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萍乡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8 14:2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位置概述  
萍乡,江西省地级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座落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吉安市接壤,南与吉安市和湖南省株洲市毗邻,西与湖南省株洲市相连,北与湖南省长沙市交界;地貌较为复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境域国土面积3831平方千米,辖安源、湘东2区和上栗、芦溪、莲花3县。市人民政府驻安源区白源街道玉湖东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萍乡市常住人口为1804805人。2020年,萍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3.60亿元。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萍乡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核心区域,同时接受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南经济区的辐射。境内沪昆铁路横穿市内腹地与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相连。319和320国道呈十字型在市区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通全境。市中心城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120千米,起到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萍乡安源早期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地区,毛泽东曾9次来到萍乡和安源。安源,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小团体(支部)。从安源煤矿走出了13位工人将军。著名人物有刘凤诰、文廷式、朱益藩、凯丰、高自立、吴运铎、吴学周、陈述彭、甘祖昌及妻子龚全珍、喻宜萱、黄海怀等。  
2022年,入选江西省第一批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名单。  
二、文化事业  
截止2018年年底,萍乡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含个体),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4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30.37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5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5%。国家一级图书馆:萍乡市图书馆、莲花县图书馆。  
三、地方文化  
1、市树  
香樟树是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产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2017年十一月三十日,萍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最后确定香樟树为“市树”。  
2、市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2017年十一月三十日,萍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最后确定杜鹃花为“市花”。  
四、方言  
萍乡方言是介于赣、湘而方言之间的一种地方方言,源于楚国,经过其它方言编钟而来。萍乡方言使用范围北至福田、彭高,南至高坑,白源,西至青山、大城,方圆约五十里地。而事实上,一离开萍乡城,萍乡方言还有不同的变种。赣方言以南昌话为标准方言,湘方言以长沙话为标准方言。就萍乡全市而言,宣风话受宜春话的影响比较大,与萍乡话的距离比较大,麻田、张家坊受安福话的影响比较大,上栗话受浏阳话的影响比较大,老关话受醴陵话的影响比较大,排上话受攸县的影响比较大。芦溪话介于宣风和萍乡话之间,湘东话介于老关和萍乡话之间。以这种推,萍乡话受芦溪话、湘东话和上栗话的影响,介于三者之间,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方言,比芦溪话更接近湘方言,比湘东话更接近赣方言,显得柔和、动听。  
五、名字由来  
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故称。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在公元806~820年编的《元和郡县志》记载了萍乡地名,并解释“此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  
一说春秋战国时,楚昭王路过萍乡,在过河时见河面上游有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楚王派使臣带着那物和礼品去请教孔子。孔子见物惊喜地说:这是萍实,乃吉祥之物,仅仅有成霸业的国君才可以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不解,:问:先生怎么晓得是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民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而赤,剖而吃了,甜如蜜”。所以我晓得。使臣又问:萍实常常能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集天地之精华而成,千年也难得一遇啊,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明祝贺。使臣回去后,将孔子的话告诉楚王。楚王听了很高兴,对孔子的博学多识赞美不已。随后,人称这里为萍实里,又叫萍乡。  
六、宗教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海内外。  
七、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我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创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又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浏阳金刚头,渐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可知,上栗的鞭炮生产早于浏阳和醴陵。据老艺人回顾,萍乡上栗从明朝开始做鞭炮,到清朝时,各家各户生产已很普遍。清康熙以后,上栗成了爆竹生产、销售的集散地。  
清末民初时期,上栗从事爆竹生产和经营的厂家、作坊发展到上百家,年产爆竹两万箱以上。民国时期,上栗爆竹出现了更为兴盛的发展势头,不但有外商云集上栗设庄收购并转销,本地一些爆竹业主,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转变为生产与收购转销并行,从而使他们成为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如“荣茂隆”就是这么。当时生产的爆竹品种主要有“顿鞭”“八扣”“加花”“满地红”“寸金”“顶堂”等。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栗花炮生产工艺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鞭炮生产为例,从纸张到成品大体要经过15道工序,即裁纸、扯筒、褙筒、洗筒、腰筒、括底、干燥、上硝、封口、钻孔、插引、扎颈、结鞭、封装、成箱等。八十年代后,通过历史的技术积淀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上栗人广开思路,探究出了花炮生产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制作出了多种创造花爆的机械,一些传统手工生产技艺逐一被机械化生产或半机械化生产代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减少了生产成本,增大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腰纸刀、架、引爬、硝筒、签子、刮子、扯凳(卷筒)、磕刀、钻板、钻子、盘子、硝筒等;现代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分纸机、扯筒机、制引机、制硝机、刮底机、切割机、烘干机、插引机、结鞭、封装机等。  
上栗人历来有仰慕爆竹之神、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民间对爆竹始祖李畋的信仰和膜拜古已有之。早在明洪武三年,便在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另外,上栗人遇有喜事都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逢年过节,通常会买几挂爆竹祭神拜祖,非常是春节期间,人们会连续接连不断的燃放鞭爆,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常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栗的烟花爆竹业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由传统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化生产,品种由原来的四大类400多个品种发展为12大类1200多个品种,并有“高空火箭群”“互伦西亚柑子树”等21个新产品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1987年八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4届国际烟花节大奖赛上,江西省代表团获得集体第二名,当中由上栗生产的“绿林军”“煤城夜景”等7个产品获奖。2000年五月,上栗县成立了花炮工业治理局。到2006年,上栗全县已拥有新建和已建的花炮厂1059家,主要分布在上栗、金山、桐木、鸡冠山、长平、福田、赤山、东源等乡镇,产品远销全国各省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莲花打锡(第四批国家级)  
