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广德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9 11:2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广德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端,皖、苏、浙三省分离部。东和东南连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南邻宁国市,西接宣州区、郎溪县,北临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介于北纬30°37′—31°12′,东经119°02′—119°40′之间,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西距宣州市71千米,西北经芜湖至省会合肥市273千米,东经浙江湖州至上海市244千米。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广德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个,省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播送电台1座,播送综合人口掩盖率99.96%,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2.9万户,电视人口掩盖率99.96%。全市共有8个文化馆,1个公图书馆,4个博物馆和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免费开放。共有国度综合档案馆1个。  
三、祠山文化  
是指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县横山为中心,普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阔地域,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肉体而构成的官民共祷的祭奠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张渤治水的传说”,被列入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吴文化  
广德早期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域。据县志记载:建安初,孙策平定宣城以东地域,孙吴拆故鄣县置广德县。广德固然地处吴头楚尾,但区治上多从属江浙。从唐末至宋以来,固然战乱不时,广德根本上是受以扬州(今江苏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中央管辖。吴、南唐政权屡次曾派使前往广德祠山祖殿祭奠祷告。元至正十四年(1341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属江浙行中书省。元至正十六年(1343年),朱元璋改广德路为广兴府(不久改称广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明初,改广兴府为广德直隶州。因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广德应是吴文化占主导位置的地域。从广德甘溪沟土著人吴侬软语的方言中,也能够窥见广德地域早期吴文化的渊源。另外的要素就是祠山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称“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债,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非妄传也。”可见,祠山文化来源于吴越,勃发于广德,又张扬于吴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吴文化的典型特征,又是吴文化开展的一个极至。  
五、徽文化  
祠堂起始于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意味,也是徽州人最根本的人居环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谱牒文化一同,组成了支撑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带进广德。随着徽商在广德的开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带到广德,经过几百年的潜移默化,同广德外乡文化的不时撞击、交融,明清时期,徽文化逐步成为广德的主流文化。牌坊作为徽派建筑艺术的代表,在广德的留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广德人对徽文化的接纳和归属。谱牒文化与牌坊类似,广德保存下来的诸多宗姓的族谱,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响作用。  
六、祠山张渤传说  
