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丰县地理位置概述
宜丰县,隶属江西省
宜春市,座落于赣西北九岭山脉中段之南麓,状呈菱形。宜丰县东临高安市,南界上高县,西接万载县,西北连铜鼓县。北与修水县、奉新县接壤,总面积193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宜丰县有5乡、7镇、2垦殖场、2林场、207个村委会、1797个村民小组。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宜丰县常住人口为252974人。宜丰县始建于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222年—至229年),中国佛教南禅五宗的曹洞宗、临济宗发祥于境内的洞山和黄檗山。宜丰境内的天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宜丰持续三届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县城”,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宜丰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天气温度17.2摄氏度;宜丰县森林覆盖率71.9%,林地面积达到203.8万亩,竹林面积84万亩,活立竹蓄积量1.2亿株,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国竹子之乡。2019年三月,宜丰县被列入《革命文物爱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
二、宜丰县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宜丰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4个,影剧院3个。县图书馆总藏书量13.85万册,总流动人数8.2万人次。博物馆藏体1304件,文物爱护单位507处,当中省级爱护单位16处。有线电视用户35052户。
三、宜丰县文物古迹
宜丰县境内陶渊明遗迹有:陶渊明故里园、柳斋、故里桥、藏书墩、洗墨池等;黄檗临济祖庭现存景观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运祖禅师墓塔、皇叔墓塔、虎跑泉、飞泉等;宜丰县境内的江西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崇文塔、太子塔等。
四、宜丰县本土方言
宜丰县本地方言主要是赣语,宜丰土话在赣语中,独具特色。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黄冈、车上、天宝、同安、花桥等乡镇,约占全县人口的1/10。
五、宜丰风水林爱护习俗(第四批省级)
宜丰座落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宜丰地貌格局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宜丰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植物种类有2000各种。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5%。
宜丰县有着悠久的
风水林爱护历史,这里每个村落
风水林的延续历史均有几百上千年,风水林文化积淀深厚,风水林爱护习俗深入人心。县内各村落的风水林基本以“枕山环水”为构建原则,布局呈半月形,环抱整个村落,是村落的一道天然绿色爱护屏障,无形中起到守护乡村的象征意义。
新昌镇良岗村的风水林是宜丰风水林的缩影。该村风水林在任氏在此立籍(元至正年间,约1341年)之前就有,良岗原为邹姓屋场,故其风水林爱护习俗在千年以上。其风水林经过上千年的培植、爱护、扩展,现在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良岗风水林在其爱护过程中与村中深厚的文化积淀,鼎盛的文风密切融合,慢慢构成了其独特的村落风水文化——良岗八景。
宜丰风水林及其爱护习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保存下来,主要有以下因素:一、严格禁令。二、严格治理。三、严格奖惩。据《任氏族谱·丛事录》载:禁山兴,则人兴;禁山衰,则人衰;禁山亡,则人亡。其暗山(禁山)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并设置了禁牌,还委派专人看山;对擅自损毁禁山者,按年龄、职别赋予处罚。并对检举者予以奖励。
宜丰风水林爱护习俗充分体现的风水绿化思想,体现了古人注重林木景观、看重绿化环境的
风水思想;体现了提倡植树的风水绿化思想;体现了禁止毀林的风水护林思想。研究和爱护风水林及其爱护习俗对构建美满社会、爱护生态,推进社会可待续发展起到踊跃、重要的意义。
六、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宜丰霉豆腐又称豆腐乳,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宜丰霉豆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在选材、浸泡、磨浆、煮浆、霉制、配料、装罐等方面有了自我的独到之处。每年立冬一到,宜丰城乡家家户户都制作霉豆腐,由于立冬到冬至时克制作的腐乳最为正宗。
