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婺源县
地理位置概述
婺源县,隶属于
江西省
上饶市,座落于江西省东北部,介于东经117°21′56.6″-118°12′13.7″,北纬29°01′43.3″-29°34′39.3″之间,总面积2967.78平方千米。婺源县位于中亚热带,起到东亚季风区的特色,气候温柔、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截至2020年,婺源县下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蚺城街道。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常住人口312311人,比2020年末降低2674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古属徽州府,1949年划归江西上饶管辖。有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京福高铁纵贯南北,九景衢铁路横亘东西。婺源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区,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婺源县全域以“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江湾景区、大鄣山卧龙谷景区、灵岩洞景区、文公山景区、鸳鸯湖景区等景点。
二、婺源县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共有徽剧传习所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视台1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6692户,同比下降1.63%。
三、婺源县文物古迹
截至2014年十二月,婺源县有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三处(13个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7处(14个点)、市级文物爱护单位三十九处(66个点)和数百处县级文物爱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四个(理坑村、汪口村、延村、虹关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九个(思溪村、游山村、西冲村、庆源村、李坑村、晓起村、江湾村、凤山村、考水村)。有九思堂、将军府、西冲院、俞家大院、明训别院、宝鑑山房、月亮湾俞家等古宅。
四、婺源县非遗文化
截至2017年十二月,婺源县有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和绿茶制作技艺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江西古老剧种,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以婺源县为中心,流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
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皖南地区创办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被称为京外四徽班。嘉庆三年,婺源人曹振镛回乡祭祖带来了皖南徽班华廉班进入婺源。光绪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跑遍了全县全部的城镇与山村。据不全部统计,从乾隆至民国,先后有三十余个徽班在婺源组团演出,当中最大班社人员达一百八十余人。
婺源徽剧的声腔曾有“先唱老石牌,后唱梆子腔”之说。即是先从安庆传入石牌调,再唱皖南的梆子腔。其后汲取了昆腔、高腔和皮黄戏,又受乐平、德兴饶河班的影响,婺源徽班高腔,弹腔、昆腔并蓄,花雅兼备。
婺源徽剧的声腔,有大鼓伴奏,人声帮唱的弋阳腔,演出“西游”“目连”大戏,也有小锣、小鼓助节的徽州腔;演唱传统折子戏,昆腔、武戏较多,奏以唢呐与笛子,与苏昆迥然相异,拨子、高胡托腔,以梆击板,曲调高亢、激越,剧目有《告御状》《滚鼓山》等;吹腔,海笛伴奏,曲调婉转优美,剧目有《乌龙院》《奇双会》《百花赠剑》;西皮,板式完整,剧目《红梅山》《阴阳界》等,二簧,端庄凝重,有《双尽忠》《八卦图》《甘露寺》《三哭殿》《户家庄》等;四平调常与二簧合用,又称二黄平;梆子腔,板胡伴奏,文戏较多。昆弋腔,主乐多用曲笛,偶用唢呐。既保留曲牌体制,又构成吹腔雏形,体现了联曲体向板腔体的过渡,剧目有《伯牙访友》《昭君和番》等。花腔小调,兼唱滩筑与南词,剧目有《闹花灯》《打花鼓》《落湖船》等。徽剧丰富多彩,雅俗共赏,今存传统剧目三百多出,以皮黄、吹拨居多。
婺源徽班曾有严格的传统戏俗,每到一地演出都要举办一种请神进场观戏仪式:旧时婺源徽班尚有“破台“习俗,凡是新台,演出前一天要做道士法事。戏台香案上并放五只大碗,碗中区别装有一鸡蛋一只,正梁挂着红彩,由五个演员扮东、南、西、北、中五方猖神,打着火把,舞着铁钗、锁链、木牌,纵身上台,捅碎碗中鸡蛋。接着一位身穿八卦衣、头戴道士帽的老生,举着宝剑挥舞四方,画符于壁上。再由身穿红蟒、脚踩高跷的旦角踩瓦块,跳加官。后来,王灵官上场,左手握金鞭,右手举火把,于出场门大放焰火,满台通红,甚为壮观,最终由净角扮演姜子牙出场演唱《渭水河》,祝颂周朝创业八百年,以示祠堂戏台千秋,家族永固,村庄福寿大吉。“破台”规矩繁杂,气氛严肃、庄重。这些仪式,都是弋阳腔目连戏演出的遗存,传统悠久而古老。
1956年成立了婺源县徽剧团。收集传统剧本490余个,曲牌80佘个,脸谱52个,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得以继承与发展。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艺人江湘璈、江裕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六、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即古建筑中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的总称,多运用于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在婺源凡有古村落、古建筑的地方就有美不胜收的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艺术的出现,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沱川理坑余懋学“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画。清顺治十六年(1659)余维枢新建的“司马弟”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其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华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婺源三雕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典故、生态伦理于一体,起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雕刻手法风格迥异,各种雕刻手法可不拘一法地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
婺源三雕中的砖雕,广泛用于徽派建筑中的门套、门楣、屋桅、屋顶、屋瓴等处,非常是在古建筑中的门楼、门罩。其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典雅而庄重。砖雕的制作工艺流程为采砖、打磨、绘稿、雕刻和拼装等,其雕刻手法有平雕浮、雕浮、立体雕等,砖雕用料提取于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砖质松脆纤细。婺源民居中的砖雕制作极其考究,磨制青砖,一个熟练工匠一天只同意磨出三块成品。多一块为减工,少一块为偷懒。
