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连城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5 15:5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环境  
连城县,座落于武夷山南段东侧,介于北纬24°13′—25°26′,东经116°32′—117°10′。总面积2579平方公里。境内中部偏西是一片自北向南的串珠状河谷盆地,东及东南部为玳瑁山脉的梅花山中山区,约占全境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势较高,岗岭重叠,群山起伏,峰壑纵横,涧流密布,当中曲溪的将军山是县内水流三江的起源,它孕育了境内似网状叶脉辐射四周的溪流,分汇闽江、汀江、九龙江奔腾入东海和南海;西部为武夷山支脉的松毛岭次中山区,峰峦耸峙,形势险要,成为处于长廊盆地中的县城西北部屏障,松毛岭亦成了与邻县长汀的自然分界线。全境多为低山丘陵盘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二、民俗文化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于2008年六月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城县被列入当中的是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新泉烧炮、芷溪花灯等四种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连城县文亨、林坊、莒溪等地均有元宵游龙习俗,其形式与姑田游龙类似,唯规模较小而已。  
姑田游大龙: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每年元宵节,连城县姑田镇民间都要举办游大龙的民俗活动,祈福人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规模和神龙的形象,历史上最长的大龙为二百三十六节共计一千余米长,创吉尼斯世界记录。2002年元宵节的大龙,龙身有237节,加上龙头、龙尾,整条龙长达950米,被誉称为“姑田大龙甲天下”、“天下第一龙”。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苗。2012年,大龙的长度为771.9米,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河源十三坊进公太:进公太为福建(简称闽)闽西一带留传的民俗盛世,以祭祀开闽王王审知为主题。河源十三坊即祭祀公太的十三个区域集体,主要是座落于闽西连城、长汀两县交界处的十三个村落,当中又以连城县内的朋口镇、宣和乡居多(过去宣和全乡叫上河源,朋口镇管辖的当中五个村叫下河源,统称河源里,每个区域集体举行一年,以十三年为一个轮回,故活动相当隆重,而举行的十三个区域集体有“河源十三坊”之说。十三坊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都要举办纪念开闽之王王审知的庙会即“进公太”,连城县文亨的湖峰、莒溪的璧洲、长汀县的钟屋村等邻近乡村也参加河源十三坊的入公太)。  
罗坊走古事:据传,昔日连城罗坊常闹旱、涝灾,当地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植乡梓,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此流传延续至今有几百年了。走古事其实是一场起到娱乐性质的隆重狂欢,被称为“中国山村狂欢节”。  
林坊大龙:林坊游大龙是林坊林氏家族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遗产,发轫于明朝初,已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清朝年间,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县做工时,潜心学到了扎龙和制作技术。后经过几代先辈对龙制作技术改进,林坊大龙独具匠心,彰显特色。龙头高大威武,雄壮秀媚,色调美满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龙头口中含着红彤彤的龙珠,头上虎鼻、鹿角、腰间鹰爪拔出,身披龙须,龙更显龙蟠虎踞,生龙活虎,气势凌人。至今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节定为游龙庆丰收迎新春的庆典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1年林坊大龙代表龙岩市参加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在古田的演出活动。  
芷溪花灯: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以宫灯为主灯,分二层结构。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多达99盏小灯。点灯用特制玻璃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每个花灯要12人抬护,元宵节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曾出过110多个花灯长队。花团锦簇,琳琅满目,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十分壮观,有“纸包火的奇迹”之称。  
北团游大粽:农历一月初六至十三,是福建省连城北团上江坊一年一度的“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动。从初六起,村民们开始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1个粽用120斤糯米,制作成1.6米高的大粽。初七晨大粽下锅,蒸煮4天4夜,十二日用金箔,吉祥纸花等妆粉大粽,供奉于宗祠。十三日出游,村民们抬着1个个大粽,鸟铳、鸣锣开道,彩旗花伞引路,一路吹打,浩浩荡荡,沿村道游行。热闹完毕,大粽则分给村民,保佑各家五谷丰登、五业兴盛。节日一过,春耕大忙就开始了,民间习俗仍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向往。  
犁春牛:中原传入连城南部地区,特别盛行于芷溪、新泉两地,约五百多年历史。每年立春前后,以家或片为单位,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整个队伍,由七人的锣鼓队开道,二位童男女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利灯。牵牛僮牵着用红绸布扎花絮披头的茁壮耕牛,后接犁田、送饭、钓鱼、挑柴、抬农具、读书、担牛草、挑谷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余组成。牵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兴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声。他们卷袖、赤脚、戴斗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围裙。观众多时还要唱山歌,俨然是一幅模拟春耕劳作的热闹非凡的春耕图。  
连城拳:明洪武年间(1385年),南田(连城县隔田村)黄氏千七郎公之妻张氏四娘,与本县巡检张绣是河南同乡,素为戚谊之交。巡检张绣任职届满,请张四娘的长子黄张生挑运动李随其回河南,到河南后,张绣便介绍黄张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孙三位僧人为师,练习少林诸般武艺达三年之久。虽时间有限,但黄张生依旧学得三位师傅的精髓要领。黄张生返回家乡后,将其所学尽数教授给族人,所以隔田武术得以沿袭不衰。后经黄观杰等人在实践中删改后精益求精,使武术套路更加精炼、充实提高。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堪称武林奇葩。连城拳有南田黄家拳和洋地巫家拳两种。  
