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东平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11-05 10:5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位置概述  
东平县,从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东与肥城市毗连,南与汶上县、梁山县交界,西部隔黄河与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台前县相望,北与平阴县搭界。介于北纬35°46′24″—36°10′20″,东经116°02′52″—116°39′44″之间,总面积1330.44平方千米,折合2010661.2亩。。下辖3个街道、9个镇、2个乡。东平县历史长久,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互相融合,“运河之心”戴村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东平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全县共有自然、人文景观400余处,其中国度级景区、景点5处。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国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也是“八百里水泊”的独一遗存水域。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东平县共有公共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3馆均为国度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效劳中心716个。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维护单位13处,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处。2021年,东平县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文物古迹  
东平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范围宽广、内容丰厚、保管完好、影响较大,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大县”。东平县不能够动文物共注销文物点487处(石窟寺石刻202处、古建筑92处、古墓葬73处、古遗址86处、近现代34处),被列入各级文物维护单位的达8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京杭运河东平段)、国度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4处(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顶山摩崖刻经、棘梁山摩崖造像、戴村坝)、省级13处、市级25处、县级40处。野外文物中以石刻影响最大,造像自东魏武定年间开端,直至清代。有造像20余处,大小千余尊。东平县是反动老区,境内遗存有许多反动遗址、遗址、反动留念设备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11件、三级60件、待定级宝贵文物200余件。
  
四、东原文化  
大运河东平段,沿线闸坝、渡口及周边文化遗址89处,其中,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4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别是东平湖、戴村坝、古州城,关于研讨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1、东平湖是宋梁山泊的独一遗存水域。元末明初建有安山闸、戴庙闸,蓄水济运,是大运河的水柜,起着调理运河水量的作用,终年积水面积209平方公里,蕴涵着丰厚的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湖三面环山,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化遗址众多,有宋江聚义山寨、宋江碑、晁盖墓、阮氏三雄故里、黄泥岗、聚义岛、七星亭等,印证着水浒历史故事。现往常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柜之一,南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经过十三级提水,抵达东平湖,由此向北输水,完成自流。  
