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概述
安源区,隶属于
江西省
萍乡市,是中共萍乡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萍乡市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该区座落于
江西省西部,
萍乡市中部,毗邻湖南,总面积198.78平方公里。历史上有“吴楚咽喉、赣湘通衢”之称。沪昆铁路、沪昆高铁横贯全区东西,与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两条大动脉相联。320、319国道,沪瑞、萍栗高速公路,双十字纵贯境内。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安源区常住人口为553293人。安源区在三国末期单独设郡县,至今已历1700余年。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崛起的地区之一。光绪二十四(1898年),清末邮传大臣盛宣怀在安源创设煤矿,为当时清帝国十大厂矿之一,安源成为当时中西合作的一个典范,中西文化交流汇合的一个重要结点。全区辖6个街道、4个镇。2020年,安源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28.39亿元,同比增长3.4%。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此领导工人革命,开创了“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全国最早的中共地方党校”等15个全国之最,安源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安源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含个体),文化站俱乐部16个,公共图书馆(室)55个(当中农家书屋54个)。组织各镇街、管委会开展文体活动75场,开展送戏、下乡演出节目共计100场,送电影下乡1000场。
三、历史文化
重大事件
安源历史悠久,三国时期为吴国属地,三国末期单独设郡县,至今已历1700余年。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之一。光绪二十四(1898年),清末邮传大臣盛宣怀在安源创设煤矿,为当时全国十大厂矿之一,安源成为当时中西合作的一个典范,中西文化交流汇合的一个重要结点。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此领导工人革命,开创了“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领导创办经济实体发行最早的股票”、“全国最早的中共地方党校”等15个全国之最,安源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
1949年十月十三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共青团中央认定: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就在安源,安源是红领巾的摇篮。
特色文化
安源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俗傩文化在国内起到代表性,雅俗共赏的采茶戏被誉为“戏苑中的山茶花”,春锣表演艺术、双管书、指掌画、微雕等各具特色。
四、萍乡花果手工工艺(第一批省级)
安源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既起到食用价值,又起到观赏价值。它是由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鹅明豆等四时果蔬的根、叶、茎、花、果实经过(选料、洗净、切叠、挤压、雕刻、编织、水浸、烫煮、保色、定形、糖腌、烘烤)十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制作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质素,非常是一些用橙腔、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起到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医治保健功效,是名符实际上的绿色保健食品.是大众休闲、馈赠亲友和款待顾客的珍品。
就手工工艺而言,安源花果作为传统食品在全国是唯一的,人称“中国一绝”。其花型有的似剪纸,有的似镂空玉雕,共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种。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入选2006年
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五、安源灯彩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
安源灯彩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起源于明代,清乾隆年间以后,境内已经盛行灯彩表演活动,民间灯彩多姿多彩,有龙灯、狮灯、牛带茶灯龙、凤花灯、蚌壳灯、鲤鱼灯、走马灯等。
六、安源面塑(第四批省级)
