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莱芜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11-24 09:3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莱芜地理位置概述  
莱芜,古称“嬴、牟”,别名凤城,为山东省原地级市(2019年1月正式撤销),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南北最大间隔58公里,东西最大间隔56.8公里,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原辖2个市辖区;2017年常住人口137.6万人。  
莱芜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作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起了“莱芜战役”。莱芜市荣获“国度卫生城市”、“国度园林城市”、“国度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17年,莱芜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化城市。2017年,莱芜市完成消费总值896.02亿元,按可比价钱计算,比2016年增长7.2%。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莱芜市,辖区划归济南市;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为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为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二、莱芜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莱芜市具有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6个(含13个民办博物馆),文化馆2个。具有艺术扮演团体135个(含民营剧团),文物维护管理机构3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效劳中心1017个,全市共有国度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4处,省级16处,市级30处。全市95%的村(社区)建成契合规范的综合性文化效劳中心,全市8.8%的村(社区)完成村史展室建立。具有播送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年播送节目播出时间1.28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19万小时。具有有线电视用户21.5万户,有线电视光缆传输掩盖网络达716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61.5%。
 
三、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无独有偶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汉族中央戏曲剧种中极具中央特征的传统戏剧艺术。莱芜梆子以莱芜为中心的鲁中腹地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它代表了爽直粗壮的泰沂山区人民的性格特性。因而深受山东省莱芜及周边地域大众的喜欢和欢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家乡戏”。2008年,莱芜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芜梆子的剧种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由盛行于鲁西南一带的梆子腔演化而来;二是由徽班传授;三是由徽戏和梆子腔分离而成。这几种说法虽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但渊源关系与河北省赞皇丝弦却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繁向此开辟。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传播到汶上地域,构成了特征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暴昂扬,比徽戏愈加契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兴趣,因此影响不时扩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本身开展,“老阳春”便逐渐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方式,开端了新的探究。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中央言、风俗和大众喜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步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致使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化成为独具特征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迸发,为莱芜梆子的昌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非常活泼,盛行区域不时扩展。  