2、戴村坝是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是拦蓄大汶河水,使趋南旺,三分南注,七分北流,以济运道,其功用同等于人的“心脏”,故把戴村坝誉为“运河之心”。由于戴村坝的作用,保证了明清两代漕运畅通,对中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社会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毛主席曾赞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3、州城是运河畔的千年古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是北宋、金代郓州和东平府的治所,是山东境内两大政治、贸易中心之一,元、明、清运河畔的货物集散地,文化繁荣,历史上曾建制府、路、州。有安山闸、戴庙闸等闸坝和码头多处,存有宋代以来的衙署、父子状元府、元报恩禅寺、明清真寺等许多古迹和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4、其它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最具特性的摩崖、石窟23处,造像2200余尊。洪顶山摩崖刻经,刻字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存经文、题记近千字,其中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近10米,仅“佛”字,高达4.6米,是目前我国境内同时期最大的刻字,被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誉为“北朝佛教刻经的大字鼻祖”。还有古遗址、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方医院、被服厂、兵工厂等,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五、微山湖端鼓腔  
微山湖端鼓腔又称端公腔,是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东平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曲艺艺术。原生态“端鼓腔”的伴奏乐器是几面羊皮鼓,声音单调衬托不出氛围。“微山湖端鼓腔”演出剧目繁多、曲牌丰厚、旋律漂亮,唱起来转换调颇为自若,是研讨古代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材料。已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山湖端鼓腔(端公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它的渊源并无确切历史文献记载,但专家揣测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乡人傩”,是微山湖渔民在社会消费、生活中祷告祭奠、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歉收的礼仪风俗。在长期的传承与演化过程中,“端鼓腔”逐步构成了统一的曲牌调式、统一的舞蹈表现方式、统一的演唱内容,促使这一粗暴豪迈、独具水乡特征的汉族传统演唱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端鼓腔(端公腔)”演出剧目繁多、曲牌丰厚、旋律漂亮,唱起来转换调颇为自若,是研讨古代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材料。  
微山湖端鼓腔(端公腔)来源于唐朝,在微山湖渔民中盛行着不同的传说:其中一个是,李世民在登基之前和辽国的盖世文打了一仗,李世民为了打胜仗便许下三愿,第一愿派唐僧去西天取经;第二愿派没落商人刘全向阎王进瓜(很贵重的物品);第三愿敬天神、地神。许下这三道愿以后,打败了盖世文,获得了成功,回到西京长安,坐上了金銮殿。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就把本人许下的愿忘了,三年过去了,专司查愿的神灵发现唐王李世民不讲诚信,但李世民又是真龙天子下凡,奈何不了他,于是就经过李世民最溺爱的西宫皇娘等施予惩罚。李世民一看失信缺德要受惩罚,日子不得安宁,决议搭棚唱戏还愿祭奠神灵。唐王李世民把本身发作的故事编入唱词,由那时民间艺人杨龙加以整理创作,经后代开展,曲目不时丰厚,是为“端公腔”。该剧有三百多个曲目,词曲连续唱三天三夜都不反复。  
第二种是:唐王李世民为了给西宫李娘娘治病,许下三桩愿,其中第三桩愿是“敬天敬地”,李娘娘康复后,李世民在金銮宝殿张灯结彩、搭棚许愿四天四夜,并杀猪宰羊请“神人”唱戏。听说,这些“神人”就是从微山一带请过去的,所唱声调经过演化就构成了现今的端鼓腔。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是唐王李世民死后,后人为了给他超度亡魂,搭高棚、设香案、摆大供、祭坛之后唱的就是这种“端鼓腔”的声调,当时为他超度亡魂的“端公”就是杨龙、化凤、沈四海、胡清、胡岚五位祖师。  
