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全南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3 15:0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全南县地理位置概述  
全南县,江西赣州市辖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东邻龙南市,南靠广东省连平县、翁源县,西接广东省始兴县,北连广东省南雄市,东北毗信丰县。全南县总面积1535平方千米,下辖9个乡(镇)、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和3个国有林业企业,有86个行政村、10个社区。2020年末,全南县户籍总人口19.45万人,当中城镇人口6.65万人,乡村人口12.8万人。全南县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县,原名“虔南县”,因位于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全南县规模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钨、稀土、萤石、瓷土、钽铌等23种。  
二、全南县文化事业  
2020年末,全南县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机构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9%。  
三、全南县名字由来  
全南原名虔南,因位于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
  
四、花棍舞(第二批省级)  
全南县陂头镇瑶山村,是江西省唯一的瑶族少数民族行政村,他们属“过山瑶”系,拥“盘王”为本族始祖,他们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在祭祀中敬拜“陈、林、李”三姓女道士为神。据说他们的祖先在迁徙的途中,有一天,在一座未知名的深山老林中被野兽围困迷失了方向,正在族人无望的时候,住在大山深处的“陈、林、李”三位女道士拯救了他们。过山瑶民的祖先为了感谢答救之恩,从此就敬拜“陈、林、李”三位女道士为本族的女神,代代相传,并保持了每日早上起来点香向女神祈祷许愿的民间习俗,“朝皇”便是向女神许愿或还愿的情感表达方法。  
花棍舞(也称“点兵棍舞”)就是来源于“朝皇”仪式中的一种民族舞蹈。舞蹈和着有的时候低沉婉转、有的时候高吭雄奋的山歌曲调,仿模瑶民在生产生活中打猎、筛米、擂茶、挖笋等动作,舞步粗犷慷慨、节奏复杂多变,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整个舞蹈场面给人一种粗犷、奔放的感觉。  
跟随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花棍舞演变成娱神、乐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附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花棍舞是一朵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奇葩,它的构成与瑶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花棍舞承载着过山瑶相当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生产、生活记录;通过歌舞娱神、娱人的祭祀仪式,成为过山瑶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五、全南谭坊举人龙(第四批省级)  
全南谭坊举人龙作为县域内最独具特色传统舞龙表演项目,它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据谭坊钟氏族谱记载,族人钟家珍于清康熙癸已年恩科中举第二十名,拣选知县奉礼部咨议授广东连州学正改补南昌府进贤学教谕。钟氏家族为庆贺钟家珍中举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创建舞七节龙,故后人称之为举人龙。举人龙自创建以来,以其精致灵便著称,非常适当村边巷口、厅堂庙宇走家串户式的表演,作为一种家族式文化活动从春节必舞的家族活动,慢慢构成了庙会、新居落成、店堂开张等喜庆节日活跃气氛的重要文化活动并在全县范围内流传。  
举人龙通常是正月出行进户拜年,出行前要在祖祠、社官前举办开光、拜神、呼龙、抢红上珠等仪式,回来后要再到祖祠、社官前拜神,到村后的龙脉上送龙。表演时,巨龙伴着高亢热烈的鼓点节奏,转、翻、跳、窜接连不断变换,动作轻巧、灵便,有:蛟龙漫游、黄龙缠柱、四珠落井、滚江龙、鲤鱼伴石、对龙门,翻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宛如真龙在空中飞舞,舞出了一片龙腾仁和,祥和安康的盛世图景,场面煞是壮观。  
