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高密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9-26 16:3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高密市地理位置概述  
高密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位于山东半岛东部,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介于北纬36°8′44″至36°41′20″,东经119°26′16″至120°0′38″之间,南北最长60.1千米,东西最宽51.2千米,总面积1605.55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7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高密市常住人口为877393人。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久负盛名。  
二、高密市名字由来  
《史记·乐毅传》“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为史籍首出高密一名。《水经注·潍水》:潍水“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此为对高密一名较早的说明。  
三、高密市文化事业  
2021年,高密市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各种公共文化地方建成并免费开放。2021年,高密市举行“戏曲进乡村”演出1147场,公益电影放映5672场。3个非遗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发布49名第六批高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姜庄镇被省文旅厅命名为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聂家庄村入选“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高密市艺术剧院获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冢子头遗址发掘项目列入“考古中国”课题。  
四、高密市历史文化  
高密是文化厚土,既诞生了郑玄、晏子、刘墉“三贤”,又诞生了著名作家莫言;高密是艺术沃土,既有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又有很好的书画基础。  
五、高密市方言  
高密方言,因为历史因素和受附近周围地区影响,境内也有差异。按语音发音的差异和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说法,可分为中片、东南片、西南片、东北片和西北片五慷慨言片区。当中,中片包括城区、康庄镇、姚哥庄镇南部、柏城镇北部、仁和镇、姜庄镇、呼家庄镇北部;东南片包括柏城镇南部、拒城河镇、李家营镇、柴沟镇东南部;西南片包括呼家庄镇南部、柴沟镇西南部、注沟镇、井沟镇、双羊镇、阚家镇;东北片包括夏庄镇、河崖镇、姚哥庄镇北部;西北片包括大牟家镇、周戈庄镇。  
六、高密市崇拜  
观音:昔日民间对观音最亲切,对她的崇拜最为普遍。观音,又称观世音,对世人一视同仁,没有门户之见。其博爱胸怀,受到恭敬和热爱。此俗现多不举办祭拜仪式。偶有老妇,每逢年节、或初一、十五焚香拜祭,祈求菩萨保佑。  
天地:昔日,天地牌位的对联有“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或者是“天地三界主,十方万灵神”,于此可明,对天地的崇拜,就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天地的地位高于一切,包括多种神灵都置于天地之内。今敬天地之俗,在城镇已不多见。在乡村,春节在祭祖的同时,长辈带领子孙,面南叩拜“天地”。或在婚礼上,行“拜天地礼”,实为对天地崇拜。  
财神:财神崇拜源于人们对财富的需求,对于富裕生活的憧憬。发财得福,祈求神灵保佑相沿成俗。今对财神虽不举办仪式祭拜,但信奉之举并不鲜见。春节悬挂财神画,商家店铺,供财神像。农历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持续三天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庆贺“财神会”。  
数字:境内市民历来喜双忌单,认为双数,有成双成对之意,故双数为吉祥数字。结婚用红纸书写的“双喜”字,寓意双喜临门、婚姻美满。在双数中“8”字,谐音“发”,寓“发财”“发家”之意,故备受崇尚。“4”字,在乡村民间,素有“四喜”吉庆之意,今仍称为吉祥数字。菜肴有“四喜丸子”。如遇喜事相连,称为“四喜临门”。但因其谐音为“死”,故亦有见“4”色变,为忌讳者。  
颜色:境内市民对颜色有“尚红”“忌红”之说。“红色”传统而言,代表喜庆,结婚要贴大红喜字,红对联,新娘穿红衣、红裤、穿红鞋。  
七、高密市茂腔  
茂腔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  
茂腔的雏形是早在明代就流传民间的“姑娘腔”。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钞本《钵中莲》提到“姑娘腔”。清康熙年间李声振所著《百戏竹枝词》述曰:“唱姑娘,齐剧也,亦名姑娘腔。”再随后的史料说明说:“姑娘腔”,人们也叫作女儿腔、巫娘腔。  
八、高密市红高粱文化  
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史。因高粱起到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炎热的天气、耐冷凉等多项优点,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粮食,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跟随社会发展,这种“红高粱”特质升华为高密的象征,构成独具特色的“红高粱”文化。  
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红高粱》进一步丰富了红高粱文化内涵,于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九、高密市生活习俗  
服饰  
【服装】境内市民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衣着观念上,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别。城镇显得开放,乡村则有些保守。旧时,通常说来“穿衣吃饭量家当”。除了富裕之家外,以求遮体暖身,耐穿有用为目的。跟随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衣着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满足于穿好,到追求时髦、美观、新颖,求新、求美的衣着观念增强。服装的花色越来越多样,质地日趋高档,款式日见新颖。除了乡村少数老年人之外,人们通常不再自做自穿,大都选购,或到裁缝铺请裁缝加工。衣着观念的更新,在青年男女中最为强烈,非常城镇青年男女,追求流行款式的风气日益浓烈,服装款式翻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加快。从进入21世纪的着装习惯看,青年男女爱好着运动式、休闲式服装,以体现青春活力,潇洒浪漫;中老年则爱慕穿宽松、舒适的运动服、休闲装,表现出庄重慷慨,古朴典雅,又新潮。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着装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角色变换”心理。即老年人着青年款式的服装,以款式新颖、色调明快显示老年人的“年青”,而青年中,则喜穿中老年款式的服装,来显现青年人的成熟、老练、学者风度。服装新潮多从少数青年中兴起,然后再从城镇逐一波及乡村。20世纪90年代始,人们注重服装多样化的同时,个性化、高档化更加明显。相当多青年男子在春秋天节穿西服,系领带,老年人钟情于宽松舒适的休闲装、运动装、中山装等。牛仔装仍是少男少女的首选。女装虽以西服为主,但其式样、风格各异。追求个性化的女士喜穿紧身衣裤、短裤、短上衣以及多种裙装、旗袍等。冬天着棉衣棉裤者慢慢降低,穿羊毛(绒)衫、毛裤者增多。外套以羽绒服、风衣为主流。穿裘皮大衣、皮衣、羊绒大衣者越来越增多。服装面料有化纤、棉麻、纯毛、纯棉、丝绸等。20世纪80年代化纤品盛行,色调以暗色低调为主。90年代,毛呢衣料、纯棉、丝绸布料备受青睐。颜色以冷艳明快色彩为主流。  
【鞋帽】20世纪80年代,春秋天穿鞋以布鞋、胶鞋、旅游鞋、运动鞋、皮鞋为主。冬天多穿棉鞋或皮棉鞋,青年妇女穿高跟鞋。夏天老幼穿凉鞋或拖鞋。90年代,人们注重鞋的质量和款式,舒适、轻便、美观的鞋类为首选。款式变化最大的是皮鞋和凉鞋,高跟、半高跟、粗跟、坡跟品种繁多。颜色除黑、棕色占主流外,红、黄、白、蓝、紫等彩色的时装鞋,备受男女青少年的青睐。人们室内穿的各式拖鞋,健身穿的运动鞋、休闲鞋,旅游穿的旅游鞋备受欢迎。在乡村,人们下地干活穿胶鞋、运动鞋、轻便实惠,舒适耐穿,很受欢迎。袜子由机织线袜逐一代替尼龙袜。城镇女人着裙装则穿长筒袜。绝大多数男性常年不戴帽子,有爱好戴帽的大都戴鸭舌帽,棒球帽。女子爱好各式无沿帽,冬天戴自织的毛线帽,乡村惯用方巾蒙头防风寒。后兴起羽绒服,衣帽一体,美观慷慨。夏天,中青年、青少年时兴太阳帽、旅游帽。入冬以后,有部分人围围巾御寒,不分男女老幼。  
【首饰】80年代,女人时兴戴耳环(坠),戒指等,多为银质。90年代,流行项链、戒指、手链、耳环、手镯等。男子(多为经商者)主要戴戒指,佩以领带、领结、胸章、领带夹等。饰物质地有金、银、玉、水晶石、白金等,乡村仍以银质居多。  
