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淄博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9-18 17:1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淄博地理位置概述  
淄博,简称“淄”,齐国故都,山东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工业城市,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淄博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南接临沂,北接东营、滨州,东接潍坊,西接济南,座落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与济南都市圈交汇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5个区、3个县,总面积596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41.9平方千米。淄博市座落于北纬35°55′20″~37°17′14″,东经117°32′15″~118°31′00″之间,西南与泰安、莱芜相邻。  
淄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淄博的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首都,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有“东方古罗马”之称。淄博这个地名构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原为淄川、博山两地的合称。淄博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二、淄博文化事业  
2019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站88个,文化(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61个,乡村文化大院2751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104处。拥有全国统一编号报纸7种,刊物8种,新增版权作品登记943件。现有广播电台调频1个台站3个频率,中波1个台站3个频率;电视开路发射1个台站5个频道,地面数字电视3个频点转播22套节目。全市数字电视用户56.8万户,当中数字高清电视用户39.5万户。年末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区别达100%和99.7%。年内鸿翼创谷·世纪天鸿创业孵化平台等38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中国陶瓷琉璃馆、淄博大剧院、淄博市文化馆等城市文化新地标先后启用。  
电视台  
淄博电视台、各区县电视台、齐鲁石化公司电视台、山东铝业公司电视台  
电台  
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各区县人民广播电台  
报刊  
大众报业集团:《鲁中晨报》;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财经新报》《淄博声屏报》《音体美报》《新闻察看》
  
三、淄博地方文化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最早兴起了蹴鞠运动,齐国都城临淄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市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手工业专著《考工记》、第一本农业专著《齐民要术》以及最早阐述服务业的专著《管子》。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截至2017年,淄博市有公有制专业剧团3个,文化站88个,文化(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54个,乡村文化大院2954个;有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爱护单位105处。  
四、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淄博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扩展项目)1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2项、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4项。  
五、五音戏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附近周围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五音戏表演时通常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极富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母亲》、《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因为表现的多是当地乡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爱慕。  
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早期的著名演员有铁笛、荀兴盛、曹然生、高桂芳(艺名“半碗蜜”)、李德兴(艺名“跟柱子”)、王焕奎(艺名“自来喜”)等。之后,艺名“鲜樱桃”的邓洪山成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他的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邓洪山的表演细腻传神,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他“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也由此定名。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近些年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爱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应对失传的惊险。  
六、鹧鸪戏  
鹧鸪戏是山东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鹧鸪指的是一种鸟,其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是摹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起到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亲家斗调、悲、刨等15个曲牌。有《胭脂》、《龙宝寺》、《采茶案》、《粉红江》、《五凤岭》、《太公传》等50余部剧本。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并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叫鹧鸪胡。  
2000年四月,中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上河头村召开。省、市业内人士6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鹧鸪剧团选出经典剧目进行了演出,博得了各级领导及戏剧行家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十一台曾播放该团演出的剧目。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邓晓川亲临观摩指导,并欣然提笔写下了“鹧鸪声腔醉八仙,交口传唱数百年,梨园丛中独一秀,今逢盛世更红艳”的赞誉。  
鹧鸪本来是一种鸟,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就是摹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民间稀有剧种,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0年四月二十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鹧鸪戏的起源地——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上河村召开。2006年十二月,鹧鸪戏被山东省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六月十日,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三批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鹧鸪戏榜上有名。  
据崂山碑志载:清乾隆年间,有带发尼姑在崂山云海庵出家。在长期的修行中,从鹧鸪鸟的鸣叫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用来抒发自我的情感,众人听后交口称赞,在传唱过程中慢慢演变成为鹧鸪调——鹧鸪戏的雏形。为了将鹧鸪戏传承下来,该尼姑来到孙家庄(该庄后改名为上河村),每日在槐荫树下传授此戏。孙兆初及当时的部分村民即成为第一代传人。  
随后的鹧鸪戏传人继承了前代艺人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进一步更新了服装,增加了演出道具,使鹧鸪戏成为一种起到地方特色的戏种,到第四代班主孙继康时达到高峰。与淄博五音戏被并称为“姊妹剧”。新中国成立以后,鹧鸪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相当多才艺俱佳的演员。到第7代传人时,重新创作和排演了十本连台戏《姜太公》等。  