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多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机灵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七、安源傩舞(第四批省级)
高坑镇新华村,曾是唐“东海平浪王”杨泗将军抗击贼寇的战场。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且镇内分布较广。唐、葛、周是傩事话活动中尊奉的主神。高坑傩舞俗称“仰傩神”“耍傩神”,又因舞步需要踩在锣占上而称“踩锣”。“耍傩神”分四步进行,请神、出庙、跳傩、封洞。每年腊月二十四至元宵节傩队的主要傩事活动,跳傩的人员净身洁手,到庙内穿服装,戴面具,开始每年的跳傩活动,到各村挨门沿户“扫堂”驱邪,一路锣鼓遍爆齐鸣,每个傩面起到一段舞蹈,舞名以面具神名而定。现发展到重大庆典活动也跳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盛,消灾除役,驱役逐鬼,赐福纳吉。以成为人们的精灵说,无人共感的对象,从此以后,尊奉傩神便世代传袭下来。虽经长期的发展变化,傩文化源远流长,涉及了我们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八、安源区饮食习俗
1、莲花血鸭:特色美食,鸭肉脆嫩、鲜美可口。
2、麻辣鸭头:传统小吃,麻辣可口,非常开胃。
3、擦菜炒粉: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爱慕。
4、小炒肉:传统美食,肉鲜味美、香气四溢。
5、流浪鸡:特色美食,滋味清香、味道鲜美。
6、冬笋炒腊肉:传统美食,香喷可口,超级美味。
7、安源火腿:安源传统美食,肉色红润、香味独特。
8、辣片:传统小吃,麻辣爽口、片片鲜香。
9、烟熏肉:特色美食,酥软可口、芳香四溢。
10、炒粉:特色小吃,滋味鲜美、营养丰富。
九、名人
安源区的著名人物有维新志士文廷式,共和国功勋孔原、开国将军吴烈、王耀南,兵工专家吴运铎、抗日名将姚纯、装甲车专家郭洪祥,吴学周、陈述彭、刘恢先、刘天泉、简水生、彭苏萍、颜龙安等一批“两院”院士,以及李宜敏、李日余、彭启良等一批科学家,及黄海怀、刘天浪、钟涵等一大批艺术家。
十、安源区著名景点
(一)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为征集和爱护安源工人运动的文物,研究和宣传安源革命斗争历史而于1956年创建的专题类博物馆,1968年兴建了陈列大楼,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馆区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341平方米,展厅面积3567平方米(当中陈列馆面积3245平方米,安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面积322平方米)。我馆现有馆藏文物与资料5000余件,当中一级文物61件/套,二级文物67件/套,三级文物2050件/套;负责爱护和宣传的文物爱护单位共14处,当中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爱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爱护单位1处。下设有安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和中共湖南省委在安源革命活动展览馆两个展览馆。
建馆以来,共迎接招待国内外观众达5000余万人次,当中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港澳台同胞200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纪念馆参观指导。2007年十一月五日,在全国率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免费开放至今为止已迎接招待近观众1200万人次,2018年迎接招待观众近12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工会干部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旅游服务最佳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先进单位等称号。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负责爱护和宣传的不可移动文物爱护单位有23处,当中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6处,
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11处,萍乡市文物爱护单位1处,下设有安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和中共湖南省委在安源革命活动展览馆2个专题展览馆。馆区内分为上、中、下三个广场和办公区、休闲区、参观区、生态区四个区域。我馆八大台阶的两侧栽种着整齐划一的龙柏,上广场左右两侧种植的是高大巍峨的雪松,后山生态林区则主要由香樟树组成,春夏秋冬四季如画,美不胜收…
工人纪念馆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主体,1956年建馆,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座落于江西省