相关风俗  
“端鼓腔(端公腔)”大多是在逢会设坛时演唱。一年之中简直每月都有会,农历正月有灯会,二月土地会,三月圣母娘娘会,四月泰山大会,五月安定会,六月雷祖、马王会,八月祷告安全会,九月大王会,十二月封湖冬会、造船会等。  
演出程序  
“端鼓腔(端公腔)”分四节,每节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其程序是开坛图2微山湖端鼓腔、展鼓、拜坛、请神。“端鼓腔”的演唱是一种庄严庄严、忠诚祷告式的,扮演时有说有唱、有坐有舞,一唱众帮,一领众合,一人说众人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奇巧多样,曲调漂亮、热烈,舞步轻盈别致、步伐奇特,有“二龙出水”、“穿花”、“圆场”、“走灯”、“走八字”等,所演唱的内容要依据设坛的目的而定。  
唱词内容  
“端鼓腔(端公腔)”的唱词内容非常丰厚,可用古老的、也可用创新的方式歌唱喜庆、歉收的场景。现代的演出,无论哪场演出首先要唱的是“十谢”,一谢0万万岁;二谢中华民族繁荣富贵;三谢北方太子座龙床;四谢钱、心弟子来烧香;五谢行善并五岳;六谢六甲六丁神;七谢泰山御奶奶(皇上的女儿);八谢南海观世音;九谢九条先师女(羊皮鼓祖先)十谢满案众神灵。微山湖的莲花、芡实、鲤鱼、湖草、渔船等都编成了唱词,如“莲花开花一条腿,芡实开花噘着嘴”、“鲤鱼鲘子连母生”、“白米虾浪里逃,竹节(虾)草虾顺草梢”等等。  
唱腔特性  
“端鼓腔(端公腔)”的中央作风较浓,其唱腔特性非常突出。唱腔构造以板腔重复体为根底,五声音阶的“宫”、“徵”变换的调式构造,词格多是十言或七言的诗赞体,曲牌丰厚,演出剧目众多,整个演出包含了汉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绘画等艺术方式,是一种共同的综合性艺术。依据戏里不同人物特性分为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在唱腔的情感上分为喜、怒、恐、思、忧、悲、哀等不同的心情。  
伴奏方式  
原生态“端鼓腔(端公腔)”的伴奏乐器是几面羊皮鼓,声音单调衬托不出氛围。新中国成立后,健全了乐队,增加了扬琴、笙、二胡、笛子、琵琶、三弦、中阮等乐器,特别是以高胡作主弦,用3至7定弦,声音响亮、洪亮,颇具水乡风味。“端鼓腔”独一的伴奏乐器是几面状如团扇的单面羊皮鼓,鼓柄约10厘米长,末端有直径约10厘米的铁圈,圈上套着9个小铁环,叫“九连环”或“三环九扣”。伴奏时左手把鼓端在手中,右手用竹制的鼓签敲击鼓面,随着不同的鼓点晃动下端的铁环子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端鼓腔(端公腔)”演出剧目众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篇幅较小的段子,如:《小秃闹房》;二是民俗性较强的中篇故事,如:《刘文龙赶考》、《张郎休妻》等;三是传奇性较强的神话故事,如:10部神书《魏征梦斩小白龙》、《五鬼昼夜闹皇宫》、《唐王宫中许愿》、《袁天罡长安卖卦》、《老魏征拒诏入监》、《魏九官九岁见唐王》、《替父职九郎请神》、《闯龙宫借马得鞍》、《魏九官巧得神鞭》、《唐玄奘西天取经》。  
传承价值  
“端鼓腔”凝聚了微山湖区人民的才干和聪慧,贯串着微山湖区的历史进程,保存着濒临失传的湖区汉族民间艺术及民间习俗,有着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共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  
“端鼓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说唱为主,同时夹杂着汉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武术、杂技、绘画、剪纸等表现方式,整个扮演活动弥漫着浓郁的远古气息,有着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它承载着湖区许多严重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保存着濒临失传的湖区民间艺术及民间习俗,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见证;同时,微山湖区文化是运河文化的一局部,对研讨湖区开展变化和发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端鼓戏”不只可以文娱,更能教育人。经过端公腔故事使人们再也不义气用事、感情用事了,但待人却愈加厚道了,民风变得也愈加憨厚、文化。  
维护措施  
