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东北侧,地跨北纬30°16′~30°47′,东经118°36′~119°24′,东邻浙江杭州,西靠黄山,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县级城市,衔接皖浙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城市170~300千米,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宁国市共有艺术扮演团体9个,影剧院4个,送电影下乡1236场,受益观众达19.8万人。2019年《今日宁国》为4开4版,全年发行250期,共150万份。全年编发播送新闻3500条,播送栏目8044期;全年编发电视新闻2400条,电视专题52期。
三、戏剧文化
皖南花鼓戏:原系湖北民间花鼓调和河南民间灯曲,清末随移民传入宁国,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而成。在开展过程中,吸收了高腔、徽剧、京剧艺术的有益成份,经过近百年演化、开展,逐步构成具有粗暴、质朴、明快的艺术作风和鲜明的乡土特征。演出剧目除歌舞外,有本戏零唱和串折。盛行剧目有《三辞》(大、中、小三辞)、《三反》(大、中、小反情)、《访友》、《观画》等53本大戏和114出小戏。建国后经过历年开掘,共搜集本戏38本,小戏83出,局部剧目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入《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
四、方言文化
宁国的方言很分歧,主要有湖北话、安庆话以及吴语和畲族人说的畲话共同组成。大量外来移民,是方言分歧的主要缘由。
五、名人
程幼东
安徽宁国人,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
陈强
安徽宁国人,曾任池州市委书记。
任新民
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六、宁国竹画
我国画坛新近崛起的一株奇葩。它以江南盛产的毛竹、元竹为原料,经过选、破蔑、漂白、下样、垫压、选型、小装、喷漆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竹画对蔑工技术请求很高,一片花瓣要削成一毫米非常之一那样薄,蝴蝶的触需要削成头发丝一样细。宁国竹画有国画的艺术作风,又有浮雕的平面感,既可水墨淡妆,又可象彩塑那样浓抹,堪与铁画媲美。
七、红曲酒酿造技艺
畲族最早发脉于河南偃师,唐朝中叶前南迁广东潮州,之后,分迁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宁国畲族钟姓、雷姓、蓝姓分别于1879年、1887年、1893年由浙江省淳安县、景宁县、兰溪县迁移到云梯乡千秋关、云梯村独山头、白鹿村西坑等地定居,当前,宁国县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独一的畲族乡。
红曲酒来源于广东潮州畲族,至今有千余年历史。红曲酒以纯粮酿造,主要成份是糯米、红酒曲、泉水。《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有活血化淤、健脾暖胃之成效。红曲酒有通血脉、活经络、破血行药势、除风湿、厚肠胃、润皮肤、散温气、消宿食、御风寒的药理作用,是当地人的保健秘方。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它还具有降脂、降糖、降压成效,更契合人们安康饮酒的理念。
云梯畲民有百余年酿红曲酒的历史。云梯畲族红曲酒,其色泽鲜红、酒气幽香、酒味甘醇、营养丰厚,是一种绿色保健品。云梯畲族乡村民(畲、汉等族共计1679户)以及临近村庄畲民,家家户户每年都要酿100多公斤糯米的红曲酒,供本人饮用外还捐赠亲友。千秋风情谷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每年酿制2万余公斤大米的红曲酒供不应求。畲乡红曲酒合适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十分宽广。
八、宁国龙窑制陶技艺
宁国市株木店陶瓷厂1958年恢复重建。株木店陶瓷厂位于港口镇凉亭村,距市区10公里。株木店消费陶瓷历史长久,《宁国县志》记载:“株木店陶土资源丰厚,质地优秀,是历史上传统陶器消费地。”1958年在场内发掘出土古窑址(龙窑)30多座,清算出土清康熙十四年(1675)制大花缸一只和大量陶器碎片(1997年《宁国县志》)。宁国龙窑大器主要以粘土原料制成泥,捶坯、拤把成型,上釉,然后装入龙窑烧制而成。龙窑,在江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冯先铭《中国陶瓷》)。从《宁国市方塘龙窑窑址开掘报告》可知,最迟在唐代就曾经控制,宁国龙窑依山而建,长20—60米不等,以似龙斜卧小山坡而得名。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松枝、杂柴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活动。宁国烧造大器缸、坛、花钵、瓮和小型陶器盆、钵、壶、罐、坛、炉等产品。明清以来,株木店以龙窑烧造陶瓷大器不断未中缀。