全南谭坊举人龙为纯手工制作,主要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整条龙的基本框架所有由特精选的老芽(谐音)杉、竹片制作而成。举人龙的制作工序繁复,精致细致,做好整条龙需用七天时间,当中单做龙鳞就要花上两天时间。  
全南谭坊举人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表演,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起到高超的舞龙技艺,节奏多变的器乐伴奏,是当地起到重要历史渊源的文化遗存,它不但娱悦了身心,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与非凡制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第四批国家级)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蓄构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南迁时把它带到赣南。因其历史悠久,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  
赣南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艺很是独特。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用料,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用滚烫的滚水冲泡,再倒入一些高山茶油,并用擂杵搅拌稍许,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它既有茶叶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若再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一桌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赣南客家擂茶宴便应运而生了。  
七、全南中寨香火龙(第三批省级)  
相传香火龙能驱邪避灾、除妖降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少年来中寨陈姓子民一直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离不弃,每逢大年初共同,按当地习俗一连三晚舞龙。  
中寨香火龙扎龙工艺精湛、比例紧凑协调,插龙程序严谨、遵循先后有序、造型准确。舞龙更是训练有素、步调一致,活灵便现,配以打击乐节奏时而低沉婉转、款款而行、憨态可掬;时而高亢雄浑、排山倒海、虎啸龙吟宛如蛟龙入海!中寨自然村最多时一晚上同时出现九条龙,由于各条龙之间争强好胜,舞龙的卖力舞,敲锣的使劲敲,所以在当地留下一句歇后语:打破铜锣——算众数!老少妇孺紧随其后走街串巷,途经每户人家门口均有鞭炮接龙,龙头颔首以示谢意。遇有较为宽敞的坪地或晒谷场,必有一场全套演示。待到当晚舞龙结束围观群众便一拥而上争抢龙身上的残香,据说,带回家插在鸡柶棚头能避鸡瘟。  
八、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蓝巾帕是客家先民为了御寒防湿、更因为客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便于拆洗的围裙“拦身帕”和同时在外出时可戴在头上御寒保暖的头巾,一物两用。在客家语系里面“身”读成xin,“身”“巾”谐音,加之拦身帕是以蓝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就把戴在头上的头巾称为“蓝巾帕”(因冬季使用较频繁又称为冬头帕),当作围裙用的称为拦身帕、档身帕。  
蓝巾帕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赣州人称它们为“三南”),当中,以全南县的蓝巾帕式样最为美观,花纹最为精巧。  
初期的蓝巾帕只由披肩、丝带二部分组成,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潮湿天气长,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发明了护额的制作手艺,这就构成了今天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护额的增加使简单朴素的蓝巾帕式样更有层次、线条更为丰富精巧并更有保暖性)。披肩中间最宽部分(红褐、黑、白相间)称作帕心(又称象眼布、蓝巾),帕心部分会根据爱好织上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的图案,两边对称的更窄部分(以白色为主,点缀红色)称为帮帕(又称舌子),帮帕部分统一织成流水线状;护额俗称扎头子、大扎头;丝带俗称为带子、小扎头。  
