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湖区地理位置概述
东湖区,隶属于江西省
南昌市,位于南昌市东北部,东以北京西路与洪都大道的交会点、洪都北大道、青山湖西岸线、青山北路、青山湖闸与富大有堤交会点为界;南以北京西路、八一广场南端、八一大道、中山路、中山桥、中山西路为界;西、北均以赣江南航道中心线为界,总面积56.95平方千米。下辖9个街道。北魏年间,郦道元著《水经注》中即有东太湖的记载。东湖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江南名楼滕王阁、大安寺、杏花楼、钟鼓楼、宁王府,八共同义和八一广场旧址、贺龙指挥部、叶挺指挥部、朱德军官教导团等。
二、南昌浴仙池传说
洗马池(亦名浴仙池)在今胜利路南段,与中山路相交处。古时,这里水,这里水网密布,野草丛生。相传汉将率军南下置郡立县沟筑城池时,常在此放牧和饮洗战马,洗马池所以而远近闻名。浴仙池的得名则源于另一民间传说。有一天晚上,夕阳西下,淡月高悬,七朵祥云从天而降,飘零池边化成七位盛装的秀媚少女,她们脱去五彩羽衣,入池沐浴戏水,恰在此时,被一少年发觉,顿日恋心,悄悄将七仙女之一的羽衣藏于一边。众仙女浴毕登岸,各披羽衣化作白鹤高飞而去,唯独邓位丢失羽衣的仙女无法升天,正在踌躇之时,少年手捧羽衣来到汕女身边,向池倾吐了喜爱之情,仙女被少年的真情所动,随少年回家结为思爱夫妻。
三、南昌瓷板画像
南昌瓷板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巧妙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传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
清末至民国,跟随西方摄影技术的流入,“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在吸取中国传统瓷器彩绘的同时,接连不断创新,将欧阳询发明的九宫格用于瓷绘,在摄影技术和国外绘画技法的影响下,逐渐摸索出让瓷上人物显得立体、真实的技巧,开创了瓷上肖像画的艺术领域。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成为瓷板画的第三代传人。他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府学前一带开设“丽泽轩瓷庄”,在景德镇购买大量白胎瓷,自设红炉,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因其品质上佳、做工精细,一时购者如云。在梁兑石的带动下,瓷板画接连不断发扬光大,各种画庄陆续出现,有开设在西大街的“中华瓷庄”、子固路的“肖庐瓷像馆”等。1915年,南昌瓷板像画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三十年代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金奖。
南昌瓷板画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瓷板画像柔中寓刚,静中有动,虚中藏实,状物传神,力透板背,色调对照强烈,笔触十分细腻,能够永久保存。
瓷板画像的制作十分严格,需要经过反复绘画和烧制。首先须在白瓷坯上用画笔勾勒出画像的轮廓,然后精绘细修,再在板面上施一层透明釉,最终入窑经炎热的天气一次烧成定型。这样做出的瓷板画像上有一层爱护釉,起到耐潮湿、耐日晒、久不褪色等特点。绘制时,从照片的挑选和艺术加工、绘制前乳香油的炼制,到颜料的调制、毛笔的处理等均有一套严谨细致的步骤和技法。每一幅瓷板画须经过少则10天多则数月才可以完成,不但需要精妙的画工,还要有高水平的烧瓷技术,二者缺一不可。
绘制瓷板画所用的用料主要有白胎瓷、瓷器颇料、调合及稀释用油。主要工起到勾轮廓、彩底子、上色用的料笔、彩笔、羊毫小楷、红豆笔、中号京提、针笔,用于调合颜料的料铲,用于将颜料拍平的丝棉球,便于画细部的放大镜,以及比量用的三角尺等。
南昌瓷版画起到较好的工艺美术价值。从材质的挑选和艺术加工、乳香油炼制和颜料的调制,到毛笔的处理等详细步骤和技法,都十分严谨、细致,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工艺生产难以比拟的。
南昌瓷板画在国内外颇有知名度。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十月在全国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评比中评为优秀奖。2002年七月八日至十三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央4台)作专题报道《走遍中国——南昌瓷板画》,南昌瓷板画的声誉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南昌瓷板画自邓碧珊创始以来,至今传承至第六代,历代传承画师主要有邓碧珊、王琦、梁兑石、吴月山、杨厚兴、冯杰、王跃林等。已故的杨厚兴是江西屈指可数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以绘制瓷板人物画见长,兼画山水,笔法细腻,色彩讲究,人物形态逼真、细腻。代表作有《最终的沉思》《爱因斯坦》等。其早年作品《历届美国总统肖像》曾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获得非常奖,现被著名收藏家潘志良先生收藏。