,关系到千家万户,人以食为天嘛!春秋之前,各个诸侯王国的国都均立有社稷台,二月二这天,王爷诸侯前来社稷台祭祀大地之神。当时,在广大乡村,没有社稷台,百姓祭祀只在家中。随后,伴跟随朝代的更替,非常是对道、佛、神、仙的信仰,村村都在庄的西北角修个不大的小庙,叫土地庙,从此有了正式的敬土地神的习俗。相传,土地神是位孤苦伶仃的白发老人,不管在酷夏严冬,白天黑夜,尽心尽职地守护着一方土地。于是,人们又在土地庙里为他配上了夫人,称她为土地奶奶,和土地爷爷相依相伴,排解寂寞。从这时起,土地爷爷在老百姓心目中,已不但仅是个大地之神,还是个爱护老百姓的神,成为人们精神中的神灵了。所以,从南至北,由东到西,在中国的大地上,许多人自然敬奉他。在二月二这天,祭祀并请他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唐代诗人王驾(有说张演)的《社日》诗曰: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拓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从上首诗中能够看得出,到了唐代,二月二人们祭土地爷爷的情景已相当热闹了。广大乡村百姓,这么尊敬土地神,主要让土地爷爷在自家的土地上,年年不旱不涝,消灾祝福,人丁兴盛,稻谷满仓,生活小康。此时,人们又想,土地神保佑我们过上好日子,打下的千石粮往哪儿放?小缸盛不下,炕上有人睡,有个大囤子最好。想到这儿,便在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在自家天井里打一个大囤子,像征粮食打的大囤满,小囤流,收的粮吃仨年头。所以,诸城人打囤子的习俗,是全国祭祀社日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敬土地神的一个类别,这一习俗唯独诸城及附近周围少有几个地域比较普遍,其历史最晚可追溯到明朝之前。  
孟疃村王金业老人说:“咱诸城乡村,二月二这天打囤子,从哪朝哪代开始的我记不清,只是小时候就跟老一辈学会了囤子的打法。听俺爷爷说,打囤子是一种好的想法,想让土地爷保佑一年比一年好。你不信有的时候还很准,明朝崇祯年间,咱诸城大旱,蚂蚱四飞,颗粒未收。诸城老百姓祈祷老天,保这方土地来年是个丰收年,家家户户便在自家天井里打下个大囤子。听说第二年果然打的粮食吃不了,不光小麦收成好,秋天也收了许多五谷杂粮,种什么长什么。是否与打囤子相关?不好说。”  
用木锨铲一大锨草木灰,一气哈成划个囤子的圆,第二锨灰要少,只划十字的两道横。最终,朝堂屋门口处打上一个梯形,意在粮仓太大太高,没有梯子上不到屋顶。一切做完后,在十字的四个角上撒上配好的五谷杂粮,本意是东西南北种什么收什么,中间也要撒上五谷杂粮,由于中心的地是好地,种什么粮打的都满仓。  
囤子打好后,要在囤子的边上烧纸叩头,叩的不是别人,是土地爷爷,土地爷爷不保佑,种什么都不收。  
近代,二月二祭土地爷爷的习俗不那么热闹了。因为二月二日离春耕之际已经不远,人们需要春雨。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龙,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蚊蝥蛆虫地上游的谚语。这时,万物复苏,地温上升,休眠的昆虫、动物全都出洞开始觅食,预示春的来到。打个囤子预备下,丰收了有地方放,这是诸城人打个象征囤子的真正本意。  
十四、诸城市中元节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许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中元天颐十九大佛家搜房就,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通常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所以要区别祭奠。中元天颐十九大佛家搜房就,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终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1、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天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2、放河灯河灯通常就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二、山东中元节的风俗是什么长岛渔民以木板林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x×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座落于当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三、七月十五禁忌第一、夜晚12点后不要出门!晚上的时候是阴气最重的时刻,这天晚上在乡村农民们都不会太晚出门,这个不多说,大家都晓得。第二、不可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允许就动用,只会替自我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第三、别在晚上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十五、诸城市结婚习俗  
迎亲  
迎娶礼仪,平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一起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分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场喜事办得是不是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不是得当,亲家宾客是不是中意,礼仪是不是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常常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通常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顾客,有的顾客不搬不来,那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共同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招待,让他们在第二天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法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迎娶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能够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能够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能够称之为“送亲”。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为有钱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通常人家也常 采纳。等亲和送亲有的地方称为“小娶”,适合于通常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 采纳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通常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歇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通常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的时候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多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花轿不可以空着,通常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德州在迎亲的这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后来,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即将,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终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两乘,新娘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前头用红毡遮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全部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东进西”。同时,新郎不去迎亲,娶亲车出村后,即身上穿着新装,拜祖先,拜父母,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天的早上起来派人送往男家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  