宜丰霉豆腐制作所有选用当地的黄豆、井水、红椒、山茶油等为原用料。对黄豆的选择十分严格,在大豆浸泡前,还要人工剔除其杂质及霉变大豆。浸泡大豆用水也十分讲究,一定要选用含钙、镁在300PPM以下的井水或山泉水。宜丰霉豆腐制作很注重煮浆,需要操纵好蛋白质的适度变性。宜丰霉豆腐富含各种维生素B族,多种氨基酸及酵母等物质,所以它不但能增强食欲,有助消化。
宜丰霉豆腐的食用习俗及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丰富,我们不但能够从中看到当地纯朴、节俭的民风,嗜辣的饮食习惯,及自古以来气候潮湿的地理风貌,还可从中寻觅到一些相关霉豆腐制作工艺的传说、诗文、谚语(如“搞酒,做豆腐称不得老师傅”)等。
宜丰的霉豆腐制作,遍布全县16个乡镇。非常是近十年来,宜丰县城乡出现了一批从事霉豆腐制作的企业,当中特别以宜丰宾馆制作的最受欢迎。
七、宜丰风水狮(第三批省级)
宜丰风水狮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附近周围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其表现形式有石雕、木雕、铜雕、根雕、砖雕,到清代后海衍生出陶绘、书画和剪纸等。它的种类有卧狮、蹲狮、立狮、走狮、倒挂狮、守院狮、护宅狮、拴娃狮等。根据风水学的理论,不同形态的风水狮有着不同的效果。卧狮:象征着悠闲自在、祥和安乐,平常放置在寺庙庵堂门前或游乐地方;蹲狮:是古往今来被民间供奉的守护神,它置身于天地万物之间,吸取日月光化,耳听八方,目眺宇宙,担负着镇邪驱魔的重任,被广泛使用在衙门、民宅、城门、桥梁、寺庙、堂馆、仓库、祖墓等地方;立狮:性情猛烈,反应敏捷,有蓄势待发、排山倒海之势,适当于置放庙宇、陵墓前,承担警卫迎敌、镇山守场的使命,但绝不可置立于官衙民宅,以免招来不祥的突发事件;走狮:又叫游山狮,它处于饥饿觅食状态,气势凶狠,煞气腾腾,不适合置放于官府衙门和居宅庭院门前,以免招来祸害。倒挂狮、守院狮、护宅狮、拴娃狮则有看宅护院、安家保胎之用。
风水狮的安放也是有讲究的,不同质地和颜色的风水狮其摆放的方位也不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应放置铜狮;铜狮属金,能够金克木。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应放置红狮;红狮属火,能够火克金。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应放置石狮或玉狮;这两种材质的风水狮均属土,能够土克水。南方在五行中属火,应放置黑狮;黑狮属水,能够水克火。当然如受环境所限,也可据详细风水不足之象选用相应颜色的纸墨,画一对狮像(或剪纸、刺绣等)进行安放,亦可具有一样的功效。宜丰风水狮讲究的是狮像外形颜色,放置方位及安放时间与环境和主人特征的合理匹配,而不强调雕刻工艺的精美与否,或用材的贵贱;
八、宜丰竹艺(第四批省级)
宜丰竹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专家对我县博物馆及民间收藏的竹艺作品判断,至少可追溯到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宜丰座落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邻上高,西接铜鼓,南连万载,北毗奉新,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柔,雨水充沛,山川明秀,林竹茂盛,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境内拥有48万亩竹林,为好丰竹艺的生产制作储备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哺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
197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的彭牛来到宜丰之后,对宜丰的竹雕艺术发生浓厚兴趣,立志将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于是,他放下画笔,拿起刻刀,开始精心研究宜丰的竹雕艺术,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工艺技术,将景泰蓝、金银玉石镶嵌手法、东阳木雕技艺和黄岩翻黄竹雕刀法应用到竹雕艺术之中,使宜丰竹艺,由原来单一的雕刻技艺,发展成集雕刻、镶嵌、刻贴于一体的、起到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宜丰竹艺。与此同时,他制造发明的“南竹镶嵌工艺”、“双面雕”和“双面异雕”两项技术,均获得国家专利,将宜丰竹艺推向了新的热潮,他也成为中国一代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宜丰竹艺,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常用的用料有竹蔸、竹杆、竹枝、边角废料及笋壳等。