九、全南车马灯(第三批省级)  
车马灯戏是起源于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表演,通常在新年至元宵节这段时间演出,民间俗称“打花鼓”。流传于全南县的南迳、大吉山、乌桕坝、中寨、大庄等乡镇。从当地老百姓中相传,车马灯是明朝年间从中原地带传入。  
车马灯的表演者为一生二旦二丑,故民间又称“三角班”、“采茶班”。生角戴纱帽、穿长袍、挂口须,旦角头饰绛珠、手拿花扇,丑角则车夫短装装扮,类似戏剧人物造型。从人物造型、表演艺术及音乐等方面可看出,车马灯是柔合了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和客家传统歌舞之长的民间艺术。  
车马灯戏共有三个段子:“走车马”、“跳加冠”、“捡红包”,音乐常伴有以“十二月花会”为主题的一段灯歌。其音乐中“二月好看花”最早是唱“三十六古人标”(又叫“花会歌”);跳加冠伴以打击乐;捡红包用的是一段“串子”。音乐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动听,主要乐器用二胡(当地俗称勾筒)和笛子。  
十、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客家熏鸡起源于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手工技艺。流传于大吉山镇的田背、斜溪、乌桕坝、马安等村及附近周围乡镇。  
相传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连年的战火逼迫民众走上了饥饿的边缘。一天,一位村民把这唯一的0鸡杀了,把米糠放在锅底,鸡放在米糠上,共同烧着鸡,出乎意外的,鸡烧煨得非常好,香味四溢,口味别致的。随后,每到过年过节,他都着手烹制熏鸡以祭拜上天和先人  
客家熏鸡取材方便,制作程序简单易操作,客家熏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当地客家人在躲避战火中激发的生存智慧,反映了当地客家人在物质溃泛时仍不忘感恩上天和祖先,以祭天祭祖的方法团结乡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骨。客家熏鸡的传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乡村民间饮食文化技艺的发展和变革,是研究中国乡村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  
十一、仙女陂的传说  
在九连山下,湍急的桃江奔流不息,江水流经全南县城厢镇南面四公里处,被一条长180米,高10米的水泥大坝拦腰截断,激流变成平湖,人们叫它仙女陂。  
说起仙女破的由来,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桃江河畔的员山坝,是全南山区唯一的大瑕农田。很久以前,这里是旱死蛤蟆,饿死老鼠的地方,流传着一首民瑶:有女莫嫁员山坝(仙女陂一带),说到员山坝鬼都怕。田又旱来,土又瘦,一日三餐吃薯麦。人们望着哗哗的桃江水,多么想拦河修筑陂坝,引水灌田。但桃江水急,年年筑陂,年年被水冲垮,只是望水兴叹。  
又过了一年,百姓照样大兴土木,修陂筑坝,午饭时,一个满身秽疮,衣衫槛褛的女乞丐前来讨饭:行行好,给一口。百姓中一人见她可怜至极;口下留情,给了她半碗。女乞丐感恩不尽,同百姓共同打桩,挑石,陂很快就筑好了。人们欢呼雀跃,百姓感觉陂成与女乞丐有缘,定是九天仙女下凡,救民之灾,清朝顺治初年故将陂命名仙女陂。  
仙女陂把水拦进了农田,百姓种上了水稻,日子渐渐红火,可是好景不长。第三年陂内一只鲶鱼修炼成精,年年作孽,把陂蛀穿,百姓无奈于它,每年将一标致少女投入陂中用来祭陂,方能筑好。这样年复一年,不知害了多少良家少女。  
此地有一钟姓后生,勇猛耿直,人称钟公,他幼年丧父母,只兄妹两人相依为命。有一年轮到他妹妹来祭陂了,钟公思来虑去,感觉难避此祸,他蓦地想起民间吕山法祖,能驱妖除怪,于是立志学法。  
钟公学成回来,适逢鲶精兴风作浪。民众乡亲正洒泪簇拥着其妹,行祭陂仪式,钟公一个箭步,拉开妹妹,然后抽出雌雄剑,向鲶精飞劈过去,鲶精正在得意之时,突见两条玉龙寒光闪闪而来,顿时惊慌失措,霍地跃起,沿江向下飞行,钟公穷追不舍,终将鲶精杀了。从此,仙女陂再也不需少女相祭了,人们为纪念钟公为民除孽,在陂旁立了一座钟公庙。  
仙女陂的传说终究是传说,只能反映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1969年间在钟公庙旁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水泥拦河开水陂坝,仍称仙女陂。  
十二、龙寨的传说  