祠山(张渤)传说是西汉时期至今在广德及江南地域传播甚广的民间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在广德东亭开挖河道时,与夫人李氏商定,在工地外设置鼓坛,李氏每日送饭时,击鼓三声,他闻声过来用餐,不让李氏送饭到施工现场。一天,李氏无意遗落几粒饭粒在鼓面,遭群鸟啄食发出鼓声。张渤听到鼓声,以为夫人送饭来了,便来到了鼓坛,方知是鸟所为,随后他又返回工地。不久,李氏送饭击鼓三响,张渤以为还是鸟啄之,未理睬。李氏久等未见丈夫来用餐,就到工地一探求竟。见张渤化为大猪正差遣阴兵开河,顿时吓晕。张渤不及避化,羞与夫人见面,从此隐居广德横山、礼参北斗、-得道。  
为留念张渤治水功劳,时人在横山南麓建庙供奉张渤。广德县东亭乡至县城西郊横山一带,至今存有完好的浴兵池、圣渎河、挂鼓坛、祠山寺建筑古井、柱础、石条、石碑、荫塘等众多遗址。唐天宝年间,唐玄宗追授张渤为“水部员外郎”,并敕封广德横山为祠山,尔后张渤之名倍受历代帝王、百姓尊崇,人们对张渤的祭奠也逐步昌盛,传说故事越来越多。  
七、顶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  
顶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是自清代同治年间(1864年),随唐氏先祖(唐忠候、唐世荣)从浙江绍兴稽东镇移民到广德县东亭乡顶峰村而来的一门传统竹篮编织技艺,由于其编织的竹篮种类多样、编织花色新奇,很快在当地产生影响,遭到欢送,对广德县的竹制品加工的晋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门技艺在广德历经了150余年五代人传承,往常成了当地竹篮编织行业的主流技术手腕。  
唐氏编织的竹篮主要是以紫竹、湘妃竹、罗汉竹、淡竹、毛竹、黄壳竹、水竹等为原料,编织多种功用与形态的竹篮,竹篮外形有圆形、方形、柱形、多边形等,绰约多姿,各有神韵。在编织技法上有挑压编、拉花编、实编、空编等。唐氏竹篮编工非常精密,所用的篾丝最多可达100多根(即一市寸内排列100多根篾丝)。篮身有的层层相套,形如宝塔,又称“塔篮”或“托篮”;有的镂空编织,编篾疏朗,工整标准。常见的编织图案有胡椒眼、六洞眼、菊花串丝等,小巧剔透。大多竹篮的编织用挑一压一(挑一压二、挑二压二)等精密编织,编丝疏密依据需求肯定。  
唐氏竹篮的编织以其用料讲究、织工巧腻、色泽光亮、种类繁多、外型精巧而著称。近年来,随着唐氏手工编织竹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周边苏、浙、沪及日本、韩国等海内外的客商纷至沓来,其编织的手工竹篮产品非常-,供不应求。  
八、皖南竹刻  
竹简雕琢,是在竹片制品上雕琢人物、动植物、图案、文字的一种传统艺术,主要在江南地域盛行。清代同治年间,一批浙江人移民广德,将竹简雕琢带到了广德,在广德已有150余年的传承历史,目前广德有一大批从事竹简雕琢工作的艺人。  
皖南竹简雕琢主要是采用的是“留青雕琢”与“底纹雕琢”技法。“留青”,是留用竹子外表的一层青筠,作为雕琢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显露下面的竹肌作地,称之为“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置,废品外表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雕琢,充沛应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别,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构成颜色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底纹雕琢技法”是皖南竹简雕琢技艺的另一特性,作品主图案留青、一层底图案不留青、二层底图案露肌纹、三层底图肌纹较深,从而构成平面图案,图案的色泽由深到浅的自然过渡。  
九、溪口堆木画  
堆木画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创始,当前主要散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临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安定、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  
溪口堆木画在自创、揉合徽州三雕、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本人的理论体系、作风和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生漆构造特征,二是堆木意象特征,三是双口卷刀出笔法特征,四是美学图式特征。  
溪口堆木画的制造技法主要有六种,一是深浅浮雕,二是陷地深入,三是阴文,四是篆刻,五是多变坡地,六是双口卷刀出笔法,可谓集诗、书、画、印、雕五大艺术元素于一体,在雕琢成形后,将双口卷刀以热情操刀方式,下刀神速而泼辣,八方挥洒,隐繁出简,作品刀味带有浓重的浪漫情调。  
十、西坞马灯  
西坞马灯是流星在广德县南部乡村的一种传统舞蹈,系竹骨纸皮蜡烛灯。相传1864年安定军有两位将士躲过了清兵的追杀,改名换姓逃到广德南乡深山中的西坞村,并隐居在此,为了缅怀首领洪秀全和安定军将士,同时也防止与清政府直接抵触,他俩应用金花姐、银花妹、铁板桥得道的当地民间神话传说,经过吟唱和马灯扮演的方式,在百姓中鼓吹安定天国天下安定的主张,让人们铭刻安定天国运动。后来,他们不只扎制、编导、扮演马灯,还收徒传授马灯扮演。  