经选材、截料、开片、去黄、蒸煮、漂白、托模、雕刻、镶嵌、抛光、油漆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的竹艺作品,起到造型别致、寓意深刻、品味高雅,是美化生活、装饰家居、馈赠亲朋好友和用于收藏的精品,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宜丰竹艺作为一种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有观赏、有用、收藏和经济开发等诸多价值。跟随物质生活的接连不断提高,宜丰竹艺这一绿色环保产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广大民众青睐。爱护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弘扬民族文化,从事美术学科及雕刻艺术研究,均有着巨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九、宜丰宋家双狮舞(第三批省级)
据宋家“双狮舞”第十一代传人宋箭道推荐,宜丰宋家村“双狮舞”缘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陈埔的“纸狮舞”,又称“兴狮”。大约始于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省永泰县艺人传入宜丰新庄宋家村,当地人因地制宜,融入本土文化,结合本地舞龙特点,先由“单狮”表演发展成“双狮”表演,并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加以了改进,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当地舞狮的目的,是为了消灾驱邪,祈求吉祥、和顺、丰收,亦有浓重的“敬神”色彩。相传舞狮的主神爷为玉皇三太子,谓之“九天风火院三田都元帅”,还有一个娱乐神叫“郑二爷”,传说郑二爷非常爱好娱乐而最怕哭泣,它能助人为乐。舞狮队利用舞狮活动到各神庙、各家各户厅堂去表演敬神活动,以示酬谢神明的赏赐。在灾荒年份,灾民则利用“兴狮”,以狮为吉祥物,祈求神灵驱邪消灾,赐与平安,以此为精神依托。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舞狮队就开始筹备、排练,正月初九起开始受邀出演,一直延至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地群众在元宵节前就已做好接狮入户的准备,都要把狮接到家中舞动一番,非常是新婚之家和新盖楼房的家庭以及家中发生不顺心、不吉利的事情都需要接狮到家逐间舞动,以求早生贵子,求财祈福,驱邪消灾。
宋家“双狮舞”传入时动作极为简单,至六十年代末,宋家双狮舞才由本村农民宋兰芳等人对表演动作加以改进创新,由单狮改成双狮,并由原来的三下半动作发展成“彩球诱狮”“双风追月”“引狮出洞”“猛狮扑食”“双狮连环”“鲤鱼穿梭”“凌空飞球”“腹下溜珠”“双凤朝阳”等九套动作,给予了形象化的名称。表演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鼓乐声中,引狮人挥舞长柄彩球将双狮引出,摹仿狮子抢球、扑食、打滚、相互亲昵玩耍及躲闪腾挪、坐卧直立等动作,整个过程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宋家“双狮舞”,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动作刚劲有力,九套动作浑然一体,起到鲜亮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质。
十、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罗酒的酿造工艺与一般米酒的酿造工艺差不多,一样要经过浸米、蒸饭、下药、封缸几道程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宝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星期后要启封搅动,再第二次封缸。三是半年后,即来年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第三次上缸密封。
除此以外,天宝罗酒还有其它一些非常之处:一是酿造及存留时间长,从酿造到启封食用可达一年之久,然后还可保留二年以上,故其酒色浅黄,清而见底,味香爽口,富有后劲,被誉为“三碗倒”。二是非常注重器具的卫生及药水比例,即下药要轻,掺水要少。三是讲究用料的绿色环保。糯米一定要选用天宝塅种植的上等柳条糯,水一定要是没有所有污染的井水或山泉水,酒药也为祖传秘方所制。
天宝罗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深受当地群众爱慕,蒋尧阶就是一位酷爱天宝罗酒的天宝人,曾赋《天宝罗酒》一诗赞叹家乡特产的制作工艺以及品质:
糯产清溪灌塅田,水挑古井岁寒泉。
村翁沿技酿罗酒,深巷飘香酌盛年。
满碗旋诗抒豪壮,半壶即舞媚翩跹。
滢犹花露甜如蜜,宴有该醇不慕仙。
十一、南坪米粉
南坪米粉系棠浦镇南坪村出产,故而得名。每年春、夏、秋晴好天气产出,纯手工制作。出粉时,先把生米做成粉,每缸粉需大米120斤,用水浸泡7天后,捞出洗干净,用石磨将其磨成粉状,用布袋装好压干,入甑蒸三成熟,碾成粉,倒入特制的粉筒、粉底子、榨架压成粉条,再炎热的天气煮熟,二次蒸煮须保持30℃以上温度。趁热放置阳光下晾晒,风力要在2-3级以上。当天晒干方好,次日则废。该粉韧性较高,食前置于冷水中久泡接连不断,食用口感爽滑强韧,常用鱼、肉、蔬菜等配制烹调,深受县内外各界人士爱慕。