提线木偶书法:连城木偶历史悠久,五十年代初,著名的木偶表演艺术家徐传华,曾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表演节目,并应邀赴前苏联、波兰、捷克等国访问演出,被誉为中国木偶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嫡传弟子李明卿,从事木偶表演艺术21年,他的“木偶书法”被国际新闻媒体和艺术界同行们赞誉公认为世界首创神州一绝,此项表演节目已申报世界吉尼斯之最。  
三、特色文化  
连城兰花:连城植兰自宋始,以朋口镇桂花村最为有名,百余户人家差不多家家种兰,有100余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末朋口农民联合成立了兰花开发公司,在镇所在地建起了近万平方米的兰花辅。1994年第四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朋口农民栽培的建兰新品种“三友梅蝶”“南斗素”“阳生素”,分获银奖和2项铜奖。全县现有养兰户2000余户,栽培以素心建兰为主的130多个品种,并曾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  
连史纸:连城宣纸起到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力强等优点,所以是精装印刷、复制描绘、书画装裱的好用料。连城在姑田镇建立了皮宣纸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到日本和东南亚。相当多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把连城的宣纸当作馈赠亲友的佳品。  
连城根艺:连城根雕始于宋末元初,前人的作品大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摆设的吉祥动物。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品种类不但有人物、花卉、动物,还有花插、几、案等。  
四、连城客家木偶戏  
连城客家木偶戏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光绪二十四年,上杭县木偶戏班艺人李如意与连城县赖源乡人徐象球共同在赖源乡创办“老福星堂”木偶戏班,培养学徒,自此,提线木偶艺术流入连城。因为接连不断汲取连城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养料,构成了起到地方特色的连城客家木偶戏。1930年,“汀连老福星木偶班社”创立;1952年,“连城姑田木偶剧社”创立;1954年,传统剧目《大名府》经创作编排重新走上舞台。  
连城客家木偶戏的剧目共有350个,其风格和特色体现在:1、剧目方面:数量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富有乡土味。2、音乐方面:沿袭原木偶戏高腔的某些传统,有一种不同于闽西汉剧的特殊的风韵——“傀儡腔”,常加衬祠,同时在行腔上常作下滑音装饰,文场乐器中的吊规和唢呐为各班必备、必用。3、表演方面:包括扣线、指法等起到不同的特色。连城客家木偶戏属于一种准宗教的戏剧艺术式样,相关器具、制品有:偶人、偶物、持线板、多种脸谱、服饰、冠带、道具等。  
连城客家木偶戏不但有日前中国提线木偶中块头罕见的近1米高的木偶,有“王乞佬”这一特有喜剧角色,还有多种特色表演、独创的木偶书法技艺。另外连城客家木偶戏对台湾地区的木偶戏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为传播客家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感情,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效果。  
五、连城拳  
连城拳被誉为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流传于福建省的连城、上杭、长汀等地,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内又可分“黄家拳”和“巫家拳”两种,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姓第三代后人九四郎至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于淳化三年返梓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至清顺治庚子17年隔田拳师黄思焕穷毕生之精力制造出独具匠心的“连城拳”。清代中叶经黄观杰等人在实践中精益求精,使武术套路更加精炼、充实提高。后历经黄文祥、黄士昌和黄宇莪等相传至今共34代。  
连城拳急促凌厉又舒展慷慨,防守严密而发劲雄厚,其擅长短打的特点颇似南派;而步法的快速、身法的机灵、手脚的并用又兼有北派之长,不但起到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华,更兼有南方众家拳法的特点,是一门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拳种。其特征主要有:以静待动,后发制人;防守严密,短打为主;手法丰富,周身似手;击打精准,善攻要害。连城拳内容包括单钩、双钩、花钩、捆手、七拳、单提、四门拳、心安拳、老花拳、猛虎跳墙、八步缠狮、1觅水、老虎伸腰等,在器械方面则以棍为主,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其所使用的相关器具主要有:棍、双刀、山字耙、铁尺、勾连枪、锏、双剑、七星耙、凳、盾牌等,而其拳谱及相关作品有:《隔田武谱》、《连城拳•拳械录》、《连城巫家拳》、《武艺书》等。  
连城拳作为客家文明的见证,对研究客家人的发源与发展,客家文化的构成、发展与传播以及客家人奇妙的民风民俗;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以增进文化交流,颇具有用价值。  
六、四堡锡器制作技艺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26代。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南宋末年,四堡枧头村青年吴一郎公到杭州其岳父处学习打锡技艺,将学来的锡器制作技艺结合四堡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探究出一套起到浓郁四堡地方特色的锡器制作工艺。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四堡乡枧头村人吴一龙因制作的锡器牢固耐用,美观慷慨,被誉为“能工巧匠,世所罕见”的打锡师傅,被明万历皇帝所赏识,赞誉为“锡状元”,四堡遂成为福建有名的锡器之乡。几百年来,打锡匠们农忙的时候务农,农闲时挑担出外,离乡背井、走村串户、以打锡为生。清代中叶,四堡有打锡匠多达500多人。在上世纪,四堡乡仍有近百位打锡人经营于闽赣两省。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流程包括:一、溶解与压片;二、裁料、制胚、倒模与焊接;三、打磨与抛光;四、雕花、刻字与装饰。相关器起到:锡原料、烙铁、松香、锉子、焊锡、石制模具、名为“锡旋”的特制刀具等。四堡锡器品种分为有用和工艺两大类,全部制作工序全由手工完成。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为客家文化和客家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效果。作为客家文明的见证,可通过它深入研究客家人的发源与发展,客家文化的构成、发展与传播以及客家人奇妙的民风民俗,并研究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其在制作技艺的雕花、刻字与装饰阶段,表现出了极高的雕刻工艺,起到相当的工艺美术价值。  
七、四堡酿豆腐  
酿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已经成为闽西客家旅游美食的地方特色肴菜。当你来到闽西连城县,一定要去品尝一下这“四堡(全国四大木刻雕版印刷基地)酿豆腐”哦,浓香软嫩,清爽可口,一定会让你赞不绝口,回味无穷的。  
