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蕉城区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5 16:0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蕉城区地理位置  
蕉城区,座落于中国海岸线和太平洋西岸中点,又处于大长江经济板块与粤港大珠江经济板块的融汇中心点。北纬26°31′—26°58′,东经119°08′—119°51′。土地面积1505平方公里。  
二、蕉城结婚习俗  
古代有人把世间最值得庆贺的四大快意事,串在共同,写了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是人生大典,无论是贵贱贫富,还是聪颖愚钝之人,都会刻意操办,使之舒心称意。富有人家把房屋装饰一新,家具置做一新,缺钱人家也要把房屋洗刷一新,再添置上一点床、桌子的。门前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屋外屋里贴上了大红纸婚联。有的人家还制作了黑漆泥金“卷筒联”,张挂在大厅的柱子上,使大厅显得富丽堂皇,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莒州一谢姓古民居中至今还完好地张挂着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结婚卷筒联”,一幅是:红叶留题春在手,?花对影月当头;还有一幅是:白璧种兰田宜家瑞彩,明珠生合浦照乘光辉。象这样制作精细保存完好的“卷筒联”,在九都、石后等乡村的旧民居中还有很多。解释当年人们为操办婚礼费了心。城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流行一对婚联,上联是:祝今朝新婚夫妇亲爱和睦,双双对对;下联是:愿来年宝宝爸妈,呼儿唤女,口口声声。虽说对仗不够工整,不符合“马蹄韵”,但读来朗朗上口,饶有新意。  
婚联  
结婚了,亲戚朋友送“联、烛、炮”来贺喜。“婚联”的张挂是有规矩的。在蕉城,新郎朋友的“婚联”挂在第一位,接下来是新郎舅舅们的“婚联”。其他人的辈分兴许比朋友、舅舅们大,这时也要让一让,挂在下位了。婚联上了墙,喜庆的气氛被烘托得更加浓烈了。  
安床挂帐  
结婚了,要安床铺床,这是根据命馆先生早就择定了的吉日吉时来进行的。请来一对年长的“好命”的夫妻,安了床,铺了床,放上一具“斗灯”,一盘线面,一盘黄?,点燃一对红蜡烛,供请“床公”、“床婆”。床公嗜茶,床婆爱喝酒,所以,还要一杯好茶,一杯好酒,让床公、床婆吃好喝足,保佑新婚夫妇睡得香、早生贵子。  
后溪村人家在“安床挂帐”时,在床架上方的四个边角,要各挂上一串粽子,在床架上方中央,挂上一团“粽头、粽仔”。“粽头”,是用笋壳裹着糯米包成的长方体,边上围着众多的锐角小粽,寓意着“子孙繁衍,若螽如瓞”。在“铺床”时,要用一条“好命”老妇人的“围裙”铺在床中央,上面安放着一具“斗灯”、一盘“?”。在“铺床”、“挂帐”、“上粽”、“铺被褥”、“铺围裙”、“安斗灯”时都有人在边上“唱诗”,把喜庆的气氛搅得浓浓的。“粽子”是吉祥物,能够与人分享,所以,当迎接新娘“进门”的锣声一响,人们就争相去脱下挂在床上方四个角落的粽子,图个吉利。而“粽头”却是外人万万不可以去脱下的。  
喜神  
结婚吉日的前一天,城乡人家都要请“喜神”,有的地方叫“请花王父母”。有的乡村,女家的“送喜神”,男家的“接喜神”,在村里宫庙中和供请列位神灵共同进行。摆上五碗汤菜,五碗水果、糕饼,还有喜糖、喜面和染得红红的喜蛋,有的地方还有一串粽子,让人神共享新婚大典的欢乐。城关人家可就大铺张了。这晚,男家、女家各为儿童“谢天地”、“还天地愿”,然后“请喜神”,俗称“拍照”。以前,大户人家延请一班法师,边演奏道教音乐,边主持上章拜表,酬谢天地,酬恩了愿,祈福延生。现在,人们只是请一位法师主持法席。二张大“八仙桌”和一张“条桌”上摆满了礼器、供品。它们大体是:猪头一具,全鸡一只,喜面一盘,?一盘,酒一坛,汤菜十碗,素菜五碗,“五牲礼”五盘,水果十盘,?五盘,佛饭三碗,佛面三碗,茶水六杯,黄酒十杯,以及疏文(拜章)、线香、红烛、斗灯、“筐面”(又称“筐盒面”)等,贫富不一,丰俭不等,但大家都是一本正经,在法师的引领下,如仪叩拜,感谢天地养育之恩,感谢神灵以往在冥冥中施展愿力的诸多庇佑。  
“还天地愿”完毕,接下来是“拍照”。撤下部分礼器、供品,用筛子摆放上新郎、新娘的衣饰,还摆上“五米”、“麻头”、“火钵”等,如仪进行。假如待嫁的新娘子已怀孕了,就不搞“拍照”了。  
据说,请喜神(拍照)之俗,是蕉城的“土特产”。“喜神”是何方神祇?清道光年间,宁德训导刘家谋考证,是漳湾一刘姓少女,未嫁而殁,成了“神”,为人“司婚姻”,人称“漳湾婆神”。刘家谋还说:“婚之前夕祀漳湾婆神必丰洁,不则男女有变。”言之凿凿,崇奉神灵精怪的蕉城人哪敢怠慢,一代传一代,这个风俗就延续下来了。  
酬天地愿、“拍照”后是请祖宗。祖宗在天之灵再次享受到了儿孙辈婚嫁的喜庆欢乐。  
后溪村人家没有“请喜神”这一婚俗,但男、女家也都要“谢天地”、“还天地愿”。这个仪式是在结婚吉目前二天下半夜的二、三时(丑时)开始进行的。用“全头猪(约二、三百斤重,已宰杀,不卸碎)”、“全?酒”和各色菜肴去供请“天地”。答谢仪式结束时,天已大亮,男家就抬着这“全头猪”、“全?酒”和一合梳头喜烛、一包线面、一刀约二、三斤重的猪肉(叫“梳头烛、梳头面”),带上“衣裳价”若干千元上女家“搬嫁妆”了。  
他们在结婚中的请祖宗,不是放在家里,而是在山上祖坟前进行的。在结婚吉日的前一天,男、女家的长辈上山,在祖坟前摆上“康合”、猪头、酒菜等供请,还焚化了“锡仔(纸钱)”,让祖宗既有“吃的”,又有“钱”花。  
这晚,在“谢天地”、“请喜神”等整套仪式完毕后,新郎、新娘在各自家中沐浴更衣。沐浴的浴汤是有讲究的,是由猪股骨头、豆腐、桂元、红枣等共熬制的。沐浴后,新郎、新娘吃过“宝员蛋”,区别由一个未婚男、女青年朋友“伴?”就寝。  
压床  
“伴?”是民间的通俗名称,实际上应当称为“压床”。据说至少在汉族地区,流行“压床”之俗。只不过通常地区,是挑选两个健康俊秀、聪慧活泼的男童、女童,或新郎未婚的弟弟、新娘未婚的妹妹区别陪伴着新郎、新娘入寝。寓意夫妻白头至老,子息繁茂。  
这天夜间,女家还整理嫁妆,把陪嫁衣着、布料等装入“?”中,俗称“纳?”。“?”,在方言中是衣箱的意思。“纳?”时有请伴房奶协助进行,有由新娘家中女人长辈操办的。“纳?”前,要为新娘的兄、弟各准备好一条红布袋。乡、村人家在“纳?”中,每放入一套衣着或一件织物的同时,就给各条红布袋倒入一满碗谷子,直到把“?”装满,然后把装着谷子的红布袋送到各位兄、弟房里存放。城关人家则是在“纳?”前,把各位兄、弟的棉被拿来,各装入红布袋中,象征性地各先放入“?”中,再拿出,送还各兄、弟。这些造作,都寓意了:姑娘嫁出去了,家里的“风水”可不可以带走。纳?时,在“?”底放着一套用麻布缝制的“麻衣”——“丧服”。为何要压一套麻衣?兴许是“止煞”——止“披麻”等恶煞的需要,也备为女儿日后服丧时用。“?”底还放有几枚银元,表明“压?”,现在改成了放上1688元或者是888元8角人民币。“?”中还放着五条小红布袋,袋里各装了“五米”和“五色线”。“纳”了“?”,就纳被,把棉被纳进被套里,还在被套的四个角落各放上几枚银元。各件器皿、家什嫁妆中都被洒上了“五米”,放进了红桔、红蛋,贴上了“喜”字。全部这些都寄予着娘家热烈的美好的愿望——女儿家庭今后生活丰衣足食,并且五代同堂。  
后溪村人家的“纳?”,由新娘的兄、弟一起进行。通常人家就二只“?子”。先准备一大钵炭火和一面筛子。“纳?”时,由兄、弟把嫁妆中的衣着、衣料、鞋袜等逐件托到“筛”上,逐筛放在炭火中烘过,然后逐件放入“?”中。每只“?”中各要放入手工纳的男、女鞋垫二双,围裙(方言中叫“衣裳裙”,是下厨用的衣饰)一件和五条小红布袋,袋中装着“五色线”、“五米”、一包约几十元的“红包”。他们在“?”中就不放红桔、红蛋了。  
嫁妆中,还另有一些成衣、布料、毛线或金银饰物之类的东西,这是为女儿准备的“冲贺”礼品。新娘“进门”时,男家的公、婆、叔公、舅公、姨婆等长辈都会给她送“见面钱”,或手镯、项链、戒指等“见面礼”的,礼尚往来,新娘也送给他(她)们这些礼物,这就是“冲贺”。这么一来一往,新娘与男家人的感情更紧密了。  
这天夜间,乡村人家在新娘花轿或小轿车必经的村头路边,请“路头神”。城关人家则在结婚当日的傍晚,花轿或轿车到达前,在沿途必经的宫庙、桥梁、十字路口、古大树等边上焚香燃烛化“元宝”,并祷告一番,祈请神灵庇佑新娘子,让她顺利通行!  