【美容美发】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讲究发型。男人多留分头、平头和背头。女人则时兴烫发、卷发和染发。烫发、卷发的发型有波浪式、爆炸式等;染发以棕黄色为主调,另有红、黄、紫等发色,因个人爱好而挑选。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女人为主体,对护肤美容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各式护肤美容化妆品,进口的、国产的,名目繁多,深受女青年的爱慕。美容美发店应运而生,吸引着城镇女青年纷纷登门。美容有去皱、增白、祛斑、纹眉、纹眼线、纹唇线等。去医院隆胸、去皱、拉皮等复杂手术者日益增多。  
饮食  
境内市民饮食习惯,东部和西部,城镇与乡村尽管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属北方型。传统餐制,通常全家共桌,一日三餐。城镇市民讲究膳食结构和营养成分,通常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规律。乡村市民对午饭较为重视。早餐加稀饭或粘粥,佐以咸菜。午饭常有蔬菜,兼有鱼、肉等副食品。晚饭通常加稀饭、小菜或蔬菜副食。饭菜素来节俭,无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之风。但待客则丰盛实惠。  
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粉、大米已成为多数家庭的主食品,玉米、大豆、小米、地瓜以及豌豆、绿豆等成为人们调剂口味的辅助食品。传统的家常饭,乡村多喜欢吃以“发面”蒸制的馒头,不愿吃“发面”的则擀单饼、面条。城镇市民爱好吃馒头、米饭、包子、火烧、面条等食品。星期天,节假日,款待顾客,出门远行则吃饺子、馄饨、面条改善生活。有“出门饺子,还家面”之俗。昔日粗粮制作的饼子、窝窝头及地瓜、小豆腐,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饮食。  
境内市民的口味,酸、甜、苦、辣、咸五味兼备,多数“口重”。以咸为主。所以,平常用餐除了蔬菜之外,常以咸菜、虾酱、大葱、大蒜、大酱、咸鱼、虾皮下饭。跟随生活的提高,副食品的增加,市民口味渐趋清淡。  
饮水,乡村市民多饮井水。地下水含氟高的地区、经过除氟改水多数饮用自来水。城镇饮用自来水,有的饮“矿泉水”“纯净水”。城乡市民不但有以茶待客的习惯,并且饮茶已成嗜好。多爱好饮“花茶”“绿茶”,饮茶时有的时候备有瓜子、花生等茶肴。  
宴席,城乡市民,遇重大节庆,婚丧嫁娶和款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宴席宾主座次有序,通常客厅在正屋,用方桌或圆桌,左(东)为上席,右(西)为次席。主家坐下席。农民家宴有的设在炕上,用炕桌,以对房门者为上席,上席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宴席力求丰盛。传统宴席,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区别一次上齐。4盘4碗者名曰“四喜”,或“四季平安”,6盘6碗者名曰“六六大顺”。再高层次的或8盘8碗,或10盘10碗不等。所上饭菜盘碗(碟)有宜双忌单之俗。上菜的顺序和放置位置各有定俗,通常最终一道菜上鱼,寓有余之意。酒以白酒为主,啤酒为辅。女客则饮饮料或果汁。饭前同饮叫做“全家福”。宴席上的礼俗许多,斟酒倒茶,习惯酒要满、茶要浅,酒满代表盛情,茶浅表明礼貌。敬酒让茶各有定俗。敬人喝酒,有自我先喝的,叫做“先喝为敬”,也有同饮的,还有晚辈对长辈双手举杯敬酒的。但敬酒必饮双杯或3杯,双杯意为吉利,3杯寓意友谊。敬酒之后,主客礼让慢饮,无暴饮暴吃了风,让顾客酒足饭饱为度。跟随生活的提高,宴客饭菜慢慢在花色品种和滋味上提高档次,讲究炒菜与汤菜并重,海鲜与土产并举,外来菜与地方菜同上。席间礼让之后,多采取“对饮式”,使宴席节奏加快。  
居住  
境内市民习惯多户聚居,自古构成自然村落,而各户又自成院落。跟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住宅建设渐趋宽敞、璀璨、豪华、有用。20世纪80年代,城镇旧式平房已陆续翻盖,传统的“四合院”已不再建,有的建设为住宅楼。跟随旧城区的改造,新建了市民住宅楼群,称为市民小区。城区市民爱好住单元成套的楼房,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水、电、暖、气等设备齐全,舒适方便。老年住楼房图方便,爱好住一楼,多数爱好住三楼,其次是四楼或二楼,美其名曰“金三”“银四”。小城镇市民爱住单门独院的平房,上有前出厦,下有花墙,放置花卉盆景。一小部分富裕市民有建别墅式住宅的。  
跟随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接连不断深化,2000年,城镇职工取消福利性建房,住房所有实行商品化。城镇建起一批环境优美、功效齐全、治理规范的住宅花园小区,大都是单元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面积不等,水、电、暖、通讯、卫生设备完善,生活方便。住房追求发展趋向是:住房面积逐一扩大,装修追求美观、环保,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在乡村,市民陆续翻盖旧房或建新房。从20世纪60年代起,住房实行由村镇统一规划,按指定地点,每户盖正屋4间或5间。独门独院,院落房舍布局仍随旧俗,四邻大同小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跟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建房讲究璀璨、有用。乡村因新婚子女多与父母分居,加之计划生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三四口人为一家庭者居多,旧式的四合院住房已被淘汰,在有限的宅基地上,房舍建筑渐向豪华型发展。通常为砖木水泥结构,墙面屋顶红砖红瓦呈红色。前出厦的4间或5间正屋,一明间,两套间,用于居住和会客,另一间外开门作仓库。大门朝南开,门楼设在院子的东南方,栏圈设在西南方。除大门和栏圈外,东西南三面以院墙封闭,较之四合院,房内与院落显得宽敞璀璨。乡村富裕户,有的将平房翻建为楼房,仿城市楼房样式设计建筑。还有的到城镇购买单元楼房,城乡居住,亦工亦农,非常风光和自豪。  
建设房舍,是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图平安吉利,建房仪俗多沿其旧。凡新建房者,宅基地确定之后,大多请富有经验的工匠先行规划,择“吉日”破土动工。盖房需雇请匠人,请邻居亲友帮工,房主为表谢意,分铺基、上梁(起屋)、完工3次设酒菜款待,亦兼庆贺。上梁也选定“吉日”后举办。梁柱、脊檩上多写“上梁大吉”等吉语。上梁后鸣放鞭炮,主家分喜烟喜糖,赠匠人红包酬金。竣工后,习惯在新房中宴请工匠帮工,叫做喝“完工酒”。  
乔迁新居多在吉日拂晓前举办,称为“不露富”。贴门联:“但愿捧仁里,岂敢言乔迁”。主人请邻居喝“认邻酒”,意在和睦相处。亲戚朋友带上礼品登门祝贺,叫做“烧炕”。  
出行  
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成为人们的近行代步工具,富裕家庭骑上了摩托车。乡村青年人,爱好骑车赶集上店,走亲访友,上坡干活,外出办事。城镇市民也骑车上班、走亲访友。外出远行则乘坐汽车、火车。进入90年代,公路四通八达,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多种型号的小轿车、面包车遍及城乡。特别公交车发展快速,公交车、出租车穿行于城镇乡村。有条件的老年人爱骑“老头乐”、脚踏三轮车外出购物办事情。跨入新世纪,时兴电动车,深受男女青年人的青睐。旧俗,外出远行习惯遵守“待要走,三、六、九”,意义吉祥平安,而忌初一、十五出门,亦有“七不出门,八不还家”之说。在饮食上讲究“出门饺子,还家面”,一是改善生活,二是祝愿外出平安,归来顺利。此俗今多不讲究。  
休闲娱乐  
自20世纪80年代,市民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老年休闲活动爱好棋类,青年多玩扑克牌、打台球、乒乓球、羽毛球。跟随电视机的普及,城镇录放机、影碟机增多,市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自我爱慕的电视节目。老年人爱好戏曲节目,爱听京剧及茂腔,吕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曲;青年则爱慕体育节目和流行歌曲。有很多球迷,凡有球赛电视转播,必看,有的看到深夜。还有很多青少年男女,都有各自的追星“偶像”。少年青少年则热爱动画片,如《大闹天宫》等。但只能星期六、星期天限时看看,以免影响学习。乡村在农闲季节,组织文娱喜好者排练节目,在春节、元宵节演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  
在城镇,老年人早晨参加自我爱好的体育锻炼,称“晨练”。有的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有的做健身操。戏曲喜好者,有的在京胡伴奏下,唱京剧;有的清唱茂腔、吕剧。不搞文体活动的便以散步,健身强体。  
境内市民,历来有植树养花之习,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市民养花渐趋高档,品种名贵,四季有花。非常新年、春节、室内布置几盆杜鹃、仙客来、兰花等花卉盆景,既美化居室,又净化空气。寒冬腊月,鲜花怒放,郁郁葱葱、春意盎然。节日送鲜花祝亲友节日愉快,风光慷慨,已成时尚。  