八、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  
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的林坊乡、莲峰镇、隔川乡、揭乐乡、北团镇、文亨乡等地。  
清初,连城县林坊乡有福村村民罗匡正等人因常常外出,为使地瓜能方便携带以作干粮,便开始尝试将煮熟的红心地瓜烤干以制成地瓜干,连城红心地瓜干自此诞生。清代,连城从事地瓜干制作技艺的家庭作坊曾达到数千户,产品销往大江南北。清代中叶,连城红心地瓜干成为朝廷贡品,连城从此成为中外闻名的“红心地瓜干之乡”。  
连城地瓜干以其独特的原料与制作方法出名,是著名的“闽西八大干”之首。它是用连城县境内培植的红心地瓜制作而成,所以又称红心地瓜干。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包括:选薯、清洗、蒸煮、刮皮、初烤、成型重烤、轻烤、分级包装等七个流程。相关器起到:红心地瓜、蒸锅、竹片、木块、纱布、烤盘、烤橱等。主要品种有:原片型、地瓜仔型、地瓜条型等。其工艺特征如下:全部制作工序全由手工完成;不添加所有色素,保持天然色泽和品质;原料加工大都 采纳蒸煮、热烤等方法,自然天成,没有详细的理化指标,三次热烤温度操纵全凭经验掌握。  
作为一种重要的饮食载体,连城红心地瓜干制作技艺为客家饮食文化和客家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效果。  
九、连城宣纸制作工艺  
明天启年间连城县姑田镇人氏蒋少林利用当地出产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丝,并经多次试验,试制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纸(即漂料纸),从而开创了在连城生产宣纸的历史。姑田宣纸制作工艺包括青丝生产、蒸煮黄坯、天然漂白、造纸等四道工序,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纸类生产难以比拟的。跟随造纸技术接连不断提高,宣纸的类型发展到三大类(漂料、熟料、生料纸)、26个品种。  
十、连城婚嫁习俗  
连城民间的婚嫁旧俗,从提亲到完婚的整个过程大致是:提亲、开生月、相亲、开草帖、看人家、开红贴、下礼、迎亲。提亲就是求婚。明代,大多“以亲托亲”,到清代也有托媒说亲的。  
女方家初步允许后,就请其“开生月”(有的地方叫写庚帖)。男家接到“生月”后,请星相先生合八字,并将“生月”放在正厅神桌上香炉底下压三天。三天后假如男方家事事如意,“八字”相合,男家就可相亲(也叫“看新人”)。主要是由长辈(妈妈或婶婶等)察看新娘的五官、身材、手掌(细看掌纹)等等。没有发觉什么破败,就给新娘一个红包(从前通常是两块银元,现在改换为人民币),表明中意。这时女方就要款待男方吃点心(酒、蛋、面)。假如女方不中意,就将红包退给男方,也不款待。  
相亲之后,男方请女家开“草帖”(彩礼单)。经过几次协商,才可以开定。通常聘金之内要扣去“子孙银”一些(不限数量),还有十素十荤(叫荤素)。民间有句俗语叫“财礼买火种,荤素买箱笼”,并不讳言“人”是要用钱买的,妆奁是用荤素交换的。彩礼商定以后,彩礼单由男方开具,妆奁单由女方开具,夹缝写吉兆语,各执一份。双方都由五服内男子辈份最高者具名。这一过程叫“开红帖”,或叫“写大帖”、“换帖”。  
接着是“看人家、看女婿”,由女家妈妈、婶母(或姑母、舅母)到男家亲自看过和了解各方面情况。女婿要先在大门口等候.放炮仗迎接。女婿接过岳母手中的雨伞,岳母就要给女婿一个红包(叫“接伞礼”)。男方要设宴款待,女方来多少人就要“打发”多少件衣衫。  
之后是“下礼”,也叫“出新人”、“出婿郎”、“出见”、“过定”。男方向女方下礼,通常结合节日进行。男方要给新娘下定衣着两套、送节一套、送日子(定婚期)一套(红色或紫色),“出新人”的红包为金戒指(现在有钱人还送金项链)。女方也要给新郎一个红包,是为“出婿郎”。  
迎亲前一日男方按彩礼单向女方“送荤素”(也叫送轿菜),女方则向男方“送嫁妆”(有的乡在迎亲的次日)。  
到了婚期,新郎亲自到女家迎亲。仪仗次序是:火把→灯笼(左右各一)→旗锣→执事(执事牌四块)→鼓吹→花轿(新娘坐)→衙轿(新郎坐)。新郎坐衙轿不可以一直坐到女家门口,需要在“水口”下轿.先到女家祖祠焚香,然后到女家。  
迎亲仪仗队到了女家门口,先放三只高升炮,女方大门仍紧闭,男方再放三只高升地.女家才打开大门,这时新郎要给开门者红包一个,叫“开门礼”。新郎进入女家大厅后,女家便给新郎进茶3杯、披红,新郎先拜天地,再拜祖宗,三拜岳父母,之后向内亲外戚依辈份大小或跪拜或作揖。被拜的都要出“拜见礼”。拜完后,女家设宴招待新郎。  
迎亲花轿到后,新娘要沐浴、更衣、妆扮(凤冠霞披)。上轿前,新娘由长兄背至正厅,站在已放置好的米筛上,拜过天地、祖宗之后,又由长兄背上花轿,新郎反手将花轿门锁上。  
新娘按时出门后,女方要关上大门,门上挂把秤,门边放扫帚,有的地方(如姑田)还要用水往门外泼,表明女子就像泼出去的水,娘家的财决不可以让她带走。  
迎亲返回后,花轿抬进大厅放下,新郎为新娘打开花轿门,新娘由“命好”的长辈妇女牵入新房。拜堂时辰到了,新娘又让人牵出厅堂,与新郎一道先拜天地,再拜祖宗,三拜爹娘,再按辈份大小拜内亲外戚,被拜者都要给“拜见礼”。拜堂过后,又将新娘牵入新房,这时才可取下凤冠霞披。  
婚嫁请客,女家在新娘出门日,叫“吃出门酒”;男家在新娘入门口,叫“吃入门酒”。女家大宾客,在男家来说是最尊贵的顾客,男方要用鼓吹迎接,还要迎出大门外。大宾未到,男家不得开宴。另外是“三朝请亲翁,满月请姻母”。结婚的全过程才算完结。  
跟随时代的发展,现在连城的青年男女摒弃了许多旧式婚俗中的一些礼仪,但一些讲究的家庭、家族较大的家庭还会遵循老的相当多习俗,以至出现新旧相结合的婚俗,不过这些老的规矩基本上由家中的长辈去请教为数不多有威望的老一辈才获知,年轻人只管将新人娶回家就行了。  
发喜糍:  
发喜糍,又叫食糍角。凡是在男婚女嫁的大喜日子里,福建连城姑田一带,有发喜糍的习俗。把一个个两尺见分大的喜糍,切成一块块菱角或三角形,发馈与左邻右舍的亲朋戚友,名曰:“食糍角”。  
有道是:“育女望食糍,糍如胶似漆,永笃恩爱心,夫妻偕百年”。它预示着人们结成伴侣之后,要琴瑟和鸣,宜尔家室,心心相印,发家致富。故食糍、发糍,除教人警记鸣钟外,还象征“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热闹非凡的场面。  
在婚嫁迎娶中,女家的内亲,如伯、叔母、兄弟嫂、舅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等。她们领受的一案食糍,还得“举案齐眉”给出嫁对象一套衣裳,作为妆嫁之仪的回报。且要把糍角切块分发掉。笑纳糍角的人,应道祝利是贺语。如情同手足,夫妻偕老,百年好合,鸳鸯结彩。同时以礼还礼,返馈鸡蛋或鸭蛋成双。事后家庭主妇,将这块糍角剪成条状,让一家大小分享喜事风光。  
十一、连城县丧葬习俗  
连城旧式的丧葬礼仪大体沿袭先秦的程序,但跟随时间的推移,风俗的变化,而有所改革。旧俗的全过程大体分以  
下几个阶段:  
初丧从第一天的“□殓”至出柩前这一阶段属于初丧。亲人病情转危时,向叔伯和外氏通报。亲人弥留之时,移至  
大厅(男居左角,女居右角)。儿子替他穿好衣着,男女所穿衣着均为上六(件)下六(件),男性外套长衫马褂,戴红顶六合  
帽;女性穿大红绿裙,罩凤冠霞披。亲人咽气后,出讣告,报外氏。讣告有固定格式,讣告上五服内亲人都要由疏至亲排  
出,最终为孝子。外氏到丧家,男、女均坐轿。死者家属都要到大门外接、送。丧家按选定的日、时,将死者放在地上  
(叫“落地”);又按选定的日、时举办祭礼,进行大殓、开吊、族人、新戚、朋友或在死者神位前烧香烛,或送挽幛,或  
送奠仪,鼓吹手起奏。来者如跪拜,子孙应在神位旁跪拜还礼。大殓,开吊之后盖棺。  
出柩死者年满六十,就算有寿。假如家境还好,通常都安排在首七(从咽气之日算起的第七天)出柩,出柩的仪节包  
括举办家祭、外氏致祭、亲戚按亲疏一一祭奠、五服内亲人再在灵前跪拜把盏,然后抬棺就道,俗谓“出柩”。出柩仪  
仗顺序为灯笼(左右各一,黑字,一边写姓氏,一边写死者或族内最高功名)、火把、大锣、鼓吹手、执事牌、死者神  
位、棺材、孝子(服“斩衰”)、孝孙、五服内亲人、宾客(包括外氏、女婿等)、挽联。棺材出门时要放鞭炮;走一段路之  
后,孝子孝孙须跪拜辞送(宾客不送至下葬的地方)。首七出柩的,当日还要“安灵”(安设灵屋)。  
做七丧礼中的“七”是由佛教传入中国的,叫“做斋七”,即每七天设斋会追荐死者一次,共七次。连城还有  
“犯七”的忌讳,以犯“三七”最好,有利生人(连城方言“三”与“生”同音),犯“七七”不吉利(俗谓“犯尾七”)  