莱芜梆子唱腔的显著特性:一是高亢雄壮、氛围热烈,特别是男腔用假声翻高、往里吸气演唱的“立嗓”,和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运用假声演唱的小嗓,称为“讴腔”,清亮昂扬,余音环绕,不管是反映兴高采烈的心情,还是表现愤慨难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质朴,行腔流利,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腾跃以及较长的花腔拖腔,演唱起来吐字明晰,节拍明快,如唱似说,质朴自然;三是善于表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氛围。  
莱芜梆子扮演的主要特性:一是粗暴豪迈,善于夸大。花脸,特别是二花脸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进,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舞台人物骁勇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气度很大;二是质朴生动,生活气息浓重。特别是小旦的台步,稍大而节拍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非常谐和地一同扭动,上下浑成一体,酷似旧时期的乡村少女,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别具风味;三是边唱边舞,善于刻划人物,表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加强艺术感染力。  
莱芜梆子的局面主要包括伴奏、板式和曲牌。传统的伴奏乐器分为三大件,大胡琴、作棱月琴和三弦,为了克制乐队音色高、嗓尖的弱点,后来去掉三弦,增加中音板胡,调式定弦同大胡琴,但比它低八度,组成了新的“三大件”。其他伴奏乐器有笛、笙、二胡等。1974年起,还将西洋乐器中的大贝司、大提琴、黑管、长笛等列入乐队编制,增强了低音区,增加了音域厚度,改善了音色质量。打击乐器的装备:除用空心檀木制成的梆子外,其他与京剧根本相同。其演奏特性,除配合唱腔板式的“打头”还保存它固有的作风外,其他“打头”(包括演员外型和武打等)已大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势局部,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莱芜梆子运用的板式共有29个,其中老一代班社传下来的27个,即大慢板、中慢板、快慢板、过眼腔、哭剑、慢流水、快流水、垛板、吊锣、快梆子、慢梆子、光才光、紧垛子、顶帘子、慢乍黄、快乍黄、大起板、大载板、小载板、紧板、哭迷子、金钩挂、呱达嘴、一串铃、娃娃腔、小放牛、大锯缸。排演剧目《红柳绿柳》时,在红柳《我要绣》的唱段中,新创了一个相似豫剧二八板的板式,定名为“柳板”;在《拐磨子》一场戏里,新创了一个3/4节拍的板式,定名为“柳调”。  
莱芜梆子的曲牌比校丰厚,已搜集到的有117个。其中主要是老一代班社传播下来的,也有一局部是后来新创作的。大致可分为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和笛子曲牌三大类。  
莱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根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  
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盛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阔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传播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四、莱芜蹉地舞  
莱芜和庄乡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齐鲁古道必经之路,历来是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的古老的齐长城青石关就在此境内。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长勺之战”就发作在这一带。传说夏禹治水时,原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禹王到此曾泊船野营。乾隆下江南私访时曾游历此山,因乾隆是于十八年二月十九日登山,所以后来人们就特定此日为庙会期。  