聘金和嫁妆  
天亮了,吉日披红挂彩又醉醺醺地来到了。一大早,女家就委人送来了喜房门帘。明艳的门帘一面,喜烛一合,摆放在“腕?”(一种细竹片精制宽底阔口低腰的提篮)上,送帘人唱着“诗”,把帘、烛献上,男家人唱着“诗”,把门帘郑重地挂上喜房房门。有的乡村把门帘与嫁妆共同在“辰”时间送到男家,在“?妆”后才挂上门帘。男家也派人给女家送去了“梳头烛”、“梳头面”。假如女家感觉男家的“聘金”需要“添丁”,男家也允许增加了,那就按双方的约定,男家在送“梳头烛,梳头面”时,连同把添加的聘金送给了女家。  
上午,女家把嫁妆摆在大厅上“嫁妆”,让亲戚朋友邻里晓得,有好多好多的嫁妆陪嫁。确实,城关的女孩出嫁时,家里要倒贴许多钱。上世纪九十年代,聘金大多是二到三万之间,女家陪嫁几个“大件”,单一辆摩托车就要,一、二万元;二十一世纪初,聘金三万至四万间,表面看是增多了一万多元,但一部大屏幕液晶电视就要1—2万元,一部电脑要好几千元,还有好多东西。信息时代,嫁妆电器化了,花钱也就大了。嫁妆丰厚是蕉城人的老传统。蕉城人认为,女儿养大嫁人了,有风光的嫁妆,在婆家也显得风光,与婆家人会相处得更好;女儿、儿子宛若手背、手面肉,儿子今后将继承财产,女儿也应当得到父母的一定的财产。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关有户人家给女儿的嫁妆中,还有一份面积达150平方米宅基地的“土地证”;有户人家陪嫁的是一间在繁华地段月租金2000元的铺面。古时,蕉城人还有把海滩、山地、田园送给女儿做陪嫁的。宋时,漳湾王坑尾自然村有一户刘姓人家,女儿嫁给南埕村陈姓人家为媳妇。那时,南埕在海边,没有淡水源,打不了井,饮用水都要到十里外的王坑村里去挑。刘姓女儿将出嫁时,哭着对父亲说,其它嫁妆都不要,只要一管水。父亲允许了,为女儿用竹管引山泉水到南埕家中。从此,南埕村有了从王坑尾村引来的山泉水,大大缓解了饮用水艰难,不必顶酷暑冒风雨去远处挑水喝了。这管水饮用了数百年,直到前几年还在用。  
蕉城人又非常会为儿女琐事着想,所以,办嫁妆时,生活用具上的东西也有很多。以前,嫁妆中一定要有木漆器具七件:大、小洗衣盆各一面,大盆洗男性衣着,小盆洗女性衣着;高、低马桶各一只,当中,低腰阔口的马桶供今后生儿育女时使用;洗碗桶一面,有盖的小提桶一只;斗(供装斗灯用)一具。锡制器皿十一件或九、七件:酒瓶一对,茶叶罐一对,锡?(装食物用的圆柱状有提手的罐子)一只,茶壶、尿壶一个。现在,厕所革命,传统马桶早就被淘汰了,但蕉城很多人在女儿嫁妆中,还是要配上一对大红塑料桶,或者搪瓷痰盂,来充当“马桶”,桶中洒上一把爆米花,二粒染得通红的鸡蛋,二粒大红桔(俗称“屎桶桔”)来图个吉利。后溪村人家则是在马桶或替代的搪瓷痰盂中,放上一粒果实饱满的大柚子和一包“红包”,一齐装进一条红布袋里,另一条红布袋中装着一条草席,一头轻一头重“单爿翘”的,要“伴房奶”亲自挑着,并提着一盏点着红蜡烛的木制灯,于吉日,走在前头,伴着新娘上新郎的家。  
马桶,别称“子孙桶”,民间把它看作是生育的象征。家里再穷,宁可其它嫁妆没有,一对马桶却是万万不可少的。中国启用马桶的时间已难考证。编成于2500年前的《周礼?天官?玉府》中记载:“掌王之燕衣着、衽席、床弟、凡亵器”。东汉经学家郑玄(公元127—200年)注:“亵器、清器,虎子之属。”意思是说:亵器、清器就是虎子一类的东西。“虎子”是马桶在古代的名称,也就是说,最迟在2500年前,人们就广泛使用马桶了。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无多坑厕,只用马桶,每天自有出粪人蹇去,谓之倾脚头。”马桶在以前是制成马的形状。清代钱大?在《恒言录》中记载:“……为马形,便于骑以溲也,俗曰马子。”随后才改成了圆桶的形状。  
近午时分,男家人搬到嫁妆。请一名“好命”的年长的妇人主持“开?”。“开?”时有人唱“开?诗”,众人围在边上齐声吆喝着“好啊、好啊”的,小孩争抢着“压?桔”、“屎桶桔”、“红蛋”和“爆米花”,场面热烈,喜气横溢。接着把“嫁妆”摆放在大厅上“炫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因为人们观念更新,也图个方便,“搬扛(搬嫁妆)”现象越来越少了。往往是一对新人共同上街物色“嫁妆”,买了就直接运送到男方家中。  
蕉城区是中国畲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和劳动实践中构成了自我独特的婚俗习惯。他们也有自我的“开?诗”:  
手提珠帘香满庭,提灯进房看新人,  
我看新人嫦娥女,花容月貌看分明。  
双手拉起珠纱帐,珠纱帐里是新人,  
红绸帐床绿绸帷,要看新人齐都梨(来)。  
我看新人笑微微,问借金匙取出梨(来),  
手接金匙开金锁,连开锦绣早呈祥,  
橱内果籽糖糕饼,百味香甜取出梨。  
两手双双关橱门,金匙和合锁在全,  
橱内双关如铜柜,喜庆金锁锁金门。  
交付金匙还贵手,贵手来年抢娇儿。  
早出瓶外花富贵,梅花贵子状元郎。  
“搬扛”后,城关人家在中午大开喜筵,宴请女宾,叫做“出门昼”。现在是男、女宾共同上席了。霍童、后溪等乡村原来也是在当日中午办“出门昼”宴请女宾,现在改革了,在婚前一夜,男女宾一齐宴请。  
“出门昼”后,新娘关上闺房门,燃起喜烛,在伴房奶和一名谙练的老妇人以及女友的陪伴下,开始化妆,假如出嫁的地方比较远,天一亮可就要开始化妆了。新娘边化妆边用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上妆诗”哭诉,妈妈由亲友女眷陪同在闺房外用“劝妆诗”安慰,母女一唱一答。新娘在“上妆诗”中先是怨怪妈妈“偏心”,把自我嫁出去,接着要父、母保重身体,不要挂念自我。妈妈则勉励女儿上了夫家,要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等等。上妆时母、女一唱一答的“上妆诗”没有文字底本,是母、女一辈又一辈口头相承的。古时许多妇女没有文化,但“上妆诗”却记得很牢,唱得很好,唱得不好,是会惹人笑话的。“上妆诗”早在城关失传,乡村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女性会哼唱。实际上,这些都是老黄历了。现在新娘化妆上婚纱铺、照相馆、理发店,即称心又便捷。  
后溪村的新娘,在上妆前,要有一番“懒床”,眼看着时间不早了,兄、弟们就轮番去“劝”,去“拖”。新娘懒慵慵地起了床,一名“好命”的老妇人就上前为她梳头,用棉线为她“剃面”。新娘边接受梳头、剃面,边“哭娘”。上妆后,大家簇拥着新娘登上厅堂分“家伙”。这时,新娘的兄弟们都围了上来,有人把一面装着一双筷子和“五米”、红包的铜锣捧上来,新娘拖长腔子,边唱着“十把米”诗,边把“五米”和红包抓给兄、弟们,同时抓了五小把“五米”和一包红包放进自我的小红布袋里,最终抓着“五米”向厅堂四个边角和大门口各抛撒一大把。  
新娘以前的新婚礼服多数是“凤冠”“霞帔”。“凤冠”作为一种服饰,从汉代开始,仅仅有最高地位的女性才可以戴它。到了明代,规定九品以上官员的夫人也能够戴了。而“霞帔”原本是一般饰物,在宋代却被规定用做朝廷封号命妇的服饰,通常人就不可以用它了。也是到了明代,规定九品以上官员的夫人能够披挂,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然而结婚是人生大典,老百姓的女儿出嫁,为了穿着华贵些,冒用了它,虽说僭越了,官府也懒得去追究,相沿成习,新娘在大婚那天就用上了它们。  
一九四九年前,许多新娘钟爱上了“旗袍”;大约在一九八五年前,新娘们一身便装,突明显“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飒爽英姿”;现在则偏爱从西方引进的既富丽又轻便的婚纱。最近复古,一些地方又冒出了“花轿”,有的新娘感觉,人生在世,坐轿车容易,上“花轿”只能一次,所以挑选了花轿。有的新娘还“鱼与熊掌”兼得,既坐花轿,又穿“婚纱”,土洋结合,别具风韵。  
出嫁  
新娘坐“花轿”出嫁,是老传统。男家迎亲的花轿在前一天或早晨就到达了。轿边挂着一刀“轿头肉”,同时还送来了一道“轿头符”。女家接入轿子后,要请“轿神”,有的地方叫“洗轿”。在轿中凳上,摆放二碗上面各搁有二粒鸡蛋的线面,二碗各有一条鸡大腿肉的佐餐菜,恭尊敬敬地供请“轿神”,让它保佑新娘一路顺风、顺心。后溪村人家没有“请轿神”俗,只是把轿子抬了放在大厅上,轿门向着大门口,一名“好命”的年长女性用“五米”向轿的左、右两边和轿的上边各抛撒一大把,不让妖氛邪气粘附在轿中。新娘坐进花轿后,在轿门上贴上了“轿头符”。轿头符上写“玉封……”,意思是这道“符”秉承“玉皇大帝”的旨意“颁发”的,一路顺行,各种精怪不得侵扰。后溪村人家,接亲花轿的门右边,已经贴上了男家的一道“轿头符”,当新娘坐上轿时,娘家人把这道符移贴到左边,把已准备了的符子贴上右边。跟随花轿来接亲的“亲家姑(新郎的妹妹)”还送来了一把边上挂着一截猪爪子的雨伞。这把雨伞一路张着,伴在轿边上,配合“轿头符”护送着新娘。城关及部分乡村则在轿门上贴着写有本姓祖宗中荣膺最高职位者的“职衔”。当二顶花轿对面相遇时,看看对方轿门上的“衔封”比自我家族来的大,就主动让在一边,让那顶花轿先行。现在城关已经淘汰了“职衔封”,也用“轿头符”了。现在城乡人家迎亲,绝大多数用“小轿车”,但“轿头符”还在应用,只是把它贴在了新娘的大红伞上了。  
伞,在蕉城民俗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六韬》曰:“天雨衣张盖幔,周初事也。”就是说,雨伞在西周初期就有了。现在世界上流行的“折叠伞”,也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由原北京师范大学的老焱若教授发明的。伞在古代列为官仪之一,佛教世界四大护法金刚中的北方多闻天王,还把“伞”作为除妖降魔的得力工具。可能正由于伞是仪仗,能遮盖护身,还有“除妖辟邪”的功效,所以被人们引入了婚俗中。蕉城城乡在新娘出门、进门、上轿(轿车)、下轿(轿车)或步行中,都有人在她身边张着一把伞,遮盖在头上。以前用油纸伞,以后用黑布伞,现在则普遍用红布伞了。  
新娘上花轿或上小轿车前,家里会请一位“好命”的年长妇人,一手高举米筛,罩在新娘的头顶,一手一路抛撒“五米”,护送新娘登上花轿,还有人在身后不停地敲着小铜锣。新娘才跨出大门,家里人就从里面把大门关上。关大门之俗,据说有二层意思,一是女儿已嫁出,就要安下身心,在夫家相夫教子,不要挂虑娘家,更不可以让人休弃“回门”;二是女儿嫁出不可以带走“风水”。有的乡村,新娘上轿前,要上祠堂辞别列祖列宗。新娘从祠堂的边小门进去,如仪叩拜后,从大门出来,然后登上花轿或轿车。  
三、宁德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又称抽狮,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起到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  
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行“二月二”灯会的方法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来,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绳索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需要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巧机灵,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间闪闪发光,宛如点点繁星。狮子全身由各种用料制成,以竹蔑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当今的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霍童线狮通过绳索控制狮子表演多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形式。线狮表演最早是沿途行进,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制造,线狮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多种不同姿态,仅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狮子全部的这些动态表演,全凭艺人们集体的控制和紧密的配合加以实现。  
