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上栗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8 15:4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位置概述  
上栗县,隶属江西省萍乡市,座落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正北,东邻宜春市、芦溪县,南连安源经济开发区、湘东区,西接湖南省醴陵市,北壤浏阳市。总面积702平方千米[11]。上栗县辖6个镇、4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上栗县常住人口为469957人。  
上栗县诞生了爆竹祖师李畋、才子刘凤诰、史学家李有棠、江西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张国庶。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江西省森林城市。2019年三月,被确定为第一批革命文物爱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二、文化事业  
2016年,上栗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电影院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俱乐部数10个,全年藏书量为33.1万本。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三项活动,大力开展“‘非遗’爱护和传承”、“书香上栗”、“最美读书人”“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特色品牌活动经验在全省推广,县文化志愿者协会被文化部评为2016年“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团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三、上栗牛带茶灯  
上栗,扼吴楚通衢要地,为湘赣边贸重镇。  
上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源远流长的傩文化,誉满全世界的花炮文化,有永驻青史的革命文化,有风光无限的旅游文化等。上栗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傩文化之乡”。  
上栗的民间灯彩品种甚多,分布地域广,各乡镇村落不但灯彩活动频繁、普及,并且参与活动的人数多。有句民谚:“三十晚上咯火,十五晚上咯灯。”上栗的牛带茶灯自元朝流传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慕和欢迎。  
四、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我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创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又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鞭炮业由上栗市发展至浏阳金刚头,渐推广至醴陵富里、白兔潭、麻石一带。”可知,上栗的鞭炮生产早于浏阳和醴陵。据老艺人回顾,萍乡上栗从明朝开始做鞭炮,到清朝时,各家各户生产已很普遍。清康熙以后,上栗成了爆竹生产、销售的集散地。  
清末民初时期,上栗从事爆竹生产和经营的厂家、作坊发展到上百家,年产爆竹两万箱以上。民国时期,上栗爆竹出现了更为兴盛的发展势头,不但有外商云集上栗设庄收购并转销,本地一些爆竹业主,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转变为生产与收购转销并行,从而使他们成为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如“荣茂隆”就是这么。当时生产的爆竹品种主要有“顿鞭”“八扣”“加花”“满地红”“寸金”“顶堂”等。  
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栗花炮生产工艺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手工技艺。以鞭炮生产为例,从纸张到成品大体要经过15道工序,即裁纸、扯筒、褙筒、洗筒、腰筒、括底、干燥、上硝、封口、钻孔、插引、扎颈、结鞭、封装、成箱等。八十年代后,通过历史的技术积淀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上栗人广开思路,探究出了花炮生产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制作出了多种创造花爆的机械,一些传统手工生产技艺逐一被机械化生产或半机械化生产代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减少了生产成本,增大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腰纸刀、架、引爬、硝筒、签子、刮子、扯凳(卷筒)、磕刀、钻板、钻子、盘子、硝筒等;现代花爆生产器具主要有分纸机、扯筒机、制引机、制硝机、刮底机、切割机、烘干机、插引机、结鞭、封装机等。  
