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樟树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5 16:5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樟树市地理位置概述  
樟树市,江西省辖县级市,由宜春市代管,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介于东经115°06′33″至115°42′23″,北纬27°49′07″至28°09′15″之间,总面积1290.99平方千米。樟树市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起到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霜期较短,日照充足的特点。截至2018年,樟树市辖5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另辖3个乡级单位。市政府驻淦阳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樟树常住人口为485649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建新淦县,治于淦阳(今樟树市城区)。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划出新淦县以北地区,另拨新淦县的崇学乡和高安县的建安乡、修德乡在萧滩镇(宋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萧滩,江水清澈,以水名县)。1988年十月二十六日,撤消清江县,设立樟树市。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浙赣铁路穿境而过,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纵穿南北,赣粤高速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樟树港与南昌、九江港并称为赣江三大港口。樟树市有墓葬、古建筑、石雕、碑刻等文物爱护点1000余处。2016年十二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9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  
二、樟树市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樟树市有专业剧团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7个。全市共有乡级广播电视站14个,有线电视用户93661户,当中乡村用户48700户。  
三、樟树药都药膳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中国江西省樟树市素以药都誉名中外。它起到药材资源丰富、加工技艺精湛,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药都药膳起源于1700多年前,道教家葛玄开始在樟树的阁皂山卧云庵采药精练九转还魂丹开始,就已经构成了药、食两用。  
药都药膳其最大特点是:药食同源、科学配伍、巧手烹调、美食养生。数千年来,从茹毛饮血到钟鸣鼎食,逐一发展到从餐桌上摄取营养达到调解养生之目的。  
药都药膳既是美味佳肴,又是一剂剂良方,每道菜都有着它的养生价值。历代先人遗留下来的点滴宝贵经验,后人继承发展成为今天色、香、味、形、养俱佳的药膳美食,得到了国内、国际上的认可。  
药都药膳配方严谨,制作细致,味感高雅,将历史、科学、艺术、文化溶为一体,如:黄党山巧遇荷仙菇(黄芪、党参、淮山与排骨、香茹制成形似通常荷花),以及乔老爷游园(乔麦面、肉茸制成),八宝养生鱼(整鲤鱼出骨,将肉茸、枸杞、苡仁、生仁、芝麻、红枣、莲子、瓜子仁等调和灌入鱼腹内蒸制而成),神农八宝饭等等。  
药都药膳集中医学、中药学、营养学、烹饪学为一体,构成了独具一格的养生美食。近50多年来樟树中医药界、烹饪界的有志之士、沿袭历史、本着科学发展观、爱护、发展这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  
四、樟树剪纸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樟树剪纸——根据景点文化内涵创作,获得国家专利的“夏布剪纸”起到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中国结剪纸双面装裱属全国首创,用锦盒包装,配有手提袋,既有档次,又便于携带。  
剪纸《滕王阁》在2008年第43界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08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剪纸《双龙戏珠》在2008年首届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银奖。红色旅游剪纸系列:《红色江西剪纸纪念册》在首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五、樟树市特产  
1、道地药材  
樟树市是“中国药都”,自古为江南药材集散地,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亩,有商州枳壳、陈皮、黄栀子、杜仲、车前草、吴茱萸等近800多个品种。其中商州枳壳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新中国卫生部编纂的《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因其采摘和加工不同凡响,炮制的枳壳皮青、肉厚、色白、香味浓、果囊小、呈菊花状、质量好、疗效高,而成为枳壳中之上品,宋时已被列为“贡品”。樟树中药材以其质量上乘、制作方法独特、疗效显著,樟帮药工精湛工艺切制的中药饮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  