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专门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这么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儿童们在大门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时间不可以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歇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婚期后就上头,有的地方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有的则在婚后第三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平常要坐在马鞍上或者圈椅上,取“即将来,轿上去”荣华富贵之意。新娘梳妆装扮,通常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上下一身红,平常喜棉忌单,遇夏季出嫁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是为了表明“儿女厚实”。相当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很多人家是租借来的),最终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明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能够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多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新娘梳妆装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女家为其十字披红。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然后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妈妈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区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还有,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相当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终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妈妈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明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有“送小饭”习俗的地区,肩挑小饭的人先行一步。所谓小饭,就是一木盘生水饺,一木盘生面条,外用红包袱包住,用勾担一头一个挑着,送到男家去,再煮得半生不熟地给新郎、新娘吃。与之相应的还有“送大饭”,即用食盒抬着酒菜,供“饭”用。娶亲的队伍通常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着青龙,谓之撒青龙帖。胶东有的地方,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者扶持,俗称“把轿杆”,最终是送客的轿车。娶亲的队伍,路上不可以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不但准许无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出殡的,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日照、海阳等地,村中若有数家同日迎亲,新娘子都要抢先过门,谚称“来得早,过得好”。  
拜堂  
花轿到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迎接。这时花轿在街心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精神,稳稳地抖动着轿子,谓之压街、晃轿、踏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首先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是三声响炮,然后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要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生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相当多地区这时还要“燎轿”,或者“燎车”,由两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手持麻杆或者苘杆扎成的火把,绕轿或车对头燎3次。在临清,花轿落地,婆母上前送上红纸包的织布机“剩花子”,要新娘抱持,表明婆媳一起纺织。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明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可以,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有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可以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即将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新娘下轿前,通常由两个姑娘或者两个有夫的妇女掀开轿帘。泰安一带是先由两个姑娘“递手盒”,再递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上轿鞋里,新娘手捧手盒,踏着一块蒙有红布的慷慨糕走下轿来。鄄城是新娘下轿后,由两个小孩区别拿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新娘手里,盐和麸子取“贤惠”、“有福”的意思。有的地方,下轿前要用熨斗盛火炭烤烤新娘的脚;有的地方轿内放一把斧头,婆婆要去“兜福”,新娘从在娘家穿上上轿鞋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所以,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新娘头盖蒙头红子,由两个有夫的女性搀着,怀里抱着瓶、花等,有的左右有两人打着火把,前面有一人挑火盆,来到大门口。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一马鞍,鞍上放一串制钱,新娘从上面迈过去,谓之“前进平安”。二门口放一火盆,新娘迈过去,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火、旺盛。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着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需要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能够避邪。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草节、麸子、栗子、枣、花生等,目的在于驱邪。有些地方还同时撒火烧和饽饽,人们争抢为乐。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办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马上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可以生儿童。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由于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B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新娘被送进洞房后,有的挑盖头,喝下轿面,有的开脸、冠戴,重新梳妆,然后踩着糕或者石板等上床,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邹平则称“坐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因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随后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日照地方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共吃邻居送的水饺,俗称“小饭”,而且将一部分水饺放在床下,任闹房的人抢去给小孩吃,俗信儿童吃了这种饺子好养。微山县是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新郎在白天不可进洞房,俗以为白天进了洞房,将一生惧内。到夜晚,客散之后,由一对未婚姑娘陪送至洞房,到洞房后,一个姑娘代为点灯,另一个诵吉语:“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大姐来点灯。床上坐的是花大嫂,进门来的是俊相公。花大嫂,俊相公,一条枕头俩顽童。”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闹腾一番。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但不恼,竟然高兴,抹得越多解释越有人缘。洞房以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款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需要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区别成席款待,通常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最终由新郎父亲敬,饮必3杯。  
从前办喜事的人家,常有唱喜歌者来贺喜。他们多是乞讨为生的穷人,听说谁家有喜事,便赶来凑热闹,混顿饭吃。这些人称为喜郎,唱的多是颂辞,无固定格式,即兴创作,竹板一打,便在门前唱起来,其词有:  
月儿弯弯照九州,  
里挂红灯外挂绸,  
今日黄道吉星照,  
花轿抬到大门口。  
大门口,铺红毡,  
又吹喇叭又放鞭,  
旗锣伞扇两边站,  
新娘下轿贵人搀。  
顶红袱,穿红衫,  
柽子酒壶拿两边,  
贵人搀着新娘走,  
迈过石头迈马鞍。  
进大门,喜气添,  
进二门,保平安,  
一走走到当院里,  
八仙桌上摆的全:  
一斗粮,一杆秤,  
三支箭,一张弓,  
又烧高香又摆供,  
敬着天地老祖宗。  
新娘来到当院里,  
叫来新郎拜天地。  
一拜喜天,二拜喜地,  
三拜公婆都中意,  
四拜四季大发财,  
五拜五福临门第,  
