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隶属于
山东省
东营市,座落于
山东省北部,介于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之间,南北长102.5千米,东西宽8.5—25千米,总面积1665.6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4个镇、2个乡。
利津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以“渠展之盐”著称。金明昌三年(1193年)一月置县,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利津古城的轮廓像一只凤凰,被称为“凤凰城”。抗日战争时期是
山东省全境解放第一县。名人有清代“四大贤”、苎麻专家酆云鹤、革命先驱李竹如、著名导演赵焕章(电影《喜盈门》等)、
山东快书创始人杨立德等,民间艺术有舞蹈“虎斗牛”、竹马灯、金钱灯等,地方小吃有利津水煎包、黄河故道鲜鱼汤、盐窝羊汤等。
二、利津县文化事业
2021年,利津县大型原创吕剧《情满金河滩》《热土情》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展演剧目,电影《高家台》荣获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2021年十月“依托老街长巷爱护传承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新路径”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三、利津县虎斗牛
民间舞蹈“虎斗牛”,诞生于陋巷,成长于乱世,成熟于新中国。起源于
东营市利津县大北街村。经调查,山东省内没有与其名称、表演套路、伴奏方法相同的节目。已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而且已经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中,2007年八月,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发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道光16年(1836年),利津县城北街20岁的王继先学会了用竹篾扎制老虎头的技艺。每到春节,扎两个大的虎头,用黄布彩绘成虎衣,四个人扮作两只老虎斗着玩,招惹的县城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叫好。因为占用人员少,不必花钱买灯烛,热闹而低费用,就这样上演了起来,而且有了名称,叫做“老虎斗”。利津城北街“老虎斗”上演了几十年,约在光绪年间,“老虎斗”的创始人对节目进行了再创作,两只老虎保留一只,增加了小猴、耕牛和牧童,以“耕牛救主”为主要故事情节的民间舞蹈逐一构成,一开始名称为“耕牛救主”,后改称“虎斗牛”。它情节生动,主题鲜亮,场次清楚,结构紧凑。由“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组成,演出时间在40分钟左右。伴奏用的锣鼓经(鼓谱)名叫“老虎通(读去声)”,也是北街村所独创,根据剧情而变化鼓音高低和鼓点疏密。年来节到,只要大北街的“老虎通”一响,人便潮水似的涌了过来。1944年八路军攻克日寇占据的利津县城,大北街的虎斗牛为祝捷大会进行表演,深受八路军指战员和渤海军区-褒奖。此后多次参加利津县、惠民地区和
东营市文艺汇演。20世纪“文革中”,艺人们把这个当时被称为“四旧”的节目改头换面名曰“打帝国主义纸老虎”,将这个表演技艺爱护流传了下来。
从“老虎斗”到“虎斗牛”,通过对行惩恶扬善、匡扶正义行为的褒扬而传达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把“耕牛”这一“义”的化身,通过民间舞蹈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世人宣扬,达到教化的目的。既展示了移民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民间舞蹈系列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改革开放后,虎斗牛重新焕发生机。时任村支书的李积柱等人将虎斗牛道具进行了更换修理、扎制;近些年以来,利津县文化馆对这一传统舞蹈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1997年,孙守义、左宗贵、丰振平等人组成了50人的队伍进行排练演出,香港回归期间,被利津县选送到
东营市参加庆祝演出,获得到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黄氏酒坊酿酒技艺
黄氏酒坊生产的“一天一锅”酒,其产地座落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黄氏家谱》云:祖上为轩辕黄帝后裔,赐黄姓。一支在关西繁衍,一支迁至山西汾河畔,此脉乃世代以汾河河水酿五粮精华酿酒,又慢慢摸索总结出了酿酒秘方。后又从山西移民至山东,在利津的铁门关落户,仍以酿酒为业,宝号为“铁门关黄氏酒坊”。黄氏酒坊兴旺于民国初年,民国22年(1934年)黄氏第72代孙、酒坊传人黄瑞林老先生在兵荒马乱之年购得一大亩地宅基,重建黄氏酒坊一座,异常显赫,当时有“铁门此关古,黄氏酒坊馨,名酒天下传,醉倒黄河人”的民谣,妇孺皆知。此酒坊传入军马场后,-将军和-将军十分青睐,饮得此酒后连称:“好酒,好酒,军马坊子酒,军内第一酒!”“百年醇酿军马坊酒,再绽新蕾一天一锅。”道出了两酒的师承关系。
黄氏酒坊酿酒工艺与其他酒厂不同,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中温麦曲糖化发酵。从原料、粉碎、配料、蒸馏、糊化、杨冷、加曲、加酒母、加水入池糖化发酵、出池、蒸酒、出酒后加入槐花浸泡、陈化、提取,新酒生产后,灭菌装入用黄河河泥烧制的坛内,放置一定温湿度的环境中,密封陈酿一段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升华成香气芬芳、口味醇厚的美酒。因为配料丰富精巧,酿造方法独特,因而味醇浓郁鲜逸,口感适度,生津健胃,促进食欲,再加上内含18种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营养成分,所以又具养生健体之功效。在酿造过程中,淀粉糖做酒糟发酵和植物花粉同步进行,发酵浓度可达酒精度60%,因其随四时花季不同,酒香各异,绝不重复,遂名“一天一锅”。该工艺获得三项国家专利,2012年八月,“一天一锅”酒被东营市酒文化研究会评为“黄河三角洲地域文化名酒”。
黄氏酒坊名闻遐迩,除却其传承千年的独特配方,也因为东营独特的地理环境。九曲黄河千里东来,携泥裹沙,在这里构成了附有丰富独特的微生物群的新生地,而高含铝型的碱水水质,如妈妈黄河的奶汁,为本酒的酿造提供了宝贵的天然资源,如汾河之于杏花村,赤水之于茅台,闽江之于五粮液。非常是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刺槐槐花,馨香异常,是黄氏酒坊发酵的辅助佐料之一,为“一天一锅”酒注入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黄氏酒坊的酒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是有口皆碑的喝出来的名牌,已成为黄河尾闾宴请宾客、馈赠亲友的不二之选。