霍童线狮不但拥有丰富的表演内容,还起到一套独特的传承方法,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特点,由此而造成了后继乏人的状况。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儿,发掘抢救和爱护霍童线狮,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民俗文化起到重要意义。  
四、霍童铁枝  
霍童铁枝是福建省宁德市的汉族民俗文化。座落于蕉城区霍童镇。青翠的群山,碧绿的溪流不但孕育了当地古朴的民情,也让这景色绝伦的小镇早早地名扬于整个闽东大地。提起霍童,人们必定会想起当地的线狮、八果糕等特色技艺和美食,但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霍童铁枝,于镇外人而言,却并不那么广为人知。  
据传承人黄振伟推荐,霍童铁枝和霍童线狮一样,霍童铁枝也流传了上千年。霍童“二月二”灯会可追溯到隋朝。据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隋炀帝1,迁徙咸村,后与早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黄鞠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姑丈诞辰之日举办灯会活动。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办纸扎、铁枝、线狮、舞龙等游艺,后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和霍童线狮一样,铁枝也是传男不传女的家族特技。  
五、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  
闽东畲族村流传有相当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当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共同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相传,在公元707年,畲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军1外来入侵者,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因粮食断绝,将士们靠采摘乌稔果充饥(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豌豆般大小,顶部有五星状花纹,吃了味甜,但常造成满嘴黝黑),就是靠着满山遍野的乌稔果,畲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风调雨顺,族泰民安。但“三月三”祭神之时,首领们仍想品尝乌稔果,却因季节未到,兵卒们只好采些乌稔树的叶子,捣烂滤汁煮糯米,制成乌饭加糖以充乌稔果贡奉首领。首领们观之若果、闻之香甜、吃了可口,大喜,遂定每年农历三月三全族人吃乌饭、拜0、庆胜利,因而衍生成“乌饭节”而且世代相传。  
所谓的乌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取叶煮汤,后将备好的糯米和装有乌稔树树叶的纱布袋同时放入缸中,倒入凉水浸泡24小时,注意糯米和纱布袋需要左右分开放入缸中,使其处于同一水平线,一斤糯米,加三两乌稔树的树叶,加二两水,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乌饭米粒晶莹圆润,色泽蓝绿黝黑,并带油光,口味清香,吃到嘴里香软可口,有淡淡甜香味。制好的乌饭用布袋装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想吃的时候,取适量的乌饭,根据个人的口味,加上猪油、花生、红糖等辅料,炒熟后更加味美可口,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饭起到一定的养身保健效果,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变白去老,除睡、益气力、轻身延年,固精养颜”。乌饭是畲族的特色美食,乌饭节也是畲族村的传统节目,当今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是一项起到鲜亮的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起到较大影响,对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非常是另具风格的畲族文化具有了踊跃的推动效果。  
六、黄家蒸笼手工技艺  
黄家蒸笼手工技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柳杉片蒸笼的产地宁德蕉城区虎贝乡的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区,这里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温润,特别适当于柳杉生长。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用料条件。  
黄家蒸笼的创制主要依赖于柳杉这一原用料的发觉,它的价值有如高岭土之于瓷器,全部体现了《考工记》所强调的“材美”原则。柳杉的质松不实、轻软细致、顺木理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造就了黄家蒸笼一套完整的手工技艺,至清乾隆之时,已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平常器用,有的甚至还成为了贡品,也成就了其易熟保温、透气不馊的特点。“黄家蒸笼”造型美观,本色自然,平衡对称的中空直腹直口圆柱体,屉透盖严,其造型有助于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时间,制作奇巧,轻便耐用。  
解放前,传艺人遍及福州、南平、广东、台湾等地。改革开放以来,黄家生产的蒸笼销往省内外各地、香港、东南亚乃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被外国人誉为无化学毒性的非常好蒸熟器,“中华蒸笼”闻名中外。爱护原生态黄家蒸笼民间手工技艺,对研究宋史及其民间工艺史起到一定价值。  
七、霍童“二月二”灯会  
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由来,可追溯到隋朝。据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隋炀帝1,迁徙咸村,后与早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姑丈诞辰之日举办灯会活动。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办纸扎、铁技、线狮、舞龙等游艺。后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灯会上,杂技与竞技项目精彩纷呈,非常是以霍童线狮为最。  
八、蕉城水密隔舱福船创造技艺  
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帆船起到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即来源于帆船中的水密隔舱。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的使用不但增加了船体的强度,并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水密隔舱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也提高了帆船的坚实度。中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推荐到西方。此后,这一技术慢慢为世界各国造船业所普遍 采纳,对我们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著称,据清代嘉庆时的《西山杂志》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泉州地区所造海船已有“十五格”,即船上分出15个隔舱。出土文物证实,最迟在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 采纳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传统的水密隔舱木帆船建造技术在日前的泉州晋江市深沪镇仍有存留,当地正按传统模式设计木帆船。所造帆船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外观涂装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14道隔舱板将船分为15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捻密,以确保各舱之间相互隔绝。  
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岐后村的造船技艺系明代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其后世代传承,直到今天。民国时期,漳湾多创造200—300吨位的“三桅透”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漳湾船厂承制了为数众多的捕捞船与运输船,当中许多是60吨位以上的水密隔舱结构木帆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因为金属船的普遍应用,漳湾福船创造业日益萎缩。日前岐后村虽仍保留小规模生产,但传承人越来越稀少,水密隔舱福船创造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  
跟随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木船日益失去生存的土壤,木船生产行业也随之衰落,创造技艺慢慢流失。在此状况下,需要从速制订相应的抢救和爱护措施,以保证传统木船创造这种珍贵民间手工艺的有效传承。  
