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概述
福鼎市,福建省辖县级市,行政隶属于宁德市。座落于福建省东北部,东南濒东海,东北接浙江省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介于北纬26°52′~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北至分水关旧城墙,西北至溪头尖岭下,西南至仙蒲目海尖,南临东海,东南包括星仔岛及周围海域,东至双华南山尖。东西最大横距79.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4公里,陆地面积146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32.7公里。古属福宁府福鼎县,因其境内山太姥山之覆鼎峰而得名。截至2016年,福鼎市辖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281个村(居)民委员会。面积1542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十一月一日零时,福鼎市常住人口为553132人。
福鼎海域共有大小岛屿81个,台山渔场是主要渔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沿海的秦屿、店下两镇为福鼎的主粮区,建立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山区大片丘陵地能够造林、种茶、种果以及发展其它经济作物。201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7年,福鼎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2018年十二月十三日,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2019年三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爱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福鼎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50场,观众3.00万人次;剧场、影院2个,放映19294场次,观众40.62万人次;博物馆1个,观众2.3万人次;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2.25万册,年外借量13.39万册次,阅览室座位310席;文化馆(站)18个,组织文化活动52场次。年末广播电台1座,每周播音168小时;乡镇广播电视站14个,广播室17个,村通播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台1座,乡镇有线电视站10座,有线电视用户8.03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96万户,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71.0%。
2018年全市年末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59场,观众2.85万人次;剧场、影院2个,放映19848场次,观众43.54万人次;博物馆1个,观众6.2万人次;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2.59万册,年外借量12.12万册次,阅览室座位310席,在16个乡镇设立基层服务点,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高为分馆;文化馆(站)19个,组织文化活动92场次。
2018年末,福鼎市广播电台1座,每周播音168小时;乡镇广播电视站14个,广播室17个,村通播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台1座,乡镇有线电视站10座,有线电视用户7.1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15万户,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68.9%。
三、瑞云四月八歌会
瑞云畲族“四月八”,俗称歌王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春秋时候,楚国出现了两位歌王,一个名叫钟期(即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乐师伯牙擅长弹琴,由他所奏的曲调“大喝”和“小喝”,音韵沉雄、曲调美满,有如高山流水,浑然天成。但他的曲调无人能识,无人能懂,更是无人能和。一次偶然相遇,钟期听着伯牙的演奏,竟然和上他的旋律。知音难觅,钟子期死后,伯牙绝琴,从此不再弹唱。这便是流传千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随后,钟仪接过伯牙和钟子期的弹唱技艺。畲族后人为纪念这两位歌王,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设坛祭祀,举行歌会,传唱先祖遗歌“大喝”和“小喝”,并把这天作为畲族传统佳节——畲族“四月八”歌王节。
畲族的血脉里存在着好唱的原因,只要遇上的是畲民同胞,他们无论认识不认识都要进行对唱。有的擅长盘唱,能够即景生歌,看到什么景物就能作出一首歌来。这要求歌手需要有较高的水平,畲民同胞叫“散条”。这种方法进行比歌就叫作“比肚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比比谁的肚子里有墨水、有文化。他们上山劳作,能够相互传唱,达到清除疲劳,寻找趣味。遇上男女对唱,把歌唱的内容延伸到谈情说爱上。小伙子遇上了年轻美貌的畲女,往往主动发起进攻,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畲歌就自然地称为山歌了。瑞云的“四月八”歌会是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构成的。
唱畲歌是“四月八”的主要内容,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把对生产生活得到的经验和认识提高为朴素的歌言,用传唱的形式把它传承下来。畲族人民唱歌是徒唱,他们不必借助器乐伴奏,一开口就唱,歌词和歌调共同出口,浑然一体。瑞云畲歌调属于“福鼎调”,因其位于于鼎霞交界,受地域方言影响,音色与当地其它畲族同胞又会有差别,人们听调就能确认这位歌手来自哪个畲乡。瑞云畲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劳动歌、时政歌、歌俗歌、情歌、生活歌、小说歌、仪式歌、杂歌等大类型,每个大类型中还分为若干小类型。
四、福鼎饼花制作工艺
福鼎饼花制作工艺是福建省福鼎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饼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汉族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画种,它是特意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