黄氏酒坊的酿酒窑池的侧壁和地面均铺设窑泥,窑泥为得天独厚的黄河泥糊,地面窑池区挖置有总数为30的矩阵排布的窑池,并以30个窑池为一个组合,30天为一发酵周期,30天一轮,一天发酵酿成一个窑池,构成了独特的酿酒工艺。因为窑池内铺设的窑泥为活菌体丰富的黄河淤泥的黄泥,自然构成了一个个天然的优良“窑场”。有助于发酵及各种曲体滋味的融合,因而窑之浓香甘冽,沉郁厚重,风味独特,余馨悠长,闻香欲醉,过口不忘。
继第一代传承人黄衍荣、第二代传承人黄树堾、第三代传承人黄瑞林、-传承人黄初海之后,酒坊第五代传人黄长胜,潜心传承、提高酿酒技艺的同时,还秉承做酒先做人的理念,致力于酒文化的推广,让古老的酿酒工艺获得新生。在今后的岁月里,黄长胜也决心将古老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将地方名酒品牌做大做强,为增强东营地区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增进文化建设奉献自我的力量。
五、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
品味一个利津水煎包的历程已经完成大部,余下的是连续一定的时间细细回味了。
利津水煎包的馅可相应按主宾爱慕而定,通常有荤素两种,荤馅用乳猪肉配韭黄做馅为佳,素馅以粉丝配豆腐及调味品。利津水煎包的做法不太繁琐,先发其面,再剁其馅,捏成圆柱状的包子,置平锅一口,燃猛火一炉,水煎包口朝下搁置,灌入面糊水淹至水,但跟随社会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利津水煎包由于其传成工艺的分散和杂乱,使利津水煎包的正宗手艺掺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造成大多数经营户陆续倒闭了,到日前仅剩几家个体户经营,其次,利津水煎包短缺饮食文化的包装,没有树立品牌意识。而且其地域性较强,在附近周围地区缺少影响,所以说它的影响只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最终又由于它是一种即食的食品,包装、外卖、外销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说在发掘、研究、传承、开展活动诸方面均应对着艰难,利津水煎包如不及时抢救,正宗的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将失传。
2007年八月,利津水煎包的制作技艺被东营市委、市政府发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利津县习俗大全
生产习俗农业
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自行安排生产,耕地、施肥、治虫等农活逐一运用现代化技术治理。种植观念由单一种粮向既种粮食作物又种綷-济作物转变。种植棉花、果木、蔬菜者增多。90年代起,农业逐一实现机械化,传统的锄、羂-、耧、犁、耙、小推车慢慢淘藓-。农民种田不再单凭綷-验,而是注重种植技术,选用良种,巧施肥料,合理使用农药。人们从靠力气吃饭转变为靠科学技术致富。90年代中后期,跟随市场綷-济的发展,农民跟着市场信息走成为时尚。利津向有“四旁”(田旁、村旁、路旁、宅旁)植树的传统。多是种柳、榆、杨、槐。院内通常是种葡萄、杏、枣、石榴等。20世纪90年代起,跟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美化城镇引进很多新树种。乡村开始大量种植苹果、冬枣。路两旁、河两旁成为每年植树的重点。特别是跟随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植树、护树、爱树意识增强。20世纪80年代,集体饲养的大牲畜分配到户,养鸡、养鸭、养猪户猛增。许多养鸡户发展为养鸡场,进行规范科学饲养。饲养品种也呈多样化,如蛋鸡、肉食鸡、瘦肉型猪、波尔山羊、德国长毛兔、肉鸽等。近几年乡村家庭散养鸡鸭者降低,专业户增多,养奶牛的增多,城镇市民饲养狗、猫等宠物的增多。
渔业
境内渔业生产历史久远。旧时都是用木帆船捕鱼。20世纪80年代后,机动船逐年增多。木帆船多在近海、海沟、河汊捕捞,机动船可到深海作业。每年元宵节后,渔船下水,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家人到港相送。立冬收船、挂网,冬闲修补船只、网具。除了海水捕捞外,养虾场、养鱼场建设逐年发展,捕捞与养殖相结合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新形式。渔民在水上作业生产、生活禁忌颇多,尤忌“穃-”字,帆船称“风船”,不说“穃-过来”,说“转”、“调”、“划”过去;所用器皿忌扣放;晒鞋面不晒鞋底;饭筷不横放在碗上。此俗仍存。
家庭手工业
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手工业如柳编、蝄-编、草编、轧油、做粉条、豆腐、木瓦工、打绳、织粗布、织网、磨剪刀、修鞋、其他维修及风味小吃制作,逐一恢复起来,多为兼业。90年代后,缝纫业有所发展,一些手工业逐一向机电化发展。打铁、打磨、染布及小商品制作等行业逐一消亡。
生活习俗饮食
主食1986年以后,跟随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多数家庭由过去的吃粗粮为主改为以吃面粉、大米为主。小米、杂面、玉米、绿豆、白豆、红小豆、红薯等杂粮成为中老年改善生活换口味的辅助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城乡市民一日三餐,本着早饭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诊-则安排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市民家庭早餐以馒头、小菜、粥或面条为主,中餐以炒熟菜、吃馒头、米饭为主,晚餐是稀饭、馒头、炒菜或小菜。收入较高的家庭每日有丰富多样的副食品。城镇市民中很多人在市场小摊吃早餐已成为习惯。一些打工族和中小学生吃方便面的也大有人在。因为大棚蔬菜的发展,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青菜上市,只是旺季、矾-季价格上有差别。
2000年后,销售熟食者遍布城乡,市民烧火做饭的时间大大缩短。很多綷-济收入高的户待客会友进饭店,快餐消费已成为时尚。
副食1986年以前,城乡市民买猪肉要肥的,以图回家炼猪大油炒菜用,蔬菜也都是传统菜。90年代后,人们喜吃瘦猪肉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鸡鸭肉,肉蛋奶已成为居民必需品。鱼类、海产品需求增多。居民在炖、炒、炸、蒸、涮的过程中讲究色鲜味美、蔬菜新品种也接连不断增加,有些菜是国外引进品种。野菜(如曲曲菜、黄蓿菜等)倍受居民青睐。在乡村,中午炒咸萝卜条、蒸虾酱、炖粉条白菜的也为数很多。
节日饮食1986年以前,人们收入水平低,平常饮食多是粗茶矾-饭,逢年过节都改善生活。特别是春节、仲秋节都备有蔬菜、肉、鱼、禽、蛋、海产、果品、烟、酒。跟随城乡市民收入的增加,节日饮食和平常饮食差距逐一缩小。
