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九江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8 15:4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位置概述  
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江西省辖地级市,是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支点城市、赣鄂皖湘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截至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456.07万人,城镇化率为62.15%。2021年,九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735.68亿元,同比增长8.8%。九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位于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九江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9084.61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全市辖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治理局、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和八里湖新区。  
二、文化事业  
2019年九江市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25个。全市已建成千瓦中波发射台1座,千瓦级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台9座(注含千瓦调频发射台3座)。全市广播电视台13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8.8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95%。  
国家一级图书馆:九江市图书馆、庐山图书馆、修水县图书馆、湖口县图书馆。  
三、方言  
九江市使用的汉语方言有赣语、江淮官话、客家话等。  
赣语区含修水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庐山市(原星子县)、共青城市、都昌县、湖口县等地,属赣方言昌靖片区;  
官话区含浔阳区、濂溪区(原庐山区)、庐山局以及柴桑区(原九江县)、瑞昌市等地,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区;  
客家话又称怀远话,因清代客家人入籍怀远都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修水县境内,武宁县也有分布,与铜鼓客家话同属客家话赣西北片区。  
传统上,彭泽话被划为赣语区鹰弋片区,其实彭泽话兼有赣语与官话的双重特点,是一种混合方言。  
因为古代集体移民的因素,九江市范围内的方言还有湖南话、河南话、江西的吉安话、安徽的桐城话等。说湘语的湖南人分布在永修境内;河南话主要分布在武宁、永修、都昌等地;吉安话主要分布在德安境内;桐城话主要分布在彭泽县沿江一带。  
官话区的九江话指市区浔阳区、濂溪区以及庐山山上话。濂溪区的姑塘镇是古代鄱阳湖水路交通的要道,经济发达,人口兴盛,姑塘镇话与浔阳区话有很大的一致性。浔阳区市区内因为江南江北人员杂处,方言已不十分纯正,所以,九江话应以相对纯正的姑塘镇话为标准。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因素,九江话成为九江市的代表方言。  
四、宗教  
九江,真儒过化之境,人文鼎盛之区。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宗教门类齐全完备,宗教文化鲜亮独特,在中国宗教史和长江流域文化史上占有独特而明显的地位。  
近代学者胡适有过精辟点评:“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五、象征  
荷花  
九江市市花定为“荷花”,荷花由于“迎骄阳而不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成为圣洁代表,友谊象征和使者。荷花,又名莲花,与九江渊源颇深,山有莲花峰,洞有莲花洞,佳作有《爱莲说》,庙有莲花驿寺,池有莲花池。  
樟树  
九江市市树确定为樟树,是由于樟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象征着坚韧不拔、吉祥如意。樟树也是九江市现存古树最多的树种之一。  
六、名字由来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合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合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合,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七、全丰花灯  
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起到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另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  
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非常盛行。据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颂经》对比比较,两者主音为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  
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也极富传奇色彩。清嘉庆《义宁州志》载,大约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见全丰乡背后的龙泉段,山脉巍峨,逶迤起伏,状如蟠龙。于是,他便带着胞弟曹定吉来此起业,于双井之间,建屋树基,繁衍后代。其孙曹西平有子十二人,皆唱花灯,号称“九把胡琴”,兴盛于一时。  
全丰花灯又称“下半本戏”,说唱均用地道的西乡全丰土话,其不但与修水流行的“上半本戏”(宁河戏)风格迥异,与外地民歌小曲也大不相同。外地一些唱花灯的艺人到毗邻全丰的村落打听后,皆称不知全丰花灯唱什么曲目,可看其独具匠心。全丰花灯开场内容多为即兴打诨,器乐多以打击乐为主,有云锣、锣、小鼓、钹等,有的时候也以胡琴、笛子、唢呐伴奏。开场、前奏、间奏节奏相同,唱词多用“嘞”、“哟”等衬词。  
全丰花灯的演产唱形式,有生、旦、丑三行。生角双手推车,旦角一手捏手帕一手扶车把表演,丑角戴礼帽、眼镜,脸画豆腐块,骑马扬鞭,时与旦角逗趣。三人方步圆场,边走边表演。场上周围站立四盏六角长形、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灯种颇多,经常见到的有钵哩灯、车车灯、白鹭灯、内扎“猴子跳圈”、“仙姑推磨”、“八仙过海”等形象,又以白鹤灯居于乐队中间,象征祥和吉庆,人寿年丰。每年春节元旦起鼓发灯,至元宵止,各路灯队,四方云集,烛光连天,歌吹达曙。  
花灯曲目,皆有简单情节。虽为单篇,但连场演出便组成一套故事。有外出经商的《下南京》(包括《带货》《六个月种花》);有谈情说爱的《拜新年》、《打戒箍》、《十个月摘花等郎来》;有婚外相恋的《挑妹饮酒》、《交情反情》;有夫妻情义的《劝夫》、《下麻城》;有咏花吟春的《十月莲》、《十个月逢春花》、《十二个月花》;有劳动生产的《十二个月采花》;还有祝福纳吉的《接状元》、《十月怀胎》等等。  
全丰-灯的曲调,唱的是“灯歌”,大多为单曲体结构。一曲一目,曲调名即曲目名,专曲专用。调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非常强调主音上方五级,与全丰方言密切结合。表演时,以打击乐器为主,云锣、锣、小鼓、钹齐奏;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差不多每一句都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其衬句,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在曲调中起着句间连接,句中扩展,句尾补充的效果。衬词、衬句为灯调润腔着色渲染曲情,增强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八、金星砚制作技艺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其制砚原料金星石主产地在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民间传说,第一方砚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云:“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金星,抚之细润。”由此可知,北宋时期星子金星砚就已在文人墨客中闻名,县文物治理所现收藏有若干宋代古石砚如“凤字砚”、“箕形砚”等,造型工艺已初具品位。至明代,金星砚制作一度中衰,清中叶又渐兴,星子城内甚至有特意的“砚池街”。民国时略有发展,县境内有制砚作坊百余家,当地艺人制作的金星砚两度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  
金星砚选材精巧,制作精良。其制作原料金星宋石产于驼岭山,民国《庐山志•物产》记载:“青石产八都驼岭、四都吉山,驼岭石尤为古老,斫为砚,称金星宋石。”八都、四都即今星子横塘镇和华林乡。此石石质坚韧、细腻,温润莹洁,纹理缜密。因石中含铁,氧化后呈金色,所以石上星辉点点,形态万千,按其斑纹形状、浓淡、大小有金星、金晕、金圈、金色浪纹、水波萝、眉子纹、冰纹、猫眼、金线、银线、木纹、鱼子纹等;单就金星而言,又有眉子金星、鱼子金星、水波金星,更有极为罕见的金龟眼、龙凤眼、鸲鹆眼等。由此石制作出来的金星砚发墨快、储水不涸、久磨无粉,且“发墨有光”。但此石罕贵,开采较为繁琐复杂,须开挖出质地坚硬、分层均匀的青石,寻觅到附有金星(硫化铁)的青石层,开采后人力运下山。  
再就是选料、制坯、雕刻、过细等工序。选料就是视用料的金星特点及石材的硬度、色泽,构思砚的种类、形状、等级,当地工匠称之为选“肉质石”。制坯就是将坯料固定于“砚凳”,工匠半蹲半骑,手持铲具,用“肩锅”的力量划断料坯,构成坯砚。雕刻就是区别借用不同的“铲”、“凿”,运用肩力、臂力、腕力等技法,将砚石雕刻成形。雕法主要有阳刻、阴镂、浅水、浮雕、立体雕等。过细就是将砚石打磨抛光。砚背面、侧面平坦部分,置于大坯石(磨砚石)上水平打磨;墨圹(墨池)等先用紫石粗磨,后用小块青石坯细磨;细致雕花部分用土兰靛布或青靛布擦拭,使靛色附着其上,色沉着而显光泽,即是“开光”(抛光)。制作时所需要的器具主要有砚凳、锯凳、铲凿等刀具、“过细”的石具、靛布等。  
金星砚台的造型多因材而异、自然成形,形状有长、方、圆、异形及自然形,异形的如凤字砚、箕形砚、瓦砚、扇砚、裙砚、荷叶砚等造型特征,无论何种造型,均给人朴质、慷慨、简洁、写意之感;砚台品种有淌水、走水、单打、斗方、天素、元墨、平板、礼台、学生砚、一般雕花、精细雕花等20余种,精细雕花又可细分为圹头雕花、三边雕花、异形雕花、天然雕花等;图案样式有花、草、鸟、兽、单龙戏水、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鄱湖风光、庐山景色、人物传奇等。  
星子金星砚兼具有用价值、人文价值和自然美观,风格古朴慷慨、简略写意是中国民间艺术之明亮瑰宝。  
九、武宁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又名“锄山鼓”,“催工鼓”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歌,广泛流传于武宁乡间。其名称始见于清代武宁文人盛乐的《山棚鼓子词•序言》,其兄盛谟《笔丛》亦对此有记:“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按盛氏兄弟所记,武宁打鼓歌盛于清乾隆年间。  