鹧鸪戏的服装、化妆、表演形式、念白等既有地方特色,又吸取了京剧精华。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鹧鸪戏有15个曲牌,主要剧目有《胭脂》《采茶案》《太公传》等50余部。鹧鸪戏的每一句唱腔的中间都带有拖腔,拖腔有悲调也有喜调,如同鹧鸪鸣叫,十分婉转动听。鹧鸪戏最初唱的是民间小调,随后发展成小戏种,内容以小戏为主,随后汲取了京剧等大戏的精华以后,开始排演《穆桂英征南》《太公传》等大戏,成为独具风格的品牌戏种。  
鹧鸪戏的鹧鸪戏是非常贴近其流传地域环境的一个戏种,保持了原始自然的本色,起源于自然声音的鹧鸪戏,与京剧精华的紧密融合,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种,对研究中国音乐、戏曲、方言、文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价值。  
2000年,淄博市鹧鸪剧团成立。日前,该剧团年轻演员短缺,老演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亟待传承与发展。  
七、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隔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隔对抗比赛时中间接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各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天地、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20世纪以来,因为受到战争、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2004年六月九日至十一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召开并构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2004年七月十五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公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  
临淄地区现在尽管一直保留着蹴鞠,但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冲击,这项古老的运动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挽救。  
八、鲁派内画  
内画(鲁派内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鲁派内画技艺最初由北京传入。清光绪年间,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在去北京做买卖,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拜会周乐元,期望能够窥知内画艺术的技法。有一次,王风诰看到了绘制内画的钩形竹笔,了解到了内画的奥妙。于是,他返回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摸索内画绘制技艺,逐一掌握了内画的一些初步技法,但因为自我不善绘画,所以他并没有在内画艺术上有大的建树。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博山画师毕荣九从王凤诰那里学得内画技艺,他和当地的孙坦普、薛向都等画师经过细心钻研,反复琢磨,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内画技术。画师们结合博山地方艺术特别是陶瓷艺术的特色,慢慢构成了自我的风格,由此奠定了鲁派内画(博山内画)艺术的基础。  
鲁派内画作为传统的地方工艺,其传统性的艺术特色与精髓概括下来主要体现在“釉”“融”“贵”“满”“妙”五个字上。“釉”是指内画所用的颜料为瓷器上所用的釉彩,利用釉彩在内画壶的壶壁上作画,经过炎热的天气烤花固定,克服了内画遇水褪色的弱点,使内画产品更易于收藏和使用;“融”是指鲁派内画鼻烟壶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把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与国画、油画等艺术手法融于一体,在构图时还要考虑与壶坯轮廓、材质、色彩等的关系,合理地将内画与内书安置于当中;“贵”是指色料名贵,种类繁多。博山地区盛产琉璃,种类多样,多种色料多达数百种,当中不乏名贵品种,例如映青(水晶料着色的蓝色琉璃)、金红(以赤金为着色料的琉璃)、铺丝(用琉璃料抽丝排成平面)、珐琅、鸡肝石等,用这些色料制成的内画鼻烟壶比较精美,而且体现出鲁派内画艺术的独特性;“满”是指画面构图饱满,线条流畅。1958年,薛京万发明了内画毛笔,使内画的线条更加灵便、纤细,增强了内画艺术的表现能力,这也是内画题材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内画毛笔得到普及后,鲁派内画开始转为绘制场面更加宏大的作品,将众多人物集中于一壶之内,如李克昌的《洛阳兴殿图》、文向君的《百美图》、孙即杰的《百子图》等,画面人物刻画细微,动物栩栩如生;“妙”是指作者“寓情于景”,将自我的真实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现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抒发于作品当中,给予作品深沉浑厚、隽永含蓄的神韵意境。  
鲁派内画的制作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料,需要选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经过磨制或熔炼吹制而成。其次是制胎,用钻石粉磨具先在壶口中心打竖眼,再向四周逐一扩展,直至内壁匀细适度为止。最终是壶内书画,根据壶形设计图案,用勾笔直接在壶内勾好线条,西洋画则用淡赭色起稿。着色时应手法利落,一气呵成,幸免厚薄不匀或漫浸外溢。  
鲁派内画的内容最先是简单的装饰图案,随后跟随技艺的发展逐渐地向国画借鉴,逐一发展到山水、人物、花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并进一步摹仿传统名画,同时加上了题款、印章,使内画作品日臻完美,主要有《水浒一百零八将》《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洛阳兴殿图》《百子图》《百寿图》《百美图》《百鹤图》《百蝶图》《泰山雄姿》等。  
鲁派内画的聚集地是淄博博山,其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由山东博山籍的内画艺术师毕荣九从北京带入。鲁派内画的特色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构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鲁派内画的代表作品有《百子图》《百寿图》等,其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起到特色。  
2014年十一月十一日,内画(鲁派内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5。  
九、聊斋俚曲  
聊斋俚曲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后人是其主要传承者。聊斋俚曲是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将自我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于晚年完成了15部俚曲的创作。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这些俚曲均起到极高的价值。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聊斋俚曲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现存聊斋俚曲手抄本15种(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遗存较原始曲牌五十余支,1962年搜集十余首,近年从古籍文献中查寻、翻译三十多首,尚有部分失传曲牌有待查找。现在会唱俚曲的人已渐衰老,俚曲研究者也寥若晨星,有必要加以抢救和爱护。  
十、淄博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其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见端倪。《春秋左氏传》、《礼记·檀弓》、《孟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都有一些片断记载。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王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0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杞梁妻的事迹是为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最后其悲剧命运却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  
孟姜女传说流传的范围极广,据顾颉刚20世纪20年代的研究统计,该传说流传的省区包括:北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甘肃。有孟姜女相关遗迹的地方也许多,如山海关的姜女祠庙、姜女坟,辽宁绥中县姜女祠,河南杞县孟姜女庙,陕西哭泉及孟姜女庙,上海万喜良石像,山东博山姜女泉(4处)等。  