九、二声部山歌“双音”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流传于福建省宁德市的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及其附近周围的畲村,畲族“双音”,是畲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中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双音”有别于其它畲族山歌,在于它独特的演唱方法和声部音乐复调性的组合形式。极具学术价值和有用价值。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主要表现形式  
1、二声部山歌“双音”属清唱,演唱形式,每个声部至少1人,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管声部的男、女人别演唱,亦可两声部都由同性别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各唱一声部。2、二声部山歌“双音”词律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四句为一条。3、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声部组合形式有以下这么几种类型:(1)支声式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2)和音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各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3)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来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置。(4)摹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问声部中以摹仿形式先后出现。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学术价值:在音乐史中,经常见到的畲族民歌仅仅有单声部,而畲族“双音”却是多声部民歌,在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也是不多见类似畲族“双音”这样起到音乐复调性质的民歌。其二,畲族“双音”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传承历史,在畲族民间音乐文化中以及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实属罕见。抢救和爱护畲族“双音”,不但对丰富和提高中国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提高,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效果。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有用价值:在于对畲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增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美满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增进作。  
十、蕉城区平常生活习俗  
春节  
俗称大年,是民间一年中最盛大节日。从上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家家户户扫烟尘,洗家具用具,疏通沟槽,清除垃圾,擦洗厅堂墙壁,洗涤被褥、衣物迎接过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晚祭灶神,每家灶台上摆列新灶神图、米酒、糖饴、水果等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元宝,由家中年长妇女领头致祭。而后亲邻间请吃祭灶糖。除夕前,结婚女人或受聘男方备礼品送娘家父母谓之“送年”。除夕前家家备有年糕,粿。除夕之日,祭祀祖宗,烧香,焚烧纸元宝,放鞭炮。傍晚合家团聚吃年夜饭。饭桌上忌讳讲不吉利话;饭毕,碗里要剩饭,取“食足有余”之意。夜里人们在住宅里贴上新年画、春联,住宅布置一新。经常见到春联有“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全部居室,均通宵达旦点灯,俗称“照年”。灶上焚香燃烛摆糖、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圆之意,期望来年日子甜蜜、合家团圆、大吉大利。灶堂里埋放火种取“烟火不绝”之意;并在墙壁上钉钉,期望来年“添丁”,人丁兴盛。并在器皿上贴红纸剪成“喜”字、“寿”字或红纸条,以示吉利。除夕时村庄有特意组织人打锣,谓“丁酉锣”。古时“丁酉锣”一响,全部债务不再催讨。儿孙要等子夜后入睡,称守岁,期望长辈长寿。大人给小孩包压岁钱。正月初一早上穿戴新衣着,家家必备冰糖茶、米饼、糖饴、水果,热情待客。初二走亲戚,谓“出行”。初三忌出门,初四走亲戚。初五“开忌”,放鞭炮,春节结束。现在许多人“出行”以挑选吉日及利方。除夕夜至初五多打牌赌博,期间大村庄有演戏。“开忌”之前忌打架,假如小孩被大人打骂,谓之被“开忌”。“开忌”之前家家早晚烧香,游玩,不下地劳动,也不开市。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达到春节高潮。街市上张灯结彩,有“迎铁机”、“驮故事”(由若干青少年扮演神话戏剧人物,区别坐在人肩上)、“踩高跷”等,鱼龙灯舞,管弦乐奏,锣鼓鞭炮铳声震天动地,狂欢直至深夜。乡村人家则在家门口点篝火,纵情娱乐,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种,俗称“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内各境龙灯沿街荡舞,号称“龙洗街”,民国间渐废。现在乡村多挑选正月十八游神,把村庄庙宇中供神抬出来游村,以保本村平安。  
清明节  
农历清明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人们纷纷上山祭扫先人坟墓,俗称“扫墓”。殷实之家往往备下祭品于坟前致祭,祭毕,在先人墓前吃祭品就餐。通常人则只上坟墓剪除杂草、烧纸钱元宝即罢。还有为去年去世亲人祭奠,谓“看清明”。清明有采茶叶习惯,习俗认为清明茶叶最好,非常是清明节时辰茶叶有药用功效,婴儿吐奶,往往用清明节时辰采的茶叶两三片加母乳炖,可治婴儿吐奶。  
立夏  
农历夏至日为“立夏”。立夏前,结婚女人或受聘男方通常会备一些礼品给娘家父母过立夏节。当天,每家每户会买继光饼,在午餐时煮一份豆芽炒肉或竹笋炒肉,用做春卷,午餐通常吃春卷。宁德俗语“立夏吃笋,夏天不困”,意思为。立夏当天吃笋,到夏天中午时不会感觉困。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宁德通常为初四过节,有记载认为之所以初四过节,是因为初五为闽王王审知忌日,误也。初五为一年中最毒之日,故人们挑选初四过节。古代,节前女婿要给岳父母送黄瓜鱼,俗称“送鱼”,现在改为礼品。娘家要给外甥、外甥女送节饼、夏季衣物,俗称“做节”。端午节有系五色彩线手腕上,俗称“记节”,今废。旧时端午节实用五色彩线给小孩织蛋袋放过节蛋,小孩戴樟脑丸。端午节吃粽子是通俗。汉族通常用竹叶裹成尖四角形状,畲族通常用菅叶裹成四角枕头形,叫“菅粽”。端午节有祭祀,午餐非常丰盛,喝雄黄酒,并喷洒住宅各个角落,点孩童之额;用菅蒲及艾叶饰作宝剑状悬于门上,均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如八都、七都、漳湾等临溪临海诸村有“赛龙舟”习俗。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这天乡村把水井清洗一番,炒花生、黄豆之类,分馈小孩。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当天有设宴祭祀祖先,焚烧纸钱谓烧黄,或念经为死者超度,俗称“做半”。亦有人家十二、十三、十四或二十日“做半”。家家有备“气糕”。亲人为去年去世亲人送纸钱祭奠。去世者家人回赠“气糕”。中元节、中秋节晚上,宁德有兴“讨亡人”,即请巫婆带人去阴府找自我死去的亲人,据说巫婆带人时,还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去阴府的缘分,没有缘分之人去不了。当然这个是十足的迷信,切勿上当。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前,亲友间晚辈要给长辈送月饼。宁德俗语:“月圆圆,外甥吃饼舅还钱”,意思是当舅舅的要给小外甥月饼。中秋节有祭祀,晚餐合家吃团圆饭,晚上赏月吃饼,取意“月圆饼圆,举家团圆”。清代民间有“行中秋”习俗,十五夜为男,十六夜为女。童谣:“行中秋,旅中秋,脚帮(裹脚布)乌溜溜,出门三下挪,”殷诚之家还设“拜月”祭奠。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俗有“杀鸡杀鸭过重阳”,登高。重阳后进入番薯收获季节,故有“重阳九月九,削藤不可以唤”,古代家里有养猪,番薯藤可喂猪,重阳后进入番薯收获季节,番薯藤能够任意削取去喂猪,别人不再谴责。  
冬至  
农历冬至日为“冬节”。民间在这天有吃汤圆的习俗。俗有“吃了冬节丸,冬季不怕寒”之说。旧俗冬节期间祭扫先人坟墓,与清明合为春秋祭扫,今冬节仅存拾骨重葬之俗。冬至为新旧年分界,多用于风水流年划分。  
人生习俗  
结婚结婚为人生一大喜事,宁德有许多结婚传统习俗。古代男女结合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推荐相亲,双方互递生辰八字合婚。合婚中意后,下聘礼订婚。现在订婚必备“三金”(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和一定的礼金(礼金约十几万)。男方备若干的礼饼、糖果、线面,猪肉等礼品连同礼金、金器、订婚衣着等由媒人带领男方及朋友抬到女方家。女方家把这些礼品分送给亲朋好友及邻居并备有粽子、衣着、糖果等退还男方家。男方家会把退还的礼饼、粽子、糖果等分给亲朋好友及邻里。待结婚时,男女方亲朋好友会送点心(以前线面若干,鸡蛋两个;现在鸡蛋若干,桂圆一包;)。订婚后男女成为未婚夫妻关系,年轻人第一次到对方家,对方父母长辈会给“见面钱”。遇“立夏”、“端午”、“中秋”、“过年”等节日,男方送礼品给女方为“一年四节”。待结婚时送“日子”,送“日子”包括婚衣裁剪、酿喜酒、安床、结婚时日等等。而后置办结婚用品。每件结婚用品都贴有“囍”字。女方必备压箱底“縒头”即孝服,以备将来双方父母去世时使用;床上用品;婚纱等。男方置办洞房(现在甚至要求买一套房子),用红纸贴“囍”字及对联,新郎衣着等。今有双方拍摄婚纱照。结婚前一个月,男女双方都会发请帖邀请亲戚喝喜酒,受帖者得准备红包贺喜。古代接近结婚日子时,女方会“赖床”几天,结婚当日,女方家办“出门酒”宴请亲朋好友。出嫁时跪别父母、长辈。父母、长辈包“盖头钱”给女方。男方结婚前两天晚上,请道士做“谢天地愿”法事,安床。安床时,床上放有“斗灯火”,通常由族里夫妻双双,儿孙满堂的老婆婆安床。安床后,严禁有生孕的妇女坐床上。第二天,男方宴请族人谓“摆厝饭”,并登记族人、朋友结婚当天去女方家搬嫁妆谓“搬杠”,同时请两位未婚女人做“亲家姑”,“亲家姑”带好新伞(伞上盖有鱼网)、辟邪符等去接新娘。“搬杠”队伍在女方家吃午饭后搬嫁妆回男方家。嫁妆搬入洞房时,有个木马桶(现在不必)里面放有两个红鸡蛋和一个红包,小男孩拿红鸡蛋和红包时,需要撒把尿在木马桶中。