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上杭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5 15:0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地理位置  
上杭县,座落于福建省西南部,北接长汀县、连城县,南接永定区和广东省蕉岭县,东临新罗区,西与武平县接壤。介于东经116°15′50″~116°56′47″,北纬24°46′02″~25°27′47″之间。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78公里,总面积约2879平方千米。  
二、上杭客家正月习俗  
正月,又称陬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而正月初一,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被称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古称“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作“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从殷商起,就将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时算起,谓之“元旦”或“元日”。  
上杭的正月习俗应从大年初一开始。初一是春节正日,从这一日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高潮。客家人是很注重初一开门习俗的。当"年三十夜"(即除夕)合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后,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便敬天神、放鞭炮、点岁火、守岁,“关大门”入睡。  
年初一凌晨就要起来"开门"。"开门"是一年当中的头一件大事,带有"兆头"之意,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运气的好坏,所以是一项很庄重的仪式,多由年纪大的长辈来做。按传统习惯,"开门"是有的时候辰、方向的,按各个年份的"通书"(即黄历)所载的详细时辰开大门,朝大吉大利的方位敬天神,以示"开门大吉","迎财神",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供品也是有讲究的:上供时米中要插12双筷子,12根大蒜(闰年各加一),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柚子等,有的还有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放鞭炮却是开门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家各户都早早准备了又长又大的炮仗,大有比长、比多、比响的势头,由于事后大家会议论谁家鞭炮打得久、打得响。初一早上起来,鞭炮不息,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早就把热腾腾的过年气氛烘托出来了。各家各户的门前硝烟布满,纸屑满地,穿着新衣的小孩成群结队在硝烟中捡鞭炮,不时发出"有呀!"、"好多啊!"的吉利声,逗得大人们脸上笑成一朵花。  
开过门大家都起床后,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说上几句祝长者健康长寿的吉利话,长辈也祝儿童们"快高快大"、"学习进步"等吉语。之后,便是早餐,有的吃素,有的吃荤。素餐主要有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等,也实用芹菜、萝卜丝等煮米茶吃。上杭等地食荤者,一定有一盘白斩鸡和一碗"长命菜",家中最长者和最小者吃鸡腿。还要斟上酒,意味一年伊始,有酒有肉,"有吃"的吉兆。无论荤食、素食都不吃粥,且不可以喝米汤,俗称"初一喝汤,出门下雨"。  
初一这天禁忌颇多。说话要分外慎重,逢人只说吉利话。同时忌打破杯碗,如有人打破了,就要连声说"开万金!开万金!"由于客家话"碗"与"万"谐音。还忌扫地,若扫地则认为会把"财气"扫掉。并且还禁忌下地干活,不洗衣着,不挑水,不做针线活等,以象征新年不至"辛苦"、"劳碌",以寄予祈福之意。就连早饭也都不煮的,由于年初一不可以笊饭,只把除夕前一天用大饭甑笊的"岁饭"热了吃,这叫做"吃压岁饭",表明"岁有余粮"。  
在上杭乡村年初一不出远门,不请客。而在城区年初一一大早就走家串户拜年,每户家里都备有桔饼汤,茶、酒、糖果、水果、香烟和下酒的腊味、卤肉等食品;上门拜年,主人就会笑吟吟地敬上一杯桔饼汤,口称"吃了吉吉利利,万事如意"。至亲者,还要给主人最老的或最小的红包,小孩上门,主人要给红包、桔子或糖果以及鸡腿。  
另外,初一,"敲锣打鼓"是乡村主要的娱乐形式。无论长辈、晚辈,都凑在共同,围坐在门坪、晒谷坪、井台边或众家厅堂打锣鼓,用喧闹的打击乐器来营造节日欢快、热烈的气氛。  
在中都镇陈和村张坊还流行赛铳的活动。在大年初一的这天,大家拜年结束后,张坊的人来到刘田骊于溪对面的凹上村举办一整天的赛铳活动,比赛双方轮流放铳,双方可在比赛过程中互相对骂,乃至损坏对方的门楼、祠堂等也不伤和蔼,人们反认为会更加兴盛发达。  
初二"转外家"。客家人称初二为"年下日",能够出门走亲戚、做客了。非常是做媳妇的有"转外家"的传统习俗。这天,媳妇们都穿着装扮一番,回娘家去探望父母兄长。假如是新婚不久的通常都与丈夫双双同去。去时要带上鸡腿、果包,以孝敬父妈妈。在上杭初二开始,各家区别宴请"姑婆大姐",请"新年饭"。而在闽西客家却有"新正祭墓"的习俗:各家各户纷纷备上三牲、香烛,上祖坟扫祭。比清明扫墓显得更普遍,更盛大,体现出敬祖念宗之情。  
初三为"穷日"。客家人把初三称为"穷鬼日",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通常都不出门访亲办事。  
初五"开小正"。也叫"出年界"。这天,家家户户要再次敬天神、放鞭炮。种地的这天开始干农活;开店的就开店门营业,圩市买卖也热闹起来。  
初七"人日"吃"七种羹"。"七种羹"是取芹菜、大蒜、葱子、韭菜以及鱼、肉、米粿等七种菜放在共同煮,初七早上全家共同吃。取意是:吃了芹菜更"勤快",吃了大蒜会"划算",吃了葱子更"聪慧",米粿寄团圆之意等,其实是借菜寄以美好祝愿。  
元宵节前"迎花灯"。客家地区正月的主要娱乐还有灯会和庙会。有的地方按姓氏在传统的固定日子里,举办各自的灯会。灯节里有舞狮舞龙,还有船灯、竹马灯、鱼灯等。在上杭有两种鲜为人知的灯,那就是淮土淮阳村的"高棚灯"和治平高地村的"文武灯"。传说高棚灯(也称高灯)是皇帝赏赐的,如一座正方高楼,总体8米以上高度,用竹子做成框架,纸糊起来,正面排着多种形状的鸟灯,有上百只之多,晚间每只鸟灯里都点上白蜡烛,主体内也点蜡烛。底座上标着"圣旨"二字。整台灯气势宏大,光彩夺目。而"文武灯"是宋代传下来的共16盏,当中有华盖灯、朱笔灯、令旗灯、令箭灯、关刀灯等,工艺精致,立体感强。表演方法为:团伙阵、龙门阵、回门阵、八卦阵等古战场中的阵法。迎花灯时,亲朋好友都去做客,主人备酒菜款待,热闹一番。  
十五"开大正"。客家人称"过上年"。此日起多种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恢复正常。这天和各地一样庆元宵节,家家户户又是杀鸡买肉,庆祝一番。上杭客家人最普遍的是吃"松圆"(以豆腐、地瓜粉、猪肉、冬笋等烹制而成)。寓意一年光景宽宽松松。晚上观灯娱乐闹元宵。  
"交春",盛大的"接春"活动。客家人很看重"交春",有"交春大过年初一"之说。此日迎春牛、饮春酒、吃松丸,很是热闹。这天,家家都敬天神、田头伯公。敬祀时备上一株整棵的青菜,寓有迎春(青)之意。由于"立春"表明春季的开始,而迎春则是客家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态反映。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初二祭财神,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初五祭财神、送穷、十五元宵节。  
三、上杭客家结婚习俗  
上杭各地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陋俗,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一样力作。所以,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需要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可以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法,都依照古制“六礼”。跟随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推荐婚事。通常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媒婆说合,如双方都故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允许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共同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着、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终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终男方来人在女方家吃完中午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压”,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儿童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压”前,有的在“大压”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儿童及其父妈妈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另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着,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坐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设宴请客,称起嫁酒。  
新娘动身通常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者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孕妇、抬棺材等认为不洁和不吉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通常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毛(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男方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便依礼一一作揖。  
最终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升炮邀客,两响炮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通常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共同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通常为七到十四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盛。  
四、罗隐秀才的故事  
1、“圣旨嘴”  
话说小罗隐十二岁得中秀才时,有一个卜卦瞎子登门恭喜罗母,说其子罗隐乃“天子八字”。罗母惊喜之余,虔诚地在灶君菩萨面前烧香祷告,说:“灶君菩萨,倘佑我儿当上皇帝,沐恩弟子答谢天下神明三刀纸。”平日里心地狭窄计较小事的灶君菩萨,对罗母有的时候先给土地公公烧香心怀不满。他早知小罗隐天子命,阴谋加罪整治,无奈忠于职守公正廉明的土地公公暗中保佑罗隐,常常不便下手。这回,灶君菩萨一听罗母的祷告,灵机一动,心中暗喜道:“将罗母说的‘三刀纸’改为‘三刀子’,上天奏一本,由玉帝降罪罗门。”  
灶君菩萨漏夜离开人间,直上灵霄宝殿,在玉皇大帝面前诬告道:“罗隐一旦称帝,其母将给天下神明三刀子。”玉帝闻奏天颜大怒,颁下一道玉旨,着赤脚大仙下凡,将罗隐秀才的天子骨换上狗骨头。赤脚大仙深知灶君菩萨的品德,单独召见土地公公商议,暗中做作一下,不换掉罗隐秀才的口腔骨,留给他一张“圣旨嘴”。蒙在鼓里的罗隐秀才,就这样蒙受了“有天子命没天子福”的不白之冤,好在还有一张圣旨嘴造福人间。  
2、路亭茶驱病邪  
久远以来,上杭山区的无数路亭里,大热天都有乐善好施者施舍的茶水,名叫“茶岗”。喝了茶岗茶水不生病不染疾,由于罗隐秀才圣旨嘴说过:“路亭茶驱病邪”。  
相传,一个赤日炎热似火烧的日子,罗隐秀才路过“当风亭”。他见亭中歇着一群人,有樵夫,有客商。当中一个商人模样的汉子坐在石板凳上呻吟,双手捂住肚子,额头冒着汗珠,大家围着他束手无策。罗隐秀才上前询问道:“诸君,这位顾客怎么啦?”一个樵夫说:“他进亭子时好好的,刚喝下茶楻里的一筒子茶,肚子就痛起来了。”一个顾客指着大茶楻说:“这样的茶岗很邋遢,几个小竹筒千人拿万人喝,花柳痨癞不分家。”罗隐秀才见这里的茶岗跟其他各地一个样,一个大木楻盛茶水,楻沿上挂着几个黝黑的小竹筒当茶杯打茶喝,心里说:“是邋遢呀,必定会染病的。但是普天下多少客商人等需要茶岗解渴。”他蓦地笑哈哈的走近茶楻,伸手拿起一个小竹筒,打起一筒茶咕嘟嘟喝下肚,接着又打起一筒茶送到闹肚痛的顾客面前说:“喝吧!”人们阻挠说:“先生,他已经肚痛了,不可以再喝了。”罗隐秀才大笑说:“路亭茶驱病邪,大家放心喝吧!”肚痛顾客听话地喝下这筒茶,肚子咕嘟嘟响了一阵子不痛了。  
大家高兴了,异口同声问罗隐秀才:“先生,你是神仙吧?”罗隐秀才风趣地说:“我不是神仙,大家叫我背时秀才。”这下,大家惊喜地拍手称快道:“呀?你就是罗隐秀才,圣旨嘴真灵!”  
3、水浸万年松  
上杭城南门汀江河里的城墙基座系用大松树垫底的,枯水季节透过水层可一睹其真。这个劳动制造的奇迹,还有一个神话般的传说哩!  
