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石城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3 16:2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石城县地理位置概述  
石城县,江西省赣州市辖县,座落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位于江西赣州、吉安、抚州和福建三明、龙岩五地市交汇处。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长汀县,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市广昌县。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全县总面积1567平方公里,辖6镇5乡,素有“三地”“五乡”(即:客家民系重要发祥地、千里赣江发源地、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和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中国灯彩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之美誉。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石城县常住人口为283182人。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内汇集,自古素有“客家摇篮”“闽粤通衢”之称,有沧桑古朴的千年古驿道、质朴淳厚的客家民风、古老华美的石城灯彩,起到浓郁客家风情的石城灯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也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中央红五军团诞生地、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石城获评“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华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膺“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城市30强”。  
二、石城县非遗爱护  
石城,是客家先民东进闽西、南下粤东的交通要塞,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最大中转站。在持久的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制造了相当多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至2020年五月,石城县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3项,当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8项。  
三、石城县红色文化  
石城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石城人民在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奉献和牺牲。据不全部统计,仅1931年十月至1934年十月,13.6万人的苏区石城,有资料可查的参加红军的就有19327人,当中参加长征达16000多人,到达陕北时仅剩72人。涌现了以原云南省长刘明辉及郑三生、温先星、赖达元、伍生荣等四名开国少将。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威和石仲泉多次在石城考察党史工作,对石城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及作出的奉献赋予充分肯定并题词。  
四、石城县客家文化  
素有“客家摇篮”之美称的石城县,是客家先民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客家民系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城客家民俗保留完好。节令礼俗分传统节俗和时节节俗,婚嫁礼俗包括嫁俗和婚俗,乔迁礼俗分建新房礼俗和迁新居(过火)礼俗,丧葬礼俗沿袭周礼,信仰习俗以崇先敬祖为主,饮食习俗既有中原余韵又有地方特色。  
五、石城县灯彩文化  
起源于南唐时期的石城灯彩,是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石城灯彩品种繁多,经常见到的有龙灯、狮灯、麒麟送子灯、观音坐莲灯、罗汉灯、板桥灯等。不同的灯彩寓意不同,大致可分为宗教祈祷型、客家祭祀型、生活祝颂型和时代赞叹型四大类。  
石城灯彩,声名远播。20世纪80年代,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晋京献演。2010年,灯彩节目《龙腾鼓欢》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石城,打响“灯彩之乡”文化品牌,2008年六月,石城灯会(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十月,石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灯彩艺术之乡”。  
六、石城县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石城有“三宝”,区别是石城砚、横江重纸和“百年老字号”王润生毛笔。  
*石城砚:以石中有花纹图案著称于世,清·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因产于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黄石”。石城砚被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的称号。其砚石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王润生毛笔:主要 采纳山羊毛、山兔毛、黄鼠狼毛、香狸毛、石獾毛、麻丝等为制作用料,其产品外观华美,软硬适中,起到“尖、齐、圆、健”四德,吸墨性强,书写流畅。  
*横江重纸:已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以“明如玉,质如扣”闻名于世,其纸具不易生虫、吸水性好、光滑细嫩、书写流畅、字迹不易脱落、书写效果堪比徽宣等特点。清乾隆时期,曾经被誉为“天然国宝”,列为贡品。  
七、灯会(石城灯会)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四海八方,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办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办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构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  
跟随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很多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石城灯会是一种独具匠心的民间习俗,主要流布于江西省赣南的石城县,江西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所以舞灯便有祝愿人丁兴盛、家宅吉祥之意。明清时期新春舞灯活动在石城已经盛行,农历腊月一到,乡村间一些文艺喜好者便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灯彩,自正月初共同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方才停止。  