2、香樟剪纸  
樟树市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有“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香樟剪纸由樟树市剪纸艺术研究中心制作,作品精巧秀丽、逼真形象、玲珑剔透,寓意丰富。剪纸作品内容以樟树市较有代表性的风景、文化和传统故事为主,内涵丰富,独具纪念性、收藏性。包含纪念册、中国结剪纸、夏布剪纸、剪景观灯等不同产品,代表作品《红色江西》曾获“2017江西十大红色旅游商品”一等奖。  
3、樟树版画  
樟树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已是江南木版年画的集散地之一。樟树版画历史悠久,地上地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版画遗产,如筑卫城遗址时代的陶片纹样、商代吴城青铜器图案、北宋閤皂山的画像石、明清之际的樟树木板年画等。1985年樟树成立了版画会,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市的版画群体组织,樟树农民版画会和新苗版画家协会也随后成立。近现代以来,樟树先后有120多幅版画作品入选全国各种美展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5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0多幅被选送到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展出或结集出版。樟树版画共有创作队伍120多人,代表作品有《金风飘过》《武魂》《父亲这辈子》等。2003年3月,樟树市被授予“中国民间特色艺术版画之乡”。  
六、樟树中药炮制技艺(第四批国家级)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中药事业中的一块闪耀明亮的瑰宝,是中国独特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是中国起到自成体系的,在全国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遐迩闻名的精湛的制药工艺。起到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鲜亮的地方特色。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清江古代文化,远古时期(公元前4500年前)的樊城堆人的陶器,陶鬶(温酒器);吴城的殷商时期(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的擂钵(粉碎器)等都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之渊源。  
西汉至南北朝道教灵宝派始祖葛玄(202年)及其继承人葛洪(284-364年)先随后到樟树的阁皂山行医、采药、制药,其撰写的《肘后备急方》被译成各种外文,成为世界名著,被樟树药帮奉为中药材炮制典籍。影响樟树药业千年之久,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之初创。  
南宋侯逢丙(1216-1290年)于1279年举家迁至樟树肆业药店,设立中药材炮制作坊,特意炮制中药材,深化巩固了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的基石,为樟树中药材炮制建立了信誉,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的构成。  
明清二代,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由发展到鼎盛时期,流传于长江、珠江二大流域,构成全国最大的药业帮即简称“樟帮”,与“京帮”、“川帮”三足鼎立800余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的振兴时期。毛主席在1958年十月十一日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爱护、激励、鼓舞、奖励等优惠政策,中药材炮制技术人员政策得到落实,踊跃性充分调动,过去失传的起到临床疗效的炮制法得到发掘,从而为防病治病充满生机和活力,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病人转危为安。现在是人丁盛事,人文志士事业成果辉煌。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出版了二部著作:《樟树中药炮制全书》江西科技出版社1990版和《樟树中药传统炮制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版;《樟树地区中药加工炮制经验总结》荣获1984年江西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并获奖金1万元;《樟树中药炮制中独特的炒法》和《樟树中药炮制中独特的毒药炮制法》等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大黄的炮制研究》出席国际大黄学术会交流;《乳香、没药炮制工艺讨论》、《白术加工炮制体会》出席“首届全国中药炮制学术会”、《论樟树中药传统炮制法》出席94海峡两岸特色医疗垦谈会,以上均在国家级学术会大会交流。