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金溪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31 19:5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金溪县地理位置概述  
金溪县,隶属江西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中东部、抚州市北部,东与资溪县、贵溪市交界,南和南城县接壤,西与临川区毗邻,北与东乡区、鹰潭市余江区为邻。全县面积1358平方千米,辖13个乡镇和华侨治理区。2020年末,金溪县常住人口为25.38万人。金溪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列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并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境内保存了大量赣派建筑,境内共有格局完整的古村落128个,当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42个,省级传统村落3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  
二、金溪县名字由来  
历史上曾因出金产银,山间溪水色泽如金,而得“金溪”之名。  
三、金溪县文物古迹  
1、浒湾书坊建筑群  
浒湾书坊建筑群座落于金溪县浒湾镇老街区,由前书铺街、后书铺街和礼家巷三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组成,中有巷道相通,集中了数百家雕板印书作坊和店铺,现尚存201家。金溪浒湾镇是明清时期江南最大的雕版印书中心,这里出版的书籍被称为“金溪书”,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美誉;雕版印书曾经籍注中华三百年,汤显祖“临川四梦”所以而得于传遍天下。  
2、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遗址座落于左坊镇后龚村,包括司令部旧址、朱德旧居、王稼祥旧居、周恩来旧居等17栋古建筑。  
四、马步灯  
金溪双塘镇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玩马灯,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大多失传了,现存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  
周家马灯用竹篾扎成,分两节,一节为马头及前部,一节为后部及马尾,外面蒙上颜色布,演员站在两节中间,走马时,0顶动后面,马灯的尾部便摇动,十分生动。通常表演为四马,另要“打城门”三人,穿“兵”“勇”衣着的马童四人,“打花钵”四人,掌旗一人。乐队中有打击乐和吹奏乐。周家马步灯的打击乐节奏鲜亮,情绪饱满昂扬,节奏时快时慢,绚丽多姿,极有地域特色。  
“忠勇报国杨家将”旨在表现穆桂英、杨宗保、孟良、焦赞忠勇报国。在强烈的民乐节奏中表演跑马、布阵、攻城等动作,寓于象征意味和想象空间。  
周家马步灯通常正月十三发灯,称头灯,十四、十五玩到热潮。  
周家马步灯曾参加全县元宵灯彩比赛获一等奖,省、县电视台及《江西日报》也曾予以报导。  
五、金溪藕丝糖制作手工技艺(第二批省级)  
金溪特产藕丝糖外似一团洁白细嫩的藕丝,内包芝麻、桂花、桔饼为末之馅,吃了甜而不腻,脆香酥软,落口消融,余味绵长。藕丝糖每个不足10克,如鸽蛋大小,每斤60余个,以无毒塑料袋为内包装,外套精美纸盒。藕丝糖生产历史悠久,深受群众爱慕。据名老中医说:本品以饴糖为主要成分,起到古方“大小建中汤”之功效,又辅以桂花、金钱桔饼、芝麻、豆粉等,故其性味甘甜温柔,起到补中益气,理脾益肺,生津润燥,化痰止咳,增进消化之功效,对脾肺虚寒之体尤有补益。藕丝糖甜而不腻,补而不壅,是冬令糕点中的营养佳品。  
金溪藕丝糖由各地家庭小作坊生产,主要产地在琅琚、浒湾、珊城、秀谷等地,平常在庙会和市集上销售,随制随卖,买后即食,不可以久放保存。新中国成立后,金溪县国营、集体与个体户食品厂开始大规模生产,改进包装,使之能运输、储存。全县常年产量在60—80吨左右。1984年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列为特色优质产品展销。现在金溪藕丝糖本地本省已是妇孺皆知,并且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近邻浙江、湖南的客商元旦、春节期前来采购批发,更是络绎不绝。  
六、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油面又称挂面、圆面、须面、寿面等,抚州油面在明朝末期就开始在市场出现,尤以金溪浒湾出产的油面最为有名,浒湾油面于是被选为宫廷食品,由此成贡面。  
油面 采纳红漆木盒包装,木盒外雕刻有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锦绣河山等图案,并配描金品名和作坊字号、烹调解释。浒湾油面用料讲究, 采纳上等的优质面粉、茶油、精制薯粉、食盐等原料,按照不同季节严格配方,历三期发酵,经手工精制、微风晾干而成。它起到外观圆细均匀,色白条长,烹调不糊不浑,烹煮后滑润细腻,爽口,吃了清香等特点,并起到健脾胃、降血压、发伤感、祛风寒、催母乳等功效,是深受民众欢迎的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佳品。  
浒湾生产油面的作坊主要有森和兴、美芳斋、利芳福、何源和等。油面作坊改为公私合营后,作坊所有收归浒湾粮油加工厂。1982年,浒湾油面厂特意生产龙须贡面,同年荣获江西省粮食局授予的传统食品优胜奖,1984~1985年,浒湾龙须贡面两次被江西省商业厅评为优质产品。1984~1986年持续三年荣获抚州地区行政公署、地区粮食局授予的优秀产品证书、产品质量奖,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在上海展销会上深受上海居民的青睐,被评为博览会优质产品。  
七、金溪矮脚龙(第四批省级)  
民间彩灯之一“矮脚龙”,起到悠久的历史,传说:它是来自上苍,并给予它呼风唤雨、裱灾祛难的神奇力量。在解放前,每逢舞龙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在大旱之时舞龙,为了指望大降甘霖,以保收成。这都是出于对它的敬恭和仰以及企求它能发挥想象中的效果,所以矮脚龙在人们的印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因为矮脚龙丰彩多姿,意象含蓄广泛,所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此舞更加得以发展和提高。它不再是人们祈求的神物,成了表现人们奋发昂扬的精神及幸福生活的现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矮脚龙发源于贵溪县与我县交界一带,因为历史的变迁和交更,此舞在贵溪慢慢失传,流至我县何源镇彭家村,成为全县以至全省独具匠心的无双之舞。  
