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概述
柴桑区,隶属
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东倚庐山,南邻庐山市、德安县,西毗瑞昌市,北与湖北武穴市、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城区,使区境分成东、西两部分。总面积873.33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5个镇、4个乡,区政府驻沙河街道。2020年末,柴桑区常住人口为31.28万人。
柴桑区交通便利,有九江庐山机场、庐山站、九江南站、九江西站、沙北编组站、京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武九高铁、安九高铁、福银高速公路、九江绕城高速公路、都九高速公路、105国道等,北有长江黄金水道54公里。柴桑区境内的岷山乡一带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北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故乡。
二、九江秧号(第三批省级)
传统音乐--九江秧号是九江县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春插季节盛行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通常的劳动号子,求得步调一致,而是为了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的歌唱,在清代就盛行此风。具今有百余年历史。
九江秧号有十几个曲牌联缀而成,表现一整天的劳动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调略有差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九江秧号有“开秧门”、“牵号”(又称“落回响”)、“活(huái音)马”、“洗马”、“消号”、“弹棉花”、“剥麻”、“问路”(即“打哑谜)、“倒茶”、“谢茶”等曲牌组成。
九江秧号演唱的内容极为广泛,唱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土民俗、古代故事。并亦能即兴成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及爱情等。
九江秧号的历史由来是农民在春插季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事活动。晚清时,在九江县新塘、涌泉等附近周围盛行此风,有近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春插时节,有钱人家(东家)请当地有名的秧号歌手前来,同时邀来会插秧的青壮劳力帮东家插田。“开秧门”之前,燃放鞭炮,接着领唱者开口“清早起哟雾沉沉,东家今日开秧门……”。众插秧者边扯(插)秧边和唱。请来的主唱者,谁唱的好、掌握的歌词越多,谁就越受恭敬。东家田里的秧插完后,必办茶饭以谢主唱及插秧人。跟随时代的变迁,以往那种起到仪式性的农事活动,越来越降低。现在,演唱秧号这一民俗,成为老百姓在业余时间,聚集在共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经常见到形式。
三、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附近周围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称为一绝。至于起源无从考证,但有乡间流传的山歌唱道:“唐朝起(来)宋朝兴,自古流传到现在,祖祖辈辈把田种,世世代代传歌声,唱支山歌解心闷。”演唱山歌是这里世代流传的习俗。
九江山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九江山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在纷呈的山歌中,“三声腔”在九江山歌中特点最明显。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
九江山歌乡韵浓郁,艺术感染力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财富,也是群众的精神食粮,它是劳动人民“以口相传,即兴而歌”的方法传唱构成的,演唱起来却朗朗上口。在生产中可清除疲劳,增加劳动热情,在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增添了生活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的憧憬之情。
九江山歌既是一本抒情诗,也是一部教科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歌词内容不但涉及劳动、爱情,还涉及天文、地理、五谷、花鸟、生活哲理及历史故事等。起到情感性、趣味性、知识性等多重功效。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50首中,九江的“三声腔”最独具特色,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代表作《新打脚车四部头》获华东地区民歌演唱会改编一等奖、演唱一等奖。先后刊登在《音乐通讯》、《天津音乐》、《江西民歌》、《心声歌刊》等刊物,被誉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现状
