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安福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24 14:4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安福县地理位置概述  
安福县,隶属江西省吉安市,座落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114°-114°47′、北纬27°4′-27°36′之间。全县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59千米,总面积2793.15平方千米。[32]安福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起到气候温柔,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干湿显然,四季分明,冬、夏天时间较长,春、秋天时间较短,无霜期较长的特点。截至2020年,安福县辖7个镇12个乡,县政府驻平都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安福县常住人口为329053人。秦朝以前,安福先后隶属吴国和楚国。隋开皇十年(590年),废安成郡,安成县隶属吉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安成县改为安复县。唐武德七年(624)废州,改安复县为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安福县公路通车总里程2469.96千米,当中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境内段6.62千米,省道166.70千米,县道278.7千米,乡道665.29千米,行政村及自然村水泥公路1352.65千米。  
二、安福县文化事业  
2018年,安福县有综合文化站23个。县博物馆文物藏品1922件,全年参观人数19.1万人次;图书馆藏书17.0万册;全年艺术团演出场次149场,观众人次9.12万人次;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61.0%,有线电视用户62003户。  
三、安福县中秋烧塔习俗  
安福县,古庐陵郡辖区,是保存有“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据说该习俗源于柘溪先祖在外做官而带回家乡。它由佛教造浮屠(佛塔)仪式衍变而来,成为安福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盛、欢庆中秋佳节的民间活动之一。  
“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  
从“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中能够管窥古代火崇拜、月崇拜、造浮屠等现象。起到重要的民俗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对增强社区凝结力、增进社会美满稳定,有现实意义。
  
四、安福县表嫂茶习俗  
“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乡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亮。“表嫂茶”习俗传说源自清乾隆年间。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  
“表嫂茶”习俗主要集中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举办,以自然村为主,每日一户,轮流进行。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招待。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多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表嫂茶”是乡村妇女们的一种踊跃社交方法,有助于营造非常好的邻里关系,增进社会美满,在一定意义上又能够称为“团结茶”。是庐陵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安福县龙灯舞习俗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安福民间有耍花灯,闹元宵的习俗。花灯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陆地上配以狮灯、鲤鱼灯、虾灯,花卉灯、牌灯等组成的长长的灯队伍。三五孩童则耍草龙灯。讨口彩钱。另一类有“水灯”盛行于泸水河、陈山河中下游村庄。  
花灯用青篾作骨架,以不透水的油皮纸糊成船形,中用蜡烛照明,上画有八仙过海、莲花观音、鸟兽鱼虫诸色景致,从缓水处放入河中漂流。在没有河的地方,人们把蚌壳放在木板上,注入青油,安好灯芯,推入塘中。另外家家户户在门框和窗台、屋檐下、谷仓里、床铺下等处安放点燃蜡烛香火,并把炒热的油菜籽,在天刚擦黑时绕屋撒下,以避祟邪。“花灯打来花又花,上家打了走下家;上家打了月团圆,下家打起万事佳。”从十一到十五,每到晚间,村村火树银花,鼓乐喧天、家家迎灯、户户接彩,乡村媳妇争扯龙头上的须,以求子嗣,至十五夜,全部草扎龙灯,在举办走坛神的仪式后,即行焚化。另外,在死者去世的第一个正月,丧家及其亲友还须在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里,到坟上烧灯,名曰:“新年行灯”,请亲友赴宴。  
六、安福垇云火把节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据考证,清道光、咸丰年间,钟、蓝二姓区别由广东、湖南迁居垇云,同时彭坊的周姓为躲避战乱也迁入垇云山中。钟、蓝二姓原为畲民,是他们将火把节习俗引进了安福,并很快被当地汉族群众所效仿,最后成为了整个垇云的共有项目,钟、蓝二姓也被同化、融合,成为了汉族人。故人们将火把节视为垇云村的一项汉族传统民俗。  
垇云火把节于每年六月初六举办。当日,家家户户宰杀鸡公,制作祭祀法器、备好三牲等祭品,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同乐。他们白天于自家田里燃香鸣炮献三牲,祭拜山神、土地,并点起火把伸向田埂,四下里燎虫,同时唱起一支古老的燎虫歌。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聚集在垇云山包公庙前大坪上,燃起熊熊篝火,盛大祭拜火神(祝融)、土地、山神、树神等,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全部仪式结束,全村男女老少还要久久围坐或站立在篝火旁,默默祈祷诸神保佑。  
七、安福火腿的制作技艺  
安福火腿是与金华火腿并称的著名火腿品牌。据《辞海》记载,与金华火腿相比,安福火腿生产制作的历史更为久远。  
安福火腿源于先秦祭祀的“胙肉”。安福武功山历来为道教胜地,受故楚巫风影响,乡民常用猪蹄“胙肉”作供品敬献神灵。祭神后,习惯将“胙肉”加盐腌制,挂在灶前熏燎,以备来客之需,这样“胙肉”便成了“火肘”,俗称“烟熏腿”。至今安福老俵仍称“火腿”为“火肘”。  
安福四乡腌制火腿的技艺,代代传承,相沿成俗。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泸水河和陈山河流域一带,以东乡的枫田,南乡的洲湖、金田,西乡的严田、洋溪,北乡的赤谷等乡镇的制作技艺最负盛名,各具特色。如枫田盛产粮食和荒洲野草,是“安福米猪”的主要饲料来源,所产火腿最具传统风味;而赤谷民间有采竹叶、竹枝、茶籽壳熏烤火腿的习俗,因而此地火腿有竹之幽香、茶的清香,为火腿中的珍品。  