在城厢镇小慕村有个龙寨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青山围绕,风景秀美。村庄前一条小溪静静的流过,每日早上起来,大人们把清甜的溪水挑回家中做饭,小儿童们成群结队从家里来到小溪边玩耍。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静而又幸福的生活。但是有几年老天好像有意要戏弄善良的人们,一直不下雨,村庄前的小溪也干枯了,人们吃水也非常艰难,大地旱得直冒烟,庄稼颗粒无收。人们虔诚的祈祷上天能下场雨,救救大伙,可是老天就是没有理睬,半滴水也不下。面对老天的绝情,人们并没有陷入悲观无望,大伙奋起自救,团结一心开始挖井,尽管井水没挖出来,可人们还是不放弃,继续挖下去。一天,东海里有一个小龙王,上天空游玩。他听说这一带旱得很厉害,就偷着来到这里,被人们的顽固不屈所感动,就偷偷的下了场雨。然后变成一个年青书生,来到人间。一路上,处处听到人们夸赞这场雨下的及时。小龙王心想,我才做这点事百姓就到处称赞,以后我得多多地及时行雨呀。从此以后,小龙王就按时节来这里行雨。这样一来,这里的庄稼长得很好。水稻穗大籽饱,大豆黄橙橙的象核桃。季季庄稼都比往年多收好几倍。人们可高兴透了,纷纷聚会唱戏、敬奉龙王。这里的土地爷,见人们这么敬重龙王,不把他放在眼里,很生气,偷偷地跑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告了小龙王一状,玉皇大帝听说小龙王不听旨行雨,可恼坏了,就把小龙王打下凡间,罚罪三年。小龙王在人间过了三年,该走了。他想,我走了这里不还是旱吗?一天夜间,他又变成了一条龙,用他巨大的身体,用最大的力气,在小溪的村庄下方来回挪转一番,然后腾空而起,飞回了东海。在他挪转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大水潭,有了这个大水潭,人们灌溉庄稼再也不缺水了,大伙又过上了恬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随后人们为了纪念小龙王,把他起飞的地方叫做升龙潭,并在升龙潭的边上修筑了祭龙台(现在还依稀能够看到祭龙台的台基),每逢过年之际,人们便宰猪杀羊来祭祀、感谢小龙王。再随后,人们干脆就把自我的村庄叫成龙寨。从此,龙寨这个响亮的名字就一直叫到今天。  
十三、全南县姓氏分布  
在县内诸姓中,人数最多的姓是,次是、谌、,当中李、钟、黄、陈四姓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姓氏最复杂的地方是大吉山镇和城厢镇。跟随历史上人口流动变迁,本县姓氏分布:乡村以同姓聚居为主,城镇则多姓杂居。在乡村,多数一村小组共一姓,有的十几个村小组同姓,最集中的地方多达几十个村同小组一姓。这是由子这些姓氏迁人境内历史较久,以农拼为主,因土地水利矛盾导致纠纷冲突,出现宗族、姓氏的集结与排它现象,慢慢构成同派同宗姓氏条状、片状来居,成为一地的主要姓氏。如乌桕坝乡李姓,中寨乡陈姓、钟姓,南迳乡谭姓,金龙至木金的黄姓,小慕曾姓,陂头谌姓等。清代后期,社迳、龙下、上江等地人口稀少,邻近的广东南雄县、本省龙南、信丰县市民陆续移人这些地方居住,也基本保持一村小组一姓,如社迳乡塘尾村袁姓、瑶下刘胜从广东南雄迁来,塘角黄姓从信丰迁来,南芫黄姓、上芫坝钟姓从龙南迁来。一村几姓杂居少的。在城镇则多姓杂居,姓氏繁杂,每姓人数不多。而集镇市民以广东籍经商者多,故有无广不成好之说,加上建国后因工作或婚姻关系从各地调人全南的为数也很多,他们大多居住在县城、大吉山镇、陂头镇等。境内少数民族畲族为蓝姓;瑶族有王姓赵姓邓姓邵姓。世居县内的姓氏有66姓,大致分布摘况是;城厢镇:王、陈、黄。大吉山镇:卢、刘、李、钟、袁、赖。陂头镇:叶、龙、刘、朱、何、李、邱、张、陈、肖、罗、钟、袁、唐、郭、黄、谌、谢、曾、赖、廖、蔡。金龙镇:月、邝、刘、江、吕、陈、邱、张、李、林、罗、钟、欧、徐、郭、黄、曹、温、谢、雷、缪、廖。原木金乡:叶、陈、邱、钟、黄、曹、曾、程、赖、雷、廖。原小慕乡:陈、钟、郭、袁、凌、涂、曹、黄、曾。中寨乡:马、王、朱、陈、吴、汤、张、林、罗、钟、凌、黄、曾、缪、傅。南迳镇:马、王、刘、利、李、陈、林、钟、黄、曾、谢、廖、谭。原大庄乡:刘、华、李、陈、余、杨、钟、胡、黄、温、曾、谭。原乌桕坝乡:马、王、李、陈、林、胡、钟、袁、黄、温、谢、詹、赖、蔡、廖、谭。原寨下乡:马、王、刘、伍、巫、陈、李、罗、钟、温、曾、谢、赖。龙源坝镇:王、邓、朱、汤、肖、李、张、陈、郑、赵、钟、郭、曹、黄、谢、廖、魏。原竹山乡:王、邓、石、张、刘、陈、何、邱、杨、李、罗、赵、钟、饶、郭、谌、黄、龚、蔡廖。社迳乡:邓、叶、卢、刘、朱、李、何、周、罗、钟、袁、郭、曾、黄、蔡、谢、廖。原上江乡:叶、刘、吕、张、陈、李、易、罗、黄、曾、龚、廖。龙下乡:王、邓、方、叶、刘、江、吕、池、张、邱、陈、何、李、易、罗、钟、袁、容、黄、赖、温、曾、程、彭、蓝、廖。赵姓在全南县分布不广,人口也不多,据一些数据统计,赵姓比例可能在0.2%,也就是400人左右。  
十四、全南县丧葬习俗  