每届庙会,原山四乡百姓齐来赶会,博山区、沂源县一带山民也远道而来。庙内庙外集众数千人,或举行香火神祀,或停止土产买卖,耍笑打闹,繁华特殊。在此期间,常有人手舞足蹈一步半滑地模拟人们登山形态,为庙会添加无限乐趣,这便是萌芽状态的蹉地舞。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9年)山东大旱,饿殍遍野。为生计所迫,四乡百姓在原山庙会举行浩大的求雨活动。年老体弱者无力登山,便在山下列队长脆,青壮年男女则头戴柳枝草帽(戴柳始于唐代,也属于当地赶庙会的一种民间风俗,表示对“神”的尊崇,寓意免灾驱毒),一步一磕头直至山顶,在玉皇庙祈神降雨。据原山山顶的碑文记载:“邑候戎明府率绅士虔祷回,未至署,半路大雨……”。是时,满山百姓如痴如狂,他们又舞又跳,手舞足蹈,把登山之难,生计之难,祈求之苦,神恩之深的万般情怀,集于一“蹉”,于是构成了“蹉地舞”。  
自尔后,一年一度的原山庙会,除焚香膜拜,祭天祈神外,跳蹉地舞也成为庙会的主要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后,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农历)的原山庙会日,也是“蹉地舞”详细活动时间。  
“蹉地舞”简单易学,舞蹈富有特征,主要动作有“单脚蹉”“双脚蹉”“单穿插蹉”“双穿插蹉”“蹦跳蹉”等。动作强调身体前倾,两臂自然摇晃,突出一个“蹉”,其要点是“上身向前倾,双脚往后蹬,一步半个蹉,似把原山登”,主要保存着登山动作的神韵,“蹉”是表示登山下滑动作。“蹉地舞”的队形,多以直线或斜线为主,这是依据上山下山的特殊环境决议的,又多以双线运动为多,这是由于上山下山相互扶持,互相照顾而演化成的。“蹉地舞”以生动、愉快的心情为基调,轻快地节拍,轻盈生动的乐曲,以反映百姓们喝彩雀跃,热烈氛围和喜悦心情。  
“蹉地舞”作为民间舞蹈传播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其鲜明的人文作风和浓重的中央特征,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区域内的乡土风情、民风风俗。它除了保存了具有祈神朝拜的原始含义外,又增加了表达男女爱情的内容,其舞蹈扮演方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运用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五、花鼓锣子  
“花鼓锣子”为莱芜市颜庄村所独有。颜庄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既是商贾交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镇,又是迎神赛会、焚香祭奠的主要场所。经济的繁荣,民间艺术的活泼,是“花鼓锣子”构成的重要根底。清末民初时期,本村的老艺人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非常要好,又都怀有一无所长,他们时时聚在一同,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年关、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试演,他们逐渐将乞丐的敲花鼓、打铜锣,卖鼠药的耍旱伞,磨刀人的打夹板等技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演化成一种共同的歌舞说唱扮演方式。由于以花鼓与铜锣为其主要演出道具与伴奏乐器,故当地人们称之为“花鼓锣子”。  
“花鼓锣子”的第二代传人李圣儒老艺人讲,他是1932年投师于张凤旨教师的。张凤旨曾说过,花鼓锣子到他学艺时曾经历了40多年。以此推算,此舞构成已有百年的历史,并逐渐构成了自娱娱人的艺术传统。  
“花鼓锣子”早期方式为5名演员说唱扮演。领队者腰系腰鼓,为戏曲中的小武生装扮;第二人为打小铜锣者,花旦装束(男扮女妆);第三人是打夹板者(夹板是用两条长1·2米,宽6厘米,厚1厘米的竹片制造。每片下端用火烤成弯度为25度角作为把手,上端横穿一条皮条将两片上端连结,并安上两个弹簧,弹簧上各系一个绒球作为装饰。每片夹板上各装置五枚圆形铁片,铁片可晃动,击打夹板时,铁片随之响动),为丑角打扮;第四人打小镲(男扮女妆),扮相与第二人相同;第五人握油布伞,扮相同第三人。每年春节前农历的腊月初八,他们5位艺人一同带香火纸钱到村中庙内烧香磕头,以哀求神灵保佑(他们选择腊八有两种含义,一是腊八谐音“拉把”,拉把拉把他们本人自身;二是拉把拉把“花鼓锣子”这门民间艺术)。拜完神灵后,“花鼓锣子”队便集中排演,5位老艺人各献技艺(名为凑戏),唱小曲,对台词,凑戏文并置办道具、服装等,停止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此时,本村的村民可依据本人的经济状况,给他们送一些米、面、粗布料等,有物送物,有钱送钱,图个平和吉利。过了春节,年初六(为六六大顺)先在本村演出3天,全村老少切肤之痛,繁华特殊。年初九(九九艳阳)再按请帖的次第到外村演出,直到正月十六“掩箱息鼓”,花鼓锣子的演出方告完毕。  