安福火腿制作技艺严谨科学,其选料十分严格,仅选用当地所产的安福米猪,并且对肥瘦大小等有特殊的要求。制作工艺复杂,共有十余道主要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标准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细则要求。工序持久,从原料到成品历经十多个工序。成品品质优良,形如柳叶,腿直爪弯,蹄脚短小,腿身饱满,皮薄肉嫩,表皮呈棕色或桔红色,瘦肉占75%以上,切开后,红白相衬,醇香四溢。正所谓色、香、味、形,样样兼备;蒸、煮、炖、炒无所不适合。  
八、安福吃新节  
安福吃新节是流传在安福县南乡片洲湖、金田、洋门和甘洛等四个乡镇的一种传统节日。吃新的日期选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禾熟待割的前一天。这与少数民族的吃新固定在六月六或八月十五等不同。  
中华民族早在周朝便有吃新习俗。安福吃新自古有之,宋以后遍及四乡,明清之时极为盛行。  
吃新节,在安福民间流传着多种神奇传说。如“花狗盗谷”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花狗上天庭偷了稻种,解救了天地洪荒中的先民。“五谷神除妖”讲道:从前,武功山上来了一个白雾精,每年夏收前口吐白雾,将农民快要收割的稻谷全给毁掉,是五谷神施法除妖救了百姓。于是,每到禾黄瓜熟时节,人们便举办盛宴,请大花狗或五谷神等来尝新,以表谢意,同时设坛祭拜,表演龙灯、打火把、游田垅、唱山歌、采新谷、打米馃、蒸粉肉、邀请亲朋好友上门饮酒聚餐尝新等等。热热闹闹纵情狂欢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人们便下田挥鎌收割,开始了一年当中最辛苦、也是最愉快的劳作。  
2008年五月,“安福吃新节”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省级传承人—黄果贤。  
九、安福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原名泸潇山,山脉连绵起伏,浩浩荡荡,奇峰嵯峨,怪石林立,幽谷沟壑,飞瀑流泉,景观壮丽。主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境内第一高峰。  
相传晋时山上住着武姓夫妇,耕猎为生,武艺精湛,名扬远近,前来此山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武姓夫妇也乐意传授教习。随后上山学艺者日益增多,夫妇两人决定开基立派,妻子便去了泰和境内的武冈山,后改名为“武姥山”。而泸潇山因武公在此得道,而称为武公山。  
南朝陈武帝时,侯景在西昌(今泰和)叛乱。欧阳頠领兵勤王,于武公山下吉州、安福安营扎寨,不料被诡计多端的侯景包围,情势危急。欧阳頠夜卧帐中,梦一老者与之细论兵法,教之于武公山各处陈兵。欧阳頠遂调整兵力部署,经官兵奋勇厮杀,终获全胜,平定侯景之乱。班师回朝,武帝欲封赏,欧阳頠把得武公托梦阴助平叛之事禀奏,陈武帝龙颜大悦,即派员上武公山祭祀,并改武公山为“武功山”。此即武功山来历的传说。  
武功山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山上十大高峰,三十六石、四十八涧等5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处处有传说。这些传说既有神仙云游四方,惩恶扬善;也有僧道行善积德、普渡众生。既有精怪作恶人间,终被惩处;也有官吏欺诈百姓,不得善终。既有书生发奋苦读,终成清官;也有百姓辛苦劳作,上苍眷顾。既有名逸潜心1,成仙得道;也有英雄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等。还有还有彭德怀寅陂之战、三女跳崖、三江改编、夜袭洲湖、陈毅进山等革命故事。通过一系列的民间故事传说,把武功山的神奇秀美、儒释道文化、自然风物、人文景观、红色斗争史,表现得淋漓尽致。  
武功山传说,自晋朝始在民间流传,历史悠久。南朝安福人王孚在《安成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安福人张程编的《武功山志》具体记载了武功山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传说的出处。这些传说,流传于吉安、萍乡、宜春和湖南茶陵、攸县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传承性,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以来,安福县先后整理出版了民间故事集《武功山风情》和《武功山传说》。  
十、安福县结婚习俗  
礼仪一:接亲礼  
接亲礼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孝道,满载着父母的期盼与祝福,点明烛、敬先祖,祈福佑新人;传家训、明家规,勤俭持家立家德,新人接过家族鼎盛薪火代代相传的使命。  
仪式开始前,新郎父母在高堂就座,点上喜烛,喜娘献上贺词,新郎在堂前立位至拜位,请父亲赐醮子酒,新郎接过酒一饮而尽。后来新郎移步妈妈面前行加冠礼,请妈妈为新人整衣理扣,礼毕,新郎行谢礼。  
良辰吉时已到,接亲队伍出发。  
礼仪二:出阁礼  
1、认亲礼  
接亲队伍来到新娘家中,新娘父母在堂前大厅等待,喜娘在门口献上贺词。新郎来到堂前,向新娘父母行认亲礼:  
一行礼,感谢岳父岳母成全一段鸳鸯情;再行礼,感谢岳父岳母信任与委托;三行礼,祝福岳父岳母心情好体健康。  
2、上头礼  
新娘来至堂前行上头礼,请妈妈为自我梳头发、戴八卦镜、戴桂圆,礼毕,新娘向妈妈行谢礼。(上头礼乃家笄礼,古礼中女子十五加笄、男子二十加冠,笄礼又称成人礼,由妈妈为姑娘绾起头发、插上发簪,寓意姑娘已成人、可出嫁。)  
3、感恩礼  
非常好的家风家教乃是一个家庭幸福和睦、兴盛发达的根本所在,忠孝传家、勤俭持家、修身齐家,这优秀传统作风应代代传承!  
新娘父亲向新娘传家族世代相传的家教:为人媳妇,应孝敬长辈、孝顺公婆;为人妻者,夫妻应同心协力、齐肩并进;为人处事,应姑嫂同心、邻里和顺、妯娌和睦,三思而后行。  
礼毕,新娘向父亲行三大拜礼:一拜感恩父亲养育情,养育之恩记心间;再拜感恩父亲传家教。铭记家教不辱父命;三拜祝父亲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度晚年。  
后来,新娘移步到妈妈面前,三拜妈妈,感恩礼礼成。  
4、锁皮箱  
新娘弟弟到堂前,锁皮箱、送嫁妆。(丰厚的嫁妆,代表娘家满满的祝福和爱,祝福新人新家庭成立,迈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后来伴郎抬嫁妆,寓意吉利。  
5、分家继  
分家继代表新娘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义深厚,同时也是传继父母勤俭持家的美德。  
6、委托礼  
委托礼意味着父母为新娘盖上盖头布,盖头布又代表着辟邪与同意出嫁,将新娘委托给新郎,寓意爱的委托与交接。  
礼仪三:拜堂礼  
接亲队伍将新娘接回新郎家中,新娘下轿后,跨过马鞍,与新郎一同来到喜堂行拜堂礼。  
新郎父母在高堂就座,新郎为新娘挑开盖头后,两人在堂前立位,立北面南,整婚服、正衣裳,开始行礼:  
新郎新娘对天地三行礼。接着,新郎新娘面对面转向高堂,对高堂三行礼。后来,新郎新娘面对面而立,行对拜礼。  
最终,新郎新娘向新郎父母行称呼礼,以敬茶的方法改口,父母向新人红包赐福。  
新人新婚,天地、祖先已知,父母顺义、亲朋见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十一、安福县丧葬习俗  