人们渐习惯女养狗,男养鸟。凡养鸟者,追求鸟、笼俱佳,方显得风光。如笼好鸟次,或好鸟无好笼,会遭议论。养鸟喜好者,在城镇以离退休职工居多。养鸟的种类,主要以画眉、百灵为主。早晨傍晚遛鸟。或三五喜好者,将鸟笼挂于树枝,任其鸣叫。有的手提鸟笼,前后摆动,遛鸟又健身,一举两得。养狗,看家护院,古已有之。狗是主人的忠诚卫士,素有“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的俗语,狗被誉为“忠臣”。曾因其伤人扰民而被禁养,但禁而不止。今喂养看家狗的更多。自90年代起,城区兴起“玩狗”热,即养宠物狗。带着一只名贵狗过市,主人自豪,他人赞誉。所以,“玩狗”之风日盛。  
十、高密市结婚习俗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所以,人们对婚嫁礼仪甚为重视,视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礼仪。跟随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除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仍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择偶和举办婚嫁外,相当一部分男女青年已抛弃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自由恋爱或由婚姻推荐机构和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择偶,其婚嫁礼仪也采取喜事新办的方法来举办,这些做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里只对高密传统的婚嫁礼仪做一些推荐。  
提亲,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其父母早就托亲朋好友为子女推荐对象,称为“提亲”。通常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女方聘媒向男方提亲叫“倒提媒”。这样有失“女尊”之嫌,遭人议论。推荐人多为成人之美的亲戚朋友。另一种推荐人属职业性质的媒人。事成之后,除了谢媒宴以外,还可得到一定数目的酬金。这种托媒推荐是找对象的主要形式。  
通媒相亲,男女双方经推荐人撮合,认为条件合适,然后择吉日相亲。多为男方备礼品由推荐人陪同前往女方家做客,其目的是让女方家人看女婿。女方家人满意后,择日由家人陪同去男方家看家,俗称验亲,实为考察。只要无异议便在男方家吃饭。此后,双方便商定定亲事宜。  
传柬定亲,俗称“投契”。婚姻确定后,男方按一定格式写好“媒契”,上书男方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内容。最终题“敬求金诺”,家长签名。以示庄重认真。备上“四色”礼,由男方家长择吉日送至女方家。女方收礼回契,格式内容同上,女方家长在媒契上书“仰答玉音”并签名。双方以此为婚据互存,以防反悔。改革开放后渐不行此俗。  
定亲礼品历来备受重视,跟随生活的提高似有大操大办之势。“四色礼”或“八色礼”中必备鲤鱼,寓意“富贵有余”。除化妆品外,必备红色包袱,意为“包福”,腰带和扎腿带意为“带子”,早生贵子。还有送红包之俗。红包有大小两种。大包少则两三千,多者万儿八千,送给女方家长置嫁妆;小包送给未来儿媳的开口钱,俗称“问钱”,叫一声爸或爹,就是999元,意为九九长远。  
挑选喜期,订婚以后,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请卜者查定喜期,俗称“查日子”。男方将婚期通告女方,并附“迎婚帖”,上书坐床、上下彩车的方向及送迎男女相宾的所忌属相。今多男女双方一起商定喜期,或取双月双日,或择“五一”“十一”节假日,婚庆、节庆相逢,更增加喜庆气氛。喜期确定后,男女双方告知亲戚朋友,亲朋则前往祝贺。前往女方祝贺的称“点茶”,到男方祝贺的名曰“送大饭”,街坊邻里贺喜,称为“送小饭”。贺喜多以礼金为主,礼品为辅。喜主则分期设宴款待宾客。迎娶前要布置喜房,张贴喜联、喜字。在民间结婚为“红公事”,尚“红”忌“白”。红色象征吉祥幸福。新娘穿红色婚纱。对联、喜字用大红纸书写,称“喜对子”。窗贴红窗花。喜联内容寓意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结婚尚“双”忌“单”。成双象征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合婚庆典,改革开放以后,迎娶程序逐一崇尚时代精神。在乡村,男租小轿车迎接新娘。新娘有娘家人陪送。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郎、新娘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仪式,举办“拜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是日晚,新郎、新娘同食“宽心面”,共饮“交杯酒”。之后,开始“闹喜房”。闹喜房男人长辈和兄长不得参与。闹房者嬉戏新郎、新娘,花样颇多,热闹非常,尽兴方止。在城镇,婚庆通常在酒店、款待所举办。新郎、新娘拍婚纱照,结婚录像,搭彩虹门,放鞭炮,盛大热烈,喜气洋洋。另有喜事新办、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挑选旅游结婚,既观光又新潮,一举两得。  
十一、高密市生育习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后,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儿女双全”“子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逐一转化为少生、优生、优育,从城镇到乡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已成风尚。  
新婚妇女怀孕叫“有喜了”。为确保胎儿安全,在家庭中得到相当多照应。定期到医院查体。分娩通常去医院。  
新妇生儿童,叫“坐月子”。小孩降生后,即到岳父家“报喜”。无论生男生女,亲友均贺称“添喜”。富足之家儿童出生第三天要请酒,款待贺喜亲朋好友、邻里,叫“过三日”。食“喜面”、并分赠“喜面”和“红皮鸡蛋”,以示吉祥如意。生男八日,生女九日,小孩姥姥家送鸡蛋、红糖、小米、猪蹄等营养滋补品,俗称“送汤米”。  
婴儿出生一个月内由长辈起乳名,俗称“起小名”。婴儿命名极为谨慎,讲究新潮别致,寓意深远,顺耳上口。尤崇尚“盼盼”“融融”等迭字名。因户口治理的需要,早已婴儿出生后不再乳名、大名区别起,而是只起一个名字报户口。叫做“连名起”,而且一字名已不鲜见。  
婴儿出生一个月后,娘家接母子住“满月”,父母喜气盈盈,殷切照应母子,并赠给小外甥长命锁等,以示“长命百岁”。  
婴儿百日时庆贺,俗称“过百岁”。通常在9九日庆贺,取“九九长远之意”。是日,姑、姨、姥姥家及邻里齐往祝贺,送小孩衣物,有“姑的褥、姨的袄、妗子送鞋穿到老”之说,寓意小孩长命百岁。  
十二、高密市寿诞习俗  
俗称“祝寿”“过生日”。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老人生日这天,已分家、出嫁或在外地谋生的子女务必全家都到,以示盛大。亲戚间的平辈、晚辈、及老人友好均前来祝贺。给老人祝寿忌间接,直到老人寿终。若有忘记,子女谓之“不孝”,亲朋谓之“失交”。因故缺席应提前告知。主人设宴招待亲朋,称喝“长寿酒”、吃“长寿面”。为老人祝寿,寿礼中必有“大寿糕”、已成习俗。祝寿酒宴,有的在家,有的在酒店举办,儿女欢聚一堂,有的还照“全家福”或录像,让老人享天伦之乐。  
跟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给儿童过生日之风慢慢盛行。独生子女,都是爸爸母亲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格格”,备受宠爱。从周岁连过3个生日已成定数。届时,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两个祖孙三代齐聚一堂,为“小寿星”贺岁,且此风渐趋盛大。祝寿过生日,忌喝粘粥,谓之喝“糊涂”忘了生日;忌吃包子,谓之气包,生气之包,不吉利。  
十三、高密市丧葬习俗  
丧葬之俗,由过去的繁琐铺张,渐趋文明节俭。老人亡故之后,由村里红白理事会帮助料理丧葬事宜。进入20世纪80年代,继续推行殡葬改革,对死者先行火化,然后再葬。旧的迷信丧葬习俗虽慢慢淡化或革除,但儿女侄孙晚辈仍遵“重孝”“偏孝”惯例穿白戴孝。重孝者三年不贴春联,一年内不走亲访友,春节不拜年。丧仪平常有着衣、报丧、入殓、火化、殡葬、祭祀等程序。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亲属均守护在身旁,听其遗嘱,并请邻人为病人净面、着新衣,叫“穿送老衣裳”。病人停止呼吸,儿女亲属全家举哀。门上贴白纸,晚辈着孝服,城镇晚辈多臂佩黑纱,守灵待吊。丧主派人将死者逝世及安葬日期讣告亲友。  
停灵时间,少则1天,多则3天。然后到市殡仪馆火化。很多家庭死者火化后,将骨灰连同盒共同放置棺木之中入殓。儿女为死者设灵堂、摆香案、供祭品,烧纸钱、哭灵磕孝头,举办告别仪式。殡葬之日,亲友挥泪再祭。有的死者子女雇八抬大罩,请吹鼓手吹奏哀乐,并扎制马(男亡扎马)牛(女亡扎牛)、僮男女,众晚辈护灵柩至公墓下葬,焚烧车马、僮男女,祝愿死者一路平安,早升天界。城镇市民丧事从简,老人去世后在殡仪馆举办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向遗体告别之后,举办火化,有将骨灰盒存放在殡仪馆者。  
葬礼之后,祭礼之俗颇多。有三日“圆坟”祭,“五七”祭(俗称“上五七坟”)、百日祭(也叫“上百日坟”),尔后“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均致祭。非常“五七祭”“周年祭”“三年祭”“五年祭”“九年祭”为大祭,儿女要备祭品,扎制车马及器具以供亡者享用。  