六拜六六大顺利,  
七拜七星大紫气,  
八拜八仙来贺喜,  
九拜九赐大加官,  
十拜事事都如意。  
……  
喜郎唱罢喜歌,进门高喊一声“给大爷道喜了!”便跪倒磕头,随手将用红线穿制钱而编成的“钱串子”扔在院内,撒得遍地都是,然后起身退到门外,找个地方歇息等赏去了。管事的要赶紧将“钱串子”拾起来,开给赏钱,管他一顿饭,才可以把他打发走。  
通常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共同,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平常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新郎左手执杯递给新娘的左手,新娘右手执杯递给新郎的右手,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牵线饮,是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制钱,区别放在两个酒杯内,夫妻同时端起一饮而尽,或者交杯再饮,但制钱不可以扯出酒杯,为了凑趣,红线越短越故意思。饮交心酒时即可闹房,让新郎新娘互相布菜,甚至互相喂菜等。饮过交杯酒后,在威海新娘要吃一碗海蛎子、一碗经营业主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有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儿童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这时,小姑和婆婆也登场了。先是小姑将一新的尿盆放到床下,大声念道:“撂小盆,撂小盆,等来到年抱小侄。”婆婆则将一木墩放到床下,也念道:“撂木墩,撂木墩,等来到年抱孙子。”接下来吃长寿面,在场的人为了凑热闹也都去抢着吃。有的地方喝完交心酒后,夫妻二人下床去抬尿罐,谓之抬聚宝盆,婆婆在洞房内把门关上,由新娘叫门,婆婆问:“是谁,抬的什么?”答以“您媳妇和您儿,抬的是聚宝盆”,然后开门放行。  
十六、诸城市丧葬习俗  
备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能够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衣物只是备料,不用预先制作。棺木能够提前打就,架在空暇屋里,平常称做寿材。墓穴也有的是提前若干年做好的。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以上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仅仅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暂时赶做,做时,不可以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可以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人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时,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其实是为病人作最终一次整齐。死者为男人,平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通常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假如病人蓦地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平生的。  
移床病人穿上“送老的衣裳”,待闭气后,及时向伺仪报告,将遗体朝向调成头西脚东。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长寿灯”,点后不可以灭,直到出殡。点上三束“长寿香”,香燃毕,只点一束,束束相连不间断。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伺仪送来一“老盆”,子女要一直三三两两烧纸,一次烧的纸不应过多,纸多了,老盆容易炸裂。纸灰冷却后,用烧纸包好,放入遗体的口袋里共同火化,放入灵柩里,越多越好,亲人阴间越有钱花。  
告丧尸体临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其效果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指路旧说,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身。这三魂中,其一,前往泰安府当差;其二,去西天极乐世界;其三,要守着自我的坟茔,享受儿女供奉,并庇护儿孙。  
茫茫阴界,人的灵魂孤独无依,无法找到行走的方向。所以,由活着的人,他的儿女来给他“指路”。听从丧事伺仪安排,人死后,灵魂飘忽不定,需用其旧衣引领其灵魂。通常是由亡者的长子兜着亡者的一件衣物,旧衣为死者生前穿过,沾有死者的皮肤气息,灵魂会循着熟悉的气息附着上去。详细的作法是,长子用烧纸数张,在死者身上拖动,上下来回三次,口喊称谓,连呼三声。然后将烧纸放在旧衣上,长子小心兜起。其他儿女与要簇拥着至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一路上,儿女要不停地叨念亡者之魂。常听到的是“爷(爷指父亲,本地方言。假如亡者是妈妈,自然称娘。其他关系灵便变更),别怕啊。”至十字路口,由伺仪递上谷秸一束,孝子将附有亡者灵魂的衣物放在上面,用烧纸引燃。然后,长子站于方杌之上,双手举一扁担,指向西方,口诵“指路词”——“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每将扁担往前一送并喊指路词一次为一指,共三指。礼毕,悉数子女磕头回家。一句指路词凝聚着老百姓对生活的几多感悟——“有钱能使鬼推磨”,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生活体验就是这么。所以,难怪死者家属无论贫富,都要费尽心思多烧纸钱,以期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免受苦难与挫折。他们认为,阴曹地府跟尘世一样,物欲横流,见钱眼开者众。人生前无法挑选出生地;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等于重新拥有了一个挑选了机会,所以,儿孙们要一再嘱咐亲人:“甜处安身”!在丧葬仪式中,非常讲究长幼有序。指路礼中更是这么。假如长子不在家,须由其子替补。有的时候,亡者长孙可能年龄太小,但仍然由其担任主角,叔叔们只是一边协助。例如,指路礼中,由亡者长孙站在方杌上,其叔叔跟他同举扁担,代颂指路词。那没有儿子的怎么办呢?旧时,无子家庭,通常会早早过继兄弟或堂兄弟家的儿子,以继承家业,延续香火。当然,也有例外。建国前,村中曾有一富户,家有良田数十亩,仅仅有女儿,死后,其侄子八人各执一扁担争相为其指路。不过,最后由其女儿行了指路礼。那么,为死者行指路礼有什么好处吗?听老人们讲,人死后,他的家产须分配给子女。长子有多分或优先挑选物品的权利。让谁来行指路礼等于承认其在家中的长者地位。一个看似简单的指路礼也包含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个人生前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子孙孝敬与否,死后的指路礼都程式化地执行着。我也曾见过那些在其亲人生前疏远甚至虐待的子女,在其亲人去世后,仍是一脸的庄严与悲戚,对于丧葬的每一个程序都慎重的执行着。好像唯有这么,才可以让死者去得舒心、放心;也唯有这么,才让生者活得安定。  
火化  
一、死亡证实  
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需要取得死亡证实: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实;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实。  
二、注销户口  
死者家属持死亡证实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三、联系火化  
1、由伺仪电话联系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因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4、接运遗体;  
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实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按脚前头后的朝向,将亲人遗体抬出家门,出家门后,再调成头前脚后的朝向,入灵车车棺。全部子女一齐在灵车前跪拜痛哭,直至伺仪提醒,才起身缓缓走在灵车前面。走到原先指路的十字路口,过世亲人的女儿们停下,儿子们继续在灵车前,痛哭前行,直到村口,回头在灵车前跪拜,然后由长子等共同坐上灵车,陪过世亲人遗体前往殡仪馆。  
5、遗体火化  
(1)由长子等陪伴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实;  
(5)领取骨灰;  
(6)由留守家中的子女到路口迎接;  
(7)接回骨灰盒,置于“长寿灯”、“长寿香”中央,摆上贡品。  
送盘缠  
死者的亲属给死者送盘缠,以供在路上花费。送盘缠通常在第二天中午或傍晚进行。由于要烧许多扎材,平常在旷地上或村头进行。过去送盘缠,通常的人家至少也得给死者扎三间房和几个仆人、丫环。房屋门前金宝银锞、黄表纸钱,都需要用包袱包好,写好封批,以免其它鬼魂冒领。至于大户人家,送盘缠的气势很大,楼台亭阁,无奇不有,即使房间也要扎三进、五进的。门前堆满金山银窖、聚宝盆、摇钱树,摆满牛猪、车轿、仆从、丫环,背后注有各自的名字。送盘缠先要祀庙,意思是给土地爷行贿,即在土地庙前给土地爷烧香上供,酹酒跪拜,祈求土地爷不要为难羁留鬼魂,好让他及早顺利地起程。做好土地爷的工作后,再烧盘缠,祭送鬼魂起程西行。孝子及死者亲眷要三步一叩,向西送出二十几步后才可以返回,意思是把鬼魂送走了。  
报丧。病人死后,丧主需要马上差人通知亲友出殡时间,现在通常电话通知。  
灵奠  
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入殓死者骨灰入棺称之为入殓。出殡前将灵柩抬来,置于正堂,高的一端朝西,棺材的四周用四个砖垫起。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大烧纸。再将褥子铺好,将死者骨灰放入棺内,并将干净的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在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设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  