姜女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古代妇女的善良性格和战争带给人们的悲惨苦痛,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孟姜女的故事在博山世代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至今仍在博山民间传唱。西汉以前构成的“悲歌哀哭”这一与孟姜女传说相关的民俗,在博山民众中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博山中老年妇女仍是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予哀思。孟姜女式的哭腔在乡村广泛流传,能够说构成了一种哭文化。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过年团团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这支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民歌,在中国流传甚广。孟姜女传说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各种形式在中国广大地区内流传,有着久远的历史,差不多家喻户晓。它与《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向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的《同贤记》,通常认为,故事可能是由《左传》所载春秋时"杞梁之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化而成,随后以各种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孟姜女传说》-历史渊源及发展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其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齐王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杞梁安葬后,孟姜仍悲痛万分。过了200年,《檀弓》记载曾子对此事的说法谓:"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到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0现了"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的记载。《列女传》里出现了杞梁妻赴淄水(今源泉北)而死的情节。杞梁妻的事迹是为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  
孟姜女哭夫的故事,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无论是史实还是传说都没离开齐国境。但经过几个朝代的补续和演义,特别是自唐代始,杞梁之妻哭夫、城崩演绎成了哭长城,由哭"齐长城"又演绎成哭"秦长城"。最典型的是这样的一个版本:杞梁被征召去修筑秦长城,不堪劳役之苦而逃走,在孟超的花园里遇到了孟姜,二人结为夫妻。杞梁又回到工地,被官吏以私逃罪处死,并埋在城墙下。孟姜得知丈夫被害后,悲愤地在长城下大哭,泪干血流,城墙为之倒塌。时至明代,原型故事面貌全非,不但增加了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并且也将杞梁的名字改成了万喜良、范喜良等。  
孟姜女传说因其深厚的群众性,流传2500多年而不衰,流传地区遍及全中国,内容上也多有演变,本来是春秋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最后其悲剧命运却与秦始皇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但追根溯源,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  
孟姜女一哭惊天动地,甚至还改变了齐国之俗,至今淄博一带的中老年妇女在特定场合仍然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抒发感情。这种哭调在乡村广泛流传,构成了一种哭歌风俗,成为当地百姓在特定场合抒发感情,表达哀思的地域性文化方法。  
为纪念孟姜女,淄博出现了姜女洞和五处姜女泉。孟姜女的故事也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人们还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着孟姜女的传说,仅民歌在淄博地区就有相当多。  
十一、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地区从8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西周时,齐临淄城内已经设立制陶作坊。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开始生产瓷器,唐宋时期,制瓷技艺接连不断提高,瓷窑遍布各地,有名的瓷窑有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明清时期,博山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陶瓷生产销售中心。建国后,淄博陶瓷开辟创新,开发出相当多新瓷种,刻瓷艺术独具一格,构成自我的特色。现在,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产品已经远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地区。  
约前6010年—约前5600年(后李文化时期)  
据考古工作者对淄博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后李遗址”出土的陶器考证,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已开始制作陶器。其早期产品均为夹砂陶,以圆底器为主,器类单调,均以手制。是中国最早制作陶器的产地之一。  
约前5500年—约前4300年(北辛文化时期)  
中国财富陶瓷城一侧的张店区傅家镇浮山驿村、黄家村附近皆产陶器,所制器物有钵、鼎、壶、罐等工艺水平较后李文化时期有显然进步,开始大量制作泥质陶,起到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的鲜亮特色,距今约七千年左右。  
约前4040年—约前224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  
陶器生产较前有新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主要分布在今张店、临淄、淄川境内,至今已发觉此时期的遗址30余处,其早期产品多为红陶,中晚期为灰陶、白陶及彩陶,在使用原料、成型、烧成等方面,先人们已积蓄了丰富经验。  
约前2010—约前1530年(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制陶业在前代基础上已发展到相当水平。陶器制做成为氏族部落的一种专业劳动。普遍 采纳快轮成型,产品以黑陶、灰陶为主,种类许多。当中,黑又亮的薄壁陶最著名,产地分布较广,今临淄、张店、淄川、周村、桓台、博山、沂源区县共有产地60余处。  
前221—前207年(秦代)  
秦统一中国后立郡县制、设齐郡,治临淄,辖今淄博大部地区。制陶业无大发展。仍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  
前206—25年(西汉)  
制陶业复兴,淄川地区发展尤快,建筑用陶的烧造技术和品种较前代有了明显进步和扩大。陶塑,异军突起。  
25—220年(东汉)  
低温绿色釉陶器制作成功。多种陶器大量生产。制陶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220—420年(三国·两晋)  
除西晋得到短暂统一、社会一度安宁外,一百多年里北方连年战乱,兵连祸结,淄博地区的制陶业一度逆转。临淄以及市区北部的陶器生产逐一衰退,制陶业由北向南转移。  
534—550年(北朝·东魏)  
今淄川区寨里村窑场兴起,以烧造青釉瓷开创淄博瓷器之先河,为中国北方最早生产青瓷的产地。  
550—577(北朝·北齐)  
寨里窑制瓷工艺显然进步,产品质量越来越精进。以青釉莲花瓣尊为代表,其胎骨坚致、釉色莹润,造型优美,起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同时,烧造黄色铅釉陶器。  
581—618年(隋代)  
寨里窑继续烧造青釉瓷。  
618—907年(唐代)  
“贞观之治”后,淄川磁窑务(今磁村)窑场崛起。713年(开元元年)于村南建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华严寺”。中期,以盛产黑釉瓷标新立异,并兼产青釉、酱色釉产品,创制茶叶未釉。晚期,多种色釉比较纯正,器类复杂,形制多样。  
907—960年(五代)  
磁村窑首创白釉瓷器,并 采纳炎热的天气绿斑彩装饰。  
960—1008年(北宋早期)  
因为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淄博地区的陶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窑场接连不断出现。颜神店(今博山)、八陡、坡地、万山和淄川巩家坞、郝家村一带窑场相继兴起。  
1068—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  
颜神店窑户集资于北岭村建窑神庙,窑业日盛。磁村窑以生产白釉瓷为主。烧窑燃料由柴改煤,装饰出现了剔花、刻花。  
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  
颜神店、坡地、万山、郝家村一带已发展成为主要陶瓷产地。  
1205年(金·泰和五年)  
磁村窑工艺技术进入鼎盛时期。烧成 采纳匣钵、碗笼、装饰首创二次烧成釉上彩、篦纹、粉杠、白釉黑花、纹胎及多种雕塑。颜神店窑业盛况空前,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堪与磁村窑场相媲美,所产青瓷印花和低温三彩釉独树一帜。  
