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屏南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6 14:3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平南县地理位置  
屏南属宁德市内陆山区县,介于北纬26°44′~27°10′、东经118°41′~119°13′。东南与宁德市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北至西与建瓯市毗邻,西南至南与古田县相接。全境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50公里,土地面积1487平方公里。屏南原属古田县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析古田县境东北部移风里、新俗里和横溪里的13个都之地建县。县治双溪座落于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给取名“屏南”。屏南建县后,属福州府。1971年,原福安专署驻地迁往宁德,遂改称宁德地区,屏南县属之。有“红旗不倒县”、“鸳鸯之乡”、“夏香菇之乡”、“油柰之乡”,福建省“水电之乡”之誉。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6年底,屏南县共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塔仔岗电视转播台1个,2个数字电影院。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到了全县11个乡镇,有线电视入网户数为23222户。全县广播“村村响”覆盖到了全县159个村。全面实施乡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年共放映公益电影1835场次。白水洋印象系列大型风情歌舞“祥瑞畲乡”旅游演艺全年共计演出23场。“古调屏讲”戏曲旅游演艺演出34场。全县共有1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中本年有3个村新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三、屏南端午走桥习俗  
端午节屏南廊桥走桥习俗的精华和核心主题是投粽祭屈,它是中国端午民俗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源泉。经过持久的发展,屈原不但衍化为水神被民间认可并广为流传,并且作为爱国精神的象征,起到永恒的魅力。  
屏南的木拱廊桥中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桥屋内设多个神龛,供奉的神像很广泛,可同时供奉多组神灵。屏南廊桥祭祀的对象有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临水夫人陈靖姑、五显灵官大帝、真武帝、齐天大圣等,甚至连乡村肇基始祖也摆上神龛。  
横跨溪水两岸的木拱廊桥上,神像面对上游淌来的溪水,在当地村民眼里寓意着神灵能够镇住洪水,来保佑廊桥平安,也寄予村民对全家幸福安康和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的精神安慰。因为廊桥内神龛祭祀的对象不一,所以祭祀的时间也不同,以春节、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为主。  
屏南、周宁、政和一带端午节廊桥走桥习俗的时间,主要在五月初五,而浙江庆元则在五月初六。乡村的集体仪式活动通常是有组织的,而走桥习俗却是无组织状态下显示有组织性,整个活动没有人组织,但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遵循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整个活动又显示出有序状态。  
廊桥走桥信仰民俗仪式有以下几道程序:  
1、摆供品祭祀神明  
走桥活动的开展没有统一进行,所以没有严格的终始时间与严密组织程序。早晨也没有固定的开始时间。相当多村落的人B同时到桥。早来的人早开始,晚来的人后加入。除了桥上有做仪式的时候,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早上五点多就有人到桥,先将带来的供品摆放在桥中神龛前的供桌上供奉桥上神灵。并上香祭拜、燃烛、焚烧元宝纸钱。政和水弄桥没有摆斋菜供品,信众摆在供桌上仅仅有香、烛。还有在两边桥头烧元宝纸钱。  
桥头庙的神灵也未受冷落。如登龙桥头庙的神灵也会同时享受信众的香火祭拜。走桥念经者中,信佛的在俗居士占相当大比例,廊桥上护桥又渡人的观音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主祀的神灵。登龙桥与水弄桥都主祀观音。来走桥的人未必都信佛或会念经信佛,也有信道教或民间信仰者。民间信仰者是占多数。不论哪一类信仰的信众(基督、天主教除外),观音均能满足绝大多数信众的需求。  
2、走桥、祈祷、念经  
祭拜完神明,平常到上午11点左右即开始走桥、祈祷、念经。其实这些活动是穿插重复进行。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也有人祭拜完神明就开始走桥念经。  
走桥一开始同时也伴跟随祈祷、念经。即使不会念经,但总会祈祷,能够跟在会念经的人的背后走。出声或默念自我来走桥的心愿,有现实生存中的愿望,也有对死后灵魂顺利过桥的祈求。由于在一般民众的民间信仰观念中人死后灵魂都要过阴间奈何桥。通常来说,走桥目的主要是为了死后能顺利通过阴间的金、银、奈何桥。  