宁国经清末安定天国运动后,遭到灭顶之灾,陶瓷业也不例外。直到民国初期,陶产品有仿景德镇磁鼓、花缸、花钵及小品香炉、痰盂、手炉等。《宁国县志》(1936年)曰:“宁邑北株木店,向产紫泥,可制缸、罐、坛、瓦罐等,行销内河各埠”,产品有“大花缸、有花纹,小花缸,绿色鼓凳,花钵、各种新式,痰盂,手火炉,香炉,缸,坛,罐,茶壶,三星摆设品,禽兽形玩具。”民国宁国县政府力图复兴制陶业,在县营民生工厂內设“陶瓷改进部”,银行贷款20余万元,扶持陶瓷消费。终因销售不畅,至解放前夕,制陶业而衰落。解放后,株木店“大货窑”(烧造大器)、“小货窑”陶业工人兼并成立两个协作社,1958年兼并转为国营宁国县陶瓷厂。主要消费日用陶、紫砂工艺陶和园林建筑陶三大系列种类,销往省内外各地。消费日用陶中的节煤炉,获全省民用煤炉评选第一名,安徽省轻工业优秀产品一等奖及国度农牧渔业部优秀产品二等奖。选送6只大型紫砂花盆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一些样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相继珍藏。1981年宁国陶瓷产品在广交会上参展,有1046件产品被外商选中,出口到美国、西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度。1998年美籍华人李先生主动上门订购宁国陶瓷大缸和大盆(一个集装箱),古朴的港口陶瓷大器成了外商眼中的“宝贝疙瘩”。株木店陶瓷工业随着社会开展、时期变化几度兴衰。90年代后期,因国营企业体制变革、陶瓷产品市场疲软等要素,陶瓷业一度走向冷寂和衰落。近几年来,随着宁国经济的开展,有着较强生命力的株木店陶业,在工业重镇港口构成老一定范围。同时带动株木店、凉亭、灰山一带的陶瓷业开展,港口镇陶瓷厂如雨后春笋不时涌现,一座座“龙窑”繁华特殊,一栋栋厂房鳞次栉比,一车车集装箱纷至沓来。2012年陶瓷产业创收2亿多元。古老的陶瓷业焕发出了勃勃活力,为开展历史名窑创出一条新路,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并以全方位的手腕将宁国大器传统烧造工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九、畲族婚嫁风俗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与浙江省的临安、安吉毗邻。常住民族以汉为主,畲族次之。宁国畲族有蓝、雷、钟3姓,主要寓居在宁国市云梯乡及周边的仙霞、杨山、狮桥等地。他们分别于光绪五年(1879)、九年(1883)、十三年(1887),从浙江省的淳安、景宁、桐庐、兰溪和福建的莆城等地迁至云梯及周边乡镇落户。经过历代的繁衍生息宁国畲族人口逐年增加,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八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云梯畲族乡。该乡由汉、畲、苗、回、壮五个民族组成,其中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5%。是安徽省独一的畲族乡。千百年的历史沧桑,畲族成为我国东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她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是由众多民族部落与其他族体分化、异化,交融而成的。畲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且只限于蓝、雷、钟三姓内通婚,并同姓不婚。早期婚礼典礼比拟俭朴,男女分离自在。明清以后受外族影响,婚嫁礼仪才趋向复杂,别具情味,丰厚多彩,局面繁华。婚嫁主要程序有:定亲(得定)、择喜日(送日)、迎亲等。有特征的婚礼则有:拦赤郎、捡田螺、借镬等,整个婚礼在欢歌笑语和戏耍中完成,是畲族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在宁国有畲族寓居的中央固然都非常认同这种婚嫁礼仪,但是以云梯畲族乡的畲族婚嫁礼仪最为古朴,充溢情味。
十、云梯畲族民歌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安徽省独一的畲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位于宁国市东南边陲,天目山北峦,是宁国市东南门户,东北与浙江安吉交界,南与浙江临安毗连,据宁国市区40公里,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泉水潺潺,千秋关挺拔入云,唐代词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句,云梯因而得名。云梯畲族乡的畲民共有2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是安徽省继回、满后人口较多的第3个少数民族。1992年11月10日,省政府批准成立“宁国县云梯畲族乡”,成为安徽省江南片独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清光绪五年(1879年),畲民由浙江、福建一带迁移至此,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同汉族人民一同为开发建立这块土地作出了较大的奉献。