“饼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当地汉族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画种,它是特意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明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楚,汉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极浓,群众非常爱慕,流行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各县市和浙江的平阳、苍南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小孩排饼赏月后,吃了中秋饼,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壁或房间壁上装饰欣赏,成为福鼎市和这一带流行饼花地方的一种特有的节日风情。
对于八九十岁的福鼎人来说,贴着饼花的月饼才够正宗;对于五六十岁的福鼎人来说,饼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精美艺术品;对于三四十岁的福鼎人来说,饼花是儿时含糊的记忆;对于二十岁左右的福鼎人来说,多数已不晓得饼花为什么物了。
工艺历史
饼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剪纸、手绘到木刻三个阶段,到了木刻阶段后期,饼花的形式就逐一走向标准和正式了。
饼花的历史沿革,已无文字可考,历代艺人相传,自清乾隆年间,就有剪纸形式的代表作百子花,以后又有手绘团式饼花,清末民初时出现汉族民间艺人群体,同时创作了独特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饼花,为全国罕见。到了民国,一位演木偶戏的艺人林通玲将手绘饼花刻在木版上,木刻饼花从此开始。抗战胜利后,上海洋版戏文图冲击福鼎饼花市场,这种戏文图流行于文革前夕。文革后,中秋饼花出现简装与高档装璜,原来的饼花一去无踪,月饼除了送小孩,也成为社交礼品。
福鼎于乾隆四年置县,因为置县后人口增多,经济繁荣,也带来文化繁荣,县城庙宇增多,多种迎神庙会和民风民俗活动也跟着丰富起来。在清乾隆时就有百子花。百子花是以红、白、绿三种色纸剪成,白纸剪人物的手和脸,红纸剪衣,绿纸剪裤(或者绿纸剪衣,红纸剪裤),用墨色画五官,然后拼贴而成。人物以青少年为主,所以称“百子花”,又因“百子花”画面较小,仅仅有拳头大,所以叫“拳头花”,每个月饼只贴一个人物。
清末,一些绘画饼艺人能书能画,能彩扎,手绘团式饼花应运而生。‘团花’的名称是由艺人画在纸上的圆形饼花而来。其格式圆,大小有直径四寸、六寸两种,直径四寸的画一至二个人物,直径六寸的画二至三个人物。内容以戏曲为主,人物的周围以色彩勾上五彩祥云衬托之。清末民初,跟随绘制技法和形式的发展,以及汉族民间艺人群体的出现,在“团花”的基础上又发展制造出了工笔重彩的泥金饼花,将福鼎手绘饼花的发展推向热潮。
工艺特点
“泥金饼花”工笔重彩,加上金色,画面富丽堂皇且细致,以粉抄脸(分浓淡画法,汉族民间艺人俗称抄脸),五彩画衣冠,金色勾袍甲,兰、绿色填地(底色),粉彩点花果,色彩明艳,比起团式饼花增添了很多声色。并且,在形式上也是很多种,有“美人式”、“八果式”、“八宝式”、“孩儿式”等等,大大增加了饼花品种。
饼花还以人物多少标定月饼的分量,如一个人物定为四两饼,两个人物半斤饼,三个人物十二两饼,四个人物一斤饼,最多十六个人物为四斤饼(过去一斤以十六两计算),其工价往往比月饼本身高好几倍。当时价格银元一至五角,大户人家还向艺人定约。
工艺发展
“泥金饼花”最盛行时期,约在民国十至二十五年间,随后便被木刻饼花所取代了。相传,民国初年,福鼎有位木偶戏艺人叫林通铃,看到饼花销路很好,福鼎邻县霞浦、柘荣、泰顺、平阳等地都纷纷来福鼎定购饼花,他就收集些饼花稿,刻在木板上,用墨来印,在墨线基础上填色彩,这种木版饼花,人物面部不印五官,是在印完之后,再用粉料开脸,画出五官,汉族民间艺人称这种饼花为“洗脸饼花”。不久,福鼎城关文成堂书坊陈厚瓒,城关附近南阳潘记也先后刻木板印制饼花。这两家印制比较完整,颜色基本定型,主要用水料,如洋红、洋绿、紫、黄等色,发动自我家里妇女上色。随后温州叶新大石印局和福鼎潘宗銮石印局,进一步把饼花稿描在石印上印饼花,以后还有福鼎巽城朱元盛、朱英贵,仿水印木刻效果,刻制套色水印木刻饼花,天色还分浓淡,福鼎城关文成堂也刻套色饼花,文成堂陈吉人、林弼受新兴木刻的影响,汲取新木刻线条刻制饼花,这都是福鼎饼花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五、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白茶系中国六大名茶之一,因其成品芽头肥沃,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原产于福鼎,全称福鼎白茶。其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产白茶的树种主要为大白茶树、大毫茶树和菜茶树等。福鼎太姥山的“绿雪芽”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历经千百年,汲天地之精华,一枝独秀,为茶中珍品。
白茶原产地福鼎市座落于福建省东北部,56万人口中涉茶人口就达35万人。茶业是福鼎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全市17个乡镇皆产白茶,茶园面积共计20万亩,年总产量1.5万吨。生产福鼎白茶的茶园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磻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岐、佳阳、店下、秦屿和硖门等17个乡镇,各个乡镇的企业、民间的手工作坊,都留存有白茶制作技艺的独特技术。
白茶属微发酵茶,其制作手法独特,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当中“白毫银针”取肥沃单芽为主要原料,“白牡丹”则取一芽一叶或二叶,“贡眉”(寿眉)取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白茶初制工艺流程有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当中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又分为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而精制工艺流程有: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天气温度影响,白茶制作技艺还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当中不正常气候初制 采纳“八成干”萎凋、“六成干”萎凋和加温萎凋等方法。白茶汤色杏黄清澈品亮,入口毫香显露,清鲜甘醇。而与之相随的茶艺表演涤器、投茶、冲水、赏茶、闻香、品茗等程序,富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六、福鼎沙埕铁枝
