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隶属于
山东省
青岛市,位于
青岛市区南部,中心位置座落于东经120°19′、北纬36°04′,总面积30.01平方千米。下辖11个街道。市南区是
青岛市的中心城区,是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驻地。青岛海滨风景区是国务院1982年发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区。市南区海滨所有在风景区范围内,是整个青岛海滨风景区的主干部分,旅游景点近50个。青岛市范围内的旅游园区、名优建筑、名人故居等80%在市南区。
二、市南区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市南区共有文化机构13处,当中文化馆1处,图书馆1处,文化站11处。现有新100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家。
三、柳腔
柳腔是
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慢慢由说唱变为演唱,尽管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可以全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柳腔起到自我独特的风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语言上,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起到浓烈的乡土风味。柳腔的流传区域是以即墨市为中心,延伸到今平度市及莱阳市、莱西市、海阳市、胶州市邻即墨一带和青岛市区。
音乐方面,柳腔 采纳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管乐有笙、唢呐、笛子等。管乐主要是用以吹奏过门、曲牌,起过度和制造气氛效果。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等,用于打击伴奏。乐谱和鼓点多借用于柳子和京剧的套数。柳腔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和吹打乐曲牌,大部分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来的。常用的曲牌有《四不象》《悲垛子》《花垛子》《句句双》《豆叶青》《朝天子》《登天梯》《愁中闷》《芙蓉花》《南锣》《大锯缸》等近50个。
唱腔方面,柳腔的唱腔构成经历了一个由无伴奏自由演唱到有伴奏定调演唱的发展过程。柳腔的前身“本肘鼓”的基本唱腔是“哦嗬唵”,它的起调和尾音是一唱众合,齐声帮唱,或以唢呐、手鼓代替和声。“哦嗬唵”是行腔中的垫音字,无有释义。柳腔的唱腔从音乐风格上,分有悲调亦称“悲宫”或“悲工”、花调、生调、反调及借鉴其他剧种的南锣、娃娃腔等,当中悲调和花调是基本唱腔,被称为“母曲”。从板式或节奏上分有大慢板、慢板、原板、尖板、散板、哭头、二六、流水、快板、垛板等。花调的末句尾音则吹奏唢呐曲牌“垛子”过渡,继承和发展了“哦嗬唵”的唱法。
表演方面,柳腔的表演亦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一转化到“手、眼、身、发、步”的基本1运用上,使唱、念、做、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柳腔受其他剧种影响,与当地民间武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一构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其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与其他剧种基本相同。生行分为大生、小生、老生、娃娃生等,均用本嗓演唱。旦行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尾音多用假嗓演唱。净行俗称花脸,文武戏兼唱。末行专演中老年角色,现在其特色已不显然,基本并入了生行。丑行多扮演反面、滑稽或憨呆的角色。
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爱慕。非常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起来余音袅袅、绕梁三匝。
柳腔的传统剧目有上百出,以“四京”“八记”为主。“四京”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记"是《罗衫记》《玉环记》《火龙记》《绣鞋记》《钥匙记》《金簪记》《风筝记》《丝兰记》。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剧目很多,如《七人贤》、《双拐》《马寡妇开店》《小姑贤》《打城隍》《拾麦子》等。他们还创作演出了《春暖花开》《两亲家》等一大批现代戏。
新中国成立以后,柳腔艺术全面提高和拓展,不但能演出传统剧目,还能演出现代剧目,并且还能演出武戏。其传播地域也接连不断扩大,不但在胶东半岛并且还到了河北、江苏、东北地区,为更广泛的观众所了解和爱好。
