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平度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9-18 15:4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平度市地理位置概述  
平度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座落于胶东半岛西部,东与莱西市和即墨市相邻;西及西南与昌邑市和高密市相望;南与胶州市毗邻;北与莱州市接壤,总面积3175.63平方千米。平度市位于北纬36°28′15″~37°02′46″,东经119°31′30''~120°19′13″。东以小沽河、大沽河为界,东西最大横距71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4千米,总面积3175.63平方千米。2021年,平度常住人口118.78万人。截至2021年十月,平度市下辖5个街道、12个镇,市政府驻北京路379号。田齐,即墨城(今古岘大朱毛村一带)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汉,置即墨县、郁秩、卢乡县、平度县、下密县等县。1983年,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撤销平度县,设立县级平度市。  
二、平度市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图书馆:平度市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平度市文化馆。2021年,平度市共有各种文化机构1850处。当中,电影院4处,文化馆(含文化馆分馆)18处,博物馆(含非国有博物馆)7处,图书馆(含图书馆分馆)21处,镇村建设文化服务中心17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83处。2021年,平度市“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青岛首个“空中的农家书屋”试点工程正式启动,累计播放时长3271分钟、播放节目113个。提高20个图书馆分馆建设,提高100个农家书屋服务点,为17个镇街配送图书5.45万余册。引进中央音乐学院等优质演出演艺团体,举行《永远跟党走》专题音乐会、青少年剧《三只小猪》等高品质演出20场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举行平度二十四节气书画插花艺术展等“平度最时尚”文化品牌活动30场,吸引群众近30万人次。“送戏下乡”1806场次,“送电影下乡”2万场次。七星螳螂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瓜戏、金方炮制技艺等5项非遗项目入选青岛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新发布平度市级非遗项目28个,非遗传承人72个。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东岳石遗址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觉”名单。  
三、平度市方言  
平度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起到胶辽官话中胶东半岛和潍坊地区两方言的过渡特点,情况比较复杂。明显的语法特点如:形容词程度深浅的表明方法很多种,能够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甚至能够加重并延长程度副词的读音来表明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象“挺好”,加重并延长“挺”的读音后,“挺好”的程度比原先又有了加强。有正反义对立的形容词,表程度深浅时还存在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象“没是深”和“没深浅儿”(或“没浅下儿”)等。另外,平度方言的比较句式“我不高起他”,是非问句式“是不去”、“是没吃”等,尽管在山东东部方言中较为通行,但从汉语方言的整体来看,却是十分有特色的。  
四、平度市特色文化  
1、柳腔  
“柳腔”,起源于平度与即墨、莱西交界的仁兆镇沙窝村一带,广泛流行于平度。它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经叙述体的联曲说唱,慢慢发展成为板唱式的戏曲,它是土生土长在平度民间的一种地方剧种。  
2、石头节  
90年代初,当地政府把农历三月十六日的“石匠节”定为“大泽山石头节”。节日活动主要为展销石料产品、交流石料加工技艺、进行民间艺术演出和旅游活动等。  
3、平度扛阁  
平度扛阁又称“张村扛阁”,是青岛市平度郑家张村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形式。这在光绪年间就存在了。当地群众汲取了杂技的成分和秧歌“扭”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将两人上下连为一体,采取真真假假相结合的手法,构成一种独特而又危险玄妙的艺术表演形式。  
4、年画  
年画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刻制木版年画的木版多 采纳棠梨木,其木料质地坚硬细腻。刻版前要先刻线板,即把年画的墨线稿反贴在棠梨木上,把轮廓线部分刻掉,然后再按照线板的样子和设计好的色彩刻出数块色版,这样才可以制成一整套的年画版。  
五、平度烛竹马  
烛竹马是流传在平度田庄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夜里表演时将“竹马”的前胸和后腚放上蜡烛,故名烛竹马。表演者骑烛竹马,主要表现“澶渊之盟”中萧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  
烛竹马是在竹马的基础上慢慢改进演变而成。据毛江令(生于公元1896年,艺名二马)等艺人口述,烛竹马出现于清朝前期,属人们讨饭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用高粱秸制作简单的竹马,到大街小巷演出乞讨。  
到了康熙年间,先后有多个村也办起了竹马队活跃在关东和山东一带,孟家村最为优秀。这样以来,多支竹马队展开了竞争。竹马从演出和道具都有所改进,在马中方上蜡烛,白天黑夜皆可演出,便构成了烛竹马。  
烛竹马通常由五男、五女表演,打击乐伴奏。常用的队形有“十字梅、”、“眼睛花、”“三军战吕布”、“结子花”、“弯弯过街”、“大姐见面”、“勾一勾”、“锅台角”等十几种。  
多年来,此种民间舞蹈时兴时衰,但在当地始终保留演出队伍和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遇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常常自发的进行演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发挥了踊跃的效果。  
六、大泽山葡萄节  
青岛大泽山葡萄节于每年九月一日举办,开幕式在大泽山镇明珠广场举办。大泽山葡萄节的主题“绿色、热情、甜美、美满”,葡萄节期间将环绕主题,举行开幕式、民间广场文艺表演、吃葡萄大奖赛、葡萄科技讲座等传统保留节目,还将举行葡萄园开园仪式,届时可纵情游览3000米的葡萄长廊,参观葡萄品种展示,亲手采摘品尝葡萄。会期从九月一日连续到十月三十日止,去大泽山吃葡萄,游大泽、天柱,观摩崖石刻,走走葡萄长廊,都是参加大泽山葡萄节的重要内容。  
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有着“中国葡萄之乡”的美誉,每年秋天的大泽山葡萄节就在这里举办大泽山葡萄节,原为平度大泽山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源于唐朝初年。  
1987年,大泽山镇政府结合葡萄产地的特色,引导演变为“葡萄节”。1991年,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搞节庆活动,改名为“平度葡萄节”,并定于每年公历九月一日举办开幕式。自1995年起,为提高大泽山葡萄更高的知名度,同时又推介“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北方重要石材基地”、“山东省风景名胜区”三块金字招牌,节庆主会场重设大泽山镇,定名为“大泽山葡萄节”,时间为一个多月,横跨不同品种葡萄的盛果期,游客能够品尝到多种葡萄的美味。  
历史文化  
郑玄中国最早的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风·七月》:“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因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以上三首诗,能够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晓得采集并食用多种野葡萄了。《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中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萄萄园,而且已晓得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作为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的。  
郑玄就是山东人,大泽山区种植葡萄的历史能够上溯之几千年前。龙眼葡萄一直是大泽山区的当家品种。解放初期,被誉为“葡萄夫妻”的邵纪远和周君敏,成为最早来到大泽山的科技人员,他们决心改变这种单一葡萄品种的格局。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们开始用龙眼和玫瑰香杂交,进行新品种的哺育,同时引进了适当大泽山区生长的新的玫瑰香葡萄进行推广试栽。经过精心哺育和筛选,玫瑰香、泽玉、泽香等品种葡萄,经广泛种植,相继成了大泽山葡萄的第二、三代当家品种。现在,在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外引内联,平度已拥有各种葡萄品种300余个,各种名优品种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红地球、超级无核、维多利亚、金手指、美人指等接连不断在大泽山葡萄节上闪亮登场。  
地域范围  