话说当年垒筑“铁上杭”城墙时,南门大码头及其东西延伸地段,河床砂层较厚,水深流急,头年枯水期垫下的巨石墙基,次年洪水季节倒塌冲垮。这么反复了十八年,依旧如故。所以,知县官都撤换了五六个。某日,新知县踏看南门码头工场,召集工头人等商量此事,大家都束手无策。知县官限令工头人等两年拿出良策固定墙基,否则他知县官要下台,一应工头人等也要打入牢房。新知县回衙后,工头们又气又急,有的说三十六计走为上,有的说在工场设蘸坛做佛事求龙王爷保佑,有的说出招贤榜聘请天下能工巧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下,刚才跟随新知县来此看热闹的罗隐秀才仰天大笑,人们莫名其妙地问他笑什么。罗隐秀才遥指上游东岸一片郁郁葱葱大松林,说:“砍下笔直大松树,对腰裁断取头部,横躺水中当基座,万古千秋包坚固。”大家听后捧腹大笑,笑这个疯子先生说疯话。一位老师傅却客气认真地问罗隐秀才:“客官,火烧草水腐木,松树置水中哪有不腐之理?”罗隐秀才笑笑地说了句:“水浸万年松”,后扬长而去,老师傅追上问道:“请问客官尊姓大名?”罗隐秀才边走边回头答道:“人家叫我背时秀才。”此时此刻,场上人才大吃一惊,说:“哟!这位贵人就是圣旨嘴罗隐秀才?谢天谢地,我们不会坐牢了!”  
南门大码头及其东西两端的河岸城墙筑成了。自那以后,山区农民修筑溪坑陂头多用上松树代替基石;在烂泥过膝的湖洋田里垫下松树枕子便于耕作。“水浸万年松”,自古至今,造福人间。  
4、风吹松籽满山生  
有一天、天下着细雨,罗隐秀才打着雨伞回家。  
当他从一棵大松树底下走过的时候,正好一颗松鸡卵(松蛋)掉在他的雨伞上,打了一个洞。罗隐秀才生气地说:“这种树会打人,该砍一颗,死一颗!”  
他回到家里,他的妈妈吹火吹得嘴都长出来了,还是烧不着。他问妈妈:“什么柴才好烧?”  
“松木柴最好烧,干的好烧,生湿的也同样好烧!”妈妈用手擦着眼睛回答。  
“风吹松籽漫岭生!”罗隐秀才又爱松树了。  
所以,松树砍掉以后,树兜上就不会发芽了,而是靠风吹松籽满山遍野长出松树苗。  
5、油桐子,鬼才食  
传说,以前的油桐子,象其它的水果一样能够吃,还比其它的水果更好吃。  
有一回,正当油桐子成熟的季节,罗隐秀才从油桐树林中经过,蓦地一声响,树上一颗桐子掉下来,正好打在他的头上,滚到他的嘴唇上,吓了一跳,痛了一阵。他摸着发疼的地方生气地说:“鬼才吃你,把你榨油涂棺材陪鬼去吧!”  
从此以后,油桐子就不可以吃了,只能用来榨油涂木头了。  
6、挟纸角的来历  
在土纸生产中,也有一则与罗隐秀才相关的故事。  
有一天,罗隐秀才来到一间纸寮里,做纸师傅和焙纸师傅没有去理睬他,仅仅有一个穿着草鞋踏纸料的杂工师傅,连忙从石槽里抽出脚来,从火堆上的瓦罐里倒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酽茶,尊敬地用双手捧给罗隐秀才。  
罗隐秀才高兴地接过茶碗,坐在焙纸师傅的挟纸角凳上。他看到杂工师傅穿着草鞋在踏纸料,说:“杂工师傅,你把草鞋脱下来踏吧,能够节省草鞋钱。”  
“不着草鞋,会被东西刺着!”杂工师傅正正经经地回答他。  
“不会的!就是有针也不会刺入的!”罗隐秀才一边呷茶,一边微笑地说。  
这时候,焙纸师傅转回到凳边,不客气地叫罗隐秀才坐开去。当焙纸师傅离坐后,罗隐秀才就在纸槽的四个角上慢慢地摸了一下,然后逐渐地踱出了纸寮门。焙纸师傅又回来挟纸角了,挟来挟去,总没有一个角能挟起纸来,自言自语的骂道:“咳!今朝的纸角有鬼了,纸角挟不起了!”杂工师傅上前试了一下,果然,象一块石板,怎么挟也挟不起纸角。“哎!系有点子奇怪!”他又端起水烟筒来了。“什么道理?”做纸师傅也上前试了试,一样,挟不起纸角。“唔!”杂工师傅对焙纸师傅说:“是否罗隐秀才做了手脚?”做纸师傅也说:“可能是他。”焙纸师傅说:“快点去请罗隐秀才帮个忙。”杂工师傅接着说:“不敢去得罪他了!”  
焙纸师傅飞快地追上了罗隐秀才,客气地说:“秀才先生,求你一下,我的纸槽挟不起纸角了,请你代我想个办法!”“呵!有挟不起的纸角?回去用竹片削一个尖夹子,在做纸师傅的屙尿角上试挟一下!”说完闲逛而去。  
焙纸师傅回到纸寮,用竹片削了一个尖夹子,在帘头的左角上轻轻一挟,果然把纸角挟起来了,再在别的角上去挟,只能挟起一些纸葺,莫想挟得起纸角。  
以后,杂工师傅踏纸料,就不再穿草鞋了,也不会被什么东西刺着。可是焙纸师傅就从原来四个角都可挟起纸角的,变成了仅仅有一个左上角“屙尿角”才可以挟起纸角了。  
7、受过“皇封”的地皮  
一天,罗隐秀才来到太拔村,他走累了,到人家里去歇脚。这家主人捧出煮熟炆烂的番薯萝卜招待他。吃着吃着,罗隐秀才不觉脱口赞道:“十分好吃呀!”这家主妇听后说:“番薯、萝卜吃是十分好吃,可先生哪里晓得我们妇人家挑尿桶过山浇菜的苦处?”罗隐秀才皱了下眉头说:“放心,放心。你这里只要门口看得到的地方,都很好种食,不用到山那边去。”  
今天,太拔那地方到处可种番薯、萝卜,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人们都说多谢罗隐秀才开了“圣旨”口,地皮受了“皇封”。  
8、“花围裙”的来历  
上杭乡村,无论是中年妇女还是大姑娘都爱好系花围裙,非常是年轻妇女爱慕各式各样的花围裙。大姑娘出嫁,族里人都要赠给她一条围裙。为何她们哪么爱好花围裙呢?由于这花围裙有一个妇女们引为骄傲的动人传说。  
相传,有一年的阳春三月,春光明丽。一天,有“圣旨嘴”的罗隐秀才骑着骡子去游春。他一路看到莺儿娇歌,燕儿曼舞,浓淡新绿,满目春光,一片鲜艳,顿时诗兴大发,手摇鹅毛扇儿一边走一边吟。转过一个山坡,出现了一大片水田,一丘丘耙得平展展的水田像一面面大镜子泛着亮光。一个年约十七、八岁的后生仔正在一丘田里插秧。只见他右手象蜻蜓点水一样飞快地插着秧苗,一转眼田里便出现了一行行新绿。罗隐秀才看得入神,心想:这多有诗意呀。便朝骡子屁股上加了一鞭,骡儿便沿着田间小道“得得得”一溜小跑,朝那后生仔跑去。那后生仔听到骡蹄声抬头一看,只见远近闻名、好出对子的罗隐秀才来了,心想不知他来有什么事,一时纳闷。罗隐秀才来到后生仔身边下了骡子,鹅毛扇子一摇口念一对:“上丘水滔滔,下丘水滔滔,问君一日莳得几千几万禾。”后生仔一怔,不知怎么样回答,脸儿一红,罗隐秀才见状更加得意,扇儿一摇翻身上骡,说:“小伙子,好好想,认真数,我回来时答我吧。”说完挥鞭走了。看着远去的罗隐秀才,后生仔心里十分不安,怎么答得出啊!“问君一日莳得几千几万禾”,这怎么能数得清。越想越急,答不出多丢脸啊!手上的活儿也慢下来了。  
后生仔的嫂子送午饭来了。他的嫂子是一位聪慧、贤淑、漂亮的农妇,是村子里有名的巧媳妇。她远远地看到小叔子今日莳田比往常慢,手脚也不像往常那样灵活,就快步走上前,亲热地喊道:“二弟,吃饭吧!”后生仔放下秧把,洗了手走到嫂嫂身边接过饭篮坐下,一声不响地吃饭。嫂子非常纳闷:往常活泼的二弟今天怎么变得沉默不语了。忙说:“二弟,今天你怎么啦?”后生子说:“嫂嫂,别说啦,今天罗隐秀才路过这里,出了一个对子让我对,他说‘上丘水滔滔,下丘水滔滔,问君一日莳得几千几万禾’,这叫我怎么数得清啊,我正因此事烦恼呢!”嫂子一听笑了,说:“二弟,我当你生了病呢,这有何难,快吃饭我为你想想。”后生子晓得嫂嫂聪慧,就放下心来吃饭。吃完饭就急着问嫂子怎么对上这对子。嫂子说:“二弟,我教你,先别答他,你这么问他:秀才先生,‘骑骡蹄得得,赶骡蹄得得,问君一日行得几千几万迹’。他就不敢叫你答了。”后生子高兴地问嫂子:“这样答行吗?”嫂嫂说:“行,你想,他是名士,但他的骡子一日能走多少个脚印,他能数得出来吗?一个名扬四乡的秀才连一个细后生的对子都答不出来,他还会问你吗?”后生子快活地说:“嫂嫂你真行,我半天都想不出来的对子,你猛的就想出来了。”嫂嫂笑着挎起篮子回家了。后生子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手又灵便起来了,他想上午拖下的活儿下午要补上,不一会就莳完了一大丘田。  
太阳快下山了,欣赏了一天山光水色的罗隐秀才骑着骡子转回来了。罗隐秀才看到一丘丘秧行笔直的稻田在晚霞的映照下象一幅幅青丝绒毡,便一抖缰绳,骡子小跑起来,到了田间,罗隐秀才跳下骡背对后生仔说:“后生哥,你真不愧是莳田能手,一日莳了几千几万禾啊?”后生子这时不像上午那么拘束了,不慌不忙很礼貌地说:“秀才先生,久闻你的大名,请问秀才:‘骑骡蹄得得,赶骡蹄得得,问君一日行得几千几万迹。’”罗隐秀才一听搔首挠腮,心里想:啊!这后生仔好厉害,这么反戈一击,叫我怎么样应付?为了不失秀才风度,他委婉地说:“这对子出得好,为勉励你肯动脑筋,今日的对子免对了吧。”又一想:“这后生仔上午那么一副实心眼,下午怎么变得这么灵便了呢?肯定有个聪慧人点教了他。就又问道:“后生哥,你这么聪慧,你老师是谁呢?谁教你出这样的巧对子呢?”后生子听了,想:多亏嫂子教了我,何不把嫂嫂教我的事告诉秀才,使嫂子也名扬四方。就说:“是我嫂子教的。”罗隐秀才大吃一惊,这里有这么之才女,把我罗隐才子都难倒了,一定要出道难题难住她,好出今日这口气。遂问明后生仔明日还要到此地插秧,准备回敬他嫂子。  
第二天上午,罗隐秀才带了一块两尺大的花布骑着骡子又来到这里。他见到后生仔就说:“来呀,后生哥,我送一件礼物给你的老师。”后生子跑过去一看,只见罗隐秀才手拿一块花布。罗隐秀才说:“后生哥,为奖励你嫂子的聪慧才智,这块布就带给她,她把这布做何物,你以后告诉我。”  
过了十几天,罗隐秀才又路过这里。他见后生仔正在耘禾施肥,便勒住骡子招呼道:“后生哥,你的嫂嫂把那块布做何物了?”后生子告诉他:“我嫂子把花布做成了一条美观有用的围裙。”罗隐秀才哈哈大笑地催动骡子走了,回头大声说:“后生哥!明年这个时节,我们再来对对子吧!”  