走桥有俗传规矩:走桥时,不可以只走到半中间就回头,要走透头尾两边桥头。从一边桥头走到另一边桥头,一座桥总共要走七周。桥内走时要绕桥两边走。显然这暗示着能顺利过阴间之桥。并且,人们常用现实中的廊桥象征阴间的金、银、奈何桥。比如政和镇前一带坂头花桥象征金桥,富垅桥象征银桥,水弄桥象征奈何桥。祈祷是向神明祷告以祈福,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的多种愿望——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祈子、功名等。  
走桥的人相当一部分会念经,会念经的人多数信佛。所念的经文有《观音经》、《过桥经》等。《过桥经》一定要念,其余随个人爱好而挑选。念经在走桥活动中连续的时间最长,平常连续到下午四、五点,直到活动结束。假如有做仪式,则请道士做道场。可见佛、道、民间信仰都渗入这种信仰空间,发挥了各自的效果。走桥民俗活动中有明确的信仰目的,既包含了现世生活中对神灵的祈求,更体现了在灵魂观念主导下对来生的初级期盼。是典型的民间信仰在行为上的体现。  
3、投粽祭屈  
近午时(11点至1点之间)便开始投粽祭屈活动。投粽的地点是在廊桥朝上游的开窗处。两个粽子已用彩丝带捆好。彩带上贯通着六枚钱币。投粽前用一边手提住系着粽子的彩带,并将手伸出廊桥窗外河流上方,一边念经:一个粽子一个装。一个粽子落溪中。一头粽,一头钱。给你扔粽保家运,祝我子孙男女油麻福贵福寿长。念后即可将粽子扔到桥下。以前,粮食缺乏。投粽后常有许多人去拣桥下的粽子。当问及一般信众投粽祭谁时,信众还能含糊地说出是以前一位投水的爱国官吏——屈原神。  
4、款待外村信众  
本村信众投粽后基本会回家吃午餐。外村来的信众也不会被冷落。廊桥所在地村落的热心群众(多是来参加走桥的外村信众的亲戚),会将米饭与丰盛的素菜送到廊桥附近,无偿款待外来信众。还摆上清茶与丰富的糖果、茶点。款待对象不只是熟人与亲戚,也包括陌生信众。所以走桥民俗也是整合附近周围村落关系的一种纽带,增进附近周围村落民众关系的美满。  
四、屏南平讲戏  
屏南平讲戏是以福建汉族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能够说是闽剧的前身之一。平讲戏多汲取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深受群众爱好。2008年六月,屏南平讲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屏南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民间的“驮故事”(也称“肩头棚”)表演艺术演变而成的,构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起源于福建屏南,流行于闽东北及福州等广大地区。它用当地方言唱,平俗如讲话,因而得此名。经调查发觉,自清初以来,屏南全县有一百一十五个村庄办过平讲戏。从屏南平讲戏的班社发展情况来看,福建平讲戏的发祥地就在屏南。  
龙际平讲班建于康熙年间,前身由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耿军和屏南龙岗寨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的“江湖班”慢慢衍成。明末平讲戏名旦张志慎,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被后人称为平讲戏“一代宗师”,就是从龙际平讲班出道的。  
1984年,在屏南棠口乡龙源村陆姓老艺人家里,发觉了清嘉庆年间该村龙源平讲班遗留下来的两箱戏装,共三十一件,内有生、旦、净、末等角色穿戴的衣裙、莽挂、帽盔等,刺绣精美,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所发觉的数量最多、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古戏装。  
“东山岗,平讲班,台搭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演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当地汉族民间流传的歌谣,可见屏南平讲戏的盛极一时。在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期,平讲戏与儒林戏、江湖戏开始结合俗称“三合响”,构成今日闽剧的雏形。  
屏南平讲戏是一种已有400年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闽剧的前身,剧种主要特点是道白歌唱皆用福州土官话,前台唱,后台帮,即“一人启口,众人接和”的一种十分古老的汉族民间演唱形式,如同民间的夯歌号子和秧歌。  
屏南平讲戏唱腔源于闽东北的汉族民歌,由“柴牌”和“诉牌”组成,属板腔体,“一人唱,众人和”,通常为上下句结构反复,平白如话,适于叙事、抒情、哭诉、乞求,唱腔旋律为五音阶,羽调式为最多,徽、商次之。板式为一眼板,散板以“刀鞘板”敲节拍,多衬词,有帮腔。江湖调由闽东北民歌糅合外来声腔四平、徽调、乱弹、啰啰等衍变而成,适于大段叙述。汉族民间小调包括本地民歌和方言化的外来民歌,旋律优美动听,多用于歌舞场面。其他杂曲由乱弹、梆子等外来戏的曲调组成,演唱时前台一人唱,后台众人齐帮。唱词每句中间都有二三处穿插“唉”音叹词,尾句三字多由后台演员帮腔。  
屏南平讲戏音乐属高腔系统,由弋阳高腔、乱弹和民间小调组成,唱腔分为平讲、江湖、小调和其他杂曲,用闽东北或福州方言演唱,平白如讲,通俗易懂,极具特色。
  
五、四平戏  
