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台儿庄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9-22 16:1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台儿庄区地理位置概述  
台儿庄区隶属山东省枣庄市,介于东经117°23'~117°50',北纬34°28'~34°44'之间,座落于山东省的南部,位于鲁苏交界,北接峄城区,南临江苏徐州,为“山东南大门”。全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镇1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台儿庄区常住人口为305102人。  
台儿庄历史悠久。台儿庄,构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市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清高宗御赐为“天下第一庄”。2009年被国台办确定为中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1年荣膺“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  
二、台儿庄区文化事业  
2014年,台儿庄区共有艺术表演地方6个,举行各种表演场次190场;文化馆1个,举行展览场次2场,各种文化活动216次;公共图书馆1个,内有藏书9万册。电影院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  
三、台儿庄区历史文化  
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合称,是中国传统行业营销和商业店铺的标记,也是一种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进行传播的民俗广告艺术形式。甚至能够说,招幌,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古代商业的“招徕市声”也列入了“招幌”的范畴。  
四、台儿庄区名优特产  
台儿庄张家狗肉选用当地健康犬作原料。选用祖传秘方,被列为枣庄市十大名吃之首。荣获2001年全国消费品博览会金奖。荣获2001年九发杯山东省首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销订货会畅销产品。  
五、台儿庄区庙会习俗  
1、台儿庄火神庙香火会  
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由庙住持大开庙门,庙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正位火神红面红发着红袍,披大幅鲜红布,显得十分威武正气,供桌上摆满供品。僧人点上第一柱香,等着进香人大摆供物和香烛,两侧神各持火蛇、火鸽等神物,象征着火焰无情之兆。  
是日,从早晨至午后,远村信士、本镇进香男女手拿香箔,络绎不绝来庙内进香。有的还带着身上穿着新衣的青少年前来磕头、膜拜,以此来规劝小儿不要玩火,以免惹火神生气,降下火灾。庙前摆着进香用品,庙门两侧多摆着小儿食品和玩具等。繁荣街西段人许多,十分热闹,商店买卖也比往日兴隆。  
北伐后,台儿庄淑贤女子学校在火神庙建立,为社会培养了相当多知识女人。任教老师有孙尚文、沙文瑗(回族,女)等人。  
2、文昌阁香火会  
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二。据说这天是皇上开考之日,这天给文昌帝进香,知识文人能够得到神灵庇佑,考取状元等功名。  
文昌阁为明朝末年建造,清乾隆年间重修。庙院南北长约400米,宽约200米,后大院泥塑文昌帝君高大坐像,身上穿着白袍,黄龙戏珠,双手抱笏,慈颜善貌。传统意识上,他专管世人功名成就,能赐人官爵。信士进庙即脱帽致礼,叩头祷告。中殿原两侧塑神像。大门向南有高楼一座,名魁星楼,楼上有木雕魁星像。他左手执箔,右手执笔。神像装有机关,上楼人不留意或故意触动机关,就替魁星点了状元。  
文昌阁香火会这天,进香的人都是以虔诚的心情来庙里烧香,祈求子女功成名就,还有远处文人专程来赶庙会。由于此会是文人进香会,所以上市商品除了进香用品、小儿玩具等外,文人所用纸墨笔砚、古今书籍、课本纸张等专摆一条街,供文人学士选购。  
文昌帝君是文人之首,为知识界所仰慕。文昌阁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造兰陵书院,成为文坛重地。每是会日,文人墨客云集,志士贤达荟萃,四方雅士游客络绎不绝。清道光四年(1824年),儒家为崇拜孔子,在庙内公设字纸炉,每日都有老年文人背竹笼,手提铁剪,到学校、街巷拣拾字纸,回来在字纸炉焚烧。清末民初,由褚庆元在庙内设馆教书,王士龙老夫子任教。北伐后,各地相继成立了新学校,资助由褚庆元、王明衢等人,在文昌阁办起了台儿庄第一所小学校。1935年,由多才多艺的教师马季礼任校长。他一人可代国语、算术、体育,并对绘画十分精通,写作、书法也很有名气。1948年,小学改为兰陵县中学,现为枣庄二中,成为台儿庄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3、龙王庙香火会  
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该庙在西门外运河北岸。正神是龙王塑形相貌,红颜圆眼赤眉,身上穿着紫红袍,手持笏牌,凶神恶煞。两边配像有夜叉、雷公、雷母、闪电娘娘、风婆子各神像,奇形怪状,各执法器。  
龙王是行雨神尊,即可以赐福,又可以降灾。因而在进香这天,除本镇信士外,还有成群的乡下人敲锣打鼓,抬着整猪活羊,捧着大幅红布等供品来此进香,祈求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庙会商品买卖摆在四周,因进香者众,赴会者多,往往很拥挤。上市商品除了香火用品外,也有春耕农具等,还有小武术、把戏、相门等买卖,热闹非凡。  
4、东岳天齐庙香火会  
时间是农历三月二十八。庙内主神是周商两代忠臣良将黄飞虎坐像,配神为其子像。据该庙最终一代住持、尼姑陆霞亭(法号元柱,解放后还俗)说,天齐庙三月二十八香火会,全镇大多数妇女都来烧香还愿。传说,黄飞虎忠心耿耿,保商助周立下了相当多功劳,在封神时被封为东岳大帝。  
5、泰山行宫庙会  
泰山行宫庙会始建于明政德年间,万历庚子年(1600年)重修两廊殿院,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现为台儿庄回民小学所在地。  
泰山行宫庙简称泰山庙,是泰山娘娘的别墅,占地约50亩,庙院由南向北分为两院,前院较长,后院较短,东西有跨院各1处。神像多系商末周初封神榜中人物。据传,泰山娘娘殿顶上有姜子牙之妻像,东跨院有鲁班神像。  
泰山行宫庙在台儿庄名气最大,除临事、有病者常进香外,通常还愿都于四月初八这天,加之送子观音、送生娘娘等神奇传说,香客往往摩肩接踵。这天,寺僧身披袈裟,大开庙门、殿门,天不亮即摆上贡品,颂经上香,迎接进香顾客。  
台儿庄四月初八泰山庙会是鲁南最大的古会,不仅是佛教信士的进香日,并且是方圆数百里商贾云集、百货聚展之期。东至郯城、邳州,西自铜山、微山,南至睢宁、灵壁,北自枣庄、滕县、费县等地商人都来赶会。东从大北门里老牛市,西至燕庄东龙王庙后,延续2.5公里,可以接待数万人。各地商民为赶好这个会,有的竟在10天前即来占地盘,货源准备多在月前。小买卖往往在会前两三天就设摊点。各地艺人也来助兴。  
牲畜市原在老牛市区、清真寺前,来自四方的牛骡驴马等可达数千头,除了农民交流调换作耕力外,老弱病残牲畜多作屠宰。会前,就有胶东牲畜贩商住在这里收买各种幼畜,成群结队贩往东北。行情看好时,成交量很大。  
粮食市原叫老粮食摊子,在东关、北关中间广场,可以接待万包粮食在此交易,素有“九龙口鹅地”之称,其意为有多少能销多少。庙会这天,粮食购销更是兴盛,农民为了赶会购物需要出售粮食,商人磨面更要购粮食。远道而来的粮食商人住在粮栈,随时收购小麦、黄豆等。小麦多运往河北、天津,黄豆多运往上海等地。  
农用物件如镰刀、草麻绳、雨披、蓑衣、小型铁锄家用器具等,多摆在东从两半汪街北哨门至泰山庙东一条约500米长的大路两侧。有来自滕县、费县金家、高家老炉名牌镰刀、菜刀、剪子,有来自四川、临沂等地的铁制品,还有本地的土制物件,以供农民收割锄耕之需要,买卖极为兴盛。  
进香迷信品如香箔、纸马、纸鞋纸袜、上贡干鲜果品,摆在泰山行宫庙前左右两旁,夹杂着青少年食品,以供进香者还愿购买。穿着新衣着的青少年随意拣买吃食,高高兴兴跟着大人进庙烧香求平安。  
多种青菜摆在北哨门里,向南接摆牛羊肉摊,再到鱼市街,南至繁荣街东门外、“八鲜行”南水果市场。  
活羊、活猪多在小北门外路旁,鸡、鸭、鹅、兔夹杂其间。小儿玩具,旧式木、泥、纸、铁制品从繁荣街西门火神庙开始,向西摆至关帝庙前。这个市口,青少年玩物齐全,布缝老虎、木制推车、米制糖人、泥塑娃娃,还有小锣鼓、小喇叭等一应俱全。  
黑白条货市在东从泰山庙西至西门里的后大路西段,粪笼、鸡笼、长圆筐、筛子、簸箕等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木料货市在大西门外官林子周围荒地上,圆木、木制成品如桌椅条凳、对箱大柜、房门喜床、木叉、扫帚、撒笆、木锨等无奇不有。农民购农具,出嫁闺女买嫁妆,都到这里。  
繁荣街各大商店为了方便购物,都把绫锣缎绸、粗细棉布、印花染花布料从货架上搬到门前,烟酒糖茶点心都摆在店檐下,笔墨纸砚、日用百货各设案架摆于店外。  
石料市设在沿河边,邹坞大磨、花山子石槽、磨山的磨盘、碌碡、碓窝、磨石等一应俱全。龙王庙前,运河边柳荫下摆着奇花异草,珍贵名树盆景、鲜花等,供文人雅士购买观赏。  
庙会最热闹、人数最多的当数针篦棚,设在燕庄家后的南北场地,每个经营者以席片布蓬搭成像座房子的门面铺,前设桌台,后有货架,摆放着杭州梳子、苏州篦子、胭脂粉、剪子、刀子、针线等女红用品。商人多从郯城、睢宁、费县等远道而来,对购物者百挑不厌,百叫不烦,服务态度极好。  