第二年,罗隐秀才找上后生子对对子时,后生子的嫂子对不了,由于她的心窍被围裙围住啦。相传,早先的女性比男性聪慧,自从围上围裙以后,就比男性差了,只能做家务劳动了。 
五、上杭民间信仰习俗  
上杭庙会  
自古以来,上杭客家人在各地建了相当多神庙,这些庵庙名目繁多,供奉着观音、五谷仙师、玄天上帝、定光、佛父、指师、蛇祥、土地等多种不同的菩萨。目的都是要人们以慈善为怀,普渡众生,祈求菩萨保佑村民安居乐业。  
庙会因信仰不同,名称也不同,主要有:“平安蘸”、“公主蘸”、“祈乐福会”、“财神庙会”、“妈祖庙会”、“龙济公庙会”、“土地神庙会”、“五显公王庙会”、“十七神庙会”、“五六仙师庙会”、“神农庙会”、“观音宫庙会”等。各地的庙会日期均有不同,从正月到十二月都有。每逢庙会日期,善男信女带着香纸蜡烛,虔诚地到庙里烧香,祈祷菩萨神仙保佑全家平安,发财添丁。有些还要捐助善款,在庵堂里吃斋饭。有些地方还会请鼓手吹拉谈唱或请傀儡戏班演出。有的时候会请道道士或斋公念经祈祷。  
上杭打醮  
打蘸,也叫“扛菩萨”,这一习俗自古以来在上杭各地颇为盛行。  
菩萨,佛教里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闽西客家地区通常是指某些神,如五谷仙、妈祖娘娘、弥勒佛、观音娘娘、土地公公等。而扛菩萨,则是客家人为了庆祝丰收或纪念某一神而自行约定俗成的节日。  
扛菩萨也叫迎神打蘸。扛菩萨的仪式在一些客家山村非常庄重。  
扛菩萨前夕,由轮到值年的人负责牵头,组成一支约20人的队伍,分为吹打组、旗牌组、抬扛组、鸣炮组,吹打组的有的时候请外地的专业乐队前来助阵。扛菩萨时,全班人马身穿统一服装,来到寺里,先是摆上鸡鸭、猪肉、果品、酒等,一番祭祀,仪式过后,请下五谷仙菩萨,由二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即扛菩萨,走出寺门,乐队奏乐,四人举着肃静、威严牌子前面开路,紧接着扛菩萨的,菩萨坐在轿里,悠然自得,后面跟上是两排彩旗,最终面的是放鞭炮的人,一支扛菩萨的队伍如同古时朝廷命官出巡般浩浩荡荡,沿着村道围绕一圈,一路上吹吹打打,鞭炮齐鸣,煞是热闹,吸引着相当多村民驻足观望。最终又抬回寺里,放回原处。至此,整个仪式才算告一段落。扛五谷仙菩萨环游村子意为祈祷村子五谷丰登,物阜民丰,国泰平安。扛菩萨的节日差不多一年四季都有,上杭庐丰乡棉村的二月十二、丰康的三月三、四月初一、太古的十一月十三、十月二十二,茶地大雪的十月初一等等。为了扛菩萨这天,客家人早早就做好准备,酿好的米酒燉了又燉,直至酒质醇香,酒色清朗、明净,好让顾客多喝几杯。用上等的大米碾好米粉,在头一天做好米粄,有白包粄、苎叶粄、层子粄、糖糕粄等等,这些粄子每一项风味各异,或以香浓取胜、或以软韧诱人、或以甜嫩著称,深得当地顾客的爱好。  
现在扛菩萨的节日,异常热闹,有的地方甚至比过年还盛大。如茶地的调和、久泰等村,为了过好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象办喜事般,宰鸡鸭要十几只,买牛肉、猪肉要几十斤,米粄、年糕、簸箕粄、黄粄等多种客家特色的粄类食品,这里都能品尝到,认识的人带不认识的人去都算客,都热情迎接招待,吃了上家走下家,吃得满脸红光,吃得天昏地暗,吃得大家都兴高采烈。  
夜晚,男女老少都爱看看木偶戏表演。每年的这天,木偶戏班子早早地搭好了台,一到傍晚时分,大家吃完晚饭,就从自家搬来凳子和顾客共同,来到戏台前等着看戏。戏在开演前,有先敲一阵子的锣鼓,那些还没吃完饭的客家人也被那锣鼓声敲得心痒痒的,再好的菜、再好的酒也想放下,只盼早些去看戏。  
六、王阳明时雨碑的痕迹  
在封建社会里,大凡有大志者都会有大起大落的经历,所谓宦海沉浮就是这么回事。前面讲的高攀龙是这样,这里要讲的王阳明先生也是这样。他们都曾在上杭留下了千秋身影,但那时各自的境遇是不同的,高攀龙是因贬而过上杭,王阳明先生却是春风得意马蹄爽。上杭有幸,因了王阳明先生,平添了无数的思想与文化之光。  
王守仁(1472—1529)字安伯,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中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用以对抗程朱学派。在明代中期以后,构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在他身后,其哲学思想远播海外,非常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三年后,他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王阳明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来到上杭的,其时正任南赣巡抚,是他谪贬贵州之后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作为官宦世家的王阳明是很看重这个机遇的,所以他不仅全力以赴完成朝廷使命,并且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治武功。据王阳明自我说,他来上杭是由于要铲除漳寇之乱,奉命驻扎在上杭县城。他来上杭之后,做了二件深得民心之举。第一件是建浮桥。上杭县城“四面青山三面水”,进城必得渡过波涛滚滚的拦路虎——汀江。在他来之前,历任县城的父母官也曾修建过浮桥,无奈水患无穷,不久就被大水冲毁,大部分时间只能以渡船的方法进出县城。他驻扎在上杭县城之后,看到过往汀江极不方便,当然他也许是为了自我的一大帮子官兵能够更快捷地打击敌人吧,总之萌发了建造浮桥的设想。他是一个实干家,说干就干。他挑选了南门的一个渡口下方建桥,结果很快就在南门建起了美丽的浮桥。上杭百姓免除了渡船之苦,能够自如地进出县城,自发地将浮桥称之为阳明桥。随后,人们为纪念他干脆将南门的城门也叫作“阳明门”,现在阳明桥早已跟随滔滔汀水流逝,而阳明门依旧耸立。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为百姓祈雨。这年三月上杭恰逢大旱,这位富有仁爱之心的巡抚在任所察院行台替老百姓祈雨。果然,“雨日夜,民以为未足,逮四月戊牛班师,雨,明日又雨,明日又大雨,民乃出田。”(王阳明?《时雨记》)应乡绅之请,他欣然将行台改为“时雨堂”,作《时雨记》。当他登上城南之楼,看到百姓出田插秧的欢腾情况,而赋《上杭喜雨》诗三首。当我们吟诵“山田久旱俄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拟险,地形原不胜人和。”这样的诗句时,不难想象,当时他是怎么样的兴奋与激动。这也难怪,出师上杭,不但顺利地平定了寇乱,并且为百姓做了好事,能够说是“双喜临门”。王阳明尽管在上杭驻扎才短短的二三个月,但给上杭百姓留下的“仁政”却是长久的。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杭建文成公祠,祠内置王守仁手书石刻《时雨记》碑以为纪念。而原先的察院行台(时雨堂)旧址,几经重建,在清康熙五十七年改为阳明书院,后又称四乡阳明祠,在它的背后还建有阳明别业。“政声人去后”,王阳明不是上杭最有“政声”的官员,但他作为既有“政声”又有重大成就的名人,却是上杭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在历史的痕迹中寻觅阳明先生的点滴,实际上也是在寻觅作为历史的上杭之本身。  
上杭记住了王阳明,王阳明也一定记住了上杭。由于上杭是一个吉祥的地方,他平寇成功,很大一部分奠定了后面的升迁之路,所以当两年后他再次平定“宸濠之乱”,便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王阳明在上杭留下多首诗词,除上文提到的外,还有《征漳寇》、《行台夜坐怀友》、《再过行台有感》等。这些诗词既充满了乡野气息,又不乏用兵神速的阳刚之气。几百年来,这些诗词已经聚集成一种可贵的文化精神,滋养着千年古邑的客家子孙。  
七、上杭农历二月二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伯公诞,是上杭客家民俗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是土地公的诞生日,按客家地区风俗,家家户户都要宰鸡宰鸭,虔诚致祭,同庆土地公福寿无穷。“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人们对土地神的长期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  
上杭“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治理一方土地之神。因为“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们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共同。中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1、祭土地神,颂赞神,祷祝祈福。社日的主要活动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周礼·大祝》载:“太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这里的“宜于社”就是指祭祀社神以求福祉。客家人称“二月二”为土地节,客家人居住的村边都修建有土地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这天,他们备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带上香火蜡烛、纸钱等到村边土地庙祭供,场面肃穆,以求土地神庇护,得以安居乐业。  
2、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社祭作为民众欢聚节日的习俗,对于这种场景的描绘我们在许多史料及地方志中都可找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广州府志》引《番禺志》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昔日那祭社的盛况及人们聚众宴饮的欢娱场面,在这些记载中可见一斑。  
3、饮社酒(治聋酒)。传说社日酒能够治耳聋,所以人们称社日酒为治聋酒。宋代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又作注曰:“古谓社酒治聋。”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载:“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赛土神,置酒聚饮,曰:‘酒治聋。’”另外,在广西也有此俗记载。民国《来宾县志》载:“盖古者社日饮治聋酒,因以是恐村妇之溺爱耳。”  
4、食社饭、糍粑。社饭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就有此记载。晋周处《风土记》亦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食糍粑之俗多在广东、广西。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而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5、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儿归宁。早在宋代,妇女在社日通常不参加祭社活动,而出现妇女于是日“归宁”的习俗。民国广西《桂平县志》、《全县志》都载有此俗。  
6、社戏。社日举办的演艺赛会,为酬神求福,要演“社戏”,又称“土地戏”。宋代陆游《稽山行》说:“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乡村中春秋社戏,平常在庙台或暂时搭建的野台上演出。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就生动描绘了清末绍兴乡间社戏演出。  
7、禁忌。闺中忌动针线,忌劳作。唐代社日有妇女停做针线之俗,并有诗句说:“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耳聋)。人家襁褓儿子,俱早起,恐社翁为祟。”  
八、上杭汉剧  
上杭汉剧源起清中叶,是外江戏进入闽西与地方音乐融为一体构成的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53年,上杭城关有业余汉剧团,1958年成立上杭县汉剧团,至1988年解散。现今尚有业余汉剧表演活动。演出剧目主要有:《红书宝剑》、《十三妹》、《状元媒》、《林昭德》、《百里奚》、《送京娘》、《梅玉配》等几十个剧目。  
其音乐唱腔以西皮、二黄板腔体各行当唱腔为主,也演唱昆曲和《瓜子》、《卖杂货》等民间小调。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各有其表演程式和基本功唱腔,如:黑净唱念用炸音、红净唱念用鼻音、喉音称“双夹雪”,小生、花旦、青衣唱念用小喉音等,唱腔优美动听、丰富多彩。服饰道具也比较讲究,主要有:五色袍,甲,靠,小生衣,旦装,刀、枪、剑、戟、弓箭、锤、须、靴,以及文房四宝等。  
伴奏乐器分文片和武片而不同,文片有吊规(头弦)、提胡、扬琴、琵琶、小三弦、大提、唢呐、笛子等民族管弦乐器;武片有班鼓、小鼓、大鼓、大锣、大钹、小锣、小钹、板、铜钟等,当中大锣、吊规、提胡、小三弦属汉剧的特色乐器,不可或缺。  
以前,上杭汉剧演出活动以上杭县汉剧团为主,临江、中都等镇及步云乡梨岭村、马坊村有业余汉剧团。1988年县汉剧团解散后,全县剧团活动走入低潮,现在仅仅有鼓乐班中还有汉剧吹唱,濒临灭绝。  
九、上杭曲艺  
说唱山歌是上杭乡村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深受群众爱慕。唐元丰是蓝溪镇说唱山歌的主要传承人。唐元丰先生因病双目失明后在堂兄唐仲生的口授身传下学会说唱。  
演出(书)曲目主要有:《爹娘恩情比天高》、《三十劝老人》、《一百劝郎》、《四十劝妹》、《劝世文说唱》以及传统竹板歌说唱《赵玉粦》、《林昭德》、《珍珠塔》、《客家情歌》等。曲子通常用本地比较流行且通俗易懂的民间小调说唱。伴奏乐器为自制竹板一副、二胡、电子琴(扬琴)等。说唱山歌主要地方在城乡的文化公园、乡村庵堂庙会及集镇圩市和农家院落。  
十、李氏大宗词  