冯杰1962年师从杨厚兴学习传统瓷上肖像画。他博采古今艺术之精华,融中国绘画之神韵、西方绘画之构图、古典油画之色彩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南昌瓷板画的表现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一大批瓷板画精品,是南昌瓷板画当今最高水平的代表,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等1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其弟子王跃林也为当代瓷板画名家,主攻瓷上肖像画。代表作品有《八共同义旧址》《陈香梅女士》《齐白石先生》等。
南昌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结合,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四、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盛于清嘉庆初年。扬州清曲对其影响很大,又汲取了邻近省份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在其接连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从赣剧和南昌采茶戏等戏曲剧种中汲取养料,构成自我的演唱风格。演唱多由女演员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音乐上以小曲为主,文南词为辅,小曲曲牌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词演唱的曲目,如《五更相思》、《照花台》等;也有以各种曲牌串在一块联唱的曲目,如《南昌东湖十景》,即由〔鲜花调〕、〔红绣鞋〕、〔玉美人〕、〔进兰房〕、〔九连环〕等10支曲牌联缀而成。传统曲目有《安安送米》、《宋江杀情》、《王婆骂鸡》、《僧尼缘》等。
代表作品:《五更相思》、《照花台》、《南昌东湖十景》、《安安送米》、《宋江杀情》、《王婆骂鸡》、《僧尼缘》。
五、南昌赣发绣技艺
赣发绣技艺是在赣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中国特有一种手工刺绣艺术。赣绣起源于南昌市东湖区,分布区域为南昌市、景德镇、永修、抚州、赣州等地市县及福建、云南、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近代江西刺绣发展快速,赣绣逐一发展了赣发绣、真皮发绣、胎发绣、人物生肖手足印、盘金绣、夜光绣等工艺新品。进入新时期后,因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才重新开发,继而接连不断创新,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发绣珍品,填补了中国刺绣行业的空白。
六、东湖区结婚习俗
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结婚时,筷子被放到厨房的地上,新娘子需要一根一根地捡起来,由于筷子意为“快生贵子”;还有“麻袋”意为“传宗接代”,新娘从女方家里接到男方家里,下地的时候,步入洞房的时候,穿的新鞋不可以直接着地,也不可以去背,也不可以踩红地毯,这个时候就需要铺麻袋。两个人拿着麻袋铺在地下,铺一片女方走过来,铺麻袋的人还要边铺边说“传袋传袋,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
七、东湖区丧葬习俗
“生”与“死”连接着人生的始终。中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说法,丧事自古就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丧葬礼仪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为核心,所反映的是百姓送死问丧的基本方法。“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慢慢构成了一整套非常繁缛的礼仪习俗。身份的不同,规格和仪程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不同,丧葬习俗也各有不同。跟随社会发展,殡葬改革,旧时丧葬习俗也在接连不断发展变化。本期《解密南昌》为你解密南昌丧葬习俗,近距离了解丧葬习俗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民俗
“葬礼”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期许
南昌居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梅联华推荐,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所以,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