“生”与“死”连接着人生的始终。中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说法,丧事自古就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丧葬礼仪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为核心,所反映的是百姓送死问丧的基本方法。“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慢慢构成了一整套非常繁缛的礼仪习俗。身份的不同,规格和仪程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不同,丧葬习俗也各有不同。跟随社会发展,殡葬改革,旧时丧葬习俗也在接连不断发展变化。下面又我来为你解析全南县丧葬习俗,近距离了解丧葬习俗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但都是大同小异,而葬礼都是为了让死者能安心的去另一个地方,从人世间的纷扰中脱离苦海。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可以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葬礼”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期许。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所以,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  
从丧葬礼仪结构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之礼。据我所了解日前:临终,丧主及以次男女皆跪哭,撤卧荐,携纸钱出村外焚之,凡服内亲属随丧主向社坛香烧乞水,回至房中,抬尸入殓床,尸身入厅。前设灵位,以纸烧之,即魂帛之意。死者口含金银,头枕茶叶米。灵前焚香,以纸钱烧之,其期望死者在极乐世界能安心生活。  
江西民间对死者进行吊唁,又称“白喜事”。吊唁者都穿白衣,以志悲伤。旧时,江西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甚至能够多达14个环节。当中又以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过程较为繁琐,守灵则较为劳民。而死之后,由其亲属将遗体移入厅堂草席上,设置灵堂。如死在外地则不可以进屋,在屋外另搭灵棚。灵堂前挂白幔、设灵牌、香炉、酒杯、供果、三牲、斋饭等物。灵柩用两条长凳承放,男停堂东,女停堂西,子媳穿白长衫、披麻布,着白袜、草鞋或缀白布鞋,戴竹箬丧冠,挂一朵白花,父丧冠左,母丧冠右。孙辈均穿白布孝服。亲友们在出殡前要不分日夜一直守在灵堂。  
往生之人衣着:给死者更换“寿衣”、包裹尸体、装入棺材的全过程,谓之“入殓”。按照南昌乡俗,给死者换“寿衣”,要先选择吉日良辰,决定入殓、出殡、下厝时间。由孝男孝女去帮其换衣。寿衣的颜色,需要是青色(即黑色),意为“轻松愉快去阴间”,并且需要是上穿七件、下穿八件,谓之“七上八下”,寿衣的布料是绸料或布料,换上寿衣以及布袜、布鞋,口中放一银币,俗称“下含”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捧脚,放死者入棺,再在死者身上铺上“百子寿被”,较后盖棺,钉上四枚“子孙钉”。注意: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可以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挑选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通常是头朝里脚朝外。而且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着,穿草鞋;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着。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通常为一月或百日)不可以理发,不可以同房,不可以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特别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需要严守,否则不吉。  
出殡请“八仙”:出殡时,要请道士念经,请“八仙”用“龙杠”、“龙绳”将棺材抬出室外,子媳、孙辈在棺材前跪拜后,按男左女右跪伏棺材两旁,丧锣一响,号啕大哭。这时先亲后友,依次朝棺材跪奠酒。拜奠毕,将棺材抬起,扛向墓地。  
此时,童男童女撑纸幡引路,孝子孝媳拄“哭丧杖”,亲友后来送葬。有的在棺材两旁拉两条白布,孝子孝媳、孝婿孝女在白布内行走。沿途敲锣、散丢纸钱,俗叫“买路钱”。在祠堂门前要稍停留,叫“朝祖”;路上有亲友祭奠要停下,叫“路祭”;过桥时要停下烧香焚纸,叫“祭桥”。直到把棺材抬到墓地。在以我所知出葬路遇之处,家家户户必点燃稻草以防亡灵滞留,给家人带来侵害。  