九江山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人们以诗通常的语言解释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表现爱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促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
但跟随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加上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传承古老山歌的热情正在丧失,原生态九江“三声腔”山歌出现生存危机,这些都是导致“九江山歌”应对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对此,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方针和工作原则,江州区抓住机遇,乘此东风,下大力气,奋力抢救和爱护。组织了大批人员对“三声腔”山歌进行搜集、记录、分类和编目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三声腔”山歌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事物作妥善的保存。收集、整理《江州区民歌集》260余首,当中“三声腔”山歌100余首。对有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要爱护。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构成传习自觉,组织中青年山歌传承骨干到山歌流传的重点区域传播演唱技能。县文化部门还会同城门乡政府组织各种山歌赛100余场,参加人数达10000余人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对“三声腔”山歌进行广泛宣传,定期举行山歌演唱会,扩大了“三声腔”山歌的影响。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研究制订了对“三声腔”山歌进行抢救文化性爱护措施。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县文化艺术之乡——城门乡特意搭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让群众唱歌有去处,活动有平台。
四、九江丝弦锣鼓(第四批省级)
丝弦锣鼓在九江县境内的流传历史悠久。永安、港口、城子、江洲、马回岭、黄老门等地都曾活跃着众多的丝弦锣鼓队伍,如港口街镇白华寺村,从清末至今,有五代传人,代代有群体,百余年来,久传不衰。
九江县港口街镇白华寺一带流传的丝弦锣鼓,除常用的打击乐器外,管弦乐器也保留得较为完整。其演奏形式和内容,吸收了汉剧的戏剧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曲牌接连不断提高,表现力和演奏技巧越来越丰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九江丝弦锣鼓中的打击乐,鼓为发号施令,大锣为魂,镲为对应,马锣、小锣起点缀和协调效果。曲牌中,“长锤”、“阴阳骑马”的长度仅一小节。最长的曲牌中,其长度也只四小节,均以一小节为动机发展而成,两小节一句逗,节奏极强,饶有个性,便于连接。通过音响的组合、节奏的对照、速度的变化等表现情绪的起伏。“大梅花”、“纽丝”、“瞭望头”等曲牌中,大锣异常明显,通常表现激越的感情。“0响”、“扭转”、“七字锣”等曲牌中,马锣、小锣悦耳,显得轻快活泼。快、慢长锤系四二节拍的同音型重复,在推进中期待,突转四三节拍的“阴阳骑马”,顿有骏马疾驰之感,后转入伸展节奏的“喜颜回”,像停息后下马的神情。丝弦锣鼓有其连接套路,“撞金钟”、“开堂”为开场曲牌,大镲持续单击,似金钟声拉开序幕。其它曲牌的连接,依情绪需要而定。“长锤”、“乱转经”系曲牌间的连接纽带,感情的过渡。全奏时像万人欢腾,闷击时似拼力向前,晶莹的小锣像流水潺潺,马锣抛击时如同莺歌燕舞。
五、九江文曲戏(第四批省级)
九江文曲戏由文词和民间小曲结合而成,唱腔较为丰富,主要唱腔有十各种,常用曲调可分:文词腔系、南词腔系、四板腔系和杂调腔系四种。
1、文词腔系:文词是文曲的基本唱腔,是剧种(曲种)的音乐主题,旋律有特色,能塑多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情绪,可快可慢,能喜能怒,唱什么象什么。详细分男、女文词、快、慢文词、扯文词、尺文词、花腔文词,还有文词数板、摇板、快板、导板等十各种。文词属“25”调式,即商调式,强调的音是四级音征;
2、南词腔系:南词腔系又叫仙人调,也是文曲主要唱腔。还魂调、点药等均属这种。它起到幻奇、梦游、昏沉安静等多种不同情绪,调式特殊,全曲落音是征,但起着主音效果的却又是羽,得到支持最多的音是商;