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日前仍有50多名锡匠活跃在街头庙背等村。  
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造型各异的锡器,仅靠剪子、矬子、锤子、量尺等简单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等工序,就落落慷慨的呈现了出来,这当中的功夫全在手上,故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九、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跟随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一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跟随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一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春锣由一人演唱,演唱者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15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小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在演唱之前或间歇之中,演唱者挥动鼓签、锣槌,敲打出|仓冬冬仓|仓冬冬仓|仓冬冬仓冬冬仓冬冬仓的锣鼓节奏,然后左手用鼓签击鼓沿为板,开始演唱。  
春锣用萍乡方言演唱,它的基本唱法是七字句,有的时候为了增加节奏的变化,它也采取戏曲中的垛板滚唱,这些音调与萍乡方言结合很紧,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一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咚呛”的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棉、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相传通常艺人唯独不大敢进中药铺,即使店主酬劳丰厚,那数以百计的中药名称往往令艺人们怯而止步,望着这令人唾涎的丰厚偿赐而不敢问津,诚然也有敢吃这个肥?的“大师”,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  
萍乡春锣的起源,春锣产生于春季,早先的农民对季节变化含糊不清,为不延误农民播种,每年春天,朝廷就派人到乡间鸣锣告示,提醒农民耕种。跟随日历的普及,春锣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流传至今。日前还没有发觉历史文献中的确切记载,从南唐后主李煜书写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大祖朱元璋提倡百姓贴春联以庆迎新春。尽管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否与萍乡春锣有缘则无法断定。根据萍乡春锣传统唱本中的叙述和民间传说,萍乡春锣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二是“迎春接福”说。三是“周吴”二姓说。春锣的通常认为由民间“报春”演变而来。旧时历书未普及,报春人就身背锣鼓,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歌,挨门串户提醒人们及时播种。历书普及后,春锣慢慢演变成祝贺新年、传吉报喜、说唱人物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艺人的流动演唱还把春锣传到了宜春、万载和湖南澧陵、浏阳等地。  
1956年,春锣艺人荣孝善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上表演,开创了春锣登大雅之堂的先例。1998年、2002年,作为江西惟一的代表曲种,萍乡春锣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了第三、四届中国曲艺节。春锣俨然成为萍乡的一张“文化名片”。从单人唱发展到两人或多人唱,单纯的锣鼓伴奏到增加二胡、琵琶、唢呐等乐器伴奏,萍乡春锣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新。但没有专项经费,短缺活动场地、设施,专业创作人员和演出人才青黄不接,这也是春锣这一民间珍品当前的现状  
春锣在萍乡有近200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的农民对季节变化含糊不清,为了不耽误农民播种春耕,朝廷每年春天就派员到乡间地头鸣锣告示,动员农民耕作。跟随日历的出现和普及,春锣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于是,从解放前开始,每年的正月一些略懂说唱艺术的民间艺人就以手里敲着锣鼓、口里用萍乡方言唱赞歌的形式走村串户,以求得主人恩赐的一些钱币。春锣,当时成为了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萍乡一批民间说唱艺术的活跃分子将萍乡春锣进行艺术加工,在唱腔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在50年代,当地著名的乡间艺人荣某将萍乡春锣敲到了北京天安门,唱进了人民大会堂。为了提高萍乡春锣的艺术品味,萍乡市采茶戏团原副团长雍开全将清唱的萍乡春锣进行了配曲,在唱腔上将萍乡采茶戏的反情调融合在萍乡春锣里。克服了该曲种原先唱腔低调,吐字不清等弱点和缺陷,使表演者的唱腔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克服了原先乐器单一,一个人独自“作战”的局面,使一些大型的乐器也为这门独特的说唱艺术服务。  
它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和简便灵便的演唱形式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一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咚呛”的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2]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棉、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  
萍乡春锣的起源,日前还没有发觉历史文献中的确切记载,从南唐后主李煜书写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大祖朱元璋提倡百姓贴春联以庆迎新春。尽管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否与萍乡春锣有缘则无法断定。根据萍乡春锣传统唱本中的叙述和民间传说,萍乡春锣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二是“迎春接福”说。三是“周吴”二姓说。  
民间相传较多的是由“报春”演变而来。旧时,每逢春节过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门串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农事季节,提醒人们及时播种耕田。跟随时代向前推进,历书慢慢普及,春锣的演唱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祝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一发展到说唱人物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同时,因为艺人的流动演唱,春锣也由萍乡的市区、乡村而流传到宜春、万载等县和邻近萍乡的湖南醴陵、浏阳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锣艺人和业余演员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制造了集体演唱的形式,增加了伴奏乐器和舞蹈动作。同时编写了相当多新曲词,赞叹英雄榜样人物,讽刺批评人民内部的旧思想、旧习俗,使萍乡春锣得到了新的发展。  
春锣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艺术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魅宝。春锣曾于1998年代表江西省参加在内蒙古举办的中国第三界曲艺节;2002年又一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四界曲艺节。几年前,相关部门第一次将萍乡春锣录制成磁带推广,受到居民们的热烈欢迎。  
十、莲花茶灯舞  
“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  
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它通过多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  
“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间有道白、滑稽多趣。服装、道具颇具地方特色。“茶灯舞”的音乐热烈欢快,茶歌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茶灯舞”曾多次参加省、居民间艺术节演出,在附近周围市县影响较大。  
十一、上栗牛带茶灯  
上栗,扼吴楚通衢要地,为湘赣边贸重镇。  
上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源远流长的傩文化,誉满全世界的花炮文化,有永驻青史的革命文化,有风光无限的旅游文化等。上栗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傩文化之乡”。  
上栗的民间灯彩品种甚多,分布地域广,各乡镇村落不但灯彩活动频繁、普及,并且参与活动的人数多。有句民谚:“三十晚上咯火,十五晚上咯灯。”上栗的牛带茶灯自元朝流传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慕和欢迎。  
十二、芦溪古城独角缩龙  