婺源三雕中的石雕,则用于牌坊、勾栏、踏步、柱磉、门框和大门两侧下端石等。而以鹃浮雕和圆雕两种享誉甚高。其制作工艺分取材、造型、打磨、绘图、雕刻和拼装等五个流程,因石雕题材受制于雕刻用料和雕刻器具的限制,故不及木雕与砖雕细腻繁琐。主要是动物、植物、博古纹样和书法数种,整体艺术古朴、恢宏,石雕用料一为青黑色的黟县黑,一为绿色的茶青石,最好的是青田石。
婺源三雕中的木雕,大多饰于建筑内的屏风、栏柱、额坊、梁柱、斗拱、窗栏等处。其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选树取材、锯板、晒板、创磨、绘图、雕刻和拼装等七个步骤。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博古纹样和书法等。木雕取材要求甚高,大型雕木如梁、柱等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为主。
婺源三雕是徽派雕刻艺术的精华。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和“司马第”的砖、石、木三雕透现出官宅的威严、堂皇和不可侵犯。汪口“俞氏宗祠”被誉为三雕的艺术宝库,这座清代建筑内部的三雕精美绝伦,细腻精致,走廊、斗拱、大梁等处全都雕以卷云、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故事等造型,层次分明,形态逼真,立体感强。洪村民宅内的一幅教子图,堪称当今江南最大的一幅水磨青砖雕中的精品,作品的附近周围刻着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的“回”字纹,花叶扶边,鱼跃龙翔,全以镂空雕的手法,精细入徽,流畅剔透。理坑的“九世同居”木雕作品,汇合了浅雕、神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技艺,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富贵、祥和、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的画面,无论是绘画、寓意、雕刻、磨砂都极具工整、娴熟。笔法规范严谨,刀工切意透滑,1比例、结构皆符绳墨法度。
三雕艺术是婺源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随徽派建筑的兴起而生气勃勃,借助于线条造型和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而异军突起,成为誉满天下的杰出工艺。历经数百年传承,名匠辈出,主要有刘三元、程开功、董启明、汪雷久、杨四弟、王天昌、滕保卿等。
七、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第一批国家级)
砚,起到有用和欣赏的双重价值,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起源,能够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婺源制砚历史从唐开元(713—741年)中叶至今已有1200多年。
历史上婺源属安徽歙州(后改徽州)之辖地,歙砚石材产于婺源县龙尾山,古时“以州名物”,故婺源所产之砚称为“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制砚石材产于婺源县的龙尾山,故又称“龙尾砚”。歙砚以其优良的材质、美妙的天然纹理、精美的图案纹饰,获得到历代人们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朝廷的贡品。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曰:“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漂亮,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慷慨。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相当多名家高手,并构成了各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灿如繁星,“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便是当中的一朵奇葩。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座落于赣浙皖三省交界。茶叶产地依山傍水,滩环深溪,壁生云海的优越自然环境,湿润肥厚的土地,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公元760年前后,茶圣陆羽论述茶叶出产地时,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表示婺源当时已是歙州的主要产茶地。公元865年杨华所著的《膳夫经手录》记载:“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创造方法如《茶经》所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制成饼茶。
明代炒青茶代替了蒸青茶,沈周在其《论介茶别论后》写到:“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其名大噪”。婺源及休宁当时都属安徽新安郡。婺源绿茶在松萝茶创造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小锅杀青、小桶揉捻、干燥低温长烚等特点。
婺源绿茶,每年在“春分”前后开园,开园第一天篮底垫红纸,进园放鞭炮。采摘时,按一芽一叶标准;清明后,按一芽二叶标准,保持分期分批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不符合标准不采。采下的鲜叶不过夜, 采纳独特的手工技艺进行制作,详细程序为:摊青,晾去茶片表面水份;用铸铁锅杀青,每锅二斤;清风,杀青叶在篾盘中扬簸几次,清除碎片灰尘;热揉,在中间附有棱骨的篾盘中揉捻,热揉能揉出茶汁;烘或炒坯,揉叶及时上竹制烘笼烘或锅炒坯,然后分初干、再干。
婺源绿茶 采纳了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使绿茶既有碧绿的色泽,紧细圆直的外形,又有香高味浓醇的内质。早在公元1127年,南宋建炎初年《京史·食货志》记载,婺源的“谢源”茶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与紫笋、阳羡、日铸、双井、黄龙诸名茶齐名。1915年,婺源绿茶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
为做大做强茶产业,近些年以来婺源把绿茶产业作为全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6.5万亩,当中良种茶园7万多亩,已颁证的有机茶基地5万多亩。所生产有机茶品质优良,大部分销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其主要品种有:仙枝、丫玉、茗眉、毛尖、云翠等等。
九、江西板龙灯(第四批省级)
婺源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的观赏灯彩。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于全县各大乡镇及自然山村,每逢春节期间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
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全龙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伴随龙灯的还有头牌、蓬灯、凉伞、狮子戏球、西游记、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
