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泰和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4 16:1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位置概述  
泰和县,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位于赣中南吉泰盆地腹地,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02千米,全县面积2495平方千米,辖23个乡镇场、279个行政村、30个社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泰和县常住人口为46.78万人。泰和县古称西昌,于东汉末年建县,因“地产嘉禾,和蔼所生”而得名,有“声名文物之邦”的荣誉。泰和文化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科取士以来共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有开国将军18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革命胜迹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  
二、文化事业  
2020年末,泰和县共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拥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家。年末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达10.45万户。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13.04万册。  
三、文物古迹  
泰和县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古文化遗址10余处、古墓7处;革命胜迹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
四、方言  
泰和县方言主要为赣语。赣语分布于泰和县全境:澄江镇、禾市镇、螺溪镇、石山乡、南溪乡、苏溪镇、马市镇、沿溪镇、塘洲镇、冠朝镇、上模乡、上圯乡、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武山垦殖场、泰和垦殖场;赣语泰和方言按口音不同大致可分为5个小片。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桥头、碧溪、老营盘、中龙、小龙、水槎、沙村等乡镇。  
五、西平盘鼓  
上模乡的《西平盘鼓》,是为纪念上模古人南宋吴公万率兵勤王有功被宋高宗封为招讨使后在上模乡境内统兵镇守,并赐封此兵寨为“西平寨”。  
西平盘鼓是当时战斗时鼓励士气,激扬斗志所用的战鼓。因为其节奏明快,抒发感情,被百姓普遍接受,溯成民风。传承延续了900余年,期间由于战乱等因素有过间断,部分内容已经失传,我们现在所表演的西平盘鼓通过多方专家对残存鼓谱的研究,结合年长老者的回顾,编排而出。  
“西平古寨”民间流传的盘鼓表演热烈、粗犷、豪放,紧锣密鼓,强弱分明,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旗为帅,随韵而动,主旋律鲜亮,有血有肉有性格,有骨有筋有特点,人性音乐共存,精神文化同生,无论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西平盘鼓分为四个环节,一气呵成,基本再现了战争从出征、对战、凯旋和欢庆的全过程。  
(旁白)  
出征:令旗一挥,鼓手精神振奋,鼓声震天。战士们扬胆壮威,士气高昂。  
对战:将士浴血奋战,双方兵刃交织,战事胶着,兵士奋力擂鼓,声浪层层叠叠。  
凯旋:战场胜利,锦衣还乡,乡亲们夹道欢迎,战士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欢庆:军民一心,普天同庆,大家环绕着“将军”欢歌起舞,庆祝今天的胜利,也祈祷着明天的美好生活。寓示着我们环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扎实奋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六、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庐陵(赣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在布局、结构、构造、装饰上的一起特点,但又结合地理环境、地域文化,构成了自我独具特色的做法,如天井院式的建筑布局、鹊巢宫式屋顶、清水砖的马头墙、鎏金木雕装饰的木构架等等。  
七、泰和白凤仙子传说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流传于泰和乌鸡的发祥地——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武山西岩麓下的汪溪涂村。武山座落于吉泰盆地中南部,赣江西岸,山势峻拔突兀,宏伟壮观。武山泉源丰富,东南西北四岩均有泉水,独西岩泉源最多,流量大,泉位高,春夏两季,泉涛如雷,数里之遥可闻。西岩泉水汇成一溪叫“汪溪”,以“溪水汪汪,不流不竭”而得名。武山西岩泉水孕育了世界珍禽——武山鸡,雅称白凤仙子。武山鸡唯有饮用武山西岩泉水才可以不变种,如移养它处,则往往发生变异,正所谓“不吃武山水,不算武山鸡”。据现代科学检测,武山西岩泉水附有金、铜、铁、硫酸钙等丰富的矿物质。1915年,武山鸡参展巴拿马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被评为“世界观赏鸡”,誉满全世界。  