须要走“七”,即生人须于这天避开住地。首七通常同出柩连在共同,没有还有举办。穷人家停尸到首七的,首七只烧  
“包”(里面装有纸钱、金银纸之类)。二七平常只烧包、烧纸钱。三七由女儿在父母灵前烧香烛、包、金银桶,供奉米  
□。四七通常只烧包、烧纸钱。五七是七个“七”中最盛大的一次。早晨举办移灵祭(将“灵屋”移到与正厅同一方向);  
晚上烧灵,也要致祭。烧灵后入祖庙让死者与祖宗同享蒸尝。中午要宴请外氏、亲戚、朋友、同宗叔伯兄弟等亲人。每  
个女儿都要办一桌酒席,供奉在灵前。主人还要回五七饭。五七完后,整个丧葬过程基本完成,六七、七七只烧包、烧  
纸。  
另外,一年后要做周年(小祥),孙子等除孝服;二年后做三年(大祥);儿子除孝服。  
以上习俗尽管日前仍流行于民间,但已有所简化。在知识界和干部队伍中多提倡薄葬,有的还将死者遗体火化。这  
些丧事新办,对革除旧习产生非常好影响,意义深远。  
十二、连城县饮食习俗  
1、涮九门头:涮九门头是福建龙岩传统小吃之一。又称“涮九品”,是连城一道药膳兼济的佳肴,已列入全国名菜谱。美食业内命名为“一盘九脆”。其风味鲜嫩脆爽。  
2、漾豆腐:四堡漾豆腐是福建龙岩一带的传统风味名菜,属于闽菜系。相传,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业非常繁荣。因为油炸煎炒过的食物易火气上身,而日夜劳作的印刷工人讲究清心润胃,滋阴养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历史起源。  
3、连城白鸭:连城白鸭是中国优良的地方鸭种,原称白鹜鸭,黑嘴鸭。产于福建省连城、长汀、上杭、永安和清流等县,主产区为连城县。据连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曾有“鹜有白黑之分,而白鹜为美”(鹜指鸭)等记述。  
4、连城珍珠丸:珍珠丸是群众逢年过节必制的食品,久负盛名。凡有顾客到,群众常以此款待,以示尊重。因其外层裹糯米,晶莹剔透如珍珠,故名“珍珠丸”。  
5、连城慈姑:慈菇,又称剪刀草、燕尾草、蔬卵,属泽泻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连城已有百余年种植史,县志中有莽菇,即慈菇也,味甘而带苦和慈菇,俗称蔬卵。原产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南方栽培较多。  
6、芋子饺:芋子饺是客家地区的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在江西石城、瑞金,福建省长汀,连城较为经常见到。  
7、金包银:金包银是闽台地区较受欢迎的小吃。其成型美观,鲜香兼具,表皮Q弹有劲,内馅有猪肉、白菜、虾皮、笋丁等,口感非常丰富。匹配不同的蘸汁吃,亲民又实在,食客爱慕有加。  
8、捆粄:捆粄是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福建闽西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客家菜。捆粄据说是丰顺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制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  
十三、连城县著名景点  
(一)连城冠豸山  
冠豸山座落于连城东1.5公里处,平地拔起,不连岗,位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方园40里。1993年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旧称田石,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又因奇山峻石到了明代,垒城开地,筑南北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远近驰名的“上游第一观”。奇,远望如欲放的莲花,又名莲花山。自宋绍兴三年(1133年)连城置沿以来,就已开发,元代辟为名胜.  
冠豸山为丹霞地貌,峰岩峻峭、景致迷人,有清泉穿石,声出峡谷的苍玉峡;有清澄如镜的金字泉;有两峰壁裂,望天一线的一线天;有状似孤独,光耀人间的“照天烛”;有泉清风爽可容百人的莲花洞;有风姿绰约,神形毕俏的姊妹岩;登丹梯云栈至山顶远眺,有“身疑上天游,摇荡白云里”置身仙境的感受。  
冠豸山东南有石门湖,潭深壑浅,湖清山秀,登艇游湖,山环水绕,沿途有,“渴子饮泉”、“大象戏水”、“猴猕撞钟”、“疯僧戴帽”等胜景。  
冠豸山历代留下相当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今尚存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余处。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登临冠豸山,存于东山草堂的手书横匾“江左风流”,清干隆名士纪晓岚,在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追步东山”宝墨。  
近些年以来,冠豸山景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万余株,修建了长寿亭、凝碧山房等,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  
(二)培田古村落  
培田民居是指座落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培田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是一座拥有800年历是的村落,是日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体由6座学堂、两座书院、三庵、两庙、两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一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两条贯通村落的水圳组成。建筑用材为木料及砖。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已具相当水准,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桥梁等村庄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壮观美满。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观构造、装饰色彩,均是上乘之作。  
培田村座落于连城县宣和乡,祖先给这个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处书院,一条千米古街,两座跨街牌坊,四处庵庙道观,至今犹存,总面积达到七万平方米。其建筑之博大,爱护之完好,藏品之多,文化底蕴之深,在它被发觉后素为外界所叹服。  
培田古市民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不但有皇宫式的气势,还有徽派建筑的型制、江苏园林的结构风格。庭院深深却又齐齐整整,每个天井里有数量不等的房间,周围都有能够自由开关的门通往外面,关起门来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建于1829年,历时11年才建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制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大夫第”在整体的建筑上,还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稳无恙。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  
官厅:原称“大屋”,因吴氏迎接招待过往-而称“官厅”。高墙耸立,四周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致,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中厅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  