芦溪灯彩艺术的种类较多,如鱼灯、狮灯、划旱船、板凳龙等,尤以缩龙最为出名。芦溪缩龙起源于芦溪镇古城村,相传为家住芦溪镇新田村严家冲的明代宰相严嵩远房族人从北京按图索骥而来,因严氏家族势单力薄,无力发起缩龙表演,遂联合古城村民一道行事。经几百年变迁,这条缩龙就保留在古城。缩龙的特点是:形体庞大,长约30米,直径0.5米,龙头重达30公斤,制一条缩龙要用500公斤竹木等用料;形状逼真,造型独特,尤以“独角龙”为全国罕见;雄壮恢弘,声势浩大。表演需150人。当中牌灯手40个,鼓乐手50个,执龙表演的约60人。在锣鼓、唢呐、鞭炮声中,牌灯手开道,执龙者边走边舞,并不时地施放地铳,近10只通红的小鱼灯在黄色的缩龙前后左右上窜下跳,绵延百余米。缩龙表演分为金龙闹海(大之图),盘龙绕柱(绕屋柱),真龙报春(闹新年),神龙归位(团龙)等十余个小节。最绝的表演是“团龙”,若大的一条龙,数十个执龙者层层叠叠如宝塔盘旋而上,龙头居顶,龙尾在龙头前舞动。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古城缩龙赞美不已。称该龙乃溶鳄、蛇、鱼、犀牛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象,属河姆渡图腾文化,起到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十三、安源傩舞(第四批省级)  
高坑镇新华村,曾是唐“东海平浪王”杨泗将军抗击贼寇的战场。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且镇内分布较广。唐、葛、周是傩事话活动中尊奉的主神。高坑傩舞俗称“仰傩神”“耍傩神”,又因舞步需要踩在锣占上而称“踩锣”。“耍傩神”分四步进行,请神、出庙、跳傩、封洞。每年腊月二十四至元宵节傩队的主要傩事活动,跳傩的人员净身洁手,到庙内穿服装,戴面具,开始每年的跳傩活动,到各村挨门沿户“扫堂”驱邪,一路锣鼓遍爆齐鸣,每个傩面起到一段舞蹈,舞名以面具神名而定。现发展到重大庆典活动也跳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盛,消灾除役,驱役逐鬼,赐福纳吉。以成为人们的精灵说,无人共感的对象,从此以后,尊奉傩神便世代传袭下来。虽经长期的发展变化,傩文化源远流长,涉及了我们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十四、安源面塑(第四批省级)  
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多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机灵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十五、萍乡花果手工工艺(第一批省级)  
安源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既起到食用价值,又起到观赏价值。它是由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鹅明豆等四时果蔬的根、叶、茎、花、果实经过(选料、洗净、切叠、挤压、雕刻、编织、水浸、烫煮、保色、定形、糖腌、烘烤)十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制作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质素,非常是一些用橙腔、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起到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医治保健功效,是名符实际上的绿色保健食品.是大众休闲、馈赠亲友和款待顾客的珍品。  
就手工工艺而言,安源花果作为传统食品在全国是唯一的,人称“中国一绝”。其花型有的似剪纸,有的似镂空玉雕,共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种。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入选2006年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十六、湘东旱龙船(第四批省级)  
位于赣西边陲的湘东区民间有句俗语:河里赛水龙船,岸上划干龙船。划旱龙船也叫划干龙舟,因靠近萍水河湘东段,是湘东端午节前后由来以久的一大民俗活动。据老《萍乡县志》和《湘东诗苑》第一期里记载,湘东划旱龙船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83年前后任萍乡知县的胥绳武所作的萍乡竹枝词为证:“东去湘西写官板,西下湘东浆倒划,中五十里船不到,两岸桐油兼苎麻”。当中浆倒划是划旱龙船一个特有动作。  
十七、萍乡采茶戏(第三批省级)  
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一发展壮大而构成的,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  
日前,萍乡采茶戏剧种语言为萍乡城区方言,唱腔主要为川调、神调,也有茶灯、歌腔等杂腔小调,各行当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鼻音悲痛欲绝性腔滑音等特殊的演唱技巧使萍乡采茶戏唱腔起到独特的风韵。  
萍乡采茶戏被誉为“江西的评弹”,在中国梨园曾获过很高的荣誉。20世纪50年代就有《寨上红》和《安源大1》的主要唱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还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次、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奖、中国剧协曹禺文学奖、田汉戏剧文学奖等戏剧界多种奖项。  
十八、莲花血鸭烹调技艺(第三批省级)  
“莲花炒血鸭”始于南宋末年,数百年来,一直为县民所喜食。“莲花血鸭”对原料要求高,烹调技术独特精湛,因而代代相传,并流传至各地。“莲花血鸭”作为江西省民间特色菜之一,声名远播,是莲花唯一上了国宴的佳肴。  
“莲花血鸭”店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既起到重要的经济价值,也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  
十九、上栗皮影戏(第四批省级)  
上栗皮影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它是一种用灯光照耀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上栗皮影戏节目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七姐下凡、西游记、仁贵征东、粉妆楼、封神榜等曲目,是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十、上栗傩舞(第三批省级)  
上栗傩舞的表现成分可详细划分为动作、姿态、步伐、技巧四个方面。上栗傩舞动作风格独特,舞姿和步伐优美精湛,变化多端,其表演技巧套路清楚,结构严密,布阵精致,线点流畅,跳跃得体。上栗傩舞还伴有念白和音乐等表演艺术。  
上栗傩舞2010年入选为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二十一、莲花哦嗬歌(第四批省级)  
“哦嗬歌”是一首五声音阶、落音(6)的调式山歌。音调刚劲,高昂激越。旋律生动优美,舒展开阔,饱含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节奏自由,易于表达歌曲内在意境。旋法一上一下,一高一低,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起唱时风味独特的甩腔,引人入胜,展现出歌曲的魅力。结束时一声高亢挺拔的“哦嗬……喂”号子声,彰显特色,余韵悠扬,回味无穷。歌词简洁精炼,朴实无华,有的时候触景生情,自编歌词,即兴演唱,活泼生动,颇有情趣。曲调地方色彩深厚、浓郁,富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哦嗬歌”的演唱形式通常为单人独唱,也有两人对唱,多人齐唱。有在崇山峻岭中砍柴伐木时唱,也有在田园沃野中耕种收获时唱,有在劳动生产中引亢高歌,也有在闲庭闲逛时放声歌唱。歌声时而在山谷中回荡,时而在田垅中飞扬,时而划破晨曦长空,时而缭绕黄昏夜幕。朴素、明朗、优美的旋律,清脆刚健、昂扬激越的“哦嗬歌”声展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漂亮画卷,为大自然点缀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二十二、萍乡中元节习俗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即“鬼节”,是中国汉族的民俗节。按传统习俗,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辈亲人进行祭奠、悼念活动。萍乡通常家庭“过节”的方法是: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祭品”,摆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点上香烛,另三席摆上餐具(饭碗、酒杯、筷子、汤勺),在桌前烧纸钱,就算是请已故亲人吃“团圆饭”,连续摆放一段时间(通常15分钟左右),意为先人们在就餐,后放鞭炮,意为先人们“吃”好了离席。这个仪式结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烛,家人共同就桌吃饭(吃“敬”过祖先的这桌菜)。  
晚餐后“烧包”(包能够提前准备好),“包”是用纸做的,其大小很随意,大的如4开报纸大小,小的如16开纸大小;包内装纸钱和其它的如纸做的衣着、“金”条、元宝之类,装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能够一人一包,也能够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写上“烧包人”、“烧给谁”、“什么时候烧的”等内容,通常按竖式书写,分三直行(类似写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写烧包人的名字及与“受领”包的先人关系(自称),格式通常为“孝男(对父辈自称)或孝孙(对祖父辈自称)某某虔备钱财(或衣钱)一包奉上”(也能够二代人名字同时写上,区别称呼,如墓碑上的写法);中间一行写受领包的先人姓名,通常格式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辈分按实际类推,总之是与“烧包人”的辈分对应)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人则写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边直行写“烧包”的日期,通常写农历,现在年就写“公元二O一O年庚寅农历七月十五日火化”;写好字后要用畜禽(猪、鸡、鸭)的鲜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称为“祭包”,注意鲜血不可以濺在“烧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有“凶”)。  