云梯畲族有本人的民族服装,有本人的言语,但没有本人的文字,通用汉字。他们对外普通操云梯、仙霞一带中央话,族内通话仍用畲语。畲族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其中以山歌、神话和传说最有特征。畲族人善歌,畲族民歌是民间文学与民间音乐的分离,畲族民歌即成为畲族口头文学传播的媒介和桥梁。传统民歌世代口口相传,每逢喜庆日便以对歌恭喜,丧葬以哀歌吊唁。畲族民歌以畲语借汉字记载,七言一句,二句一行,二行一段,多数用“假音”唱法,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歌曲内容大致有历史歌、故事歌、劳动歌、婚俗歌、情歌、生活歌、解放歌等等。云梯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新中国成立后,云梯畲族人民和各民族人民一样享用到民族对等和当家作主的权益,人们引吭高歌“共产党像太阳,光辉四射照畲乡,饥饿冻累全过去,畲民翻身永不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畲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畲乡经济起飞猛进,文化教育卫惹事业开展疾速,畲族文化得到党和政府鼎力扶持,乡政府除树立了“畲族文化陈列馆”外,还组建了畲族民歌队,极大地丰厚了全乡人民的肉体生活,每年一届的“三月三”畲族歌会,更是将云梯畲族文化活动推向0,人们情不自禁唱道“层层梯田稻谷黄,繁茂绿林像海洋,座座瓦房新崭崭,畲乡处处好风光”。云梯畲族民歌,不只在当地得到普遍传唱,还以各种演唱方式参与了历届省、地、市艺术节的竞赛演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08年、2009年云梯畲族民歌两次参与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畲族民歌节”,分别取得了“十大歌王奖”、“优秀演唱奖”等奖次。
十一、宁国市丧葬风俗
老人死去称“正寝”,丧事则称“白喜”。旧时,客死他乡者不得在家设灵堂;生前是戏子、太监和因造反而被诛杀的,均不得葬入祖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不得进村,至今在胡乐一带,在外非正常死亡者的遗体仍不得运进村,暂放在村口,也不在家设灵堂。清末始有耶稣教传入宁国县,教徒死亡,教友(互称兄弟姐妹)前来帮助,不兴哭、不烧纸,撤去字画。回教徒死亡,以白布裹尸,打洞葬之。汉人正常死亡才有一套丧仪。旧时均用棺材“土葬”,儒教重礼,故丧礼甚繁。
送终报丧设灵堂
老人临终,家眷(包括出嫁姑娘)到场送别,问有无遗言。咽气后,即烧“落气纸”(即纸箔),门前插白幡,放3支爆竹,告知乡邻;并差人向远处的亲友“报丧”。解放后退休人员死亡,退休前的单位为之发讣告。
撤出死者床上的蚊帐、被絮,为死者梳头、更衣,将死者“下榻”于停板,覆以被单或红綾被。在停板下方放一烘罩,其下点“菜油灯”(名长明灯),其上放死者生前穿过的一双布鞋。在出殡必经的路口烧毁死者用过的被褥、席草之类。胡乐、庄村一带在非正常死亡者的胸口放一杆秤;在梅村,遗体不放在停板而放在床席上;在梅林、青龙为死者下帐后即烧纸扎的轿马;在姚高,男(女)性死者穿的内衣先由其子(媳)焐热,以谢哺育之恩,至今仍有此俗。
请道士布置灵堂,依男左女右挂遗像(现时遗像置于棺头),两边布黑纱,有的用簸箕(或筛、笠)将灵堂与先祖牌位隔开。对卒年不满60岁的死者不设灵堂,在门外搭棚放棺。大门一侧的墙壁贴白纸,上书前来帮助人的分工事项(喜事帮助不请不到,丧事帮助则未请自到)。
孝子拜托本村8位异姓汉子组成抬重的“八仙”班子(又称“八大金刚”),赠以草鞋(80年代后改为解放鞋)一双、毛巾一条。湖北籍人遇死者为男,其子以白布(白纸条)缠于青桐树(裁两尺多长),孙辈用红(白)色纸缠青桐树;死者为女性,其子用竹竿一节缠白布(白纸),放在灵堂。
吊唁守灵做斋
普通将棺材放在灵堂前方,胡乐一带棺材放在灵堂何处,依“男左女右”定。棺材大头朝外,前置“送终饭”(又称“棺头饭”,即夹生饭上放终身鸡蛋,竖插一双筷子),棺头下方是吊唁烧纸之处。孝子孝女孝媳向前来吊唁的亲友行跪礼,陪烧三炷香和黄表,来人面朝亡者遗像三叩首,双手将孝子孝女孝媳扶起。在姚高、汪溪,来客对孝子孝媳还以“半下礼”。丧户对携礼金、黄表吊唁的亲友、乡邻回赠白孝布(黑纱)一块、毛巾一条、香烟一包,并挽留吃顿饭。
晚辈依“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戴孝,死者第一代下人披的孝布与棺材等长,用稻草或麻绳系腰,其他依次缩短,晚辈小孩的孝布上钉上一块小红布。孝子孝媳轮换侍守棺侧,夜以继日,谓之“守夜”。在胡乐,亲友还为死者敬酒,并在出殡的前夜举行“升棺”(先将棺架于桌上,又在桌、棺之间叠放条凳),以求晚辈中有升官者,风俗至今犹存。
富有人家遇丧事,在出殡之前请僧人或道士“做道场”,以“超度亡灵”,俗称“做斋”,有的竟达十多天。安庆籍人、本地人请人做斋时,杀猪宰羊,把猪肉、羊肉分别悬于大门两边的竹叉上,道士(或僧人)念经。现时道士领人唱孝歌。
入殓出殡安葬
先请阴阳先生为死者的墓穴选址,请“八仙”去挖墓基,谓之“打井”(单数年取南北向,双数年取东西向,现时有的中央“打井”不分大小年),择时安葬。死者的至亲到场后才可入殓,本地人风俗:死者为女性,要待娘家来人才入殓。入殓时,在棺底撒些石灰,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脸蒙一纸。在死者胸部盖上亲生女儿买来的“红绫被”。在青龙,合棺时孝子在棺下以背托棺。