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四平戏的传统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苏秦》、《英雄会》、《九龙阁》、《陈世美》、《芦林会》、《八卦图》等几十个。其唱腔属于高腔系统,古朴粗放,清新悦耳,优雅动听,句末帮腔用拖音演唱。道白使用一种介于一般话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土官话”念诵,俗称“讲正字”。留存下来的四平戏剧本只标注轻重音符而不标注唱腔音符,无谱有调,唱腔全部以口头方法代代相传。其脚色行当在清代雍正时期已较齐全,表演上生角强调文雅,旦角要求细腻,净角注重粗犷,丑角讲究滑稽,构成四平戏独特的表演风格。脚色表演动作有腾、挪、滚、打等,随鼓缓急进退,不同脚色行当的手、脚动作都有规定的口诀。演出中保持以鼓、钹、板鼓等打击乐器衬托,而以鼓为主导的伴奏形式,继承了弋阳腔“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的古老传统。四平戏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声腔艺术形式,被戏剧史专家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因为位于条件落后的大山深处,其生存充满艰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六、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构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起到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庆元的木拱廊桥,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有着独特的建筑创意;其拱架部分由上下两系统组成,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技艺是民间工匠(主要是大木)接连不断根据实际条件改进工艺和开发制造,跟随木构技术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发展构成。  
屏南折线型贯木拱廊桥,因形似彩虹,又称彩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又因墙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屏南木拱廊桥最早始建于宋代,是屏南一项传统民间建造技术。其工艺流程一是选桥址;二是建桥;三是测水平、造水架柱和天门车。屏南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中国彩虹桥建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接连不断创新和发展,构成独特的闽东传统工艺特色,承载着闽东独特的建筑公益文化特质,有着极其宝贵的传统工艺价值。  
七、屏南双溪铁枝  
铁枝即“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宁等地。传统的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节俗表演艺术,因为是流动表演,限于支架的承受力,所以演员均系青少年。每架铁枝高2-3米,上面可以接待演员5-7人。“搬铁枝”汲取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构成独特的表演特色。  
八、甘国宝传说故事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出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清代著名将领,官至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  
甘国宝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足迹踏遍福建、台湾、广东、湖南、贵州、浙江、云南等地;武进士出身,职务从游击起,先后担任参将、总兵、提督、操阅大臣等官职。甘国宝的生平事迹极为丰富且富有戏剧性,其在云南开化总兵任上时征抚企图脱离清政府的属国缅甸,在广东雷琼总兵任上时平定了黎民起事,在台湾总兵任上时缉捕海盗首领并绳之以法,在福建陆路提督任上时平定了覆鼎山王天送起义,为清政府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甘国宝还有相当多亲民事迹,如任南澳总兵时,值岁歉收,甘国宝捐献俸薪购粮赈济军民;在台湾总兵任上时鼓舞耕种,增进迁台市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团结和睦,使“兵安其伍,民安其业”,巩固了台湾的稳定局面;在广东提督任上时,惠州遭水灾,甘国宝设厂施粥,并劝导富户开仓平粜,赈济饥民;在福建陆路提督任上在先后倡修古田汤寿桥、朝天桥、厦门天后宫、泉州元妙观等。  
正是因为这些丰厚的经历和功绩,在其逝世后,闽台民众建立“甘公祠”“甘公庙”,供奉甘国宝,并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传颂甘国宝事迹。清光绪年间,甘国宝传说故事开始在闽台民间得到广泛传扬,主要有:甘国宝与虎的传说、甘国宝祖籍地传说、甘国宝与民间武术故事、任职事迹故事、民间评话戏曲故事、世俗故事等等。  
现今流传于屏南县和古田县的甘国宝传说故事,是当地人民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结晶,而当中甘姓族群是最主要创作群体,甘国宝传说故事刻画了传奇名将的勇敢、智慧、亲民、勤政,表现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对激励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促进闽台两岸交流具在十分明显的价值,并为我省民间评话、说书、闽剧等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财富。  