武宁打鼓歌表演于挖地、锄茶及耘禾等集体劳动期间。表演时一人击鼓领唱,众人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搭号帮和,演唱的时间很长,从早上出工要到晚上收工才可以结束。领唱者又称鼓匠,或鼓师,数目不等。由一名鼓匠在前,面对众人击鼓开场,曰“打单鼓”,有两位鼓匠领头,则称“打担鼓”,若百锄并出,由三名或四名鼓匠击鼓领唱,谓之“打鼓歌”。  
开场时,敲打一顿滚鼓,念上一段开场白,名曰“起号”,也叫“号头”。“起号”的歌词多是些赞叹之辞,念完起号,鼓匠便击鼓发歌。每演唱一鼓,约两小时左右,中间歇息一会,又发二鼓,一天大约要唱四至五条鼓。每鼓正歌由四番鼓组成,每番鼓中鼓点的打法,旋律的节拍、速度、唱词的内容都有变化,歌手们根据歌唱节奏以及表演特征,总结为12字诀:“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杀四番”。演唱四番鼓时,歌手通常会根据时间推移来适时改变唱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即兴演唱,是打鼓歌的一个特点。劳动结束后,鼓匠还会朗诵一段表明感谢和祝福的“谢彩”。另外,鼓匠还是劳动队伍中的指挥者,发觉谁掉队落后,便击鼓催其赶上,故又称“催工鼓”。  
武宁打鼓歌为曲牌体音乐,表演时以鼓伴歌、以鼓和歌,铿锵有力,声彻四野,再配以热情奔放的歌声,依字行腔,旋律起伏,显得音调高亢粗犷,又流畅优美,刚柔相济,起到诱人的艺术魅力。唱时用本地方言,分“假声唱”和“真声唱”两种。唱法上与其他山歌有别,起鼓开唱应从歌词第二句唱起,然后再回到第一句,号曰“歌头”。所唱歌曲有长歌和短歌之分。长歌也叫排子歌,快要断续的歌词组合成完整的故事,短歌也叫散歌,分“时政歌”、“情歌”、“风俗歌”等。歌词为齐言上下句结构,以七字五句为主,也有七字四句,甚至还有其他山歌少见的四句半、五句半结构,演唱时常夹带衬词,以整句衬词居多,并与方言巧妙结合。  
打鼓歌题材和内容较为广泛,无论天文地理,还是历史传说,皆可剪裁入词。其曲目大致可分为情歌、讽喻歌和普及生产生活知识的劳动歌谣等。情歌在武宁打鼓歌中占有很大比重,曲目有《梅花三百六》《姐恋哥来哥恋姐》《到山来》《招姑歌》《刘三姐私奔》《陆英姐》《卖花记》《双合莲》《双拖》《十里亭》《一只鞋面四只角》《劝情哥》等。它们以抒情见长,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以“四季”、“五更”等起兴。长歌《姐恋哥来哥恋姐》总共三十六段,分开来是一首首情歌,合起来就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讽喻歌主要以说唱历史故事为主,多为长篇,借古讽今,针砭时政。曲目有《刺世歌》《三国》《西施》《唐传》《八仙》《岳家将》《薛家将》《杨家将》《刘家将》《吕蒙正恨冬》等。反映浓郁乡土气息和普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以散歌和短歌居多,曲目有《阳雀叫来尾巴撒》《打哑谜》《数螃蟹》《数麻雀》《阳雀叫来尾巴撒》《采茶》《哪有闲工吃姐茶》等。  
打鼓歌道具仅仅有鼓匠身上一面小鼓、一个鼓键,小鼓比通常腰鼓大些,上下两面蒙着黄牛皮,用竹钉固定,鼓槌为楠竹削制并烤弯。鼓键与扬琴键相似,两头有竹节,中间略细小,有弹性。演奏时,鼓匠用彩带系住鼓筒的两个金属环,挎在右肩,左手持鼓槌,右手用鼓键敲打,反复敲击演奏。  
武宁打鼓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流于武宁十四个乡镇。鼓匠艺人有四十余人,著名艺人有孟凡林和方由根等。  
近些年以来,这一古老的民间歌谣慢慢被挖掘出来,并被《中国音乐大辞典》收为词条,部分歌曲被上海、武汉等地音乐学院选为教材,有6首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中国民歌集》。  
十、瑞昌剪纸  
瑞昌剪纸艺术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晋年间,经过1000多年无数艺人的传承与糅合,已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和风格。  
瑞昌剪纸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及剪法明快为特点。既不同于以粗犷见长的北方剪纸,也有异于纤巧取胜的南方剪纸。瑞昌剪纸或有阴柔之丽,精致、秀美、严谨;或具阳刚之美,古朴、坚实、豪放;或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在选材上最经常见到的主题是使用阴阳匹配,或称为阴阳交合,在纹样及构图中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隐喻象征,喻示招财进宝、连生贵子、锦上添花、百年好合、榴开百子、喜上眉梢以及阴阳交合如鱼戏莲、喜鹊采梅、蝴蝶戏金瓜等题材和内容。代表作品有《八十七神仙图》《水浒108将》《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四美图》及“农事系列”如《碾米》等。  
瑞昌剪纸在剪法上颇具特色。一是表现为“随意”,造型上不受真实的限制、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解剖的限制、不受1的限制。二是在剪法上既有北方雄劲厚重的特征,又有南方灵动细巧的特征。三是在构图布局上用均衡的单独纹样,对称图式使用极少。四是有的时候会 采纳非镂空的手法,导致时而含糊时而清楚的艺术效果,使瑞昌剪纸带上含蓄、隐秀的神韵和模糊、神秘的色彩。  
瑞昌剪纸能够延续1000多年,与瑞昌多种民俗的支撑和乡村社会的崇尚密切相关。剪纸艺术自古以来被瑞昌人视为艺术珍宝。瑞昌的民间习俗如年节习俗、婚嫁习俗、寿诞习俗、丧葬习俗、巫术习俗、农事习俗等,都能看到剪纸的使用。  
每逢春节、中秋等民间传统重大节日,瑞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厅堂居室剪纸拉花。大部分人家通过张贴“梅兰竹菊、莲藕荷花、金鸡报晓、鱼跃龙门”等剪纸图案,预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四季平安、迎春纳福等美好愿望。  
在瑞昌乡村婚配中有一条不成文的习俗,即男家择偶看女方剪纸绣花的技艺,人们把此作为考核女青年智商的标准。瑞昌旧时的婚嫁习俗,提亲前媒人会找机会让女方向男方显露剪纸绣花的才艺。相中后,女方会主动向男方赠予一双亲手制作的绣花袜垫或布凉鞋,作为爱情信物。婚嫁中通常常用的剪纸绣花内容有“蝴蝶戏金瓜、喜鹊采梅、牛郎织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观音送子、金童玉女、榴开百子”等纹样。  
瑞昌人的寿诞、丧葬、巫术等习俗也离不开剪纸。如寿诞庆典中,“寿星”的衣、帽、鞋、寿堂、寿帐等都用剪纸进行装饰,剪纸内容通常为麒麟送子、松鹤同春、松鹤延年、寿比南山、长命富贵、福寿双全等。  
瑞昌的农事活动也可以见到剪纸的影子。有两项农事甚至与剪纸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一是采摘新茶。每逢采摘新茶的季节,茶女们着力装扮自我,用亲手精制的多种剪纸绣花服饰进行“全副武装”,然后在劳作时与男了们交谈嬉戏及对歌赛歌。其二是插秧。开秧时节,农民须在田边插上若干束剪纸小花以示庆祝。  
瑞昌剪纸除了用于传统民俗外,现代生活中也运用广泛。一幅好的剪纸,既可作门窗、顶棚、筐箩、家俱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门帘、桌布的绣样。2008年,瑞昌艺人用他们的心血精心创作了众多作品,并结集《为奥运喝彩-瑞昌剪纸精品集》出版,献给1。  
瑞昌剪纸分布在全市22个乡镇、场、街道办。据1988年的普查统计,剪纸艺人达到2200多名。代表艺人有柯雪英、胡桑桂、王木莲、朱朴光等。以朱朴光技艺最高,他创作了大幅剪纸系列作品200余幅,窗花、生肖等小幅剪纸系列作品千余幅。其作品 采纳非镂空技法,虚实相间,首尾相连,自成一体,如《水浒108将》,长11米、宽0.45米,历时两年完成,是江西省至今为止最长的剪纸作品。  
十一、永修丫丫戏(第四批国家级)  
丫丫戏,江西新近发觉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长期来湮没于赣北古城永修县的乡村里。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家家有抄本,人人会演唱,逢年过节,锣鼓一响,三五农民合聚共同便能扮出一台戏剧。剧中旦角素由男人扮演,头扎两丫丫小髻,饰以艳服,娱人耳目,本地人习称它为丫丫戏。  
丫丫戏以锣鼓开场,以锣鼓托腔,一句唱腔,一阵锣鼓。据老艺人说,若在唱腔中加入胡琴伴奏,就会翻调,仅仅有锣鼓干唱,才可以字正腔圆,一台锣鼓一台戏,正是丫丫戏的艺术特点。现在丫丫戏仍处于说唱向戏曲衍变的原始形态之中。  
十二、永修吴城排工号子(第二批省级)  
吴城排工号子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按工序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等。扎排号子:是排工将木头扎成底排的号子,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工序的劳动唱词。捞排号子:是几个排工一同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先沉下水,再借着木头的浮力,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齐心协力将木头快速钩上底排。倒梁号子:是排工将木排的首、中、尾用缆子把横梁紧紧扎牢协力清唱,其目的是预防木排过急流险滩时被冲散架。扛排号子:是当木排搁浅时,排工跳入水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细的木头伸进排底,或以肩膀扛或以臂膀使劲撬动木排的号子,这种号子声音低沉浑厚,听之令人有抑婉凄然之感。绞车号子:是排工放排前摇动绞车起锚准备运动时唱的。扛排、捞排、传缆、绞车等等一系列的体力活,讲究的是分工与合作,需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劳动号子,主要是用来统一指挥、协调动作、鼓励士气。号子的演唱形式很多种,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起句高亢、激昂,和声则配合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有对照有较自由的个人唱,它们都与劳动的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排工号子大都是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曲调的特点通常是用材少的,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通前后。  
吴城排工号子是江西民间音乐海洋中的一颗明亮的明珠,起到独特的学术价值。1951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派音乐专家专程来吴城采风,搜集整理排工号子,并制作成专题音乐节目,在全省播放。1958年,党的八大会议在庐山召开,吴城排工号子参加了开幕式文艺汇演。1964年,永修吴城排工号子参加了全省农垦系统文艺汇演。1980年吴城排工号子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1989年,上海举行长江流域文艺调演,永修储小军演唱的吴城排工号子,博得观众满堂喝彩。由中国商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江西作家协会会员蔡恒茂编著,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吴城》当中“特产”一章就有“吴城排工号子。”  
2010年六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西河戏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古典戏曲剧种。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西河流域直辖星子、德安、永修、九江等县,此处曾是明代弋阳腔和青阳腔的流行之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批专唱弹腔的戏班从南昌传出,活动于德安、永修一带。著名德安艺人汤大乐先后在南昌乱弹班和湖北汉班唱戏,技艺超群,声誉颇高。清道光时(约1845年),在德安县陈家湾修建戏祖乐王庙,与其兄汤大荣一道,在老家高塘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约于道光、同治年间赴星子汤家村,招徒授艺,建立了星子第一个弹腔戏班。1874年,星子艺人周自秀出任班头,取名“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以唱二凡西皮为主,戏班除在星子本地演出外,常往来于永修、德安、九江及都昌等沿湖地带。  