福鼎沙埕铁枝是福建省福鼎市的汉族民俗活动。铁枝大约在明末清初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地区,曾流行于福鼎、蕉城、福安、霞浦、寿宁等县(市、区)。而闽东又以沙埕铁枝技术高超、阵容强大、场面壮观。它汲取了汉族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构成了独特的汉族民俗表演艺术,成为闽东颇有影响的汉族民间节俗活动之一。
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先祖于乾隆十一年(1746)从泉州永春徙居沙关即沙埕等地。他们尊从祖先的习俗,通常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办搬铁枝,于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这一传统节俗活动。铁枝表演又与“车鼓亭”、“线狮”、“跑旱船”、“踩高跷”、“连灯”、“鱼灯”、“街头小调”等汉族民俗相结合,构成富有渔家传统节俗风格、渔村乡土文化气息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
沙埕铁枝属汉族民间群众性文化表现形式。在解放前和文革时期,沙埕搬铁枝活动处于低潮,九十年代后,慢慢恢复并扩大影响[1]。
沙埕镇“铁枝”俗称“杠”、“阁”,又称台阁。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2至3米高,叫平阁。后来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汉族民间表演艺术。
沙埕铁枝表演方法都是流动性的,在街市当中边搬行边表演。限于支架的承受力,演员都是少年青少年。其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保留传统的,用肩头来扛铁枝。这种形式的铁枝高度通常只在3米内。它是以身强力壮的成年人,用肩扛负少儿演员搬行,台阁造型也比较古朴、简单,其表演形式更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再一种是用铁条或钢管为用料制作的“铁枝”。沙埕铁枝枝架较高,已经发展到了10米,接近三层楼。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简称“枝”。一台铁枝中部由一根钢条为杆,从底盘分两根钢条通往更上层,根据铁枝内容需要把钢条制作成多种形状,然后将这台枝的人物、道具分层固定。在各枝重要部位绑上小演员,最多可达10人。铁枝车可推行,乐队后来伴奏,阵容强大极具视觉效果。
搬铁枝实际是指铁枝表演的一种过程,它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过枝的艺术性。这是搬铁枝最明显的特征。有的时候各台铁枝比“过枝”,叫过枝的水平,过枝越隐秘,设计越巧妙,其艺术性越高。例如沙埕内澳办《哪咤闹海》,用龙筋过枝,比较粗;外澳刘正初办《牛郎织女》,一边一支红棍上去,一边一个算盘。大家围着推测到底是红棍过枝,还是算盘过枝。相当多人认为算盘支架太细,不可以过枝。双方打起了赌,就用锯子当场锯掉红棍,上面的铁枝巍然不动,果然是算盘过枝,引得群众一片赞美。2013年沙埕办枝就 采纳“车轮”、“鸟笼”过枝,观众都无法想象当中神秘 。
二是表演的观赏性。这是搬铁枝表演的主要特征。夜幕降临,搬铁枝在观众的簇拥中时而直线行进,时而交叉回旋,就像是在夜空中飘荡的景色。持续三个晚上表演的“景色”不一、变化多端,令观众大开眼界,为之倾倒。在第一届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上,沙埕铁枝表演队以10米的高度引来一片赞誉、惊呼。因为沙埕街道较窄,过道不规则,“绑”铁枝的高度多数维持在7至8米。但这样的高度,还保持全国纪录。
三是形态的融纳性。这是搬铁枝表演的明显特征。沙埕因为它的滨海独特意理位置和渔家众多的世代沿袭习俗,互相融汇,使搬铁枝表演艺术得以传承,而且接连不断创新发展。像2013年车鼓亭、舞龙灯、走马灯、旱船、鱼灯等民俗一起汇成欢乐的闹元宵畅想曲,一起构成“闹元宵、庆团圆、促美满”的主题。体现了沙埕人民在受灾之年坚毅不屈、勇于战斗的精神风采。
七、福鼎提线木偶戏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经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
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巧,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上穿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多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花鞋等。传统的木偶提线长160厘米左右,艺人站在幕后提线演出,现在则是在台桥上演出,出现了台中台的效果,提线长达300厘米,表演更具生动性。艺人根据不同剧本扮演生、旦、净、末、丑,表演内容涵盖唐、宋、元、明等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平民布衣的演义故事,主要类别有神话戏、武打戏、文戏、审案戏、寿戏等。木偶艺人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制造了相当多特技,如飞刀、弄花、划船、抬桥、拾币、喷火、斩头、剖腹、脱衣、变脸等动作。
木偶戏艺人多才多艺,具备了基本的吹、拉、弹、唱表演功底,主要以说唱和道白为主。戏剧内容由剧中人物“麻鼓长”口白推荐,时时分析讲述剧情,说话诙谐幽默,以增添观众的兴趣。木偶戏艺人表演所使用的福鼎方言,主要为桐山话、闽南话、浙南话和畲族话语言相结合的语词、语汇、和古读音的唱腔,体现了福鼎位于于闽浙交界、海西东北翼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构成的古代传统戏剧剧种的古老性与多元性。
与此同时,福鼎木偶戏保存着大量古代闽浙交界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八、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
二月二歌会源自民间,至今流传300多年,是畲族同胞劳动智慧的结晶,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福鼎市佳阳乡双华畲族村,既是双华畲族祖先的首迁地,又是歌会发源地,也是歌会的举行地。通过游灯、对歌、打尺寸、火头旺等民俗活动,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
九、福鼎过年风俗
1、扫膛:俗称扫尘,即大做卫生。旧时家家户户都有大灶(现在乡村也可以见到),灶烟筒一年积满“烟膛”,人们就做了一支把柄很长的扫把,打扫灶烟筒,俗称通烟筒、扫烟塘等。“扫膛”之后就开始贴春联、换灶联,门前、厅中贴年画、窗花等。
2、舂粿:过年要舂粿,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粿的品种有冥斋、糕条、“草鞋时”和圆形的“粿钱”等。