十二、宜丰风狮
赣西九岭山脉南麓一带山清水秀、物阜丰饶,早在唐宋时期就接连不断有外来人口迁徙来此定居,因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丰风狮习俗就是一项宝贵的遗存。这一习俗起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最初由赣州移民传入宜丰县,经当地历代风水艺人八百年来的传承发展,并注入本土文化元素,使之已成为独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附近周围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
在原始我们的狩猎时期,那时人们就晓得挑选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等。到了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对环境居住条件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理解,在部落选址上,均遵循一个一起原则,即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直至今日,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民间信仰文化。
然而,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觉,因为受地形地貌与其他生物的制约,建宅造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人们便动起脑筋,设想拿什么来镇宅。思来想去,有人提议:何不借助“兽中之王”狮子的形态来弥补风水之不足?此主意得到一些达官显贵认可,由此就产生了风狮这种文化现象。最初阶段还只是尝试,汉唐时期王侯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排放在共同,用以震慑四方,使人产生敬畏心理。到了唐宋时期,风狮的应用不仅普遍为皇亲国戚所看重,并开始走进民间,除了用于墓地,还将其作为看宅护院、祈祥纳福的神兽,宜丰风水狮即应运而兴,并相沿成习延绵至今。
宜丰风狮表现形式有石雕、木雕、铜雕、根雕、砖雕,到清代后还衍生出陶绘、书画和剪纸等;种类有卧狮、蹲狮、立狮、走狮、倒挂狮、守院狮、护宅狮、拴娃狮等。不同形态的风狮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起着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外观相同的风狮,如使用方法不同,其所起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这样,从事这门手艺的艺人便也一直相伴其生存,携着量天尺、罗盘等器具,目视和测量相结合,细观东家环境界势与用途摆布,阐述安放道理。
这方面颇有讲究。风水狮的使用需要结合各地的环境特点和主人的特征,如卧狮象征着悠闲自在、祥和安定,平常放置在寺庙、庵堂门前或游乐地方;蹲狮是古往今来被民间供奉的守护神,它耳听八方,目眺天地,担负着镇邪驱魔的重任,被广泛使用在衙门、民宅、城门、桥梁、寺庙、堂馆、仓库等地方;立狮性情猛烈,反应敏捷,有蓄势待发、所向披靡之势,适当于放置庙宇、陵墓前,承担警卫迎敌、镇山守场的使命。走狮又叫游山狮,它处于饥饿觅食状态,气势凶狠,煞气腾腾,适合放山脚下的路边、桥头,避妖孽作乱,驱山中猛兽骚扰;却不适合置放于官府衙门和居宅庭院门前,以免招来祸害。倒挂狮适合置老房子、古祠堂大门两侧,非常是对家0了大人物的,具有保持并光大威势效果。守院狮、护宅狮、拴娃狮则视不同人家情况,有看宅护院、安家保胎之用。
风狮的安放也是有讲究的。不同质地和颜色的
风水狮,其摆放的方位均不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应放置属金的铜狮,以金克木;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应放置属火的红狮,以火克金;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应放置属土的石狮或玉狮,以土克水;南方在五行中属火,应放置属水的黑狮,以水克火。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宜丰县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游坤明。
2010年六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宜丰风狮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宜丰牌楼神狮舞(第三批省级)
牌楼神狮舞属南派狮舞,起源于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牌楼村,并流传、兴旺于该村,它是南方地区稀有的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牌楼神狮舞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宜丰县志》及《周氏族谱》记载,牌楼神狮舞相传由该村下房祖公周志文于1387年所创。每到正月初十至十五,村人都要请出狮子游乡。狮子游乡时,先由100支神铳开道,接着是100多人的旗、伞队伍出场。鼓乐声中,头戴黄帽、傩面,身穿黄衣,手执龙头杖和破蒲扇的“土地公”边舞边走,把伏地而睡的双狮唤醒,高跷队紧跟其后,先后表演刀、枪、剑、棒等武术套路及拳术。后面的唐僧师徒则戴着傩面,踩着节拍边走边舞,尾有小吹打演奏。其表演场面非常壮观,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慕。