大泽山葡萄生产区域距平度市区30公里,潍莱高速公路20公里,距青岛机场100公里,距莱州港35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地理标志产品爱护范围是三城路以东,沿大泽山山脉、大泽山镇境内谭家夼、团石子、南昌村、西五甲、四甲等34个行政村96平方公里的生产地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2′21″—120°02′48″,北纬36°55′46″—37°01′03″,平均海拔94m。生产面积3万余亩,年总产量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玫瑰香:果穗整齐匀称,果粒紫黑色,果面白霜显然,果肉晶莹、有弹性。口感香甜醇厚,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泽香:果穗整齐匀称,果粒黄绿色,果肉晶莹剔透、有弹性,口感香甜。2、内在品质要求:果实含糖量(折光糖度)≥17%,可滴定酸含量≤0.4%。3、安全要求:产品达到NY/T5086-2002无公害鲜食葡萄标准或NY/T428-2000绿色食品葡萄标准。4、包装: 采纳2kg、2.5kg一般纸质彩盒及1kg、2kg高档纸质礼品彩盒包装。5、储存:保鲜库和地窖储存。保鲜库存放库内温度0~3℃,相对湿度80%左右。  
七、平度市结婚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自古至今,人们普遍把男婚女嫁当做人生大事,极为重视。旧时,不但士大夫通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一般百姓通常也要照此进行,只是礼的繁简有些差异。  
平度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出阁”、“做(zou)媳妇”。婚姻中的“喜主”,平常指男人家庭。旧社会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老婆无姓,地无姓”、“嫁出去的闺女,泼出的水”等说法,反映了男尊女卑、女附于男的封建伦理道德。  
建国后,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取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官方登记取代民间婚约;婚姻纳入国家法律。  
【一】提亲  
旧社会,男婚女嫁大都偏早,女的超过18岁不订婚就会受到讥笑;男的超过20未结婚,也会招致非议。婚嫁的第一步是提亲,包括说媒、合婚、验家等,相当于古礼中的“纳彩”、“问名”。  
1、说媒  
俗称说亲。过去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过媒人说合,称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造婚姻关系,首先要遵从同姓不婚以及其他一些特殊习俗(如古岘、仁兆一带史苟两姓通常不通婚,城关一带同村非平辈不通婚等),然后考虑是不是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在门当户对方面,通常讲究富对富,穷对穷,官对官,民对民;在年龄般配方面,有“女大一,黄金起”、“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  
说媒,通常是男方主动遣媒提亲。旧时男女在入洞房前不许相见,所以媒人便是关系婚姻成败的重要角色。平度民间媒人,多数是暂时的、兼做的,并不以此为业,其做媒,一是注重实话实说,不遮不盖,成与不成全靠姻缘;二是把说媒看做是“成人之美”,不图名利,不求回报。事成之后,男家或送几个饽饽、一块衣料、几斤小麦,抑或一个猪头,但非行业规矩,更无利益约定。  
当然,平度民间也有特意以说亲为业的媒婆。这些人腿勤嘴勤脑瓜灵,“能把死人说活”。她们掌握许多应婚男女的资料,如年龄、丑俊、品格、家庭状况等,不必主家交代就主动出击为人牵线保媒,但事成之后需付其丰厚酬劳。因此,这些媒人大都添枝加叶,心存欺瞒,百姓对其有“十个媒人九个谎”的看法。说媒提亲这个过程,古婚礼称之为“纳彩”。  
20世纪50年代后,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城乡男女在说媒之后,又增加了“看人”环节,即由媒人将男女双方约到共同见见面、说说话,假如双方感觉合适,就初步建立恋爱关系。假如感觉不合适,则由媒人告知对方,就此拉倒。70年代,青年男女经推荐人象征性“引线”后,父母允许,自主定婚。也有不经推荐人,在工作、劳动中建立感情逐一发展到爱情,最后成为夫妻者。  
日前,平度民间婚姻多数仍有媒人牵线。  
2、合婚  
即合计姻缘状况是不是合适。首先,男女双方的家长要合计,看对方是不是符合自家的嫁娶标准。其次,当男女两家都有缔结婚姻的愿望时,家长还要与子女沟通,力求意见一致。再次,要请算命先生合婚。主要看男女双方的生肖、命、生辰八字等是相克还是相成。合婚十二生肖口诀是:  
白马怕青牛,羊鼠—旦休。  
蛇虎如刀锉,猪猴不到头。  
金鸡怕玉犬,兔龙泪交流。  
生肖相克,不适合婚配。生肖相合,则再推双方之“命”。所谓“命”,即以双方各自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属的天干地支为依据,按“五行”相生相克,看命是不是相合。命合,则“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否则“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自然是好姻缘,但还要看相克所对应的“五行”,只要不相克,如金克木,排除木命,换成火土亦可成婚。这就是“五行”中的相侮,即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侮虽不如生,但优于克。经过生肖、命的推算以后,还有最终一道关口,即生辰八字的冲与合。生辰八字讲究六合六冲,合则吉,冲则凶。六合是:寅亥、卯戊、辰未、戌木、巳申、子丑;六冲是:寅申、卯酉、子戊、丑未、辰戌、巳亥。生肖、命、生辰全部相合为大吉,二项相合为中吉,一项相合为小吉,全不相合则不成婚配。这在古婚礼中叫做“问名”、“卜吉”。  
现在,以上封建礼教已大大淡化,男女只要自愿,父母意见仅作参考。但是,关于生肖、命和生辰八字推算之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近些年以来又有回潮。  
3、验家  
合婚后,双方认为各项条件已基本符合,即安排女方到男方家“验家”。女方通过验家可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男方的家庭状况。旧时,参与验家的女方成员通常由女人组成,主要是女方的娘、姐姐、嫂子、婶子、姑姑、姨等。现在,女方爹、哥等男人亲属也有参与的。女方要礼节性地带一点礼品,但男方通常不留。大泽山一带部分家庭,女方验家时要带4条鲅鱼,男方留下2条并给女方一定礼金,余下的2条返还女方,意为“两家都有余富”。  
验家印象有的时候关系婚姻成败。所以,男方在此之前要把家里家外清扫、粉饰一番,将院中饲养的鸡狗鹅鸭圈拢起来,把值钱的东西摆到显眼处,更有甚者还要到邻居家借用部分物件,以显示自家富有。  
验家在上午进行,男方要准备酒饭,女方若答应留下吃饭,表示验家成功,亲事可继续下去。午饭后,男方要给参与验家的女方成员每人一个红提包,内装饽饽、饼干、布料、烟酒、钱财等不一。  
旧时验家,闺女不可以参加,所以“改口”通常在拜天地时进行。现在,好多闺女也亲自验家了,并且假如认定这门亲事,验家时即改口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娘,公婆要给“改口钱”,乡村通常为600—1000元不等。平度东部古岘一带,甚至男方的爷爷、奶奶、大爷、叔叔、姑姑、舅舅、姨等也要给“改口钱”。  
现在,“验家”习俗在乡村仍普遍流行,但在城镇和公职人员中已基本消逝,通常只是男女两家在共同吃顿饭,成了一种象征性礼仪。  
【二】定婚  
旧时定婚,是指男女婚姻进入实质性阶段,并通过某种文书和仪式加以固定、证实、约束和爱护的一种婚约形式。当中,约定文书起到法律效力,相关彩礼的聘受也多列入国家法度。定婚通常须经“送媒柬”、“送彩礼”、“送日子”三个过程。  
建国后,政府明令禁止封建买卖婚姻,“媒柬”也变成了由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书”,定婚仪式大大简化。但自20世纪80年代,民间婚事“送彩礼”、“送日子”之风渐又兴起,且有越来越排场之势。  
1、送媒柬  
也叫“下媒柬”、“讨媒柬”。媒柬是定亲之前,由男方制作的婚约文书。拜匣(即媒柬匣)长约40厘米,宽20厘米,高6厘米,木质,可开启;媒柬,为一张16开红纸,上书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及属相等个人简历。定亲时男方将媒柬提前请人写好放在匣内,并在媒柬内放上针和红线,取意“千里姻缘一线牵”。平度通常由媒婆和一位懂得礼仪的男人为代表,手捧柬匣,去对方家传启。亲翁之间、翁婿之间均不照面。交换柬贴时,由男方家庭准备柬帖两张,一张写明男方年龄和生辰八字,封面写“敬求金诺”等字样。女方接柬后,照样填好另一张,写“谨遵玉言”或“愿结秦晋”等返还男家,表明允许结亲。自此,婚约即生效,并起到法律效力,如一方赖婚,另一方可持柬告诉。  
婚约签定后,男女双方生死病残均勿反悔。若婚前女方早亡,需将尸体送给男家,由男方择地葬埋,待男方死后,再行起灵与夫并骨;若男方早亡,女方不得另适他人,俗称“望门寡”。达到婚龄后,由男方择下迎亲吉日,用一只公鸡,头戴红彩放在花轿之内,将女方娶回守节,古婚礼中称“纳吉”。  
建国后,政府提倡婚姻自主、恋爱自由,“送媒柬”的婚约仪式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达到法定年龄后,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领取结婚登记证书。婚姻登记是法定的婚约程序,也是结婚的主要标志。然后,再拍定婚照、婚纱照,择日举办盛大的结婚仪式。  
拍“婚纱照”,为舶来习俗,现在已慢慢由城入乡、为更多的青年男女接受。拍照通常要提前一、二个月进行。既有室内照,也有外景照;既有女穿婚纱、男穿西服的传统照,也有经过改造的古装照以及与时俱进的情侣照、便装照、个性照等。外景照通常在青岛的八大关、天主教堂、海边、花石楼、公主楼、崂山风景区、平度秀水苑和现河公园(植物园)等地取景。  
2、送彩礼  
彩礼最早由西周“六礼”中的“纳征”演化而来,是男方家以一定的信物向女方家请求联姻的信号。假如女方收下信物,就意味着允许了此桩婚事,即成“定婚”事实。  
平度民间彩礼通常在验家后由男方择日送到女方家,名曰“定亲”。现在有很多家庭在验家当天就返回女方家“定亲”,更有不讲究者干脆将“验家”和“定亲”共同进行,双方家长也都参加。  
旧时“定亲”,通常由媒人和新郎等人参加,女方要给第一次上门的准女婿下面条、打荷包蛋。定亲时,男方要捎着烟、酒、糖以及“万穗(岁)”、“长穗(岁)”(带有花饰的面品)等。古岘、大泽山一带还要捎着鱼,通常是4条、6条或8条,女方留下2条,余下的返还男方。糖果也要返还部分,意为“双方都甜蜜”。但是,这些礼品通常不属于“彩礼”。旧时,平度民间所送彩礼,富家有金银首饰、绸缎衣料、银元钱财;通常人家多为布料,俗称“衣裳面”;穷人往往是一言为定,无礼相送。当今的聘礼与过去相比,有了天壤之别,衣着被褥、“三金”首饰定要置备齐全(女方若不需要,可折成现金),还要有“万里挑一(即一万一千元)”或“万里挑妻(即一万七千元)”、“三家一齐发”(即三万八千元)等等附有吉祥寓意的礼金。有的在支付了这些“有讲究”的钱财后,还要另付数量不等的钱财。  