矮脚龙的表演时间通常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的十五内。在此期间,龙的去向和目的主要是针对耍龙者的女婿村和女婿家,并表明带给喜庆、幸福之兆。在去之前,龙队首先派遣二位手提太平灯的车长送贴到户,以起通风报信效果,使接龙户有充分的准备。而龙队每到一村,又需要首先到村“沙公”庙礼拜一番,方才进场入户。礼拜仪式完毕,龙队即到村谷场或祠堂,首先为群众表演几招几套,然后,龙队再至户上,进门前,户主点燃早已准备的鞭炮,引龙进堂,倒茶奉果等一番款待,户主再向龙队每个成员奉敬一碗酒后,在另的喇叭声中,龙队方才场起,给户主“开四门”,这时跟随围观的增加,鼓乐鞭炮之声震耳欲聋,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矮脚龙是集体表演舞蹈、头、身、尾各节需要协调动作,整个队伍需要训练有素、配合默契,舞蹈动作的指挥是掌珠者;多由熟悉龙灯表演程序、体力好的高手担任,并且在队员安排上更是不可分晓,从龙头的长者到龙尾的少年,论辈排置九节,龙尾少年需要每届一换。在表演形式和特点上,此舞的套路需要交叉重复两遍,并且全过程“硬四门”“龙过脊”“摆龙”“烧仓”“龙盘柱”“龙明境”“摆龙门阵”等需要分成四个方面平均表演。其特点环环相扣,变化多端,动作矫健,节奏明快,气势宏伟。  
矮脚龙的音乐是打击乐,通常用鼓、锣、钹、喇叭协同演奏,其乐分为慢板、快板(急板)。路上行走及龙队变换队形前的瞬间即用慢板,其现场全用急板乐,表演需要可反复演奏。平常劳动作息表演时,亦可用口哨代替所需锣鼓。  
八、手摇狮  
在今天的江西金溪一带,广为流行着一种民间灯彩——手摇狮。相传这种灯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手摇狮和经常见到的狮舞不同,它不表现狮子那种勇猛雄壮的气势,但却以其小巧玲珑的结构,活泼俏皮的表演,构成了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能够说是艺术品种中罕见的特产之一。  
几百年来,手摇狮经过当地劳动人民反复加工,曾经拥有一百零八套表演形式。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每逢正月初一至元宵,金溪一带地方都要表演手摇狮,加上锁呐和打击乐的伴奏,洋溢着热烈而欢快的乐观情绪。群众围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手摇狮制作精致。五彩缤纷的狮身,能屈能伸的机灵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表演时,一人舞球,一人舞青狮,一人舞黄狮。舞球者要翻腾跌扑;舞狮者,以下蹲步表现狮子的行进,蹲跳步表现狮子的纵跳,跪步表现狮子的静止,下蹲弓箭步表现狮子的俯伏和起跳;用“窜毛”表现狮子翻斗;用“枪背”表现狮子的打滚;同时,用手腕的力量,不停地摇动小狮来表现其“舐毛”、“搔痒”、“扑球”、“叨球”等多种动作。小狮的喜怒情绪也靠毛上的功夫表达出来。玩手摇狮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手脚配合,上下协调。所以,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当地群众把学舞手摇狮当做是武术练习和体育锻炼。他们经常手执板凳,赤膊苦练,快要是寒冬腊月,也会练得汗流浃背。  
现在,跟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当地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一道,再次对手摇狮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在原有基础上,制造了“双搔痒”“嬉斗”“争球”“戏球”等新套数,使小狮活泼俏皮的性格更加鲜亮,从而加强了喜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在江西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中多次获奖。朋友,假如您有机会来金溪,请一定去欣赏一下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九、马步灯(第二批省级)  
马步灯是流传于金溪县双塘镇翁塘周家的一种灯彩。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有马步灯,由表演者扮成历史人物,且多为鞍马征战的忠勇武将,表现其行军、布阵、打仗等场面,全由表演者的动作完成,不唱不说,只以锣鼓、唢呐等伴奏,象征性极强。欢乐祥和,雅俗共赏。通常正月十三发灯,称头灯,十四、十五玩到热潮。乐队中有打击乐和吹奏乐,周家马步灯的打击乐节奏鲜亮,情绪饱满,节奏变化多端,极富地域特色。  
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村民传说建村之后就玩马灯,由此算来有近千年历史。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有的失传了,现在主要为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  
周家马步灯通常正月十三发灯,称头灯,十四、十五玩到热潮。除在本村玩,还可到女甥家去玩,通常是爆竹接送,果品款待,穿街过户,全村观看,热闹非凡。  
十、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第二批省级)  
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构成了前、后书铺街。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凡经、史、子、集,全部江西省读本皆出自此地。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分号书店,浒湾的木刻印书通过这些渠道销遍全国,影响极大。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  
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 采纳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一般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一块刻两面,如加朱批与圈点另刻套板。刻字工具分枝凿、平凿数种,刻字技术分出门与归身两种,刀刻方法分横刀与侧刀。  
十一、金溪县过年习俗  
江西金溪人过年,基本上也是从腊八节开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之后,我们发觉,县城街上的人多起来,乡村的各村庄人多起来,农民工返乡,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人们也在为过年做多种准备:杀年猪,灌香肠,晒腊肉,晒鱼干,做米糖......  