1910年星子义和班扩充为南北两班,英才辈出,群芳济济,达到鼎盛时期。当年该班多次参加县城庙会竞赛演出,先后十四次十一位老人获奖挂牌,义和班所到之处“人人津津乐道,甚以为快。”全部著名艺人的生平,地方上都有墓志铭予以记载,成为艺坛盛事。  
西河戏的传统剧目,多演三国、隋唐、水浒及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三国戏有24本,隋唐戏40本,杨家将戏15本,水浒戏13本,一本大戏演出,长达六七个小时。  
西河戏音乐以西皮二凡为主,兼唱高腔、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  
西河戏传统行当分为十角: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因主演袍带戏,故而末、老、外、净四行为班中顶梁柱。传统演出,台上设有“报本者”位置,演员唱念全由“报本者”提词帮唱,酷似傀儡戏形式,有专家认为,这是古代肉傀儡的遗风。  
十四、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附近周围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称为一绝。至于起源无从考证,但有乡间流传的山歌唱道:“唐朝起(来)宋朝兴,自古流传到现在,祖祖辈辈把田种,世世代代传歌声,唱支山歌解心闷。”演唱山歌是这里世代流传的习俗。  
九江山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九江山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在纷呈的山歌中,“三声腔”在九江山歌中特点最明显。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  
九江山歌乡韵浓郁,艺术感染力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财富,也是群众的精神食粮,它是劳动人民“以口相传,即兴而歌”的方法传唱构成的,演唱起来却朗朗上口。在生产中可清除疲劳,增加劳动热情,在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增添了生活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的憧憬之情。  
九江山歌既是一本抒情诗,也是一部教科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一个文化符号。歌词内容不但涉及劳动、爱情,还涉及天文、地理、五谷、花鸟、生活哲理及历史故事等。起到情感性、趣味性、知识性等多重功效。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50首中,九江的“三声腔”最独具特色,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代表作《新打脚车四部头》获华东地区民歌演唱会改编一等奖、演唱一等奖。先后刊登在《音乐通讯》、《天津音乐》、《江西民歌》、《心声歌刊》等刊物,被誉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现状  
九江山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人们以诗通常的语言解释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表现爱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促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  
但跟随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加上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传承古老山歌的热情正在丧失,原生态九江“三声腔”山歌出现生存危机,这些都是导致“九江山歌”应对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对此,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方针和工作原则,江州区抓住机遇,乘此东风,下大力气,奋力抢救和爱护。组织了大批人员对“三声腔”山歌进行搜集、记录、分类和编目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三声腔”山歌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事物作妥善的保存。收集、整理《江州区民歌集》260余首,当中“三声腔”山歌100余首。对有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要爱护。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构成传习自觉,组织中青年山歌传承骨干到山歌流传的重点区域传播演唱技能。县文化部门还会同城门乡政府组织各种山歌赛100余场,参加人数达10000余人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对“三声腔”山歌进行广泛宣传,定期举行山歌演唱会,扩大了“三声腔”山歌的影响。县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研究制订了对“三声腔”山歌进行抢救文化性爱护措施。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县文化艺术之乡——城门乡特意搭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让群众唱歌有去处,活动有平台。  
十五、湖口青阳腔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当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项。  
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  
湖口青阳腔(俗称高腔戏)从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风行在湖口、都昌、鄱阳地域,遍及乡村。旧时,湖口高腔戏的演唱形式多样,或高台演出,或围鼓坐唱,演员一唱众和,曲调高亢而悠扬,锣鼓助节,不入管弦。高腔戏艺通常是以师带徒、口口传授。清朝后期,慢慢构成高腔戏班社。较有影响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新秀兰班”。20世纪50年代,跟随吴厚德等多位老艺人相继调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江西省赣剧团),湖口高腔戏班渐散,但民间业余演唱稀疏可闻。“0”期间,传统的高腔戏销声匿迹。  
1983年三月和九月,湖口县两次召开青阳腔老艺人座谈会,探讨青阳腔的源流、沿革、班社、剧目和音乐,并进行录音。1984年四月,县文教局组织举行“首届湖口青阳腔传统折子戏展览演出”活动,演出《打猎回书》、《磨房会》、《付荣逼债》、《三战吕布》、《贵妃醉酒》、《秋江别》等10多个剧目。是年九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湖口县戏剧创作研究室”,刘春江主持对湖口青阳腔艺术的专题研究工作。  
2004年十二月,县文广局与九江电视台、江西七O一电视台联合摄制湖口青阳腔专题片《鄱阳湖绝响》,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二届电视戏曲“兰花奖”三等奖,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专题广播稿《鄱阳湖畔青阳腔》,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向全球推荐青阳腔。2005年九月,湖口创作的青阳腔现代剧目《一篮寿桃》在九江金秋艺术节小戏小品大赛上,获创作、导演、表演、组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6项一等奖,后在参加全省戏剧选拔赛中获第一名。  
经过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共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96个(整本戏36个,折子小戏60个),曲牌448首,唱腔曲谱40本,唱腔曲牌录音110小时(盒),脸谱40幅,拍摄照片1000余帧,同时还记录整理青阳腔的渊源、沿革、古谱符号、表演艺术、宗教仪式、班社剧团、戏台楹联、艺人题壁、古戏台等相关资料。老艺人潘康泉、曹梅卿、曹耀春、吴江龙、吴厚德、黄玉盛、吴敦友、崔龙发、黎炳振、屈振书、沈文典、崔锦太、殷武焕、邹喜寿等无私奉献,增进了湖口青阳腔的发掘、爱护和传承。2006年六月,湖口青阳腔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六月,九江学院挑选湖口付垅乡为协作点,一起建成爱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  
2008年二月,湖口青阳腔老艺人殷武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09年六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青阳腔传习所在付垅乡揭牌。  
湖口青阳腔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匀陈列、收藏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  
十六、德安潘公戏(布帐傩)  
德安潘公戏,习俗潘太公游春,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流布于江西北部德安县吴山、樟树两乡的十二个村庄。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二个村庄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举办大型的花棚大会,白天祭祖游春,手端傀儡神像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祖堂,演剧欢乐,庆贺新春。  
演出时,在太公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布帐,称为花棚。棚上傀儡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节目十九个。一个节目叫做一个断本(段本),每个断本约10分钟。傀儡有将军、大尉、城隍、社令、秀才、少女,表演开山、走马、奠酒、拜祭、游园、上街、观花、采桑。棚下人扮傀儡,戴着面具,装神、装鬼、装将军、装判官、装和尚、装农夫,有武术、有杂技、翻扛踏跷、装态戏谑。这些断本节目与宋代《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大小全棚傀儡舞队”节目一脉相承,如查查鬼、贺丰年、瞎判官、耍和尚、夹棒、踏跷等等。  
太公戏一棚人员十六人,表演者称为行锣先生,他们头戴大红长帔冠帽,身穿蓝色长袍,腰系红带,盛装锦衣,眩耀华丽。  
潘太公戏的乐队称乐部,演奏人员称鼓乐师:一鼓一锣一笛共三人。长笛声声,吹奏出古朴而幽远的音乐,北宋江西诗人黄庭坚看了傀儡棚杂剧后曾经写道:“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这种击鼓吹笛演出鬼神戏,深远流长。  
潘太公戏的演出,无论棚上的杖头傀儡或棚下的假面演员,表演时都不开口演唱,而是由一位局外人站在花棚一旁代替剧中人唱念道白,这位局外人,班中艺人叫他为“参军”。他以第三者的身份代唱代念,每做完一节,棚内演员便接腔打和,然后由参军高呼一声:“勤吹细打,请上花棚”。这时,鼓乐郎马上笛曲长吹,鼓乐齐鸣。这种形式,起到宋代傀儡戏的遗风。  
德安潘太公戏,据樟树乡族谱记载,约于北宋乾德年间(968),有京都汴梁人潘淳骞来到江州(九江)做官,带来了都城的元宵舞队花棚会。因他领兵剿匪,驱逐野兽,开荒种粮,为民造福,江州数县百姓感恩戴德,便把潘家祖先——唐代护国法师潘太公敬以为神,建祠立庙,永镇地方,流传至今。  