不但这么,在接受彩礼的同时,女方还要讲清结婚时需要置办的多种物品,包括居住房屋的购建以及产权的归属等。有的甚至直接将其算在“彩礼”之列。20世纪70年代前后,“三转一扭四固定”(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间房)是结婚的主要物品,之后也有讲究多少条“腿”的(即桌、椅、床、柜数量),消费水平基本是“百元级”的;90年代后,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成为结婚必备之家电,消费水平也升级到了“千元级”;进入21世纪,空调、电脑、手机、汽车成为结婚新的追求目标,消费水平又上升到了“万元级”。很多女子甚至把男方是不是在城里有楼房,作为择偶的需要条件。日前,通常乡村家庭不包括房屋、汽车等大件,为儿结婚的支出起码在五、六万元左右。条件优越的有房、有车,消费水平更是升级到了几十万、上百万。奢侈之风愈演愈烈,以致常有因达不到婚资标准而中断婚姻者。  
3、送日子  
送日子,简单说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下婚书”,并将女方家当日摆宴以及女儿出嫁所需的相关物品一块送去。大体包括“择日子”、“下婚书”、“送宴品”、“添箱”等礼仪。  
择日子日子好送,关键在于“择好日”,或者叫“看好日”。“择好日”以女方为主,首先要选一个吉日,由媒人到女家讨取女方的生肖、生辰八字。女家用红纸写上“坤命x相x月x日x时生人”。男家根据女家的生肖、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择定结婚的利月吉日,从生肖挑选行嫁月,即属鸡、兔的选正月、七月;属猴虎的选二月、八月;属蛇猪的选三月、九月;属龙、狗的选四月、十月;属牛、羊的选五月、十一月;属鼠、马的选六月和十二月。所以,行嫁口诀为:“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羊牛五十一,鼠马六十二”。  
此为按生肖挑选利月,而要挑选一个吉日就更难。选吉日,首先要避开“阴将日”、“阳将日”和“阴阳俱将日”,只能挑选“不将日”。“阴将日”伤妇,“阳将日”伤夫,“阴阳俱将日”夫妇俱伤,在一个利月里,“不将日”仅仅有几天,能不可以合成婚嫁吉日还要看女方生辰八字能否符合属命、阴阳八卦和九宫方位,亦即黄历上所标注的“建满平收、除危定执、成开避破”十二字而定。这十二个字逐月逐日排定,其口诀是:“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避破不相当。”亦即这十二个字中,仅仅有四个黄道吉日,两个通常的,其他六个皆不可用。即使费了很大周折,选出一个好日,还要看男方父母的年命。假如男方父母的年命遇上禁婚年,即使再好的吉日也只能作罢。如需要按此吉日行嫁则公婆需回避,婚后三日不得见新娘始可破解。还有,在挑选婚日时,通常上半月下半月各选一日,为的是躲开女方的经期,传统习俗认为女子在行经时结婚有“红即将床,家破人亡”之灾。如女子进门以后没有来过月经就怀孕,即称生出的男孩为“迈门子”,女孩为“迈门花”。民间有“迈门子妨到底,迈门花妨三家”的迷信传言。  
所以,真正挑选一个利年、利月、利日、利时的日子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人们仍重视择“好日”。农历通常选初六、十六、二十六,取“六六大顺”之意。也有选“九”的,取“天长地久”之意。改革开放后,也有选“七”、“八”的,取“起”、“发”之意。公历通常选“五一”、“十一”、“元旦”等假期,以幸免因旧俗中的“好日子”过于集中,遇到婚庆公司和酒店婚宴出现应接不暇的问题。  
利月吉日选定后,送亲迎亲及参加婚礼的杂役、禁忌、生肖和吉神的方位就容易定了。凡在申子辰年举办婚礼的,忌属蛇鸡牛的人参加;凡在亥卯未年举办婚礼的,忌属龙鼠猴的人参加;凡在巳酉丑年举办婚礼的,忌属虎马狗的人参加;凡在寅午戌年举办婚礼的,忌属猪羊兔的人参加。  
一切择就,男方要根据算命先生的推算写出婚书。婚书内容和格式如下:  
谨遵坤命,挑选嫁娶期  
行嫁利月,择于本年X月X日,全吉;娶送男女顾客,忌X相,大吉;上下轿,面向X方迎喜神,大吉;安庐坐帐,宜用X屋X间,大吉;冠戴(即开脸上头),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XX年X月X日  
下婚书择定好日子就要下婚书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送日子。送日子由媒人和男方本家的人(男方的父亲和男方本人除外),将算命先生写好的婚书和“压日子钱”一并放入“拜匣”之中,用红布包好,郑重送到女方家中,以便女方依照婚书、规范操作。灰埠一带还要在“拜匣”中放上两双筷子、两棵葱;古岘一带加放糖果;同和一带的“拜匣”里所盛内容最多,除了婚书、“压日子钱”、两双筷子、两棵葱外,还有两包食盐、一根带针红线、一块发面引子(即酵母)、一打或几打袜子、两盒官粉、两块香皂等,附有“千里姻缘一线牵”、“引弄生子”以及“娃子成群”等寓意。红线、官粉、香皂等也有实际用处,即为新娘在“发嫁”时“开脸”、“上头”所用。袜子则在结婚时送给本家亲属。  
除“拜匣”及匣中物品以外,平度民间通常还要给女方捎去棉裤、棉袄、手套等。  
送宴品送日子是女方出嫁最重要的活动,如同男家的婚礼。这天,女方家要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男方顾客和自家的亲戚朋友。按照习俗,女方家这天设宴的消费要由男方家支付。所以,送日子时,男方通常都要带着烟、酒、鸡、鱼、馒头、猪肉等,交给女方使用,数量由女方家确定。也有直接将宴品折成钱财的。女方家要做“长穗(岁)”、“万穗(岁)”、“寿桃”等。旧时,崔家集一带儿子长到十五、六岁后,要比常年各种梧桐、高粱、黍子和麦子。各种梧桐主要为盖房所用,也有“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寓意;各种高粱主要也为盖房,好当笆胡(秫)秸;各种麦子主要是为了披屋、打墙所需的麦秸草,也为多做馒头;各种黍子则是为了多做黄酒,以备“送日子”之用。旧时送黄酒通常要送4寍子黄酒,一寍子20斤。其他地区也有只送馒头和猪肉的。古岘一带讲究“一个馒头跟着一斤猪肉”,通常是40个馒头40斤猪肉,或60个馒头60斤猪肉、80个馒头80斤猪肉,用食盒抬着,送到女家。其他地方,猪肉和馒头的数量不一定搭配,但都要加上点“余头”,也就是在约定的数量上再加上几个馒头、几斤猪肉,以便女方“回礼”。灰埠一带要送带骨肉,寓意“骨肉相连,难分难离”。宴席上,新娘敬酒,男方要给赏钱。  
此俗在大泽山一带有些不同。他们除送馒头和猪肉外,还送猪头。并且,女方并不大范围设宴,只找几个自家长辈陪同男方顾客,仅有1—2桌。自家的亲戚可能来几个帮忙的,但不盛大设宴招待。大范围、最盛大的宴会放在“二日”女儿“回门”时进行。  
添箱女方家摆设盛大的宴席,女方的亲戚朋友要事先准备“添箱”礼品。20世纪70年代前,通常送棉被、线毯、门帘、镜子、茶具、脸盆、暖壶、桌椅等生活用品,亦有送现金者,金额不等,视关系亲疏及经济条件而定。90年代后,基本以送钱为主。宴席结束后,女方家要给男方家及自家亲戚朋友“还礼”,通常是给男方家返还部分馒头和猪肉,给女子的姑、舅、姨等一点猪肉,其他亲戚朋友则每家一个馒头、两包糖。  
送日子后,女方在家候婚,通常不再出门,免得被人议论。  
【三】结婚  
结婚是整个婚俗中最盛大的部分,提亲、定婚都是为结婚而准备的。  
旧时婚礼,基本由家族操作,程序繁杂,内容简单,体现的是一地一域的风俗;现在婚礼,则渐由特意的婚庆公司全程打理,程序虽有简化,内容却是古今结合、土洋结合了。  
1、送嫁妆  
旧时,吉日的头天上午,女家便向男家送嫁妆。送嫁妆讲究人抬,两人抬一件,即使一把椅子也要两人抬,所以“送嫁妆”的队伍往往是浩浩荡荡,并且嫁妆的颜色又大都是红色,这更使整个队伍鲜明、显眼。因为“送嫁妆”走村串街,招人观看,女家需尽可能把嫁妆办得风光。除抬嫁妆人外,女家通常派一男一女押嫁妆。  
现在,这一习俗有了很大变化,基本调了个个儿,多数已由女方的“送嫁妆”变成了男方的“搬嫁妆”,即由男方在“送日子”或迎娶新娘时一并将嫁妆带走。之所以要在结婚的头一天(也有提前几天的)送嫁妆,或者是由男方在“送日子”时提前带走,主要是为了男方有足够的时间布置新房。否则,到时会来之不及。当今的迎亲队伍,看上去从女方家拉回很多“嫁妆”,其实多是一些外包装。譬如冰箱、彩电等,实际上早就拉到男方家安装布置好了,车上拉的只是冰箱盒子和彩电盒子而已,全部是做给别人看的。  
在嫁妆的准备上,过去多是“两铺两盖”、一对方长枕、一对耳枕、一组箱柜、一张抽桌、两把椅子或两张板凳及脸盆等,不可缺少的是一盏油灯,名曰夫妻长明灯。现在有了很大变化,很多女方的嫁妆甚至胜过男方的筹备。一些富裕家庭或独女家庭,女方的嫁妆从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到电扇、沙发、台灯等,差不多无奇不有。更富裕一点的家庭,女方则送房子、送汽车。一小部分也有女方“倒贴”的,即结婚的费用基本由女方支付。  
嫁妆来到后,男家要给打赏搬抬之人,并设宴招待。男方妈妈要给女家派来的手持箱柜钥匙的小男孩赏钱,取得钥匙,打开箱锁,主事人伴唱“婆婆开箱子,来年置庄子”。箱里装有女方“发付”的衣着、4个饽饽和“压箱钱”,婆婆要点清“压箱钱”数目,有多少再给压上多少,最终将箱子上锁,放到橱柜顶上。  
放好箱子后,开始铺炕。平度通常是公公铺炕,大伯(男方的大哥)“封窗”。铺炕时,先铺杆草(谷秸),杆草要顺着人放,再铺红席、喜被。席的四角要各放两个栗子、两个红枣。娘家的喜被铺在下面,婆家的喜被铺在上面。铺炕时,主事人伴唱“铺炕铺炕,金玉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娇娘”、“被角对被角,过年生个小”、“被边压被边,生个儿子当大官”等吉语。铺好的炕不可以让别人坐。“封窗”则是用红纸将洞房窗户封严,现在多用贴窗花代替。  
被褥要由儿女双全的“全美人”缝制,禁忌孕妇和寡妇参与。讲究者,喜被的棉花要用带籽棉,俗称“下子棉”。男家做喜被时,要将喜被的四角上卷窝起,各放置一颗栗子、一个红枣;女家做喜被时,要在被褥的四角各放置两个制钱,并用红线在制钱上捆绑出“米”字图案,意为“有钱又有粮”。  
铺好炕后,有的还要将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撒在炕上,且要念叨“撒把栗子撒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花生花生,花花着生”等吉语。还有的安排一个小男孩儿,在炕上打滚儿、竖脊溜儿(前滚翻),俗称“压炕”,以图吉利。  
最终,要将一块捶帛石(或两块用红纸包裹的红砖)放在炕下,石(或砖)下放上4个栗子、4个红枣,然后再在捶帛石(或红砖)之上放置半升(或斗)一只,用红纸裱糊,贴上喜字,内装新郎姥娘或舅舅家送来的小麦,半升顶上再放一块用红包袱包裹的蒸糕,以备新娘上炕踏用。  
现在,因为“送嫁妆”改为了“搬嫁妆”,并且多数又是“当日搬”,所以“开箱”、“铺炕”等礼仪也随之改在了婚礼当日。  
2、迎亲  
旧时,迎亲以轿、马等为主要交通工具,贫困家庭也有徒步而行的。20世纪50年代用橡胶双轮大车,六、七十年代多以自行车“拐媳妇”,80年代后主要用拖拉机、摩托车、农用汽车等。一些机关干部、工人、现役军人等曾一度不再迎亲,而是外出旅游结婚。90年代始,城乡迎亲慢慢改用轿车。  
按道理,迎亲的主角毫无疑问应当是新郎,可在“文革”时期,只是由新郎的大爷或叔叔用自行车将新娘“拐”回来,新郎是不可以前去迎亲的。  