成服实际上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即使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相当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快要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必白布,改用黄布缝制。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女性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成服,得请礼宾司仪,孝子穿戴孝服孝帽,随礼客赞礼,行俯匐叩礼(俯,折腰跪;匐,以首及地),加梁冠(用纸糊带梁的帽子,梁上画白杠,孝子五道;侄、孙辈一道),束首(以青麻或稻草搓绳,绳卜拴罗底一块,长约四寸宽约寸许,遮盖眼睛,使其“目不斜视”,两边各缀棉球两个,以塞耳朵,使其“耳不旁听”),披麻衣(平常用长约三尺、宽约尺半的麻袋布将前半中间剪开,区别搭在左右前胸,后半披于后背,裹额(将扎头孝带由中间从前额围于脑后系结,剩余双股拖于背后),束腰(即用麻绳或草绳扎腰),执杖(俗称孝棒或哭丧棒,用高梁秸糊剪穗的白纸为之),撒履(将鞋后跟踏倒趿着),至此礼成。  
破孝是对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当地俗称“撕孝帽子”。假如经济条件同意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需要按齐缞用布分给全部服齐缞的人,但乡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其他服丧者全由自我操办筹借,好在齐缞以下均穿沿边衣着,借身白褂子即可,所以,乡村破孝比较简单。  
奔丧俗称“哭道”。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奔丧接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动,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所以,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报庙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领众子众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去时默不作声,同时—路举哀。其实,去时是同死者的灵魂共同去的;回时,土地爷将死者的灵魂给留下了,所以举哀。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所以,报庙之后,紧接着要给死者的鬼魂送汤水,以免鬼魂饿着。送汤水与报庙不同,报庙女眷不参加;送汤水男女眷属均需参加。首先要请一位同辈的长者为前导,一手提盛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飨野鬼游魂,全部眷属男前女后,一行跟随。行到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于路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到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拜神致祭,谓之送汤水,也叫送纸,每日早中晚三次,持续三天。祭完后,男眷返回时,女眷站起与其同归。至家门,儿与儿媳按男左女右跪于门两侧,让其他孝眷进灵堂后,再起立进屋。“送纸”结束后,要烧倒头马或轿。过去,分三次进行,随后人们把报庙、送浆水、烧倒头马并在共同进行,即送完浆水接着就要烧倒头马。烧倒头马要头向城隍庙。过去,荣成属文登县地,城隍庙座落于西北方向。西北属乾、属阳,但因城隍所在,也只得向西北.烧前,要在地上画‘圆圈,西北处断开留门。孝子哭喊:“爸爸呀,上马吧,一条西北是人道哇!”女人死者则坐轿.倒头马是用秫秆和纸扎的。  
此前,要写好路引和马引。路引揣在死者怀内,马引贴于马胸。路引格式为:  
灵宝大法司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搭钱褡一个,内装金银钱物,路过关津隘,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仰阴曹官按律治罪,重责不贷。实藏怀内。  
某年某月某日  
也有另一种写法:  
某某县正堂某某(知县的姓)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某某之父(或母),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女用内寝,不是六十者寿终改疾丧),身骑白马一匹,财宝一楮,过关渡津,放行无阻。  
右谕周知,实揣怀内。  
灵宝大法司  
某年某月某日  
马引:  
灵宝大法司为发给马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有钱褡一个,内装金银财宝,马夫一名,不准远离,过关渡口,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严惩不贷,  
特示勿违。实贴马胸。  
某年某月某日  
若死者为女人则坐轿,路引与男人大致相同,惟将“身秉白马一匹”改为“身乘彩轿一秉”,“马夫一名”改为“轿夫四名”,外加“厂环两名”。  
迎旌旌,亦称铭旌,用宽尺半至二尺,长丈许的红绸或红布做成。上书死者的官衔或功名、姓名字号、年龄等,皆竖行书写,先写死者所处的时代,其格式如下:  
皇清(或中华)邑生(或官衔)某公讳某,字某、号某、享寿某十有某,行几之铭旌。  
预先将旌陈于村外旌架上,设供桌,置香炉、蜡台和千枚制钱。迎旌前要请宾客,以备拜旌。迎旌时,进香燃烛,孝子行一拜叩礼,于前引导,安于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明显部位或悬于堂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行三拜九叩礼,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通常行一拜二叩。而宾客在其二叩时辞谢,不受全礼,以示谦逊。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多数宾客约请拜旌时,可不应不酬,或只酬不迎。  
题主就是写神主碑。神主包括套、龛、碑三部分。套也称椟,罩在龛外,前面左右上方各刻一圆圈,左圈刻三(乾)代表男;右圈内刻三三(坤)代表女,称天地门。龛以细质木料制作,以能容下神主碑为度。龛内用木条隔成格儿,以亡者合葬人数而定,每格一碑。碑用栗子木制作,取其立子之意。高约七寸,厚不足一寸,分粉面、陷中、底座三部。粉面与陷中原为一整体,顶端呈半圆,在半圆向下寸许锯斜茬,然后竖着剖开,后扇与顶端相联,称为陷中,厚度约占三分之二。锯下的那扇顶部恰能镶陷中上部的斜槽,称之为粉面。底座高十许,宽二寸,长三寸,上部推成坡状,上凿深约二分恰与粉面、陷中之合的隼,将粉面、陷中插进。题主时,孝子将神主套、碑用木盘托着送到礼宾棚,行一拜四叩迎宾礼,将神主举过头顶,膝行至少三步,知客接过,递在礼宾案上。礼宾将陷中、粉面分开,先题粉面。此时,孝子退跪于阶下,谓之跪题。粉面正中写“显考府君某公讳某行某之神王”,女人则写“显妣太君讳某氏之神王”,左侧下端落奉祀人的名字。假如长子先去世,其他儿子不可以具名,要由承重孙奉祀,而写祖考(妣)。如孝子数人,只具长子名,名后可加等字,但承重孙名后不得加等字。陷中中央一行写死者姓名、年龄、行次等,并冠以时代,如“皇清”、“中华”等,右侧写死者生辰,左侧写死亡时间,左右两行均比中间低二至三字。字数要双不要单,要求同写灵牌一样。至于为何要写神王,是由于死者为大,通常没有功名的人不敢加上面一点。这“点”一点就贬王为主了,怕死者的鬼魂不饶,所以,只能写成神王。请礼宾先生是要具帖的,帖的称呼同婚帖相仿,惟内容和落款有差。如“孤子(丧父)泣叩或泣血叩”;母丧则写“哀子”,父母俱丧要写“孤哀子”了。如请题主的礼宾,其帖为:  
谨占某月某日,洁治豆觞,奉迓文旌  
籍重  
鸿题  
荣光宗佑,曷胜铭感。  
右启  
上  
大德望某某公某先生大人阁下  
孤哀子某某泣血稽颡  
豆是古代的高脚盘,觞是酒具,意思是准备好干净的酒菜,专等先生来到。写完后,孝子膝行捧主退归灵次,并一拜四叩酬宾,宾客通常只受半礼。凡请宾仪、点主、执事、僧道等均具帖,帖式与请宾题主之帖大同小异。  
吊祭亦称吊唁,俗称吊孝,是悼念死者的重要形式。平常人家的丧期,从入殓到出殡,在家停棺的时间为三天。在这段时间里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一天三时,焚香烧纸,酹酒哭祭,即所谓“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这三天,也就成为吊祭日,亲朋故旧,亲族邻里,携带香纸前来吊祭。讲究死者为大,平辈吊祭也要磕头,大都一拜一叩,晚辈则一拜三叩。通常的吊祭者只送香纸,至亲或大户人家办丧,吊祭者不但备香纸,并且要送挽联、挽幛的。挽幛多用黑、白、蓝色布制作,宽等于幅宽,长七至八尺,上贴与底色相反的纸条,上写:  
某某翁某老先生大人千古。  
帖心可视男女、职业、威望等自由挑选。如“望重乡党”、“神归紫府”、“天阁修文”等。  
落款写某某敬挽。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吊祭完毕,死者亲属趋前屈右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至于大户人家无论发纸或吊祭,均由礼宾赞礼。其礼大体为:“孝子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跪”等反复,孝子根据赞礼者的指挥,或跪,或叩,或起。民初以前,起字用兴字代替,说兴就是起立。  
合棺亦称大殓。过去,考虑到病者可能假死复苏,入殓后均不合棺,将棺材天的隼和棺材帮的槽错开;虚掩着,棺材天与帮之间能有二寸的孔隙。第三天,死者复苏绝望,即行合棺。合棺前,移开棺盖,先由孝子焚香烧纸、酹酒叩拜之后,死者亲属依辈分、长幼为序,绕棺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假如不是本宗的年长者来瞻仰遗容,即使辈分很低,也要让在最前面,并由孝子搀扶瞻仰遗容,并揖送至门外。然后,将棺盖合隼,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铆时,亲属高叫“某某,躲钉”,再将棺缝铆严,合棺礼毕。  