烧包通常在野外进行,选一离住宅不远的空旷地,在地上铺上火纸(草纸),将准备好的纸包堆在草纸上,点上香烛(通常点3支香、2支蜡烛),摆上“符盘”(通常是肉、鱼、鸡、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饭、筷子),一切就绪用散的纸钱点燃纸包,纸包所有烧化后放鞭炮,表明整个程序结束,收拾“符盘”回家。至此,中元节“过完了”。  
二十三、萍乡的结婚习俗  
萍乡人的礼节非常多,就看对方讲究不讲究。一定要提前买套金饰品交给女方家,做好女方婚礼服,给女方父母各准备份有脸面的礼物争取好印象,彩礼钱和女方商议好金额和返回方法,你可不可以直接和对方家里讲,只能由女朋友去讲。迎亲时要准备些礼包,也要女友去问他家里人,给谁,给哪些人?假如对方家里简单,你也简单些,通常正规的男方婚礼西装是女方买,假如对方不提你也就算了。还有,萍乡人比较精明,礼数太多太繁杂,遇到不清晰的地方你最好装憨,关键是看你女朋友和丈母娘的,他们能够说你是外地人,一切从简,也能够说婚姻大事不可马虎,样样要到位。我以前不懂,和对方家里闹得很不愉快。  
萍乡人的礼节非常多,就看对方讲究不讲究。一定要提前买套金饰品交给女方家,做好女方婚礼服,给女方父母各  
萍乡的结婚习俗有:  
1、带你女友回家  
你爸妈通常要给你女友600~1000元不等的现金见面礼,表明相中准儿媳的见面礼。当然也有的爸妈回给儿媳10001元,表明你女朋友万里挑一。  
2、双方父母见面  
男方通常给相钱或看钱2800~6800元,较为一般的标准。  
3、彩礼钱  
通常给6.8万到8.8万元  
4、改口费  
通常改口费为1600元。  
5、准备婚房、订购首饰、买衣着、拍婚纱  
6、办订婚宴,领取结婚证  
二十四、萍乡傩庙的文化  
萍乡傩庙有众多独特的文化特色,笔者经调查,发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只以傩庙为中心。“有傩必有庙,无庙不成傩”。这句乡间俗语是萍乡傩文化的写照,泛指萍乡傩是以傩庙为基地:傩坛设在庙殿中;傩的祭祀在庙殿中举办;外出跳傩用的傩面具在庙中心设立洞,平常在洞中隐藏,外出活动和回庙需要执行出洞和入洞的傩仪;傩旗、傩轿、傩兵器、傩服装等全部物件集中在庙保管。这是萍乡傩文化在全国傩文化大家庭中的最大特色。四海八方傩文化的地方,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从前大多数是集中在祠堂或村寨。即在祠堂或村寨的重要位置设置傩坛,将祭祀主神傩面具安座于傩坛,将祭祀仪式、傩舞傩戏用傩面具及全部傩用品平常集中在祠堂或村寨中保管,节日和庆典日在祠堂或寨中祭祀。唯有萍乡,自古至今一直将家族祖先坛和家族的祭祀设在家族的祠堂,将傩坛和傩的祭祀另建庙供奉。古代的中国,尽管有些县或地区也建了少量傩庙,但像萍乡县这样整个地域清一色的“有傩必有庙”,全部傩文化活动是环绕傩庙为基础进行,并且传承一千多年不变,走遍中国和东亚也找不出第二个。  
傩庙分布密度大。明清时期,萍乡傩庙遍布,民间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萍乡傩庙多,分布密度大。有些地区的傩庙分布密度令人咋舌,如南坑镇的南坑村,一个村现反而有车湘、铁子山等4座傩庙。现萍乡有多个乡镇超过了10座傩庙。关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值得解释的是常有人把这句话说明为将军庙就是傩神庙。这属于典型的误读。萍乡的将军庙的确很多,但绝大多数不是傩庙。如:萍城东门的苏将军庙;原萍乡县城附近周围的后埠、山下、鹅湖、硖石、上柳源、流湾等地的韩浒将军庙;武功山地区几处立欧阳将军(欧阳頠)为福主的福主庙,南坑山田将军庙也是奉欧阳頠将军为福主;麻田沈子的沈胜将军庙等众多将军庙都不是傩神庙。这次田野调研发觉,全萍乡仅有3座供傩神的庙称为将军庙,且3座都是由于其庙或其建庙家族与外地有重要关联才称为将军庙的。  
傩庙的称谓不一。佛教称寺、庵、院;道教称观、宫;民间信仰通常称庙。萍乡傩的处所却很杂,如:一类称庙,××傩神庙,这是萍乡傩庙命名的主流;一类称庵,如德化庵、福崇庵、茅塘庵等,即使它们都是以傩神为主神的傩庙,却几百年来一直取名为庵;一类称祠,如东源乡的遵宣一祠、二祠、三祠;还有的称宫,如荷尧的天傩宫等。正由于这么,有一部分人进庙去看了、拜了,满以为拜了菩萨,却不晓得这是一座傩庙。  
萍乡傩庙不上山。旧时的萍乡傩庙一律不进山林不上山峰,而是藏匿在村庄之中。萍乡古傩与外省傩还有个不同之处是没有寺院傩,也没有请道人入傩。它不像佛寺,闻名国内外的杨岐一般寺及明山寺、福寿庵、双峰寺、显华庵、浒泉寺等众多名寺都是建在深山老林里。也不像那些道观,三国时期葛玄在萍乡武功山修道,把顶庵、中庵和脚庵全建在高山峡谷,登冈山观、玉皇古宫、天符宫、银凤仙山等众多道观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傩庙不去寂静的山林,而是建在村庄里或村头村尾,与乡民比邻而居,扎根于民众,做乡民的朋友和爱护神。  
完美的建筑组合。从前萍乡做事的风格,大都强调一个完整性。以萍乡从前乡村建房来说,只要有能力建房的农家,除了正屋侧房外,还需要另配有炊屋、火炉屋、厕屋,放农具杂物的杂屋,养牛的要建个牛栏屋,养猪的要建个猪栏屋,养鸡鸭的有鸡舍鸭舍。萍乡人在傩文化的信仰上,固执地认为相信傩则需要让傩有个固定住所而花钱建座傩庙,有了庙还得备正殿、侧殿、厢房、戏台、酒楼、香火亭、办公房、仓库、炊房、卫生间、杂屋、守庙人住房。总之是一应俱全。从前的大部分傩庙是这样,现在仍有一部分傩庙传承了这个特色,其建筑可谓雄伟壮观。这些傩庙建筑组合貌似大四合院(有开一至二个槽门的封闭型和多个出口的不封闭型两种),以傩神大殿为主体,殿门前几十米建傩戏台,大殿至戏台之间是大朝坪。大朝坪起到朝拜祭祀、看傩舞傩戏表演、庆典宴会、民间庙会、开会和宣传五大功效。大朝坪两边是将大殿与戏台连接的两层式酒楼。酒楼朝外是墙,朝内是空间,用于观看傩舞和戏剧,庙会时用于茶座、饮食。这种组合不仅是萍乡傩文化最明显的特色,更是萍乡傩文化传承爱护从古至今一直保持优势和走向成功的基础。这个结论不是推理,而是全面调查的实际结果。举几个例子,如湘东的下埠、刘家州、福崇庵、高塅、汶泉、黄花、湄源、赞化山等傩庙;芦溪的车湘、七保等傩庙;上栗的小枧、石洞口、上埠、江岭、塘下等傩庙。这些庙的一起特点是:说是傩神庙,实际是一座以傩正殿为第一主体,以戏台、酒楼、大坪为第二主体,且起到各种功效的四合院的建筑群。这种建筑群的功效适用了村民生活娱乐和政权行使权力的需要,使傩庙成了1949年之前乡村里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生产、生活、交际的中心,同时也增加了村民对傩神的信仰和傩文化的依赖。  
充满了文艺和文学气息。当你走近一所所傩庙,迎接你的有:一栋栋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的不同古建;一根根方形、圆形、六菱形、八菱形各种形状古石柱;一组组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各式斗拱;一扇扇什锦、菱花、万字长窗和格扇;一幅幅眼花缭乱的明、清各色彩画;一片片星光灿烂的顶棚天花;一副副雅俗共赏令人赞誉的匾额、傩楹联;一枚枚威严正直、形象各异的傩面具;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傩戏台;一场场手舞足蹈、感人肺腑的古傩舞。你会感受到惊叹和震撼,会为家乡深厚而多彩的传统文化自信和自豪。  
二十五、平常饮食民俗  
(一)食物的保存  
我们从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不屈的探究,也见证着我们的智慧。吾乡饮食一样这么。当中,吾乡人对食物的保存是颇具匠心的,吾乡人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熏、晒、腌。  
熏。熏是先将食物用盐渍,晾干后,再将其用烟熏。吾乡人把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食物一概称之为“腊菜”。腊菜的制作须在立冬之后,所以时天气严寒,食物不易变质的缘故。吾乡腊菜品种繁多,美不胜收。如:腊肉、腊肠、腊鸡、腊鸭、腊鱼等等,全部动禽、兽类均可制成腊菜。非常需要解释的是,吾乡不但荤菜可制成腊菜,并且还有很多蔬菜和豆制品也可制成腊菜。如腊芋头。芋头新鲜时并不好吃,在吾乡甚为廉价 ,吾乡人将其刨皮后,用渍肉后的剩盐浸泡一二天,再将其用绳子穿好,悬挂于烟火之中一星期左右。腊芋头食用时先将其用温水浸涨,切细丝方可。腊菜体现着一个家庭的殷实富足,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热情好客;同时,腊菜在宾客盈门的正月的冰天雪地里,又最能解主人的燃眉之急,所以,腊菜是吾乡人的最爱。还有,每有吾乡人须向外乡人送礼之际,腊菜往往是最佳礼物。据前人笔记记载,明朝时,江西人在朝为官者,多喜用腊鸡送人,于是,明人称江西人为“腊鸡”。  
不过,腊菜也有其美中不足之处。一是它不但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并且在熏制过程中还使食物产生了致癌特质。二是每至来年春暖花开之季,腊菜便会产生一种油漫气,腊菜滋味马上逊色八分。  
晒。吾乡位于亚热带,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晾晒物品,吾乡人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将食物晒至脱水,使之不易产生霉变,从而得以长久保存。吾乡蔬菜丰饶,邑人将豆角、青菜梗、茄子、苦瓜、笋、姜、辣椒等等。晒干后的蔬菜,食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其当成菜肴。每年青黄不接时,吾乡人以晒干的蔬菜为接济来渡过难关。而另外种干菜滋味迥乎平常蔬菜,所以也可以起调节口味的效果。非常须指出的是,吾乡人对辣椒情有独钟,一日无此君不可下饭,故干辣椒是每家必备之物。二是将其当成待客之零食。吾乡人的盐果子风味绝佳,其原料就是干菜。“老三片”中的红薯片,一样也是晒成的。顺便提一句,红薯在呈乡,曾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保存,主要也是通过晾晒的方法来进行的。  
并且,吾乡人还喜晒米粉肉。先用五花肉,切成三厘米厚的肉块,起腌后,拌成糯米粉、红曲粉、微量八角粉,至烈日下暴晒即可。米粉肉油而不腻,有一种独特的浓香。  
腌。腌是将食物加上盐、酒、糖等,与空气隔绝一段时日而成。腌制食物在吾乡饮食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吾乡腌菜最为经常见到的是“搓菜”。取上等大青菜、芥菜或萝卜菜,洗尽,沥干,晒至半干,加盐,用力搓,搓至其熟透再晒,脱水程度视个人品味而定(喜酸者,水分重些;不喜酸者,水分少些),将其放置于坛中,坛口封紧,在坛托里每天加水以此隔绝空气。搓菜在吾乡极为普遍,故在吾乡方言中,有“廉价 得像搓菜一样”的说法。霉豆腐也是吾乡人最爱的腌菜之一。冬至以后,将白豆腐切块,静置一个星期左右,待其发出香味,以辣椒粉、盐、红曲粉拌之,装坛,加少量优质白酒,有的加入冷油浸泡,密封即可(冷油:是将油烧红后,倒出冷却后称之)。辣酱也是非常大众化的腌菜。秋天,将新鲜红辣椒晒至半干,剁碎,拌之以盐、豆豉、刀豆丝、西瓜皮、微量糖、酒,装坛,密封。一样,扎鱼也是吾乡腌菜中的佼佼者。先将鱼用盐腌,晒至半干,加酒再装坛,即可。  