3、祭灶:即祭拜灶王爷。通常在腊月廿四举办。传说这天,灶王爷上天面奏这一家一年的善恶事,故在这天,准备了“祭灶糖”(用一种黏性很强的糖制成),还有其他灶果、焚香点烛祭灶君,并向灶君“通词”。
4、守岁:除夕,福鼎人称“廿九螟”。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期望之意。与此同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十、福鼎市做福习俗
福建省福鼎市一带古有“做福”的习俗,沿袭至今仍盛。在城乡,老百姓仿效春社的做法,大家集资宰杀猪羊牛祭祀神祇。祭祀完毕,共同在庙里会餐,这就是“吃福”。也有将祭神的肉分给大家带回。民间认为,神灵享用后的贡品最为吉祥,谁吃了谁就有福。
福鼎还有由“做福”“吃福”而拓展成固定的“祈福”节会活动的,如店下镇溪美村的“六月六”祈福会习俗。其用意在于禳灾祈福。祈福会期间,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杀猪宰羊,款待亲朋邻里,还要进行祭拜神明的活动,并请戏曲班子前来演出。附近周围各地的商贩也纷至沓来,集市上热闹非凡,村人也以携友赶集为乐,沿袭百年而不衰。
还有,盛行于福鼎城乡的各种节庆集会和群众性集体娱乐活动都与“祈福”的主题相关,这些集体娱乐的性质主要是环绕着祈祷和庆祝丰收、战事胜利等目的而进行。这些集体娱乐习俗不但在岁时节庆时多有进行,如端午赛龙舟、中秋曳石等,并且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也不时开展,如管阳镇沈青村的斗牛活动便是当中的代表。此活动据传已有百余年历史,村民们利用公牛天性好斗的特点,在农闲之际以斗牛竞技的方法表达重视耕牛、敬护耕牛的情感。
在平常生活中,健康长寿是民众祈福的首要愿望。福鼎民间流行着一套保健祛秽的做法,比如二月二芥菜丰收之际食用芥菜饭,以驱除体内毒气、幸免长疥疮;端午之际饮雄黄酒、手系彩线、为孩童佩戴香袋等做法,以表达驱邪护生之意。福鼎民间拜神祝祷之风盛行,特别当家人身体素质不佳时,民众在寻医问药之余,往往也会求诸神佛庇佑,以期多一份治愈的期望。除了家中及周围庙宇供奉的神明,民间认为世上有专司某种疾病的神明,在流行病暴发的时候,民众就要开展一系列仪式以求该神明怜悯保佑,如店下镇送瘟神仪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芥菜饭
福鼎依山面海,某种程度上说,是海洋孕育了福鼎最早的文明,福鼎人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制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那么“福文化”在海洋文化上的表现就是祭海,俗称“做鱼福”。
大海茫茫,变幻莫测。当资源丰足时,人们对海洋报以感恩之心;当资源缺乏时,人们对海洋报以祈盼之心。人们对海洋产生膜拜等情感,由此有了祭祀等行为。渔船出海捕鱼前,渔民们摆酒烧香、烧金银纸箔、燃放爆竹,祭祀神灵,祈祷出海人平安,下网多得鱼。福鼎境内的祭海仪式以沙埕镇的大白鹭村“普渡文化节”为代表。此习俗相传始于明末清初,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每年这天举办海神公祭仪式,祈求妈祖保佑村民一年风调雨顺,海上生产生活平平安安。
十一、福鼎市清明节分墓饼习俗
分墓饼,在福鼎已有几百年历史,不知源于什么时候,可能是福鼎一带独有的清明习俗。原来以为每个地方都有,随后才知并非这么。据说,墓饼有两种来源,一是上坟人自带的点心;二是感谢墓地的山主照应,送点饼给山主,随后演变而来。
分墓饼很有讲究,很有规则,扫墓的人一定得做完割墓草、挂纸签、烧冥钱三件事后才开始的。
上坟时,第一次炮响,附近村民闻声而来,分墓饼前,扫墓的人会先打二通鞭炮,让鞭炮声帮助传递分墓饼的信息。
跟随鞭炮声的响过,附近的村民就纷纷赶来,生怕来迟了会错过分墓饼的时间。扫墓的人并不急于分发墓饼,而是等大家差不多都到齐了才开始发,由于扫墓的人想让更多的人分到他家的墓饼,以给自我带来好的彩头。
小时候,一伙人会去分墓饼,分到的大多是饼干。有人分了还想再分,便换件衣着,或者脱掉外套,再次混进入群。想分双份,往往不可以得逞,那些分墓饼的人,分工仔细,组织分明,一人提饼干,一人分饼干,还有还有几个在盯人,看谁分了谁没分。有的时候找一个一夫当关的路口,或者利用坟院,分完一个出去一个,没分的留在墓院里,一目了然。没有险要地理位置的,扫墓人围成一道“人门”,总之各有招数。不过往往都很乱,总有人想分双份。
清明祭祖,大家图个好彩头,假如家里不缺钱,手里的饼干也充足,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如说家里有个老奶奶,岁数大了来不了,带点给老人家,通常人都会给,不论真假。
记得有次,我分了墓饼,站在边上等人,那人以为我还没有分到,要再分我,我不好意思拿,那人说我诚实,便再分了我一次。在大多数渴望分双份的人中,我变成了另类。
墓饼分多了,大家也都晓得任何人的秉性,谁小气,谁慷慨,那些小气的主,去分墓饼的人常常很少,一来不希奇那点东西,二来有意让他们难堪,任他们怎么叫就是不去。
有一部分人,实在没钱,就会偷偷上坟。祭祖常常要的,但是墓饼没钱分,就偷上坟。例如压了纸钱,收拾好东西,才打炮,等大家闻声而来,他们早就溜之大吉了。即使被追上了,他会说,墓饼已经分过了,并且分完了,你也奈何不了。有一部分人更干脆,不放炮,无声无息中就把坟上了。偷上坟没有好名声,也是无奈。
墓饼分完了,扫墓的人也会记得去山主家走一走。除给山主带去墓饼外,还会带去烟、酒、面、油什么的。借机扫墓人能够在山主家喝上一口茶,路远的,扫墓的人还会在山主家吃扫墓酒。山主杀只家里养的鸡鸭,从后院里拔几株青菜,炒碗粉干,蒸几条年糕,再温上一壶黄酒,就是满满的一桌了,虽是随手而来,实际上也是早有所备的。平常,山主到街上办事,也会时不时带着山里货送给墓主,俨然一家人那样的亲切,相互之间的称号也是表伯表叔什么的。
现在还有分墓饼,不过饼干已经很少人分了。零食富足的时代,墓饼发生了重大变化,方便面,水果冻,旺仔,蛋黄派,王老吉,卤蛋,老婆饼……啥都有。
清明,祭祖缅怀先人,无论多远都赶回家,街上的行人不会比过年少,便利店的买卖不会比过年差。山间小路上多是行人,假如有人提着盒子箱子,他不一定是扫墓归来,很或许是分墓饼回来的。
此时,讨墓饼的人也会在议论着哪家墓主大方,今年墓饼发了多少多少,哪家墓主不慷慨,今年墓饼只发了多少多少。最让墓主难以接受的是,以前每年来他家墓地讨墓饼的人一旦分到墓饼后,都笑着向他说谢谢,两者都是十分的开怀;而现在,当讨墓饼的人从他手里分到墓饼后往往当面嫌弃他发的钱太少了,太小气了,这使墓主始终无法释怀,怎么都想不明白这当中的关系猛的就变成了金钱与金钱的关系呢?更有甚者,有扫墓人天还没亮就出发去扫墓,乘山里的儿童尚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已经扫墓完毕,省去了很多买墓饼的钱,只是他的行动成为了村民取笑的素材,每年清明的时候大家就会说上一回。
不晓得是人长大了,还是脸皮太薄了,嘴里说要去分墓饼,腿一直没迈出。
十二、福鼎的婚嫁习俗
传统男女婚嫁平常由"议婚"、"嫁娶"、"闹洞房"、"下厨房"和"回门"几个环节组成,而"嫁娶不亲迎"是闽东婚嫁礼俗中的一个明显特点。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经过家长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明允许,"合婚"认为男妇生庚无"冲"、"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聘金、聘礼妆奁、婚期等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男家择吉日送礼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来,俗称"小定"。