十四、高密市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又叫阴历年,是一年当中是最盛大最富有特点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因为文化习惯不同,又各自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民俗习惯和民俗活动。  
在高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的,一直连续到新年后的正月十五,当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传统上,“腊八日”过后,城乡市民便开始忙年,购买、赶做新衣,操办年货。市场上、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居民争相选购,一派节前热闹景象。碗、筷、烟花爆竹、年画、香、纸必购,寓意欢乐喜庆,家庭兴盛。家家蒸饽饽、蒸年糕,取意“年年登高”。做豆腐,借“都福”谐音,祈求全家幸福。年前有打扫卫生之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高密人有“过了腊月二十三,每天都是好日子”的说法,所以,腊月二十三目前后,家家户户清扫房屋,粉刷墙壁,清洗多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之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春联也称对子,是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和表达祝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高密人讲究大门对、屋门对等样式,颜色为大红,以北乡夏庄、姜庄所产红纸为上。除春联外,还要多贴“福”字。墙壁、门楣、水井、花墙、影壁、器物各处都要贴,有一部分人家专门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挂起书写有先人名讳的轴子。傍晚,男子整装率儿孙去祖坟祭奠,烧纸、放鞭炮,请先祖亡灵回家过年。晚饭后,男子提灯笼按既定的财神方位,到十字路口、村头,迎财神,祈求财神保佑,来年发财。女子在家做菜肴、包饺子。菜肴必备“合菜”“鱼”,以求“合家祥和”“年年有余”。饺子以素馅为主,并专门包上一定数量的“枣”“钱”“糖”“糕”。区别寓意,吃枣过得好;钱为财宝,有发财之意;糖是甜的,意为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包糕,寓意步步升高。  
是夜,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亦称守岁。全家人围坐共同,吃年夜饭,饮团圆酒,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节目或其他春晚节目,欢度除夕之夜。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便下饺子、发纸马、放鞭炮、敬天地、接财神、祭先人、叩头礼拜,祈求全家平安,万事如意。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数量不等的磕头钱,也称“压岁钱”。  
正月初一,男女循序出门拜年。传统拜年礼俗日趋淡化、简化。以敬致问候、祝福取代叩拜之礼。或电话拜年,或发短信、电子邮件祝福。给古朴的拜年礼俗给予时代特色。初二、(或初三),家家户户吃肉饺子、烧纸焚香、鸣放鞭炮“送年”,也称“落影”,送祖先回冥界。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由过去“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之俗,改为“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走亲访友之风日盛,礼品规格接连不断升华,连续时间大为延长,直至正月十五仍为拜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结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予,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构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跟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对亲情、友情、美满、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自1995年中国实行双休日后,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由放法定假3天,另加顺延和提前两个双休日,共7天,俗称春节黄金周。从2008年,国务院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进行了调整,当中将春节的法定假日向前提前一天,将除夕这天作为法定假日,使人们能更加从容的安排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民间俗称“过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宵节是传统民俗大节,是日,城乡市民盛行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元宵节又称灯节,自十四至十六日,城乡集镇街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期间,城乡市民除家家户户挂灯以示庆贺外,还要举行灯会,人们纷纷走向街头,举办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民间杂耍文艺活动。城区举办隆重灯会,道路两旁悬挂各式彩灯,沿街灯火辉煌,燃放烟花爆竹,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叫做闹元宵。是日晚,乡间有挂灯照灯之俗,照灯,即晚上提着灯笼到处照。若晚无风,谓之“收灯”,兆“五谷丰登”。改革开放后,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闹元宵之俗日盛,是时,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呈现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民间俗谓“龙抬头日”,也称“青龙节”,是乡村的一个传统节日。一则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意为大地回春,百虫复苏、适合耕作;一则龙主雨水,敬龙祈雨。人们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主雨水的龙能兴云作雨,风调雨顺,滋润万物,五谷丰登,使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是日早上起来,乡村民间有“打囤子”之俗,人们在院内、大门口、场园,用草木灰画圆圈,俗称“打囤子”。囤内画一“十”字,放置五谷杂粮,祈求丰收。此俗已渐湮。是日,城乡市民有炒食黄豆、黑豆、地瓜豆、糕豆之风俗传统,俗称“炒蝎豆”,寓意炒死蝎类毒虫,幸免蝎子蛰和毒虫害。另外,民间还有二月初二男人理发的习俗,一是青少年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二是大人理发,辞旧迎新,期望一年有好的开始,带来一年好运。  
【清明节】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因为两节相邻,所以人们有的称过寒食,有的称过清明。旧时民间有食冷饭的习俗。清明与寒食节是给先祖添土上坟、祭奠先人的日子,俗称“春祭”。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工厂有清明节组织干部、职工、青少年和各界群众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的传统。习俗早上吃单饼卷鸡蛋,喝稀饭。家家户户折柳枝、松柏枝、拧柳哨。柳枝、松柏枝或插于大门口,或头戴柳枝去郊外踏青。节日里,荡秋千之俗盛行。秋千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摆动的秋千,一种为形似伞状的“转秋千”。男女老少,穿红着绿,各展技艺,欢声笑语,风情尽致,煞是热闹。清明节期间放风筝是市民的传统活动习俗,风筝种类繁多,有蝴蝶、八卦、蜈蚣等。祖孙、父子为伴、孩童相聚结伍、花红柳绿,五彩飞扬,从城镇到乡村,俱有放风筝的,且越来越盛。自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早饭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一则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则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是日早上起来,家家户户门窗上方有插艾蒿、小孩手脚腕有带五色线绳之俗,意为驱防毒虫,除瘟避邪,此俗在民间至今流传。自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是日,家家吃面条,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俗。夏至节后第三个“庚日”即“入伏”。这天是初伏的开始,为夏天进入炎热的天气季节。是日城乡市民有食凉面之俗,名曰“吃了入伏面,夏季少出汗”之说。  