以千米古街为界,内侧大多是祖祠。祖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斗拱雕刻,木漆绘画,都极为富丽堂皇。如继承北京午门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其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线条明晰,人物栩栩如生,色调经久不褪,称得上是难得的珍品。  
驴行线路  
培田同属于冠豸山风景区,距龙岩市110公里。可先至龙岩再至连城乘车到朋口再到培田。在文坊下车的话,可等朋口过来的班车或者直接包摩的往宣和直至培田,班车不太准点,建议还是直接包车进去,通常到培田8公里路,摩的5元足够了。  
(三)石门湖  
石门湖——位于冠豸山东南的石门湖,面积四百多亩,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中,四周环山,“是连城昔日八景之一的"石门宿云"所在地。之所以有这个旧称,主要由于这里的陡崖峭壁常年有云雾环绕的缘故。因为环境幽静,景色优美,自宋以来相当多文人墨客在这里修身养性。  
构成湖泊后,它与冠豸山粗犷阳刚之气相得益彰,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相当多人都是在游玩了石门湖和冠豸山后才真正体会到“北夷南豸,丹霞双绝”这句话的意义。  
石门湖景区的景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湖滨,二是湖心。  
属于湖滨的主要景点有映山亭、思源亭、石门宿云旧址、太上老君岩、香兰亭、三叠潭、桄榔幽谷、老虎崖、采云峰(又名揽月峰、老鹰巢等),这些景点,各具特色。  
而属于湖心的主要景点有马鞍寨、国际陡崖跳水赛场、莲花峰、疯僧戴帽(又名酒坛峰)、神蛙照镜、观音绣花鞋、河马饮泉、千瀑岩、生命之门等。  
地址:龙岩市连城县石门湖路7号  
类型:湖泊  
(四)连城天一温泉  
天一温泉度假村是龙岩首家按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标准设计的集养生保健、度假休闲、商务会议、餐饮住宿、旅游地产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温泉度假村。该温泉由54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微量元素构成,被誉为“天赐养生之汤,一品度假天堂”。  
天一温泉度假村毗邻素有“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美誉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冠豸山,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核心——连城县,地理条件优越,距高速路口5公里、机场7公里、火车站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亩,一期投资4亿多元,已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金叶级绿色饭店”等称号,集温泉度假、养生保健、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新型温泉旅游综合体。  
度假村拥有各种豪华客房。中、西餐厅及风味食荟廊,为您提供闽粤名菜及地道的客家美食。设有同时可以接待300余人的多功效厅及多间大小不一的会议室,均配备视听设备同声传译,是您举行各式活动的理想地方。  
森林温泉是福建省首家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大型半露天温泉,聚集香薰、酒韵、鱼疗、中草药等百余种温泉泡汤疗法,解除您的商旅疲劳,舒缓身心。园区亭台楼阁、青砖灰瓦、飞檐翘首、雕龙画栋,彰显浓郁客家文化风情。另配套有健身房、温泉水疗SPA馆、露天泳池、冲浪池和漂流河等各种娱乐项目。  
(五)连城星光度假区  
原始生态林木丰富,无污染山泉水小溪贯通整个度假区,已种好可供游客观光百果园1484亩(杨梅、枇杷、水蜜桃、葡萄、梨、奈、柑橘等各种希特水果140余种),内设大型山泉水游泳池,高山情人游泳池、钓鱼台、套鸭台、动物之家、野外青少年乐园、野炊区、木屋区、KTV包厢、卡拉OK舞厅、会议、餐厅、农庄型宾馆住宿、小卖部、别墅型单栋住宿、大型草场、进口各种名贵奇特植物试验示范技园、长期大量供应各种名优希特名贵树、苗木。  
(六)芷溪  
客家大宅门——万人古村芷溪:芷溪座落于连城南部,自明清以来先后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构成国内罕见、规模庞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筑群。  
芷溪村所在的龙岩连城县庙前镇座落于连城最南部,素有连城“南大门”之称,位于连城、上杭交界处,地形东西宽而南北窄,西、南两面与上杭县毗邻。这是一个藏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之中,被修竹茂林掩映着的较为平整的丘陵。早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因为吏治清明,境内久经离乱的百姓,稍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而当地本来就是一个气候温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万物生长的地方。刚刚吃饱穿暖的百姓在境内建起了一座关帝庙,哀求关帝老爷保佑一份长久的安宁。这座关帝庙没有让他们失望,吸引来了周围商贾们在这里营建店铺、设立街圩。逢二、七为圩期,赶集的人们都相约到庙前来赴圩,久而久之,庙前镇所以而得名,而芷溪村也正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芷溪村的客家市民十分重视门楼建筑,由于门楼体现着屋主的身份,更兼融风水周易学说,当地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兴建于康熙末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杨姓“渔溪公祠”和黄姓的澄翔公祠就是芷溪古建筑中门楼的代表作。  
芷溪宗祠建筑  
芷溪市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74座古宗祠,139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Hakka'sGreatOldMansions)。这些古建筑除一部分是特意作祭祖联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 采纳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宏伟壮观,气势恢宏,美轮美奂。这些建筑设计科学,有用性极强。宗祠门窗众多、空气对流较好,加上合理的天井,通风采光非常好,热天不觉燥热,雨天不潮湿。与此同时,古宗祠在设计上还兼顾了防火与有用。宗祠内有月池、水井,围墙外水沟围绕,常年有从村外引来的溪水流过。这些设置既利洗涤排污,又利蓄水救火。月池还可种植荷花以供观赏。芷溪古宗祠祖屋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但有黄庭坚、何绍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绶、廖怀清、林则徐等名贤墨宝,并且有众多朝廷所赐的功德牌匾。这些古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庚福公祠(黄氏家庙)、龟山公祠(杨氏家庙)、杨辉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畴公祠、孝友祠、孔怀堂公祠、华岳公祠、隐轩公祠、耀南公祠、集鳣堂(渔溪公屋)、培兰堂(笃兴店)、余庆堂(三大门闾)、永裕堂、万斯堂、怡庆堂、察看第(怀永堂)、乔荫堂(福昌店)、慎修堂和十余座大夫第等。  
芷溪民俗风情  