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  
淄川坡地、万山及颜神镇、八陡等地窑场在前代基础继续烧造传统产品。但器物通常都浑厚体重、装饰单调。以黑釉、白釉黑花器为多见。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  
淄博地区连年兵燹和天灾,民不聊生。陶瓷业遭到严重破坏。雨点瓷、茶叶末釉及前代优秀技艺均失传。著名的磁窑务窑场一厥不振。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陶瓷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主要产地集中在颜神镇一带,规模较大的窑场有李家窑、北岭、山头、窑广、八陡、西河、福山等。  
1558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颜神镇窑业空前繁荣,“陶者以千数”,四方商贩,聚集于此,八陡窑以生产琉璃瓦独擅其能。  
1662年(明·天启二年)  
西河窑场殊盛,有窑百座,产缸、盆、及黑釉碗等。业陶者在村东建窑神庙。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  
淄川大昆仑西山一带发觉白釉石(白药石),继此颜神镇附近窑场用以制做白釉产品。  
1652年(清·顺治九年)  
颜神镇陶瓷业快速恢复。镇内大街南、李家窑及山头、窑广、八陡等窑场日盛。  
1662年(清·康熙元年)  
颜神镇及周围十里乡村窑场四起,镇内窑货设市,山头、西河村窑货有市所,产品销周围数县,“百里以外乡村僻址有其纵迹”。  
1665年(清·康熙四年)  
颜神镇人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成书,对当地陶瓷、琉璃、煤炭生产作了较具体记载,是一部研究博山清代早期陶瓷历史的重要著作。  
1670年(清·康熙九年)  
叶先登篡《颜神镇志》成书,其“物产”篇对当地陶瓷记载颇细。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淄川峪头河村(今渭头河村)孙氏建窑生产黑陶碗,乃此地最早陶瓷厂家。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  
博山陶瓷业空前兴盛,北岭、务店、山头、窑广、八陡、福山为当时7大窑场,产品各俱特色,争奇斗妍。博山城内商旅辐至,已成为相当繁盛的陶瓷生产中心和销运输。  
本年石金元在博山北岭村创办“义祥窑厂”,杨佃福在山头创办“福同德窑厂”。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山东省工艺传习所总办黄华委古董商王子久于博山下河街(今博山-附近)设立工艺传习所,研究改良博山陶瓷。这是山东第一个官办窑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博山县成立商会,窑行、炉行为分会。  
1909年(清·宣统元年)  
山头窑匠侯兆良试成茶色、燎绿、燎蓝颜色釉。  
1910年(清·宣统二年)  
陶瓷艺人陈希龄在博山工艺传习所研制成功茶叶末釉,使失传数百年的这一历史名釉恢复生产。  
1911年(清·宣统三年)  
博山工传习所研究白瓷、烤花,出品尚佳,后因受颜料所限未能推广。  
十二、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山东省淄博市的周村素以古商埠闻名天下,周村烧饼也一样享誉华夏。周村烧饼源于汉代,成于晚清。清光绪末年,周村聚合斋烧饼铺在汲取和改进胡饼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薄、酥、香、脆的大酥烧饼——即今天的周村烧饼。1904年,周村被清政府特辟为商埠对外开放,为周村烧饼的构成和发展制造了条件。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  
周村烧饼以小麦粉、白砂糖、芝麻仁为原料,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周村烧饼的制作,要经过配方、延展成型、着麻、贴饼、烘烤等多道工序,配方、成型和烘烤是制饼的关键。非常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师高手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财”都是制饼师傅的多年经验。  
周村烧饼有咸、甜两味,还可细分为甜、五香、奶油、海鲜、麻辣、新鲜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以“酥、香、薄、脆”四大特色闻名,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排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  
周村烧饼营养丰富,口味纯正,还起到不油污、久藏不变色不变味、易携带等特点,是旅游充饥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十三、周村芯子  
周村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周村芯子”是当中最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逢年过节,由青少年打扮剧中人物站立在几个人高的细细的芯子上,由人抬着行走,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周村芯子的渊源大概能够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请了神灵后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无奇不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慧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示,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制造了独具匠心的周村芯子。  
芯子的抬轿是民间工匠精心设计创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实际上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的。  
打扮着多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许多,十六个抬芯子的,外加十六个换班,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幡的,四个扯幡的,三个推招子的。担任“踩芯子”的孩童通常5至11岁,全乡全村精心选择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尽管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十四、内画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淄博内画在全国享有盛名。艺术家们用特制的行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向作画,作画时,气收丹田之中,发力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所以被誉为奇特瑰丽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内画作品有高、中、低三个档次,用料有天然水晶、玻璃、人造水晶等,而形态由传统的圆弧状,发展到多棱形、球形、屏风、异形水晶等五十各种。淄博内画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百虎图》、《百骏图》、《清明上河图》、《十二金钗》等作品写人状物,尽皆佳妙。当中《水浒一百单八将》在四寸壶面上水陆纵横,营寨相连,或坐或骑或立或步,须眉清楚,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当中有的内画作品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政要和友好人士,有的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德国的“林顿博物馆”、“竹桥书苑”、奥地利的“怡鼎画廊”以及美国前总统卡特、西德前总统魏茨泽克、泰国公主诗琳通等收藏。  
在美国、德国、奥地利、泰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举行的艺术展览中,内画作品被誉为“当今世界艺术精品中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十五、博山内画瓶  
原称内画鼻烟壶,产于博山区。系在透明琉璃瓶内壁作画,故称内画。属珍贵工艺美术品。使用特殊工具,将竹签削尖使弯,制成构形竹笔,蘸以颜料,伸入瓶口于内壁上作画。瓶口狭窄,操作不易,且不可以起稿、涂改,故非技艺娴熟、胸有成竹者,难以胜任。  
博山协顺庄商人王风诰在北京内画大师周乐元家见到内画瓶及内画竹笔,感其神奇奥妙,回博山后便专心研习内画技术。稍后,博山民间画师毕荣九、薛京万等人亦得其技法,并慢慢构成起到自我风格和特点的山东画派,与北京、衡水画派同享盛誉。  
博山内画瓶是一种欣赏与有用相结合的袖珍工艺品。内画即用特制的弯形细竹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绘出山水花卉、人物禽兽等画面。作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可以涂改,作画者需要技巧娴熟,成竹在胸。1958年以来,经艺人苦心钻研,博山内画工艺完成了两项重大革新,一是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经加热固定,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问题。二是以毛笔代替竹笔作画,使画面线条流畅,工细蕴藉,将内画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青年内画工艺师王孝成绘制的《梁山108将》,在寸方瓶壁上,画了108个人,在放大镜下,只见水陆纵横,营寨连环,人物清楚,神态各异。李克昌绘制的《洛阳兴殿图》,在烟壶内壁上,不但画出了飞檐斗拱和金碧辉煌的宫殿,还画出了500名劳动者紧张施工的情景,场面非常壮阔。另外,较著名的高档内画制品还有《清明上河图》、《红楼梦》、《西厢记》、《五百罗汉图》、《百美图》、《百马图》等,无不精巧绝伦,深得中外收藏鉴赏家的欣赏。  