迎娶之日,女家设午宴请亲友,俗称请"出门昼酒"。男家摆酒席遍请亲友,俗称请"新妇酒"。
花轿大抵天黑到达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长辈出来,揭去轿门上的"轿前符咒"。
经"子弟官"手提"风雨灯"来回上楼三次相请,新郎身上穿着长袍头戴礼帽下楼与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礼毕,新娘由全福长辈持喜烛。
"接亲酒"后,另备一桌精美丰盛的筵席,俗称"佳期酒",赴席者多为预先选好的父母双全的全福青年。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妈"的引领下进厨房行"下厨礼",当天新娘还得参拜亲属长辈,行"见客礼"。
新娘"回门",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摆"女婿酒"宴请女婿,于当日返回男家,至此整个婚姻礼仪才告结束。
十三、福鼎市饮食习俗
1、福鼎肉片:福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淀粉等原料制成的菜品,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种很有名的地方传统名吃,肉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取料精,工艺巧,味独特。
2、红龟:红龟是福鼎小吃。皮用蒸熟的糯米粉和入红色食用染料搓揉而成,馅是用晒干炒熟的豌豆粉和着红糖制成。将皮和馅包好后,放入用柚木制刻成的模具中,印压成“龟”形后,用蒸笼蒸熟,用柚叶作垫底,摆在竹篾上,晾干即成。
3、小笼珍珠包: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采纳猪后腿的瘦肉和三线肉为馅,精粉为皮。色亮筋柔、小巧玲珑、皮薄馅靓、鲜香浓郁。
4、福鼎槟榔芋:母芋呈圆柱形,形似炮弹,表皮棕黄色,芋肉乳白色带紫红色槟榔花纹,易煮熟,熟食肉质细、松、酥,浓香可口,风味独特,食不厌口,营养丰富。
5、福鼎光饼:福鼎光饼是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香椿、五花肉夹而吃了,其香脆可口,是福鼎人爱慕的太姥山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6、福鼎鱼片:福鼎市座落于福建省东北部,东南濒临东海,海产丰富,鱼片是福鼎人爱慕的小吃,也是福鼎的标志性小吃。福鼎鱼片形如片状,晶莹剔透,口感香脆。
十四、历史文化
福鼎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的传入也比较早,自秦汉以来,就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深厚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闽东老区的革命精神一起构筑现代福鼎多元的文化体系。主要民间文化活动有龙灯、马灯、铁枝、线狮、腰鼓、提线木偶、威风锣鼓、福鼎饼花、太姥茶谣等。
语言
福鼎话是以福鼎县城桐山镇的桐山话为代表,故福鼎话也叫桐山话。它通行于县境内的桐山、桐城、管阳、点头、白琳、店下、磻溪、硖门等乡镇,使用人口达39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另外,其他乡镇讲闽南活、福州话等方言的人也会讲桐山话,其实,桐山话通行于福鼎全县。福鼎县境内除了桐山话外,还有闽南话、福州话、莆仙话(兴化话)、客家话(汀州话)等。
闽南话主要通行于沙埕、前岐、贯岭、嵛山、叠石等乡镇,全县使用闽南话的人数达13万多,占全县总人口的22.3%,是福鼎县的第二方言。闽南话传入福鼎约有三四百年历史,因长期受桐山话的影响,福鼎的闽南话与厦门、泉州一带闽南话比较,自然有着显然的差异,它是起到“福鼎特色”的闽南话。县境内,不同地方的闽南话,也有一些不同,如沙埕的闽南话和贯岭的闽南话,就有一些语音、词语等方面的不同。
福州话(含长乐话)主要通行于秦屿镇(闽东2个福州话方言岛之一),使用人口约3.5万人。福州话传入福鼎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福鼎的福州话一样受到桐山话的影响而起到了“福鼎特色”。
另外,福鼎还有2.93万多畲族人内部通行畲话。畲话接近于客家话,但与现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又有显然差异,它有少数古畲语的“底层”,有古客家话保存下来的成分,还有当地汉语方言被汲取的成分。畲族人在族内讲畲话,与汉族人交往时讲桐山话或闽南话,也有一些畲族人还会讲福州话。
十五、名人
杨楫(生卒年不详),字通老,长溪县潋村(今秦屿潋城)人。南宋理学家。
林汝浃(1178年~?年),字伯深,号则庵,长溪县幼儒乡望海里九都(今福鼎磻溪)花门头村人。南宋武状元。
朱腾芬(1881年~1932年),字承芳,号馨梓,化名达三,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福鼎县果洋村。中国同盟会,致力于国民革命。
黄丹岩(1897年~1934年),丹山、曾名彦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生于福鼎县秦屿屯头斗门村。福鼎县党组织和红军赤卫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黄淑琮(1906年~1934年),学名黄坚,号石卿,福鼎店下筼筜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鼎县党组织和红军赤卫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十六、名字由来
《福宁府志》云:“福鼎山,在二十都,脉自平阳赤阳来,峰最高,数十里犹在望中,县命名以此。”
十七、福鼎市著名景点
(一)太姥山
座落于福鼎市境内东海之滨,距城南约45公里处,雄峙于东海之滨,晴川湾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气势恢宏,景致独特,被誉为海上仙都。分为太姥山岳、九鲤溪瀑、晴川海滨、福瑶列岛、桑园翠湖5个景区,另外还有冷城古堡、瑞云寺两个景点。
山岳游览区是太姥山风景名胜的主体,它包括国兴寺、葫芦洞、一片瓦、九鲤朝天、香山寺、白云寺、天门寺等7个景区,面积为24.6平方公里。太姥山在唐宋时已很兴旺,历史悠久,古寺众多,留下很多历代文人墨客的遗迹。当时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当中以国兴寺、瑞云寺灵峰寺、芭蕉寺、天王寺规模最大。至今国兴寺的遗址上尚存石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宝塔、唐宋时期创作的人物、花卉、禽兽等雕刻和石牌。山中还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观”、“道仙佛地”等几十处。