世传吕洞宾等“八仙”云游至武山,恰逢重阳佳节,处处丹桂飘香、金菊怒放,一派祥和景象。武山的风物美景使“八仙”深深陶醉,相约500年后重阳节再游武山。然500年后“八仙”故地重游,但见武山一带妖魔作怪,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八仙”择武山武叠峰北岩开坛炼丹,以济苍生。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1,丹药炼成,正待出炉,突然天昏地暗,妖风大作,仙丹危在旦夕。“八仙”一面合力与妖魔斗法,一面急向王母娘娘求援。王母娘娘速派身边的侍女——两位白凤仙子携瑶池琼浆玉液下凡护丹。其时“八仙”与妖魔苦斗正酣,难分高下。两位白凤仙子将琼浆玉液倒于炼丹炉中,“八仙”顿时功力大增,将妖魔降除。两位白凤仙子却被妖风卷入炼丹池,被烈焰淬炼,皮肉、内脏、骨头俱被烧得焦黑。丹药出炉后,“八仙”悬壶济世,普渡众生,武山一带遂得太平。白凤仙子涅槃后,化成了“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肉、乌骨”的白凤乌鸡。  
白凤仙子传说源远流长。清乾隆年间,泰和进士姚颐的长诗《泰和鸡为旭庄主人赋》“名鸡来自家江南,虎鼻峰北岩穹嵁。传说仙人炼铅汞,丹泉流出山下潭。村鸡膈膊戏潭侧,金膏玉液嘴且含。仙成种类甲天下,此语或合齐东参。……”就已提到乌鸡的传说故事。1992年的《泰和文史资料》、2000年的《神鸟·武山凤》、2005年的《世界珍禽—中国泰和乌鸡》等刊物,都对白凤仙子的传说故事作了具体的记载。  
八、泰和虾蚣灯  
虾蚣灯是流传在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一带的民间灯彩,其舞蹈花节形象地演绎了虾蚣漫游、弹跳、追逐、嬉戏等活动情状,曼妙瑰美,鲜活灵动,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制作工艺精致别致,造形优美,独具特色,是剪纸、雕刻、绘画、扎裱等各种艺术的综合呈现。  
虾蚣灯历史悠久。相传明正德年间,舍溪村有个名叫胡尧时的人,在云南做官,回乡时,途径四川某地,看到当地表演虾蚣灯,印象极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给村里人舞耍。从此,虾蚣灯在舍溪村一带代代相传。每年春节至元宵,全村人欢聚共同,耍舞虾蚣灯,庆丰收、求平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虾蚣灯由一青一绿两只大虾组成,另配有八朵荷花作衬托。每只虾蚣身长4米余,身围直径40厘米,分头、身、尾三节。每只虾由3名年轻力壮的男演员撑持表演,模拟虾蚣在荷塘中无拘无束漫游、弹跳、追逐、嬉斗等活动情状。表演者需要熟练掌握“中高头尾靠,中低头尾翘,三人脚步齐,两手配合摇。”的艺诀。  
虾蚣灯表演时,以民间吹打乐伴奏。曲牌有《上山虎》《下山虎》《闹元宵》《闹灯调》《吉三枪》《冲头》《纽丝》《三阴三阳》《慢长锤》等。虾蚣灯的伴奏音乐旋律起伏大、节奏变化多,渲染了虾蚣灯舞欢快活跃的气氛。  
虾蚣灯的制作工艺精致别致。造型优美的大虾蚣,本身就是极富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每只虾蚣身长围粗,身子用100余个直径约40厘米的竹圈拼接成,套在一条长3米余、宽5厘米的竹片上,然后用小绳子把这些竹圈连结起来,使虾身能灵便屈伸。每只大虾身体内都配置了灯光,夜晚持舞虾蚣灯,两只大虾在黑夜中闪出迷人的光彩,在配有灯光的荷花映衬下,整个画面曼妙瑰美、鲜活灵动。  
九、泰和华盖双狮舞  
泰和县万合镇座落于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城东北,赣江东岸,东临吉安市青原区。万合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篙薯、车前子、西瓜等名优特产。镇内的华盖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战场。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联合当地乡民在此抗击元军。华盖山田段村历来有舞狮的传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在文天祥抗元兵败后,华盖山村组建了舞狮队,既是继续传承民间武艺,也是祈求天下太平,更是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并以此表达村民们誓死抗元、保家卫国的决心。从此以后,华盖双狮舞便世代传袭了下来。  
华盖狮最初为单狮,也称青草狮,后经一安徽逃难到本村的耍狮艺人指点,对舞狮进行了修改、提高,将单狮改为了双狮,即华盖双狮。华盖村民素有尚武习俗,时常聚集宗祠习武、排练,一直连续至今,从没有间断。数百年来,跟随舞狮技艺的日臻提高,演变和构成了现今颇具民间地方特色的华盖双狮舞。每年的春节、元霄或有重大庆典活动,不论再忙再累,村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以舞狮的方法举办欢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盛。  
华盖双狮舞表演共由五人组成:引狮者和一雌一雄两头狮子。引狮者由一武士扮演,而每头狮子则由两人一起扮演,一人站立挥舞狮头,一人弯腰舞动狮身和狮尾。舞狮人上披狮被,下着与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造型酷似真狮。狮头上缀红结者为雄狮,缀绿结者为雌狮。形神毕至,惟妙惟肖。  
华盖双狮舞系集武术、杂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狮身用彩绸、彩纸、布、竹、麻等用料制作而成,表演融合了文狮与武狮的特点,既有细腻诙谐的情趣表演,又有威猛危险的技巧表演,极富观赏性、娱乐性。表演时,引狮人以古代武士打扮,手握旋转绣球,于鼓、钹、铜锣、碗锣、唢呐等音乐声中接连不断逗引双狮。狮子的眼睛、嘴巴、耳朵跟随音乐的节奏不时开阖,时而显得活泼可爱,时而显得威武勇猛。动作多以扑、跌、蹲、翻、滚、跳跃、搔痒等为主。表演要求起到扎实的武术功底,特别是引狮人更须身手不凡。否则,很难完成空翻上下高桌、倒立等高难度动作。而扮演双狮者,除了会武术以外,还需机灵的身段,娴熟的技巧,前后配合,相随而动,协调一致,才可以很好地把狮子的特性表现得活灵便现,把狮子舞得有声有色、生龙活虎。  
十、泰和鹊巢宫制作工艺  