在安福县先人头年故去,除了安葬、倒七、缴纸等风俗外,翌年正月十一至十三这三天内,要给故人上灯,其意思是给作古之人拜年、恭贺新禧,而更祈求故人保佑后裔繁昌。主要形式是戴孝之家扎鸡公(南乡人称白鹤)若干只待用,孝者扎的白鹤除了鹤冠是红色外,全身需要是白色羽毛,如孝家不会扎白鹤,可请当地的能者帮忙。数量的多少视孝子有几个而定,原则上是每个孝子一只。当然亲朋好友必到场无疑,亲朋好友送灯也视亲疏关系而分别规格,如是故人同辈或下辈的亲戚,比方说亲家、内兄弟、外兄弟、连襟、女婿、侄女婿、外侄、内侄等人也需要送鹤,只不过鹤的羽毛颜色是白、红、绿、黄相间,与孝子所扎的纯白白鹤不同而已。至于其他血统关系较远的表亲,送上一只方灯寄予哀思也就行了。  
春节的初一、初二、初三,孝家设奠,初一是家族宗亲前来拜奠,南乡称“拜新年”;初二必定是血统关系较亲的亲戚前来“拜新年”,女婿、侄女婿毫无疑问要到场;初三通常下午撤奠,一般亲朋好友也跟随最终半天的设奠前来哀悼。这期间,孝家早就定好上灯在哪一天,向前来“拜新年”的亲朋好友告知,以便大家做好准备,如约而来。  
孝家撤奠后,从初四开始操办上灯的事务,先是扎好白鹤,后是请好龙灯,再筹备上灯之日的酒席;而亲朋好友从初五开始即前来孝家送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女婿,更是付出巨大,首先要出资再请一条龙灯至时捧场,还要打米果前来撒灯,假如女婿多,请的龙灯就更多,假如地方上请不到几条龙,也可到相邻的村庄请,实在没有,几个女婿合请一条也可。  
上灯的日期也有讲究,十一日、十三日为男人故者上灯,十二日为女人故者上灯,说是男单女双,看来这是根据易学阴阳八卦演变而来的。  
通过一番筹划,上灯的日子很快接近。上灯的前一天晚上,孝家的孝子要备好“三牲”,手举自家扎的白鹤,白鹤需要将下面的灯点燃,最多两人前往故者的坟地报信,告知故者翌日即来上灯,名曰“打冷灯”,当然这只白鹤还要带回家中。  
上灯那天,亲朋好友云集孝家,孝家设宴款待,其丰俭规格视孝家经济情况而定,无需攀比。乡里乡亲讲的是个亲情、盛大、热闹,更是对故人的一种怀念之情而已。晚上一断黑,孝家的龙灯(称为主龙)首先登场,在宗祠庙宇拜祖拜神之后,便到孝家厅堂致意,此时,孝子头戴礼帽,礼帽下面罩白孝布,身穿长袍马褂跪在大门口、厅堂祖宗牌位前接龙灯,待龙灯三拜之后谢过,孝子方可起身。然后又跪在大门口,与主龙灯一道迎接女婿们请来的龙灯(称客龙),一样待客龙到厅堂三拜后,孝子才可以起身。后来,由孝子手持自家的白鹤为前,其他彩鹤后来,再后就是客龙、主龙,跟随乐队震耳欲聋的吹奏声,一同前往故者坟地,少者几十人,多者上百人。期间爆竹、烟花不绝。白鹤、彩鹤、方灯和龙灯的灯光一长溜,远处一望,既似星星点点,又有摇摇曳曳,凄惨而又欢快,繁华而不失庄重。  
故者坟前,早有人准备香烛蜡火,鞭炮烟花,迎接孝子及龙灯的来到。顿时,炮竹声声,烟花起舞。持鹤者把其插入坟上,然后点火焚化,龙灯沿坟翻滚,名曰滚龙。待纸鹤、方灯所有熄灭,整队回家,又叫“回龙”。龙灯再到孝家三拜,孝子送出门外,才算结束。  
上灯完毕,孝子脱去长袍马褂,丧葬之事基本完成,孝子也就做到此为止。以后每年只是逢清明节扫坟、中元节烧包、冬至节堆土而已。  
十二、安福县饮食习俗  
1、安福火腿:其形如柳叶,脚蹄短小,腿身饱满,皮薄肉嫩,精多肥少,色红味香,经久不变质。  
2、一品锅:是该县南乡乡村家家户户过年时除夕吃的一道大菜,叫“一品锅”。  
3、安福霉豆腐:安福霉豆腐是著名的安福特产之一,口感独特、回味悠长。  
4、安福烟熏腊肉:安福烟熏腊肉切开后精肉色泽红润,肥肉晶莹剔透,肥而不腻,不生虫,便于长时间保存。  
5、烧鸡公:烧鸡公是中国传统的家禽熟制品之一,色泽明艳、油光闪亮、香气四溢、风味独特。  
十三、安福县著名景点  
(一)安福武功山景区  
武功山座落于罗宵山脉中段,我省的中西部,距安福县城70余公里,是我省境内的最高峰,也是全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武功山素以峰雄、水秀、草绿、树茂、竹奇花美举世闻名。非常是座落于海拔1918米高处绵延数十万亩的高山草甸,堪称中国一绝。据庐山植物园林业专家考证:在这么高的海拔,生长着这么大面积的高山草甸,不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十分罕见。她是江西的一块绿色宝地。  
武功山北视庐山鄱湖,西邻南岳衡山,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河山洞天”之一。主峰白鹤峰,座落于安福县境内西北面,海拔1918.3米,是江西境内高峰之一。它的四周簇拥着沪峰、箕峰、九龙、明月、香夕炉等十大高山和千座峰峦,犾如“众星捧月”通常,历史上曾因武功山冠盖衡庐,有“衡首庐尾武功腰”的说法。古籍中也曾将衡庐和武功山并称为“大江西南三巨镇”。  
武功山四季风光各具特色:春日,杜鹃盛开,漫山遍野;夏日,10万亩草甸,一片翠绿;秋日,澄红金黄,野果清香;冬日,飞雪迎客,冰崖百丈。人们常说武功山有六美:山雄、草绿、树奇、花艳、水清、云壮,晨昏雨后,云雾升腾,云海翻滚,气势磅礴,云脚缓步,青山拂沙,群峰时隐时现,宛如瑶池仙境又如九重洞天。  
武功山峰峦俊俏,奇伟秀绝的山体,耸峙横陈,延绵达150多公里,环绕在金顶的十大高峰,峰峰都有名胜古迹。而深藏在千山万壑之中,那不事雕琢的天生丽质,旖旎风光,有如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更给人以大自然的美的享受。颇负盛名的摘星石、看经岩、楼梯岩、吊马桩、冲天柱、御碑屏石、定海神针、五雷击鼓、大刀劈空、将军脱靴等,以及形同龙、虎、凤凰、牛、马、猴、蛙、鱼、鸡等动物的奇峰异石,都以其神似得名。燥岩叠峙间,散布着众多的洞穴,著名的有风火洞、石屋洞、三仙洞等。当中的“风火洞”,分为“风”、“火”、两个洞口,传说古代是风伯和火神所居之地,至今,无论科寒夏暑,“风洞”冷风刺骨“火洞”热浪逼人,有“江南第一奇洞”之称。  
(二)武功山温泉山庄  
武功山温泉山庄座落于江西罗宵山脉西段武功山脚下的安福县泰山乡文家村,属武功山风景点之一,并于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点。  
这里青山合抱,溪流淙淙,人置身当中恍若步入桃源圣地。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负离子含量丰富的清新空气以及满眼的苍翠,无一不使人心旷神怡,陶然自得。相依的松竹,掩映的古樟,还有那谐趣天成的怪石,每一处都显得是天地之灵秀、造物之精华。由此,武功山温泉山庄被湖南中南林学院的教授们誉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温泉山庄。  
山庄温泉四季恒温达80多度,附有硫、锂、锶、锌、碘、硒、偏硅酸等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对改善人体循环功效,并且对于肌肤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各种病也有明显的疗效。正如唐诗所云“温泉水滑洗凝脂,皓首沐浴回常春”蒸腾的水汽带有淡淡的清香,沐浴当中,实为人间一大享受。凉爽透彻的泳池内碧波层层,可嬉水、可游泳,不但能为您解乏消困,更可为您遣散酷署的烦闷。古樟群下的音乐茶座有碎石小径穿行其间,错落相连,音乐灯柱飘出的萨克斯曲萦绕在树影中,宛如天籁之音,更有清风徐来,茗茶淡饮,这种悠闲和惬意足以使人乐而忘忧。  
武功山温泉山庄以“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为主题,遵循‘工作休闲两不误’的商务旅游新理念,为大家营造了一个提高的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全新旅游环境在温泉山庄纵情享受大自然的赏赐吧!温泉山庄是最起到亮点的风景区,区内古树参天,空气质量优越,是人居、休闲、旅游、保健的胜地。  
山庄内置设施推荐  
山庄宾馆住宿拥共有美观典雅,温馨舒适的豪华单人大床房,标准间,套房等不同户型的客房68间,多种风格类型的客房,房内中央空调、宽带上网、全天热水等设备完善。风格别致,整洁温馨,客房均配有高档家具和高档纯棉织品、独立空调;全天接收电视频道。享受景区露天温泉池的同时,还可免费享用音乐茶座,闲余之际还有汽艇,篮球场等好玩的娱乐设备!  