还出席华东地区及省以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等,以上成绩较为完整得总结了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的精华,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樟树中药材炮制技术的表现力、生命力、影响力,深受日本、韩国、美国等国际友人的青睐和关注,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得声誉,并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当代国际上科研技术合作和经济开发合作以及科学文化交流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优势强项之一,这就是其影响和价值之一;价值之二是过去、现在、将来其为我们健康事业,防病治病所作出的奉献是不可估价的;其三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药文化精神。备注:有文字记载:1958年邵式平省长在江西省卫生厅党组《关于发展中医中药的报告》的批示中第一次启用了“药都樟树”的名称,从此以后“药都”正式成为樟树的又一桂冠,名扬海内外。1963年三月五日1委员长在视察清江县时说:“樟树药业历史上很兴盛,‘南有樟树,北有安国’,‘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是指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和樟树中药材真伪识别方法二项主要内容。  
七、药市习俗(樟树药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樟树药俗是指在樟树一带流传千年的以中药材炮制技艺和药材交易风俗为主体的樟树药文化习俗。  
樟树药俗最早始于东汉。建安年间,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入阁皂山结庐而居,采药炼丹,开樟树医药先河。后其侄葛洪继承葛玄衣钵,采药行医,炼丹制药,往来于樟树阁皂山、南昌西山、峡江县玉笥山、广东罗浮山之间,使樟树采药施诊慢慢成为特意行业。南北朝时期,樟树药业人员有了简单的分工。宋末宝祐六年,樟树镇建“药师院”,供奉药师佛,祭祀药王和求神医病。明万历年间,改建“药师院”,更名为“药师寺”。清康熙年间,樟树药业趋于鼎盛,享有“南北药材之总汇”的美誉。在此期间,樟树药商组建“药王会”,“药师寺”改称“药王庙”并奉孙思邈为药王,每逢四月二十八日(孙思邈生日)于药王庙举办庙会,招徕四方药商交流。清嘉庆、道光年间,樟树药帮正式构成,为全国三大药帮之一。光绪十三年,樟树药商集资公建三皇宫,此宫成为药商交易地方、药帮活动中心。  
经过18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樟树药业构成了自我独特的药材交易、药材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风俗。这些习俗成了樟树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樟树药业构成品牌优势、驰名中外的重要因素。  
药材交易风俗又可分为药摊药店、药墟药市、药码头、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等风俗。  
药摊、药店三国时樟树开始出现药摊。南北朝时,樟树镇不但有药摊,并且出现了两种药店(一种兼医带药、一种专卖药),外地药材也开始进入樟树交易。  
药墟、药市唐代樟树镇的药材集散已初具规模,本地出产的枳壳、枳实、陈皮、苏叶等开始批量外销,邻近州县的药材也来樟树集中转运。两广、蜀、鄂、湘等地的药材经大庾岭路和赣江、袁河,陆续运到樟树镇交易。于是,樟树镇便出现了特意进行药材交易的药墟。五代十国到宋元时期,出现每天集市的“药市”。药行货栈应运而生,药店药厂渐次开设。  
药码头明代成化年间,赣江改道,樟树成了赣江和袁河的交汇处,樟树药材集散规模日趋扩大。这时出现了药码头,使樟树药业的经营方法发生了变化,原先以零售为主的经营方法变为以批发为主,开始出现专事批发的药号。并使得外籍药商在樟树开业经营的慢慢增多,一些资本雄厚的樟树药商则开始走出樟树,向全国辐射,构成第一次大规模向外拓展的热潮。  
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清代中后期,樟树药业进入黄金时代。药市交易空前繁荣兴盛,全盛时,樟树有药材行、号、店、庄近200家。道光初年,樟树镇从事药业人员占到总人口的30%以上,制药专业技术人员300余名。为开拓市场,操纵药源,一些资本雄厚的樟树药商接连不断走出樟树,走向四海八方。  
樟树药材炮制过程可细分为药材的鉴别、抖择、切制、炮炙、加工、贮藏等。药材鉴别,俗称“识药”,全凭手、眼、口、鼻、耳来分辨药材的品种真伪、质级。药材抖择,即对药材进行选净、分级,俗话说“药抖干层灰”。药材切制,有洗药、润药和切制三个环节,各有讲究。洗药包括洗、浸、泡。有的药材要浸泡多时,有的草类药材则要“抢水洗”,不可以浸泡。润药是为了便于切制,润药讲究“润功”,润功之重要,在于不失药物有效成分。切制是根据药材形态和质地,加工成片、段、块、丝等多种式样的咀片。樟树切制饮片最讲究“刀功”。各店号最佳刀工被称作“头刀”。药材炮炙又叫修治,是樟树药业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主要是具有清除杂质、矫正气味、减少或清除毒性,以至改变药物性能的效果。通常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种方法,而以火制者居多。  