出殡  
出殡是丧礼中最终也是最盛大的礼俗。正由于它是最终一道礼俗,人们不惜破费巨大的财富来出殡,甚至有因此而倾家荡产者。这种做法,固然是死者的哀荣,但更多的是生者的显耀。这种显耀,恰恰背离了“厚养薄葬”的原则,极不可取。与其死后厚葬,莫于生前厚养。古时出殡包括圹祭、起灵、行灵、净寝、点主、掩柩、守归、安主、谢孝等部分。现在简化为放哀乐(需提前准备一根高5米的长杆,安喇叭)、搭灵棚、设祭台、行叩礼(先长子行九叩大礼、次女婿、再五服内近亲、娘家人等)、起灵至灵车,长子于灵车前站于方杌之上,双手举一扁担,指向西方,口诵“指路词”——“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每将扁担往前一送并喊指路词一次为一指,共三指。其余子女跪拜,直至伺仪告诉行灵,一齐转身引灵车驶向墓地。先让长女进入墓穴扫坟,众人按头里脚外的朝向将灵柩送入墓穴。长子再巡视一遍灵柩,放入五谷杂粮等,墓匠开始和泥砌门,泥不可以掉入墓穴内,以防不干净。砌好门后,将空骨灰盒放在门前,众人开始上土。上土完毕,由长子背一大寿饼在前,其他人跟后,先逆时针绕坟三圈,再顺时针绕坟三圈,边绕边抓土抛上坟顶。出殡完毕,众人皆脱去孝衣,共同到饭店吃饭。  
圹祭合棺、送盘缠后当天下午就得到坟地祭圹。过去的坟地,都经过阴阳先生踏过,早挑选好,祖祖辈辈埋在一块坟地,所以,不用另请阴阳先生重新踏勘,只按预先按辈分留有的圹地开圹即可。但开圹前要先行圹祭。所谓圹祭,就是把写好的祭文,同祭奠的香纸共同焚化。圹祭的格式如下:  
谨以清酌珍馐之仪,哭奠于吾父(母)墓道之前,呜呼!云山漠漠,松柏苍苍,牛眠得地,马鬣呈样,神鬼呵护,鼯鼠遁藏,吾父(母)葬此,既吉且康。兹值安葬,敬陈酒浆,神其有知,来格来尝。哀哉尚飨。  
如逢寒冬,土地封冻,圹祭后要找人烧柴化冻,以免耽误下葬吉日。其它季节,圹祭后即于早上起来差人开圹。开圹时,孝子亲临圹地,焚香烧纸,然后将一个鸡蛋在镢刃上磕碎,先刨三镢,再由他人挖掘。打好圹后,不得离人,谓之“看圹”。早饭后,由死者亲属代孝子铺圹:在打好的圹底,等距放上制钱十枚,宽四边六。四角各放一包垫棺糕、一包引子麸,寓意子孙发达。圹旁留一洞,男圹在右,女圹在左(从圹正前方看);夫妻俱丧者,中间接墙内要置灯台、酒具、茶具等;如系新圹,得置压圹酒。  
起灵起灵是出殡最盛大的活动。起灵前要开灵,原先灵前设有香案和幔帐,开灵就是把这些东西都撤去,以便让抬棺人能够方便抬起灵柩。过去,有钱的大户人家都请“烦客”,即包办丧事的人操办,一切均由礼记先生司礼指挥,吹吹打打,煞是郑重。平常老百姓,大多只请点主,余者皆请村里懂礼俗的人担任。开灵时,孝子、女眷每人怀揣两个莲子花儿。孝子首先盥洗,上香,行一叩礼;再献酒,分初献、亚献和三献,行三叩礼。也有分三献,每献一次行一叩礼。同时,陈馔,读祭文,献酒后,全部孝眷皆跪于阶下,听礼宾读祭文。祭毕,献酒,将灵堂门关闭,谓之“合门”,再献、焚香、撤馔,同时撤去香案、幔帐,柩前只留香纸盆,再将灵堂门升启,孝子酹酒一樽,一拜四叫,端起香纸盆子。此时,有人将灵堂门左边。只盛水的碗一刀砍碎,谓之斩丧,即斩断死者与生者的尘缘。司礼人同时喊道:“今日良辰吉口,斩丧大吉。孝子举哀!”死者亲眷放声大哭,于是抬棺人拥人灵堂,以手抬棺。灵柩抬起后,每道门均需用拆开四角的席子,护住左右门框,谓之护门,以防死者抓住门框不肯离开家门,此时,孝长子将孝棍交他子,端孝盆为前导,当出街门时,用—筐豆腐或一盘发糕,从棺材顶上由外向里擦过递到家里,预示后人过得高,发得快。同时,将棺下的米饭、碎饽饽从棺上由里向外推过,置于街旁小桌上,待灵柩出门后,供孩童争食,俗谓过灵饭。灵柩出门后,即放在彩架上,再罩上罩衣。在荣成,这种罩衣非常讲究,红绸或红缎,金顶飞檐,镶金龙彩凤,祥云瑞草,四角各置金色龙头,含珠、红须,非常华丽。罩好棺后,杠夫就位,俗称抬老杠。司仪高喊一声:“起!”孝子把香纸盆子摔碎,谓之摔老盆。据说香纸盆子是死者的锅,需要摔得粉碎,死者才可以带到阴间使用。所以,预先都把石头找好,做到一摔就碎。  
净寝俗称扫炕,灵柩出门以后,丧主预先请好的扫炕人,用—把新笤帚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炕,彻底清扫一遍。扫炕人多清贫穷寡孤老人担任。炕扫干净后,将扫起的尘土杂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糠倒出,一并撮到簸箕里,送到村头连同笤帚共同烧掉,以示死者的病患已清除干净,故称“净寝”。  
行灵亦称迁柩。迁柩就道十分盛大,送葬的队伍有一定的顺序。走在最前边是开路神,俗称打路鬼。打路鬼手中执鞭,安装在一辆五轮转盘车上,一人拖拽,车轮转动,带动转盘向反时针旋转,钢鞭来回悠打。开路神之后,依次是方相、仪仗队(包括香幡、诵经僧道、铭旌、祭帐、挽联等)、乐队、祭馔亭、神主亭、乐队。接着是男孝眷,儿子皆拉丧棒走在男孝眷前面;再是灵舆;女孝眷走最终,出村即停。其他亲属除女婿、孙女婿、外甥需送至茔地外,其他参加葬礼的顾客,送至村外即可辞去。迁柩就道时,死者亲朋故旧可设路祭,可设茶奠,亦可设饭奠。除献茶献食外,还具香、烛、纸、箔四礼,设祭者行四叩礼,或三拜九叩礼。孝子均需陪祭还谢。逢沟过河,孝子得跪下呼叫,提醒死者注意过沟过坎,以免受阻。平常百姓则比较简单,一人擎幡引路,—人夹香纸盘子,一人提浆水罐子行在纸幡之后,不时向路旁撒纸钱,洒浆水,谓之路钱,预防野鬼游魂阻拦。孝子于拖孝棒带领送葬人伴灵柩送往茔地。  
点主灵柩抵达茔地圹前落停,撤去罩衣,准备下葬。此时,茔地专设棚帐,或简单地安放桌椅,点主官稳坐桌后。点主,需要请大宾来点。荣成点主的,多是前清的单人、贡生。过去,点主官要请两位,即文点武祭,武的也要求请有功名的人担任祭山。通常人家请不起,多由文点兼任。点主时,孝子行迎宾礼,托起摆好神主碑的木盘,膝行于棚外或桌前,将神主举过头顶,知事接过,在桌上摆好。点主官将粉面、陷中的“王”字上面,用朱笔点一红点,再在粉面与两侧接缝处圈好左右两耳。由于把人家给贬了,点主官下堂,朝神主一揖致歉。孝子跪向点主官献帛,答谢后手捧神主返归原位。点主官贬王为主,遂向神主行四叩礼辞灵,读罢祭文,乘轿而去。武祭所用之文为:  
祀土生某某,今为某某之父(母)归窀,虔告于本山府之神前,曰:  
窆前宅兆,奠厥基亘。  
神其保佑,俾无后艰。  
子孙永昌,亿斯万年。  
仅以清酌,珍馐,香楮之信,祗存于神尚飨。  
掩柩俗谓下葬。文点武祭之后,在圹墙正中偏上留的灯窝处,点上常明灯。圹底中段两端各筑一土坎,中间安放一只面鸡,当武祭跪读祭山之文后,孝子行四叩礼,到老坟前祭祖,通知祖先又有儿孙进山,将灵柩移人墓穴,撒下五谷一撮。然后将旌铭、幡置于棺上,再用席子将棺顶遮严。这时孝子围圹一星期,边哭边用手抓泥撒向棺顶,然后众人用锨土筑坟。孝子不抓土,别人不得动土,动土埋人有罪。孝棒插于坟头。坟堆盖实后,在孝眷的哭祭声中,将扎材一火焚烧。死者如系女人,扎材中不可与缺的是“老黄牛”。据说妇女生产,血冲日月星三光有罪,罚下阴间喝污水赎罪,所以,以黄牛代之。黄牛大都为女儿出钱扎制。孝子率众孝眷酹酒一樽,一拜四叩,此谓坟奠。  
守归送葬的孝眷从茔地礼成归来,孝长子手捧神主,至门时,不可以空口进家,需要在门外吃一个饺子或一块豆腐,寓意后人丰衣足食,此谓吃回灵饭。孝长子进门时,将预先准备好的钱褡子,内放斧子一把搭在他肩上,然后进门,以示已在墓前守孝三载。进门后,将神主请于堂上,行三拜几叩礼,谓之“安主”。安主后,孝子更衣,去梁冠、麻衣,绾鬑(即  
将扎头布同头发一并绾于头上)、纳履(提上鞋)。更衣后,孝子。人庐守主至圆坟。  
防归下葬的当天晚上,为防死者阴魂门来,丧主抓两把小米放在锅盖上。若阴魂归来,按律需将小米逐粒数遍方能得进。因小米粒多,数而费时,不等数完鸡叫啼明,阴魂不敢停,只得弃之逃离。  
圆坟葬后的第三天到墓前致祭。早先为男先女后,即男人孝眷在早晨到坟前致祭培土,女孝眷在早饭后到坟前哭祭,随后改为同一时间,即早晨,男女孝眷共同到坟前致祭,为新坟加固培土,并将梁冠、麻衣等丧服搭在圹上。中部城西一带,则由子女、儿媳一起搓制的草绠搭在新坟上,谓之给死的新屋苫草。同时,孝眷们提着盛有黏糕的升,升口蒙红布,待祭奠结束,由孝子捧着升,站在墓地高处,从升里拿了黏糕咬上几口,以示日后日子过得高,然后,分送给临奠者及村邻,祝全部人日子过得都好。同时,将出殡摔碎的老盆拣几块碎片埋在墓前,此谓圆坟。圆坟后.将神主合窍,置于龛内,套上外套,移于佛阁上,至此,葬礼方告结束。  
谢孝  
凡参加丧礼的人,孝子们都要向其致谢,俗称谢孝。读书人家及大户人家用谢帖,大宾礼宾及助丧人员有谢礼,较亲近者登门叩谢。北部还有一种风俗,于圆坟当天夜间二更左右,由一人率孝子沿街吆喝谢孝。此叫如遇外人,不论是谁,不论辈分高低,孝子均需跪下向其磕头。现在简化为下葬后,参加丧礼的人站成一列,孝子们跪下向其磕头谢孝,假如参加丧礼的人中有和孝子平辈的,须同时跪下回礼。  
孝忌  
死者出殡以后,眷属尚在丧服期内,需要遵守的一些禁忌,俗称“孝忌”。如死者不满七,即没过完七七(四十九大),孝眷不得理发修面,不得搽胭脂抹粉;不满三周年,孝子孝眷均应穿着素色衣着,不得穿红挂绿。过年过节,门联窗花不得用红,应用绿、灰、黑等色代替。  
奠七  
又称“烧七”。从死者亡故之日算起,每隔七天(数七天),都要到坟前举办一次焚香烧纸的祭奠活动,谓之奠七,连奠七次。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为大奠。三七为次奠,其它七为小奠。小奠只在坟前焚香烧纸哭祭一番即可;次奠除焚香烧纸外须设酒陈馔。在全部的七中,以五七最重要称之为大奠。大奠不但给死者,还要兼请阎君,因而礼仪尤为盛大。死者的亲眷到这天,都要携带聚宝盆、金银山等扎材以及纸钱包袱等到死者坟头,设馔祭祀。同时,需要提前预定已婚之女“送水还饭”。由于五七死者应喝异姓之水,所以便由已婚女儿负责。但送水者供品祭馔尤需丰盛,家境富裕之已婚女是首选的条件。坟前祭奠礼毕,丧主与送水者交换一碗饭、菜,叫“换饭”,并酌给使费。在全部奠七中,假如哪个七和阴历的七即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那就叫做“犯七”,将预示着给死者鬼魂招致灾难,要予以破解。破解方法是孝子要按所犯之七数做些纸旗和一顶纸伞,于奠七的头天傍晚把纸旗散插在坟顶上,纸伞插在中央,届时死者可顺旗躲避灾难,并得到伞的庇护。至于纸旗的数目按七的数目而定,如头七做七支,三七做二十一支,余者类推。  
包袱、褡子的封批书写格式都是竖写,自右向左,中书四行。第一行写祭奠日之名称,祭奠物品和数量等;第二行写“上奉”或“奉与”,同辈以下者可写“赋予”,但两字偏上端;第三行写受祭人之名讳、排行、物品灼化地点和护物指令;第四行写祭奠日期,如给父亲过“五七”:  
今逢五七之辰,男某某谨具楮财壹裕  
上奉  
显考某公讳某某行某之墓前灼化,冥府收用,不许强神恶鬼争夺。  
某年某月某日  
包袱或褡子背面写“川流不息”或“万宝朝宗”等吉利字样,背面四角以“封”字盖住。  
如系侍童、侍女或牛、轿、摇钱树等纸禁品,可写:  
今逢五七之辰,女某某谨  
具井口—处,楮财一包,黄牛一头,侍童(名春喜)、侍女(名冬梅)各一名  
上奉  
显妣某(夫姓)母(自姓)太君行某之墓前灼化验领,冥府收用,不许强神恶鬼争夺,如有违者,当告有司惩罚。  