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由邓小平手书馆名。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当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不可移动文物共17处,当中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6处。建馆以来,迎接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1100余万人次。以安源纪念馆为中心和龙头的安源,正慢慢成为了集教育、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赣西红色旅游圣地。
纪念馆基本陈列系统地推荐了1921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斗争、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该馆陈列内容共分6个部分:(1)三重压迫下的路矿工人;(2)组织起来;(3)路矿工人大-;(4)“二·七”惨案后的保持和发展;(5)工农联合,支援北伐;(6)秋收起义,武装割据。除了文字图片和实物,还有《矿工苦》、《毛泽东去安源》、《大-》、《工农联盟》、《奔向井冈山》等大型雕塑。历史过程。
该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一级藏品约200件。当中有《安源旬刊》、工人消费合作社的股票和购物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很珍贵的藏品。该馆还辖有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2处)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6处:安源煤矿进口总平巷旧址、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补习学校旧址、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刘少奇与路矿当局谈判的大楼旧址、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安源军事会议旧址、德国式建筑公司。市级文物爱护单位有:毛泽东1921年秋来安源的住处、决定-的党支部会议旧址、安源市工农兵政府等8处。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期相结合的光辉范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目的在于让青少年一代进一步了解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党、爱国、爱人民,进一步培养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二)秋收起义广场
秋收起义广场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萍乡市秋收起义广场旅游景区属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主类中的碑(林)、广场亚类型,座落于萍乡市市区建设路与萍水河交汇处,是集纪念、-、娱乐、休闲、展览等多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她的建设旨在纪念秋收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丰富广大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广场总面积为346亩,绿化率为60%。广场以萍水河为纽带,由中心广场、西北广场、东南广场、东北广场组合而成。秋收起义纪念碑座落于广场中央,占地900平方米,碑高30.9米,1999年九月九日原国家领导人为秋收起义纪念碑题写碑名,于2009年九月建成的秋收起义萍乡陈列馆座落于纪念碑基座下,展陈面积达600平方米,生动的再现了秋收起义(侧重在萍乡)的光辉历史,是继秋收起义纪念碑以外的又一处纪念性设施。广场还有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大型户外电子彩屏、亭、廊、花架、艺术雕塑等基础设施,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组成了如诗如画的“城市会客厅”,每年吸引国内外上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安源森林公园
安源森林公园座落于江西
萍乡市城区北部杨岐山区和南部安源山、乌龙山、仙峰岩一带,分为南北两大片区,总面积为7866公顷。围绕大半个萍乡城,园内山岳耸峙、峰回嶂叠、森林茂盛、泉流瀑飞、洞奇岩异、古刹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公园北至庐山约400公里,南至井冈山约200公里,东至南昌280公里,西至长沙95公里。浙赣铁路、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横贯南北景区之间,319国道又将南北景区联成一体。公园内外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是连接长沙、南昌、韶山、井冈山等名城和旅游胜地的枢纽。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辽源小号大道1号
(四)小金山旅游景区