届日,亲友着孝布送死者上山。“八仙”抬棺,不得踩到门槛、棺材不得碰到门,否则孝家用“骨尸棒”击之。出门后,将送终饭朝棺上猛地一砸(汪溪、姚高一带将送终饭带到坟头做供品)。孝子捧遗像在棺前走,其别人随棺后行。一路有人撒黄表(让死者之魂回家)、放双响、敲丧锣。送葬途中,“八仙”歇脚,棺材架于凳上,孝子孝女则在棺前几路排开跪哭;遇桥,由孝子从桥上匍匐随棺过桥,并嘱其父(母)不关键怕。出村口,“八仙”抬棺“打回龙”,以示乡邻回家。将到墓地,“八仙”再次抬棺打转,死者的至亲摘下孝布便回家。
由“八仙”将绑在棺上的公鸡杀死,以鸡血绕墓穴洒一圈。在庄村、胡乐,如一次“打井”顺利,则带回公鸡饲养;第一次挖的墓基如不适合,便将公鸡埋焉,重新挖墓基。有的地域将爬路鸡带回,杀给“八仙”吃。南阳村本地人、安庆籍人风俗:先由孝子或女婿用围腰兜些土,从棺头(小端朝外,对山包)走到另一端,边走边撒土(以示死者入土为安),宁国西乡和南极等地无此俗。长子先挖3锄后,阴阳先生指挥“八仙”做墓。抬棺用的“龙杠”由孝子扛回家。在南极梅村,亲友乡邻均送终到墓地,死者的女儿如要回娘家,则半路便回。回家经村口,要跨过烧死者床草的草灰。南极乡本地人则由媳妇用麻杆点油做火把,绕棺走一圈后,“八仙”即覆土。做墓时设祭台,以备日后祭奠。在胡乐,子女所献“龙钱”(用彩纸缠绕竹竿)插在坟边。
中午,丧事人家以烦琐酒席款待亲友,“八仙”单为一席。酒过三巡,孝子孝女跪于桌边,答谢众人帮助。在姚高,孝子孝媳敬酒时不下礼。
圆坟回煞做七
葬后3日内祭奠,即为“圆坟”。湖北籍人风俗:3日内在坟头置一盏油灯,日夜不息;黄昏送上用稻草扎成的“火把”(或称“怕火”。死者年龄多大,则火把为几节),绕坟一周烧,为死者去阴间的路上壮胆;黎明时分为死者“复山”,此时只烧纸不说话。传说死者在太阳未出时髦未吃迷魂汤,可在“望乡台”看见家人。有的地域为死者浮厝(也称“做丘”),若干年后取出尸骨,移埋他处,称为“拣金”。
死者“回煞”那天,其家人将死者未带进坟墓的衣物置于桌上,摆放“三牲”,请他回来吃,在桌档上挂反串草鞋,在桌面用一支筷子插入茶叶蛋(在姚高,孝家在屋外设一纸梯,梯上栓1只草鞋、1个鸡蛋、1只筷),让阴差一时不能吃完这茶叶蛋,可让亡灵不早日离家。
从死者亡日起排出七周祭奠,遇到农历初七、十七、廿七日,以为后人有“吃”了。佛家以为,这四十九天内亡魂遨游无方,假如家人不做七,则亡魂将被投天堂。遇不着“七”,则讨七姓人家的米,倒入米缸,谓之“讨吃”。遇不着“七”,则提早一天祭奠,谓之“撞七”。
南极本地人由出嫁姑娘来做“四七”;“三七”、“七七”请八仙、礼房先生吃酒。安庆籍人、胡乐人、南阳本地人由出嫁姑娘做“五七”,并自带米、菜,不吃娘家饭,并请“八仙”吃酒。其它“七”由家人在午后到坟上烧纸。在青龙,不做“六七”、“七七”。湖北籍人注重做“五七”,这天焚纸人、纸马、灵屋,出嫁姑娘也来做七。
小孩夭亡、无子女的中年人死亡,则由其姐妹兄弟做七。
守孝祭奠
旧时老人死后,儿女要服孝3年,后改在鞋帮上蒙孝布。为官者无论职位上下均要“服阙”,在墓旁搭棚守孝3年。当月孝子不出门,青龙、梅林、胡乐的孝子7周内不理发(姚高、安定等地孝子5周内不理发),3年内正月不迎接龙狮队,元宵节不掌灯,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贴白色联或绿色联或不贴,第二年贴黄色联,第三年贴绿色联)。
湖北籍人风俗:正月初三以内,亲友前来“烧亲香”(给亡人拜年),只烧香燃炮、不烧纸,当年春分前做清明(或不做清明)。胡乐一带过正月十五,带猪肉、豆腐果、酒、纸、双响等给死者做寿。本地人孝子春节普通不出门,客人来访先在屋前焚香烧纸,放过爆竹后才可入门。乞丐不可入孝家乞讨。
遇死者忌日、百日、周年,亲友还得到坟上烧纸祭奠。昌化籍人不为死者做百日、周年。在汪溪、姚高,逢男性死者两年半、女性死者三周年祭奠。
1998年11月,宁国市推行殡葬变革,实行遗体火化,丧礼有所简化。有的子女为高龄父母事前做喜闶,死者被火化后,孝子和女婿一人手捧骨灰盒,一人撑着黑伞,一人手捧死者遗像,乘车分开殡仪馆。前来送葬的亲友和延聘的鼓乐队员随行回到丧户家。再由“八仙”将死者骨灰葬于坟墓或公墓中。工作人员死亡后,其退休前的单位为之在殡仪馆开追悼会。
十二、宁国市结婚风俗
婚俗是民俗的一局部,它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既有传承性,也有突变性;既有地域性,也有趋同性。清代后期,皖省内外客籍人大范围地移入宁国,致使宁国“土著少、客民多,五方杂处,习俗各殊”;解放以来,婚俗随时期的变化而有演化。在此述之,以飨读者。
1、解放以前的婚俗
旧时婚俗有纳采、请期、迎娶、拜堂入房、回门等程序,局面盛大繁华。
【纳采】男方父母托媒人送到女家提亲,携带儿子的“庚帖”(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糖。女方父母看过男家后,才将女儿庚帖交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庄村本地人称为“格八字”),看男女属相能否相克,多求男胜女;谨慎者到庙里抽签;或用香炉(衣箱)将女子庚帖压3天,如3日内男家无突破碗、口角等不顺事,才算“合婚”(南极乡梅村人将女子庚帖放在酒坛上,如坛内新酿米酒3日内不变酸,准予婚事)。结亲以家世清白、子孙读书为上,贸易、务农、手工业者次之。纳采、纳币均须启椟(即翻开匣子)、焚香、鞠躬,行四拜礼。