吾乡人对腌菜极为爱慕,因其起到廉价 、方便、易储存、味重且香、好下饭等优点。  
(二)饮食结构的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平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匹配,即配餐方法。  
吾乡位于江南丘陵,多水田,所以,吾乡人的评论为米饭。吾乡水稻一年两熟,早米虽不及晚米口感好,但更出饭,所以,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早米反更受吾乡人的欢迎。还有,吾乡有一种几风俗:早米收成后,乡人将其送至各家亲戚处,称之为“新米”。新米用来煮稀饭、做米果,别有一番味道。  
吾乡红薯产量高,过去,乡人稻米不够,多在米饭中搀杂红薯丝。红薯丝是将生红薯刨成丝,晒干而成。米与红薯的比例不定,视各家情况而定。  
菜肴,指素菜和荤菜。吾乡素菜和荤菜各种繁多,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辣椒。实际上,辣椒并非原产于中国,它的家乡在中、南美洲,是印第安人重要的调味品,于十六世纪末,传入中国,当时称之为“番椒”,不过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至清乾隆年间,辣椒最先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食用,由此可推知,吾乡人食用辣椒的历史最长也不会超过三百年。不过,一则因吾乡号称江南煤都,煤矿工人常年在湿气布满的井下作业,二则因吾乡毗邻嗜辣的湖南,故吾乡人嗜辣如命。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山珍海味堆积如山,若无辣椒,吾乡人连筷子也不会动一动。在吾乡,除极少数的蔬菜外,绝大部分菜肴烹调中都离不开辣椒。并且吾乡人对辣椒的做法也花样百出,聊举几例:腌辣椒(萍乡口音称“Pu”),是将青辣椒晒至半干,收于酱菜坛中密封而成,可清炒也可加肉等荤菜;白辣椒,将青辣椒用滚水过一下,晒干,油煎而食;煎辣椒,是将青或红辣椒去把,洗净,用力打扁,先放油,待油红后,放入辣椒和豆豉、大蒜片等,即可,非常是扯苗辣椒煎着更好吃。  
吾乡用来炒菜的油,主要有两种:菜油和茶油。吾乡为红壤,酸性,适于油茶树的生长,因而油茶树在吾乡极为经常见到,但油茶树的生长甚为缓慢,且挂果率较低,所以,茶油较菜油昂贵。当然,茶油昂贵的因素不但仅是这一条,更为重要的是,茶油含油脂较菜油低,因而以此炒菜颜色更美丽,且无异味,此其一;茶油被认为不含“风气”(关于“风气”一词,《萍乡生养风俗》一文中已具体论述,此处不述),此其二。故吾乡风俗,凡家有产妇,炒菜必用茶油。茶油还有药用功效,如小孩有红块,涂点茶油就会消散,如被汤烧,涂点茶油也不会起泡,止痛清除。不过,吾乡人观念:菜油适于油炸食物,以其色泽金黄的缘故而已。  
饮料,因特意有《萍乡饮用品》一文论文,此处亦不管。  
(三)饮食习俗及传承  
吾乡人居家饮食习俗通常较为随便,但有老人和顾客时,较为讲究。吾乡人以正对大门的座位为上席,为尊者坐。所谓尊者,即辈分最大的人。坐上席的人,享有夹菜的优先权,仅仅有他动了筷子之后,其他人才可以夹菜。  
吾乡习俗,顾客来到,家中女性通常不上桌,仅仅有在厨下吃或顾客吃完后才可以上桌。即使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吾乡大部分乡村依然这么,依笔者亲历,吾乡芦溪宣风、湘东白竺、上栗东源、桐木无不这么。  
吾乡人讲究礼节,不太爱好空手到别人家作客,因而往往携带点心前往,当中多喜自制“发饼”。发饼也叫面饼,由面粉发酵后加入白糖制成,香甜松软,吾乡人喜吃了,特别是老人和婴儿。  
吾乡有很多俗语很能解释吾乡人饮食习俗,如:“炒菜冒法,油煎火腊”。这是对吾乡炒菜的主要方法的一种注释。  
吾乡人炒菜,习惯猛火、重油、少汁水,因而菜香四溢。再如:“煮粥冒巧,三十六搅”。这说的是煮稀饭的巧门,过去没有高压锅之类的炊具,煮稀饭时,人们需要守在锅前,勤搅拌,这样才可以不将稀饭煮糊。“火要空心,人要实心”,这不但解释生火的道理,还阐明做人的真理。“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卖婆娘”,这是对萝卜和姜的价值的最好阐述。“出门看天,看菜吃饭”,这句谚语的后半部告诫人们吃饭时要考虑别人,不可以一昧只考虑自我的需求和品味。诸这么类的俗语还有许多,它是吾乡人千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二十六、节日饮食民俗  
节日饮食的主要职能不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是更多的从社会需要出发。这些饮食习俗经过千年的沉积、演变、发展、定型,已经被世代生长在萍乡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人民甚至随后的迁徙民所接受。  
(一)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春节。萍乡人的春节对饮食十分看重。在腊月二十四以后,就开始准备了。春节饮食包括两部分:整个节日期间的荤菜和零售。荤菜以腊菜为主,前已叙之,此处不管。  
萍乡人热情好客,自正月初一到十五,凡有人上门拜年,一定以零食款待。较为经典的零食有以下几种:  
“老三片”。即红薯片、麻片、冻米糖片。红薯片是将红薯切片、过水、晾干后,或油炸、或干炒,色泽红褐,香甜可口。麻片用米粉揉成椭圆形,还可加入黑芝麻,蒸熟后切片,晒干。食用方法也是油炸,本品炸后色泽似雪,入口即化。吾乡人节俭持家,平日将锅底剩饭晒干,小心贮藏,腊月里将其炒香,加以麦芽糖或红薯糖,定型后切片。老三片者属易潮食品,多在大瓮底铺以石灰储藏。  
“盐果子”。在瓜菜丰饶的夏秋天节,萍乡人即开始为过年作准备。他们将豆角、刀豆、辣椒、青菜梗、苦瓜、南瓜、茄子、马齿式苋、紫苏叶等,在骄阳下晒干。至此时将其加入白糖反复蒸,再加以甘草粉、辣椒粉、少量食盐即可。盐果子爽口并且回味无穷,是吾乡人最为一往情深的小吃。  
(二)元宵食俗  
元宵表明长达半月的狂欢的结束,所以在萍乡话中被称为“出元宵”,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似,本地以吃元宵来度过这个节日。不过以水磨糯米粉口感最佳。萍乡人说:“三十夜间的火,十五的灯”,十五夜间群众自发组织的龙灯使元宵丸子有了别样的回味。  
(三)清明食俗  
萍乡的清明不但有家业节令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萍乡人的祭祀节日。在这天或前几日,萍乡人须为逝去的亲人上坟。因此,萍乡人须特制艾米古作为祭品。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路旁田埂菜地,全身散发一股特殊的芳香。因其生生不息的特性能让人心灵产生深深的安慰,故为上坟必需品。艾米古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且须精心:彩娇嫩的艾,细细择拣,在大锅里加入清水和适量石灰熬艾,至艾熟透,挤尽当中的水分,剁细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抒成米果状,蒸熟即可。艾米古颜色深绿,气味怡人,口感细腻,苦尽甘来。  
(四)三月三食俗  
“三月三,地菜当灵丹”,这时吾乡流传的俗语。三月三的正午,吾乡人来到田野荒地,采摘地菜。地菜学名荠菜,十字花科植物,一年或二年生,味甘微苦,功效清热解毒,凉血,且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笔者陋见,别地喜食嫩荠菜,惟吾乡人喜其开花结果后,于三月三采之,另加紫苏根、刀豆壳、鸡蛋煮,食蛋饮汤。吾乡认为三月三的地菜,比所有灵丹妙药还神,故钟情不已。  
(五)立夏食俗  
立夏是进入夏季的标志。立夏日萍乡有喜食蚕豆。因蚕豆的生长与别种植物不同。其它大部分植物春华秋实,惟蚕豆白露后才播种,萧飒的冬日竟然绿叶蓬勃,初春花香浓郁马上结果,在立夏之际成熟。蚕豆的生长期在打雷少的的季节,故吾乡人民认为在立夏日食蚕豆,可不畏打雷,故也称其为“立夏子”。俗语曰:“立夏吃了子,雷公都打不死”。  
(六)端午食俗  
本乡的端午节不但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辟邪驱瘟、杀鬼除瘴的日子。吾乡位于江南,夏日温热难耐,多时疫,故在五月初五这天,乡人山上采药。有大青叶、野菊花等等。采来即熬成药茶,全家人吃了,可防止瘟疫,故名之“端午茶”。端午茶并非只在端午一天饮用,因其清热解毒的特性,整个持久的夏天乡人都靠它消暑。  
这天,乡人还要自制雄黄酒。雄黄酒制作简单,上好白酒、剥皮大蒜、雄黄三者混合即可。雄黄酒可食,也可用以涂抹身体,医治蚊虫叮咬。  
本地民俗,端午之际,乡人走亲访友,均送“五子”,即:粽子、包子、蒜子、兹古子、扇子。本地粽子与别处不同之处在于下锅煮时心加入七叶黄荆,也称荆柴的。加七叶黄荆煮熟的粽子有着一股非常的清香,非本乡人不可以明辨。  
(七)七夕食俗  
每年七夕,乡人喜食“药粑粑”。取柚子叶、丝瓜叶、刀豆叶、蛤蟆藤叶、毛豆叶、橘子叶、鸡屎藤叶,捣烂取汁,将汁与糯米粉混合,作成米古蒸熟而食。药粑粑滋味并不佳,然而吾乡人看中的是它的药用价值,这七种植物都具清热解毒之功效。除药粑粑,乡人还在这天炒“七星菜”七星菜是以韭菜叶、南瓜叶芯、马齿苋、紫苏叶、辣椒叶、红薯叶、空心菜共同炒制而成。有的也加丝瓜、豇豆、刀豆等等,凡有七种蔬菜炒在共同的均叫“七星菜”。  
(八)中秋食俗  
吾乡中秋,为取团团圆圆的好兆头,喜食圆形食品,如月饼、柚子、花生。并且中秋之夜全家需要在共同吃一顿团圆饭。  
(九)除夕食俗  
除夕夜也称团圆夜,一家人需要在共同以便辞旧迎新,这是一年的终结。所以吾乡人对此极为重视。有几样菜是需要准备的。扣肉。将五花猪肉切成六寸见方,水煮,捞出,趁热在皮上涂酱油或酒槽,油炸。食时将其切片,在菜碗中小心码好,蒸熟,再将它倒扣在餐具里,淋上用辣椒大蒜制成的浇头,此菜肥而不腻,香气扑鼻。油豆腐。将豆腐切成大三角形,油炸,将糯米粉加入红曲米塞入豆腐内,蒸熟,拌糖吃了。豆腐揩音“斗富”,邑人认为吃了可讨口彩。鱼。做法不等,只是取年年有余之意而已。  
团年饭喜“十大碗”,取十全十美之意,最忌八碗菜,因其契合七生八死之辞。  
还有,在吾乡与宜春地区相邻的宣风、桐木等乡镇,每近年关,家家户户会自制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年糕(纯手工捣制),不但自家食用,更主要的是用来馈赠亲友。当地储存年糕的方法也是独具一格,将其扔入清水中,三五天换一次即可。年糕可蒸可煮可煎,可甜可咸,而吾乡人更喜其谐音“年年高”。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吾乡人十分看重节日中的饮食方面。的确,假如说,中国的农事节日是为顺应自然界规律,科学地调整生产节奏的话,而非农事节日主要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人为地、历史地制造出来的一种生活方法,一种习俗。其目的则主要是为了调节生活,使身体得到歇息,使精神得到慰藉和补偿。而过去物质条件的贫乏又使人对节日文化中的饮食习俗赋予了过多的重视,是人们迫切想从中得到精神补偿。那么,节日文化中的饮食习俗又可以从哪些方面给人精神补偿呢?  