宁德新娘通常在晚上七点左右时出嫁,由兄弟背出门外后上轿(车)。会备有照妖镜、五谷、桂圆等,以备路途遇上其他新娘时撒用;有的女方家怕女儿水土不服,会备一点水、土带去。女方家组织十几男女送新娘到男方家完婚,送新娘出嫁的这些人谓“做姨做舅”,新郎得给每人一个红包谓“鞋价”并留下吃酒。有的女方家还组织一些小儿童送新娘至半路谓“半路舅”,小孩能够从女方家拿到每人几块的“半路舅钱”。待女儿出门后,女方家把门紧闭意思“风水不外泄”。一路鞭炮,抵达男方村口时,早在那里等候的男方“迎亲队”,当中有两个小孩提“囍”灯笼,一个敲锣一路迎接到家(如有身孕新娘,通常不敲锣,迷信谓之“破锣”,不吉)。抵达家门口时,由一位夫妻双双,子孙满堂的女长辈用米筛罩主新娘头过“火砵”入大庭,谓“牵新娘”。新娘喝茶后,把桂圆撒向大庭人群。紧接着开始结婚典礼鸣炮,拜天地、拜祖先、拜公婆敬茶(公婆将准备好的红包给新娘压杯)、夫妻对拜、主婚人讲话、证婚人讲话、亲朋好友代表讲话、入洞房,婚礼完毕鸣炮。婚礼期间“做姨做舅”人不参,通常安置在别人家由“亲家姑”及新郎朋友款待吃点心、敬茶、分烟和糖果。未婚年轻人最爱好去款待“做姨做舅”的,年轻人非常爱好搭讪“做姨”的,甚至要对方电话号码。婚礼后,新郎新娘共同招呼“做姨做舅”的,新郎需要以哥哥姐姐称呼,否则会闹笑话。喜宴开始时,通常十几道菜,多海鲜。新郎朋友谓“族弟”坐头桌,新郎舅舅坐第二桌(此“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谓),送新娘的女方家坐第三桌,依序就位。喜宴三道菜后鸣炮(现在多放烟花)喜宴正式开始。杯著交织,划拳畅饮。新郎新娘敬酒分烟,有的地方舅公长辈给新娘见面礼,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有的舅公舅婆甚至送金器。第三桌女方家通常不划拳,新郎新娘敬酒后即离席,由男方放鞭炮送回家。喜宴最终一道菜为清汤类,意味喜宴完毕并放鞭炮。新郎“族弟”朋友开始闹洞房。闹洞房时,由“族弟”提着喜烛,“族弟头”带领“和诗”(吉利话)送新郎入洞房至门口道:“双手揭门帘,夫妻百世全”。进洞房就座后,新郎分喜烟,新娘点烟、敬茶、分糖果。“族弟”百般戏弄新郎新娘,如要求新郎双手拿香蕉给新娘吃;咬苹果,由一个“族弟”用线绑住苹果,悬空后由新郎新娘对咬;把报纸放高处,要求新郎抱新娘去拿,口中叫“老公,我要报纸(抱子)”等等其乐融融。闹洞房完毕后,“族弟头”“和诗”带领“族弟”退出洞房并带上门“和诗”道:“洞房花烛夜,子孙生满堂”。男方父母拿出一个盘子、一碗米饭、一条鱼,“族弟头”提着筷子对着米饭摆弄下,“和诗”道:“金筷炒金盘,珍珠撒满盘。荣进万景,百子千孙。”摆弄下鱼,“和诗”道:“鱼头扬仰儿孙满堂,鱼头扬仰早生状元郎”等等诸这么类的吉利话。结婚后第二天,女方家会约上一些亲朋好友去探望新娘,谓“送点心”。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谓“三日过回门,做女婿”。通常新郎会备一些礼物,酒菜及带上酒量好的朋友一两个共同去。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谓“陪女婿”,女婿敬酒时通常由带去的朋友代喝谓“酒保”,大凡“酒保”都被灌醉而归。结婚第一年,男方送“头年节”,备有若干礼品送女方亲朋好友,收到礼品的意味着将来双方有亲戚关系,谓“走亲戚”。结婚第一年春节,族里会来登记,谓“花户”,元宵节晚上新郎参与迎“奶娘”陈靖姑,“奶娘”陈靖姑像由“花户”抬着巡回村庄。通常男女结婚之前或结婚后几日去民政局领结婚证。领结婚证前要求婚前体检,现在比少的人去做婚检。《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年龄不得早于男方22周岁、女方20周岁。假如达不到这个年龄,要交一定的罚款,谓“早婚罚款”。领结婚证后一个月,当地计划生育治理人员会送一张准生证。也就是说准生证发放后九个月后生的儿童,属于合法生育。自由恋爱后,宁德结婚传统习俗许多烦节被逐渐改变,许多习俗年轻人已经遗忘,甚至不晓得,今天整理出来只是作为一种回顾留与后人。  
生育  
生育是我们繁衍的本能,男女结婚后生儿育女是夫妻天职。古代一对夫妻生养6-7个儿女非常普遍。近年,因为人口膨胀,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操纵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刚刚实施时,一对夫妻还能够生3-4个儿童。九十年代后,计划生育非常严厉,达不到结婚年龄而生育儿童,属于“婚前怀孕”,早婚早育罚款严重。乡村户口第一胎生女儿童,生育第二胎需要五周年后,否则属于“超生”,谓“超生罚款”即当今的“社会抚养费”。乡村户口第一胎若生男儿童,提倡独生子女,上环或者结扎,国家赋予独生子女待遇。城市户口、国家干部,第一胎无论男女,基本独生。现在放开二胎政策,计划生育相对放松一些。女性生育时谓“做月子”,古代通常在家里请接生婆接生,现在基本在医院。宁德“做月子”的习俗也非常讲究。第一胎儿童(非常是男儿童)出生3天后,家里会煮一些线面、鸡蛋等祭拜祖先,一碗碗分与邻里谓“生养面”,邻里通常会给鸡蛋、钱压碗。7天后,女婿到娘家道喜。娘家准备好线面、公鸡、酒、小孩衣着、宝宝床等由大舅子送到女婿家给女儿“做月子”。古代宁德人“做月子”,产妇以干饭、线面、鸡肉为主食,同时需要有家酿红米酒。线面、鸡肉放锅中炒会加红米酒煮熟乘热吃,这样能够驱寒。“做月子”期间不可以碰冷水,不洗澡,不可以吹风,否则将来容易烙下病根。“做月子”时家人会找算命先生“定时”,看看五行有没有欠缺以方便取名(古代五行欠缺什么,就挑选带什么旁的字,加上字辈命名(现在通常随便取父母爱好的名字),有的父母为了小孩好养,找神灵寄名。寄名的小孩每年神灵节日父母备供品带小孩去烧香。至到16岁,甚至结婚时才把名要回。一个月后“做月子”结束办满月酒。古代满月酒不是很盛大,现在非常盛大,喝满月酒者包红包贺喜。小孩百日后,第一次剃头,家人备“剃头蛋”分亲朋好友及邻里,现在人家爱好用小孩剃下的胎发制成毛笔。小孩周岁时,办“做周”酒,宴请娘家及亲朋好友。娘家置办“轿陆”(现在改为青少年推车)、银器手镯长命锁(有人用金器)、小孩服装鞋帽等给外孙,男方家备红包酬谢娘家。“做周”时,有一个仪式,即烧香拜祖,拿子孙满堂长寿的老人鞋子,衣着给小孩穿会。在桌面上摆好书、笔、算盘、钱等让小孩自我挑选抓谓“抓周”,以预测小孩将来爱好。参与喝“做周”酒的人给小孩红包谓“抓周钱”。通常生小孩那年,过年时族里会来登记并交若干钱,谓“喜户”,并置办供品,新鞋为“奶娘”陈靖姑换鞋。元宵节时统一祭拜“奶娘”陈靖姑,办酒席邀请村中60岁以上老人。有多年未生育者,把“奶娘”偷回家,期望来年生个小孩。一个新生命这么通常后,逐渐长大,步入学校,步入社会开始自我的人生。  
做十六  
古代女儿童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男儿童十五岁为“束发”,二十岁“弱冠”。表明步入成年人。在宁德男女有“做十六”习俗,也意味步入成年。凡家里有儿童“做十六”,邻里都会送一些面、鸡蛋类的礼品。受礼方会准备一些诸如糖果,橘子回礼,现在通常不送了。十六岁时,家里通常会在春节十五那天备供品供“奶娘”陈靖姑。毛泽东时代,十六周岁算“半劳力”参与生产队劳动,十八周岁后属于“全劳力”。当时“半劳力”生产所得按全劳力一半算。  
分家  
古代兄弟多,一旦结婚后,通常就分家。大凡祖、父业由长子继承,即“长子不离居”之谓。宁德俗语“岳父怕女婿分家,女婿怕岳父翘脚”,意思是女婿分家,岳父要置办家具给女婿。“岳父翘脚”指岳父岳母去世,女婿要置办诸如棺材钱、祭品等。分家时,通常由族人及舅舅主持分财产,并立“阄书”为据。“阄书”通常由父母书写或者口述后请人代笔,全部参与立“阄书”的人,代笔都需要签字画押。将来凭“阄书”管业,不得纷争。女婿分家,娘家要置办桌椅凳罩、锅碗盘碟、筷杯瓢铲等。现在独生子女,无所谓分家,即便有分家也是包红包。“阄书”也慢慢被遗嘱替代。  
建房入火  
宁德古话云“人生四大事,生子、起屋、造坟墓、讨媳妇”,在乡村,一个人假如一生中生儿育女、建房子、为儿子讨媳妇、为祖先及自我造坟墓,这个人的一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算完美了。宁德习俗对建房有讲究,首先挑选用地,大凡平原建房用地,宜高不适合低,以坐空朝满为首选。山地宜坐实,后山不适合有山丫,面前要空旷。建房时通常会请风水先生格地挑选日子。开工时烧纸钱买地契给阴府,并贴元帅牌及“槺面”,鸣鞭炮开工,完工前早晚向元帅牌“槺面”烧香,加酒水。大门为咽喉,所以大门朝向、安门看日子、灶位挑选等等都比较讲究。上樑时,亲戚要挑一担谷子压樑,建房师傅要和彩,东家分发“上樑粿”(“上樑粿”,现在通常改用肉包)。房子建好后,选日子入住(宁德土话为“搬厝”),入住时辰通常挑选早上辰时左右,有人爱好挑选带有海水涨潮的早上。入住要准备好多习俗性工具,例如:称、米萝、水桶、斗灯火、“轿陆”(古代小孩坐的一种小孩用品)、火砵、米筛、斗箩、红布袋、饭桶、饭菜酒食等等,从老家出发时,点上火把。火把走在最前面,紧跟着是挑“龙水”水桶、斗灯火、火砵的族人(通常有几个儿子,就几担“龙水”);“轿陆”由家中长辈(曾祖母或者祖母)提;男主人拿算盘、称及书本、粽子;女主人围着“衣着裙”,手拿扫把、畚斗、粽子;儿子背红布袋;其他人挑饭菜酒食。差不多每人都有拿大大小小的粽子,风风火火搬入新房。现在有搬商品房者,还会到银行门口停留,女主人用扫把、畚斗在银行门口扫一扫,意味财源广进。乔迁后,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酒席习俗与结婚酒席差不多。宁德酒席有收礼,东家每人回一包香烟(硬盒中华牌香烟)及一个桌面钱的红包(通常50元)。女婿乔迁,岳父(内兄弟)花销比较大,通常供桌、客厅沙发、电视、家具、饭桌椅子、碗碟筷子、女主人衣着等由娘家置办,不过女婿家有按照置办花销回部分费用以表谢意。  
做寿  
宁德有做寿的习俗,男女五十岁后,凡十做寿,五十古称知命之年。做寿时,亲朋好友会送线面、鸡蛋、桂圆等。姐妹及女婿会送新衣着、鞋帽相赠。做寿方准备米糕、甘蔗、橘子回礼亲朋好友。过年时,做寿方得备压岁钱给前来拜寿者。亲戚贺寿时,有题对联。五十称五旬或天命、六十称花甲、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统称耄耋、百岁称期颐。现在五十岁通常不做寿。有条件者六十开始做寿,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做寿不收红包,有收礼物。礼物通常为牌匾、金器等,做寿人包压岁钱给参与酒席者。并备牌匾、金器等等价钱给前来祝贺者。  
逝世  