2000年后,家境富裕者很多户在节日、生日、办红白大事时,到饭店包桌待客。节日饮食仍沿袭很多传统,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月初八糗糕。
饮酒1986年前后,城乡市民以喝一般高度白酒为主,高档酒为数极少。90年代后,市民以喝低度白酒为主,而且多为本地产的价廉瓶装酒。2000年后转向中档白酒、啤酒、葡萄酒为主。乡村市民饮酒仍以价廉的白酒为主,饮用啤酒者渐多。在红白大事和节日会友待客中,通常男饮白酒,女饮果酒或饮料。敬酒时,主陪带三盶-,副陪带三盶-,酒过三巡后宾客之间相互敬酒或猜萛-行令。利津民间有喝“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共同畅饮,有的时候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此俗起源于黄河口沿海一带的渔民和拓荒者们,跟随时代的发展,其方法方法有所变化。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其一起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
节日份子酒,多数在春节和仲秋节。比较而言要数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酒时多是按岁数大小结伙,每一伙都有一个热心肠的人操办,通常是在家庭比较富裕,房舍宽敞、男女主人性情温柔、热情的家里畅饮。会友份子酒是家里来了顾客,为增添酒席气氛,请邻居或知己陪客。应邀者从来不空手,带酒、带菜、带烟,凑份子酒者热情地向顾客劝酒。
喜庆份子酒是份子酒的发展和变异,子女结婚、老人祝寿、盖房乔迁、儿童满月等,与其相关系的都要送些礼品,叫“随人情”。不管送钱送礼,主人总要下请柬摆宴席酬谢。
还有一种份子酒的组织形式,叫“抓大头”(也叫“抓阄”)。操办人将钱数区别写在纸上,揉成小团,让参加者去抓,纸团上写着多少钱就拿多少,钱敛齐后定地方喝酒。
喝茶1986年前后,乡村和城镇喜喝花茶。乡村有少数老人习惯喝早茶,俗称“卯时茶”。90年代后,城里人喜喝绿茶的人渐多。2000年后,多种保健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之类进入市场,但仍以花茶为主,绿茶次之。
吸烟1986年以前,中老年有吸烟的习惯,青年人吸烟者也很多,女人吸烟者少的。乡村农民吸旱烟或自卷烟的较多,20世纪90年代吸烟者多数吸中低档烟,此后吸带过滤嘴的香烟。近几年中老年戒烟者有所增多。
外出饮食1986年以前,人们外出大都自带干粮。跟随綷-济发展,宾馆、饭店、快餐店、路边店遍布城乡,外出办事、走亲访友、旅游时只要带钱就能解决饮食问题。在城乡结合部进城打工的农民有少数人中午自带干粮。
饮水利津城乡以饮用黄河水为主,有少部分村饮用井水。1986年后县城市民所有饮用自来水。2000年,县政府抓“三通”(全县村村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到2001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解决了乡村人畜用水问题。城镇机关、企事业和街道市民购置饮水机饮用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增多,少数家庭还购置了饮水磁化装置,开始饮用磁化水。
服饰
服装1986年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接连不断提高。城乡市民的衣着不再是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了。80年代中期大都着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征服,唯乡村的老人们仍穿自做对襟衣褂,宽裆免折裤。80年代末,城乡女人服装逐一向明显女人特点转化。男人青年开始着西服、茄克服。进入90年代,茄克、运动服、西服、T恤衫、休闲服、裙装、休闲旗袍、风衣、牛仔服以及各种皮征服装开始在男女青年中流行。2000年后,城乡市民着装更加花样穃-新,服装色彩明艳,红、黄、蓝、绿、咖啡色、灰色、白色、青色的都有,并且每年还流行新花色,非常是青年男女着装越来越新潮。
服装质地:80年代由棉布向化纤布转变,的确良、晴纶、涤卡布料流行。之后,各种混纺布占主流。90年代后,纯棉、毛料、丝绸又受欢覾-。
鞋帽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大都穿布鞋,曾一度流行“三紧鞋”(即鞋口加弹性布)。80年代中期,穿皮鞋者渐多。春秋天多穿布鞋、皮鞋,夏穿塑料或皮凉鞋,在家休闲男女穿塑料拖鞋,冬天穿布棉鞋,机关工作人员穿皮棉鞋。90年代后,除多种款式的皮鞋外,还有休闲鞋、运动鞋、旅游鞋等。2000年后,女人鞋变化许多,有各色的高跟鞋、尖头鞋、长筒靴等。阴雨天,城乡市民外出多穿雨鞋、雨靴。袜子由布袜、线袜逐一变为尼龙袜、丝袜、针织线袜,女人着
裙者穿长筒丝袜。
帽子的样式和品种随时代潮流变化。20世纪80年代,男士戴鸭舌帽,冬戴棉帽或皮帽,夏戴多种样式的凉帽。农民下田干活戴蝄-笠、草帽。90年代后,人们在冬天多戴自织或机制的毛线帽。2000年前后,时兴的羽绒服衣帽一体十分方便。夏戴太阳帽、旅游帽。青年男女一年四季不戴帽者渐多。
床上用品城乡市民床上用品变化很大。20世纪80年代城乡市民的床上或炕上基本是床席、大小棉褥子、床单、棉被、枕头。乡村土房炕上有炕围子。90年代后,城镇市民床上除传统的棉被褥以外,还有床罩、被罩、毛毯、毛巾被、绸缎被、太空被、鸭绒被、晴纶棉被、涤纶混纺被、丝棉被、电褥子。2000年后,老粗布床单很受欢覾-。凉席为城乡市民夏天床上必备品,1986年前后,多用草席,1995年前后,竹制凉席开始流行,2000年以后,亚麻凉席、空调凉席成为城市市民新宠。在乡村,仍是竹制或草制凉席。
饰物20世纪80年代,市民戴饰物者很少见。90年代后人们开始佩戴饰物,多系银质的耳坠、耳环、戒指、发卡、发簪等。进入新世纪,女人饰物还有手链、手镯、胸花、纱巾、丝巾。男人饰品主要有领带、领带夹、胸章等。城乡青年人订婚,女方向男方要“三金”(戒指、耳环、项链)。结婚时用婚纱、头花、胸花、金银饰物。
居住
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市民多住平房(乡村大多户是土房,砖基坯墙)。90年代后乡村80%以上户是砖瓦房(石头打基到窗台,窗台以上垒砖,房顶铺红瓦),前出厦,通常人家盖三间、五间,有的建起四合院。2000年后,乡村四合院渐多,大门排场,覾-门有瓷瓦贴笼-的影壁,门上方是瓷片贴合的横扁,有的还在大门两侧放置石狮子。城镇集市及沿路建起一片片商品楼,通常是一楼綷-营商品,二楼食宿,三楼为货物仓库。也有盖房搞出租的。
城镇职工,1985年前后通常住50型、60型的砖瓦平房。1990年后,县直机关干部开始住80型、90型、120型的家属小院。90年代中期,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建家属楼渐多。2000年后,房地产开发加快,多处住房小区建成,自购房越来越增多。住房发展趋势是面积越建越大,装修追求美观豪华,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出行