1、理想愿望  
举凡能够传承的节日食俗,必然包含着历代人民的一起理想愿望,所以,才可以被人们接纳和尊重,并代代相传。比如,吾乡的端午茶、药粑粑、地菜汤等食俗无不寄予着吾乡人驱灾辟邪、祈求健康长寿、美满团圆的美好心愿。当人生有了理想和愿望支撑的时候,渺小的人也就找到了精神力量,从而推动着人们不停地前行。  
2、人情交往  
节日是约定俗成的,它由人们一起的劳动生活中制造,节日也所以成为人们互相表达非常好祝愿、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何况,吾乡人素来讲究礼尚往来,“人情一把锯,有来有去”。在节日里,吾乡人用你来我往的方法,传达的亲情和友情。例如,春节、端午、中秋是吾乡人称为“一年三节”的重要节日。每逢彼时,亲友们之间携带礼物,登门拜访。端午节的粽子、扇子、包子、蒜子、鸡子,中秋的月饼,过年的年糕,都是馈赠佳品。  
3、审美情趣  
吾乡人民历来心灵手巧,这一点在节日食俗也深有体现。端午的粽子,萍乡人民常常别出心裁,在粽子的形状上匠心独运,一只角的牛角粽细细长长、秀秀气气,三只角的大肚子粽笨拙而憨厚,袖珍粽一口能够吞下,超大型粽一个即饱,所以,端午粽子不但是看口味,更注重它的包扎工艺。艾米古一样是最能显示人的心灵手巧的糕点。一样的原料,可制作出来的效果愣是不一样,最好的艾米果色泽深绿,可许多的人掌握不了火候。做出的艾米古常常带点遗憾。  
二十七、名人  
古代名人  
唐廪  
874~?  
唐乾宁元年(894)进士,入翰林院,官至秘书正字,掌管国史、著作两局  
吴希奭  
1237~1279  
南宋著名抗元将领,起兵勤王抵御外侮  
刘元卿  
1544~1609  
著名教育家  
刘凤诰  
1760~1830  
清乾隆年间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喻增高  
1803~1840  
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及国史馆协修  
李有棠  
1837~1905  
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  
李有棻  
1842~1907  
清光绪年间,任江宁布政使、江西铁路大臣,赠太子少保  
近现代名人  
文廷式(1856~1904)  
朱益藩(1861~1937)  
汤增壁(1881~1948)  
叶新甫(1891~1927)  
彭康(1901~1968)  
吴学周(1902~1983)  
应益都(1903~1937)  
甘祖昌(1905~1986)  
蔡孟坚(1905~2001)  
孔原(1906~1990)  
林瑞笙(1906~1936)  
罗桂华(1907~1984)  
邓贞谦(1907~1928)  
肖炳实(1900-1970)  
宋侃夫(1909-1991)  
喻宜萱(1909~2008)  
黎新民(1910~1980)  
萧嘉魁(1910~1997)  
彭汝容(1911~)  
王耀南(1911~1984)  
刘恢先(1912~1992)  
况开田(1912~1983)  
江勇为(1913~2008)  
胡登高(1914~1991)  
吴瀚(1914~2021)  
朱家胜(1914~2007)  
刘镇(1914~2001)  
龙炳初(1914~1975)  
吴烈(1915~2001)  
李夫克(1915~1988)  
徐国贤(1916~2000)  
谢锡玉(1916~1994)  
金忠藩(1917~1989)  
吴运铎(1917~1991)  
王六生(1917~1995)  
朱云谦(1919~1989)  
陈述彭(1920~2008)  
龚全珍(1923~)  
刘天泉(1927~2000)  
彭荆风(1929~2018)  
简水生(1929~)  
黄海怀(1935~1967)  
颜龙安(1937~)  
柳斌(1937~)  
张俐娜(1940-2020)  
孔丹(1947~)  
孔栋(1948~)  
蔡正雅(1948~)  
刘洪彪(1954~)  
彭苏萍(1959~)  
胡启初(1974~2016)  
汤晶媚(1987~)  
二十八、萍乡市著名景点  
(一)武功山  
武功山座落于罗霄山脉北段,座落于江西西部,地跨吉安市安福县、萍乡市的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同时也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武功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爱好的旅游景区”金奖。山体博大,景区面积360多平方公里,长约150公里,大部在江西省中、西部,从江西宜春向西南延伸到湖南茶陵。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海拔1000~1500米,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武功山群峰竞秀,形态各异,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头有几十座。自然风光特色鲜亮,山高林密,溪流遍布,并且还有很多宗教遗迹,以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三大绝景。  
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武功山奇峰排列。瑰崎壮丽;怪石林立,形态诡异处处深壑幽谷,美妙绝伦;峰峰陡崖峭壁,涌泉飞瀑。站立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大有“万进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早在宋代,武功山就小有名气。  
武功山为赣江水系的袁水、泸水、禾水和湘江水系的洣水、渌水的分水岭。北侧的袁水、渌水谷地为断裂谷地,分水岭低缓,浙赣铁路沿此通过。山地两侧煤藏丰富,以萍乡、安源煤矿最著名。武功山也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多少珍禽异兽,奇花宝树生长在这里。如黄腹角雉、华南虎、短尾猴、水鹿、白鹇、娃娃鱼等就属于国家级重点爱护动物。珍稀植物有台湾松、云锦杜鹃、猴头杜鹃、粗榧、水桠木、独花兰等。被誉为“植物三元老”的银杏树连片成林,最大的一株高达24.5米,树围12.1米,直径3.63米,年逾千载,相传乾隆帝曾名这曰“山中树王”。武功山的松品种繁多,古老巷劲,浓绿幽美,盘根错节,形态奇特,十进而台湾松更给人以浩瀚无边之感。武功山主要景观有:龙王潭、尽心桥、仙池、风火洞、三包盐、吊马栓、鸡冠岩、千丈崖、万松岩、潭口瀑、三叠泉、鸟龙潭、迎宾松等。  
有诗题武功山曰:  
武功之奇莫若峰:群峰俊秀,层峦叠嶂,绝壁千仞,突龙峥嵘,耸峙拱列,巍峨瑰绮。  
武功之奇莫若石:奇岩怪石,星罗棋布,峥嵘峻峭,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武功之奇莫若木:古木参天,山色含黛,草甸凝绿,杉竹滴翠,山花烂漫,争奇斗艳。  
武功之奇莫若水:鸣潭幽泉,凉爽甘甜,溪流蜿蜒,如琴如瑟,飞瀑似练,主带空悬。  
武功之奇莫若云:如丝如絮,若隐若现,云锁雾笼,神奇莫测,公卷海涌,浩瀚无际。  
2009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二)杨岐山风景名胜区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座落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距城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重点风景区。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二十四景”为:涌泉池、千丘田、观音崖、老虎洞、乌龟洞、前沽塘、后沽塘、仙鱼塘、寒婆岩、张口狮子崖、关门石、杨岐石窟、-晒果、猴子扒石、斗牛石、铁笼关虎、小天池、三岛湖、山顶泉、方竹林、棋盘石、别有洞天,子午泉、案山关等。它以峰峦之旖旎,溪涧之蜿蜒,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岚光之掩映,成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处。  
杨岐山座落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距萍乡城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杨岐山山势蜿蜓跌宕,林木蔚然深秀。张口岭、万仞峰、龙峰如笔架横亘,张口岭雄居中央,宛若雄狮昂首,张口滚球,万仞峰、龙峰护卫其侧。万仞峰高峰冲列,陡峭崎岖;龙峰盘旋夭矫,势若游龙。从张口岭远眺,丘陵起伏,阡陌纵横,村落如星,栗水似带,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回望“万杉窝”,一片密密匝匝的杉林,遮荫蔽日,雾气氤氲。杨岐山地势扼要,古代关卡许多。如座落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  
杨岐一般寺座落于杨岐山,这里周围被大山怀抱其中,溪涧莹流,松柏苍翠,修竹婀娜。地势宛如天堂开放在大地上的青莲花,当中一瓣仿佛一尊大肚弥勒,一般寺则座落于弥勒脐下,奇姿绝妙,无与伦比。  
杨岐一般寺,原名为广利禅寺,六祖惠能下三世、神会法嗣乘广禅师于唐天宝十二年(753)所创,二十年后,马祖弟子甄叔参乘广为师,合力弘扬佛法,门风鼎盛。宋庆历初(1041年)改为一般寺,为杨岐方会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下一大支派——杨岐宗祖庭。方会禅师上秉佛祖心宗,中承历代祖师道统,将当时已构成宗派的临济禅文化发挥到巅峰。他接引学人,提纲挈领,因机善诱,构成了“禅宗杨岐派”,与慧南“禅宗黄龙派”并称临济二派。至南宋,杨岐派经几传,势力宏大,在中国禅林中构成席卷包举之势,并跨出国门,-至日、韩等东南各国,并远传至欧美,仅日、韩信徒就达200多万人,特别日本更多,杨岐宗在日本的信徒近200万人。实现了慈明禅师对方会的预言“异时儿孙遍天下”。当今,杨岐宗已成为佛教禅宗最大最兴盛的宗派。  
现在,甄叔禅师亲植“倒栽柏”巍然苍穹。祖师塔铭、舍利浮屠,安稳矗立。刘禹锡、王观等大家墨珍,历历依在。日前祖庭正在恢复重建当中。  
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  
1.杨岐三关  
杨岐山地势扼要,古代关卡许多。座落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案山关两峰高耸,左右并峙,中平如案,前人曾有《案山关诗》写道:“楚界连吴界,前山复后山。升平风日好,云影漾空关”。  
2.方竹林  
说起杨岐,人们自然会想到镇山之宝的杨岐方竹,据考,世上方竹有各种,然而这种下方上圆略成筷子形状的因此地特产,所以叫杨岐方竹,以示与外地方竹分别。说他是宝,确非虚言。你看他妙在干节,四方有棱,且盛夏生笋,先贤有诗单赞杨岐方竹:“生就身方造化功,非类群芳自著名。不在王母瑶池见,偏于人间仙境逢。”  
如有机会游览杨岐,瞻佛礼祖,千万不要错过了方竹,方竹集中在子午泉边和湮水洞壁,现在在寺内也移种了一片。  
3.千丘田  