太姥山以石奇、洞异、峰险、雾多“四绝”而名闻遐迩。有“十八罗汉上山”、“仙人锯板”、“夫妻峰”、“金猫扑鼠”、“和尚讲经”、“金龟爬壁”等380景。真是“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山中还有相当多曲折深遂的岩洞,各具特色。有的内低处延伸,直通海面,曰通海洞,有的向上扩展,可达九鲤朝天石顶端,曰通天洞;有的削避夹巷,见天如线,曰一线天;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测,曰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观日出,有的洞内可观海潮,有的洞中存丹井有的洞内有龙潭。小的只容几人小憩,大的可容干百余人,甚至可建亭、台、楼、阁。
溪瀑游览区由九鲤溪,及溪口瀑布、龙亭瀑布组成。
村寨游览区:座落于太姥山东南麓,系畲族聚居地,今是瑞云畲族民族乡旅游者到此可品尝畲族风味小吃,体验畲族民俗风情。
列岛游览区:与太姥山隔海相望,包括大嵛山、小嵛山、鸳鸯、鸟岛等13个岛屿。海滨游览区包括晴川湾、跳尾湾、大小蒙湾等景点。
1、交通:从江浙地区去太姥山,能够先到浙江温州,在温州新南站乘直达太姥山的班车,2个半小时就能够到;上海沪太路长途车站每天13:00有车至太姥山;宁德市区和福鼎市内都有专线旅游车可达景区。福鼎北汽车站:站址福鼎桐山大桥头;秦屿车站秦屿镇秦川路。
2、饮食:福鼎特色菜太极芋泥(用福鼎特产福鼎芋而制)、龙舟鱼卷、鱼片汤
3、住宿:(介绍)
A、太姥邮苑拥有51套舒适高雅套间、单间、标准间,共100个床位。地址: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停车场。
B、玉湖宾馆是一家二星级的旅游饭店,它面向东海,背临太姥山景区,环境不错,交通也很方便。该宾馆为园林布局,主要有仿古、仿木、仿民居三种建筑,显得古色古香,给人典雅舒适的感觉。
地址:宁德市福鼎市境内,距市区45公里
类型:国家公园森林山湖泊寺庙
(二)一片瓦游览区
一片瓦游览区在太姥山西南部,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处以幽取胜的佳境。挤过仅可容一人侧身而过的一线天洞,穿过白马洞,便到一片瓦。到此,可边听太姥娘娘升天故事边赏金龟爬壁、金鸡报晓等景观群,可到尧封太姥舍利塔、太姥圣殿凭吊闽越第一女神,可歇脚太姥娘娘修道的鸿雪洞用丹井水泡一壶太姥娘娘传下的绿雪芽茶。然后,或向上穿过危石高悬的通天洞直抵南天门,或向下经过汉白玉五百罗汉堂到香山寺。
一线天是一个倾斜张裂隙,洞长达60多米,高40多米,两块直顶云天的石壁从中裂开一罅,颤震了相距不及一尺的隙缝,露出天光一线。狭窄的洞壁,只能容许一人贴壁逐渐行进,但这里的岩壁,好像附有灵性似的能张能缩,无论胖、瘦都能恰如其分的通过。洞中窄径坎坷不平,行者眼不可以下视,只能靠脚探路,贴壁侧身,屏息而行。行途中有一石如斧,与石壁构成一道夹缝,游者需侧身趴在石上,提气收腹,用二手臂力,来个“俯卧撑”动作逐渐挪动身体才可以通过;紧接着,有一石梁直卧洞中,游人只好又走“平衡木”的方法,从石梁上颤抖地走过;出洞时,又有“卡脖子石”挡道,使得游人需要蹲下身子,让脖子对准石尖通过。一路上,时而是天如一线,时而见悬石摇摇欲坠,时而感觉两壁间穹天伸去,时而又感到逼近身体,如险似危。一路上,时倒、时蹲、时卧、时爬、时挤、时俯、时仰……调动全身本领,历经摸爬滚打,完整做完一套“太姥健身操”,才可以复见丽日蓝天。
通天洞,地质上称之嶂谷。原名为“白猿洞”,因洞口有块岩石酷似“白猿”而得名。该洞呈南北走向,狭如巷弄,陡若云梯,全长600多米,可直达海拔800多米的“九鲤朝天”峰顶。日前仅开通到峰腰的南天门口。所以被称为通天洞,寓意可上九天揽月。游览时只能鱼贯而入,借栈道石阶逐渐行走。
太姥娘塔建于唐朝,在民国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尧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题,系唐玄宗所赐。老百姓说,下海求妈祖,上山求太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四方香客来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后,于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着汉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经月,这里仙气萦绕,万物生机。不论是求子求财,求官求运,太姥娘娘都很灵应。
兰溪涧,实际上是一处玲珑别致的洞道,它开发于1992年。因洞中有股泉水,由岩壁渗出,傍着洞道的碇步,低吟徘徊流入兰溪而得名。据《太姥山志》载:“每岁八月,水色变蓝。”“溪流曲曲抱清纱,此地争传太姥家,千载波纹青不改,种蓝人果未休耶?”这首是宋朝大学者郑樵写的《蓝溪》的诗。相传太姥娘娘当年隐居山中,种蓝为业,她在溪边为百姓染布,清澈的溪水也所以变得碧兰、澄绿。溪水流过东海,染蓝了整个东海,海涛拍打着天空,天空也变蓝了,从此,福鼎人到今天,还把深蓝起名叫海蓝,把浅蓝起名叫天蓝。
鸿雪洞为叠石洞,相传是太姥娘娘-的地方。洞长800多米,其洞名来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仙?应似飞鸿踏雪泥。渑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个洞,大且深,可与一片瓦、通天洞相连,既有“天然其琢”的胜形,又有“0常转”之乐趣。洞表叠加石险而衔之,欲坠不坠;洞内云气飘飘忽忽,漫来荡去。洞道路径盘上盘下,愈入愈幽,时而漆黑一处,时而辉煌一片,窄处仅一个夹缝求生,宽处容百人憩息谈笑,加上洞中流泉如夜海波涛轻吟,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源境地。
(三)九鲤峰游览区
九鲤峰景区以峰石峥嵘见长,集峰、岩、洞于一体,最具太姥特色。可从迎仙台沿着云标石旁的岭道过“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三伏腰、终年滴水接连不断的滴水洞到南天门,亦可从一片瓦穿通天洞或从香山寺穿南天门洞直抵南天门。站在两扇陡峭岩壁对峙的南天门,可远眺海市蜃楼般的香山寺,仰观沙弥拜月、观音坐莲。后来,穿过头顶摇摇欲坠圆石的七星洞,沿着云蒸霞蔚的紫烟岭,沿途可赏伤心岩、姜太公钓鱼、无领西服、南瓜峰等景观;到回音廊,可一呼三回应;抵观鲤亭,可近距离欣赏九鲤峰、二佛谈经石;然后继续向上,登顶摩霄峰、白云寺。
“三伏腰”是一处叠石洞,因随洞形的发展,钻洞时须一而再、再而三,持续三次伏腰而得名,古人称之为“接官亭”。古时进山朝拜,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无论尊卑、贵贱,概莫能免,必三鞠躬而过。可谓是“官民到此最平等”。有一"U"型状的岩石,一块经风化为猴子,另一块剥落为弧形,像一面镜子。顽皮的猴子一手拿镜子,伸长脖子对镜照尊容,所以称"玉猴照镜"。这景点形神具备,不需要指点,也不需要想象,大家就能够呼出其名,真是大自然的天工造化。
滴水洞洞顶的滴水,因为水滴落差不同,急缓不一,经轻风吹拂,洒落在结构不同的石皮上,发出了这般轻拂古筝、慢拨琵琶的曼妙音乐;阳光照耀下,滴滴水珠晶莹剔透,溅起的水花又闪闪发亮,非常迷人。清代周名彪在《滴水洞》一诗写道:“倒泻明珠翠壁流,潺缓散作满天秋。月瓢小掬凉生手,玉溜闲听净洗愁。世虑都缘明水涤,道心飘为白云留。岩花洞口开还落,不染浮尘色相幽”。在滴水洞之下,有一个小小的四方井,相传此处是黄帝的药师容成子炼丹的丹井。古人诗曰:“入洞腰三折,陡崖夹径长。半天壶滴漏,尺地井成方。未雨草常润,落花泉带香。最宜消夏客,煮茗对风尝。”奇怪的是,滴水岩属一块光秃秃的岩石,上面没有聚水盆,不论干旱酷暑,却四季不枯,终年滴水接连不断。这种现象,何以说明?所以这里成为一处难解之迷。