3、四板腔系:四板腔系也是文词常用唱腔,可分慢四板、快四板、哭四板、四板头、男平板、女平板、四平调、鲜花调、白牡丹、数板、四平等,它起到叙事、欢快、哀怨等多种不同的情绪,能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主要是征调式,也有宫调式和商调式,与文词较为接近。在这种唱腔出现了非五声音#4和7,这是属于综合调式性七声的运用,只是带有调式发展的原因;
4、杂调腔系:为了充实文曲唱腔,艺人吸取了民间小曲小调,如:《九连环》、《劝五更》、《闹五更》、《卖杂货》、《卖花生》、《十绣》等这些曲调,节奏明快,轻松和语言结合还比较密切,但离文词风格较远,不适合多用,有碍文曲剧种风貌,叫人听起来学得混杂。
其演奏样式,以前是一把胡琴,一个扎板、一个盘碟。建国后,新文艺工作者加入了弹拨乐、打击乐、铜管乐等,对演出现代戏发挥了重大效果。
六、九江采茶戏(第二批省级)
九江采茶戏,俗称“茶灯戏”、“茶戏”,雏形始见于明末清初。明末时期,九江、瑞昌一带盛行的灯彩与传入九江境内的赣东铅山茶灯戏相结合,构成了赣北茶灯戏。乾隆年间,茶灯戏又与流行于赣北一带的黄梅采茶腔相结合,进入半班后,逐一构成了一个赣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着手编纂《戏曲志·江西卷时》,将其定名为“九江采茶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146页,肯定了“九江采茶戏”的冠名。
九江采茶戏以质朴通俗见长,因其曲调清新,风韵甜美,被誉为“糯米采茶”,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慕。曲种分南河、北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属南河派,音乐属“打锣腔系”。九江采茶戏在我县流传历史悠久,范围较广。纯民间的演出团体遍布全县各乡镇。
九江采茶戏是在明末清初逐一构成的。明末时期,九江、瑞昌一带盛行的灯彩与传入九江境内的赣东铅山县茶灯戏相结合,构成了赣北茶灯戏。乾隆年间,茶灯戏又与流行于赣北一带的黄梅采茶腔相结合,进入半班后,逐一构成了一个赣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九江采茶戏作为赣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在九江县境内流行广泛,民间产生相当多采茶戏班社。如:李家榨班、戴山班,新塘邓家班等。当中涌泉铁炉李氏家族的李家榨采茶戏班最具代表性。自清代乾隆末年起,按族内风俗,每8年一届迎茶箩灯,而元宵节迎灯需要唱采茶戏,故族中百姓凡一户有兄弟二人以上者,需要摊派一个自幼学戏。尚健在的老艺人李屏沐(1927-)根据自我的经历记述,其能追溯到的族内有名有姓唱采茶戏的师傅为咸丰年间出生的李殿全(卒于民国),自李殿全以下又经历了李殿火——李腾应——李屏沐、李飞焕——李屏东——李汉义五代传承,历史久远。邻地瑞昌的采茶戏艺人扬开仟、杨能美、邓见学、周平钊等都曾先后慕名来李家榨戏班学艺和担任角色,并于1946年,与族内师傅组成一个大戏班,同台在湖北黄梅、广济、蕲州,江西九江、星子、德安、都昌、瑞昌等地巡回演出。九江采茶戏的演出活动达到鼎盛。
七、柴桑区特产
桂花酥糖
桂花酥糖,是九江副食的传统名产。桂花酥糖选用富强粉,白麻仁,白砂糖,饴糖及糖桂花为原料,精制而成。其色乳白,质地细嫩,起到骨脆、麻香、油润、甜爽、香醇等特点;而且有润肺、健胃、止咳的功效。
黄老门生姜
黄老门姜,属蘘藏科,多年生根植物,普遍作一年生蔬菜种植。表呈淡黄色,芽带淡红色,肉质蜡黄,故又名“红瓜姜”。姜的植株长势强,高60-80厘米。姜块大,单株块最重约500克。产量高,亩产150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2500余公斤。
桂花茶饼
桂花茶饼,是以精粉、芝麻、茶油、桂花、饴糖、绵白糖等为源料,经制皮、拌馅、成形、焙烘、复烘精制而成。其色泽金黄,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约2厘米,中间鼓起;其皮薄如纸,起到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入口松爽的特点,为茶食细点。现为江西省四大传统糕点之一。 采纳传统配方;它选用当地茶油、本地麦面、坡地黑芝麻、百年桂花为主要原料。 采纳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研制而成。其特点: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选用鄱阳湖畔的黑芝麻, 采纳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烘培技术,全手工精制而成。
八、名人
陶渊明(365年—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周罗睺(542年—605年)字发布,南朝寻阳柴桑人。少任侠,善骑射,暗习兵书。初仕陈,以军功授开远将军、句容令。后从大都督吴明彻与齐师战于江阴,为流矢中左目,尚跃马突进、斩获不可计数;进师徐州,与周将战于彭城,勇冠三军,拜光远将军、钟离太守。
罗大佑(1846年—1889年),号谷臣,清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于乡,十年中进士。分发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