十七、湖口草龙制作技艺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  
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 采纳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各种复杂的工艺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须、龙腭、龙舌、龙耳、龙腮、龙额、龙王字、龙后风灯等部件组成。龙身节段为单数,多为九到十五节,也有长达二十一节约二十八米的,由筒状龙身、鳞片、脊筋、云花等环节组成。龙尾又名龙凤尾、鱼尾,呈三角放射型,龙尾的每个角尖上均缀有红草绒球,活动时绒球晃晃悠悠,非常可爱。再编扎龙珠一个,呈实心圆球状,体型硕大。  
编制一条龙身直径为0.38米的草龙,须耗用约8万余根稻草,对龙头、龙须、节环、龙尾、龙鳞等都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龙头用草7600余根,龙身每节620根,1780个龙鳞,每个用草9根,最长用草2.8尺,最短为2.8寸。全龙编扎成功,约需300个工时。若是供青少年游舞的草龙,则体型相对较小,主要是龙头按比例缩小,龙身长也仅仅有7到9节。按这么手工技艺编扎成的草龙,织成后不露人工痕迹,外形古朴典雅,浑然天成,连草接头也看不到一个。  
舞龙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及庙会等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举办。草龙在湖口被认为是群龙之首,是真龙、老龙,故而如庙会游舞时,通常走在纸龙、布龙、板凳龙等的前面,有的时候还要配以“五谷灯”和花、草、蝴蝶、鱼、蛙等动植物灯彩同时表演,起着烘托草龙的效果  
草龙表演者不拘年龄,既可是成年男子,也可是青少年。成年男子持龙表演较为经常见到。游龙人统一身穿黄色衣着,头扎白巾,走“之”字型步。表演时,大多由一副戏剧锣鼓和一副热闹锣鼓伴奏。舞者上下左右摇摆龙头,做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柱等动作。同时,五谷灯在龙身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搔痒、逐龙等,以衬托草龙表演。青少年舞龙表演方法大体与成人相同,但也有自我的特色。通常男童持龙,女童持灯,另配一持龙珠的引龙童,共十男十女,人称“金童玉女”,多为十岁左右的青少年。男孩穿红衣兜肚、短裤,足蹬草鞋;女孩着红衣绿裤、花围裙,脚穿绣花布鞋,头上发饰各异。游龙时,持龙的男童走娃娃步,持灯的女童以走十字步为主。  
舞草龙时,掌游龙头的人还会唱念一种张彩词,与其他舞龙者一唱一和。内容通常为推荐龙的出身,宣告龙的降临,然后就是大段祝福语和歌颂语。旧时张彩词如:“一条黄龙下天庭(众合:好哇!),游来游去游家人(众合:好哇!)。我今本是黄龙后(众合:好哇!),荣华富贵万年春(众合:好哇!)……”改革开放后,张彩词增添了一些反映时代变化和乡村新面貌的新内容。  
湖口草龙主要分布在县内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地。据流泗镇已故老艺人周云开上世纪80年代初回顾,周雍发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在本村一次庙会活动时编扎了一条草龙,后授徒其侄周云开。周云开曾于1920年至1945年间多次扎过草龙,是方圆几十里的扎龙名师,也是湖口编扎草龙的第二代传人。第三代传人为喻芳泽,师从周云开,1986年编扎的草龙编排成《草龙舞》,入选《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1997年编扎的草龙参加了九江市旅游艺术节。第四代传承人为喻远莉,为喻芳泽之女。  
作为一种兼具手工编扎与民俗舞蹈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技艺,湖口草龙既起到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又起到独特的表演价值和文化价值。  
十八、老爷庙的传说(第三批省级)  
《老爷庙的传说》广泛流传于长江、鄱阳湖水域的附近周围县。故事发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康郎山大战中,朱元璋战败,向北退逃,至老爷庙水域时被阻,危难之时,得湖上一老翁驾一小船渡河救命。朱元璋转身赏银时老翁不见,变成一只巨龟(大头鼋)冲向陈友谅的战船,将其击败。朱元璋称帝后,赐封老爷庙为“定江王庙”,加封大头鼋为“显应元将军”。  
老爷庙前的水域怪异,是鄱阳湖上最险要的水隘,经常突发狂风恶浪,让过往船只猝不及防,湖难时有发生。时至今日,船只经过这段水域,船主都得面朝老爷庙焚香烧纸,鸣爆跪拜,向“鼋将军”祈求平安。老爷庙前的水域被称之为“魔鬼湖”“中国的百慕大”。  
2010年六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据《都昌县志》卷三十二第三章记载:老爷庙“座落于多宝龙头山首,与星子县隔湖相望。旧为龙王庙,建庙久远”。究竟建于何年,无考证。  
老爷庙堂内两侧墙壁嵌有石碑两块:右为“鼎建左蠡元将军庙记”,左为“加封显应元将军庙记”。正殿前方形花岗石立柱刻有“数百年庙貌重修偏颂吾王功德,九万里威灵丕显顿平蠡水风波”。所谓“左蠡”为古鄱阳湖左边,“蠡水”为鄱阳湖古称,庙左岩上有朱元璋挥剑题刻的“水面天心”摩岩石刻。这些碑刻,柱联和石刻,均证实一代帝王朱元璋与老爷庙及其水域确实有过一段“水面天心”(水面脱险,天之心意)的“天意”之缘。  
据清代都昌教谕熊永亮(丰城人)《鼎建左蠡元将军庙记》中记载:“左蠡者,左于彭蠡,水势澎湃,直当博射横冲,风触而起,则波涛不时,故此湖之险,左蠡为甚。”  
该文还记载:“元末,明太祖与伪汉战于鄱湖,初失利,走湖滨,遇老人驭舟近岸,太祖得济,赐以金钚,返顾之,则鼋也。是夕宿祠中,题诗于壁”。熊永亮所记正是大鼋救主的故事。  
十九、东林寺净土宗(第一批省级)  
东林寺座落于长江南岸,始建于东晋太元年(386年),是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发祥地,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净土宗因专修往生净佛土,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故又成莲宗。净土宗是一个浅显、易行、不管禀赋环境和教育程度,人人皆能行持的佛法,此教派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范本,是各宗派中历史最久、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派。  
2006年六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东林寺在两汉、三国、两晋及六朝,皆为柴桑县所辖,属江州。柴桑于隋为盆城,于唐为浔阳,仍属江州。东晋太元年间,慧远法师驻锡东林起已历时近1700年,历朝兴废,唐代最为宏大,殿宇近四百来间。近二十年来东林寺在果一大师的带领下,祖庭再度辉煌。  
寺内文物许多,大唐时期,有准确纪年的文物就有十多件,有些还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时至今日已有宗师13祖,现任方丈为传印法师,代理方丈是大安法师。  
净土宗是唸佛法门,呈张唸“南无阿弥陀佛”,每天诵经六柱香,常常举办唸佛法会。  
二十、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  
传统工艺庐山云雾茶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区志》记载:庐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构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  
庐山云雾茶手工制作工序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分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提毫、再干等八道工序。  
庐山云雾茶不但风味独特,并且起到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预防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5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饮用庐山云雾茶后,吟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跟随社会和生产工艺的发展,庐山云雾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受到极大挑战,尽管高档庐山云雾茶仍需 采纳传统手工制作,但因为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技艺将应对失传。为了爱护庐山云雾手工制作技艺不致失传,区政府将采取相关措施,加快速度人才的培训,使庐山云雾茶手工技艺代代传承。  
庐山云雾茶历史悠久,依庐山而现于历史得名,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寺院附近周围,劈崖填谷,栽种茶树,采制茶叶。《庐山小志》卷十二,《什识》中记载:“云雾茶山僧各种崖壁间,更有鸟雀衔籽坠生林谷,名闻林茶,色白香清,谷雨时采之最良……。”《九江府志》记载:“……茶出于德安、瑞昌、彭泽,唯庐山所产,味香可啜。该山,尤以云雾茶为最惜,不可多得耳……。”  
公元817年三月,江州司马的诗人白居易后迁居香庐峰挖药种茶,并写下《重题》一诗:“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力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诗人在《琵琶行》一段中写道:“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卖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s3L-Z#f8k'y;z!`4I到了宋代,庐山云雾茶就颇有名气,并成为朝中贡品。  
《庐山志》卷十二,商云小说“贡茶”中载“宋太平兴国中,庐山例贡茶,然山寒茶恒迟,类市之它邑充贡,贡民甚苦。”略见当时庐山茶的地位。/~1c&o+f!g-y#]&I)m茶语清心明代王思伍在《游庐山记》中说:“泉以轻妙,茶以白妙,豆叶菜以苦妙。”解释庐山茶以色白、即白毫多为佳,诗人王世懋游庐山时赞叹庐山云雾茶,诗曰:“金芽碧玉云中生,赞叹桃李莫如君。五老峰下成绿海,茶香千里万年名。”  
清朝,黄守羲(公元1693年)在《匡庐游录》中说:“一心(白石庵老僧)云,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其在最高者为云雾茶,此间名品也。白香山药圃茶园为产业,倍非虚语。”李绂六(公元1662-1721年进士),在《六过庐山记》一文中说:“山中皆种茶,循花径而下至清溪,……僧以所携瓶盎,就桥下吸泉,置石隙间。拾枯枝煮泉,采林间新茶烹之,泉冽茶香,风味佳绝”。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茶学家、制茶专家陈椽,将手工制茶技艺发扬光大。w.r(i-y,g0@茶,文化,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铁观音,单枞,普洱,紫砂壶,茶文,传统,摄影,音乐其弟子胡亨鉴潜心研究庐山云雾茶手工制茶技艺。汪会鸿师从胡亨鉴,在老师十几年的辛勤教导下,慢慢掌握了庐山云雾茶完整而系统的传统手工技艺,在胡亨鉴众多的弟子中脱颖而出,2000年汪会鸿创办了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石门涧云雾茶场。  
地域范围  