交通概况:  
从吉安直至山庄全是柏油公路,周末及假期自驾泡温泉是个非常不错的挑选,同时每天有两班客车,第一班:早上8点山庄开出---下午3点安福汽车站返回,第二班:早上7点吉安火车站发车---下午1点返回吉安火车站。  
(三)银圳清代市民群  
银圳村均为金田金溪王氏后裔,而金田金溪王氏又由太源王氏后裔迁徙而来。其始祖王德载榜中进士,任吉州刺史,于唐乾符年间(公元873-879年)徙金田开基以来,历一千一百余年,发展至“一族两房十三团房”素有“金田千烟村”之称。据考证,历代达官显人及鸿儒乡贤达219人,明代以王时槐、王懋中为代表的京官达10余人。  
银圳村与王氏族人原属同一个金田村,七十年代分为银圳、文明、六房、园背等近10个行政村。金田大村村落空间格局自古有“三槐、九牛(石)、十八井”之说,而银圳村正辖一槐、二牛、三井之内。时至今日,古建筑保存数量较多和完整性较好的也大多在银圳所辖范围。  
明永乐年间,开基祖第十八代孙贡鼎造新居于北江下游,此处土地肥壮、水源充沛、古樟环抱,银陂水从中穿流而过。北江下游,即当今的银圳村。银圳之名始于银陂水,北江在村北高山下分两支子水渠贯通原金田大村,当中一支名金陂,另一支名银陂,因水陂在本地常说成水圳,银陂也讲成银圳,故此。  
金田大村均处在四周连绵小山岗环抱之中,北面小山以外有高山依托,村落所在地属平整小盆地。北江河从北往南再折向东,汇入陈水河入赣江。北江河水在北端高山下又分两支子水(金陂、银陂)从西北向南东、从北向南贯通各自然村落,而银陂之水正是银圳全村生产生活之源。从地理状况察看,金田大村整体象盛开的莲花,古人相传“莲花形”,而银圳又处在莲花形的东南边沿。  
自明嘉庆年间从北江上游分迁下游立基以来,村落采取从南至北以时间先后、血缘亲疏、发展快慢,财力雄弱为依据,分地段、分堂、分组合区别构建祖祠与民居组合的建筑格局。南至中段有“宝善堂”及民居群落3栋。“二房祠”及民居组合15栋,“马廊下”宗祠及民居群组合5栋,中至北段有“一山第”祠及民居群组合7栋、“诰封祠”及民居群组合4栋。名建筑群落总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各民居群通常都有一个总院门出入,总院门或设坊门、或设门楼。有的总门后再设小院门,构成院中有院,巷中有巷的格局。假如从总大门进入到当中后院民居,需要三折二弯以上,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巷道均为鹅卵石墁铺,青砖夹砌,水沟三面为砖墙。绝大多数院门设在一侧,院门和民居门大多也朝东,面对沿田而环的北江水。据相关记载和现场堪察,各种组合的建筑年代从明晚期至清晚期保留了比较清楚的建筑风格和时代印记。明代及清早期,多重檐、大木梁架的砖木结构,青砖宽厚、简洁慷慨,通常不作雕饰或仅在门楣上作简易雕饰。清中晚期建筑,非常是晚期建筑则十分讲究木作工艺的精美和崇儒风尚。“诰封祠”民居组合中的小院门楼装饰华丽,纹饰繁缛,雕工细腻,令人叹为观止。与“诰封祠”相邻的同时代民居建筑颇为玲珑精致。外墙青砖磨沿勾缝。民居建筑一律不设天井,而是在大门上前檐墙顶开“口”形扁窗,用以采光。全部门、神龛、栏杆,隔板都以雕镂工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故事、吉祥动植物图案。雕刻手法既有减地雕、凸雕、也有镂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下厅设藻井,统一为手工雕饰后粘接拼图而成。  
尤为珍贵的是“一山第”民居群建筑。至清嘉庆时期,其家族出了一位大商人王瑞爵,以经营木材和山林特产为业,积聚财富后部分捐献朝廷被“诰封”“大夫”衔后又独资建起了这一群落。大门内前厅均设廊楼;楼下厢房为双层木隔橏装置,临厅面用四幅木质条幅嵌入隼槽,使两边厢房密不透光,去掉条幅则为整体透雕花板。上厅双门设木质雕花门罩,门上设双层神龛,嵌多类花雕板。厅内四视,木雕装饰布满大厅。门框、神龛、条桌、供台等雕板装饰物均抹以紫、黑两种漆,部分漆上描以金粉,使之整体颜色华丽、富丽堂皇。所用用料所有均匀、垂直、厚薄统一,虽经百余年,仍无裂缝、虫蛀及腐朽现象。下厅左右各四幅木板上所有用金泊贴写书画“竹报平安”、“仙鹤图”、“二甲传矑”及行草诗首。如“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百,欢笑情如旧,肃疎发已斑,何日不归去,滩上对秋山;“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萨帷、竹怜新雨后,山暖夕阳时,闻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僮扫蘿经,昨与故人期,杰阁临清流,开轩集良友,轻轻西北风,吹冷茱萸酒”;“木落雁南循,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逐渐”;“九月不风雨,天教吾辈游,菊花不知节,明月独求秋”等等。  
这些建筑外部用料不太讲究,保持了传统的青砖灰瓦、垛角耸立,而是把主要财力和精力用在内部的木质选材、精工巧作、雕镂绘画和诗情画意的布局上。追求居室的赏眼、舒适和雅兴。这既是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又折射出清代晚期民间富贾不过份炫富,又安于家室、崇尚山水、广交朋友,附庸风雅的精神文化追求,同时起到较高的南方建筑工艺传承、爱护、展示和研究价值,堪称清代民间富贾家居的典范。  
(四)松田古村  
松田村位于安福县城东7.5公里,与枫田镇隔河相距。东临泸水河,南连东阳峰,西与石屋山、黄牛岭相接,北靠安吉公路。境内西北偏高,东南低。东阳峰、黄牛岭环抱本村。石屋山腰有石屋洞,高敞璀璨,可容一、二百人。镌刻有“石屋洞天”大字。明正德年间,村人彭簪任靖州太守辞归后,隐居石屋洞,筑玩易草堂,建卧云亭。  
松田附近周围环境优美,山河秀媚,尤以“中溪八景”为甚,文人雅士多有咏唱。明安福县令程文德曾有游石屋洞诗“刚入花封境,先来石屋游。山川相国里,云树洞仙邱……”。杨士奇曾为《中溪八景诗》作序:“安成彭氏,世居邑东中溪之上,据山水之胜。其居之东,曰东阳峰,有巨石。将雨,则云气自石出,士人尝视为雨候。其南有石岩如屋,高广可数丈,中祀唐安福令刘像。志云,像死为神,祀以祈灵云。南又有白马峰,以刘像尝乘白马驻此。峰特高诸山,先得旦日。稍西,曰黄牛岭。昔有仙人骑黄牛于此,得名。山趾磅礴而高峻绝出。当日暮景暝,独爱返照,屹立类金壁可玩。岭之巅旧有台。相传尝有三仙人止此,民筑台祀之。台之废,而至今或见夜光如灯煜煜其上者。居之北有潭,在石榴峰之麓。昔有没而渔者,见阴洞有石床,老人卧其上,盖龙所居也。东北玉泉井,甘冽而源深厚,夏旱不竭。南有蜜湖,广数百亩,产菱藕鱼虾之利,而深不可测,有蛟潜其下。好事者析为八景”。  