2006年12月30日,微山湖端鼓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6-9,批准文号:鲁政发(2006)第149号,项目称号:端公腔,项目类别:曲艺,申报单位:山东省微山县、东平县。该剧由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杨家六代传承。正在向国度申遗中。为传承维护微山湖端公腔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山东省微山县端公腔庄户剧团日前在昭阳街道爱湖村成立。  
六、白佛山庙会  
白佛山庙会起于唐朝。自此,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左近的老百姓汇集白佛山之阳,烧香祈福,农具买卖。人群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好一派香火庙会现象。  
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东平县委、县政府把白佛山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全县旅游工作的重点,于1999年筹集100万元抢修了濒临倒坍的金代建筑三教寺,新修了上山伯油路、登山盘路、停车场,使白佛山的相貌为之一新。随着白佛山的综合开发,白佛山庙会更添加了绚丽的光荣,随着而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仅二月二(现庙会由一天定为四天)这一天,前来赶会的就有10万余人次,整个庙会摆满了中小农具、家具、日用品。真是商贾贸易云集、茶肆饭馆鳞次栉比,中央特产美不胜收,曲艺弹唱等无一不有,从而促进了中央经济开展和市场繁荣。  
七、贺房与乔迁  
新建房屋和购置住房后,乔迁之日,鸣放鞭炮、张贴对联,家人吃一顿较丰富的饭菜。有时是几个亲戚朋友,见到新房落成或搬入新居而主动上门“温锅”,表示恭喜。  
开张公司或商店开张停业时,举行开业典礼。发请柬,约请有关部门、业务单位和有关人员。布置会场,悬挂开业庆典的会标,摆放庆祝礼品,请乐队和礼仪小姐,衬托喜庆氛围。依照一定的典礼,业主引见状况,来宾致辞恭喜,知名人士剪裁。  
送行境内居民外出营生,寓居地外迂,工作单位变动等,有送行的风俗。较为盛大的是有关人员汇集一处,为行者举行送行典礼,饯行。席间说些鼓舞、恭喜、祝福或希冀之类的话,然后欢迎行者起程。普通的送行典礼为自家人或亲朋好友聚在一同,为行者饯行,席间共叙亲情或者友谊。送行者视行者辈份、年龄、职业、身体情况等咛嘱、祝福依依话别。  
八、腊山道教音乐  
山东腊山,有“小岱峰”之美称。腊山北麓有“祥龙观”,又称“三清观”。观内正殿为“老君堂”,西楼即“邱祖阁”。相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开创人邱处机曾在此修行,邱处机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停止交流,逐步构成了作风共同和曲谱繁多的道乐体系,传播至今,这就是作风共同的民间音乐——腊山道教音乐——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腊山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局部,腊山是道教胜地,其道乐有共同之处。腊山道教音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化而成,具有激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流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道教韵,特别是道教龙门派始祖丘处机曾长驻腊山布道,如今腊山祥龙观内仍保存着“丘祖阁”遗址。丘处机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停止普遍交流,他的弟子龙门派第十代掌管杨清荣(腊山祥龙观开创人,江苏镇江人氏1478——1548)善长笙管笛箫之乐器,组织历代道徒齐合芝、杜永奎等停止重复演练,逐步构成了作风共同和层次完备的道乐体系。  
腊山道教音乐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500多年的历史,先后阅历了10位龙门派住持的精心演练,传播至今。龙门派道乐第十九代传人,俗家弟子岳跃海,道号岳元庆,今已七十四岁高龄,为腊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开展做出了积极奉献。  
腊山道教音乐初时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他的弟子龙门派第十代住持杨清荣在腊山修建“祥龙观”。杨清荣擅长笙、管、笛、箫等乐器,开展了道教音乐,经过历代道徒重复演练、创作,逐步构成自为一体的腊山道教音乐。昌盛时道徒多达300余人,边舞边奏,像“达教”就是一种演奏、舞蹈相分离的扮演方式。第十六代传人祁合智、第十八代传人杜永奎、雪永琴等在原音乐的根底上不时创新,曾屡次参与山东省、地、县民间音乐会演。  
腊山道乐鼎盛时期,每逢庙会、山会期间,为赶会者演奏助兴。1949年后,开端在民间收徒传艺。1958年,道士杜永奎曾在“祥龙观”办起了“腊山音乐大学”,招收学员200余人,主要传授道教音乐演奏技艺、乐曲。  