【财神会】农历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为“财神会”。城乡经商者均供奉财神,摆宴庆贺,祈求买卖兴隆,财源茂密。节日期间,商家有放鞭炮、办宴席庆贺之俗,持续3天晚鞭炮声此起彼伏,宛如过年。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活跃,非常是人们对财富追求欲望的增强,此节俗越办越盛大。非经商者也有崇敬致贺,以望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大节之一,有“八月十五似小年”之说。节前以月饼馈送亲友,互祝全家团圆。是日晚,有合家围坐聚宴赏月之俗,一家人边赏月,边饮酒边食月饼,共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自2008年起,国务院规定中秋节作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又称“鬼节”。有上坟祭祖之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冬天严寒天气已到。是日民间上坟祭祖遗俗尚存。“冬至饺子,夏至面条”,是节有吃饺子防冻之说。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日”。城乡市民多于是日早上起来喝以小米、大米、大豆、小麦、绿豆、赤豆、豌豆、花生米等8种杂粮加大枣熬煮的“腊八粥”。腊八粥高密人俗称“腊八煮”。“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指春节将至,要提前办年货、做新衣、迎新春。  
【辞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送灶君上天庭赴会的日子,故称“辞灶”。民间实用麦芽糖做成的糖瓜祭灶之俗,于是日晚于灶前供之。用糖瓜作供品,寓意要粘住灶君的嘴,使其少说话。燃放鞭炮,烧纸钱,送灶君上天。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吃饺子,分食供品糖果。旧日民间过春节最核心的活动就是送神、迎神和敬神,辞灶就是先把灶神送上天庭赴会,然后带领诸神返回人间,为让灶神在天庭玉帝和诸神面前多加美言,以保佑家庭平安、财源广进,所以,人们对此节甚为重视,其盛大程度仅次于过大年,故有过“小年”之称。民间有过了“小年”到大年,每天都是“好日子”的说法,所以,过了辞灶就开始忙年,此俗历史悠久,相沿不衰。  
十五、高密地秧歌、撅登官  
高密地秧歌,以称“秧歌耍”、“秧歌戏”、“地跷”等。很早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人们在玉皇庙中手舞足蹈,为玉皇庆贺生日。年逢天旱,也用一样的形式到玉皇庙祈雨。随后,农民为庆丰收,也在元宵节载歌载舞。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一种广场歌舞形式。角色有秧歌头(膏药头)、老旦(大老婆)、小曼(小汤罗)各1人,鼓子、棒槌(和尚)、腊花各两人等。女角踏地跷、舞扇巾;男角背腰鼓、打棒槌。先跑场后唱戏。唯城西一带的地秧歌,跑场时怀抱灯笼。  
清光绪、宣统年间,地秧歌在高密有近百个村庄演出。日伪统治时期,大都停止活动。新中国建立后,文化部门赴谭家营、后屯、綦台等地进行挖掘、学习,并组织老艺人传艺。1960年夏,省艺术馆舞蹈训练班曾派人赴綦台整理地秧歌。1962年至1963年,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和中央歌舞团部分成员,相继到綦台学习。1983年二月,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和省舞蹈工作者,曾到后屯观摩地秧歌演出。翌年六月,省民间舞蹈继承办公室派人到后屯对秧歌作化妆录像。  
与地秧歌相应的是高密的另一种传统舞蹈,撅登官。撅登官,也称扮登官,是起源于高密的民间土戏。撅登官有独特的道具及程序化的表演模式,有固定的演员角色。撅,即为撅官,是一个丑角坐在特制的撅架上,配合登官表演。登,即为登官,是扮演县官的角色,身穿历代的官服,坐在四人抬的官轿里,随时与“地方”角色对话和走出轿表演。演员有撅官、登官、长号、地方、茶挑、衙役、娘子、使女、婆子等十几个角色,有舞灯队、锣鼓乐队,共四十多人的表演队伍,这支队伍每年正月初开始上街表演,边走边演,无固定台词,全是吉祥、祝福的吉利话,多种角色配合表演。  
十六、高密菜刀制作技艺  
高密菜刀制作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盘炉,即分掌钳、打头锤、打旁锤、拉风箱各一人,利用炉、风箱、砧子、锤子、凿子、剪刀、磨石等,经打制毛坯、开槽夹钢、熟火、开片、接信子、剪毛边、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几道工序。当中,夹钢、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的精髓。夹钢是先将熟铁打出刀坯,再开槽夹上钢(钢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烧到一定的温度使钢和熟铁合二为一制成菜刀。淬火是将锻打好的刀烧红后瞬间放在水里,使刀变硬,这样做出的刀锐利耐用。  
高密生产的黑色夹钢刀刀身轻快、刀口锐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曾创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在消费者心目中构成非常好口碑,在山东市场上一直占着主导地位,畅销不衰。  
十七、高密剪纸  
高密历史悠久,人文渊源。境内已发觉的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高密在春秋时期曾称夷维,秦、汉时为高密,历朝因之至今。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公元前-公元前500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127-200年),清代名臣、书法大家刘墉(公元1719-1804),都是高密人。现在在峡山水库岸畔,尚有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郑公(玄)祠”。高密历史文化遗存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可是古籍上对民间艺术的记述甚少。如以扑灰年画、剪纸和泥塑来说,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光绪二十二年(1876)三种刻本《高密县志》上,均未提及。这反映了当时撰写县志的达官乡绅,文人墨客们对人民制造的民间艺术的藐视。民间艺术也仅仅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得以弘扬。剪纸,也是高密的一种明显的民间艺术品。剪纸、剪纸,剪的是纸.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就已有纸。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早就制造了剪纸艺术。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遗址出土了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图案剪纸,当中有《对马》和《对猴》各一幅,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剪纸宝物。千百年来,剪纸艺术遍及了全国大地。  
高密剪纸起源什么时候,虽已不可考,可是它有它自我的美。高密的妇女们以淳朴的审美情趣,用一把剪刀自由驰骋,随意游戈,剪出了她们心里的花。在五谷庄稼、生肖胖娃、猪马牛羊、鸡犬鹅鸭、牡丹鸳鸯、白蛇西厢等等作品,寄予了作者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她们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狂而精致,简约而不单调,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剪纸出自农家,剪纸常伴农家,说要就有,说来就来。平日里,一有寿诞添丁,婚嫁喜庆,有了剪纸,喜气洋洋。  
一到逢年过节,更是农家剪纸巧手们大显身手的日子。那时节,农家的门楣上、窗户上、衣柜上、箱子上、炕(床)头上、顶棚上、碗橱上、礼食上、农具上到处都是剪纸,剪纸之花开遍了乡村家家户户,展示出一派农家无处不飞花的景象。  
十八、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高密人融汇天津杨柳青年画与高密当地的扑灰年画,构成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是以刻版印线稿、再进行手工填绘的一种民间画种。所刻线版大多沿用扑灰年画原手描图样刻成,取代了扑灰年画当中的“扑灰”、“勾线”等工序,填绘与扑灰年画的画法大同小异,它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在艺术特征上有独到之处:造型上追求尽善尽美,画面人物完整;画中故意,多用隐喻象征手法,如用飞舞的蝙蝠隐喻“福在眼前”;主要人物明显,次要人物较小,在画面上大小对照强烈。其创作题材广泛,多用隐喻象征手法,不但表现平常生活的人和事,并且包括了神像类、戏曲人物类、人物传说类、山鸟花卉类等各种题材。  
十九、高密茂腔  
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当时的“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纪念会刊”提到:山东流行着一种敲着狗皮鼓替乡村中有灾难疾病的农民开锁还愿的迷信活动,唱腔称为周姑子调,随后在高密及附近周围地区演变为戏剧,因为该曲调的显然特点是尾音“打冒”,“冒”与“茂”音同,取“茂”是愿该戏发展茂密。所以将其名称定为“茂腔”。  