任何人都要走到终结,这就是死亡。宁德对死亡有不同的称谓与习俗。未成年死亡谓“夭折”、“幼殇”,习俗上通常草草了事。30-40岁死亡谓“短命”,这个年龄段死亡是最为悲伤,父(妻)壮子幼,全家将陷入深深悲痛之中。以上年龄段古代通常土埋,待日后收骸附葬。50岁死亡,不为夭,谓“寿终”,土埋或者做墓。有钱人兴生前做寿墓,是为“寿域”。老年人死时,穿戴整洁,置床于后厅,床尾点两盏灯或两支白蜡烛,日夜不息,意为死者照路前往“阴府”。子媳女婿穿麻披孝,大门白纸黑字大书“严制”(父死)或者“慈制”(母死)及挽联。以前通常放家中三日后埋葬。生前有寿墓者于山建“丁楼”,待吉年卜葬墓穴。确认死亡时,给死者换穿寿衣,先得由孝男用秤把七重或五重的衣裤称过,记清量,并点燃香火,在衣襟边烧个洞为记,然后由孝男向天地哭叫:“父啊(或母啊)!你衣着共七重几斤重,衣襟做了记,莫穿错。”而后给亡人穿衣。老年人逝世的穿着:女人仍然头戴“布冠”,挂银耳环、穿青蓝色踏轿衫和裙,捆月白腰带、扎脚布、穿单鼻布鞋入棺。男人则多穿蓝白色半长衫、长裤、双鼻布鞋头青色帽环。。主丧家第一时间派族人向“外家”(即死者岳父娘家)及亲朋好友报丧。报丧人持讣告帖或者口头至亲朋好友家(不可以半路告之)。亲朋好友家奔丧时会准备若干个鸡蛋给报丧人当点心。奔丧者准备好白包(喜事谓红包,丧事谓白包)、挽联吊唁,主丧家备好白布、白带(男的绑左手腕,女的绑右手腕)、白花发族人及亲朋好友。吊唁者(死者小辈)上香后对遗体三跪拜、对遗像三叩拜。死者长辈对遗体、遗像行注目礼。“外家”通常会组织几十人前来吊唁,抵达时,死者直系子孙、女婿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按序跪地哭迎“外家”,母舅等长辈扶起后才可以起来。“外家”吊唁遗体时,子女哀哭。完毕后,并向母舅哭述死因及遗言。置办白宴席款待亲朋好友。“外家”的白包不可以收,还要准备车劳费给“外家”人。停尸时,每天三次烧香及“床前纸”并置饭菜供拜。停尸三日后入殓(通常入殓,移棺有请日子先生看日子),入棺时,母舅及族人长辈在场,烧入殓符,把纸钱灰,包成一包装放死者衣袋里入棺,盖棺时附棺哀哭。而后启棺抬到挑选好的吉地埋葬。旧时由八人抬棺,抬棺人通常由族人中挑选八人以上已婚壮年。族人及亲朋好友白衣,白帽,白腰带一路鞭炮送葬。埋葬后回来时,所有换为红腰带。子女不再披麻戴孝,换平常衣着及红腰带;媳妇、女儿穿红裙,再宴请族人。现在实行火化,有火葬场灵车及专业抬棺人接为火化。自死亡时,主丧家设置灵堂,女儿家备纸灵房等等,待七日后烧化,谓“吼七日”。经济宽裕者制丧时请哀乐队、代哭人(现在许多人不懂哭丧,渐渐有专业代哭丧人)、出殡时路祭(古代岳父母出殡时,路过女婿村口,实行拦路祭,今无)。路祭通常由女儿出资,备壳类、菜类、干货类、糖果类等各五碗,鸡、肉、酒食请道士布法场祭拜,直系及族人行跪拜礼。子女孙辈中有待婚者,要百日内结婚,为“娶百日”,否则得三年后才可结婚,一个可能是延续古礼“丁忧三年”吧。上文提到卜葬,卜葬即把先人葬入墓穴之中。提到墓穴,不得不说风水。挑选风水时请专业风水先生看风水,通常根据主山者(男人中最长者为主山)生辰八字挑选对应的山头,谓“合山”,再依据罗盘定方位,而后挑选吉日请造坟师傅开山造坟。开山时烧买山契(即向当地土主,土地买山)及纸元宝,贴开山符(即元帅符)及“槺面”,开山造坟。造坟时,亲朋好友会备肉,肉包等祝贺。假如是生坟寿墓,邻里会送长寿面相祝,寿墓者探圹时,得带礼品(烟、酒食)问候造工人员。依长中幼侧,男左女右的顺序每人一个圹穴,通常父母夫妻合葬(四个圹穴)、兄弟夫妻合葬(四个圹穴)、夫妻合葬(两个圹穴)。实用骸罐的依长里幼外,男左女右顺序。按日子时辰立墓碑石,碑文刻墓主堂号,中间刻主山人及妣氏(依照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刻字,如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父,则用考某公、妣某氏,如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祖父,则用祖某公、妣某氏,如立碑人对主山人称呼曾祖父,则用曾祖某公、妣某氏),若有附葬,则用主山人对附葬人称谓(如附葬长子及长媳,则刻附长男某、妣某氏;附葬弟弟、弟媳,则刻附弟某、妣某氏)。碑文最左刻每年每月吉旦,最右刻阳世男(看主山人是谁,假如是父,则刻男;曾祖,则刻曾孙;下面称谓相应改变)某某(有几个刻几个)孙某某(有几个刻几个)曾孙某某(有几个刻几个)立石。卜葬时,也要看日子,待吉日吉时卜葬。卜葬时风水先生站銮头仪式,主要和彩一些吉利语及分“五样米”(几房分几份)。造坟师傅安棺封圹,子媳跪拜哀哭(通常女、婿不许)。坟墓完成后谓“下山”,烧化开山符,纸钱。“下山”时用带叶的竹子压为一个拱门形状,大书“回虞大吉”走在最前面,紧跟着是挑“龙水”、“火拨”(通常有几个房,就几担“龙水”“火拨”)等族人。男东家披红布提粽子;女东家穿红裙,提灯笼;一路鞭炮下山。办下山宴,宴请风水先生、造坟师傅及亲朋好友。来年清明,看清明时,请亲朋好友共同踏青,土埋哀哭,坟墓不哀哭。现在实行火化及公墓,许多习俗也在逐渐改变,不过人们对风水的信仰还是在公墓中来回抉择,请风水师到处找真龙宝地。  
十一、蕉城区饮食习俗  
1、继光饼:在福州、宁德地区百各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的一种。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但食用起来却满口喷香、回味无穷。  
2、宁德珠蚶:宁德珠蚶,壳薄肉厚、鲜嫩味美,营养丰富,为酒宴佳品。当中二都珠蚶起到壳薄、肉嫩、肥满、血多、色红、颗粒大小适中、滋味极为鲜美的海鲜品种,大量出口港、澳、台等东南亚地区。  
3、芋头包:将蒸熟的芋头与薯粉相混搅成团,用“蕃薯切”切成圆条状,放入滚烫的锅中,边切边煮,拌以牡蛎、芹菜等佐料,即成色味狡特的美食——芋蛋面。古田俗称“喜乐面”。将蒸熟的芋头去皮并拍成泥,和以薯粉揉成一团作皮,再以鲜肉、葱花、酱油、盐、味精等制作成馅,捏成面包型,放蒸笼熟即成芋头包。蒸熟悉的芋头包娇嫩有弹性。  
4、宁德炒粉丝:粉丝一团(按食量可增加),用凉水浸泡半小时左右,不介绍用热水,这样炒出来的粉丝不精抖,呵呵!肉切成丝放入小碗中,倒入酱油和一些黄酒,腌制5分钟左右,入味。锅烧热,倒入菜油,等七成热的时候,炒肉丝,加入开始切好的青椒,倒入适量香油,见炒得差不多熟的时候,放入粉丝共同炒,记得加一点水,不然太干。炒到粉丝比较硬的时候,差不多就能够出锅了,再撒上点熟芝麻。  
5、三沙粿仔:三沙粿仔,福建宁德小吃。以其起到集山珍海味于一丸之中的特点而深受人们的爱慕。  
十二、蕉城区著名景点  
(一)支提山  
导游座落于宁德市西北50公里处,离福州127公里,它是霍童山的主要部分。“支提”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聚集福德”。佛教经典《华严经》记载:“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常住说法”,还说“不到支提枉为僧”。山上共有四个游览区,区别是支提胜场(支提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和那罗延窟。推荐支提寺是公元971年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寺内存有明永乐、万历御赐“千圣天冠”铁佛、“鎏金大毗卢”铜佛,五爪金龙紫衣以及“北藏经”等稀世之宝。明代以来,此地被誉为“仙巢佛窟”。1983年四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座落于支提山下的洪口乡莒洲村在古代被称为“瀛洲”。这里有一条长20公里的溪一直流到霍童镇。这条溪共有九曲三十濑,沿岸有勒马回朝、金钟覆地、半卷珠帘、新妇下轿、龙珠浮动、鱼溪圣井、双虹饮洞和黄蜂出洞等景观。乘船在溪中行,会经过多处急湍奔流的地方,十分危险,因而称为“瀛洲击水”。霍童山原名霍山,据传西周时期,有一位霍桐真人曾在此-。唐天宝六年(747年),敕封为“霍童洞天”。山上有大小童峰、霍要洞、摘星台等景点。那罗寺座落于虎贝乡,始建于唐代,寺为木架两层结构,上无片瓦。附近有罗汉洞、古佛塔、狐猿叫月、五鸟攀枝、九龙盘、开法台、观音织布、珍珠帘等景点,组成了“那罗延窟”景区。  
(二)宁德东湖水利风景区  
宁德东湖水利风景区东起金马海堤-金蛇头码头,西接福宁北路,南达塔山路-南湖滨路,北至闽东中路-北湖滨路。总面积4.48平方公里,当中水域面积2.91平方公里,包括环东湖南、北岸公园和大门山、乌龟山、金蛇山等“一湖两岸三山”景观。风景区湿地面积较广,是水鸟觅食与栖息的理想地方。二十五孔水闸和金马海堤,是宁德中心城区防洪防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护中心城区的生命线。  
据悉,跟随东湖的开发建设,宁德东湖水利风景区将逐一建成集科普教育、湿地观光、素质教育、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等为一体的多功效水利风景区。  
(三)上金贝“中华畲家寨”  
福建上金贝“中华畲家寨”景区座落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距宁德市中心6公里,海拔325米,风景秀美,是福建省社会主义新乡村及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生态村、福建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国家AAA景区。这个村寨,是个纯正的畲族行政村,畲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悠久。内有明建文帝陵,千年古寺金贝寺,金贝十奇等。  
交通  
自驾路线:宁德市区沿104国道行驶约5公里抵达上金贝景区。  
公交路线:宁德市区可乘坐漳湾线、六度线至南阳实业集团公交站下车,换乘19路公交车至上金贝公交站,抵达上金贝景区。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位置  
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42号  
(四)霍童古镇  
霍童古镇历拥有千年历史,古镇原名霍山,因西周霍桐真人-于此,故得名。霍童镇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小镇边上的霍童溪终日流水涓涓,镇上至今保留着糖罐小卖部、木雕等传统的明清木板房店铺,古老宅院散发着古朴的气质,人们的生活安定祥和。  
民俗霍童线狮、霍童铁枝、“二月二”灯会区别被列为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霍童线狮被福建省推为十条民间艺术游线路的民间戏曲艺术游节目。  
霍童镇内起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支提山森林公园。同时,霍童古镇还被列入省旅游局发布评定的省第三批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名单,荣获中国名镇网“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旅游名镇”、“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驴友好评名镇”  
(五)三都澳斗姆风景区  
斗姆岛有吉祥岛、幸福岛之称,岛民幸福生活,岛上的海蚀景观惟妙惟肖,海景丰富,令人流连忘返。海蚀景观有中国沿海最大的中空象形螺壳岩,有变化神奇的迷宫洞,有金元宝、状元帽、寿桃等体现人生五福全景的石景,还有仙趾石、母子石、斗姆石城、黄鱼朝天、金龟上岸、风动石、脚动石、斗姆显灵石画、巨鲸石等独特海蚀景观,鬼斧神工,一步一景,一石一景,差不多每块石头都有一个漂亮的传说,充满了灵性,令人流连忘返。自成景观的“宝螺号”海鲜垂钓休闲中心集观光、垂钓、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环境独特,坐在微微荡漾的渔排上,能够把酒临风、品尝海鲜,能够垂钓、赏鱼、购物,别有一番风味。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东南部,距城30公里  
类型:洞穴地质地貌湖泊岛屿/半岛  
(六)洋中古镇  
洋中古镇座落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部,省道宁古线贯通境内,镇区所在地海拔340米,气候温柔,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城镇,素有“蕉城好西乡”的美誉。  