泰和古称西昌,东汉末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泰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座落于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崇德堂鹊巢宫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马市镇蜀口村大江下自然村,座落于泰和县城西南10公里处,四面环水,风景优美。蜀口古村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该村的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欧阳德是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其致良知”理学蜚声海内外,有弟子五千余人。仅明清两朝,蜀口村欧阳氏一门便出进士二十一名。“鸣阳三凤”“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朝天八龙”等诸多牌匾,无不彰显着蜀口村鼎盛的人文历史。蜀口村是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建有崇德堂、复亨堂,两座古祠至今尚保存完好。当中的崇德堂,其门廊和鹊巢宫的建造堪称宏伟壮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因此题诗作赋,赞美不已,使之名闻遐迩。  
崇德堂之所以能历经四个朝代,跨越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全在于一代代蜀口人的悉心呵护。据蜀江欧阳氏族谱记载,仅大修便有过三次:第一次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修;第二次是1965年由宗祠所在地蜀口大江出资修缮;第三次是在2003年。  
鹊巢宫的制作流程繁复,工艺考究,首先要进行颇为慎密的规划构图。选材更是严格,所用木料需要是上等的武功山红心杉木或优质的柏木、樟木。两根主要柱木务必高达9米,顶端直径不得小于30公分,覆盖的青瓦、瓷瓶均须特制。然后,再由能工巧匠详细分工制作。制作传人负责总体设计、总体安装。其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的承担木架结构的组合,有的负责顶盖及瓷葫芦的制作,有的则专事龙、凤、狮等木雕的雕刻……。各门工艺到位之后,统一上架安装。安装的第一步是将两根主要柱木立住,因柱子四面悬空,需操作工十多人合力完成。立柱后,从第一个木框结构开始紧扣,一环接一环,里七层,外七层,层层相接,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宛若一个倒扣的硕大鹊巢。其结构之严谨,其工艺之精细,其风格之雄奇,无不令人赞美不已。  
十一、泰和王家坊迎神赛会  
中元节江西人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市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  
王家坊中元节祭祀活动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元朝将领张甫德先烈以及部下为民所想、与民同乐而举办的七月十五祭拜活动。相传元朝年间,当时王家坊一带徭役繁重、苛捐杂税,可谓民不聊生,这时,从四川方一直了一路兵马(约1000人),沿江驻扎,扎营在老祠堂内,为首的将军张浦德身材魁梧,样貌清秀,两名得力助手武艺高强,自张甫德将军驻扎后,军纪严明,白天操练,晚上巡逻,在他的庇佑下,不论是王家坊境内,还是过往的商船都平安无事。空暇时,张将军率兵与农民一起耕作,逢年过节,军民共同举杯庆祝。然而三年后,战事来临,张甫德受命出征打仗,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得知张甫德牺牲后,百姓们悲痛万分,为纪念将领张甫德一行,百姓雕刻了他们的塑像立于庙中。塑像起名叫“都大灵王”和“南面王”等,寺庙起名为“音观庙”,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办祭祀活动,习俗便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祭祀活动程序盛大而严谨,在农历七月十日左右,在外的游子纷纷回到王家坊准备丰厚的祭祀用品。农历七月十三日上午,村民将“都大灵王”等众神从庙宇中请出来,为他们洗脸换衣,抬着他们回到当初练兵的地方操练,晚上各家各户都出来庆祝,歌舞齐奏,仿佛张将军还在和大家同乐。持续三日,到七月十五日,王家村村民们都穿戴整齐,燃放鞭炮,举着彩旗,抬着“都大灵王”等众神在王家坊各坊都巡一遍,各坊的村民纷纷拿出“三牲”朝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2006年该祭祀活动更名为“王家坊迎神赛会”,2009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泰和特产  
泰和县的土特产品有泰和乌骨鸡、冠朝猪、竹篙薯,以及甘蔗、红瓜子、油茶、百合、车前子、蜀口茶和传统加工产品酱菜、豆豉、木雕工艺品、土纸等。  
十三、泰和县结婚习俗  
吉安市泰和县一带的婚嫁习俗主要有过礼,择吉和迎娶。  
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不是相合,假如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通常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通常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区别协商好,不可以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当尽可能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当遵照执行。  