龙灯起源于唐,盛行于明清,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每年正月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段莘一带就有“梳梳头,1簪,进庆源看十三”和“过了十八各人找生活”的俗语。龙头造型各异,有木鱼鼻、江机头(蜻蜓)、鸭嘴龙等。龙身有花兰灯与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几种。十番锣鼓伴奏,龙尾鼓压阵,龙珠引路,边迎边舞。主要动作有:龙戏珠、撴灯、拗灯、拖把拉行、窜阵打旋、翻蛇皮、鱼龙嬉戏、龙虎斗等,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乐非凡。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迎灯舞龙是祖辈相传的一种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有“人丁兴盛”、“国泰民安”的内在含意和增强人民体魄的现实意义,很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十、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
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用料学、机构学原理。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慷慨,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伞面皮纸吸墨性强,类似书画宣纸,艺人于其上题诗作画,寄情寓意,让婺源纸伞在有用以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不但晴雨相宜,经久耐用,并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十一、沛隆堂程氏内科
沛隆堂程氏,世居古徽州婺源下溪源,明嘉靖年间,医僧徐广济云游至下溪源修行从医,因医术高明而声名鹊起。徐禅师与村中“从一居士”相交甚好,遂将医术传于其子程濂。传医僧徐广济原为明开国大将徐达后裔,有龙佩随身,程濂成名后创“佩龙堂”济世行医。乾隆年间,程氏后人程北聪行医于汉口,因避讳前朝,改“佩龙堂”为“沛隆堂”,此后传承九代,是中国日前中医学中延续历史时间较长、学科较齐全的传统中医流派文化之一。
沛隆堂程氏的内科医学主要体现为“固本培元气、清源养太和”的医学理念和“四一结合”的调治思路,在学术思想上有着鲜亮的特点,即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明显以病为本、为体,以证为标、为象的认识,几百年来接连不断摸索各种疾病及其专方专药的规律。故而沛隆堂程氏内科在临证时遵循先辨病、后辩证、再论治的独特模式,使得新安程氏以其辨病明确、辩证清楚、针对性强、剂大力专,善治内科疑难杂症,且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沪、赣数地。
三百余年来,沛隆堂程氏医学留下许多著述青囊秘术源远流长,如程雪影著有《临床一得》、《妇科讲话》等未刊本,程门雪著有《金匮要略》,《程门雪医案》等,每被后世医家视为鸿秘,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十二、婺源抬阁(第三批省级)
婺源抬阁主要流传于赋春镇甲路村一带,也称抬阁戏,婺源抬阁就是抬着的小戏台。戏台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约有二平方米大小,周围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饰以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基阁左右各有铁环二个,以长木穿过,四人或八人扛抬。上盘架是打扮成多种不同戏剧人物、故事造型的孩童。抬阁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些孩童分层而立,多的可达3层,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间,扮演多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观者看不到所有支架设施。阁体外面按剧情需要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虽层层叠叠却浑然一体。
十三、婺源傩舞
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地理僻静,交通闭塞。正是这种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保留了原始而粗砺的巫傩文化: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为江西傩舞之一种。起于唐代,历宋元两朝,而盛于明初。婺源县段莘乡茗洲村《吴氏家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社中首醵米物,酬与诸行傩者,遂称香火角牴之戏。”婺源舞鬼傩班,全盛时,遍及全县,旧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誉。狮班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又称“狮傩班”,俗谓“舞回回”。
鬼舞(傩舞)节目,原有六十余个,有表演迎神逐鬼的《追王》《搭架》,有反映神话故事的《太阳射月》《后羿射日》《唐僧取经》《盘古》《和合》,有历史传说的《丞相操兵》《关公磨刀》《张飞祭枪》《六路诸侯》《孟姜女》,有模拟动物戏耍的《舞仙鹤》《双猴捉虱》《单猴挑水》,还有一些武术对打的《双棒》《打棍》《舞小鬼》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
鬼舞(傩舞)的面具,共有两百多个,全用樟木雕成,神头鬼面,无一相同。六诸侯面具,长尺许,宽九寸,鼻耳宽大,冠上饰以二十四根羽毛,身上穿着红、绿、紫、黑、蓝、白六色衣裤,威武雄壮。《丞相操兵》中的蒙恬将军的面具全长一尺四寸,顶部刻成紫金冠形状,穿红靠,背黑旗,腰挂宝剑,威严儒雅。丞相李斯面具尤为独特,两耳高耸,上刻三炬火焰,一双眼睛所有镂空,眼眶中嵌入发亮的玻璃珠子,称为“雄光”,另装活动的嘴唇和下巴,在眼珠与下巴处连系两根绳索,表演时,演员咬着绳索,一松一紧,一收一放,同时带动眼、嘴、下巴三处机关,时合时张,变化无穷。
婺源傩舞活动从春节开始,至清明谷子下水前结束。活动时,有严格的仪式安排,非常是“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古制不改,世代相沿。晚上在旷野演出,点燃盏盏“火篮”照明,灯火闪闪,布满着森森烟雾,狰狞的鬼脸时隐时现,跳荡的身影乍出乍没,神秘而盛大。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婺源豆腐架(第三批省级)
婺源豆腐架属农耕文化产物,原是当地百姓用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以后又演变为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气氛而展示。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逐成习俗。早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江湾店联就相关于豆腐架的民间记载:“架子鳅肴豆腐勺,台面秋千掌上飘。”说的就是江湾豆腐架。婺源豆腐架既有广东民间飘色艺术的影子,又有江西抬阁的古风遗韵,按表演形式可分为独塑、双塑和群塑几种。它是以游动式的立体舞台〈做豆腐的架子〉为平台,在豆腐架上用彩绸花帛装饰四周,由七岁至十二岁的青少年担任塑型人物,扮演成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按照昆剧、徽剧、京剧不同形式的脸谱化装而成。小孩造型戏剧的题材多提取于历史典故和传说戏剧人物,每抬架子一个典型故事人物,情巧奇美,仪态万千。塑形人物不演不唱,但旌旗彩灯,鼓乐开道,舞龙断后,一拨人马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十五、婺源乡村文化(第一批省级)
婺源乡村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文化发轫于秦初,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不但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徽派建筑,还包括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徽菜等。涵盖了哲学、经学、史学、医学、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标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徽文化的集中体现。