七星洞是一个嶂谷,因流水沿节理侵蚀而成,南北走向,洞长约40多米,高约20米,平均宽度为95厘米。岭道缓缓而上,就像山城中的一条弄巷。弄巷顶上镶嵌着七块摇摇欲坠的圆石,抬头望去,仿佛七颗星星缀在一线天空。古人对此写到:“陡绝此双岩,夹立逼成洞。高悬七峭石,星殒屿不动。客从石下来,仰视天有缝。碨礧压人顶,设想倘虚空”。站在洞内望天,感觉这些石头在闪闪烁烁,每是夕阳西下或是山中浓雾笼罩,四周一片灰暗之际,这七颗星愈发光亮。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七星灯”、“北斗朝天”。据说,山下渔民出海捕捞,遇上海雾弥天,只要心中默念太姥娘娘,便会看到七颗星星光芒闪耀,这便是太姥娘娘为其指道归航。
站在回音廊,向着对面的九鲤朝天峰,急促一呼,可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声应,也叫回音谷。明朝林道传在赞叹三声应的诗中写道:“我来千仞岩,上下何人屋?长啸天地宽,连声应空谷。青天不可问,丹石何能言。下有万窃洞,玲珑声相吞。”天地是这么的宽广多情,山谷又是这么的幽深神秘,一声呼唤会让人豪情顿生,一句心语山谷会永久收藏。
云标石“云标”二字是由明代崔徽中、谢在杭题刻的,“云”指顶峰上的白云古刹,“标”即通指路标,意思是指向通往白云古刹的标志,也能够理解为云天深处的路径标志。让人称奇的是,云标石的下端有个大缺口,其所缺的部分,搁在对面的山峰上,遥遥相对,其色相同,其痕吻合。所以,云标石又称“云飘石”、“母子石”等。这里还有个传说:太姥娘娘-多年,为试功力,以食指抠进岩峰,轻轻用力一撬,霎时,风雷俱起、天地混沌,好端端的岩体猛的被撬飞了一个三角石,驾风腾云飘零在对面峰顶上,大家看那岩峰凹处的一角,还留有食指的指痕。
(四)老人桥
管阳西阳风雨桥,又名老人桥,座落于福鼎县管阳乡西阳行政村老人桥自然村,始建于明正得年间,至今近五百年。
老人桥是明代十七都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桥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具壮观。
桥长30.8米,宽8米,主体(桥架)结构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用整条木筒135支,(不包括横架木筒)当中两端四支“地龙木”直径85公分。桥架顶部架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竖柱56根。全桥外侧均用木板披钉,以御风雨的侵袭。设计合理,建造坚固。
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致,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调查获悉,这些石象、香炉是在老人桥落成时从潘坑桥(在乾头店对过,今不存在)搬来的。
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抛弃潭中撞缺的。
老人的事迹:清光绪间,知县黄鼎翰所编的《乡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邱阜,瓦洋人,有齿德,为遐迩排难纠纷者数十年,有某甲,妇悍甚,小忿涉讼。阜劝谕弗听,自耻德薄,赴水死。闾里感其诚,建桥设主以祀,至今呼为老人桥云。”
(五)资国寺
资国寺,建于唐咸通元年(860),为唐冠庄庞叶兄弟所建,鼎兴于宋代,明朝中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兴圮交替。资国寺座落于福鼎县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的资国村莲峰山上。是福鼎佛教曹洞派始祖发源地。该寺依山傍海,山水秀媚,景色宜人。峰顶一片平地,四周峦山环拱、林壑幽静,逢董江朔望涨潮,浮现水面,壮如莲花;当东方拂晓泛白,远眺莲花峰上,酷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婷婷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月朗风清之夜,仿佛可见瞻宫,向有“莲花曙月”的雅称,为福鼎近郊一大旅游景观。
现古建筑群,宏伟壮观,工艺精湛,木构大雄宝殿、法堂均为明代建筑物;祖师殿、伽蓝殿为1753年重修。相传宋代全盛时期有九井十三墩;现存有唐井、宋泉、石器、法堂基石,明代的梁、栋、柱以及千年铁树(1985年开始开花,每年花期达6个月)。明桂树、清柏树等。现殿宇堂皇、齐全,环境幽静,市内公交车直达寺门、游客、香客朝山进香、赏花悦目,络驿不绝。跟随佛教文化的发展,资国寺的规模接连不断扩大,征地后总面积达8.67公顷,在不久的将来要将资国寺建设成为朝圣、观光、旅游为一体,以佛教文化为内容,以唐、宋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园林式寺院,再现莲峰妙境。
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聚会、讲学、揽胜者,留有相当多题咏,如清宰相孙锵鸣的“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清状元王寿彭的“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圆瑛法师的“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等,加之当地畲族市民的风情民俗,更使这座千年古刹增添光彩。
(六)晴川海滨
晴川海滨景区,座落于太姥山麓,为太姥山五大景区之一,由分布在晴川湾海域、跳尾湾海域的沙滩和岛屿组成,海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海上波光粼粼,渔帆片片、鸥鸟点点,姆屿、日屿、跳尾、七星等岛屿,如裴翠镶嵌在蓝缎般的海面上。
在长达3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大小员当,大小蒙湾等众多细软洁净的滩滩,当中长122米、宽600多米,以“滩平、沙软”著称的大员当海滨浴场;以奇特的海蚀礁石地貌景观见长的牛郎岗沙滩最负盛名。
这里海水湛蓝,沙质细软,环境清幽,远离尘嚣,是开展帆板、游泳、赛艇、垂钓等活动的理想地方,又是踏沙、戏浪、拾贝的海滨旅游好去处。在此,可领会海上的日出、日落,潮涨、潮落,以及风、雨、晨、昏、晴、雾,与天光、海色变幻之美。
(七)九鲤溪瀑(杨家溪)
九鲤溪瀑景区,太姥山五大景区之一,座落于太姥山岳景区西南侧,又名赤溪。发源于福鼎太姥山、霞浦目海尖和柘荣东山埂三座大高山,汇合13条支流,流长25.86公里,下游延伸至霞浦县境内杨家溪,注入东海。
溪流弯曲,两岸青山夹峙,绿树葱茏,怪石林立,美似武夷九曲。
由龙亭南兜乘竹筏,顺水漂流而下,直至渡头村,途径7曲16滩,全程11.5公里,需2个小时。沿溪可领会两岸唐僧西拜、仙女下凡、达摩面壁、雄狮下山、金龟戏鳖等72处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的山石景致。