扮演时,由鼓率领全体跑“龙摆尾”队形出场,跑的队形有“八字串花”、“控门”、“转灯式”等。接着先由鼓出场站在扮演队中间数板,“正月里来是过年,我给父老拜个年,拜得好了你别夸,拜得不好你多包涵”,最后大家合说“多包涵”。数板后大家便开端演唱,演唱多以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六畜兴隆等为内容,曲调多为鲁中地域的民间小调。扮演时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时歌时舞,交叉停止,即兴性很强。后来也唱一些表现某种情节的固定唱词,如“画扇面”,先由鼓数板:“四月里,四月八,奶奶庙里把香插。小两口,去赶会,素白小扇手中拿,无心观看庙中景,回家把那扇面画。”接着由打夹板和握伞者两人轮番演唱,唱词是:“四月里立夏少寒风,白居英房内似笼蒸,手拿扇面认真看,高丽纸,白生生,扬起扇股血点红,(哼哎哎嗨哟)扇面上面缺画工。”接着内鼓再数板:“叫声爱妻你是听,丈夫有话记心中,都说你的手艺巧,画个扇面是身手,愿你仔细来绘画,留在身上传美名。”大家合说“传美名”。数板后再由夹板或伞演唱。打鼓者控制着节拍的变化和队形的转变,小锣、小镲边敲乐器边跳舞,添加了扮演的颜色。  
“花鼓锣子”舞蹈动作的根本特性是:拧腰扭胯风摆柳,抖肩缩脖脚步轻,两腿靠拢弹跳步,身斜碎步一溜风。其中再伴有“翘胡子”、“0”等滑稽可笑的动作,构成了自娱娱人、插科打诨、幽默诙谐的演唱方式与作风。“花鼓锣子”至今已有4代传人。活泼于三四十年代的杨振秋、李圣儒、杨振文、崔庆吉、吴式松等老艺人和在五六十年代知名度很高的朱光富、魏振玉、魏振贵、李中庆等在唱词及扮演上都有了较多的改良。唱词以演唱庆歉收、祝捷等为主要内容。原男扮女妆改为由女性退场,演员也由5人逐渐开展成10人、20人、40人等(演员的增加是按倍数递增的)。近十几年来,“花鼓锣子”又与“龙灯”、“狮子舞”、“高跷”等多种民间艺术交叉扮演,更显现出其共同的艺术作风。  
“花鼓锣子”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注重下,曾屡次代表地域参与全省性的民间艺术扮演活动,取得好评,在泰山国际登山节的大型活动中,曾遭到国际友人的赞同。  
六、莱芜春节风俗  
1、贴年红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横批、门神、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2、守岁  
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一切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元旦夜遍燃灯烛彻夜不灭,谓之“照虚耗",听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3、拜年  
拜年的时间普通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暮年。早年和暮年都属防止遗憾的应急或弥补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4、扫尘  
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  
5、祭奠  
每当春节,家族晚辈家里的木桌上便摆满了祖先的灵牌,上面有他们的名字、辈分,从大到小,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七、生活风俗  
1、婴儿出生满一月称为满月,普通人家这天要“过满月”,恭喜母子安全,谓之弥月之喜。产妇娘家不只要前往恭喜,还要把产妇母子接回娘家住些日子,俗称“搬满月”。产妇母子在娘家住一段时间后再由婆家接回家去。  
2、在莱芜乡村地域,卖豆腐的每天拿个木头做成的锤头一样的东西,用一个小棍儿敲击,梆子的敲击声非常有节拍感,普通是是“梆、梆,卖豆腐”的节拍,梆子声就像是一个信号,听到梆子声就晓得是卖豆腐的来了。  
3、全国各地对本人的父亲称谓根本统一为喊爹或者爸爸,但是在莱芜一些乡村地域,很多孩子叫本人的父亲为爷。《木兰辞》中: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里的爷就是对父亲的称谓。古代的北方称谓本人的父亲为爷是规范的叫法,莱芜局部地域照旧保存了这种叫法。  
4、饮茶喝酒之前,信奉此类的人普通都会端起酒杯,往地上洒一点,祭奠一下,表示对天爷爷、地奶奶的尊崇。固然如今看来有些迷信的成分,但表示的是一种真诚的信仰。  
5、春节大典以告祖先、祈福年、敬贤长、大团聚为主题,用传统礼乐与现代民俗相分离,让人们感遭到别有特征的文化洗礼。  
八、莱芜结婚风俗  
1、见面  
男女双方如今普通是自在恋爱,假如觉得机遇成熟,男女方会向家中提出申请,报上对方的一材料。假如取得批准,会先由男方带上礼物随女方回家中前往非正式见面。女方普通会设宴待客停止接触,会晤完毕后,女方家长假如比拟称心,则很快进入下一程序。普通由女方选礼物,男方付款,随男方回家见面。席间,假如男方家长对女方称心,会在女方出门时给女方一局部钱(大约200-500元),相当于“小见面”,普通都会说“拿回去买点衣服之类。  
2、订亲  
双方家长见过面并称心后,由男方出面找媒人,媒人的身份普通由德高望众者或担任媒人次数较多、经历丰厚的人出任,选出媒人后,男方出礼物,由媒人单独带着去女方提亲并商议订亲地点、参与人员等相关事宜,然后将信息反应给男方。期间如有异议,早些时分是由媒人来回跑撮合,如今普通由男女双方代表家里就能够磋商好,在接近订亲的日子,男方会与女方一同选金耳环与金项链,以及一些衣物。到了订亲的那一天,男女两家双方代表分男女两席和媒人参与宴会,宴会中,男方会把饰物及订亲礼金交由媒人,再由媒人交与女方,以起到见证人的作用。礼金往常普通是一万零一元,取万里挑一的意义。  