西坞马灯的一切灯具和道具的扎制都是用竹片、篾条、篾丝扎制而成,外皮用当地自产的木纤维皮纸裱糊,然后画上相应的彩色装饰图案,书写简短醒目的文字,内部安顿有蜡烛底座,玩灯时插上蜡烛,点亮就是灯。扮演西坞马灯的九场故事,需扎制89盏灯,玩灯队伍人数至少35人,演员中2-3人是成年人,其他均为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1955年前,马灯扮演的演员全是男性,女性人物也是男扮女装;1956年起,女性人物改用女孩,于是,有男有女,男多女少。起灯后,队伍行至村庄或单位时,领灯人手执灯笼走在队伍最前,队伍前后各一套锣鼓,汹涌澎湃,甚是繁华。由邀灯村庄或单位指派一名导游,引领灯队按寓居方位自下而上次第6匹马拜门子,拜毕,登台打坐场,演出各种灯故事,时间长达三小时左右。  
十一、火狮灯  
火狮灯是在晚清同治年间,创建于广德县的南部山区四合乡宏霞村的一种传统舞蹈,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保管较为完好的传统舞蹈款式,每逢喜庆节日都会用火狮灯扮演来助兴。  
火狮灯有两奇,一是外型奇。狮灯头、马灯尾、龙灯身,胸前两螯捧着红绣球,灯下方撑以两根木棍,两根细绳一根连灯头,一根连灯尾,再和木棍相连,整个灯外型精巧,招人喜欢。二是玩法奇。扮演时每人各持一灯,在锣鼓的伴奏下,扮演者运用皮影戏的支配技法娴熟支配木棍上的细绳,使火狮头、尾、身体、两螯、绣球都非常乖巧,腾越、打斗、亲昵,以至喜怒哀乐都表现的活灵敏现。  
当前,火狮灯灯具种类愈加多样,已构成一个有五套剧情的完好传统舞蹈扮演方式,当地也有了火狮灯扮演协会等组织,只是如今的扮演者年事已高,年轻人有了新的文娱方式,火狮灯传承下去成了亟待处理的问题。  
十二、皖南根雕  
皖南根雕在广德盛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清代皖南的安定县有个根雕艺术家叫汤俎,到皖南山区采挖古木树根创作人物鸟兽,颇有佳誉。经不时传承开展,皖南根雕已构成多种类系列,并绵亘至今。开展鼎盛时期为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皖南根雕随着人员活动的加速被传播到江、浙、沪、闽等地,成为当时社会名流、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珍藏之物,并趋之若鹜。随着社会的变化,目前广德仍有一批从事根雕艺术的人员,他们为根雕艺术的开展、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品屡次在全国根雕大赛上取得金奖,并惹起业内的普遍关注。皖南根雕是树根外型艺术的简称,它是以一定自然形态枯树奇根异木为基材,经人为挑选、察看、构思、加工制造而成的一种共同艺术品。它源于自但是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学的审美心理学和技术美学的综合表现。绰约多姿,饱含野趣,展现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魅力。根雕作品贵在自然,妙在传神,且每件都是无独有偶的孤品,不存在赝品,其美好自然的形态是不可能被人为复制的,这正是根雕难得获宠之处。难怪外国友人把根雕称之为“东方最具特征的艺术品”。皖南根雕所用的根材品种是当地生长的香樟、黄荆、杜鹃、榆树、榉、三角枫、紫薇、梅、毛竹、紫竹根等几十种,除竹根外不能挖活根,而是以山塘水库中漂浮沉底的枯树根,埋于河床、公开的千年阴沉木,废弃于山野、林间、路旁的残树桩、枯根、朽木等为资料,不同的雕琢种类又有不同的材质材形请求。皖南根雕分艺术根雕与适用根雕两大种类系列。艺术根雕以质地坚韧、长势奇特、错综复杂、弯曲有致、形态怪异的根材为上乘资料,经冲洗、去皮、修整、雕琢、修光、打磨、上油打蜡而成。其中人物类、动物类、花草类、景观类等象形艺术根雕系列,或古朴典雅,或粗暴明快,或洗练夸大,或象形毕肖;笼统艺术根雕系列则应用根材的奇特构造或线形、肌理、质感、颜色等特性,经过剪裁加工和命题方式,赋予某种哲理、隐喻或意味意义。适用根雕多用树头、树桩、树根等为资料,雕制工艺与艺术根雕根本相同,有桌椅、茶几等家居用品系列和手杖、笔筒文房等日用品系列。皖南根雕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共同工艺,是明间文化聪慧和发明力的典型表现。  
十三、广德民歌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接壤处,人口51.5万。广德历史长久,人杰地灵,东汉建安初置广德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上先后归属吴、越、楚国,分别遭到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多重熏陶。广德又是一个移民县份,受原籍影响更深远。广德民歌除了遭到多重文化熏陶,受移民文化影响也很深,民歌作风也与安徽其它地域有着很大的区别,河南、湖北移民为广德移民的主体,同时周边苏、浙地域影响也很大,多重文化的交融铸就了广德民歌在历史的传承与演化中,构成了本人的作风、同时也带有很深的移民文化与周边文化的的烙印。广德民歌是广德民众传授历史、文化、消费、生活等各种社会学问和停止文化文娱活动的重要手腕和工具。消费劳动,以歌为乐;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吉日,以歌相贺;社会交往,以歌代言。唱民歌成为广德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开掘整理出的有十多首,其中《一对小秧雀》、《太阳一出满地红》、《牧歌》、《十双红绣鞋》、《双凤月》、《绣手巾》、《摸姐辩》、《大米好吃田难种》、《才郎哥来玩》、《姑嫂看灯》、《薅秧号子》、《车水歌》、《十二月小唱》、《刘海歌》、《听我唱个农民的歌》等均具有很强的多重文化特征。广德民歌是广德人民在消费、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广德人民聪慧的结晶,是广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其具有较高的民俗学、历史学、文学和人类学研讨价值,增强维护非常必要。  