每年庙会差不多都要唱3天大戏,有的时候在泰山庙前唱,有的时候在庙东南角广场演出。老箭道广场是说琴书、大鼓、唱扬琴、玉鼓坠子的地方,一些喜好者到此一听就是一天,宁肯饿肚子也要听到最终。还有其它杂耍,如狗熊耍叉、猴子骑绵羊、小狗钻圈等杂技、魔术,热闹非凡。  
庙会的茶棚和酒饭馆主要设在泰山庙前和西门外,里面有低桌子、矮板凳,有稀饭、油条、包子、辣汤、豆腐脑、馒头烧饼。想喝酒有白干、兰陵酒,酒肴有油氽花生米、油炸虾仁等。总之酸甜苦辣悉听尊便。  
解放后,非常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对举行古庙会十分重视,特别是把“四月八”大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每年都成立古会领导机构,设立指挥部,以加强对古会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从而保证了古会得以安全、成功地举行。  
跟随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接连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古会规模接连不断扩大,上市商品品种、数量和成交额逐年递增。传统庙会为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方便人民生活,增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踊跃奉献。  
泰山行宫后会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逢会时,进香人士对吕祖庙、天齐庙附带进香。进香人多为台儿庄附近的信仰者。赶会人数、商品上市量、成交量较四月初八庙会有所下降。  
6、准提阁庙会  
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三。这天是向西方准提道人进香日。替像在楼上,相貌十分凶恶,三头六臂,每个头上各有3只眼睛,中目为慧眼,能识一切隐中形象,辨别各个妖神。六手各执法宝神器,善降妖魔鬼怪,视之令人惧怕。楼下是原身,貌容慈悲威武。进香人多在楼下烧香挂红,供桌上供品十分丰富香火很旺。此庙会适逢麦收大忙季节,赶会人数和商品上市量都很小,远处商人来者甚少。  
7、新关帝庙会  
农历五月十三是向关帝君进香日,也是山西商人联欢会之期,同时也是关公磨刀之日。每逢旱年,农民都盼关老爷磨大刀,下雨救禾苗。据传说和相关记载,这天多有雨落,因而庙会交易多受影响,上市人数和交易额与四月十八日差不多。  
台儿庄主要有以上7个庙会,但跟随时代的发展,朝代的变革,台儿庄庙会仅仅有四月初八、四月十八、五月初三和五月十三4个古会延续至今,当中四月初八是最重要的一个。  
六、台儿庄结婚习俗  
枣庄为孔孟之乡一脉之地,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较深。非常是旧时的婚嫁礼仪更为盛大,娶妻有“小登科”之称。要进入洞房花烛之夜,需行过“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俗称提亲、说媒、说亲,对男方而言叫“说媳妇”;对女方来说叫“说婆家”。旧时提亲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门当户对。多数男大于女,同岁的也好。也有女大于男的,但不可以大太多,有“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没意思”,“女大五比老母”之说。  
问名俗称查八字,男方把女方生辰八字、属相要来,请算命先生查一查双双“八字”、属相是不是相合。  
纳吉俗称“合年命”。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双生辰八字,属相相配,假如相合即可订婚;假如相克就不可以订婚。古时有属相相克口诀相沿至今,如:白马犯青牛,鸡犬泪交流,乌猪犯猿猴,龙虎相斗,鸡猴夫妻不到头等。  
纳征俗称“定亲”。婚事一旦说妥,男女两家先下“通书”,即男方求婚的红纸小贴,俗称“定亲喜书”。下“通书”通常不行重礼,男方以禽类、美酒、糖果、布帛、首饰为彩礼。女方回以文房四宝,鞋袜等物。下“通书”后,还要正式签订婚约,俗称“下大启”,亦叫“传启”。仪式较为盛大,双双都在同日宴请媒人,男家早宴,女家午宴。下完“大启”,表示婚约正式生效,起到法律效力。假如一方毁约,要通过家长、族长、媒人重新议定,双双退回启贴、彩礼、信物,方可解约。“下启”后,双双议定佳期,准备迎娶新人。根据女方属相和生辰八字议定婚期,属兔鸡的阴历正、七月,属虎猴的二、八月,属牛羊的五、十一月等。至于婚期定于哪一天,要看女方的八字和黄道吉日才可以确定。  
婚期定下来就是娶亲了,俗称“办喜事”。对男方来说称“娶新媳子”;对女方来说则叫“出门子”。娶亲之前,男方要做好一切迎娶的准备。比如下喜帖、安客、请执事、厨师、乐队、伴娘、雇花轿、布置新房等。娶亲的一切事都由执事操办。娶亲前,要套被褥,即绿褥子、红被,意为越过越滋。套被褥得找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忙,套被的时候在四个被角都放上染红的花生、栗子、硬币等,谐意“早生贵子”。男方还要套红棉袄、红棉裤,俗称“催嫁衣”。迎娶的前一天,把棉袄、棉裤送到女家,叫“送催嫁衣”。按照“查日子”指定的方位把新床铺在新房里,俗称“铺床”。铺床的人需要是夫妻二人,儿女双全。铺床的时候,在大红苇蓆下放秫疙瘩、豆秸,意思为秫疙瘩,豆疙棒,一年一个小学生(一年生一个儿童)。铺好床,先由新郎的弟弟、表弟或侄子在新床上打几个滚或睡一夜,俗称“滚床”。  
迎娶的前一天,新郎家张灯结彩,门两旁贴大红双喜字,门上贴对联。新郎还得上喜坟,新郎穿新婚礼服,黑礼帽或老蓝色帽子,上缠红线;蓝长衫、紫袜、青布鞋。满清时,辫子上还要系红布条。带上香箔火纸及供品到祖坟前祭祀,放鞭炮,在坟头上压上红纸,俗称“喜纸”。  
女家也在前一天,贴上大红对联和大红单禧字。出嫁女在头一天或三天前“饿嫁”,不吃东西。出嫁前,娘家亲朋好友登门贺喜,送些衣料、被面、首饰、点心等。到晚上由姑嫂等亲属和随亲的嬷嬷“填箱”,在陪嫁的灯、脸盆、尿罐等用红纸剪成的双喜字或圆形的“绞古钱子”(剪成的圆形的花形)盖上,连同亲友送的点心装到柜子里或箱子里。陪嫁的嫁妆因女方家庭贫富而异。多是橱、柜、桌、椅、梳妆用品等。通常平民小户也就是一个衣柜、一对方凳(坐床子)、一个盆架、一只铜盆,叫做“小五件”。也有“小八件”、“大八件”的。在出嫁的当天,随新娘共同抬走。  
新娘开始辞别娘家上轿到婆家称作“发嫁”。上轿前,新娘梳妆装扮,“窝盘头”即把辫子挽成发髻。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穿红棉袄、红棉裤、扎裤腿,穿软底大红花鞋。富户嫁女还要带凤冠、着霞帔、戴双玉镯、金戒指,发髻上别金钗、玉簪。  
午时前,男方迎娶的花轿来到女家门口,吉时一到,出嫁女从床上下来,自我的鞋套在哥哥的鞋上,然后坐到椅子上,再把哥哥的鞋甩掉。自我的鞋不可以沾地,认为出嫁的鞋沾了娘家的土就是沾了娘家的财气,以后娘家会穷的。坐到椅子上后,由叔父辈或兄弟辈的抬着,新娘坐在椅子上哭着被送入花轿,寓意给娘家“掉金豆子”,娘家以后的日月会过得更加富裕。出嫁时,送轿的亲戚和伴娘有属相和新娘相克的,臂上须别“青龙贴”。起轿前,也早有一人拿着“青龙贴”走在花轿前,过桥或遇到巨石都贴“青龙贴”,以求青龙驱邪开路,保新娘一路平安。  
花轿进村,来到男方门前,落轿时,燃放鞭炮,称“迎轿鞭”。红毡由天地桌前一直铺到花轿跟前。贫民之家,没有红毡铺苇蓆。由婆婆婶子、大娘拆开轿门,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踏红地毯或红苇蓆至天地桌前。其间婆家一对“喜娘”前边引领,另一对“喜娘”手端红筐,向新郎、新娘头上、身上撒麦麸、红枣、栗子、花生。  
天地桌上放一粮斗,斗盛五谷,口封红纸。斗上插一杆秤,左右放托盘,左盘放一串制钱,右盘放麦麸、红枣。斗前放香炉、烛台,烛台上燃红烛,香炉前竖铜镜。拜天地时,司仪唱礼,婆母撒盐于松柏火盆中,以求婆媳缘分。拜完天地,新郎把斗、秤端进洞房,秤杆挑去蒙头红。要是一个村有两家以上办喜事的,每家都争取早拜天地。认为早进门、早拜天地的要比晚拜天地的过得称心。  
进入洞房,先拜床公、床母,然后入账上床。迎亲喜娘把红枣、花生、栗子撒到床上,俗称“撒帐”。到了晚间,两个小姑(新郎的妹妹或远房妹妹)把红烛点亮,叫“点灯”。边点灯边唱:红盈盈,绿盈盈,一对大姐来点灯,有(生)个小孩叫姑娘(姑姑)。小姑点上灯,摆上酒菜,小姑、大伯嫂子陪新郎、新娘吃晚饭,喝“交心酒”。喝完“交心酒”,由新郎的嫂子督促新婚夫妇早点歇息,俗称“送房”。  
送完房,新婚夫妇仍然得不到歇息,新娘开柜拿出点心给婶子、大娘,闹喜的乘机抢点心、糖果,越抢越闹越吉利。非常是好友、同学闹着要喜糖、喜烟,不给不走。有的会到新娘身上找钥匙,自我开柜寻觅喜烟,摸不着钥匙就扒下新娘的鞋子作为交换条件。新娘招架不住,只好拿出喜糖、喜烟、点心。这称为“闹婚”、“闹喜”。俗话说,进门三天不分大小,甚至是远亲、长辈也可闹一闹,吵一吵。待“闹喜”的离去,新郎、新娘上床歇息,但不可以灭灯,假如自我吹灭灯,夫妻不可以白头到老。新郎、新娘等“闹喜”的人走了,小两口说些悄悄话,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中的小青年在新房外贴窗偷听“悄悄话”,俗称“听房”。俗话说,新郎新娘不说悄悄话,生出儿童是哑巴。  
第二天清晨,新娘梳洗完毕,拜谒公婆、兄嫂等长辈,称为“请安”。早饭后拜谒族长、进祠堂烧香,上祖坟祭祖,俗称“磕喜头”。  
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由娘家舅舅、叔辈、兄辈去婆家接回。婆家为表明对娘家人的尊重,要置办好酒好菜并找能说会道、并且酒量大的人来陪,确保新娘的娘家人吃好喝好。婚后有在婆家过一个月,然后回娘家再过一个月返回的,称为“对月”;婚后在婆家过九天,然后再回娘家过九天,叫“对九”;也有“接三还四”的,叫做越过越滋;“接七还八”的,叫做“越过越发”。  