上栗人历来有仰慕爆竹之神、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民间对爆竹始祖李畋的信仰和膜拜古已有之。早在明洪武三年,便在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这天,上栗从事爆竹业的人们都纷纷到此悼念祖师。另外,上栗人遇有喜事都会燃放爆竹以示庆贺;逢年过节,通常会买几挂爆竹祭神拜祖,非常是春节期间,人们会连续接连不断的燃放鞭爆,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常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栗的烟花爆竹业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由传统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化生产,品种由原来的四大类400多个品种发展为12大类1200多个品种,并有“高空火箭群”“互伦西亚柑子树”等21个新产品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1987年八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4届国际烟花节大奖赛上,江西省代表团获得集体第二名,当中由上栗生产的“绿林军”“煤城夜景”等7个产品获奖。2000年五月,上栗县成立了花炮工业治理局。到2006年,上栗全县已拥有新建和已建的花炮厂1059家,主要分布在上栗、金山、桐木、鸡冠山、长平、福田、赤山、东源等乡镇,产品远销全国各省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上栗皮影戏(第四批省级)  
上栗皮影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它是一种用灯光照耀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上栗皮影戏节目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七姐下凡、西游记、仁贵征东、粉妆楼、封神榜等曲目,是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六、上栗傩舞(第三批省级)  
上栗傩舞的表现成分可详细划分为动作、姿态、步伐、技巧四个方面。上栗傩舞动作风格独特,舞姿和步伐优美精湛,变化多端,其表演技巧套路清楚,结构严密,布阵精致,线点流畅,跳跃得体。上栗傩舞还伴有念白和音乐等表演艺术。  
上栗傩舞2010年入选为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七、上栗县饮食习俗  
1、萍乡腊肉:萍乡腊肉又称萍乡烟熏肉,是萍乡老百姓的家常菜。熏制的方法是,先将肉用盐渍十天左右,若是腿肉,要用刀划上几条口子,将盐渍透,然后将肉悬挂在离火盆高一米处,用木柴、锯末、谷壳等熏烤。熏烤时火候不可太大,宜文火慢熏,半月后见肉泛金黄色即可,再用清水洗去烟垢晾干,食用时可蒸可炒。  
2、萍乡花果:萍乡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它既起到食用价值,又起到观赏价值。它是由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鹅明豆等四时果蔬的根、叶、茎、花、果实经过选料、洗净、切叠、挤压、雕刻、编织、水浸、烫煮、保色、定形、糖腌、烘烤等十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制作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  
3、酸枣糕:上栗民间历来有做山枣糕的习俗。相传,杨岐寺的始祖方会法师,将采摘来的野山枣,配以能够驱寒散热的野紫苏叶、薄荷等中药粉末,制作成山枣糕,用以款待来寺的远客和信士。  
4、大片子:大片子可作果点、可作餐点、可作干粮,是将糯米经过炒米、打粉、採粉、包边、切片、油炸等过程制成。成品大片子略有巴掌大,附近周围和内层有花边和花纹。咬上一口,松软可口,香喷喷的,回味无穷。  
5、松花片:松花片以香、松、脆、吃后久有余香的特色而久负盛名,其制作食物有糯米、芝麻、茴香、食盐等。制作工艺通常要经过选米、打粉、调料、炒料、搅拌、冷却、切片、油炸、等过程。热情好客的上栗人,常以松花片作为果点款待顾客,亲朋好友来了亦是这么,以至松花片的名声家喻户晓,远近闻名。  
八、名人  
古代  
刘凤诰  
1760—1830  
乾隆年间,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兵部、户部侍郎、太子少保等,乾隆称他为“江西大器”。  
喻增高  
1803—1840  
道光十五年(1835)钦取进士。以后任翰林院编修及国史馆协修。  
彭涵霖  
1808—1851  
道光年间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儒林郎、奉天乡试国考官、监察御史。  
李有棠  
1837—1905  
考取八旗官学议教习,国子监学政衔。  
近现代  
李良发  
1840—1896  
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授提督衔,皇封振威将军,诰封三代世袭  
李有棻  
1842—1907  
光绪三十年,任江西铁路大臣,着手创办江西铁路  
蔡绍南  
1865—1910  
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后回国参加革命  
魏宗铨  
?—1907  
曾参加萍、浏、醴起义  