婺源县历史上曾隶属安徽1200余年,是徽州文化留存较完整的区域,2008年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爱护实验区”,将安徽的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三地列为徽州文化生态爱护实验区。
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灿如繁星,“傩舞、徽剧、婺源茶艺、灯彩、“三雕”、婺源歙砚”是一束“婺源乡村文化”冷艳的奇葩。另外,它还包括乡村民俗、建筑技艺、雕刻、民间崇拜、人生礼俗、生产习俗、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
十六、婺源茶艺(第一批省级)
婺源产茶历史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千年茶乡的茶农、茶妇、茶商、茶客们,在产茶、制茶、贩茶、品茶的悠久历史习俗中,孕育、制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艺。在婺源流传至今的茶艺表演节目有: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等。其广义的内容除表演外,还包括茶亭、茶歌小调、茶画等等。
狭义的茶艺即茶道。
婺源茶道,着力表现茶乡人民“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顾客的恭敬,显示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和:茶叶清和,世间万物美满相处,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俭:茶性俭,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当酒,精行俭德养廉;静:品茶启示思想,修身养性,静以致远。
十七、婺源县结婚习俗
古时,婺源县的男婚女嫁离不开“父母之命”、《诗?卫风?氓》云:“匪(非)我衍(延)期,子无良媒。”婺源民俗亦这么。
媒婆,这个角色不是戏曲中被丑化了的丑行,说媒婆只要银子不要良心,太不公平。“苦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说的就是媒婆。婺源百性这样形容好说:“媒婆有好嘴,说话会投机,良心放中间,眼珠能转移。”但也把说媒当成“积德”。说得一门好亲,胜造七级浮屠(宝塔),“美满婚姻,十有六七”。
女儿至及笄年龄,各方面器官慢慢成熟,就得出阁,女儿家也巴不得找个好婆家好郎君,这时媒婆会主动找上门来,或由儿女父母主动去寻媒婆。
通常地讲,媒婆对城区的男青年,心中有底,哪家的女儿长相、品性也摸个八九不离十。清代末年,婺源城里有个叫韩玉姣的寡妇,能言能语,原为官宦人家的儿女说亲,成功了,赏给一两银子,所以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韩一两”。据说韩玉姣作媒,百发百中。
婺源习俗,说媒时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写在红纸上,这叫“庚贴”。然后男女双方父母都会找
算命先生推算八字,是相属还是相克。也有即使
八字相克,但男女保持退娶,那得请菩萨化解,到庙里寄名,也就是说男和女有一方已成为菩萨弟子,请神保佑,灾难驱除。
交换庚贴,一切正常,便要
选日子“踏家第”,踏家第者是女方察看男方家庭也。用现代语言,即“摸家底”。详细的看一看媒人对男方家底的推荐是不是谎言?踏家第那天,女方的父母或女方的三大姑八大姨,还有外公外婆以及至亲的女眷,浩浩荡荡来到男方家,媒人当然要在场,媒人便可协助男方共同推荐。
踏家第,也有女方待嫁的女孩亲自上门的,一种是应男方之邀,一种是女方缺少女眷。踏家第的当天,男方要摆酒席,还要给来的女方眷属每人一套布料,给未来媳妇几套布料和红纸包(钱)。“踏家第”是一个较好的习俗,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礼金”。乡村里的礼金用的是实物,女方要请多小桌客,男方得按菜肴品种金额挑到女方家里去。女方的陪嫁视财力而定。富贵人家陪嫁物品,箱笼(内装满男女衣着鞋袜,还有压箱财宝)、床上用具,有的不陪嫁棺材和五男二女从出生到十八岁的多种衣物,嫁妆之多,可摆半里路。女方家贫的,也得一箱一柜一盆一灯。都要漆红,一盆一灯预示接生婆接生小孩这用。
结婚姻时,男方要准备轿或马将新娘迎进夫家,至夫家,丈夫一定要背新娘,伴娘手执大红伞为新娘遮“邪”。拜过天地、公婆和夫妻对拜之后,才入洞房,新娘的头盖巾,要等夫君亲自掀掉,还要吃红枣(早)、花生(生)、桂园(贵)、瓜子(子)。吃罢宴席,要闹洞房,闹得越凶越粗俗越好。
婚后三天,丈夫要伴妻子回娘家,叫“回三朝”妈妈要将新娘女儿叫到内室询问房事诸项。
十八、婺源县丧葬习俗
婺源县有一千年古村段莘,多年以来,村庄一直维持着最为古老的殡葬方法——土葬。伴随土葬的还有一种奇怪的丧葬方法,名为露天葬。而露天葬的地方就叫做养尸地。
村里有人去世后,假如没有墓地安葬死者,就只能先放在村里旁边的养尸地,任由风吹日晒,等找到了好的墓地后才可以把放死者的棺材迁到新墓地。据说,放棺材的养尸地每到初一十五都会有异常的声响,村民们在那两天都早早闭门不出户,直到第二天的拂晓才出去劳作,此为曰“避邪”。就算是大白天,村里人假如要路过养尸地,也得绕着边缘行走,弯腰鞠躬,心怀畏敬,也有人会携带少量的纸钱或者贡品来献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过贫苦,此为曰“庆生”。
古人有云:“死者是大,厚葬为先”。段莘的这种独特的丧葬文化,它的出现与村里人多地少不无关系,为了不与死者争地,又为了尊重逝去的死者,当地百姓只能折中一下,委屈逝去的亲人“暂息”在养尸地,一找到合适的墓地就把他们迁到那里,让他们有个最后的“归宿”。
婺源其他丧葬习俗:
在婺源,一家之中,若老人是上了年龄(七十岁)过世的,儿孙又多,丧事就要当做喜事来办理。逝者的棺木要挑选上等的用料,寿衣寿鞋都要是红色,假如是妇女,则还需要戴寿帽。
传说,死者口喝了,若是其向奈河桥下的孟婆乞讨喝汤,就会把在阳间的事情都遗忘,连亲友都无法辨认出来。所以,老人去世后,需要停尸数日,同时要在房内、堂前各放一碗茶水。
另,在古时候,婺源还有一个叫做“点主”的丧葬习俗。丧家为了求子孙后代的吉祥鸿运,会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或者是取得了功名的学者来担任“点主官”。“点主”仪式是在路祭死者入土为安前进行的,灵前的幡上写着“金童前引路”“玉女后随行”,在死者的“神牌”上写着“先考××世祖讳××朝奉×公主位”或“先妣(bi)××世祖××孺人×氏主位”,当中将“主”字事先写成“王”字。“点主官”身穿官服或礼服,仪表堂堂,入座接受孝男跪拜。“点主”正式开始之前,丧家会放一盆清水,请“点主官”象征性地洗手,意为“净手”,然后,请“点主官”用毛笔蘸朱砂在“王”字上加上一“点”。而后“点主官”将毛笔高高地抛出,让围观的众人争抢。抢到毛笔者,若是学生,便可取得功名;若是成年人,其后人定会文星曲高照。“点主“仪式结束后,“点主官”便可提前返回丧家接受殷情的招待,而丧家则将灵柩抬上山安葬。
十九、婺源县过年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这是全国一样的。迎灯要么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要么是十三、十五、十八,都是三天,这个不知其它地方是否这样。
清明节,婺源就不一样了,除了传统的扫墓,我们会做清明粿。这种粿,调粉时加入了野艾,使粿呈现青绿色。当然这个野艾是野生的原生态小草,跟蕲春大面积人工种植的高大的艾草不一样。
韭菜在清明时节正长得葱葱绿绿,正好用作清明粿的馅,故又称韭粿。除了韭粿,还有萝卜粿、酸腌菜粿多。
小时候,我家人多工分少,纵是妈妈厨艺好,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家里常常缺少好吃的东西。见了别人家那种陷里带肉丁、一咬就嗤油水的韭粿,煞是羡慕!直咽口水。
直到大学毕业后赚钱了,有一年春节,妈妈才圆了我的心愿,做了记忆中这种好吃的韭粿,很好吃,管够。
但,偏偏那年牙痛得要命,望着那么多好吃的,却只喝稀饭汤水,遗憾啊!
