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景德镇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7 16:0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景德镇地理位置概述  
景德镇市,别名“瓷都”,江西省地级市,座落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省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景德镇设镇于东晋时期,始称“昌南”,汉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解放后从浮梁县分出,置景德镇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文化事业  
2021年,景德镇市文化系统艺术表演院团演出1626场次,观众61.08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共5个,藏书141.83万册。  
三、历史文化  
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瓷都,制瓷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陶瓷工业非常繁荣。
  
四、市花市树  
1985年九月二十六日,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景德镇的樟树干粗枝壮,冠大叶茂,体健寿高,苍劲古朴,姿态宏伟,它象征着瓷都历史之悠久及古城之新貌。  
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市花。景德镇市的茶花,品种计有60各种以“赤丹”、“西施面”最为名贵,属中国稀有之品种。  
五、瓷器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海内擅声,并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相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爱好中国瓷器,非常是景德镇的瓷器。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随后,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六、瓷矿遗址  
1、高岭瓷土矿遗址,座落于景德镇市东北50千米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顷的范围内。  
2、三宝蓬瓷石矿遗址,座落于景德镇东南约12千米。  
3、陈湾瓷石矿遗址,座落于景德镇市西南约20千米鱼山乡陈湾村附近。  
4、大洲瓷土矿遗址,座落于景德镇西北约45千米浮梁县黄坛乡境内,矿床属花岗岩风化残积型  
5、马鞍山制匣土遗址,座落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千米马鞍山。  
七、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境内山丘起伏,松树、杉树茂密,瓷石、高岭土、耐火泥丰富,为景德镇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昌江为主流,水系纵横交织,开拓了一条水上的瓷器之路。  
景德镇自五代开始制瓷,及至宋代,慢慢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瓷区之一,窑业规模宏大,展示出“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象,到元代设官窑机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并存。它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五代时工艺落后,装烧还没有使用匣钵,采纳的是支钉叠烧法,故废品较多,美观较差,宋代,烧出“光致茂美”的青白瓷,工序日益细化,普遍采纳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工艺,又有了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装烧技法,成型工序初步建立。元代,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分工,出现了过手七十二道工序,“当中微细节目,尚也不可以尽也”。制瓷手工工艺体系基本提高。采矿、淘洗、制不(读音dun)、练泥、陈腐、拉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行各业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当中御窑厂,生产组织更为完备,分设了多种专业作坊:如舂碓陶土作坊,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匣钵的作坊,以及泥水、大木、船木、铁作等,辅助性作坊。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中各地技艺之精华,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制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但与现代化制瓷工艺相比,手工制瓷工艺耗时多,劳力过大,产量成品偏低,不可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濒临消亡。近些年以来,特意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览区,调集有特长的老艺人以“带子传艺”的方法生产、献艺,继承、爱护、展示,以求重现辉煌。  
八、景德镇瓷业习俗(第一批省级)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千余年来瓷业生产过程中构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民间行业传统仪式、节庆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等重要的行业习俗。  
祭窑神:窑神童宾是瓷器制作行业崇拜神,又称“风火神”。它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盛行于清(公元1644——1911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1949年),清代(公元1644—1911年)年希尧《重修风火神庙碑记》、唐英《火神童公传》都有记载。至今窑神童宾传说在景德镇广为流传。清代(公元1644—1911年)督陶官唐英为童宾神庙取名为“佑陶灵祠”,童宾亦成为景德镇陶瓷业的祖师神,年年祭祀,传承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瓷业民众及广大居民都在景德镇市御窑遗址,盛大举办佑陶灵祠迎神祭祀活动。  
吃“知四肉”:是纪念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为瓷工争取福利的蒋知四而构成的一种行业饮食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八在成型坯房举办。表达对历史上1领袖的崇敬,抒发景德镇瓷业工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烧太平窑:是在每年中秋之夜昌江沿岸景德镇瓷业工及青少年一起参与的象征性的烧窑活动。它是运用景德镇瓷工爱慕的烧窑形式,和中秋佳节赏月的室外活动相结合,构成景德镇最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景德镇瓷器行业习俗对于瓷器行业从业者起到凝结力,对于景德镇居民起到影响力,表现出鲜亮的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特色,是景德镇瓷业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是行业习俗不可多见的活态传承样本,起到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景德镇自五代(公元907-960年)小规模地生产瓷器,景德镇瓷业习俗也当始于五代。宋代(公元960-1279年),景德镇瓷业逐一发展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规模,《陶记》描绘的“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景德镇制瓷工艺体系初步构成。至此,景德镇瓷业习俗已初具雏形。元代(公元1279-1368年)发明了“二元配方法”,创制出精美优雅的青花瓷,极大地增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景德镇瓷业习俗。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因为各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景德镇制瓷业,加之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生气勃勃。到明中晚期,差不多全部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构成了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的在职人士。“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五方杂处”,“十八省码头”的陶瓷大都会为景德镇瓷业民俗文化在清代最后构成,奠定了基础。这时,景德镇产生了对窑神童宾崇拜的行业祭祀习俗,并在烧窑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王朝(公元1644-1911年)袭明代旧制,在景德镇珠山设厂造瓷,并确立“官搭民烧”的治理制度,使“景德镇一镇,熙熙乎称盛观矣!”同乡会、行帮应运而生;各地会馆快速发展;多种行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为纪念瓷工争取福利的蒋知四而构成的吃“知四肉”行业饮食习俗,并产生了中秋节烧“太平窑”的节日习俗等等。至此,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体系已经构成。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景德镇瓷业习俗内涵日趋丰富,在祭祀方面,已出现了“暖窑神”、“开禁迎神”、“窑厂酬神”等各种祭窑神活动;在饮食方面,常以“吃知四肉”、“吃泡茶”、“吹灰肉”等定事的特种方法来提高瓷工们生活待遇,以激发瓷工们生产踊跃性;在节日方面,有中秋节“烧太平窑”、“花朝起手”、“中元节定事”等传统习惯。然而,当中以“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最有特色,而且这三种瓷业习俗自古传承至今,持续接连不断,已成为景德镇独特的都市习俗。  