闺女出嫁到了婆家后,就不是自由之身了。要回娘家,有许多禁忌:正月十五在娘家过,死婆母;过二月二,吃了娘家蝎子抓,一死公婆俩;过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过四月四,老婆婆有病没法治;过端午,吃了娘家端午粽,一家人死个净;过六月六,死老婆婆带着舅;过七月七,死自我;过八月十五,死婆母;过九月重阳,死牛羊;过十月一,死自我;过立冬交了九,死小两口;过腊八,死衩衩(指小姑子)。所以结婚后,通常情况不可以在娘家过节,需要在节前返回婆家。由于路远或其它因素难以及时返回的,可到娘家的亲朋家过一天,叫“躲节”。有的怕麻烦,可自我买着吃,过节这天只要不吃娘家饭,就可免灾。假如这天没回婆家,恰巧婆家就出事了,做媳妇的就百口莫辩了,轻者在婆家一辈子抬不起头来,重的婚姻离散。  
现在尽管提倡移风易俗,但是一些习俗依旧保存着,青年人结婚,穿婚纱,沿袭老仪式,颇有些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意味。  
七、台儿庄丧葬习俗  
 丧葬,古称凶礼,是一个人人生礼仪中最终一件大事。俗谚云:“活养死葬”,丧葬虽为凶礼,但毕竟是人生最终的大事。台儿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从新石器早期的北辛遗址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发觉了青少年用的嗡棺葬和陪葬的石器生产工具;西集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陪葬器皿,有丰富的黑陶、红陶、灰陶、白陶等各式生活用品。商周贵族墓不但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陪葬品,还有随葬的车马坑、殉人,地上有亭堂建筑,地下有祭祀坑;在薛国故城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发觉的大批汉墓群,生动形象的汉画像石、多种陪葬冥器数不胜数。  
        旧时,台儿庄地区基本上全 采纳土葬,现在,基本都是火葬。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特别在乡村,相当多人家将已故亲属火葬(火化)后,再将骨灰土葬,治丧标准较高,礼俗相当复杂。特别是对正常死亡的年岁比较大的老人,俗称“喜丧”,漆棺厚敛,鼓乐发丧,请道念经,选地安葬。以此显示儿孙恪守孝道。  
       旧时,年老死在家中,停灵在堂屋正中间,俗称“寿终正寝”。人死了,忌说死字,通常说“老了”、“走了”、“过去了”、“回去了”、“去世”、“逝世”、仙逝、与世长辞了等。停止呼吸叫“倒头”,应当说咽气了,有的时候候,连咽气也不忍说,只说准备后事吧。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儿女要亲自给洗脸,洗手、洗脚、净身(擦身子),然后给穿上寿衣,寿衣称“送老衣裳”,通常是蓝缎子或蓝布做的,穿上寿袜、寿鞋有的地方也称寿鞋为靴子,带上寿冠即寿帽。寿衣、寿帽、寿鞋在老人病重期间已准备就绪,也有暂时到寿衣店选购的,上面都绣有寿字。穿送老衣着,通常只穿单数,忌讳穿双数。穿戴完毕,把死者抬到灵床上,停灵。认为假如停止呼吸后再穿戴,死者就得不到了,即死者的亡灵就带不走了。灵堂设在堂屋中间,按方位摆放。死者头垫寿枕,束双脚,白纸蒙面或蓝布蒙身,头南脚北,仰面向上。燃“长明灯”,摆上“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灵前放“老盆”,孝男孝女举丧、烧纸钱、喊路。山亭地区用红线系铜钱(俗称制钱)放入死者口中,有仿古人含玉之意。死者的两手,一持打狗“鞭”,即用棉花絮搓成的棉条段;一握打狗饼子,即按死者寿终时的岁数数烙制的小面饼,用线串成串,挂在死者的手腕上;有的还在死者袖筒内装些茶叶。据说人死之后有三魂(俗话有三魂六魄之说),一魂驻守尸骨,一魂转胎投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能够用鞭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子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顺利到达西天冥国。  
        入敛成服死者人棺,谓之“大敛”、“成敛”。棺材是死者的房子,俗称“棺木”、“木头”、“盒”,要用上等木料,精心制作。旧时,对棺材的质地非常讲究。一是木材的品种,多以柏木、桐木为佳,柳木次之。二是棺材板的厚度,6寸最好,这个厚度做成的棺材叫“天地六”,次者为“天地五”。三是漆工,里外面都要漆,最好的是朱红色的漆,漆前先灌桐油,可防潮防水,要漆五六遍,至发亮,敲上去有嗡嗡声。在棺材的前脸上还要雕一个繁体的“夀”字,也有篆书的。寿字要漆成红色。  
        死者遗体入敛,须俟子女等亲人到齐之后举办。大敛告成后,由孝子中的长子跪求族长,乞仪丧事。再有宗族长辈领着长子跪请执事人等,由男大老执(总理),女大老执(副总理)和通常执事组成。执事分管买办、记账、报丧、烟酒席宴、祭奠、丧礼、孝服等事宜。  
        成殓后,灵柩前挂幕幔或垂竹帘,幕幔前置祭桌,桌上摆祭品,两边置烛台,中间放香炉。祭桌后设灵位或悬挂遗像。灵柩两边铺苇席,有钱人家席上铺毡或地毯,通常小户铺麦穰。孝子、孝妇、孝女日夜守候在灵柩两侧直至出殡。  
        穿戴孝衣、孝帽称“成服”,“丧服”亦称“戴孝”。旧时有五服制,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以穿戴多种不同的孝服,标明与死者的关系远近。在台儿庄地区,常听人说,我们还没有出五服来,即是指近门近支,能穿着服孝。  
        敛告成,孝男孝女亲眷均成服后,还要给孝男孝女砍制哀杖。哀杖又称“哀棍子”,通常为柳木的。在砍制哀棍子时,全家无论有多少孝男孝女,需要从一个柳树枝上砍下来,以表明是近门近支,是“一支子”人家。所以,大孝子(即死者的长子或长孙)的哀杖最粗,以下按年龄、辈数,逐次变细。  
        死者刚咽气不久,还未来得及停灵,左邻右舍、附近的亲朋好友,非常是妇女三三两两相约,来到死者家里恸哭抚慰,问及死因,以表明亲邻和睦相处,一家不幸,众家同哀。表达人世间的人情味和亲情味,俗称“哭丧”。  
        吊唁即吊孝,俗称“烧纸”,是相关生者对死者及其家属的悼念和安慰。此为境内城镇和乡村,普遍流行的重要丧俗之一。成殓的第二天即为开门之日,从“开门”之日起延续到出殡之日12点(中午),有搁三天的,即开门三天,有搁七天的,即开门七天,除了有钱人家应酬多,通常农户皆为三天。乡村吊唁,又称哭人。除亲属白天吊唁外,本村亲邻,世代聚居,也要去吊唁。妇女通常在白天,三五人成群结帮,前往哭祭,此时女眷要陪哭;本村的男性们多在晚饭后,带上块儿八角钱或携带纸、箔,也三五成群前往哭祭。当他们来到丧主家门前时,把提前准备好的钱、纸交给桌前的记帐人记上帐,俗称“上素纸”。之后,去灵棚哭祭,此时孝男陪哭。男宾(客)至,击鼓三下或放铁炮三响;女宾(客)至,击鼓两下,或放铁炮两响。吊孝者先奔丧、恸哭、抚慰孝子、孝妇、孝女后,到外柜记礼。礼毕后,独自或和同服(同辈)的共同至灵堂拜祭。长者在前,次者在后,排成数行。祭拜最重的是九叩礼,就是一揖一叩首,起来再一揖一叩首,这么九遍。在第四次完毕时,由长者一人跪爬至祭桌前,由左右两位侍礼者帮忙把祭品从桌子右面移到左面,俗称“奠桌子”。另有七叩礼、五叩礼、懒九叩(三揖九叩)等。有不懂礼数的,该作揖的时候跪下了,该跪拜的时候爬起来了,引得围观的哈哈大笑。祭奠的时候,也是评论“客”的时候。评论某个“客”长的如何,某个“客”家世怎么样。“客”也就是乡村俗话说的闺女婿。闺女婿们跪在灵堂前,一边听着周围的人评头论足,一边祭拜,脸皮薄的哪里敢抬头啊。由于死的不是自我的父母,哭的时候,也就没有眼泪,只是在那里干巴巴的喊:“我的大娘呀……我的婶子啊……;或我的大爷啊……我的叔呀……”在乡村极不平等,男性只让自我的媳妇称呼自我的父母为“爹娘”,而称呼自我的岳父、岳母为“大爷、大娘、或者叔、婶子”。所以老人去世了,哭拜的时候就有了“儿哭一声,惊天动地;闺女哭声真心实意;儿媳妇哭声虚情假意;闺女婿哭声老驴放屁!”的说法。据说有一做儿媳妇的,为人极为刻薄悭吝。婆婆去世时,她坐在那儿手扶着脚脖子哭:“我的个娘来……”围观的配上一句:“我的个三斤麦来……”她再哭一声:“我的个娘来……”围观的再配上一句:“我的个二斤豆来……”讥笑她心疼送葬的花费。一哭一和,直把个小媳妇和急了,顾不上哭了,爬起来大骂:“您娘个x,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  
        成殓后,由孝子在灵堂祭拜(女眷不磕头只就地举丧,也有女子祭拜的)。长子在前,次子在后。作揖双手举哀棍(有的地方称哀杖)磕头,双手按住哀棍,边恸哭边跪拜。拜毕,按照宗族中辈分的大小、五服制的规定,分批次跪拜,此俗称“家奠”。  
       成殓的第二天晚上,阖族人等所有出动,走出村口或街口,焚烧纸钱,称作“送盘缠”。富裕户焚烧纸人、纸马或纸驴、褡裢(亦称捎马子,古时盛银钱的褡包)。褡裢里装有纸钱、纸元宝、纸银壳子等。男丧为纸马、纸人(马夫);女丧为纸驴、纸牛、纸人(脚夫)。纸马或纸驴背上驮着褡裢。纸扎的马、驴、牛等称“社号”,皆有孝女出资。  
        自成殓的第二天晚上开始至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每晚族人等到附近的土地庙为亡灵送汤水,俗称“攉汤”。孝孙打着“影门棋子”,两位侍礼抬着面汤罐在后,后跟鼓乐队,再后依次是孝子、孝妇、孝女,后面按五服次序相跟,去时不哭,至庙前,孝子给土地磕三个头,然后送葬队伍绕土地庙一星期,将面汤攉下。回来时皆哭。传说死者亡魂暂住在土地庙内,等候土地爷分配去向。攉汤,即为亡魂送汤水,再则,叩拜土地爷,祈望能让亡魂有个好去向。  