婺源和其它地方最不同的就属端午节。
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吃粽子;可是婺源不一样,端午节吃鸡蛋与大蒜,还有的发汽糕。而粽子是春节的重器。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人们用打毛线衣剩下的毛线编成小网兜,把煮熟的鸡蛋放在这个彩色的小网兜里,挂在身前,到处炫耀。
还有的儿童,端午节就穿新衣裳。
本来我就羡慕人家有毛线网兜了,现在她/他们还有新衣裳,而我即使过年也难得有件新衣着,或有条裤子,或有双解放鞋,真是羡慕妒忌恨又自卑啊。
还有一部分人家用棕树上新长出来的嫩粽叶编成蚂蚱、青蛙、蛇等给儿童拿出来玩。其它儿童好奇啊,前呼后拥聚拢来看,众星捧月般,令我又是一番羡慕。
对于发汽糕,我隔壁舅舅家的里面料比较多,会送一碟来我家,滋味不错,很快一抢而光。
而真正滋味好的汽糕是前边屋舅舅家,有料,美味。里面有油煎过的豆腐丁、小虾米、小肉丁,即使没有小肉丁也有油璞(熬过油的小肉丁),真的滋味好极了!
记忆中,肉粽也是他家先裹的。
他家的东西,成为记忆中“好吃”的代名词了。
农历(即阴历)七月十五,即七月半,婺源人做灰汁粿,庆祝第一个农业大丰收。
这里推荐一下常识,我的家乡-江西婺源属亚热带,天气温度较高,雨量充沛,多山,水田,红壤,盛产水稻、茶叶。
当中大部分水田能够种植两季稻,阴历七月半正好是双抢(第一季稻抢收,第二季稻抢种,双抢就是这抢收抢种)期间略微有闲暇的时候,为了庆祝第一季稻的丰收,做灰汁粿予以庆祝。中国人骨子里是农耕社会嘛。
灰汁粿没有馅料,小时候感觉寡淡无味,但是只要有吃,印灰汁粿还是有劲。
白天要去生产队上工,平常是吃过晚饭后,妈妈调粉,然后一家人围坐在共同,有的做丸,有的印粿。粿印敲击木盆的嗒嗒声此起彼伏,不亦乐乎!
这边做,那边蒸。
蒸熟第一莂,大家停下来,用灰汁粿蘸白糖吃。吃了再继续干,要在一个晚上干完。
常常见妈妈忙碌的身影。
现在,灰汁粿有了新吃法:切片,和辣椒、肉丝、青菜炒着吃,亦菜亦主食。竟然比炒年糕、炒粉还好吃。
农历,八月十五挂花香,中秋吃月饼,赏月,这个婺源和全国是一样的。
小时候家里,月饼有酥月和麻月两种。酥月软软的,油潞潞的,又甜,而小时候肚子里缺少油水,这真是美味不可名状!
本以为就我们那这么认为,实则全国情况差不多。在徐州,每逢中秋节,人们念念不忘的也是旗山月饼,就是小时候残存的酥月滋味。
麻月又干又硬又不甜,大家都不爱好,于是哥哥姐姐就拿麻月“以多换少”来哄我的酥月。
中秋团圆,小时候容易做到;而当今的人们忙忙忙,恐怕家人连团聚都难。
那还有什么意义说月饼与赏月呢!
重阳节,婺源没有什么动向。
农历十月份,第二季稻所有收割结束,丰收了那得庆祝一下吧?于是婺源在十月半钟麻粿。钟麻粿,即打糍粑,钟是个动词,方言近似字;麻粿就是糍粑。但是我感觉两者是有分别的,器具不同倒是其次的,对待手艺的态度才是关键:打糍粑就是糊弄,钟麻粿的老艺人才精益求精。
钟麻粿和打铁一样,打铁需要不停锤打,不停淬火;钟麻粿也需要多番翻转,不停敲打。千敲万打有韧劲。
新鲜刚出石臼的麻粿,蘸上舂碎后芝麻混以白糖,吃起来滋味美美,唇齿留香。
而干麻粿在火桶或火䈡或火炉盆上烘起来,膨胀嗤气,外焦内嫩,不必蘸东西就已经很好吃了。
元旦,我们沙城李村没反应。什么12·25圣诞节、2·14情人节、4·1愚人节等洋节,去他的!连农历七七什么中国情人节、双十一什么剁手,你就扯去吧!
而传统春节,那是盛大得不可以再盛大的节日了!
每逢春节,清明节的清明粿,做!
本该端午节吃粿粽,直接改春节来了!
七月半的灰汁粿、十月半钟麻粿,弄!
汽糕更好讲话,发!
还要炒粿子,做炒米片、洋麻片,买粿子、买仲糖…
磨豆腐、做豆腐,杀年猪、煮猪脚汁,蒸子糕、蒸碎肉…
刚刚腌好的菜,刚刚熏好的腊肉、火腿,刚刚捞出来的冷水塘鱼、红鲤鱼…
还有那些平常不舍得吃的土鸡蛋,吃一只就心疼得的土鸡,而菜园里早已种好了青菜与香碟…
当然还有新衣裳,还有压岁钱。
即使小时候很艰难,但是做粿粽、做豆腐都是需要的,猪肉也是需要想方设法弄来的。
仿佛一切就是为了过年!
这就是为何小时候我们眼巴巴地指望过年。
除夕夜,一年的辛苦,忙碌,还有收获,都在那一顿年夜饭!
为了这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妈妈已经忙碌了一个下午,抑或十天,抑或一个月,抑或全家人一整年的忙碌,这才年味浓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家乡在南方,年夜饭当然是米饭与菜肴,据说北方吃饺子。
除夕夜不适合钻到床铺下面。而爆竹会响一整个晚上。
第二天正月初一,早上吃糊(念“吴”音);中午吃面条,这盆面条很有味有料,多料程度如同杭州片儿川,当中韭菜鸡蛋是必不可少的。
初一不要在别人家吃饭。而自家也不要扫地。
初二开始,亲戚走起,来来往往,一直连续许多天,一团和蔼,和蔼生财!