牌楼神狮舞中蕴含着独特的祭祀和祈福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南方地区远古时代图腾信仰和繁殖崇拜的习俗。正月初十这天,村民要到祠堂请下神狮,由村中老者用新毛巾为它洗脸,然后在祠堂正大厅的架子上安放5天,供人朝拜。在此期间,那些想生儿育女的的人,只要到神狮胯下铜铃处(即繁殖器旁),解下一绺苎麻带回家,吊在床门上以遂其所愿,待生育后,香客要将数倍的苎麻染色后还给神狮,并赠三角旗一面以还愿。
牌楼神狮舞以“舞乐”为重,综合了各种民间艺术,当中包括了傩舞、高脚戏、武术、小吹打等。它阵容庞大,气势不凡,参与演出者达300多人,主要演出人员30多人,这么庞大的阵容,在狮舞中极为罕见。
十四、宜丰恒白话故事(第三批省级)
宜丰“恒白话”故事,是赣西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发端于宜丰县芳溪镇新村村,流传于宜丰全境,辐射万载、上高、铜鼓等附近周围县市及远传江苏省部分地区,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根据本土历史人物彭恒仁的趣闻轶事和多种社会现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独特奇巧的情节编织而成的惩恶扬善、取巧逗乐的机智人物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城乡,至今仍脍炙人口,深爱广大群众爱慕。
据宜丰《五盐彭氏六修族谱》载:宜丰‘恒白话“故事的主人翁彭恒仁,系宜丰县芳溪镇新村村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幼年因家贫,曾在邻村城溪刘景深家当过雇工。后入学读书,童试时中第为生员(秀才),乡人称他为“恒相公”。继而多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只好务农为生。他为人放荡不羁,幽默诙谐,机智聪明。常在茶前饭后,劳动之余,把民间生活现象编成笑话、故事与人取乐。因他好以“白话”即“谎言”捉弄财主、恶人,故乡人送外号“恒白话”。当地人民群众为发泄对乡绅财主和恶人的愤懑,便以他为人物原形,并根据他的一些真实事迹,结合大量机智人物故事,以口头形式创作出了“恒白话”的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人民群众疾恶扬善,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要求。作品构思精致,情节独特,人物栩栩如生。或褒奖,或讽刺,相印成趣,百听不厌,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排解了人们心中的积怨,清除了他们劳作的疲倦,体现了宜丰人民机智聪明、健康向上、踊跃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品质。然而,现在熟知“恒白话”段子的人已为数不多,并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十五、宜丰洞山传说(第三批省级)
《捐建洞山得福荫》故事讲述良价禅师初来到洞山时,此在原无寺院,于是他向当地的士绅求募洞山这片山场创建禅林。有乡绅雷老爷问良价禅师要多大的地方,良价禅师说:“一领袈裟覆盖之地足矣。”又问袈裟有多大,良价禅师说:“经线延纬线接。”雷老爷一听他出言不凡,就大方答允。传说良价禅师袈裟的横纱直纱抽开接长正好是横直各五里。于是,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即属寺院全部。后雷氏子孙科宦迭出,甚至官至宰辅,乡人认为都是行了雷衡的福荫。《为保仙境神运柱》说的是洞山的良价禅师建佛殿时,惜爱洞山环境优美,怕就地取材破坏山林,有违心愿,甚为苦恼。一日夜里山边一水田突然冒出一巨木,笔直无曲,光洁无叉。良价禅师喜不自胜,立命工匠拔取之。取后原处又冒出一木。随取随出,直拔取四十九根之后,田0现了一刚露出水面的柱头之际,人们才明白柱料已够。据说,现在洞山寺前的水田中还遗留着那根短柱的柱头,下田耕作的人有的时候还能触及。《考功泉的传说》盛传洞山“显圣”,“仙泉”泉水可治百病,可辩善恶,行善之人,泉水照得人影子清清晰楚,作恶之徒,则影子含糊不清。远近前去朝圣求仙水的,日夜接连不断。浙江诸暨的良价和尚,一日云游来到洞山,见溪水中自我的倒影,恍然悟道。这时武宗死去,“皇太叔”李忱登基,改年号为宣宗。良价晓得宣宗曾在黄檗山出家,又听说到过洞山,很欣赏洞山景色,上台后又反武宗“灭佛”的做法,重兴佛教。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唐宣宗,请求准于在洞山建寺,发扬佛教宗旨。宣宗阅后,正好借此时机,扩大佛教影响,整顿官风政局,同时感谢宜丰百姓,于是下了一道谕旨,准其建寺,并规定县官每年四月八佛祖诞辰,要率领文武1,前往朝拜。又将“善恶泉”赐名“考功泉”,官史朝圣时,要到泉边照影,让士绅百姓考察1功过。其它还有《逢渠桥的来历》、《良价出家》、《木鱼石的传说》等等。