九、古戏台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  
古戏台建筑技艺是乐平民间乡土建筑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在古戏台建造传统技艺中,主要由锯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为主,也有砖雕、石雕)、泥工、漆工、绘画工等通力合作,各尽其能,一起完成一座戏台的制作。戏台采古典牌楼式样加以雕镂、敷金与彩色,取穿斗、抬梁混合架构辅以抱檩、穿枋等,使得戏台“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冷艳”。戏台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构成庑殿厅堂立面形象;戏台主要部件、构件有油梁、狮子枋、八字枋、月亮枋、斗拱、雀替、狮撑、悬柱、吊钵、吊篮、屏风和花格窗棂等。在古戏台建造过程中其雕塑最为关键并有着其独自的特色:一是雕塑种类齐全,浮雕、平雕、阴刻和镂雕皆备,极少二次打磨,刀痕清楚有力,质感亲切;二是明显浮雕,非常是油梁和狮子枋浮雕深达2-3寸,以便民众远视和仰视,立体感强,栩栩如生;三是雕塑内容丰富,以戏文人物为主,花鸟风景为辅。  
至今,乐平现存明清以来的400多座古戏台,每年仍接纳赣剧演出和其它剧种演出1000余场,彰显乐平古戏台建筑技艺的传承。  
乐平,座落于江西省东北部,位于南昌、九江、景德镇的金三角地带,素称“赣剧之乡”,是赣剧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物阜民悍,文风昌盛,尤以乐平之东南乡为烈,各大姓械斗接连不断,攀比之风不绝。跟随戏曲的接连不断发展和攀比的连续高涨而兴起的古戏台遍布城乡各地,明朝至今,长盛不衰,乐平,也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吴炳黄,乐平古戏台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9硕士论文)  
早在4-5万年前,乐平境内就已有了我们打制石器的文明曙光,而遍布全境的先秦文化遗址发觉有20余处。秦代之后,乐平农耕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东汉光和元年(178年)置县,因县治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村,故名乐平。元代以降,乐平已然杂剧盛行,立足江西本土的元代杂剧家赵善庆,乐平赵家湾村人,其《醉写满庭芳》、《骊山大德舞》等八部杂剧,被世人誉为“蓝田美玉”、“佳者足追张小山,马致远”。有了戏曲剧目,就会有演出戏台。入明之后,江南一些宗族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纷纷“联宗立庙”,并在庙堂里附建戏台,以敬祖娱神,教化族人。于是,一种永久性的用砖、木、石材构建的戏台,在伴跟随祠堂庙宇的兴起中于乐平应运而生。  
首先,乐平起到丰富的建造戏台所需要的木材物产,特别是樟木资源“甲于他邑”,这种阔叶树材质较硬,刨削后表面光泽好,纹理漂亮、耐磨,主要要用于小木作。这种非常好的自然环境也为乐平古戏台建筑技艺的产生和发展的提供了优越条件。  
其次,因为民众爱慕戏剧,建造戏台演戏就成了他们代代相传,自娱自乐的娱乐方法。在乐平乡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乡民的精神所求、戏瘾之重。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么众多的戏迷,才使得400多座戏台笙歌接连不断,锣鼓铿锵,才使得乐平的乡风戏俗日久弥新。  
第三、攀华宗,打械斗的风俗增进了乐平古戏台的发展。乐平乡村,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氏族宗法血缘传统,聚族而居、同姓一村,这种传统又通过宗谱和祠堂接连不断得到强调和巩固,戏台的出现也是这种传统外化形式。乐平人对宗族血缘看重和依赖,相关宗族的荣耀,小到添丁进口,大到升官显耀,便仅仅有通过戏台向外界纵情地展示。没有一座庄重宏伟的戏台来举办盛大的仪式,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乐平古戏台的兴起是以乐平强大的宗族势力为后盾的,又通过宗族间的互相攀比而接连不断发展的。  
日前已知的有记载的乐平古戏台最早见于明代,这源于弋阳腔的发展和影响。乐平现存最早的戏台是明末崇祯年间的涌山村昭穆堂戏台,这是一座祠堂台。明末清初,在祠堂中多建造戏台,这可能与当时的统治制度相关。嘉靖年间,“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圣旨颁布后,一些聚族而居的宗族,纷纷兴修宗祠神庙,作为“庙貌增肃”之一部分—戏台便借机进驻祠庙,成为一族或一村人民敬神或节庆活动的重要地方。此时的戏台,整体高度不得超出祠堂正厅外,甚至是色彩、文字,也仅仅有祠堂正厅能够享用,戏台则不得配之,由于此时“戏曲和礼乐教化的结合同时也使得戏曲和神庙祭祀的关系更为紧密,戏曲所以竟然更难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戏台依附于神庙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更难发生改变”。于是,乐平的建造者就在戏台的牌楼取样,梁柱选材,雕刻技法上竭其所能,追慕戏台的气势雄伟与做工精美。  
到清嘉庆、道光的时候,乐平戏台的建造,开始出现裂变:戏台开始从祠堂中剥离出来,其空间格局是戏台与祠堂大门相互正视,中间接一空旷看场。这样一来,戏台就不再附属祠堂,而是独立于祠堂以外,成为主体建筑的戏台。裂变的结果是除了一部分仍恪守传统在祠堂内造戏台外,出现了一批身附魂离式的双面台和身离魂附式的、身离魂离式的万年台。身附魂离式的戏台,打破了中国古戏台建筑以往坐南朝北,面向主殿的规制,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性转变,使乡村戏台真正成为公众娱乐地方,起到非常重大的意义。身离魂离式的万年台,戏台对面既没有神庙也没有祠堂建筑,是现代戏台的先驱。  
晚清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乐平戏台仍兴建不止,不过,此时乐平戏台建造的很多,创新的却不多。  
十、荷塘乡手工竹编技艺(第二批省级)  
竹编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荷塘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荷塘乡以林地为主。非常是毛竹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们的竹编技艺的构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成为竹编技艺的发展的源泉。一代代艺人的苦苦探究、创新,接连不断丰富着竹编技艺的内涵。  
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荷塘丰富的毛竹资源,用竹子编成竹篓供应景德镇窑厂装瓷器、编竹架存放瓷胚、编篮子洗菜、编斗笠避雨、编鱼篓、虾篓捉鱼捉虾等等。非常是进京赶考的考篮,解释荷塘乡早就有了竹编技艺,也解释当时的竹编技艺有很高的水准。  
竹编技艺看似简单,实质奥妙无穷,竹编工艺制作技艺以它的技艺的独创性、技艺的科学性、技艺规程的有用性及观赏性构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先进性。  
一、技艺的独创性:劈篾十分讲究技巧,手、眼、竹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为了防蛀、防霉还要炎热的天气煮篾。  
二、技艺的艺术性:采纳直径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编、虎头眼编、转角立体编、回旋还原编、多边钱眼编,长长的竹丝瞬间就组成了多种图案。  
三、技艺的有用性及观赏性:竹编工艺品,是从民间日用品的基础上构成的。相当多竹编作品本身是一件日用品,但都起到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所以,大部分竹编工艺品是有用与欣赏相结合的作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荷塘乡座落于景德镇市昌江区南部距市区21公里,地理坐标东径117度10分,北纬29度19分。东邻浮梁县寿安乡,南靠乐平塔前乡,西抵鱼山镇,北接高新区吕蒙乡,全乡面积63.03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之乡。荷塘最高海拔651米,最低海拔0.4米,金字塔耸立构成低山高丘的山区地形地貌,气候温柔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为该地区林木提供了非常好生长环境。荷塘乡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6.8万亩,当中毛竹面积1万亩,毛竹蓄积量100万根,林业以科技为主的正常绿阔叶林,适应樟科树生长,主要用材林有毛竹、松、杉、樟、檫等20种,为该乡的竹编技艺的构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树材。  
荷塘乡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农耕经济发达,竹编传统手工艺在荷塘已有数百年历史,经历数代手工艺者手口相传,构成了众多分散的师徒传承体系。千百年来一代代艺人苦苦探究、创新,接连不断丰富着竹编技艺的内涵,使得该地竹编得以逐一构成和发展。早在明清时期,该乡毛竹资源就被用于编制竹篓、竹架装瓷器,放瓷坯,编成长竹篮(俗称考篮),供考生装学习用品进京赶考。过去的乡村男子都会点简单的篾活,如编簿箕、捆扫帚等。篾匠是一门专六的手艺,主要是编箩筐、打篾席、围席等。篾匠全靠手上功夫,篾条有棱,手指经常被磨损划伤。学篾匠要眼睛巧,初学时,师傅先起个头,徒弟顺着编,有问题请教师傅,有的人看一眼就会,有的人学了几年还出不了师。旧时,人们将会竹编手艺的人称为蔑匠师傅。谁家在做个篮子、打条凉席,就把篾匠师傅请回家,除了好酒饭款待,待蔑匠师傅从竹园砍来竹子,加工好你需要的生活、生产用品,你还得按天数给篾匠师傅的工资。正由于竹编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艺,所以荷塘乡的竹编技艺依靠篾匠师傅的口传心授,传给了一代又一代荷塘人。正由于这么,荷塘竹编技艺才得以传承和发展。  
荷塘传统竹编技艺力量主要分布在童坊村、仓下村、杨湾村、山门村。据不全部统计,现在篾匠师傅22人,主要集中的村组有:童坊村、东坑坞、横柏山、园艺队、陈湾等。  
十一、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严台村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跟随红茶生产的发展而传承和改进。  