二十、婺源县饮食习俗
1、婺源荷包红鲤鱼:产于婺源民间,色泽金红,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腹厚肥大,状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是中国著名优良鱼种。荷包红鲤鱼不但肉质肥美,营养丰富,且具药用价值。
2、婺源汽糕:婺源汽糕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特产。婺源县汽糕表面鲜香油亮,光亮透亮,中间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加上浓香的佐料,品尝过后,淡淡的一丝醇香留存于舌尖,令人回味无穷。婺源的汽糕可谓别具特色。籼米则不同,黏性较小,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组织细密,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较小,硬质粒多,油性较大,质量较好,适当于米浆的研磨和多种糕点小吃的制作。
3、粉蒸菜:婺源人最喜欢吃的一种菜,无论荤腥或蔬菜都用生米粉蒸,如蒸鸡、蒸鱼、蒸肉、蒸猪脚、蒸苋菜、蒸豆角、蒸茄子、蒸芋头、蒸南瓜等。有的时候还用板栗、芋头、萝卜、冬笋等与猪肉混合蒸,称为蒸杂碎。
4、糊豆腐:滋味鲜并且清,是当地代表菜。糊豆腐是江西九江婺源一带宴席上的第一道下酒菜,其味香鲜可口。滋味鲜并且清,是当地代表菜。
5、婺源酒糟鱼:酒糟鱼是婺源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土特产食品,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选用蓝天绿水蕴育,鸳鸯湖中的淡水活鱼为主要生产原料,配以糯米酒,各种中草药、植物油、辣椒、精盐、香料,加之以现代化的炎热的天气杀菌和真空包装,精堪工艺制作而成。产品色泽金黄,香而不腥,肉味鲜美,开胃爽口,且久食不腻,冷热食均可。简易方便,是居家、宾馆、旅游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二十一、婺源县名人
朱熹
詹天佑
汪藻
胡伸
江永
汪鋐
詹同
詹徽
余懋衡
游震得
二十二、婺源县著名景点
(一)婺源江湾景区
江湾景区,座落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境内东北部,面积27.4平方公里,2001年六月二十日建成开放,距婺源县城28公里,距风景名胜区黄山96公里,离景婺黄高速公路道口1公里。
江湾是一座起到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村中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为展示婺源的文化特色,江湾景区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景点,让游客体会旧时手工艺匠人的传统技艺,观赏徽剧、婺源民歌等传统剧目,起到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江湾景区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一月十六日,江湾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用时参考
3小时
交通
在婺源长途汽车站乘直达江湾的班车可达
门票
单独购票60元/人;通票:210元,5天有效(通票包含14个景点:李坑、江湾、汪口、卧龙谷天然氧吧、江岭、灵岩风景区、百柱宗祠、思溪延村、严田古樟、文公山、石城、彩虹桥、晓起、鸳鸯湖)
开放时间
7:30-17:30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导游:
江湾建村于唐朝初年,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的河弯处聚居,逐一构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繁衍成巨族。
看点:
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塞,成为婺源东大门。
推荐:
这里山水围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凡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孕育出了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婺源源头古村
婺源•源头古村景区,距离县城45公里,距赋春高速路口20公里,距景德镇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源头古村是婺源旅游又一新的亮点,这里有秀水围绕的小桥流水人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探源书屋、古朴典雅的窥月茶楼和天然氧吧一样的龙泉溪谷、还有伟岸的千年红豆杉群矗立在村落的水口,溶人文与自然于一身,俨然是一幅浓缩浓缩的婺源风光。依托于这里的生态环境,源头古村己经成为集旅游风光,商务会议、休闲养生,朋友聚会于一体的大型观光度假景区。
地址:江西婺源·源头古村
(三)大鄣山卧龙谷
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是“最美乡村”的骄子。卧龙谷静卧在大鄣山脉,这里飞泉瀑流泄银吐玉、彩池幽潭碧绿清新、山峰岩石挺拔奇巧、生态民情原始古朴,活脱脱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一部雄浑跌宕的野0响曲、一处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圣境、一处金庸笔下的人间美景、世外桃源。
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
景区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碧泉淙淙、秋天红枫尽染、冬天冰雕玉砌;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彩池连环、相映交辉。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
一部雄浑跌宕的野0响曲:
谷内“树在石上生,石在水中长,瀑在岩上飞,泉在山间唱。”谷口是巧石嶙峋,溪流潺潺,枝叶扶疏,潭静池幽;深入当中,流泉随山势起伏,回旋、转折,有的时候一如素娟白练,随意漫流;有的时候又如游龙飞舞,飘逸毕现;再前行,高百米的瀑布无所顾及地喧泄腾嚣,张扬着个性。于是峡谷里水气、雾气交错升腾,彩珠晶体相互碰撞,俨然一部雄浑跌岩而又充满野性的交响曲。
一处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圣境:
大鄣山卧龙谷高达96.7%的森林覆盖率使整个景区成为天然大氧吧。加之开发者凭对大自然的设计修建了数千米合理科学而又变化多端的游步栈道、护栏,点缀旅途中的朴拙茅舍、古雅茶亭、精致石屋显得那么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俗话说:山水无常属,闲者是主人。溯溪而上淌着山泉,感受一下高瀑震憾,聆听鸟的呜啾、泉的欢唱,呼吸清新的气息,那是何等奇异的享受。真是要“不辞长做岭南人”。
(四)篁岭村
婺源县石耳山脚下有一座令人稀奇的篁岭村。该村近150户人家,其房屋所有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的结构开式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架天桥即可达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整处晒农作物的矛盾。村民们还使用竹晒簟,用它晒晾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年的收获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层层叠层层,硕是壮观。这里是画家和摄影家的乐园,相关篁岭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
篁岭全村姓曹,是从歙县篁墩迁徒来的。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西递村炒得很热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鳙父子,其故乡就在篁岭。这些在《婺源县志》中均有记载。
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村口有80多株红豆杉,都有500年左右的树龄。红豆杉中还隐藏着方竹、观音竹、香榧树。屋外的小方塘里,均养殖一些红、绿、黑、白、花等各色的鱼种。