石城灯会的道具、舞蹈、音乐都极为优美,其灯彩包括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菜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几十种,均以各色纸张和竹篾通过编、扎、画、剪、贴等手段精制而成;当中龙灯、狮灯表演动作粗犷豪放,菜篮灯等的表演轻盈活泼、泼辣诙谐、生动灵便;伴奏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则多 采纳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旋律,节奏明快,悠扬动听。  
石城灯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起到鲜亮的地方特色。其灯彩制作、舞蹈表演及音乐创作等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制造力,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石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八、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即石城客家灯彩,上溯南唐就已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历千余年。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有一条神龙即应龙黄,有蓄水行雨的本领。在黄帝和蚩尤、夸父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因不受重用,一气之下来到南方山泽洼地居住,主宰降雨。后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祈求于它,便用稻草扎成应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这就是石城最早的龙灯雏形。灯会是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现象。古谚云:“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敬神祭祖恩,身背宗牌闯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凡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有灯彩文化。石城方言中,因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盛,庆祝吉祥,把期望和愿望寄予于神灵之意。每逢正月初共同,民间一些舞灯喜好者便自发组织舞灯活动,制作各式灯具,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  
石城灯会表达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恶。每年新春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花灯节、五月端午节和各路神庙菩萨的圣诞喜庆日子举办游垅、游塅和游街活动。石城灯会种类繁多,如板桥龙灯会、濯龙蛇灯会、赖氏宗祠花灯会、井头蚌壳灯会、茶篮船灯会等。灯彩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工,用各色纸张和竹篾,予以编、扎、画、剪、贴精制而成,灯有数十余种,如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茶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麟麒送子灯等。  
石城客家花灯根据劳动人民生活习惯和审美喜好,由简而敏,构出相当多漂亮而新颖的图案,以动律、步法、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如“走四角”意为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卷谷笪”意为喜庆丰收,“半月形”意为花好月圆等。队形散聚结合,变幻无穷。表演时,龙灯、狮灯动作粗犷、豪放;茶篮灯轻盈、活泼、滑稽、泼辣、诙谐、灵便。男女舞姿各具特点,男角动作朴实、粗犷、简练。有踏、摆、蹲、稳四个基本动作。女角动作轻快、细腻、柔美,有跳、卧、扭、细四种舞步身段。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采以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音乐旋律,节奏明快,优扬悦耳。伴奏乐器有冬鼓、边鼓、钹、铜锣、板册、竹板、铜铃、唢呐、二胡、板胡、笛子、三弦、扬琴等。曲调有[倒采茶][瓜子仁][十杯酒][螃虾歌][南词][川调]等六十各种,锣鼓曲牌有[累累经][排子锣鼓][西皮锣鼓]等,可作专曲专用、一曲多用、多曲运用。  
石城灯会从彩灯制作、舞蹈表演、音乐演奏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制造力。新中国成立后,石城客家灯彩经过挖掘、整理、改编和创作,在保持传统民间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得了可喜成绩。1992年石城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  
九、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习俗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是客家民系构成的摇篮。千余年的建县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制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习俗便是当中的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情深意浓的传统民俗。  
石城肉丸源于宋代,盛于明代,至今有千百年的文化历史。据考证,宋代以来,庆典之盛宴,有计席之丁口,每丁六只肉丸也(多为每位顾客每餐六只肉丸,三只鱼丸),如在席吃不掉的,则按各自的数量,装回家中给老幼尝之。非常是清明宴,如红丁未赴宴者,厨局会将他这份主菜连杂菜,用手绢包起送与他家,此习今仍续之。由此可见,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这里有一首石城筵宴习俗古谚为证:石城人,做酒筵,庆哐庆哐打肉丸,鸡鸭鱼肉琪子块,米酒醉倒杜康仙。  
十、石城肉丸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石城肉丸,是石城客家人做生日喜庆,红白筵宴招待宾客的礼仪方法,在客家人的传统宴席中,肉丸、鱼丸为二道享有盛名的主菜,也是传统特色菜。石城肉丸源于宋代,盛于明代,至今有千百年和文化历史。  
石城肉丸是通过在非常制作的石质料钵中加工的,石城肉丸品种繁多,按主料、烹饪等方法分,有猪肉丸,鱼肉丸,羊肉丸,牛肉丸,煮肉丸,蒸肉丸,油烧肉丸以及肉饼,肉糕,狮子头、冬笋肉丸,肉拙子,鱼甫,鱼拙子等。其形圆色白,味鲜质软,口感松爽,享有盛名。  
十一、石城砚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江西,早在北宋时期就以天然色彩丰富、花纹图案独特著称于世。清·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因产于江西省石城县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为“黄石”。石城砚开创于北宋,失传于清代,直到1991年冬,由石城县文联副主席、龙砚斋主人赖德廉挖掘制作技艺及随后痴砚堂主江华基制作生产,一曰江西石城砚、一曰石城天然石画砚。  
石城砚石藏于深涧中,温润如玉,石品十分丰富,石色五彩斑斓,石纹奇特如画,石画清楚如绘,石城砚论石质能够端砚、歙砚媲美,论石色花纹均强于其它。  
十二、石城民俗风情  
1、东岳庙菩萨出神:每年五月初三至初五日出巡,是石城最盛大的菩萨出巡仪式。  