九江,座落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南岸。东枕鄱阳,与安徽东至县毗邻;南界南昌、宜春,与本省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铜鼓诸县相连;西连幕阜,与湖南平江县和湖北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多县接壤;北濒长江,与湖北武穴、黄梅及安徽宿松、望江县隔江相望;居鄂、湘、皖、赣四省交界处,为江西的北大门。庐山云雾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爱护范围为庐山及鄱阳湖(九江管辖范围)、庐山西海及附近周围区域,涉及海会镇、岷山乡、赛阳镇等185个乡镇(办事处)。爱护范围座落于东经113°56′30″-116°54′01″,北纬28°41′12″-30°04′29″,爱护面积60000公顷,年产量1.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显锋苗,色泽翠绿润,显毫,匀整洁净;汤色嫩绿璀璨,香气清香持久,味道鲜醇回甘,叶底嫩绿鲜活、匀整。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含量在4.5%—7.0%,粗纤维含量在6.5%—9%,茶多酚在11%—26%,氨基酸在2.8%—5.2%,咖啡碱在2.8%—4.8%,儿茶素总量在13.7%—18.8%。3、安全要求:①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391-2013)的要求。②产品生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288-2002)的要求。  
二十一、彭泽板龙(第三批省级)  
彭泽板龙,是当地民间一种别具特色的龙灯。关于彭泽板龙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板龙”从唐代江南民间龙灯“一龙九蛟”中演义而成,盛行于清朝、民国时期,为彭泽县民间一种团拜新春的传统习俗。人们借此方法,走亲访友,相互传递生产、生活信息。也有人说是由于唐代时彭泽遭受的旱涝灾害非常多,当年百姓有“龙潭汲水”的习俗。所以,彭泽百姓对龙有着固有的图腾崇拜,以祈求丰收祈祷平安,彭泽板龙便所以而生,成为一个特定的习俗留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里,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彭泽板龙”因龙身皆用长条木板连接而成,故名“板龙”,又因长条木板形同农家平常的长条木凳通常,亦称为“板凳龙”。板龙以一村或一姓氏为一龙,3—5年出游一次,龙的节数以一户一节或一丁一节,长度不等,最长时可达三百多节,出游时数班锣鼓相随,声势浩大。因彭泽历来盛产棉花、油菜,素称“金花银花”,故“板龙”的颜色分为黄、红、白三色,“白龙”代表棉花,“黄龙”代表油菜花,“红龙”则象征红红火火的年节喜庆之意。  
“板龙”通常在正月初二开始出游,至十五元霄夜龙升天后为结束,但初三的这天为当地祭奠亡灵的禁日,故“板龙”停游一天,至正月十五元霄节结束。主要内容有:(1)祭祀;(2)和周;(3)盘舞;(4)送龙珠龙子等。  
二十二、九江年俗文化  
●小年要“祭灶”  
九江人很重视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小年要“祭灶”,九江人更习惯说成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礼仪是由家中的女主人操办,“祭灶”时,打扮整洁的女主人要对灶王爷行跪拜礼。  
小年这天,还有“掸扬尘、扫房子”习俗,说是“一天不净、一年不净。”家家户户拆洗被褥、清洗灶台,开展大扫除。需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以最干净整洁的姿态迎接新年。  
●大年三十仪式多  
到了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仪式就要开始了。大年三十下午要“送灯”,家中男丁要到家族坟地,在已逝亲人坟前烧香、点蜡烛。  
对联、窗花也是在大年三十这天贴好。每逢过年,我市各地农户,取红纸,上书吉祥语,区别贴于灶头、栏头、鸡舍及多种家具物件上,以讨“满堂红”彩头,谓之“贴红”。对联是中国人春节喜庆表达的文字符号,九江民间恪守一种风俗,亲属去世的当年,春节时门上贴用黄纸写的对联,亲戚拜年时,要先拜亡人年,俗称“拜大年”。  
●年夜饭要讨好彩头  
中国人的年夜饭大概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也是最讲究的一顿饭了。九江人的饭桌上讲究要四盘八碗,当中鱼、鸡、丸子、青菜和笋子是一定要有的,这些菜都有独特的寓意。青菜表明“清清秀秀”,笋子代表“节节高”,丸子代表“元宝”,鱼代表“年年有余”。  
过大年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所以餐桌上的食物叫法也有所讲究。如鸡爪要说“拿钱手”,杀猪、杀鸡说“福猪”“福鸡”,睡觉称“享福”,都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讨个吉利话和好彩头。在饭桌上,大家要相互敬酒、说吉祥词。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原则上是家中任何人都要守,老人或小孩守不住能够去睡觉,但只要是上床脱鞋,就要把鞋尖对着床里。年轻人一定要守岁,守到子夜的时候,要进行一个非常的仪式——出天方。  
●初三送年元宵烧龙上天  
到了大年初三就要送年了。送年仪式比较简单,把家中的供品桌子转个方向,人们要对着大门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舞了龙吃完元宵,这年就算是过完了。九江人也很重视舞龙,有一部分人家会提前约好舞龙队。正月十五这天,舞龙队伍来到家里舞一遍,各家各户奉上糖果、红包等,称做“接龙”。舞龙还有一个非常的环节,叫做“烧龙上天”。  
九江各地年俗  
瑞昌 牵牛出方和伐柴  
正月初一,瑞昌市的农民除相互拜年以外,还要将耕牛牵至栏外宽敞处,喂以精饲料,再牵回栏,叫做“牵牛出方”。这一日,有些勤俭老人还要上山砍柴,图个“伐柴”(发财)的好兆头。  
船鼓,旧称“龙船鼓”,原为滨湖水乡市民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间传入瑞昌。伴奏乐器除原来的小鼓、马锣以外,又增添了唢呐,构成独具风采的瑞昌船鼓。传统曲目有《闹端阳》《拜新春》等。  
武宁 载歌载舞唱采茶戏  
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因为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构成了采茶小戏。每年过年,当地村民载歌载舞唱采茶戏,欢欢乐乐过大年。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当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湖口 “三十夜间的火,十五夜间的灯”  
在除夕夜,湖口人家家户户红烛高照,堂中燃起一盆炭火,烧上几枝松柏,香溢满屋。这盆炭火通宵达旦不可以熄,俗有“三十夜间的火,十五夜间的灯”之说,以示来年红红火火。入夜后,男丁老幼定时集中于祖堂、端“神福”、击鼓敲罄、磕头打拜、念“辞年歌”称之为“完年”,家家烧岁火,灯火通明,纵情欢乐。  
除夕之夜至正月初一不可以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德安 非遗地方戏迎新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德安县吴山乡、爱民乡这两个乡的“六桂”“三胡”等12个村落,村民们都要开展一宗叫做《潘太公游春》的民俗表演活动,当地也称为太公戏。潘公戏,又称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它最大的特点是开棚做戏,演员头戴傩面又跳又唱,唱段为当地原生态的民歌。乐器仅仅有锣、鼓、笛三种,表演器起到木偶,面具则是樟木雕刻的多种人头像。潘公戏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多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安排,又有歌舞以及唱、念、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  
柴桑区 大年初一“团拜”  
大年初一的早饭通常是饺子和面条,代表着团圆和亲密。早饭后,村里的男丁们开始相互走动,逐家逐户进行“团拜”。大年初二,新女婿要在丈母娘的带领下,到全村每家每户拜年。外甥需要先到舅舅家拜年,才可以到姑姑、姨娘家拜年。初三以后,家中男丁会按照辈分大小的顺序,带上年货、红包,前往亲戚家串门和拜年。每逢正月初一和十五,村里的老人们还会“吃花斋”,就是全天不沾荤腥,只吃素。  
都昌 “年头”清点户名,大家心心相连  
从腊月廿七至三十,都昌每天都有人“过年”,酒菜为一年中最盛。有的中午过年,图个正阳开泰;有的半夜过年,图个新元丰盛;但多数人晚上过年。下午4时,“年头”通村筛锣发号,全族(全村)家家户户由男丁家长捧托盘到祖厅香案,集中祭天拜祖。“年头”清点户名,一个不缺,然后祭祀开始。无论子孙天南地北,一年数载不见,但只此一聚便心心相连,宛若一家。从正月初八起,就有龙灯上路,伴随龙灯往往还有划旱船、夹蚌壳、踩高跷、舞狮子、演地戏等各种艺术表演,一行百人上下。  
修水 “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修水的年俗,通常是从腊月初杀年猪开始。修水人传承下来一句话,叫“有钱没钱,杀猪过年”。正常情况下,每家每年都要养上一头大肥猪,留待过年时宰杀。  
修水的年饭是在中餐。人们一大早就得起来,匆匆吃过早饭,便要淘上一大锅米,准备做午饭。午饭要用甑蒸,不管人多人少,都要蒸上好多,留到年后吃,通常要吃上三四天。这也有个说法,叫做“吃陈饭”,讲究个年年有余。  
庐山市 穿新衣万象更新  
穿新衣是庐山市古老的习俗,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衣着就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明对春季的庆贺。同时,穿新衣还有驱邪、吉祥的寓意。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拜年时也要互道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礼尚娱乐。此后,舞龙队游走于乡间,热闹红火的氛围直至元宵过后。  
彭泽 “五猖兵马”驱除晦气  
“赶野猫”是彭泽当地一种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而独特的驱傩仪式。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活动的组织者从村里选择一些擅长奔跑、身体健康的男孩,将其画花脸、头裹黑巾、两耳边插上下尖上宽的黄表纸、用红布条在额前绾个小结,打扮成“五猖兵马”。五猖,区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神,特意负责逐疫驱鬼。在锣鼓的助威声中,“五猖兵马”手执三股钢叉,满村奔跑,挨家挨户“抄家”驱鬼逐疫,保证一年六畜兴盛、粮食满仓。  
永修 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过年时间  
从小年具有大年三十,永修当地不同姓氏的人陆续开始过年,有的是白天过年、有的是半夜过年、有的是凌晨过年。夜间过年的人家会将门窗紧闭,一家人团聚在共同,享用着丰盛的年饭,直到天亮才开门。永修人俗信以新年第一声动物叫声为接年,如狗叫称“狗接年”,牛叫称“牛接年”。  
二十三、九江结婚习俗  
在九江人的心中,结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规矩自然马虎不得,即使现现在许多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思想也较现代化,可婚姻大事又岂能不按照古老的习俗来走,所以至今大多数九江人都在延续着九江结婚风俗,第一站便是购买物品。  
许多人奇怪,九江难道没有上门、相户、订婚吗?别急,作为江西腹地,九江也与附近周围地区类似,可这些流程通常在新郎23岁的时候就做好了,等儿童工作稳定下来起码过去了两年,全部父母更期望加快速度进行,直接进入结婚筹备阶段。男方需要购买床上用品,女方则负责枕套和被罩,直到结婚前一天才可以由新人的姐姐或者妹妹帮助套好,在寻2名童男子滚床,名约“压床”礼。  
在九江结婚,男方出金礼,女方出嫁妆,可近些年也有一些外嫁到九江的媳妇遇到了困惑,彩礼给了怎么还往回要?实际上按照当地的风俗,男方给出的聘礼叫做金礼,是给女方购买嫁妆的,换句话说,本次结婚基本不需要女方出一分钱,并非是将礼金交给女方父母保管,这也是为了小两口结婚后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当然,嫁女一次,岳父母也不会吝啬,在传统的习俗中,新娘子是与嫁妆一同送往新郎家,由红布包裹放入扁担,再由女方家族中的男人成员挑过去。而现在嫁妆多为家电、家具,通常会提前放入新房中,再准备一些小陪嫁,诸如腌鸡、草鱼、猪肉、子孙桶,家境优渥的还会配送龙凤玉佩、金银首饰等等。  