博山最早的内画制品是鼻烟壶。日前,在传统的内画鼻烟壶的基础上,又新创出一种外壁雕刻、内壁绘画的鼻烟壶,如双套色雕刻内壁画壶《李时珍》,在壶上套有蓝、白色料,分两层精雕出山水、人物、花卉,然后在壶内画出李时珍从童年到行医、采药、著书的10多个场面,真可谓独出心裁。另外,近些年以来还研制出内画首饰瓶、内画香水瓶、内画项链等新品种,中外游客争相购买,被视为难得的珍品。  
十六、踩寸子  
踩寸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临淄。  
“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能够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  
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踊跃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踩寸子的鼓点源于淄博地区世代传承的鼓谱。  
踩寸子表演队伍里主要有花姐、领子、花船、官轿、丑角、箍匠、跑驴、霸王鞭等角色。  
2006年,踩寸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七、元宵节(淄博花灯会)  
元宵节赏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淄博玉黛湖花灯艺术节也已走过了5个年头。通过花灯艺术节的连续举行,淄博花灯会得到延续并获得突破性发展,而且慢慢摸索到一条以会养灯的连续发展道路,淄博花灯从灯会筹备、灯组设计、制作工艺、安全保障等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淄博花灯历史悠久,起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地域特色。2000年淄博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灯)之乡”。2009年,淄博花灯会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2014年,淄博花灯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八、阁子里芯子  
阁子里芯子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创始人为王从让。  
据传王从让是受“奉阁”和“献牲”祭祀启示,慢慢构成。在民间节庆中一经演出,导致轰动,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艺人王本厚又做了大胆改进,并称为“芯子”。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打扮成多种戏剧人物的青少年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多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危险。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通常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临淄区南王镇阁子里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险中带趣而名闻遐迩。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各地打锣鼓,扭秧歌,展花灯,多种民间表演络绎不绝,大街小巷人头涌动,把个城镇闹得沸沸嚷嚷,毫不热闹。  
这里提到的“芯子”,就是把扮演不同角色的青少年,固定在高约两米的铁杆上,而铁杆则巧妙地遮盖在或者树干,或者藕杆藕叶甚至花草的“芯子”当中。小演员则多半扮演一些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就像真的人物站在花草上或者腾云驾雾通常。  
阁子里芯子的演出队伍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在近代和现代,基本构成了相对固定的队伍阵容,依次是:火球、锣鼓、高跷、芯子、杂耍。加之善女们彩扇绸巾的陪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演出队伍最前面有专人舞动火流星,两团火球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它的另一效果是在拥挤的人群中开出一条道路,以便于整个芯子队伍的顺利行进。锣鼓队伍可达30余人,有鼓、锣、钹、镲、碰铃、领子等乐器,其声如雷鸣,磅礴大气。演奏的曲牌有《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峨眉雪》等十余首。南仇阁子里锣鼓演奏大有特色,即使同名曲牌也和周围地区不相雷同,因而有“阁子里打鼓——有玩意儿”的歇后语。芯子是整个队伍的主角,过去通常是两三台,每台上的人物由所展示的故事情节而定,多为两三人。在第三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上,一次就有6台参加演出,每台上的芯子人物也大大增加,仅《八仙游春》就有8人,总人物数达24人,参加演出的演职员多达200人,其艺术水平和制作难度均创历史新高。  
十九、沂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由于梁以渡织女也。”据相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座落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日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起到垄断性。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差不多无人晓得。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觉“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中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构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0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雄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当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由于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全部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楚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起到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球也是非常罕见的。叶籽银杏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奇怪的是B这棵树上的全部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仅仅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美丽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陡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构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因为,多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美满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二十、淄博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相当多人划船追赶解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现代龙舟已经演变为一项国际性赛事。  
2、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各种馅料,当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二十一、淄博市结婚习俗  
淄博地区的结婚风俗能够说还是非常多的,并且每一个都起到故事和寓意,这样传统的婚俗习惯让新年轻人依旧的能够记得过去老一辈人的生活,让年轻人更加的珍惜当前的生活,同时变得更加的坚毅。下面就来说一说淄博结婚风俗。  
1、夜里娶亲,山东淄博人也是夜里娶亲的,由于传说有一个恶霸不管谁家娶亲都是依靠其权势来抢亲,百姓为了逃脱这一厄运便会夜里偷偷地将新娘娶回家。现在的淄博人依旧是夜里的时候迎亲的,这也已经成为了淄博人的娶亲的一大特色。  
2、婚床上的被褥,淄博人结婚男女双方都是要做新的结婚被褥的,要找儿女双全的有福气的妇人来做被褥,这样祝福新人能够像有福人一样的有福气。在新的婚被的一角要放上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等吉祥干果寓意早生贵子,事事顺意。  
3、新娘父母给女儿扎腰,新娘的父母要提前的准备一条红布做的腰带,并且要在腰带里面放上钱,表明富贵吉祥的意思。  