茂腔的雏形是早在明代就流传民间的“姑娘腔”。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钞本《钵中莲》提到“姑娘腔”。清康熙年间李声振所著《百戏竹枝词》述曰:“唱姑娘,齐剧也,亦名姑娘腔。”再随后的史料说明说:“姑娘腔”,人们也叫作女儿腔、巫娘腔。  
“姑娘腔”与“周姑子调”有着承袭关系。“周姑子调”在继承“姑娘腔”的基础上又变化发展了。清乾隆年间所刻《缀白裘》戏曲选本中有《思凡》(即《尼姑思凡》)一折,当时,用“姑娘腔”演唱《尼姑思凡》流行山东各地。“周姑子调”也应时而出。相传此时有一姓周的尼姑聪慧伶俐,能文善唱,她演唱的《尼姑思凡》独具魅力,动人心弦。她还常常利用改编并演唱民间小调鞭挞人间的不平,由此导致了老百姓的共鸣。经过人们流传、加工,辗转沿袭,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这些流行曲便被人们冠名为“周姑子调”。  
肘鼓是一种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形、柄缀铁环的狗皮鼓,又名端鼓。早时,“姑娘腔”即以肘鼓伴奏。“周姑子调”的初始阶段也以肘鼓伴奏。这种演唱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艺人们敲着狗皮鼓为雇主请神驱邪,招魂敬鬼。所唱内容是以雇主家中供奉的“轴子”(家堂)为依据。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中记载:“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请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名曰‘跳神’”。这种边敲击狗皮鼓,边唱“周姑子调”的表演方法,在汲取了花鼓秧歌的音乐及表演程式后,逐一构成了“肘鼓子戏”。“肘鼓子戏”在高密、胶州、诸城等地又被改称为“本肘鼓”。“本肘鼓”的主要特点是旋律简易,节奏平稳,上下句结尾处又以“噢嗬罕”三字耍腔,如同劳动号子那样粗犷有力,热情奔放。“本肘鼓”演唱时是干唱的,仅在间歇处奏乐渲染气氛,化装简单,通常搽些粉,抹点胭脂,系条毛巾便演唱,名曰“踩薄土”、“盘凳子”。  
“周姑子调”与“肘鼓子戏”都与“姑娘腔”有着密切相关的血缘关系。其实是一种演出形式,两个称谓,分别仅为“周姑子调”是指表演者所唱腔调,“肘鼓子戏”则指表演者敲打的狗皮鼓。  
经过长期演出和艺术交流,艺人们将“拉魂腔”、“梆子”、“京戏”的某些特点揉进了“本肘鼓”,使“本肘鼓”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进入“冒肘鼓”阶段。“冒肘鼓”的主要特点是旦角唱腔下句的尾音翻高八度,这种唱法是从“拉魂腔”那里汲取来的,人们称为“打冒”,“冒肘鼓”也由此得名。  
“周姑子调”与“肘鼓子戏”在高密深受老百姓爱慕。许多村庄世代都有戏班子。演唱“肘鼓子戏”成为当时群众的主要娱乐方法,每个村的戏班子一年都要演几回,并互相串演。“肘鼓子戏”又被人们称为“拴老婆橛子”,妇女们为了看“肘鼓子戏”,把“儿童拴在窗棂上,饼子糊在锅台上,腰带忘在圈墙上。”1954年高密茂腔剧团成立。剧团汇合了各私营剧团的拔尖人物,有非常好的演员基础。至今已排演古装戏、现代戏几百出,曾多次参加省、市戏剧会调演,次次获大奖。当中《根的呼唤》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并荣获1994年度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1990年三月应文化部邀请,高密茂腔剧团晋京演出现代戏《盼儿记》,获得0成功。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多家报刊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导致了轰动。“茂腔”这一稀有地方剧种,自此令人刮目相看,演出市场接连不断扩展繁荣。  
高密茂腔源远流长,其新奇的唱法,独特的民俗色彩,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成为地方戏剧的一朵奇葩。其明显特点:一是因为方言有异,唱腔不同。高密人语音平和温软,同一句唱词,高密茂腔更显得婉转悠扬,声声入耳;二是创作移植剧目较多。高密茂腔剧团创作了《元宵谜》《盼儿记》《根的呼唤》等多出大戏,并移植了黄梅戏《女驸马》、京剧现代样板戏等,从而创新了相当多内容,并从其它剧种引进了一些适当茂腔的优点,兼容并蓄,从乐器演奏、舞台设计到表演都有很大改进与发展;三是高密茂腔剧团始终保持有较大的演职员阵营。自剧团成立以来,经历过艰苦曲折,萧条冷落,当然也有过兴旺繁荣,但全团在岗演职员一直保持五六十人左右。特点即优势,高密茂腔剧团凭着自我的优势,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打出了品牌,获得到声誉,常演不衰,平均每年演出数百场,并将26出茂腔戏制作成VCD光盘在全国发行,很受群众爱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十、高密扑灰年画  
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仅仅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随后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构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终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广大群众爱慕,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可以画出一张美丽的画来。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扑灰“红货”,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冷艳红火,对照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爱慕,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今天,扑灰年画的作品日见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来的都非常珍贵。  
二十一、高密市饮食习俗  
高密炉包  
高密炉包远近闻名,炉包最传统的馅料是韭菜、白菜和五花肉丁。把肉切成小丁,用盐、酱油腌一会儿,韭菜要一刀刀切碎,打一个鸡蛋,加些盐、味精、色拉油,搅拌均匀……炉包最好吃的部分,叫“嘎渣儿”,也就是炉包底部那层被煎得金黄酥脆的面皮。在日本中华料理店做厨师的褚世征更是在日本推出“高密炉包”,深受当地人的爱慕,并为助力东亚文化交流做出了奉献。  
姜庄烧肉  
“不吃烧肉不算到高密”、“五十里闻香”,这是高密民间相关烧肉的美誉。当地人都晓得,高密烧肉属姜庄烧肉最好吃,姜庄烧肉以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软烂醇香闻名乡里。  
高密单饼  
高密单饼,又叫“拤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高密人"寒食节”前必备美食。拤饼属纯手工制作,用鏊子烙制而成,烙制的饼溢香而筋道,可根据自我的口味卷上烧肉、青菜、禽蛋、大葱等,深受宾客称赞。就连“莫言”先生曾用一首故乡怀旧打油诗赞叹了高密拤饼(烙饼)。“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  
石磨火烧  
石磨火烧是高密有名的传统食品,因其独特的滋味,深受大众的爱慕。其特点是火烧个大、口感好,面实、味香、嚼脆、内中韧而不硬、发而不暄、咀嚼略带甜味。石磨火烧当地有三种吃法:热吃筋道香甜,凉吃越嚼越香,还能够切成片或掰成块,用多种菜下着吃。  
高密大蜜枣  
大蜜枣距今已有300年生产历史,最早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大蜜枣所有手工制作,选料调料考究,加工制作独特,以皮薄酥脆、清香蜜甜、食而不腻著称于世。莫言更是将大蜜枣作为礼物带出国门带到日本、瑞典等地方,高密大蜜枣俨然成了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倪献顺烤鸡  
“到高密,吃烧鸡,姚哥庄烧鸡吃不腻。”姚哥庄烧鸡选材十分严格,做烧鸡只用小公鸡,从开店至今,都是自我收鸡苗,然后定点养殖,经过120天才可出笼。在制作上,经过多年摸索,在传统秘方的基础上接连不断改进,经过蒸煮等十几道工序后熏烤而成,肉质细嫩,香而不腻,回味悠长。  
二十二、高密名人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村(原诸城市)人。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村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乾隆时考取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谥号文清。  
郑玄(128年-200年),字康成,东汉经学家,阚家镇双羊社区郑公村人。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夷维邑(今柏城镇李家营社区晏王庙村)人,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国国卿。  
莫言(1955年二月十七日-),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刘先志(1906年四月十一日-1990年),力学家、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工作。  