严台村是座落于浮梁县东北部的一个自然村,它的东、北、西三面都与安徽省祁门县境毗邻,村周高山重叠,森林茂盛,其地形、地貌和非常好的气候、土壤最宜于茶叶种植。据资料载,清道光年间,这里有优质茶园4000余亩,为这里红茶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这里的茶叶生产一百余年久盛不衰。它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在当时整个祁红茶区是手屈一指的。  
严台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以它技艺的独创性、技艺的科学性和技艺规程的严谨性构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先进性,对推动红茶生产技艺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明显奉献。  
技艺的独创性:在萎凋方法上,他们根据当地春天气候规律,将传统的“单式萎凋”改成“复式萎凋”,以保证当天的鲜叶完成萎凋工序;在揉捻方法上,将手揉法改为脚揉法,幸免了因手腕的力度不够,而使条索难以构成和条索不密切的缺陷。  
技艺的科学性:他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揉茶法,即轻~重~轻~和慢~快~慢~抖散反复三次可得到理想的条索。  
技艺规模的严谨性:从收采茶工采摘的鲜茶起至成茶包装止,每一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严密把关,一丝不苟。由此可见,严台村的工夫红茶手工制作技艺在当时具领先地位,所以,1915年获得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十二、浮梁珍珠灯(第四批省级)  
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的民间舞蹈《珍珠灯》灯彩活动历史悠久,它始于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65年),一千多年来,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一直保持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这一灯彩活动,从没有间断过。《珍珠灯》始称《五谷丰登灯》,到北宋真宗年间,改用皇帝所赐之名《珍珠灯》,灯队中增加了半副銮驾灯(即:大刀、铜锤、斧钺灯各一对)。这样既附有庆贺色彩,又附有浓厚的祭祖色彩,既附有感谢皇帝赐名的盛恩色彩,又附有威严的皇权色彩。在中国众多灯彩中,由皇帝赐给灯名的仅有少例。为维护其严肃性,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三个晚上舞灯。《珍珠灯》因是皇帝赐给潭口村全体村民的御用灯彩,仅仅有潭口村村民享此荣耀,规定灯彩只能在本村舞,不得出村庄。《珍珠灯》灯彩活动包括起灯、祭祀、游灯和表演活动及收灯,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和规范的程序。整个活动过程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有始有终。  
十三、浮梁青狮白象灯(第四批省级)  
瑶里镇长明村所属谢家园自然村,该村村民古代绝大部分为“施”姓。该村的地形,村前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像两头昂首蹲坐的狮子),村后有一座大山(像一头大象),后面的大象紧紧护着前面的狮子,构成了“大象护狮”这样一种独特意形,“狮”又与该村“施”姓谐音,即“大象”之神灵护佑着“施”氏村民。该村村民即此命名他们的灯彩为“青狮白象灯”,该灯彩活动始于宋仁宗年间,仅在0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有着特定含义的灯彩活动,活动延续至今已有960余年。每年正月,瑶里镇长明村都会举办《青狮白象灯》灯彩活动,村民用迎舞青狮、白象灯来恭祝祖国国泰民安。  
传说瑶里村曾住着两兄弟,哥哥叫青狮,弟弟叫白象。他俩自幼就没有了父母,全靠众乡邻接济照应才长大成人。一年,以瑶里村外窜来了一群妖怪,当中要数妖怪花虎,蛟龙三王最为厉害。它们经常出没村中偷袭人畜,扰乱了村民们的宁静生活,寻得人心慌慌,民不聊生。村中的相当多青壮年为了赶走这群妖怪,奋起与妖怪们抗争,都战死于妖怪的魔掌之下。青狮、白象两兄弟看到死去的众乡邻,真是痛在身上,急在心里,心里想:这群妖怪魔法高强,单靠死拼硬碰,是无法战胜妖怪的,需要要有真本领,才可以战胜妖怪,替众乡亲报仇,恢复从前的宁静生活。于是,青狮、白象兄弟俩辞别众乡邻,外出拜师学艺。青狮、白象兄弟俩三年中足迹天下名山大川,遍访名师学艺,学得十八样兵器样样精通,而且兄弟俩在一位仙人的点化下,青狮学到了“霹雳”剑法,白象学成“掘地神功”。三年后,青狮、白象回到了瑶里。这时的瑶里已被妖怪们弄得十屋九空,一片凄凉的景象,村民正生活于水火之中,青狮和白象见此情景,万分痛心,决心消灭妖怪,替乡亲们报仇雪恨。在乡邻的指引下,青狮和白象找到了妖怪的洞府,经过一场激战,兄弟俩杀死了众小妖怪,妖怪花虎、蛟龙二王见斗不过青狮与白象,便想逃走,青狮和白象岂能放走这两个祸患乡亲的妖怪?最终,青狮在汪胡境内截住了花虎,白象在铁炉拦住了蛟龙,二对二地激战起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战,青狮最后用“霹雳剑法”杀死了花虎,花虎的身躯便留在了汪胡境内,变成了一座山峰,即当今的虎头山。白象用“掘地神功”挖通了河道,放干河水,捉住蛟龙,并处死了蛟龙。蛟龙的身躯于是化作了一道山岗,就是座落在铁炉村后的神龙岗。青狮、白象兄弟俩杀死妖怪之后,也因筋疲力尽,刚刚走到村边,便区别倒在了瑶里村南村北,安静地睡去,任凭众乡邻怎样呼唤,兄弟俩再也没有站起来了。哥哥青狮于是化成了村北的狮山,弟弟白象化成了村南的象山。千百年来,青狮、白象兄弟俩便时刻地震慑着外来的妖魔鬼怪,日夜镇守着瑶里的南北大门,佑护着瑶里众乡亲。至今,瑶里乡村仍保留着迎舞青狮、白象的习俗,每年正月,村民都用迎舞青狮、白象灯来怀念青狮和白象。  
十四、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历史,应当与景德镇的制瓷业同时兴起。并跟随瓷器生产品种的接连不断扩大、瓷器生产工艺的接连不断创新,瓷用毛笔的品种及生产技艺也接连不断的增加和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的店家有十五六家,主要分布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毕(笔)家弄、汪家街、公馆岭及厂(御窑厂)前一带。毛笔业的业主和工人,以江西临川李家渡人为多,少部分为金溪人。在众多笔店中,以紫星堂和林文堂的画笔最好。20世纪50年代初,全部的毛笔店联合组成瓷用毛笔合作社,后改称瓷用毛笔厂,厂址设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马鞍山路。20世纪90年代,瓷用毛笔厂改制解体。瓷用毛笔的制作呈分散状态。现全区有私营毛笔店8家。  
瓷用毛笔的制作技艺比较复杂,要求比较高。大致能够分成原料处理、笔毛整理、笔毛配扎、毛笔装配等工序。  
景德镇千百年来制瓷业的发展,推动了瓷用毛笔业的兴盛,衍生了上百种的瓷用毛笔类别,构成了其独具匠心的一个艺术种类。它主要可分成“水笔”“画坯笔”“画瓷笔”三大类。  
千百年来,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跟随制瓷业的发展也接连不断发展,接连不断丰富。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历史的悠久性。二、技艺的独特性。三、产品的丰富性。  
瓷用毛笔制作技艺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的不可替代性。一、瓷用毛笔的使用无法被其他工具所取代。二、瓷用毛笔的制作无法所有被机械化制作所取代。三、瓷用毛笔制作技艺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无法被取代的。  
景德镇陶瓷的辉煌能够说是各种原因效果的结果,既包括自然条件的优越,也离不开各项辅助工艺的精湛。这些辅助工艺中,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工艺应当是举足轻重的一环,没有独一无二的景德镇瓷用毛笔,很难想象会有精美的瓷器诞生。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开始于什么时候,并不见准确记载,据猜测应当始于元代,主要是用青花瓷发展的需求,并跟随瓷器生产品种的接连不断扩大、瓷器生产工艺的接连不断创新,瓷用毛笔的品种及生产技艺也接连不断的增加和提高。  
在南宋之前,景德镇只生产青白瓷,至元代,景德镇开始生产青花瓷,因为青花瓷需要用含钻的的原料为着色剂在器胎上进行绘画,其钻为矿物料,所以通常的毛笔不宜在泥胎上进行青花的绘制。应元青花特殊绘制之需,景德镇应当在那时开始了制作瓷用毛笔的历史。至于其来源,沈敏在《景德镇瓷用毛笔业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应当是“师从宣州。江西与安徽接壤,这为宣笔技术的传播提供巨大可能性。”后来,“景德镇慢慢出现了用于特意写画青花的写画笔、挞笔、水笔、釉笔”,“明代五彩的盛行开始出现勾笔、填笔。到清康熙年间,青花出现混水工艺,料分五色,能使画面构成层次的丰富变化,所以特意的混水笔应混水工艺之需出现了。跟随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珐琅彩的出现,瓷用笔类品种更加丰富,钩笔、填笔、单双料画笔、洗染水笔、金笔等等也补充进来。再接着清末新彩的引进又开始出现多种用于釉上彩瓷的油笔、条幅、楷笔、钩笔、扫相笔、开相笔、修相笔、扁笔、鸡毫等等”。至此,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技艺已自成体系,成为景德镇民间手工技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近代更是成立了景德镇瓷用毛笔厂,该厂不但将这门技艺发扬传承下去,也是景德镇瓷用毛笔发展的新阶段。  
十五、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第二批省级)  
《景德镇瓷窑的传说》的流传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发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手工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在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进程中,景德镇逐一构成、流传下来无数的民间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文化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瓷都激浪》《五子罗汉》《美人祭》等民间故事集。1979年以后,在“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又补充搜集了一批传说、故事,于1987年编印了有142篇传说、故事的《景德镇民间故事集》(一、二)。  