某年某月某日  
不过,女人五十岁以卜者方可称为太君;不满五十者只能称为某氏;未婚女人,可直呼其名。  
过百日  
古代礼仪有人遭父母之丧,百日内闭门谢客,不问世事的礼俗。虽不可以仿照古礼,但设家祭百日。百日之后,家祭届满,孝子孝眷等到坟前祭祀,并将灵牌焚化,此后祭礼以神主为主,孝服的要求也不甚严格。  
过生日  
按死者生前诞辰,坟前致祭,连过三次。  
过周年  
人死满—周年,谓之忌日,到了忌日这天,孝眷到坟前祭礼,俗称“过周年”。周年要连过三年,每个周年,死者亲属都要备香纸供品到坟前祭礼,当中以三周年最为重视,俗称“满周年”,祭祀规格如同五七。古礼把过头周年称之行小祥礼;二周年称之为行大祥礼;三周年则称为覃祭,行释服礼。墓祭结束后,子女不再守孝,可脱去孝服,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和其他祖先一样,享受常规祭礼  
《祭母文》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所以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仅仅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爱,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周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假如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什么时候?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1919年十月八日  
【译诗】  
我深切哀悼我的妈妈,  
她蓦地之间就过世了。  
她享年五十三岁,  
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中只剩下三个,  
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  
他们是二个女儿三个男儿。  
养育我们三个兄弟,  
妈妈真是历经艰辛。  
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  
并所以染上疾病。  
妈妈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  
所有是一部伤心史。  
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  
只待我逐渐和缓地吐露。  
今天我要说的,  
仅仅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她隆重的德性,  
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我妈妈的高尚风格,  
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无论远近亲疏之人,  
她全都庇养照料。  
她慈爱而富于同情心,  
她感动了许相当多多的人。  
她的关爱所到之处,  
其本质就是真诚。  
她从不说谎话,  
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她天性严洁端正,  
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  
所有有条有理。  
她头脑精确缜密,  
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  
所有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她清洁干净的风尚,  
传遍了亲戚邻里。  
她一尘不染,  
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亮,  
这是做人的大节。  
整个看她的人格,  
宛若在我头上照射。  
她隐痛抱恨的地方,  
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终。  
有志向未能舒展,  
有希求未能获得。  
妈妈精神上的痛苦,  
以这点最为明显。  
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  
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  
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  
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  
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她呼唤着儿子们,  
各自务必要作好人。  
然后妈妈所关心的,  
就是至爱亲朋们。  
有的平常有恩于我家,  
有的却劳苦病苦。  
无论大小亲朋远友,  
都有待于报答周济。  
总结这一切叙述,  
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  
我会禀受妈妈的诚恳,  
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至于妈妈的抱恨,  
我定要加以弥补。  
铭心刻骨记住这些,  
心里绝不忘怀。  
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什么时候才可以回报妈妈呢?  
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  
悲哉我的妈妈,  
妈妈终究不会死的。  
躯体尽管毁灭,  
灵魂却万古常青。  
只要我活着一天,  
那么每一天都会报妈妈之恩。  
只要我活着一天,  
都将陪伴在妈妈身旁。  
今日说得太长了,  
实际上时间却很短暂。  
所以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  
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妈妈的事迹。  
此时在家中祭奠,  
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以后对妈妈的陈述,  
将跟随日月增长而增长。  
请享用祭品吧!  
【赏析】  
诗人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妈妈的。  
毛泽东的妈妈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二月十三日,1919年十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妈妈逝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妈妈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特别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妈妈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呵!连诗人自我都不忍心所有将其写出来,而是竭力使自我心里平静,待逐渐缓和地吐露。接下来的30句是述说妈妈的“盛德”,对妈妈的博爱、慈爱、爱心,总而言之,对妈妈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予以高度赞叹。再接下来22句是第三层意思,讲说妈妈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妈妈的憾恨就是由于处于三纲的最终。我们晓得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妈妈(也可引申为广大女人)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这么地位,妈妈怎能施展她自我的抱负呢,这就是妈妈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明显。妈妈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之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由于不可以再抚育儿子们了,不可以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可以关怀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待家人去作。而当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妈妈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我一定禀承妈妈的德行,并且还要努力弥补妈妈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  
继续接下来的12句是第5层意思。诗人在此立誓必将平生报答妈妈的深恩,还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进一步叙说自我对妈妈的深恩真是报之不尽。  
最终9句写在家中祭奠妈妈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我想对妈妈说的话许多,但惋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从慷慨面来陈说妈妈的伟大与仁爱。  
最终告诉妈妈,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  
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妈妈。  
挽联两副云:  
其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心,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可以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哭母文》  
蒋介石的妈妈王采玉于1921年六月十四日去世,蒋介石随后写了内容如下:  