林建华(1955年十月—)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2010年十二月至2013年六月担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六月二十六日任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二月十五日任北京大学校长。  
刘连仁(1913年—2000年九月二日),井沟镇草泊村人。1944年刘连仁被侵华日军掳掠到北海道矿山开始劳工生涯,后在华侨帮助下回国。1996年三月刘连仁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成为世界上首位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的个人,但直至去世未获赔偿。  
孙述涛,男,汉族,1965年一月生。研究生,农学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1987年七月参加工作,1985年十一月入党。曾任山东省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现任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  
中共十九大代表,山东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济南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二十三、高密著名景点  
(一)高密五龙河景区  
高密市五龙河景区座落于高密市醴泉街办李村社区,从高密市中心沿着凤凰大街驱车向西行驶,眼前的景象逐渐由冰冷的钢筋水泥变为大片绿色生态的农田,走进静谧的乡间小路,会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地址:高密市醴泉街办李村社区  
(二)高密东北乡旅游区  
高密东北乡旅游区是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主要包括莫言旧居、红高粱影视基地、东北乡游客服务中心等区域,是一个起到浓厚中国乡村文学影视旅游目的地。景区自建成以来,倍受游客青睐。  
东北乡旅游区作为莫言的家乡,起到独特的人文环境、民俗民风、自然景观和乡村旅游等资源,3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将进一步提高东北乡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好的推进我市文化旅游的发展。邹帅表明,下一步他们将会加快步伐,进一步打响咱莫言红高粱文化品牌,以高标准建设更多的景点,如十八里坡项目,羴羴犇犇游乐场,乡村亲子游乐园,高粱地民俗小吃村等项目,力争在最快的时间能够实现4A评定,拿下4A景区的荣誉,届时对游客的综合体验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高密市文体公园  
高密市文体公园总占地面积268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2.95亿元,是一处集文化、体育、科技、会展、健身、休闲、娱乐等多功效于一体的大型群众活动地方,分为体育区、文化区、创业服务区三大部分,共有体育场、体育馆、体校楼、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科技馆、游泳馆等9个场馆组成。高密市文体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与旅游内涵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成为居民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外地游客了解高密丰厚历史底蕴与体验民艺民俗的好去处。  
为提高文体公园的整体品味,在公园中设计了叠水池、中心广场、主题雕塑、蝴蝶湖、“时空隧道”等设施。  
叠水池  
水池从南往北共分五层,水由高到低自然流淌,再用水泵从底部抽上去循环使用,很有动感和立体感,给文体公园增加了很多生机和灵气。  
中心广场  
广场占地约2万平米,可以接待近万名群众在这里休闲、健身、娱乐。公园内全部场馆中轴线与中心广场相汇接,构成完整、美满、统一的城市空间。  
主题雕塑  
“凤城之光”雕塑,是整个文体公园的标志和灵魂。雕塑上部以“凤凰”和“奥运圣火”为设计元素,既象升腾的奥运圣火,又象飞舞的凤凰,既体现了“凤城”高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寓意了当代高密人民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锐意进取、开辟创新。雕塑下部以“鼎”和“祥  
云火炬”为设计元素。鼎的三个立风光区别镶嵌着浮雕。北面是“高密三贤”──晏婴、郑玄、刘墉;西面是高密“四宝”──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东面主要展现了我市以纺织、机械等产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先导,迅猛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现了我市“工业立市”的发展理念。  
蝴蝶湖  
蝴蝶湖设有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喷泉可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变换,很像一群美丽的姑娘正在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喷泉水柱最高可达38米,利用喷泉水柱营造的水幕电影晚上放映时,也非常美丽。  
“时空隧道”  
“时空隧道”的西头是博物馆,代表着远古时代,东头是豪迈体育场,代表着当今时代。通过这个时空隧道人们能够意识到,从远古到当今仅仅有一步之遥,警示人们时光飞逝,应当时刻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意识和精神。  
(四)北胶新河湿地公园  
北胶新河湿地公园于2012年七月对外开放,公园全长16.1公里,投资1.37亿元,是高密市第一个城市湿地公园,2012年十二月获评国家AA级旅游景区。湿地公园栽植了芦苇、茭白、荷花、芙蕖、水杉等,吸引着各种野生鸟类来此生息繁衍。整个湿地公园分为景观区、潜流湿地区、表流湿地区,亲水观景平台和桥梁临水而设、各具特色,陆路交通保持原有地形自然风貌,游人行走时与河道构成互动,河水时隐时现,时紧时松,呈现如梦如幻效果。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五)李村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  
高密市李村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是潍坊泰和现代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旅游示范园。座落于高密市醴泉街办康庄社区的李家庄村,南临高双路,西靠五龙河,总规划面积1000亩,已建成现代科技种植区、特色养殖区、蔬菜粗加工区、果园采摘区、再生能源区、青少年农业作物科普体验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等。该园区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显然,可进入性极强,自去年开展农业旅游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成为我市一处集休闲观光、农业体验、生态采摘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园。  
在特色养殖区,全面推行生态养殖,养有长白山野猪、麝香鸭、黑腿鸡、山羊等在青少年农业作物科普体验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块可认养的土地,进行个性化种植,让他们体会田间劳作和收获的乐趣,帮助青少年掌握农耕知识、养成自力更生的品行。在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商务酒店、跑马场、果园采摘区,让游客在大自然中体会休闲娱乐;建设农耕文化馆,把乡村闲置的自然文化原因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收藏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敏智慧的农事季节工具,把农业物质财富的再生产、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统共同来。  
打造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在示范园内增设了游客迎接招待中心、交通指示图、景物推荐牌等旅游设施,将园区产品包装为旅游产品,开发了“采摘体验游”旅游品牌。为优化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治理水平,提高旅游服务功效,提高旅游档次,我们按照《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的要求进行治理,努力达到了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  
(六)南山万松园  