迎亲的过程简单又欢乐,在传统九江结婚习俗中,岳父母要为接亲的新郎预备一锅茶叶蛋,以供迎亲人马充饥,可要吃到这些美味,我们的新郎要拿出两样东西:勇气+红包。要撞门、回答问题、做俯卧撑,最终才可以吃到茶叶蛋,当然这也是要支付红包的。  
二十四、九江市饮食习俗  
1、桂花茶饼  
桂花茶饼是江西省九江市传统的汉族名点。桂花茶饼呈金黄色,皮薄如纸,起到“小而精,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的特色。  
2、豆参煮鱼头  
豆参煮鱼头是江西省九江市地方特色美食,鱼肉鲜嫩,汤鲜味美。  
3、白浇鳙鱼头  
白浇鳙鱼头是江西省九江市地方特色美食,白浇鳙鱼头富含蛋白质及钙磷等矿物质,可暖胃补虚,去头眩,益脑髓,利疾平喘之效。  
4、萝卜饼  
萝卜饼是江西省九江市地方特色美食,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鲜香可口,经济实惠。  
5、修水哨子  
修水哨子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一种特色地方传统名点。纯系天然,清香绵柔,营养丰富,入口即化。  
6、湖口米粑  
湖口米粑是起到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浓郁地方特色传统美食。湖口米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7、都昌豆参  
都昌豆参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地方特色美食,都昌加工豆参有几百年历史,是地方传统特产。  
8、石鱼炒蛋  
石鱼炒蛋是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传统名菜,属于赣菜。石鱼炒蛋色泽鲜黄,滋味鲜嫩,柔润爽口。  
9、淮山板鸭  
淮山板鸭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地方特色美食,淮山板鸭汤因其鸭肉鲜美、山药爽口、汤甜大补。  
10、九江油糍  
九江油糍是江西省九江市地区特色美食,色泽金黄,皮圆发亮,皮馅分离,摇之馅丸会转动,酥嫩香甜,别有风味,是春秋天节热食佳。  
11、马尾水黄精鸡  
马尾水黄精鸡是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的一个特色美食,马尾水黄精鸡袅袅飘香,淡淡裹鲜,清爽可口,味美怡人。  
二十五、名人  
九江是文学家陶渊明、黄庭坚、白鹭洲书院创始人江万里以及建筑家雷发达的故乡;东晋时,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浔阳人。同时代的周访、周楚、周抚一家两代,为保卫晋室屡建功勋。唐代高僧弘忍,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北宋将领王韶(德安人),南宋将领余玠(修水人),曾率部与吐蕃部落和蒙古军作战有功,区别官至枢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运动中,九江涌现了维新志士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武宁人李烈钧湖口起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另外还有余庆鳌、蔡公时、蒋彝、许德珩、吴征镒、袁隆平、潘际銮、杨叔子、杜宣、毕必成、黄远生、陈邦柱、徐宝璜、陶博吾、蔡若虹、万昊、樊友山等名人。  
陈蓓蓓,女,汉族,江西九江瑞昌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新锐女主播,主持有《第一时间》、《是真的吗》、《厨王争霸》等节目。2004年九月受邀担任九江魅力形象大使,2018年一月任九江市政协委员。  
何纪抗,男,1966年七月生,江西九江瑞昌人,中共党员,少将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领导。  
冯飞,男,汉族,1962年十二月生,江西九江都昌人,现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  
二十六、九江市著名景点  
(一)永修真如寺  
云居山,古称"欧山"。座落于永修县西南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因常年云雾笼罩,又名"云居山"简称"云山"。这里,群峰环列如屏,嵯峨峻峋,层峦相望;万木峥嵘叠翠,竹木参天,奇秀天成;山泉流涌成湖,澄彻如玉,不染纤尘;山中坦荡平坦,青畴绿亩,景色旖旎。佛教曹洞宗祖师道场真如寺,就座落在这"天上云居,冠世绝境"之中,又因列岫峰围,宛若莲瓣,山中寺宇,好似莲蕊,佛教尊真如寺所在地为"莲花城"。  
曹洞源流  
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道容与名僧司马头陀同游云山,上山后,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镜,四周峦岫环列,屏障护持,宛然为一处远离尘嚣,清静幽雅的桃源胜境,于是率徒诛茅垦山,治基建寺,一时名声大振,从者如风,唐宪宗李纯亲赐寺名"云居禅院"。  
此后,道容与其弟子全庆、全诲在此弘扬佛法,师徒相继约70年。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应治理江西中部的镇南节度使南平王钟传之请,时称"南宗伟人"的道膺,上山担任主持,遂使真如寺闻名天下。  
道膺(?-902年),俗姓王,蓟门玉田(河北省玉田县)人,生具异秉,领悟能力过人,气韵清朗,神采风度俊逸,自幼立下普济众生的--大愿,振锡远游,广参明师,后树为曹洞宗禅学大师良价弟子的领袖。道膺所在的晚唐时期,正是南禅鼎盛时期,他在云山头尾20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大力弘扬"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禅风,授徒千有余人。当中声名卓著者,仅《五灯会元》就载有19人,如云居怀岳、道简、山昌,同安丕,归宗怀恽、澹权,杭州佛日,新罗云佳,南台,扬州丰化等,均成为名倾梵界的一时之望,有力地继承和发展了曹洞宗,使之传遍大江南北。新罗云住得道膺印可,归国后在须弥山建广照寺,创韩国曹洞宗须弥山派。五代十国以后,天下曹洞宗所奉行的实为道膺精神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入宋以后,氵伪仰、云门、法眼三宗相继失传,而临济、曹洞二宗保存下来。日僧道元於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来华求法,将曹洞宗引入日本,其所学者,亦为云居道膺之法,直到现在,日本佛教界仍将真如寺尊为曹洞宗祖庭之一。  
现在,曹洞宗在国内外传播很广,法嗣数以千万计,被称为曹洞宗第50世的已故南华寺方丈惟因今果,大力提倡"洞云正宗",立道膺为二祖。千余年后,道膺精神仍在,足以解释道膺和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道膺在云居山传灯阐教,门徒云集极盛时达1500余人。镇南节度使钟传、荆南节度使成汭大力护持,每每施金逾万,殿堂寮舍焕然一新,香火法事十分旺盛,无论从其阐扬教义的深远广大,还是门徒弟子普遍众多,俨然成为天下丛林的楷模,道膺亦为僧俗共仰的高僧大德。唐僖宗欣赏有加,赐额"龙昌禅院"。唐天后二年(902年),道膺在寺中圆寂,唐昭宗赐谥号为"弘觉大师"。北宋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赵恒亲书飞白体"真如禅院"额匾送寺,一直沿用至今。  
农禅并重  
真如寺自建寺以来,如法修持,农禅并重,成为一贯家风,有禅宗最胜道场之誉,为海内外佛子所倾慕。因其规矩严,农事忙,道风好,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树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  
真如寺禅修严格,僧众威仪整肃,僧修如法如律,保持每天早晚功课,就餐过堂;晚饭后坐四支香,每月初一、十五布萨诵戒,以求禅戒并进。一贯保持利用"三余"(闲者忙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时间安排专修。平日,初发心者必到禅堂听开示,练腿子,参话头。冬季五谷归仓,山上白雪皑皑,这正是用功办道的最好季节,也是真如寺一年之中禅味最浓的时候,僧众向方丈和尚告过"生死假"后,不出坡,不上殿,放下万缘,端心正念,从早上4点到午夜12点,不出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每一期7天,七七共49天),待到解七时,往往已是年终岁末了。没有打过禅七的人,是很难体味当中的禅意的。  
(二)珍珠湖公园  
珍珠湖公园,座落于共青城市中心,北临共青大道,南近发展大道,西接南湖大道,东连富华大道。公园总占地1200余亩,当中陆地面积700余亩,水风光积500余亩,是共青城市建成区最为重要的绿色城市空间。该公园是一项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的惠民工程,最大限度保留和修复了山体、水体,构成了城区中心位置山水相依的生态风貌,是一座集游乐、休闲为一体,水域与陆地相结合的休闲公园。  
(三)铜源剪影文化园景区  
铜源剪影文化园位于夏畈镇南阳河两岸,景区占地2.59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包括剪纸小镇、剪影乐园、生态田园、矿山公园和艺术家园5大板块。景区项目将剪纸之乡、铜矿之源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旨在打造集文化博览、乡村休闲、美食体验、旅居度假等功效为一体的原乡型传统艺术文化园。  
(四)浔阳江文化旅游景区  
浔阳江景区是由白水湖明珠公园、琵琶亭、滨江生态公园、锁江楼、浪井、浔阳楼、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烟水亭等景点组成,景区是集长江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文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普和城市夜游消费为一体的城市文旅会客厅。  
景区面积约765亩,东西跨度长约5.2公里,景观资源呈长卷式分布。坐拥依城拥江抱湖的区位优势。景区交通便利,距九江站4.5公里,距福银高速1.6公里,至昌北机场约一小时车程。景观资源丰富,拥有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九江租界旧址、白水湖公园、浔阳江号游轮等景点,集滨江、古建、园林、湖泊等资源要素于一体。历史与现代交错,生态与人文荟萃。  
01琵琶亭:  
琵琶亭始建于唐代,因《琵琶行》诗而得名。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送客至湓浦口时,听闻琵琶女幽怨的琵琶声联想到自我仕途坎坷,于是留下千古叙事长诗《琵琶行》。后江州(今九江)人在其送客处建亭,并以诗命名为“琵琶亭”。  
02浔阳楼: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雄踞江畔的浔阳楼历来是文人云集之地,因施耐庵《水浒传》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宋江,曾在浔阳楼上醉题反诗而名声大噪。现在的浔阳楼于1987年重建,是仿宋代建筑,明三暗四层。  
03锁江楼、锁江塔: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九江知府吴秀为锁江镇水,祈求文风昌盛,兴建锁江楼、锁江塔。现在的锁江楼于1986年重建,为仿明代风格建筑。而锁江塔历经400多年风雨依旧屹立在浔阳江畔,2013年被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04烟水亭:  
相传为三国名将周瑜点将台故址。诗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取其《琵琶行》诗句“别时茫茫江浸月”,称“浸月亭”。周敦颐之子周寿来到江州为父亲守墓,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借“山头水色薄笼烟”取名“烟水亭”。跟随时间的推移,两亭皆毁。明末,于原址重建烟水亭。至清光绪年间,烟水亭建筑才构成现在规模。  