十六、宜丰县结婚习俗
宜丰县结婚分提亲、议婚、订婚、娶亲、回门等多个环节,时代不同,传统习俗也在发生变化。
提亲方法多样。一是推荐人对男女双方情况(年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熟悉,热情帮忙,主动为其撮合,或是受一方托付为其提亲。在乡村一些地方,如女方基本允许,则女方携亲带友到男方察家,男方设宴款待,这叫“察家酒”,之后再设宴订婚。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为求名正言顺,托一熟人做推荐人,此种提亲只是形式而已。三是由大众传媒、婚姻推荐所承担提亲职能。
经推荐人提亲的男女须约定时间相看,首次见面仅对相貌、年龄、言谈举止有表层上的认识,以后则自行约会,对对方品性、家庭、职业、兴趣喜好等作深入了解。城镇相当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将对方带到自我家中,推荐给家人,自我充当推荐人。
旧时议婚由男方托付人做媒,女方允许后便把写有生辰属相的庚帖交给男方,男方把女方的庚帖压在香炉下,俗称“
压八字”。七天之内家中没有出现不吉利事,则认为彼此相合,然后再进行“定盟”。在此之前,女方有到男方家中了解家庭状况的习惯。改革开放后,“压
八字”渐废,青年人双方自由接触,认为相合则自行议婚。
议婚之后,男方备礼金,择吉日送给女方,作为“定亲”。女方受了礼金,则回送“缠郎鞋”,称为“剪鞋样”。定亲之后,男女双方才可公开来往。
逢时节,男方还要给女方送厚礼,称为“劳节”、“劳年”。今当地青年订婚虽不尽合俗规,但婚前仍兴“劳节”、“劳年”。乡村则兴做“订婚酒”。
娶亲前男女双方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女方置办嫁妆,男方送数量不等的礼金和饰品。娶亲这天,时兴设宴请客、亲友送礼,城镇人家多在宾馆饭店做酒,乡村人家多在家中设宴,但也有少数在宾馆饭店做酒的。迎亲通常由男方去接,80年代初,乡村多骑自行车,中后期乘拖拉机或农用车,90年代多用小轿车。
尽管宜丰婚嫁习俗与其它县大同小异,但也有最具地方特色的“肃”字迎亲。
宜丰“肃”字迎亲,起源于“印肃跟花轿”的传说。
相传,从前姑娘出嫁,当花轿路过普庵寺前时,寺中老僧印肃睁开慧眼,见轿中有两个新娘,知有妖精作祟。于是悄悄尾随花轿,一直跟到新郎家。迎新娘的人掀开轿帘,见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新娘,吓得不知所措。这时印肃说:“把左边的新娘牵去拜堂。”接着手举佛帚,口念咒语:“一直天地大,横担日月长,南蛇转北斗,右灭鬼神王,普庵来到此,万煞尽归藏。”假新娘就地一滚,一声怪叫,现出了九尾狐的原形。
随后人们迎亲为了护轿镇妖,就把普庵禅师印肃的名字贴在轿上。以防不测。这就是“肃”字迎亲的由来。
宜丰“肃”字迎亲的通常规式是:
男方迎亲花轿未发之前,请当地“斯文(指文墨好的读书人)掌笔,在大红纸上写斗大的“肃”字。写时,边运笔一边念:
一直山河动,横担日月明,
左撇星斗见,右拖鬼神惊,
普庵来到此,诸煞尽消藏。
但“肃”字的中间一竖不得出头,留待女方填补。不出头的“肃”字写好后,挂在轿顶,然后花轿才可以出发。
轿到女方,女方又请当地“斯文”在“肃”字头上添上一笔,才可以送新娘上轿。有讲究的是,添这一笔,需要从下往上挑,不可以从上往下拖。
在过去用花轿迎亲时,这个贴在轿门的上方。随后花轿改为拖拉机、大货车、大巴、中巴、小轿车后,“肃”字都是贴在车尾部或后窗。
离开娘家前,新娘向娘家人哭别,叫“哭轿”,亲戚送钱称“上轿礼”。过去新娘要戴“盖头”,穿绣花红鞋,由长兄抱其上轿,再伴鼓乐送至男方家中。年纪最小的兄弟随轿护送,称为“早舅子”。送嫁人叫“当上亲”。新娘送到男方后,护送人吃餐饭,当日返回,不住宿。
20世纪70年代,县城曾有举办集体结婚仪式的。在乡村,结婚庆典仍遵循旧规,鼓乐相迎,鞭炮齐鸣,由司仪主持婚礼仪式,之后新娘入洞房。喜宴后亲友及围观者马上涌入洞房,戏逗新郎新娘,名曰“闹洞房”。
宜丰素有“娶亲嫁女,不请不贺喜”之说。今同。
婚后第三天,新娘带着新郎同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时可不带礼物,旧时带一桌酒菜,娘家却要馈赠礼物给女儿女婿,乃至在这一年之内逢年过节都要送钱送物。
满了一年后,便是女儿给娘家送年节礼品,故有“娘送女一年,女劳娘一世”的说法。
十七、宜丰县丧葬习俗
人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魂”却去了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就是民间所说的“阴间”。宜丰民间的丧葬俗礼,是佛、道、儒三教在民俗中融合、沉淀的结果。自古以来,宜丰人对丧葬的重视一点不亚于嫁娶,构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据《宜丰文化大观》记载,古老宜丰的丧葬习俗包括送终、烧床秆、上灯、报丧、装着、入棺、开咽喉、起丧、敬水、带孝、做醮、唱夜歌、进表、出柩、开地、安灵位、做七、周年、上神台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又有着不同的讲究。
80高龄的新昌镇敖桥村李福生老人,自爷爷、父亲到他,一家三代都从事宜丰俗称的“八仙”行业,累计达一百多年。李福生对宜丰的丧葬习俗可谓了如指掌。
