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绩溪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9 15:1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分离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东与杭州市临安区接壤,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邻,西与旌德县、黄山区及歙县交界,南与歙县相邻;介于北纬29°57′~30°20′,东经118°20′~118°55′之间;县境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绩溪县具有文化站(馆)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万,电子图书31万;具有播送电视台1座,调频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全县年末具有有线电视用户48620户,其中:数字用户18630户,直播电视用户1500户;播送综合掩盖人口率97.1%,电视综合掩盖人口率99.2%。  
三、名字由来  
自唐永泰二年(766)置绩溪县后,县名绩溪不断沿用。  
绩溪,“绩”有“缉麻线”的形义,“溪”为山间流水。《元和郡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记载:“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  
“溪”,亦作“谿”。清嘉庆《绩谿县志》,从县印写作“谿”。民国县政府印亦作“谿”。民国十六年(1927),改铸县印,始作“溪”。  
四、徽商文化  
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中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开展的有机整体。绩溪从属徽州千年,决议了其与徽州文化有着深入内在的源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以运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脚印遍及大江南北。明清时最是鼎盛。绩溪从商人口比例首屈一指。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行贾四方,以至远涉东南亚欧美。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之人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到达30%以上,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五、益寿堂古法印泥制造技艺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价物。好的印泥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深着,具有平面感,不会渗晕,文字醒目明晰,永不褪色,表现在保证珍藏书画艺术品的永世价值。  
绩溪县益寿堂文化用品厂是一家特地从事消费运营印泥的私营企业,也是绩溪县独一的一家印泥制造厂家,前身是益寿堂朱砂印泥制造坊。清朝末期,洪益寿在上海广户氏胡开文墨庄专学制造印泥,学成后又将这一技艺传给其子洪光勳。洪光勳后从上海到南京从事文房四宝行业,50年代公私合营后,在南京文化用品厂工作,60年代初全家下放回原籍绩溪县坦头村,80年代初重操旧业,率其子洪哲举兴办了益寿堂文化用品厂,专营书画印泥等。  
2007年,益寿堂印泥取得国度商标局颁发的第4043057号商标注册证,为安徽省第一家。“益寿堂”牌印泥销往北京、西安、成都、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同时还销昔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度和地域。2004年,国度主席胡锦涛访问法国时,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翰墨清远》文房四宝盒中就配置了一盒“益寿堂”朱砂印泥,这是建国以来益寿堂印泥为绩溪博得第一份国礼的殊荣,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六、赛琼碗  
绩溪历史长久,民风古朴,自古就盛行庙会,但最著名的算“花朝会”。唐代,定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日。花朝,传为石花神之华诞,此日又为越国公汪华的诞辰日。汪华是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绩溪县登源人。徽州人民感念他保证六州之功,建庙塑像祭奠,尊为神灵,称“汪公大帝”。绩溪乡间,村村都建有汪公庙,每年都要举行方式多样的祭奠活动,“花朝会”就是其中之一。花朝会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赛琼碗”。赛琼碗是花朝会祭奠二神的供品。赛琼碗也就是各隅斋官和头首以及村民提供的祭品停止展览竞赛,观众一边观赏美不胜收的琼碗,一边品评其技艺的高低。赛琼碗普通是在举行花朝会的祠堂中举行。神像前摆着由6只长约8尺、宽4尺拼起来的大案桌,神像边依次摆着清茶、美酒、糕点、三猪三鸡三鱼。再前是一行行琼碗,排成24行,每行12只,共288盆。都是选用大号描金画彩的景德镇瓷碗,瓷碗碗沿贴上金箔或彩纸,盛着各色供品。绩溪是徽菜之乡,有众多烹调高手,这些佳美供品皆为他们用多种土特产、山珍、海鲜为原料烹制成各色菜肴食品。荤素兼备,外型悦目,色香俱全,表现出徽菜特征和徽厨的高超技艺。列展的还有土艺人设计制造的工艺品和花鸟盆景,每件作品都冠以雅名,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徒四壁”、“百福呈祥”等。件件匠心别具,活灵活现。赛琼碗既是特征徽菜的展现,也是徽州最具特征的民俗活动之一。  
七、安苗节  
安苗节,在“芒种”节气之后,全村水稻栽插终了,稻禾长势初定时,由村中长老、士绅择定一个“龙”(辰)日或“虎”(寅)日举行。是日晨,在村前场坦或河滩设祭坛,从大庙请出黑(脸)太尉、红(脸)太尉(相传为唐代睢阳完节之将领雷万春、南霁云)登祭台,祭台围插旗幡,除有常备的锦缎三角大旗外,必有节前用绵纸拼制成的方形大旗四或八面,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大字,每面旗上只书一字,并配画图案,好像是村人的书画展览。祭台前摆香案,置香炉、烛台,供村户敬贡祭拜。下午日头西斜,太尉老爷巡田,旌旗开道,黑、红太尉分别坐椅上由四人或八人抬行,后随旌旗、乐队,在锣鼓声、鞭炮声中巡游村辖的四处田畈后回到庙前完毕。安苗节,县内汪村、余村等汪姓大村奉先祖越国公汪华公神像,抬着篾扎纸糊的汪公老爷到田间巡游,别称“汪公看稻”。其活动方式、范围与别村根本类似,有所不同的是在巡游田野时,有年长者数人举红、黄色小纸旗,给稻禾长势好差田块分别插上红或黄旗,以示褒贬。次日,被插黄旗田主应到祠堂向族长阐明原由及弥补措施,有当今农业大检查的作用。谚云:“种田种得哭,享个安苗福”。手巧的农妇还蒸制五谷六禽、瓜果菜蔬等外形的面品作敬神供祖的贡仪,小孩特别喜食。是日包粿,邻里相互品味,山间小村亲友亦赶来过节,还带些回去给家人品味。徽商家庭主妇,安苗包必需捏十二个褶,表示年年月月怀念丈夫之意。  
八、祭社  