051858租界旧址: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天津条约》签订。九江因其七省通衢的地理优势,被列入条约中增开的10个港口之一。口岸开放后,九江遍地充斥着洋商、洋行,租界也同时被设立。  
1927年,在九江人民的奋起抗争下,在全国率先收回租界地。现在的九江租界旧址历史博物馆,前身为英亚细亚公寓楼。整栋建筑分为了3个展示厅,通过布展陈设和声光电等现代技术,重现了九江66年的租界史。  
06滨江公园:  
滨江公园座落于长江岸边,建成于2003年,占地面积52.86公顷。公园在景观设计上以绿色生态为主,构成了沿江绿化长廊。园内已种植各种树木80余种,为各种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四季变化各异的植物景观,使浔阳江景区成为九江城市市民的生态休闲后花园。  
07白水湖公园:  
白水湖公园于2001年十月建成对外开放。总面积39.6公顷,当中陆地面积26.4公顷,水面13.2公顷,绿地率84.23%。公园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自由与对称相结合,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综合立体效果。视野开阔,层次简洁,特色鲜亮,交通便利,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为居民提供了一处观景、休闲的好去处。  
08浔阳江广场:  
浔阳江广场座落于九江滨江公园内,建于2003年。浔阳江是万里长江流经九江的一段,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浔阳江广场在设计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美满,古今现代结合,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为城市市民以及游客提供了休闲、交流、娱乐的地方。  
09宪法广场:  
九江宪法广场座落于九江市浔阳区滨江路上。广场明显宪法主题,建设集学习、娱乐、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平台,让闲逛于广场和公园内的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宪法法律知识教育,为传播法治文化,弘扬宪法精神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10镇水牛广场:  
镇水牛广场座落于锁江楼以东,九江长江大桥以西。广场长900米,宽28米至60米,总面积62亩,是一座现代休闲广场。广场集中展示了古、石、园林、建筑、水文等五种文化,充分体现了江城特色,被誉为浔阳城的“外滩”。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铁牛镇水,祈求风调雨顺,故名“镇水牛”广场。  
11“浔阳江号”游轮:  
“浔阳江号”游轮长50米、宽12米,外观设计大气豪华,内部装饰精巧高档,舒适安全,共三层甲板,可以同时接待299人,畅游长江、鄱阳湖,尽享湖光山色。游轮可举行各种商务活动、媒体公布会、特色年会、水上婚礼等。一层配备综合服务大厅、配餐间,可满足大型活动、宴会等,二层配备酒吧、多功效包厢、VR体验等休闲娱乐,三层配备露天观景甲板,可满足山江湖城景色观光,以及小型宴会等。  
(五)陈门五杰故里景区  
宁州镇竹塅村是陈门五杰,即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一家四代出了五位杰出人物,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为了爱护、传承、弘扬义宁精神,树立义宁陈氏文化世家标杆,中共修水县委、修水县人民政府于2017年启动义宁陈门五杰故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总体规划面积约209公顷,当中核心景区约64公顷,核心景区以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为中心,已投资8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修缮及陈展布展,四觉草堂、义学里恢复重建,新建义宁陈氏文化纪念园、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路、游步道等,于2020年十月完成核心区建设并投入正式运营。  
(六)九江居民俗博物馆  
九江居民俗博物馆是赣北唯一一家收藏、展示和研究民俗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为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我馆自1979年成立以来,接连不断创新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内容、拓展宣教功效,使广大居民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  
我馆现有馆藏文物一万余件,当中以国家一级文物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织锦敕命为代表的一批珍贵文物,起到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九江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近些年以来,我馆准确把握定位,先后推出了《馆藏精品展》、《百壶展》、《九江近代洋行史略》、《赣北风情展》、《百泉展》、《笔端韵秀—百盘展》等特色鲜亮的专题展览,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踊跃效果。  
地址:江西九江浔阳区滨江东路66号  
(七)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  
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又称中华贤母园,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集爱国教育、贤母文化、宣传展示、收藏研究以及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为一体,体现一个当代人与历史会面、与历史对话、与历史交流的体验地方,旨在以重塑中国家庭文化,提高中国女人素质,引领中国家庭教育为目的,让广大参观者在当中感受母爱这一起到普适意义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博大情怀,近距离触摸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脉络。  
江西贤母文化博物馆总投资约5亿元,实行总体设计,日前主要完成“一塑”(中华贤母主题雕塑),“一道”(仁爱大道),“两路”(怀恩路、思贤路),“两湖”(母子湖、莲心湖)、“三场”(入门广场、爱心广场、景区停车场),“四馆”(中华贤母文化博物馆、陶母馆、岳母馆、--馆)的主体工程建设及绿化亮化。  
地址:九江市柴桑区渊明大道南侧  
(八)周敦颐纪念馆  
周敦颐纪念馆座落于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濂溪大道与前进南路在此交汇,原址为濂溪墓园。2008年五月,江西省文化厅批复允许在九江市设立周敦颐纪念馆。2008年六月十四日正式揭牌成立,为国内首座周敦颐纪念馆。现纪念馆为2006年濂溪墓大修后的状况。在通往纪念馆的路上有一处牌坊,上书-宋元公周溓溪墓园。牌坊前有一下马石。纪念馆门前两边各有一亭,东面是濯缨亭,濯缨亭后是莲池,西边是交翠亭。进入纪念馆,东西两边区别是爱莲堂和濂溪祠。濂溪墓在高处山坡上,拾级而上,区别经过爱莲亭和霁光亭。濂溪墓为周敦颐与妈妈及两位夫人合墓。周夫人郑氏居中,周敦颐居右,原配陆氏及继配蒲氏居左。整个纪念馆围墙也是碑廊,刻有历代名人或咏或题的相关诗词等作品。  
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墓修复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于2006年六月中旬基本竣工,复修的爱莲塘、牌楼、纪念亭均已完工,成为庐山脚下又一完整的文物旅游景区。  
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座落于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墓区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十年--期间,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资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复工程,使珍贵历史遗迹得以保存。2005年以来,在江西省、九江市相关部门的关怀下,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再出100余万元巨资复修该墓。  
据了解,濂溪墓后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块,区别镌有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爱莲说》、《太极图说》。  
周敦颐纪念馆为国家免费开放名人纪念馆,为加大免费开放力度,推进九江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弘扬濂溪文化,打造濂溪品牌,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拟扩建周敦颐纪念馆。扩建后,总占地面积为现有面积的3--5倍,约40000平方米。扩建项目包括展览区、文物库房、公共服务区、文物爱护区和办公及其它辅助用房等。详细项目如下:  
1、“理学堂”--以“理学”经典展示为核心的展厅建设。  
2、“濂(廉)清园”--以清廉政风名典名段为核心的库房院落建设。  
3、“藏宝斋”--以勤俭、简朴、从政为人为核心建立的文保技术场院。  
4、环境办公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公交线路  
101路在冯家村站下,往东走500米即到  
(九)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  
云居山风景名胜区座落于江西永修县,由莲花城、百花谷、青石湖、泉祠坳等景区组成,面积236.5平方公里,是一座以宗教游览、休闲观光为主要功效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居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地方,山上的真如禅寺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发祥地,为全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国家重点开放寺庙。  
景区内人文景观还有瑶田寺、园通寺、祗树堂、云门寺、上方阉,并保存有近百座古墓塔、多处摩岩石刻和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白玉佛等文物。白居易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270余首。景区自然资源有大中型瀑布7处,石鼓、石船、龟石、鸡石等象形巨石17块,还有明月湖、九曲洞等共50多处景点。云居山真如禅寺为国家重点开放寺庙,高僧辈出,禅风浩然。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虚云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性福大和尚和全国政协委员海灯法师相继担任过该寺主持,现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执掌法席。真如寺历代主持均认真奉行“农禅并重”之祖训,并以“世界最大、最正统的禅学中心”而誉播四海,使该寺禅风鼎盛。  
漂亮的柘林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风光秀媚,气候宜人。四季各具特色:春和景明,百花斗艳;夏荷飘香,避暑胜地;秋高气爽,稻香鱼肥;冬雪覆盖,银装素裹。天姿胜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湖区四周群山环抱,古迹甚多,有自然和人文景观20余处。  