旧时,男家在结婚的头一天就要将室内室外布置妥当,现在则多改在婚礼当日。早晨,男家要将6尺或8尺红布插挂在门楼上,俗称“挂门红”。街门两侧悬挂大红灯笼,门口两边的门枕石上左贴“青龙”、右贴“瑞狮”红纸字识。室内外卫生要重新打扫,即使是粉刷一新的洞房也要重新擦拭一遍,连彩纸糊好的地方也要掸掸灰尘,窗子贴上红纸剪好的窗花,墙上贴“百子画”,窗、照壁以及街门口贴大红“囍”字,天井中央摆“拜天地”供桌,各种门扇之上贴喜庆婚联。旧时,结婚的头一天晚上,男家要请吹鼓手在院内吹拉弹奏,并设宴招待。吹鼓手时吹时食时饮,直至半夜。现此俗已无。  
现在迎亲,新郎要提前到婚庆店装饰婚车,带回录像师和摄影师。新娘也要早早赶到婚庆店化妆。很多人仍讲究男女不见面,所以男方在时间上要稍后一点。  
早饭,喜主要请一家本当(本家族,下同)和前来帮忙的人到家里吃面条,并为邻舍百家每户送去一碗面条(现在图省事,也有送一包方便面、两包糖果的)。祝沟一带则讲互帮互助,邻舍百家要给喜主送煮熟的大米或面条,以减轻喜主的劳苦和负担。俗语有“没有饭吃将媳妇,没有草烧扎固屋”之说。  
饭后,装饰一新的婚车开到喜主门前,迎亲正式开始。若同村之中还有其他人办喜事的,要抢时间,争取比别人早一些把新娘迎回来,俗称“踩新道”,亦叫“抢福”。通常情况下,要将新娘在中午12点以前迎回。迎亲前,喜主家要选择一位懂礼仪的本家长辈负责迎亲,俗称“夹毡人”,并组成4—6人的迎亲队伍,由“夹毡人”指点新郎怎么样向女方家施礼等。  
旧时,新郎要在结婚前一天理发。上轿前,新郎脚蹬皂靴,头戴礼帽,冠以金花或鸡翎,身穿长袍,外罩马褂,披红戴花,俨然一副古时状元之貌。据说历史上仅仅有出过状元的州县,才有插戴鸡翎(俗称状元花)资格。因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莱州胶水(今平度)人蔡齐考中状元,此后凡平度民间男女结婚当日,新郎可头插“状元花”,新娘可着一品诰命夫人装饰。这在胶东婚嫁习俗中,平度为独一无二的特例。当今的新郎则多西装革履,胸戴红花,新娘披婚纱。  
临行时,新郎要向父母行礼禀告:我要去为恁接新媳妇了。父母叮嘱:一路顺利,早去早回。旧时,“夹毡人”将红毡铺在轿边,新郎踏红毡上轿。现在,则由伴郎将鲜花交给新郎,然后为新郎打开车门,请新郎上车。  
旧时,婚娶乘轿,轿有两乘,一红一蓝,蓝的称“官轿”,红的称“花轿”。家贫者亦有仅用一乘花轿的。新郎去时乘花轿,回时乘官轿,两轿门皆朝后,冲着男家。也有的地方找个小男孩压花轿。花轿着红缎轿衣,金顶,飞檐,流苏下垂,上缀相当多金属片,闪闪发光,并有红绸簇成的大红花披挂轿门两侧。旧时民间称男子完婚为“小登科”,故官轿轿门两侧常书有“未卜他年雄甲第,且看今日小登科”对联。  
婚轿通常租用,称“红差”,分“头差”、“二差”、“三差”,官宦人家则用“官差”,比“头差”还要讲究。差次不同,轿内的租品也不一样。头差内通常有花衣、裙纱、“凤宗”(类似诰命夫人的凤冠)、玉带、蒙头袱子等,二差仅仅有花衣和一些简单的头饰,三差通常没有穿戴饰物。昔时,城边头东阁、小窑、下埠的红差很有名。  
建国以后,婚轿消逝,近几年虽偶有出现,也只是讲究个“与众不同”而已,轿车迎亲已成为普遍挑选。所用轿车通常6—8辆,也有更多者。当中一辆为录像车,男方要雇请拍摄人员从迎亲开始,把整个婚礼拍摄下来,尔后进行配音剪辑,制成光盘收藏。  
汽车多是跟朋友借用或从婚庆公司租用,颜色通常以黑、红为主,且讲究“同档次”、“清一色”。较好的婚车有加长林肯、悍马、奔驰、宝马、凯迪拉克等,通常每车每次的租价为1000元左右。主车通常用鲜花盘出“v”型或“love”图案。通常婚车每车每次200元左右。  
旧时迎亲,要将“差”内租用的花衣、裙纱、“凤宗”、玉带、蒙头袱子等用红包袱包好,连同喜主用一床红被包裹的“上头匣子”(内放袜子2双,腰带2条,扎腿带子2条,开脸红线2根,开脸粉2盒),一并放到轿柜内,带到新娘家。同时,要由专人抬着食盒(红色、圆桶形,类似当今的汽油桶,分隔、木制),盒内装有一块方肉,称“离娘肉”。肉中间割一道口子,但不通到两头,到女家后分割开来,包饺子,为“上头”和款待宾客所用。食盒内还有两个米、面盒子,装有8碗米、8碗面。食盒架两侧各绑一只红纸封口的酒壶,内盛黄酒,用以喷洒新娘的衣物。  
现在改为汽车迎亲后,原有的一些物品要么不再使用,要么早在“送日子”时提前送到了女方家,所以所带物品已经不多,主要有两个大红囍字、一副对联、一床红棉被(或红毛毯,以备新娘开脸、坐车时使用)以及一些喜贴、喜糖、喜烟、红包和至少20斤“压车麦子”(旧时为压轿麦子,是男家为女家准备的'媒人礼’)等。  
旧时轿子行进时,通常家庭只用鼓乐吹打,富裕家庭还有旗、锣、伞、扇,偶有金瓜、钺斧、朝天灯、飞虎旗、肃静、回避等执事者。迎亲时走在最前面的为举旗兼敲锣者,即所谓鸣锣开道;紧跟其后为吹长号(长杆喇叭,俗称“大喇叭”)者,起轿、遇桥、转弯、落轿时吹三声长音。然后是敲小锣、敲鼓钹、掌扇、举伞罗者。排在最终的是吹鼓手,以唢呐吹奏为主,有的还伴有笙、笛、胡琴等细乐。旧时婚礼乐曲通常是“将军令”、“状元游街”、“百鸟朝凤”、“步步高”等。现在行车时播放喜庆歌曲。  
迎亲轿子和车子往返不可以走同一条路,途中遇到桥梁、水井、路口、石碾、奇石、怪树时,“夹毡人”指示迎亲小辈贴喜字、扔喜糖、扔红包,以化吉呈祥。现在男女双方还要在居住的小区或村庄当中的必经之路上,提前将古力盖、垃圾箱等用红纸贴盖,以避污秽。旧时贴喜字,不可以用浆糊,得用牙将饽饽嚼细后粘贴。新娘无论是乘轿、坐车或是骑驴、坐自行车,沿途都要脚不落地。  
旧时,当迎亲的轿子到达新娘家村口时,鼓手吹响三声大号,新娘家的“迎客”到村头,按事先定好的路线和方向,将花轿引停在女方家门口,先由“夹毡人”挑起轿门帘,女方“迎客”迎至轿门前恭请新郎出轿。现在,则由伴郎为新郎打开车门,请新郎下车。男方将捎来的对联和两个大红囍字区别贴在女方的街门及街门两侧。  
此时,新娘家的街门是虚掩着的,且有新娘的家人“把守”,新郎要扔红包引开“守门人”方能进得门来。进门后,新郎要叩拜女家祖先和岳父母,俗称“谢亲”,然后随迎客步入宴席就坐,同随行而来的人员共同吃点心、喝茶水,等待新娘打扮结束和吉时来到。同时,“夹毡人”要将轿内所带的物品快速搬出来,送到新娘家里。新娘家接到物品,先将当中的红被铺在炕上,让新娘坐在上面,然后开始开脸、换装、上头等。宴席上,灰埠一带的新郎要与丈人各吃两个荷包蛋。轿夫在另一处设宴,女家须请一位能说会道之人作陪,努力使轿夫们吃喝中意,并恳请他们在抬轿时尽可能平稳些。女家眷属则在屋内同新娘共席,谓之“暖轿”。  
现在,新郎的入门礼节与旧时大体相同。首先,也要说好话、送红包,请求开门。通常是新郎敲门,请求开门,然后一问一答:  
“你是谁?”  
“新郎官!”  
“来干啥?”  
“接媳妇!”  
“你爱她?”  
“可爱了!”  
“啥表明?”  
新郎这时要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门便打开。这么要请开街门、房门、闺房门等几道门,方能见着新娘。当今的大门多密封严实,少有缝隙,灰埠一带则有一些顽童爬到平房顶上,用绳子顺下一个小篓子讨要红包,给少了不行,往往要讨要几次方肯罢休。  
进入闺房后,新郎要满屋子寻觅被别人藏起的新娘的鞋子。找着后,单膝跪地为新娘穿上,并为新娘带上结婚戒指,请求应允——嫁给我吧!之后,新郎入宴,同共同来的迎客和司机等吃菜、喝茶、吃点心,等待新娘开脸和女方包饺子。  
旧时,开完脸,吉时到,女方用木盘将一碗饺子、一碗米饭端到新郎面前。新郎将水饺和米饭撒向地面一些,以示祭奠女家祖先。饺子和米饭,都是新郎用食盒带来的肉、面、大米做成的。新郎祭祖结束,男领客将剩下的饺子、米饭用新郎的手帕包好,交新郎带回,饺子留合卺后夫妻吃饭用,米饭待第三日煮粥用,然后请新郎登轿。现在,新郎新娘多吃饺子,并且其他人等也共同同吃,饺子也要由新郎带回一些,留待夫妻合卺后食用。最终,新郎和新娘一家合影,照“全家福”。  
3、出嫁  
出嫁,也称“发嫁”。旧时,女子出嫁实际是一种分离。对女子本身讲,从此她将告别为人之女的角色,开始为人之妻、为人之母的历程。对女家讲,他们的女儿将不再是女儿,而是变成了亲戚,亲属关系变成了社会关系。现在看,这种姻亲关系尽管有所改变,但在详细仪式上仍然保留着分离仪式的特征。  
开脸亦称“绞脸”。通常在女子结婚的当天,女家要为新娘“开脸”。也有提前“开”的,但开脸以后不可以出门,要在家捂着,俗称“捂白”。所谓开脸就是用五色线将新娘脸上的毫毛拔去。绞脸时,新娘要坐在男方送来的喜被上,面朝送日子时“婚书”中写明的喜神方位。给新娘开脸的人,通常是子女双全的婶子、大娘。绞脸时嘴咬一根线头,左手扯住一根线头,右手撑开线圈并挽上“劲儿”,贴紧新娘的脸部一紧一松,将毫毛拔去。然后,用煮熟剥壳的鸡蛋在新娘的脸上滚几下。新娘绞脸的粉、线和女方给绞脸人的赏钱(现在通常是几十块钱),均是男方在送日子所送给的。绞脸的同时,长辈叮嘱小辈成亲后怎么样孝敬公婆、服侍丈夫、养儿育女等。  
上头女家早饭后,开始给新娘“上头”。上头之前,先用男家送日子时送来的黄酒,隔着筛子喷洒新娘的衣着被褥等物,以避凶邪。所谓“上头”,实际是古代的“行加笄礼”。“笄”是女性盘头时使用的簪子,加笄即为给出嫁姑娘盘头,把当姑娘时的发辫扯散,重新梳理,挽成发髻,插上簪和钗,戴好冠饰、花朵,然后更衣,换上婚装。由“辫子”到“发髻”,这是女子角色转换的外在标志。全部这一切,都要由子女双全的女傧帮助完成。但女傧不可以由新娘的姨、嫂担任,有所谓“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的说法。更衣完毕,主事人将一块方形、四角各缀两枚铜钱的红彩,亦即“蒙头袱子”,盖住新娘的头、颈、面部。  
上轿吉时一到,新娘在鼓乐声中由两名同辈青年女子扶着,脚不沾地,踏着红毡走上花轿(现在多是由新郎直接把新娘抱上婚车)。脚不沾地,标志着女儿与娘家的初步分离。南村一带新娘上轿时穿黄鞋,俗称“晃荡鞋”,鞋底仅为一层薄布,以向兄弟和亲朋表示,自我一点也没沾着娘家的。到了婆家坐完时辰后换上硬底“红鞋”,二日早晨换上绿色鞋,三日上坟时换紫色鞋,鞋面均绣“凤凰戏牡丹”等花样。现在新娘上车基本都穿皮鞋。  
旧时,新娘上到轿里,要再将陪送的脸盆放入,预防新娘晕轿呕吐。新娘通常要带二、三块手帕,以备路遇别人花轿作礼物交换。一切无误后,掩紧轿帘,将轿顺出,由轿夫接过,轿头喊:“起——轿”,两乘轿便颤悠悠地前进。前进的顺序是食盒在前,此时食盒换上某年某月某日吉封的红封条。官轿居中,花轿次之,两位男陪客此时变成两位送客,护轿走在最终。食盒里,有女家视新郎来时所带礼物(米、面、肉等),等量还回,惟酒用后,在酒瓶里插两棵大葱,借葱之谐音,祝婚后日子过得富裕从容。假如日子犯白虎,则将肉片悬挂在花轿右边轿杆下,以飨白虎,免得殃及新娘。  
现在,抬食盒者已很少见,女方“回礼”也多简化,通常是将男方捎来的“压车麦子”,抓住袋底两角,倒出大部,留下两把返还男方,然后在车里放上两棵葱、两双筷子和压轿钱。灰埠一带的新郎新娘则在上轿前各抓一把麸子,取“抓福”、“富子”之意。  
过去,女家安排到男家送亲的人,讲究要双不要单,且是有功名的人担任,使男家不敢藐视女家。随后由新娘的近亲如伯、叔、兄、弟或舅舅担任,俗称“男送”,其主要任务是护轿,服侍新娘蓦地出现的不适并向男家订好“归宁”的日子,以便做好准备。现在,“男送”则是婚宴上的首要顾客。  
在轿(车)离开女家后,平度很多地方仍沿袭“泼水”之俗,即由新娘的妈妈将新娘上头时用过的水泼到街上,其意便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行轿行进的路上,新郎、新娘区别坐乘官轿与花轿。途中歇轿歇息时,轿身不可以落地,此时新娘应将上轿前系在腰间铜镜的光面转向婆家方向,意为从此开始在婆家的新生活。  
过去,喜事大于丧事,如迎新吉日偶遇丧事,则暂不成殓,并移尸别处,待喜事完毕后再论丧事。行轿途中如遇官轿,官轿应偃旗息鼓,避让喜轿,官员亦应拱手为礼。如遇发丧之灵柩,谓之“见材”,视为大吉,预示新娘夫妇“白头到老”。假如喜轿与喜轿相遇,由送顾客报知新娘,新娘通过双方送顾客互赠礼物,婚后可当亲戚走动。如路过外祖、姑、姨等所住村庄,应临时歇轿,新娘到亲戚家拜客,受拜者应予压腰钱。  