景德镇瓷窑的传说,将相关景德镇窑工(如:龙床、龙缸、风火仙、风火仙师、智烧“棕树墩”)、瓷工(如:佑陶神、高岭土、五子罗汉、太平窑)以及瓷器品种(如:美人祭、釉里红、青花姑娘、铜匠与祭红、玲珑瓷)的传说整理出来的。  
这些民间传说大多散落民间、口口相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曾有民间鼓书艺人说唱过。此后,再无专人传唱(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搜集过程中,故事的口述人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一小部分的老人在《故事集》的编印时就已故去),现已大多离世。现有的传说、故事依靠寥寥几人传承。  
十六、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第二批省级)  
所谓民窑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文献记载,景德镇很早就有知名的民窑。史料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同时还有“霍窑”的记载:“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称为霍器。”从那以后,景德镇民窑接连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就是指景德镇历代民窑瓷器的造型艺术、装饰方法和纹饰绘画。  
景德镇民窑器的造型品类丰富、千姿百态。据不全部统计,罐类,有四灵塔式罐、莲子罐、将军罐等38种;瓶、尊类,有梅瓶、天球瓶、琵琶尊、牛头尊等72种;壶类,有执壶、梨式壶等66种;碗类,有笠式碗、鸡心碗等33种;杯类有高足杯、压手杯、铃铛杯等25种。其它还有盘、碟、盒、盆、洗、盂、鼎、炉、豆、砚、枕等类,很多种,艺术造型蔚为大观。  
景德镇民窑器的美术装饰方法大致有胎体绘画装饰、釉下彩绘画装饰和釉上彩绘画装饰。广义的还有颜色釉色彩美术装饰。胎体绘画装饰就是在瓷胎上用刻划或模印的方法装饰花纹,施釉后烧成瓷器。宋代影青瓷基本上使用这种方法。如宋代影青瓷刻花梅瓶,通体刻缠枝牡丹纹。影青瓷八边双层印花盒,盖面印折枝牡丹纹。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的重点在纹饰绘画,其题材大致有六类: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山水类、吉祥寓意类和文字图案类等。题材涉及到大自然和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装饰方法和绘画技巧进行艺术表现。  
所谓民窑就是民间经营的瓷窑。它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文献记载,景德镇很早就有知名的民窑。清乾隆年间的《浮梁县志》卷十二中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卷五·历代窑考》一节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霍窑,瓷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从以上记载来看,景德镇地区从汉代起开始制作陶瓷,到唐初,所产瓷器已很出名,有了以制作人姓氏为名称的民窑窑场。宋代景德镇民窑主要烧制单一的青白瓷品种,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元代是景德镇瓷器变化最大、进步最明显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劳动人民成功地制造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五大品种。明代景德镇尽管设立了御窑厂为宫廷提供御用瓷器,但这时的民窑制瓷业也是起到雄厚基础的。明代民窑瓷器的品种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还有五彩、斗彩和多种高、低温颜色釉瓷。釉上彩美术绘画得到发展。明代中期以后,跟随御窑厂的衰落,景德镇民间窑场却展示出一派勃勃生机。清代的瓷器产地比较广泛,但和明代一样,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民窑因为国内外市场销量十分巨大而极为兴盛,清初在景德镇民窑从事制瓷的工人有数万之众。清代民窑的生产工艺和品种比明代有了新的提高和创新。青花绘制发明了新的技法,同时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品种,当中以粉彩瓷最明显。民间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处于低谷时期。然而,这时期景德镇仍有一批陶瓷艺人的成就令人瞩目。  
十七、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第一批国家级)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是生产景德镇陶瓷的最重要地方,其营造技艺的精湛一样让世人瞩目,其历史亦一样悠久。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时景德镇便有两处瓷窑,区别为“陶窑”“霍窑”。日前,通行的看法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应肇始于五代。《中国陶瓷史》说道,“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以前称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日前已发觉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址。”至宋元时期,跟随景德镇陶瓷的繁荣,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也有了新的发展。据《江西陶瓷史》载,“景德镇周围,遍布窑场。……石(白)虎湾、湘湖街、南市、盈田、柳家湾、三宝蓬、宁村、牛屎岭、枫湾、湖田和董家坞等地,……不但是窑地方在地,也是瓷器出口的商业中转地。”至明清,朝廷在珠山设御窑厂,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景德镇瓷业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进入成熟期。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主要体现在窑房和作坊构造技艺方面。《景德镇陶录》卷三载:“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资各行。”烧炼是制瓷最关键工序之一。而窑是该工艺决定性的技术设备。景德镇宋代及宋以前使用龙窑。它依山坡或土堆长条形倾斜砌筑。元代至明末,景德镇发明和使用了葫芦窑。明清时期,景德镇还出现相当多特制窑炉,如明代为皇宫烧制龙缸而特制的龙缸窑,也称马蹄窑,还有烧制颜色釉瓷的色窑。明末清初,葫芦窑被改革,其窑体束腰部分被取消,出现了镇窑(蛋形窑)的雏型。雍正年间,成熟的镇窑诞生。镇窑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窑型。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经历了棚房制瓷至专业作坊、王场的发展。从湖田窑宋元作坊遗址中可见宋元时期的作坊已趋专业化,至明清更为成熟。据清人唐英所著《陶冶图编次》载,雍乾时期坯房和窑的结构、面积已与近代相似。晚清、民国和建国初的景德镇传统瓷业建筑与清代雍乾时期并无显然的分别。  
十八、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炎热的天气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炎热的天气烧成展示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当中总结解释了青花瓷的生产过程和制作技艺,包括青料加工技艺,绘画装饰技艺和坯胎施釉技艺。  
传统青花瓷使用的绘画青料是天然钴矿料。矿料采取后需进行煅烧,然后拣选。瓷工们凭经验分出哪些用于绘画细瓷,哪些用于粗瓷,哪些弃之不必。拣选出的青料要用擂钵充分碾磨至细,然后调制成不同的颜料。青花颜料分为勾线料和分水料。  
青花绘画装饰的传统技艺有画面设计、过稿、勾线、分水等。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但须与制品的器型、规格、装饰部位的曲面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所谓过稿,就是将画面设计转移到棉纸或毛边纸上的操作,便于重复绘制。勾线,就是用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装饰纹样的形象。画工要有运笔的技艺,线条流畅连贯,粗线厚薄一致。渲染填色的分水需要更高的技艺。首先要掌握料性,青花分水料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五色。还要掌握不同的技法,有平涂分水法、深浅分水法、接色法、罩色法和拓色法等。分水操作时的运笔技艺很重要,要根据坯体的厚薄,分水笔含料水的多少来掌握运笔的力度和快慢,操作时要运笔自如,一气呵成。  
瓷胎绘画装饰后要施釉,传统青花瓷使用的釉浆属景德镇特有的石灰釉,传统施釉方法主要是蘸釉和吹釉。制釉和施釉的工艺技术是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九、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制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通常是:先在炎热的天气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慢慢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着有浓淡明暗之感。因为砷的乳浊法效果,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多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效果,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操纵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起到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巧,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许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通常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相当多起到健康、清新、慷慨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福寿牌”粉彩瓷就曾获国家金奖。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特色鲜亮、制品杰出、名扬世界。  