篁岭村最著名的是“晒秋”。篁岭顺着山势而建,村中很少有平地,正由于这么,每家的房屋楼上都有木头晒栏,搁上晒盘就能够晒稻谷、辣椒等农作物了,当中尤以红艳艳的辣椒最受摄驴爱好。
交通
距离婺源县城39公里,交通如下
1、婺源县城到篁岭的巴士:每日5班左右,票价约10元。
2、乘坐江湾镇班车:7:00-17:00每20分钟一班,然后在江湾镇换乘面包车或三轮车到景区。
3、景区内交通:①景区观光车②索道
门票
①A票:135元/人(含:门票、观光索道)
②B票:120元/人(赠送景区公交)
③索道票往返:60元/人、单程:45元/人
④享受门票免费游客,景区公交费:15元/人
⑤溜索:45元/次
⑥导游服务费:40元/次
1、享受门票五折优惠人群票价:A票95元/人;B票60/人
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不含成人院校;6周岁(不含)18周岁未成年人;身高1.2-1.5米(含)青少年;60--69周岁的老人;
2、享受免门票优惠人群但需购买60元/人(观光索道费)或15元/人(观光车费)
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闻我们证;持省级及以上画家、摄影家证者;现役军人(含武警部队官兵);持有县级以上导游证(带团除外)及旅游社总经理资格证者;婺源县市民,持有效-件;持有A1类驾照随团驾驶员;70周岁以上老人(需持有效-件);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青少年;持有效证件的残疾人;
注:单购门票及购单程缆车票,不享受门票优惠。
开放时间
7:00-17:30
景点位置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
(五)婺源鸳鸯湖风景区
鸳鸯湖座落于赋春镇,和文公山一样,是婺源西线景区之一,包含在婺源风景区通票内。这里是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又由于鸳鸯本身的爱情寓意,景区内也建起了爱情长廊之类的人造景观来烘托浪漫氛围。不过,相比之下,依旧是自然景观更加夺人眼球,适当观鸟拍照。
景区面积不算大,走走逛逛很惬意。进入景区大门便是一条四五百米长的水泥道,走到底便能看到鸳鸯湖的水面。秋冬天节,能看到成对的鸳鸯在湖中嬉戏,一些摄影喜好者会带着长枪短炮来拍鸟。若在其它季节前来,也可以看到一些景区内人工养殖的鸳鸯。
湖中的游船是最值得体验的项目,除了乘船欣赏鸳鸯湖的湖光山色,还能登上湖中的小岛(30元/人)。岛上有座“月老祠”,是标志性建筑。祠前有一个巨大的同心锁,很多善男信女在旁边挂上小同心锁以求吉利。
因周围水环境非常好,所以每年都会吸引众多鸳鸯来此过冬,最多可达2000对,是亚洲乃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从岸边能够租快艇开到湖中岛上去观鸳鸯。
鸳鸯湖座落于婺源县西部赋春镇,景(德镇)白(沙关)公路西侧。离县城紫阳镇43公里;西接瓷都景德镇41公里;南距风景名胜区三清山201公里;北离旅游胜地黄山179公里。八十年代初,因水库周围生态环境非常好,吸引了众多的鸳鸯来此越冬,故1986年后慢慢被改称为"鸳鸯湖",1997年被定为"省级自然爱护区"。湖区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为主。有木本植物24科185种,覆盖率达95%以上。
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据初步统计湖区共有动89种,当中哺乳类17种爬行两栖类22种,鸟类50种。鸟类又分为水鸟类14种,山林鸟类36种,尤以鸳鸯居多,最多时达2000多对,占全球已知野生鸳鸯数量的2/3。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现发觉国家二级爱护动物6种)。
月老祠一把巨大的铜锁,有人称它为同心锁,也有人称它为婚缘锁,还有人称它为平安锁。情侣、恋人锁一把平安锁,以祈求百年好合;单身的朋友锁一把婚缘锁,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找到和自我共享幸福的另一半儿;您还能为自我、家人、朋友锁一把平安锁,以保生活平安美满。年轻的情侣来到鸳鸯湖,一定要到这座月老祠来拜一拜,许下生死相随的挚愿,更多的是会在这里锁上一把锁,和自我心爱的人刻上心语心愿,锁在这把大锁的周围。锁上锁后,把钥匙投入到用花岗岩砌成的水井中,人们称它为鸳鸯池。让其为您锁住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有了月老的赐拜、铜锁的守护,你们也将会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比翼双飞鸟!
鸳鸯长廊这一自然景观不但吸引了国家林业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江西省自然爱护区办公室等科研机构及鸟类专家来此考察,并且连美国、日本、巴西等海外游客也纷纷慕名前来,中央审计署署长、江西省省委书记舒惠国、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等专程来此观赏鸳鸯,称鸳鸯湖是一个"静谧的绿色世界",是一块"超尘净土"。继而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
野生鸳鸯特征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半公斤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明艳而华丽,头具冷艳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辩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和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野外容易辩认。
湖心岛碧水中央兀立有湖心岛,岛上建有湖心亭、廊桥、观鸳阁等景观,辟有桃、李、柑桔果园。1986年始,每年有2000多对鸳鸯翩然汇聚于此越冬,白天,千余对鸳鸯成群成片栖息在库湾之中,红嘴翠羽,如鲜花盛开,双双对对形影不离,或嬉水觅食,或翱翔长空;傍晚,一对对鸳鸯偎依在湖畔林间,卿卿我我,悠然自乐,还不时传出“咕咕咕’的私语声呢。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板桥词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在婺源长途汽车站乘至斌春的班车可达
门票
包含在通票里;单独购票60元/人;船票30元/人
开放时间
8:00-17:00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西部赋春镇
(六)汪口
导游: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
汪口
推荐:
汪口座落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多种图案一百多组。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在这古老的祠堂中,每年的祭祖仪式仍在进行。祠堂 采纳的是祭祀中最高级别的“周礼”。在旅游黄金周,祠堂都会进行定时现场表演。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在婺源长途汽车站乘坐始发的婺源公交专线前往可达
门票
单独购票60元/人;通票210元,5天有效(通票包含14个景点:李坑、江湾、汪口、卧龙谷、江岭、灵岩风景区、百柱宗祠、思溪延村、严田古樟、文公山、石城、彩虹桥、晓起、鸳鸯湖)
开放时间
7:00-17:30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七)思溪延村
思溪和延村实际是前后两个村落,由一条小河和一条路连接。这里历史上出过许多官员和商人,所以村子里有很多豪宅。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村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群背靠青山,应对清溪和稻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而1987年版的《聊斋》在此取景,真正使思溪延村名声大噪。还有这里也是持续剧《青花》的拍摄地。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在婺源长途汽车站乘班车在思溪延村下可达
门票
单独购票60元/人;通票210元,5天有效(通票包含14个景点:李坑、江湾、汪口、卧龙谷、江岭、灵岩风景区、百柱宗祠、思溪延村、严田古樟、文公山、石城、彩虹桥、晓起、鸳鸯湖)
开放时间