【请期】男方请算命先生按双方生辰推算,选择吉日“过门”(多择双日,以“8”为多),用红纸写成期帖,遣媒人送到女家。双方开端筹备婚事:男方布置新房、准备双方办酒所需酒菜、置办衣物,做“上轿红”,或到轿行租用“凤冠霞帔”、鼓乐彩轿;女家请匠人做嫁妆(盆、桶、箱、梳妆盒等),嫁妆几随家庭条件各异,多为4件、8件。胡乐一带女方以礼单开出所需礼物(16两制秤:8斗米、80斤肉和84元钱)和首饰、几套衣服。狮桥一带给女方每户至亲“垫萝礼”(两斤肉、两筒月饼、1斤红糖),有的中央过礼之物为猪肉2斤、挂面2斤、白糖1斤、饼子1筒。
【迎娶】成婚前一天,男家门前张灯结彩,贴喜联,请亲友乡邻帮助(有知客、帮厨、缝被条、挑水劈柴、借碗凳、礼房管账、迎亲催客等分工);男家办“帮助酒”。请“福人婆”(指儿孙满堂且夫妻原配的女性)铺床,将枣子、栗子置于被褥下,含“早立子”之意。新郎上坟祭祖,向祖先禀告结婚之事。局部地域请有福气的老人在新郎床上“暖房”或让男孩睡一夜。
成婚前一天,女家约请送亲人、厨师、礼房先生等人帮助,先后办“帮助酒”、正酒;亲友前来送礼,俗称“添箱”。有文化的女家贴“迨其吉兮谷我士女,式相好矣宜尔室家”对联(或“丹凤鸣锵奏,黄莺出谷飞”),横批曰“于归之喜”。在胡乐女家也贴喜联、挂灯笼;南极乡梅村的女子打算婚后“两头住”,女家才贴出喜联。姚高、庄村等地女家普通不贴对联。
迎娶之日,姑妈帮新娘梳妆装扮,穿上男方送来的“上轿红”,在簸箕上母女抱哭(有眷恋娘家和哭发之意),母亲向女儿交待一些在婆家做媳妇的规矩。菠箕中摆一方凳,新娘登上,由其兄(弟)背至堂前,朝先祖像焚香礼拜,名曰“辞祖”(有的女子在出嫁前一天上坟“辞祖”)。之后新娘向晚辈叩首,受“磕头礼”。
男方彩轿发至女家,谓之“过轿”。男方为书香门第者,在轿上贴上联,让女家对下联。接亲人将礼物交女方媒人清点,礼物办齐才被请进门吃瓜子、糖果(在庄村,接亲人被布置坐在堂屋左边)。为了“不带走娘家灰尘”(灰尘比喻财运),新娘由其兄(弟)背上轿,新娘不得回望娘家房屋。女家给轿夫“上轿礼”、放双响,轿子启程,谓之“发亲”。新娘上轿后,家里立刻将梳洗的水泼于门外(有“嫁出的姑娘如泼出的水”之意),将大门打开。
新娘乘4人抬的轿,媒人乘2人抬的轿,阔气的男方还让送亲者坐小轿。迎送新娘皆需4位姑娘,男方带来的鼓乐队敲大锣7响,祖上有做大官的则敲大锣13响,本地人用“三响冲”。新娘兄弟伴随送亲人“押轿”(有的半路回家),送亲人当天不在男家歇夜。行轿途中休憩,均用菠箕垫轿脚;有路人拦轿,则撒糖果、瓜子对付。即使知县遇着凤冠霞帔的新娘也得让道,人们很尊重女子终身中最光彩的一天。接亲人路遇村口、桥、岔路口、庙宇等,放鞭炮驱邪;纵然绕弯路也力图顺水行至婆家,以图顺利。
【拜堂入房】男方听见接亲人放过双响,即知彩轿将归,也放双响迎接,让轿落在菠箕上,给轿夫“下轿礼”,焚香开轿门,用茶叶、米以谢“轿神”。
湖北籍人、安庆籍人、本地人风俗:用两块青布袋轮换铺路,让新娘踏入家门,有“一代传一代”之意。至香案前,新郎站左,新娘立右,在司仪的掌管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入洞房。本地人先让新人到宗祠拜亲,再踏麻袋到家。
司仪布置人给新娘打洗脸水、让一对新人吃“枣子茶”和“交杯酒”。“送房”时,新郎手棒一对红蜡烛,两名送亲姑娘或童男童女扶新娘踏布袋步入洞房,别人喊四句不祥语道贺。在胡乐、庄村、青龙等地,新人入洞房时抢占床的左端(大边),以图日后当家作主。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味新人见面、心满意足。胡乐一带请“福人公”(或称理事人,由儿孙满堂且夫妻原配的男性充任)挑去“蒙头红”。
是日,男家正式办酒招待宾客,分批次开酒席,首请送亲人用餐,单独为一桌,新郎的舅舅坐上方。席间,人们纵情喝酒吃菜,汤圆上桌时即放双响,一对新人在司仪的引领下逐桌向宾客敬酒,宾客则祝新人白头偕老、幸福美满。新人敬过酒后,客人才可吃汤圆。湖北人重午餐,其他籍贯人则重晚餐。
【闹新房】饭后普通亲朋即回家,至亲则留下参与当晚的“闹房酒”。届时联桌摆菜,一对新人坐上席,平辈坐两边,新郎的表兄弟轮番向新人敬酒,请新娘点烟;常有行酒令、猜拳者,甚为繁华。有人临场编说不祥语,如“桌上一对蜡,风吹两边搭。今年吃喜酒,明年抱娃娃”,每说一句,众人以“喜呀”等衬词喝采。
“文革”前,各地时兴闹新房,有的长达三四天。新郎的表兄弟甚为活泼,逗笑新人或向新人要糖要烟;“闹房无大小”,要新郎与新娘亲嘴,包梅村以至有公爹称谓新娘为大嫂者。“闹新房”后,新娘将嫁妆的钥匙交给婆婆。胡乐等地找一对童男童女在子孙桶内解小便,用先放入桶内的枣子、花生答谢这对童子(在南极乡梅村,桶内的五香蛋、花生任人抢取)。夜晚新人就寝,有好事者躲在窗外,窃听偷看新人的谈笑举措,以资日后谈笑。也有预先潜入洞房偷出新人衣服后,次日让成年男子扮一对新人,一孩童扮麒麟,演《麒麟送子》戏,以祝福新人早得贵子。
湖北籍人新婚第二天早晨开“拜客酒”,新娘将自带的茶食果品摆出,泡上香茶,由公婆请来族长、至亲入坐,按层次请晚辈受拜,晚辈赠红纸包、礼鞋;平辈亲朋有以假纸包开玩笑者。新娘由妯娌陪同,前往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待帮助人还过碗筷桌凳后,再办“谢忙酒”、“谢媒酒”。
【回门】新婚第三天,新娘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谓之“回门”,岳父母置酒款待新婿,内兄弟作陪。新人吃过午饭后回家,否则有“空房”之嫌。港口、胡乐、庄村等地,新婚第九天,新娘被兄弟接回住10天,谓之“接住九”,后由新郎接回。在南极乡梅村,娘家人带米、菜到新娘家办“三朝酒”,男方晚辈也来送礼吃酒。
旧时其它婚俗:
童养媳旧时穷苦人家因无力抚育,将童年女孩许与人为妻,因年小不能举行婚事,故养活在男家,普通比男子大五六岁。待女孩长至十六岁,便“圆房”(结婚)。童养媳多半处境凄惨,吃不饱、穿不暖,饱受公婆优待和丈夫打骂,以至被卖给别人。如男青年生病,为图早愈,遂在病期结婚,谓之“冲喜”;如遇公(婆)病重,还得赶在公(婆)逝世前与丈夫“当棺拜堂”。有的夫妇几年不孕,可抱养别人的女孩,名曰“压子”。
寡妇改嫁旧时寡妇改嫁倍受谴责,以为有失贞操。遭到原婆家各种刁难、欺侮,连各种礼仪也被废弃:从小门出嫁、不坐轿、不放双响、不宴客、不准过桥,傍晚时从旁门进入新的婆家。有人忌讳寡妇路过门前,怕踩死门前草木,在门前放一扫帚;有的寡妇被迫在原婆家脱去一只鞋到新的婆家;胡乐一带娶亲后请和尚“接龙”,以为寡妇糟塌了龙脉。有的被原公婆转卖别人,如不从则实施抢亲。旧时梅林、青龙、安定等地有大户抢寡妇的现象。
招婿有女无儿户,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多数将兄弟之子招为继子,少数招婿为子(旧称“入赘”)。在胡乐,应招为婿者也坐轿。多数入赘者受人歧视,从妻姓,被称为“倒插门”,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招亲”之说。特别在岳父母死亡后,女方叔伯多给予刁难,无法承家业,以至被赶出家门。也有多子女的妇女死去丈夫,得到宗族的同意招夫以养子女;也有老年丧子,将媳妇留在家里招亲。
换亲两家男子因家贫无力娶妻,又均有姐妹未嫁,则互换成亲。这种婚姻多不遂愿,为之哭闹者甚多,有的以死抗婚。解放前庄村、姚高、青龙、安定等地有换亲现象,在仙霞较少。
指腹为婚两家父母年青时相好,好事者则指腹约为亲家。如能巧合,一家生男,一家生女,则长大后成亲。此俗在解放后绝迹。
典妻男子因负债而出租妻子,普通三至五年,其间生孩归受典者。旧时姚高有此现象。
表亲70年代以前,局部地域有表亲结婚。后因法律制止近亲结婚,人们逐步认识到表亲的后代常有先天缺陷,故此俗为人所弃。
2、解放以后的婚俗
【订婚】解放后,婚姻无须严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合婚、纳采程序,婚俗有较大简化、改良。青年男女多在消费、工作和日常交往中接触理解(少数经人引见相识),自在恋爱,产生倾慕感情后告知双方父母。五六十年代,姑娘选择夫婿多为国度干部、医生、司机、厂矿职工等有固定工资者,其次选择经商者、手工业者;七十年代看中现役军人;八十年代看中有“铁饭碗”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国营企业职工;九十年代以后,收入稳定者皆可,不只选择城镇户口。
女方亲眷到男方看家,男方父母包给姑娘“见面礼”(礼币数目含“8”或“6”)。肯定婚姻关系后,男方请晚辈或媒人到女家送日期和彩礼(办酒所需的钱款、猪肉、月饼、糕点等)。
【备婚】婚期肯定后双方即准备婚事。男方为新娘出资置办嫁妆,条件好的女家另配嫁妆。随时期开展和经济条件的逐渐改善,选作嫁妆的除衣被外还有时髦物品,如:六七十年代,以“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时髦嫁妆,八九十年代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为佳,2000年后城区女家请求男方置办一套商品房,2010年后经济条件好的男家除必备家用电器外,还置办一套商品房、一辆小型汽车,家境宽裕的女家也将小型汽车以至商品房作为配送嫁妆。六七十年代,女家将麻饼送到亲友家,通知办喜事日期,亲友家即准备贺礼,有“吃了饼,套了颈”之说。2000年后将办喜事的人家打电话、发送信息,告知亲友届时前来吃酒。
【迎娶】婚嫁之日,新人皆着新衣(九十年代后,新郎穿西服、戴礼花,新娘穿婚纱;2010年后时兴中式衣服)。接亲人在新郎的陪伴下来到女家,女家关起大门,让接亲人从门缝塞进“红纸包”,双方“僵持”(旨在制造繁华氛围,显现男方低头接媳妇之意)许久,女家才开门将接亲人让进屋里,接亲人即入手绑嫁妆(衣箱上放被条、水瓶、梳妆盒,嫁妆上插有柏枝和染红的白果、花生。80年代后以车结亲,则将嫁妆装入车厢内)。
发亲时辰一到,新娘由兄弟(叔伯)背出家门,新娘仍不得回头看娘家。因时期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迎亲的出行方式也不同:七十年代以前,新娘在众人的陪同下徒步走到婆家;八九十年代则乘三轮车、农用运输车或乡村客运班车行至婆家(八十年代城里一度实行自行车迎亲),城区男家借用单位公车结亲;2000年后私家车、出租车增加,男家普通请彩车接亲。途中偶有拦路人则以烟糖打发。遇邻居、村口,则放鞭炮以示路人。有的请人摄录接亲过程、拍摄喜庆局面。
送亲人到男家即被迎进厅堂喝茶吃果,新娘由新郎背进客厅,其时有人喷洒礼花。随即由男方姑妈(或本地中老年妇女一人)为新娘打洗脸水。新郎的父母端坐客厅上方,承受新娘的叩拜,新娘称谓“爸妈”后,公婆赠与“改口费”(礼币)。司仪让一对新人喝“交杯茶”(内有枣子,寓意早生儿子)。
男女方均在家办酒席招待亲友、答谢帮助者。2000年以后,多半由男方出资在饭店办酒席,女方的亲友也来赴宴,其礼金归女方收纳。招婿之家同样设酒席款待客人。
【婚礼】“文革”期间,闹房风俗渐少,开“新娘欢送会”:桌子相联,宾客围桌而坐,新人坐上方,桌上摆放花生、糖果、瓜子,在司仪的住持下让一对新人背诵《毛主席语录》,唱“反动歌曲”,引见恋爱经过。“文革”之后,闹房一习绝迹,亲友以打牌、打麻将取乐。2000年以后,男家请婚庆公司(或酒店方代表)掌管婚礼,请好友(尊长)做证婚人,其间播放事前录制的反映新人恋爱阅历的幻灯片;有的婚庆公司以灯光、声响布置场景,设置抢答题,营造繁华氛围,或令新人着唐装,播放古典乐曲、行汉唐礼仪,以显文化气息。