        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向亡灵告别,俗称“辞灵”。孝子、孝妇、孝女及宗族人等在侍礼的引导下至村口焚烧纸钱、纸轿、纸牛、纸马、金童、玉女等。奏哀乐、放鞭炮、孝子登椅喊路,嘱爹娘要上西天大道,一路走好。父丧扎马,母丧扎牛。全部“社号”皆由孝女出资。如是“喜丧”(八九十岁病故,儿、孙、重孙齐全为喜丧),辞灵毕开始点戏,鼓乐手用喇叭吹戏,凡闺女婿、侄女婿、孙女婿或其他表亲都要赏钱(各地兴俗不同,也有本族人凑赏钱的)。  
        出殡之日,午后将灵柩移至当街或路口,俗称“发丧”亦叫“发引”。抬灵柩叫“举重”,举重的人都是年轻力壮者,事先皆由孝子跪请。最多者有20人,棺两侧各10人。用木棒搭成架,棺木放在上面。停下之后,灵柩前摆祭桌,孝子、族人、亲友依次按班辈祭拜,俗称“路祭”,也称“路奠”。祭拜完后,孝子摔“老盆”于棺前,然后放铁炮起灵,也称“起棺”,鸣哀乐,俗称“掌号”,缓缓送到林地,孝男随行,孝女一律就地举哀,不上林。但有的地方孝女也跟着上林。铁炮从棺起一直放到村口。长孙打影门旗子走在前面。途中如遇石桥、河流,灵柩要停下来,孝子要喊爹娘过桥、过河,掌号毕,重新起棺前行。  
       灵柩至墓坑前,孝子墓前举丧,举重者用粗绳穿棺底(木匠在做棺材时,在棺材底座上早已凿有穿孔,俗称海眼),然后分两侧紧紧拉住粗绳,逐渐将灵柩放入墓坑,俗称“放棺”,亦叫“棺下田”。棺入穴后,棺前放长明灯,倒头板。棺上覆盖苇席,孝子绕墓一星期,置哀棍于棺材后,长跪于墓前。侍礼者宣布填土、放铁炮,鸣哀乐、筑土为坟。鼓乐队就此辞别,通常送葬的族人、亲友就地脱孝。孝子不脱孝,兜土返回家。  
       安葬后的第二天晚上,有的地方在当天晚上,死者亲属到林上为新坟添土,俗谓之“圆坟”。儿女们绕墓一星期,把祭酒撒在墓周,然后在墓前焚烧纸钱、祭拜。吹去纸灰,看看地上有没有什么“图案”或“字样”。假如有,表明亡魂已显灵,晓得儿女们在为自我祭典,祭者感到欣慰。  
        然后,还要烧“五七”、“百日”、“周年”,从逝世之日算起,到三十五天、一百天、一星期年时,儿女们要到林祭扫,区别称为烧“五七”、“百日”、“周年”。有的地方在烧五七时,有几个儿子减去几天,死者本人也减去一天,即提前几天祭扫。  
         服孝期间还有禁忌,孝子在送殡后一百天内不剃头(也有五七之内不剃头的)、不串门、不赴喜宴。过头一年不炸丸子,不拜年,不贴对联。服孝期内三年,孝子不可以成亲,孝女不可以出嫁。  
         假如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夭亡,平常不埋葬,只用谷草(又称杆草)卷住尸体,扔到野外或乱葬岗上喂狗。古人认为,这些夭折的婴儿是来讨取前辈子债务的讨债鬼,以让野狗争食对其惩处。种过牛痘的婴儿死亡,也要用谷草卷住尸体,埋入地一角.不留坟头。青少年死亡,可埋入坟地一角,能够留坟头,但不可以进入祖坟林地。凡未结婚的青年死亡,也作为童丧,通常用薄棺成敛,葬于地头或祖坟后的指定地点,堆一个小坟头,俗称为“小丧”。  
         童丧不举办所有仪式,不停尸在家,即死即葬,也不作特意祭祀。  
八、台儿庄生育习俗  
  台儿庄人宗族观念强,爱好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认为“生一个孩太少,两个单薄,三个、四个差不多,最好生个一大窝”。俗话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儿童热炕头”,是让台儿庄人感到满足和温暖的生活。生儿育女成了家庭中的一喜,妇女怀孕为“得喜”,或称为“有喜了”、“有了”、“有身子了”、“怀身子了”等等。将妊娠反映说成是“害喜病”。境内城乡市民举办完婚礼后,便盼着“早生儿子早得计”、“儿女双全”。对新娶的媳妇,总指望着“当年媳妇当年孩”,要是当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周围的人都夸这个媳妇“甜欢人”或“甜乎人”。俗谚有“万金难买头生(胎)子”之说。  
        妇女怀孕后,非常想吃某种东西或食物,称为“嫌饭”,并以此预测生男或生女。认为“喜吃酸的生儿子”、“喜吃辣的生闺女”,故有“酸儿辣女”之说。也有察看孕妇过门槛时先迈哪条腿预测生男女的习惯,若先迈左脚生男,先迈右脚生女,俗谓“男左女右”。  
        催生。挑选预产前某日上午,孕妇的妈妈,携带一定数量的鸡蛋、红糖、大米,登门探视,谓之“送催生米”,也称“催生”。当天,即用带来的米熬成粘粥,孕妇一顿喝完,以祝愿分娩顺利。也有在预产期前到娘家,让娘家擀面条吃的,叫吃过路面,儿童能够生得快。  
       添喜。婴儿降生,俗称“添喜”。其实就是分娩,俗称为“坐月子”、“拾儿童”等。添喜有大、小之分,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则称小喜。乡村生儿童非常简单,通常不去医院,儿童该出生了,在家中铺麦穰于暗间,让孕妇卧在草上。请收生婆接生,亲属中年龄大些,有经验的妇女助产;分娩时禁风,门窗紧闭。待婴儿呱呱坠地,俗叫“落草”。旧时根本没有什么消毒设备,儿童生下来,用剪刀剪掉脐带,简单的包裹一下,放到床上。有的妇女生产的当天就下床干活。所以那时儿童夭折的也多,有的妇女一生生十多个儿童,存活下来的也不过三四个。  
        生儿童只能在自我家里生,决不可以在别人的家里生儿童,有“借死不借生”的习俗,有道是:“宁让死人抬出门,不让血气来扑门”。即使是自我亲生闺女也不可以在娘家生儿童,怕是“扑”了娘家,一辈子受穷、人丁不兴盛。万一在娘家生儿童,要给娘家翻盖门楼子,婆家还要出人给娘家耙场,才可以破解,逢凶化吉。外人出于不得已借生,要象征性地收取房钱。  
       报喜。头胎婴儿出生三天,遣族家晚辈男孩或儿童的父亲,去产妇娘家送平安信,俗称“报喜”。挎箢子、带红鸡蛋、挂面,用红布罩掩。生男孩,放书本于上;生女孩,放红花一朵。  
送粥米。俗称“送米糖”、“送祝米”。姥娘、妗子、姨姑等备车前往。常携带米、面、鸡蛋、红糖、面粉、衣料、首饰、玩具等为礼品,前往新生儿家祝贺。  
       送粥米时,要先进正房,将礼品送给婆婆过目。稍事寒喧,将送给小儿的见面礼交给婆母,后来去产房探望母子或母女。  
        中午,设宴招待送粥米的男女来客,邀亲友同席相陪,谓之“喝喜面”。下午,送走顾客,主人沿街分送红糖水,俗谓“散喜糖茶”。并分散红鸡蛋,散得越多越好。乡村多散给左邻右舍,或一条街或几条街,小的村庄要散遍全村。城镇除散给左邻右舍以外,有的还到所在单位散给同事。所要散的红鸡蛋,在染色上男女有分别,通常是:生男孩染大红,生女孩染粉红。  
        儿童出生多少天送粥米,并不全一样,台儿庄北部的滕州、山亭区,不分生男孩或女孩,均于儿童出生后十二天送粥米;南部的峄城、台儿庄、市中区,生男孩十三天送粥米,生女孩九天送粥米。  
       坐月子。产妇分娩后,三天不下床,一月内不出屋,俗称“坐月子”。其间,产妇多拥被坐卧于床榻。禁见风,怕晾汗,方巾勒头。为滋补、催乳,多食鲜鱼、猪蹄、母鸡。满月之日,喝老母鸡汤发汗,免落下腰、腿痛的毛病。因为农活忙,有相当多妇女根本就不坐月子,儿童生下来后,不仅在吃食上没有什么改善,甚至连个鸡蛋都吃不上,并且当月就下地干活了,所以落下了月子病。  
       哺乳。新生儿出生三日才开始喂奶。喂奶前,民间常以大黄灌小孩。刚开始吃奶,要先喂儿童吃别的妇女的奶水,男孩先喂已生过女孩的妇女的奶水,女孩先喂已生过男孩的妇女的奶水。刚开始给儿童喂饭时,先以羊肉汤喂婴儿,俗谓“膻肠子”。以后小孩尝食百味,肠胃就没有什么不适应了。  
       搬满月。也称叫满月。小孩满月,其外祖母家备汽车来接回住一段时间,谓之“接满月”、“亮臊窝”,也有称“挪挪骚窝”的。产妇坐车携小孩,必执一桃枝,桃枝需从桃树向阳的一面折下来的,枝上缀染红的红壳花生、铜钱、红枣,作“避邪”之用。临行,小孩额上点红点。通常都是小孩的舅舅来接,到了姥娘家,妗子早早地在门前等候,将小孩接过来抱到屋内,俗语有“舅叫(接来)妗子接(接过),活到一百多”。归来,姥娘抹粉于小孩鼻梁,俗谓“去时红大侠,回来白面瓜”。并为小孩缝制一件替换小褂,谓之“褪毛衫”。据说穿了“褪毛衫”,儿童长大后,身上就不会长太多的汗毛了。还有的置办项圈、手镯、长命锁之类的。  
        贺百日。儿童满百日,姥娘再次登门探望,必缝一条裤子作贺礼。进门寒暄后,向里坐于门砧石上,给小孩穿裤子,使其蹬出藏在裤腿内的馍馍蛋子,唤狗吃了,意为外甥是姥娘家的狗。此俗部分乡村至今依旧流行。城镇市民多拍百日照留念,乡村也仿此俗而行。  
       挂红子。桃花盛开之季给幼儿种牛痘,择日进香于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挂于门户。外人见“红子”皆回避。  
      铰头。新生儿第一次理发,俗称为“铰头”。铰头之前要烧香,并请邻家两个年轻的姑娘,手持剪刀在儿童头上象征性地剪三下,铰头后,姥娘家要送给“铰头鸡”一对,或送给“铰头羊”一只。所送的鸡或羊,尽量长期喂养,轻意不杀掉食用或卖给他人。  
        抓生。儿童出生满一星期岁,要举办周岁庆贺仪式,称为“过生日”,俗又称“周岁”。还要试试儿童的聪慧程度,俗谓“抓生”。在“抓生”之前,家长将书本、算盘、秤、馒头、衣饰、小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放进盛粮食用的“升”里,也有放在桌面上的,任周岁婴儿抓取。家长们以儿童第一次抓取的物品,来预卜儿童将来干什么,有没有出息。  
九、台儿庄过节习俗  
春节   
       在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春节有名元日、元辰、端日。民间习惯称过年,贫困百姓又惯称年关,意思是过年就是过关,旧俗过年,年前要清偿欠款欠物,不可拖到新年,年前还要置办过年的物品,处处需要钱,所以贫穷人家把过年比成过关。旧社会,过年就是富人的节,穷人的关。不论富贫都得过,反正不可以留在旧年里。春节,即是一元复始。其构成因素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的含义,另一方面是除旧布新,庆祝新的一年的来到。  