松田村,原名中溪,为宋景定年间周氏从吉水迁此定居,元末,彭古清入赘周氏,族人由灌桥逐一聚迁中溪开基。至明朝,人丁繁衍,从儒登仕成风,构成名门大族。明洪武己巳年(1389),彭氏务威、务伦兄弟在中溪松林田舍大兴土木建筑房屋,故名该地为松田。今松田自然村98%为彭氏家族。  
松田彭氏一族在明代因彭琉、彭时、彭华等而声名鹊起,成为扬名天下的官宦大族和地方显贵。  
彭琉(1391—1458),明永乐甲午年中举,戊戌年中进士,授考察院观政、外翰林院修,迁广东按察司佥事、山西副使,调湖广副使等。为官清正廉明。  
彭时(1416—1475),字纯道,卒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宪。明正统辛酉年中举,戊辰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阶承郎。己巳年入内阁,升侍读,景泰壬申年升左春坊大学士,丙子年任太常寺少卿,天顺丁丑年复入内阁兼翰林院学士,巳卯年进中宪大夫,成化乙酉年进通议大夫,升兵部尚书,丁亥年进资政大夫,升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戊子年改吏部尚书晋少保。担任内阁首辅大臣长达20余年。《明史》有彭时传,称其“主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燕居无惰容,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彭华(枫田彭氏迁大智村),字彦实,卒赠太子少傅,谥文思。著有《彭文思集》等。明景泰庚午年中举,甲戊年会试第一,官翰林院庶吉士。主编《寰宇志》、《大明一统志》,成化乙酉年升待读、经筵讲官,辛丑年主考会试,乙巳年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宪宗曾赐《诰命》。  
自后,彭氏一门接连不断有精英登仕。明清两代共有进士12名,举人、贡生12名,历代秩官、赠封、恩荫53人,世人皆慕。  
松田至今完整保留明代“中溪彭氏宗祠”(状元祠)一座,其它支祠、府第8栋,5个民居建筑群计132栋,以及传统要素建筑10余处。当中明代建筑约占50%,清代建筑约占40%,民国建筑约占10%。  
“中溪彭氏宗祠”(状元祠)为安福宗祠之巨,始建于明景泰庚午年(1450),历时五载。祠前为状元坊,坊前有状元坪,坪前有两口大水塘。宗祠由三栋相连而成,长46.5米,宽23米,面积1070平方米。前栋中间设大天井,两边为厢房。中栋左右楼上设钟鼓楼,屋顶四角挂有铜钟,风吹则鸣。正堂板壁雕有24孝图,如王祥卧冰、孟宗哭竹、董永卖身……等。后栋为祭祀祖先之堂,8大木立柱支撑。屋顶木刻楹联“兄状元弟会元六年间压两京一十三省豪杰;左太师右少师二派下开四乡千百万载书香”、“一门双柱石兵部礼部吏部;三科四状会戊辰丙辰庚戌”、“仕历四朝双宰相;恩荣三代六尚书”等。中、后栋小天井保存明代石质龟背驮碑,碑刻“孝悌和睦”。状元坊高12米,坊下三门,坊上中央嵌有“相府”石刻,中层画有戏剧人物故事及花卉图案,工艺精细,门联三则,其一为“赫赫元魁第,堂堂宰相家”。无论建筑规模、工艺价值、文化内涵均属典型代表。  
其它支祠、房祠和重要府第均格局完整,它们与民居连成一片。统一青砖灰瓦,垛角高耸。内部装饰工艺繁缛,有镂空雕、线雕、圆雕、凸雕、彩绘、墨书和不同类型的藻井。明、清两代建筑风格显然,地域特色明显,省内相关专业人员多次到该村调查研究,每年还吸引数万外地游客参观。  
(五)安福孔庙  
安福孔庙为江西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坐落在江西18大文明古县之一的安福县城南.江西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座落于安福县城,距吉安市60公里。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旧称“学宫”、“文庙”,后屡有兴废,至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迁现址。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积2148平方米,整个院落10000多平方米,有下马碑、泮池、圜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露台、大成殿等建筑。大成殿 采纳中国宫殿的营造风格,殿内陈列了安福县自秦始皇至今2200多年的建县史,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孔庙占地10余亩,主要建筑物均以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罗列,它利用层迭推进的门阙、津桥、院落丰富空间的变化,借以明显尊崇孔子的主题。大成门与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歇山重檐,琉瓦飞甍,展翅欲飞。大成殿高14米,宽25米, 采纳台梁框架结构,台基拱柱,横梁穿方,8根合抱楠木大柱顶天立地支撑大屋架,木雕奇兽,梁枋彩画,红柱金匾,历代楹联,显得庄重堂皇。殿外回廊54根八角型红石础柱,宛如挺立着54位威武的卫士。当中大成门和大成殿正中的两对红石柱,直径60厘米,通体镂空浮雕缠云滚龙、一鳞一爪,栩栩如生,其神其势,呼之欲出,使大殿更显庄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海内外安福人捐资修缮孔庙。经过5年多的努力,一座仍然保持明代风格的安福孔庙再现昔日的风采,并利用修缮好的分贤、名宦二祠及两庑的场地,创办了安福县博物馆,系统地推荐安福古县2000多年来的历史和文化。  
景点位置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城南  
(六)香樟园生态休闲农庄  
安福县香樟园生态休闲农庄座落于江西省安福县竹江乡高村村,距吉安45公里,安福县城15公里。是吉安市到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必经之路,是一个集园林、立体养殖、休闲垂钓、餐馆住宿、棋牌娱乐、会议培训、健身度假、水果采摘于一体的农庄。农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备完善。是游客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农庄规划占地面积3000余亩,计划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  