4、新娘上轿之后,新娘的父母也是要泼一碗水的,表明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事情都不在干涉。要注意的是,新娘上轿前手中要拿些银行卡存折之类的东西,大多数的新娘都是抱着书籍的,寓意进门就生状元郎。  
5、接亲游戏,淄博人也都是有找新娘子的鞋子的环节,仅仅有找到新娘的鞋子才可以够成功的让新娘和自我回家。堵门游戏的话可谓是五花八门,只能说没有想不到仅仅有做不到。  
二十二、淄博市丧葬习俗  
旧时淄博市丧葬用木棺土葬。病人死前家人为其穿寿衣,死后净面、理发。放置灵床上,烧“倒头马”,供“倒头饭”,点长明灯。子女披麻戴孝,到土地庙“泼汤”、“关盘缠”,早晚各1次。长子拿竹杆站于凳上,面向西方喊“爷(或娘)呀上西天”,名曰“指路”。邻里帮助办理丧事,亲友带供品祭仪吊唁,或付人情(钱),近亲献“茶食”,女婿献“铭旌”。  
1、早些年的时候,拜祭也很繁琐,需要制作“祭”。现在简单多了,只上“钱”就能够了,也就是说“拜钱”。上钱的时候,通常是两份:一份“外贵”处记账,这是庄里相亲“封人情”的地方,象征性的几十元就行;另一份是“内贵”处记账,这是亲戚上账的地方,数量需要大,给你岳母办丧事的话,根据你的收入、地位,自我决定就能够了,要头要脸的,通常都非常多,记名须记“男方长辈”的名字。  
2、男方家派两姐妹(或者是男方家妯娌),去给你的对象“托孝”,也就是搀扶,以免过分悲伤。  
3、通知一下男方妯娌们、姊妹们,她们或许给你对象“收头钱”,俗称“收头”。  
4、假如你有儿子,由于是给你儿子的姥姥办丧事,还需要你定制“幡”,什么颜色的忘了,可能是蓝色,通常卖花圈的人都懂。你儿子需要在灵堂“跪灵”、“请客”、“谢客”,出殡还需尾随哭到坟头。假如是女儿童,这个第4条,就全部免了。  
5、你自我,无需在灵棚跪灵,并且,你还是“客”的身份,通常会安排你跟你的长辈“上席”。通常饭后出殡(现在各地习俗也不一样了),只在出殡的时候,尾随队伍到坟头(甚至不必到坟头,出村即可),就完成任务了。  
二十三、淄博名人  
姜子牙  
司马穰苴  
淳于意  
蒲松龄  
焦裕禄  
焦波  
高亚麟  
齐桓公  
扁鹊  
贾思勰  
王渔洋  
史文彬  
张宏森  
秦岚  
齐景公  
孙武  
李诡祖  
赵执信  
李振声  
杜丽  
赵霁  
齐威王  
孙膑  
房玄龄  
岳含珍  
万哲先  
张成龙  
伊娜  
齐宣王  
田单  
段成式  
薛凤祚  
石广玉  
郝伟  
孙耀琦  
管仲  
田横  
毕自严  
田忌  
程林  
谢天笑  
许明虎  
鲍叔牙  
左思  
李化熙  
邹忌  
吴雁泽  
秦亚青  
樊丽明  
晏婴  
左芬  
孙廷铨  
甘德  
乍启典  
江成  
二十四、淄博市著名景点  
(一)周村古商城  
周村古商城景区座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素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景区总占地面积60.5公顷,现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万余平方米。  
景区内古迹众多,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中西文化合璧,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效,被中国古建筑爱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建筑博物馆群”。  
日前已构成了千佛寺庙群、三益堂印刷展馆、谦祥益、瑞蚨祥、历史文化展览馆、丝绸文化体验馆、英美烟草公司展览馆、今日无税碑、状元府、票证博物馆、票号展览馆、杨家大院、大染坊、魁星阁庙群、淄博艺术博物馆等10多处起到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景点。  
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清代著名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在王村镇西铺村教书著书33年,《聊斋志异》就诞生于周村。曾在央视热播的电视持续剧《大染坊》的故事发生在周村、《闯关东》在此取景拍摄,反映周村商业发展史的电视持续剧《旱码头》在央视成功播出。周村古商城景区将以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热烈欢迎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周村古商城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保留完好,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被中国古建筑爱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起到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周村古商城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现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国家4A级景区。古商业城南有山东讨袁护国军司令部旧址及魁星阁庙宇,北有明教寺、千佛阁、汇龙桥,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汇所在。  
古商业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约1000m),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400米。  
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随后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慢慢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买卖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谚云:“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周村自古就是商业文化重镇,积淀了浓厚的古商埠文化和北方民俗文化,素有“天下第一村”、“金周村”等美誉。周村古商城内古街纵横,商埠林立,文物众多,被中国古建委员会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三条古街组成景区的主体部分,大染房、丝绸博物馆、民俗展览馆、状元府、淄博艺术博物馆、杨家大院、三益堂书局、千佛寺、魁星阁、今日无税碑等景点更是给景区锦上添花。  
周村古商城是周村区政府从2001年开始进行爱护性开发,2004年景区对外开放,由政府成立的全资国有公司负责景区的运营治理。  
古我们生活遗址,皇姑顶遗址在周村东南的20华里的范阳河北岸,爱国遗址在周村西南郊淦河西岸,曾出土较多泥质黑陶片,鬲足,(此处一字见传真件)片,瓦片,铺地砖,豆把,石器,红陶(此处一字见传真件),罐口沿,鼎足,器盖,器把,碗,盆,盘,豆,石斧,芳纶,动物骨骼等.该两处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而且延续到秦汉时期.在周村东南20里的商家遗址,曾出土大量红烧土和陶片,瓦片,花纹砖,骨骼,高柄豆残片和镢,为商周到汉代时期的遗址。土鼓古城,西汉设土鼓县,县治在今周村城区西南21公里,因当地盛产土鼓藤而得名.高齐时并入卫国县.土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四个村庄,而以居者姓氏相分别,乡人过去统称为古城。  
景点位置: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周村大街296号  
(二)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  
车、马是中国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制车是一个集大成的手工业部门。中国古车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骑乘所用马具中极为重要的构件――马镫,也是中国首先发明的。在这方面,中国曾对我们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座落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  
该馆1991年筹建,1994年九月落成,占地2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  
春秋殉马坑殉战车10辆,马32匹,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全国之冠,列全国十大考古发觉之一。古车陈列展厅陈列后李车马坑出土的各种车和临淄地区出土的古代车的复原车,直至全国出土的各种古代车复原车。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荟华夏历代车乘珍品之精萃,充分展示了中国车乘的悠久历史和造车技术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  
古车博物馆附近没有公交车,开车去比较方便。里面有wifi,能够微信扫码听讲解。  
地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  
(三)国井酒文化生态博览园  