        祭灶即是祭祀灶王爷,俗称灶老爷。祭灶时日为“军三民四王二十五”,平民为腊月二十四。厨房又叫灶屋、锅屋,锅台上方墙壁上贴灶码,即灶王爷。传说每年年三十,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禀报人间的情况。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面前多说老百姓的好话,保佑一方子民的平安。老百姓烧香摆供,给灶王爷磕头,期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三十之前,家家要祭祖。一是上坟,二是在宗族祠堂祭祀。详细日期各家各户自定,但一定要在年三十之前完成。上坟,俗称烧纸,带上祭祀用的酒、香箔火纸、爆竹等,在坟前焚香、摆供烧纸、祭酒、放爆竹,然后跪拜。在宗族祠堂祭祀,合家都要去,在祖宗牌位前点蜡烛、焚香、摆供品、然后按照全家辈分长幼先后分批跪拜。古代,大户人家都有家庙,只在家庙里祭祖,无家庙的人家到宗族祠堂祭祖。  
按照过年的禁忌风俗,元宵节之前不动磨、不动碾、不动碓窝、碓头。所以,要备足上半月的米面。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即开始磨面、碾米、烙煎饼。腊月二十六叠糖,有米糖、面糖等。腊月二十七炸丸子、馓子、酥鱼、酥肉、炒花生。二十八蒸年饭。  
      还有还赶年集置办一些年货,通常十天四集,腊月二十之后逢集称年集,非常热闹,假如这一年是小进,没有年三十,就更紧张。旧时不比现代,店铺少,主要靠集市交易。有些东西买不到,仅仅有逢集时才可以买到。到了年底,更是紧张。有句老古语:年集不叫年集,叫年挤。年集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拥来挤去,选购自我需要的物品。  
        到了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贴春联,俗称“对子”、“门对”、“春联”,对子多用大红纸,用毛笔书写,多种体书都有,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出鲜亮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凡是房门或大家具、农具都要贴上春联。贴不上春联的,如犁铧、耙、耩子、牛槽、橱、柜、鸡窝、碓窝、缸、盆、罐等也要贴上“春”字或“福”字,以示除旧迎新。按旧俗,凡是贴上春联的大农具,不过正月初六开市不准动用。  
       宗族里,五服以内,谁家在当年死了年长者,五服之内都不贴春联,以示哀悼。次年春节改贴蓝纸春联,第三年恢复为红纸春联。  
       大年五更,家家户户在大门口堆碎柴草点燃,烟焰布满,直冲九霄。谓之熰狼烟。意在熰瞎狼眼,免得把小孩叼走。另一个传说叫做“大年五更熰狼烟,八月十五杀达子(指元朝统治者)。”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定的计策。以大年五更熰狼烟为号,秘密起事,建立明教。八月十五以送月饼为信,月饼里都装有一片油纸,油纸上印着一个朱砂红字“杀”。意在此日起明教开始军事行动,赶走元朝统治者,建立大名王朝,明朝取日月合璧之意。  
       年三十下午,房门、院门前放上木棒,叫拦财,以免家里的财物跑掉。  
       过年吃饺子,饺子又叫包子、水饺、扁食。家中包饺子的时候,在有的饺子中放入硬币,谁吃到了能发财;放上麦麸,吃到了有福;放辣椒,吃了能当家。年三十中午吃荤饺,大年初一全天吃素饺,以示对神、佛的敬意,也表明一年中素素静静,没有烦事的扰心。饭前先上供,等破供后才可以进餐。牛马驴骡一年来帮助主人耕田、运输,狗常年为主人看家,都很辛苦,三十、初一两天,主人们也给它们几个饺子吃,以示谢意。  
       年初一早饭前,家庭中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俗称拜年。长辈赏给晚辈们喜钱,也称带岁钱、压岁钱。  
       正与初六为开市日,商家、店铺放鞭炮,拜财神,开门营业;手艺人放鞭炮,拜祖师爷,开始营业。其它行业也从即日起开始从事多种生产活动、  
        初五包饺子,人人都包,不会的也要学着包几个,称之为“捏嘴”,意在提示不要好说,幸免招惹口舌是非。  
        正月初六接闺女。凡有女儿出嫁的人家,此日都要准备丰盛的菜肴,把女儿接到家里来。接闺女的,通常都是娘家哥、弟,没有哥、弟的,其他人也可。有钱人家套上牛车或轿子,通常人家都是骑头驴。女儿临行前要请示公婆有何吩咐,在娘家住几天。但最晚不可以超过正月十五,由于有禁忌,在娘家过十五,死婆母。  
       凡是有儿童的,娘家要给外孙做虎头鞋、虎头帽,给外孙女做花棉鞋,花袍子。  
       正月初七,早餐喝“七沫”,也称喝“鬼脑子”,用七种蔬菜,如菠菜、白菜、萝卜、粉条、豆腐条、银耳、虾米,配以胡椒、盐等佐料煮成粥,滋味鲜美,胜过街头卖的胡椒辣汤。以示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丰富多彩,过得有滋有味。有的地方叫喝“鬼脑子”,意在“扯绸”或“扯愁”,前者意在能过得好,后者意在扯去以往的艰苦愁苦。  
 
二月二   
        俗称“围苍龙”(苍龙指粮食里的神龙,爱护粮仓里的五谷不受损失)也称苍龙节。为传统的农业节日,有撒青灰和炒糖豆习俗。在空旷的场地或打谷场上挖一土坑,坑里放上五谷杂粮,用土埋上,然后以土坑为圆心,用草木灰画圈,灰圈越多越大越好,灰圈相当于圈粮食用的“摺子”,如遇风吹灰扬,俗称“鼓仓”,大吉,预兆本年大风收。早饭后,家家户户炒糖豆,俗称“炒虫”,祈求庄稼不生虫。  
 
清明节   
        是汉族较大的传统节日,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起源于纪念春秋时介子推焚死(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还有插柳、扫墓、郊游、踏青。  
 
端午节   
         端午,阴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又名“端阳”、“重五”、“重午”。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台儿庄地区端午节有在屋门“插艾”的习俗,以避邪驱瘟、熏死害虫。早晨用艾蒲叶、青麦、荠菜煮鸡蛋吃,肚里不生蛔虫。晚上喝雄黄酒驱毒辟邪。炒“煳粮食”储存,备作平常祛寒、消吃了用。  
       端午节禁忌媳妇走娘家,媳妇假如走娘家,端午节之前需要回娘家。忌语有“吃了娘家端午粽,一家人全都死干净。”  
 
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为“晒龙袍”之日。此时家家户户把衣着被子放在太阳下晾晒,珍藏书画的人家也拿出书画晾晒,传说六月六晒过的衣物不生虫。此俗相传到至今。  
 
七夕节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下雨的日子,由于牛郎织女会见时痛苦,所以天降大雨。据说这天很少能见到喜鹊,为了牛郎子女的相见,都去搭鹊桥去了。  
 
七月十五   
       为鬼节,人们携带祭祀品上坟。  
 
中秋节   
        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送节礼,全家团聚,吃月饼,赏圆月。  
 
重阳节   
       古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旧俗。九月九日重阳节,也叫“重九”。九九艳阳天,风和日丽,天高云淡,秋收已罢,正是清闲郊游之时。旧时,有游牧、游山之俗,谚语“九月重阳,撒开牛羊。”三三两两的乡民结伴牵着牛马,赶着羊群,进山放牧,俗称“撒青。”  
       重阳看天气,预测来年小麦收成,有农谚:“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媳妇在重阳节不可以在娘家过,有“过了重阳,死她婆娘”的说法。  
 
十月一   
        和七月十五一样,也称“鬼节”,祭祀,上坟。  
 
腊八节   
       喝“腊八粥”。腊八也不可以走娘家,有“过了腊八,死叉叉”的说法。“叉叉”即是小姑子的意思。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灯节,群众称为小年,它是春节的继续,也是节灯活动的最高潮。花灯在台儿庄有悠久的历史。据传早在汉代,每到这天就有燃灯以祭祀道教太乙神的习俗。俗话说“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这天白天,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跑驴、秧歌等活动,声震街巷,热闹非凡。黄昏后,鞭炮齐鸣、焰火四起,人们把自我扎制的彩灯悬挂起来。有兰花灯、荷花灯、金鱼灯、元宝灯、狮子灯、龙灯、以及塔灯、山灯、走马灯等。在乡村最为经常见到的为萝卜灯,把萝卜洗净,横切成五、六厘米长的段,一头当中用刀挖成洞,倒进豆油,找根火柴棒大小的草棍,缠上棉絮,一头插进洞中,等到油浸透后点燃。以前乡村多为土坯房,很容易滋生寄生虫,尤以蝎子、蚰蜒比较经常见到。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不仅小孩端着萝卜灯到处跑着玩,大人们也端着萝卜灯,把屋子的旮旮旯旯照一遍,一边照,一边念叨:“围着墙照一遍,蝎子、蚰蜒都不见。”然后再在儿童的眼前晃晃:“照照眼,不害眼!”最终看萝卜灯的灯花,灯花有高粱穗状的、玉米状的、小麦麦穗状的,以灯花的形状推断当年哪种作物丰收,哪种作物形状的灯花结的越大,哪种作物当年就能大丰收。  