绩溪县伏岭镇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徽剧之乡、徽菜之源,境内文化底蕴深沉,民俗活动内容丰厚。而北村祭社更是一颗耀眼的星星。祭奠这一民间信俗于明代初期在绩溪县伏岭镇北村始起。举行时间为每年的元旦夜清晨起至大年初一日。该活动颇具徽州文化元素,集中展现了古徽州的民风民俗,是徽州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俗活动。元旦清晨宰杀三牲贡品,后将三牲装扮终了,下午将“社猪”、“社羊”、“社鸡”及其他贡品送入祠堂,迎接社神(神的牌位)进入祠堂。“春分”当日上午,恭送社神回庙,同时,分赠“社馒”给20岁以上男子。普通在“春风”日下午举行盛大的“祭社”典礼。祭社活动按固定的程序,工作程序与规则停止。典礼程序为“序立”、“降神”、“奠帛行初礼”、“鼓乐”、“右食”、“右乐”、“读祝”、“辞神鞠躬拜”、“化财”、“望燎”、“撤馔”、“礼毕”十二个程序停止。“春分”第二日,一切三牲贡品及“琼碗”放置祠堂一天。次日清晨时分,四十岁男子将三牲等贡品摆放置“社公庙”,祭拜“社公”。祭奠物品有:社公社母图像、程氏人物记、牌位等交办下届四十值年男子。晚上全村一切36岁男子玩舞板凳龙。祭奠活动在北村兴起后,至今持续不时,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传承。祭社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是当地百姓举行民间信俗活动的目标。祭社均由北村程氏男丁值年40岁男子担任,而“擎龙灯”活动由全村一切36岁男子组成,构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格局。  
九、火马舞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只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来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分手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增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方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方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她们身系着篾扎纸糊的马头与马尾,马身内点亮蜡烛。一村姑扮王昭君,骑枣红马,身背琵琶,着彩装,披斗篷。其他十六位宫女骑白马,着彩装,披斗篷。有的村庄扮演时,宫女穿软靠,插翎和靠旗。另由两名孩童擎举由篾扎的城门,内点蜡烛,城门上方写“雁门关”字样,再由两名男青年扮匈奴守门官。该舞宜在夜间的广场或舞台演出出。马身内蜡烛点亮,扮演时动静分离,队形变化出各种情形,时而汇集,时而别离,时快时缓,其局面甚为壮观,极具欣赏性与文娱性,包含了民族团结与调和不祥的深入寓意。扮演时,随着舞蹈表现的心情、舞姿及队形变化、动作,以锣鼓和唢呐伴奏。乐队伴奏有规则的曲牌和鼓点,扮演时的调度也有规则的套路与形体动作。该民间舞蹈为心情及情节舞蹈,自来源至今,常演不衰,曾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参与安徽省业余文艺汇演并获奖。二○○六年绩溪县人民政府、由宣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宣城市首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游龙舟、抬五帝、跳旗  
位于伏岭镇中心肠带的石川村,人口二千多人,为伏岭镇的大村落。村中张姓家族和洪姓家族相融而居,每年春节,三十岁值年的青壮年牵头组织举行以留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死守睢阳而亡的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先烈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活动分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值年壮汉,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乡游艺展现民族威风。同时停止以留念五帝为主题的跳旗竞赛(赛旗游艺)显现技艺,加强节日氛围,衬托平和气氛。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构成一套完好的民间游艺项目,从南宋开端,经明清,不断持续至今,保管着几百年来特有的民间艺术作风。民国期间便沿传全县各地。成为绩溪民间艺术的一道靓丽景色线。石川的船会与伏岭的徽剧、北村的祭社、湖村的秋千台阁并称为徽州民间艺术中四大精粹。游龙舟,抬五帝与跳旗活动队伍庞大,活动局面热烈壮观,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及历史意义,并且为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与民族肉体,展现民族英雄历史人物是极好的艺术方式与载体。  
十一、徽州三雕(宣城市绩溪县)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项目的根本状况。  
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今天,我们散步在绩溪县山村之中,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庙宇、古桥梁、古墓等建筑上无不镶嵌着精巧的三雕珍品,最常见的有漏窗、梁枋、斗拱、雀替、云板、梁驮、隔扇、栏杆、门罩、牌坊、石狮、石马以及工艺摆件、民俗用品、家具杂件等等。  
徽州三雕艺术擅长处置原资料本性,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徽州砖雕、木雕画一样,清爽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如虎添翼。  
主要特征有用材高档、工艺远古、文化空间宽广、山区形象和气韵秀色调和、方式美与装饰性、人与物、物与人的统一、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岁月见证的古意、鲜明的-唐韵以及完好的构思设计。  
2、项目天文位置、历史沿革。  
徽州三雕主要集中在古徽州一府六县区域,特别是徽文化中心区的绩溪县,徽州三雕精品众多,位于龙川村的胡氏宗祠、湖村的门楼巷、上庄的古建筑群等都是三雕艺术的突出代表。  
徽州三雕最早来源能够追溯到秦汉之前,但盛行于明清时期,众多的徽州雕琢艺人,以他们的勤劳和聪慧,在徽派建筑雕饰、日用家具、碑刻、版画、琢砚、墨模、金石等方面,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珍宝,经过民间艺术家们的努力,经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传播至今。  
3、主要价值和影响。  
其一,徽州三雕具备高超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出色的民间艺术。  
经过千年演化,构成了徽雕艺术特有的作风,并使其成为全人类艺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其二,徽州三雕具备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徽州建筑上三雕是装饰品,正由于有了这些美轮美奂、雕琢精深的工艺品,才使得徽州建筑具备很高的观赏性和美学价值。  
其三,徽州三雕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化价值,砖雕、木雕、石雕作品表现的内容多为引导人们从善向美、提升道德境地,进步人品涵养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佳句等,教育意义深远。  
其四,具备一定的适用价值,特别是一些生活用品、木作家具等,具备一定的适用价值。  
十二、髹漆技艺(宣城市绩溪县)  