南山万松园座落于高密市南部柏城镇张家屯村南,占地2000多亩,距市区约15公里,因园内松树古老众多而得名。景区园名“万松园”由黄山书画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建中先生题写,山门两侧刻有楹联“藏春卧秋武陵何曾难觅,临水听松丘壑未易尽言”。园内建有亭台楼阁,茅舍窑洞,别墅式宾馆,健身地方和多种特色的景观、景点60多处。有可供游客采摘的冬枣园、梨园、板栗园;有引人驻足的万松湖、情人谷、磨盘崖、百鸟园等景观;有可供住宿的“万松斋”和形似土丘茅屋、高雅舒适的“窑洞别墅”。到此休闲度假的游客可放心地品尝无公害、无污染的万松湖鲤鱼、花果山臻蘑、山鸡、野兔及园内种植的多种时节蔬菜,纵情享受大自然风光,体验农家风情。  
地址:高密柏城镇李家营社区  
(七)胶河水利风景区  
高密市胶河水利风景区座落于漂亮富饶的凤城东部,依托胶河河道以及两岸风景建设而成。胶河自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空冲水村南入境,流经柏城镇、朝阳街道、夏庄镇、胶河疏港物流区,在东风村汇入胶莱河。在高密市境内长62.5公里,流域面积202.4平方公里。  
1、历史背景及风景资源  
胶河因河道蜿蜒曲折,自古被冠以“九曲胶河”之美誉。历史上有名的齐相晏婴就是从胶河边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钦敬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至今,胶河岸边还有“晏冢穹碑”遗存。胶河东岸,是著名的白羊山景点。清代《高密县志》中曾有“叠沙成之”、“状若白羊”的记载。东方初晓,晨曦披纱如少女,朝霞映照波光粼。山上,葱茏之林木贮长绿而迎客;山下,碧波之水面荡小舟而怡情。顺河而下走到“金夏庄”,两岸果园飘香,蔬菜遍野,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乡--胶河疏港物流园区,那里有姹紫嫣红万亩桃园,芬芳四溢,鸟语花香。  
史料《明史五行志》记载:洪武七年,胶河溢,伤禾。1999年夏,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却让我们领教了胶河的脾气。李家营大桥被冲垮、柏城堤东村遭水淹、胶河夏庄段、河崖段决堤、120多万亩庄稼被淹、240多处村庄进水、28万群众遭受严重损失。面对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管理胶河。  
2、开发利用及配套资源  
从2000年至今,高密市累计投资1.5亿元,实施了胶河综合管理一、二、三期工程。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柏城大桥至王党大桥段河道进行了以疏浚河道、拓宽河槽、砌石护堤、建闸蓄水、两岸堤防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管理工程,不但增强了胶河的防洪抗汛能力,还可拦蓄地表水800万立方米,使河道蓄水总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并且通过综合管理,使胶河成为集防洪排涝、蓄补水源、生态调节、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景观长廊,是居民亲水垂钓、泛舟观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总投资4.95亿元的文体公园,座落于漂亮的胶河西畔,包括体校、体育场、体育馆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文化馆、规划建设成果展示馆,成为一个集体育、文化、科研、会展、休闲、娱乐于一体现代化、多功效文化体育科研地方。明显提高了城市功效和品位,同时文体公园的建立、大桥以东水岸东方2400余户家庭住宅小区的开发、水岸公馆以及水岸别墅、花园洋房的别致,与胶河风景区相互衬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翠碧绿的林木间,一栋栋别墅群矗立在岸边。每年一届的白羊山“文化艺术节”便在这里举办,艺术团献艺、茂腔戏演出,书画家泼墨,纵情展现着高密厚重的文化。  
依胶河东岸建起的“锦都生态园”,栽植着南国数百种植物群,是景区内著名的植物生态观赏餐饮园,诸多国内外游客游赏胶河后,大多在这里品尝高密独有的美味佳肴。前行不远,是著名景点“月亮湾”。这里碧水怀抱、草木扶疏,又是一个垂钓、休闲的好去处。与胶河贯穿相融,别具洞天的蝴蝶泉公园,水域面积30余亩,水面形似展翅飞翔的蝴蝶,故得此名,周围绿树成荫,既使蝴蝶泉与胶河相通相融,又别成一片洞天。闲暇之余,人们在这里或垂钓,或游泳,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3、治理运动及配套制度  
在景区设立以来,高密市特意成立了胶河水利风景治理办公室,配套了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了一整套符合风景区发展的治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对经营治理中破坏或影响水利工程安全运动的不良行为,踊跃采取措施,有效爱护水生态环境,使风景区治理规范有序,运动非常好。  
(八)高密市柴沟镇李家埠村  
景区称号:乡村旅游(山东最美乡村)  
李家埠村座落于潍河东岸,胶王路从村北穿过,全村共203户,712口人,耕地1600亩。201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0万元。该村先后荣获“高密市文明单位”、“高密市平安建设先进村”、“高密市新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高标准建设了李家埠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日前已发展冬暖式大棚、阳春棚等各种大棚100个。当中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占地40亩的山东省最大的大樱桃连体棚,今年又新栽230亩晾地大樱桃40000余株。园区道路、喷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备完善,实现了规模化、设施化、自动化种植。园区已注册“李家埠”牌、“胜一”牌系列果品蔬菜商标,园区内黄瓜、萝卜、樱桃等8种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与国内外著名育苗公司合作,联合开发了“胜一”牌葡萄、樱桃、桃、李等十几个名优新品种。该示范园被评为“山东省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  
村庄生态美满文明。村庄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村容整洁,干群关系融洽。村民生活富裕,依靠种植大棚,每年可增加收入七、八万元。依托潍河、示范园、交通等优势,建立了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区和湿地生态旅游区。村庄数字电视、电话、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乡村信息化。村庄文化设施健全,建有农家书屋、文体广场、文化大院、健身路径、文明中心街等,文化墙、科普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等宣传阵地齐全。  
地址:潍坊高密市柴沟镇东李家埠村  
(九)潍坊李村农家食园  
潍坊李村农家食园园区内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水、电、路、吃、住、游等设施配套齐全,道路四通八达,通讯、观光、采摘、娱乐、餐饮、汽车停放等设施提高。食宿园周围环境设计合理,绿化成荫,空气清新,优美宜人,成方连片的种植区美观慷慨,一年四季有常绿植物。农家食宿园内可以接待400人用餐,各个包间配不同主题,生态园、绿色厅、农家厅、民俗厅、迷彩厅等等。  
食宿园内全部食物均来自生态园,为有机、绿色食品。以农家菜为主题的绝世大餐,野猪肉、野鸡、鹿肉、林下鹅、野生鱼,荤的素的,树上的,地下的,水里的,依山傍水采野果,把酒临风品佳肴,让游客吃的放心,玩的开心。  
地址:潍坊高密市醴泉街道康庄社区李村生态园  
(十)郑玄墓与郑公祠  
郑玄墓与郑公祠是省级重点文物古迹爱护区,座落于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终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公墓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绍命其子袁谭逼郑玄随军,行至今河北大名东病故。初葬剧东(今青州市郑母镇)。后因墓坏,归葬故里。原封土高6米,1993年为砌护墙。  
郑公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有通德门、享殿、配殿等,规模颇大。后几经毁坏崩塌,历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国后,于1987年重修,1993年修缮,筑院墙围绕。院内有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祠宇门口筑有台阶,内有泥塑坐像。龛门上方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楹联为“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祠东南有亭,内立1987年修缮郑公祠碑。祠前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郑公祠碑。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