悲莫悲于死别,痛莫痛于家难,哀莫哀于亲丧,苦莫苦于孤子。呜呼!天胡不吊,夺我贤慈,竟使儿辈悲痛哀苦,至于此极哉!回溯吾母来归,已三十有六载,当吾父健在之十年间,家中鞠育之苦,嫁娶之劳,饬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内助,其苦心孤诣,已可感于无穷者矣。洎乎先考中殂,家难频作,于此二十六寒暑间,内弭阋墙之祸,外御横逆之侮,保护弱子,督责不肖,维持祖业,丕振家声,何莫非吾母诚挚精神,及无量苦心,有以致然也。呜呼!吾母艰难卓绝之志,既这么其甚,而不孝冥顽不灵,则又如彼。回顾当时忧危之情,愧惶几若无地。痛念至此,百身莫赎。人子若斯,尚有何颜立于天地之间乎!呜呼!自今以往,外应族人,内主家庭,安能得吾母复生,再为我独承劳怨也。且复谁能容我狂愚,恕我暴戾,抚慰我激愤,曲谅我苦衷,为我代苦代忧,至死不怨,如吾母者乎?呜呼!凡昔之足以裨益于儿,不惜茹苦饮痛,自甘枉曲,明祝默祷,吁求安全,如吾母之慈者,今竟欲一再见其声音笑貌,而不可复得矣。呜呼!吾母一生,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吾不可以于伤悲之时,毕忆无遗。吾不惟痛吾母以保护儿辈而凋瘵,以教养儿辈而病困,而又独为不肖一人以牺牲其身。虽上升兜率,无所遗恨;惟生者之罪恶之苦痛,自此益难为怀矣。吾更痛心于指胸难过之语,吾尤痛于易箦之顷,强为药好酒好以慰儿之言。自此儿虽连声直呼,不复更闻吾母之咳唾。犹忆当时吾母呼吸迫促,儿乃趋抚母背,以冀挽危亡于顷刻,然竟因是不获睹最终慈容之悲戚!呜呼恫矣!从此抱恨终身,不知生存于人世,复更有何意趣耶?其惟勉图报亲,藉慰地下之灵,末减儿辈罪孽于万一,以聊舒终天之痛恨乎。呜呼!其可得耶!其不可得耶!母而有灵,鉴斯哀忱。  
十七、诸城市饮食习俗  
1、诸城烧肉:是起源于乾隆年间的一道传统美食,以猪头肉为原用料,先煮再熏蒸制成。  
2、诸城辣丝子:是山东省诸城市的一道传统名吃,属于家常菜,主要原料为辣疙瘩、萝卜片、花生米等,有酸、辣、甜、香,清淡爽口的特点。  
3、烤鸡背:用旺火将红糖熔化,其升华出来的烟火气息燎绕于熟鸡背之上,一段时间之后,食品的精华便沾染在鸡背上,色呈棕黄,滋味鲜美。  
4、密州烤鸭:烤制时特选用枣木、苹果木等果木熏烤,故以皮酥肉嫩驰名中外,在食用时配上精制和特选的单饼、大葱、大酱等10各种佐料,滋味鲜美,只感肥而不腻,是宴请贵宾的上等佳肴。  
5、诸城烧烤:以猪头肉、猪蹄、猪内脏和鸡等为原料,经腌制、煮熟、熏制着色而成的一种风味独特、口味纯正、营养丰富的禽畜肉食品  
6、凤翅:是诸城久负盛名的一道名菜,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成品金黄油润、色型美观、酥而不焦、油而不腻。  
十八、诸城市著名景点  
(一)大源生态游乐园  
大源生态游乐园位于诸城市龙都街道大源社区,座落于市区西南方10公里处。园区规划面积10000多亩,现建成4000亩,当中水域面积600亩,河流河道20公里。分为生态园林区、设施农业区、五谷园区、休闲观光区、采摘园区和养殖区六个园区。园区东临如诗如画的常山风景区,西靠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发掘地——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和风景幽美的涓河水系,南依风景秀媚的马耳山风景区,北有臧克家故居。园区地理位置优越,有着美满宜人的生态环境、丰富浓厚的人文资源、快速便捷的交通线路,起到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  
地址:诸城市龙都街道大源社区  
(二)诸城恐龙博物馆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它建筑风格独特,鸟瞰似八条巨龙相抱互拥,给人以腾飞的动感;平视似古埃及金字塔。馆内设五厅一室。现在序幕厅、标本厅、环幕电影厅和白垩纪展厅已开放。标本厅陈列有一具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恐龙化石骨架——“巨大诸城龙”(高9.1米,长16.6米),同时还陈列有一块据说抚摸能够带来好运的恐龙股骨(有“摸摸龙骨,一生幸福”之说)以及恐龙蛋等;环幕电影厅放映着反映诸城市貌的影片《龙城风光》。白垩纪展厅仿照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白垩纪生态环境,用特殊用料复制了鸭嘴龙、霸王龙、三角龙、鱼龙等四具能动会叫的恐龙以及杉树、针叶树、蕨类植物等,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营造了亦真亦幻的白垩纪恐龙生活场景。  
近些年以来,恐龙博物馆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成为诸城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自1992年以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的社会知名人士先后参观了“巨大诸城龙”。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增长自然科学知识的校外课堂以及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培养全民环保、生态意识的文化地方。2003年,迎接招待中外游客3万人次,门票收入14.2万元。2004年1-七月迎接招待中外游客2.8万人次,门票收入13.6万元。  
景区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密州路西首恐龙公园院内  
(三)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区  
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区距诸城市中心城区7公里,园区操纵面积138平方公里,当中核心区面积28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一馆、一园、一镇、一区、一基地”。今年,通过统筹整合恐龙文化旅游资源,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区最新推出的“两馆一廊一立方”为主要看点的诸城“恐龙之旅”精彩线路。主要包括世界第一龙“巨大诸城龙”收藏馆—恐龙博物馆,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暴龙遗址专题博物馆—诸城中国暴龙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恐龙涧化石长廊,以龙立方为主题的诸城龙立方展馆四个景点。诸城恐龙博物馆始建于1997年,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日前,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区其它景点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以其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七层蔚为壮观的化石层叠区、稀世珍宝龙立方等看点制服世人。  
恐龙文化旅游区保持硬件设施提高和软件服务提高两手抓,景区旅游功效得到接连不断提高提高,新建公用厕所,制作安装了景区指示牌和化石标识牌,设立科普宣传栏,在展馆安置游客歇息座椅,为游客游览提供方便。软件服务方面,以创建全市文明服务窗口单位为着力点,从对讲解员的定期培训,到严格考核量化,多措并举,各个环节有序开展,切实提高了旅游区的服务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山东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恐龙涧和臧家庄两个景区,距市区10公里。拥有恐龙化石长廊、化石隆起带、臧家庄化石层叠区等极具代表性的世界规模最大恐龙化石群,被恐龙专家形象誉为“恐龙-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专家誉为无与伦比的世界地质奇观。  
(四)常山文化博物苑  
常山座落于诸城市南十公里,是诸城市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繁多。常山文化博物苑景区依托常山而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分为宗教文化生态游览区、历代艺术品文化展示区、旅游休闲服务区、生态爱护抚育区和绿色采摘体验区等区域。景区与常山大道相通,与三里庄水库相连,碧水蓝天,琉瓦翠树,景色宜人。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皇华镇常山  
(五)潍河公园  
潍河公园于2006年三月正式运动,总面积2030亩,当中陆域面积800亩(绿化面积360亩),水域面积1230亩。公园内分入口广场、观光平台、休闲演艺广场、音乐喷泉广场、凤凰广场、金谷平原等六大景区,栽植南、北方名优苗木100多个品种11万多棵,潍河公园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山东省十佳水利风景区等称号,年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  
走进潍河公园,首先给人一种绿意葱笼的感觉,景区的绿化工程进行原生态爱护,对新开发的河堤实行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景区则 采纳南北名优苗木大汇粹,主要种植了世界名优树种之一的观叶树种银杏、观形树种雪松、观花树种白玉兰和观枝干树种白皮松等9大类11万多棵,还有景区的树木分布有一大特点,它们不是集中分布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分布,这也是当初设计的一个独到之处,这种独出心裁的设计效果不但使公园更加的绿意盎然,并且尽管树木看起来很杂乱无章,其实它更接近自然,让人们来到公园更像是来到了一片世外桃园,让您纵情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畅游。草皮绿化面积达到了24万公顷,构成了乔木、灌木、草坪合理匹配,明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特色,达到了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效果,充分具有了改善和爱护景区环境的效果,为人们制造了一个优美、宁静、舒适的公园环境。  