2、岩岭过漾:石城岩岭的重要传统民俗活动,过漾时间平常为农历五月,过漾期间家家户户开门迎客,亲友满座,百无禁忌,全村一片欢腾。  
3、秋溪夜市:起源于清中时,每年五月初四、七月十四、八月十四晚上,街市上人如潮涌,百货俱全,集饮食、玩乐、购物、会友于一体,是我县唯一的夜市。  
4、小姑婚俗:小姑婚俗与全县其它地方不同,新人出嫁一定要坐花轿,并且要在后半夜起程到男方家,叫“暗里投光”。  
5、大由蛇灯:大由乡传统民俗活动,每年正月舞灯,用木板做灯座,板板相连,每板三盏灯,灯头为蛇头,灯尾为蛇尾。  
6、木兰板桥灯:木兰乡传统民俗活动,用木板做灯座,板板相连,每板三盏灯,润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晚上舞灯,灯头是鸡公头,灯尾是鸡尾巴。  
7、石城守岁:石城守岁是客家的传统礼俗,至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各村坊男女老幼相聚在香火堂中,在神祖前装“岁火”,上供茶,鸣炮礼拜,然后各家提酒菜到厅中吃酒菜,猜拳令、打锣鼓、贺新岁。  
8、长溪七郎佛主圣诞生日:在每年的十一月二十日举办,此目前来敬香朝拜者络泽不绝,期间,善男信女们观庙戏,敬香烛,赐牲馔,献寿礼,热闹非常。  
9、拜塔神:自宋以来有之,是在每年的七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三天进行。它以结缘为宗旨,拜塔后还要拜新塔及十庙一庵(西华山顶庵),以保家人团圆,福寿康宁等。  
10、拜桥神:对大桥及长桥进行叩拜,主要是祈保风调雨顺,沿河吉利等。  
11、过端午:石城客家人过端午节,主要有划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葛莆叶、葛藤叶、洒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12、送花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晚上,各地灯队上户送灯舞灯,贺禧新年、恭祝丁财兴盛、万事如意。  
13、小松侯王庙会:小松传统民俗活动,与菩萨出巡类似,仪式较为盛大,观戏时间长达半月以上。  
十三、石城县客家习俗  
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是石城人民的传统风俗。  
称谓  
凡熟人相见,或点头招呼,或握手问好。若有问话,“请”字当先。生人对话,平辈互称“表兄”、“表嫂”、“女客”(姑娘);对长辈称“老大人”、“老叔公”、“老叔婆”;宾客至家,敬烟、倒茶、看坐;宾客走,送至门口,惯说“稍停行”,意为“慢走”。  
红白喜庆  
凡婚嫁喜事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生辰寿诞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这是传统习俗,现已构成先请后贺之风俗。乔迁新居、毕业升学先请后贺。丧葬祭奠先去丧家“慰生”(吊唁),送“纸烛”、“三牲”(代钱),后请吊客吃斋饭。凡宴客要专人请近客,发贴请远客、贵客、亲戚。酒宴先“居席”(安排坐位),结婚、乔迁外公或舅公(母舅)首席首座;嫁女外婆或舅婆(舅母)首席首座,男客下厅就坐,女客上厅就坐,以显示嫁女时妇女的地位。生日寿宴分男女,男寿宗族为大,宗教长辈坐上座,女寿外门为大,外戚长辈坐上座。毕业、升学酒要请老师、校长,并入上席。丧葬酒席与生日宴类同,地理先生亦坐首席。首席首座安排后,再安排次席首座、首座次座,均叫“坐上”(上座),安排坐位由礼局先生负责。上两座安排后,其他桌席宾客自居坐。鸣炮后开筵。喜庆事主人家女的由大至小为宾客斟酒,男的由大至小敬酒、敬烟。上菜百分之七十时,先生、主人和请客者,从上至下逐席谢客。丧宴则由孝子孝孙匐伏厅前,礼局先生和请客者逐席代孝子孝孙谢客,逐席谢客完毕,首座席宾客起身牵起孝子孝孙,以示抚慰;起身后,还要到厨房谢局馆、厨馆,礼仪同上。宴席完毕,首席宾客起身,众宾客方可退席,鸣爆席散,主人及礼局先生等于祠堂大门外招呼洗手、敬烟送客。红喜事,顾客向主人道“多谢”,白喜事则用宽慰言词告别。  
礼品  
昔时不管婚嫁、寿庆、乔迁新居、丧葬,均要磅布料一块;结婚还要加送鸡酒;为人祝寿,女婿还要加寿面、寿饼一担(120只),岳父、母鞋一联(各一双);其他亲友加寿面寿饼。在春节、端午前,女婿要向岳父母送年节,送节用肉、蒲扇、桔饼、冰糖、烟、酒,送年不必送扇,探望病人送水果、蛋、鸡或其他营养品。生小孩送结白糖、鸡蛋。现多为送钱不送物。  
其他  
正月新春,晚辈对长辈、亲戚朋友之间都有拜年的习俗,秉烛鸣炮,送水果、糖果、烟、酒或“红包”。在客家石城,上客和小孩还有吃鸡腿的风俗,特别是乡村较为普遍。女客和小孩离开时,主人要赠送“果子钱”。  
十四、石城县结婚习俗  
客家婚礼仪式上,新人们坐花轿、过火盆、拜天地、掀红盖头、打甑盖……客家传统婚俗文化体验中,享受着婚庆大典的幸福与欢乐。  
石城客家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通常都鼓乐不停。光绪《客家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认为:客家“钟鼓不分哀乐事”,可见,鼓乐迎亲在宋代就已有之。客家婚事的鼓乐称“吹打”,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  
鼓乐接亲  
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客家传统用花轿迎亲,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  
坐花轿  
新娘在出嫁当日,不可以吃父母家的饭,表明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可以回头看的。新娘上轿,途中不可以下轿,要一直载到夫家,路上如与另一出嫁娘相遇,两人应互相交换手帕或面巾;新娘下了轿,必需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人”。  
牵新人  
准备入屋时,石城婚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特意的火盆(也有的是碳火),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称“跨旺火”。  
过火盆  
迎新娘进厅堂,让其在厅堂正中预先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主持婚礼的司仪右手捉雄鸡,高高举起,并拖腔拖调地高声赞道:“日起良辰大吉昌、新娘归门正相当……”,司仪每唱完一句,众人齐声应“有”,意思新人什么都有。  
喝彩  
当乐班将新娘接到厅堂正中的小方椅上座落时,由房族至亲尊长或媒人夫妇,左手拿甑盖将其放在新媳妇头上,右手拿丝瓜络,唱一句赞词,在众人喝喊“有”的同时,将甑盖往头上一压,丝瓜络往甑盖上1敲,众人随之上前,均用手中丝瓜络在甑盖上敲打一下,霎时,瓜籽纷纭脱落,意喻新媳妇子女多。  
打甑盖  
厅堂神桌香火高照,红烛闪光,唢呐吹奏,新郎新娘步入堂前,由主婚礼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虔诚地拜毕后,在亲朋好友簇拥下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  
石城喜酒也是很有特色,石城提倡办酒席不收礼,宾客接踵而来道喜,主人会发“新人果子”,新郎家需要在洞房(或厅堂)里打“八仙桌”,并将桌排成丁字形,称丁字桌,大家喝酒划拳,纵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  
宾客入座之前,还有精彩演出——石城灯彩表演。石城灯彩起到添丁发财的意思,吸引爱慕的朋友共同参与,将喜庆氛围提到最高。  
十五、石城丧葬习俗  
石城丧葬礼俗—点莲灯,起源于唐初,唐宋时期传入石城客家地区,是民间祭祀礼仪之一。  
石城葬礼点莲灯,是传统人生礼俗程序之一,它以七七四十九盏油灯(一只灯盏中一条灯芯淋上茶油点火),放在莲灯树架之铁圈上,共分七层,每层七盏灯火,呈上小下大莲花形,再加送天神一盏灯,土地神一盏灯,合为五十一盏莲花光明灯,且由死者女儿再在每条灯火的铁架上倒挂森香一炷,其意为父(母)死后,子孙女婿代代香火鼎盛,红红火火。在点莲灯过程中,由道士们采取唱、念、舞、打的演奏形式念唱经忏词赋及歌谣,由死者女婿(子孙)端灵牌走槽。其宗旨是用莲灯火照亮死者的魂魄去阴府之黑暗的黄泉路及阴府住所,其次是通过点莲灯说唱的方法,宣传和告诫世人不可作恶造孽,要多行善积德,要尊老爱友、孝顺双亲,否则死到阴府后,要受到十殿阎王的重刑惩处,要受十八层地狱之痛苦。  