当轿子回到新郎家的村头时,长鸣三声大号,此时,吹鼓手们抖擞精神,鼓乐齐鸣,细吹细打,高潮迭起。轿夫们则在街道小步挪动、步调变换,快慢相间、抖动轿杆,使花轿上下颠簸,左摇右晃,导致观望者的捧腹喝彩,以向喜主讨要“赏钱”,轿内新娘则头昏脑胀甚者晕轿呕吐,随行的“男送”则紧把轿杆减轻晃动,此举俗称“踏街”。当花轿接近男家门落地前,吹鼓手着力吹响长号,通知喜主来人迎接。  
过去,通婚圈子较小,即使用轿也可当日迎娶。假如路途遥远,新郎要提前几天启程。20世纪80年代后,外出打工、就业者增多,通婚圈子明显扩大,且提前迎亲风俗基本消逝,路途较远的女方通常要提前启程,然后在男家附近找个宾馆或亲戚家住下,等候迎亲。  
4、拜天地  
亦称“拜堂成亲”,是婚礼中最重要、最盛大的仪式。  
当花轿(婚车)来到男家大门口时,鼓乐响起、鞭炮齐鸣,轿(车)门面朝喜神所在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相关人员早已在门口等候。当中,新郎的妈妈抱着两把用红线捆起、红包袱包裹的斧子,新郎的哥哥拿着一个马鞍,另有两位青年女子区别拿着蒸糕和铜钱串。糕应提前蒸熟两盘,在一盘内插上一枚铜钱、一只红枣、一个栗子,冷却后将另一盘扣在共同,用红包袱包起来。  
旧店一带要在家里烧一锅滚水,听说花轿到门,新郎父亲要赶紧用擀面杖在锅里左三圈右三圈搅动,然后把擀面杖担在锅上撑着锅盖,取“蒸蒸日上”之意。  
旧时,新娘下轿前要“烤拖拖”,也叫“迈火盆”,快要一盆燃烧的耕地犁上的旧拖拖放在轿门前,烘烤新娘,也叫“烤性”,即磨炼新娘的性情,以免日后暴烈。至于烤到什么时候,要看吉时定在什么时间。现在,此俗已消逝。  
吉时已到,公公挑起轿帘(打开车门),夹毡人将轿(车)中的喜被和红毡铺在轿(车)下,一人将蒸糕放在轿(车)顶,新娘在“架媒客”的搀扶下、象征性地“顶”着蒸糕下轿(车),然后迈过火盆,稍停站好。这时,手持马鞍者将马鞍放在新娘面前,其他人则将蒸糕、铜钱和斧子放到马鞍上,新娘跨鞍而过,意为“即将来,鞍上去,将来家大业大”。新娘到达街门前,相关人员要继续将马鞍子扣在门槛上,在上面放上糕、斧、钱,新娘要再次跨鞍而过。新娘走进街门后,公公将“门红”摘下,抛到屋顶上,意为“红到顶”。  
古岘一带,婆婆将包好的斧子放在轿(车)下,新娘顶着蒸糕,“踩斧(福)”下轿(车),然后婆婆快速把斧子抢过来,抱到洞房,塞在被下,俗称“抢福”,也为新娘上炕后“坐福”。所以要“抢”,是由于喜斧人皆可抢,抢得慢了可能落入别人之手。  
旧时,新娘进家门要做好“三防”:一防青龙、白虎。要在院门外两侧,竖放两个谷草,上盖红毡,因红色如火,火能驱兽。也有的地方在当中一个谷草上披挂一件小儿上衣,另一个谷草披挂一件小儿下衣。待新娘进入街门后,由两个小孩各拉一个谷草放在堂门两侧,俗称“拉秆草”。二防天马伤人。当新娘进入家门后,要从头上撒过一把草料,以期“调虎离山”。三防“五鬼拦路”。当新人行至当院,要再从头顶撒过一把铜钱,因五鬼爱财,见财即可饶人。现在,“三防”已基本消逝,尽管也有摆谷草、撒五谷、撒麦秸者,但多改为“天女散花”,即由专人向新娘抛洒五彩纸花,有的还伴唱:“五彩花是幸福花,欢迎新娘到婆家。今天走上幸福路,夫妻恩爱到白发”。  
新娘下轿(车)后仍不可以沾地,需要“倒毡”。“倒毡”要先将轿(车)中的喜被铺在轿门前,接着是红毡,后来是红席,两人一组来回往前倒,让新娘踩着前行,直至拜天地供桌旁。倒毡时,主事者念叨“先铺被厚顿顿,踏(zha)席踏毡抱儿孙”。  
新郎新娘到达拜天地供桌旁,盛大的“拜天地”仪式正式开始。供桌坐南面北(或坐北朝南),桌面左右两侧各摆六只大喜饽饽,正中摆猪头、公鸡、鲤鱼、豆腐、苹果五样供品。前中央摆香炉、烛台和3只酒盅,后中央摆两个茶碗、两双筷子。拜天地前,首先由喜主点燃两支红烛、烧三路香、三打纸、浇奠水酒3杯,行跪拜礼三叩首。通常是公公燃烛,婆婆点香。婆婆燃香后,交给儿媳,儿媳行礼上香,这叫“香火传递”。也有很多地方还要为新郎打开“长命锁”,意为新郎从此长大成人。之后,由司礼或证婚人引导新郎新娘行拜堂大礼,其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拜天地的祝辞是:拜天地,迎喜神,喜神进了x家门。一拜天地之灵气,三生石上有姻缘;二拜日月之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她;三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  
拜高堂的祝辞是: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一行礼,养育之恩永不忘;再行礼,骨肉情深似海洋;三行礼,父母身体更健康。然后,新郎端杯,新娘敬茶,且要口中有词,父母通常要给红包。  
夫妻对拜的祝辞是:哥哥妹妹情意长,似乎流水日夜想;山盟海誓定终身,夫妻互拜赛鸳鸯。一行礼,头碰头,幸福美满到白头;再行礼,鼻碰鼻,互帮互助互勉励;三行礼,唇碰唇,早生贵子乐开怀。  
灰埠、崔家集一带,新郎新娘“拜天地”时要在供桌的腿上拴一只火红公鸡,掐破鸡冠,将鸡血抹到新郎新娘的手上,以避凶邪。灰埠一带还要将一把新扫炕笤帚扔到屋顶上,假如笤帚把朝下,预示生男孩,朝上生女孩,横着则生龙凤胎。  
5、入洞房  
新郎、新娘拜罢天地即入洞房。当新娘走到堂门时,公公用秤杆或尺子将新娘头上的“蒙头袱子”迅即挑起,抛到屋顶上。午饭后将屋顶上的“门红”和“红盖头”一并取下。入堂屋大门时,新娘要抱“篗(yue)子”(一种缠线用具),篗子里插一杆带戥盘的秤,秤杆上要裹1—2尺红布,挂一面铜镜,意为早生贵子、称心如意。若是再婚妇女,则不可以抱篗子,而是夹盒子,有“大闺女抱篗子,孝妇老婆夹盒子”的说法。  
来到炕下,新娘要在“架媒客”的搀扶下,站到提前准备好的升和糕上,由大伯哥将其“抄”到炕上,意喻脚踏金砖,步步高升。旧时,大伯哥和弟媳妇受限较多,不但不可以肢肤接触,不可以进弟媳屋,平日言语也很少,唯“抄炕”和“闹房”时例外。古岘、城关一带的新郎进堂门后还要吃饽饽,即用两块蒸饼夹着一块熟肉,给新郎咬一口,主事人伴唱:“大口咬饽饽,儿女一拖摞”。  
新娘上炕后,喜主将蒸糕放在升里,拿到炕头上。将红纸包裹的两块红砖用红线捆上两双筷子,放到临街门楼或照壁上。然后,新娘按规定方向“坐时辰”,新郎扒“旺姓饭”。  
“坐时辰”前,中庄一带有“转炕”习俗,即让新娘坐在喜被上,他人扯着被子,左右各转三圈,且接连不断念道:“转得早,过得好”、“转得好,生个小”。  
“坐时辰”时,李园一带未出嫁的大姑姐不可以和新娘见面,且当年不可以在自我家过年。  
平度多数地区的“旺姓饭”为两碗大米饭,各放一个栗子一个红枣,由女傧相端给新娘闻一闻,扒给新郎吃。意为让新娘记住饭的滋味,以后照此做给丈夫吃。  
南村一带对此比较讲究,须提前请村内王姓女子为喜主擀两碗面条,并在碗内放置栗子枣和两个鸡蛋,结婚当日,托木盘子送到喜主家里。新娘、新郎上炕后,盘腿坐在窗前,由王姓女子给扒“旺姓饭”。扒饭用的筷子是从新娘家里带来的(这双筷子晚上还要在吃合卺饭时使用)。扒饭前,要先撕破新封的窗纸,将两只碗内的栗子和枣用筷子夹着从窗棂里抛出,然后端着面条向新娘“照亮”(即象征性的)一下,新郎则吃上一口。此时,事先安排在窗外的男童大声吆喝“生不生”,炕上的陪客大声回复“生”。  
古岘一带则是上4个碗、4双筷子,当中两碗面条、两碗大米,每个碗里各放一个栗子、一个枣。扒饭时,第一碗先给新娘扒个栗子、吃点大米,然后给新郎扒个枣、吃点大米;第二碗,先给新娘扒个枣、吃点大米,再给新郎扒个栗子、吃点大米;第三碗,先给新娘扒个栗子、吃点面条,再给新郎扒个枣、吃点面条;第四碗,先给新娘扒个枣、吃点面条,再给新郎扒个栗子、吃点面条,意为“早立子,情绵绵,继世长”。  
6、婚宴  
平度俗称“做(zou)事”,是婚礼的重要内容。平度在婚礼上对男方前来贺喜的顾客称“望喜的”,对女方前来送亲的顾客称“送客”。凡“望喜的”要带礼品,均登记入账。旧时带小麦,现在送现金。日前通常城里200元、乡下100元。“送客”不带礼品,因礼品已纳入新娘嫁妆。  
婚宴准备婚礼当天,一家本当的人员要共同帮着喜主忙活。过去,平度民间婚宴没有特意地方,经常找几间空暇房屋,从街坊邻居家暂时借用桌椅条凳与盘碗杯盅等,厨师也是从村里暂时找人。婚宴期间在天井设炉烧水。喜主要提前几天赶大集购买蔬菜与食品。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到饭店办喜宴者越来越增多。乡村则出现了特意为结婚喜宴服务的酒店、公司及个人,通常是喜主准备烟酒糖茶和鱼肉蔬菜,其他如厨师、碗筷、桌椅条凳、酒具茶具、水炉等一律由服务方提供,很受喜主欢迎。  
婚宴菜肴新婚宴席上的菜肴是有定数的,且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不可以乱上。婚宴开席前先上“茶食”(由各种小饼干、糖果、糕点等拼成通常为四盘),喝茶吃点心。然后,再上8—12个“冷荤碟”,称“压桌碟”(主要由熟“猪下货”切制而成)。正式开席后,平度旧时要上“十大碗”,现在通常上12、16或18道菜,并且多数地方讲究先上“鸡”,最终上“鱼”,名曰:“鸡打头,鱼扫尾”,意思是开头吉利、后有余富,唯古岘一带讲究“头鸡二鱼三糊蛋,最终一道活菜盘”,鱼是第二道菜,最终一道是凉拌的“活菜”(新鲜蔬菜),一旦看到“活菜”,顾客就要止壶吃饭了。  
平度乡村婚宴都讲究“两道子饭”,即半下午时要歇息几十分钟,然后重新入席吃喝,直到日落西山、烟筒冒烟时方能结束。头道饭结束时,通常吃水饺,也有吃“脂包”(一种用面、糖、猪大油、炒过捣碎的花生、芝麻制作的点心)的。二道饭结束时,吃喜饽饽,即“望喜”时亲戚朋友送来盖有粉红“囍”字的3斤8两一只的大饽饽,并将其切片蒸透后,用新柳条箢篼拐到席上供顾客食用。上鸡和鱼时,鸡要整鸡且是火红公鸡,不可以剁成块;鱼以鲤鱼最为经常见到,鲅鱼(大泽山一带例外)、刀鱼等无鳞鱼不可以上喜宴。肉类以猪肉为主,不上狗肉。婚宴上标志性的菜肴还有四喜丸子、红焖肘子、喜饼、八宝莲子汤、大虾等。  
民间对婚宴菜肴的丰盛如否,经常用“厚”、“薄”来衡量。所谓“席厚”,平常为大肉大鱼吃不了;所谓“薄席”,则多指鱼肉或菜碟的数量偏少。  
90年代以前,婚宴菜肴的数量、套数基本不变,只是比过去有所丰盛。进入21世纪,较为珍贵的海参、鲍鱼、螃蟹、对虾等已走上餐桌。婚宴上所邀顾客的范围也接连不断扩大,已慢慢由本族家人与亲戚,扩展为同学、同事、战友、朋友等。宴席一摆十几桌、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婚宴标准也由原来的每人几十元慢慢提高到上百元。  
婚宴礼仪婚宴很讲究座次,安排不当,或会伤情。通常按上尊下卑、左大右小、男女分开安排。席桌平常用八仙方桌,每桌8人。席间由陪客带领顾客喝酒吃菜,通常要集中一个菜盘一块儿吃,不可以随便乱吃。菜盘不可以吃光,要在下一道菜上来时换下,送给席下的人吃。酒过三巡可划拳行令,创造婚宴欢乐气氛。婚宴上打碎了杯盏,不可以埋怨,要称“响席了”。  
旧时,平度婚宴以“男送”为最重要顾客,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作陪。假如“男送”不辞壶,宴席不可以散。所以,席间陪客要尽可能让“男送”多喝酒。假如“男送”喝不够酒,喜主会被认为严重失礼,女家或找男家的不是。因此,很多喜主事前就要特意找几个酒量大的人陪酒。婚宴结束后,“男送”要到洞房去看看,当着新娘的面同婆婆或婆婆的代理人说“客气话”:“承蒙盛情招待,非常感谢”。婆婆谦词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男送”说:“儿童娇生惯养,请多包涵”。婆婆说:“都一家人了,会当闺女一样看待”。然后,喜主要再次设宴,请“男送”喝上马3杯酒。  