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挑选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通常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挑选办理,也能够自我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能够自我推算。通常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当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通常由嫁娶者或其父妈妈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能够只送礼不参加之外,通常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实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由于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通常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假如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车来到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妈妈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  
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慎重一些,由于中国民间有很多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能够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非常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当容让——虽可以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可以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可以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通常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  
十四、泰和县丧葬习俗  
泰和县的丧葬仪式演化成新旧混合,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县境丧葬仪式大体程序为:老人去世后,制作孝衣帽、告丧、搭建灵棚、亲朋致祭、瞻仰遗容、设奠送葬,入土安葬等。  
老人咽气后,要给老人先穿寿衣。儿子要赤脚、敞头到亲友家磕头报丧。待至亲朋好友所有到达,方可将遗体移于棺内。请阴阳先生看墓地、定坟向、确定殡葬日期。晚上移尸体入棺,盖棺前子孙绕棺一星期,瞻仰最终一次遗容。然后用大铁钉钉紧棺盖,楔钉子时,长子连声呼喊: “躲钉啊,躲钉!”棺木以贫富而定,质地坚实为好,柏木、楸木为上,桑木次之,再次为杨木、桐木等。棺木底、帮、盖规格为“四、五、六”寸、“三、三、四”寸、或“一、二、三”寸,多油漆成黑色。死人入棺后,背下置12枚钱,称为“垫被钱”,口内放一枚钱,称为“噙口钱”。棺前放一碗面条、一盏“长明灯”(旧时为煤油灯,现时多为电灯),子孙们轮流跪于棺道守灵。殡葬之前,亡人之子女每天晚列队到十字路口焚化某纸钱和泼面汤,说是给死者送路费,让死者吃饱上路。人死后,通常在家停棺三天再出殡,亲友前来吊唁,子孙要磕头致谢。  
出殡时,棺离地,长子在棺前将一瓦盆摔碎,俗称摔牢盆。而后由长子扛招魂幡,在前面引路至墓地。  
殡后的第一个七天(称一期,后同)、三期、五期、百日,儿女们都要去坟地焚纸祭奠。死者安葬后一、二、三周年,其子女和主要亲属去坟地烧纸祭奠。丧家三年内除夕门上不贴对联,或第二年贴蓝底白字联,第三年贴绿底黑字对联,联语多含孝道。三年内不办喜事。  
2000年以后,乡村通行新旧结合葬礼,对旧丧礼进行简化,出现“先火化”“后土葬”的双重葬仪。政府虽强力推行火葬,偷埋土葬现象依旧存在。城市跟随殡葬改革的实施,丧葬习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去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搭灵棚,接受亲朋好友祭奠,定日召开追悼会,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戴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赋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简朴、肃穆。在城镇,火葬已成习惯,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打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表达哀悼。  
回民死后实行土葬,且速葬、薄葬,不信风水、不择吉田、不必棺木。人死后先将尸体沐浴干净,撒上香料、冰片,然后用新白布裹起,子女亲友绕尸体一星期,作告别仪式后移尸于“塔卜”(尸匣),抬至主房门前,由阿訇念悼词,之后快要死者的衣物金钱等施舍给贫苦的人。然后将“塔卜”放在架子上抬到墓地,墓坑上面用砖砌拱形,北头用砖封住,尸体由南头缓缓放进墓内,头朝北仰卧,脸向西,以示亡人归根圣地,然后将墓封起。安葬毕,亲属一齐回到丧家,儿子望见家门哭着进家,家庭妇女一齐痛哭一场,俗称“送到坟地哭到家”。回民吊丧不带礼物,带包香沫或安息香,不磕头、不行礼,可哭可不哭,丧家给一个孝帽和一个束腰带。死者入墓时,尸体需要着地,墓内不陪葬所有衣物。  
春节扫墓祭奠是泰和县的习俗之一。扫墓活动共进行两次:一次是在年三十的下午,除夕之前;一次是在次日早晨,即在新年第一顿早饭后。人们以家族为单位,由大人们带领(通常都是男人),携带鞭炮和火纸去扫墓上坟。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也是祭奠已逝老人的日子。  
十五、泰和县饮食习俗  
1、万和竹篙薯  
万合竹篙薯是泰和县特产,全国仅泰和县独销,在泰和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史,系 采纳本县野生山药经选育、培植而成。竹篙薯是泰和人过年必备的食品,能够炖汤、素炒,丝丝细滑,非常好吃并且有营养。  
2.3杯乌鸡  