石城丧葬礼俗—点莲灯,是石城县任何人死后需要举办的一种礼俗活动,通常人家点一树(一个晚上)莲灯,但子女多者会给父(母)点三树(三个晚上)莲灯,传说点一树莲灯得一盏火,点三树得一树。古话说:一树莲灯亮堂堂,照亮父(母)各间房,照亮大人西天路,佑得子孙满祠堂。  
2012年五月,石城丧葬礼俗—点莲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六、名人  
能吏之首——陈恕(约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祖籍石城城郊。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任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户部副使、右谏议大夫、知澧州等职。淳化二年(991)升任参知政事,淳化五年任盐铁使。陈恕主管国家财政前后达十余年之久,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五十九岁而卒,真宗为之废朝举哀,赠吏部尚书。《宋史》赞其“能吏之首”。  
客家办学先贤——温革(公元996年-1073年)字廷斌,北宋柏中里堂下(今高田镇堂下村)人。因屡试不第,遂立志办学。仁宗宝元间,捐家资兴义学。凡国子监所藏之书,市上有售者,尽购以还。于柏中里柏林建藏书楼,开办柏林讲学堂。远近求学者源源不绝,就馆者广达闽、粤诸省。后人建儒雅堂祀之。  
抗金名将——陈敏(公元1113年-1173年)字元功,南宋小松陈家坪人。富有韬略,精于骑射,戎马一生,屡树战功。卒后,赠庆远军承宣使。事入《宋史·功臣传》。  
舍身取义——刘同缨(公元1808年—1853年)横江烟坊人,清朝官吏。《清史稿》卷三百九十八记载:“同缨,江西石城人。拔贡。历官盐城、泰兴、江浦、上元、六合、江宁诸县,皆有声。江宁治防,储粮练团,胥赖其力。贼初至,假向荣书请入城,同缨察其诈,却之。炮裂城,率死士御击复完。及城陷,赋绝命词,投水死。恤典加等,赠道衔,谥武烈。”  
北伐将领——赖世璜(公元1889年—1927年)字肇周,屏山长溪人。官至国民革命军第14军军长。1928年国民政府为赖世璜将军平反,以陆军上将因公亡故例予以抚恤。  
元代以后画竹第一人——陈方(公元1897年-1962年)字阮香,号芷町,屏山人。蒋介石大内总管,十大秘书之一,十三个高级幕僚之一。1953年去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2年在台湾去世。  
国民党“中央常委”——赖名汤(公元1911年-1984年)字晓庵,屏山蟠龙岗人。在保卫淞沪及南京战役中,首创击落日军最精锐九六式驱赶机之殊功。1967年七月任空军总司令。1970年七月一日任台湾国民党军参谋总长,晋空军一级上将。1976年七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起,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九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常务委员。  
云南省长——刘明辉(公元1917年-2010年)横江烟坊人。1954年九月任云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长、后任省长。1983年四月改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九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直至离休。  
开国将军——温先星、郑三生、赖达元、伍生荣  
*温先星(公元1914年-1990年)横江廖三人。横江人。1950年一月任绵阳军分区司令员,八月调任川西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任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61年八月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离休。  
*郑三生(公元1917年-1990年)小松井溪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赖达元(公元1917年-2010年)洋地三坑人。1961年八月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十月任江苏省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1985年任江苏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后离休。  
*伍生荣(公元1918年-2011年)珠坑人。1952年调西北公安军任参谋长,1955年十二月调到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1964年四月授少将军衔。1983年改任兰州军区顾问直至离休。  
长征精神的代表人物——郑金煜为初中语文教材《七根火柴》小说主人公原型。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在解读长征精神时,提到了两个代表性人物,当中一个就是小红军郑金煜,石仲泉说:“怎样理解红军长征精神,他对待革命的认识,就是很好的注解。”  
黄埔精神的代表人物——黄景升石城县城人,世代书香家庭。1983年九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十七、石城县饮食习俗  
石城饮食风俗很有特色。客家人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主食为稻米和蕃薯,其次为大豆、小麦。代用食品和副食品中,以蕃薯粉条、粉干、面条为最普遍,其次有米果、黄糍、糯米糍、油炸糕、芋包子、煎丸等。客家山乡普遍还有吃擂茶、米茶的风俗,既可解渴、充饥;又可宴请亲友。当中“擂茶”最具特色,是客家饮食的重要标志之一。每逢家有喜事或者宾客临门,主人便会精心烹制擂茶,再邀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共同品尝。因而,制作擂茶手艺的好坏一度成为衡量石城主妇贤良淑德的一项重要指标。  
菜馔  
人们烹调讲究素净鲜甜。传统菜肴丰盛,富有客家风味。跟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肴的质量逐年提高,菜谱丰盛,讲究匹配及营养保健。  
棋子块  
五花肉切成一寸见方,锅内用米酒、盐、酱油拌炒后,小火焖烂即可。其特点是色泽红亮,软烂娇嫩,滋味醇香,油而不腻。是过去客家宴席的主菜之一,每客3块。随后被红烧肉、扣肉取代上席。  
肉丸  
将瘦猪肉倒入料钵中捶擂透,加上猪板油、蛋、适量盐,充分搅和后兑适量薯粉成馅料,捏成丸状,冷水下锅煮熟,配以佐料即可。丸成乳白色,丸嫩可口,滋味鲜甜。从古至今为筵中佳肴,唯石城境内方有。  
米沫肉  
猪五花肉切成梳状,一层五花肉洒一层糯米粉(俗话叫米沫)的堆放于罐、盆、钵之类的容器内,倒入适量的酱酒、香料水,放入锅中,小火慢炖,中途开锅搅拌,注意干湿度,太干则要加酱油香料水,反复2至3次,肉熟透后则可以吃。其味清香纯正,肉嫩可口。  
霉豆腐  
用新鲜豆腐切成七八分长的立方块,摊于篮或箩内十数天,待发霉透心后,逐块裹红曲粉、辣椒粉、熟盐粉后,装入罐中,加酒娘密封即可。冬天制作的可作长年佐茶,其味香浓。也可作佐料,如霉豆汤蒸蛋,莙荙菜、拌芋头加霉豆汤还成了当今席上佳肴。另外,还有酱豆子、腌菜(分鲜、干两种)、盐蛋、咸萝卜干、豆腐渣干等常备佐菜。  
副食品  
米酒又叫水酒,为农家常备酒。用纯糯米浸透后,用大饭甑蒸透,冷却后拌适量酒粬装入缸中,保持适宜温度,密封数天后即成。过去,家家户户都要蒸酒过年。县内数横江水酒最负盛名,外地客赞横江水酒为“隔壁游人醉,开缸十里香”,是县内的特殊风味饮品。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到外地办起“横江水酒”店,买卖火红。  
茶点  