安葬须“落土”:将棺材埋入土中,再堆砌坟墓,树立碑石,谓之“安葬”。按照江西乡俗,墓穴挖好后,要先燃放一挂爆zhu,再把棺材放入墓穴之中。穴底切不可垫砖块,需要让棺材直接落在泥土上,俗谓“落土为安”。棺材放进墓穴后,要由孝男(长子或长孙)先铲三锹土,以尽孝道,然后跪在穴旁低头致哀,待役工填完了坑穴,堆好了坟墓,立好了墓碑之后,孝男先下跪磕三个头,接着其余子女皆一一下跪磕头,燃烛、焚香、烧纸,较后再放一挂爆zhu,安葬才告完毕。  
“做七”至四十九日:丧葬习俗“接七”。即人死之后,每隔七天接一次七,请僧道做道场,诵经设斋,祭奠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而且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需要要在生活的相当多方面进行克制,以表明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十五、全南县饮食习俗  
1、客家烫皮: 采纳优质大米配于各种天然香料和纯天然色素加工而成,色泽天然,香酥可口,爽脆味美,风味地道纯正,常吃不腻。适当多种消费人群,是聚餐的美食佳品。  
2、全南猪红汤:从一道猪红汤能衍生出一顿早餐,是全南饮食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碗猪红汤,制作须一丝不苟。猪血汤一定要骨汤来做才够味,但最终煮出的又是相对清爽的汤底,吃起来并不会油腻。  
3、全南酿豆腐:美名远扬,俘获了诸多外地游客的味蕾。早起的全南人从四点多钟就开始自我制作豆腐,用当地的山泉水做出的豆腐,放入肉馅捏成方块形状,放入锅中文火慢煎或慢煮,即可上桌。  
4、客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蓄构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每逢节庆时,客家人也常以擂茶作为特色茶饮来款待亲朋好友。  
5、全南客家熏鸡:是一种古老的客家美食制作技艺,它取材方便,制作程序简单易操作,客家熏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6、磨斋:也称推浆糍,色泽金黄,爽牙可口,起到“灰水”特有的浓香。客家茶点—全南磨斋制作为纯手工制作,可煎、炒、蒸、煮,磨斋口感香醇,韧劲足,有嚼劲,是款待顾客的主要茶食。  
十六、全南县著名景点  
(一)正和谌氏祠堂  
正和谌氏祠堂座落于全南县陂头镇正河村寨下,由院子和祠堂两部分组成。宗祠呈龙腾卷浪形,坐北朝南,壬生丙方位。据信全谌氏五修族谱记载,宗祠始建于1354年,距今660余年。院与石门牌坊于1907年为彰显驸马谌震的荣耀所建。总占地面积1815.28平方米。  
宗祠建筑 采纳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宗祠门廊左右两侧,一对威武凛然的石狮遥相呼应,炯炯有神。正门左右,立一对雕花石鼓。全祠由16根石柱及青砖砌成的马头墙支撑,石柱顶端雕刻有鳌鱼。栋高11.6米,面阔三间,二进三厅,祠堂占地面积1630.48平方米。  
(二)大岳江东围  
大岳江东围(俗称沙丘塅水围)座落于江西赣州市全南县大吉山镇大岳村沙丘塅自然村。  
大岳江东围坐东南朝西北,据大岳袁氏五修族谱记载:江东围于道光丁酉年(1837年)九月十九日起脚,座巳山亥向兼丙壬,三七分金。围内房屋二百余间。江东围的建筑布局是赣南极为少见的“国+口”、“大+小”双形围,小围是在原围的基础上从西北面扩建的,总占地面积为4886.49平方米。  
(三)榭坊宗圣公祠  
榭坊宗圣公祠座落于江西赣州市全南县城厢镇县城西北方向4公里的镇仔村祠堂背村小组。  
公祠坐南朝北,据曾氏族谱记载:公祠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建成,是当地曾氏开基之祖荣千九郎为祭祀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人称“宗圣”始祖曾子(曾参)而修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公祠砖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整座祠堂由16根直径为0.42米和38根直径为0.22米、高7.4米的木柱支撑,面阔三间,二进三厅,栋高12米,建筑面积976.8平方米。  
(四)玛瑙坝农民协会旧址  
玛瑙坝农民协会旧址座落于赣州市全南县龙下乡龙下村玛瑙坝下围兰氏宗祠。  
1928年三月下旬,信丰农民暴-动-队郭一清、黄达等人来到龙下玛瑙坝。同年信丰农协会执行委员谢为都来到龙下开展运动,不久成立了玛瑙坝农民协会。  
(五)梅子山  