髹漆技艺来源于上古,明、清时期其技艺体系已趋于完备,制造技艺已达出神入化,古徽州地域的髹漆制品尤为突出。古代独一的一部髹漆专著《髹漆录》便产生于徽州,它由新安人髹漆巨匠黄大成所著;书中《阳识》和《堆起》两章记载列有:识文描金、堆漆(即堆屏)……等8种堆漆装饰办法。堆漆工艺产品主体感强,或高或低,变化甚多,宛如一副浮雕、一片石刻,而非浮雕、石刻所能比较。徽州髹漆办法制造的楹联、匾额被人们称之为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天文位置和历史沿革:该项目主要位于绩溪县华阳镇,该镇是城关镇,占空中积8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万多人,是绩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北宋乾德四年(966),华阳始建至今历来都是县政府所在地。昔日悬垂各处的“庙社宫阙”或“祠堂府第”的匾额都是绩溪历代名匠所制。“漆艺古来兴,民间世代承”。从历史因循来看,髹漆行业有一种不成文的行规:父传子,伯传侄、舅传甥,在家族内部传承。而现代从事装饰的油漆工匠只能髹漆普通的门窗、家俱,髹漆牌匾、楹联的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困顿地步。重要价值和影响:髹漆匾额、楹联、壁挂、招牌,明示牌等是在继承堆漆、刻漆等传统工艺的根底上,采用自然生漆等资料,并依照其特性,严厉参照古法纯手工制造而成。既有雕琢的平面效果,又不失书法原有的神韵微风格。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才能,是用髹漆技术在不同载体上复原书法外型的艺术品。髹漆匾额,除了御赐,标名教化作用外,历代名士还应用它的传播价值,作为自我信心操行的一种彰显,扩展了匾额的功用,因深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研讨价值、鉴赏价值和学术价值。匾额已成为研讨民族文化开展的实物例证,对其详尽研讨和梳理,每方匾额无凝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的再现。关于书法喜好者具有一定的自创和观赏价值;而关于研讨中央史来说也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研讨材料。  
十三、花车转阁  
“花车转阁”也称“秋千”。这一民间艺术为江南一绝。来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花车转阁”这一民间艺术在绩溪湖村、长安镇坦头村、庄团村、庄镇瑞川村广为流转,并成为迎神赛会和节庆盛会的传统游艺项目,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活动。“花车”(秋千)为风车形,用优质杂木制成,以五彩绸带,花朵装饰,似一座四面敞开的大花轿。车身以六根木柱衔接底座与顶篷,两边相对的中柱的中段横架木轴承载双杠木转轮。转轮十字四端悬活动彩椅,缚坐俊扮的七岁上下的女童。“花车”后紧随鼓乐队,巡游时,由四壮汉推进花车,同时转动木轮,缓缓前行。女童手捧鲜花端坐椅上唱绩溪民歌、徽戏唱段。建国后至今,“花车转阁”举行活动时,女童还演唱黄梅戏、现代歌曲。绩溪“花车转阁”以其共同的艺术方式与魅力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注重。1964年省文化厅民间艺术集成办公室将庄川村的“花车转阁”录相报国度民间艺术集成办公室并结集出版。二○○七年由宣城市人民政府、绩溪县人民政府列入本市、县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十四、绩溪草龙舞  
舞草龙的风俗在绩溪县广为传播,尤以扬溪镇大石门村最为特征,历史传承已数百载。相传500年前,当地连年受灾,乡民收成大减,村南和尚山频频发火,达数年之久,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大石门村周姓十三代高祖雄杰择机发起百姓应用稻草制成草龙,组织队伍日夜狂舞于村庄街巷,并伴草炮、擂鼓鸣锣。为避免邪火复燃,后来定每年中秋为游龙日,目的一是镇灾除邪;二是庆贺歉收,盼望来年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石门制造草龙的主要资料是稻草、竹、剑麻等。草龙主要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三个局部,龙长十八米,形象酷肖,龙体插上香火,舞动时点燃的香火随风飘动,流星般闪烁,非常漂亮,似活龙在天。故大石门“草龙”又称为“火龙”。古时草龙起舞,以火药装三节铁筒的“三门炮”为前导,鸣锣开道,龙珠引导,十几个青壮年用竹竿撑着草龙穿越于村庄街巷,“摇头、摆尾、腾跃、缠龙”,舞姿多样,妙趣横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繁华特殊。游龙队伍前,两名青壮年手拿稻草制成的“草辫”,甩击于地,噼啪作响,称之为“草炮”,意为“甩辫’。舞龙直至深夜,最后将“草龙”送到水口外,抛入河中,意为送龙回宫,祸去福来。  
十五、徽剧(徽戏童子班)  
清代中期,伏岭成年男子旅外经商务工人员已超越半数,多从事面馆业,正、二月是面馆业旺季,一年一度回乡省亲,照看在家“留守儿童”,见假日闲散在乡小孩到支祠学戏、演戏是好事,他们支持组织“童子班”,请人教戏,在支祠内搭台演出,构成三门自置行头道具演出,但各门演艺程度良莠不齐,观众多寡悬殊。支祠剧场窄小,当有好戏时,外村观众难挤入场。道光九年底建成三间两厢两走廊的徽式戏台,广场可包容数千人。道光十年元宵节三门“童子班”登台公演。正月十日至十七日演出四夜。每夜三门都要演出节目,先由各门自定节目与排演。演出分头、中、末班出场。演出先后次序于正月十三日由三门值年代表到昌福寺旁的太子庙分二次抽阄肯定。头三夜各有头中末班,只是日期不同。第四夜头班加演开台戏比拟省事,末班收场在半夜之后,比拟辛劳,所以另行抽阄肯定。由于演出日期、时段不同,演出效果、演职员劳逸也不一样,每当抽阄定班次时,三门值年人及关怀者挤满太子庙,呼喊声、嘘唏声不绝于耳,别是一番繁华。抽得第四夜中班的那门人众即兴致勃勃地抢先跑回支祠,将演出班次用红纸书贴于祠柱。元宵节演徽剧,是伏岭村人人参与的大型文艺活动。他们承袭了“舞徊”的管理施行经历,创建了新的长效规章制度,使徽剧“童子班”长期传承了下来。  
十六、绩溪挞粿制造技艺  
挞粿(音译方言:taguo),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绩溪县最古老、最具特征的传统食品之一,因运用场所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则统称“挞粿”。如是农人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便当吃食则称“冷饭果”。徽商出门做生意带的食品又称“盘缠果”。徽商出门前留下的吃食则叫“记家果”。  
绩溪挞粿主要集中在岭北一带,以长安镇最为突出。光绪十六年(1890),镇头吴永达在镇头开设面点馆,因茶亭下是出外经商、办事必经之地。吴永达做的挞粿质量好、香美可口,交往行人争相购置,由此名声远扬。民国初年,吴永达胞弟吴正太继承,他做的挞粿皮薄、馅多、不跑气,且香味缘风飘至千里。后经几代弟子将这门手艺传承发扬,如今长安镇具有代表性的挞粿师傅有四位,其中终年做挞粿的仅有位于长安镇镇头村车站旁边的春德挞粿,这里的挞粿料足、香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绩溪挞粿”。  
挞粿制造很考究技巧,首先和面就非常考究,面不能和过了,过了则韧性太大,做起来不容易做大,而且口感太硬,和的时间不够面太软也不行,和好面将馅料包至面中,然后用特制擀面棒来回压平,放置铁锅中烤制2-3分钟即可。挞粿滋味随馅而来,各种口味都有,香椿、豆黄、槐花香气扑鼻;豇豆、韭菜、萝卜口味饱满。  
十七、绿茶制造技艺(金山时雨)  