到了下坪洋,水面宽达100多米,水流平稳,溪河开阔,可容数十竹筏,并排竞渡。在漂流尽头处的渡头,有两片面积为250亩的天然枫树林,林边河滩上夹有面积百佟轩的荻花滩。每年秋末初冬,枫林尽染,红遍山种;而荻花则一片雪白,别有情趣。
在两片枫树林的间接地带,有17株树龄为800年~1500年不等的古榕树林,虽历尽沧桑,仍生机盎然,天空枝叶交织,地面虬根盘绕,各显姿态。据专家考证,这是全世界纬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树林。
座落于龙亭村的古庙观音亭南400米处。瀑布落差136米,瀑布下方有一块可容200人观瀑的巨石,巨石下是一个10米见方的龙潭。仰观瀑布,飞流直下,声势逼人。瀑布周围有拔地而起数十米的岩峰“将军印”.“文笔架”等几十处岩石景观。
地址: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九里村
(八)宁德福瑶列岛
福瑶列岛景区,距太姥山3.56海里,为太姥山五大景区之一,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银屿、鸟屿、观音礁等11个岛屿和9个礁石组成,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岛上气候适合,风景秀媚,昔称福瑶列岛,喻为美玉福地。
嵛山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银屿、鸟屿等十一个岛屿和九个礁石组成,面积25平方公里,岛上气候宜人,风景秀媚,在海拔二百米高的岛顶,有常年不竭,水淡且洁的“海上天湖”,岛
还有万亩天然草场,在烟波浩渺的东海上,体会“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意境。
大嵛山岛,直径约5公里,面积21.22平方公里,最高处红纪洞山海拔541.4米,为闽东第一大岛。岛上风光旖旎,有天湖泛彩、蚁舟夕照、少滩奇纹、南国天山、海角晴空等胜景。
天湖座落于大嵛山岛红纪山上,海拔200米,有大、小两面个湖泊,湖周围群峰环拱,其状似盂。大天湖面积近千亩,小天湖面积为200多亩。
大小天湖相隔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质甜美,清澈见底,幽蓝、凝碧的湖水十分诱人。湖泮常有野生乌龟出没。
乘舟环岛而行,沿着30.7公里的海岸线,便是礁石欲断欲连、参差错落、嶙峋峻峭的岛链景观。有金猴观日、千叶岩、海龟礁、石叠礁等众多奇形怪壮的岩石景点。
还可观看百鸟翔集的鸟岛。此鸟岛面积仅0.5平方公里,海拔不足百米,岛上植被茂盛,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鸥和其他候鸟,乍然飞起,其景致十分壮观。
地址: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太姥山附近,与太姥山岳景区隔海相望。
(九)翠郊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是至今为止在江南地区所发觉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江南古民居之杰作。翠郊古民居被收入中国“老房子”大型画册,并于1998年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上展示,导致国内外建筑界专家的关注。
又称翠郊大厝、洋里民居、吴氏老房子,座落于距福鼎市区20公里的白琳翠郊。翠郊古民居建于清乾隆10年,距今约250年,兴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历经13年、耗资白银2万两。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
整体布局以三个三进合院为主体,由6个大厅、12个小厅、24个天井、192间房、360根木柱组合而成。
古厝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全部的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兽,栩栩如生。
清乾隆朝大学士刘墉与吴家关系甚密,曾赠与“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寄望于朋友间读书有成,友谊长存。
古民居还保留着宋代大诗人苏轼亲笔题字的笔简、清代宫灯等珍贵文物,保留着斗鸡、布袋戏表演等传统活动项目,传承着一个古老家族的故事。
地址:宁德市福鼎市白琳镇翠郊村
类型:古迹乡村
(十)葫芦洞游览区
葫芦洞景区位于太姥山步游道枢纽,连接迎仙台、九鲤峰、一片瓦。此处岩洞众多,最有特色的要数素有洞中乐园之称的葫芦洞,紧接着是四通八达的将军洞,出洞时回头可赏妙趣横生的亲嘴岩。出将军洞,到V字形龙须岭,岭底可观高40余米的擎天巨柱天柱峰,两条山道通往大磐石、观海台,皆是登高望海观景好去处。
太姥山一百多处岩洞,最有特色的就数葫芦洞,素有洞中乐园之称。该洞由嶂谷、叠石洞相连组成,全长一千多米,因洞形状似倒放的葫芦而得名。入洞时先窄后宽,抵达葫芦肚时,四周皆是陡崖峭壁,中间有一方圆形兰天可以接待百人。宋时洞内建有葫芦洞阁,现已荡然无存,在旧址的杂草丛中,仍然能够寻见些残砖断瓦,以及绝壁上的石门臼等,洞中还长有红楠、木荷、栲树、桧树、杜鹃、空谷兰和粗大的古藤,洞内有13个天井、7个厅堂,可供游人娱乐、憩息。
钻入洞里,有几缕光线从洞隙中透射进来,因为洞内气流效果,光与色奇异的变幻着,顿时把大家带入幻觉般的世界。走到“流水湾”,借助幽暗的光线,可见7字形的石桥下,有一道晶莹剔透泉水轻轻流出,叮咚之声回响于洞中,宛若古筝和鸣。相隔数十米,呼应之声若近在身边,称回音洞,有如天坛的回音壁。接之又是一处长约70米的暗洞,伸手不见五指,是听泉的极佳去处,古人称之为:“漱玉洞”。要是春季雨季入洞,泉水为瀑,砰然轰鸣,令人惊心动魄、随螺型洞经向上走出,时而是夹壁直立,石径通天,如一线奇光;时而有是两块巨石悬空,构成三线洞天。整处岩洞崎岖难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见青天丽日,或见古藤垂挂;或觉寒风习习,或感暖气融融。奇异的是有一处,伸开双臂,一边暖,一边凉。
葫芦洞,一进一出需花费近二个小时,游人还要以多种动作行走,时爬、时蹲、时侧、时蹑,简直是在做一套特殊的健身操,伴随一路欢声笑语,其乐无穷,所以称之为“洞中乐园”,也有人为其美名“天下第一洞”。钻出山洞,长出一口气,既有重见天日的感慨,也有制服后的快感。只要保持,总会见到光明,半途而废,绝不会体会到成功的欢跃。
出葫芦洞,紧接着就是将军洞。洞为叠石洞,因顶上有三块巨石,区别形似将军鞋、将军剑和将军帽,故命名之。将军洞全长399米,是一个洞群,有四个通口,可区别通往葫芦酒家、葫芦洞、龙须岭、骆驼洞,号称十八洞。洞内有"天门中断"、"大象饮水"、"洞中骆驼"、"壁虎戏檐"等景观。特别是通往龙须岭的石巷上,有二块岩石宛若一对情人在忘情地亲吻,称之为亲嘴岩。
一块石柱耸天而立,高约40米,横断面椭圆,恍如神话里的定海神针,那就是"天柱峰",也称"南天一柱"。石屏高约5米,宽约4米,似一电视屏幕。有条晶洞串珠状罗列,呈波浪起伏,如股票行情走势图。右下方刚好有一长方形小石块,似电视遥控器。葫芦洞景区还有赵朴初的“太姥胜景”的摩崖石刻,“景”字之左,隐约还有一个“景”字,无意间道出欣赏太姥山石景又一玄机--移步换景,如太姥山标志景观“夫妻峰”,换个角度欣赏便是“母子峰”、“和尚讲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