而葬其实是人们对我们灵魂不灭的幻想,详细又影响到三种丧葬观念:让死者回归大自然;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所以,又衍生出土葬、火葬、水葬、树葬等形式多样的丧葬形式。
礼仪
旧时丧葬礼仪繁琐
从丧葬礼仪结构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之礼。据清代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临终,丧主及以次男女皆跪哭,撤卧荐,携纸钱出村外焚之,凡服内亲属随丧主向社坛香烧乞水,回至房中,抬尸入殓床,启尸于堂中之殓床。前设灵位,以纸为之,即魂帛之意。含尸金银币外,兼用茶叶米。
南昌民间对死者进行吊唁,又称“白喜事”。吊唁者都穿白衣,以志悲伤。旧时,南昌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甚至能够多达14个环节。当中又以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过程最为繁琐,守灵则最为劳民。
守灵三天
人死之后,由其亲属将遗体移入厅堂草席上,设置灵堂。如死在外地则不可以进屋,在屋外另搭灵棚。灵堂前挂白幔、设灵牌、香炉、酒杯、供果、三牲、斋饭等物。灵柩用两条长凳承放,男停堂东,女停堂西,子媳穿白长衫、披麻布,着白袜、草鞋或缀白布鞋,戴竹箬丧冠,挂一朵白花,父丧冠左,母丧冠右。孙辈均穿白布孝服。亲友们在出殡前要不分日夜一直守在灵堂。
寿衣“七上八下”
给死者更换“寿衣”、包裹尸体、装入棺材的全过程,谓之“入殓”。按照南昌乡俗,给死者换“寿衣”,要先选择吉日良辰,决定入殓、出殡、下厝时间。由孝男孝女去帮其换衣。寿衣的颜色,需要是青色(即黑色),意为“轻松愉快去阴间”,并且需要是上穿七件、下穿八件,谓之“七上八下”,寿衣的布料是绸料或布料,换上寿衣以及布袜、布鞋,口中放一银币,俗称“下含”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捧脚,放死者入棺,再在死者身上铺上“百子寿被”,最终盖棺,钉上四枚“子孙钉”。
出殡请“八仙”
出殡时,要请道士念经,请“八仙”用“龙杠”、“龙绳”将棺材抬出室外,子媳、孙辈在棺材前跪拜后,按男左女右跪伏棺材两旁,丧锣一响,嚎啕大哭。这时先亲后友,依次朝棺材跪奠酒。拜奠毕,将棺材抬起,扛向墓地。此时,童男童女撑纸幡引路,孝子孝媳拄“哭丧杖”,亲友后来送葬。有的在棺材两旁拉两条白布,孝子孝媳、孝婿孝女在白布内行走。沿途敲锣、散丢纸钱,俗叫“买路钱”。在祠堂门前要稍停留,叫“朝祖”;路上有亲友祭奠要停下,叫“路祭”;过桥时要停下烧香焚纸,叫“祭桥”。直到把棺材抬到墓地。
跟随城镇化发展,现代出殡时最受非议在于,沿途高吹唢呐,撒纸钱,放鞭炮等,创造噪音,影响城市卫生,诱发安全事故;而成群结队的送丧队伍在主干道行走,堵塞交通。
安葬须“落土”
将棺材埋入土中,再堆砌坟墓,树立碑石,谓之“安葬”。按照南昌乡俗,墓穴挖好后,要先燃放一挂爆竹,再把棺材放入墓穴之中。穴底切不可垫砖块,需要让棺材直接落在泥土上,俗谓“落土为安”。棺材放进墓穴后,要由孝男(长子或长孙)先铲三锹土,以尽孝道,然后跪在穴旁低头致哀,待役工填完了坑穴,堆好了坟墓,立好了墓碑之后,孝男先下跪磕三个头,接着其余子女皆一一下跪磕头,燃烛、焚香、烧纸,最终再放一挂爆竹,安葬才告完毕。
“做七”至四十九日
清代同治《南昌县志》记载:“凡丧必用僧,接三朝、接七。接七者,丧之七日其前夕,延僧诵经。夜半僧举灵幡迎于门外,举家哭。既入,设酒食奠。余七皆然,满七止,‘谓七七四十九日也’。惟末七不接,设果食,灭灯烛,早寝,五七必返女于家哭,无女则使侄女代之。接七者,取易七日来复义然。佛家之说死者不复。”
南昌丧葬习俗“接七”。即人死之后,每隔七天接一次七,请僧道做道场,诵经设斋,祭奠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南昌地区做七,头七要在大门口贴挽联,设灵座,供灵牌,竖灵幡,受唁开吊。前四个七均要请僧人念经,通常是请四到八个和尚念《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为死者超度亡灵。在做五七时,需要由死者的亲生女儿哭灵。南昌民间认为五殿阎王最恶,听了女儿的哭声就会心软。同时,在做五七时,女儿还要烧纸箱、纸柜、纸灵屋。六七平常由女儿女婿主持。七七俗谓“末七”,又称“断七”,是做七的最终一个七日,南昌民间平常设供桌,供祭果品,焚香奠酒,燃点余烛,僧道诵经,亲友祭奠,然后撤灵堂,烧掉灵幡、哭丧棒、孝鞋等,请神主入宗祠或正堂供祀。丧事至此,则已告一段落。
现状
南昌丧葬服务价格有点高
在象山北路和半步街,我们实地走访了几家兼营丧葬礼仪服务的祭品店,“24小时代办一切丧事,一条龙服务”的广告语贴满店门,“业务范围”涵盖乐队、八仙、灵棚、冰棺、纸棺、穿衣化妆、寿衣、灵车等多达14项服务,而收费均价都在3000元以上,有些甚至达到5000元。一家祭品店的经营业主表明,乐队8人收费1360元,八仙收费1000元,设计灵堂多达600元。而在一家小傅祭品店,店主甚至拿出一份明码标价的价格清单展示给我们,当中“闹丧”价格就高达2500元。
家住东湖区大士院的熊女士由于家中老人过世,晚上就举办了闹丧,花了近3000多元,但效果却令她有点哭笑不得。“搭了个棚子,大家坐在共同,一个男的主持,用南昌话串词,讲段子,一个女的则开始唱歌,但唱得曲目甚至有《最炫民族风》、《青藏高原》这样的曲目,听着我都感觉不像是办丧事了,而像是办喜事,大伙吃了喝了,都在那里乐。”
绿色丧葬成为主流