今天,李福生老人结合自我经历给大家分享宜丰民间丧葬俗礼中的一些事,定会让你大开眼界,非常是当中“喝白彩”这个环节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李福生讲述择地时提到的“暗山”,即为墓穴前远处的山峰重叠的影子。李福生老人说,峰峦叠嶂通常至少要有两三重为妙,当然越多越好,意味着不同年份,
风水轮流转后,依然能够找到靠山。
宜丰人之所以要挑选在下午落葬灵柩,李福生告诉我们,旧时的习俗讲究活人属阳,逝者为阴;下午入葬是顺阴阳,守规律,这样更能让逝者入土为安。
李老说,在墓地用鸡血绕井祭穴、喝彩前,仙人还要在穴地上用芝麻蒿烧灰垫底,再用朱砂画上“黄金万两,孙子满堂”等“回”字,祈求逝者保佑后人财源广进,人丁兴盛。
解放后,宜丰的丧葬习俗简化,殡葬观念也大大转变。跟随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火葬成了首选,沿袭千年的繁琐做法基本省略。
十八、宜丰饮食习俗
1、宜丰狮子头:宜丰潭山、天宝特有传统名菜,盛传100余年,起到色泽雪白、肉质鲜嫩、清香味醇、四季皆宜等特点。
2、炒八扎:炒八扎又叫八扎,宜丰特有的名菜。起到汤汁油润、质地香醇、清爽可口、食味鲜浓等特点。用猪精肉、猪肝、猪腰、猪肚子、猪心、猪脑花等制成。
3、宜丰烧麦:江西省宜丰地区特色传统名点,起到备料特殊、成型别致、香甜酥烂、入口消融、甜而不腻、四季适合等特点。以猪肉、面粉、白糖、胡椒粉、芝麻粉为原辅用料,将猪肉煮熟剁烂成细末,与白糖、胡椒粉、芝麻粉拌匀,另将上等面粉和水搓成湿面团,压成直径10公分的圆形薄皮,将配好的料包入面皮,捏成鸡蛋大小、石榴头的圆柱体,上笼蒸熟即成。
4、宜丰豆腐乳:说到江西宜丰豆腐乳,当中最有名的是宜丰宾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宾顺”牌豆腐乳,它沿用祖传秘方,所用菌种系清雍正十二年启用至今的霉房分离而得,起到细嫩爽口、入口即化、去腻消食的特点,是日前全国豆腐乳唯一的绿色食品,也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5、宜丰松肉:松肉是宜丰的特产,是用面粉和猪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地方美食。松肉是宜丰传统菜,每家每户到过年过节必不可少,因过去生活艰难,把它炸成干吃,也便于保存,现在在宜丰县许多饭店都能够吃到这道地方美食。
十九、宜丰名人
惠洪(1071年—1128年),俗姓彭,年幼时名德洪,号觉范,北宋著名诗僧,著有《冷斋夜话》、《石门文字禅》等,大部分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雷孝友,南宋大臣,官至参知政事,死后封唐国公,赠太师,谥文简。
姚勉(1216年—1262年),南宋诗人,宝祐元年状元,先后授承事郎,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节度判官、太子舍人,沂靖王府教授。
释圆至,宋元之时著名诗僧,字天隐,为“诗禅三隐”之一。
邹维琏(?—1635年),明代廉吏,东林党成员。
胡思敬(1869年—1922年),晚清名臣,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编纂学家,编有《豫章丛书》。
熊雄(1892年—1927年),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黄埔军校政治部负责人,民国二十六年(1927年)四月十五日,熊雄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五月中旬,被秘密杀害。
刘师舜(1900年—1996年),天宝乡人,赴美留学期间先后获翰霍金斯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外交部司长、政务次长、驻加拿大大使、驻墨西哥大使、驻联合国“代表”等职。
二十、宜丰著名景点
(一)宜丰县博物馆
宜丰县博物馆是一所综合类博物馆,成立时间于1983年七月,现座落于宜丰县新昌东大道竹文化园内,建筑以现代园林式风格建成,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馆内将竹文化及宜丰历史文化相融合,馆藏众多,竹文化馆藏品有1000余套(件);馆藏文物1304套(5636件),一级文物2套(2件),二级文物23套(36件),三级文物263套(427件)。
馆内现有基本陈列展分为竹文化馆、宜丰展示馆及宜丰历史文化陈列展三部分。
第一部分竹文化馆,竹文化馆始建于2010年,展厅分为“序厅”、“竹乡联谊厅”、“竹子历史发展多样性厅”、“竹子资源哺育多样性厅”、“竹子加工产品多样性厅”、“竹子文化艺术多样性厅”六个部分。
第二部分宜丰展示馆,2016年为充分展现宜丰经济现代化,在竹文化馆新增设宜丰展示馆。
第三部分宜丰历史文化陈列展,陈列展于2019年三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该展厅面积300平方米,展厅内以历史发展划分出“厚土载物,文明曙光”、“青铜重器,礼乐御射”、“嘉名初定,渊明故里”、“盛世繁华,禅宗祖庭”、“物阜民丰,人才辈出”、“革命焰火,照射四海”六大历史文化陈列展区及精品文物展区“民国瓷之珍宝”。
宜丰县博物馆从2019年三月起实现博物馆与竹文化馆两馆合一,现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以供游客参观。除固定陈列外,每年举行各种暂时展览2-3次,共计迎接招待参观人数20余万。开放时间除星期一外,每日9:00至17:00可供游客参观,地址:宜丰县新昌东大道竹文化园内。