现在,在通常农家当中,“男送”仍是婚宴的主角。但在一些城市的婚宴上,则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成了主角。  
旧时,新娘不参加婚宴,而是由娘家女客与架媳妇的陪同,在洞房的炕上吃饭,俗称“开口饭”。现在多不讲究。  
当今的婚宴礼仪通常都请婚庆公司操办,有特意的主持人。喜主要提前10天左右发请柬,写明举行婚宴的地点和时间。邀请入宴的时间通常要带“7”、带“8”,如中午是11点48分,晚上是5点17分等,真正举办的时间通常在12点18分和6点18分,当中附有“起”、“发”、“要儿”等寓意。  
宴会开始前,要在餐桌放置喜烟、喜糖、瓶装白酒、葡萄酒、啤酒、饮料以及赴宴人员名单等,有的还播放新郎新娘婚纱电子相册或结婚视频。吉时一到,鞭炮齐鸣,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主持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婚宴大厅,然后进行互戴定情信物、献花或拥抱感谢父母、单位领造成贺辞、父亲致酬谢词、新郎新娘往香槟塔里倒香槟等仪式,最终由主持人宣布婚宴正式开始。  
席间,父母要带领新郎新娘到各桌敬“认亲酒”或酬谢酒。新郎新娘的同辈好友则多在宴席上出题目“嘻闹新人”,类似于家中的“闹房”。喜宴通常连续一个小时左右。散席时,喜主在宴会厅出口处一直宾话别并分发喜糖。  
当今的酒店婚宴通常是在家里拜完天地后才举办,有的则是在外地举办完婚礼以后再在酒店举行。旧时,女方父母不参加男方婚宴,男方父母也不参加女方宴席,现在更多的家庭已共同参加、不再讲究。在酒店举行婚宴的也不再单是男方家庭,很多女方家庭往往也都照此办理,还有男女双方合办的。  
7、闹房  
俗话说“进门三天无大小”。婚日当晚,灯火长明,彻夜不熄,婚房内挤满了闹房的男女老少。平度乡俗认为,新婚喜日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假如人少不热闹,喜主会被认为人缘不好。所以,闹房时即使常有一小部分人的一些过分之举,使新郎新娘倍受捉弄、哭笑不得,却不可以翻脸恼怒。  
平度闹房总的还不离大体。有的要求新郎新娘学猫叫、狗叫、猪叫、母鸡下蛋;有的要求动作表演,如“大海捞针”:将针放在水盆里,要求用嘴将针捞出来;如“摘星星”:将苹果吊在高处,要求小两口同时把苹果啃下来;如“按电铃”:要求新郎用手按住新娘奶头,要她发出电铃般声响等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一直要闹到深夜。  
8、喝“合婚酒”  
也称喝“交杯酒”、吃“合卺饭”,平度通常在“闹房”结束后进行。喝酒时备几个凉菜和茶食,新娘从袖筒里拿出糖果,叫“添碟子”。然后,新婚夫妇在炕上交杯而饮(新娘通常不喝)。灰埠一带此时要上两条鲤鱼和一盘凉粉儿。新娘翻鲤鱼,且要边翻边唱:“红筷子翻鲤鱼,俺倘个好女婿”。新郎挑凉粉儿,也要边挑边唱:“红筷子挑凉粉儿,俺倘个好娘们儿”。喝完酒,新郎新娘吃迎亲时带回的饺子,俗称“随身饭”。城东一小部分地方的新郎新娘在喝“合婚酒”时还有“抢茶壶”的习俗,说是谁先抢到了茶壶,婚后谁就当家。  
9、扒灶灰  
俗称“扒灰”。旧时新婚二日早晨,新娘要先给公婆及长辈叩头请安。请安后,婆婆交给她一把掏灰耙让其掏灰三次,每掏一次婆婆在旁边念叨一遍:“一掏金,二掏银,三掏骡马成了群。”此俗意为儿媳从此接过持家重任。事前,婆婆在里面放上钱,儿媳扒出后自得。然后,婆婆从厨顶上拿下女方发付的箱子,将钥匙交给儿媳,儿媳打开后,将里面盛放的两家的“压箱钱”归己。南村一带的一些家庭则在四日早晨“扒灰”。  
10、送小饭  
也是二日早晨,男家本族及相好的街坊邻居要向喜主送“小饭”,小饭平常是暂时包的饺子20只或新擀的面条2斤,用方盒子送往喜主家。饺子通常为素馅,喜主将收到的小饭煮给帮忙者吃。  
11、叫二日  
也叫“搬二日”、“接闺女”。通常接近晌午的时候,新娘家要派人带礼品到新郎家,将新娘、新郎(也有新郎不随行的)共同接到女方家,新郎上门“拜丈人”,俗称“叫二日”。新娘穿粉红上衣、粉红鞋,坐车或骑驴回娘家。至此,由女婿这个外姓人陪同闺女回家,女儿的社会角色得到彻底转换。  
接闺女时,通常还由担当过“男送”的人员去接。新郎家要摆宴席款待顾客。平度多数仍要日落西山、烟囱冒烟后才可以送客,以示男家懂礼、热情。晚上,女家喝“回门酒”,最终吃饺子,称“进门抓宝”。大泽山一带是上午接回,中午由新娘家盛大设宴,并邀本家亲戚朋友参加。  
晚饭后,新娘与伙伴、姐妹们欢聚一堂,取闹嬉戏。随行而来的新郎不可以和新娘同房,要到别的房间或别的人家上宿。  
新郎新娘到女家后,当晚的喜炕不可以没人,公公要在上面枕着木墩子睡觉,叫“枕墩子,抱孙子”。不只这么,以后凡新郎新娘都不在家,婆婆则要安排新郎的弟弟、妹妹轮着在喜炕上睡觉,不可以落空,俗称“望炕”。  
12、送三日  
婚后第三天是婚礼的最终一天。上午,由新娘的叔伯、兄弟抬着装有饽饽、肉、鱼、点心等物的食盒,将新娘送回婆家。男方设宴招待。  
送三日时通常要挑选带“九”、带“八”的日子,这叫“三日带九,两头都有;三日带八,两头都发”。  
回家后,新娘与新郎共同上坟祭祖,用红纸压坟顶,之后到本族长辈各家磕喜头,并分给每家一只喜饽饽,长辈要为新媳妇分磕头钱。中午,一家本当的近便人请新媳妇到家里吃饭,俗称“请新媳妇”,以示家族亲切和睦。  
“请新媳妇”不但在三日上要请,在第一年的正月里也要请。正月里,请新媳妇的范围已不限于一家本当,而是本村中关系较好的都要请。不但要请新媳妇,正月里女方的一家本当及要好街坊还要请新女婿。古岘一带是六日上“叫媳妇”,喜主对“叫媳妇”的家庭,要设宴回请,称“回桌子”。其他地方是“有你有我”,不再单独“回桌子”。  
新郎新娘除三日要到自家祖坟祭祖外,四日还要到新郎姥娘家上坟,五日到公公姥娘家上坟,叫“三辈不忘姥娘门”。祭时,皆用红纸压坟顶。  
三日晚上,南村一带闹媳妇游戏再掀高潮。节目有“滚墩子”、煮栗子等。滚墩子,是在新房炕上,由青年男女将一只木头墩子,对准盘坐在炕上的新娘子,滚动碰撞其身,并在滚动的同时念叨:“滚墩子,滚墩子,明年抱孙子”。还有,要将婚礼时放置在各处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收拾煮熟后,一并盛在茶盘内供闹房者食用。  
13、其他礼俗  
三日之后,婚礼尽管结束,但相关婚姻的风俗却仍有许多。  
旧时,女子结婚后的第一年,除了过年、打春、清明、中秋、腊八、辞灶以及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节气、节日外,其余时间要全在娘家居住。在回婆家过节时,新媳妇要带“上炕礼”,亦称“提喜儿”,主要有鸡蛋、花生、瓜果、点心、糖果等,送给婆家老小享用。灰埠一带的这种风俗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方渐消逝。  
婚后七日或八日,新娘要再回娘家,俗称“叫九”或“住九”,就是在娘家住九天或“双九”18天。期满,由女方家的嫂子、姊妹和其他弟兄,抬食盒再将新娘送回。通常家庭经过这段时间的宴请款待,此时的食品已所剩不多,抬食盒经常是种形式,故有“抬着食盒溜街走,不知食盒有没有;抬着食盒溜街转,做做样子给人看”的俗语。新娘要向公公、婆婆、大伯哥、小叔子、小姑子等赠送鞋帽、衣物、荷包、粉袋等,俗称“散针线”,受者要给钱。旧时的鞋子,一年四季全凭手工制作,因为制作难、人员多,新媳妇要吃很多苦头,故有“好做的媳妇难做的鞋”之说。荷包多是新娘提前用绸子与布料双层缝制的“烟袋荷包”。“粉袋”则是妇女做衣时弹线用的一种物品。两种吉祥物品,做工精致秀美,通常要各缝8-10只。现在,鞋帽、衣物基本是买来相送,自做者很少。荷包、粉袋已基本无人再送。  
正月里走丈母家也有固定的日子。旧时,平度多讲究“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走丈母”。现在,平南多是初三,平北多是初六。  
旧时,平度西北乡因靠海较近,有给丈人送鱼习俗。当中,灰埠、新河一带每年要送两次鱼,一次是正月里送开凌梭,一次是五月一日前后送鲅鱼。旧有“闺女是娘的小棉袄,女婿是丈人的鱼篓子”之说,也有女婿因负担过重发出的“拉大锯、扯大锯,割倒恁姥娘的大槐树,捞干饭、炖鲅鱼,撑死恁姥娘个老大驴”的无奈和不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一习俗得到了快速蔓延。不但西北乡送,全市城乡都开始在五月一日前后送起了鲅鱼;不但要送丈人,姑家、姨家、舅家也要送。  
1947年前,南村一带有“拜宗”的习俗,即当年结婚的新郎要在来年正月初一的早晨,到异姓的祠堂里拜“影”(悬挂的宗谱),问过年好,磕四个头,以示团结和睦。1947年后,逐一消逝。  
农耕社会的生产方法还使平度很多地方构成了“入了伏,挂了锄,新鲜女婿看丈母”的习俗,即在伏季农活较为闲散时,新女婿要打点礼品到丈人家看看或住上几天。  
【四】特殊婚姻  
1、倒插门  
亦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男到女家从妻居住的婚姻形式。婚礼通常在女家举行。旧时入赘者多受卑视,不但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比较低下,其子女还要从妻改换姓氏,三代后才可以复姓归宗。入赘者家庭多为家中多子,无力娶妻,男方父母经常是迫不得已才让儿子挑选入赘。招赘的家庭平常是有女无儿,招个女婿为其养老送终。20世纪80年代后,入赘遭卑视现象慢慢好转,并且招赘家庭还可享受“二胎”生育政策。  
2、改嫁  
指寡妇或离婚妇女再嫁。旧时妇女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制的禁锢下,改嫁之事倍受人们的卑视与阻止,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改嫁之举。改嫁时,亲友通常不予祝贺,并且多在夜里进行,不放鞭炮,走偏门或后门抑或越墙而出。离家前,须到已故丈夫的坟上烧“离别纸”,并将自我穿过的衣物埋进坟里,一则表达夫妻情意,二则安慰死者灵魂,幸免干扰。离家时,不直接从娘家走,而要借用神庙、祠堂或旅馆启程。上炕时,还要“拜炕”,意在请求新丈夫的前妻“让炕”。改嫁后三日内,不可以到有喜事的人家,以免冲喜等等。建国后,妇女改嫁,光明正大,传统的改嫁习俗一扫而光。  
3、阴婚  
俗称“阴亲”,亦称“结鬼亲”,是一种为死人缔结婚事的婚嫁形式。没结婚的男青年死后,旧时不可以入祖坟,也无人继承财产,无人奉祀灵位,于是死者家长就请“鬼媒人”,寻一新近亡故的未婚女子与死者结为鬼亲。冥婚也需双方家长议定,经过一定的阴婚形式,正式结为姻亲。举办婚礼时,男方用棺去女方家迁尸,抬牌位。男方家晚辈男童抱牌位举办婚礼,然后将女棺合葬于男墓内。女棺通常要漆成红色。有的婚礼则直接在墓地举办。结为冥婚后,双方来往如同正常婚姻。此俗虽延续至今,但已大大降低。  
4、买卖婚  
即男子用钱将女子买回家作妻、作妾。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就已明令禁止买卖婚姻,此俗曾得到较好遏制,但改革开放后又死灰复燃。  
5、指腹婚即两家关系很好,在同时怀孕的情况下,约定若生后是一男一女,即结为儿女亲,不许反悔,这在平度民间数量很少。  
6、童养媳  
家有男孩,抱养家贫女孩作“童养媳”,等到适龄时结婚。这种婚姻形式,带有很大的剥削性和强迫性,使贫女提早失去母爱,且在童养期里,往往受到婆母虐待。20世纪50年代以后,慢慢绝迹。  
7、换亲  