安福县香樟园生态休闲农庄布局由资深园林公司设计师精心设计,园内交通便利,现已完成水泥硬化路面约4公里,大小水塘七座,建有仿古四合大院、民俗古楼,道路两边摆放天然景观石2万吨,园内有300个品种的花卉苗木和本地乡土树种。日前已种植直径50cm-130cm的大香樟2000余株;国内罕见的大盘根罗汉松桩景2000余株;造型罗汉松直径10cm-15cm的10000株;国内最精品的金桂直径13cm-20cm的400株;成品金桂直径12cm-16cm的5000株等。有紫薇、红豆杉、红叶石楠树、银杏、木荷、垂柳、红白玉兰、红枫、樱花、杜英等多种规格的景观树近20000株;还有还有山东金丝枣树、山东黄皮石榴树、浙江东葵杨梅、枇杷、柿子树等各种规格景观果树2000株。现在乔木下套栽了20000株各种观叶景观植物灌木球。配栽以乔灌结合,高矮错落有致。  
(七)三舍古村  
三舍,古称上井。1060年,南唐工部尚书刘适之子刘君造任吉州推官。宋下江南时,刘适隐退,便到儿子官宦处寻访山水之胜,“经安福县南之上井,爱其秀媚,遂卜居于谷木塘之北”。刘适之孙刘璞,中南唐进士,“璞子愍、愍子员、员子知刚皆为宋上舍生,乡人荣之,称三舍”。“谷木塘”改为进士塘。三舍走小路去吉安府为90华里,这也正合刘适“退隐三舍”(一舍为30华里)的初衷。  
三舍村座落于江西省安福县甘洛乡政府所在地石陂村东南11公里的山冲里。四山环抱,风景清幽。发源于老山、雷禾仚、高台岭的几条小山溪汇成东溪水由西向东从三舍田肥土沃的米窝垅穿过,注入大陂,进吉安县境。正如吉安名士撰文所述的“谷木塘,村居胜地也。雄关锁其外,岩壑盘其内;万山四凑,上薄云雾,有泉焉,自西南裂石罅瀑涌左,会而成溪,风雨朝夕,四时异态”。明代三舍儒士把他们引为自豪的秀媚风光归纳为“三舍八景”:狮泉喷玉、羊岭浮岚、西坞余曛、东溪叠嶂、进士名塘、龟岩书院、平畴春种、松壑秋声。爱慕山水之胜的文人墨客在三舍游览后多有吟咏。荆州同知王澄渊有咏“羊岭浮岚”诗:“0-何处无,青苍蔚在眼。烟云深复深,山风吹不散。猿鸟欣有托,藤萝暗相绾。寻幽剩有朝,杖策未云晚”。还有咏“东溪叠嶂”诗:“滔滔山下溪,峨峨溪上山。盘回宛若抱,一柱支狂澜。乘流恐迷渡,眺远疑设关。愿假谢公履、扪萝一跻攀。”乡贡进士刘达已有咏“进士名塘”诗:“方塘一镜柳风清,进士犹传旧日名。最羡源深流在竭、云仍衮衮继芳声。”另有咏“平畴春种”诗:“风和日暖柳如烟,一望青青万顷田,无数耦耕春日里,谁知沮溺是遗贤”。  
三舍自南塘肇基以来,越来越繁衍昌盛,虽经宋末元末战乱,至明时仍达千户,号称“一干烟”。全村呈太极图形,坐北朝南,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岭,前有双狮戏珠,下有狮泉水口。村前米窝垅中有旱涝保收的千庙良田,村中有百余口鱼塘。至清初时,人口、建筑规模更盛,外人称之为“五百之村(一百个祠堂、一百口古钟、一百口水塘、一百棵古樟、一百个顶带(指七品官))”,乡人仰之。至清晚,尚存祠堂72栋,牌坊9座,当中官坊3座,进士坊4座,贞节坊2座。大型府第有:宗伯第、文林第、司徒第、将帅府、尚书府、大夫第、儒林第建筑林立,规模宏大。  
最为三舍人引以为荣的是三舍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自南唐以来,“列笏拖绅世济其美,或不避权贵而气节炳若日星,或效法循良而德政昭于史册”。“人文继起,后先辉映,理学忠节,文艺科名甲于邑内”。刘适,南唐工部尚书,为三舍开基之祖。刘宣,明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刘戬,明成化乙未榜眼,曾作为正使,着孝宗帝亲授麒麟一品服到交趾国(今越南)颁诏;刘铎,明万历进士,学识渊博,胆识超人,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其女刘淑英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原江西社科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周峦书教授评价刘淑英为文武双全的一代女杰,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三舍村知府以上官职的还有刘秉常、刘秉监、刘戢、刘莆、刘瓒、刘邦采、刘晓、刘廷簠、刘昉、刘耀、刘体谅、刘佃、刘以昱、刘兆龙、刘洪范、刘世丰、刘廷策。至于知县、教谕一级官员更是不胜枚举。三舍的鸿儒心学声名鹊起,刘晓、刘文敏、刘子和,刘以身、刘宝珏等是闻名江右的理学家。刘文敏、刘邦采,刘子和还与安福东乡的邹守益(探花、南京国子监祭酒)共同于公元1534年前后创办了夏古、复真书院。2008年,文物部门在该村进行普查时,记录了明代民居院落的一副墨水对联:“官至尚书不大不小,粮积万担不多很多”。  
三舍一村知名的塾院就有龟岩书院,梅源书屋、宾兴文会、惜阴文会、三舍书屋、乐道会等10多所,“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可见学风之盛。  
同属于三舍行政村的洽水自然村(康家),也是一个非凡的文化村落。其初祖康珣,原籍泰和县,本姓匡,为避赵宋帝讳,改姓康。宋雍熙乙酉科进士,任安福知州、历转袁州路都使。寻隐安福城南濛潭,其后裔康文才中宋淳化甲午江西乡试,退官后分迁三舍村,宋、明、清三代,康氏在洽水自然村先后共中进士6名,举人10名,贡生6名、拔贡1名;担任官职的有尚书1名,知府5名,知县13名,可谓簪缨蝉联,令人刮目相看。  
三舍行政村所辖5个较集中的自然村。从入村起止区别为康家(洽水自然村)、心田自然村、三舍自然村、上井自然村、肖家自然村。古代格局及古建筑保存较好的主要有三舍自然村、康家自然村、肖家自然村。当中三舍自然村保留宗祠8座,邦伯牌坊1座,总坊基石座(木柆门已毁)1座,儒林第民居1幢,古民居群组合3个共31幢。古桥、古宗教建筑15处,古街道古驿道各1条及其它历史环境遗存。当中,明、清建筑约占50%。康家(洽水)自然村、现保留宗祠1栋,民居建筑16栋,宗教及其它历史环境遗存3处。主要为清代建筑。肖家自然村保存清代民居建筑7栋,宗教及其它历史环境遗存5处。全村现有江西省文物爱护单位1处(邦伯坊)、县保单位7处(忠义堂、儒林第、四口古井、刘铎墓),县不可移动文物爱护名录24栋。  