1986年后,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远途出行以坐交通车为主。跟随綷-济发展,拥有摩托车的市民越来越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购置摩托车、电动车、农用汽车的户逐年增多,城镇老年人时兴脚踏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购物或接送子女上学入托十分便。自行车平均每户2辆有余。2000年后,家庭购置小轿车、面包车的更多,出租三轮和出租车穿行于城乡大街小巷,加之城乡公交车开通,人们出行极为方便。
通讯
1986年前,人们联系方法通常用书信,有急事打电话或拍电报。1990年后,程控电话发展快速,家庭电话由城镇发展到乡村。传呼机和移动电话开始发展。2000年后,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在城乡普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在城镇,计算机网络发展较快,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上公布信息、网上投资、网上营销、网上炒股日趋活跃,传统的电报、书信等通讯方法受到冷落。
器具
炊具20世纪80年代,乡村仍沿用传统的土坯或砖砌灶台,使用铁锅、风箱、烧柴烧煤。城镇市民多用蜂窝煤炉、煤油炉。90年代后城镇市民大都使用液化气炉和多种电炊具。如电饭锅、电炒锅、电壶、电烤箱、电饼铛等,乡村中也有少数家庭使用。2000年前后很多城镇市民搬进楼房,大多数有抽油烟机,农家使用液化气炉和多种电炊具的渐多,但仍保留着烧草烧煤的炉灶,留作蒸、煮食品用。其他炊具如铲、勺之类由铁制品改为铝制和不锈钢制品。
餐具1986年前后,一般家庭使用的盘、碗、盶-、碟、匙多系粗瓷器和少量的塑料制品,倾向于大碗、大盘。后以精美细瓷小型为时尚。茶具多瓷质,也有紫砂、木鱼石的,以造型精美为首选。饮酒用的老锡壶、小酒盅被玻璃盶-、高脚盶-、啤酒盶-所代替。个人饮茶多用茶盶-,先后流行过搪瓷缸、瓷盶-、玻璃盶-、磁化盶-、不锈钢盶-、保温盶-、纸盶-等。
卧具1986年前后,乡村市民大多睡土坑,城镇市民多睡木床或铁床。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部分市民废炕改床,城镇市民时兴睡席梦思床。床体多为木制框架,上放沙发床垫。一些城镇中老年仍喜睡硬板床。
家具1986年后,市民的家具除传统的桌、椅、橱、柜、箱等木器家具外,样式接连不断更新。1990年,有大立橱、挂衣橱、组合橱、立橱、饭橱、木制沙发、圆桌、折叠椅等。之后组合柜、组合沙发、真皮沙发、布艺沙发、席梦思床、写字台、电视柜、床头柜、书柜等进入一般家庭。2000年后,高档家具如硬木、红木、楠木仿古家具开始进入富裕家庭。城乡市民多数使用一般家具。
家电1986年后,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快速进入一般市民家庭。1990年后,黑白电视渐被彩电代替。多数城镇家庭拥有收录机、影碟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城乡市民彩色电视机更新换代很快,通常家庭使用21寸、25寸和29寸,少数家庭使用34寸或数字化高清楚彩电。2000年后,空调、计算机等逐一进入城乡市民家庭。
洁具1990年后,城镇住楼户通常使用太阳能淋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洗浴。乡村新建住房,通常也设有洗浴设备。
室内饰品室内饰品因各家物质条件和主人的文化内篭-不同而风格各异。1986年后多数农户正房挂中堂笼-加对联,炕头墙上贴金鱼大娃娃笼-。室内其他饰品有挂钟、闹钟、壁镜、壁笼-、石英钟之类。1990年后,一般家庭内外间挂装饰帘,时兴电视罩、沙发罩,摆设盆花。城镇市民中有的家庭有盆景、鱼缸、博古架、名人字笼-。
消暑用具1986年前后,城镇市民夏天消暑多用扇子和电风扇。1990年后,村村通电,多数农户用上了电风扇。2000年前后城镇市民使用空调者慢慢增多,乡村开始安装綷-济实惠的地温空调,既綷-济又方便,但仍以电风扇为主。
取暖用具1986年前乡村用火炕取暖者居多,用煤炉者少。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市民用燃煤炉取暖的多起来,少数户使用土暖器取暖。90年代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购置锅炉由单位供暖。2000年后,县建起热电厂集中供暖。乡村仍以煤炉取暖。
照明用具20世纪80年代乡村中无电村仍以煤油灯、罩子灯、蜡烛照明。90年代村村通电后,均用电灯照明。2000年前后,除用一般灯泡外还用日光灯、节能灯。
娱乐
1986年前后,城乡市民平常娱乐多是看电影、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春节期间,有的村自办花灯或演节目,或请文艺团体演出吕剧、京剧、歌舞。民间灯会有高跷、旱船、虎斗牛、龙灯等传统表演。1995年后文化娱乐活动的方法日趋多元化。歌舞厅、卡繺-OK酒楼、健身房、练歌房、网吧遍布城乡,人们娱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0年后,县城举办消夏文艺晚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乡村也以文化大院为载体开展文娱活动。
经商习俗传统的商业,有坐商和行商。坐商设店铺挂招牌,坐门等客;行商多是小商小贩,有的走街串巷四处叫卖,有的赶集。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农民边务农边綷-商;有的已綷-弃农綷-商,在城镇租赁房屋开商店。跟随市场綷-济的建立,私营綷-济大发展,各种批发店、连锁店和超市逐年增多。商家门前都有醒目的广告牌,还有形式多样的霓虹灯广告,有的配备音响,既播广告又放音乐。活跃在乡村的小商贩,把叫卖声制成录音随时播放,用以吸引顾客。
礼仪习俗婚姻
提亲20世纪80年代,男女婚姻仍以提亲为主要方法,即使是男女双方恋爱多年,也要在定婚时找推荐人(俗称媒人)到双方家庭说开。进入90年代后,城乡青年自由恋爱增多,初为自找推荐人告知双方父母,后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区别到双方家庭“认门”,得到双方父母首肯后即正式定婚。也有少数通过婚姻推荐所牵线的。
定亲定婚有两种方法。一是女方家长及近亲与媒人同到男家。男方备酒宴招待,同时给未婚儿媳备好“三金”(金戒指、金耳坠、金项链)和礼钱。当“儿媳”为男女老人们敬酒时,男方及近亲们要给未婚儿媳红包。女方也在未婚婿施礼时,将备好的红包给未来的女婿。二是男方去女家,由女方款待(会亲家),男方带去彩礼。2000年后,彩礼大增,少则1.1万(万里挑一),多则1.5万元(万无一失),还有1.7万元的,叫“万里挑七”(妻)。在订婚时,男女双方把各自姓名、年龄、生辰、属相写在柬(红纸)上綷-媒人交换(俗称换号)。同时把家长的姓名和情况写在红纸上綷-媒人交换,男方给女方“彩礼”。送日子(送柬)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后,按照双方众-商的时间,由男方带彩礼向女方送结婚的日子,与女方亲家商谈嫁娶议程及覾-送亲方法等事项。俗称“送日子”。通常是两亲家直接交流,也有推荐人同去的。