十四、明德折扇制造技艺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着三千年渊源流长的制扇业,使扇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它与竹文化有着亲密关系。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由于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东方传统文化越来越遭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度的欢送及热捧。明德折扇属中国扇的一种,由扇面、扇骨两局部组成,扇面多采用真丝、宣纸、棉布等面料,扇面设计不但延承传统的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民间故事、诗词等,还交叉现代美学作品。扇骨主要选用优质的毛竹、木材、及动物骨等。明德折扇可张可合,展可达尺余,合则呈条状,适于随身携带。明德折扇的扇面内容多反响同期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与社会环境,对研讨当时的历史有着较高的价值。其根本功用除引风之外,还是装饰观赏之物。明德折扇还有文武、男女、雅俗等品种之分,清、民时期在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中常常是一扇在手,既可显现主人不同的身份与位置,也能表现其情味和涵养,为人们所追捧。许多文人也积极参与到明德折扇扇面的创作中,用一种特殊艺术方式,在缺乏盈尺的扇面上巧运匠心,精心规划,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不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词和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构成了画师供稿、艺人制扇、画制分离、精品频出的场面。明德折扇经过历史的进化,已从单纯的生活用具开展成为以审美为主要功用的民间工艺品。2008年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被选为礼品扇之一,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遭到追捧,占领了日本70%的市场份额,在韩国、东南亚均占领了很大市场。每一把明德折扇均栩栩如生,心旷神怡,遭到折扇喜好者们的喜欢与追捧。  
十五、饮食文化  
广德四绝是广德市四道特征菜,分别是:杨滩镇境内“御桌珍馐桐花鱼”,横山国度森林公园的“珍禽美味横山雉”,卢村乡的“山珍之珍笄山笋”,誓节镇的“珍稀沙河鳖”。  
“横山雉”曾经消逝,人们把“广德第一鲜”替代了“横山雉”。广德天下第一鲜做法很简单,就是把黄瓜等青菜放到腌菜水里,上锅蒸一会儿就行了。所以现代“广德四绝”也指:桐花鱼、广德天下第一鲜、笄山冬笋、沙河鳖。  
十六、名人  
倪涛(约1086—1125年)  
生于北宋元佑元年,《宋史》记载为安徽广德人。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调庐陵尉、信阳军教授。入为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勋、左司员外郎。有《云阳集》传于世。  
何大圭  
字晋之,安徽广德人,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年仅十八岁。宣和元年(1119年),太学录,宣和六年(1124年),秘书省正字。迁秘书省著作郎。  
姜洪  
字希范,号敬斋,广德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历任布政使、御史、山西巡抚等职。  
李得阳  
字伯英,号景渠,广德人。嘉靖乙丑年(1529年)进士,历任九江知府、湖广左布政、抚楚都御使等职。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抚楚之功,得钦赐白金,升任工部左侍郎,统辖京师百工,积劳成疾,猝死任上,年七十九,囊中唯图书数卷,余无长物。著有《理学臆言》、《羲苍子》、《尘外尘谈诗文集》等。  
张光藻(1813—1891年)  
生于广德桃州镇。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同治九年(1870年),张光藻被直隶总督曾国藩上疏引荐,担任天津府知府。“天津教案”后被放逐,同治十一年(1872年)获释,回到家乡广德,安享暮年。  
许道琦(1914—1989年)  