四、青岛樱花会
青岛樱花引进的历史已近百年,多栽植于中山公园,总数达2万余株。青岛樱花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每年4、五月间在中山公园举办,届时,公园樱花路两侧数千株樱花盛开,花团锦簇,灿若云霞,居民们扶老携幼,亲朋结伴,前来游春赏花。青岛市近郊的相当多县、市和省内各地区的群众,也都分乘火车、汽车专程来青岛赴此盛会。
青岛赏花会又"观樱会",主要以观樱花为主。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在中山公园举办。
20世纪30年代,中山公园的赏樱活动已久负盛名,"东海花海"被列为青岛市十景之一,著名作家臧克家曾写过"青岛樱花会"来抒发对青岛樱花会之情。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对观樱活动十分重视,接连不断增加与樱花同花期的其他花卉品种,在花会期间举行多种展览、杂技、艺术演出等娱乐活动,更加增添了赏花会的魅力。
现在每到春天,中山公园内单樱、双樱、山樱等10多个品种的樱花与桃花、牡丹、杜鹃等花卉竞相绽开,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来青赏花。每年迎接招待中外游客达100万人次之多,最高峰时日客流量可达20余万人次。
中山公园三面环山,南向大海,东傍太平山,南依植物园,植物园内近百种林木与公园的四时花木连为一体,树海茫茫、郁郁葱葱,是青岛市内植被景观最有特色的风景区。公园至今已有90余载。原址为会前村村址,有村民360余户,多以渔业为主。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威逼清政府租借青岛后,先后于1902年和1905年将该村所有土地收购,废村拆房,辟为植物实验场。建林木园地约百万平方米,果木园地约4万平方米,集中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170各种,23万株。当中最富特色的是从日本移植的2万株樱花,构成了此园特有的景色,并慢慢成为以树林、果园、花木为主的公园,后取名为“森林公园”。
与公园大门正对的是著名的樱花路,樱花路直通动物园,是中山公园的主干道。路两侧上万株樱花重重叠叠,构成了漂亮的樱花长廊。每年“五一”前后的20天里,这里有青岛一年一度的樱花盛会,青岛人差不多倾城而出,樱花路上人潮如涌,大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气势。
五、《大青岛》真丝织锦画
《大青岛》真丝织锦画由澳大利亚籍国际著名画家查尔斯?比利奇先生历时三个月精心创作完成的巨幅油画《大青岛》长4.2米、宽1.2米。比利奇先生是世界28个国家官方指定的奥运画家,他因成功塑造了历届奥运会城市形象而久负盛名。他为奥运城市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部分已被国际奥委会收藏。青岛是2008年1的帆船比赛城市。大型城市风景画《大青岛》向人们展示出奥运来到时的漂亮景象:蔚蓝色的海上,桅杆交织、白帆点点;碧海蓝天之下,古老的建筑群象漂亮的珠宝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上,高大的现代化建筑诉说着今日青岛的辉煌与发达。利奇先生原画为蓝本,按特定比例织造的真丝织锦画《大青岛》以100%天然桑丝为原料, 采纳数万种经纬组织,由上亿个织点织就。饱含了丝绸的柔和质感及原作的笔墨神韵,秉承中华五千年丝绸文化精髓,结合现代书画艺术,尽享现代科技成就。被当世誉为“让古今同构、让科艺同构”的神奇的“东方之花”
六、螳螂拳
螳螂拳,发源于陕西省淳化县,是一种摹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拳法,在
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
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机灵而又激烈的情形,编制了一些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并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接连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旺期,出现了一批螳螂拳高手。
螳螂拳在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慢慢构成了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有用性强的特色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当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为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
螳螂拳功力技法以螳螂手勾擒拿为核心,特点鲜亮,针对性强,有分指撑壁、分指铁牛耕地等徒手-与打拍沙包、抓提坛口等器械-两类,形式不拘一榕,内容丰富多彩,既可独自操作,又可以与人合作。