腊月二十三,金溪人都要祭祀灶神,由于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吃喝,需要敬重他,大家请求他上天后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腊月二十四,金溪人开始“扫尘”,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金溪人开始过小年,这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这天晚上,放完鞭炮,一家人聚在共同吃饭,庆祝小年。  
腊月二十六这天,金溪人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在古代,所谓杀猪,是杀自我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杀年猪后,主人家往往要送一些猪血或猪肉给左邻右舍尝一下,或者邀请亲戚朋友吃一餐猪血酒。猪肉和排骨等通常会用盐庵制好,放在大大小小的坛子里,以备正月待客。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通常来说,金溪人爱好在最近两三天成亲嫁女,由于,最近两三天亲戚比较集中在家,热闹。再者,谁家不期望在年前把这场喜事办完,好过个喜上加喜的大年呢。  
腊月二十九,因为次日就是大年三十,所以过年的多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能够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了。金溪人在这天最潇洒,带足了钞票,早早地到集市、农贸市场、超市等采购年货:鱼、猪肉、鸡、鸭、鹅、羊肉、牛肉、豆腐、萝卜、年糕、饺子皮、春联、年画、鞭炮、烟花等等,购得满满的。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终一天,这天金溪有相当多民俗活动,如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等。大年三十中午,金溪人最流行焖肉吃,一大锅肉焖熟后,再放入豆腐、萝卜等,起锅打入大碗中,伴上酱油,吃起来有滋有味。下午,全家人忙碌起来,女性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年夜饭;男性的任务就是贴对联,房屋的柱头、门上和厨房、牛栏、猪栏、鸡笼等都要贴上新对联,春联往往是请村里有文化的人来写。大年三十夜饭蒸得满满一甑,敬神时大人将新买的水红筷子和勺子插入饭中,叫小儿童去拔出,这意味着生活节节高,也期望小孩长高。吃年夜饭之前,大人小孩都要换上新衣裤。摆好猪头、水果等供品,放上两泡斋饭,点一根长香,放一挂长鞭炮后,一家人分坐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小儿童开始等着父母及爷爷、奶奶等长辈发压岁钱,这些压岁钱,就是小儿童今后的零花钱。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来到,也叫封财门,这时才能够关门去睡觉。  
正月初一,一大早,爆竹声此起彼伏,金溪人认为越起得早,今年越会发达,大家打爆竹“开财门”,迎接财神的来到。有些村庄规定在这天到祠堂“上丁”,也就是新生了的男儿童,要把名字等记入族谱上。到了中午,大家往往吃饺子,由于饺子如金元宝形状,寓意财气和福气。当然,也有人作兴吃去年剩下的饭,意味着年年有余。  
正月初二,金溪人开始拜年,这天通常是去辈分最大的亲戚家拜年,通常是外公、外婆或者舅舅、舅妈家,所谓“天上雷公,地下母舅”,不先去舅舅家拜年,说不过去。  
正月初三,谢天,也就是说,这天,金溪人要谢天,通常不可以出去拜年,要拜年也只给有人老去(去世)的亲戚拜年。大人在大门外点上一根长香,大门口摆上一张供桌,供桌上摆满了供品:一大盆生米饭,插上六根筷子,盛上两泡斋饭,放上苹果、桔子等水果。  
正月初四之后的日子(除正月十五外)都能够去拜年,拜年也有讲究,先拜辈分大的,再拜辈分小的;拜年要带礼包去,拜辈分大的年要备大包:响糖、发饼等;辈分较小的通常是小包:白糖、发饼等。  
正月十五,这基本上是年的尾声。这天,金溪人通常吃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这天,金溪人会踊跃参加一年一度的元宵猜灯谜活动。俗话说:正月十五看花灯。金溪没有花灯,但金溪的灯更是花样百出,让人回味无穷。这天晚上,乡村一些村庄会玩龙灯、手摇狮灯、蚌壳灯等,一些古村如竹桥玩马灯等,红红火火的多种灯,最后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也意味着来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上这些过年习俗,构成了金溪人浓浓的年味。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许多人都在怀念曾经快乐的热闹的年味。过年是我民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一个个古老而又新奇的习俗,就是极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构成了浓浓的年味,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里,更显得极为故意义。  
十二、金溪县结婚习俗  
金溪县婚嫁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较有特色的一种习俗,是依循中国周秦汉唐以来传统婚嫁嘉礼(“五礼”)施行。嘉礼中所称之礼,据《礼记昏仪》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后加上迎娶,为“六礼”。  
一是“纳采”。《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诗经·国风·伐柯》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女长大之后到了谈婚论嫁之际,男方要请媒人到女方提亲,这就是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二是“问名”。经过纳采之礼,男女婚姻初步议定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问女子名字、出生年、月、日、时,以便男家占卜二人的婚姻吉凶。三是“纳吉”。男方将得知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拿到家庙进行占卜,以获知吉凶,再决定是不是举办纳吉之礼。四是“纳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内则》云:“聘则为妻”。这个环节是婚前重要环节,前三个环节都是为这一环节做准备。五是“请期”。男方到女家商定双方都可接受的婚嫁日期,以表明夫家对妻家主人的谦恭与尊重。这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六是“迎亲”。这是婚姻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仪式,古今皆然。《礼仪·士婚礼》云:“昏礼下达”。解释古代迎娶仪式是在晚上举办。古代迎亲之日,新郎身穿礼服,骑马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接新娘到新郎家,宾主宴饮,新人要进行合卺之礼。至此,古代婚仪“六礼”方告完毕。  