出杨岐盆地往东是大东岭、小东岭,这一带梯田高低错落,有的如腰带那样狭长,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层层叠叠,纵横交织,更奇特的是能跟随季节而变幻着绚丽色彩,宛如一丝丝飘荡的彩带,这就是千丘田,实为鼎盛时杨岐一般寺寺僧出坡所开。  
据说千丘的田是数不清的,不是数到999,就是数成1001,谁能数得清晰,必然大富大贵。  
4.山顶泉  
杨岐山到处有好水,甚至山顶也有好水,常年四季涓流不绝,“山顶泉”这池泉水,位于高山,碧如猫眼,冬季也不涸竭,常年四季淌流不息,站在“山顶泉”井边,鸟瞰碧澄的泉水,眺望远处的景色,心情分外舒畅。站在山顶泉的山上可望到前古塘,它能容六十万方水,能够划船,塘边有两座小山,叫乌龟下水。塘里水碧如镜,青山绿竹倒映水底。  
杨岐一般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唐碑、唐柏、唐塔为省级爱护文物,起到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为征集和爱护安源工人运动的文物,研究和宣传安源革命斗争历史而于1956年创建的专题类博物馆,1968年兴建了陈列大楼,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馆区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341平方米,展厅面积3567平方米(当中陈列馆面积3245平方米,安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面积322平方米)。我馆现有馆藏文物与资料5000余件,当中一级文物61件/套,二级文物67件/套,三级文物2050件/套;负责爱护和宣传的文物爱护单位共14处,当中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爱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爱护单位1处。下设有安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和中共湖南省委在安源革命活动展览馆两个展览馆。  
建馆以来,共迎接招待国内外观众达5000余万人次,当中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港澳台同胞200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纪念馆参观指导。2007年十一月五日,在全国率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免费开放至今为止已迎接招待近观众1200万人次,2018年迎接招待观众近12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工会干部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旅游服务最佳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先进单位等称号。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负责爱护和宣传的不可移动文物爱护单位有23处,当中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6处,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11处,萍乡市文物爱护单位1处,下设有安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和中共湖南省委在安源革命活动展览馆2个专题展览馆。馆区内分为上、中、下三个广场和办公区、休闲区、参观区、生态区四个区域。我馆八大台阶的两侧栽种着整齐划一的龙柏,上广场左右两侧种植的是高大巍峨的雪松,后山生态林区则主要由香樟树组成,春夏秋冬四季如画,美不胜收…  
工人纪念馆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主体,1956年建馆,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座落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由邓小平手书馆名。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当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不可移动文物共17处,当中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6处。建馆以来,迎接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1100余万人次。以安源纪念馆为中心和龙头的安源,正慢慢成为了集教育、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赣西红色旅游圣地。  
纪念馆基本陈列系统地推荐了1921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斗争、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该馆陈列内容共分6个部分:  
(1)三重压迫下的路矿工人;  
(2)组织起来;  
(3)路矿工人大-;  
(4)“二·七”惨案后的保持和发展;  
(5)工农联合,支援北伐;  
(6)秋收起义,武装割据。除了文字图片和实物,还有《矿工苦》、《毛泽东去安源》、《大-》、《工农联盟》、《奔向井冈山》等大型雕塑。历史过程。  
该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一级藏品约200件。当中有《安源旬刊》、工人消费合作社的股票和购物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很珍贵的藏品。该馆还辖有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2处)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6处:安源煤矿进口总平巷旧址、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补习学校旧址、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刘少奇与路矿当局谈判的大楼旧址、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安源军事会议旧址、德国式建筑公司。市级文物爱护单位有:毛泽东1921年秋来安源的住处、决定-的党支部会议旧址、安源市工农兵政府等8处。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期相结合的光辉范例。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目的在于让青少年一代进一步了解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党、爱国、爱人民,进一步培养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四)萍乡荷花博览园  
荷花博览园座落在莲花县莲花村,占地约5000亩,是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丰富的荷花主题景区。  
景区分8个功效区,区别是荷花观赏区、户外宿营区、休闲区、度假区、哺育区、农耕体验区、后期开发区及入口服务区。种植的品种区别为花莲、子莲和藕莲三个系统。  
整个园区绝大部分呈开放式观赏,当中度假区部分为有偿观赏和度假。观赏格局为立体式,分为水上、水中、水下三个层次。荷花博览园日前已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是莲花县建设成萍乡后花园的重大项目,对拉动旅游产业及莲产业发展有着重大效果。  
日前,荷博园内已经建成农家乐和三星级宾馆,莲江湿位于已建成休闲沙滩、亲水区域。按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设计主题建成的精品荷花池文化景观, 采纳366格分开种植,种植有376种荷花品种,已全面对外开放。  
(五)孽龙洞  
孽龙洞在2002到2009年宣传为义龙洞,曾经有一个漂亮的传说叫许真君大义灭亲而斩孽龙而得名。孽龙洞绵延8里,洞中水景独特,“洞天飞瀑”为世间奇景,只见清泉从洞中峭壁飞湍而下,直注碧潭,潭水被激起飞沫,构成湍流,在潭中辗转回旋;春夏之交多雨季节,水势如银河倒垂,十分壮观。  
义龙洞是孽龙洞在2002年到2009年由“珠海客商”取的新名字,义龙洞名称已经废除,现在名称已经改回。还是叫孽龙洞。它座落于江西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是构成于1.8亿年前的天然溶洞,洞长4200余米,旧称孽龙洞,洞内怪石、清风、流泉、飞瀑,被称为洞中“四绝高九米,宽七米,被地质和园林专家称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洞天奇观。1982年曾被中国风景名胜权威、同济大学教授陈严周先生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长廊”。  
孽龙洞座落于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319国道可直达,距萍乡市中心13公里,是以天然溶洞为主的自然景观。义龙洞原名孽龙洞,构成于约1亿8千万年前。相传古代鄱阳湖有条孽龙企图把江西变为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许真征服于萍乡杨岐山下的一个山洞里,孽龙洞故得其名。2001年由珠海投资商开发更名为义龙洞。  
全长4.2公里,蜿延曲折。洞内溪水相伴,水随洞转,洞因水活,平整处溪水静如玉带飘动,断层处跌落成瀑,飞瀑声如春雷滚滚,岩缝中不时有清泉涌出,其声如铃似琴,洞中岩景乳石甚是发育,有的如玉雕,有的像刺绣,似人似兽,若物若影,惟妙惟肖,洞内庭廊相连,最大洞庭高达30米,可以接待千人,石笋、石花、石幔玲珑剔透,闪光发亮,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兼静赏动观之妙,赋形象思维之乐,构成一个蔚为壮观的雕塑艺术长廊,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长廊”。洞内天堂大厅包含了天上人间,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洞内的洞天石瀑高18米、宽5米至15米,也是大自然一大杰作。洞天飞瀑落差9米,宽约10米,涛声如雷,澎湃回响,为洞中一绝。洞内还有江南春早、长城冬雪、十八罗汉登天门、王八登天、龟驼共舞、海豹戏水、鲤鱼跃龙门、仙鹤长鸣、倒挂金猴、瓜果飘香、冰山雪莲、茅舍春柳、童子拜观音、水上宫殿、菩提树、镇海神钟、千丘田、仙女下凡等众多景点,当中的怪石、清风、流泉、飞瀑被称为“洞中四绝”。洞内少数民族风情表演,洞外精彩的空中走钢丝、飞车等特技表演使义龙洞旅游观光更加丰富。  
景点位置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  
(六)仙凤三宝农业休闲观光园  