小金山旅游景区座落于红色安源“工人运动”发源地东面,南面有明月湖风景名胜区游览区,附近周围有闻名全国的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世纪广场、秋收起义纪念碑、卢德铭烈士纪念碑。景区总面积4388000平方米(已开发面积330000平方米),景区内有景区迎接招待中心、大型停车场,有天然水源的游泳池、小金山煤矿旧址、关门石观光游览区,回音谷,野营区,休闲农业观光区,科普植物园区,生态果园区等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
关门石
座落于景区入口处300米,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相向而立的两块巨石,高大宏伟,形似高耸石门,故名。关门石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抗日战争期间,方圆十里的百姓为躲避日军而藏身关门石关内,国民革命军在此修筑简单的防御工事,欲凭借险要地势,阻击日军,而日军先头部队侦查后惧此天险,最后绕道芦溪。
飞剑潭
飞剑潭景区远望宛如一把飞剑从天而降。景区朝可观日,暮可揽月。夕阳西下之际,可欣赏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丽景观。早春、晚秋及霜冻时节,海拔300米以下,常有大雾,通常到上午十点左右才会散开。此时在300米以上地区,可观赏到云浮浪拥的云海奇观。盛夏时节,这边日出那边雨,雨幕折射彩虹,高山之颠,无遮无拦,七彩云虹就在眼前。雨过天晴之际,山水林泉隐入云雾之中,雾霭沉沉充满山间,云雾缭绕,群峰隐约,如入仙境。
老虎石
相传神话传说:八大神仙云游四海,铁拐李银框玉扁肩挑两颗宝石,腾云驾雾眼望凡尘,口念佛经,路过见此地风景奇特,祥云聚集,正欲下去一观,不料脚下一拐,将银框内的两颗宝石飞落凡间,一颗落到当今的岩仔寨,后称火岩石,一颗落到当今的云居埠境内,因其状似老虎,且栩栩如生,故取名曰老虎石。
该石形状独特,坚韧无比,且石头上布满显然的燃烧孔,颇具研究价值和观赏前途,经专家初步考证,疑似天然陨石,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萍乡纯阳观
据《昭萍志略》载:纯阳观始称庵,宋时依岩结茅,及明复以瓦。天顺年间(1457~1464),知县王施率邑人王廷兰在此建纯阳殿。武宗正德九年(1514)知县胡佩又增建钟鼓楼。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增建避尘轩、濯缨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县王鉴信佛,并将纯阳殿改称横龙寺。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胥绳武于此建四奇亭、沈流桥于寺后。至道光(1821-1850)重修,咸丰(1851~1861)又补葺,成前后两栋(即两庵),布局统一,结构精致,中间建有独具匠心的18拱长廊,连接上下两庵,其建筑形式精细独特。内供佛像,香火接连不断。历代文人学士,多有题咏。解放前夕,横龙寺衰败,混乱杂驳。至1947年,横龙寺仅有一个和尚,无法治理,便将寺院及其附属田地、山林所有出卖给道教徒李天泰、刘阳映等18名道人。从此,便由道人治理,并改寺庙为道观,即今纯阳观。解放后,纯阳观一度衰落,道人寥寥无几,非常是“文革”期间,神像被毁,道人都被逐出,纯阳观先后被市郊区农业中学、市商业局疗养院、
萍乡铁路部门所占。直至1984年,萍乡市人民政府协同各方落实宗教政策,才又把纯阳观交由道人治理,并确立为萍乡市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6年,老主持李天泰仙逝,其徒刘阳映嗣其业。几年来,刘阳映率领全观道众,募捐集资,节衣省食,加之自我那独特的医术,非常是治小儿麻痹等,有独到之处,远近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其为当地乡邻父老行医看病不辞辛苦的无量功德,感动了地方父老,一起为纯阳观恢复集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历经3载,将纯阳观修葺一新,已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
修复后的纯阳观,十分壮观。山门上书:“欲寻古迹休疑僻,试饮灵泉亦有缘”。进山门往里,为第一殿,名曰“灵宫殿”,内供王灵官。“灵官”生得凤嘴银牙,赤面三目,手持金鞭,脚踏风火轮,其形貌英武逼真。道教谓之“统百万貔貅之神将”,又谓“开山护法大师”。其像高近2米。“灵官”右边有逍遥门,左有云集门。过逍遥门,有一井,名曰“天井”,是纯阳观一大景点。井中泉水冬温夏凉,长流接连不断,与门外清泉相通。井的四周有石刻曰:“倚槛会真帝,临池识化机。流水天然起,游鱼自在缘。鉴开天一色,沼净月孤园。活泼宜观水,飞腾欲问龙”。道出了天井特色。过天井,是纯阳殿,内供“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即吕洞宾像,道教奉为祖师。纯阳殿,便是纯阳观独具匠心的“18拱长廊”(现存16拱)。每拱长宽各丈余,由下往上,步步升级,很有特色。穿过长廊,便到纯阳观上栋殿宇,上栋有两层殿宇和道众单房、老主持祖堂等。其首殿曰“慈航殿”,内供“大慈大愿观世音菩萨圆通自在天尊”,或谓“慈航道人”,故曰慈航殿。再往里走,便是观内最终一层大殿,名曰“三清殿”。内设“清微天宫”、“禹余天宫”、“大赤天宫”三大神龛,神龛下区别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像高2米,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其殿宏伟壮观,气势磅薄,殿顶为立体八方莲花圆顶,两旁配有“天窗”对“地池”,其建筑形式别具风格。三清大殿之后,依岩有一古洞,可容上百人。现在,纯阳观正以崭新的面貌,在迎接着五洲四海的香客及游人。