         过去贫穷买不起烟花,人们春节前后就留意收集刷帚头,非常是收取被扔掉的干朽了的刷帚头,即俗语说的刷秫头。到了晚间,在村头远离柴草垛的开阔地点燃后,向空中抛去,代替烟花。刷秫头沾上油后极易点燃,并且燃烧的时间也长,所以被扔到夜空时能蹿起一条条火龙,落地的瞬间,迸出许多火花,绚丽无比。拾起来再扔,能反复玩很长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原始的刷秫头已不多见,小孩大多捏着“提提几”放,即一种用石硝、硫磺、木炭等做成的长长的纸棍,点燃后爆出点点火星,噼啪有声。  
       狮子、龙灯、花车、旱船等表演形式和现在差不多,但场景远比现在要热闹的多,观众人山人海,伸着脖子、翘着脚使劲的挤,看不到了也不着急,看到、听到别人瞧热闹笑,自我也跟着乐,很少有由于争抢有利的位置而吵架的。那时玩旱船的唱词非常诙谐逗笑。文化大革命后,常常有这样一句唱词:“一只来……哟,小船来……哟,江青是个花大妮来……哟”。  
       台儿庄的台儿庄地区还有正月十五举行渔灯节的习俗。据台儿庄文化部门考证,台儿庄在明代就开始举行渔灯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运河两岸悬挂各种彩灯,燃放烟花鞭炮,河内放置渔灯。岸上灯火辉煌,河内一河通明。为庆祝渔灯节,运河两岸人民载歌载舞,不仅进行狮子、龙灯、高跷、花车、旱船、黑驴等各种民间游艺表演,并且扭起了独具台儿庄特色的渔灯秧歌,敲起了独具台儿庄特色的鲁南花鼓。2007年,渔灯秧歌在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获得银奖,鲁南花鼓已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0年,台儿庄文化部门经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精心策划,在台儿庄老运河两岸举行了台儿庄首届渔灯节,岸上彩灯高挂,鞭炮齐鸣,烟花绽放,河内燃放河灯,空中施放孔明灯,再现了康乾盛世时期,台儿庄“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情景。  
        元宵节的灯彩活动是劳动人民及民间艺人大显身手的时候,一盏走马灯的制作,往往需要一个月时间。那雄武生威的龙灯,栩栩如生的狮子灯、凤凰灯,都渗透着艺人们的辛勤劳动。花灯活动几经兴衰,跟随经济基础、年景好坏而起落。民间艺人扎的“百鸟朝凤”灯、及“群龙戏珠”灯,在结构上力求坚固、美观,在装饰效果上,做到丰富多彩,在灯穗、灯座上变化无穷,一盏灯上出现不同形象的图案一百余种,能做到玲珑剔透,形态逼真。  
         台儿庄居民间扎彩艺术颇为丰富,遍及各集镇。民间艺人除在传统节日制作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及各式花灯外,亦为事主婚丧等迷信活动扎制一些物品,赖以糊口度日。品种有结婚用的轿顶,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嫁妆上的剪纸、洞房窗花、顶栅花等。殡葬用的纸幡、天鹅、把门将军、对狮、对虎、十二美女(弹唱歌舞妓),人子花(所谓四老四少、四盆花)、金山、银山等,节日文娱活动用的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花车、花篮、云灯及多种花灯等。  
十、台儿庄区饮食习俗  
1、辣子鸡:以公鸡为主料,辅以朝天椒、米醋爆炒而成,色泽鲜红、爽辣够味、肉质紧实。  
2、羊肉汤:选用刚长成的小山羊烹饪而成,以其汤白、味鲜、无膻味、肉质鲜嫩、独特的风味被誉为鲁南第一汤。  
3、含羞丸子:所以菜刚出锅时有桔子大小,装盘后慢慢收缩到仅仅有蛋黄大小,恰似少女含羞,故名含羞丸子。  
4、黄花牛肉面:将黄花、牛肉配入牛骨头高汤炖煮而成,面条现煮现吃,油而不腻、味感厚重、芬芳扑鼻。  
5、冯家驴肉: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以先杀驴肉辅以八角、天麻、茴香、白芷等佐料文火慢煮六个小时而成,色泽酱红、香气袭人、肉质酥烂。被誉为鲁南名吃一绝。  
6、张氏脆皮鸡:精选本地3年以上土鸡,加入18味中草药入汤锅慢煮,又经蒸笼、挂凉等九道工序精制而成,最大限度的保留鸡的营养,本色本味、色白如玉、皮脆肉嫩、爽口清香。  
7、石头大饼:始于北宋初年,因将饼胚放于燃烧的卵石上加工烙制而得名,以两面金黄、外酥里嫩、香脆可口、油香饶舌而闻名,曾荣获山东省第四届山东名小吃的称号,枣庄市首届美食节三等奖。  
十一、台儿庄区著名景点  
(一)台儿庄古城  
运河古城位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很多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能够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日前已经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国家AAAA级景区。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市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构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市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展示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但是这座漂亮的古城却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  
一九三八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曾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因为种种因素,最后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一直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权所在地,党和人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改山治水、战天斗地的运河管理、农田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直到改革开放时期,台儿庄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城市建设逐一向西部新区发展转移,旧城的老居  
民区依旧保持着古朴自然的陈旧落后面貌,顺河社区居委会3000名尚未全部脱离土地的农民,依然居住在环境恶劣的棚户区。开发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了台儿庄几代人民的梦想。  
2008年四月八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导致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导致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2010年五月一日正式开城,五月四日-民党荣誉主席-先生来台儿庄古城为泰兴楼奠基。  
古城简介  
台儿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11个功效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终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京杭运河最终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的水街水巷,能够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实际上的东方古水城。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台儿庄古城面积2平方公里,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台儿庄古城景区在文化展示上,环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规划建设运河奏折展馆、兰祺书寓等起到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博物馆,逐一将整个古城打导致为一本大百科全书;在经营业态上,主要以国内高端品牌的酒吧、茶楼、客栈和运河沿线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用“创态”的理念,丰富业态的主题文化内涵;在景区运营治理上,叫响“天下第一庄”著名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品质,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运营治理,在经营体制、商业特色、治理服务上,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把台儿庄古城打导致为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一块瑰宝。  
(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城区西南郊,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而修建,于1992年由台儿庄区人民政府筹资建成,1993年四月八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融展览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于一体。  