芦溪仙凤三宝农业休闲观光园,座落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竹垣村。2019年五月三十一日,芦溪仙凤三宝农业休闲观光园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复古蒸汽小火车:怀旧复古的蒸汽小火车,车程总长3公里,耗资500万,途径暮光森林、四季花海和农业观光区,同时景区将仙凤三宝(宣凤萝卜、板鸭、古酒)以农家作坊的形式呈现,以赋予客户更好的民俗体验。森林、花海、湿地沙滩等各大景区都设置了特色车站,使客户得到搭乘蒸汽小火车穿林越水的独特体验。蒸汽小火车使用缩小的蒸汽机械结构,外形古朴的同时不乏时尚,并具备老式火车的多种特征:冒蒸汽、响启迪,将三宝休闲园的别样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生态帐篷酒店:帐篷酒店分布在沙滩一侧,临沙观湖,单个房间以木篱笆环绕,构成一个独立小空间。在保证客户私密性的前提下,与附近周围森林和沙滩相结合,构成前园柔密沙滩,后院青青草地的舒适休闲空间。在装饰品和休闲用品的配置挑选中注重对氛围的营造,精选酒具、茶具、咖啡具等能够使人感受到惬意慢生活的用具,以创造浪漫氛围,提倡小资生活体验。  
暮光森林:暮光森林的四周由各种树木以及绿树藤蔓环绕而成。远离烦嚣,幽然静谧,在这里你能够欣赏到惟妙惟肖的树洞画,亦能够进行观光、野营以及探险,还有多种创意景观。  
风车岭:风车岭的风车起到着“将爱吹向远方”的浪漫内涵。使风车在这里不但仅只是个空洞的景观,而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将拥有着不同的意义。在风车岭处,将会供应一批提供给游客购买的小风车,能够在风车或者小风车的绸缎、叶片上,留下情侣间的誓言、大人对小孩的期盼、晚辈对长辈的祝福或是自我想要实现的愿望,在一年中按时节举行多种风车节、风车灯光节等旅游造节项目。  
游乐场:园区内将引进高达42米的摩天轮,以及旋转木马、跑马场、射箭场、碰碰车、卡丁车等十多项游乐项目,同时园内还会打造一一小部分具一格的萌宠园,集合各种萌宠例如珍珠马、鸵鸟、梅花鹿、孔雀、黑熊等以及神兽——羊驼。在这里您能够和神兽进行零距离接触,能够体验给梅花鹿喂食。更有极具特色的宠物表演:农家五绝、多种鸟类的精彩表演,让你眼花缭乱,大呼神奇。  
四季花海:园区力求打造四季花海的壮观景象,色彩缤纷,浪漫唯美。景区会根据不同季节种植百日红、郁金香、桂花、格桑花、茶花、硫华菊、马边草、樱花、紫薇花、月季花等等,让前来观赏的游客能够四季看花、四季赏花。  
森林木屋酒店:森林木屋空气清新,偏僻自然,远离尘嚣,生态朴实,木屋酒店起到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和风格,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的森林氛围。露天区域作为游客的公共活动区域,将会设置多种休闲设施,以供游客娱乐。  
美食长廊(北长廊):北长廊将为客户带来全新的美食盛宴。展示仙凤三宝美食,带大家领会博大的美食文化,感受一场舌尖上的时尚旅程。推出美食欢乐试吃,让各具特色的美食带给你畅快淋漓的味蕾享受。在这品尝美食、观看美食绝技,绝对使你味蕾跳动,欢乐无限。  
沙湖湾:沙湖湾“马尔代夫”附近周围种满棕榈树与海枣树。湖中心设置了一个微型小岛,将沙滩区“热带”的气氛烘托的更加浓烈。园区内有水源注入,使得人工沙滩成为游客酷热夏天戏水消暑的绝佳区域,在这里你能够体验沙滩派对、沙滩酒吧,还能够在沙滩上跟朋友围坐篝火旁,品尝多种热带风味美食;还能够进行沙滩运动和朋友共同挥洒汗水;同时也为青少年设立沙滩乐园,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沙滩玩具,对青少年起到强烈的吸引力。这一系列区域构成的整体将成为家庭亲子假日娱乐休闲的重要节点。  
(七)明月湖风景区  
明月湖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座落于芦溪县东南和莲花县交界处,渌水支流南坑河上游。明月湖,又名坪村水库,始建于1966年。座落于芦溪县东南和莲花县交界处,渌水支流南坑河上游。1987年开始发建旅游业,更名为“明月湖”。1998年成立明月湖风景区治理局。明月湖操纵流域面52.2Km2,坝基高程208m,坝顶高程254.5m,坝高46.5m,总库容1789万m3,蓄水面积1050亩,常水位为海拔248米,最高水位为海拔250米,每年的6至九月为丰水期。发电总装机容量1840Kw,实际灌溉面积3.5万亩,是一座集灌溉、发电、旅游、养殖和提供城镇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中型水库。  
明月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野猪洞山谷、明月湖及其上游的溪流景观三个区域。明月湖四面环山,形状椭圆,湖岸线总长约达4.5公里。棋盘山海拔1100米,山势绵延起伏,雄奇险峻,树林浓荫,湖泊清泉,风光宜人,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氧吧,有奇湖、奇瀑、奇山、寺庙、古树奇林、怪石等。有云景、雾景、雪景、旭日景、夕阳景、霞景等天象景观。  
明月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是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拓展训练为主要功效的综合型旅游区。  
(八)毛家湾文化村  
毛家湾文化村由萍乡市毛家湾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造,占地60亩,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延伸,以侗族和江南古民居委整体建筑风格。座落于国家萍乡高新工业园北区,319国道与迎宾大道交汇处,北临长杭高铁萍乡(彭高)站,紧接沪昆高速路口,背靠田中湿地公园,新建的市政府大楼眺首可望。  
毛家湾文化村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教育为依托,以“生态美食、崇尚自然、民俗演绎、传承历史”为经营理念,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内设:农家餐饮、青少年乐园、垂钓休闲、农耕民俗、生态农庄、禽类饲养、快乐烧烤、拓展培训、客房棋牌、名人雕塑、食品加工、红色文化展示等。2011年总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完成税收100万元。  
(九)秋收起义广场  
秋收起义广场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萍乡市秋收起义广场旅游景区属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主类中的碑(林)、广场亚类型,座落于萍乡市市区建设路与萍水河交汇处,是集纪念、-、娱乐、休闲、展览等多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她的建设旨在纪念秋收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丰富广大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广场总面积为346亩,绿化率为60%。广场以萍水河为纽带,由中心广场、西北广场、东南广场、东北广场组合而成。秋收起义纪念碑座落于广场中央,占地900平方米,碑高30.9米,1999年九月九日原国家领导人为秋收起义纪念碑题写碑名,于2009年九月建成的秋收起义萍乡陈列馆座落于纪念碑基座下,展陈面积达600平方米,生动的再现了秋收起义(侧重在萍乡)的光辉历史,是继秋收起义纪念碑以外的又一处纪念性设施。广场还有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大型户外电子彩屏、亭、廊、花架、艺术雕塑等基础设施,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组成了如诗如画的“城市会客厅”,每年吸引国内外上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  
(十)麻山幸福村景区  
萍乡市麻山幸福村景区座落于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距离萍乡城区10公里,总面积3.9平方公里,农户586户,人口2573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媚,春来山花烂漫,盛夏瓜果累累,秋日天高气爽,寒冬腊味飘香,加上规模宏大的农业景点,微观的农事体验,使游客置身当中,飘然欲仙之感美不胜收,属原生态的自然田园风光,是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  
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江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所在地,麻山幸福村环绕乡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加收入,以葡萄、草莓、无公害蔬菜、果树栽培、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农家果,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乐趣”为内容,把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与新乡村建设、与改善乡村环境、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与提高农民素质、与民俗文化爱护、与打造乡村品牌相结合,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充分利用肥壮的土壤,广阔的田野,正在踊跃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严防多种污染,营造清新宜人的自然环境。日前,全体村民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红色吸引人、绿色陶醉人、休闲留住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区内现有游客迎接招待中心2处,讲解员6名,32户农家乐住宿餐饮迎接招待户,可同时迎接招待500人;860亩葡萄基地、3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草莓基地、桔、栗、梨等百果园200亩,150亩山花园艺场、观赏鱼、龙虾等水产养殖基地;腰鼓队、军鼓队、狮灯、龙灯、民乐等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展示;萍乡老三篇、四大土酒、茶叶、萍乡腊肉、萍乡花果等土特产销售,搭建了葡萄走廊、铺设了观景小道并修建了公厕、景观桥等,最后建设成为集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温馨提示:从城南出发沿萍麻公路至麻山镇前1公里左拐便能到达幸福村。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