腊山道教音乐主要是在道观传道诵经时演奏,用以衬托殿堂的神奇庄严氛围。有时道教音乐在外出做道场时演奏,后来婚丧嫁娶也请道教乐队,把道教音乐融入民间。  
相传腊山道教音乐的曲牌多达360余首,有些曲牌为道长即兴而作。例如道长杜永奎以东平湖风光为题材的《清河柳》,依据临清民间小调创作的《临清歌》,配合世人烧香还愿的《小拜门》,以灾民逃荒要饭,身穿柳絮套成的破袄的凄惨现象写出的《柳金絮》等近二十首。历史记载,腊山道乐昌盛时门内门外道徒计300多人,各种曲牌360多首,如今所传记载已不及二十首。  
经过发掘整理,腊山道教音乐现存曲牌有《临清歌》《小拜门》《打枣》《盘杠子》《柳金絮》《前奏曲》《清河柳》《二凡》《逗鹌鹑》《水锣音》《留青年》《登云路》《滚鼓令》《唐秀才》等。  
腊山道教音乐以吹奏乐器为主,有小管、大管、唢呐、笙、笛、箫等。小管有的用锡制造,又名锡管,大管用梧桐木雕琢而成,大管、小管均运用芦苇扎成的哨子。击打乐器有:云锣、云鼓、磐、小铜板、铛子。  
九、端鼓腔  
“鼓响一棒,斗发陈财五百年。坛前神位,惊天所贵。”这是东平湖渔民每年敬河神时必唱的一段唱词。这种源于唐朝贞观年间,传播在东平湖渔民当中的民间小调叫做“端鼓腔”。  
“端鼓腔”是传播于东平湖渔民消费生活中的一种杂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外形的单面羊皮鼓,扮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端鼓腔”的独一伴奏乐器就是羊皮鼓,每个唱段除了唱词和故事不一样之外,鼓点也是不时变化的。和背唱词相比,学习打鼓更难。不同的唱段鼓点不了,就是同一个唱段里,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唱词所配的节拍都是不一样的,连打鼓的时分让鼓面转几圈都是有考究的。看似简单的一面鼓,却单独承当了一切的演奏。  
2010年6月,东平县的“端鼓腔”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东平县结婚风俗  
1、议亲  
旧时,东平县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国后,公布施行《婚姻法》,男女对等,婚姻自主。青年男女到当婚当嫁的时分,便请媒人提亲。媒人能够主动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能够受人之托,成人之美。经媒人引见,登门相亲,访问理解,到达双方称心,男女才有姻缘,此为议亲。  
2、定亲  
男女两家同意结亲后,便举行定亲典礼。普通采用换手绢、照定婚像、女方到男方认家、会亲家等方式,正式肯定婚姻关系。  
3、娶亲  
选择婚期,俗称“看日子”,即男女双方共同商定结婚的日期。乡村婚嫁大多选择腊月的双日,城镇普通选择“五一”节和国庆节。然后搬嫁妆。按本地风俗,普通由女方在出嫁之日送嫁妆,也有的是在娶亲前一天,由男方找人用车到女方家里搬嫁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女方陪送的嫁妆仍沿用建国前的柜、橱、八仙桌、太师椅等。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演化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等。90年代至2003年,时兴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沙发、席梦思等家用电器和中、高档家俱。境内有迎亲风俗。在事前选好的良辰美景,新郎亲身到女家迎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迎亲行具普通是木轮车、花轿;自60年代运用地排车、马车、自行车、拖拉机、三轮车,2001年后,普遍用上了小轿车或面包车迎来新娘,随之举行婚礼。在事前准备好的婚礼场所,悬挂“结婚仪式”横幅,播放愉快的乐曲。由司仪掌管,请新郎新娘、主婚人、来宾、证婚人、引见人就位,按程序举行婚礼。婚礼完毕后,新郎新娘同入洞房。  
十一、东平县生育风俗  
催生  
产妇临产前,女方的母亲带着红糖、鸡蛋前去探望,谓之“催生”。  
报喜  
婴儿降生后,主人要到亲戚、朋友、邻里家中去报喜,让亲友感到放心和快乐。  
送粥米  
亲友邻里得到喜讯后,向产妇母子分别送鸡蛋、红糖、米、面、婴儿装、婴儿毯、童车、玩具等礼品,表示恭喜。  
吃喜面  
产妇生育第六天或第九天,主家摆设宴席招待亲友,通称“吃喜面”,并将煮熟染红的鸡蛋、挂面或喜糖回赠给亲友,以示谢意。  
住满月  
婴儿满月后,娘家派人把母子接去住一段时间。  
贺百日  
婴儿出生100天,父母给孩子穿百家衣、照百天像。  
庆周岁  
在小儿周岁这天,乡村时兴戴“虎头帽”、穿“猫头鞋”,有的照周岁像。并摆放各种意味物品来测卜孩子的志趣、出路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  
十二、东平县祝寿风俗  
祝寿,也叫“过华诞”,从60岁开端就为老人举行祝寿活动。  