3杯乌鸡以被誉为“白凤”的泰和县武山乌鸡为原料,烹制时不放汤水,只需配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酱油。肉质酥嫩,原汁原味,浓香诱人,滋味醇厚。  
3、甜酒糟  
泰和人都爱喝甜酒糟,也擅长酿造甜酒糟,立冬刚过,就会闻到糯米香和酒香的滋味。做成之后酒香四溢,闻着就想喝,且对调解身体、祛除寒气有极好的功效。  
4、泰和红瓜子  
红瓜子的特点是色泽殷红、壳薄仁厚、肉脆味香,有润肺、消食、提神之功效,是人们酒前饭后、品茗聊天时不可多得的佳品。  
5、霉豆腐  
豆腐是泰和的传统食品,附有各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起到开胃、去火、调味的功效是中国南方经常见到的一种传统特色豆制品。  
6、泰和酱菜  
泰和酱菜为吉安泰和县地方传统特产。它以当地农家特产为原料,以五香、甘草、生姜、大蒜、香醋、辣酱等为佐料,经过特定工艺加工精细制作而成。其主要产品有什锦菜、多味菜、甜酸萝卜、甜早瓜、甜菖子、酱早瓜、甜大蒜等二十多个品种,多种酱菜产品风味独特,起到香、甜、酸、辣、鲜、脆等特点生津开胃、消保佑化食、促进食欲等补助功效,是人们餐食的佳品。  
十六、泰和县名人  
罗韬(886年—969年),字洞晦,一字晦夫,号匡山先生。今泰和县苑前镇书院村人,创办了泰和县历史上第一所学校,也是吉安最早的学校之一——匡山书院,为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今澄江镇南门村委龙洲村人。辛弃疾任浙江安抚使时,曾招为幕宾,参与军事,后因受投降派挟制,离职而去。  
杨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号东里,今泰和县澄江镇城东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进翰林学士;永乐二十年(1422年)改左春坊大学士;仁宗即位(1424年),升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梁潜(1366年—1418年),字用之,号泊庵,今澄江镇西门梁家人。历任广东四会、阳江、阳春知县。  
罗钦顺(1465年—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今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初授翰林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南京太常少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摄尚书事、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  
郭子章(1542年—1618年),字相奎,号青螺,又号虫宾衣生。今冠朝镇冠朝村人。官至福建建宁府推宫,广东潮州知府,四川提学佥事,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福建布政使。  
郭辉勉(1914年—1939年),又名郭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一旅参谋长。九月二十九日在河北省行唐县秦台乡秦台存围歼日伪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终年25岁。  
郑士志(1915年—1935年),原名郑来福,今中龙乡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抢渡金沙江战斗中牺牲,时年21岁。  
十七、泰和县著名景点  
(一)蜀口生态岛  
蜀口生态岛座落于泰和县马市镇、105国道旁,赣江、蜀水环抱成洲,是千里赣江上集“绿、古、蓝”于一体的一颗生态明珠。整个岛占地面积12.85平方公里,这里人文厚重、生态优美、物产丰饶的蜀口洲发展旅游业起到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风景优美。千里赣江侧畔而过,与三面围绕的蜀水河,构成四面亲水的地理格局,全岛森林覆盖率达83%,岛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树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对蜀口洲美景的赞颂。  
蜀口洲,蜀口村是闻名江南的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底蕴厚重的特色历史文化村是一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的的洲岛,四面环水,风光秀媚,古迹众多,明朝时曾被誉为“小南京”。在这个江南的小村子里曾制造出了一门二十余进士的人间科举盛况。蜀口村地理位置独特优越。蜀口村由蜀口、大江、大洲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座落在蜀水岔道与赣江的汇集处,临空俯视,赣江和蜀水就像两条大臂膀将蜀口村合围怀抱,构成四面环水、中间一片绿洲的独特风水景观,故又称为蜀口洲。蜀口村位于泰和县城西南,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总户数870户、总人口3380人。交通条件便利,距泰和城区8公里,离井冈山机场、泰和火车站15公里,与所在镇(马市)仅6公里,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傍村而过。  
(二)楠木林旅游度假村  
楠木林度假村大酒店内有可以同时接待300余人就餐的特色餐厅和10个豪华型包厢以及50一小部分墅式的标准间床位。该酒店一律提供纯天然的农家绿色食品和井冈山客家特色佳肴,还提供旅游团体就餐迎接招待。  
游客独享农家风味的同时,还可领会到楠木丛林独特的大自然风光。  
井冈楠木林景区(称“楠景”)总面积300公顷,是现国内保持较完好的楠木群林,被誉称“天下第一林”,该景区群山环抱,溪水畅流,四季葱茏,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让人留连忘返。  
(三)泰和国家森林公园  