对我们走访的情况,梅联华表明,丧葬习俗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在一定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丧葬礼仪体现的是一种生者对死者的深切哀思和缅怀,和不舍不离的情感,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它能够通过一定的物质性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丧葬礼仪。但物质上的铺张浪费则背离了丧葬礼仪的初衷,加之礼节繁缛,甚至造成‘死者不安息,生者不安生’的恶果,不仅加重了生者的经济负担,并且于社会教化也无益。”
针对旧的丧葬礼仪,梅联华直言:“土葬的礼仪最为繁琐复杂,跟随殡葬改革,土葬开始慢慢退出大众视野,代之火葬,甚至更为环保的水葬、花坛葬等等,丧葬形式也开始发生喜人的变化。跟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繁琐的丧葬礼节已经不适应市民生活,加之大气环境、城市卫生、交通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的压力,提倡绿色丧葬成为主流,丧葬形式应当从简,幸免劳民伤财。”
八、东湖区饮食习俗
1、酿冬瓜圈:以冬瓜雕刻为主,河蟹、鸡蛋清、虾戎为辅,加各色佐料烹调,清淡爽口、形美味鲜。
2、鄱湖胖鱼头:选用鳙鱼头腌制后蒸熟,取各种调料入锅炒香,加鱼汤调味淋浇于鱼头上即成。鲜辣微酸、肥嫩鲜美、营养丰富。
3、流浪鸡:选用嫩仔鸡,滚水煮至断血,反复三、四次直至鸡肉烫熟,取出切成条块状,再将鸡盹、肝洗净切薄片滚水氽熟,最终将多种调料拌匀浇在鸡肉上即成。
4、豫章酥鸭:整鸭先腌制再蒸透,后晾干复炸,拆去骨头斜刀批成斜条,加各种调料蒸至醉烂,色泽红亮,酥香味浓。
5、风味烤卤:南昌的烤卤店整日门庭若市,因其携带方便,吃起来配酒配饭随君自便,即卫生滋味又好,更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
九、东湖区著名景点
(一)水观音亭
水观音亭座落于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别墅,称“杏花楼”。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又称“水观音亭”。
水观音亭始建于唐代,经历明清两代,曾名梳妆台、杏花楼、因是庵。1919年民间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缮。现南昌画院设在此地。
交通
南昌市公交17路可到。
景点位置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南湖路与建德观街交汇处(向南50米)
(二)南昌人民公园
座落于南昌市福州路中段南侧,是南昌市内最大的公园,人民公园面积32.6公顷。此园属解放后新建的公众娱乐性公园,每逢节假日时,这里会有许多游人,是观光客们休闲、游玩的极好去处。
内有多种廊阁亭榭,朱德曾四次到此园游玩,并亲笔题写了“人民公园”。景点有百花山、叠石屏障、桂花草坪、芙蓉长廊、映水厅、半岛亭等。
地址:南昌市东湖区福州路96号
(三)南昌烈士纪念堂
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楼和三楼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座落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四)贺龙指挥部旧址
贺龙指挥部旧址座落于南昌市子固路165号,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1608.75平方米。
贺龙指挥部旧址原是中华圣公会所在地,建于1925年,主体座东朝西,临街的前楼是一幢传统中式风格的三层楼房;与楼房连接的为礼堂和厢房,均为两层;后院有一幢西式风格的两层小洋楼。建筑面积1849.65平方米。
1927年七月下旬,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来南昌,将指挥部设在这里。七月三十一日贺龙在此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下达战斗命令,分配作战任务。八月一日,贺龙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八月六日,贺龙率部离开南昌。此后,这里仍为圣公会所在地。
1961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77年,人民政府将旧址内单位和住户迁出,将房屋交八共同义纪念馆治理使用。1982年文化部以(82)第569号文批复允许贺龙指挥部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之一。
贺龙指挥部旧址对纪念、宣传八共同义与贺龙元帅的生平有重要的价值。
交通
7、18、26路贺龙指挥部站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一到周五:9:00-16:30
法定节假日:9:00-17:00
景点位置
东湖区市子固路165号
(五)南昌居民俗博物馆
南昌居民俗博物馆创建于1988年,是江西省唯一专业性民俗博物馆。博物馆立足南昌,面向江西,努力开辟区域性文化资源,致力于收集起到赣文化特色的民俗文物研究本地区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