乡间盛行吃茶,小儿满月、过周、生日、乔迁和丧事等红白喜事,主人都要煮茶待客。其茶有两种:一种是擂茶(又称擂麻茶或盐茶),一种叫米茶。擂茶是先将粗茶叶末和芝麻、猪膏(燉熟)、生姜、盐和香料擂成“茶泥”,滚水冲和后即成稀茶(茶水),再兑入粉干、粉皮、笋干、豆子(最好香菰豆,先煮烂)、韭菜、大蒜、葱、青菜叶、肉丁等炒熟的飨料,吃时加茶水即可,还有再加炒米、油炸花生米、油炸粉干、粉条、豆腐干等面料,吃时色香味俱全。米茶是用2:8的生熟粳米磨粉,置锅中加水煮成稀糊状即可,再加入炒好的以上飨料拌匀,吃时每人再加油炸花生米、豆、豆腐干等面料即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自制糕点果品。春节前,会油炸煎丸、煎豆腐、打黄米齐、煎油炸糕、芋包子、兰花根、炸豆子、炒花生、炒瓜子、炒蕃薯片等;还有农历二月十五日做花朝丸,七月十五做米糍,十月十五打麻糍等习俗。  
黄糍  
用黄荆、斑榨烧灰兑水的植物碱水浸泡大禾米,浸透后大火蒸透,倒入石臼内打烂,再做成圆块或条状即为成品。食用时切成块状,可煮可炒,加糖或盐、油等佐料即可。  
米粉  
又叫粉干。粉干是当地人民的传统副食品。过去手工生产,现在机器生产,其原理一样,用粳米浸透磨水浆,压干后加热搞成米糍,通过压榨筒压出成细条状,晒干即为成品。吃用时,用水浸软,可炒可煮,加以多种佐料即可吃用。石城丘坊米粉曾为清代贡品。  
粉条  
用薯粉兑水成稀糊状,用平板盆盛薄糊蒸熟,竹笪摊晒,半干后切成条状,再晒干后即为成品。吃用时,用水浸软,可炒可煮,加以多种佐料配成即可以吃。  
薯粉饺子  
薯粉饺子又称芋饺,是由煮烂的芋子和上适量的红薯粉制成饺子皮,再包上韭菜、萝卜、瘦肉等原料剁成的馅料制成。煮熟或蒸熟后,可依个人爱好蘸上酱油、食醋、香油、辣椒酱等佐料食用。芋饺饺皮松滑、馅香,是石城人团聚时最经常见到的食品。  
水果  
过去,本地出产的水果品种仅仅有桃、李、梨、柿、杨梅、西瓜、枣、枇杷等为数不多的品种,改革开放后,政府提倡兴建“绿色银行”,群众大种果树,柑桔、板栗、葡萄、牛芯柿、沙田柚、甘蔗等优质果品充足,还有本地不适合种植的香蕉、荔枝、桂圆、苹果、雪梨等水果,商贩源源接连不断贩入,一年四季多种水果接连不断,商品十分充足。  
筵宴  
俗称做酒席。凡婚嫁、寿庆、升学、乔迁、丧葬等红白喜事,设宴待客,宴请亲朋好友、宗族叔伯和乡里乡亲,这是传统的地方风俗。过去,宴席均用八仙方桌,每桌坐8人,每桌12道菜,当中头牲(鸡、鸭)、鱼丸(每人3只)、肉丸(每人3只)、棋子块肉(每人3块),是不可缺少的主菜,其他诸如腐竹、香菇、木耳、猪皮、过水鱼、墨鱼、腌菜汤等凑足12道,并用水酒待客。现在多数地方改用圆桌,每桌坐十位顾客,每桌13至15道菜,新菜谱中有甲鱼、完鸡、酱鸭、猪腿、完鱼、虾、蟹海鲜等等,仅保留有旧式菜谱中的肉丸、鱼丸。酒用白酒和啤酒。除酒菜以外,还要敬烟,有的每桌发2包,或每人一包,有的由亲人上桌逐步敬烟。跟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谱越来越丰富,档次也接连不断提高。  
十八、石城县著名景点  
(一)通天寨  
石城通天寨座落于距离石城县城7公里的大畲村,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当中景点以多种形似人或物的山石为主。游览通天寨途径有二,一是沿南门拾阶而上,上山路比较难走,但返程不累;二是从北门步梯而下,较为轻松,返程须另辟蹊径。  
通天寨不算大,景区景点相对集中,在方圆2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大畲荷花观光园、古民居南屋、通天寨生态乐园、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钟鼓石等景观,整个游程大约两三个小时,有较为提高的游步道和指示牌。  
山上的看点,一是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门”丹霞地貌奇观,二是天然构成的千佛丹霞,三是比少的见的岩面龟裂地貌。山上有一处玻璃观景台,可站在透明玻璃上观景拍照,体验凌空的感觉。  
若是七八月来到通天寨,山下的荷花盛开,在荷花园里以荷塘为前途拍通天寨丹霞山体的全景照,景致最佳。  
通天寨,是久负盛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座落于距石城县城七公里的大畲村。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寨上怪石如林、宛如丹霞横空;满寨龟裂石板,美称仙人犁田;寨中清泉四季流淌,竹木青翠如海;寨下碧水围绕,四周青山连绵。奇特的山水,秀美的风光,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人间仙景。  
在修通公路前,前往通天寨的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客家古驿道“闽粤通衢”,踏着通体溜光的鹅卵石铺设的古道,好像再现了客家先人修通这条通往闽粤的驿道所付出的艰辛。通天寨的脚下有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小河上屹立着一座客家先人在宋代修建的石拱桥,后人称之为“将军桥”。传说元末明初时期,陈友谅率兵退守在通天寨,并派重兵守卫着此桥。朱元璋统率大军追杀到此,为争夺此桥,两军发生激烈的战斗,一时刀光剑影、硝烟布满、血流成河,最终双方都有多名将军战死于桥上。后人将此桥修复后,称为将军桥。  
越过将军桥不远,进入到一座傍山而建的客家古村落。该村落建于清乾隆年间,取名南庐屋,为一黄氏家族所建,是典型的客家“天井式”民居建筑群。分五井,井井相连,共九十九间半。进入里面真像一座迷宫,走完九十九间能够不见天日,体现了客家先辈高超的建筑技巧。现仍有黄家子孙居住。  
站在黄家屋的村口,能够看见通天寨一高一矮达几十米的两柱气势恢宏的石笋冲天而起,名曰“石笋干霄”。传说古时有一男一女两位仙人遍游天下寻觅修身养性之地。一日,两位仙人在此不期而遇,他们同时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互不相让。在相持不下之际,寨中的土地公出来调解,让他们各显仙术,谁的道行更高,谁就在此-。两位仙人商量比搭天梯上天,谁先上天谁就为胜者。两位仙人摇身一变,化成两支石柱发疯似地向天上升起。他们只想到取胜,猛烈的冲击波带来了地动山摇、飞沙走石,祸及四周生灵。天宫玉皇大帝发怒,下令雷公劈断两支疯狂猛冲的石柱。雷公得令后,电闪雷鸣,将两支石柱劈断,从而留下了这一高一矮的两柱石笋。  
攀登通天寨的路,是在高达近百米的陡崖下面,仰视那-而立的陡崖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岩石像威风八面的雄狮、有的像展翅飞翔的雄鹰、有的像鸟瞰小鸡的老鹰、有的像观音、有的像和尚坐禅……集天下奇岩之大成。向上攀登不远,一座宋代建筑的山门肃立在山峡中,刚劲而又飘逸的石刻“石门”两字,使人浮想联翩。进入山门向下鸟瞰,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难怪这里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接近山顶处,有一座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玉盂寺”,该寺为全省十四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来这里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游玩者也可在此喝上一杯久负盛名的通天茶。通天茶历经数百年不衰,曾为朝廷贡品,名噪远近,取寨上泉水冲泡,茶色碧绿,清香四溢。  
寨上主要风景点有“石笋二霄、通天岩、净土岩、试剑石、万人坑、船舷崖、仙人犁田、黄蜂吊薮、七仙观海、钟仰、石鼓”等等……一景更比一景美,一景更比一景奇,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观赏。  
寨上还是一处古战场,自宋代始,这里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残墙废垒处处可见,猴子城、万人坑、主薄寨、长庚门现在还能够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  
风景区内古代石刻、石碑甚多,历朝文人墨客在此观景饮茶,题诗作对,留下了相当多传世佳作。  
地址:赣州市石城县琴江镇钱江村  
(二)宁都赣江源水利风景区  