九、红粬黄酒酿造技艺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自唐宋以来承传不息,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用料高山稻米与泉水。以农家自制或小作坊生产形式存在,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注重选料,严格配比,控温发酵科学,表现出较高的酿造水平,是祖国传统酿造业的一朵奇葩,是屏南古代重要的民间技艺之一。  
屏南所产红曲色艳如丹,有库曲、轻曲、色曲三类,产品销往四海八方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屏南黄酒酒质醇厚,色泽清亮,口感清香绵长,当中惠泽龙陈酿品质上乘,系闽派干性有机黄酒。  
屏南红曲选用高山红土田生长的早米(籼米),制成的红曲,色红颗粒整全;屏南东峰、上楼的白早米最好,其横断面稍呈蓝色,所以又称“蓝骨米”,制成红曲,品质最优良。  
工艺流程  
屏南黄酒的品质主要得益于当地优质的水源,选取晨间至午时的山涧泉水。不同区域水中矿物含量不同,黄酒品质差别较大。从曲母选育、制曲到酿造,工艺流程繁多,经过浸米、蒸煮、冷却、入坛、发酵治理、压榨、澄清、装坛、温酒、贮藏治理十个流程,最终按酒龄的长短程序区别出库。  
传承爱护  
酿酒历经数百年,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或族内世代相传,现在尽管工艺流程见诸著作,但真正的制曲酿酒绝技仍然需要言传身教或长期的实践摸索,非常是对酿造温度、湿度的感觉,全凭经验掌握。  
2021年五月二十四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项目名录。  
十、屏南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各种艺术综合构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起到相应的角色行当、偶身制作、剧目文本、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构成了起到不同于其它木偶艺术形式风格的小杖头木偶戏表现特征。  
十一、屏南双溪元宵灯会  
屏南双溪元霄灯会起始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靖姑斩蛇等活动逐一发展成现在形式多样的民俗闹元霄活动。自明代以来双溪每年都举行元宵民俗活动,开县以后,增加了游城隍等踩街活动,元霄灯会更臻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鼓亭音乐、香亭、舞狮子、花灯巡游等。  
十二、屏南乱弹戏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构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在演出过程中又接连不断地汲取了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是福建省有影响的古老剧种之一。  
十三、屏南乱弹戏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构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在演出过程中又接连不断地汲取了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是福建省有影响的古老剧种之一。  
十四、屏南提线木偶戏  
屏南提线木偶戏,源自宋元傀儡戏。自明代以来,屏南寿山、双溪等六个乡镇的九个村庄均有提线木偶班,现仅有少量班社遗留。屏南提线木偶的行当和角色体制,保持着较古老的傀儡艺术体制。偶身定制为三十六身,取“三十六天罡”之义,其行当角色均为八个;提线少,仅仅有七至九条线。通常而言,生、旦角少的线,丑角要表现多种丑态,较多线。  
十五、屏南婚嫁风俗  
古时候,屏南人娶新妇,是白天抬嫁妆,夜间扛新娘;轿越慢到,新娘福就越好越吉利,那怕午夜三更轿到,男家也没嫌。随后为何改为白天轿到,还增加了“送路”,吃“接风暝”的风俗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不知是哪一朝哪一代,有陈、林两家娶亲,张、李两家女儿出嫁,张家配林家,李家配陈家。他们都相距几十里,加上道路崎岖,抬到晚上戌时,他们才走过一半路。事有凑巧,两辆花轿,正好在清水坡这个窄隘的路上碰轿了。双方争夺走路里靠山一边,也称大片吉利,所以谁也不让谁先从大片过去。相持之下,双方都把花轿放在路上,摆开了打架的阵势。时下轿里张家姑娘就开始盘歌,她唱:“山上苍松青又青,张村溪水流到京,奴家三代手艺精,今朝是你走小边。”李家姑娘答:“山上翠柏青又青,李家村路通到京,奴家三代买卖好,今日我要走大边。”张家姑娘即将又唱:“山上樟树香又香,张家世代是书香,举人进士科科中,谁敢于我争大边。”李家姑娘听了对上:“山上桂花香又香,李家世代出忠良,大唐元勋谁不知,我敢叫你走小边。”张家姑娘差一点对不上,随后想了想,马上对上:“山上毛竹枝开疏,世民游猎马失蹄,写下诏书战高丽,幸好仁贵冲在前。”李家姑娘一时驳不上,只好改了题目,对上:“你是红脸青鸟花,眼前好看算什么,树上开花树上烂,无子无孙怎作婆。”张家姑娘听到骂她无后代,气极了,即将反驳:“你是路边荆灯花,满身黑刺害人多,三弯六曲占场位,日夜只想交契哥。”张家姑娘听了也气得满脸通红,她们越盘越狠,越骂越凶,最终双方就冲出花轿,对打起来了。两边押轿的,扛轿的,吹班的也同时打起架来;清水坡顿时成了“古战场”。打来打去,有的丢了帽子,有的丢了鞋子。时处三更半夜,又无人劝解。林家的人就打算突围从路里冲过去,就叫张家姑娘赶快回到轿里去;陈家的人看到林家想抢先扛轿过去,也叫林家姑娘赶快回到轿里。