1.说亲  
古代,男满18岁成丁礼后,女满15岁行笄礼后,表明成人了,能够嫁娶。但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自由恋爱、自立婚姻被视为大逆不道。金溪流域客家人先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寻访适宜人家的未婚女子。然后,媒人去女家提亲,向女方推荐男方家庭及男子的年龄、品貌等。女方亦托人探听男方情况,允许后用庚贴开出女儿的“生辰八字”送往男家。即定“年庚”。如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相合可“联姻”,相克为禁。  
古代将乐有的人认为,生有属羊之女命中克夫,有“女子属羊守空房”之说。该县白莲等地男方接到女方送来的“庚贴”,用红纸包好,上写“百子千孙”。然后拿着此包去祭告祖宗神牌和灶神位,再放入米缸。三天内家里人畜皆相安无事,则可确定这门亲事。无独有偶,在泰宁,假如男女双方父母允许,媒人便把女方的“年庚”(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书写交给男方,男方父母将“年庚”置于祖堂神台下压搁七天,如无发生不吉利的事,便请算命先生和男方的“年庚”对比,双方八字(生庚)不会“相克”,父母认为合适,就初步定局了。在建宁,古时在说亲过程,一些较开放的家长,当男方上门相亲,女家同意女儿窥视。假如允许通婚,女子便出来倒茶,男方则接下茶杯,但这种做法不多。  
1951年《婚姻法》实施后,这一带说亲(求婚、议婚)也与四海八方一样,自主婚姻、自由恋爱慢慢构成风气,“合八字”、“合贴”的现象慢慢少了。女子择偶的时代性比较明显,但通过推荐人玉成的婚姻依旧非常之多。  
2、定亲  
男方遣媒人议聘订婚。女方开出礼单,列出彩礼聘金的金额,男方也提出所要的嫁奁,由媒人出面协商讲定,并正式写入红贴。旧社会,绝大多数客家人都很穷,要的聘数额很少。解放后,非常是改革、开放以来,跟随金溪人生活水平接连不断提高,聘金也慢慢增加。这当然要看男家经济状况好差而定。这里有“上等人家垫钱嫁女,中等人家拿钱嫁女,贫穷人家赚钱嫁女”的现象。  
3、纳亲  
订婚后,男家择定迎亲的日子,提前把“请期”红柬送达女家,并择日把所有的聘金送给女家,俗称“纳亲”(“六礼”中的“请期”、“送日”)。接着,男女双方都要向亲朋好友发出婚嫁宴席的请柬。  
4、圆亲  
这是金溪县人在正式迎娶之前一天的一个步骤。金溪县人男婚女嫁,母舅为大,母舅要给外甥送一份厚礼。  
5、接亲  
“接亲”又叫“亲迎”、“迎亲”。婚嫁吉日,女家送柬请新郎,叫“新郎起”。男家请“挲马仔”(即男家精心选择的能言善辩的机智灵便、能对付自如且酒量大的至亲或好友去负责接亲的一切事宜)、两位伴娘(须是父母双全的未婚女子,和乐队(又称“食闹队”)以及其他协助迎亲者,到女家迎新娘。旧时,大户人家迎亲讲究排场,一对大红灯笼开路,接着是吉彩队,擎着麒麟、凤凰和红布彩旗,后来是“食闹队”、抬轿队、骑马队,十分气派。  
“新郎倌”到岳父家受上宾之礼。女家接过雨伞(备新娘出嫁时撑用),给新郎倌端洗脸水,为迎亲者送茶水、烟,请吃点心。这时,“挲马仔”大显身手,给这些伺候者和厨师红包,表明谢意。区别给新娘的妈妈和祖母“离母钱”和“施母礼”。在女家宴席上,“新郎倌”坐头桌的红毯子椅,陪席者有新娘的母舅、舅公、叔伯、姑丈、姐夫等长辈。席间要行“见面礼”,新郎由舅母或妈妈带着,一一跪拜新娘的主要亲戚和岳父母,受拜者都要给红包。在女家,还有“戏新郎”之习,女家亲友趁新郎不备,抢其鞋帽。这时“挲马仔”就要善变对付,讨价还价,用钱赎回,席间气氛顿时热闹有趣了。  
是夜,新娘梳妆装扮时,喜娘唱起当地《新娘擦粉歌》:“福也,一点夫妻偕老,二点百子千孙,三点大吉大利,四点四季发财,五点五子登科。”吉时到,新娘拜别祖宗神位并跪拜哭别父母。哭嫁,是传统习俗,客家相当多地方都有此俗。新娘上轿大哭,与父母姐妹兄弟离别亦哭。有无名氏女子出嫁时诗云:“罗中掩哭轿行时,拜别亲颜泪满腮。从此惊心为媳妇,男姑憎喜意难知。”表明自我嫁后做人媳妇,不可以侍奉双亲;又怕婆婆难侍,今后日子难过。将乐地区流行的《哭嫁歌》亦有此意。歌词是:母:“依娅生个宝贝女,辛苦养成大阿娘。今日大喜要出嫁,阿囡听嬷诉衷肠。”女:“依娅生下苦命女,不想今日要离别。未报父母养育恩,未尽孝心伺爹娘。”母:“阿囡安心做新娘,依娅叮嘱有几桩。孝敬公婆头件事,夫妻相爱永莫忘。”女:“依娅叮嘱记心上,孝敬公婆理应当。夫妻和睦同到老,要为爹娘争面光。”母:“妯娌邻居要和睦,对待姑叔如手足。食苦耐劳人勤快,亲朋好友都赞扬。”女:“依娅交代女不忘,当好媳妇当好娘。挥泪拜别爹和娘,保祐爹娘都安康。”唱毕,新娘站在大厅地上米筛上,盖上红纱巾,由母舅抱或背到村口上花轿。新娘一出门,由伴娘为她撑雨伞。此时,新娘家劈哩啪啦紧关上大门,有的还把新娘的洗澡水泼倒出去再关门。此习俗之意是不让出嫁女儿带走娘家的财气。  
闹洞房,这是中国人新婚之夜难免的习俗。在金溪县有些地方,洞房内先挂一盏灯笼,意为“添丁”,床上、盆桶里放有红枣、花生、桔子,意为“早生贵子”。闹洞房当然以年轻人唱主角,新郎新娘须按宾客提出的节目要求,去完成嬉闹动作,如“龙凤戏珠”、“攀摘仙桃”、“拜佛求子”等。闹洞房后,新郎新娘相对而坐,食“新人席”。要有一只煮熟的鸡,名曰“凤凰鸡”,供新婚夫妇享用。从民国开始,城关一带逐一改为白天接亲,办婚事时间也缩短为两天,有的不再追求繁文缛节,提倡婚事简办。  
6、回亲  
“回亲”也能够说是古代“六礼”在金溪县人中的延续和发展。新婚夫妇结婚后第二天,双双到女家,拜见岳父母(父妈妈),即“回亲”。也叫“回门”。女方中午请“回亲酒”。午后,新婚夫妇回男家,晚餐男家请“三朝酒”。新郎新娘一同到女方娘家,但当日须赶回男家。第三天,侍娘婆带新娘入厨房试做家务,称为“游厨”,办散客酒。新婚三日中,族亲、村邻不分长幼,互相捉弄,称之为“新婚三日无大小”。  
十三、金溪县饮食习俗  
浒湾油面  
浒湾油面为金溪特产,又称龙须贡面、须面等。浒湾油面用料讲究,优质面粉、茶油、葛粉、食盐等原料,精制而成。  
入口爽滑、细腻,烹调不糊、口感不粘。早餐一碗清汤面,虽说寡淡,但是这种平淡的味道,却能满足最挑剔的味蕾。  
金溪藕丝糖  
藕丝糖是当地传统名点之一。用糯米和小麦来创造,再加上多种干果炒制、搅拌最后才可以成为一份精巧的点心。  
丝丝缕缕的甜蜜,从入口开始,藕丝糖逐渐融化在口中,那种清甜也缓缓流入心尖,让人不由得感受到了幸福。  
金溪米粉  
金溪米粉是金溪县传统名吃。米粉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金溪也不例外,只是当中选材,则是颇有心机。  
与其他地方所产的米粉不同,金溪米粉生粉根根结实、透明,煮熟后粉白细嫩,久泡不烂、久炒不碎,炒拌煮味道俱佳。  
金桔饼  
金桔饼是当地人儿时的记忆。是鲜金桔经过浸泡、去核、除味、拌糖、煮制、晾干后,手工精制而成,不过已现在转为机器制作。  
它色泽金黄、不含所有色素、口感细腻,完美去除了桔皮中的苦涩味道。也是当地儿童,小时候常吃的零食。  
金溪麻糍  
在金溪的大街小巷,你都能听到卖麻糍的吆喝声。最好的麻糍都是手工打造,耗时耗力,制作麻烦。  
吃的时候蘸上芝麻、黄豆面和白糖吃,滋味香甜,口感软糯。细细品尝那股清甜,很是非常,现在依然很受欢迎。  
金溪蜜梨  