云居山风景区,总开发面积216.5平方公里,分为六大景区,五十多个景点,属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云居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繁茂,气候凉快,盛夏酷暑天气温度仅为26摄氏度,是您旅游避暑和佛教朝圣的理想去处。云居山,不但风光秀媚,并且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上此山云游,并留下了相当多千古佳句。  
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奇秀天成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而被人们誉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洲”、“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云居山云蒸霞蔚,势雄貌秀,植被繁茂,气候宜人。山之东怪石多姿,石屋藏仙;山之北群峰叠嶂,瀑奇潭碧。盛夏酷暑时节,景区内的平均天气温度仅为26摄氏度,是您旅游避暑和参禅礼佛的理想去处。云居山的旅游资源品种繁多,丰富多样。近几年来,云居山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加提高的规划和全面开发,初步构成了以真如寺所在的莲花城为中心,佐以四周的云门寺、圆通寺、瑶田寺和祗树堂寺等为-,佛教文化的“清、静、幽、雅”为特色,起到古寺僧塔、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崖洞幽谷、碧溪江湖以及山顶田园风光和珍惜动植物等七大类资源为内容的旅游区域。现在已开发的景区主要有两个:莲花城景区和百花谷景区。莲花城景区主要是以千年古寺——真如禅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游览区,主要的景点包括:真如寺、佛印桥、石床、谈心石、明月湖、赵州关、虚云塔院、众高僧法塔、木鱼石等等;百花谷景区主要是以旖旎秀媚的自然景观和飞瀑流泉、崖洞幽谷为主,以佛教文化景观为辅,步入该景区,百花齐放,鸟语花香,让您有一种回归自然、进入原始森林的异样感觉,主要景点包括:弘觉道场、仙人足迹、观音镜、飞来石、五龙潭瀑布、百花溪、石鱼、石鼓等。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云居山的诗词歌赋文化也影响深远。千百年来,云居山以其山势雄峻、环境优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与莲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刹——真如禅寺的悠久历史,高僧辈出,  
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贵宦,文人骚客登山游览,或参禅礼佛,或读经论道,或探胜访幽。在此之中,提咏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很多佳句绝作。曾经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陆游等。现今保留的古人诗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文以山题,山依文彰,世代相续,成为一笔有着较高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云居山,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颗明亮的明珠,必将以其全新的姿容,笑迎八方宾朋。开放的真如寺、开放的云居山,正张开双臂,热情的期待您的来到。我们将秉承“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治理”的开发与经营理念,把云居山风景区打导致为广大游客沁灵气、纳福气、吸氧气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十)修铜宜奉县委、县苏、红军医院旧址  
修铜宜奉县委、县苏、红军医院旧址(修铜宜奉暂时县苏旧址、修铜宜奉暂时县委旧址、修铜宜奉红军医院旧址)  
九江市修水县  
20世纪30年代  
爱护范围:  
1、修铜宜奉暂时县苏旧址(黄港镇林场矮子坑):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米.面积:1514.06平方米;  
2、修铜宜奉红军医院旧址(黄港镇杨家坪老医院):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延伸至河边,南延伸至山脚,西延伸屋后坎边,北延伸9.77米.面积:414.81平方米;  
3、修铜宜奉暂时县委旧址(上奉镇麻洞村黄家塘):以文物本体为界,南延伸4米,西延伸1.39米,北延伸1.94米,东同文物本体.面积:83.08平方米.  
(十一)湘鄂赣省军区中路指挥部旧址  
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靖林片区黄荆村大坑,旧址原“朱家大屋”  
20世纪30年代  
爱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北延伸至沟边,西、南延伸至山脚.面积:3619.3平方米.  
(十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驻地旧址群  
九江市修水县  
20世纪30、40年代  
1、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军军部白岭旧址(白岭镇下泰清村石嘴上胡墨轩屋〔又名跳石屋〕):与文物本体重合;  
2、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白岭住地旧址(白岭镇温泉村30组丁家桥胡毓英屋):以旧址本体为界,东延伸至山脚,南延伸1.47米,西同文物本体,北延伸至山脚.面积:279.91平方米;  
3、白岭镇温泉村抗日泉(白岭镇温泉村泰清温泉):东延伸至0.6米,东南延伸0.8米,南延伸0.4米,西南延伸0.8米,西延伸至山脚,西北延伸0.7米.面积:14.57平方米;  
4、第二十军军部暨军长杨汉域住地路口旧址(路口乡路口村坳背源岭下丁定时屋):东延伸1米,东南延伸21.31米,南延伸2.6米,西南延伸1.11米,西延伸0.5米,西北延伸1.11米,北延伸1米,东北延伸1.40米.面积:325.40平方米;  
5、第二十军政治部旧址(路口乡柏林村上刘家庄大屋):东延伸22.91米,东南延伸29.74米,南延伸29.42米,西、北同文物本体.面积:595.31平方米;  
6、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路口乡烈士陵园内):东、南、西各向外延伸6.3米,北延伸1.17米.面积:881.97平方米;  
7、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师部旧址(全丰镇塘城村大屋咀杨西范屋):与文物本体重合;  
8、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师部医院旧址(全丰镇南丰村樟树大屋):东延伸2.40米,东南延伸1.71米,西南延伸7.70米,西延伸24.54米,西北延伸至山脚,北延伸1.6米.面积:600.02平方米;  
9、第二十军一三三师师部旧址(路口乡路口村坳背源):与文物本体重合.  
(十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群  
九江市修水县  
20世纪30、40年代  
1、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一团第一营营部旧址(杭口镇双井村七组虎形陈家大屋):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同本体,东南延伸  
2、02米,南延4.25米,西南延伸1.62米,西延伸6.06米,西北延伸0.69米,北延伸7.64米,西北延伸7.61米.面积:370.6平方米;  
2、国民党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部旧址(义宁镇良塘村):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南、西、北各延伸5米.面积:905.34平方米.  
(十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旧址  
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是国共合作主办的,1938年十一月八日,周恩来到衡山会见蒋介石,蒋介石请周恩来写一详细方法,并答允速办一游击干部训练班。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南岳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出席。会议决定抗战实行“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决定仿效八路军的战斗经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白崇禧在会上建议成立游击干部训练班,选派部队中下级干部受训,为期三个月,备今后能在敌侧后发动游击战,和正面的阵地战紧密配合。蒋介石马上致电中共中央,请派干部协助。并任命汤恩泊、叶剑英任训练班正副教育长。游干班下设军事政治二项大内容,训练课程,毛泽东《论持久战》为主讲内容,以达到军官抗日必胜信念为目的。西南游干班1940年四月从湖南祁阳迁修水漫江,直至训练班四期结束,游干班负责人指出,“修水接近前线的地方,所以本班迁来于此,期于教、学、做三者打成一片,提高训练效率。”  
漫江解放前属山谷区,与山口、复源、程坊、征村交界,武宁水从铜鼓古桥经山口流经漫江驻入修河,是修河上游的重要码头,铁帽尖一峰高耸,蔚为壮观。这里人文昌盛,物产丰富,是修水有名的渔米之乡。尚丰村是“修水八贤”之一莫将故里,曾有“三代五尚书,公孙三太守”之誉,又是著名的宁红茶原产地。因宁红的知名度,清末民初时期,来自四海八方的茶商云集于此,使得牌坊下、杜家庄、大源里三个村庄连成一片。七七事变后,赣西北暂时中学、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先后迁移到此。漫江所以成为了战时修水的次中心。当时盛传“良塘有个王总部,漫江有个李总部”之说(指王陵基与李默庵),漫江所以也有“小南京”之称。据乡村故老回顾,当时仅在杜家庄一带,剃头铺就达27间。直至今天,都留有当年游干班的众多遗迹与口传故事。  
在修期间,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总指挥李默庵兼教育长。乡贤罗坤化之孙罗运云先生说,当时游干班就驻在他家茶行里,大门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对联曾保留过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在茶行仓库墙壁上,记有“将领军装三百套”的字样。据说,游干班约有三四千人,大部驻在塘下。当时教务处驻案山,总务处驻孝子祠,政治部驻下沙溪,游干班设总队、一大队、三军士队,以下又分学员、学生二队。同时还有开平剧团、开平日报、开平印刷所。学习内容有中国民族发展史、日语讲话、敌情研究、团长训词、团员须知、爆破摘要、现行法规、游击战术等。学员通过培训,深入敌后,有效的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九战区的游击战以大云山、九宫山、岷山、庐山等为根据地,在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中,协助正规军将汩罗河南北公路及湖南境内公路彻底破坏,使日军重炮、野炮、卡车等皆不可以通行。长沙三次会战都获胜利,当中一个因素是大量群众协助破坏公路,令日军补给艰难,弹尽粮绝而战败。1940年六月三十一日,游击队焚毁日军武宁毒-库,日军300余人中毒。  
据陈沾元老人生前说,他加入过南姑乡游击队,常常配合部队执行任务。杨梅渡村92岁的王方梅说,当时修水三都与敌占区武宁交界,游击队组织了大规模的破路运动,梁口村的余光第父亲是游击队,后遭到日军杀害,身首异处。共产党的游击战术,通过游击干部训练班向全国各战区推广,消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