两个姑娘都急匆匆地闯进了花轿,林家的人扛起花轿就要冲过去,陈家的人拦在路里不让过,林家的人就扛着花轿从山上冲了过去,陈家的人看到林家的花轿已从山上过去了,只好扛着花轿向前赶路了。陈林两家的花轿到达男家时,也不晓得夜间几更天了。待到他们拜过堂、吃过喜酒,已经午夜三更了。做领奶的又是上了高龄的老太婆,已经保持不下了,就迫不及待地将新郎推进洞房,吃了“碗酒”,撞了新郎新娘的头,讲了好话,做完了“下数”后,就急急忙忙地去睡眠了。洞房内剩下新娘新郎,新郎听到鸡叫三更,就揭开了新娘的盖头帕,夫妻便上床安息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双方的新娘都起床梳洗,蓦地都发觉嫁妆不是自家的,再细查清晰,都不是原来的夫家。天塌了的事呀!当时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从定亲到过门,一切由父母包办代替,新娘不仅没有见过夫君面,并且连夫家的全部人都要回避。这就导致新娘身到夫家不认夫的因素了。到此时,她们才清晰明白,是在清水坡碰轿时,闯错了轿,扛错了新娘。现在已拜过堂,又同了床,生米煮成熟饭,铁水灌进模定形了。幸好这两对新人都是男才女貌,无所缺破的,不然的话,还会闹出人命来呢!张家的女儿原先是配给林家,他们是靴头对靴头,两家都是富户,礼彩多,陪随也多。出嫁那天是36扛,72名抬夫上路,称大陪随,价值千金。李家的女儿原先是配给陈家的,他们只是鞋头对鞋头的通常户,礼彩少,陪随的自然也少,并且家产不厚。只由于这一点,陈家的新妇提出嫁妆要换来还她。林家新妇不允许,争来争去谁也不罢休,双方就都到县衙门告状了。县太爷听到双方的诉说,心里想,世间事真是应有尽有,新娘扛错了,叫本县怎地判呢?随后就糊里糊涂地判决如下:“正婚变奇婚,双方齐莫怨;贫女进富家,富女落贫家,富家赠贫家,四家成亲家。”事后,张家就重新置了一套嫁妆陪给女儿,又划了几丈田送给女婿。林家的媳妇,因为得到了张家的大陪随嫁妆,心里感动了,就拜张家做义女。真的四家成为亲家了。从那以后,屏南就改变了夜间扛新娘的习俗了。同时,为了防止碰轿的不测,女家就派出兄、弟、叔、伯或者表兄弟护送到男家。男家为了报答护送的亲戚,必先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他们,称为“接风暝”。这种“送路”吃“接风暝”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  
十六、屏南县饮食习俗  
1、淡糟方肉: 采纳上乘五花肉闷制而成,色泽红润、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垂涎欲滴。  
2、米烧兔:以兔肉、大米为主料熏烤而成,清甜的肉香渗着浓浓米香,是一盘开胃、下酒又饱含地方文化的佳肴。  
3、漈头扁肉:源自屏南县的漈头村,用传统的烹饪技术制作而成,肉馅鲜脆、香甜,皮薄、柔韧、滑润,拌入各种佐料,吃了满口生香、别具风味。  
4、屏南糍粑:当地举行酒席婚宴,顾客要吃完一块糍粑才算圆满的散席,用大米在特制的锅里反复碾磨而成,色泽清丽、黏而不粘、老少皆宜。  
5、鸳鸯面:又叫苦槠面,仅仅有在屏南才可以吃到的纯绿色食品,其色泽如琥珀,质地滑腻而富有弹性。  
6、芋头面:将蒸熟的芋头去皮趁热与地瓜粉用手揉压,使地瓜粉和芋头充分均匀地混合在共同,汤锅开后架上蕃薯面团,推丝入锅,加入酒糟、香芹、泥鳅即可。  
十七、屏南县土特产  
夏香菇  
屏南是"中国夏香菇之乡",截至2013年,屏南县共种植夏香菇3000万袋,花菇5000万袋,反季节蔬菜5000多亩,油柰、无核柿、锥粟10万多亩。有大小香菇保鲜厂300多家,年产保鲜香菇6000多吨,创汇1200万美元,屏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保鲜基地,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  
猕猴桃  
又称软枣子、狗枣子,是一种藤木果树。猕猴桃果实鲜美,风味独特,酸甜适口,营养丰富。果肉含各种维生素,堪称水果之王。  
油柰  
油奈,又称奈李,桃形李,为李的变种,黄绿色,品质极上,肉厚、质脆、清甜,单果重80-120克,核小2-3克,可食率96%以上,可溶性固12%,成熟期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耐贮运,常温条件下可贮15-20天,冷存条件能贮2个月,定植后速生快长,2-3年即开始结果,平均单株产量50-100公斤,经济寿命30-40年,适应性广,凡能种植桃李的地方,通常能种植。  
屏南红茶  
鹫红工夫红茶主产于鹫峰山脉,以屏南县为主,座落于福建省东北部,位于鹫峰山脉中段,北连建瓯市、政和县,东邻宁德蕉城区。全县国土面积1471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830米,年平均天气温度15—17℃,年降雨量1700—2300毫米,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屏南山川秀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境内群峦叠翠,林木蓊郁,雨量充沛,水土肥美,春夏之时,雾凝深谷,云锁高岗,起到显然的中山气候特点,其地理环境非常适当种植茶叶,境内种植的茶叶大多为本地有性系的菜茶。因为地势高峻,极少虫害,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优良、实属生态,产茶、制茶历史悠久,曾经是北苑贡茶和天山贡茶的主要产茶区。  
鹫红工夫红茶采自屏南高山云雾茶树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初制茶后,再经过三个流程六道工序制作分级而成,之外形条索紧细均直,色泽乌润,起到独特的高山韵为主要特征的工夫红茶,成为鹫红工夫红茶基本依据。  