(二)宜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旧址
在江西省潭山镇店上村胡家垅,原为张氏宗祠,1931年三月底成立的宜丰苏维埃政府设此。该祠四周为砖砌封焰高墙,面阔5间,进深2栋。
前为门厅,中为天井,后面是厅堂和寝室,旁有配屋与水井。今尚完好。
(三)港口红十六军指挥部旧址
车上林场小水村座落于宜丰西北部43公里处,村域面积5.77平方公里,村庄建设面积32000平方米,主要产业为林业和特色农业。耕地面积1086亩,森林面积5200亩,毛竹林面积41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
港口红十六军指挥部旧址,港口歼敌战红十六军指挥部暨红军医院旧址,座落于车上林场小水村北面,距集镇13公里。继第一次反围剿后,1931年二月,由彭德怀率领的红十六军在车上发动了宜丰著名的“港口歼敌战”,打了一场美丽的胜仗,全歼国民党一个营。大夫第作为红军十六军的驻地,亦是港口歼敌战的总指挥部,兼做红军医院。
(四)龙垴山黄沙大战遗址和师指挥所旧址
黄沙会战旧址在江西天宝乡黄沙村。黄沙村是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藩。东有龙形山,北有紫阳坛,西有栗西垴,南有一小坑。整个地形如箕斗口,易守难攻。1934年二月三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师师长萧克将军指挥的黄沙大战,就在村东山上进行。村内有黄沙大战胜利纪念碑。
(五)龙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龙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含红十六军九师政治部旧址-郎官第和行翁祠、红军了望塔-登云塔、红五师一部战士驻地旧址-细翁祠和敬众翁祠、红十六师第九师政治部驻地旧址-宪翁祠),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六)培根职业学校旧址
培根职业学校,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为江西省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培根职业学校创办初年,聘请的是天宝名宿、留日学者刘天衢(刘师舜之父)担任校长,刘己达(1938年曾任赣州行署专员)任教务主任,有职业教员10余人。
“培养自食关吾分,根荒由来自尔成”为当时校联,“培根”由此得名。它是江西省唯一最早创办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现代职业学校,欧洲建筑风格。创始人刘化成,首任校长刘天衢(刘师舜博士的父亲),校务主任刘已达(后任民国赣州专员)。课程开设有:国语、算术、化学、园艺、土壌、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手工劳作、英语、农业研究等。男女同校,学制三年,生源来自宜丰、铜鼓、奉新、南昌、湖南等地。学生录取高峰时达数百人之多。毕业生分赴各地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指导,社会评价很高。
(七)熊雄故居
熊雄故居座落于宜丰芳溪镇下屋村,系一幢起到清代建筑特点的砖木结构民房。正屋进深为1栋1寝,6扇5间。寝堂两边有小天井及侧厅,四周为砖砌封焰高墙,两侧有通巷及配屋。革命烈士熊雄在此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正屋后为“培兰书室”,木质结构,5扇4间,为熊雄少年时期读书习武之所。
熊雄故居(含熊雄故居、培兰书屋)
(八)西平院水口桥
西平院水口桥座落于潭山镇南溪村西南面入山水口。此地原有“西平禅院”,今废。为单孔石桥,横跨西溪。元大德四年(1300)建。桥长8.5米,宽2.74米,高3.4米,跨4.46米,拱矢比为2:1。桥拱花岗石砌,结构为纵向分节单券并列砌券,横向12条缝线并列、纵向石缝线呈弓形,拱顶部中央用榫卵石条搭连。全拱13层石块,单数层6块,双数层7块。桥石上区别题刻“西平院东堂囗徐绍基命匠修此石桥......便益往来.....万世常存囗大德四年十月时记”,并有建桥共费“工食抄四百五十贯正”字样。
(九)潭山古建筑群
潭山古建筑群(含潭山刘氏谦公祠、儒溪陈氏宗祠、孝子祠、善翁祠、店上刘氏宗祠、四芳翁第)
宜丰潭山历史上的街市曾在茜槽,俗有“先有刘十万,后有潭山街”之说,岳飞抗金时期刘十万被一把火烧光,随后就在当时的芦苇洲建立街市(即当今的集镇)。
南宋时期构成了完整的集市(当今的老街),老街上至熊家上店子、下至台阶下,全长600多米。有熊家尾出口、万寿宫出口、横街和台阶下共四个进出口,另有八条巷子。整街为麻石铺地,街中下水道错落有致,以前街市兴盛时排水系统相当好。
房屋有纯木质结构、砖木结构,有的封檐到顶,各具特色。
宜丰县潭山镇千年古村伏溪村古树、古长廊、古屋、古井彰显出绿色古村特有魅力。伏溪村历史悠久,境内有吴氏宗祠、接官亭、上庵和尚庵、忠孝牌坊、黄土桥等古建筑,还有四十八猴形的传说,即一个朝代有48人在京城做官800余米环村而绕“古树长廊”上百余棵千年古楠、古樟、古柏、罗汉松印证千年古村悠悠岁月。
(十)良冈任氏宗祠
良冈任氏宗祠座落于宜丰县良岗村。2018年三月,发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