金溪蜜梨属当地特产,全国热销农产品。金溪得天独厚的产地环境,是其品种多样、品质优异的主要因素。  
当地蜜梨不愧其名,甜蜜却不甜腻,入口清爽多汁,直接吃、煮甜汤,都是令人幸福的味道,  
十四、金溪县名人  
南宋教育家、思想家陆九渊与朱熹齐名,被誉为“百世大儒”,是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  
元代危素是中国的史学家之一,与宋濂同修《元史》。  
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清代学者蔡上翔,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当代世界固体力学领域的科学家郑泉水等,建县以来,金溪共有2名状元(吴伯宗、陆肯堂)、3名榜眼和242名进士。  
十五、金溪县著名景点  
(一)竹桥村古建筑群  
竹桥村古建筑群(含品字三井、总门楼、上门楼、中门楼、下门楼、苍岚山房、余氏大屋)  
竹桥古村,座落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北距龙虎山景区30千米、南接大觉山景区40千米,济南-广州高速公路、抚州-吉安高速公路和206、316国道穿境而过。竹桥古村面积约2.8平方千米,始建于元末明初。  
竹桥古村是一个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保存有明清时期风格、格局比较完整、赣派建筑成片的古建筑150余个,以及古祠堂100余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余座、古民居1万余幢。  
竹桥古村形似一柄巨扇,存有109幢明清建筑,当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山字墙有防火防风的有用功效。民居多为上下两堂,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流入池中,马上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门开在东侧,其他宅第的大门则开在正中。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  
竹桥古村分布着一条古驿道、两处雕版印刷遗址、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五座祠堂、六条街道、八方水塘。保存完好的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筑群组、六座祠堂以及养正山房、公和堂、怀仁书院、赐福庙等古建筑物集合成为封建社会农商并重的人文历史信息标本。  
竹桥村建筑群中有三组建筑群,一为“文林第”,一为“十家弄”,一为“八家弄”。建筑群中均设有三门,即总门、巷门、大门,各有并排四栋或三栋式样相同的房屋由耳门相通。  
竹桥古村有总门楼远案崇麓岭,近案黄婆岗,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廖禹先生后人所定,总门楼前有“品”字形罗列,而周围都有石栏杆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论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户近两百,从超千丁,村内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构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  
品字三井  
品字三井座落于村口不远处,三口水井区别修于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并呈品字罗列。井周饰有多边形石栏杆,外圆内方,形似铜钱,寓意是金钱如流水,没有钱不行,但千金散尽还复来,唯有人品到所有时候都不可以丢。  
总门楼,座落于竹桥古村西侧入口处,建于明朝初年,相传为著名风水师廖瑀先生后人定的方向。门楼在咸丰和道光年间被毁过两次,后于道光二年(1822年)遵照原貌重修。  
总门楼  
总门楼,座落于竹桥古村西侧入口处,始建于明朝初年,相传为著名风水师廖瑀先生后人定的方向。现址于道光二年(1822年)遵照原貌重修。  
上门楼  
上门楼,座落于竹桥古村中心,也叫谏草传芳门楼,是为了纪念南宋先贤余昌言,相传他在任时曾多次上书-为民请命,并被皇帝采纳,后人视为荣耀便将这四字刻在门楼上。  
文隆公祠  
文隆公祠,座落于竹桥古村西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上下堂已崩塌,仅仅有中堂尚存,村东的镇川公祠与其他祠堂不同,两侧为“培兰”、“植桂”门,“培兰”、“植桂”意即培植人才,里面为竹桥人延师教子之所在。两边建有裙屋,三栋一排,连成一体,建筑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内有大小10个天井,其结构之复杂可见一斑。祠堂前一块空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对面一门洞开,直达花园,门楣上石刻“对云”二字,上下落款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书”。  
养正山房  
养正山房,座落于竹桥古村东南侧、仲和公祠右侧,村中第二处雕版印刷遗址,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在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买卖,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其家谱有明确记载。随后余仰峰又回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  
苍岚山房  
苍岚山房,座落于竹桥古村东北侧,是竹桥的大房书院,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哺育村中学子的学堂,又是雕版印刷作坊。  
芋头胖子土胚房  
芋头胖子土胚房座落于竹桥古村正南、中门楼东侧、步云公祠西侧,该建筑是明嘉靖早期村中一位财主全部,芋头胖子是这位财主的外号。  
步云公祠  
步云公祠座落于竹桥古村南侧,是村中保存最好的一个祠堂,民国初期,红军军长周建屏当时曾在此作为召开扩大红军大会的会堂。  
大夫第建筑群  
大夫第建筑群座落于竹桥古村北侧,为一幢四栋连体古建筑群,由竹桥村余钟祥所建,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竣工于道光八年(1828年),该建筑群格局完整,设有专供晒养银钱的“晒银楼”。  
(二)金溪县象山公园  
象山公园座落于金溪县城。是以金溪名贤陆象山而命名。园中有象山阁、锦绣塔。在金溪县是最美丽最繁华的公园了,常常有新人在这里拍摄结婚照的外景。  
景点位置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秀谷中大道象山公园  
(三)东源曾家村  
东源曾家村座落于金溪县琉璃乡以北偏东5公里处,为琉璃乡与陈坊积乡交界处,距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较为便利。  