许济之次子,历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文联主席、省社科结合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委第一书记、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省参谋委员会主任等职。湖北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许杰(1901年1月29日—1989年7月11日)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字新吾。生于安徽广德,卒于北京。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讨院地质研讨所副研讨员、研讨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5年中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中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声誉会员。  
徐有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生,安徽广德人。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声誉研讨员。历任林业部林业工业局局长、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环境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7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99年2月中选第九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十七、广德县过节风俗  
过年  
一个昔日乡村家庭过年的过程,就是年复一年的家族、亲友、乡邻、亲情、友谊以及乡情的释放和持续。从我们的童年到青年再到壮年,过年的气氛很浓,我们家过年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忙年”。父母在世时,我们兄弟姊妹都在外面工作,每年从腊月初爸妈就开端忙起来,要准备充足的粮油、木柴木炭以及一切的吃穿生活用品。每年至少养两头猪,一头在年中时卖掉补助家用,还有一头就留着过年,请屠夫宰好后提早腌制成腊肉(春节后给我们带一局部)。豆腐、千张、四方子,年糕、糍粑、糯米团等等都是本人停止原汁原味地加工,这些工作普通在腊月半都要完成。接下来还要做油炸食品和卤菜。  
虽然当年的住房是土墙房子,一些木质家具也很粗陋,但父母特别爱洁净。元旦之前必需完成一切清扫卫生的活,吃团年饭前必需贴好对联,依照我们湖北移民的习俗,爸爸会带着我们到祖先坟上上灯。  
“过年”。这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时辰,有几个环节:即吃团年饭前先祭祖,然后全家开怀畅饮,用餐中,我们子女要先给父母敬酒,然后兄弟姊妹互敬,再由晚辈敬我们这一辈。一切的礼数必需到位,看起来繁琐,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风传承。吃完年夜饭后就是洗“年澡”,干洁净净、清清白白跨入新的一年。元旦夜全家守在火盆前烤火守岁,有了春晚节目的年代,我们不断看到完毕。  
“拜年”。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必需起得很早,由于爸妈曾经给我们下达了“拜年”任务。天没亮要给亲朋上年过世的老人“烧新香”,回家后要立马到外公外婆家拜年,普通状况必需在外公外婆家吃一餐饭,然后到姨妈小姨家拜年。下午必需到本村民组长者家拜年。正月初二,我们必需带着孩子到岳父岳母家“拜年”,这是“孝文化”,还必需要早一点。那时,父母还会给我们指定必需要上门拜见的亲朋,由于父母两方都是大家族,一个正月下来,要跑几十家,虽然昔日的春节就是一次次辛劳的游览,但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非常纪念。  
元宵节  
我们广德人常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意义是:平常过农历传统节日和过年一样重要。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农历“月半节”,因而,我们的上几代人对过“正月十五”同样非常注重,而且有很多相关的民俗规矩。  
十五的团聚饭:由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所以对过正月十五的记忆、对爷爷奶奶在世的一些做法还是记得很明晰的。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早上,奶奶会煮一锅汤圆,每一个人必需吃一碗,期盼全家团团聚圆幸福圆满。中午或晚上和大年三十一样,必需烧一顿团聚饭,一桌菜不能少于12碗且必需成双。但是,在方案经济年代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物资匮乏,普通农户烧一桌新颖的大餐是烧不起的。因而,为了凑齐一桌正月十五的菜品,常常就是把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待客的“好菜”,客人又不好意义“动筷子”的完好的鱼和粉蒸肉等菜品,拿出来经过加工,再烧几个家常菜就凑齐了。十五元宵节吃团聚饭前,和大年三十一样,要燃香祭祖。  
十五的灯火:正月十五这天,我们湖北移民的规矩是一夜到亮必需点“长明灯”,满屋子灯火通明,预示这一年的春天到来满园春光。曾记得没有电灯的年代,爷爷奶奶也不惜煤油,几盏煤油灯从正月十五的黄昏不断亮到正月十六的天亮。同时,还要和大年三十一样,在爷爷的率领下到祖先坟上送灯,那时受条件限制,就是用纸做的灯笼中间点个蜡烛,但依然表现了血脉相承之情。  