绩溪县自古产茶,茶园散布普遍,1850年,创于上海的汪裕泰号将产自上庄镇上金山的茶,于1868年定名为金山时雨,该茶因质量上乘,随即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度和地域。  
绿茶“金山时雨”主产区位于上庄镇,毗连黄山,均匀海拔500m。绩溪县生态优秀,森林掩盖率达76.5%,县内诸水皆外流,无客水过境,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度级生态建立示范县、国度级食品平安示范县、国度绿色食品原料(茶叶)规范化示范区,文化底蕴深沉,是徽文化重要发源地,也孕育了极品名茶金山时雨。  
金山时雨外形圆满,制造技艺共同,采摘时间普通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中下旬,采摘规范为一芽二叶初展,当地俗话称之为“鹰嘴甲”。每千克约两千个芽头。制造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整形)、拣剔等八道工序,全程约6小时。具有“外形紧结匀整、形似发髻、油润显毫,花香高长耐久,汤色明澈亮堂,滋味鲜醇爽回甘,叶底嫩黄匀亮”的质量特征。  
十八、徽州墙头画  
徽派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普遍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造技艺和表现方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共同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局部。所在区域天文位置、历史沿革:项目所在地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接壤,西与黄山区(原安定县)、歙县、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由于历史上较少遭到战乱的侵袭,至今局部村落原始形态保管完好,一直坚持着历史开展的真实性和完好性,享誉“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佳誉,境内局部古民居外墙,包括马头墙、屋檐下、窗户及门楼处仍保存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徽派墙头画。源于新安画派,后经过常年师徒传授传播至今。重要价值和影响:徽派墙头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徽州美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徽文化的脉搏,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千余年来,在徽派建筑中有着画龙点睛的艺术魅力。徽派墙头画,它集新安山川之灵气,融习俗文化之精髓,作风共同,匠心独具,充沛表现了鲜明的中央特征。尤以古民居、庙宇墙头画最为典型,为中外建筑界所注重和叹服,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讨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十九、绩溪民歌民谣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理论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本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长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深沉,绩溪历来重文崇教,民间祭奠活动和节庆活动异常活泼,加之京剧之源的徽剧也发端于此,良好的文化气氛培养了绩溪人具有勤劳聪明、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天性,人们在发明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发明肉体文化,民歌、民谣等文化方式就随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得以开展。民歌、民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珍宝,完整是经过代代口传心唱,很少有文字记载,故源于何时难以稽考,早期的作品也难系统采集,近期的作品还存世甚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游击队依据军民的中央盛行的民歌停止创新,创作了反动民歌。建国后县文化部门屡次采集整理。1956年底《采桑》参与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奖,歌曲载入《安徽省民歌集》。1979年后民歌采集尤丰,创作亦多,1984年县文化馆组织力气,共搜集解放前本县游击区盛行的反动民歌和历代传播的民歌共40首,并编成《绩溪民间歌曲集》,以此向国庆35周年的献礼。2005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将《月亮起山一盏灯》、《送郎》、《货朗调》、《探妹》、《四季歌》、《蚕上山啰》、《庄稼汉》等7首民歌停止了录制播出,有3首收入央视出版的《民歌•中国》书中。民谣是民间的口传文化,很难见绪文字,故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民谣只要自生自灭。最近,绩溪县-副院长方静同志,采集编纂了《徽州民谣》,全书共搜集徽州各地民谣237首,大局部都来自绩溪。它的问世,为绩溪仍至徽州研讨历史上的口传文化提供了原生态的材料,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征的艺术珍宝。  
二十、火狮舞  
“火狮”这一艺术方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舞。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昼扮演,或在徽戏演出前作热场扮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扮演。殊不知“火狮”的扮演使村民们喜欢无比,之后许多村庄也纷繁前去请这位首创“火狮”的纸扎师傅制造,于是,“火狮”这一民间艺术在岭北传播开来。“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腊烛,通体亮堂,扮演时由两人撑柄扮演。另一人为玩狮人,他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在锣鼓点和唢呐曲牌中扮演各种狮舞动作。其局面壮观,颇具艺术品味。至今,绩溪县唯有上庄镇仍保存着这一民间艺术。  
二十一、舞徊  
秦汉前,绩溪县伏岭镇百姓为“镇山驱虎”而兴起舞徊,以其祈求人们的消费、生活安宁。历经漫长的年代后,相沿成俗。南宋后,伏岭村人口繁衍,村庄人口兴隆,人们更注重舞徊活动,还造了一个“徊”字予以定名。同时由村中长老定了一套舞徊程式,世代相传。许多百姓还把“徊”作为图腾挂于住宅庭堂供奉。明代中期,伏岭村定于每年正月十五为舞徊日,历时活动三天。是夜,村民与远近赶来的参观者齐集村头河滩祭坛,面对大鄣山鸡鸣尖处的怪石群烧起木柴火堆,两壮汉披着用彩布制成的骁勇神徊出场,绕火堆领舞,随后村民手执油松火把、杉木火把、干竹火把和葵花禾杆火把间掺于锣鼓队、硝铳手、燃放鞭炮人员、钢叉长予队、木棒队伍之间边行边舞徊的扮演动作狂放,在鼓乐鞭炮声和呼吁声中作出吃草、喝水、腾跃、狂朴、翻腾、撕咬等动作。随行队伍各作自在扮演,齐声呼吁“追打赶杀”声,旁观者也呼吼助威,心情展示与山间凶狮-、丰猛的局面。在祭坛狂舞一番之后,“神徊”领队绕村热烈巡游一圈以示驱除村中邪气,维护村寨安宁。十六日、十七日神徊还在村中街巷巡舞全村欢庆驱邪消灾的成功,户家必在门前燃放鞭炮以示敬徊,大户人家迎回鞭炮燃久放不看书挽注意徊在门前长舞不离,以兆福祉久长。从此,舞徊被伏岭百姓视为崇高的活动,舞徊被赋予镇邪除恶,保中央安全、平和之意。至今,伏岭村的舞徊活动仍正常展开。  