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远村峻岭交织,村外田园平沃,村后竹林茂盛,村东溪水潺潺,村北一河横穿,风景秀媚。现存各种明清传统建筑74栋,其聚落形态清楚完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三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东源曾家村榜上有名。  
古村现有居住人口220户,1100人,绝大部分为曾姓,是曾巩堂兄弟洪立公后裔,也是人们尊为“宗圣”的曾子(曾参)的一支嫡传后裔。据《东源曾氏宗谱》记载,曾子的43世孙曾絓由南丰迁中宋,46世孙元龙从中宋迁模桥,49世孙子宾从模桥迁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而改东阳为东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自民国至今,该村人文气息浓厚,才俊辈出,共出现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高级知识分子20余人,当中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故有“教授村”之称。  
古村座北朝南,沿着巷道,依地势从高向低。南边一条小公路从东门仙师殿到村西新牌坊,长约500米,宽4米,与之相平衡的是村内南边主石街,为村内主要干线。街边有一排水溪沟,砌成一节节船形,一头大一头小,艘艘相接成蜿蜒之溪。村居纵深约200米,九条青石小巷从北门、西门放射状的直通南边主石街,使全村呈折扇状打开。  
古村有着科学提高的村落系统。大部分屋顶是硬山式屋顶,高高的马头墙、不同形式的风火墙和村口水塘,都具有很好的消防效果,构成了完整的消防系统。每栋房子顺着巷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水从排水沟流入水塘,再由水塘流向村外,构成了完整的排水和防潮系统。总门楼和围墙是第一道防御,水塘是第二道防御,排水沟是第三道防御,石质墙裙是第四道防御,构成了完整的防御系统。  
古村建筑,主要由一条东源街,又称直街,向西北方向分支出六条90米以上的巷道,巷道均用青石板与卵石铺成,巷道之间又有小巷相互连通,蜿蜒向前。古村分布着九大古民居聚落群,每个聚落群屋屋相通,就算雨天往来当中也不会湿鞋。每条巷子和弄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顺着巷道,依地势由高到低古建筑自北向南有序罗列,即使倾盆大雨地面也不会积水,即使梅雨季节屋内也不会发霉。  
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74栋,当中明朝建筑5栋,古井4眼,古树10株,古桥1座,古石刻2块,旧石板共长2138米。“豢灵护应”古庙、“中议世第”官厅、“秀启南丰”宅第等三处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每栋古建外墙上的石质花窗,雕花纹饰图案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屋内柱础,每栋各不相同,同一栋之间不同柱础的雕刻造型和图案又各有特色。大门上方的石雕和砖雕更是巧夺天工、美仑美奂,有的综合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艺术为一体,给人以鬼斧神工之感,屋内屏风、窗户、雀替、梁架上的木质雕刻也是各显神通,将“即将封(蜂)候(猴)、一路(鹭)青天、一瓶(品)富贵、一束清廉(莲)”表现得淋离尽致,做到了“凡有图必故意,故意必吉祥”。  
村内明清建筑以二层式“官厅”建筑最为精巧,四堂直进、九道天井。内有住房、接客厅、绣花楼、花园、鱼塘,门楣上区别用行、楷、隶、草书等4种字体镌刻的“大夫第”、“奉进世第”、“三省居”、“清蔼轩”等字样,起到较高的欣赏价值。日前该建筑内部已经崩塌,仅村外部门楣。村西曾氏大祠,为四堂直进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间两排8根木柱的围径达2米,其石磉围径则达3米、厚0.7米,每个重约四五百斤。下堂天井中两棵相向而生、300年树龄的桂花树枝繁叶茂,上端已合二为一。东源曾家村建筑类型多样,庙宇、桥梁、官厅、宗祠、宅第、门楼、民宅齐全,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保存完好,在江西地区少见,对研究古代建筑思想理念起到重要意义。  
曾家古村建筑的空间组合手法、装饰艺术、砌体结构等方面的工艺质量整体较高,特别是石作、砖作方面做工非常细致,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南方众多原生态村庄中也是较为罕见的。古村上下堂形式的民居建筑形态在赣中抚河流域较为经常见到,是本地区典型的民居类型,民居建筑中许多有古人题匾,书法多出自名家之手,书法精美,从文词到书体都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品位,展现了东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龚氏祠堂  
出金溪县城,沿206国道南行12公里,就能够看到一座名叫猫儿岭的山峰,山下有一个风光绮丽的小山村,这就是左坊镇后龚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这个村子却因有一段烽火连天的红色的历史举世闻名,引得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瞻仰。  
从206国道拐进村子,便能够看到一座红色牌坊,牌坊尽管建于现代,却含几分古意。沿牌坊路东去,远远地便能够看见一棵郁郁葱葱的大香樟树,樟树下是一座古老的祠堂,这便是龚氏祠堂,龚氏祠堂就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1933年一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黄狮渡大捷后,直属部队进入左坊一带驻防,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以后龚村为驻地,司令部驻后龚村龚氏祠堂,政治部驻离龚氏祠堂半里的王家仓下。朱德总司令住在后龚村南靠近竹山的一间民房里,竹山边挖有一洞,以防空袭。朱总司令在洞内多次召开红军干部会议,部署作战计划。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后龚村,只见青青田野中铁牛欢歌、黄牛奋蹄,农人忙着春耕播种。田野中的一位老农见有顾客来到,连忙放下了锄头,上前询问,得知来意后,马上放开嗓门喊叫:“细伢子,赶快去村支书屋里拿祠堂钥匙来,让我们到祠堂里面去参观啰……”  
走进龚氏祠堂,规模宏大,建筑简朴,虽为金溪经常见到的祭祠,又经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仍然保存完好。祠堂的正厅中央悬挂着11位伟人的相片。祠堂厅堂中有一条造型别致的风雨过廊,廊上四根大木柱中间有一方桌。一村民推荐,这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及红军将领公布作战命令之处。  