娶亲20世纪80年代,乡村娶亲先是骑自行车,或坐马车,后是用拖繺-机、农用车,插彩旗、打锣鼓。有的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找来民间艺人吹吹打打,搭台唱戏演节目(俗称“响门”)。90年代后,改用高音喇叭播放戏曲和喜乐。2000年后,多用小轿车,通常6?8辆,也有10?15辆的。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罩婚纱,早上起来4点去婚纱美容店做头。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到男方,上下车放鞭炮、奏鼓乐。车到男方后,由婚礼司仪主持结婚典礼。城镇市民多在宾馆酒店举办婚礼。乡村大部沿续旧俗,新郎新娘拜天地、拜二老、入洞房,男方大摆筵席款待贺喜的亲朋好友。
近17年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组
织集体婚礼。有的青年男女挑选旅游结婚,既节俭又时尚,但为数极少。
丧葬
20世纪80年代,传统丧葬习俗中的很多旧礼仪在乡村又流行起来。老人死后,由长子或晚辈面向西南“叫魂”、“指路”。然后将死者置于冷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搭灵棚。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的亲友报丧。通常是第一天亲朋好友、邻里百居去吊丧,第二天入殓、火化,第三天发丧(排三)。有些地方在老人死去的第一、第二天晚上到村头告庙,俗称“赦老”,意为送老人平安西去。全县推行火化后,村上死了人,到火化场火葬,骨灰盒入村“纪念堂”或埋入墓地。干部职工死亡,通常是单位众-助死者家属在火化场为死者举办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生前好友向遗体告别。死者若是女人,需要有娘家人在场,非常是乡村,娘家人非常重视死者的装殓。在乡村,旧习俗较重,出殡的那天,由执事人(俗称“白帽子”)带领去墓地,死者长子手捧骨灰盒,披麻戴孝走在最前头,后边按年龄辈份跟随缓行,依次举办“覾-门祭”、“路祭”、“出庄祭”,设供桌、摆腊台、祭品、叩首拜祭,为死者送行。90年代后殡葬改革,各村有红白理事会操持丧事,孝子只戴黑色孝章,系白腰绳。亲戚朋友吊唁者吃顿便饭。到墓地后,死者的外甥先将骨灰盒安放在坑穴内,再将食罐子摆到骨灰盒前。墓穴通常用砖砌,水泥抹缝。也有的预制一个小水泥棺材,将骨灰放进水泥棺材中。棺上再覆盖名旌。此时,晚辈先捧土撒于棺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再推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到七日再去上一次坟,至“七七”为止。葬毕孝子们上门致谢,2000年后改为发谢贴。2002年,全县推广汀罗镇毛坨村和裕后村丧事简办典型,推动了丧葬改革。
近17年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多数村建立公墓,有的村建立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乡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石碑作纪念。
祭祖
20世纪80年代乡村祭祖以“扫墓”为主。清明节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压坟头纸。也有少数户在家中祭祖。七月十五日(称鬼节)、“十月一”、春节是集中祭祖上坟的日子。“七月十五日”、“十月一”多是上坟拜祭,春节祭祖多是在家中设供桌,挂“家堂轴子”,上供品,燃香烛,除夕祭拜,初二送先人归。此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绝迹,80年代后再度出现。
称谓
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视年龄、身份,尊称有“大爷”、“大娘”、“大哥”、“大嫂”、“阿姨”、“大姐”、“同志”“××长”、“××书记”等。80年代后,除以上称谓外,称经营业主、老总、先生、小姐、师傅者渐多。
礼节
看望80年代看病人、探朋友大多是带糕点、罐头、烟酒等物品。90年代多是带营养滋补品、奶粉、名酒名烟、水果等。2000年后,改为礼品加钱。
亲戚来往长辈诞辰、儿童生日、子女结婚、老人有病都要随礼或拿钱。
同学联谊同学毕业后走向社会,通常保持联系,逢婚嫁随礼庆贺,逢年过节带礼走访。2000年后,名目繁多的同学聚会多起来。
同乡交往出县、出省认老乡,见面宛如知心朋友,同在异地工作,礼尚往来。
邻里相帮邻里间大都相处较好,有事互帮,工具互使,串门聊天,随礼走动。
寿诞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习俗。1986年前后,通常是给60岁以上的老人做寿。寿日这天,儿女、亲友带上礼品为老人祝寿。礼物必备面条,谓之“寿面”,其余是老人爱慕食品。家中置办丰盛酒宴,全家老小给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寿。90年代后,此俗日盛,祝寿大蛋糕是必备寿品,另有多种营养品。城镇很多户在酒店设宴祝寿。有的子女还到电视台为老人点歌。有的全家陪伴老人照“全家福”像。乡村中也有为老人包一场电影以示庆祝的。
节令习俗农历节日
春节岁首第一日,俗称“过年”,家家年三十吃团圆饭。乡村中仍有年初一晚辈给长辈磕头和挂“家堂轴子”拜祖先的旧习。长辈给年幼晚辈“压岁钱”。年初一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更换新衣,到邻里间串门拜年,走亲访友,见面互问“新年好”,直到年初五。城镇机关单位年初一举办团拜,亲友间串门。近几年城乡中电话拜年者更多。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灯节。节日期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日),家家户户门前、院内上灯,有的在大门挂红灯,燃放鞭炮焰火,吃元宵、庆节日。相当多村组织灯会、跑高跷、舞狮、舞龙、扭秧歌、跑旱船,有的搞舞蹈、戏剧、曲艺会演。从2000年起,县城每年都举行大型灯展和放焰火,观者如潮。
填仓日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凌晨在院内外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型,内放一些粮食,扣上筛子或碗,谓之填仓,祈求五谷丰登。20世纪90年代后此俗渐废。
二月二俗称“春龙节”,境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乡村有吃面条,吃蝎豆,爆玉米花、大米花的习俗。此日为年节系列的终止,开始农忙,各业恢复正常。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日扫墓祭祖,并为祖坟添土。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拧柳哨、春游等。
端午节也称“五月端阳”,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诊-的日子。家家户户吃糯米红枣粽子。小儿童用五彩线系在手腕上,名曰“配五丝”,此俗仍存。
六月六境内有“六月六看谷秀”的农谚。此日,晾箱柜、晒衣被、晒书,据说这天晒东西不霉变、不生虫。