这种婚姻形式通常在两个都娶不起媳妇的家庭进行。甲方将自我的闺女嫁给乙方的儿子,乙方将自我的闺女嫁给甲方的儿子,两方互将闺女换成媳妇。这种婚姻主要为节约资财,不顾儿女心愿,往往导致家庭不幸。还有一种换亲方法叫“串亲”,即甲家闺女给乙家,乙家闺女给丙家,丙家闺女给甲家。建国后,此俗慢慢消逝。  
8、小女婿婚过去,有钱人家为了急于用人或早盼嗣后,给自我儿子娶个大媳妇,现已绝迹。  
9、大女婿婚旧社会,富有之家除正配外,还要纳妾,构成大夫小妾现象,此俗在建国后绝迹。  
10、转房婚即兄死嫂嫁于弟,或弟死妻嫁于兄,这对所遗子女有好处,通常不会受到虐待。这种婚姻形式尽管不多,但今天仍然存在。  
11、续亲即姐死,妹嫁于姐夫,主要也是为了很好地照料儿童。  
12、老年再婚  
是20世纪80年代后自发构成的一种新的婚姻形态。旧时,年近花甲丧偶的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宁可孤独终身,也不肯再婚。跟随社会的发展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接连不断更新,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丧偶双方为了彼此照应,自愿结合,重新组织新的家庭。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老年丧偶者中,出现了一种娶年轻女人现象。有的夫妻相差30多岁,属老夫少妻,当中多数女人是看重男方的经济条件而结婚的。平度的老年再婚在机关干部、教师和职工中居多,乡村尚不多见。  
13、离婚  
即双方因感情不和、财产纠纷、一方不忠等因素,经调解无效,依法解除婚姻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  
14、复婚  
即离婚双方再次结婚。它也反映了婚姻观念的变革,那就是给双方一个悔过的机会,然后重归于好,这与以前“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婚姻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15、姘居俗称轧(ga)合婚,即旧时未行婚礼、新时未经登记却长期同居的事实婚姻  
八、平度名人  
于军  
张合仪  
郭梦泽  
李辉  
谭竹洲  
白忠耀  
侯建军  
马学礼  
梁天柱  
李丙令  
侯锋  
刘谦初  
罗竹风  
冷溶  
王海波  
王海  
李进民  
陈辉亭  
康成元  
姜宜资  
任成深  
高京政  
于志坚  
李淑芳  
九、平度饮食习俗  
1、热拌凉  
热拌凉是一道美食,主要食物是黄瓜,凉皮,西红柿,鸡蛋饼,黑木耳,豆腐皮,肉丝,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平度市的一款招牌菜,据说仅仅有在平度才可以点到这款菜。  
2、店子火烧  
店子火烧平度的一大特色,在店子镇,差不多每家都会制作火烧,有红糖馅、肉馅,但是最受人们青睐的还是原味火烧,外壳香气扑鼻,一出炉就被抢空。  
3、南村脂渣  
脂渣也是南村一大特色,南村盛产脂渣,而且特别是以“洪兰”最为著名,是精制提炼过的脂渣,轻轻一口下去,嘴里回味无穷,满嘴飘香,精制包装的脂渣也被远销外地,为平度的一大特色美食。  
4、腊杆子烧鸡  
腊杆子烧鸡炮制程序完备,配料精细华贵。严格精选茁壮的自然柴鸡,用料中添配人参、豆蔻、桂皮等各种中药, 采纳独特工艺进行腌制,腌制透彻,火候独到,成品滋味鲜美,受到人民的爱慕。  
5、平度香肠  
香肠差不多平度家家都会灌制,但是要调出好口味可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所以灌制香肠最关键的还是配料,就单拿一种口味来说。猪肉10斤(切成长条状),食盐100克,白糖150-200克,5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200克(分两次加入),大葱块(酿制时取出),姜汁(灌肠时加入),将原料用力搅拌、摔打,有助于更入味,腌制一晚上即可灌制,灌制后,放在阴凉处晾一天就可以吃,一星期后食用最佳。  
6、马家沟芹菜马家沟芹菜属于山东省著名的特色之一,距离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独特的种植技术和生态环境上长出来的芹菜不但叶绿茎黄,空心无筋,鲜嫩酥脆,滋味鲜美,并且附有丰富的钙,铁,胡萝卜素等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它还能降压排毒,养颜保健。  
7、大泽山葡萄  
驰名中外的大泽山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即引进繁育。唐朝时,唐太宗快要当地的"龙眼"葡萄赐名为"狮子眼",到元代初具规模。1984年,大泽山镇即建成以葡萄种植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镇,现种植面积已达2000公顷,年总产25000吨左右。  
8、云山樱桃  
云山镇盛产樱桃,每年夏初,就看到一颗颗透红、橙黄的樱桃,它是平度人非常喜欢吃的水果,甜而不腻,清爽津口,看着就逐渐地食欲,让人想吃,而且肉多也非常好吃,很过瘾。  
十、平度著名景点  
(一)茶山风景区  
青岛茶山风景区座落于平度市城北20公里,北接大泽,东邻崮山,最高峰海拔560米。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茶山旅游景区于2004年开始开发,现已初具规模。“山石、山泉、山花、山寺”是茶山的主题。2010年七月九日经国家旅游局审批茶山为4A级旅游景区。   
从我们所在位置(景点入口)到茶山寺(又名般若寺)会陆续经过迎景区,自然风光区(野外拓展区),佛教文化区三个游览区。迎景区主要是人文景观,包括关公庙、水上乐园、滴水观音、动物园、茶山广场等,同时我们在这一景区里还能够欣赏到自然山体象形景观卧佛山、济公醉卧和点将台(又名拴马桩)等。自然景观区(野外拓展区)从神茶题字处到千丝瀑景点处,全长900米左右。溪流沿着长长的深山峡谷,弯弯曲曲,时急时缓,时聚时散,奔腾而下。比比皆是的象形山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木栈道依山而建,栈道下水流潺潺。沿路有狮子峰、龟兔赛跑、将军石、犬塔忠魂、大肚弥勒等天然象形石景观。木栈道和主干道之间有供拓展用的拓展器材,在这您能够大显身手。佛教文化区从观照亭到般若寺,般若寺依山而建,佛是弥勒佛,后有山茶峰。主要的景点有上品石、状元峨冠、状元井、金蟾朝圣(望空)、三生石等。  
下面请尾随我共同去游览漂亮的茶山。  
[仿长城]  
现在我们来到了景区入口,大家看这段长城是仿嘉峪关建造的,传说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宁戚领兵来到此地,见这里四面环山,进可出其不意,内可戌兵操练,是屯兵戍军的好地方,于是便在这里驻扎下来,在山口建了用于防守用的长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城是在原遗址上修建而成的。  
[茶山缘]  
一进茶山,大家肯定会问茶山有茶吗?为何叫茶山呢?请大家看这块石刻,上面所书是《茶山缘》,为中国海洋大学丁玉柱教授撰写。全文共128个字,推荐了我们茶山的由来。我先给大家读一下:“天柱东南,泽山之阳。王母巡游,植茶山冈。三茶合围,高逾数丈。山民沉疴,求茶祛恙。歹人觊觎,灵蛇守防。雌蛇回家不幸刃剖肚腹之下,恶徒利刃原来密伏蛇道之上。雄蛇为妻敷茶疗伤,茶神显灵护生回阳。叹人心恶贪,怜茶树无双,王母灵蛇拔树去,其根化为三茶峰。念吾乡民祈愿,仙赐茶籽再生。众生得福,茶山成名。”  
茶山原名叫东山,是块风水宝地,得到西王母的青睐,西王母派了山神化作道士在这里建立了寺庙,也就是现在般若寺旧址。还在“状元井”边上栽种了三颗茶苗,茶苗得到了天地精华和茶山泉水的滋养后,枝繁叶茂,高度比一般茶树高出数倍,茎干要几个人才可以抱住,茶树的树荫就有数十亩地,是天下一大奇观;茶叶的香味很浓郁,茶山的溪水也清冽甘甜,茶叶顺着溪流而下,茶香四溢,闻香味者身体健康,饮茶水者耳聪目明,所以远近都称好,口碑也非常好,所以东山改为“茶山”。但是这茶树的神奇导致了歹人的觊觎,想把茶树占为己有。茶树有灵蛇守护,歹人在蛇饮水的路上倒插利刃,毫无察觉的雌蛇不幸腹部被利刃划开,雄蛇用茶末为它的妻子疗伤,茶神显灵救了雌蛇。雄蛇感觉人心恶且贪,怜惜茶树会受到伤害,灵蛇就拔去了三棵茶树,但茶树的根部就化作了三茶峰,一会儿我们就会看到主峰——三茶峰的雄姿。  
[关公庙]  
关羽字云长,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看重,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随后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最终-为“盖天古佛”。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关公的形象渐趋完美,他“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关公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上下共仰。在此建立关公庙是期望关公能守护茶山,保佑我们每一位来茶山观光休闲的顾客都平平安安。  
[水上乐园]  
现在大家看到桥下这一片是水上乐园,大大的紫砂茶壶是茶山的象征,竹子做成的连接能够把茶壶里的水引到小岛上的水井里。右边这个微拱的用七根树干作为桥墩的桥,名为心远桥,源于陶渊明《饮酒》诗文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宁静致远,茶山人愿以此景带您远离城市喧嚣,还您一份宁静祥和的休闲天堂。下面的回廊为人工雕琢,水流直下给回廊装点了漂亮的水帘,远观水雾飘渺,由此得名“梦幻迷雾”。大家能够在水帘洞中休闲赏景,别有一番风韵哦。  
景点位置  
山东青岛平度市店子镇茶山风景区  
(二)高氏庄园  
高氏庄园座落于“中国葡萄之乡”——大泽山,北临碧波荡漾的泽山湖,是一处集葡萄采摘、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有机生态农业观光园。  
为更快的发展高端农业和乡村旅游,高氏庄园将加快庄园景点、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营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发展高端产品——高氏庄园牌有机葡萄  
大泽山“高氏庄园牌有机葡萄”是公司的主要品牌。公司为保证产品质量,特实行标准化治理,建立葡萄产前产后各环节生产技术规程,操纵葡萄产量,亩产是一般葡萄产量的1/3或者1/5。  
高氏庄园盛产的葡萄从不使用所有的化肥和农药。供给葡萄的有机肥料的成分包括草粉、玉米、豆粕、新鲜鱼粉、葡萄籽、经过发酵的牛奶;防治病虫害是 采纳生物、植物、矿物和物理方法。  
能够这样说:高氏庄园里的葡萄是吃着草、吃着粮食、吃着水果、吃着海鲜、喝着牛奶长大的。  
发展葡萄品尝区、葡萄酒品尝区、自由采摘区、青少年游乐区,让游客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在生机盎然的绿色葡萄架下,品尝着酸甜可口的葡萄,喝着鲜美的葡萄汁,亲手采摘着自我的胜利果实,心情肯定是不言而喻,其乐无穷!  
