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沧浪区位于苏州城区南部,东起东环路与苏州工业园区接界;西至长船湾,沿外城河、夏驾河南折,由三香路向西到寺泾桥,南折沿里双河西行到京杭运河,与金阊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相望;南起里双桥南头、苏福公路、友新路南端,沿仙人大港向东,至苏嘉公路,与虎丘区、吴中区相邻;北以相门塘、干将河,与平江区、金阊区为界。
二、方言
苏州话,属于吴语,盛名于历史,号称“吴侬软语“。沧浪区为苏州的一个区,方言与周邻的平江、金阊等区根本相同。在《苏州市志》及各区志均已详载,不再反复。仅将吴语中有关特征分列于下。
苏州话俗称“苏白”。苏州人自称“苏州闲话”。其最大的特性是“软”,听起来“糯笃笃”,致使有的外地人“甘愿同苏州人相骂”来听听很有滋味的“苏州闲话”。
人们常说苏州话为“吴侬软语”,显然这仅是从语音、腔调的甜绵,其实,吴方言在言语构造及表达方式上,较其他方言更有其特别的功用。
吴语表达事物比拟细腻。如指方位,吴语中有“该搭”(近指)、“格搭”(较远)、“归搭”(远指),而在普通话中只要“这里”(近指)和“那里”(远指)两种;表现层次显然不如吴方言来得丰厚。再如吴方言对物体的有限称为“见摸量”,以“看得见”、“摸得着”来权衡,其物体的有限也就不可思议了。而对“大”与“小”的形容,吴方言中有“野野(谐音:牙)大”、“咪咪小”的说法。把大、小的水平说得非常透彻。此外,吴语表达中常常带有感情颜色和体征颜色。如某事完毕叫“舒齐”,表示划一妥当地办完某事后心情非常酣畅。同样,吴语将“恰恰”称“齐巧”,将“诙谐诙谐”称“发松”。例如“听格档书真叫发松”,意为听到书里发噱的情节而开怀大笑,身心都放松了。
三、沧浪区结婚风俗
【嫁妆】
嫁妆是姑娘出嫁之必备,嫁妆自然是越多越好,沧浪区的嫁娶风俗是生活用品等一概由女方“包办”,到了如今嫁妆也主要是生活用品、家电等,但根本上都是从古时分持续下来的“老门道”。嫁妆里有一些物事十分重要:嫁妆打头阵的子孙桶必不可少,普通由新娘哥哥或弟弟拎着头一个进新房,但这个原先在生活中派用场的家什,往常曾经缩微成个头比过去小几倍的摆设了;另外,新房里的如意碗筷少不了,碗里必需盛满米、桂圆、红枣、花生,寓意幸福美满,是晚辈给新人的诚挚祝愿;首尾系着红绸的.一双甘蔗,也是寓意着新人生活、事业节节高。
【迎亲】
古时,把迎亲称为“亲迎”,意为新郎官骑高头大马亲身去迎新娘,很是威风。迎亲队伍里有江南丝竹等乐队,一路吹吹打打到新娘家。女方家听到乐声,就晓得新郎官马上到,及时做好准备,特地筹办婚事的喜娘会指点几时几分轿子该停在“喜神方”、新娘梳妆装扮后的洗脸水该往哪泼……俗话“嫁进来的女儿泼进来的水”就是这么由来的,“泼水”在沧浪区很多地域依然作为一种传统婚礼风俗被保管下来。
新郎官快到新娘家时,新娘家赶紧打开大门,亲戚朋友问媒人和喜娘要“喜钱”和喜糖,讨个好彩头;新郎官要准备蹄膀、圆糕、鲤鱼等礼品,随迎亲队伍抬到新娘家,孝敬老丈人和丈母娘。如今固然没有了高头大马和丝竹乐队,但是婚礼车队、鞭炮声声、亲友把门讨红包等,也同样把迎亲的氛围弄得热繁华闹的。
【新娘出门】
新娘子出门,脚不能着地,出门时由父亲背出门,或者依照这种意义穿父亲的鞋子到门口,再换上本人的鞋子,有些中央有新娘不能低头换鞋的说法,能够直接在本人的鞋子外面跶一双父亲的鞋子,到门口时脱掉就可。
【拜堂】
新郎把新娘接回男方家后,要“拜堂”,拜父母、天地,拜和合二仙,其中拜和合二仙是沧浪区特有习俗,相传和合二仙是寒山寺高僧,主管“和合”,在老一辈眼里是沧浪区的“爱神”。如今普通简化为新娘向新郎父母和晚辈行见面礼。
【入洞房】
老辰光,新娘、新郎宴请完宾客后,被蜂拥着送入洞房,就开端“坐富贵”,“坐”是有考究的,谁先坐就谁受压,而如今的男士都表现“绅士风度”,总是本人先坐下,这也成了“怪不得沧浪区男人怕老婆”的玩笑话的渊源。
【闹洞房】
是沧浪区人结婚的重头戏,各种各样玩弄新人的点子,这时分都能拿出来“闹”。沧浪区历来就有闹洞房“三日无大小”,不论年少、年迈,都能够闹,听说还有洞房不闹不兴的说法。
【新娘回门】
原来传统的新娘回门是在婚礼后第二或第三天,由新郎陪同新娘到娘家,一场正宗的苏式婚礼才接近序幕。不过如今大多改在了却婚当天回门,即新郎、新娘去酒店之前。
四、沧浪区过年风俗
掸檐尘