七月十五实则过十四,七月十四至十五日,上坟祭祖,悼念亡故亲人。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是除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讲究合家团圆。节前人们带上月饼、酒、水果及鱼虾等水产品看望亲友。节日晚上,设桌案摆上月饼、水果、酒菜举办家宴,一起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将此日定为老人节。此日机关单位组织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军人、老榜样,一些家庭给老人购买礼品,祝老人健康长寿。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多于此日上坟祭祖。
腊八节此日,各户大都用米、豆、枣、莲子、花生米煮粥,称“腊八粥”,乡村用黍米糗糕,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另实用醋腌腊八蒜的习俗。
辞灶古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日,又称过小年。这天,外出者竭力赶回家,忌“辞”在外面,新媳妇需要在这天回到婆家,有“媳妇大的天,不敢在娘家过腊月二十三”的谚语。过去有供灶王爷的习俗,今已少见。
除夕腊月最终的一天,在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此日游子全归,全家团圆过大年。农家贴春联年笼-、贴门神灶户爷、放鞭炮烟花。乡村有置办供品,祭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旧习。20世纪90年代后,大都是举办家宴,饮酒贺岁,吃团圆饭,燃放鞭炮、烟花,看中央人民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年除夕忌说不吉利的话。
公历节日
跟随社会的进步,公历节日慢慢约定俗成。
元旦一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城镇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均放假,门前挂红灯、横幅。乡村无过此节习俗。22世纪90年代后,寄贺年片、发电子邮件、用手机发短信成为贺年新时尚。
国际劳动妇女节三月八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俗称“三八节”。城镇机关单位通常为妇女放假半天,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有的为妇女进行健康查体,有的组织妇女旅游,有的发纪念品。
植树节三月十二日为法定植树节,是日党政机关及群众团体带头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按规定放长假。各群众团体组织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有的组织外出旅游。
青年节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为纪念1919年“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而设。这天,共青团组织大都组织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有的举办歌咏比赛、“献爱心,做好事”、“学雷锋为社会做奉献”和“志愿者为民服务”等活动。
国际青少年节六月一日为国际青少年节。小学、幼儿园组织举行联欢文艺演出、电影会,学校举行家长与儿童同乐会、家长会,有的单位向学校捐赠图书、纪念品,家长也为儿童送一份礼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七月一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各级党组织举办纪念会、报告会,请老党员做回顾报告,回忆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建军节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日,军队举办庆祝活动,地方党政、群众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有些学生寄贺卡给远方的解放军战士,表达对解放军的崇敬之心。部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教师节九月十日为全国教师节,教育系统举行庆祝活动,表彰先进,师生联欢,慰问离退休教师,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学生多寄贺卡给教师,表达敬爱之心。
国庆节十月一日为国庆节,按规定放长假歇息。各单位升国旗、唱国歌,美化环境,挂红灯,开霓虹灯,插彩旗,组织纪念演出,表达热爱祖国之情。有的趁节日外出旅游,有的青年把这天作为结婚佳日。
行业节日
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业节越来越多,主要有环保日、土地日、人口日、普法日、物价日、环卫日、“3·15”消费者权益爱护日、“5·29”利津民营綷-济日等。
其他节日
2000年前后,某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在利津城镇流传,群众称之为“洋节”。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妈妈节”、“圣诞节”等。
生育习俗1986年之前,城镇妇女临产,多是入医院生产。乡村妇女临产多由“接生婆”在家中接生。此后,跟随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孕妇临产大都入医院生产。产前,娘家人要为其准备鸡蛋及米、面、红糖和婴儿四季衣着、小棉被、尿布。近年尿布已被“尿不湿”及尿片代替。产妇产后3至五日回家中坐月子,由妈妈或婆母伺候,静养一个月。月子中多进食营养较高食品,以促使产妇下奶;多喝红糖水,忌食生、冷、硬食品。部分家庭将满月婴儿胎发剪下保存。产妇娘家人要为儿童蒸馍头,称“满口”,之后将产妇母子接回娘家,俗称“住满月”。
婴儿出生12天(俗称“十二日”)或满月时,主人宴请亲朋乡邻。亲朋贺喜除送鸡蛋、挂面、红糖、营养品外,还有送婴衣、玩具或礼金的。送礼金为近年出现的新时尚。婴儿一百天俗称“百日”,“百日”庆贺有“姑的鞋、姨的袜、老家舅舅给马褂”一说,然大都送衣物、玩具或礼金,少数富裕者为婴儿购买金制或银制长命锁。多数家庭在婴儿满月或百日时,照像留念。
命名习俗人名
小孩出生后,百日内起乳名,上学时起学名。乳名俗称“小名”,学名俗称“大名”。一个人通常仅仅有乳名和学名,一小部分成年人,做事后还起“别名”俗称为号或字。传统的起名是本族人按辈份取字,同辈人用同字
命名,有的取中间字,有的取末尾字。以孔姓、孟姓最严格,他们取名用字一排就是数辈。建国后起名习俗逐一改变,不以同辈人排字取名者渐多,名字的时代特点鲜亮,有的带有政治色彩,有的带有纪念意义。有很多人摹仿取名,导致同名现象。过去的姓名三字居多,现在用两字的多起来了。
工商业起名
利津工商业单位的取名五花八门,有的以行业起名;有的以綷-营者姓名起名;有的以地名为名;也有以时髦新词起名。