吴懋松(1885年—1974年),清末出生于九江府德化县乡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入安徽讲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二年(1913年)随李烈钧讨袁。后累任护法军和护国军营长,孙中山所部粤军第二师中校副官,朱培德部参议,汕头和九江公安局长,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副官,福建龙溪及江西永新、清江、铜鼓县长等职。
九、柴桑区著名景点
(一)岷山国际狩猎场
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京九铁路线中段,南距省会南昌市120公里,距昌北机场仪100公里。京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同时著名世界遗产庐山风景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就在其境内,岷山狩猎场距庐山登山公路10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距庐山火车站16公里,距庐山机场7公里。
狩猎场居山傍水,山、水、湿地地貌类型镶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植被丰富,适合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生殖、开展现代狩猎运动和体育射击运动。是发展旅游业、爱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休闲、旅游、度假、科普为一体综合经营的旅游项目。
规划建设的狩猎场总面积2000公顷,当中有行政治理迎接招待区、野生动物驯养区、狩猎区、垂钓区、休闲度假区、体育射击运动区、水上运动区、水上娱乐区等几个功效区。
岷山狩猎场的建设条件比较好,座落于漂亮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脚下,依山傍水、自然景观秀美、条件优越、森林植物茂密、空气新鲜、负氧离子高,适当运动健身活动。
1、野味餐馆与风味小吃
狩猎场既然是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是必需的,当中富有狩猎特有的特色野味餐馆,成为学员和游客憧憬和追求的餐饮消费。规划在行政治理迎接招待区、休闲度假区各建一个野味餐馆,建筑面积各200平方米;同时建风味小吃店三个,建筑面积各100平方米。
2、室外游泳场
开拓一个4000平方米的室外游泳场,以满足游客在旅游休闲时进行游泳锻炼。在游泳场岸边一侧,配套建设更衣歇息室和公厕,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更衣室兼游泳场的值班治理和出售租用游泳用品的功效。
包括体育运动知识长廊项目分类:如射击射箭、皮划艇赛艇、游泳、登山、摩托艇、滑水、弓弩、滑翔伞等体育项目。还包括国防知识科普教育、民兵训练射击教育等。训练中心办公楼,培训楼、学员公寓及配置专职行政治理人员,指导教师利辅助人员。主要设备有多种型号训练射击、弹药、电教家媒体设备、图书资料、实施设备、射击器械设施及辅助工具、设备等。
3、水上运动区
主要开展从狩猪场一公里以下的漂流运动。
4、休闲娱乐度假区
该度假区是狩猎场的一大区,度假村内广植四季花草,清静幽雅,山清水秀,林丰草厚,植物覆盖率达90%。一座座小木屋错落有致。结合参与、饮食、购物、住宿、休闲于一体,主体建筑是由会议厅、展馆、购物厅、饮食餐厅、别墅区、休闲广地方组成。全部建筑均依山傍水而造,形式上根据地形构成流动的曲线,各建筑都设有临水平台,临水平台上布置歇息亭,供人歇息眺望、极目远眺。池塘中放养鱼苗和成鱼,游人可闲坐树下,举竿垂钓,或静听鸟叫虫鸣,尽享山野情趣。同时设有桑拿保健按摩、美容美发、电影厅、桌球室、乒乓球室以及歌舞厅等一系列娱乐活动设施,是举办:会议、休闲度假、品尝美味、商务活动、观光游览的理想居所。
休闲娱乐区:这里有狩猎场的中心建筑,所以这是色致最丰富的区域。从视道轴上,颜色活泼清快,使游人不感觉疲劳。树种:乔木:樟树、喜树、红枫、鸡爪槭、深山含笑、桂花、灌木、迎春、杜鹃、月季、葡萄。
5、百果园
跟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水果正慢慢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水果不同于其他食品,对“新鲜”的要求非常高,而小商贩和传统水果店都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水果的鲜、奇、特以及优质水果购买环境的需求。我公司特推出的百果园,园区内种植了富士苹果、板栗、红果葡萄、红杏、核桃、西瓜、杨梅等,能满足您随时随地品尝新鲜水果的欲望,堪称“梦幻花果山”。
(二)陶靖节祠
陶渊明纪念馆是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座落于江西省庐山西麓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1985年七月三十日开馆。
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原坐落在县南25公里面阳山靖节墓左前麓,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1538)重修,江南民居风格,面积约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