二十、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第三批省级)  
用带有多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  
颜色釉瓷源于中国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唐代制造了以黄、绿、紫装饰的三彩陶。宋代景德镇集钧、汝、官、哥、定等名窑技艺之大成,制造似白而青,可映现刻纹的影青釉瓷器。元代烧制成功以钴土矿配制的蓝釉和以铜为着色原料的“元钧”、“元紫”诸色。明代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经验的基础上,又制造出红沉鲜润的祭红釉。清代除创制了鲜如牛血的炎热的天气“郎窑红”、色彩奇丽的“桃花片”(又名“美人醉”)外,还有“矾红”“茄皮紫”“炉钧花釉”等低温烧成的名贵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恢复和提高有历史记载的50多个品种外,发展和制造了三阳开泰、羽毛花釉、凤凰衣釉、彩虹釉、变色釉等近60个色釉新品种。  
颜色釉瓷是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宜的比例混合,经过球磨、过筛制成颜色釉浆,施在未经灼烧的坯体或经烧成的瓷胎上(低温色釉多施在瓷胎上),在适宜的温度和蔼氛下,颜色釉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构成装饰色彩。着色颜料主要有:①离子着色型,如铁、钴、铬、铜、锰、镍、钒、铀、锑等金属的化合物。②胶体着色型,如铜红釉、硒镉红釉、镉黄釉。③晶体着色型,如铬铝红、铬锡紫、钒锡黄、锌钛黄、钛黄、钒锆绿、钒锆蓝、混合黑。为使呈色稳定,平常先将着色颜料与辅助原料混合,烧制成色剂,加到基础釉料中混磨制釉。  
颜色釉的分类方法许多,按烧成温度分为炎热的天气颜色釉(1300℃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左右)、低温颜色釉(1000℃左右);按烧成气氛分为氧化焰颜色釉和还原焰颜色釉。艺术工作者则习惯按烧成后的外观特征分为6类:①单色釉,釉面呈现纯正、匀净单一色彩。②复色釉,又称花釉,釉色呈现两种以上色彩。包括铜红系统花釉和铁黑系统花釉。③裂纹釉,釉面呈现多种形态的裂纹。④无光釉,釉面无光泽,呈现沉着静穆气氛。⑤结晶釉,釉层中呈现无色或带色的结晶体,分巨晶、细晶两类。⑥变色釉,在不同性质光源下,釉面呈现不同颜色。  
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  
二十一、景德镇结婚习俗  
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共同吃汤圆,表明离别,妈妈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有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平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人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由于新娘头顶不可以见阳光,另一方期望像这位女人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二十二、景德镇的民间信俗及节庆生活习俗  
景德镇制瓷业信仰崇拜十分明显:高岭瓷土神(自然崇拜),远祖宁封子(神话崇拜),师主赵慨(祖师崇拜),窑神童宾(英雄崇拜)。这四种形式各行帮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极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即"做会",如"暖窑神"、"开禁迎神"和"拜知四神"等。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唱戏,酬神和会餐。场面宏大,热闹非凡。非常是二十年一遇的"开禁迎神"活动,被称为景德镇历史上盛况空前的"陶人盛典"。  
景德镇三圣:宁封子、赵慨、童宾  
景德镇民间节庆习俗诸多,诸如"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日,圆器业规定的开工日期,俗称"花朝起手")、"七月半"(民间鬼节,工人请进、辞退和结算上半年工薪的日子,俗称"变工")、而最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是中秋节烧"太平窑"。除节庆民俗外,还有民间禁忌习俗、婚俗、丧葬习俗等等生活习俗,都是景德镇瓷业生产文化历史的见证。  
二十三、景德镇的"行帮行规"  
"行帮"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同业组织行业帮会。景德镇行帮最早见于明代,兴旺于清代,于建国前结束。功效主要是限制恶性竞争,规定生产或经营范围,解决业主艰难和爱护同行利益。其办事地方和活动中心在"会馆"(或称"书院"、"公所")。各行帮都有其一起信仰的神祗,不定期进行"做会"活动(即酬神活动)。如"童社所"窑帮每二十年举行一次迎奉本行师祖"风火仙师"童宾的"陶人盛典"。  
据统计,截至1949年,全市共有"会馆"27个。景德镇行帮比较复杂,常交错着地域与行业的双重关系。从地域上分,有徽帮、都帮和杂帮;从行业上分,则有商帮、手工业主帮和苦力帮。在多种形式的大行帮旗下又林立着近百个各行各业的小帮派,如手工业主帮内的"陶庆窑"、"三窑九会"等,苦力帮内的"草鞋帮"、"五府十八帮"等。  
"行规"指的是人们生产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法律准则和道德和规范。详细表现为规定生产或经营范围、维护同行利益、限制同业竞争、爱护传统习惯。景德镇行规既细致,又严格,有些行规有文字记载,有的则属于口头商定,约定俗成。差不多渗透到瓷业生产或经营营理的各行各业中。  
经常见到的行规如制坯业的"写车簿"和"知四肉",制匣业的"吃新江",烧窑业的"马吃砖"、"开禁迎神"和妇女不得踏上窑弄一字跳,茭草业的"系白围裙"等等。对违反行规的行为视情节轻重赋予相应的处罚。处罚方法主要有批判训斥"吃泡茶"、"剁草鞋"、"打派头"或"踩窑"绳挞、械斗等。  
二十四、景德镇制瓷业的生产民俗  
自宋代起景德镇就有了极为细致的分工。宋代蒋祈《陶记》记载:""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另外,景德镇明代开始对各道工序进行分类组合,建立比较完备的行业生产体系或治理机构,如原料业的"白土行",燃料业的"窑柴行",成型业的圆、琢两器作坊、烧窑业的"挛窑店"和"满窑店",彩瓷业的"红店"和"洲店",包装业的"茭草行"以及运输业的"船帮"等等。  
清代,《景德镇陶录》叙述,景德镇仅制坯业就有淘泥、拉坯、印坯、镟坯、画坯、舂灰、合釉、上釉等分工,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全为手工制作。在各行各业中,景德镇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他们的技能多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传承,但通常"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  
二十五、景德镇饮食习俗  
1、景德板鸡  
景德板鸡是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特色美食,景德板鸡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2、碱水粑  
碱水粑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一道经典地方小吃,碱水粑味香(浓厚的碱香)、韧滑、爽口,别有风味。  
3、冷粉  
冷粉是江西省景德镇市传统的地方名吃。冷粉制作简单,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备受当地人的爱慕。  
4、油条包麻子  
油条包麻子是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地方特色美食,油条包麻糍吃起来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既有油条的香脆,又具麻糍的香甜。  
5、瓷泥煨鸡  
瓷泥煨鸡是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特色美食,瓷泥煨鸡鸡身完整,鸡肉鲜嫩,酥烂离骨,浓香扑鼻,食不嵌齿。  
6、清汤泡糕  
清汤泡糕是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特色美食,所谓“清汤泡糕”,就是馄饨配桂花糯米糖糕同食,甜而不腻,韧而不粘,香甜可口的特点。  
7、饺子耙  
饺子耙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地方特色美食,饺子耙皮薄馅多,吃上一口满嘴流油,吃完让人回味无穷。  
8、鲶鱼煮豆冲  
鲶鱼煮豆冲是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特色美食,鲶鱼煮豆冲滑嫩可口,营养价值丰富。  
9、涌山猪头肉  
涌山猪头肉是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地方特色美食,涌山猪头肉肥而不腻,味香脆嫩。  
10、塔前糊汤  
塔前糊汤是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最为著名的汉族小吃。塔前糊汤源于清末年间,它以其诱人的香味、美味的口感以及起到开胃、消食、醒酒等功效而被作为饭席的必备汤品,同是也享有“塔前糊汤,百米飘香”的美誉,是一道起到地方特色的保健汤、可口汤、舒心汤。  
11、波浪肉  
波浪肉是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特色美食,波浪肉咸淡适中、熏腊味浓厚、风味独特。  
二十六、景德镇名人  
赵慨(304—?)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  
何稠,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艺家。隋代,何稠为研制琉璃瓦,曾专程前来景德镇进行试烧。经过反复试验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使景德镇陶瓷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玉,唐武德(618—626)中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人。将所造瓷载入关中,称为假玉器,具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闻天下。名曰陶窑,《浮梁县志》。  