洋中古镇汇合了洋中溪、东山溪、陈洋溪等三条溪,镇区环布鹫峰山脉的东南佘脉,山峰形态各异,构成了诸如”盘龙青狮“、”白象饮水“、”-蹲距“等景观。古镇人文积淀丰厚。人才辈出,是福建第一位丞相周导,国子先生周斌,忠节大人陈纪的故里。清代的陈翼谋曾盛赞洋中”地灵人杰境弥清,甲弟蝉联喜气迎“,洋中也被誉为”文献之里“。2016年三月洋中古镇景区成为我区第四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七)支提华严寺  
宁德霍童支提山座落于宁德市区西北部40多公里处。据佛教《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现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俱常住说法。”“支提”系佛教术语,“谓诸一切功德聚在当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尊敬”(《大日经疏》)。所以,支提山被佛教徒视为天冠菩萨讲经说法之道场,且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  
支提山,海拔700多米。方圆百里,群峰拔地,层峦叠嶂,溪涧纵流。华严寺所在之处,四周群峰环拱,状似千叶莲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伟秀的景象。众多的山川林窟,多以佛教名词称之,诸如普贤峰、维摩峰、菩萨峰、天冠林、帝释峰、钵盂峰、袈裟岩、香炉峰、舍利窟、甘露泉等,且山中寺院林立,有小支提寺、仙峰寺、仙岩寺、甘露寺、那罗延窟寺等,不愧“闽东东岳”和“佛巢仙窟”之誉。华藏寺作为支提山佛教中心而置身当中,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华严寺,也称华藏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缘于唐代高丽僧人释元表在此讲颂《华严经》。宋代,朝廷先后敕赐“华严禅寺”与“雍熙禅寺”之名;明代也敕赐过“华藏禅寺”与“万寿禅寺”之名。华严寺屡经兴废沧桑,历代诸高僧为古刹的重光鞠躬尽瘁。据寺志记载多达二三十人,如唐代的元表、本净,宋代的元白、了悟、辩隆,元代的平楚、澄鉴,明代的无碍、大迁、天恩、樵云,清代的远门、亘信、无得等。现寺之东边尚存一塔碑,文曰“明敕中兴赐紫大迁国师塔”。大迁法师,讳圆慧,俗姓杨,燕都(今北京)人,为明左护卫杨邦卿之子,19岁出家,万历元年因明皇太后梦礼天冠菩萨而召其入山中重兴支提,历时9年,后圆寂,众人建塔纪念。支提寺山门为明代所建,“天下第一山”之额系明永乐帝敕赐,而今殿前的“华藏寺”之匾额,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在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佛像颇具特色,当中是释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结跏趺坐,构成庄严之像;右边为手持青莲、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像;左边为手提如意宝、乘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像。殿的正中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像。这尊佛像为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宫廷以铜渗金铸造的珍品,重约千斤,为双层空心圆体。该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头戴金冠,手成毗卢印,面容祥和,熠熠生辉。  
寺内现存明代铁铸天冠菩萨像(俗称千圣天冠菩萨),系明永乐年间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赐,原总数1000尊,现尚存947尊。每尊重20公斤,高33厘米左右。其形或合掌,或结跏趺坐,或结三昧印,呈听、说法相,表情各异,形态生动逼真,个个栩栩如生,为寺内珍贵之文物。  
寺中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明版佛教经书《永乐北藏》,共678函,6780册,为明神宗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所颁赐,堪称镇山之宝。这部佛教经典现为国内之稀本。同时,该寺还收藏明万历年间御赐京缎的金绣五爪盘龙紫衣一袭。原配的金钩玉环遗失已久。而紫衣幸存至今,其工艺精湛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华严寺成为闽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九月,叶飞同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支提寺宣告成立,开始了艰苦的革命历程。在支提山说法台下的天峰亭是当时工农红军的后方医院,辟支崖畔的袈裟岩是红军18勇士的殉难处。1984年七月一日,宁德地委在华藏寺树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纪念碑》以纪念之。  
今日的闽东千年古刹支提华藏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明丽阳光中。僧众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宗教信仰政策,发扬佛教“农禅并重,修持精进”的优良传统,并全面维修了寺院。寺内的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楼都修葺一新,而且还新建念佛堂、放生池等,使这座深山古刹“云开震旦诸山秀,日照琳宫万瓦晴”。  
(八)宁德洋中水利风景区  
洋中水利风景区以水库、山潭、河流为依托,结合附近周围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构成的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核心项目占地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东至三溪电站水库,西至林坂村溪尾水库,北至陈洞村龙潭瀑布,南至东南溪。景区内交通条件便捷、自然生态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水力资源丰富。  
景区内水系蜿蜒迂回,常年绿水如绸、波光粼粼,时而穿梭于天然石滩之间;时而汇聚成宽广的水面,水体景观丰富多变。另有天然落差达百余米龙潭瀑布,沿峭壁飞泻而下,峡谷幽深,水深凝动。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秀。景区内天山、棋盘顶、展旗峰等山峰屹立四周,环顾水面,山体起伏变化无穷,青山与绿水相融,河湖山水组合巧妙,风光旖旎,为景区的核心。  
同时,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极高,林下植被多样,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现存有国家一、二级爱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水松、栲、柳杉等,国家珍稀爱护动物穿山甲、眼镜蛇、大灵猫等。附近茶园面积8000多亩,是荣获国优产品的“天山绿茶”的主产地;草场近三万亩,是建设畜牧业基地的优良地方。  
洋中水利风景区划分为治理服务区、梦里水乡休闲区、古村落文化展示区、水生态涵养爱护区、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滨水休闲带等六大块,整合开发龙潭瀑布、林坂水库、三溪水利自然景观,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环境,构成集历史文化展示、特色农业观光体验、滨水休闲游憩、水利科普教育、水上娱乐、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  
景区按照科学合理开发,现已建成“梦里水乡”休闲园、北洋现代农业观光园、好西乡广场、小长潭、影视基地等。在“梦里水乡”休闲园,河水清澈见底,江畔风景秀媚,花红绿柳,沿河修建的竹制凉亭、走廊、0、延岸的凉亭、吊桥、石凳、庭院等都别具特色。踏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小路,悠悠前行,竹建筑一字排开,翠竹深深,娴静清爽。凉亭与天山茶楼掩映在竹林深处,酌一壶清茶,品人生百态,置身当中,茶香与竹香缠绕当中,似述说着博大精深的“天山绿茶文化”。还能够到“梦里水乡”美食长廊品尝洋中猪蹄冻、光饼、拌粉、生姜、黄粿,回味无穷。  
(九)梅鹤古建筑群  
梅鹤古建筑群座落于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梅鹤村,年代为宋至民国。  
简介:包括三座桥(九跳桥、沉字桥、柳墘桥),一个门(石阙门),三处宫庙(车山宫、东岳宫、林公宫),一处明代民居(十年厅),五处清代民居(方厝里、林居琫厝、林居清厝、林杜行厝、林赞帮厝),一处民国建筑(后为知青点)等14处建筑。九跳桥始建于宋,为三孔伸臂石梁桥,全长25米,宽2.4米。沉字桥又称花桥,始建于宋崇宁五年(1106),清乾隆四十年(1775)及民国二十五年(1936)等数度重修,三孔石拱木廊桥,全长36米,廊屋面阔十一间,当心间做歇山顶桥亭。柳墘桥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为双跨石梁柱桥,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石阙门建于明代,占地面积20.5平方米,是用块石相向垒砌的门墙,顶覆石墙帽,前方底部做须弥座,两墙之间为石铺地面,前方五步石阶,门前地面铺设拜石。车山宫建于清代,祀猎神车山公,面阔单间,搁檩式悬山顶,宫内外八字罗列四块石头,象征四牙,神案处有一块红色木板,象征舌头,寓意四牙镇外姓。东岳宫由门楼、敞廊、偏房以及三座并排的大殿组成,左侧两座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右侧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各殿均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悬山顶。林公宫始建于宋,原为娘奶宫,清咸丰七年(1857)重建后,改奉林公忠平侯王,单进合院式,主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十年厅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单进合院式民居,主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明间减中柱,悬山顶。方厝里、林居琫厝、林居清厝、林杜行厝、林赞帮厝等清代民居,均为单进合院式民居,-高大的夯土或匡斗青砖墙,主厅面阔三间,上下两层,穿斗式木构架,大门、前廊、前披屋等处各种垂花柱、额枋雕刻精美。民国建筑,即随后的知青点,为带门楼的合院式民居,外门楼及主院落大门均做石质拱门,主院落为传统做法。  
爱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梅鹤古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十)桃花溪革命旧址  