南昌居民俗博物馆馆保持以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乡土教育为宗旨,所收藏及展示以江西剪纸,民间绣品,南昌地区民间习俗最具特色。先后举行了江西青少年绣品展,江西傩文化展,南昌婚俗展等一系列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专题展览。开设了南昌民俗风情展,江西绣品工艺展,江西民间剪纸展,以其丰富多彩的图画、实物,详尽地推荐了南昌的民俗风情和旧城风貌,能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品尝到淳厚的乡情,十足的赣味。
基本陈列
《南昌民俗风情展》南昌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该陈列通过“南昌古城风貌”、“南昌风俗”、“南昌婚俗”、“南昌人生礼仪”等八大专题进行展示,比较鲜亮地体现了“饭稻羹鱼”的江南渔耕文化特色。
《南昌生育文化习俗展》生育文化是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构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该展览分为“繁殖崇拜”、“传统婚姻”、“求子习俗”、“婚育新风”四个部分,通过参观,观众能够了解到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珍贵藏品
绣品服装男子四季的长袍、马褂、对襟小袄、大腰裤子、各式帽子、鞋子、多种佩饰;女子的绣花裙子、带大襟的上衣、裤子、旗袍、各式帽子、鞋子、多种头饰、佩饰;青少年的各式衣、饰、鞋、帽等;围延、荷包、香包等。
饮具、炊具、食具、酒具、烟具、制作食品的模具等。
农业工具水车、独轮车、斗、鼓风机等。
生活用具果盒、茶具、糕点模、门神印版、礼篮、换茶包。
特色活动
动态演示民俗礼仪,定期举办民间艺术展演,设立民间说唱等服务项目,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一个回味、松懈的过程,视觉、听觉都得到有益的调整。
地址:南昌市子固路165号
(六)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
军官教育团旧址座落于南昌市八一大道376号,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674.24平方米。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是清朝末年原陆军小学堂所在地,现旧址仅为原小学堂一角,是一个座北朝南的庭院;院内全是砖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房屋平面大致呈“匡”字布局。各排、列房屋均有相连雨廊,房屋也有前后走廊。
1927年春-在这里开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亲任团长。军官教育团培养了大批有醒悟的军事干部。同年八月一日,在-领导下军官教育团部分学员参加南昌起义,并随-南下广东。
解放后,这里是人民解放军军事用房。1961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77年筹备纪念建军50周年活动期间,江西省委、省革委下文将该处房屋交八共同义纪念馆布置陈列,并负责治理。1982年文化部以(82)第569号文批复允许-军官教育团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之一。
-军官教育团旧址对纪念、宣传八共同义与元帅的生平有重要的价值。
门票信息:
门市价:6.0元
地址: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大道376号
(七)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建于1953年。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朱德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座落于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三楼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座落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三楼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座落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陈列柜中,珍藏有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楼和三楼陈列着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交通:南昌市公共交通车1、2、7、11路能够到达。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座落于八一大道北段,建于1953年。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心有一座红军战士塑像。堂的前厅有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正厅祭坛上立有纪念碑,由-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陈列柜中,珍藏25万余革命烈士名册;两边厅陈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0个战斗史迹;二楼和三楼陈列300多位烈士生平斗争事迹、遗著和遗物等。