霍仲初,昌南镇东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使新平县昌南镇瓷器一举名天下。霍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霍窑”。  
唐英(1682—1756年),清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王步(1898—1968年),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  
王大凡(1888—1961年),专攻陶瓷艺术创作,是一个多产的陶瓷艺术家。  
刘仲卿(1898—1969年),9岁开始学艺,从事陶瓷艺术67年。  
还有还有:刘雨岑(1904—1969年)、杨海生(1922—1970年)、徐播生(1891—1966年)、曾龙升(1900—1964年)、潘庸秉(1900—1961年)、龚耀庭(1910—1975年)、珠山八友,等等。  
现今景德镇有相当多工艺美术家在陶瓷美术创作领域: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唐自强,刘远长、汪洋、钟辉、钟剑、一鸣、魏卿、蓝国华、汪鹏、汪洲、谢勤、江立会、赵集富等等。截止2013年共6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二十六、景德镇著名景点  
(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日前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是全省唯一一家座落在城市中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集中再现了瓷都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被人们誉为最具中华神韵的陶瓷文化景区。座落于景德镇市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伊龙大酒店旁),景区距机场、高速路口、火车站均在十分钟左右车程。  
景区清代镇窑是景德镇清代蛋形窑的唯一遗存。2009年重新修复镇窑窑炉,十月份国际瓷博会期间成功复烧,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清代镇窑外景区用从近及远、寻根溯源的方法,2010—2012年逐年复建并复烧了历代典型瓷窑,包括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和宋代龙窑,2013年-2014年复建复烧景德镇明清御窑六式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和匣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究发觉》栏目专题拍摄了纪录片。景区清代制瓷作坊群和镇窑窑房,聚集了200多名老艺人进行传统制瓷生产,其传统制瓷工艺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金奖。  
景区发挥四大传统瓷器的釉彩和品质特点,创制了各式瓷乐器,由20多名专业演员组成的瓷乐团使用这些瓷乐器能够演奏中外名曲和起到浓郁地方色彩的乐曲。2000年,时任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同志听完瓷乐后,欣然题词“奇瓷神韵”。近些年以来,瓷乐团先后赴日本、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  
历代瓷窑展示区: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明清御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陶瓷民俗展示区:以十二栋明、清古建筑为中心的民俗景区内有陶瓷民俗陈列、天后宫、祖师庙、瓷碑长廊、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  
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昌南问瓷、三闾庙码头、耕且陶焉、前瓷今生、木瓷前缘等瓷文化创意休闲景观。  
在这里,我们与您一起探究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脉络。  
地址:景德镇市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伊龙大酒店旁)  
(二)洪岩仙境  
洪岩仙境,座落于乐平市东北部,其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距瓷都景德镇48公里,离中国第一画里乡村婺源80公里,至三清山公只需2小时路程,距龙虎山120公里离庐山200公里。附近周围旅游资源丰富,且风格各异。  
洪岩仙境风景区距景德镇市区约50公里,距乐平市区38公里,毗邻婺源、德兴两县市,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和景德镇市最佳十景之一。  
洪岩仙境座落于洪岩镇境内,景区分为溶洞和石林两部分,最值得一看的是距今已有3亿多年的地下溶洞。洪岩仙境的虽名气不及桂林七星岩之类的大牌溶洞,但景致绝对可圈可点。溶洞规模不小,当中还有一条地下瀑布,夏季十分凉爽,避暑赏景一举两得。  
洪岩汽车站座落于景区出口附近,由此走到入口大概10来分钟,坐摩的过去15块左右。上山的路是不错的柏油路,过了售票处往里走一段便是洞口。洞内的游览,顺着步道和指示牌步行即可,过了“仙凡界”便显然感到进入凉爽世界,瀑布的水流声在洞口也清楚可闻。洞内比较形象石景被命名为仙人田、碧螺姑娘、金鸡报晓等等,可参考旁边的展牌发挥想象。洞内的石壁上有相当多细流,最大的水流便是九天瀑布,是洞内最让人难忘的景观。这里温度较低,并且水汽大。瀑布旁有一条有些湿滑的台阶,行走时需分外注意安全。  
因为溶洞深埋在地下,从洞口下到洞里有几层楼高,最终从洞里出来又到了几层楼高的山顶。站在制高点的松漠亭上,放眼望去是青绿的植物和零星点缀的村庄,充满了生命力。下山路上正好游览石林,石林里的树木不大,但数量众多,还有藤蔓缠绕,很有特点。不过,这里的景色和溶洞比起来逊色得多,若时间不充裕,简单浏览即可。最终走过一段竹林,便能到达景区出口了。  
境内拥有从多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如鬼斧神工、堪称溶洞四绝的“洪岩仙境”;丹桂飘香、怪石嶙峋,藤穿石、石抱树的“石林峰谷”;建于明万历26年,终年水花飞溅的“铁井飞泉”;雍正皇帝御赐“世德、流光”四字的“项家庄古祠堂”;更有“一门四进士,一相两尚书”的洪公气节和《容斋随笔》的巨献,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商务度假、爱国主义教育等功效为一体的佳境。  
洪岩仙境是一亿多年前中生代构成的壶天灰岩溶洞,整个景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洞室面积达10万平方米,洞长2000余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错落有致,晶莹绚丽,美不胜收,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出生在这里的南宋名臣洪皓(其二十八代世孙为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游后留下千古绝唱,“有此天地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的千古绝唱。  
洞中有誉为神州溶洞四绝的“九天飞瀑、震天雷、仙人田、水中天”。有38米高的擎天柱和金银山、状元拜塔、云岩、五指山、丹凤朝阳、龙门、金钟宝塔、仙人献指、绣花楼。有造型奇特、仪态逼真、惟妙惟肖的:人面狮、唐僧取经、观音坐莲、倒挂金龟、诸葛看后书、观音送子、金鸡报晓、托塔天王、南海观音、姜太公钓鱼、仙鹰、神龟、浴佛、珍珠泉、凤凰池、水晶宫、水廉洞、瑶池、西海龙宫、莲花池、万里长城。  
洪岩尽胜景,洞外妙境佳,这里还有古我们居住生息遗址、南宋的洪皓学堂遗址、明代的铁井飞泉、当代中美农业考古队考古现场。还有140亩漂亮如画的石林,古色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胜的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哮峰、松漠峰、独秀谷、珍珠岩。  
座落于溶洞山顶,是古生代地壳变动而构成,距今有3亿多年,山上怪石嶙峋,奇花异草点缀其间,相依丛生,风光明丽。有桃花谷、松漠亭、达开峰、藤穿石、象鼻石、强盗床、双龙戏珠、骑虎难下、八戒戏嫦娥等景观。景点的林涛如潮,林谷如云,让您宛如步入仙境般的身临其境。千亩如诗如画的石林中古树名木遍布,珍禽异兽出没,野花遍地开,小鸟林中鸣,置身当中,如至梦幻中。以奇石、奇树、奇藤、奇峰著称。  
奇石:造型奇特,维妙维肖,有形状似白兔、鲸鱼、山羊、山猴、、野猪、蛇、大象等动物,这里石石皆景,景景不同。  
奇树:古树盘踞、丹桂丛聚、翠竹摇拽,与奇石构成了紧紧搂抱的奇观。  
奇藤:千年古藤,环石缠绕,藤缠树、树缠藤,可真谓树有情,木石结缘。  
奇峰:青山幽谷,流水叮咚,这里有强盗峰、松漠亭、独秀谷、情人谷、幽情谷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啸峰、珍珠岩等。  
攀上光明顶,极目远眺,那苍苍茫茫的-,时隐时现的群峰、风光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置身于此,如到了世外仙境之中,令您流连忘返。美食·住宿·购物  
洪岩山庄,占地面积40亩,座落于景区之内。可吃饭、住宿、举办多种商务会议。标准间300元左右一晚,餐饮地方可以同时接待120人用餐。  
地址:景德镇市乐平市洪岩镇  
类型:洞穴地质地貌古迹  
(三)高岭•瑶里风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座落于闻名遐迩的瓷都东北端,距景德镇城区50公里。位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日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  
1、概况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盛,覆盖率达86.3%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各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瑶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西汉长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邻里。开国元帅陈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并领导了新四军改编。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绿色仙境。她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融历史与民俗为一身,是旅游休闲、访古修学、寻幽探奇的绝佳之地。  