江西
萍乡市横龙洞纯阳观,现在是一座静雅的坤道院,坐落在江西萍乡城西门外5里处。这里群山叠障,幽僻奇绝,洞四周青翠围绕,内有清泉纵地潜行,涓涓泉水清澈透底,透入阶下而为池。虽不可以与遐迩闻名的三山五岳媲美,但以独有的自然风景和别具风格的建筑,亦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游人。
(六)三侯寺
座落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距萍乡市城区约8公里,距安源约6公里,是萍乡的重要旅游景点,来萍乡观光者到了五陂镇大都先必前往三侯寺。三侯寺旧称三侯庙,又称张相公庙。创建于明崇桢二年(1629),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临南河水,南靠乌龙山,西傍三侯古桥,北对册冈宝刹。
据地方史籍《昭萍志略》载:“萍南大田有三侯,屡著灵异,里人所建,以祀张相公”。“尝读唐书张宏靖传,三世皆宰相,封侯,时号三侯张相公家,今三侯庙亦张相公”。寺中祀祭之张相公,并非唐代张宏靖,只是借其义,祀祭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张景鸿,字逸云,号康,湖南济阳人氏,弱冠中秀才,后又精通岐黄之技。为避祸难,奉母离乡,飘泊至山清水秀的横头洲,自称横头洲子,设馆教书营生,且以所学之医术,常为乡邻治病,助药贫困者,其育人济民之高尚品德深孚众望,皆称张相公。明崇桢二年(1629)秋,瘟疫蔓延乡里,民众惶恐不安。张相公得一梦:洲上的井水已含毒,切不可饮用。梦醒,惊骇异常,起床告知乡邻。天亮后,张相公立于井旁,劝阻前来汲水的乡民。然,乡民不信,执意取水,张相公既急又无奈,手掬井水先尝,当场暴亡。众皆失色,号啕恸哭,既为张相公舍已为人的善举义举所感动所震撼,更痛心疾首地悔恨未听劝阻,致使张相公英年早逝。在此,建寺立像,奉为神灵,晨夕拜谒,长年祀祭。
三侯庙依山就势而筑,有北向南,由低至高,三栋两层,典型的清代宫廷式建筑。整座寺庙由山门、中门、戏台、茶楼、张康真人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慈云阁、相公楼等建筑,构成一处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群,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张康真人殿是三侯庙建筑群体中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三进土、木、砖结构,风火山墙硬山顶建筑。前为二道木制空格花隔门,后墙和山墙楼下均为三合土水砂墙,楼上为窑砖墙伴,无开窗。内有九对抬梁式方形石柱支撑, 采纳梁、柱、檩、椽,阴阳卯榫方法,并配以雀替,两处八角藻井一处罩亭及天花板平楼。前殴与中殿交接处有一中心天井,后殿靠中殿处有两处边墙天井排水采光,后殿上厅有一高大的二层花格楼台式可采光的八角形罩亭。建筑结构中的花拱、插拱是当地的典型代表,起到南方地区建造方法和风貌。2005年发布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三侯庙是当地祀奉舍己救人的张康而建。张相公,名景鸿,字逸云,号康,湖南浏阳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因兵乱--隐居萍乡大田,以教书育人,行医为生,明崇祯二年以身试井毒暴亡,葬于后山乌龙山上。现在寺庙后的乌龙山上仍完好地保存着张相公的墓葬。
横龙寺座落于安源区城郊管委会长兴馆村西1.5里,占地面积794.88平方米。市级文物爱护单位。现名纯阳观,它历史悠久,建寺时间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唐代时称鸣龙寺。武则天称帝期间的证圣元年(695年),曾派员降香鸣龙寺,并由诗人、朝廷官员宋之问题匾额“鸣龙寺”。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萍乡县鸣龙寺在县西南六里,额则天证圣元年宋之问所书,有回鸾返鹊之文,今在。”跟随岁月推移,鸣龙寺衰败了。据《昭萍志略》记载,北宋时有人在此依岩结矛为庵。明代初年覆以椽瓦,明天顺年间知县王施摔邑人王延兰建殿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纯阳观,同时更名为横龙寺。此后经历多次修缮。
山门上镌刻“横龙寺”三字。庙宇为前后两栋,中间由十八拱长廊相连。前殿纯阳殿系前后堂式二分水硬山顶,面阔13.29米,进深25.55米。门额题“纯阳观”,联曰:“欲寻古寻休疑僻、试饮灵泉亦有缘”。前殿厅堂之间天井中有一水池,清泉从地下喷出,清澈透人,四周围以石栏杆,池中有石龙头,均为明代风格。后殿三清殿面阔11.45米,进深20.61米。大殿顶拱为木结构八卦装饰,起到浓郁的民族风格。前后两栋均面阔三间。十八拱为绵延向上的拱形走廊,由十八个砖砌拱形构成。蜿蜓曲折,逐级而上共为七级台阶。各拱之上盖有瓦料,用以遮阳避雨。十八拱长廊长25.55米,宽13.29米,每拱的大小约一丈见方。“十八拱”建筑样式颇具特色,堪称横龙洞一景。
(七)秋收起义纪念碑