三舍村明代和清代建筑风格显然。明代建筑为天门式屋面,多设重檐二层滴水,通风采光,大门框为本地麻石质,前厅多设木质廊楼,部分楼上嵌镂空花板或榫卯雕花护栏,少量楼厅对距设浅浮雕人物门扇,或干脆不设仅置拦框。通常不设藻井,木质构造造型硕大,纹饰质朴,有庄重之感。清代建筑为天窗式,通常眠砖到幢,前后4纵马头墙,墙面饰凸雕人物造型,前设木质门罩,后设砖凸门罩。大部分为青石门框和地栿。前厅多设有藻井,左右廊楼各开6开扇雕板,工艺精美,较显富丽堂皇。三舍村内古街、古巷特色显然,部分段落古风古韵依旧。村内古樟参天,林木茂密,古桥、古井、古碑刻默默向世人诉说着三舍村的厚重历史……  
(八)上街古村  
上街村座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门乡北端,属罗霄山脉延伸段。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四境丘陵环抱、中部多见平畴、形似盆地。村北靠金溪山,西依金莲山,东傍前山,三面环山,构成天然屏障,整个村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发源于陈山山脉的陈山河宛若玉带从村庄的西南面婉蜒而过。村后三条山谷间溪水汇聚成常年不竭的三条江,区别为雷源江、吉源江、海源江。在三条江旁村民开垦三块共计3000余亩良田,区别是雷源垅、吉源垅、海源垅构成了上街古村的主要生产区。唐贞观元年(627年)梁氏先祖彦俊由湖南长沙来此开基,至今有近1400年历史。五代时刘谦由泰和韭洲迁徙至此,拓荒创业、发展壮大,现整个村落成为以刘姓聚居为主的传统村落。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上街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祠堂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交相辉映,是日前我县传统文化浓郁,典型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千年村落之一。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发布为第一批传统村落。  
上街村保留着代表农耕文化的村落选址特色和鲜亮的血缘群聚格局特征。整个村落的布局以上城刘氏祠为核心,居于全村中心位置,以各房派、支派成员的住宅再以房祠、支祠和香火堂为中心组成当今的五大区域。  
上街村内古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功效完备。村内四排48口水塘如珍珠项链串连,小桥流水,息息相通。村口有1古樟,参天立地。古村现有明清建筑92栋、祠堂16座、寺庙13处、古桥9座、古塔1座、古坊门8座、古井10口、义仓2座、书屋6座、古巷道7条、古民居群10处、古樟树155棵等。分散在民居内还珍藏相当多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照壁及藻井,生动反映出明清两代乡士建筑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信息,起到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上街是安福最早纳入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县的乡村村落,保留了相当多红色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她曾是革命根据地和苏区区政府所在地,一度成为地方红色政权的中心。一九三一年二月,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在该村刘氏祠内设立“列宁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地干部,为苏维埃政府的巩固和革命的事业作出了奉献。现保留了列宁学校校址,安福县第一区区政府旧址,安福县少共驻地和几十条的红军标语。  
上街,古称“上城”因村庄四周围绕群山,合抱如城而得名,后因人口发达,商贸交流繁荣,贯通村落主干道两边店铺作坊林立,宛如城中之街市,便称上街。据《梁氏族谱》载,唐贞观元年(627年),湖南长沙梁彦俊来此金溪山下开基,故上街之姓有“先有梁、唐、周、段,后有伍、胡、冯、刘之说。又据《上城刘氏族谱》记载:五代时期,西汉楚元王刘交之15世孙刘遐于西晋为安成太守,留居安福之笪桥,至五代时遐公二十一世孙刘谦从泰和韭州迁上城为“爱敬堂”基祖。  
宋代归吉安府安福县辖,元代元贞元年(1295)属吉安路安福州,明初隶属江西布政司吉安府安福县,清代属兴德乡36都,1930年成立上城区苏维埃政府,辖28个乡,隶安福县苏维埃政府管辖。1941年到1947年设上城乡,辖9个保,隶安福县,1949年隶州湖区政府,1950年恢复上城区政府辖10个乡,1952年属金田区,1956年撤消全县9个区,建立上城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将上城乡并入洋门公社。1972年属洋门公社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洋门乡政府管辖至今。  
(九)武功山祭祀遗址  
武功山祭祀遗址,座落于安福县钱山乡、泰山乡境内,处在东经114°10’,北纬27°27’,以主峰金顶葛仙坛、冲应坛、汪仙坛、求嗣坛、白鹤峰寺为主,范围衍及观音岩、三天门、九龙山、集云庵、箕峰、行台、南坪、文家一带,面积3000公顷,散落在6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  
金顶海拔1918.3米,被誉为:“天地之胜境,神仙之福地”。这里位于吴楚交汇之要冲,自古以来,即为湘赣两省先民朝天祈福的圣地,吴风楚韵演绎、发展和丰富了武功山祭祀文化。祭天祈福之风历代不衰。直到明代,地方官吏率吏民上山祭祀的活动,仍不绝于史书。  
自三国吴赤乌年间,葛玄入山--,首开武功山道教之风,后世道徒来山修真者甚众。葛仙翁也成为武功山历代宗教信徒崇祀的主神。  
唐宋以降,道、释、儒三教融汇于山,逐一构成多教派、多神祗、多坛庵的局面。道徒羽流、释子梵民、香客信民及儒士贤达来山朝圣者络绎不绝。至明代,仅白法寺一处,即有“食僧千指”,进山朝圣者,多时达1万人。清代中期,环绕主峰一带的宫观坛庵达百处之多。  