泰和国家森林公园又名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井冈山脚下,以森林多样性、白鹭栖息地和湖光山色为主要特色,以漂流、游湖、探险为主。泰和国家森林公园于2000年十二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经营面积3000公顷,座落于泰和县西部,距泰和县城40公里,连通井冈山的319国道从公园旁经过。  
1、景区特色  
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又称“小九寨”,九曲十八弯、长28公里、面积890公顷,湖面碧波万顷,空中白鹭飞翔,湖岸四面环山,森林茂盛,景色秀媚,极具原始情趣。  
江西省“八五”期间重点水利项目———南车水库是公园的主体景观,水库座落在源于井冈山的六八河上,水库尾间一带因时有白鹭栖息而取名为白鹭湖。白鹭湖二十八公里风景画廊,美不胜收,人称井冈山下“小桂林”。落金山峡谷清新幽雅,两侧奇石林立,瀑布飞溅,宏伟俊秀。帝王像栩栩如生,猴儿石活灵便现,鹰回头展翅飞翔,乌龟山惟妙惟肖。湖面野鸭戏水,空中白鹭0,极具原始情趣。森林公园与井冈山属同一地质带,地貌特征相似,地质构造类同。  
2、物种资源  
泰和国家森林公园是革命圣地--井冈山的门户。省“八五”期间重点水利项目--南车水库修建在源于井冈山的六八河上,水库尾间一带因时有白鹭栖息而取名为白鹭湖。碧波万顷的湖水与两岸葱郁的青山构成了森林公园的主体,规划面积3000公顷。经初步调查,园内现有沉水樟、青钱柳、细叶香桂、楠木、长柄双花木、夭日紫茎、唐樟、宋樟、宋柏、明柏、竹柏、罗木石楠等珍稀古木和高等植2500余种,野生动物二三十种。  
公园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四季分明,春天至初夏多雨,盛夏酷热,伏秋干旱,冬天温柔。公园内碧水青山,翠峰如簇,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高等植物211科935属2500种。包括沉水樟、青钱柳、细叶香桂、楠木、长柄双花木、夭日紫茎、唐樟、宋樟、宋柏、明柏、竹柏、罗木石楠等珍稀树种,还有唐樟、宋樟、宋柏、明柏等古树。野生动物种类达二三十种。园内的王龙山山势挺拔陡峻,峰峦林立,峰脊尖锐,山顶有清代古刹遗迹,山腰有“蝙蝠洞”,内栖蝙蝠无数。另外公园内尚有已开发的其它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如高紫名山、朝仙崖、楠木林休闲度假村、井冈第一漂流等等。  
(四)快阁  
快阁座落于县城泰和中学校园东南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初为奉祀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时.更名“快阁”。元丰年间。黄庭坚任县宰时作“快阁诗”后,名闻天下。快阁占地400平方米,通高20米,砖木结构,三层翘角重檐,四周三米回廊。阁体负栋而立36根圆木柱.回廊有12根大红米石柱。檐楔彩色蓠头,梁雕翔龙舞凤。青砖墁地,图饰穹顶,头覆瓷瓯,角系铜铃,花格窗棂,砖砌拱门,座北朝南.门上石匾为沈遵手迹“快阁”,两侧石柱镌有对联。厅墙正面嵌有黄庭坚石刻画像,像下有黄庭坚自题像赞:“似僧有发,似俗有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照墙两侧有陆游手书“诗镜”碑和黄庭坚手书“御制戒石铭”碑——黄庭坚在泰和任知县时,摘录宋太宗的警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可见山谷治县廉洁,品德高尚。阁下有涪园(黄庭坚又名涪翁),园中建有八角亭,亭间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花木郁香。北有盟鸥馆和山谷祠,殿座其后。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却屡建屡毁。据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毁于水,十九年修复;清嘉庆十八年(1813)公修,道光四年(1824)由邑人曾敏才捐资重建;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五年重建;我们现在所见的快阁,是1986年国家拨款并发动县人民捐资仿原快阁式样重建的。新阁建在原台基上,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比原阁增加40余平方米,高24.7米,比原阁高出4.7米;钢筋混泥土结构,亦三层,每层24根大红柱负栋,四周回廊围绕,显得分外庄严、凝重。穹顶勾心斗角、横梁饰以精美图案。山墙雕有彩龙,既古朴又典雅。凌空斜出的三重飞檐,翘角凌凌,势如大雁展翅。阁面宝顶压栋,覆盖的琉璃碧瓦在蓝天白云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整座新阁一派鼎新,比原阁更加宏伟、瑰丽。  
快阁是泰和古代文化象征之一。历代名流慕游快阁,不但留下了相当多不朽之作,并且留下了很多漂亮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快阁文化,成为泰和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泰和自宋代以来,才子辈出,人文蔚起,这与快阁文化的勃兴,不无关系。泰和中学自1925年创办以来,一直以快阁为其校舍之一。大概是受惠于快阁文化的深远影响吧,建国以来,一批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高、中等院校,走向四海八方,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各领-。泰和中学也所以而名扬全省。  
"快阁重兴物象雄"。快阁这颗千里赣江河畔的古代文化明珠,在持久的历史岁月里曾闪闪发亮,在新的历史时期,它所积蕴的历史潜能将使它更加熠熠生辉。  
(五)金滩古林  