十五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我们这里都有玩龙灯、旱船、狮子的风俗。那个年代,我们老屋左近比拟有名气的龙灯是梧溪村上的“滚龙”,琳塘村上的“坂龙”,都是消费队组织民间艺人用竹篾编制而成,各村都有一支身强体壮玩龙灯的队伍班子。玩龙灯是有考究的:梧溪村和琳塘村在开端玩龙灯前,首先要在本村子上停止祭奠活动,再在本村上每家每户门口玩,然后我们其他消费队派代表接龙灯,按接的时间先后逐一消费队玩一遍。  
而玩旱船较知名的是白马等村子,有时我们几个消费队还会接外大队外公社的旱船来玩,有一批特地唱旱船歌的民间艺人随旱船一同演出。玩狮子较知名的也是梧溪琳塘村上的,且特地有一只年轻的耍狮子的队伍。无论是玩龙灯还是玩旱船狮子,接来演出的消费队要办酒席供饭。而当年制造龙灯旱船狮子的开支都是当地村民摊钱。  
变革开放后,随着乡村经济的开展,对民俗文化的注重,乡村给予了一定补助,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维护和传承。那个时期,少儿时的我,从正月到二月二龙抬头,看龙灯旱船狮子民俗演出是我的最爱,由于晚上回来的晚,有几次白昼在课堂上打瞌睡,还曾经被教师训过几次。  
二月二龙抬头  
我们广德市南乡人由于是湖北移民居多,固然经过数代繁衍,但在文化民俗生活风俗等方面依然保存了湖北老家传统,特别是在年节民俗方面显得非常突出。常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二月二家家户户都备耕”之说。  
爷爷奶奶讲过;由于过了正月十五再走亲戚战争常一样,不算拜年,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规矩。所以正月十五过了到了二月二,也就是一年的春耕消费时节的开启。而我们老屋所在地的当年的几个大队,龙灯旱船狮子不断玩到二月二龙抬头为止。各消费队玩民俗的一切“配备”全部“刀枪入库”,由消费队德高望重的民俗传承领头人担任保管,待来年过年春节时再拿出来重新整理。各支民俗队伍回归到正常的春季备耕的农忙中。  
二月二龙抬头,雨水逐步增加,在搞大集体年代,消费队队长要开端忙起来,布置劳力整秧田准备播种。由于二月二是农闲和农忙的一个时间重要分水岭,所以消费队从此时要将农具和农药化肥等冗杂的农业消费材料备足,而不误农时。  
自乡村实行联产承包义务制后,各家各户为种好本人的义务田,二月二后,我分明记得爷爷和父亲一天到晚都在田里,那时分,只要一个星期日(星期六我们在学校上课)必需和爷爷爸爸一同下田劳作。由于少不经事,所以在整个春节前后都是我们最快乐最休闲的时段,真可谓玩得不晓得本人姓什么。那时每年过了二月二龙抬头时节,我本人也回归到了上学和帮大人做农活的正常生活轨道上。  
十姊妹烧香弟兄  
“十姊妹”“烧香弟兄”产生的原因。我们广德人无论是湖北移民子孙还是河南移民子孙,从祖先移民到广德这块江南的“风水宝地”初始,因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有了“报团取暖”的理念。解放前,身处安居乐业之中的移民,毫无人权民权可言,中央封建权力和宗族势力构成了固有的社会形态,移民到一个新的中央要想生存,常常会遭到当地“土居族群”的排斥打压而无法立足,孤名独姓的移民更是没有消费的空间,由此就产生了移民的“社团”,而“十姊妹”“烧香弟兄”就是那个年代的特定“产物”。所谓“十姊妹”“烧香弟兄”就是最底层的穷苦移民结拜的“兄弟姊妹”(和干亲关系大致一样)。他们(她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平常走动的和亲兄弟姊妹一样;遇到那家有红白喜事,无论“十姊妹”,还是“烧香弟兄”都会一个不少的到场捧场支持,那家有灾难,都会一个不少的倾力想帮。  
“十姊妹”“烧香弟兄”的特殊“亲情”。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结拜了“十姊妹”,外公结拜过“烧香弟兄”,而且他们结拜的都是十个人,解放后不断走动从未中缀。“十姊妹”和“烧香弟兄”除平常交往频繁外,他们逢年过节也会“礼尚往来”,过去虽然条件很差,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对她的“十姊妹”从未看外,总是倾其一切款待她们。不只她们这一辈和亲人一样交往,我父亲妈妈对奶奶的“十姊妹”也称谓“姨妈小姨”,我们孙子辈叫她们“姨奶奶”。我印象最深的是白马村的“小胖姨奶奶““河南佬姨奶奶”,水牛档队里的“王氏姨奶奶”的子女每年春节很早就给奶奶拜年了。  
“十姊妹”“烧香弟兄”接春酒。每年在二月二以后,虽然初春之际开端要忙农事了,但奶奶她们“十姊妹”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规矩;就是相互接春酒,十个姊妹每家聚一餐,而且都是“满桌子盛席”,年年如此,乐此不疲。后来除“”十姊妹”“烧香弟兄”接春酒有这个传统外,又开展延伸到“同事接春酒”“邻居接春酒”“朋友接春酒”。这个共同的传统也充沛彰显了广德移民后代的调和和美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乡风。  
十八、安徽广德县,宣城那边结婚没有回门的规矩么?  
我对象说他们家没有回门的习气,他们家安徽广德县,宣城,真的没有么??  
这位知友,结婚回门是汉民族的传统婚俗,但也有极个别中央没有这个回门规矩,只需商定俗成,就是规矩,您说的两地应该有回门规矩的,假如两家定下来不回门,还是应该依照商定执行最好,要尊重彼此的意愿。  
十九、广德的婚嫁风俗有哪些?  