2、悠远的陶瓷文化  
瑶里境内山高林密,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采掘,至今仍蕴藏丰富。其境内高岭村是古代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十八世纪初,“高岭”之名传播国外,成为国际黏土矿物学通用术语——“高岭土”的命名地。高岭孕育了瓷都,瓷都把高岭推向了世界。高岭导致了世界陶瓷界的关注,相当多专家学者接踵而至,他们追踪溯源,寻幽探秘,著书立说,让世人对高岭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执着。  
3、古朴的明清风韵  
始建于西汉末年的瑶里古镇,群峰环抱,如画如屏,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一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这里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明清商业街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昔日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至今仍保存较好,当中以景德镇市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明代商店最具特色。  
东埠古街是浮梁四大古街之一,由古街、古桥、古码头等组成,是明清之时装运高岭土之地,因运输繁忙而成街。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辗出的凹痕,是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繁忙景象的真实记录。  
4、秀媚的自然风光  
瑶里最为秀媚的景色当数汪湖生态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那里山峭林密,景色雄奇,95科648种木本植物在这里健壮生长,数百种野生动物在林内繁衍生息。那里既有流泉飞瀑、奇石洞天;又有千年樟群、原始森林;集山、水、岩、林为一体,聚险、奇、峻、秀于一身,汇四季景色变幻为一时,是一处寻幽探奇的旅游佳境。  
座落于汪湖生态游览区的南山瀑布群,由南山瀑、石花瀑、飞龙瀑、飘锦瀑等四段瀑布组成。瀑布群全长400多米,落差达220米,主瀑宽70米。一水四瀑,首尾相接,从大到小,先急后缓,若断若续,时隐时现。四瀑景致,瀑瀑不同。  
汪湖生态游览区的另一处景点——原始森林、天河谷,气候湿润,植被完整,从阔叶林到针叶林,从藤蔓乔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俨然一座天然植物园。  
瑶里风景名胜区集山岳、林海、瀑布、峡谷等自然风光和古镇、古窑址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山水、人文俱美,原始、古朴、清静,一年四季气候适合,是享受大自然洗礼的绿色家园,是访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的佳境。  
(四)景德镇高岭旅游景区  
高岭,座落于景德镇浮梁县瑶里镇,素有"小庐山"之称。它不但以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充满野趣的自然生态为特色,并且是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以陶瓷文化蜚声海内外。另外,景区内还有古石亭、尾砂丘、黄梅寨、五峰亭、纱帽石、古代聚落、弥陀柱、报恩桥、金阳龙泉峡等景观。它能使游客饱览眼福,领会身临大自然美景之温馨,增长陶瓷文化知识。进入高岭,不但能饱览秀美、壮丽的自然风貌,并且还能目睹先人开山辟路、掘土成玉的艰苦与辉煌。从鹅湖镇东埠村过仿古石孔桥,沿着麻石铺砌的高岭古道而行,可见散布山间的元、明、清三代时期的古矿坑尾沙滩,攀险象环生的金鸡石,观依山临水的聚秀亭,赏状若游龙的龙口瀑布,看形如华盖的千年古樟,野趣横生。  
(五)江西怪石林  
江西怪石林风景区,属国家4A级、乡村旅游4A级景区,座落于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这里是奇石海洋,石林总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其景观之美、体量之大,为国内所罕见。整个景区奇石遍布,千奇百怪,神态万千,或气势磅礴、或玲珑可爱,或象人神、或如禽兽、或似器物,惟妙惟肖,恰如鬼斧神工之作,观者无不惊叹。  
江西怪石林风景由怪石林、水帘洞、风景坪石海、通天峰四个景区(点)组成,可供游览两天以上。  
江西怪石林座落于乐平、弋阳、万年三县(市)交界的文山一带,与三清山、瓷都景德镇、龟峰、龙虎山等著名景点处于同一条旅游精品线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积达数十个平方,其范围之广,景观之美,在中国石林景观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是日前国内至今为止发觉的面积最大、景致最集中、景观最漂亮的石林。走进怪石林,惟妙惟肖的象形石与漂亮迷人的地下暗河、形态各异的溶洞、诡异神秘的天坑、鬼斧神工的石峡谷等喀斯特意貌交相辉映,加之绿树掩映、藤萝缭绕,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态景观图——或玲珑剔透、秀美多姿,或狂野豪放、洒脱不羁,或如雕似琢、精致细致。怪石林以五怪闻名于世,五怪为:树怪、石怪、水怪、怪坑、气候怪。怪石林风景区由四个景区组成:风景坪景区、风动石景区、园之源、风动口景区。  
地址:景德镇市乐平市众埠镇  
(六)得雨生态园  
处景德镇市的得雨生态园一期位于景德镇市西南郊区,占地面积600亩,离市中心约6公里,座落于瓷都大道东侧,昌江西岸,紧靠206国道公路线,距皖赣铁路线上的景德镇南火车站仅2公里,离景德镇市罗家飞机场约8.5公里,水、陆、空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母公司江西德宇集团是中国首批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始终以科技为先导,开发生产绿色健康食品。得雨生态园是江西德宇集团属下的一个集科研、种植、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自2001年十一月动工建设,背靠南山,侧倚昌江,紧邻江西德宇集团总部,内设省级生物食品研究中心,二期座落于市生态路南侧,占地7000亩,一、二期总占地7600亩。  
得雨生态园传承江西德宇集团的企业理念,注重生态和科技,在一片荒坡上移植千株百年树龄的杜鹃、万株千年树龄的檵木、以及500年树龄的古桂花、红豆杉、古栎木等奇木异草,除了研究及爱护外,同时向游人展出。当中一株八百年树龄的桂花树从深山移植园内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出人意料的感人故事。  
千草百花在园内争奇斗艳。当中已植入1000株300年以上树龄的中国杜鹃花,平均直径在15厘米以上的就达到1500株,在国内未见第二家。生态园内的农业科研人员,将对古杜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并向游人展出。得雨生态园以实际效果和样板形象为示范,增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是企业生态理念的形象展示,已被农业部农学会评定为“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景德镇中国檵树博览园”。  
生态园里装饰外墙和铺设路面的几千吨石头,都来自百里以外的深山,是经千百年水冲雨涤天工雕琢的古石。游人置身园中,宛若进了大山深处,生态效应业已构成,久违的飞鸟开始频频盘旋于生态园上空。得雨生态园内设有多处茶室、水中凉亭,能够让人雨中听雨,休闲小憩,感受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极佳生态。一杯得雨活茶在手,体会不尽的心旷神怡和万千钟灵毓秀的自然风情。  
得雨生态园一期建在市郊江畔的古城吕蒙,宗旨是方便居民、游客。游客不需长途跋涉,便可与自然拥抱,还可以在生态园内选购满意爱好的奇花异草。得雨生态园集观光旅游、会议迎接招待、住宿及休闲购物于一体,将竭诚为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得雨生态园一期与二期日前有2条旅游线路,内容编排科学,内容丰富。各条旅游线路道路通畅、干净、卫生。园内绿树成荫、整洁卫生,配备有各型垃圾箱(回收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内辟有特意参观通道。区内主要通路上有中英文对比的交通指示牌,备有推荐生态园旅游点旅游事项的小册子或折页。  
季节特色:园内四季有花,处处有景,尤以春天园内白花檵木盛开场面非常唯美壮观是旅游的最好季节  
景区地址一期:景德镇市瓷都大道11号;二期:市生态路南侧  
(七)御窑厂窑址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座落于景德镇老城区中心地带的珠山中路。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皇帝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制造出无数陶瓷精品。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清代康熙年间御厂改称御窑厂,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绵延近七百年。是中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  