另外,还有药膳风俗和药业信仰习俗。樟树药膳品种丰富,有药菜、药糕、药饼、药粥、药粉、药清汤、药酒等。药膳继承传统,科学创新,配方严格、选料严谨、注重烹艺、讲究口感,做到切配精细、配伍合理、火候到家、烹制得法,色、香、味、形俱佳,达到食疗效果。樟树药业信仰风俗是一种带有显然地域性和行业性的历史文化,供奉的神祇有伏羲、神农、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十三位医药学大师。  
八、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是在明清时代的“清江(樟树前称)土烧”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白酒制作技术,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中炎热的天气大曲为糖化发酵剂, 采纳传统的“续米查混蒸、三进四出”操作,老窖固态发酵的独特酿造工艺。此工艺酿制出来的四特酒口感“幽雅舒适、诸香协调、柔绵醇和、悠长回甜”,香味独特,是特香型白酒的代表。  
1959年,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期间,1总理在品尝四特酒后,盛赞它“清香醇纯,回味无穷”。1963年以来,四特酒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国优,是江西白酒行业唯一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1972年,1同志在樟树考察时,喝了四特酒,赞誉它“酒中佳品,滋味独特”。2001年六月二日,1总书记在南昌品尝四特酒后,中意地赞之“名不虚传,上等好酒”。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在品尝四特酒后欣然命笔“今饮四特酒,来年回味香”。现在的四特酒已是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的知名品牌白酒。  
1990年“四特酒香味成分剖析”获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四特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荣誉;2004年四特酒商标及图案被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四特酒的销售额突破50亿,在江西的白酒行业中处于领袖地位,已成为全国人民最爱慕的白酒品牌之一,为赣酒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起着先锋和导向效果。  
九、樟树阁皂山的传说(第四批省级)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九十九座山峰,绵亘二百余里,历史上与庐山、玉笥两山齐名,称“江南三大名山”,列“豫章十景”之一。阁皂山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流传下了相当多的传说故事,是一座重要的文学艺术宝库。  
自东汉张道陵、葛玄在此修道炼丹起,非常是葛玄的道教灵宝派的创立,阁皂山由此香火日盛,名噪天下,成为道教发源地之一,与贵溪龙虎山、南京矛山鼎立,号称“神仙之宅”,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御赐封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俗称阁皂山,亦有称葛岭。山内峰、岩、塬、石奇诡怪异,溪、涧、泉、池源幽水冽,殿、堂、台、阁比比皆是,神话传说,流传甚广。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的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是樟树药业乃至整个江南药业的发祥地,也所以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当中以葛洪奉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庭。  
阁皂山的传说故事囊括了神仙、人物传说、风景名胜传说、动植物、特产传说、风俗传说等民间文学的众多领域,重要的民间传说包附有葛玄仙迹、名家踪迹、山川形胜的传说以及风物特产传说等。这些传说故事历经千百年的演绎,对于民众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今天樟树人勤劳、善良、锐意进取的性格。  
为了更好地爱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申请将该项目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项目。  
十、樟树市结婚开村习俗  
樟树市西北1.5公里处,有个村庄叫黄家垴。该村建于北宋年间,现在80多户,近400人。村里每家至少有一把蔑刀,每个成年男女都有一枚补针(蔑匠工具)。一进冬闲,家家户户破篾编篓。他们编的除药材行装药的篓外,还有农户用的“囤皮”。这些东西比较粗糙,但销售量很大,所以人们把黄家垴叫做“黄篾篓子”。  
“黄篾篓子”有个很奇特的风俗:这个村的后生到女方家结婚落户,不但不受卑视,还被称为“开村”,受到大家的支持。  
村时后生一旦在外地选好了合心的姑娘,订下婚约后,一个月里不必下田做事,各家用上等礼遇轮流款待他。“开村”仪式通常选在正月15前,由于大家期望后生在外地抱上个“龙灯崽”。  
“开村”要举办的仪式叫“送嫁”。由尊长主持在祠堂里举办。这天清早,“开村”的后生由本房兄弟陪伴在家里。祠堂里摆好香案,香烟缭绕,三牲祭品罗列在祖宗牌前。锣鼓响个不停,爆竹放个不熄,气氛热闹且肃穆。大历中央有一桌酒席。早饭过后,由尊长带队,各房长者同时来接“开村”后生到祠堂去,他的双亲也含泪带笑前往。首先陪酒的是同年男子,然后各家送上贺礼。最终,尊长双手捧一木盘,将用红缎包着的一把新篾刀和一枚补针,送与“开村”后生。后生接过礼物,跑下拜过祖案,拜过父母,拜过村中长辈,便由尊长请来当地教书先生,代读“黄氏祖训”:  