国井酒文化生态博览园,以“酒文化”旅游为主线,整合旅游资源:扳倒井遗址、陈年老酒地下窖藏、文化广场、国井1915酒庄、古老的酿酒作坊及井窖工艺,齐鲁酒文化博物馆,特别是创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第九酿酒车间让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接触白酒生产全过程,是一个集酒文化体验多功效于一体的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国井酒文化生态博览园,占地200万平方米,是一项整合了优质丰富的黄河自然生态资源、深厚的国井扳倒井酒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高青人文资源的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园区是一个整合了优质丰富的黄河自然生态资源、深厚的国井扳倒井酒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高青人文资源的文化生态旅游园区,体现了文化生态旅游的特色,包括了极具历史底蕴的国井酒文化博览园与现代科技的国井工业园。  
地址:淄博高青县城中心路55号  
(四)齐山  
齐山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齐文化为主题的自然观光风景区,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政府南5公里,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最高峰唐三寨海拔868米,日前为国家AAA级风景区,是山东省最大的民营林场。  
齐山风景区内著名的自然景点有三十多个,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高山悬瀑”——观音瀑;“绝壁云顶”——唐三寨;“十里画廊”——古栈道;“帝王龙脉”——齐门洞,并称“齐山四景”。春秋湖、映佛池、天水溪、观音瀑等多处瀑布溪流妆点在陡崖之间,尽显齐山之险秀风光。  
齐山风景区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明朝永乐年间,山东浦台巾帼英雄唐赛儿大营驻扎在此,唐山寨、点将台遗址犹存;这里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将军领导和组建的“四县联合指挥部”的所在地。  
地址:淄川区太河镇齐山风景区  
(五)淄博鲁山国家森林公园  
景区内的特色景观主要有:万石迷宫、一线天、枣树峪瀑布  
公园内主要景点有:鲁山植物园、万石迷宫、驼禅寺、香炉峰、锦鳞湖、云梯仙境、北坪水乡、枣树峪瀑布、卧龙山等,游览时间大约需要4个小时左右。  
比较景点的旅游线路是:鲁山植物园--枣树峪瀑布--云梯--镜泊湖--万石迷宫--观云峰--驼禅寺  
鲁山座落于淄博市南部地区,地跨博山、沂源两区县,主峰海拔1108.3米,是鲁中地区的最高峰,在山东省内,是继泰山、崂山、沂山之后的第四高峰。因为鲁山山地以石灰岩和花岗岩为主,而花岗岩与泰山的花岗岩层相似,所以鲁山又有“小泰山”之称,鲁山还是最早的山东人“沂源猿人”的发祥地。  
鲁山历史悠久,曾经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养马场,历经600余年,又是建国后第一批国营林场,生态环境得到了完整的爱护,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1300种,鸟类168种,兽类22种,昆虫561种,被誉为“鲁中动植物王国”。  
公园内交通便利,盘山公路直达山顶,众多景点相互贯穿,用“上山入洞处处景,林泉竹石步步幽”来形容鲁山一点不为过。走进鲁山,首先到达的是鲁山植物园,这里树木茂密,溪流潺潺,空气清新,顿时会让您有一种清新润肺的爽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继续前行,就是鲁山比较有名的景观--枣树峪瀑布,由于这里一年四季滴水成丝,淋漓接连不断,所以又叫滴水崖瀑布。  
鲁山虽没有泰山十八盘那么长,却比十八盘更险,一根根倒垂下的藤条,让人有种走入热带雨林的感觉。穿过一片比较平整的松树林地带之后,就是鲁山独具特色的景观—万石迷宫。这是一个由巨石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堆积洞廊,许多巨石依山而立,构成一个迷宫,它的构成因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走过迷宫之后,即将可登上鲁山的主峰—观云峰。站在观云峰上向东看,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寺庙,那就是驼禅寺,建于明代,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庙宇所有是由石料建筑而成。  
山脚下是鲁山的另一个景区—溶洞群景区,能够在方圆五公里内的100多个洞穴组成的溶洞群里,体验“美、妙、险、峻”的地下世界,特别是在“天下第一石花洞”—九天洞内,能够观赏到“九天四绝”即石花、石莲、方解石晶花、月奶石等奇异景观。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  
(六)中国陶瓷琉璃馆  
中国陶瓷琉璃馆前身为淄博中国陶瓷馆,于2002年建馆,2011年被国家批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20年,中国陶瓷琉璃馆跨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日前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省关怀下一代教育基地和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展示淄博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优质名片,中国陶瓷琉璃馆在中国陶瓷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和全国社会综合管理优秀城市的创建中发挥了踊跃效果。  
中国陶瓷琉璃馆主体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陈列展品跨越上下一万年,陈列古今中外各种陶瓷琉璃精品1.6万余件。展馆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分为陶瓷展陈、琉璃展陈和陶琉文化体验互动、文创产品销售四部分, 采纳声、光、电、像等最新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了陶瓷、琉璃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琉璃馆展示了自10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至明、清、民国等各朝代陶瓷文物;自西周至元、明、清、民国等各朝代琉璃文物;当代淄博、景德镇、宜兴、唐山、龙泉、德化、佛山等大师级陶瓷艺术精品和北京、上海、台湾、衡水等大师级琉璃艺术精品;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园林陶瓷、高技术陶瓷、现代玻璃和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陶瓷、琉璃艺术品,是日前国内规模最大、功效最全的现代化陶瓷琉璃专题博物馆。  
中国陶瓷琉璃馆以争创一流博物馆为总体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向世界展示中华陶琉文化魅力,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和世界级陶琉艺术殿堂,向全国一流陶瓷琉璃展览展示中心、藏品交流中心、学术研究中心迈进,推动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雄伟目标的实现。  
(七)鲁山溶洞群景区  
鲁山溶洞群风景区座落于秀媚的鲁山南麓,1991年正式向游人开放。2001年初,中国著名的洞穴科学家、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为首的设计组对九天洞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调查、鉴定与设计,并完成了灯光改造工程,其科学化与现代化设计均居全国游览洞穴的先进水平。  
此洞之所以称为“九天”,是由于神话传说中天有九层,即九天,而这个洞也有九个大的洞厅,景观可与神话中的天宫相妣美,所以叫九天洞。这九个厅区别是:①天地之间厅,即灯箱大厅;②步天厅;③天河厅;④天宫厅;⑤天街厅;⑥天国花园厅;⑦巡天厅;⑧梦幻天堂厅;⑨别有洞天厅。  
鲁山溶洞群风景区发育于地持年代上的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岩层中,该石灰岩系海(相)中沉积岩层,其生成年代距今为4.4-5.0亿年,九天洞的构成却仅仅有一百万年左右的历史。九天洞洞腔长518米,高5-18米,游程往返约1.2公里,洞体结构十分稳定,洞内化学堆积类型十分丰富,多达37种;当中稀有类型有7种,大面积的球状和针状结晶体、月奶石、石花、石莲被誉为“九天四绝”,是全国稀有景观类型最多的溶洞,同时又是石花面积最大的溶洞,起到重要的科学和观赏价值。1994年中科院陈诗才教授鉴定九天洞是“中国最大的石花洞穴”;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评定为“中国溶洞精品景观博物馆”;2001年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经过科学考察后称之为“天下第一石花洞”。  
地址: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望峰路160号  
(八)福王红木博物馆  
福王红木博物馆于2009年七月奠基,十月开工建设,占地11.75亩,投资1.06亿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是山东省内红木专业卖场面积最大、档次最高的大型家具商场,于2011年九月二十三日正式营业。  