芷溪的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农历正月有出游花灯、红龙缠柱、犁春牛、十番音乐、走古事、闽西汉剧演出等。非常值得称道的是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芷溪花灯以宫灯为主灯,配以花篮灯、牡丹灯、凤鸾灯、鳖鱼灯,共有99盏火,再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点灯用特制琉璃杯装蒸过的棕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点上火时,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被称为“纸包火”的奇迹。每年正月,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花灯由各自房屋抬出,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走街入巷,前呼后拥,在漆黑的夜晚,构成一道精美的火树长龙,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驴行线路  
到芷溪,通常先到龙岩,再从连城方向前往芷溪,芷溪距离龙岩65公里,假如是从连城走,则有许多车直接去芷溪。当地行进主要靠摩的,通常1元/公里。此地住宿地点较多,主要是集中在新村一带,住处比较宽松,消费也比较低。  
端一杯温温清茶,慵懒地靠在大软垫上,这是我最爱好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仅仅有在幽静的古镇中才可以寻觅到。去过丽江、同里、周庄……才发觉,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静谧的好去处,就例如培田。找一处民宅,跟村落里的老人们拉拉家常,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静静体会那些古建筑积淀的厚重。  
(七)连城梅花山  
连城梅花山自然爱护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是世界A级自然爱护区,列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爱护类型。  
梅花山气候宜人,四季长青。因为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地理原因,构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梅花山峰峦叠嶂,区内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高峰300余座。是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有“八闽妈妈山”之称。据调查,维管束植物共172科,676属,1490种及30亚变种。当中,40各种属于稀有的珍贵与濒临灭绝的树种。如:建柏、观光木、伞花木、穗花杉、长苞铁杉、巴戟天、沉水樟等。据初步调查,梅花山还有多种兽类62种,鸟类166种,爬行动物69种,两栖动物29种。当中列入国家重点爱护野生动物42种,如: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熊等。梅花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称为“天然基因库”,是研究动植物分类、森林生态学、植物群落的理想基地,吸引着相当多生物、地理学者以及海外探险家。这里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间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开展“森林浴”的理想地方“森林浴”是当今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旅游项目,这里充满神奇原始的森林景观,可使旅游者置身于大自然的绿色怀抱,呼吸着林间富于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增进新陈代谢,陶冶情操,达到锻炼身心和治病的效果。  
梅花山境内群峰突兀,自然景观奇特,有延绵数公里的黄连盂大绝壁,美猴潭瀑布,鲤鱼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长期雕琢而成的老鹰石、禾仓石、金龟下蛋等奇岩怪石。还有马头山寺、南蛮王墓、梨岭步云书院等人文景观。  
闽西民谣:“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洋,洋洋十八里,里里十八窟,窟窟十八只金交椅”。金交椅指的是地下矿藏资源,日前已发觉和开发的有铁、锰、铅、锌、钨、煤、磁铁矿和水晶石等。  
梅花山虎园  
中国虎园座落于福建省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处,方圆220多平方公里的梅花山,境内绝大部分为原始森林,植被群系30多个,当中列入国家第一本《红皮书》爱护的珍稀植物19种;森林动物中列入国家一二类爱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等26种,1985年被列入国家A级自然爱护区。与地球上其他地方干燥酷热的"回归荒漠带"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被海内外专家赞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为解救濒临灭绝的珍稀虎种——华南虎,1998年九月,福建省龙岩市从苏州动物园引进二雄一雌3只华南虎进行野化豢养,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梅花山华南虎爱护工程"。今年一开春,该市又注入巨资在梅花山腹地的茶盘洞建立7000亩的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再次从广西桂林熊虎山庄引进二雌一雄3只华南虎,以增加老虎种源,预防近亲生殖。现在,在古木葱郁、峭崖嶙峋的梅花山虎园,久违的华南虎啸声和猕猴、梅花鹿等国家一二类爱护野生动物的欢叫声,让野生动物爱护专家和游人兴奋不已。  
梅花山华南虎解救工程分三期进行,总投资约1.2亿元,到2010年,梅花山虎园经过人工生殖、半野化、野化豢养的华南虎数量将达到100只。届时,梅花山可望成为起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梅花山华南虎自然爱护区。  
梅花山基本情况推荐  
梅花山自然爱护区于1985年四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五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爱护区,爱护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交界地带,总面积22168.5公顷,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区,座落于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俗称"梅花山十八洞"。  
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梅花山自然爱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南缘,气候起到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是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被称为"八闽妈妈山"。因为地理位置和蔼候环境独特,不但构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的优越气候,有闽西"天然空调"之称,并且是闽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荟萃相当多珍贵的生物物种和新种,被中外生态学专家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野生动物避难所"、"生物物种基因库"。特别是经过中外专家调查论证,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爱护联盟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中国特有的华南虎,仍在这里生存繁衍,被专家确认为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被称作是"华南虎的故乡"、"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  