商标名
改革开放后始有商标注册和商标
命名,较有名气的是“黄河口酒”、“北岭丸子”、“三阳纺织”、“凤凰制药”、“利华益集团”、“振利油料”、“维果思水果罐头”、“津秀食品”等。
七、利津县名人
杨加深: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王恺:军旅文艺家
杨嘉伟:军旅书法家
八、利津县著名景点
(一)利津县文化活动中心
利津县文化活动中心座落于利津县南部生态新区,由利津县文化艺术中心、晓月湖、和体育场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62亩,总投资2.1亿元,是一处集艺术培训、文化传播、全民阅读、文艺展演、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文化艺术中心建有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三馆一院一厅从外型设计上五环互通、错落有致,功效互补、动静衔接,流线型的建筑风格、现代化的艺术装潢,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端庄典雅中透着现代气息、造型张扬又不失传统文化特色。
晓月湖、素波河东段水系及附近周围景观建设项目总占地85亩,湖面水风光积13400平方米,水系长430米,宽度约18米,砌石驳岸、木塑栈道、景观亭、廊架、绿化、小品、雕塑、游路、灯光等构成一处了南部生态新区特色景观。
体育场座落于文化艺术中心北邻。占地10.86亩,建设两个篮球场,一个五人制足球场、羽毛球(排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配套公厕、道路及绿化等工程。
每当华灯初上,文化活动中心灯光明亮、五彩斑斓、游人如织,极大丰富了居民夜生活,成为发展夜游经济的载体和平台。对于提高城市功效,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起到重要意义。
(二)白鹭园湿地
白鹭园湿地田园综合体项目座落于东营市城北生态线主轴上,东至东二路,西至华山路,北至德州路,南邻潍坊路,距东城、西城、垦利区政府均在15分钟车程,于2019年十二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营白鹭园湿地发挥交通便利、天然的湿地资源优势,有4000余只白鹭聚集栖息于此、具备藕稻产业的优势和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林水等农业资源整合,成立合作社,组建旅游资源开发团队,利用土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招引社会资本,构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抓住景观吸引区、种养集聚区、农业生产区、市民生活区、服务配套区等核心要素,实施整体招商、品牌打造、统一治理,有效爱护附近周围宝贵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东营特色田园综合体。
东营白鹭园湿地项目规划整合林水、飞鸟、村落、农业、人文等各种资源,既有特色林果、私家菜园、藕稻等栽培种植业分块布局,又涵盖文化创业、农业产学研、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农事体验等“新六产”融合发展。该项目占地面积5500亩,包括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耕读研学体验区、乡村度假区、康养农旅创新区、田园社区6大功效分区。按一期2018—2019年、二期2020—2021年、三期2022—2023年规划落实时间轴,将乡村振兴的画卷缓缓铺开。
一期建设园区大门、2000㎡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青少年游乐园,以湿地、白鹭、莲藕、油菜花等当地元素打造“情景旅游”,利用好六干渠水资源,打造乡村“水立方”。二期以生态有机果园、菜园、有机肥加工为建设主线,推广酵素农业,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三期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聚集来创业、就业、生活、养老的新市民,构成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城市消费者“四赢”局面。
日前,白鹭观赏、湿地水系、私家菜地、活动场地等4个发展主体项目已初步建设完成,综合服务中心、观鸟台、湿地人家等9个发展配套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项目建成后,集聚产业和居住功效,构成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实现农旅融合,全力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特色湿地旅游景区。
地址:东营市东二路与德州十字路口南200米路西
(三)黄河三角洲国际慢城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慢城项目座落于利津县北宋镇境内,占地面积3000亩,国家AAA级景区动漫水世界是主题公园的一种,内有危险刺激水滑梯、青少年趣味戏水城、游泳池、彩虹组合滑道、欢乐大闯关。除了浪花飞流直下的刺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慢城具备提高的服务配套设施,提供多种餐饮及冷饮,。该项目是黄河三角洲首家注册慢城项目,也是利津县重点打造的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北宋镇镇政府以东G220国道以南
(四)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
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座落于利津黄河滩区内,南起宫家险工、北至王庄险工,规划占地面积近2万亩,现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和山东自驾游网露营基地。景区以黄河生态景观带为轴,规划建设了和乐园、黄河外滩、水上乐园、印象农庄、西瓜乐园、龙门湾等旅游节点。日前,已建成了和乐园荷花观赏园、外滩广场、黄河栈桥、滨河花园、游船码头、CS拓展基地等节点,配套了游客服务中心、滨河游路、步行游路及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搞好休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时,引导附近周围村庄深入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
特色景观:景区黄河文化底蕴深厚,河防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集雄、奇、险、峻于一身,有“水上长城、生态画廊”的美誉,在这里,你能够近距离看黄河壮阔,也可体验品味地道山东民俗。