“打马奔驰去他乡,男儿随处可开疆;  
远游外地非无义,久在他乡即故乡。  
得志莫忘双亲苦,传家蔑刀总飘香;  
祖宗保佑生贵子,黄家祖上又添庄。”  
“黄篾篓子”后生“开村”到外地,不管生男生女都可上黄氏正谱;如是男孩,长大后并要传授给他篾工手艺。此风俗失传不久,但黄家垴的后生对“嫁出去”不象其它一些地方那么保守,想是“开村”的影响所致。  
十一、樟树市饮食习俗  
1、樟树冻粉:是一道非常起到本地特色的传统风味美食,在樟树街头巷尾皆有售卖。口感滑爽,滋味鲜美。  
2、苎麻米果:利用苎麻叶、糯米等食物制作而成的天然食品,口感独特、有嚼劲,是樟树农家自制的特色食品,深受游客爱好。  
3、永泰板鸭:精选纯红毛土鸭,圈养赣江流域,喂料纯稻谷,无所有激素喂养,属无公害食品。 采纳传统工艺精制加工,起到肉质嫩、脆、纯,达到酥而不腻的最佳口感。  
4、樟树红桔:樟树素有“桔乡”之称,所产红桔以色艳、味甜、汁多、皮薄、核少而驰名省内外。  
5、刘公庙挂面:刘公庙挂面是樟树市特有的一种美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面条盘圆不折、耐煮接连不断、闻有清香、吃而爽口,而闻名在外。  
6、霉豆腐:在樟树农家,通常都有自制霉豆腐的习惯。制作时挑选上好豆腐让其自然发酵上霉,之后在上面淋上一些白酒装缸密封,3个月后便可以吃,其味清香、细嫩、味美、可口。  
7、樟树清汤:本地人称之为“猴子包面”,是一种地方特色的馄饨,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从明末清初构成,是一道久享盛名的风味小吃,是樟树人最爱好的一种早点。  
8、樟树炒粉:炒粉为民间的一种食物,是将粉放入油通过明火翻炒,放入青菜等配料,有米的醇香和爆炒的煎炸滋味。这是一道风味独特饮食,方便容易制作,可做正餐使用。樟树炒粉素有名气,值得尝试。  
十二、樟树名人  
葛玄  
164~244  
家本琅琊,丹术家  
聂友  
221~253  
三国东吴名将  
徐梦莘  
1126~1207  
史学家兼精医学  
张洽  
1161~1237  
宋末元初制药名家  
范梈  
1272~1330  
与虞集、揭傒斯、杨载齐名,号称“元诗四大家”  
聂尚恒  
1572~?  
拜王守仁弟子王龙溪、王荆石为师  
熊化  
1576~1649  
受一品服出使朝鲜  
杨廷麟  
1598~1646  
历官吏部右侍郎、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刘子壮  
1609~1653  
清顺治六年(1649)状元  
刘敞  
1019~1068  
编排官王尧臣以其内兄亲避嫌而自列第二为榜眼  
刘攽  
1023~1089  
宋代著名史学家  
黄石屏  
1856~1917  
著名的金针医师,誉为“神针”  
柯万芝  
1883~1950  
清江采茶剧创始人  
陈劭先  
1886~1967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  
杨杏佛  
1893~1933  
历任孙中山秘书、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  
胡素  
1899~1978  
杰出抗日将领  
陈文珍  
1907~1932  
任清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黄达  
1908~1978  
辽宁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周誉侃  
1908~1976  
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  
张海棠  
1912~20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刘远生  
1914~1983  
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杨树根  
1916~1998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聂轰  
1918~1980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顾阿发  
1931~2005  
全国劳模  
皮桂娣  
1956~2005  
全国劳模  
十三、樟树市著名景点  
(一)临江古府  
临江自唐朝武德八年建镇至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上曾为军、路、府署所在地,明朝被列入全国33大工商课税重镇,鼎盛时期“一府辖四县”、“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为“舟车孔道,四达之地”。作为江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临江古府至今仍留存有大量历史人文景观。  
·大观楼:座落于临江镇县前街,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尔后几经修缮,屡有改观。原名谯楼,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是江西省现存唯一规模雄伟的郡治头门旧址。整体为城楼式建筑,通高22.4米,登楼眺望,远山苍松,桔林农舍,江上风帆,城廊街衢,历历在目,故又名大观楼。1951年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进驻后,将原县府旧址辟为院址,该楼遂成为院门楼。虽修缮时局部略有改变,但风貌基本如旧。2006年发布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爱护单位。  