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
2005年,在陶渊明诞生1640年之时,九江县投资30多万元对纪念馆按照原貌进行了再次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馆藏情况
该馆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与陶祠风韵相仿。馆内辟有《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收藏和展出相关陶渊明行踪的图表、照片、家谱和历代陶学专著、名人书画300多件。线装《陶渊明集》30多部,最早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蒋薰本。该馆附有《九江县历史文物陈列》,展出陶渊明生活年代及其居地柴桑、寻阳城址出土的文物。
馆内的“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室”收藏和展出相关陶渊明的图表、照片、家谱和历代陶学专著、名人书画300多件,线装《陶渊明集》30多部,当中,最早的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蒋薰本。
陶渊明墓
无考。历存之祠坐西北朝东南。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巡按御史季循义檄九江知府马纪合出官银,命同知黄敏才督建,嘉靖十七年竣工,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缮。祠为砖木结构,古书陶渊明纪念馆
院建筑风格。分正堂和前室两殿,中有天井,侧配厢房。长22。9米、宽10。75米,正殿梁高6。6米,面积为250余平方米。大门首有明嘉靖进士、浙江提学副使薛应祺题书浮雕的“陶靖节祠”石匾,左右耳房门首各书“菊圃”、“柳巷”。祠内有陶渊明神龛、塑像,正、前殿檐首区别挂有两幅九江清代翰林刘迁琛所题书的匾额;“羲皇上人”、“望古遥集”。堂内还置有陶渊明四十一代孙明邑庠生陶享《陶靖节祠祝文》碑、刘迁琛所撰《陶靖节先生祠堂记》和李锦焕题写的长联。
据史料记载,靖节祠原有6处,区别建在柴桑面阳山九江都督府巷内、南康府府学东南、彭泽城区东面、瑞州府城南、都昌县南山。除面阳山靖节祠保存较好外,大多都在战乱中破坏。
1984年,九江县在县城沙河东郊蔡家洼辟建“陶渊明纪念馆”,并将面阳山陶靖节祠拆迁,按原样复建于纪念馆旁。新祠正堂中塑立着一尊3米高古铜色陶公全身像,诗人头扎漉洒巾,面目庄重深沉,手握一卷《山海经》。祠中朱柱横梁上,悬挂着相当多当今书法名家题书的楹联匾额。祠外山边溪畔筑有园林小景“菊圃”和“柳巷”,使人缅怀陶公的高风亮节。《陶渊明集》
(三)赛城湖候鸟爱护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佳句出自晋代著名田园派诗人陶渊明,鹤问湖的所在地九江县便是他的故里。
九江县赛城湖古称鹤问湖,自晋朝以来便有文字记载,每逢冬天便有大量的候鸟来此栖息,故而取名鹤问湖。她座落于江西省九江县的西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区通过人工闸与长江相连,面积4500公顷,位于北纬29º37´-29º42´,东经115º44´-115º54´,距九江市区5公里,距庐山48公里,距庐山火车站10公里,距长江0.5公里,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2000年十一月二十日由九江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赛城湖冬候鸟爱护区。
赛城湖湖内水草丰富,有着大量的鱼类和淡水生物,这些都是候鸟们最爱好的食物。每年进入冬天后,跟随西伯利亚寒潮的影响,首批候鸟乘风而至,多种候鸟于十一月中旬陆续飞来,翌年一月,冬候鸟大量集群,构成赛城湖闸口、雪湖、城港三块聚集区,三月中旬,跟随暖湿空气北压,候鸟陆续结群北迁,到黑龙江流域和西伯利亚地区生殖。
根据近几年冬候鸟调查显示,赛城湖冬候鸟爱护区内分布有国家I级爱护鸟类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5种,国家II级爱护鸟类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白枕鹤等25种,省级重点爱护鸟类47种。2003年十一月至2004年一月的环鄱阳湖冬候鸟调查发觉国家I、II级爱护候鸟7千多只,当中白鹤99只,占世界已知该种群数量的2%;白头鹤71只,占鄱阳湖区该种群数量的40%;小天鹅6050只,占整个鄱阳湖区该种群数量的50%,占全国的20%;白额雁1320只,占鄱阳湖区该种群数量的3%;还有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录的鸿雁有4500只,占整个鄱阳湖区该种群数量的25%,而雁类、鸭类等省级重点爱护鸟类的种群数量则更加可观,可见赛城湖的确是鸟儿们的乐园。
赛城湖湿地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关怀,得到了有效的爱护。九江县政府和林业局,制订了具体的爱护计划,保持湿地的原始面貌,遏止侵占湿地的所有项目,同时加大了执法力度,对湿地内非法狩猎、捕杀鸟类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爱护了赛城湖湿地。