因为梅花山地理位置相对隔离,历史上人为干扰破坏极少,所以森林大部呈原始状态,是福建为数不多的生态爱护相对完整的区域,是闽西地区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同中国林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爱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因生态爱护完整,起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起到国际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爱护区之一。1994年九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爱护行动计划》中,梅花山自然爱护区被列入"中国优先爱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爱护区"。爱护区成立以来,已迎接招待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十余批,他们在考察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后,对梅花山的生态环境大加欣赏,称梅花山是"自然爱护的杰出典范"和"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座落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地球上与之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大都是荒漠地带,而梅花山层林迭翠、绿海无边。属于福建闽西南地区构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大断块的核心地带,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北回归线上,被专家、学者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爱护区是闽西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底,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山峰达70多座,最高石门山海拔1811米,相对高差达1436米,在大地构造上,属永梅坳陷带的一部分,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燕山运动造成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断裂构造的发育,使地形切割破碎。沟谷纵横,起伏较大,河谷深切,构成较多的险峻和埠截壁。土壤大部分属砂质土,风化强烈,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另外,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内森林景观极为丰富,植物种类起源古老,中国特有种多,有全省最大面积的万亩大径级杉木林,梅花山青冈林、红豆杉林、柳杉林等,各木古树、珍惜植物遍布;自然景观奇特,拥有相当多的地貌景观和水文奇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胜地。爱护区内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3.5%,绿化程度为97.6%。  
生物资源基因库  
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态、自然环境起到相对独立性,其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是多种生物的爱护伞、避难所,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奇特,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库,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植物方面:梅花山爱护区植物区系成份复杂,植被区系起到中亚热带南缘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组成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竹混交林,竹林,亚热带山地灌丛,草丛等11个植被类型63个植物群系。区内植物种类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种734属1628种,当中属国家重点爱护区的有观光木、福建柏、钟萼木、伞花木等23种,珍稀植物60余种。动物方面: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属东洋界的中印亚界偏中北地带,起到向古北界的中亚过渡性,蕴藏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有陆栖野生动物362种,兽类六日20科66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爬行类3目10科40属69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还有鱼类5目14科51属65种,贝类4目15科27种及浮游动物9目32科170种,有昆虫20目150余科2000余种,大型真菌116种。当中列为国家重点爱护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金猫、黑鹿、梅花鹿等42种珍稀动物和金斑啄凤蝶,詹彩臂金龟等珍稀昆虫。  
华南虎的故乡  
1990年,中国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资源调查,在梅花山调查时取得重大突破,以确切的证据和事实证明华南虎仍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关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专家称梅花山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梅花山还被认为是华南虎最理想栖息地。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虎种,是中华民族高尚、勇猛、威武的象征。但因为历史因素,华南虎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栖息空间逐一缩小,现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据统计,日前全国华南虎(野外华南虎和动物园笼养)总数不超过一百只,比之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珍贵。华南虎解救工程是中国三大野生动物(大熊猫、朱鹮、华南虎)解救工程之一。日前中国正把华南虎解救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和强烈野生动物爱护意识的闽西革命老区率先启动这一工程,于1998年建成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现在筹建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为爱护闽西典型的生态环境和世界最濒危物种作出奉献!  