喻兆藩  
1862—1920  
光绪十五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张国焘  
1897—1979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叶新甫  
1891—1927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陆军中将衔  
杨士杰  
1892—1927  
曾参加安源工人运动  
罗运磷  
1896—1927  
曾担任萍乡县县长  
彭康  
1901—1968  
曾任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交通大学党委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应益都  
1903—1937  
曾任游击队队长、新四军新编团团长  
肖保璜  
1904—1937  
曾参加“五四”运动,1924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语文系  
张国庶  
1905—1930  
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邓贞谦  
1907—1928  
曾任中共安源市委委员、湘关(湘东、老关)区委书记  
罗桂华  
1907—1984  
曾任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政委  
喻宜萱  
1909—2008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唱红《康定情歌》  
黎新民  
1910—1980  
广州军区后勤部原副政治委员  
王耀南  
1911—1984  
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  
王六生  
1917—1995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梁竹吉  
1917—2013  
大校军衔,海军舟山基地原副司令员  
柳斌  
1937—  
曾任江西省副省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总督学  
九、上栗县著名景点  
(一)邓贞谦烈士墓  
邓贞谦,又名邓中坚,1907年生于彭高镇华源台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23年秋,考入萍乡中学。在萍学习期间,常常和孔原、张国焘、刘型等进步青年学生在共同,踊跃组织并亲自参加全校爱国学生运动,参与萍中的进步学生团体“互助社”。  
1926年秋从萍中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暑假后,他毅然牺牲个人利益,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全力投身革命,从事我们解放的伟大事业。他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萍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在中共安源市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年仅20岁的他被推选为中共安源市委委员。年底派往湘东担任区委书记。同时他还兼任了安源市委与井冈山根据地的联络任务。多次往返井冈山,护送密件,接送来往的革命同志,并多次见到毛泽东同志。  
1928年四月在南坑被捕。六月八日中午时分,国民党反动派将邓贞谦同志残忍杀害在萍城大西门外的一棵茶树下,那一年,他刚刚21岁。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彭高镇泉陂行政村  
(二)上埠傩庙  
上埠傩庙坐落在上栗县东源乡上埠行政村,明洪武五年建,道光十六年为第三次重修,2002年复建。据说此庙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当时在灯盏窝只建一间,全是用乱石砌墙,傩面具为铜铸造而成。传说元顺帝二十七年,因带铜面具跳傩舞,9个人的面具取不下被挟死,后只好与铜面具共同埋葬,后改为樟木雕刻面具。清道光扩建。雕制面具80只,分福、禄、寿三堂傩神。区别接到江岭、石洞口、小枧,再建三个傩神庙,保存至今。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上埠行政村  
(三)王二仙庙  
王二仙庙坐落在上栗县鸡冠山乡庙背村,明英崇正统年间(1436?1449),有一真人系湖南省浏阳市东乡王石涧人氏,来此地居于山洞。其人聪颖慈悲,精通医术,为民治病,不取酬金,遇艰难解囊相助,生活俭朴,出入简便,吃素荤异数十年如一日,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坐禅圆寂。  
当地群众为感其宏恩大德,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中秋节举办奠基仪式,建造庙宇,长期祀奉。500余年来香火旺盛。  
在土地革命时期,曾设苏维埃政权于此,很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来此藏身避难,并开展革命工作。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庙背行政村  
(四)栗江桥  