负一楼为红木家具平价特卖场。一楼从红木家具文化开始至红木家具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演示红木家具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使消费者能领悟红木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受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主要展示珍品级红木家具,以黄花梨、紫檀材质为主,精心打造珍品级展厅。二楼所有经营红酸枝材质为主的高档红木家具,做大做足中坚市场,并以此为本项目的经营重点,力争做到此市场份额山东第一。三楼主要经营缅花材质为主的红木家具,充分开发引导市场初级消费群体,延续市场向中高端产品的转化。四楼以红木专卖店模式和工艺品,自主研发专利产品“观祉”新中式简雅红木家具为主,从而取得鲁中和其他地区红木家具市场份额。五楼建成福王艺术馆,以经营高级工艺品和艺术品为主,为企业转向文化产业之路建立基础平台。六楼做家居体验馆,让顾客感受实际的家居效果。福王红木博物馆发展以休闲购物和文化研究为主的红木会馆文化,旨在高端消费群体、各种社会名人和文化名人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他们来挖掘发展和传播红木文化,带动福王红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福王红木博物馆建成运营将成为山东省内品种最多、功效最全、销售收入最大的红木博物馆,从而大幅度提高周村家具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九)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  
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是一处集古今陶琉、名家书画等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博物馆。博山区是著名的陶瓷名城、琉璃之乡,博山陶琉文化源远流长,陶瓷和琉璃区别有5000年和3000年以上的生产历史,而在国内既生产陶瓷又生产琉璃的,唯有博山。走进艺术中心,各个展馆内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大开眼界,而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及制作体验,更加深了人们对陶瓷琉璃的了解,是不错的交流品鉴之地。  
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主体建筑包括人立琉璃艺术博物馆、博山艺术展览馆、博山陶瓷博物馆、人立陶瓷琉璃体验馆、陶瓷大师名人堂、人立琉璃展销厅、流动大师工作室。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最受消费者爱慕文化品牌和山东省最具增长潜力品牌,并于2017年十二月正式升级为国际AAAA级景区。  
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与博山文化地标——人立大厦、人立陶瓷琉璃体验馆“三足鼎立”,汇合淄博最具活力的文化娱乐元素,构成集文化创意、陶琉体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一体化、一站式的文化产业集群体。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颜山公园北路1号  
(十)王渔洋故里  
王渔洋故里景区以江北青箱和尚书府第为主要展览内容,重点明显明清时期齐鲁望族——新城王氏所蕴含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王渔洋故居修复明清民国建筑108间,并在认真勘探的基础上,对部分原有建筑进行恢复,建成文化休闲广场4000多平方米,游客迎接招待中心、购物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各种配套设备完善。忠勤祠提高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主题教育功效进一步增强,相关配套设施齐备。2015年四月,王渔洋故里景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王渔洋故里景区主要包括王渔洋故居、四世宫保坊、忠勤祠等部分。  
王渔洋故居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士禛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的长春园故址上增缮而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300多年间,故居经历了火灾、战乱和多次改造,其西北部花园部分已荡然无存。后由当地政府1984年重修,1986年对外开放。王渔洋故居南门门楣上“一代正宗”系康熙所题,走进南门,眼前蓦地开阔起来,一条宽阔笔直的石板路延伸向北,路的左侧是一个幽静别致的园林,路的尽头便是王士禛故居的主题区了。自东向西四个大门,依次是王士禛故居的原状-区、生平陈列区、祭祀区和园林区。在原状-区和生平陈列区大门之间树立一尊王士禛主题雕塑,王士禛神韵诗宗的文学成就差不多掩盖了他的政绩。原状-区所在的东跨院起到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是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五进院落,大门上悬挂的“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士禛第”金字匾额端庄大气。进的大门迎面的影背墙上是康熙的亲笔御题“清慎勤”。经过门房,往里有两条通道,直行是一条长长的胡同,外宽里窄,预示着钱财、福运“宽进窄出”,有聚财之意。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很强,这条胡同平常是下人出入的便道。往左转经过一个园门,便进入了中东跨院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第一进院往里走要经过垂花门。垂花门座落于故居主院的中轴线上,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麻叶梁头垂莲柱”,工艺非常讲究。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很大的一处空间,即故居的第二进院,平常认为是女家眷与亲友话别的地方。穿过过厅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再往里走是一道屏门,西厢房是王士禛的书斋,斋号“信古斋”是康熙皇帝赐给王士禛的匾额。,王士禛回归故里后,在这里著述不辍,完成了自传年谱、《渔洋诗话》等多部著作。《手镜录》是王渔洋写给为官的儿子的为官警言录。故居的主堂名为宸翰堂,座落于第四进院的中轴线上,体量最大,等级最高,是王士禛居住的地方,晚年他在这座院子里-起居,直到最终卧病在床,仍然口述让儿子和门生整理完成了他一生的诗文总集《带经堂集》。主堂中间为三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主堂正中屏风悬挂着一幅素绢大字中堂,是康熙临摹米芾的书法作品,题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内容为“惟正是视,玄黄匪惑,非礼不观,仪形是则,慎尔所觌,无愆斯德。”大意是教诲人们怎么样做人做事,是康熙对王士禛个人道德操守的勉励和鞭策。上方悬挂“清慎勤”的匾额也是康熙御书,题于康熙十七年(1678),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自古就有相当多政治家、思想家把“清慎勤”当作为官从政的箴言,康熙赐王士禛“清慎勤”,是对他为政最高的评价。穿过堂屋,就来到了第五进院,三间后罩房处于主院的中轴线上,与南倒座遥相对应,平常是女眷和未成年子女起居的地方,房内琴棋书画样样俱全。渔洋祠是最西边的一个院落,里面有戏院,戏台,假山,玉湖等美景。  
忠勤祠落在桓台县新城镇,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馆址忠勤祠原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余年。整组建筑系砖木结构,分东西主跨两院,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馆内设7个展室和石刻园。当中石刻展室展出国家三级以上刻石185块;王渔洋生平展室,具体推荐了王渔洋历仕及吟咏不缀的一生。石刻园是在忠勤祠东跨院的基础上与古代园林建筑相结合修建的。园中有园,景中套景。元代礼部尚书,散曲家张养浩的“苍云”“振玉”两巨型太湖石和国家一级石刻“水月松风”亦在园陈列,供游人观赏。  
忠勤祠于1986年十二月九日建馆并对外开放,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95年定为山东省优秀社会教育基地,1998年发布为首批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世宫保”砖坊座落于新城镇南村大街北端。建于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坊主为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新城人王象乾及其父王之垣(前户部左侍郎)、祖父王重光(前贵州参藩)、曾祖一会儿王麟(前颖川王府教授)四世。坊额“四世宫保”传为当时书法家董其昌题写。  
坊身全砖石结构。4个基座为慷慨石砌成,上面磨砖起措,构成一大二小的拱形坊门。坊门前后两面共有4对石狮,气势雄健,造型生动。歇肩式坊顶,中间高,两侧低,皆飞檐斗拱,瓦铛古朴。八角远伸,各挂风铃。坊身四周饰以精美砖雕,怪兽奇禽,异花仙草,无不传神。坊身中部4个浮雕人物栩栩如生。  
整个牌坊面宽9.2米,高15米,进深3.3米,占地3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时,此坊因年久失修已剥刨损坏严重。1983年,山东省文化厅拨出专款,按照原貌全面修复。1987年定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  
王渔洋故里景区以AAAA级景区标准为目标,历时4年完成古建修复和展陈设计布展工作,日前各项硬件设施齐备,服务保障能力极大提高,三大基地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2019年十月七日,王渔洋故居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名单。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