闽西的天然"空调"  
梅花山是闽西地区非常好的生态源。因为森林茂盛,地表覆盖非常好,成为闽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测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万方,每年释放氧气4.3万吨,集落粉尘50多万吨;降低地表侵蚀量500多万方。所以,我们有理由能够把梅花山看成是闽西地区一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和新鲜空气创造厂。  
梅花山因为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构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挡和截留效果,构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天气温度、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但对龙岩中心城市气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效果,并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效果,使处于梅花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  
梅花山爱护区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层次分明的垂直景观,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的动植物资源,起到很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理想基地,也是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自然爱护教育的大课堂,更是增进闽西革命老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爱护她、百倍地珍视她,为我们和子孙后代造福。  
(八)培田村古建筑群  
培田古村落座落于连城宣和乡,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群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组成,其精巧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大庄园”,是客家人三大特色民居之一,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特色人文景区。  
培田村古建筑群座落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  
明清时期培田出现一批富商巨贾和文武官宦,他们相继在家乡建造以7座“九厅十八井”大宅为代表的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处书院、2道牌坊、4座庵庙、1条千米古街,遂构成村内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  
培田古民居建造技艺精湛。以官厅、继进堂为代表的“九厅十八井”建筑,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筑。宅内的建筑装饰集中了多种工艺手法,梁托窗雕鎏金,屏曲、梁扇镂空浮雕,有的图形纹样多达9个层次,巧夺天工。培田21座百年古祠的门庐构造也是技艺超群,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其结构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镂雕窗牖墙屏,刻石柱楹联,绘木壁漆画,富丽堂皇,令人目不睱接。  
培田村古建筑是客家人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 采纳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九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交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于一体。  
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经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实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上去朴实又别有情趣。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经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实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上去朴实又别有情趣。  
培田古民居不但建造精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保存大量楹联、牌匾,当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大学士纪晓岚为培田书院题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考察培田后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都起到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培田古民居汇合京、皖、粤、赣、闽等地的建筑模式和风格,且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将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化有机地统共同来,达到“虽是人工,宛若天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2006年培田村古建筑群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九)四堡古镇  
四堡——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过《康熙字典》等一千余种书籍,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为我们社会做出的杰出奉献。当中印刷术,由唐至清,遥遥领先世界,曾远传亚非各国雕版印刷,更是开世界印刷术之先河。古镇四堡,就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就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录。  
古镇四堡座落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僻静的山区小镇。然而,古镇四堡曾以其兴旺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日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穿行古镇雾阎村,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屋,门楼矗立,飞檐翘角,书香飘溢。那就是古书坊。现仅雾阁一村尚有称为“印房里”的遗址百余处。古镇四堡印书坊基本属家庭作坊,多由家族世代经营,而呈现家族性与民营性的明显特征。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就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邹氏族语载:“吾乡在乾隆肘,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子仁屋是一座明清住宅和书坊合二为一的典型建筑,由天宝堂、务本堂、翰宝楼组成,始建于1809年,由邹姓三兄弟建造,占地十亩,九厅十八井,有140多间房。上中下厅是公共活动地方,侧厅和第一披厢房为住宅和生活区,第二披厢房及大门前侧房为印书坊,后院为仓库和杂物房。刊印书籍销往赣、粤、浙、挂、苏杭等地。  
据史料记载,古镇四堡雕版印刷业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三种起源说。而何说为准,尚待考证,但足已解释它的源远流长。经历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g印坊柿比,书楼林立,世代相传大书屋至少百家,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古镇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  
(十)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尽管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媚、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些年以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  
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仅仅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  
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几经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清初庠生(开国秀才)杨会卿为该庵题写牌匾。顺治年间,庵里还置有大钟1座。但是,  
到民国初期,庵里就只剩下菜姑江宜菊和莒溪乡的善男罗德生两人吃斋。民国十三年(1924)新泉镇良福村村民杨日生发起修庵,并兴建了门楼。此后,莒溪一富翁罗正中到此避暑游乐,又捐资兴建一亭。但不久,中华山观音庵又遭匪洗劫,变成一座破烂不堪的空庵!  
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后因被抓壮丁,无法如愿。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芷溪名贤黄肇河(民国初期国会议员)和新泉名贤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山性海寺越来越兴旺。但是,到了0期间,  
因为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  
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