音乐广场面积2万平方米,潍河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大型音乐喷泉就座落在音乐广场内。音乐喷泉是我市首个利用音乐节奏操纵喷泉效果的大型综合性音乐喷泉,喷泉完美的结合了音乐与灯光的效果,使游人在观赏喷泉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视觉与听觉上的满足。音乐喷泉共分为18个部分,各部分独立而又服从于音乐节奏的统一,几组独立的喷泉同时喷放能够构成许多不同的观赏效果,它由108个潜水泵、2500个喷头和同等数量的水下灯组成。喷泉的主喷高38米,喷头口径为38毫米,最高扬程为36米,宛若盘龙出洞,冲天而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副喷则在主喷的外围构成外幕水帘,既能够具有爱护游人不接近主喷的效果,又能够使主喷显得不至于过于单一,喷泉会跟随音乐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形状,当中,花兰和三圆直流效果尤为好看,就是内外三个同心圆,颜色、高低、层次分明,跟随音乐节奏的高低跌宕起伏,丰富了喷泉的观赏效果。  
座落于音乐广场南面的就是凤凰广场,凤凰广场面积2万平方米,公园的两大标志性雕塑潍水之灵和阳光灯塔屹立当中,潍水之灵雕塑高28米,重110吨,它充分运用了国际化的雕塑造型方法,以诸城地域文化图像为创意素材,通过几何块面的不同向度的构成,塑造双龙腾飞的当代性的审美形象,表达诸城人民站在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寓意诸城锐意进取建设富裕美满现代化强市的豪迈气势。阳光灯塔高44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我们看到,它是一个风帆的形状,自上而上分为九层,它通体在晚上看的时候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并且它的结构非常的轻巧,高耸入云,与潍水之灵雕塑的厚重敦实热烈向上的风格相得益彰。它那直冲去宵的气势象征着诸城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整个凤凰广场是一只飞翔的凤凰,与潍水之灵雕塑完美的结合,寓意龙凤呈祥。还有,在凤凰广场内我们看到三块凸起的土坡,它的名字叫做蓬莱日观,里面种植有常绿树种雪松等,并且这三块土坡在平面图上就在中国湖的左下方,它们区别代表着台湾岛、海南岛和南沙群岛,这又充分表达了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景区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2号  
(六)诸城马耳山  
马耳山座落于诸城城南50里与五莲县交界处,海拔717.8米,占地40平方公里,为鲁东南第一高山,因主峰双石并举、状如马耳得名,自古为山东名山。据清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县境山以百计,而马耳居冈脉之脊,南北诸山脉络之不属焉者无几也,以是标准之可晰矣。水以数十计,自马耳山以南皆南流以达于海,马耳以北皆北流入潍,以是界划之可晰矣。”  
马耳山属泰沂山脉,南靠五莲山、九仙山、北与常山遥相互,它们同出一脉,相接相连,相得益彰。山中奇石突兀,峭壁嶙峋,山势陡峭而险峻,自古为诸城南境之屏障。耸于马耳山巅者为马耳峰,西有五老峰、大米山、小米山、佛顶山、大珠山、小珠山,东有松朵峰、鹁鸽崖,其南还有羊鼻峰、马鞍口(即风磨口)、石人山、黄朵山、黑峰尖等。山北麓有永隆寺(俗称影龙寺、隐龙寺)、石龙寺等古刹。山中还有一线天、鬼见愁、试剑石、鳄鱼石、鹰居崖、菩萨顶、望海楼、滴水洞、凌云峰、黑龙潭、情人松、天外来客、太公祠、太公坊、太公亭等诸多景点。  
马耳山位于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是渤海众多水系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沿山势垂直分布着赤松、枰柳、柞树、茶树、银杏等20多科1000多个品种,植被覆盖率达97%;不但这么,马耳山还有狼、狐狸、獾、七彩山鸡、鼹鼠、蛇等100多个种类的野生动物。  
近几年来,郝戈庄镇党委政府与五环机械有限公司一起投巨资开发马耳山。日前,马耳山已成为有名的风景名胜区。2003年马耳山被确定为潍坊市级森林公园,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七)诸城市博物馆  
诸城市博物馆于1979年建成,占地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整个馆区为庭院式布局,是一处起到民族特点的建筑群。走进牌坊式的门楼,穿过题有“琅琊旧郡”、“密州名区”的月亮门,沿着宽敞平整的甬路,步入开阔的庭园风景区,就是起到民族形式的宏伟的文物陈列厅。该厅陈列由序幕厅、北展厅、南展厅三部分组成,共陈列和收藏了诸城古代和近现代珍贵文物标本1.5万余件。当中国家一级文物40余件,二级文物70余件,三级文物400余件,起到代表性的有700余件。各展厅运用地图、照片、图表、模型等方法,以远古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分界,系统推荐了诸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疆域演变、名胜古迹、多种文物、历代名人等,生动地显示了在各个历史时期诸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概况,展示了诸城人民制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诸城博物馆收存的文物,上起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下至近代的各种文物。既有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表达我们文明的原始文字、绘画,制作精湛的铜器,品种繁多的陶器,精美绝伦的瓷器,还有显示社会发展的各种文化艺术品以及灿烂多姿的装饰品、石刻造像和浩瀚众多的乡邦文献与史料典籍。这些我们文明的精华,充分反映了诸城的古老文明。  
馆藏文物中最为珍贵的一级藏品主要有7件:1.战国时期铜制鹰首提梁壶,造型奇特,制作精湛,是全国罕见的稀世之宝。2.战国时期铜编,一组共有7件,造型厚重,纹饰繁缛,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上铸有铭文,它对于研究齐、鲁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3.反映南宋时期“红袄军”反金活动的元帅右监军印,印为铜铸,呈正方形碑形纽,印文为叠篆书体“元帅右监军印”,背刻“辛卯年”及“山东淮南行尚书省造”。该印是山东农民起义、组织红袄忠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证据。4.大明宣德年间青花大碗,造型厚重,纹饰严密,颜色黛青,瓷釉润泽,为明代瓷器代表作品。5.凉台汉画像石刻--髡刑图、题铭图。6.明丁云鹏白描《十八罗汉画卷》,卷长7米多,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丁云鹏临摹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后部分是李流芳行书体题跋“十八赞”,书法清秀,内容丰富,堪称珍品。7.清代山东名士高南阜诗稿册,册为折叠式,系南阜用左右手所写的诗句草稿,并有高氏所藏古印及个人雕刻的印章、印模,如“关中侯”、“刘伶之印”、“东方朔印”、“南阜老人”、“高凤翰印”等。  
藏品中的陶器计有1300余件,石刻有50余块,玉器1700余件,书画700余幅(册)。馆存古旧书及乡邦文献计共4000余册,碑拓本400余册。  
(八)诸城刘墉栗园  
宰相庄园、古树王国——诸城刘墉栗园  
诸城刘墉栗园座落于中国板栗之乡——诸城市昌城镇,占地面积1.8万亩,是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  
刘墉栗园被誉为“天然氧吧,古树王国”。分布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板栗群,园内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板栗树有1万余棵,仅明清时期的板栗树就有3000多棵。刘墉栗园四季景色宜人,春日可踏青赏花、夏日可避暑品尝美食、秋日可享板栗采摘乐趣、冬日可泡温泉保健。  
刘墉栗园是清代名相刘墉的家族园林。保存有刘墉手植的“福禄寿喜”四棵古栗树。还有有老歪脖子树、忠仆树、将军树、凤凰树、幸福树等各具形态。园内还有潍水之战遗址、凤鸣坡、金沙滩、眺望台、情人岛、迎官道等旅游景点。近些年以来新建烧烤美食园区,每年举行中国(诸城)国际烧烤节,“游生态栗园、品诸城烧烤”成为一种时尚。  
(九)诸城市野生动物园  
诸城市野生动物园座落于密州街道东俗村前,整个园区划分为动物观赏区、休闲游乐区、科普教育区、水上娱乐区和餐饮购物区五大功效区,是以野生动物驯养爱护、科普知识推广、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的大型动物园。日前园内动物种类繁多、游乐设备完善、餐饮购物一体,有梅花鹿300、羊驼只、孔雀、猴子、熊、东北虎、非洲狮、长颈鹿、袋鼠,等还有小熊猫、斑马、骆驼、细尾獴、四角羊、鸵鸟等。除动物以外,还建有摩天轮、环游世界、体能乐园、高空飞翔、豪华旋转木马、漂移卡丁车、海盗船、环游世界、豪华海盗船等大型游乐项目。另有丛林穿梭、充气城堡、青少年手摇船、小火车、梦幻镜宫、古堡惊魂、花果山漂流、欢乐碰碰车、疯狂老鼠等众多成人/青少年/亲子类项目。  
景区类型:游乐地方  
地址:潍坊市诸城市密州街道东俗村前  
(十)百尺河景区  
百尺河镇境内有一百尺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越境内,百尺河镇所以得名。  
关于百尺河这条河流,还有一个漂亮的传说,跟韩信相关。据传公元前某年,韩信与项羽手下第一猛将龙且交战,吃了败仗撤退,天黑的时候跑到了潍河边上,士兵们再也跑不动了,韩信不得已只能在潍河边上安营扎寨,但是眼看着天不亮追兵就到了,他也一筹莫展,正在这时,河里面的龙王出来了,由于他敬佩韩信的为人,所以带领虾兵蟹将即将连夜在潍河边上往东挖了一道很长的沟,待龙且带领士兵追来之际,韩信就放水将楚军淹没,楚军大败,龙且战死,项王闻龙且战死大为伤感。而韩信反败为胜,保住了自我以及广大士兵的性命,为以后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作了保障。当时所挖的那条沟,以后就成了潍河的一条支流,因为这条河有100多尺宽,所以就命名为百尺河了。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