假如说古代上杭有享誉中外的名人,无疑仅仅有一个人,他就是李氏入闽始祖,也称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在他身后的七百多年间接连不断受来到自世界各地李氏后裔的看重膜拜,每年春分前来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的后人不可计数,但凡李氏后裔没有人不晓得自我的祖先李火德,难怪有人说全球晓得李火德的人要超过东南亚一个国家的人口数。  
李火德是个传奇人物,起到非常的民间色彩。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但是改朝换代已使陇西李氏只能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因为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会给儿子们。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哥哥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也开启了他身后空前的宗族膜拜。  
他差一点绝后。在封建社会绝后是大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后人来讲也是大事情,由于明摆着没有火德公就没有他遍及世界各地的裔孙。根据史料记载,在他六十岁以前的人生并无什么辉煌壮举。唯有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没有自我的后代,忠贞地守着元配夫人伍氏,过着两人世界的寂寥生活。这是难能可贵的,三妻四妾风行的年代,又应对无后的悲境,他的挑选彰显了他的品行。他是有品德的人,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史书记载他“为人直谅温悫,有孝义忠信之行,非其义不苟取”,“殷于资,不啬施予”,所以他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但是,封建偏见还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一天,他外出路过邻家,不小心惊动了恶狗狂吠不止。刚好邻居是位泼妇,从家里探出来见是他,便张口就骂:“我说是谁?原来是老绝后呀!”六十三岁的李火德听到这么毒语伤透了心,回到家里大哭一场。他的夫人伍氏晓得后极力劝解他,并怂恿他纳原潭州太守移居丰朗的陈梅山之女为侧室。这里有二个看点,一个是夫人为自我的夫君取小老婆,另一个是六十三岁的老男性要娶一个十九岁的官宦之家小姐。当伍氏委托的媒婆到陈家求婚的时候,理所当然地遭到拒绝,但是陈家是有身份的知书达理的人家,不会一口回绝,就出了道难题,想让李家不拒自退。陈母对媒人说:“要娶吾女,须排满七桌银两,九桌缎锦,作为聘礼,假如无法筹措,则另聘名门闺秀。”媒人无奈只得如实禀报伍氏。伍氏一听傻了,这不是有意为难我么。但伍氏或者李火德并没有打退堂鼓,苦思暝想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定亲的日子到了,李家派人将银两、缎锦挑到时陈府,令家人将银子和缎锦分二大圆桌摆设,一边大红漆桌上摆满银子,并把银子将桌脚楔起,另一边圆桌中央放一坛老酒,周围排满缎锦后,请陈夫人过目收下。陈夫人一看也傻了眼:“七桌”变“漆桌”,“九桌”变“酒桌”,当时只是信口开河,根本没有字据,李家的这一着妙琪无可挑剔。言而有信的陈家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后人评价这段奇婚记的时候说:巧对显才情,年侄变女婿,喜霭满门庭。至此,李火德开始了他人生最大的转折,在他与陈氏结婚后的九年里持续生育了三子二女,李家的香火就此连绵不绝。  
六十三岁梅开二度,在九年内持续生育三子二女,按此算来,李火德至少在七十岁的时候还有生育能力。这不可以不令人称奇。李火德的不凡还体现在他的丧事。相传,李火德在八十七岁(公元1292年)寿终正寝,送葬至丰朗岗头,原本晴好的天气,霎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送葬抬棺之人只好将棺木放好,到别处避雨。待雨过之后,停棺处陷落,形似一汪湖水,阴阳地理先生认定此为“螃蟹游湖”之风水宝地,并称日后子孙任其外迁,定可兴盛发达,所以就在原地造坟。墓地经多次重修,现在碑头刻有“种族文明”,坟前对联是:“宋代开基远,杭川衍派长。”后人有诗赞曰:“丰朗岗上一真龙,天葬陇西火德翁。嗣后房房连及第,荣华富贵永兴隆。”李火德辞世后六年即公元1298年伍氏夫人于九十一岁去世,其墓与火德墓相去数丈,是“孩儿坐栏”形;陈氏夫人只活了五十三岁,于公元1300年去世,其墓在丰朗李家山,人称“乌鸦落洋”形。客家李氏最大的一族完成了最初的繁衍发展,在元成宗大德元年谢幕而去。  
正是这不同凡响的开端给了李氏家族强盛的繁衍能力,李氏后裔呈几何级数增长,火德儿孙于是先后离开了丰朗村,播迁他乡。从李火德神奇的游湖墓葬开始,经阴阳地理先生断言子孙需要外迁才有发展,为其后裔向外发展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祖地根基和精神动力。火德后裔第二代就从丰朗村迁到了第一站本镇大湖村。在大湖发展了,又迁到永定的湖坑,到第八代时又迁至闽南平和小溪西山。从此,李火德后裔首批进入闽南地界,他的第八代孝梓成了闽南李氏始祖。随后,他们在闽南发展了,又迁到东南亚各国。而火德的另一支则沿着汀江到达广东、广西,或者进入浙江,后因“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第三支则寻觅先民足迹回迁江西、湖南一带,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样一来,李火德后裔就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世界各国。据不全部统计,李火德后裔分布在中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常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蕃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所以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为纪念李火德公,他的嗣孙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规模雄伟的“李氏大宗祠”——惇叙堂,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为一炉,“蜘蛛结网”形的结构象征着裔孙以祖地为中心衍派四面八方。宗祠建成后,马上成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收族之圣地,宗祠内李火德神位前烛光盈盈,香烟袅袅,终年接连不断。1996年,李氏大宗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李火德现象在上杭客家中起到一定的代表性。首先,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先是在宁化石壁作短暂停留后,沿着开阔地带继续南迁,到达汀江黄金地段上杭开基繁衍;其次,上杭在这些客家先民看来既是大本营也是中转站,他们在上杭开基后大部分没有再整体迁移,而是留下支系,其余继续迁移到广东、江西、闽南各地;第三,跟随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为客家始祖,上杭成为祖居地。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相当多族姓的后裔并没有把宁化石壁当作他们的祖居地,而是认定上杭为祖居地。例如李火德,后人并没有把李氏第一代入闽的李火德父亲李珠作为入闽始祖或者客家始祖,在祖居地上自然也只能认李火德开基的上杭了。这是民间在持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自然认定,谁也无法更改,所以上杭在九十年代以来成为寻根谒祖的热土,成为客家姓氏之族都。  
十一、上杭客家舞狮  
上杭客家舞狮相传始于汉代,盛于宋。狮是百兽之王,脚下有八卦印,能消灾去病,被人们所神化、崇拜。相传狮兽在京城城门护卫,因它吃多拉多又脏又臭,被皇帝下旨放走。后京城瘟疫流行,皇帝听从军师之劝,请弥陀佛前去带回狮子,弥陀佛带上皇帝宝扇,灵芝草前往收伏狮子,天下所以太平。  
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宋仁宗登基时,百兽都来朝拜,唯独狮子未来。当狮子受到责备后,便逃到大山中去了,于是皇上派宰相之子马力到武夷山取回了灵芝草,后又请高僧用灵芝草与宝扇去诱狮子。狮子隐蔽在岩石下,无法诱出,高僧便请仙道去诱狮出岩。用仙帚和灵芝作诱饵,最终将狮子擒了回家。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来佛指派文殊菩萨去降服金睛兽皈依佛门的故事而编的一种民俗表演。  
民间据此经过多次整理加工,便构成了各地舞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舞狮队通常由10至20人组成,在表演上可分“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滚绣球)等动作。  
过去上杭城乡各姓氏宗祠多设有武馆,而舞狮是武馆的一项重要活动。舞狮有两种形式:一种称“舞双狮”(又称“舞黄狮”);一种称“舞单狮”(又称“舞青狮”)。前者属“文狮”,富于谐谑,后者属“武狮”,明显武功。舞狮的表演套路因“各师各教”,城乡各地稍有差异,但大致差不多,表演时,狮子由两人控制,一人掌狮头,一人夹狮尾,另有一人戴面具(俗称“大面”或“大头婆”),身穿冷艳翻毛背夹,束腰,手执蒲葵扇或竹叶枝(即灵芝草),逗狮之起舞。舞狮之人,习技击,擅武功,兼作拳术刀棍等表演。整个表演妙趣横生,贯通了“大面”逗引狮子的有趣过程,有情节,有戏耍,有笑语,有高潮,特别充满戏剧性的动作。  
其表演程式有逗狮、蹲狮、座狮、量狮身、抓蚤子、抢草、走场、赶狮、食草等动作,逗狮者开头要“走四口”,即东南西北各走一遍:进三步半、退二步半。舞完后举办武术表演,按“狮—拳—棍—耙头—勾刀—凳花—跳桌角—拆拳—对阵(双人)”的次序进行。而单狮则由武功高强者单独表演,在四方桌上表演,有弥陀、猴子等互相戏耍,表演武功技巧,舞狮队每到一地表演之前要先拜神佛、祖宗牌位,入村后要先拜灶君,受拜方要烧香、放鞭炮、赏红包,然后到大坪中表演。舞狮时,全场用“狮鼓”锣鼓伴奏,主要有鼓、沙锣、大钹、小锣等。鼓点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且富有力度,可分为行锣、狮锣、拳锣几种。  
舞狮的服饰道具制作比较讲究。狮头、身、尾全套,大面头套,小面(猴子)面具二个、长衫一件、猴子青黄服装各一套,齐眉棍、长棍6-8条、铰链棍、大刀、耙头、钩刀、盾牌、刀剑、统一服装十二套、破扇子一把、竹枝一束、八仙桌1-3张。  
舞狮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活动,一个狮队就是一个武术团队,有习武健身的效果。近些年以来,因为年轻人忙于创业赚钱,仅仅有老一辈人还懂一些技术。活动大不如前。日前,传承人有蓝溪觉坊廖太泉、黄潭村温华茂、湖里村刘家富、茶地乡温太忠、吴淑仁、白砂扶福村龚松生、中都睦村丘则勋、兴坊黄楷武、泮境乡院康村吴振昌、彩霞村黄广荣、黄洪吉、蛟洋再兴村张焕梁、才溪下才村林春城等及中都古基村的女子舞狮队。  
十二、大成乐舞  
大成乐舞是祭孔大典的庙堂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是专为“祭孔”时所表演的乐典和舞系。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在孔(文)庙举办的盛大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没有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我们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成为“祭孔第一人”,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跟随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褒扬与追封,“祭典仪式日臻盛大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明初,由中央颁布《大明会典》,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已达到帝王规格”。到了清代,颁布了《大清会典》祭孔“达到了顶峰”,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八次祭孔”。从此,“祭孔大典”被称为“国之大典”;“大成乐舞”成为“舞中规格最高”。  
据清光绪乙酉仲冬月镌《上杭县学释奠仪制录》(上杭孔庙尊经阁藏版)记载,上杭孔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每岁春(二月)秋(八月)二祭”。据载上杭县最终一次祭孔是在1947年八月。后因局势动荡而停祭,至今末恢复。  
祭孔仪式庄严盛大,祭之前三日,承祭官、职祭官及执事者“皆沐浴更衣并斋戒”(做到“八不”:不饮酒、不茹荤、不吊丧、不问疾、不听乐、不理名、不判署、不秽事)。祭之当日,正献官、分献官、陪祭官各穿礼服(原为古典祭服,民国后改为长袍马褂)观演大成乐舞。  
据地方史料记载及耄耋老人回顾,上杭祭孔时,上香行献礼后,礼生恭捧《祝文》(即颂词或歌词)于正献官(知县或县长)……旌生则挥舞旌幡……歌生各执笏板高声吟唱……乐队合奏“中和”韶乐……舞生闻乐而手舞足蹈。大成乐舞正是祭孔仪式中的舞蹈,分“宁平”、“安平”、“升平”三节。乐舞生86名(最多达118名),舞蹈动作有衡(平衡)、落(停定)、拱(拱手致敬)、呈(呈上、呈送)、开(张开、开列)、合(合拢、会集)、相(坐、立等姿态)、垂(垂手尊敬)、交(交叉动作)等。  