二十二、手龙舞  
手龙舞是传播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来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域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扮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篾制造的小龙灯。手龙舞扮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普通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扮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方式共同,深受百姓喜欢。扮演时,孩童穿戴短袄、裤、肚兜、银箍在鼓乐声中扮演。“龙聚”、“龙吟”、“翻龙”、“腾龙”、“盘龙”、“飞龙”、“戏珠”、“争珠”等一整套舞蹈动作连串扮演,其方式生动、生动,局面大,充溢神情与活力,所包含的徽文化神韵极浓。手龙舞为绩溪民间儿童舞蹈中的一枝艳丽的花朵。其艺术方式新颖别致,扮演空间大,广场与舞台皆可演出,经过演出,既能丰厚大众文化生活,又能表达儿童的快乐与儿童情操、素质培育。再现旧时孩童的欢乐与情味,是徽州传统舞蹈的优秀代表。1984年,经绩溪县文化馆发掘整理,由文化部民间艺术集成办公室结集出版。1989年,参与宣城市第四届“宣州之声”文艺汇演获一等奖,由安徽省电视台播放。2008年年,参与宣城市文房四宝艺术节演出,2012年9月参与安徽省第九届花鼓灯艺术节暨民间舞蹈大赛,荣获二等奖。手龙舞来自民间,其共同的舞蹈方式、极具中央特性的舞蹈语汇,和传统的服装、道具配以戏曲的音乐,构成了其特有的舞蹈作风,能够说是徽州传统舞龙民俗和民间舞蹈的高度提炼和交融,具有很好的文娱和审美价值。  
二十三、徽墨制造技艺  
墨的创造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项严重奉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用传统技艺制造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能够鉴,锋能够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消费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墨制造技艺传人的代表,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造技艺的精华。徽墨制造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本人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消费工艺。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共同的炼制、点烟、冷却、搜集、贮藏办法,松烟窑的建造形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如此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性。  
二十四、绩溪县过年风俗  
旧时绩溪县的过年,从严厉的意义上来说,农历腊月初八日至正月十八,前后长达四十天。大约就是现往常的春运时间。期间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日到十二月二十二日,是为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从腊月二十三日到春节的正月初三,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第三个阶段从正月初四到元宵节后的正月十八日,为后春节时段,这个时段中的正月半即元宵节和正月十八朝的“赛琼碗”、“舞回”又是春节序幕中的高潮。过年的“过”,其实是筹备和享用的意义。前期是准备,后期就是享用与品味,休闲文娱。绩溪人家民谚说:“正月嬉嬉过,二月再来做、”“过年过到二月二”。阐明绩溪民间传统过年的时间颇长,要到二月二吃了粿棕以后才算是真的要干活了。如此之长的节期,催生和繁荣了绩溪民间的节庆文化。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绩溪伏岭(今伏岭镇伏岭下村)、蜀马(今板桥头乡蜀马村)和寺后(今上庄镇寺后村)三地为例停止叙说。  
得意洋洋过大年  
“年”,在远古的传说中是一种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元旦才爬上岸,吞食家畜伤害人命。人们为了驱魔辟邪,在门上贴对联,燃放鞭炮,祈求安康,后逐步构成“过年”的风俗。又说“年”最初的概念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消费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取得好收成,百姓们难免要庆贺一番,一朝一夕,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意味,所谓“五谷熟曰年”。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由于谷禾普通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古代民间固然早已有过年的习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由于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分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有关材料引见,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反动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辨别农、阳两节,就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往常,春节和过年其实一个意义了。绩溪的传统过年即春节,岭南岭北岭中(绩溪县沿着徽岭山脉一带的尚田、板桥头、校头号地,旧谓之二都、三都、四都空中)习俗大同小异,都十分繁华。  
岭南的伏岭过年最繁华的要数舞回(此字应是一个犬字旁加一个回字,系绩溪方言字,电脑里无此字,后文同)和演徽戏了。  
绩溪伏岭镇  
伏岭又叫伏岭下村,为邵姓聚居地。伏岭下村位于绩溪东北,地处天目山脉主峰清凉峰之麓。境内峰峦绵亘,交通不便,但景色秀丽,习俗淳美,“世治可安耕凿,世乱不罹兵燹”,历来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比拟安定的好中央。境内人多田少,居民勇于积极向外开展经商营生,特别是徽菜徽厨徽馆行当,向称“徽厨之乡”,不少家族因“出门客”多而较富有殷实,为民间展开庙会和演戏活动提供了经济根底。伏岭始祖百二公之子文享公,于公元ll50年迁居伏岭,至今已有860多年了。邵氏迁来后,人丁不发,七代单传。其六世先祖请风水生先看了风水,以为对面山石刹大重,需求镇煞。风水先生画了一道符,让先祖挂于中堂上,结果在第九世上生了三子。为了开展下去,邵氏祖先依照这道符的形象,做了一样东西,取名叫“回”(一种好像狮子但比狮更凶猛的猛兽形象),于每年的正月初一同在村的周围舞起来。后来开展到舞进各户人家。推算起来,舞回来源于元末明初,即l368年左右。距今有640余年了。  