俗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这时分,家家户户开端里里外外的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除倒霉,除污秽。
祭灶神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世的好坏、人之差错,为防止他言之过火,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听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致可少说、不说人世坏话。
祭奠
敬神祭祖,俗称过年、"桌享",早者在十二月廿六、廿七左右举行,晚者在大小年夜举行。祭奠时,燃香点烛,敬酒接羹饭,供鱼肉荤素(有荤汤萝卜)和年糕年团子等,全家行跪拜礼。
贴春联
到了元旦黄昏,家家户户纷繁上街购置春联,有雅兴者本人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年夜饭
元旦晚上,一家人和和乐乐的聚在一同吃年夜饭,酒肴丰富,十分考究。苏州人家吃年夜饭有几样菜是必备的,具备很多美妙的含义。如:“长庚菜”寓意不祥的黄豆芽、“安乐菜”青菜,“年年有余”鱼,更有“暖锅”寓意家道兴隆。
守岁
吃过年夜饭,家庭主妇炒长生果(花生)、南瓜子,准备年初一的食物和穿的新衣。一切事毕,全家团坐,吃茶和瓜子、长生果等,谈天说地,直到深夜,叫做“守岁”。睡觉前,放关门炮仗2响或3响。守岁的风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降临的新年寄以美妙希望之意。
烧头香
苏州有烧头香的风俗,头炷香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皇宫的做法,最早兴起是在东岳庙,后普遍传播。也有说法称这一风俗来源于宋代,原指寺庙新年的“头炉香”。苏州每年烧头香的人都十分多,一到这个日子,都会去祷告来年的兴隆。
走亲戚
新年头一天叫“岁朝”,小孩子枕着压岁钱醒来,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看着大人放3响“开门”炮仗,吃碗糕丝圆子,取团聚高升之意。然后跟着大人探望晚辈,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口中则说“祝贺多如意”,晚辈们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苏州已见简化。
迎财神
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商家开业即为财,故他们的庆贺最为起劲。商家供奉“猪头三牲”,有的还会用红丝线把活鲤鱼的头尾绑起来,做成元宝状,供奉过后放生,讨得“鲤鱼跳龙门”的好彩头。
闹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节是新年完毕的标志,又称上元节。“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元宵张灯、观灯的风俗由来已久,自宋、明后更是流行,而苏州作为江南富镇,元宵张灯的习俗自然是格外昌盛。
五、沧浪区丧葬风俗
沧浪区人十分注重祖先的葬礼,特别相城一带的居民,为逝者举行葬礼时,不只礼节繁多而且持续时间比拟长。接下来随小编一同感受一下,沧浪区人繁复耐久的丧葬文化。
送终:祖先弥留之际,血亲(夫妻、子女等)应守护旁边,在其行将咽气时,点燃香烛以引死者“上路”。人死后要放声大哭送终。
撤帐:老人逝世后,子女要将其床上的床帐拿下来,抛于屋顶,等出殡后可收下。
浴身:子女、亲属要去河边的井边取水,并抛丢小钱或焚化锡箔,称为“买水”,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揩身。
更衣:由死者子女将准备穿在死者身上的寿衣一件件套在本人身上,叫做“筒衣”。然后,一同取下穿到死者身上。寿衣数量要单数,三件、五件、七件、九件不等。
含银:为死者合上眼皮,整理体形,并在死者口中塞小银一块,名叫“含口银子”。如今普通以含锡箔银锭替代,这是秦汉时期含玉遗风的留存。
停灵:上述事宜准备妥当后,可将遗体从房内移至厅堂。遗体头要向外、足朝里。
明灯:遗体放在厅堂后,家眷要在遗体头边点油灯一盏,昼夜不熄,直到出殡后摔碎于屋外。
守灵:死亡的当天晚上,亲友、邻居都要来守灵,也叫陪祖。
带孝:吊孝者都要穿孝衣孝服,或扎白带、带黑纱,以示哀悼。