8:00-17:00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内(381乡道,距县城紫阳镇13公里左右)
(八)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
灵岩洞座落于“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境内的灵岩洞森林公园内,灵岩洞内分“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景区。灵岩洞群由36个溶洞组成,日前已开发且对游人开放的仅仅有当中两个:涵虚洞和莲华洞。相比之下涵虚洞更为好看,也是游玩的重点。和大部分沉积而成的钟乳石、石笋为主的溶洞不同,灵岩洞内是流水冲击石灰岩构成的石芽、石林景观。另外,洞群间保留有“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唐代以来的游人题墨2000多处。景区附近周围一些古村落、名树古木也值得一看。
导游:
江西省婺源县灵岩洞森林公园是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又是1995年经省政府批建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内分“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景区。
推荐:
灵岩洞群由卿云、莲华、涵虚、凌虚、萃灵、琼芝等36个溶洞组成。洞体大者雄浑奇伟,小者玲珑秀媚。洞内泉流澄清皎洁,水石相映成趣,石笋、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蓬来仙阁、金阙瑶池、云谷游龙、天池荷香、龙门泻玉等景观数百处。更为称绝的是洞群间保留有“岳飞游此”、“吴徽朱熹”、唐代大中十一年兼御史中丞卢潘和明代戴铣的摩崖石刻等唐代以来的游人题墨2000多处。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在婺源长途汽车站乘班车可达,车程约1小时
门票
单独购票60元/人;通票210元,5天有效(通票包含14个景点:李坑、江湾、汪口、卧龙谷、江岭、灵岩风景区、百柱宗祠、思溪延村、严田古樟、文公山、石城、彩虹桥、晓起、鸳鸯湖)
开放时间
8:00-17:00
景点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古坦村西侧
(九)翼天文化旅游城
翼天文化旅游城是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为核心,融五星级酒店、风情商业街、旅游地产开发等于一体的江西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由江西省翼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项目座落于婺源县紫阳镇王家洲半岛,距离县城3公里,项目总规划面积1300余亩,项目总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
项目总体分为二期,一期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及综合配套项目,当中演艺中心(用地30亩)、风情商业街(用地30亩)、VIP商务中心(用地9亩)、康体疗养(用地27亩)、企业总部基地(用地61亩)、集散广场(用地20亩)、生态停车场(用地56亩),计划投资4.57亿元。二期为休闲度假酒店、旅游地产开发,当中五星级酒店(用地81亩)、休闲度假洋房(用地155亩)、休闲度假酒店(用地42亩)、山林木屋、水上休闲等,计划投资5.5亿元。
“落叶归根,根在婺源;千年守望,梦里老家”。乡愁,自古以来便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植根心中,牵肠挂肚,在城市化进程飞快的当下,每一个在外拼搏游子心中的乡愁便是梦里徜徉的老家。有一个地方,她能跨越空间,勾起每一个驻足过的人浓浓的乡愁,这便是有“中国最美乡村”美誉的婺源。
剧场简介
婺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是翼天集团携手山水盛典文化有限公司一起完成的世界三大山水实景演出之一,该剧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倾情打造,由国家一级编剧张仁胜担任主编,共斥资2.3亿元。这场羊年开春大戏依山而建露天剧场、傍水而演“梦中家园”,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更叠,时空岁月的流转,颂扬婺源人崇文重教的鼎盛文风,借乡愁之酒,圆回家之梦。
A、【梦里老家】详细位置在哪儿?距离县城有多远?怎么样去到剧场?
答:距离县城3公里,百度地图搜索“梦里老家剧场”即可到达;●沿线路段均有“梦里老家”指示牌;
B、【梦里老家】开演时间是什么时候?几点入场?演出时长多少?
答:每晚8点,【梦里老家】准时开演,每场演出时长70分钟,开演前30分钟开始检票,前5分钟停止检票,观众需提前到达剧场,以免耽误观演。
C、【梦里老家】每晚都会演出吗?每晚几场呢?
答:每年3—十一月是我们的正常演出时期,在此阶段内,除特殊天气因素外,每晚均有一场演出,旅游旺季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宜加演。
D、【梦里老家】是一场怎样的演出?
答:它是一场大型的山水实景演出,所谓山水实景,即主要依托自然的山水风光为舞台背景,借助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和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将古徽州的书乡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婚嫁习俗等融入春夏秋冬四季美景中,在景中讲述故事,抒发对老家无限眷恋的情怀。
E、【梦里老家】投资很大,那么它有哪些看点呢?
答:对,投资是很大,翼天集团斥资2.3亿元并联袂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倾情打造了这场隆重的演出,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内涵而言,【梦里老家】的看点都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这里我就先剧透几点:
●它有12000多平方米的实景舞台,在设计上利用了当今国内最先进的移动舞台技术,舞台中央的三个圆盘都能够配合演出剧情旋转,中间是一方大型可翻转的砚台;
(十)李坑
李坑是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建村于北宋年间(公元1010年)。
推荐:
这里本是个水乡小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前有大片油菜花田,后是徽派民居建筑。两下结合,十分有画派意境。现在整个村庄被圈起来作为旅游景点,实行门票制。春天时,前半段的田地里开满油菜花,还有拱桥、栈亭、寺庙和庭院。后半段入村后,沿街店铺林立,主要出售这里特产的徽派木雕和龙尾砚,还有众多“农家乐”可住宿、吃饭。民居中夹杂着很多明清古居,室内的雕刻十分精美。临河有很多茶楼、酒店,坐在0上,应对一派小桥流水,黑瓦白墙,倒有几分惬意。一条河流分段穿越整个村庄。能够坐长长的竹筏漫游当中。村里有青石板的路,闪烁着幽微的光泽,撑着伞散步当中,感受着四周静谧的气氛,恍如世外。
李坑座落于县城东12公里处,是婺源东线的一个精品景区,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景区门口停车场泊车后就有人上来兜售门票,最后,原价210的套票以185成交,四人省了一顿中餐费用。进入景区,李坑标志性的牌楼矗立在面前,过牌楼就是一大片油菜花田,早上八点柔和的光线下,两位拍妻党开始忙碌地拍摄。
李坑隶属于婺源秋口镇,建村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村民以李姓为主。李坑村四面环山,村内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集为一条小河,小河穿村而过,小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上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小河埠。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宁静景象。
地址: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售票时间:7:00-17:30
门票信息:
包含在婺源景区通票内。单独购票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