武功山祭祀习俗,蕴含了自然崇拜与宗教崇拜等多处原因。因为香客信民来自湘赣广泛的区域、祭祀习俗包融了地域性不同的吴风楚韵。武功山祭祀文化起到独特的魅力,物质表现形式为“石构文化”。  
葛仙坛,始建于晋。全称为“东吴太极雷霆玄省之坛”。西北朝向。祀奉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及其侄孙、晋代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宋代安福县令彭龟年,明代安福县令程文德、陈淮直、吴应明曾于坛下求雨,天降甘霖,勒石为纪。  
冲应坛,始建于元至元年间,东北朝向,据明张程《武功山志》载:“冲应坛,李道人--处”。“李道人,名道真。至元建葛仙观,因樵遇仙,作冲应坛。又与史谷蟾创图坪庵”。  
汪仙坛,始建于明末。西北朝向。为明吉安知府汪可受得到处。汪可受,字以虚,号静庵,湖北黄梅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任吉安知府。百姓称汪爷为“王爷”为武功山守护神。  
观音岩白法寺遗址,现有观音堂、龙王庙、龙天井、放生池、“白云禅师”墓塔、泥洹宝塔,天启四年(1624)“三空禅师之塔”,万历甲申(1584)“仙迳”摩崖刻字等遗迹。  
三天门儒释道三教遗址,三天门,又叫图坪,四周环山,山中谷地原有图坪庵、太极宫、广济宫等道教建筑,佛寺有永振庵,儒教有文昌阁,今仅存遗址。  
箕峰玉皇殿遗址,原有金庭宫、玉皇殿、元觉宫、云房、月苑、元宗堂、丹霞室、漱枕轩、会仙楼等。均于清末民国初毁灭。  
九龙山“胜佛禅林”遗址,九龙山因九条山脉形似卧龙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古爽寺宁州大师在此建造佛宇,有佛殿、禅室、钟鼓楼、山门、饭堂、18座佛塔、止景桥等建筑,均废。仅仅有石庙、残碑、残佛像等物。  
集云庵遗址,秦人避乱,称“小桃源”。三国吴赤乌二年葛玄飞升后,建庵祀葛仙。原有玉清宫、泰清宫、妙有宫等建筑,今不存,只剩遗址。  
行台遗址,明万历刑部侍郎、邑人朱世守题联:“欲登绝顶朝天去,先向行台稽首来”,横批为“武功第一关”尚存。  
文家“暖水祠”遗址,座落于泰山乡文家村,地热泉水达80℃,清时建有“暖水祠”,现仅存祠门及匾额,距祠不远处南坪山洞建有南坪祠,龛式石构建筑。  
(十)洲湖红五军战斗旧址群  
洲湖红五军战斗旧址群(含红五军军部旧址(曹家祠),红军标语群(曹生垣民居、曹光宗民居),-俘虏关押所(京丞公祠),狗爬岭山腰战壕,狗耳朵西山顶和东山顶掩体,水湾西山顶掩体和战壕,亭子东山顶战壕,水湾东山顶掩体,狗爬岭古道暗堡,清江潭“十八堆”-墓冢,红军烈士墓)  
红五军战斗旧址群座落于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三湖村曹家自然村及“狗爬岭”山峰等一带。沿古山道可直达吉安县官田、永阳等地。“狗爬岭”山脉属罗霄山脉在安福南部向东延伸段,山高林密,连接永新、吉安等地。  
普查队在该村复查“红军标语群(县保)时,向当地村民询问了相关历史背景,原安福县委办退休干部曹生垣、村民兵连长刘文清、村委主任谭钟昌、文书杨赞叹、支委刘奇山、村支书江固生等均根据老辈人回顾,提供了原彭德怀率红五军在该地战斗的传闻,后来,普查队展开了全面调查。  
现存红五军战斗旧址包括:红五军军部指挥所(原王屯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曹家祠)、-俘虏暂时关押教化所、红军标语群(两幢民居墙上)、狗爬岭山腰战壕、暗堡、狗耳朵西山顶掩体、狗耳朵东山顶掩体、战壕、亭子西山顶掩体、水湾西山顶掩体、战壕、亭子头东山顶战壕、水弯东山顶掩体、狗爬岭山古道暗堡、清江潭-墓冢“十八堆、红军烈士墓、公审训练操场等。同时在吉安县境沙屋洲、三湾、禾享山顶、七湾东山脊等也发觉同类遗存。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军部指挥所驻地(曹家祠),遭国民党兵烧毁半幢;-俘虏暂时关押教化所保存较好,内墙发觉相关标语;山头掩体有方形、圆形两种形制,依山顶原型面貌就势修筑,所有用山石夹山土垒砌夯实而成,高约1—2米,内为凹形斜坡,掩体中部设一方形坑(猜测为弹药储藏坑),保存较好。掩体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在掩体中可清楚瞭望东南西北各方向几华里远的村落,道  
路和田野全貌,十分便利警戒、扼守阻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暗堡多座落于上山路径中段,左右有深沟通入,顶部覆以山石夯实,现已坍塌;战壕依山势成形,多为腰带状,长短不一,现大部分有淤积;-墓冢“十八堆”座落于清江潭山下,现甘洛乡枧头村,因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等改变,仅存5堆(处);红军烈士墓现存4处,保存较好;公审操场基本保存完整。另外当地村民还收集保存了一批红军使用过的刀叉、梭标、用具等。  
经查阅相关史料和采访当地群众,该旧址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五军在安福的重要战斗旧址之一。1929年七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首次进攻安福,在安福西乡横龙寅陂桥遭国民党主力工兵营及靖卫团的联合伏击,军参谋长刘之至、第四纵队司令贺国中牺牲、第五纵队司令李灿身负重伤。进攻失利后彭德怀率第四、五纵队经永新转入吉安县天河镇及相邻的安福县南乡洲湖镇汶源石门山、神口山一带山区进行休整。同年十一月下旬,彭德怀将部队运动至三湖村“狗爬岭”山上构筑工事,设置战场,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区别与山南吉安及山北安福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敌人激战一天一夜,重创国民党主力吉安守备十三师、朱耀华十八师成光耀旅及安福城守军,取得歼敌三个正规营,击溃三个靖卫团,缴枪700余支,-万发的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红军在安福及邻县的军事局面,部队下山后在三湖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募集物资,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