“是日上午零时举办祀孔大典。县长齐登莱主祭任正献官,林志光干事长、陈奋飞副参谋长、罗师昌教育科长任分献官。”主祭诵读《祝文》:“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乐队齐奏“中和”雅致之八音古乐(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8类105件乐器),当中编钟、编磬为“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大成乐“谦逊礼让,立德立容”,是全国“祭孔”中的统一舞蹈,各地大同小异。在祭孔大典中,各地都有初献、亚献、终献三次献礼,都要跳佾(yì,乐舞的行列)舞,上杭“祭孔”亦遵循此规。据相关史料记载:佾舞有文、武之分。跳文舞者,手持龠(yuè)翟,跳“羽舞”,“代表着垂衣裳,行拱手礼就能够平治天下”;跳武舞者,手持干戈,跳“干舞”,“代表着放弃武攻,求得平和”。凡文、武舞均讲究“造型”: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一个字,乐生奏一个韵,舞生跳一个动作。舞姿刚劲舒展,起到汉雕之美。”从初献、亚献到终献,每次献礼均有三十二个舞姿,全场合计有九十六个舞姿。舞蹈中的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进步、退步、停步等。舞姿动作的含意是:屈身出手下伸为“授”,再屈身出手上举为“谦”,出手两肘拱手齐心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跽(jì)”,点首为“叩头”。全套“大成乐舞”体现了中华古典礼仪之盛大、端庄、祥和、安泰。  
十三、仙师公爹仰慕习俗  
在闽西上杭、,永定、武平等地乡村有黄悻三仙师的崇拜。清同治《上杭县志•杂志》载:“黄七翁,本邑人。宋时钟寮场未立县,石峡间两山如束,中通一径,有山精虎狼为害,翁皆其子婿有异术,以符法治之,群妖屏息,隐身入石,现像于石壁间,每风雨,石中隐隐闻钟鼓声,民敬畏之,立祠香炉石岩下。遇岁灾旱祷之辄应。县既迁,改建行祠于今县治之西南,世称黄悻三仙师,悻其婿也。”仙师神庙门前对联是“黄云洞中群仙集,紫金山下显圣灵”。仙师公爹也是位有求必应的神仙,农历四月以后,各村轮流迎仙师公爹,上杭县太拔乡丘辉村在四月十五日这天“恭迎三大仙师午后出宫,一由水口出,历荷树坪旋至店前段;一由歇峦岗上,旋至高前村;一由雷公岭上,旋至矮乾子岗……卜丰穰于沃野。”②在四月中旬,早稻田间治理季节,让三大仙师分头巡视各地禾苗,预卜今年收成。  
十四、上杭名人  
【陈丕显】  
上杭县南阳乡官连坑人,1916年三月生。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共党员,开始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达60余年的革命生涯。1929年起,丕显先后担任共青团福建省委青少年局书记、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局书记、共青团闽赣地区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苏区分局委员。1935年初,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在主力红军长征后,他尾随项英、陈毅等和中共苏区领导机关共同明显敌人的封锁和包围,进入赣粤边游击区,进行艰难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丕显在瑞金等地为赣南游击队出山抗日做了大量工作,不久被调到中共中央东南局工作,任青委书记、青年部长,动员革命青年参加新四军。后来从苏南渡江北上,随军东进,创建了苏中敌后根据地。他领导苏中军民粉碎日寇的“扫荡”、“清乡”,打退国民党顽强派的反共浪潮,保卫了抗日民主政权,扩大了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奉献。  
解放战争时期,丕显先后在华中野战军、华中分局担任重要职务。1946年六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后,他参加了粟裕直接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担负了繁重的支前任务。1946年九月,华中野战军奉令向北发展,丕显执行华中分局决定,留下领导华中地区的敌后斗争。在淮海战役中,领导华中军民大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勋。  
1949年四月,丕显随军渡江南下,任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出色地完成了土改、镇反等任务,受到毛泽东的称赞。1952年二月,调到上海,协助陈毅开展各项工作。后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丕显受残酷迫害,被关押长达10年之久,与“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1977年丕显恢复工作后,二月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同年七月调湖北工作,先后任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和省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还先后担任省人大、省军区领导职务和武汉军区政委。他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丕显在1982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十月调中央工作后,还兼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保密委员会主任。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丕显是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是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1995年八月二十三日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刘永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上杭稔田乡严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丧父,7岁行乞,10岁给富农当小长工,15岁当挑夫,从小尝尽人间苦楚。  
1927年秋,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张鼎丞到严坑开展革命活动,教育启示永生,汲取他参加农会和“铁血团”。次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七月一日的“永定暴动”中,永生参加攻城先锋队,架云梯爬进西门,迎接农民武装进城,并砸开监狱,救出被捕革命同志。闽西第一个工农红军营在永定金砂金谷寺成立时,永生被营长张鼎丞选择为军事交通员。1929年五月永定县城解放,成立革命委员会,永生被任命为县赤卫大队长。  
1932年三月,在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永生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十一月,任永定独立团团长。1933年四月,任福建省军区独立第八师第八团团长,屡次作战均身先士卒,英勇顽固,获得胜利。1934年春,调任省军区警卫营营长,八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中南线最激烈的连城温坊保卫战,大腿受伤,被送长汀四都红军医院医治。十月主力红军长征后,他参加张鼎丞率领的小分队在杭永边开展游击战争,担任永东游击队司令员兼中共永定县委书记。1935年四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他为委员。此后,他在闽粤边保持艰难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1938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永生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六连开赴皖南,路经浙江江山时,组织上决定派他秘密返回闽西。1940~1941年,先后担任保卫闽西南特委和南方工委工作。当年“南委”机关因为叛徒出卖而遭破坏,他掩护工委领导安全转移后,便在永定开荒种地,等待时机。1944年秋,王涛支队成立,永生被任命为支队长。在指挥上杭丰稔市天后宫战斗中,仅用五分钟快要国民党保安第三团机枪连所有消灭,缴获重机枪及其他枪支弹药,充实了支队的武器装备。不久,支队改为闽南人民抗日挺进队,他率队向沿海进军,中途遭包围偷袭,战斗中负伤,只好离队医治。  
1947年六月,中共闽粤赣边工委组建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永生任总队长。在闽粤边的多次战斗中获胜。1948年八月召开的第一次边区党代会上,他当选为区党委委员、总队司令员。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军委公布命令,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永生为司令员,指挥边纵部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促使兴梅、龙岩两专区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实现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永生先后担任十兵团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1959年转业地方,历任福建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纪检会第二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等职,持续当选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常常深入连队、深入基层,和战士、群众共同,被称为“贴心将军”,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1984年一月七日,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0岁。  
【邓六金】  
闽西人习惯于称杜鹃为羊角花,又称作映山红。有趣的是,一个从闽西走出去的平庸而伟大的女人,被人们誉为闽西的羊角花,她的名字叫邓六金。  
邓六金,一个有着客家人泥土般质朴的人的名字,恍如羊角花般平庸的外形,可她的生命却像满山遍野烈火般燃烧的映山红一样热烈和辉煌。  
邓六金,长征老红军,曾山的夫人,一位坚毅的革命者,伟大的妈妈,鲜为人知的巾帼英雄!1912年九月,邓六金出生在上杭旧县新坊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不幸的邓六金出生后十几天就在襁褓中被送给邻近的石院村当了人家的童养媳,尝尽了艰辛和苦难。  
1929年五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了闽西上杭。邓六金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帮穷人打天下的,她的心沸腾起来。她毅然剪去辫子,和小伙子们共同,站岗放哨,打土豪,捉劣绅。随后,她和她的两个姐姐凤金、来金都相继参加了红军,被称为“土窝窝里飞出了三只金凤凰”。  
参加红军后邓六金先后担任过区委青年干事、上杭中心县委巡视员、福建省委妇女部部长,是长征出发时担任县团级以上的女干部之一。1934年十月,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战略转移——长征。70多年前,这位伟大的女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踏上了漫漫征程。  
在参加体检的女红军中,邓六金是第一个体检合格的。之后,又有20多位女同志接到体检合格的通知。(相当多的女同志体检不合格,主要因素是小脚不可以走路,或者有病身体虚弱。)邓六金和邓颖超、贺子珍等30个女红军编入“中央工作团”。进入贵州后,改编为“干部休养连”,连队主要由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中央首长的夫人、师团级以上的伤病员和待产的孕妇组成。邓六金是连队中的政治战士,主要职责是筹粮筹款、寻觅民夫和稳定民夫情绪、照应伤病员和孕妇,担子不轻。仗着年轻、身体素质好,邓六金忙前忙后地活跃在长征的队伍里。  
红军白天行军,常常会遭到敌机轰炸。有一次,董必武在给邓六金等布置照应伤员的任务时,蓦地,一架敌机飞过来,并扔下一颗炸弹。炸弹掀起的泥土,盖住了董必武的头,埋住了邓六金的脚,幸亏这个炸弹是个“哑弹”,没有爆炸。有一次,蓦地从远处打来一排冷枪,一个民夫中弹牺牲,其他民夫扔下担架四处逃散,邓六金和危秀英几个女战士立刻上去,抬起沉重的担架急行军。董必武随后在回顾文章中写道:“有几次,民工把担架从肩上放下来,躺在地上不动,无论怎么样都不肯走。她们中体力强的,就只好代民工扛肩。常常这样干的有四个女同志。她们是那样地不怕艰难,那样出色地完成她们所肩负的任务,是相当多男子所望尘莫及的!”邓六金就是董必武称赞的四个女同志中的一个。  
在雨季里行军,是很容易得病的。一向身体素质很好的邓六金也病倒了,发高烧,拉痢疾,腹痛难忍,更要命的是,走不了多远就要找个地方“方便”。而此时敌人正在对红军前堵后追,掉队是十分惊险的。邓六金在艰苦的行进中最后还是掉队了。她宛如一只找不到伙伴的孤雁,孤苦无助,这位生性倔强的闽西姑娘第一次流泪了,随后在战友危秀英的帮助下终于赶上了大部队。邓六金随后一直非常感谢危秀英,没有危秀英的帮助,她就死在长征路上了。  
最终在彭德怀的关怀和帮助下,顺利地走完了长征最终的一段路,光荣地到达陕北成了亲历长征的女英雄。长征,我们历史上伟大的史诗,对于邓六金而言,是她用革命的意志顽固地走过来了一条胜利之路!用青春的音符庄严地谱写了一首生命之歌!  