各位大神,费事问下广德的婚礼风俗有哪些,我是合肥人,在合肥有房子,我女朋友是广德的,但是她在广德是体制内的工作,我俩是自在恋爱的,谈的时间也有4年了,准备明年结婚,我和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还没见面,但是我们作为晚辈都见过对方的父母。所以也想问下,广德这边的彩礼,聘礼,大约是几呢?女方会有陪嫁的风俗么?  
你这分开两地,以后怎样生活?各过各的?那样的话就要的多  
呵按时:两种方向呗,她往合肥考,或者我往广德走呗,主要是我如今在合肥开展,工作人脉各方面都在合肥。  
未名湖的你_:回复呵按时:合肥也不是说考就能考上的,除非两个人有一个人能牺牲一切去对方那边,不然作为女方家长,估量就会要的多点  
彩礼广德普通66000,多点88000,上十万的都有  
普通陪嫁大多都是像被子,蚊帐,夜壶这种生活用品  
杯茶敬过往:夜壶……老年人,我们年轻人都不要这玩意  
行情价6.6、8.8万。不要彩礼的如今也很多,也有个别家庭要十万的。聘礼没有这个,女方普通都会把彩礼带回去,不带回去的父母会加点钱买辆车陪嫁过去。看家要包几千块、10888……红包(家里有钱多给点没钱少给点,给多给少看女方父母计不计较)。  
呵按时:这个看家是指,女方约请各个亲戚朋友来男方家里看看,是这个意义么?  
盲区7:回复呵按时:双方父母认识后定个日期去男方家看看的意义  
广德这边结婚也没有送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如今广德能烦琐就烦琐,有些老掉牙的传统年轻人都不搞了。  
不顶龙  
我彩礼16.8万,五金5万多。  
二十、广德县丧葬风俗  
1、“寿衣”的考究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的人均寿命不长,能活到七十岁左右的人,都十分少见。因而,很多家庭在老人过了六十岁以后,就会开端准备寿衣了。  
并且,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哪怕生前的日子过得再怎样贫穷潦倒,走的时分也要走得风风光光的。  
于是,很多人为家中老人制造寿衣时,会运用质量好一些的绸子,制造单数件的寿衣。又由于“绸”与“稠”同音,寓意为后代人丁兴隆,所以寿衣通常都是比拟考究的。  
2、“守孝”的细节  
“守孝”这种礼节,古已有之。比方在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科举考试获得好成果,名动京城,正准备大显神通时,却忽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凶讯,于是赶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的目的,其一是为了送逝世之人最后一程,尽本人的孝心,其二也是为了款待前来吊唁的亲友。  
固然往常不像古代一样,需求守孝三年,但在一些乡村地域,依然有守孝“五个七天”或者“守孝100天”的风俗。  
3、本身的忌讳  
除了寿衣、守孝等丧葬中的礼节和风俗之外,在世之人特别是小辈,有些事情也是不能做的。比方说剪头发、刮脸等等。  
《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人的观念中,儿女的一缕头发、一寸皮肤,都是源自父母,是不能随便断发、损伤的。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很多皇帝都是以“孝”治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孝”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致现。所以直到往常,很多地域的年轻人,也会等老人的丧期过了之后,再去做理发之类的事情。  
二十一、广德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锅贴包子  
广德锅贴包子为广德美食一绝,锅贴包子皮薄馅多,包子馅用肋条肉肉质细软,五花肉肥肉相间、前腿肉肉质有嚼劲,三者配在一同,绝对好吃。  
2、清明馍馍  
首先到田间地头采摘一种叫“蒿子”的野生植物,清明馍馍所运用的馅料选用:“广德春笋”加后腿瘦肉加小葱花加盐、绍兴黄酒、白糖、味精、酱油等作料搅拌平均包入馍馍中,团子呈扁圆形,蒸熟即可食用。清明馍馍可以呈青绿色主要是靠蒿子与大米糅合蒸熟后自但是成,有野菜的香味,也有广德春笋的香甜。油绿如玉,糯韧绵软,幽香扑鼻。  
3、张记臭豆干子  
月湾臭干子没有奢华的消费车间,没有绚丽的广告宣传;只是纯手工制造的工艺形式,有的只是保本微利的运营理念。花很少的钱,却能让人们吃到纯自然的绿色食品。  
4、广德笄山笋  
笄山村成立“笄山竹笋产业协作社”,注册“笄山”牌商标,同年,“笄山竹笋”获取“绿色无公害食品”证书。  
5、广德高湖清水螺蛳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财”。这里的土质肥美,又有充足的水源浇灌,空中的庄稼自然是年年歉收;普遍的水域除盛产鱼虾外,还自然生长着大量螺蛳。由于这里水域的水质好,泥少洁净,且水又不太深,十分合适螺蛳的自然生长。当地的人们把生长在这种洁净明澈水域中的螺蛳称为“清水螺蛳”。  
二十二、广德县著名景点  
卢湖景色区  
位于广德市南郊,皖浙苏三省交汇处。境内旅游资源丰厚,主要景点景观有卢湖、甘溪沟和笄山竹海等,卢湖中群山环峙,烟波浩淼,有大小岛屿18座,山水相依,湖光山色秀丽。重点项目有卢湖极昼世界、笄山竹海景色区、甘溪沟景区、祠山大帝行宫、竹海汽车营地、灵山寺景区、竹海康体养生度假村、卢湖竹海国际度假山庄、山地体育公园、竹海温泉度假区等。  