3、领证  
男女双方与各自家长通知后,可自行去办理领证事宜。  
4、结婚  
由媒人带男方生辰八字,去女方家一次,叫做交“年命帖子”。女方要请人合八字之后选定结婚日期后,由媒人取“年命帖子”,并商议结婚过程中的请求事宜。此时,有的中央会选男方的同辈亲属相随,女方会给男方亲属一百元。在早先称为担箢子,猛一说箢子,年轻的读者朋友或许已不知它是何物了,让我给你说清楚。这个箢子,是用白藤条编的一品种似筐子的用具,形似元宝,两头翘,中间凹,可背可挎的。乡村里面,走亲串门儿,若要带吃的东西,普通都用它盛着,看上去很洁净,很严肃。你的亲戚中,若有结婚或生孩子的,需求送喜礼,也须用它盛,这种活动叫“送箢子”。订好婚期后就开端准备婚礼用品等,在结婚日之前,男方要送女方两瓶酒,女方需把酒水倒出来后,装上两瓶水送回来,等结婚时要用来下宽心面。  
5、接新娘  
不晓得你家在哪,常常都是家里出来然后到新娘子家。然后重新娘子家开端上南外环,然后到开发区的汇源大街,从汇源大街到新联通公司,重新联通公司到市委广场的转盘,从转盘转几圈然后往西,大约在红石公园门口那个位置前后让车队摆摆外型,然后就直接回家了,这条道路也是针对在莱城结婚的婚庆公司经常用的道路。  
6、婚礼  
婚礼的过程简直就更是千变万化了,但大局部会选在清晨,接来新娘子,拜堂成亲,然后入洞房,闹新娘,天亮后,普通都选在大酒店招待,送亲者,俗称娘家人,酒席很是喜庆。  
7、婚后  
普通会由男方领女方,到家族中血缘关系比拟近的走一圈,当然会挣些喜钱回来,女方也会遭到盛大的接待。  
8、宴客  
双方亲朋友好友,集中在一同宴请一下。至此,整个婚礼才算是办完好。  
九、莱芜名人  
诗人何兰华  
齐鲁老画家李半残  
吕思问潜心著《困学编》  
张克学  
历史学家王毓铨  
清代画家吕著明  
李雪  
出版家李海昆  
清代画家张煋  
将军羊祜  
音乐家丁鸣  
翰林院庶吉士潘绍烈  
名臣朱童蒙  
诗人吕剑  
清廉博学张梅亭  
名医朱包蒙  
评论家任孚先  
韩韶与嘶马河  
吴来朝  
核事业科技专家李祥盈  
中国同盟会会员亓因培  
明朝知县陈甘雨  
导演吴天明  
战地艺术家李增援  
名吏亓诗教  
刘长乐  
爱国名士亓聘如  
谭性教  
李念林  
王毓华  
亓之伟  
亓象岑  
散文家吴伯箫  
叶方恒  
柳明瑞  
画家王子正  
十、莱芜饮食风俗  
莱芜炒鸡:其色泽红润、营养丰厚、味美醇香、吮指回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同时也吸收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吃莱芜炒鸡又成了当今莱芜餐饮市场上又一道亮丽的景色线。  
莱芜疙瘩咸菜:咸菜疙瘩完整都是散装的,多为居民本人腌制。主要分湿吃与干吃。腌制简单、本钱很低、遭到许多莱芜人的喜欢。  
莱芜羊汤:汤色乳白,肉质细腻,滋味纯粹,不腥不膻,色香味俱全,羊肉汤原汁原味,水脂融合,质地纯洁,鲜味爽口。  
莱芜香肠:旧称“南肠”。是莱芜的传统名吃。其外形黑褐油亮,滋味香醇,营养丰厚,肉质紧实,并具有耐贮耐运等优点。  
莱芜烧饼:又称莱芜吊炉烧饼,上层微薄香脆,绵软爽口,下层软中带脆,可谓是外酥里嫩、百吃不厌了。  
煎饼:形似荷叶,薄软如纸,香气扑鼻,味美适口。煎饼上摊上鸡蛋,软嫩鲜香,别有风味。普通都要用煎饼卷豆腐,卷海带丝,卷肉丝,卷油条,以及卷其他各种各样菜肴。只需你能想到的,大约都能够卷进去。  
口镇方火烧:是莱芜面食中的一道名吃,由朱茂敏创造。咬一口金黄的方火烧,就一口嫩白且沾了韭花的热豆腐,那滋味,从上到下,香气通彻,只让你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临走还得给家里人捎上一些。  
热豆腐:外形白生生、水汪汪,酷似块白玉,胜过脂膏。热豆腐,无论寒暑一概必是热的,略烫人口舌的才好,有七滋八味。  
鄂庄肴肉:又名水晶肴蹄,简称肴肉,色透明,味香嫩不腻,作小吃、冷盘、大菜皆宜。虽是凉菜,但非同于普通熏腊之类。它精肉绯红,虽凉但酥嫩易化,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腻。  
陈楼糖瓜: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入口一嚼即碎,久嚼不腻,咀嚼时间越长,越嚼越香。已成为人们营养、捐赠亲友的美食佳品。  
十一、莱芜著名景点  
(一)莱芜博物馆  
济南市莱芜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据2020年9月国度文物局信息显现,现有藏品12101件/套、宝贵文物340件/套,举行展览340个,展开教育活动98次,参观人数11.34万人次。  
莱芜博物馆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珍藏馆藏品12000余件。有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货币、书画、图书等多种品种,宝贵文物340件,有多件较有特征的藏品:春秋战国时期龙凤梳,梳梁顶两端各浮雕着一只凤,头像内,中间有一条龙,故名龙凤梳。梁下为束腰,腰下是梳齿,和束腰断开,有两片,梁呈绿色,齿为乳白色。象牙雕瓶,象牙工艺品,刻有楼、廊、亭、阁、桥、山、树。浮雕罗汉各手持如意、拐杖、书卷、摇铃、扫帚等物,有的骑兽,采用浮雕法,形象逼真,小巧剔透。汉三铢钱范,是建国以来初次发现,给讨论西汉武帝嗣位以后,第一次以“重如其文”的三铢钱停止币制变革,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朱活先生的《三铢钱考》特地谈了莱芜出土的这块三铢钱范。  