梅子山座落于全南县城北侧,海拔327米,面积0.5平方千米。清代山上多梅树得名。民国时期,山上树木砍伐殆尽,变成芒草山。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梅子山列为风景区进行绿化美化,制订爱护措施。20世纪70年代,梅子山已经松杉茂盛,碧翠葱茏,成为县城一大景观。1987年建烈士纪念碑和登山阶梯。1985年建起6座飞檐翘角的古式观景亭台。  
(六)楠木山革命遗址  
楠木山革命遗址年代为1936年,座落于全南县陂头镇潭口村东5公里楠木山上。  
2018年十二月四日,楠木山革命遗址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  
建设操纵地带: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操纵高度8米。  
(七)金盆山反围剿纪念地  
金盆山反围剿纪念地年代为1935年,座落于全南县龙下乡上湖和龙南物坊交界山脉金盆山上。  
2018年十二月四日,金盆山反围剿纪念地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  
建设操纵地带: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操纵高度8米。  
(八)坪岗山革命旧址  
坪岗山革命旧址年代为1936年,座落于全南县社迳乡内半村坪岗山村小组。  
2018年十二月四日,坪岗山革命旧址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  
建设操纵地带: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操纵高度8米。  
(九)古家营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  
古家营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年代为1946年,座落于全南县南迳镇古家营村。  
2018年十二月四日,古家营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南正门外墙向外延伸10米,东北外墙向外延伸2.8米,西南外墙向外延伸10米至公路,西北外墙向外延伸5米。  
建设操纵地带:东南爱护范围向外延伸5米东北、西南、西北三面与爱护范围重叠,建设操纵高度8米。  
(十)龙源坝治安委员会旧址  
龙源坝治安委员会旧址年代为1949年,座落于全南县龙源坝镇圩。  
2018年十二月四日,龙源坝治安委员会旧址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南正门、西南外墙向外延伸1米至民房、东北、西北爱护范围以己墙为界。  
建设操纵地带:东、南、西、北四面与爱护范围重叠,建设操纵高度8米。  
(十一)塔下毛泽东旧居-福星围  
塔下毛泽东旧居-福星围年代为1932年,座落于全南县社迳乡塔下村大屋下围上。  
2018年十二月四日,塔下毛泽东旧居-福星围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旧居东、南、西、北面原外墙向外延伸1米。  
建设操纵地带: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外延伸2米,建设操纵高度10米。  
(十二)杨梅石三南游击队整训旧址  
杨梅石三南游击队整训旧址年代为1936年,座落于全南县陂头镇潭口村杨梅石。  
2018年十二月四日,杨梅石三南游击队整训旧址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旧址西面正门滴水向外延伸10米,左正门左侧边缘3米段以滴水为界,右侧边缘6米以滴水为界;北面、南面以旧址滴水为界,东面以最里墙滴水为准向外延伸3米。  
建设操纵地带:西面以旧址滴水向外延伸20米,北面为爱护范围向外延伸1米、南面以旧址南面最外墙滴水为界向外延伸1米,东面爱护范围向外延伸5米,建设操纵高度7米。  
(十三)社迳圩三南县委旧址-原陈石泰店房  
社迳圩三南县委旧址-原陈石泰店房年代为1938年,座落于全南县社迳乡社迳圩(原陈石泰店房)。  
2018年十二月四日,社迳圩三南县委旧址-原陈石泰店房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北面正门外墙向外延伸7米至民房,西南外墙向外延伸1米至民房,西北外墙向外延伸5米,东南外墙向外延伸6米至河。  
建设操纵地带:东、南、西、北四面与爱护范围重叠,建设操纵高度8米。  
(十四)中共信南县委成立遗址  
中共信南县委成立遗址年代为1936年,座落于全南县社迳乡内半村石示子下。  
2018年十二月四日,中共信南县委成立遗址被发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  
建设操纵地带:爱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操纵高度8米。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