【廖海涛】  
廖海涛1909年出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闽南红军第七支队政委,时任新四军第十六旅政委,苏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41年一十月二十八日在江苏牺牲194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发生了震惊苏南的塘马战斗。日本侵略军纠集步、骑、炮兵3000余名,分东北、西北、西南三面偷袭驻在塘马村的第十六旅游部和中中共苏南区党委、溧阳县委、县政府。罗忠毅、廖海涛指挥总队激战半日,反复冲锋十余次,毙敌数百名,使旅部、后勤等单位1000余人得以明显重围。随后,他向指战员发出号令:“同志们,同敌人拼刺刀!”战士在他的率领下,用步枪、刺刀、拳头同敌人进行肉搏。他在此次殊死战斗中洒尽了最终一滴血。战后,新四军军发出电文:“罗、廖两同志为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难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罗、廖两同志壮烈牺牲,全军一致追悼”。198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把他的坟墓从溧阳别桥迁于城西西山之阳,建造了新的陵园,并在墓前刻石作铭:“巍峨茅山,碧波太湖,罗忠毅烈士永垂不朽!”。  
【宋省予】  
宋省予,幼名连庆,字廉卿、善余,束发更名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简称红杏主人)。清宣统二年庚戌十月寸一日(公元1910年十二月十二日)生于福建上杭城关。其父宋赉臣,字赞周,系当时闽、粤、赣地区著名的国画家,擅长人物、山水。漫画家丰子恺曾讦他的画“云烟为友,万壑在胸,描意构形、莫不臻妙”,为其《桃花源图》题上“但愿长这么,躬耕非所叹”的诗句。  
其时,宋赉臣在上杭城内辟有“东暘轩画馆”,丘沺、罗晓帆、李少奇等闽西较知名的画家皆出其门下。宋省予自幼耳潘目染,“六岁入崇正学校,课余必到画馆伏案习字作画,每天数张,从不间断”。来赉臣则悉心亲授技艺。宋赉臣还嗜好鉴藏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罩)及闽西画派华新罗、上官周、黄慎、伊秉绶等诸家名作.这无疑对宋省予童年时代的绘画学习大有裨益。  
宋省予在小学阶段即大量临习了《芥子园画谱》和家藏名作。九岁那年,县知事马一麟见其习作,十分惊讶,马上叫他当场作画。俄倾,他画了一幅“双喜图”.二只喜鹊在梅枝上相戏,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县知事惊叹不己,誉为“神童”,并以二元光洋购之。  
十一岁,进入上杭县立中学读书,校长丘显丞着意加强宋省予在诗、文和书法金石等方面的培训,开阔了他的脚襟和视野,使他第一次悟到“诗、书,画、印合一不朽”的真谛。他曾说:“这段时期,非常用功,每天早上起来研读诗词,熟背唐诗,尤好《小仓山房集》;晚上习字,颜、赵、《张黑女碑》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帖,无一不练,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基础.”  
十五岁,中学毕业,尽管学业优异,迫于生计而无法外出深造,只好在县城树入学校任教。教余常协助父亲画祠堂庵庙里的壁画。时值上杭广东会馆竣工,县令程道华聘请宋赉臣装饰该馆.宋赉臣画正堂大幅“麻姑”、“东方朔”,共余各门楣、屏风等的装饰均由宋省子代笔,画的多是山水花鸟,线条豪放,墨法淋漓,于宋赉臣清雅、秀润、质实的艺术特色外,别具风格,相得益彰。此次无意中的“父子壁画联展”吸引了很多文入学士,一位名叫彭东的梅县县令曾预言:“宋青出于蓝,成就将出其父之上”。自始,宋省予艺名传广东,相继聘他任教的有梅县美专(校长陈崇鑫)、蕉岭创兆学校、潮安镇海学校等六所,他逐步应聘,教召百家争鸣以来,对于国画一门始为各方面重视,已渐见抬头气象,省文联主办全省美展,我曾应征三幅,极得好评,当中一幅‘母子羊’被选送北京,趁此年华未老,拟今后加强创作,以遂初心于万一也。”  
1957年重返梅县创办美术学习班,培养学生近百人,后返上杭艺专任教。  
1959年,五十岁,进入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1962年,省美协主办“罗晓帆、顾一尘,宋省予花鸟画展览”,陈子奋在《福建日报》撰诗赞宋的创作:  
前追椒石后剑父,腕有钅卢锤口有诗;  
遗产继承加发展,鲜妍赋采笔雄奇。  
这段时期,宋省予以诗、书、画、印活跃于福州,作品常刊载于《福建日报》、《热风》(《福建文学》前身),与包树棠、傅伯翠、黄寿祺、黄兰波等诗文交契。《福州百科全书》“宋省予”条目载:“宋省子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月林诗社社长,福州市工艺美术实验厂、市抽纱厂艺术顾问,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装璜设计者之一,……代表作《母子依依》《岩壑春光》、《稻熟鸭肥》、《万寿图》、《水仙图》等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及华东地区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选送日本等国展出及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擅诗文、工书篆,早年专攻海派写意花鸟,后又受岭南派画风影响,互为贯穿。作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构成空灵、清新、浑成、绵邈的独特画风,为当代福建花鸟画坛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  
宋省予常以诗画言志。他在《牡丹图》上题“持家建国惟勤俭,道德钦崇朴素风,一自承思新雨露,神州无处不花红”,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他十分称赞“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在《水仙图》上自题:“只为山斋少古盆,一花无着怕呼冤,而今得主应含笑,有待开时入画存”:画石榴,题“最爱年年红五月,满山开遍石榴花”;每逢国庆、元旦等节日多参加省、市政协主办的和诗作画活动,以表达“浴党恩”的情怀。  
宋省予一生刚正不阿,生活俭朴、谦虚和气,对民族绘画事业无限忠诚,即使在“运动当头”的恶劣环境下,还带病保持著述《宋省予花鸟技法讲座》一书。正当宋省予处于艺术创作和变革的全盛时期,“文革”的“黑诗”、“黑画”、“反动学术权威”铺天盖地向他袭来,他含怨长眠,于1966年七月二十日凌晨与世永诀,时年56。  
1978年十月十一日,“宋省予同志追悼会”、“宋省予遗作展览”在福州举办。  
20世纪末出版有(宋省予画集》、《宋省予花鸟册页选集》、《红杏集》。  
【蓝荣玉】  
上杭庐丰畲族乡人,1914年生。1929年五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时,参加革命,1931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不久参加工农红军,任福建军区独立二团政治处特派员。在“肃社党”中,他深入连队调查,纠正了排长郑大根错案。红军主力长征后,荣玉留在双髻山一带保持游击战争。1935年夏,任杭代县(由上杭、代英2县合并而成)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提出采取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应付敌人的疯狂“围剿”。不料他的这一正确主张,却被当成“右倾表现”而遭撤职。次年一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张鼎丞主席认为蓝的意见是可取的,会后便将他留在谭震林副主席领导的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三月,荣玉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先后担任二支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江南指挥部军法处副处长、一师政治部锄保部副部长、部长、十六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为发展抗日力量,清纯革命队伍而努力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华中、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长,为选拔培养军队干部作了大量工作。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政治部主任,南下解放福建。不久转到地方工作,历任福建省民政厅长、省政法委副主任、省委常委、高级法院院长、副省长、监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为省历届人大代表。  
1968年四月,荣玉赴京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80年八月七日,积劳成疾,病逝于福州,终年66岁。  
【罗晓帆】  
名炅,字旭英,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上杭县城。少年时即喜作画,细心察看画师绘画,默记要领。当他就读高小二年级时,校长以其绘画成绩优异,命他兼教中、低年级的图画课,他认真备课,画艺益进。  
1921年,得亲友资助,晓帆到上海美术特意学校学习,选修西画和音乐,学习勤奋认真,深得校长刘海粟、教师丰子恺的赏识,在他们的教导下,他的成绩优秀,并慢慢构成熔西洋画、中国画于一炉,独具一格的画风。1923年毕业返杭,任上杭县立中学图画、音乐、劳作教员达7年。后到汕头设画馆,与同乡丘氵田联合举行画展,受到岭南画坛重视。其后受聘兼任聿怀中学图画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上杭,任省立中学教师达13年,教余作画不辍。擅长花鸟,所绘之画形神俱佳。1954年,福建省举行第一届美术展览,县里将他和宋省予的数十件作品送省参展,轰动八闽画坛。此后,他的《天竺》、《百花齐放》、《西风瘦马》等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京华银行第六次中华古今书画展。他的《红梅八哥》等数十幅画,曾在本省、江苏、浙江、上海和香港等地多次参展,并区别收入画册、画报、画屏、挂历,广为发行,当中多幅佳作为国家收藏。196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为他和宋省予、顾一尘举行作品联展,受到高度评价。  
晓帆治学严谨,1958年与宋省予一起创办上杭艺术专科学校,为闽西、粤东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后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会员,当选为县文联副主席,县政协常委,被选为福建美协常务理事、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龙岩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顾问。1983年十月二日,病逝家中,终年89岁。  
【丘必书】  
上杭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7岁丧父,由姑父母抚养。10岁起,尾随姑丈、“福胜堂”木偶戏班主李桂森学艺,经过几年苦学,对后台各项技艺和前台多种角色均掌握悯熟,22岁时,姑丈病逝,他便继承戏班,领班演出。并瞻养姑母一家。必书奔走于闽西、粤东献艺谋生,极为艰辛,而在木偶艺术上却接连不断长进,使戏班驰誉闽粤边区。  
1929年夏,红四军入闽,闽西各地普遍举办武装暴动。必书参加农民协会,先后担任分田委员、县新剧团主任等。为了扩大宣传,他领导木偶新剧团编排《扩大红军》、《打花鼓》等现代新剧目。3年游击战争时期,他利用到各地演戏的机会,替红军游击队送粮送盐,传递文件传单。  
新中国成立初期,必书把《九件衣》、《血泪仇》、《刘胡兰》等歌剧移植到木偶戏中,深入乡村演出,配合反霸、土改等运动。1953年,上杭县木偶剧团成立,他被推选为团长。次年六月,与连城县木偶艺人徐传华等人合作,排演《大名府》等传统剧目,代表龙岩专区参加福建省戏曲会演大会,获表演一等奖。九月赴华东区会演,又以成功地演出了《大名府》再获“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三月,代表队赴北京参加12省(市)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会,被安排首场向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荣获一等金质奖章。中国木偶剧团还聘他去授艺。不久,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汲取为会员,并当选为理事。曾被选为上杭县政协委员、常委,福建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1959年退休后,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口授传统剧目1092本。1964年,上杭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必书舞台生活60周年,举办隆重纪念会。1981年四月病逝,终年89岁。  
【李新炎】  
李新炎,男,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人,1951年十一月生。现任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榜样,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光彩事业先进个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明显奉献先进个人。他于1993年独资创办的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年产装载机突破2万台,产销收入达55亿元,资产总额达29亿元。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居首位。属全国明星侨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企业,中国工程机械100强,福建省重点企业,福建省纳税大户,上海市松江区纳税标兵,上海市先进企业。  
李新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以国际贸易发迹,1993年在福建创建中国龙工集团,2000年在上海建立“上海龙工”,现已建成面积达21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另外李新炎还持有“潍柴动力”10%的股份。  
十五、上杭妈祖信仰习俗  
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自小聪明勤劳,助人为乐,在一次海上救助时遇难。相传,妈祖死后亦常“显圣”、“示梦”、“示神灯”,救助海舶、舟人于惊险之中。所以,在沿海地区妈祖成了神仙,并多次得来到自民间乃至官方的册封,习惯上多以“妈祖”、“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称之。妈祖是主“航海安全”的神,然在上杭在内的客家地区妈祖崇拜成了普遍现象。那么妈祖是怎样从沿海来到客家山区的呢?这里又回到了汀江和汀江航运。自从汀江航运连接了潮汕地区的海上运输,汀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延伸,一个重要部分。然而汀江航道自古多险滩,人力在危险多变的江水面前往往是渺小的,很大部分靠所谓的运气支撑,那么跟航海一样汀江航运也必然需要祈祷神灵的保佑。这样,妈祖就自然地由海入川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之日。每年的这天,上杭的天后宫(妈祖庙)就是一场隆重的狂欢。这时的天后宫早已打扮一新,船工们都早早地来到这里争相朝觐,烧香参拜。宫内香火绕缭,钟鼓乐声接连不断,人们祈求妈祖娘娘保佑汀江波平浪静、船只平安。祭祀过后,人们在宫内摆上丰富的筵席,欢聚一堂,共祝平安顺畅。  