·钟鼓楼:原名“观音观”,又名“钟楼”,座落于临江镇府前街与民主街之间,素与大观楼相媲美。始建年代不详,明初大学士解缙曾夜览临江,吟出诗句“风夹钟声过渡口,月移楼影到江心”,据此证明此楼明初即有。钟鼓楼楼高30米,内置铜钟一座(尚存)重3000余斤。民国时遭日本飞机轰炸,楼体倾斜。1979年一月将危楼拆除,保留楼基观音阁,铜钟完好,《碑记》文字有些磨损,均存于阁内。2007年在原钟鼓楼建筑基址上,重新修建,基本恢复原貌。  
·万寿宫: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青石门壁,素雕花木、戏剧人物、翔禽图案等石雕。宫深5进,砖木结构,大小藻井2个,宫有4脊,正脊通高9米,歇山顶、青石地,面积约1430平方米。门额立“万寿宫”石刻竖匾,上文“忠孝格天”石刻横匾,门两旁立联“德被生民念点生阳苏涸鲋,波平泽国铁沈鄂渚锁魁蛟”。现经修缮,保存尚好。  
·清江户局:座落于临江镇万寿宫左侧,1930年十月,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奉命率部驻扎清江县城临江镇,并于十月九日在临江万寿宫召开工农代表和万人大会,成立清江县第一个红色政权清江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万寿宫隔壁清江户局,下辖光华、东岳庙、香积寺、北一等4个区苏维埃政府和36个乡苏维埃政府,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  
(二)樟树梦湖  
梦湖座落于樟树市店下镇,距离樟树市区18公里,处凌云峰、千四丘、太极峰等群山环抱之中,碧水如蓝,烟波浩淼,似一幅天然水墨画,生态环境极为优美,有“奇梦山水,梦幻天堂”之称。  
(三)新街毛泽东旧居  
樟树毛泽东旧居座落于樟树市区新街37号,旧居为老式民房,八字门楼,面积192平方米,住房六间,四面砌风火墙,通高6米。1930年七月二十四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第一军团进驻樟树,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并主持召开各军负责人会议,作出“不冒进攻取南昌”“西渡赣江”重要战略决策。现已有文博部门翻修并对外开放,通过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毛泽东同志来樟树的场景。  
(四)塔前彭家古村  
座落于距樟树市区35公里的刘公庙镇杨家村委,是始建于清代初期的古村落,历代临清商帮源地的核心区域。该村为形式单一的彭氏村落,坐北朝南,现保存的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名列临清商帮的彭氏族人所建。在古村落内,日前仍保留清代中晚期由青石板与青砖铺砌的七条古巷道,并有古代完整的排水系统。据《清江县地名志》记载,该村是元初彭氏由新余某村涉此建于一宝塔前的,故称塔前。  
现存的相当多房屋建筑是始建于清代初期的,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以彭氏宗祠为中心,村前为扇形池塘。民居向两侧展开构筑,构成街巷规整的聚落格局。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叠而上,共计六排,并呈扇形向两翼辐射,构成街巷规整的村楼格局,保留着鄱阳湖滨湖地区村落的特色,其单体建筑亦呈现较为典型的“赣派”风貌。祠堂为嘉庆二年(1798)、道光元年(1821)的遗构。建筑工艺特点为石砖和木雕。现存传统清代市民25栋,祠堂一幢,厢房一间,其他三幢。村落营建受传统、风水朝向文化影响,巷道、排水设施科学、精巧、合理。2013年八月,塔前彭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五)樟树一天门  
一天门是省级文物爱护单位,是进入阁皂福地的门户。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曾在此停轿休息。他看见两旁高山挺秀,古木参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感叹地说:“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就捐钱在此建了一个石坊,并命名为“一天门”。当今的石坊,是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重建的。石坊全为绿豆石建造,呈门字形,高7.17米,宽4.3米。门上横额面南横书“一天门”,北面按唐高宗御赐封号,镌“三十三福地”五字。门上有柱联曰“漫没重新磨洗前朝还胜概,灵奇再辟指挥幽壑认玄关”。胜迹”,下联为“灵奇再辟指挥幽壑认玄关”,署款“本里邑学黄士元题”。  
(六)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座落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楚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媚,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和“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历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吴澄、解缙等先后道此游览题咏、1987年重新发布为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在2006年,鸣水桥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七)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  