(四)岷山革命根据地
江西省九江县座落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南倚庐山、被傍长江、位于万里长江和五千里京九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上,是江西革命老区之一。九江县岷山乡座落于九江县西南面,处于赣北九江、德安、瑞昌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属革命老区乡。境内岷山山区,东接庐山,西北接九宫山以达幕阜山脉,北为长江,东北临鄱阳湖,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回环曲折,延伸长大80公里,把长江、德安、瑞昌紧紧联系在共同,这里是赣北游击队的诞生地。1927年十月,参加星子、德安、瑞昌等地-的革命群众先后聚集到岷山,和当地开展革命活动的同志会合,建立了赣北游击队,他们一岷山为中心,在东到鄱阳湖口,西到武宁幕阜山地,北到湖北黄梅县境,南到永修云居山麓纵横数百里的区域开展游击战战争和革命活动,构成以岷山为中心,包括九江、德安、瑞昌、星子等五县的赣北苏维埃政权,构成了武装割据的局面。全盛时期,革0据地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
赣北岷山革0据地,是我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领导赣北人民发队-反动派和粉碎帝国主义侵略的据点。在1927年十月至1939年二月的十余年艰难革命斗争中,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严重打击了赣北地方反动武装,操纵了南浔铁路——赣北交通命脉。牵制了敌人向中央革0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围剿”的兵力,有力的保卫了中央“苏区”,并向中央红军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赣北红军游击队北上后,留下同志组成南方游击队保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后又改编新四军开赴抗目前线,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赣北游击队又改编为赣北红军抗日游击队,保持进行抗日救亡斗争。赣北岷山革0据地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赣北保持革命斗争时间最长的根据地;是以操纵南浔铁路,阻截敌人,保卫中央苏区为主要任务而发展起来的根据地;是处在敌人心腹地区,在屡遭敌人进剿的险恶环境下,一直在保持斗争的一块红色根据地。岷山根据地的斗争,经历了武装割据区域的开创、根据地的发展和保持抗日斗争三个阶段,涌现出一批如刘为泗、田文灼、辛忠荩等同志。
(五)岳母祠风景区
“借得名山避世哗”,退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士大夫遁世、寄情、寻胜的一条“终南途径”。而退隐对武将来说较为罕见,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却是武将思退隐之人。岳飞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随军驻江州,他数次游历庐山,深深为庐山的灵山秀水所感动,暗生“功成名就”以后,退隐此山的愿望。他退隐庐山之志,当然不可以如愿,而他却将他妈妈姚太夫人安葬在庐山。
岳母姚氏,河南省汤阴人。岳母被誉为中国妇女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其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尽忠报国,被中国人尊为贤母,为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亦成为中国母教的经典。
岳飞于南宋绍兴元年至五年(1131—1135),曾率领岳家-战江州。岳飞的妈妈姚太夫人亦随军来浔,而且爱上了匡庐的山水。绍兴六年(1136),岳飞调军鄂州,不料0病故军中。岳飞-朝廷,将妈妈的骨骸埋葬于庐山,让其母与庐山并存,宋高宗准,赐葬庐山,埋于株岭。
秀媚幽远的株岭,处在庐山山体的处廓,山形如曲尺,成西南至西北走向。岳母墓坐落在株岭的东北端,其地名叫“卧虎舐尾”。
岳母墓,用湖广石块砌成,圆形拱顶,坐东南朝西北,正中框架式的墓碑上刻着:“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墓前有拜台和石祭器。两侧为《重修岳母墓碑记》。岳母墓以其较大的体量和单纯的造型给人一种简洁稳定和原始的质朴。
生长在株岭山一带的人们,由于有这样一位伟大妈妈埋骨在自我的家乡而感到自豪。每当清明时节,总有络绎不绝的人群来到岳母墓前祭扫,缅怀岳母人格的高洁……
景点位置
珠岭山
(六)中华贤母园