萍乡是秋收起义策源地。1927年初,毛泽东在安源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并于九月九日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第一次高举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为纪念这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历史事件,1998年六月二十一日,0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萍乡市建立秋收起义纪念碑;2000年八月二十七日落成。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中心广场的主轴带上,紧临城市主干道建设路。秋收起义广场是为纪念秋收起义而建设的纪念性广场,座落于萍乡城北新区,占地300多亩,以新建的昭萍桥为中心,萍水河为纽带,四个块面组合而成。广场以秋收起义纪念碑为重点,南向中轴线上设置五彩缤纷的音乐喷泉和蔼势恢宏的秋收起义纪念馆,园林小品将广场装点成多处供活动、休闲的地方,使广场兼有娱乐、展览、购物和-等综合功效,成为萍乡市区活动中心和市区风貌的重要标志。秋收起义纪念碑碑高30.9米,占地面积151平方米,巍然屹立,气势雄伟。纪念碑基座内设有电控设备,长城堡四角和碑顶部装有活动彩色射灯;基座周围有绿化区域;纪念碑基座四周设有较大的平台,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景观。纪念碑由“9”字、浮雕、题词、长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徽标、碑柱、火焰(火炬)、五角星、碑文、红旗、山川、稻穗等图案协调配置、有机组合。长城堡连碑柱27米,基座27级台阶、高3.9米,碑柱顶部正面与背面造型为两个“9”字,连缀起来表示秋收起义的时间为1927年九月九日,同时又有“九重天”的寓意。长城墙上的火炬和基座侧边的火焰,表明秋收起义之火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刻在基座南、北面的毛泽东的名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相吻合。纪念碑基座正面为碑文,其它三面按顺时钟方向镶嵌三幅用花岗岩精心镂刻的浮雕,依次为《张家湾的红灯》、《霹雳一声-》和《转战上井冈》,展示了秋收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碑柱正面和背面区别镌刻-总书记题写的碑名:“秋收起义纪念碑”和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全词。碑身有线刻的猎猎战旗和崇山峻岭,表明秋收起义是中国0领导和工农兵联合的武装斗争,第一次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并转战井冈山创建革0据地。秋收起义纪念碑被中宣部发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地方,也是萍乡市的标志性建筑。
(八)萍乡孔庙
萍乡孔庙(含大成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月台、大成殿、明伦堂)
萍乡孔庙,是在中国已知的22座孔庙中兴建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孔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乡市南正街的宝积寺后,北宋时兵毁。自南宋后经过八次迁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
孔庙,1987年就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早在1981年时,萍乡孔庙就被辟为萍乡市博物馆,在大成殿西侧的训导斋和明伦堂内,还有萍乡古代文明陈列馆。有着“世界罕见、亚洲第一”之称的巨型千年灵芝,以及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都曾在这里展出。2010年,萍乡市博物馆迁出了孔庙,搬到了新的地址,孔庙则变成了博物馆的一个分馆,时常举行一些关于孔庙文化的展览。
大成殿前檐石柱上云龙缠绕,露台石栏望柱上雕刻的千年龟、千年鹤栩栩如生,露台前的石阶上蟠龙盘踞,精美古朴,叫人不禁惊叹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
大成殿上悬着一块刻有“道冠古今”的横匾,寓意孔子的道义称冠于古今。旁边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立儒说施仁爱传德政授弟子万世师表”,下联是“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千秋圣人”,此联充分总结了孔子的一生和功绩,显示了萍乡人民对孔子的极力尊崇。难怪楚萍之地,自古“人文蔚起,硕儒鸿生”。
大成殿的西侧是训导斋和明伦堂,旧时就是学子们求学读书的地方,已辟为萍乡古代文明陈列馆,它以我市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为线索,推荐了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悠悠古城的持久岁月及灿烂的古代文明。
孔庙里,有两样东西不可以不看。其一是那巨型的千年灵芝。该灵芝是2003年十月从武功山的原始森林中采摘来的,重为55.5公斤,长107厘米,宽53厘米,被誉为“世界罕见、亚洲第一”。
跟随观赏的角度不同,似千年老龟,似出浴少女,似巨型蝙蝠,似开屏孔雀,令观者莫不啧啧称奇,真不愧是大自然的精灵。
其二就是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最早是在2002年八月发觉的,总共有243枚之多,有一块标本上竟然有22枚之多,这不可以不说是萍乡远古时代的生命奇观。