古海座落于被誉为中国药都、盐都、酒都的千年古城江西樟树境内,离樟树城区约4公里。在1亿4500万年前,江西原是一片浅海区。地壳运动把局部地块隆起,构成了高山深盆,而江西樟树正处于盆地中央,所以附近周围残留的海水都接连不断往樟树这一深凹迁移汇合,并在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下构成了沉积盐矿床。随后,地壳运动再次使江西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这个巨大的沉积盐矿床埋到了千米地下,构成了储量达103亿吨的岩盐矿,沉淀了附有大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盐卤精华。  
历经亿万年沉淀的盐卤精华,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起到非比平常的功效。据科学检测,盐卤水中氯化钠占比在28%左右,为盐养最佳比例,人体可自由漂浮。古海中富含的钠、钾、钙、溴、碘等40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则是顶级温泉的5倍以上,同时对皮炎、风湿、关节炎等45种以上的身体症状有显然辅助疗效,美容养颜瘦身效果则可达到99%以上。更为神奇的是,在古海中漂浮1小时等于熟睡8小时,不仅能够全面放松身心、清除疲劳、改善失眠,并且能够调节人体酸碱度,使人体远离亚健康,甚至有助生男孩。  
被誉为“世界首创古海养生旅游目的地”、“中国第一养生旅游天堂”的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以蕴藏地下千米的深层古海精卤为核心资源,整合了樟树地区独有的国教、国酒、国药等养生资源,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提倡在旅游中养生、在养生中旅游的国际顶级休闲度假区。不仅将古海资源从地下搬到人们触手可及、可感可知的地面,营造出了一片如梦似幻的山地蓝海旅游美景,并且给世人制造了众多快乐养生旅游项目,如花样漂浮、休眠漂浮、漂浮观影、盐晶动感SPA、盐泥美体、盐沙体验、盐炕休养、水上游乐、国道理疗、食疗养生、养生酒店等等。这些项目充分利用了古海的精华,并进行延伸优化,让游客在愉悦的旅程中养身、养神、养心、养性。  
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由福建新恒基集团旗下的易达(福建)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1.65亿元开发建设。  
景区座落于江西省樟树市南郊葛玄路旁,距市区4公里。项目重点利用樟树独特的岩盐资源(出井温度达40℃,含盐量超过了25%,可任意浮起人体),整合药、酒、道等养生资源,以盐造游、以盐养生;分三期同步开发建设古海养生旅游区、芳香植物养生度假区、药都养生文化展演中心、国际养生运动休闲区和世界养生文化体验区五大景区,打造集古海养生、植物养生、文化养生、强体养生为一体的复合型养生旅游项目,以契合现代人对养生旅游度假产品的强烈需求。  
首期古海养生旅游区重点打造养生会馆、海洋之恋、太极盐泥馆、盐晶动感SPA、3D漂浮影院、盐魔方、玉盐炕、青春之歌、水上乐园、餐饮会务中心、精品酒店、香泉宫12大梦幻蓝海景点。景区已于2014年元旦开业。  
地址:宜春市樟树市南郊  
(八)筑卫城遗址  
筑卫城遗址座落于樟树市东南9公里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是4500年前江南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江西省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他比新疆的楼兰古城、古罗马的废培古城更为久远,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2001年六月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筑卫城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古城的残墙最高处约20多米,最低也有4-6米。城墙皆为泥土沙石夯筑,残墙上长满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从筑卫城遗址的布局看,北邻赣江支流芗溪河,南接广袤的平原地区,内河水系由西向东贯通全城,使内河与外河相通,城外又有护城河环流;以河为中心,河东面是生活区,河西面是当时的上层建筑,内城、外城轮廓清楚。  
筑卫城的发觉,得益于江西省第一个考古学家饶惠元先生。1947年,他带着樟树中学的学生在大桥、观上、店下进行考古调查,走到城里,发觉到处是石器、陶器,感觉这是古人生活的地方;他在解放初期写了许多文章,包括标本寄到北京,北京社科院郭沫若先生看到了这些资料,对江南有这么发达的印陶文化很惊奇。同年,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博物馆人员,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了考古界的高度评价。1977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下,江西省、清江县博物馆又组织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由此筑卫城因其深厚的地域特色慢慢导致考古学界的关注。  