栗江桥坐落在上栗县上栗镇栗水河上,连接南北两条老街。始建年代无考,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古桥被大水冲倒。同年巡检郑诗敏等率里人重建,也就是今所见的上栗五拱石桥。桥长69米,宽4.6米,高6.3米。因为河道年久失修,加上两岸建房倒土,致使五拱石桥两头各被填埋一拱,至今只剩下三拱了。再是城建部门未与文物治理部门协商,在桥面上安装花岗石栏杆,改变了古桥原貌,此桥是古代萍乡至上栗镇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老街  
(五)上栗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在上栗县长平乡福寿村,离城区26公里,为清代所建的七级八面塔。  
此塔为青麻石砌成,建在上栗县与湘东区的交界线上。据传说原有狮子下山来吃禾苗。老百姓就请风水先生选址造了这座塔压在狮头上,从此就镇住了狮子,也就没有再发生吃禾之事了。实际上主要还是当地人为了爱护风水的。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福寿行政村,狮形山头上。  
(六)拱辰塔  
拱辰塔耸立于上栗县赤山镇大宝山上。据《萍乡县志》记载:“拱辰塔在遵化乡赤山市,同治九年里人公建。”塔名提取“论语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  
该塔九层八面,底层为花岗岩石,以上为白砖平砌。层与层之间以长条形花岗石垒砌成檐,各层开有券顶窗孔四个。塔高28米,底层直径6.4米,底围21.28米。  
古塔多次被雷击,但仅损其顶,曾遭日寇枪弹,弹痕累累。百余年来它稳如磐石,屹立在大宝山上,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赤山行政村大宝山上  
(七)石洞口傩庙  
时代:明至清  
类型:古建筑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赤山镇丰泉村  
石洞口傩神庙座落于赤山镇丰泉行政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重修不清。傩庙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庙前有高大的风雨亭,两边为厢房和酒楼,保存完好,面积550平方米。原风雨亭和酒楼戏台被毁,现为重建。  
据史料和杜氏家谱记载:“元末进士杜谷珍之子杜传芳率族人亲建,于明洪武二年从对面山脚下搬迁过来,庙内祀奉唐、葛、周三位主神。  
(八)小枧傩庙  
小枧傩庙座落于东源乡小枧村,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442年),重修于清,为四栋三间二进一房三室歇山顶。庙前原有高大的雨亭(1954年拆除),风雨亭对面是戏台,与大殿成直线,两边为厢房和酒楼,共18间。清同治十年甲戌(公元1874年)进行扩建,右边增加了观音堂,左边增加大小七间斋堂,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萍乡保存最大且最完整的一座傩庙。  
据史料记载,小枧傩庙原名“遵宣祠”。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小枧傩庙开始往外派生,先后转入湘东毛园、下埠、芦溪新泉、南坑、上栗赤山、桐木等地。截止2009年十月,收藏古傩面具计128件。  
小枧傩起源于唐元和六年(公元806年)前后,首先在田心村棋下,然后(公元1368年)搬至田心水口山,1720年被烧毁后择建当今的小枧。  
小枧傩庙是江西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九)天堂湖  
天堂湖座落于上栗县赤山镇,原名黄土滚水库,1958年修造。水面1050亩,库容量1200万方,三面环山,一面是大坝,大坝高20米,长140余米,呈带状形,湖中有些小岛,岛上树木丛生,参差不齐,透着勃勃生机,湖的左右有两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叫夜合山。已在天堂湖建起了“得月楼”、“百利度假村”、“天堂湖避暑山庄”等亭台楼阁。  
(十)石塘村为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漂亮乡村石塘村  
这里有全市规模最大的黑山羊养殖基地  
这里有万亩竹林  
这里有全县数量最多的千年古樟  
这里原始生态、民风淳朴  
连空气都是甜的,吸上一口,沁到心田  
这里绿意盎然,四季常青,气候温柔  
这里就是江西省省级生态村——石塘村  
石塘村座落于长平乡的北面,北与上栗镇斑竹山连界,辖区面积2约6平方公里,山林覆盖率85%。  
“石上有奇观点缀无数美景,塘内出甘泉滋润众多良材”是概括石塘村美景的最佳诠释。  
进入精巧的石塘村牌坊,一座千年古桥巍然屹立展现在人们眼前。桥下流水潺潺,泉水塘清澈见底,桥周围大树参天,浓荫蔽日。  
远处,高耸入云的是石塘名景“棋盘石”。登上棋盘石,-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  
棋盘石脚下,有一龙洞,洞内有清亮的山泉滔滔流出,夏季冰凉可口,冬季热气蒸腾。  
石塘村的黑山羊养殖已经是全乡最重要的基地,全县也小有名气。村里开设的长平黑山羊馆,每日吸引大量游客和食客纷至沓来。  
靠生态致富的石塘村,未来的发展规划将继续依靠生态,附加旅游。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石塘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