【回门】“文革”后改在婚礼的次日“回门”,新娘携丈夫回娘家,岳父母置酒款待新婿,内兄弟作陪。新人当日回到自家住宿,否则有“空房”之嫌。新娘在家招亲的,新婚次日新娘随丈夫前去拜见公婆。
1950年5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公布,确立一夫一妻制,废弃一夫多妻制,制止重婚,由此,纳妾、童养媳、换亲、指腹婚、典妻、冥婚等陋习在社会上绝迹,倡导婚姻自主,男女均可主动追求爱情。人们对招女婿、寡妇改嫁予以对等对待。男女再婚不受歧视,但礼仪尚简,普通不收礼、不放双响、不举行迎亲典礼,仅小范围办酒款待亲友,以示结婚。
十三、宁国市春节风俗
年三十是重头大年三十前掸尘———把房舍清扫得干洁净净,把门窗家具擦刷得一干二净,过了这样的大扫除,每户人家就都像又搬进了新居一样。
置办年货———吃好喝好是过年间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些天要买足七天吃的菜肴,由于初一到初七,菜市上是没有什么卖的。乡村的家庭还要做好自家的豆腐、杀年猪以及蒸一些面食。大年三十上午,家中的男人们张罗着悬挂灯笼、粘贴春联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祭祖,每家每户要扫净空中,倒尽渣滓和污水,烧香点烛,燃放鞭炮,摆设供品,磕头祭拜祖先,假如家里有老人在这年逝世的,还要外出到坟墓上“烧纸钱”、送年夜饭,家里的春联也不能贴红色的。
女人们则埋头在厨房里制造菜肴,烧好足够3天里吃的年饭。由于依照风俗,过年前3天是不能下生米的。上了年岁的老人则要重复地叮嘱儿孙们,过年期间,做事、说话都要当心为妙,不然,一年里都会不吉利的。下午2:00-4:00,说是年夜饭,但实践上多数家庭是在下午吃饭,主妇们摆出菜肴酒饭,请出老人晚辈,入席就餐。而桌子上普通要超越二十个菜,菜的数量是双数,菜里要有肉圆和鲢鱼(鱼是不能动筷子的)。我最喜欢的则是年夜饭前的放鞭炮,家里放鞭炮过年的氛围很浓,而年夜饭前放的必然是最大的鞭炮,我的舅舅每年都会准备下三万响的爆竹,然后拿晾衣的竹竿挂着点燃,而小孩们是这个时辰最兴奋的,由于除了鞭炮,在年夜饭期间,他们会得到已等待了一年的压岁钱。
0:00,零点是属于烟花爆竹的时间,千家万户在同一时辰燃放起烟花爆竹构成壮观局面,天都被映红了一半。大年初一之后大年初一,开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自家门口鸣放“开门炮”,那振聋发聩的爆竹声,预示着新年里红红火火的重生活。“开门炮”放过后就是拜年时间,假如依照商定俗成的次序,普通是先到近房的叔伯和家族晚辈家拜年,然后再到舅父、岳父、姑父、表叔和姨父家拜年,最后才是到朋友和邻居家拜年。拜年时,每家每户都得准备好烟酒果点,以款待前来的客人。不过对我们这样假期有限的人来说,拜年就不逐个俱到了。
■“往”年初七“人日”观傩戏我爷爷所在的刘街是池州傩戏最集中的地域。傩戏普通在初七“人日”这天开演,地点在祠堂。傩戏其实是用于祭奠土地或者祖宗的典礼戏剧,下午的时分,傩戏班子会从每家每户门口走过,而我们需求燃放鞭炮,接“菩萨”。比方《刘文龙赶考》这段戏,正式开演前是一段伞舞作为垫场,这是拜神的舞蹈,只见一个着戏袍的后生带着面具,不停地转动着一把朱红大伞,踩着旁边的锣鼓节拍或蹲或立。这次看戏我正好碰上了中国傩戏研讨会的参谋,70多岁的王兆乾教师,他从1953年就开端关注池州的中央傩戏,每年都把初七搭在了这里,他通知我,傩字源于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巫师驱鬼神的一种舞蹈。而伞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书里都有记载,商周时以为天为盖、天如伞,舞伞其实就是舞天,希望天道都协助人们带来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伞舞后便是正戏登台,一切的人还是都着面具,或女或男,或少或翁,嘴里还发出咿咿呀呀的唱词———我是听不懂,王教师解释说,这戏分十八节,如今演的是拜年一出,也是春节时最常演的,唱的是刘文龙功成名就后为家乡父老拜年祝寿。说句实话,再往下看,我也真实看不出戏里的妙处,但我被祠堂里的家乡父老们感染着,他们的脸上个个弥漫着过年的喜悦以及对来年的等待。观傩戏这个习气从他们很小的时分就浸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已成为过年的一个必备内容。
■“老”年“送灶爷”的典礼比以前淡了。
十四、宁国市饮食风俗与特产
1、青龙湖鱼头煲
特征美食,汤鲜味美,营养丰厚。
2、蒿子粑粑
特征小吃,主要食材有青蒿、糯米、腊肉、蒿叶。
3、红烧黑猪肉
特征美食,肌肉纤维细腻,口感酥嫩、肉质鲜美。
4、宁国山核桃
宁国山核桃以粒大壳薄、果仁丰满著称,其产区沿天目山北麓连绵51千米,2007年总面积达3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2005年2月4日,国度质量监视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宁国山核桃施行原产地域维护,标志着宁国成为山核桃的原产地。
5、宁国炒面
宁国特征美食,把面煮熟,放入锅里翻炒,吃客需求时依据口味再加上香葱、鸡蛋、辣椒酱之类。
6、宁国粑粑