长期操练螳螂拳能够磨练意志、促进功力,是-身心的妙法良方,被执技者视为珍宝却又受人冷落。人们往往关注武术套路演练或技法应用,功力练习少有问津。然而,螳螂拳功力技法密切结合专顸技术,动作朴实无华、简洁明快、习练方便。
“练武不练功,终须一场空“。功力技法是螳螂拳技术体系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击打与抗击打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单一性-练习尚可,复合性练习堪佳,尤值提倡。器械功力技法练习若能带出身法,手眼身法步一炉同冶,效益倍增。
七、市南区饮食习俗
1、复盛猪蹄:复盛猪蹄外表红润,肉汁香浓,口感酥嫩,骨肉分离,起到色正,味美,不粘手,软而不散,香而不腻等特点。
2、原壳鲍鱼:这道菜用名贵鲍鱼为原料带壳熟制而成。制作此菜要先把鲍鱼肉扒制成熟,然后再装入原壳中,使之保持原状,再烧以芡汁即可。成品原壳原肉,原汁原味,味道鲜美,口味鲜醇,鲍鱼软糯。
3、青岛凉粉:青岛凉粉又称海菜凉粉,为青岛独有的以海菜、石花菜、鹿角菜所制凉粉,透明晶莹,加上蒜泥、香菜末、香油、醋、盐、味精等,系解暑佐酒佳肴。在夏季青岛的餐饮点比比皆是。
4、海鲜小豆腐:用海参、虾仁、鱿鱼和蛤蜊等小海鲜配上葱花豆腐即可炒成各式各样的海鲜小豆腐,吃了口味鲜香,绝不油腻。
5、鱼肉水饺:用鲅鱼、海鳝、偏口鱼鲜肉加适量肥猪肉,剁成鱼泥,加高汤、韭黄、芝麻油调制馅心,包成水饺即可。成品皮薄馅白,滑嫩鲜香。
八、市南区著名景点
(一)骆驼祥子博物馆
骆驼祥子博物馆座落于黄县路12号,1935年底至1937年八月,老舍一家在此居住。在这儿,老舍享受着一个理想家庭的温暖,结交了相当多朋友,度过人生与文学探究旅程中的黄金时代。在此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巨著《骆驼祥子》等一批优秀作品。
历经5年建设而成的老舍故居暨骆驼祥子博物馆于2010年五月二十四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这是中国首座以文学名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博物馆以老舍故居的一楼为主,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五部分,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
走进老舍先生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更深层次地体会“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感受青岛“老舍故居”暨骆驼祥子博物馆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地址:青岛市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内
(二)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
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座落于山东省,据2020年九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1800件/套。
1891年,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山修筑炮台。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手,称俾斯麦山,并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挥部。1914年日军占据后,改名万年山。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亦称京山。1984年封山建园,1997年市政府投资修复“德军要塞地下指挥部”,并在山下建有全面反映青岛百年历史的炮台遗址展览馆;
2020年十二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三)毛主席作夏天形势报告纪念地
毛主席作夏天形势报告纪念地,座落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第二海水浴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文物爱护单位之一。197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授予山东省文物爱护单位,是一座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四)湛山炮台旧址
湛山炮台旧址座落于青岛市市南区湛山街道,年代为1897至1914年。
2015年六月二十三日,湛山炮台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五)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
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座落于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年代为1909年。