屏南绿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合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称之。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当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维生素损失也少的,从而构成了绿茶“叶绿汤清”的特点。  
特色小吃  
秋色锅边  
秋色锅边先将田野土生泥鳅用清水养三四天,洗干净放清水煮成半熟,去其头属、内脏,放入锅内加调料油、盐、姜丝、酒糟等,煮成汤汁备用。锅边糊用熟油文火慢炒徐徐加入汤汁,再加入适量田螺香菜、朝天椒、味精、老酒、葱花,煮开三四分钟即可。既解渴又果腹。食后回味无穷,成为待客佳点。秋色锅边以双溪镇最有名。  
一捧雪  
当地特产美容豆作馅,蒸熟糯米作皮,望去如一团白雪。  
鸳鸯面  
“鸳鸯面”俗名“苦椎面”,其色泽如琥珀,质地滑腻而富有弹性;炒之不糊不碎,条条伶俐,吃了清滑鲜嫩。相传屏南人在唐末时即能制作,采野生柞树果实,去壳、浸泡,漂去苦味,磨浆,晒成粉、煮熟,切成细条,即成“苦椎面”。从唐末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屏南人一直用它充饥,缓解粮食短缺。之后,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以及饮食观念、结构的变化,纯天然野果制成的“苦椎面”仍是一种的绿色时尚食品。“鸳鸯面”曾在“闽东风味小吃展”中荣获“非常奖”。  
际头扁肉  
用传统的烹饪技术制作的扁肉,肉馅鲜脆、香甜,皮薄、柔韧滑润,色质纯洁。际头村是屏南县历史上有名的书乡,特色小吃也闻名县内外,尤以精致玲珑的扁肉为著。该村用传统的烹饪技术制作的扁肉,肉馅鲜脆、香甜,皮薄、柔韧滑润,色质纯洁,可进各种佐料。  
屏南药膳  
屏南药膳已有千年历史,是当地一张独特的金字招牌,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相辅相成;既起到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在屏南拥有的1500各种青草药资源中,可做药膳的有400各种,该县所以获得“全国民间药膳示范县”“福建药膳名县”等荣誉称号。当地比较著名的药膳有石仙桃清蒸鳤鱼、春三草炖鹅、酒糟芋头面、山苍子根炖猪蹄、牡篙炖嫩鸭、败酱草小肠汤,寒草粉干等。  
十八、屏南县著名景点  
(一)漈头村  
漈头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135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物众多,一大批古民居各具特色,就地取材,省时、省工又省钱。靠个人的能力办馆。  
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正面设立在相邻的六幢古民居内,带给人的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视觉冲击。都是未开发、未商业运动的点,远离都市的喧嚣,没有都市的气息,没有商业痕迹,村落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人文都是值得一看,上周去白水洋从县城回福州时路过,几个人非常悠闲地到了小鲤鱼村,感觉很自然、很朴实,小溪里鲤鱼、鲤鱼溪畔的古民居、古民居里的市民、小溪畔一直跟着你步行前进的小狗以及溪畔的小猫小鸡、古民居前小溪畔的石板路上嬉戏着的学龄前的青少年、小溪流水清澈、小溪里蹲着洗菜的市民,加上缓缓吹过的凉爽的风,都会勾起我们无穷的回顾。  
景点位置  
福建省宁德屏南县漈头村  
(二)漈下建筑群  
时代:清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漈下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清朝虎将甘国宝的祖籍地。漈下建筑群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沿漈水溪两岸布局,主要有明城墙、路亭、水井、庙宇、祠堂、古桥等,通常有彩画、题刻等装饰,构成一个古建筑群体,构建精美,是传统古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分布与数量配置的典型代表。  
村庄坐东朝西,庐舍依山沿溪构筑,整个古村建筑成“臼”字形布局,四面环山,双溪夹流,山清水秀,风景秀媚。  
漈下村不但景致宜人,并且人才辈出,于是也就留下了相当多人文景观:明代古城楼,马氏仙宫,花桥、峙国亭等。古建筑颇有特色,走进村子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明清遗风。更可贵的是村中习武健身之风代代相传,久久不息,民间称之为“拳头窝”,雅称“武术之乡”。甘氏还有独特的“过半年”、“迎马氏真仙”等民俗活动,引来四邻八村的群众一起参与,热闹非凡。走进这里的人都说这里地灵人杰,民风淳朴,文化内涵丰富。  
(三)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  
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正面设立在相邻的六幢古民居内,带给人的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视觉冲击。  
门票  
门票20人民币  
景点位置  
福建宁德屏南县棠口乡祭头村南洋路3号  
(四)闽东北廊桥  
闽东北廊桥座落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屏南县、寿宁县、柘荣县、古田县和武夷山市等地。  