宁都赣江源水利风景区座落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依托大型水库团结水库工程而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当中水域面积11.25平方公里。团结水库水利枢纽是赣江源头上的重要工程,发挥着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景区水利工程景观宏伟壮观,大坝泄洪奔腾咆哮、气势磅礴。库区水质优良,山水相依,四季特色各异,冬春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尽现江南水乡风韵。  
(三)石城普照寺  
普照禅寺座落于县城西北20华里的如日山。如日山原名高寨,山顶原名高灵峰。后因传说山顶庵中有一玉牌(日晷)能随日而转,故而更名。该山位于石城与宁都交界处,其北、东、南三面属石城,区别为原琴江镇桐坪、丘坊和沙塅辖地,西面为宁都县田埠乡金钱辖地。  
高岭峰上古有佛寺,名高灵峰庵。清乾隆十年(1745)《石城县志》载:“高灵峰庵,城西二十余里高寨,明万历间僧性期开创,国朝(清,下同)康熙十七年(1678)僧寂俦重建,雍正九年(1731)僧照苏募新”。道光四年(1824)《石城县志》亦载:“城西二十余里高寨,明万历间僧性期赁桐坪白十三郎之基建造,国朝雍正九年山主白姓重建”。康熙至雍正间又建一道观,有大师余本来在此-传教,一时门徒甚众。多次修建,佛道同存,故有上、中、下三寺庙之说。  
明清以来,该处曾出过惠显、了凡、德勤三为佛门宗师,正静、慈惠、法登、修城等名僧曾先后在此担任主持。清末民初,一度为罗祖教染指,后经能良、能祥等高僧拨正,并更名如日庵,重为佛寺。新中国成立后,寺中仍有常住数人,耕田自给,护持香火。“文革”运动中,僧尼被逐下山,佛寺被毁。“文革”结束后,宗教活动慢慢复苏,1979年七月石城名僧仁善法师率众徒来此,结茅而居,设坛-,同时四出奔走,广集资金,重建佛刹。1980年建成大殿及生活用房数间。1984年六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开放寺院。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为题写“如日山普照禅寺”寺名和“大雄宝殿”匾额。在此期间,接受外地捐助,寺院得以开展大规模建设,1982年冬,上海余启鸿捐资安装山下桐坪至寺电路,提供了寺中照明、施工用电。1984年新加坡佛协总会会长宏船法师、陈丽华居士、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圣一大和尚等先后捐巨资扩建寺宇。1986年赣州地区交通局支持修通桐坪至寺公路。翌年,上海郑颂英居士提议创办图书室,并首披捐书100各种。后来广东何泽霖、福建广化寺、上海寺佛协、香港智恒法师等亦纷纷捐赠,乃建成藏书300各种的图书库。寺内藏有“大藏经”2部,一为民国时印慈法师引入,一为解放后仁善法师请入。同时香港邬觉宽居士、果慧法师等又助资修建了大殿前水泥地面与六角砖坪。后又经几年陆续改建、扩建,先后建起天王殿、地藏殿、大悲殿、毘卢殿、卧佛殿、藏经阁、法堂、钟鼓楼,遂成一座规模雄伟、气势恢宏的大寺院。寺中常住多至60余人。  
建寺之初1981年,在仁善法师主持下,即在寺中开始传授三坛大戒。这次授戒未有张扬,然闻讯前来参加者达数百人。1984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再次传授三坛大戒,全国有3个直辖市、17个省、80余县(市)的诸名山长老、四众弟子1000余人参加,受戒弟子921余人。1988年五月十日省佛协一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此召开。12至十五日,省宗教事务处在此召开“全省寺庙生产自养会议”,省佛教协会会长、庐山东林寺果一大和尚,副会长、云居山一诚方丈暨全省名山长老,地、县(市)-部、佛协-均前来参加。会议由省宗教事务处主任董剑波主持,会朝三天。同年冬,举行复寺七周年纪念暨大雄宝殿佛像开光大典,有杭州、广州、香港及赣闽各名山长老、四众弟子,石城、宁都两县政府-及相关单位人员前来参加,云集1000余人。香港悲原法师、美国洛杉机了知法师等外地名僧,亦题赠、捐款表明庆贺与支持。  
经仁善法师十数年苦心经营,如日山佛寺名声大振,附近信众前来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邻近省、地、县(市)亦常有人慕名驱车前来朝拜。香火之盛冠于一方。  
1990年仁善法师离寺赴宁都天池岩静养,翌年释耀云接任方丈,释常兴当家,共掌其事。1998年释常有接管佛寺,另有首座、都监、监院、维那、知客、殿堂职事参加和协助治理。  
1997年度调查,寺中有砖木结构宫殿式法堂9座,宿舍、起居、迎接招待等用房64间,厨房、膳厅各2间,功德堂一幢4间,普同塔1座,多种木雕四大天王、十八罗汉、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韦驮、伽蓝等数十尊。寺中有稻田12亩,自耕3亩,其余出租;又有山岗一片约100亩,可收木材、茶果之利。因近年佛事日少,僧尼星散。是年登记常住23名,当中比丘9人,比丘尼4人,沙弥2人,沙弥尼1人,居士5人。当家僧释常有。  
该寺本为曹洞宗,后接云门宗法,禅净兼修。寺中有陶缸一口,系明末清初道士余本来坐化缸,1981年出土。出土时有盖,后毁,现缸仍存寺中,当代新修《石城县志》、《石城县文物志》及县博物馆均有记载。  
(四)如日山普照禅寺  
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时山顶有一个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高寨改名为如日山。  
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兴废。普照禅寺是江西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千人的活动。一次是84年十月的三坛大戒,另一次是88年十二月的佛像开光庆典。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为该寺“大雄宝殿”题名。  
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四位佛门宗匠,即:惠显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后有正静、慈慧、法登、能良、仁善等名僧先后在寺担任方丈,弘扬佛法。0期间,寺废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份,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常住僧尼多时达50余人。1984年九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寺院最前方是天王殿,当中殿是一层建筑,两翼是与中殿同高的两层建筑,中殿四大天王一丈多高,形神威猛,殿中间韦陀天将金盔金甲,英武异常。  
“天王殿”后是主殿“大雄宝殿”,殿高15米多,巨大的廊柱,显得十分宏伟、华丽,殿门前是4米多高的铁宝鼎,殿内三尊六米多高的大佛像栩栩如生,神情慈爱而庄重。释迦牟尼居中,药师佛及阿弥陀佛各居左右。殿两侧十八罗汉塑像及二十四诸天壁画威风凛凛。三尊大佛像后为观音漂海组雕,43尊菩萨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右侧是“地藏殿”,为和气可亲的地藏菩萨塑像。左侧是三层建筑的“客堂”,当中一楼殿内塑的是“千手观音”像,千手各执法宝,乃神通广大之像。客堂后侧为三层建筑的“藏经阁”,阁内经书有新旧两部《大藏经》,乃江西寺庙中屈指可数的珍贵经书,它是佛教经书总集,每部有420多册,每册又有若干本;旧版《大藏经》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印慈大师花重金购置,新版《大藏经》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杨法师1991年所赠。其二楼为“念佛堂”,约3米高的玻璃佛龛中的佛像闭目而立,神情悠闲。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寺后的“毗庐宝殿”、“钟楼”、“鼓楼”地势最高,接近山顶。毗庐宝殿前置一个4米多高的铁鼎,该殿为二层建筑,一楼殿内6米长的卧佛金身耀目,殿楼的坐莲毗庐大佛也有5米多高。卧佛的龙床、龙桌,毗庐大佛的莲座、龙桌周佛刻的是西游记人物彩雕,雕像栩栩如生,十分精巧。毗庐宝殿左右两侧区别为钟楼和鼓楼,楼下两侧,十八罗汉分列当中,镇守宝殿,站在地势最高的“毗庐宝殿”楼上凭栏眺望,远看群峰耸立,翠壁千寻,十分壮观。  