特征小吃,以香、软、油而不腻而知名,深受广阔大众的喜欢,外地游客对其也是赞不绝口。
7、野兰香茶
“野兰香”产于宁国市板桥省级森林生态自然维护区。1997年5月,野兰香茶经过省科委组织审定。专家们对该茶的评语为:外形——燕尾形,伸展、平直、匀齐、完好、净度高,色泽绿翠显毫;内质——兰花香,高雅,汤色浅绿亮堂,滋味鲜醇,味有花香,叶底嫩绿亮堂,朵形。同年,野兰香茶被评为国际新名茶,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协作协会公布的金奖。
8、黄花云尖
1984年,宁国市农业部门茶叶科技人员应用宁国茶树群体良种“黄花山大叶种”和“猪耳茶”种茶树芽叶试制胜利了“黄花云尖”名茶。1985午5月,在安徽省新名茶良种优质茶评选会上,“黄花云尖”质量首屈一指,被引荐参与全中国评选。1985年6月,“黄花云尖”被评定为中国十一种新名茶之一,并取得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从而完毕了宁国无名茶的历史。1989年7月农业部在西安举行名茶评选会,“黄花云尖”名茶再次被审定为中国名茶,再次取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
9、宁国笋干
宁国笋干系列产品有条笋、焙熄、肥挺、脱挺和小挺等五种。其中焙熄,是均匀从100公斤上等债券笋中仅取5-10公斤笋尖经过精制而成的,为“宁国笋干”之珍品。宁国笋干竹基空中积大,笋干消费范围大,为宁国一大特征产品,位居安徽省第一。宁国笋干主产区位于天目山北麓乡村,以云梯畲族乡为最,其次有仙霞、杨山、万家、狮桥、庄村、南极等乡镇。
10、大红袍板栗
三元大红袍板栗突出表现为栗子一大、二红、三发光的特征,能切片制肴,为席中珍品。宁国板栗散布面广,板栗面积达一万亩以上的有中溪、石口、桥头、平兴、宁墩、虹龙、狮桥、梅林等8个乡镇。
十五、名人
程幼东
安徽宁国人,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
陈强
安徽宁国人,曾任池州市委书记。
任新民
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十六、宁国市著名景点
截至2019年,宁国市共有4A级景色区2个,国度水利景色区1个,国度森林公园1个。
九天银瀑景色区
九天银瀑(原名夏霖景色区)地处皖浙边境、天目山北麓,位于宁国市东南部群山之中,距市区29千米。景区西连黄山奇景、南接天目秀色,景区属山地型景区,集峡谷深涧、奇岩飞瀑、竹山临海于一体。“三峰”一是香炉峰;二是鹰咀峰;三是碧云峰。“五点”即夏霖景色区的五大亮点景观:观音瀑、大龙潭、石门、龙须潭、五龙潭等。
恩龙世界木屋村
宁国恩龙世界木屋村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宁国市,距市区8千米,毗连长三角旅游圈和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区,占地150公顷,始建于1997年,2001年11月正式对外停业。度假区内建有大门景观、千亩银杏园、特征林果园、水上乐园、木屋别墅群、恩龙民俗风情园等主要景点和一四星级旅游饭店。该景区于2005年底跻身“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
安徽青龙湾国度森林公园
宁国市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国度森林公园,国度水利景色区,位于安徽省宁国市西部,皖南山区东缘。距宁国市区17千米,属山地湖泊型景区。1998年,在西津河上游建筑了一条高68米,长253米的钢筋砼面堆石坝,从而构成了一座集38个岛屿、库容量为9.41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2.8平方千米的水库,2001年下闸蓄水,2001年7月旅游区规划设计经过专家组评审,与省级板桥自然维护区连为一体,构成青龙湾生态旅游区。
山门洞
山门洞,民国时期为宁国八大景色之一,位于宁国市西北部港口镇山门村境内文脊山前,距市区15千米,面积5平方千米。山门洞系文脊山自然石门,入文脊山经过此石门,故名山门洞,古代又称灵岩洞。山门洞系石灰岩构成,怪石林立,洞府众多。有大小七十二洞,最著名的有龙潭、紫云、枇杷、波纹、朝阳等六洞,各洞相距仅里许,尤以山门洞为最奇。
仙人塔
仙人塔,又名“当阳宝塔”,位于宁国市仙霞镇柘亭村村南冲口之峭壁上,距市区50千米。塔身挺秀,亭亭玉立。仙人塔始建于唐朝贞观(627-649)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仙人塔七层六面,通高约26余米,砖木构造,每面宽2米,占地162平方米。层层均有拱门及蹬道,由塔体内壁、外檐走廊回旋而上,逐层攀爬,直至塔顶。各层均设有花窗。每层的六角挑出飞檐,上铺筒瓦。
云梯千秋关
云梯畲族乡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南宋时期皖南八大主要的抗敌关口。1981年千秋关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皖南川藏线
皖南川藏线又称“江南天路,位于皖南318”。该公道路东起宁国市的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其最神秘精髓路段全长1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