天下第一冲  
是安徽省广德市卢湖景色区泥桥头的境内十里长冲的佳誉,“十里长冲”当地人指在十余里长的大山沟里有十个坞。”天下第一冲“内有毛竹1088亩、杉树林269亩、其他林988亩。景色区内无一户居民,无任何污染。  
天寿寺塔  
又名大圣宝塔,始建于宋安定兴国四年(979年),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为火燃烧。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84年,国度文物局拨款停止了全面修缮。2013年,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太极洞景区  
古称“长乐洞”、“广德埋藏”,全长5400余米,属国度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位于广德市石龙山内,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景区总面积22平方千米,中心面积2.2平方千米,分旱洞、水洞两局部,其中溶洞开发面积14.1万平方米,洞内具有大小景点500余处,《中国石林》称道“桂林山水,广德石洞”。  
广德泰山省级自然维护区  
2015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树立广德泰山自然维护区,是广德市境内唯一个省级自然维护区。广德泰山自然维护区北起四合乡泰山,南迄宁国市和安吉县界,东至四合乡接龙桥水库,西至杨滩乡桐水,维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维护区总面积3762公顷,其中中心区903公顷、缓冲区1025公顷,实验区1834公顷。  
大圣宝塔  
位于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北宋安定兴国四年(979年)始建。初为五层六门砖塔。宋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为火焚”。元符三年(1100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六月,由宋荣、宋宗弟兄领头重修为七级浮屠。后几经修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火灾,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砖制塔体。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84年7月,由国度文物局拨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复。现塔高42米,底座周长26.4米,七级六门,六角飞檐。覆铁锅式塔顶,飞檐均铺青灰色简瓦,外型瑰伟。塔侧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银杏树一株。  
崇法寺  
位于四合乡洪冲村耿村河北岸。据史志载:该寺始建一说在唐贞观间(627—649年),一说在唐天祐中(904—907年),后历代屡次修缮。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西侧有戏楼,后殿已毁,现存中进大佛殿和行进天王殿,其主体为明代构造。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发布为县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保安寺  
又名崇福寺,位于新杭镇砖桥村陈家边保安山。唐天宝七年(748年)建,后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咸丰十年(1860)战乱又毁。同治间(1862—1874年)重修大殿,光绪十八年(1892年)再修。该寺原为三进两院,中进与后进1968年拆毁。仅存前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现作民居。  
桥头村戏楼  
位于卢村甘溪桥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安定天国反动前尚有祠山庙宇及看楼,与戏台组合成群。现存建筑面积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铺成,台面高出空中2.2米,台口宽2.74米,进深3.43米,面积约20平方米,总体构造为明架抬梁,山墙架穿斗式,现楼面及局部梁架已朽,总面子目犹存。  
陈氏宗祠  
位于誓节镇芦塘村左,祠内碑文记载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修,砖木构造,三进两院,总面积668.5平方米。不曾大修,仍根本完好。范氏宗祠原称范公祠,亦名文正堂,为祀宋名臣范文正公仲淹的祠庙。位于凤桥乡范村村中,砖木构造。原为二进一院,占地512平方米。门外石狮一对。现存后进5间,面积123平方米,根本完好。该祠宋绍兴九年(1139年)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主体为明代建筑。《范氏宗谱》称系文正公二子纯仁后嗣所建。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