整个普照禅寺香烟缭绕,钟磬声、诵经声不绝于耳。该寺每日佛事接连不断,旺盛时节,施主日达千人。全国每年到此观光、进香者不下10万人次,而且游人香客远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地。海外名僧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光明山,普觉寺主持宏船法师,日本姬路市大善町宝积寺主持吉井鸠峰法师,美国洛杉矶了知法师以及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香港妙法修文法师、达行法师等,都曾寄物来打斋结缘,或多次来寺授法观光。香港梁善玉、邬觉宽、曾果慧、曾圣凤、陈文柄、卢栋权大居士曾常率几十位居士来寺进香拜佛,捐助颇多。1984年九月,该寺传授三坛大戒,新加坡光明山法师、宏船法师及全国佛教四大名山、方丈、法师均应邀来寺,共同为信徒传授三坛大戒,消息不胫而走,仅17天时间,就有1000多人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19个省市赶来,求戒受戒。  
(五)石城宝福寺  
宝福寺,座落于江西省石城县城东南琴江河畔,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大观庚寅(1110年)僧应可修。崇宁年间(1102-1106)由僧应可、道符及合院僧众募资于寺后增建七级六面宝福塔。该寺几经毁兴。元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遭寇所毁。明洪武三年(1370)僧人明海法师重建。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知县郭尧京重建。乾隆六年(1751)知县马尹奇祷雨于此获验,所以与典史柴文元、邑绅熊承统等筹款重修。民国初年于寺左增建玉皇坛,至此,成为佛寺,佛塔,神坛三位一体的建筑群。民国二十年(1931)冬,县当局以修城墙为名,拆毁佛寺。数年后由比丘尼证芳法师发心募化重建。民国二十九年(1940)邀请著名高僧印慈法师(中国佛学院首届毕业生,全国佛协常务理事)为住持,乃继重修扩建殿宇,重塑佛像,并亲赴上海迎取《大藏经》一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前清兴国县翰林谢远涵为其题书“大雄宝殿”,于是名声大著,成为全县临济宗中心道场。  
新中国成立初十余年,政府征作粮库和东南乡政府、东风人民公社办公;“文革”期间,寺内塑像遭毁,房舍为县木锣钉厂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产权归还县佛教协会,寺院正式对外开放,千年古刹,历经沧桑,终于重开佛光。  
1993年后,县佛教协会、县佛教居士林相继入驻寺内,宝福寺成为梵宇巍峨、宝像庄严之佛教丛林。并于1993年获县人民政府批准,县佛协组织筹资修建了仿古式大雄宝殿347.79平方米,1996年扩建了观音殿、玉佛殿、地藏殿、西堂、斋堂,重塑诸佛像。1997年十月二十八日举办开光法会,释照品、释常悲、释宽远主法,来自广州、潮汕、普宁、上海、赣州以及邻县、本地信众二千余人参加法会。该寺重建期间,得到了香港宝莲禅寺圣一老法师、香港石溪兰若心明老法师、广州光孝寺本焕大和尚、庐山西林寺觉海法师、庐山铁佛寺妙乐法师、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达定老和尚、香港林马美琴居士、台湾温世英先生等大力支援,以及十方信众乐助,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自题写了“大雄宝殿”扁额。  
2006年,为配合县城整体规划,支持佛教事业,石城县委、县政府把宝福寺扩建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作为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无偿划拨土地26000多平方米,拟建成在省内有代表性的宗教文化交流中心、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旅游观光景点,融宗教、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寺院。规划占地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971.29平方米,总造价7800多万元。2008年五月已完成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主调为仿宋建筑风格,体现客家特色、地域特色、营造反映地方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景观环境,注重自然的爱护和整体的美满,整个寺园规划为宝福佛塔文物区、客家文化区、宝福寺庙区、休闲区四个功效区,打造生态园林化的弘佛丛林寺院。  
石城县宝福寺  
地址: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仙源村  
(六)石城红四军军部旧址  
红四军军部旧址座落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秋溪村红家垄赖氏祠堂,建于1908年,土木结构,一直两进。1931年九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革0据地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总人都达250万左右。其时,残存的反动武装如土豪劣绅纷纷转移到一些工事牢固,地势险要的土楼山寨,企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破坏革命政权,妨碍革0据地的巩固发展。十月初,红一方面军部署主力铲除分散于中央苏区的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十月上旬,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奉命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军部即设于此。  
1931年九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革0据地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50万左右。其时,残存的反动武装纷纷转移到一些工事牢固,地势险要的土楼山寨,企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破坏革命政权,妨碍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十月,红一方面军部署主力分散于中央苏区消灭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上旬,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奉命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军部即设于此,军长-,政委聂荣臻。红四军军部驻扎在此后,毛泽东主席、-、左权等特意从瑞金来到红家垄,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和应对紧要的工作任务问题,并研究宁都起义部队的整编问题。  
红四军拔除白色据点的斗争集中在石城南区。影响较大的战役有围取洋地三坑寨、屏山克敌、攻克横江烟坊土楼及红石寨战斗等。红四军拔除石城南区白色据点的战斗,从1931年十月上旬开始,至1932年一月一日结束,历时两个多月,共打死打伤敌人200多人,俘敌近3000人,并缴获了大量的0弹药。石城南区白色据点的拔除,肃清了石城的地方反动势力,清除了中央革0据地心腹中的一大隐患,巩固和保卫了革命政权。使赣南革0据地和闽西革0据地连成一片,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革0据地。同时,战斗的胜利,坚定了石城人民的革命信念,激发了更多的人投身革命的热情。此后,各地方革命武装纷纷建立。  
旧址现为农户居住,卫生状况不佳,墙体年久未修,较为破旧。  
(七)石城阻击战纪念园  
李腊石,原名“迎恩石”,是古代迎接朝廷圣旨的地方。古时曾有一李姓知县常在该处狩猎,后将该山改名为“李猎石”,因在石城白话中,“猎”与“腊”音相近,后人也称之为“李腊石”。  