经忏:殡葬期间,亲人或家眷要请和尚、尼姑或道士为死者念经超度。
闹五更:清晨“五更时分”亲人们在灵前要大哭一场,俗称“闹五更”。
出殡:大殓之日,亲朋好友全部要到,普通在中午时分出丧、送别,在日落之前送葬队伍回到家中。
回丧:火化后回家叫回丧。回丧不能走出殡时的同一条路,要兜个圈子回丧,否则以为不吉利。
座台:家中客厅里设立座台,台上放遗像、敬茶水、果盘的座台也叫灵台。灵台上点一盏烛,称为“七灯”。这个蜡烛要点到终七为止。
丧宴:大殓完毕后,丧事人家要请奔丧人吃饭,俗称“豆腐饭”、“吃素菜”。如今这种丧宴与平常酒宴已无两样。
做七:所谓“做七”是指丧期应该是七个七天。逢七要上供,其中最大的是“五七”。“五七”时要祭羹饭,这顿祭饭要由女儿做饭菜。
饭菜也非常考究,多的有二十几道菜,少的也要十几道,赶在太阳上山前送到死者家里。当天晚上,普通请道士做道场。道场要做整整一天,直到清晨燃烧掉纸扎的祭品以后,方可完毕。如今普通“五七”完毕,即告丧事完毕。
六、沧浪区著名景点
1、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三元坊南,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始为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池馆,
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了废园,停止建筑,傍水造亭,题名"沧浪",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园以人,"沧浪亭"名声大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2、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带城桥南阔家头巷。始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弈称"渔隐"。因左近有"王思巷",谐其音喻渔隐之义,名"网师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3、盘门三景
"盘门三景"是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一同,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
盘门:虽阅历屡次改筑,但位置根本未变。"盘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址,其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已绝无仅有。
吴门桥:傍近"盘门",始建于北宋。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而处水陆要冲,有吴门户之意,而为桥名。
瑞光寺塔:傍近"盘门"和"吴门桥",在大运河之滨,日夜照影于东流的大运河上。临空远眺,天际白云悠悠,大地碧绿如海,江南水乡景色如画,吴中景物尽收眼底。
3、双塔罗汉院
双塔罗汉院位于定位寺巷,始名"般若院"。五代吴越时(公元908~931年),钱鏐改称为"罗汉院"。宋安定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王文罕兄弟捐建方式完整相同的两座七屋砖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小巧秀丽相互对峙,俗称"兄弟塔"。
4、宝带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是中国十大名桥之一,横卧于大运河与澹台湖东口的玳玳河上。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苏州刺史王仲舒,捐束腰的宝带赞助造桥。"宝带桥"是53孔连拱桥,用坚实的金山石构筑。全桥总长316.8米。古桥为澹台湖和大运河添加秀色。月夜,月影摇曳,每年中秋至农历八月十八夜,会呈现"五十三孔照影来"的"串月"奇迹,是苏州赏月的一大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