2015年六月二十三日,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六)青岛消防博物馆
青岛消防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消防”主题专业博物馆,总面积600平方米。
消防博物馆以“消防红”为底色,以消防车和消火栓的外形变化为基本造型和装饰,各个展厅之间的隔断按照消防车的外形变化设计制作,细节上成功表现了“消防”的主题。整个消防博物馆是集历史展示、知识推荐和模拟演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由消防历史展示和居民消防教育两部分组成。消防历史展示部分包括:序厅、百年消防展厅、英烈厅和音像展厅等,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消防器材事物展现了青岛市消防百年的发展过程。消防博物馆以“消防红”为底色,以消防车和消火栓的外形变化为基本造型和装饰,各个展厅之间的隔断按照消防车的外形变化设计制作,细节上成功表现了“消防”的主题。在居民消防教育上,增建了消防服装器材装备展区、灭火体验展区、模拟逃生体验展区、黄岛油库大火复原展区。置身当中,了解消防。整个消防博物馆是集历史展示、知识推荐和模拟演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模拟逃生体验区和黄岛油库大火复原体验区是我馆的独有特色:
1、模拟逃生体验区由计算机程序操纵声、光、电、动、烟、热,营造出逼真的公共娱乐地方火灾场景;
2、黄岛油库大火复原体验区运用先进的设备技术,配合黄岛油库全景复制,重现身临其境的黄岛油库灭火抢险场景。
山东省青岛市南区金湖路16号
(七)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座落于市南区中山路l号。始建于1910年,德国青年派风格俱乐部建筑。德人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占地面积3234平方米,建筑面积1891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有0-。德国三段式造型,平面呈不规则形。花岗粗石砌基,沾灰墙,折坡屋面,有气窗。正门南向,登13级石阶引梯至一层,4根圆石柱撑起挑廊,上为二层露台。主立面南向作折角处理,西南角现为入口处,有宽敞走廊兼歇息厅,人字形地板,有高2米雕饰护墙板,砌有德国蓝色釉瓷壁炉和贴瓷座椅。天花板露木装饰,木挟梯宽大美观,房间宽敞璀璨,建筑造型典雅美观。现为青岛科技协会使用。
(八)山东路矿公司旧址
【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座落于市南区广西路14号,建于1899~1902年,德国在青岛设立的公司。山东路矿公司是1912年由原成立于1899年六月的“山东铁路公司”和成立于1899年十月的“山东矿务公司”合并而成,是当时德国掠夺山东矿产资源的重要机构。
此建筑为德国三段式,占地面积约594平方米,砖石木结构楼房,高约14米。二层,有0-和地下室。灰岩石砌基并呈条状镶砌墙体和墙角,折坡屋面,东西墙面中有高直屋檐,下为露木装饰。一、二层房间高4米,松木地板和黄朱瓷瓦两种地面,北边置有木挟梯至0-,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坚实,无多余雕饰。
(九)伊尔蒂斯兵营旧址
【伊尔蒂斯兵营旧址】座落于市南区香港西路2号。建于1899~1901年,为德占青岛时三大兵营之一。座落在太平山南麓,依山面海。占地面积65932平方米,有兵舍、官舍各两栋,平房20栋,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德国军官米勒上尉设计。主建筑为兵舍,坐北朝南。地上2层,地下1层,平面呈围字形,中轴线式布局,中部和两翼凸出。花岗石砌基,清水勾缝粉饰,隅石勒墙角,石条嵌券门、窗套,大斜坡屋顶,檐口伸出墙外间距大,属南欧式建筑风格。正门南向,精美刻花石柱支撑挑台,屋面中部高起大三角山花墙,左右斜坡顶下一、二层露木敞廊走道与两边翼楼相接。侧翼的北面有尖椎形塔楼。主建筑建在山坡上,背依翠花茂林的太平山,屋前为巨大的绿茵广场。整体造型庄重慷慨、典雅优美、如诗如画。
(十)小青岛灯塔
【小青岛灯塔】座落于青岛湾内小青岛的最高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德国人修建。于1915年七月十七日首次启用,是船只进出青岛湾的最重要航标。该塔有“琴屿飘灯”美称。解放后,对灯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增高了塔身。建筑总高18米。整个灯塔形状为底宽上收的宝塔状,有基座,登6级石阶至一层,塔门北向,花岗石嵌券门。基座及二层均为八角形,花岗条石砌筑。第三层为圆柱形,上有钢板尖顶,铆钉连接。塔内有30级石质螺旋楼梯。塔下有同时所建的看灯塔用小平房,石砌、瓦面、券门,建筑面积2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由交通部青岛海监局航标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