这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遗迹,出土石器有斧、刀、铲等,陶器有陶鼎、罐、盘、陶网坠等。遗迹有房基柱洞30余个,经过焙烧的红烧土块,还有铺筑平坦的卵石硬面。当中砍伐器石斧16件石制掘土器12件,刮削器石刀8件,这些器物的出土标志筑卫城市民当时尚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生活。网坠、石族出土数量较多,表示渔猎生产在当时仍占一定地位,并已有制陶、纺织手工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据此,相关专家断言:樟树境界在距今4500年前己出现原始村落,且筑卫城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大时期的文化堆积,是中国先秦遗址中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堆积丰富的典型遗存。它对于确立江西,乃至华南先秦考古学历史编年有着重要意义。  
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  
(九)樊城堆遗址  
座落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  
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觉了樊城堆遗址。随后,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仅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而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相当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  
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  
樊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起到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起到杯、盘、碗、钵、豆、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壶形鼎等;制陶窑址和陶拍、陶垫均有发觉,制陶方法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均有;陶器的装饰工艺纹饰多系刻画、压印、易刺,亦有彩绘,其纹样达40各种,如粗细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交织绳纹、菱形回字纹、凸棱纹、篮纹、菱形纹、圆窝纹、凹弦纹、网结纹、回字纹、旋纹、篦点纹、锥刺纹等,以及变体云雷纹、圈点纹、蕉叶纹、米字纹、S形纹、旋涡纹、交织篮纹等;还有彩绘、镂孔等装饰艺术;遗迹有房屋、灰坑、陶坑、墓葬等。  
“樊城堆人”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跟随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畜牧业、渔猪等经济的繁荣,慢慢学会构木筑土,建造房屋。樊城堆遗址发觉地面建筑大量柱洞和草拌筑红烧土块堆积,其定居后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捕鱼狩猎为辅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史实证实,非常是1982年全市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发觉和复查的古文化遗址达120多处,经过重新核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市共有11处,当中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有营盘里第一、二、三、四土城和横山垴、筑卫城、樊城堆7处,采集的标本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杨家岗、老虎岗、观下山、盘子岭4处。以上考古资料解释,早在4500-5000年前,赣中大地的巍巍皂山麓,滚滚赣江两岸的樟树境界内,已出现11处原始村落,我们的祖先——“樊城堆人”就在樟树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并用辛勤的劳动制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为以后樟树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樊城堆遗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发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景点位置  
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乡庙下村  
(十)药都公园  
樟树市药都公园,座落于江西省樟树市城区中心,1980年建园,2006年进行改扩建,药都公园总面积385.5亩,当中森林面积271.5亩,森林覆盖率达70.4[%]。2011年初,樟树市药都公园被江西省林业厅评为城市森林公园。  
门票:免费  
主要标志:电视塔  
每天早上起来,诸多晨练人员,或跳或跑。  
常年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种类的鲜花肆意绽放。  
公园类亦有诸多游乐设施,如海盗船等,另外,天气非常好至少,能够泛舟游玩。  
景点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楼门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