金滩古林,即泰和麻州。位于塘洲镇赣江之滨,是吉安市著名景点、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因江水长年冲积,构成了相当多地势平整的大草坪和水草丰茂的湿地。初夏时节,草坪上绿草如茵,其间三三两两挺立的大树枝影婆娑,湿地中水鸟嬉戏,白鹭纷飞,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金滩古林座落于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金滩自然村南面的赣江河畔,与泰和的历史名胜“龙头山狗子脑塔”隔江相望,当地人称作麻州,这片古樟树林面积约300多亩,林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生长着樟树、枫树、水蜡树、油珠树等各种名贵树种,林业部门已登记编号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0多株,大的樟树要5-6个人合抱才可以围拢。在这炎热夏日,这些大树撑开茂盛的枝叶,使整个树林显得静谧安详,凉爽如春。闲逛密林中一股幽雅的樟木清香飘散而来,沁入心脾。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撒下点点光影,斑驳而迷离,给人带来梦幻般的神思遐想。举目四顾,映入眼帘的满是绿色,一排排黄绿的树干,一簇簇深绿的树叶,一丛丛嫩绿的草,苍翠欲滴,绿得醉人。樟数形态各异,有如婀娜的少女翩跹起舞,有如威武的将军昂首挺立,有如垂暮的老人持杖而立,以它们不同的风姿展示着各自的魅力。  
漂亮的樟树林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处处是景,他们纷纷拿出相机纵情地拍,在林中选角度、寻佳位,全神贯注,在光与影的世界制造自我的人间仙境。间或有路过的村民、牧童和牛也成了摄影师镜头的焦点。他们给沉寂的古樟林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在树林旁的草地、沙滩上又别有一番风景,樟树林在水的倒影中显得模糊又神秘。宽阔的河面中间有一个小岛,岛上密林深处有人家,有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里面住着世代生活在赣江边的打鱼人,他们废弃的破旧渔船无奈的躺在河边的沙滩上,只能望江回顾曾几什么时候搏击风浪。但摄影师们不会遗忘它的,在他们的镜头里,这只破旧的老渔船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向人们娓娓讲述他的故事。  
一批又一批喜好摄影的游客是从网上看到麻州的照片后慕名而来的,他们特意从赣州组团结伴而来。他们相机的快门“咔嚓、咔嚓”声响个不停,存储卡拍满了一张又换一张,把一幅幅美景收入镜中。  
地址:吉安市泰和县塘洲镇朱家村金滩自然村南面  
(六)白口城遗址  
白口城遗址:座落于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损毁外,大部保存完好。  
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处豁口能够肯定为城门。内城为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均可确定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接入城内,猜测可能为水门。西正中门宽28米,  
为“凸”形结构,从其上残存叠压瓦片分析,此处原可能为一处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区别进入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也有大量瓦砾堆积。  
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两侧见大量瓦砾堆积,并采集到一块完整四叶云纹瓦当。  
内城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为全城最高地带,东西长4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645平方米,高出周围平地0.8米,高出内城其它地带约2米。  
城墙为土筑,城墙高度因地势的南高北低而相反,  
以使城墙四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南城墙距地表4.5米,东城墙高10.2米,北城墙高20.5米。城墙顶宽2—3米,基宽20—28米。以北城墙基最宽。城外有护城河,  
以南城墙及南侧断面可知,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护城河宽30米,护城河由南往北流入赣江,从现今地表地势分析,护城河水好像无法循环。  
经考证:白口城为著名的江西省西汉十八县的庐陵县县治,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城址文化堆积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它能够作为江西乃至江南城址考古的一把标尺,起到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白口城:1984年发布为县级文物爱护单位,2004年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七)槎滩陂  
时代:五代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槎滩陂分为主坝和副坝两部分。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用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据史料记载,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的万岁(今泰和螺溪镇)。他体察民情,深知群众受旱欠收之苦,便决定兴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经过多年的谋划后,挑选了属赣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滩村畔,用木桩、竹筱、土石压为大陂。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古陂设计合理,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因为周矩生前对古陂治理制订了提高的制度,古陂历时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泽万顷,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四个乡镇的4万多亩良田,对中国现有乡村水利工程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史料记载,古陂建成后,当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治理机构。同时,周矩父子置办田产,获取谷物,以确保古陂的平常维护经费。据当地推荐,槎滩陂至今已多次修复,并得到拓展和提高。1998年,水电部门在古陂上发觉了两块刻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蒋氏重修槎滩陂的条石。  