李腊石山海拔398.9米。该山从北端看为一块完整的巨石,山体四周围陡崖绝壁。山体南端为连绵丘陵,与西华山风景区相连。山体植被非常好,空气清新。李腊石山脚、山顶各有一座寺庙;山脚为中华庵,山顶为中华寺,香火旺盛。沿山体南侧另有一条通往山顶的步行栈道,为沿山壁开凿,现已失修,但仍保留栈道痕迹。  
李腊石是石城阻击战最终一道防线的主战场,现在山顶现仍保留有几百米长的旧战壕遗址。因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一开始便陷入了被动。1934年八月三十日,位于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与石城小松毗邻)被敌占据,中央革0据地及中央红军已处于十分惊险的境界。为迟滞敌北路军向中央革0据地中心地域---瑞金进犯,赢得时间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人,当时红三军团的军团长为彭德怀,政委为-。  
1934年九月二十六日黎明,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至十月七日结束,历时12天。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终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在此期间,不仅给敌人导致了重大杀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迟滞了南犯敌军的进攻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获得到宝贵的时间。若没有石城阻击战,敌北路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阻击战战役,发扬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0石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出资兴建了石城阻击战纪念园。整个纪念园,占地28.6公顷,建设用地50亩(33340㎡),由山门口广场、红色记忆广场、胜利广场、石刻广场、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石城阻击战纪念馆、纪念碑、观景平台、主题雕塑、红军故事园、红军战壕遗址等部分组成。  
景点位置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6国道‎  
(八)石城西竺寺  
西竺寺座落于城西二公里处的西华山山顶,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两华山又名乌石嶂,周匝绵亘约五公里,幽泉怪石,所在多有。这里常常云遮雾绕,昔时古松参天,气象万千,著名的琴江八境“乌嶂松云。就是这里。今古树不存,然新松葱郁,壮丽犹在。现在山顶建起电视差转台,又添景致。西华山主峰海拔573米,“登眺时,佳气盈城,众山若螺,大江之流,净如匹练。每遇云起,由麓及巅,笼照万象。”(清道光四年编《石城县志》)环顾远处,尽领会“环县皆山,山多石,耸峙如城”县名的来由。西华山南麓的五龙岩还有著名的琴江八境之一的“龙岩瀑布。,岩上瀑布高数丈,泻落处,飞花溅王,声如雷轰;瀑布终年不竭,下接以潭,深不可测。清编县志载:“潭底有窍,潜通城西赤江滩”、又载:“唐贞观中,土人见庞眉五老,笑语岩中,迹之乌有,惟五龙交戏潭中。土人惊怖走,疾风急雨随之,遂以得名。”清代贡生陈益新描写道:“野棠细翠缀岩幽,绝壁霏霏走玉虬。云气倒垂帘影动,月痕低印水晶浮。惊人晴雨飞还急,出壑潜龙吼未休。日暮更看岚欲滴,清冷一片散寒邱。”五龙岩还有众多古代石刻。如宋代武经大夫、殿前司催锋军统制陈孝荣题刻有“清胜五龙岩”五个大字;南宋邑令赵东之题刻:“停骑时兜踏草鞋,人岩一迳古莓苔。四时泉喷无寒雪,万古潭轰不蛰雷。地设山屏扃造化,天然石盖隔尘埃。不知点滴龙宫水,几向人间作雨来?”元朝丰城人李克家等也有题刻。西竺寺原名“西竺庵”,古时多为尼姑居住,主殿“大雄宝殿。呈鸾殿风貌。西华山山腰的西华岩还依岩建了一庵,名叫“西华庵”,是西竺寺的脚庵。西华山香客游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赣州西竺寺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西华山  
(九)太平天国幼天王洪福瑛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落。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爱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十月九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十月二十三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二十八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落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该屋为砖木结构,悬山顶,三堂两横式民居,中有天井,后为正房,两边厢房,前0院,门额楷书阴刻“永怀”二字,年款为“咸丰辛亥年”(1851)。该屋系当年石城富豪黄性存所建造,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有70余间,分三进:前厅、中厅、后厅,两侧是厢房。整个建筑富丽堂皇,高墙深院,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保存比较完好。以幼天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的覆灭,宣告了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使桂花屋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它的保存,对太平天国后期革命斗争的研究起到重要意义。  
(十)陈联民居  
陈联围屋座落于石城县木兰乡陈联村,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该围屋为当地一温氏富户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该围屋独具特色,结合了方围、天井式民居、府弟式民居、苏杭园林风格四大特色,共99间半房间,为砖木结构,一楼通道为鹅卵石式青石板铺设,二楼为木质走马楼,回廊曲经通幽。布局设置极为合理,整个屋宇呈回字型格局。墙壁用石灰涮面,并绘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彩画。全部屋檐为观音斗拱状,木质结构上有相当多极为精巧的彩绘和雕刻图案。内墙窗户有十余种不同图案的花格窗,窗棂雕刻精细,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最外墙为土墙,将内墙围在里面,外观上构成一栋方围。  
陈联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温姓大户人家所建。整个建筑占地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百余间,仅仅有三道门进出,为封闭式回字型走马楼式建筑。墙基、门窗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外墙用黄泥、沙石、石灰拌红糖、米汤混合垒砌而成,十分牢固,部分内墙和门楼用青砖砌筑。飞檐 采纳斗拱式结构,檐口有多种图案的彩绘,窗棂别致,颇具江浙古建园林风格,门楼、走廊、墙壁、梁柱上雕龙画凤,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鸟虫草等多种浮雕和彩绘,技艺精湛,形象生动。  
整座建筑造型独特、设计合理、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凸现了浓厚的客家古建艺术。2018年三月被发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