舞回之后,伏岭下在明朝永乐年间l440年又有了戴假面具的傩戏,至明万历年间初步构成了启齿的土戏(约在1570年)。伏岭祖先于第十世上分了下门、中门,原来的横巷派改称上门(约在1460年左右)。分门后,中门的祖先就分了四凤与大园两派。四凤派就成立了舞回的组织“永例会”俗称“做三十岁”。即凡本门三十岁的男丁,于每年的正月初头结合举行庆祝例会。募集资金,大操大办,祭祖分胙,舞回演戏,使过年的氛围到达顶点。后开展到各门派自捐戏衣、办行头。在各门的祠堂老屋里舞回、跳傩、演戏,构成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纹川(伏岭下村又叫“纹川”)徽剧。在清道光年间(1830)以前都是大人做戏,到l830年以后,伏岭三门人又把做戏的任务放到小孩的身上,各门都培育小孩做戏,三门都有童子班。因而,伏岭的徽剧童子班构成已有180多年的时间,不断绵亘至今。  
随着徽商的开展壮大,清末到抗战期间,徽商鼎盛,伏岭出门做厨师的人很多,一些戏迷们又把大都市里看过的戏和扮演的动作写成剧本,每年过年时带回家,丰厚了家乡的戏剧扮演。使伏岭的徽戏开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从初一朝(绩溪人家称正月初一为“初一朝”)开端到初三日,三天三夜,祠堂内外,戏台上下,白昼舞回跳傩,晚上连台演戏,冷冷清清,人头攒动。由于演对台戏,所以经常发作“倒人潮”现象。即一会儿这边戏台下人潮如涌,那边厢戏台下空空荡荡;一会儿那边戏台下有人潮如涌,这边戏台下人去场空。台下看戏的人乐此不疲,一会这边,一会那边,尽挑美观的看。十分有趣,十分繁华,而台演出戏的演员特别是班主,被这种“倒人潮”弄得很为难。  
蜀马,位于绩溪岭中,旧称“三都”,为陈姓聚居地,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太祖陈霸先后嗣。“过年”,是蜀马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合家团聚,播种希望。出门在外的游子,千里万里都要赶回来“过年”,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团聚,合家欢聚,宗族兴隆。  
绩溪蜀马村  
过了小年,接着就是过大年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分大小年)即元旦,白昼贴春联,挂灯笼,晚上守岁,也叫“封岁”。先用香纸点燃蜡烛,把灶司老爷接下来过新年,再用香纸“供献”请祖宗,请门神,以及猪栏、牛栏、厕所等神袛。年夜饭又叫“封岁饭(亦称分岁、红岁)”,米下锅后要放红赤豆。吩咐小孩要说吉利话,有些平常乱说话的小孩,家长就要在三十晚上用草纸到尿桶沿上摸一下,再在小孩嘴上搽一下,说是揩屁股嘴。听说如此以后,小孩再乱说就不要紧了。吃过年夜饭以后,大人都要给小孩红包,叫“压岁钱”。元旦夜作兴“坐岁”,不要睡得太早。半夜时分还要接天地,大放鞭炮,并在自家门口、堂前撒绿寿纸,谓之“利市纸”。族人外出用灯笼照明,灯笼有大有小,内用细篾丝编制,外用油纸糊成,上面写上“新年如意”等字,里面点起蜡烛,光线温和,上端用一根一尺多长的红竹管挑着,手提红灯笼照着走夜路,一晃一晃的,人影僮僮,煞是夜光容貌。年轻人则趁着此际大赌特赌,直到天亮,也有坐岁到天亮的。年岁大的,普通过了子时以后便要“纳福”(即睡觉)了。  
新年初一即大年初一这天,一大早即要接天地老爷到家中过年。除了贫穷人家以外,大局部人家都要在三十晚上就摆好供桌,上位头是祖宗的供桌,堂屋中心是天地老爷的供桌。供桌前向都要围上桌围。供桌上一对大烛台,上插大红蜡烛,中间是香炉,前面放供献。初一清早开门要说好话,如“开门大吉”、一年四季都不祥”等。初一这天普通不出门到他人家去(特别忌讳女儿上门,这叫“踏春”),早上起来先吃“三道茶”(即甜茶、鸡蛋、面),每吃之前都要先请天地老爷和祖宗吃,然后才吃。接下来是吃油粿煮米酒。有的人家,这天都不吃荤,要到初二才开端吃荤。  
初二开端互相拜年,先是村中及左近走访贺禧,进门后先说吉利话,到天地老爷供桌前上香。然后吃瓜子花生,喝茶,吃三道茶。初三以后陆续向近亲远亲和朋友拜年,你看满街满巷,大路小道上,都是喜笑颜开的拜年人,大家手提拜年礼品,见面就说“新年好”,一派温馨平和。旧时拜年的主要礼品是一斤麻酥糖,两百糕(有的不一定是糕,而是用红纸包的糠或麦麸,主要取其谐音吉利),但都要用红布提着拿来,或者放在篮里用红布(或红纸)盖着拿来。来时都很考究礼节,要合着双手向晚辈躬身作揖,并说吉利话。初三的早上还要谢新年,向各处烧香纸,放鞭炮,算是新的一年来了。早上吃新年饭,要掺上一些封岁饭在一同吃,意义是新旧年饭一同吃,安全如意,年丰岁捻。吃饭前还要先请天地老爷及祖宗,并把天地老爷送出门后才能够吃。  
寺后,位于绩溪岭北乡上庄镇,左邻浩寨,右临旺川,背倚大会山,坐拥绩(溪)上(庄)公路。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过元旦。这一天贴春联,挂灯笼,晚上守岁,接天地。正月初一过大年,正月初二,女儿女婿携子女到娘家拜年,初三开端走其它亲戚朋友。“认亲拜年,认祖挂钱”,这是老传统,不能违背的。所以,拜年是春节期间寺后人的最主要活动,当然也是中国人的最主要活动。同时,这个时期又是各家筹办婚庆喜宴的好日子,“初三、十一,不消(须)拣的”,意义是说每月的初三和十一这两天,都是好日子,办啥事都适合,特别春节期间的初三和十一了。  
绩溪上庄镇  
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俗称“烧年”。这一天,走进寺后的各村点,许多农家都在清扫室内外的卫生,正屋中堂挂祖容,即祖宗容像。请祖宗牌位,条桌或供桌上摆供仪、围桌帏、铺椅帔,黄昏烧香纸祭奠祖宗后,全家吃年夜饭。寺后各村点烧年的时间前后有差别,但典礼差不多。是夜,各家的家庭主妇极尽徽菜烹调之能事,或烧上好几层的岭北一品锅,再用大锅焖上一大锅能够吃几天的白米饭,大米加上赤豆共焖,其饭略呈红色,寓意分岁(红岁)交鸿运。年夜饭的素菜有青菜、菠菜、冬瓜和豆腐、年糕、八宝饭等,寓意清白,“冬瓜”,绩溪话音为“东家”,意即清白东家,就是清白人家之意。荤菜有板栗烧鸡或炖鸡,猪脚炖冬笋或干笋、猪肉包等,脚为足,寓意知足不祥。席上还有花生瓜子和鸡鸭蛋,最后一道菜一定是鱼。  
前文说到“好几层的岭北一品锅”,是寺后及岭北的最重要的节庆、红白喜事和来人接待的锅式徽菜。一品锅是一种多层次的组合菜肴,制造的原资料有猪肋条肉、萝卜、青菜或菠菜、空心油豆腐即豆腐角、水豆腐、鸭蛋等。寺后制法是先将萝卜切成滚刀块,用少许细盐和酱油腌渍后待用。猪肉切成2.5寸长、1寸厚的肉块24(32)块(肥瘦各12或16块),用细盐(用刀把盐拍细)、酱油、绍酒、姜蒜腌渍后待用。猪肉要切得工整,大小相当。剩下的边角肉剁成肉泥,与蔬菜泥、水豆腐一同加佐料搅拌平均,淋上麻油制成馅料,将鸭蛋叩入碗内,略加菜籽油、淀粉,用筷子搅匀成蛋糊,在加热的小铜勺内制成一张张径约三寸的鸭蛋皮,每锅菜需鸭蛋皮24或32张,再把馅料逐一包进鸭蛋皮,合成半月形的鸭蛋饺,土话叫“鸭子包(鸭子夹)”。另把准备好的空心油豆腐32只,均装入馅料,做成油豆腐包待用。各种原料备好后,取双耳中型铁锅一只,将淹渍过的萝卜块铺入锅底,再平均地铺上一层豆腐包,参加清水浸没豆腐包,以猛火煮开。另取炒锅一只,将五花肉放锅煸炒,烧至六七成熟,起锅铺在豆腐包上,请求瘦肉铺于锅中间,肥肉铺于锅四周。再把用细盐、酱油、绍酒、糖等佐料调成的高汤适量,淋于猪肉上,用中火烧至八成熟时,将鸭蛋饺沿锅四周排在猪肉上,再淋上高汤,以旺火煮开,用勺将最上层的鸭蛋饺悄悄揿一揿,淋上适量的绍酒,以文火焖到将要收汤时,撒上葱花,断开通火,以微火再焖10分钟即可上桌。烹制一品锅时要屡次下料,屡次加汤,并屡次盖上锅盖焖烧。经过数次烧煮,才使得菜肴冉冉入味。  
绩溪一品锅  
一品锅的垫锅素菜随时节的变化而选用不同的原料,旧时人家穷苦,有的就用青菜打底,殷实的人家用冬笋或笋衣打底,冬季多以萝卜居多。普通的一品锅有四层,华丽的有多至六七层。在红白喜事中,特别在正月的婚宴中,要搞六层的奢华锅,同时,鸡头、鸡翅、鸡脚一定要码于锅中央。上桌时,把鸡头朝向新娘一方,开席时,娘舅母把鸡头、鸡翅、鸡脚夹入小碗待新娘,以示婆家关爱新人,让其吃了全鸡。而新娘普通不下筷,恭敬地把碗放一边,留给厨倌吃,表现徽州饮食习俗中的礼让互敬之风。  