因为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尽管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制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很多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相当多陶艺珍品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并向海内外游客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御窑厂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存遗址及其背景环境是研究御窑厂历史沿革、治理制度、烧造工艺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基础。中国是古代世界陶瓷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度,而景德镇御窑厂又是中国陶瓷业最高成就的代表,所以,景德镇御窑厂无愧于古代世界陶瓷手工业的中心,对全球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御窑厂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其考古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是首批国家重点支持的100项大遗址,国家首批发布的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国家十二五大遗址重点爱护展示工程,国家十二五大遗址爱护展示示范园区。  
开放的景点:  
官窑博物馆:经多年整理,采取“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方法,修复御窑厂出土官窑精品千余件,有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现均收藏在该馆内。馆内陈列了明清御窑遗址出土的大量修复品,大多是海内外罕见孤品,年代可靠,为观众提供了断代标尺。珍贵藏品有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明永乐甜白三壶连通器,明宣德青花龙纹蟋蟀罐,明成化斗彩高士杯等精品。  
陶瓷微缩景观《御窑厂》:系依据《景德镇陶录》、《陶冶图》等相关文献资料,历经4年的设计与创作,采纳陶瓷用料炎热的天气烧制而成。使用了相关陶瓷生产、生活物件近千件,生动再现出御窑厂昔日辉煌的生产景象,并被评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御窑工艺博物馆: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御窑制瓷工艺的历史和传承,御窑制瓷原料和窑具,御瓷成型、彩绘、填色的过程,以及历代帝王治理窑厂、官员监督工匠制作的历史等。并陈列了一大批仿制的古代皇家精品瓷器。  
御窑遗址爱护房(两处):考古发掘揭露了相当多重要遗址和出土大量遗物,获重大成果。荣获2003--2004年度田野考古二等奖。展示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坑。对明代官窑非常是明代官窑瓷器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治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佑陶灵祠:官府为窑工童宾所立祠,又称“风火仙师”庙。祠内供奉风火仙师童宾像,两边是做坯、托坯、收兜脚、打杂的小扶手、二扶手等各脚窑工师傅的塑像。  
龙珠阁:珠山有阁一座,红墙黄瓦,重檐飞翘,雕梁画栋,秀雅端庄。阁最初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后,称中立亭。明朝天顺年间重建,叫朝天阁,成化年间改称冰立堂,万历年间又改建,叫环翠亭。清雍正时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才叫龙珠阁。现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龙珠阁是1989年动工重建的,1990年十月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之时建成。2012年,在上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关怀下,龙珠阁实施维修工程,将其辟为居民休闲地方。  
龙珠阁内有弧幕电影、御窑遗珍、陶人心语、瓷乐合鸣、体验新御窑产品等展示。  
地址:景德镇市珠山中路187号  
(八)陶溪川文创街区景区  
陶溪川文创街区座落于景德镇市东城区,以原宇宙瓷厂为核心启动区,通过结构改造、活力再造,融传统+时尚+艺术+高科技于一体,已成为工业遗产成功转型、文创产业发展升级的样本,是景德镇的文化新地标、城市新名片。  
涵盖商业贸易、酒店餐饮、文化创意、艺术交流、会展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效业态。  
陶溪川邑空间是“景漂”青年创意孵化器和造梦空间,融创意集市+线下商城+线上旗舰店+邑讲堂+邑客先锋为一体,累计集聚了1.5万名来自四海八方的青年创客在此创新创业,在江西乃至全国导致强烈反响。  
2017年十月,文化部印发《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陶溪川文创街区等10个园区获得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  
陶溪川_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穿越。  
凤凰山下,溪流潺潺,汇聚成川。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百年陶瓷工业遗产,与高科技的完美交融,彰显世界级的华丽。美术馆,艺术工作室,文化体验馆,陶艺3D打印体验中心,创意生活馆,及文化,餐饮,娱乐和酒店等,令人流连忘返……  
地址:景德镇市珠山区新厂西路150号  
(九)景德镇名坊园  
景德镇名坊园坐落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的,汇合景德镇的名人名坊,致力于传承和爱护中国陶瓷传统技艺,打造一个“浓缩版的景德镇”。制瓷技艺被誉为“手工艺术”,当代陶瓷生产的机械化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陶瓷的手工生产,但又不可能全部取代。分工细致、七十二道工序的手工技艺是景德镇陶瓷的灵魂,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光大景德镇制瓷技艺成了当代景德镇人肩上的重任,名坊园便是由此诞生的。  
名坊园,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历史传承爱护,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指示而精心打造,并旨在归集和爱护传承手工制瓷经典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012年开始酝酿,2013年八月正式动工建设。为省市两级重点调度项目。  
实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立足景德镇“千年瓷都”特有的历史文化优势,充分挖掘陶瓷文化底蕴,在紧跟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对陶瓷文化创意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以“海选”方法,归集、抢救和爱护散落在景德镇市内古街偏巷的知名手工制瓷名人名作坊,吸纳各产瓷区知名手工作坊,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模式,按照“生态园林”、“花园工厂”、“博物馆群”、“高端市场”等理念,努力创新历史文化爱护传承机制,着力构建陶瓷文化产业经营新业态,构筑既明显景德镇传统特色,又在国际国内极具代表性的“手工制瓷基地”,使名坊园成为传统制瓷的“技艺高地”,传统陶瓷文化集中展示区和旅游新景区。  
名坊园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共约1000余亩,计划入驻企业100家,总共估计投资约在40亿元。共分三期建设。当中,一期占地300余亩,入园企业28家,已基本建成。二期占地160余亩,已落户企业17家,在2017年底前可完成。三期规划占地面积350余亩,拟落户企业55家,计划2019年前完成。综合服务配套设施用地300余亩,含高档酒店、电商、培训、三产等项目。日前,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总共完成多种投入约12亿元。二期已完成企业筛选及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快要正式动工。三期规划、建设方法及招商等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总投资6亿元的陶瓷主题五星级“神州瓷文化”酒店也已正式动工。  
名坊园位于陶瓷工业园区东北角腹地,依山傍水,毗邻景德镇机场,紧邻景北高速出入口,不但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良,并且园内园林景观独特,公共设施配套提高,基本按国内4-5星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是“朝圣千年瓷都,领会生态环境,欣赏传承技艺,感受陶瓷文化,购买高端精品”的理想之地,被形象称为“浓缩版景德镇”。  
(十)三宝国际瓷谷景区  
三宝国际瓷谷座落于景德镇市区中心6公里处,总面积12.4平方公里,南北纵深约10公里。三宝是千年瓷都景德镇“镇之初”,北宋时期该地湖田窑所产影青瓷深得皇室爱慕,获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置镇。这里既有历史之韵、山水之美,又有文化之雅、艺术之美,汇聚150多家工作室和3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喜好者,是“景漂”“景归”的主要聚集地和陶瓷文旅产业的重要聚集区。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2012年八月经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并对外开放,前身三宝陶艺研修院,是由旅加著名陶艺家李见深老师一手创办的以现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交流展览为主体,以本地文化,民俗,建筑,人文为依托,打造一个能够吃,能够住,能够看,能够玩的新型活态博物馆,法定代表人李见深;博物馆类型艺术类;馆舍建筑属性当代建筑,占地9000,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700平方米规模平方米、库房面积200平方米;人员情况,固定职工数5人、高级职称人数1人、讲解员人数1人,无免费开放资金;特色藏品是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和画家的跨界作品与现当代陶艺作品,本年度新增藏品总数0件/套;基本陈列展览的标题“李见深老师新官窑、新民窑、雕塑与绘画作品展”,基本陈列1个,暂时展览3个,未成年观众人数9419,境外观众人数410;无藏品和观众安全事故。  
景德镇市三宝村四家里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全天开放(9:00-17:06)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