千乘桥座落于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始建于南宋末,明末被水冲毁,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嘉庆十四年(1809)又被洪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桥为木拱构架,南北走向,长60.7米,宽4.9米,一墩、二孔,船形墩,单孔跨度27米。桥上建双坡顶、四柱九檩穿斗构架的廊屋,计22间。桥正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桥屋两边设木条凳、外侧置遮挡风雨板。北端有39级石阶,南端有15级石阶及清道光二年(1822)千乘桥志碑四通。  
屏南县古峰镇西南部长桥村、新村连接处的万安桥原名“龙江公济桥”,俗称“虹桥”,初建于宋,为石砌五墩六孔折线木拱桥,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毁。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桥名万安桥,取万民平安之意。又名长桥。1952年山洪冲毁,同年修复。长宽高各97.4、4.8、9.7米。舟形桥墩,桥面以木板构成图案,桥廊缀37间、38隔扇、列152柱。廊两侧木构栏杆并设坐椅板凳,上方以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青瓦,桥头有“万安桥”匾额。武夷山市区崇城南的余庆桥俗称南门花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乡绅朱某为母祝寿后建此桥。桥长79.2米,宽6.7米,高8.6米。二台二墩三孔,双曲木石拱桥。桥上的桥屋为青瓦顶,有木柱100多根,两侧有1.3米高栏杆。中央桥亭别具风格,1931年方志敏率红十军入闽曾在此桥歼敌一个团。现桥屋横梁尚存红军标语。  
2006年闽东北廊桥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五)百丈漈水帘洞  
座落于鸳鸯溪中段宜洋景区,为鸳鸯溪四大奇观之一,清朝宜洋武举张朝升题曰“漈水成烟”。因洞前瀑布高达150米,宽20余米,气势恢宏,被列为“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丰水时,它仅一重瀑布,枯水时可分解为三重瀑布,曲折有致。其特点是瀑面宽、落差大、移距远、径流量足且不枯竭,四季可观。水帘洞嵌于半山腰,可以接待百余人。游人从侧面进洞身不淋湿,似游龙宫。瀑旁有神龟与神蛙二石和黑猩截瀑等景与之相衬,石刻似“啊”非“啊”,可读为“啊,百丈漈河山壮观非凡”10字,构思奇巧。水濂洞下正在营造花果山,准备人工驯化猕猴。  
(六)屏南廊桥  
廊桥俗称“厝桥”,意思是“像房子的桥”,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现存廊桥50余座,当中有建于宋代的万安桥,是日前最长的廊桥,而座落于屏南堂口村的千乘桥被誉为最美的廊桥,同时近现代兴建的廊桥也非常之多,图为白水洋的双龙桥。  
(七)南山漈  
南山漈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座落于宁德市区西部,右怀玉女峰,左连白鹤岭,上通南峰顶。方圆十华里,山幽水秀,奇景深藏,野趣盎然。是《聊斋》电视系列剧的开机地和《翩翩》、《花姑子》两集的外景地.  
山中遍布寒潭,跌水、溪涧、瀑布,较大的飞泉就有八处,总称南山漈。“南漈飞淙”是其精华所在,高悬于青崖之上,出没于绿篁丛中,自玉龙潭飞流而下,如银河倒泻,滚雪飞花,溅玉跳珠,涛声悦耳,蔚为壮观.  
“天船柏涧”、“石下听泉”、“石门双峡”、“紫阳洞天”、“金蟾戏水”、“文笔书天”、“仙人面壁”、“鹤岭晴云”、“观瀑台”、“蕉仙洞”、“灵鳌岩”、“刘海台”、“五台石”、“时芳亭”、“五连潭”、“岩湖”、“鳌池”、“鉴湖”“夕谷”、“御仙桥”、“白鹤岭古官道”等百余景点组成了湖滨、南漈、龙湫、南峰、仙鹤等五大景区。建于宋、明两代的白云寺,南漈寺、龙湫寺、南峰寺倚山而筑,清雅别致,点缀在万绿丛中。盘空而上的白鹤岭古官道,是古代闽东通往省城的咽喉要道。陆游、朱熹、戚继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叶飞、曾志、李鹏等在此也植下树纪念。山下宽阔的大草坪,是个天然广场,三面溪流围绕。每当夏夜,山风习习,流水潺潺,乐声阵阵,倩影绰绰,南山漈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景点位置  
福建省宁德市南漈路  
(八)白水洋鸳鸯溪  
白水洋鸳鸯溪座落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境内,距福州170公里,宁德101公里,整个景区呈月牙形,总面积66平方公里,溪长36公里,分为白水洋、宜洋、刘公岩、太堡楼、鸳鸯湖五大景区。  
被誉为“奇特景观”“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白水洋景区是世界唯一的“浅水广场”,其平整的河床长约2公里,最宽处182米,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一石而就,河床布水均匀,净无沙砾,人行其上,水仅没踝,阳光下波光潋滟,一片白炽,因而得名白水洋。在中下洋之间有一条近百米长的天然滑道,赤身下滑不伤皮肤,被称为“天然冲浪游泳池”。阳光、白水、水蚀波痕,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河床。人们或踏水、或冲浪、或开展赛跑、拔河、武术、骑车、舞狮等独具匠心的水上运动,尽享大自然赐予的凉爽。  
被誉为“爱侣圣地”、“鸳鸯故乡”、“猕猴乐园、人间仙境”的鸳鸯溪(宜洋)景区,在白水洋的下游,因每年有数千对的鸳鸯从北方到此过冬,故称鸳鸯溪。景区森林茂盛,峡谷纵向深度500多米,横向跨度最窄处仅一米,融秀溪、峡峰、怪岩、奇洞、雄瀑、诡云、朦雾、古道、险栈、珍禽异兽于一体,构成一幅立体式的百里画廊。同时,也是中国瀑布最多的景区,当中百丈漈水濂洞、小壶口瀑布、鼎潭仙宴谷为国家特级景点,是人们登山、探幽、休闲、旅游的胜境。  