一九三八年春,中国军队重创日本侵略军两个精锐师团,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日战争初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时隔半个多世纪,英雄的台儿庄人民没有遗忘血与火的历史,没有遗忘为保卫这块土地而牺牲的千万将士。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经中宣部批准,台儿庄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投资1900万元兴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媚的古运河畔,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集展览馆、影视馆和全景画馆于一体,气势雄伟庄严。展览馆内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实物6000余件;影视馆主要播放当年外国战地我们拍摄的战役实况,使人对台儿庄大战有进一步的了解。  
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纪念馆馆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主体建筑物前方矗立着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名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撰文、著名书法家权希军书写。  
全景画馆是一个十八边形的筒式建筑,高二十八米,直径四十三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是国内反映战争题材的三大全景画馆之一。全景画馆包括绘画、地面塑形、实物、灯光、音响等五个部分,艺术地再现了中-队在台儿庄从阵地战到巷战痛击日军,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大北门激战、清真寺拉据战、西北门争夺战等典型战斗场景,作为表现重点。整个画面高十六点五米,周长一百二十四点一米,画面首尾相连。巨幅画面与逼真的塑型有机结合,配有特殊的灯光、立体音响,战斗气氛极为浓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004年八月二十四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景点位置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沿河南路6号  
(三)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景区称号:湿地公园(国家级)  
枣庄市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主要由涛沟河下游段、峄城大沙河分洪道下游段以及两河口之间的京杭运河段等河流湿地组成,将台儿庄城区包围当中,属典型的河流湿地。规划总面积2592公顷。其性质定位以湿地资源爱护、修复为前提,以台儿庄运河湿地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为主要景观资源,以湿地观光、科普教育、度假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在运河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爱护工程上,着力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爱护湿地生态功效、保障运河水质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可连续发展。  
地址: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大道兴中路南首  
(四)双龙湖观鸟园  
台儿庄双龙湖湿地观鸟园座落于台儿庄区老大桥两侧,占地面积千余亩,景区依托非常好的湿地生态环境,重点打造野生鸟类观赏园、生态体验园等项目。主题定位为“古城后花园”。湿地内处处鸟语花香,四季气候宜人,为动物栖息提供了非常好的生境,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大天鹅、小天鹅、黑天鹅、大雁、鸳鸯等多种水禽上百种。园区内荷塘星罗棋布、菖蒲郁郁葱葱、苇荡随风起伏,生长着各种湿地植物,因四季不同出现不同景致。  
地址:枣庄市台儿庄区兴中路南首老大桥下  
(五)贺敬之文学馆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同志祖籍为台儿庄贺窑村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辉煌的文学成就和始终如一的艺术主张,以及在中国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卓越建树,有口皆碑,蜚声世界。  
贺敬之柯岩文学馆位于风景秀媚的台儿庄古运河畔,整个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2015年扩建改造后展厅面积为1200平方米,分为贺敬之展厅和柯岩展厅,设有展览厅、影视厅、书库、书画厅、讲习所、资料室、贵宾室等。馆内全面推荐了贺敬之及其夫人柯岩的人生历程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生动再现了一代诗人、作家、戏剧家、文艺理论家的风范。馆内陈列了贺敬之、柯岩藏书一万余册,实物展品300余件,珍贵图片200余幅,并展出了200余幅名人墨宝真迹。是一个资料前面、内容充实、为文学研究提供服务方便,在全国起到权威性的文学研究基地,是宣传党的文艺思想、路线方针,宣传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也是培养文学新秀,创作新秀作品的一个非常好阵地。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原籍台儿庄区贺窑村,在其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鼓励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他在中国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卓越建树也有口皆碑、蜚声世界。  
为回忆贺敬之同志的成长和创作道路,研究和发扬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作品和艺术主张,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先进文化占据社会文化阵地,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为中小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地方,台儿庄区委、区政府于1996年十月投资300万元,兴建了贺敬之文学馆。  
占地4800平方米的贺敬之文学馆是国家AA级旅游单位,也是枣庄二日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座落在风景秀媚的古运河畔,东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毗邻,西与大战遗址----火车站隔河相望,是台儿庄大战旅游文化风景线的一部分。面积18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与厚重的古运河文化相得益彰。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四季常绿,三季花香。文学馆设有展览厅、影视厅、书画厅、起居室、白毛女剧场等。以文字塑型、图书绘画及实物收藏、名家书画、影视录像等为表现手法,点面结合,动静相宜,全面生动直观地推荐了贺敬之同志的人生历程及辉煌的文学成就。馆内陈列着1200余幅图片资料,近百件贺窑生产的优质陶器和其他珍贵实物,藏书6000余册,各地名砚29方,反映贺敬之同志的成长过程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奉献的珍贵录像资料500余分钟,书画厅展出了张爱萍、-、王学仲、臧克家等中央领导和文化名人的墨宝真迹400余幅。是贺敬之文学的展览中心、史料中心和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厚重的运河文化之非物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心。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贺敬之文学馆,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旗,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文学培养培训与加强景点建设并重并举的发展策略,在景点建设中踊跃探究规模化、行业化等前瞻性发展之路。在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文学馆窗口宣传与阵地教育效果;扩大与文艺团体、大中专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利用自我资料全面、宽阔的文艺联系网络,以及独有的文学艺术氛围,充分发挥平台与桥梁的纽带效果,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2009年一月份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唯一的一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并于2009年七月份被辟为“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古朴的运河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其独有的革命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贺敬之文学馆,是台儿庄区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独特的文化风韵也为台儿庄增添了新的风景,成为古运河畔一座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地方。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沿河南路‎  