龚氏祠堂是由主、次厅堂和下屋三栋建筑连成一体的,次厅堂较主厅小一些,厅堂内悬挂的是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的画像,陈列了“黄狮渡大捷”绘画图片和朱德在后龚村的故事。次厅堂还保存着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储藏室、养病室及红军标语仍依稀可辨,值得人们瞻仰和缅怀。  
步出祠堂,该县一相关部门负责人推荐,后龚村几代村民都十分珍爱龚氏祠堂这一历史文物,在战争年代,为了爱护好这一文物,一些村民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建国后,村民更加重视对祠堂的爱护,始终保持对祠堂进行维修。为了爱护好龚氏祠堂,近些年以来,村民又先后筹集资金7万元,对祠堂进行了全面修缮。  
(五)金溪战役旧址  
包括黄狮渡(原属金溪)战斗、崇岭阻击战、大仙岭围歼战和长源庙阻击战旧址。同时还留下了很多动听的革命歌曲和动人故事。如《苏区组歌》、《革命歌》、《慰劳红军歌》、《妇女翻了身》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和《朱德在后龚》、《周恩来战地鼓动》、《周建屏打自我“土豪”》等革命故事,当年不管在扩红支前、反“围剿”战役还是在保持地下革命斗争中都起了很大效果。  
1932年六月,蒋介石调兵遣将,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在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指挥朱德、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率领下,抓住国民革命军大举进攻之前的时机,一方面在根据地内消灭白点(指国民革命军占领的地点),巩固根据地;一方面集中红军主力1、3、5军团,到外围作战,向东北出击,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金溪战役从1933年一月四日开始至八日结束,包括黄狮渡(原属金溪)战斗、崇岭阻击战、大仙岭围歼战和长源庙阻击战。1933年元旦,中央红军1、3、5军团共计3万余人,从黎川、资溪等地出发进入金溪县境。随同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到金溪的还有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5军团政委萧劲光等。一月四日,红军在黄狮渡与敌人展开激战,至五日下午六时,击毙敌军1000多人,俘虏敌军官兵3000多人,并占据了金溪县城。一月八日凌晨4时,红军又与敌人在金溪崇岭短兵相接,红军伤亡较大。在关键时刻,军团-亲临前沿阵地,上午11时,红军拿下了崇岭主峰。  
一月八日下午1时,敌军为了挽救败局,由浒湾增兵两个团,在长岗埠、枣树一带会合溃退之部队,据守大仙岭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准备反扑。下午3时,红军大仙岭总攻开始,至九日凌晨,金溪战役所有结束。是役,红军共歼敌2000多人,俘敌4000余人,击溃敌军3个多师,缴枪4000多支。战斗结束后,红军派出工作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筹集军饷和扩红工作,金溪县又有6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  
(六)何源太山东峰峡谷  
何源太山,又名崖山、天门岭,座落于金溪县何源镇东部,距离县城35公里。这里诸峰耸翠茂林修竹、峡谷纵深瀑布连群,是南昌、抚州、鹰潭等金溪县附近周围县市周末户外运动、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何源太山主要有高冠峰、天门岭、中源寺峰、东峰、蒸盖岭、笔架峰、骑马降等高峰,当中笔架峰海拔1364米为金溪之巅。日前山中开拓有高冠峰与蒸盖岭两条登山线路,路况非常好,适当有一定户外经验的驴友。高冠峰顶崖壁险绝、古松盘踞,俯瞰何源,屋舍俨然,是登高抒怀的理想之峰。  
还有,山中还有六条主要的大峡谷,当中以东峰峡谷和王家山峡谷乱石成趣,瀑布众多,最为适当溯溪观瀑。春夏之时降水丰沛,诸多瀑布蔚为壮观,当中龙啸瀑布、玉女瀑布、冷风瀑布最为夺目。是夏日凉爽避暑的理想之地。  
自2010年后由当地村民宣传并开拓出两条登山线路和两条溯溪线路,现在何源太山慢慢成为户外运动、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因为何源太山没有开发,山中没有所有基础设施,所以大家在游玩时要分外注意安全,特别不要独自入山。山中手机信号时有的时候无,所以  
初次进入山中最好能有当地的人作为向导。例如何源村南园农家乐的主人等,这些人迎接招待过许多游客,向导经验丰富。  
日前何源村没有特意的停车场。门楼处能够停5-7辆车,大巴车可在清九公祠处停一辆。假如直接驶到东峰峡谷中可停小车6辆左右。王家山峡谷没有空地可停,只能在路边停几辆。  
非常提示  
1.何源太山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期望大家在游玩的时候注意环境爱护,不要乱扔垃圾。如产生垃圾能够带回到何源村中处理。  
2.因为何源太山没有开发,山中没有所有基础设施,所以大家在游玩时要分外注意安全,特别不要独自入山。山中手机信号时有的时候无,所以初次进入山中最好能有当地的人作为向导。  
地址:抚州市金溪县何源村  
(七)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座落于左坊镇后龚村“后龚祠堂”。祠堂已有400多年历史,坐南背北,四面砖墙,占地700多平方米。厅堂内一律青石板铺地,两边厢房由木板缀贴;分上下两厅,中间有一天井,房梁为穿斗式屋架,由32根硕大的圆木支撑着;下厅装有一扇木质双合大门,正对着一望无垠的田畈;两边耳门,仅容一人穿行,一门直通村中,另一门则通往山林。  
1933年一月四日,红军在南城县黄狮渡打了一场美丽的歼灭战,俘敌3000余人,内有敌旅长周士达。战斗结束后,傍晚时分,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共3万多将士进入左坊一带扎营驻防。朱德总司令也越过猫儿岭,来到后龚村,并把红一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后龚祠堂。政治部驻王家仓。朱德住在祠堂左边一农户家里,中间接着一片竹林。为了预防国民党飞机空袭,第二天刚蒙蒙亮,朱德总司令便带着十几名战士,在祠堂边的竹林里挖了一个大地洞,有两个洞口进出,洞内能够放两张八仙桌,能坐十多个人,这里也成了红军干部开会的地方……在后龚,朱德参加了动员俘虏参加红军的大会和斗争当地两个鸦片烟鬼(因该两人焚烧民房,嫁娲红军,挑拨红军与群众关系)的大会,并讲了话。当时村里流行一首歌谣:“三二年冬(公历1933年一月)雪飘落,红军越过猫咪岭(也就是猫儿岭);跨过小港穿茂林,浩浩荡荡进县城。家家户户早早起,村村寨寨传佳音;三三两两结成伴,高高兴兴迎红军。锣鼓响,鞭炮鸣,男女老少笑盈盈;金溪城头飘红旗,风吹云散天放晴!”至今村中老人还能哼唱。祠堂中仍留存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杂什室”、“炊事房”、“储藏室”、“养病室”等标牌和“粉碎敌人大举进攻”、“打倒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欢迎白军兄弟来当红军”等宣传标语。  