白水洋是一个宽阔的平底基岩河床,它的构成受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和水动力等制约。白水洋河床的岩石是距今900万年前火山活动构成的,岩石起到完整性好﹑结构均一致密的特点。大约距今530万年前,跟随地壳的抬升,河谷下切,覆在上面的地层被侵蚀,岩体露出地表,因为风化效果和流水侵蚀,慢慢构成以正长斑岩为基岩的平底河床。距今约260万年前以来由于地壳活动相对平稳,白水洋一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地表极缓慢上升,地壳抬升的速度和流水下切速度差不多相当。经流水长期冲蚀,白水洋慢慢构成光滑如镜,宽阔平展的平底基岩河床。  
白水洋鸳鸯溪的吉祥物叫做“洋洋”。“洋洋”活泼开朗、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它带着屏南人民的盛情,诚挚邀请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白水洋鸳鸯溪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九)宜洋景区[百丈漈与水濂洞]  
水濂洞据说是孙悟空奉观音之命来爱护鸳鸯时的住所。昔日宜洋武举张朝升举加来为好洋村选八景时,就把洞外的百丈漈列为好洋八景之一列—“漈水成烟”。形容此处的瀑布的水飘洒不知几千里,如烟似幻。人立于瀑布之下,只见一泓直泄,气势非常,给人以清溪之水天上来的感受。曾有诗云:“万绿丛中雪浪飞,惊涛荡谷似沉雷。潭边仰望千寻瀑,疑是游龙下翠微”。中国原有黄果树、连云港、雁荡山、武夷山四大小濂洞之称,相关专家认为应加上百丈漈水濂洞,并将它列为全国“五大水濂洞”之首。漂亮的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观交缠在共同,自然美满。从瀑布朝底下看去,云卷云舒,象极了一群白衣素裙的仙女笑闹着相携飘零九天。潭边林木森森,景致清幽,晴天时早上起来至近午,阳光下,长虹卧波,气象万千,一瀑兼雁荡大龙湫之雄奇与小龙湫之灵秀。百丈漈丰水时,冲力极大,只一重瀑布;枯水季节,则构成三重瀑布,它与下方的青蝶漈之间不足300米,其间却多隔着六重瀑布,当中百丈漈与青蝶漈皆为百米高瀑,它的落差高达300多米,直至仙人桥方能一窥它的全貌。  
(十)惠风桥  
惠风桥又名黄宅桥、泮地桥,座落于屏南县黛溪镇泮地村至康里村的古道中。桥为东南—西北走向,清康熙年间由僧熙春、郑茂老倡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建,1998年六月重修。桥长32.2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为11开间48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时木匠为陈昌排、张鹤昶;石匠为郑邦意;择日为郑瑞气。1998年重修时缘首为郑家蜂、郑保雄、郑家煌、郑昌招。桥两岸地势陡峭,河中急流险滩,把桥衬托得更加宏伟。  
(十一)大白岩  
大白岩是由一座弧形的石峰构成,它以白色为主,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炫人眼目。春秋二季,岩缝中或杜鹃,或枫树点其间,红白相映,冷艳异常,俨然一幅张大千笔下的神来之笔。大白岩高低二岩并肩挺立,所以又叫比翼峰。岩中有雄鹰窝、岩燕窝,常能见到雄鹰在其腹上盘旋,更加衬托出大白岩的雄浑壮观。  
(十二)青蝶漈  
这是鸳鸯溪最有名的瀑布之一,青蝶漈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倪青蝶的姑娘,发觉了一种能够染布的颜料——“青”,和取青染布的技术,她贪心的哥哥为多嫌钱,垄断了种青和取青的技术,不许她泄露密秘,善良的姑娘在劝说未成的情况下,被她的哥哥打得遍体鳞伤并关了起来,她设法逃出家门,将技术传给了村里人。由于青蝶曾在瀑布的上头修建了两口滤青的青池,随后,村里人为了纪念青蝶姑娘,就把这个瀑布叫做青蝶漈。这个瀑布略呈斜形,水不是一泻而就,水花跳跃着,翻腾着,撕出了片片青纱般的水雾,像极了风中那夜逃的叫青蝶的女子翩纤的裙。  
(十三)小壶口瀑布  
仓潭深达数丈,潭壁笔  
百丈漈与水濂洞  
直如仓板壁,故叫“仓潭”。潭边的瀑布叫“仓潭雄瀑”,溪水奔腾直下,惊涛荡谷,很象黄河的壶口瀑布。  
(十四)千乘桥  
棠口乡千乘桥座落于棠口村水尾。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南北走向,全长62.7米,宽4.9米,桥面距水面高度9.7米。东有石阶40级,西有15级。一墩二孔,墩呈船形,为花岗岩石砌筑,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每孔跨度27.5米。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两边有条板椅,供行人憩息。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建桥主绳宁邑张成德、张成来,副绳宁邑何开发、何奶兴;石匠宁邑张成送。距桥十米处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庙、祥峰寺和两口龙井,附近还树有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千乘桥若长虹卧波,宏伟秀媚,桥志铭中“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该桥的最好写照。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