桃花溪革命旧址座落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桃坑村桃花溪自然村,年代为1934-1937年。  
简介: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叶飞旧居、阮英平旧居、范式人旧居、陈挺旧居、红军被服厂旧址及战壕旧址。桃花溪(桃坑)位于霍童、虎贝、洋中三镇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好,不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也是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的集结整编地和起始地,成为闽东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1934年九月底,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十三团及闽东红军独立营在宁德桃花溪的支提寺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独立师师部设于桃花溪陈氏祖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成立揭开了闽东革命新的一页,从此党在闽东有了一支统一指挥、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闽东红军在桃花溪一带广阔的山林中建立了修-厂、被服厂以及红军医院、仓库、战壕等,桃花溪、梅坑一带成为闽东革命的活动中心。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闽东革命领导人长期在此居住、办公,领导闽东人民开展了长期而坚决的革命斗争。  
爱护范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向东延伸3米至路基断坎,向南延伸0.5米至南侧民居,向西延伸7米至断坎,向北延伸至红军会场北围墙。叶飞旧居及阮英平旧居:东至门前小路,南至阮英平旧居南侧菜园,西至水泥路东侧路基,北至路基断坎。范式人旧居:东至大门前小路,向南延伸1米,向西延伸7米至菜园,向北至建筑滴水线。陈挺旧居:向东延伸2米,向南延伸2.5米,向西延伸至西侧民居,向北延伸2米至水泥路。红军被服厂旧址:东至门前断坎,向南、西各延伸0.5米至菜园,向北延伸2米至民居。红军战壕遗址:战壕两端向外延伸3~10米,面积472平方米。  
2018年,桃花溪革命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十一)霍童支提山  
霍童支提山座落于宁德市城西北50公里处,是霍童山的主要部分,省级风景名胜区。支提,梵语“聚集福德”。支提山历史悠久,早在唐天宝六年(747年)朝廷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时霍童山受到封表,自此后史籍中把霍童山列为中国名胜三十六洞天之一。明《闽都记》有:“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之记载。  
霍童支提山共分4个游览区,即:支提胜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和那罗延窟。支提寺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历代重修,历朝帝王敕赐寺名,5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现存有御赐文物如“千圣天冠”铁佛、“鎏金大毗卢”铜佛以及佛教经书等。1983年四月九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海拔800多米,周围耸立99峰,全山有700多个景点,被列为“支提胜场”一组景区。  
支提胜场游览区是以支堤寺为中心的岩、洞、泉等观赏游览区。支提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吴越王钱淑所建,历代帝王曾四次敕赐寺名,五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现存有御赐珍宝、“千圣天冠”铁佛、“流金大毗卢”铜佛以及佛教经书等。寺至今千余年,历经兴衰,仍为中国一大禅林,闻名海内外。1983年四月九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观。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耸立着99峰,最高峰华顶峰海拔1299.9米,全山有景点700多个,著名的有九十九峰十六岩,七洞四林五大泉,三井四湖又四池,五石四台九龙潭。是闽东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  
景点位置  
福建省宁德市城西北  
(十二)迷宫洞  
迷宫洞,因为海进期海水侵蚀,使岩石周围出现水土流失而构成的洞穴。长约300多米,上方有一个入口,下方主要有三个出口。光线从石缝中透入,给黑暗的迷宫开了相当多“天窗”。洞内蜿蜒曲折,怪石嶙峋,忽宽忽窄,有的地方宽阔可容百人,有的地方狭窄仅容侧身而过。石涧陡崖非栈道不通,危壁贴身非护栏不过。迷宫洞共分九层,区别名为仙居古屋、第一出口迷藏道、金侣雀桥、陡壁悬梯、冲天碧榕、潺潺洞泉、海底鱼池、迷宫出口、石窟休闲等。  
冬季进洞钻出一身暖汗,夏季进洞却又凉爽舒爽。当你在洞内探险,历经种种惊讶险境之后,走出洞口,看到明丽海景,蓦地会有大声呼喊的愿望。迷宫洞是斗姥风景区最有吸引力的景点之一,游客游览之后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还是海螺姑娘与玳瑁幽会并成家的地方。他们在迷宫洞演绎了一场千古爱情神话。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不远处就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情侣亭,玳瑁和海螺姑娘曾在此赏月观海,卿卿我我。从情侣亭往下可与第三出口相连,并通过海滨栈道直抵螺壳岩。  
二十世纪30年代,由叶飞等著名革命家领导下的闽东红军,在三都澳开拓了闽东海上交通线。迷宫洞作为当中一个秘密据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效果,相当多军需物品都是藏于洞中,受敌人追捕的同志也是安置在这里而后转移。所以,迷宫洞还有红军洞之称。  
(十三)第一旗山  
第一旗山峰顶上立碑,上面刻着“宁德第一旗”。第一旗峰,海拔1497米。第一旗山脉,系展旗峰山脉,清代版《宁德县志》上记载,展旗峰自屏南,历天湖、钟洋明显高峰,其形如旗。  
第一高峰“旗山”好风光位于山区的虎贝乡,海拔高,境内山峦起伏,从而构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与风景。第一旗山,因其形如风中之旗而得名。它座落于虎贝乡境内文峰、梅鹤村附近。尽管是盛夏时节,但这里的温度并不高,到达半山腰,只见梦幻般缥缈的浓雾笼罩了整个山峦,眼前是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的云海,抬头看山峰岩石,恰似蓬莱仙境,有如仙女在此亭亭玉立。回头远眺山下,云山雾海,云卷云舒,雾聚雾散,云海迷离。一路朝着山脊攀登,山间的野花大多谢了,但是有一种白色的花蕊在树上盈盈地挂着,点缀在绿洲间,有异样的漂亮。杜鹃花树星星点点散落草丛之中,还有一些野生的草药。而方圆数里的范围,到处长满了青青的绿草,从而使这里成为一个天然的牧场,当地农民放养的牛、羊成群在山上,显得悠闲自在。旗山”顶峰是一块开阔地,站在这里,放眼四望,远处层峦叠蟑,千峰竟秀,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漂亮壮观的图景,整个“旗山”就象是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大山水盆景,叫人新奇振奋,使人有下视天地小,天地尽在手中之感。  
(十四)三都澳  
三都澳风景名胜区座落于福建省宁德市境内,是一个出海口仅仅有2.6公里,内部海域面积达714平方公里的奇特海湾。三都澳沿岸有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和罗源县,东边由东冲半岛,南边由城澳半岛拱卫,西边是正在崛起的闽东中心城市宁德,北边有太姥山余脉,素有“五邑咽喉”之称。  
三都澳风光旖旎,岛屿错落,山奇石异,神话故事传奇多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三都澳海景壮丽,斗姆岛、青山岛、三都岛、七星白礁古猿人、鸡公山、笔架山等风光、遗址、传奇等都久富盛名。当中,斗姆岛斗姥景区是三都澳旅游区已开发的最具吸引力的一颗海上明珠。岛上螺壳岩、金鼠跳崖、犀牛望月、金元宝、斗姥迷宫洞等景点,游客赞不绝口。  
傍晚的三都澳异常迷人。沼潮蟹小心翼翼地从藏身了一天的泥洞里钻了出来,很快,你难以计算它们的数目,而滩涂上,四五只捕蚝鸟正从容地享受着生蚝大餐。它们拥有华丽而高贵的羽毛。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海浪不厌其烦地敲打着岩石,海面上,传来“突突”的引擎声,那是供给淡水的小舢板,来为这座壮观的海上城镇的市民补充生活用水。太阳渐渐地消逝在山头后面,金色的海浪转眼间变为优雅的浅蓝,渔排上的木屋开始漫溢出温暖的鹅黄色灯光,海面上,还是有马达的声响,那是晚归的渔民,船头的渔灯在长时间曝光的胶片上拖出了优雅的线条。  
(十五)文峰古建筑群  
文峰古建筑群座落于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文峰村,年代为清至民国。  
简介:由陈惧斋祠、黄礼鉁故居、环水宫、闽东红军石堂集训指挥部旧址组成。陈惧斋祠于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清代建筑风格,祠主祀理学名家陈普,占地面积292.6平方米,单进合院式,门额书“陈惧斋先生祠”,厅堂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黄礼鉁故居建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为一代戍台名将黄礼鉁居住地,故居由门亭、天井、正座、前后廊庑及偏座组成,占地面积335.2平方米,正座面阔3间,前廊带卷栅轩顶,穿斗式木构架。环水宫为古石堂三十六村一起奉祀奶娘陈靖姑的地方,创自宋元,于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并起戏台,由门厅、戏台,大殿组成,占地面积约380.5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正中顶部做八角藻井,悬山顶。闽东红军石堂集训指挥部旧址为清晚期民居建筑,由大门、前埕、正门、门厅、前天井及两侧厢房、正厅、后天井、倒座、左右护厝及后院组成,占地面积858.2平方米;1937年冬至1938年一月,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目前在石堂集训,指挥部设于此。  
爱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文峰古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