农历二十九或三十那天晚上,就是元旦了。寺后民间说“赶忙三十夜”。意义是全年除了这一天就没有了,要是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好,一定要赶在这天努力完成。白昼家家户户打扫庭院、院门、大门、厨房门、猪牛栏门、后门等洗洁净后贴大红的新春联或红纸条,家中的中堂和两边厅堂挂祖容挂喜幛,院门口、走廊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有理发洗沐的,有赶制新衣新鞋的,有忙繁忙碌办晚宴的,还有用草纸给小孩擦嘴(叫“揩屁股”)的,一派得意洋洋。华灯初上时,爆竹声声,家家户户点满堂红,亲人聚会吃封(分)岁饭,辞旧迎新,吃过年夜饭后,开端守岁,晚辈向晚辈祝愿,晚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熙熙融融,聚在一同话家常。到了子时,即开门燃放鞭炮焰火,焚香纸接天地,在自家门口,堂前撒利市纸(又叫绿寿纸),以传统的方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初一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是一年当中爆竹响得最多的一天。寺后人以本人的传统方式庆贺春节。拂晓时分,一家家、一户户的男女主人早早起床,漱洗过后,第一件大事,男人们就是燃放鞭炮,然后开门接门神,再放鞭炮,谓之“开门红”。鞭炮声不绝于耳,兆示新年大发。接过门神,再拜祖宗,然后向晚辈请安拜年。妇人们则下厨烧水沏茶、摆果子盘、热鸡子、煮面一条龙次第干起来。  
初一的早茶那才叫徽州的早茶呢。寺后与岭北各村一样,也是三道茶(或叫三套茶)。普通为一套(道)茶和茶点,即一碗碗头茶。碗头茶就是先在茶碗(杯)中放入茶叶,冲一点开水润开茶叶,然后再斟开水的茶;一碗甜茶(用蜜枣、莲子或板栗、花生米、白糖煮成,或加银耳),叫“枣栗”茶,寓意“早力”,即早生儿子早得力之意;一碗鸡子面茶,面条是逐碗做汤的碗头面,上盖浇头菜,面内有几缕新颖菠菜、香菜或青菜叶,每碗浇头面(又叫盖浇面)中须放鸡子二枚,吃不掉的可夹掉一枚,但一定要吃一枚的。三道茶,清清洁洁,甜甘美蜜,平安全安。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上节日盛装,吃得好,穿得漂亮,口吐吉言,逢人必说“新年好”。调和之乐,再也没有这一天这样的水平。所谓“清闲初一朝”,这一天男人不干活,女人不补缀,邻里相见,相互作揖祝贺,尽享邻里和睦、人伦天乐之新春愉悦。  
三道茶  
寺后与岭北各地一样,也奉行初一不拜年的风俗,那叫“踏青”,不作兴的。从正月初二正式开端拜年。这一天,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女与其子女一同,到老泰山家中拜年,叫“回门”。然后是男朋友去女朋友家拜年,徒弟上师傅家拜年,亲戚之间的互相拜年正式拉开序幕。寺后习俗,拜年能够从初二不断拜到农历的二月初二过,所谓“正月嬉嬉(玩玩)过,二月再来做”嘛。在这段时间内,无论亲戚朋友,上门都有三道茶款待,晚辈给晚辈要送拜年礼物,包装是要红色的,晚辈则给来拜年的孩子们“红纸包”,老亲戚给上门认亲的新亲戚要回赠“发利市”(多为鸡蛋、面条、芙蓉糕,上覆柏枝天竺叶,意为天长日久代代高,甜甘美蜜年年发)或红纸包。普通状况下,到了正月十八日,一家人请过祖宗后,撤去供品灯笼,请下祖容,就宣布春节根本完毕了。在春节过完前的一个高潮,就是元宵节了。  
二十五、绩溪县结婚风俗  
绩溪县的婚嫁礼仪和丧葬习俗与绩溪岭北各村大致相当,其婚嫁礼仪程序有“下定、过门、拼亲、讨亲、接亲、拜天地、行推(走梯子)、挂灯吹唱、回门”等。  
下定:下定前有一番三来四往,主要以媒人从中说合。先取女方生辰八字到男方配合,请算命先生测试,如能合,即男方机密去女方家中看人,相中后,由媒人携带糕点和干礼数元到女宅下“小定”。后由双方商定吉日,由媒人和一位亲戚晚辈带上男方的鞋样和礼品,到女方家中下“大定”,又称“揣鞋样”,算是儿女亲事曾经敲定。再由女方开出礼单(分干礼、水礼,干礼为喜洋即银元,水礼有鱼、肉、烟、酒、糖、炮、红烛、鸡鸭蛋、油豆腐等)。时隔数日,男方择定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称“日子书”,由媒人带上礼品,送至女方家中,获得认定后即是吉日,各自筹办。  
过门:下定后,经男女双方家庭磋商同意,将姑娘接入男家,谓之“过门”。过门必需当日以“四色礼”送回家,但也有不回的。  
讨亲:即抬嫁妆。正日前一天,由男方派出以娘舅、姑父为主体的队伍去女方家抬嫁妆,上午动身,下午抬回。贫者两三担,富者七八担,更富者十几担之上,包括女方一辈子的生活用品,“全部銮驾”者还有一对朱漆描金的寿材,可谓包罗万象。嫁妆进门,鸣炮奏乐,亲友们围抢篓里的瓜子、花生、红枣、板栗、桂元等不祥物,称“抢发”。  
接亲:即迎新人,也叫接新人。待嫁妆进门后由媒人率领迎亲队伍大约下午4时动身,富有家庭迎亲队伍庞大,有4人抬的珍珠大红花轿,在鼓乐声中汹涌澎湃来到女方家。此时,女家大门紧闭,讨“开门包”,新接彩礼,给媒人一番周旋,待一切都称心了,迎亲队伍“三吹三打”(鼓乐吹3次,炮竹放3次)方可开门,将大红轿抬至正堂,放在蚕筐内,女方对迎亲队伍给以吉席款待。新人经洗头、洗脚、开面,从里到外换着新装,精心梳妆装扮后,向灶神、父母和晚辈拜辞,谓之“拜香火”。屋内正堂、厢房、楼上楼下均点上红烛,谓之“满堂红”。新人穿上“夜鞋”(专为出嫁时穿的薄底鞋),由亲兄弟背上轿,父母、姐妹放声大哭,称“哭发”,然后放炮,奏乐启程,谓之“发轿”。迎亲队伍沿原路喜乐回归。  
拜天地:新人迎至男方家后,由理事(司仪)开轿门,新人由童男少女扶持下轿,进入偏房,换上大红衫、大红裙,戴上凤冠霞珮,盖上方红巾;新郎穿上长袍马褂,戴上礼帽。正堂已摆好案桌,挂上大红绣花桌围,案桌上摆好香炉、烛台,点上一对1斤以上的大红蜡烛。一切就绪后,新郎新娘由童男童女扶持,双双来到正堂桌前。此时鼓乐鞭炮齐鸣,理事人高喊先拜天地,新郎新娘双双对天四跪拜,又喊再拜高堂,新郎新娘对祖宗父母跪拜,在夫妻对拜后被送入洞房。新郎新娘走在由两只青布袋铺垫的空中上,当走上第二只袋时,理事人拿起走过的袋子往前抛,口中喊“一代高一代”,接袋人应声“代代高”,意为代代兴旺高升。正日上午,新郎站在大门边,新娘坐在房间门里,恭迎来吃喜酒的宾客。中午,新人受贵宾礼遇,坐正堂贵宾桌首席,由新郎舅母和陪新人的姑娘们相陪,敬酒。下午,由晚辈率领,陪新人的姑娘陪同,在鼓乐声中沿街迟缓行走,先进宗祠祭祖,后上坟拜祖。  
行推(走梯子):新郎新娘上祠祭祖动身后,好繁华的青年在回来的必经路上用长凳和梯子架起一座长长的梯子桥,待新郎新娘回来时,小伙子们蜂拥而上,让新娘抱着用长枕头做的“婴儿”,新郎拿着彩色马鞭,双双走上梯桥,如赶马状开端行梯,俏皮青年成心制造惊险,让新娘新郎出“洋相”,引得众人开怀大笑。走过的梯子和凳很快被人送往前面相接,可让梯桥接二连三,长达百米,中途要“过山”,即用两短梯竖起来相靠,让新娘新郎爬过“山头”继续走,直至入家门才完毕。整个过程有惊无险,恼怒繁华。  
挂灯吹唱:富有家庭办婚事普通都“挂灯吹唱”,即在正堂天井楼栏四周、下堂等处以玻璃彩灯悬挂,灯内点蜡烛,使整个厅堂亮堂焕彩,请稍有名气的徽班在厢房唱戏,中晚宴时吹打唱戏助兴,东家和宾客能够点唱,并给彩包。  
回门:正日后的第三天,备好礼品,新郎新娘坐一双人轿回娘家探亲,叫“回门”。早上动身,当晚返回。亲家午宴待新娘、晚宴待女婿。傍晚时,男方要派能渴酒的俩青年小伙,提着灯笼到亲家接亲,晚宴时与女婿同桌,维护女婿饮酒适量,必要时期喝,俗称“酒代”。宴至半夜,放炮催行,放三次炮后才告散席。新娘、女婿向亲人辞别,以“果子”(方言,糕点)认亲,收礼晚辈回赠喜蛋。此时,接亲者点亮灯笼,仍乘轿回程。  
抢亲:穷人接婚时,有的家庭彩礼、彩银拿不出,就以抢亲风俗完婚。抢亲由几位青年壮汉代办,商定计策,由一伶牙俐齿的人作刺探,先进门亲近招呼,假说路过或找牛,待探定女方在家后应酬辞别,将探情转告大家后开端行动。一旦瞄准新娘,窜上背着就跑,放炮人立刻放三个爆竹,家中人正要上前阻拦时,3个爆竹已响,谁也不能再停止阻拦。这是一条不成规矩的民俗。此种家庭,普通都简单完婚。另一种抢亲是男方家庭突发变故,如丧父或丧母,家境堕入窘境,也用抢亲完婚,俗称“棺材头上成亲”。依照风俗,抢亲必需在“下定”前方可停止,不然就不成规矩,毁坏了习俗,女方会找费事。  
二十六、绩溪局部地域丧事风俗小记  
家中有岁数大的亲人逝世称作“老人”了,与别人报丧时普通皆用“我家某某某过辈了。”  
亲人逝世当时要拿三块瓦,一块垫于颈,两块相对垫于头,坚持面部朝上,其中详细含义不分明…  