发展生态农家宴,提高旅游迎接招待能力  
高氏庄园的农家宴以绿色有机健康为服务主旨。农家宴中的鸡鸭鱼肉蛋,油和蔬菜都是庄园里土生土长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原生态的地地道道的农家宴。高氏庄园二楼设有雅间,三楼是大型宴会大厅。高氏庄园的婚宴大厅浪漫优雅,可以同时接待380人用餐,在这里举行婚宴,还可享受到每桌获赠的红葡萄酒。优美的环境,甘甜的葡萄酒,绿色生态的地方,会成为您理想的挑选。为提高旅游迎接招待能力,庄园还推出农家宴自助餐。让消费者中意,让消费者吃出健康。  
“原始、生态、美满、自然”是高氏庄园的经营理念,“有机、健康、慢生活”是高氏庄园的心灵导语。  
自开园以来公司连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青岛市著名商标”、“AAA级诚信企业”、“文明单位”、“优秀民营企业”、“旅游定点单位”、“葡萄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平度市科学技术协会”“农家乐”,“市旅游服务定点单位”,“青岛市乡村旅游特色点”,“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  
(三)东北山红色旅游景区  
青岛东北山红色旅游景区辖中共平度“一大”会址及文化园、中共平度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红色旅游景点。该区域作为平度党组织的发源地,每个景点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见证过去的历史文字、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文物,结合现代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展示了平度党组织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该区域是平度革命的历史坐标,景区既明显革命历史的内涵,又展现了新时期经济发展带给景区的新震撼。中共平度“一大”会址、中共平度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现为平度市级文物爱护单位、青岛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地址  
平度市旧店镇  
(四)小东山景区  
小东山景区座落于平度市旧店镇驻地,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景区依山临水、地理环境优越,全年日照充足,气候湿润。集果品种植、采摘、观赏性林木种植、垂钓、观光农业开发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拥有特色美食部落、浪漫花海婚纱摄影基地、滑草场别样体验等多样化功效区,是青岛市郊旅游,周末度假体验生态的理想地方。  
景区地址  
平度市旧店镇驻地北1.5公里处  
(五)青岛葡萄大观园  
青岛葡萄大观园隶属于山东省鲜食葡萄研究所,集科研、生产、推广、服务于一体,是国家葡萄产业体系首批示范点。主要经营葡萄新品种的哺育、引进、示范、推广;葡萄生产栽培技术和产后处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葡萄园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下设农科园艺场、葡萄大观园、葡萄育种场、新品种资源圃、工业新区葡萄示范园和苗圃场等。  
景区地址  
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山东省鲜食葡萄研究所  
(六)文王山风景区  
青岛文王山风景区座落于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092县道北,文王山历史悠久,秦始皇当年东巡路过此处,文武官员在此扎营,文官在东山扎营,武官在西山扎营,文王山和武王山由此得名。文王山风景区内既有四季常青的绿色景致,又有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再加上古树、奇花、异草、珍禽,置身当中,流连忘返。景区拥有动物表演、七彩滑道、真人CS、蒙古部落、聊斋城、夜晚灯光秀等看点。  
景区地址  
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092县道北  
(七)蓝树谷青少年世博园  
蓝树谷·全国青少年社会职业体验中心(蓝树谷青少年世博园)为全国最大的青少年综合体验项目,获得国家相关部委授予的“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山东省科协授予的“山东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获得青岛市相关部门授予的“青岛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青岛市国防教育基地”、“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该项目为青岛市2011年、2013年、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为山东省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2680亩,建筑规模达85万平方米,估计年迎接招待旅客能力1500万人次,能够带动附近周围旅游产业实现400亿元效益。  
蓝树谷共设有57个主题场馆、国防教育基地、百草园、农牧业综合示范区、15年一贯制综合学校、配套功效区(玩具城堡、大型停车场)等项目,其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社会大百科全书。“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青岛蓝树谷文化传媒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中华民族未来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以独当一面的精神立足中国素质教育事业巅峰,未来将不遗余力地踊跃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自我的奉献。  
(八)三合山风景区  
三合山,座落于平度城西35公里处的胶莱河东岸、309国道南侧。古称三户山,海拔100余米,因由三座东西向连接而又各自独立的山峰组成而得名。  
三合山海拔尽管不是很高,但在平西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之上,显得非常醒目而特出。三座山峰以中间一座最高,最西一座山峰最长,由于各山长度不一,所以最佳观测点在东北距离约有七八公里的辛安西北部的丘陵之上,在此观望,三座山峰峰姿最佳,匀称而美。三座山峰各有特色:最东者多石多树木,中间者最高,最西者最雄壮宽阔。清明时节,周围村民多到山上登高览胜,人数众多,漫山遍野,亦可谓一方胜事。三合山古迹较多。原有汉代祠院,据《汉书》载,为汉武帝所立,惜已毁灭多年。山上原有玉皇殿、老母庙、朝三亭、佛爷庙等建筑,工艺精细,较为壮观,现已无存。自然景观主要有石门、云磨眼、羊奶泉、玉石坑、牵马胡同、仙人脚印、道士井等,部分尚残存,现重建禅窟寺。  
三合山难沟壑中特有一种石头,大小不等,名“干勾石”,又叫铃铛石,形态各异,大者如拳,小者如指,形如鸟似兽。其体内有隙,石中有石而各自独立,所以摇动会发出叮咚之声,深受人们喜受。解放战争时期,三合山曾是著名的胶东保卫战胶河战役(当地称三合山战役)的战场。1947年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经过7个昼夜浴血奋战,歼敌1.2万余人,扭转了整个胶东战局。作为历史遗存,山上因战争留下了十几个深达数百米的岩洞,成为现在人们探幽访胜的一大乐趣所在。  
(九)平度市云山镇  
云山镇位于胶东半岛中部、青岛平度市最东端,素有平度“东大门”、“胶东大樱桃第一镇”之称。辖行政村74个,人口5.5万,辖区总面积148.6平方公里。云山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天气温度11.9℃,年均降水量701.6毫米。以大樱桃为主的高端农业和旅游业为全镇主导产业,云山镇也先后被命名为青岛市旅游强镇、山东省旅游强镇。  
云山镇主要特色:  
1、鲜果美味——云山大樱桃:云山镇是果品大镇,以大樱桃、苹果为主,当中大樱桃面积达28000亩,仅爱护地栽培大樱桃4000多亩,享有“胶东大樱桃第一镇”的美誉,每亩收入1.5-7万元,大樱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金果果、摇钱树。云山镇也所以被命名为“中国优质果菜基地镇”。自2006年以来,云山镇每年六月二日前后都举行大樱桃节,扩大了云山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10多万人前来采摘、观光、品尝农家宴,构成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2、天赐自然——云山乡村俱乐部。云山乡村俱乐部占地4000亩,拥有山东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它最大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高尔夫球道,动感起伏的高尔夫球场与自然构成的云山绝景相结合,刚柔相加、宛如丝绸一样柔和的果岭、苍翠碧绿的树木使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来到云山不羡仙”。  
3、道教圣地——云山观。云山座落于尹府水库东北角,山上风景秀美,层峦叠嶂,苍松翠柏,石刻众多。山上的云山观相传建于隋朝,传说王重阳、丘处机曾在此-。每逢三月三、四月八、十月一山会和节假日,周围县市的信众慕名而来,每次山会常常人山人海,香火旺盛。云山观北,有众多石刻,还有旗杆窝、点将台、围山墙等古迹,以及山脚下的大王桥,传说都是程咬金占山为王时的遗迹。  
4、半岛明珠——尹府水库。尹府水库座落于云山镇驻地西北,无暇碧玉,清澈见底,水质优良,宛若镶嵌在胶东半岛的明珠。尹府水库东临云山,水面面积9平方公里,总库容1.6亿立方米,成为防洪、灌溉、发电、水产、旅游等综合利用的聚宝盆。尹府水库盛产鲢鱼、草鱼、大银鱼等各种淡水鱼类,年产量16万公斤。优美的自然风光,天然的垂钓环境,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垂钓。  
5、特色美食——尹府渔家宴  
也许是由于靠近水库的缘故,水库沿岸的渔家宴以鱼鲜、味美、特色、实惠,享誉四方。每日都有相当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滋味鲜美的渔家宴。主要菜品有清炖花鲢、诸葛烤鱼、红烧鲤鱼、红烧黄颡鱼、油炸银鱼及野菜等几十道名菜,深受游客青睐。  
地址:青岛平度市云山镇  
(十)天柱山摩崖刻石  
【天柱山摩崖刻石】天柱山,古称高宝山,座落于平度市北25公里,属葡萄之乡的大泽山脉,海拔280米。天柱山名,为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称:“以其孤上千云,傍无溪鹿,因以名之”。但天柱山之所以显名,还由于有著名的北魏刻石,这些刻石都是中国稀有的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山中除有郑文公碑外,还有东汉、东魏、北齐以及金、元等历代刻石。  
郑文公碑,在天柱山之阳亦称郑文公之碑,称其为上碑,是因郑道昭此后在莱州市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郑文公碑,称做下碑。两碑文字大体相同,但下碑结衔下刻有“草”字,字数也少有出人,故又有草稿之说。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或称《郑羲碑》,系程天赐等60人为其旧时同僚兖州刺史郑羲所立。传为郑羲季子北魏光州(州治设掖县)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了其父郑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状石于碑阳处稍加琢磨而成。碑高3米,宽1.5米,文20行(当中有两个半行),行45~50字不等,计881字。其碑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具篆分遗意。  
在山之东北部,有一自然构成的高大宽敞之石洞,俗称“石室”。“石室”北壁刻有郑道昭所书“石室铭”,此铭6行,行12~15字不等,计115字。写得婉丽飞动,饶有天趣,把天柱山和石室描写得绚丽多彩、令人神往。  
天柱山残刻:亦称四言诗刻,隶书,存7行,共71字。刻于上碑之侧,上角尽泐,前2行只存1、2字,末云:“泣观遗碣,号诵馀篇”。传说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于天统元年(565年)所书。笔划工整,字体古朴,富有汉魏之风。另有“此天柱之山”2行,共5字。“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4行,13字均为郑道昭所书。  
《郑文公碑》之撰写者郑道昭(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因其书法造诣精湛,被誉为北朝书圣)。据《魏书》载:“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凡数十篇”。其所题刻,初不甚著,至清嘉道年间,被发觉并渐为人所崇尚。  
天柱山刻石,是中国稀有的历史艺术瑰宝。当中郑文公碑最为著名,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兼有隶意。它不但受到中国人的高度欣赏,并且也得到了国外书法界的看重。1988年,天柱山摩崖刻石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