(八)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遗址  
该遗址包括左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和登仙桥大捷旧址。  
1932年十二月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元旦,为了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根据地消灭白点,巩固根据地,加快速度赤化金溪、资溪、余江、贵溪等地区,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朱德总司令率红一方面军在黎川县誓师,发起了金溪战役,总部驻扎在金溪左坊镇后龚村一带。金溪战役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先声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等灵便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典范之作,对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决定性效果,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壮大了红军队伍。这次战役被中央军委称之为“是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的先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1933年二月,周恩来、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依照毛泽东灵便机动的战略战术,从战争实际情况来确定红军的行动,化被动为主动。在作战中,充分发挥地方红军、群众武装和人们群众的伟大力量,袭扰敌人,--消息,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利用敌人寻觅红军主力决战的骄纵心理,迷惑调动敌人,集中主力,挑选有利战场,首创红军大兵团伏击战战法,以优势兵力先后展开了登仙桥——黄陂取得了重大胜利,制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的光辉范例。此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丰富了红军的作战经验,表示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性,体现了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组织和指挥才可以。  
2019年十月七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名单。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后龚村、乐安县谷岗乡登仙桥村  
(九)金溪烈士陵园  
金溪新搬迁的烈士陵园座落于金溪县城北郊206国道东侧,建成于2003年6月。重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宏伟壮丽,塔高14米,其北面镌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金色大字。整个烈士陵园占地30余亩,四周青山环抱,草木繁茂,是人民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自土地革命以来,金溪县共有革命烈士197名,当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29人,抗日战争时期2人,解放战争时期24人,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42人,县人民政府均颁发了烈士证,对烈士家属实行优待政策。县人民政府还在1998年批准了以周建屏、芦春生烈士命名的街道以作永久纪念。(周建屏,红十军军长、八路军三四三旅副旅长;芦春生,金溪县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创始人)  
为缅怀先烈,金溪县早在1952年就建造了烈士陵园。原来的烈士陵园位于金溪县城西部。面积约7500平方米,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高12米,北面镌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时称“土地革命烈士纪念塔”,后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5年7月改建,改称“革命烈士纪念塔”,塔旁于1998年建有一亭,曰“仰烈亭”。因为原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部,交通不便,且面积较小,2001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烈士公园和革命纪念塔整体搬迁至县城北郊206国道东侧。新搬迁的烈士陵园投资100余万元,于2003年6月竣工,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2006年,金溪县烈士陵园被抚州市评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宝山金银矿冶遗址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唐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座落于金溪县秀谷镇北门村委会第四、第五村小组和县华侨农场金窟林场分场。宝山又称银山,包括密切相连的金窟山、老虎垅、铁屎墩(山)、羊石山四处,为云林山支脉。  
宝山金银矿冶遗址北脸部分是金窟山,金窟山分里金窟、中金窟、外金窟,有竖矿洞7个。宝山金银矿冶遗址中间部分是老虎垅和铁屎墩,老虎垅座落于金窟山与铁屎墩之间,老虎垅有斜矿洞和竖矿洞各5个。铁屎墩为一分布面积为20000平方米、体积约38000立方米的黝黑山丘,有垂直、先竖后斜和先斜后竖矿洞遗址12处。铁屎墩后山上有斜型浅井式矿洞遗址8处,炉基26座;宝山金银矿冶遗址南脸部分是羊石山,山上有一自然巨石,旧称白面坞。岩石高2.9米,宽3.6米,底长4.5米,白面坞上保存《金溪场银坑记》摩岩石刻一处,碑全文195字,连标题共12行,大意为古人对银矿生成的认识和“肇兴此坑”的时间。  
据文献记载,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肇兴此坑,在宝山采金炼银。宝山金银矿冶遗址是中国较早的一处集金银采矿、冶炼于一体的矿业遗址。遗迹遗物丰富,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