(六)台儿庄祥和景区  
祥和庄园座落于马兰屯镇驻地西北部,是集牧草种植、高效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有机果蔬种植、沼气发电、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庄园。庄园由农事体验区、农业观光区、果蔬采摘区、休闲娱乐区等功效分区构成。利用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本地农业文化,吸引消费者前来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将农业文化和观光旅游有效地融合在共同,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观光大道、景观大门及桥梁等配套设施。  
地址:枣庄市台儿庄区阿里山路10007号  
(七)枣庄李宗仁史料馆  
李宗仁史料馆建在台儿庄老火车站旧址上,三面环水、风光秀媚、建筑风格独特,是座哥特式建筑,为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李宗仁史料馆由四个展室和一个影视厅组成。该馆以李宗仁先生一生“青春戎马,晚节奠花”和他指挥的著名台儿庄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全面推荐了李宗仁先生的一生,非常是挥师抗战御倭和回归祖国前后的爱国壮举。  
馆内藏有李宗仁先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200余幅,文史资料1000余份,遗物和文物60余件,珍贵录相带一盘。所展示的这些内容起到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均由李宗仁先生的第三夫人胡友松女士捐赠,属海内外首次展出的精品李宗仁史料馆是台儿庄大战遗址参观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自信心的又一教育基地,是踊跃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海峡两岸交流,团结全国人民的一部详细教材。  
地址:枣庄市台儿庄区康宁路8号(火车站遗址)  
(八)涛沟桥湿地景区  
台儿庄区涛沟桥湿地座落于苏鲁两省交界,北接胜利渠,南连大运河,是台儿庄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实地休闲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695米,平均河宽600余米,总面积6000亩。湿地芦苇茂密,水草丰美,有鹳、白鹭、鸬鹚、信天翁等20各种鸟类来此栖息。两岸绿树环拥,莽莽苍苍;河滩水草萋萋,芦苇摇曳,野生莲、荷、菱角、芡实比比皆是,更有鸭嬉鸥飞,莺啼燕舞,天然野趣独具特色。春天绿树环拥、鲜花烂漫,夏天佳木繁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使人回归自然,秋天稻谷金黄、水清林秀,冬天水碧田青,使游人流连忘返。  
治理机构:枣庄市涛沟河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景区类型:乡村旅游湿地  
地址: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涛沟桥村  
(九)台儿庄憩园风景区  
憩园景区座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徐楼村驻地,于2013年成立,园区总面积2122亩。  
景区是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载体,开展园林休憩、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娱乐垂钓等起到浓厚传统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通过建设生态园林、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园、库山庙、民俗博物馆和毛楼战役纪念馆等景点,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现有生态观光园林800余亩,种植品牌核桃及苗木哺育600余亩,种植黑小麦等农作物320余亩,养殖水面100余亩,栽植红枫、海棠、黄栌、石楠、玉兰、七叶树、马褂木、香花槐、国槐、龙柏等100多个苗木花卉品种。可供自由采摘的桑椹园、核桃园、草莓园、苹果、樱桃等采摘园12个。  
地址: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徐楼村驻地  
(十)台儿庄清真寺  
台儿庄运河在明万历年间修通后,台儿庄遂成南北漕运咽喉要塞,于是“商贾辐辏”,当中很多是外来的回教徒。为有一个礼拜之处,他们便在台儿庄城东门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清真寺。清朝初年,漕运的繁荣带来了台儿庄的兴旺,“商旅所萃,市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在台儿庄定居的回族客商更多,原来的清真寺已不可以满足其朝拜之需要。时至清乾隆年间,阿訇李中和倡议重修清真寺,以发扬光大伊斯兰教。据寺前石碑记载:“李中和抛却浮屠,纯讲救理。南走蜀闽,北走豫燕,蓄款数年,功成一旦。”重修后的台儿庄清真寺,座落于台城大北门内的郁记花园旧址,占地38亩。台儿庄清真寺寺院前大门向东,过厅5间,南北讲堂各5间,东西小讲堂各3间,西水房3间,大殿25间。后大门向西,门楼两旁有大理石紫花石鼓一对,光彩照人。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葳蕤,清雅宜人。清朝末年,又将南讲堂改建成大门楼,大门改为面南,“清真古寺”的门额也换成了“回教堂”。据考,清真寺大都大门朝东,朝向伊斯兰圣城耶路撒冷所在的方向,唯有台儿庄清真寺面南。时至民国初年,阿訇陈性真和乡老马振堂先后2次募款修缮,古寺楼堂玉宇,颇为壮观,蜚声鲁南苏北,礼拜教民纷至沓来,一时门庭若市。  
然而,兵燹之灾却将它毁于一旦。1938年春,中日台儿庄大战爆发。台儿庄清真寺建筑高大牢固,并且偏据北城,距火线最近,我守军186团将指挥所设置于此,遂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历经七天七夜的拉锯争夺,台儿庄清真寺沦为焦土,断壁残垣上的尸山血河,凝固成极为惨烈的悲壮画卷。四株古柏,有两株化为灰烬。幸存的两株也烧损过半,当中西侧那株主枝缺损,干枯龟裂,煎熬60多年之后死亡,于今只成枯干,依然傲然立于堂前。另一株虽弹痕斑驳,却顽固生长,依旧枝繁叶茂。西小讲堂弹痕累累,其弹痕非常密集的80平方厘米之砖墙,已于1988年十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去陈列。  
台儿庄大战后,乡老马振堂向台儿庄十几家粮行募捐,于1942年重修了台儿庄清真寺。除恢复原建筑外,又新建了一座高28米的望月楼。望月楼瓷砖绿瓦,翘檐走廊,四面展角,雕梁画栋,好不气派,为当时台儿庄最高建筑物。但是,这些建筑在“文革”十年中惨遭浩劫,复又陷于破败窘境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如雨后春风,让清真古寺再度焕发了青春。1983年,区政府斥资5万元,回族群众捐资3.5万元,按原样重修台儿庄清真寺大殿。该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琉瓦红墙,金碧辉煌,起到鲜亮的民族色彩。此后,区政府又拨款修建了院墙和水房、门楼以及门外场地,原来的“回教堂”又换成了“清真古寺”门额。重修望月楼,耗资50万,  
2006年大功告成。重建的望月楼为7层建筑共28米高,巍峨耸立的飞檐走壁,为古色古香的台儿庄清真寺平添几分清幽壮丽。与此同时,在城区南部也修复了古有的清真南寺。方便了伊斯兰教众的宗教生活。  
在台儿庄清真寺重建、修建、改建的一系列工程中,台儿庄区始终注重保存当年台儿庄大战的风物见证,那斑斑驳驳的墙壁及其密实的弹洞,半枯半荣的古柏及其躯干内残存的弹头,每日都在无言地吟诵着当年惨烈的大方悲歌,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侵略者失败的必然结局。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