江西省九江县与贤母文化结缘深厚,被中华妈妈节增进会誉为“母爱之城”。中华传统四大贤母中有三大贤母曾先后在九江生活、游历过,当中两大贤母(陶母、岳母)长期生活并最后归葬于此。孟母三迁择邻、断织教子;陶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鲊;欧母画获教子、诫子奉公;岳母为儿刺字、励子从戎等典故,蕴含着忠、孝、仁、爱、礼、义、信、公、廉的精神,深刻浸润到华夏儿女的心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人无限景仰中,光彩照人。中华贤母园是以陶母、岳母乃至欧母地方属性为依托,以贤母文化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目标,构建集文化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贤母文化主题公园。整个园区将作为爱国主义、廉政爱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贤母文化等教育基地和母爱文化研究基地。主体工程包括:“一门”(母爱之门),“一塑”(中华贤母主题雕塑),“一道”(仁爱台阶),“两路”(思贤路、怀恩路),“三场”(入口广场、爱心广场、景区停车场),“四馆”(母范天下主题馆[中华贤母文化博物馆]、陶母馆、岳母馆、-苑)。
地址:九江市九江县渊明大道南侧
(七)赤湖休闲度假区
赤湖,座落于九江县境西北九江,瑞昌市县(市)结合部,是九江市十大淡水湖泊之一,位居九江市十大淡水湖泊之首,面积8万亩,最大面积12万亩,大山岛位于赤湖中心,由大山岛、中山岛、小山岛三个岛屿组成,四面环水,面积约500亩。在大山岛东面相距500米,有一圩垸叫许家洲,面积450亩,当中鱼池330亩。
赤湖湖心大山、中山、小山岛三座小岛一字罗列,大山因形似卧狮而又名狮子山,相传西汉功臣张良晚年归隐于此。
赤湖盛产多种优质水产品,实乃天然“渔港”,大山岛盆居湖心,与中山岛、小山岛相连,亦是天然度假胜地,景区规划建设:
(1)据赤湖盛产多种优质水产品,在万亩水域建“赤湖鱼港”饮食中心;
(2)改造许家洲鱼池为游泳馆;
(3)大山岛向南延伸部建数个门球场;
(4)天然游泳池一座;
(5)许家洲建120亩垂钓中心或称休闲渔业中心;
(6)建大山至连山咀至中山环行观光索道。
(八)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
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又称中华贤母园,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集爱国教育、贤母文化、宣传展示、收藏研究以及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为一体,体现一个当代人与历史会面、与历史对话、与历史交流的体验地方,旨在以重塑中国家庭文化,提高中国女人素质,引领中国家庭教育为目的,让广大参观者在当中感受母爱这一起到普适意义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博大情怀,近距离触摸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脉络。
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总投资约5亿元,实行总体设计,日前主要完成“一塑”(中华贤母主题雕塑),“一道”(仁爱大道),“两路”(怀恩路、思贤路),“两湖”(母子湖、莲心湖)、“三场”(入门广场、爱心广场、景区停车场),“四馆”(中华贤母文化博物馆、陶母馆、岳母馆、--馆)的主体工程建设及绿化亮化。
地址:九江市柴桑区渊明大道南侧
(九)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出发地(马回岭火车站)
马回岭火车站江西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座落于九江县马回岭镇,原是1922年修建的南浔铁路马回岭车站。站房为二层楼房,欧洲近代建筑风格,砖石混凝土结构,坐东朝西,南北宽15.98米,东西进深9.2米,高6.9米。附属建筑有仓库、厨房等。1927年七月下旬,聂荣臻奉周恩来之命,来马回岭组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八月一日,聂荣臻合同李硕勋、张云逸、周士第等人按照预定计划,率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和第七十四团侦察连从马回岭火车站出发前往南昌,并击败了前来阻挠部队行动的张发奎部队,次日与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该旧址于1987年十二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干部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近年又进行了整体维修。
(十)涌泉洞
涌泉洞座落于庐山西麓,九江县城西28公里的涌泉乡,因清泉激荡,一涌而出,故名“涌泉洞”。这里群峰环抱、溪流清澈、青松拥石、翠竹掩映、环境优雅。这里西与瑞昌市接壤,九瑞公路临洞侧而过,旅游交通极为方便。
景区占地面积100亩,旅游迎接招待基础设备完善。建有宾馆餐厅、旅游迎接招待室、办公楼、购物商店、停车场等,建筑面积8千平方米。全洞分东西东西两厅,已开发西厅,面积13000多平方米,游程1400多米。西厅有10个景群130多个景观,以壮、奇、精、幽而著称,被誉为“江南第一洞”。自1983年对外开放,年迎接招待游客达6万人次,是庐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