然而,妈祖从海上来到山区,她的功效已远不止一个保佑航运平安那么简单了。在客家先民的口传身授的过程中,妈祖已有扑救山火、保赤护婴、保境安民、扶助功业、减灾救疫、防旱防涝等各种功效。在一些地方,妈祖还有为青年男女婚配的功效。假如哪个妙龄青年想找一个如意的心上人,那么到天后宫去吧,祈求妈祖娘娘保佑,定会遇上自我心爱的人。这时的妈祖实际上已不是当初海上的妈祖,而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天后。  
这是典型的客家式民间信仰。纵观客家的民间信仰,大都是经过改造的神性崇拜,主要是将来自中原汉文化或外来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加以结合当地实际,构成了新的崇拜体。像妈祖崇拜一样,起先是与客家地区全部无关,但跟随汀江航运的繁荣,需要一个保佑的神灵,于是妈祖进来了。接着在妈祖信仰的热潮中,妈祖也被改造了,成为客家人的神灵。像佛教、道教信仰一样,上杭客家地区大都佛道不分,或者相互混淆,自然渗透,甚至像中都镇的云霄阁一样,同时供奉着佛道儒三种菩萨。这是客家一个奇特的现象。我们不用深究当中因素,也许客家作为一个适应力极强的民系,在神性崇拜中也遵循有用的原则,而抛弃了条条框框。这也是它的独特性,也是作为一个民系存在的理由之一吧。客家的崇拜对象中有天公、伯公、自然物崇拜,有祖先、先贤、厉鬼崇拜,有俗神和俗佛崇拜,像妈祖、定光古佛、伏虎禅师等。这里举土地伯公为例。在上杭客家称之为“土地伯公”的实际上就是土地神,土地神各地都有,但在上杭已从自然的崇拜转化为对爱护神的崇拜,所以“土地伯公”的神位比比皆是。在家中在田间地头在村口古树下,神位的设置极其简单,土地庙的对联为“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庙内有的只是一块石碑,或木牌、红纸、石头等,有的就仅仅有一块石头。据说土地神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上杭山区中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在民谚中有“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吃狗”、“宰猪杀羊,问过公王”之说,可见土地伯公之威。  
上杭客家的是间信仰是与客家民俗联系在共同的。客家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初一十五,多种神佛生日、村中家里有要事,都需要摆上供品,焚香点烛,敬祀一番。客家人过年,从入年界开始,就要送灶神、接灶神、敬祖、敬土地爷、祭天神、门神。正月初一开始又要家中、村里以及附近地区全部的祖神、佛像、菩萨,难以计数。所以说客家民俗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的展现。客家民俗明显地反映出客家人重视礼仪,迷信神灵,崇拜祖宗的文化心理;也明显地反映出客家人团结、进取、重节、自强的精神。客家民俗主要体现在风水、岁时、婚嫁、丧葬、喜庆、农事等方面,这里只能以一叶而窥全貌。  
上杭客家人是很看重风水的,有道是“头来风水二来命”。客家的风水文化来源于中原,实践于客家,在村落选址、村居布局、民居建筑、水口(村口)设置、宗祠营建、墓葬地形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约定与程式。水口设置是一个很故意思的现象。在客家的每一个山村,其水口都是很有讲究的,由于风水术认为水口把得紧不紧关系到全村的文风、财富、人气会不会被流失的问题在村落选址时,都会考虑到水口的设置。除了挑选好的水口外,客家人还往往在水口植上风水树、筑起水坝、搭起石桥、建筑阁楼。如太拔乡院田村水口就建有凌霄阁、太保庙、文馆和牌坊。而步云梨岭村的林姓村民更是在水口建了一座巍峨宏伟、雕梁画栋的妈祖庙,派人专程到莆田湄州“天妃庙”迎回妈祖神像,在妈祖诞辰之日入火祀奉。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然马虎不得,上杭的婚俗遵循着古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首先由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求婚,女方如允许,则以红纸开具年庚八字转交至男家,这是“打婚纸”(纳采)。男家收到婚纸后,如男女相生,则议定聘金,备礼往女家“小定”(纳吉)。待到一定时日,由男家备好聘金、喜饼、童鸡等送至女家,叫“大定”。然后是男至女家,女至男家,两家设筵,宴请新婿、新妇,并请年长亲友作陪,这是“登门”(纳征)。接着便是择吉日迎娶,预先送日子,送“红贴”(请期)。在迎娶之前一日,男家送猪首及猪肉、鸡、鲜鱼等生菜到女家,女家将奁具送至男家。迎娶日时,女穿红衣红裙,拜别祖宗、父母、尊长后即出门。女家派一幼男随轿,用杉树枝拖青,由老妇人伴嫁,媒人则先行踏煞。在这当中还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到晚上闹完洞房才算完成亲迎。在成婚后的第三日或第五日、第九日,由女方的亲眷往婿家,叫做“做朝”。当今的婚俗自然有所简化,但出除了自由恋爱以外,大都的程序还在遵循着,体现了客家重视婚姻的传统精神。  
客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它的传奇就在于既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精粹,又构成了自我作为一个民系的精神内核。我们从它民间信仰与民俗的斑驳繁杂中能够看出它的草根性——基于社会最底层,而心存高远;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却顽固地保留着民族文化的传统;长于农事,却工于人生谋划。我想,这就是这个民系能够从山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因素是吧。  
十六、上杭客家清明祭扫习俗  
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春天在清明前祭祖扫墓,历来为上杭客家人所重视。上杭清明节祭扫习俗和国内其他地区差不多,祭扫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可开始,一直到清明为止。  
清明的扫墓习俗,大体有以下环节准备祭品。  
1、祭品包括香、烛、纸、“三牲”、米棵供品等。  
2、清理墓塘。须用心清除墓塘里的枯枝败叶,割去墓体四围的杂草乱木。  
3、祭祀。首先在墓碑顶部压上“花纸”(俗称“开墓门”),摆上供品,由前去扫墓的:年长者祷告“唱辞”(内容为“后裔今来祭奠,祖先前来喝酒吃肉,请佑护子孙昌荣”之类)并焚香点烛,同时,在坟墓龟背四周献置“墓纸”(用土纸剪成长方形),俗称压“五方”,龟背左右各两片,龟背顶部居中位置一片,每张纸均压上小石块加以固定。稍后,于墓碑前烧化纸钱。祭祀至上祖或开房祖的坟墓时,有的甚至会备活鸡割血祭奠。  
4、总祠总祭。待分葬各处的祖公祖妣墓均祭扫完毕后,一干后裔还需到总祠再行祭祀,程式大体相同,目的是请在祭扫过程中被遗漏或疏忽的祖先前来总祠接受祭奠。  
5、后裔聚会。祭祀完毕后,同房同宗的后裔们会备办丰盛晚餐,欢聚一堂,目的是促进族人感情,同议族是,共图繁盛。  
十七、上杭特产  
上杭槐猪  
上杭槐猪,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槐猪是广泛分布于闽西南山区的一个地方猪种,是中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主要产于上杭县的稔田、兰溪、太拔和漳平市的永福、双洋以及平和县的大溪等地。槐猪属于早熟易肥、边长边肥、肉质细嫩及产脂量高的脂肪型猪种。与瘦肉型猪相比,槐猪起到肉嫩、味香和胆固醇含量低三大优势。  
2011年三月,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对“上杭槐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爱护。  
上杭乌梅  
上杭乌梅,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上杭乌梅是成熟的果实黄梅,经烟火熏制而成的。上杭乌梅颜色呈棕或黝黑色。上杭乌梅中又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黝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上杭乌梅味酸性温,具收敛生津,安蛔驱虫功效,可治久咳,久泻,便血,反胃,虚热烦渴,蛔厥腹痛等。  
202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乡村部批准对“上杭乌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爱护。  
上杭萝卜干  
上杭萝卜干,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上杭萝卜干出坛时黄褐色,跟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颜色慢慢加深加黑;肉质脆嫩、咸中回甘,香味浓郁,风味独特。  
202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乡村部批准对“上杭萝卜干”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爱护。  
才溪脐橙  
才溪脐橙,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才溪镇有溪北大坪果场、天子地等9个高标准美国“纽荷尔”脐橙基地,脐橙保有面积4500亩,产品远销广东、澳门、香港等地。  
十八、上杭县著名景点  
(一)龙岩国家森林公园  
简介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国家A级自然爱护区梅花山南麓,属南亚热带,辖区总面积2000多公顷,是一个以森林植物多样性、喀斯特意貌为主,风景林、大型溶洞及茂林修竹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探险览胜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分“龙康”和“江山”两个景区。  
“龙康景区”以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意貌见长,尤以素有“神仙洞府、天然迷宫”之称的省级风景名胜龙??洞而闻名。  
“江山景区”以山奇闻名。“江山美人仰天娇”,多少文人骚客为之流连忘返,吟诵不绝。此山轮廊清楚,宛若活生生的美女仰卧。  
岩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物资源天然宝库,森林覆盖率达91%。这里植被保存相当完好,原始森林、天然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中山草甸、竹林,层次分明;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木犀科、禾本科2600各种植物无奇不有;南方红豆杉、银杏、闽楠、桫椤、水杉等大量珍稀树种分布其间,有的甚至连绵成片,蔚为壮观。更有虎、豹、鹿、獐、猴、喜鹊、白鹇、红嘴兰鹊等走兽飞禽出没当中。  
(二)龙岩摩陀寨  
简介摩陀寨风景区座落于上杭汀江河畔庐丰畲话乡,原称武婆寨,又称摩诃山,由撑篷岩、摩陀寨、五子石、雷打石等组成。集青山、碧水、奇石、深潭、古寨、庙堂、城墙、炮楼、民俗等为一体,是综合性的旅游景区。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17年),当地乡民在此结庐避难,修筑了城墙、石门、石梯、古堡。明朝初年又有比丘尼多人来这里建庵供佛,念经习武,所以,这个地方又叫摩诃寨。清顺治年间重修山寨时易名摩陀寨,沿用至今。南宋庆元进士、精于史地学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将“武婆寨”列为汀州的九处古迹之一,解释它在当时影响之大。“  
摩陀寨作为一座设防的古城堡,处处给人一种壁垒森严的感觉。用青石条砌筑的寨门,立于一堵峭壁之上,居高临下,令人望而却步。至于古人使用的-,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当年客家人与盗寇作斗争的详细情形,也不得而知。但是,徘徊在现存古迹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开发和保卫这片土地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感受到他们巨大的制造才可以和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精神。  
(三)龙岩上杭紫金矿业  
上杭黄金冶炼厂系福建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骨干企业,始建于一九九七年,现有固定资产柒百零陆万元,职工133人,当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6人,中级职称5人,拥有自行研制的国内领先的整体加压炎热的天气无氰解吸电积设备、先进的湿法冶炼、二次电解精炼生产线一条,年冶炼生产高纯金能力6000―8000公斤,所生产的“紫金”牌金锭通过了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评审并获准使用“ 采纳国际标准产品标志”。几年来,黄金冶炼厂广大员工发扬“艰难创业、开辟奉献”的紫金精神。建厂之初,克服了设施场地简陋等艰难,大胆创新、团结一致、求真务实,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充分发挥聪慧才智,大搞技术革新,冶炼厂日前起到九十年代领先水平的成套设备所有自行研制创造,先后自行研制了整体加压炎热的天气无氰解吸设备、水力压送载金炭储罐,倒锥形洗炭槽、立式恒流炭再生炉、四九黄金精炼装置,接连不断推进解吸电解、活性炭再生和黄金提炼等领域工艺技术水平、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同时,深入开展“学邯钢、赶仓上”活动,接连不断强化内部治理,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狠抓产品质量,使黄金产品的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被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中心支行指定为免检产品。1999年生产高纯黄金3.01吨,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而且通过实施细化经济责任制,强化各项基础治理,使黄金冶炼综合成本比1998年44.09%,节约生产成本29818万元,为集团公司黄金产量和利润指标实现连年翻番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效果。  
(四)梅花山自然爱护区  
梅花山自然爱护区于1985年四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五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爱护区,爱护区位于福建西南部,是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为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地带,俗称“梅花十八洞”。座落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东起龙岩市江山乡背洋村,西至连城县庙前镇岩背村,南始龙岩市江山乡福坑村,北达连城县曲溪乡罗胜村。土地总面积为22168.5公顷(折合332528亩)。由三大块组成,北面一块以将军山为中心,面积754.33公顷,中间一块以狗子脑为中心,面积20861.47公顷,南面一块以笔架山北坡为主,面积552.73公顷。  