(八)泰和法藏寺  
法藏寺,坐落在泰和县桥头镇水坑村,距井泰公路(319国道)3公里。是改革开放后经泰和县政府批准开放的佛教寺庙。  
史载:法藏寺始建于唐代后期,初名高紫名山,因山四周长满茂盛竹林而得名。据说,唐代后期一时香火鼎盛,常常有香客到此烧香拜佛。  
法藏寺初盛时占地约10亩,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殿堂数栋。随后寺内被烧毁,原址只剩瓦砾,周围村民在庙地上放牛种菜,居士钟月秀念及当年老信士到外地去拜佛,十分不便,顿生复兴法藏寺之心。1994年泰和县人民政府批准该寺重建后,钟居士四方募化,并不顾年迈体弱,经数载艰难努力,筹资百万余元,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寺庙。  
新建的法藏寺落在高紫名山峡谷之中,山上林木葱笼,寺前溪水湍湍,寺内香烟缭绕,气势宏伟,寺中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禅房、客堂都是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法藏寺位于桥头镇旁,交通方便,因而香火旺盛。每逢法会或菩萨寿诞,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现当家的钟居士,虽年近八旬仍壮心不已,决心在有生之年还要兴建钟楼、鼓楼、藏经楼、地藏殿,使寺庙日臻提高,成为十方丛林胜地。  
法藏寺是泰和县佛教协会所在地,也是泰和县佛教居士林。2003年,法藏寺被吉安居民族宗教事务局评定为“五好”宗教活动地方;2007年九月,被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评定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九)马家洲集中营旧址  
马家洲集中营旧址座落于泰和县马市镇仙桥村委松山村,是由一栋祠堂和四栋民房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松山村西侧的105国道边还有一棵-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先烈古樟”。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派江西省特种工作委员会(简称特办处及其--),于1940年六月--1945年一月在抗战时期的暂时省会在泰和县的城郊马市镇仙桥村委松山村设立了一所秘密监狱,即马家洲集中营,对外称江西省青年留训所。马家洲集中营先后关押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近500人,包括中共南方局委员、南方工委副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中共南方局委员、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原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丰城中心县委书记吴建业等大批中共重要领导人。马家洲集中营的斗争是江西红土地上浸透革命烈士鲜血的历史丰碑,是中共江西和中共南方局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四军在江西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家洲集中营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强派设立的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囚禁和破孩-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对于揭露国民党特务的暴行,对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资料和不可多得的实物教材。  
2019年十月七日,马家洲集中营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名单。  
(十)武山乌鸡生态示范园  
武山乌鸡生态示范园:武山旧称武姆山,座落于赣江、105国道、319国道、井冈山火车站附近。相传唐代一武氏老妪在此修练,得道成仙,因而得名武姆山,宋后改称武山。武山形似马鞍.海拔365.7m。山上原有古迹38处:武婆冈、狮子峰、仰天湖、虎龟洞、炼丹池、仙人迹等。武山是泰和一处名胜,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赋吟咏,最早可见记载为明代汤显祖诗文集。西南麓的汪陂涂村,据可考历史在公元670年前后,是举世闻名的乌鸡原产地。传说吕洞宾在炼丹池旁炼丹,宴请铁拐李、汉钟离等仙人,向西天王母娘娘求借瑶池的琼浆玉液时,还得到一对白凤仙子的资助。后  
来,这对白凤仙子化成了名闻天下的武山鸡。乌鸡是中国最具胜名的特产,以其高效的药用价值而闻名,是妇科良药乌鸡白凤丸的主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乌鸡历来为贡品,自乾隆赐名以来.数百年一直以其非常好的食疗功效闻名天下。乌鸡起到丛冠、缨头、绿耳、丝毛、胡须、五爪、毛脚、乌皮、乌骨、乌肉等十大特征,且通体白羽,娇小玲珑,绮丽多资,风韵抚媚,因而美其名曰:“白凤”,自始乌鸡又成为很多国家动物园的观赏品,现在武山脚下建有乌鸡生态示范园。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