(九)安源毛泽东旧居
1921年十月,出席中共一大后回到湖南的
毛泽东,创建了中共湖南支部,并亲自担任书记。因为安源座落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当时安源工人运动归属于湖南党组织领导。为了贯彻党的一大决议,
毛泽东于同年秋季来到安源开拓工人运动。
毛泽东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一师附小主事(相当于校长)。他利用这个公开身份,以走亲访友、参观访问、推广平民教育的名义,来安源考察,住在八方井四十-。
这栋房子是萍乡煤矿建矿初期由矿局建造的职员住房,位于安源煤矿总平巷西侧约80米处,是一栋三间砖瓦结构的平房,面积约100平方米,当时是萍矿总平巷甲段段长毛紫云,人称毛师爷的住房。毛紫云是湖南湘潭人,和毛泽东的父亲是故友,共同在长沙做过米买卖。毛泽东就是利用这个同乡的关系住在这里。中间是堂屋,左边一间便是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毛紫云还找来家中挑水的工人张竹林做向导,陪毛泽东四处走走。
在安源考察期间,毛泽东深入洗煤台、锅炉房、餐宿处等工作处,下到矿井最艰难的工作面和工人促膝谈心,与工人同吸竹脑壳烟,广泛地接触工人,进行调查研究。从谈家常入手,了解工人的疾苦和安源的阶级状况,并因势利导,用工人亲身经历的苦难事实,用马列主义的道理教育和启示工人的阶级醒悟,使工人认识到受苦不是命里注定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工人阶级要改善自我的地位,就要靠自我的团结和斗争,打倒剥削者和压迫者。
通过此次考察,毛泽东亲身体验到安源工人的痛苦生活,对工人的思想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并初次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在对安源工人运动的调查研究当中,从而使他的革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更加明确了他的革命方向,确定安源将是工人运动很快开展起来的地方。同时工人也从同毛泽东的谈话中,懂得了团结起来的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作了重要铺垫,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求实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1939年萍矿倒闭后,这栋房子一直按原貌保存下来,并为市民居住。八方井四十-历经数年风雨虽几经维修,至今仍保持原貌。
2006年十二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
(十)毛泽东、李立三1921年冬来安源旧居
座落于安源镇老后街的安源刘和盛饭店,是毛泽东、李立三等1921年冬来安源考察时住过的地方,始建于民国五六年间,系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坐西朝东,建筑面积85平方米。
安源镇老后街是当时安源比较繁华的街道,这一带有好几家大饭店,而刘和盛饭店设备简陋、价格廉价 ,一些工人、农民常在这里食宿。毛泽东、李立三为了方便与群众接触,就挑选这家小饭店住下了。随同来的宋友生、张理全是长沙甲种工业学校的教员,他们有些学生在安源当机械工人。毛泽东、李立三就是利用这层师生关系,广泛地接触、发动和组织工人。
第二天,张理全、宋友生顺利地找到了周镜泉、李涤生等几个曾在长沙甲种学校读过书的铁路工人,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参观了八方井、炼焦处、洗煤台等各个工作处结识了相当多的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并邀集工人晚上来刘和盛饭店谈心。在交谈中,毛泽东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为了解释团结的重要性,毛泽东顺手拿起饭桌上的筷子说: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断;一个人的力量算不得什么,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工人们听后,纷纷要求组织起来。毛泽东提议要以解除工人所受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将路矿两局全体工人组成一个团体,取名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他还向工人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各地工人-等新鲜事。工友们在刘和盛饭店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夜晚,也明白了自我拯救自我的道理。
这栋房子最初是原安源工人陈康立五叔的,随后卖给店经营业主刘胜山,刘家首先开豆腐店,后因买卖不好改开小饭店,店前还挂有“刘和盛”的招牌。
1939年萍矿倒闭后,饭店停开,店主搬走,因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终因无人治理而崩塌。1968年根据当年尾随毛泽东来安源的张理全和安源老工人的回顾,按原貌对房子进行了修复后并陈列开放,供游客参观。
1984年十月,被列为萍乡市文物爱护单位;2018年三月九日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