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梅花山自然爱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南缘,气候起到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是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被称为"八闽妈妈山"。因为地理位置和蔼候环境独特,不但构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的优越气候,有闽西"天然空调"之称,并且是闽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荟萃相当多珍贵的生物物种和新种,被中外生态学专家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野生动物避难所"、"生物物种基因库"。特别是经过中外专家调查论证,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爱护联盟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中国特有的华南虎,仍在这里生存繁衍,被专家确认为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被称作是"华南虎的故乡"、"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  
因为梅花山地理位置相对隔离,历史上人为干扰破坏极少,所以森林大部呈原始状态,是福建为数不多的生态爱护相对完整的区域,是闽西地区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同中国林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爱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因生态爱护完整,起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起到国际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爱护区之一。1994年九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爱护行动计划》中,梅花山自然爱护区被列入"中国优先爱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爱护区"。爱护区成立以来,已迎接招待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十余批,他们在考察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后,对梅花山的生态环境大加欣赏,称梅花山是"自然爱护的杰出典范"和"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座落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地球上与之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大都是荒漠地带,而梅花山层林迭翠、绿海无边。属于福建闽西南地区构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大断块的核心地带,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北回归线上,被专家、学者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爱护区是闽西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底,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山峰达70多座,最高石门山海拔1811米,相对高差达1436米,在大地构造上,属永梅坳陷带的一部分,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燕山运动造成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断裂构造的发育,使地形切割破碎。沟谷纵横,起伏较大,河谷深切,构成较多的险峻和埠截壁。土壤大部分属砂质土,风化强烈,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另外,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内森林景观极为丰富,植物种类起源古老,中国特有种多,有全省最大面积的万亩大径级杉木林,梅花山青冈林、红豆杉林、柳杉林等,各木古树、珍惜植物遍布;自然景观奇特,拥有相当多的地貌景观和水文奇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胜地。  
爱护区内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3.5%,绿化程度为97.6%。  
生物资源基因库  
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态、自然环境起到相对独立性,其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是多种生物的爱护伞、避难所,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奇特,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库,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植物方面:梅花山爱护区植物区系成份复杂,植被区系起到中亚热带南缘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组成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竹混交林,竹林,亚热带山地灌丛,草丛等11个植被类型63个植物群系。区内植物种类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种734属1628种,当中属国家重点爱护区的有观光木、福建柏、钟萼木、伞花木等23种,珍稀植物60余种。  
动物方面:梅花山自然爱护区属东洋界的中印亚界偏中北地带,起到向古北界的中亚过渡性,蕴藏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有陆栖野生动物362种,兽类六日20科66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爬行类3目10科40属69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还有鱼类5目14科51属65种,贝类4目15科27种及浮游动物9目32科170种,有昆虫20目150余科2000余种,大型真菌116种。当中列为国家重点爱护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金猫、黑鹿、梅花鹿等42种珍稀动物和金斑啄凤蝶,詹彩臂金龟等珍稀昆虫。  
华南虎的故乡  
1990年,中国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资源调查,在梅花山调查时取得重大突破,以确切的证据和事实证明华南虎仍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关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专家称梅花山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梅花山还被认为是华南虎最理想栖息地。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虎种,是中华民族高尚、勇猛、威武的象征。但因为历史因素,华南虎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栖息空间逐一缩小,现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据统计,日前全国华南虎(野外华南虎和动物园笼养)总数不超过一百只,比之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珍贵。华南虎解救工程是中国三大野生动物(大熊猫、朱鹮、华南虎)解救工程之一。日前中国正把华南虎解救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和强烈野生动物爱护意识的闽西革命老区率先启动这一工程,于1998年建成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为爱护闽西典型的生态环境和世界最濒危物种作出奉献!  
闽西的天然"空调"  
梅花山是闽西地区非常好的生态源。因为森林茂盛,地表覆盖非常好,成为闽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测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万方,每年释放氧气4.3万吨,集落粉尘50多万吨;降低地表侵蚀量500多万方。所以,我们有理由能够把梅花山看成是闽西地区一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和新鲜空气创造厂。  
梅花山因为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构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挡和截留效果,构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天气温度、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但对龙岩中心城市气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效果,并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效果,使处于梅花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  
梅花山爱护区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层次分明的垂直景观,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的动植物资源,起到很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理想基地,也是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自然爱护教育的大课堂,更是增进闽西革命老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爱护她、百倍地珍视她,为我们和子孙后代造福。  
(五)黄金冶炼厂  
黄金冶炼厂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工厂,厂内绿树成荫、碧草悠悠、环境优美,厂区占地面积18800平方米,由电解车间、提纯车间、再生车间组成,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自行研制开发的成套黄金冶炼提纯设备,年冶炼生产高纯金能力达15吨,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确认的可提供一级品的10家合格黄金精炼厂之一。其冶炼的黄金产品是福建省名牌产品,获准使用“ 采纳国际标准产品”标志,通过了IS09002国际标准认证,“紫金”Au-1金锭被指定为同意直接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的金锭产品。  
(六)紫金山金矿露天开采场  
紫金山金矿于1993年首先进行地下开采,几经扩建后1997年转向露天开采,当年实施上部矿体覆盖层揭顶大爆破,低成本大批量剥离废石。2000年所有转为露天开采,并使用陡帮开采工艺,以降低基建剥岩及费用投入,利用采场附近高阶段大容量排土场,实现30多个台阶同时排土作业;采场内多条高度大于200m放矿溜井,平硐电机车或1132m长距离胶带机输送矿石,减少采场矿石运输距离和成本,整个生产场面非常壮观。  
(七)客家族谱博物馆  
客家族谱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馆藏的客家族谱达153个姓氏、2900多部、20000多册,并藏有19000多份客家契约以及百多幅祖图和神明崇拜图等宗族文献档案,经鉴定的馆藏文物20875(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87(件/套),成为海内外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客家族谱收藏中心和研究交流基地。该馆充分利用馆藏血缘文化这一优势,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客家乡亲、专家学者提供寻根探源、族谱对接、科学研究等服务,以鲜亮的特色、丰富的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上杭县乃至福建省独特响亮的客家文化名片,成为福建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另外,还是台湾联合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龙岩学院两岸四所高校“客家族谱研究教学实践基地”,是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岩市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县级青少年传承客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2018年,客家族谱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标志海内外客家人分外关注的客家族谱博物馆正式列入国家馆行列。  
(八)官田李氏大宗祠  
座落于杭永线上龙湖岸边的稔田镇官田村,距上杭县城38公里,水陆交通便利。该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而集资两万多银两,历时四年建成的,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整个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融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极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  
(九)杭川古建文庙  
位于上杭县城东门学坪,又称孔庙、儒学、学宫,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至今已有786年的历史。整个孔庙端庄宏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极为高超,有“古建堪称世孤例,宫体殿式臻造极”之赞誉。此庙是福建现存的历史较悠久,保存尚完整的古建孔庙之一。  
(十)西普陀  
西普陀是闽西普陀山的简称,位于临城、白砂、旧县三乡交界地带,与县城仅一江之隔,方圆18平方公里,最高峰金玉顶,海拔1003.7  
m,现为国家森林公园。西普陀历史悠久,建于宋盛于明,自古就有:“没有上杭城,先有西普陀”之说法。它以佛法传名,禅香盛世,为闽、粤、赣边区著名的佛教圣地。明代著名的临济派高僧香林大师主持时,这里“僧众数百,禅农两旺,晨钟暮鼓和鸣,香火青灯辉煌,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该景区现已开发梅园、枫树林、古藤园、香林塔、云峰寺等景点。  
(十一)红豆杉生态园  
红豆杉生态园座落于上杭县步云乡崇头村,位于梅花山南麓,与古田会议会址相距12公里,海拔高度在900—1200m,面积81.8hm2,为国家森林公园。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密集地耸立着3000余株500至1600多年的南方红豆杉,最高的高达30余米,最大的要五人合抱,有千年的红豆杉王,有两株并体而生的姐妹红豆杉。红豆杉为国家一级爱护植物,是冰川时期就有的高大常绿乔木,不但古老珍稀,并且全身是宝,树干甚至树叶、树枝都能提炼出一种治癌良药,此药是黄金价格的180倍,所以这里成片分布的红豆杉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日前该园主要开发了连理树、红豆杉王、将军林、至道生佛采药谷等景点。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