花甲寿:人活了60年,就称为“花甲”,相当于过完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好周期,从此开端了本人的第二次生命周期,所以民间特别注重庆祝花甲寿诞,祝福老人安康短命。  
六六寿:是本县盛行的一种专为年满66岁的老人庆祝华诞的寿诞风俗。当父亲或母亲年满66岁时,出嫁的女儿要为老人买6斤6两猪肉。至今,当地仍盛行“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  
古稀寿:老人70岁华诞时举行的祝寿礼仪。由于杜甫《曲江》诗里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所以人们把70岁华诞称为“古稀寿”。  
庆八十:人活到80岁,便被人们誉为“老寿星”。80岁做华诞是大庆,届时子女亲友都来贺寿,送寿礼、挂寿匾,以示恭喜。  
十三、东平县丧葬风俗  
东平县乡村丧葬,普通分为搬铺、穿寿衣、治丧、报丧、吊唁、出殡、举行追悼会、安放骨灰盒等步骤。  
搬铺  
病人临危之时,则将其由卧房移至正庭中暂时铺设的板床上,亲人日夜守候,为其“送终”。  
穿寿衣  
在病人弥留之际,由家人为其净面、浴身、整容、穿“送老衣”。肯定咽气倒头后,举家致哀。  
治丧  
但凡丧事,普通由选定好的执事人掌管筹办。  
报丧  
人死后,执事人当即派人告知死者至亲,让他们准时赶来奔丧,瞻仰遗容。次日,向其他亲友送死讯,报丧期。  
辞灵、火化待至亲全都到齐,向遗体举行辞别典礼后,用灵车运送尸体火化。  
发丧  
在死后的第三天或第五天发丧。事前搭好灵棚,将骨灰盒置放在灵堂桌上,张贴会标、悬挂遗像、摆设供品。亲戚、朋友、邻里到灵前吊丧。并按一定的程序,举行追悼典礼,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哀思。  
安放骨灰盒在墓地停止。丧主先祭后土,告祖先,然后将骨灰盒缓缓放入挖好的墓穴内,填土掩埋。有的将骨灰盒寄放在殡仪馆或村办骨灰堂;还有的尸体火化后,不留骨灰。葬后,还要为死者做“三七”、“五七”、“百天”、“周年”等,举行祭奠典礼。  
十四、名人  
张庆黎,男,汉族,1951年1月生,1971年1月参与工作,1973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讨生学历。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十五、东平县饮食风俗  
1、东平糟鱼  
东平糟鱼为传统名吃之一,原产地在州城镇。据有关记载和传说,东平糟鱼的创制,始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至今已历三百余年。  
2、东平粥  
东平粥,山东中央名吃,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年的历史,能够说久负盛名。  
3、东平湖松花蛋  
以精选东平湖自然优质麻鸭蛋为原料,采用传统办法与现代无铅加工工艺精制而成,蛋青呈琥珀色,松花反映优质,蛋芯软、糯、绵、香,回味悠长,富含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亦远高于普通产品,食之还具调理肠胃之成效,且平安卫生,实为居家宴客及捐赠亲朋之首选佳品。  
4、东平湖莲子  
莲子是东平湖特产之一,久已著名于国内外市场。在老湖区北部,曾有大面积荷田。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芦苇丛中设奇兵,荷花阴中伏战船”的描写,能够想见历史上东平湖荷花之多。  
5、东平红烧乳鸽  
红烧乳鸽是东平近年来兴起的名吃,县城各宾馆、酒楼、饭店均有此菜。  
6、东平湖鲤鱼  
东平湖鲤鱼俗称红鱼,是山东名特水产品之一,以产于东平湖而得名。该鱼体扁而肥,背苍黑色,腹黄白色,尾鳍下叶呈叶红色,誉为“金翅金鳞”。其肉嫩鲜美,食而不腻,含蛋白质21%,营养极为丰厚,为鱼中之上品。  
7、东平湖大青虾  
东平湖大青虾,又名"沼虾",俗称河虾,属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甲壳动物,因大多生活在湖沼、池塘和河流中而得名;又因其体色青蓝并伴有棕绿色斑纹,形如竹节而个体大,故名大青虾。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水产品。  
8、接山西瓜  
接山乡西瓜汁多瓤细,味甜爽口,皮薄子少,瓜型中等偏小,宜于贮运,被人们誉为“山东第一瓜”,除供给省内市场,还远销江南各省。  
十六、东平县著名景点  
(一)泉灵农场  
东平县泉灵农场位于泰安市东平县梯门乡,背靠靈泉寺,面朝神鹭山,这里三面环山,平原与山坡紧紧相连,依山而建的泉灵农场依据地势开展独具特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农场占空中积1000余亩,樱桃种植面积约800亩,樱桃主要种类以红灯、萨米脱、早大果为主,种植果树有15000多棵,山羊、生猪养殖面积200余亩,山羊主要以波尔山羊为主,大小山羊饲养总数有500多头,是乡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景区类型:乡村旅游  