烈士墓区坐落在陵园的西北侧,由烈士墓、烈士纪念堂和无名烈士陵三部分组成。这里长眠着近1
700位牺牲于不同时期的革命烈士。无名烈士陵的正前方是长明火坛,昼夜燃烧的熊熊火焰象征着烈士们生命之火不熄,革命精神永存。陵园东侧是碑苑。这里的碑亭、碑壁和碑石上镌刻着烈士们的诗文。碑文字体各异,都出自国内一流名家之手笔,堪称当代书法之集成。
交通
2、11、88、208、317、703、705、315、232区
门票
免费
景点位置
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大道北段399号
(八)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
江西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有限公司是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的全程开发运营商,项目从策划、开发和后期运营治理均由江西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有限公司全程负责。公司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理念,在江西化纤厂老厂房和工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用创意+文化的理念,打造江西首个创意商业综合体。
江西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江西聚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投资治理公司,公司秉承“诚信、稳健、创新、高效”的经营理念,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日前投资涉及的行业包括金融、矿产开采、住宅地产、餐饮、酒店等行业,资产超过10亿人民币,并在2009年确定了未来十年发展战略。确立以“创意商业地产为核心,金融为支撑,逐一调整优化其他产业”的经营战略。在当年启动了创意商业地产的开辟工作----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
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是江西首个集工业遗产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创意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创意商业公园”,
以中产阶层为主要客群,兼顾机构组织、
年轻时尚和商务旅游等群体,提供集休闲娱乐、特色商业、运动健身、餐饮旅居、创意办公为一体的365天x24小时一站式城市休闲服务平台。
(九)京东水上乐园
京东水上乐园座落于市东郊4公里处,沿北京东路直抵艾溪湖畔。,园内绿树成荫,湖水清沏,冬天有候鸟翔集,面积6000余亩,水面400公顷,广阔涟漪,水上乐园沿湖兴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湖内设有万人天然游泳场和一个较高级的人工游泳池,池中建有巨型冲水滑梯。园内建有湖滨公园、青少年乐园、湖心岛钓鱼台、樱花岛、高低台滑梯、湖滨浴场,并设有高速摩托艇,多种游艇、情侣船、脚踏船、碰碰船以及中西餐厅、快餐酒吧、卡拉OK包厢等服务项目。
(十)叶挺指挥部旧址
叶挺指挥部旧址座落于南昌市苏圃路1号南昌二中校园内,建筑保存完好,旧址占地面积402.25平方米。
叶挺指挥部旧址是一座平面布局对称的工字形楼房,两层砖混结构,座北朝南,外墙为青砖绵砌的清水墙,屋面为木人字梁结构,上铺传统小瓦。
叶挺指挥部旧址建于1925年,为心远学校教学楼。1927年七月下旬,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从九江来到南昌,将师部设在这里。七月三十日下午,叶挺在这里的二楼会议室召开全师营以上军官会议,传达南昌起义的决定并布置了战斗任务。起义胜利后部队改编,叶挺任第十一军军长,这里便成了第十一军指挥部。起义军南下广东后,这里仍为学校。
1961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77年,人民政府将旧址内两间教室交八共同义纪念馆布置陈列并治理使用。1982年文化部以(82)第569号文批复允许叶挺指挥部为“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之一。
叶挺指挥部旧址对纪念、宣传八共同义与叶挺同志的生平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