游览线路:沿和乐园进入景区向北游览,先后游览体验真人CS野战基地、黄河外滩、滨河花园、黄河游船、黄河栈桥景点。
地址:东营市利津县城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黄河滩区
(五)利津黄河生态公园
利津黄河生态公园是以黄河河防景观为主体开发的旅游景区,起到浓郁的黄河下游风情。公园以黄河自然景观,溶入人工营造的港湾码头、树林草场,农田菜地、鱼池果园和农房草舍和经典小品,一起构成独具风光特色的景观区,向人们展示黄河的博大雄浑和人民治黄兴利的回天神力。整个公园以“黄河、文化、风情”作为主线。
走进黄河生态公园,不但能看到利津古八景之一的“东津晓渡”,又可以欣赏到“黄河新八景”中的“果园听涛”、“晨辉春浪”、“渔湾垂钓”、“荷塘月色”等景观。黄河生态公园南起利津县宫家引黄闸,北至王庄引黄闸,全长27.5公里,规划总面积近2万亩,依托黄河自然生态资源,构成“一带六节点”的空间布局和“揽黄河八景、游生态画廊”的形象定位。“一带”即宫家引黄闸至王庄引黄闸生态休闲观光带。“六节点”即黄河诗词苑、黄河浴场、黄河码头、观澜园、利津水文站、龙门湾。当中,黄河诗词苑主要在宫家险工布设相关黄河诗词的石刻、诗人雕塑,依托东潘果园打造梨园听涛景观等;黄河浴场主要利用张滩险工段自然洼地,进行适宜疏理修整,发展清水浴、泥浴、青少年制陶等项目;黄河码头主要是利用原航运港建设黄河漂流码头;观澜园是黄河生态公园核心区,主要规划亲河观澜区、林下健身休闲区、垂钓餐饮区、农家体验区等,打造晨光春浪、黄河人家、东津晓度、觅野仙踪四个景观;利津水文站主要利用其作为黄河上最终一座水文站的特殊性,发展水文测量、滑索等项目;龙门湾主要是在王庄引黄闸打造圣水沐春和黄龙入海两大景观。
黄河诗词苑主要在宫家险工布设相关黄河诗词的石刻、诗人雕塑和拓展训练项目;金滩田园主要在宫家闸以北5公里黄河滩区种植多种林果、蔬菜,打造果园听涛景观;黄河百乐园主要利用张滩险工段自然洼地,进行疏理修整,建设黄河码头、泥塑馆、荷花池等,发展黄河漂流、黄河洗浴、水上荡舟、生态餐饮、青少年制陶等项目;黄河外滩是黄河生态公园核心区,主要规划亲河观澜区、林下健身休闲区、垂钓餐饮区、农家体验区等,打造晨光春浪、黄河人家、东津晓度、觅野仙踪等景观;利津水文站主要利用其作为黄河上最终一座水文站的特殊性,发展水文测量、滑索等项目;龙门湾主要是在王庄引黄闸打造圣水沐春和黄龙入海两大景观。
地址:东营市利津县黄河宫家闸到王庄闸之间
(六)利津凤凰广场
利津县凤凰广场座落于利津县县城中心,是一座集文化娱乐、绿化休闲为一体,兼有市政和娱乐两大功效的现代化广场。占地面积226亩,150516平方,当中绿地6万平米,水系3万平米(新增水面6750平方米)。广场 采纳现代园林的艺术手法,制造出不同的休闲活动空间,从空中俯视,整个广场展示出一幅龙凤呈祥的美妙图案。
广场结构以“一带——滨水风光带,两轴——主次景观轴,四区——广场区、滨水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为规划,以“水、岸、堤、路、景”为元素,在布局上有主有从、有收有放、有高有低、有连有断,广场内楼台亭榭一应俱全,园林雕塑相映成趣,音乐喷泉引人入胜,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湖畔休闲与水上游乐融为一体。
凤凰广场以凤凰文化为主线,运用舒缓抽象的曲线,塑造出凤凰多姿多彩的形态,既明显“百鸟朝凤,凤鸣九天”的主题,又体现了小城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广场正中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上刻“凤凰广场”四个红色大字,其后是高达12.6米、口衔金珠展翅欲飞的鲜红色凤凰雕塑,基座刻着“凤临宝地”的字样,象征着“百鸟朝凤,凤鸣九天”。
雕塑两侧各有各有一排文化景观墙,东侧第一面景观墙镌刻着中国作协、中国书协会员剑华先生撰写的《凤凰广场赋》。沿凤凰住雕塑向北拾阶而上,迎面而来的是广场中心的凤凰台。凤凰台周围有八根十米高的龙凤青石柱,柱上刻有盘龙舞凤的浮雕。四角各有一个凤凰雕塑,以凤凰四重奏的形式紧扣凤凰广场主韵。
凤凰台中间是音乐喷泉,每逢周末,跟随音乐声起,水流就喷射而出。跟随音乐节奏的强弱变换,喷泉不时变换颜色和形状高度。凤凰台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十二个人门式小品,依次排开,更迭而至。北部的假山和树林,山林呼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风景画卷。广场东面是滨水风光带,三里河南入北出,近万平方米的水面上,5座人工小岛点缀当中,三座拱桥横跨河面,状如彩虹。
河西岸矗立着三座红色钢制门楣,象征利津铁门关“锁海喉,扼浪腕——铁门锁浪”的历史。广场治理办公室掩映在河左亭右,红墙蓝瓦,现代气氛中糅合着古典雅致。办公室周围由蜿蜒丘冈、曲水流觞、休闲草坪、体育健身路径组成。通过修建多种山石、铁门关雕塑、凉台亭榭、游览步道、藤架长廊等建筑景观, 采纳“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种植形式,依靠草坪、花卉、灌木、乔木的不同品种、颜色、形态,生长周期制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坏境效果,并以绿篱为隔离墙,鹅卵石铺设健身道路,讲求群植色带景观效果,在大面积草地上 采纳自然曲线横纹绿篱,配置以花钵、座椅,同时结合建设城市器械健身路径,强化广场的体育健身功效,把健身与绿化、美化结合起来,一起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
地址:利津县利一路
(七)铁门关遗址
铁门关遗址座落于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遗址南北长42米,东西宽30米,面积1260平方米。铁门关是原大清河入海口处的一个重要关津,有“铁门锁浪”之称。金朝为控海滨之险而建置,建有城墙、庙寺。明代设千户所。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后,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铁门关被黄河泥沙淤废。后人有诗叹曰:“丰国场边问旧营,前朝几度设屯兵。至今明月荒城畔,-夜有声。”
(八)黄龙入海
黄龙入海是指黄河入海。经过5464公里的奔波,黄河入海时已显得坦荡而平静。放眼望去,河岸上茫茫的荒原与河水融合在共同,在蓝色的晴空下闪着金色的色泽,若乘飞机俯视,海河交汇处是一条黄蓝分明的的水位线恰似两匹绚丽的绸缎,在此打上一个同心结,系在黄河三角洲的颈项上。进入汛期,河水涌浪滚滚,涛声阵阵。天水一色,气势磅礴,如一条黄龙,咆哮着向大海冲刺。
(九)南望参古窑群遗址
南望参古窑群遗址座落于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南。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75年开挖褚官河时发觉。在地表4米以下分布着5座窑炉,当中有2座较为完整;出土器物系泥沙质红灰陶,有将军盔、瓮棺、豆盘、陶罐等。经鉴定,该遗址为东周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1992年,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