地址: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西沟流村  
(二)棘梁山景区  
棘梁山景区位于东平县戴庙镇司里山村,西靠黄河,东临八百里水泊遗存流域——东平湖,北临银山镇,南与水泊梁山毗连,国道220贯串全村,交通便利。棘梁山又名司里山曾是水浒英雄好汉晁盖、吴用、三阮等兄弟第一次聚义的依据地,山上水浒遗址众多,有探海石、火并王伦的大山峪、七星演武场、聚义厅、宋江楼、宋江马道、粮仓、义军棋杆窝、义军井、李奎哨岗等等。山顶上有历时1500多年的“中原北齐第一大佛”和“千佛崖”,被誉为“鲁西石刻博物馆”,国度第七大摩崖石刻照像群,还是中国北方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  
景区建立了棘梁山生态园,以满足众游客在棘梁山上吃、住、游、娱、采、摘的更大乐趣和需求。每年的农历4月18日—23日构成传统的棘梁山古会,游人众多,香火旺盛。棘梁山山下还种植名贵苗木花卉1000多亩供游人欣赏。  
景区称号:农业旅游示范点  
景区类型:山岳景观文物古迹  
地址:泰安市东平县戴庙镇司里山村  
(三)千年宋城景区  
千年宋城景区位于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驻地,旧址是始建于公元1000年的古代东平城,景区主要有宋城墙、城门,东平石刻博物馆、万里故居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鲁西南最大的明代建筑清真寺,宋代梁氏父子状元牌坊等一系列名胜古迹。  
景区类型:主题街区古城古镇城墙  
地址:泰安市东平县西南部  
(四)东平昆仑山  
昆山又名“困山”、“昆仑山”,传说周穆王狩猎至此,曾为寇所困,苦无水,马刨地得泉,故而山曰“困山”,泉曰“马跑泉”。隋末唐初,李密带领的瓦岗军曾在山上建有古老山寨。水浒英雄阮氏三兄弟和安定天国军都在此留有活动遗址。  
昆山景区是山东省“水浒之旅”旅游带和东平湖景色名胜区格局上的重要组成局部。昆仑山景区生态环境漂亮、自然风光共同,以“游生态山水昆仑山、读水浒文化传承、结千年古刹佛缘”主体定位,是一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品读水浒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效劳区。  
景区类型:乡村旅游  
地址: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南堂子村  
(五)东平戴庙闸  
东平戴庙闸位于东平县戴庙镇,年代为明。  
2013年10月10日,东平戴庙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六)东安全山闸  
东安全山闸位于东平县商老庄乡,年代为明。  
2013年10月10日,东安全山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七)前山西屯大队部  
前山西屯大队部位于东平县梯门镇,年代为1975年。  
2013年10月10日,前山西屯大队部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八)常庄民居  
常庄民居位于东平县接山镇,年代为明、清、中华民国。  
2013年10月10日,常庄民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九)银山石刻  
银山石刻位于东平县银山镇,年代为北朝、宋、清。  
2015年6月23日,银山石刻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蓆桥  
蓆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蓆桥村村南的汇河故道上,因传说宋真宗过桥时以草席铺垫而得名。  
清光绪年间的《东平州志》称蓆桥的始建于宋代。公元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经过此处,据传宋真宗经过此桥时以草席铺垫,蓆桥因而得名。金代大定年间、明嘉靖年间蓆桥曾获重修。1921年、1934年蓆桥曾两次被维修。20世纪50年代后,山东省交通厅又对蓆桥停止数次维修加固。  
蓆桥为石质联拱桥,总长约107米,其中主桥长21.7米,主桥东、西各有一段引桥,分别长25米和58米。桥高3.25米,桥面宽5.6米,以石板铺成。有三个孔,直径7米。  
蓆桥桥东有一处周、汉时期的遗址,此处曾出土陶豆、鬲足等遗物。  
1967年,泰东公路改道至原道路以北,不再经过古蓆桥,尔后蓆桥仅作当地村民通行之用。同时,当地政府在新的泰东公路上新建一座石拱桥,也称蓆桥。新建的蓆桥位于蓆桥村西北,长89米,横跨裁弯取直之后的汇河河道。  
2015年6月,蓆桥被发布为第五批山东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