2020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度二级博物馆名单。  
(二)文成书局原址  
文成书局原址位于莱芜区方下镇鲁西村,年代为1934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8年6月28日,文成书局原址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三)李增援故居  
李增援故居位于莱芜区寨里镇安定街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8年6月28日,李增援故居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四)茶业口镇《泰山时报》原址  
茶业口镇《泰山时报》原址位于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年代为1939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8年6月28日,茶业口镇《泰山时报》原址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五)山东人民印刷厂原址  
山东人民印刷厂原址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年代为1970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8年6月28日,山东人民印刷厂原址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六)龙字碑  
龙字碑位于莱芜区口镇港里村,年代为明,类别为石碑刻。  
2018年6月28日,龙字碑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七)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  
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位于莱芜区寨里镇周王许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遗址。  
2018年6月28日,肃然山宗教文化遗址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八)何氏家祠  
何氏家祠位于莱芜区方下镇何家庄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8年6月28日,何氏家祠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九)山地大型石墙遗址(鲁长城遗址莱芜段)  
山地大型石墙遗址(鲁长城遗址莱芜段)位于莱芜区牛泉镇、高庄街道,钢城区颜庄镇、艾山街道、汶源街道,年代为春秋,类别为古建筑。  
2018年6月28日,山地大型石墙遗址(鲁长城遗址莱芜段)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原址)  
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原址)位于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年代为190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5年5月4日,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原址)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一)孔子观礼处碑  
孔子观礼处碑位于莱芜区口镇垂杨村,年代为明,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5年5月4日,孔子观礼处碑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二)左家峪观音堂  
左家峪观音堂位于莱芜区和庄镇左家峪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5年5月4日,左家峪观音堂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三)城子县三清殿  
城子县三清殿位于莱芜区羊里镇城子县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5年5月4日,城子县三清殿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四)花雨山庙  
花雨山庙位于钢城区颜庄镇澜头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5年5月4日,花雨山庙被发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