用一张火纸盖于面部,之后要烧“倒头钱”(将金银纸斜角剪开的纸片),一家人围坐一同烧给亲人,之后要以刻有字的木印在灰上盖印,意:不让其别人抢走。  
之后要盛一碗饭插上一根香,在出殡之前要保证香不时,烧完一根就点上一根。意:指引亲人的道路。  
然后要为亲人擦净身体,换上早前就特意做好的衣服,鞋,帽,在外在穿上一些其他的衣服。  
准备入棺…  
入棺前要在棺中洒些石灰,垫一层妨朝垫。  
亲人入棺后在盖上毯和定制的被子。  
在身周放一些让其带走的物事。  
摆好灵堂,家人按俗礼三贵九拜,用小指给亲人“喂”一点酒,另有人放一些糕点在亲人身上。(供礼也就是祭品有哪几样当时没能去记,只记得有粉丝)  
爪机不易  
一众家人跪拜过后里要钉上棺盖了。  
之后还要将前面的那碗点了香的饭放在棺木的头上,在点上一盏长明灯(老时的煤油灯),在出殡前都不能让其熄灭。意:照亮亲人的道路。  
由于长明灯,香都是不等灭的所以要有至亲受灵堂。还有亲人逝世的那个房间,那张床在七七满(四十九天)前都必需要有人睡(晚上睡就能够了),说是不能让床凉了。也有所亲人回来时看不到人会伤心。  
待到第二天,我们乡下是要请人去借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去叫需求叫上的人,晚上“做大夜”亦为请人吃丧酒。(十碗八碟)  
丧酒过后正式“做大夜”,至亲先入灵堂按俗礼三跪九拜,(之前忘说了,期间嗦呐不时)。至亲男要戴特制的麻布帽(其他皆是白布帽),女要戴白布后面披下来的帽,还要戴白花。脚上至亲皆要穿面上缝有麻布底麻布花的黑鞋。至亲跪拜后站于棺两边,男女分站两边。  
之后便是亲朋好友跪拜,如有比亲人大的长者家人要回拜。  
做完一切后按前一夜想同,至亲守灵堂。第二日出殡。  
出殡日亲人的女儿、已嫁进来的孙女要拿“长钱”和准备给抬棺人的毛巾、烟,孙子或者儿子要捧遗像,紧随在“引路童子”之后。  
出殡时要先将棺台至一处空地,至亲好友在按俗礼拜上一次,然后又女儿一家,以嫁孙女一家在各拜一次,拜好给抬棺的人送上毛巾香烟。  
之后起棺由“引路童子”带头去坟墓。  
之后至亲还要各自捧亲人遗像领回各家。  
之后若是“老人”则还要停止“传宗接代”。儿子要将钥匙放入麻布袋中,系好,至一河边,由三个人传。第一个口喊“上代传下代”抛给第二个,第二个口喊“一代传一代”抛给第三个,第三个口喊“代代高”抛给接袋的儿子,接到袋后要跑的越快越好,拿去放到本人家的床头。  
至此出殡就算是圆满了。  
然后要请“三jei”(我觉得听起来像“三朝”但不肯定)  
三jei之前,家中灵堂地上的东西都不能清出屋外,三jei过前方可肃清。  
还有七七满之前至亲不得剪头发,不能用针线,不能吃面条。  
三jei时要上坟,还要插道旗。要沿以坟为起点的一条直线,每个一段间隔插一根。插道旗开端时由一人在坟前敲锣,一人拿旗在坟后往上插,至锣声停,插的越高越好。  
在四十九天中还有两天是由自家或者他人算出来然后布置的“头fu”“回fu”,指那两天亲人会回家抚摸家人。  
“回fu”那天要上坟烧供亲人在那边用的物品,比方纸制的房子,车,冰箱,彩电,等等。  
晚上还要在堂前摆上一张椅子,套上一件亲人穿过的衣服,裤子,鞋,帽。在桌上摆上亲人最爱吃的东西、还有一碗饭,一杯酒,一双筷子。  
还要在摆上一个长凳,在凳上放上一个量米用的“官升”,在“官升”中放一个鸡蛋,一双筷子,给他的来世玩。在在长凳下面放一个捶衣服用的棒槌,让他爬不上去。墙上要贴情佛字。  
那晚家人要很早就睡,家中要安静。  
二十七、绩溪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绩溪一品锅  
绩溪一品锅又称胡适一品锅,安徽省传统名菜,属于徽菜系,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口味咸鲜微辣、鲜嫩可口,如今绩溪一品锅曾经成为徽菜的代表菜品。  
2、绩溪挞馃  
绩溪挞馃,也写作"拓馃",是绩溪当地民间的一种普通面食,也被戏称为中国的比萨饼。其制造并责难事,和面擀皮,包裹馅料,拓成圆形,置锅中烙熟即成,入口芳香、硬软适中,独具中央特征。风味挞馃因馅料的不同而各具其味,干菜、鲜菜均可作馅料包入其中,常见的有香椿、萝卜丝、黄豆粉。  
3、绩溪臭鳜鱼  
绩溪臭鳜鱼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的特征美食,徽州臭鳜鱼是传统佳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鱼先腌后烧,肉似臭实香,嫩而鲜美,具有特殊的发酵香味。  
4、绩溪菜糕  
绩溪菜糕是安徽绩溪地域汉族传统风味小吃,香气扑鼻,松软可口,口味共同。  
5、伏岭镇玫瑰酥  
伏岭玫瑰酥是久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产于绩溪县伏岭村,因其内有玫瑰花作为辅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  
二十八、名人  
绩溪自古就有“邑小士多、代有闻人”的佳誉,涌现出一批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范畴纵横驰骋,各领风骚。如明朝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一代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制造巨匠胡天注,著名茶商胡炳衡;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家曹诚英;现代有国度指导人胡锦涛,两院院士洪德元、章基嘉、鞠躬、方荣祥等。  
二十九、绩溪县著名景点  
中国龙川景区  
中国龙川位于绩溪县城东11千米处的瀛洲镇,地处国度级景色名胜区中心区,所在的龙川村为国度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形如龙舟出海,可谓风水宝地。景区内的胡氏宗祠被称赞为“江南第一古祠”、“木雕艺术殿堂”。奕世尚书坊为盛明时期所建,是徽派石雕的典型代表。胡炳衡宅(未开放)则原汁原味地保管了徽州古民居旧貌,记载了徽商历史。  
千年仁里景区  
千年仁里景区距绩溪县城3千米,位于登源河西畔。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村南留有龟山遗址。文革前村中还有石牌坊10余座,以贞节牌坊居多,仅存2座,皇门公牌坊是现存遗址之一。听说,这一牌坊是为官至皇门侍郎的村人所立。村中还留有程姓一世祖的墓道坊,横额上刻有“唐金乡尹药公墓道”。村中近1500年历史的“百步钦街”,是当时皇帝御赐耿姓尚书“免征地”一块,在村东井地段用砖砌垒“百步钦街”一条。廊亭已毁,但百步钦街道路保管完好。  
鄣山大峡谷  
鄣山大峡谷,又称伟人谷,占空中积约15平方千米。是国度级自然维护区—清凉峰的南大门。景区内具有43种国度级宝贵物种和13种国度级维护动物;有五十余个景点,其中“伟人石像、百丈岩、葫芦潭、冠顶生花”是其主要特征景点。“世界第一巨石”百丈岩,高460米,宽180米。  
绩溪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是一座中央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馆址坐落于老城区中心肠段,原为老县政府原址,同时还是老县衙遗址。建筑面积达10003平方米,占空中积952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3500平方米。绩溪博物馆的展馆分为:序厅、绩水徽山、人文绩溪、商道绩溪、风土绩溪、徽韵绩溪和徽味绩溪七个局部。内容有巍巍徽岭、潺潺徽溪、崇文重教、新学先声、徽商故里在绩溪、徽州骆驼绩溪牛、花朝古会、秋千抬阁、绩溪三雕、绩溪名厨、徽菜名馆等。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位绩溪县伏岭镇,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全长20千米,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