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建瓯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3 15:4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建瓯市地理位置  
建瓯市座落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北邻建阳区,南接延平区、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4233平方公里(折635万亩,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  
二、建瓯市文化  
建瓯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采,常结合年节、庙会、喜庆开展划龙舟、舞龙灯、打狮等活动。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兴新学,各中、小学堂课程都设有体操科目,教习新式田径及球类体育项目,而且开展有组织的体育竞赛。  
建瓯解放后,1956年四月成立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政府配备专职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活动,常常利用节日、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单项比赛和综合性运动会,组建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类等专项运动队,进行业余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参加省、地比赛。  
据1992年统计,全市有综合篮球场212个,乒乓球台575台,旱冰场4个,棋艺室980个。  
2006年组织市级竞赛活动25次,参加比赛人数达3690人。体育人口比率达40.0%。向省体工队、省、南平市少体校输送4名体育苗子,有30人次在省、南平市竞赛中取得较好名次。  
2014年,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新建9个文化信息工程共享服务网点,配备提高2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140场。被评为中国版画、中国根雕民间艺术之乡,文庙修缮完工并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苑茶制作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传承人刘成武,被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2018年,小松湖头获评省级体育休闲基地,举行县级以上运动会1次,参加人数1千多人。  
三、中幡(建瓯挑幡)  
清初追随民族英雄郑成功征战的建瓯大州造船工匠,凯旋返乡后把带回的战旗高挂在竹杠上,以示纪念。经340多年演化,构成建瓯挑幡。建瓯挑幡,幡体长而重,挑法“雄”而“刚”,不同于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中原幡”。其表演套路有十各种,危险奇特,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浓郁的风俗民情。 
四、建瓯唱曲子  
建瓯“唱曲子”是流行于建瓯方言区,用建瓯方言进行演唱的、唯一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多用于佛诞庙会娱神及大户人家婚庆寿诞堂会宴请等,其从艺者皆为盲人,多为单人演唱,除演唱者手中执鼓外,不需其它乐器。  
建瓯“唱曲子”创立于何年代已不可考。但从语言形态与民间艺术构成的规律看,这一民间语言艺术的历史,应溯源或同步于建瓯方言的构成发展历史。建国初至“文革”前,建瓯“唱曲子”极为兴旺,特别1953年至1958年,县民政局设立“残疾人教育院”,当年从艺、授艺者不下七八十人。  
建瓯“唱曲子”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最为基本的、常常性的演唱的方法,即以单人(传统上都是盲人)执竹板小棒连说带唱的方法,演唱内容能够是小段、小本或大本,演唱的曲调比较自由;另一种演唱方法俗称《唱目莲》,即多位盲艺人举着“目莲牌”,一人领唱、三1腔,结群下乡演唱,演唱内容多为消灾祈福。建瓯“唱曲子” 采纳较为固定的地方民间曲调,其演唱器具较为简单,除了打击乐之外,不需要其它的乐器,但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打击乐器也有所不同。建瓯“唱曲子”最盛时期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艺者近百,而最负盛名的艺人为“德兴仔”。  
以建瓯方言演唱的传统语言艺术——建瓯“唱曲子”,其语言本身及语言中保留的巨量熟语、俗语、谚语等,起到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在旧社会没有盲文的情况下,唱曲子作为盲人说唱,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对民间口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其演唱内容中“劝善”最为多见,对社会文明与道德建设有踊跃的增进效果。  
2009年,“建瓯唱曲子”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建瓯弓鱼技艺  
建瓯弓鱼技艺,始创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发源地为建瓯城关钟楼村,即城东高门(城门)头上下马路、直街一带,至今已走过了近300年历史。  
建瓯传统的弓鱼技艺,要行两次弓绑。首先是边捕边绑,用专用鱼绳一端穿透鱼嘴打结,然后把鱼弓起,用鱼绳另一端绑在鱼1稍偏下的地方(水能泄出)。这叫“初绑”,目的是预防鱼缺氧而蹦跳损伤。而后将鱼成批沉入有流动活水的鱼渚或溪流中,让鱼吐污纳新约1小时。后来第二次弓绑。二次弓绑时嘴唇处绳结不动,只是重绑尾位,快要初绑时绑在鱼1稍偏下改为1稍偏上。二绑也叫“绑水”,目的是使鱼肚子里留有的水分不可以泄出,从而具有保鲜保活效果。二绑一定要保持初绑时的方向与弯度,否则会伤着活鱼。  
弓鱼能保活保鲜,一是由于保留了鱼腹内的水分,使鱼悬空而不缺氧;二是鱼被绑成弓形后不可以动弹,幸免蹦跳损伤致死或鱼胆破裂而味苦;三是弓鱼中通过吐污纳新这一程序,使鱼去除泥味,食用更为鲜美。除了保活保鲜外,弓鱼以绳为系,也大慷慨便了运输和顾客提带。  
弓鱼是当地淡水养鱼户需要掌握的技艺,弓鱼技艺的传承包括家族传承、邻里传承、朋友传承和同行传承各种。在这各种传承方法中,又相互兼有,一人可同时先后传授多人,传授快,一传十十传百,传进了千家万户。近些年以来,因为经济发展,建瓯鱼产量大增,弓鱼作为产品受到市场广泛的认可,同时弓鱼技艺也有逐一走出建瓯之势。  
六、建瓯北苑御茶制作技艺  
北苑位于福建北部,宋隶属建州建安县(今建瓯市)。北苑御焙遗址位建瓯市之东二十里,即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后。东峰镇是北苑御茶之故乡,全境方圆302.6平方公里,辖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总人口40973人。  
北苑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所有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因茶园位于闽国之北,故称“北苑茶园”。所产之茶称“北苑茶”。北宋时北苑茶为皇家专享,故又称“北苑御茶”。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官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北苑御茶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百多个品种。民间私焙(壑源等)也随之兴盛。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官焙衰亡,团茶向散茶演变。但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十国闽、宋、元、明),历时458年,成为中国茶史上最为明亮的一页。  
北苑御茶其工艺流程有采、拣、蒸、榨、研、模、焙、封等数道工序。  
“北苑御茶制作技艺”是研究中国宋代御茶产制工艺以及御贡史、茶史、茶学、茶文化极珍贵的史料,起到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2006年五月,“北苑御焙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发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2010年,“建瓯北苑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建瓯过年习俗  
特色习俗001:“送灶王爷(公)”——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  
腊月廿四傍晚,家家户户备糕粿、茶酒,点烛、烧香、鸣炮,送送东厨灶君:“上天奏善事”。从腊月二十起,平常人家多在每天夜晚,熬饴糖,配制年果糕点,如花生糖、麻仔糕、糖豆、酥粿脯仔炒花生瓜籽等。解放后此俗已大都淡化,而以采买为主。  
特色习俗002:“送(头)年”——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  
凡是有儿女嫁娶的头一年,或是已经确定关系尚未举办婚礼之前的男家,须在过年前夕,通常是腊月廿四之后,得向岳父母家或准岳父母家,送膀蹄、公鸡、活鱼、板鸭等四种礼品,叫“送四色”;而岳家则须向男家送过年的“果仔”,另加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寄寓小俩口“早生贵子”;而准岳父母家,通常只收下膀蹄等一两样,会回送板鸭等几样,表明两家礼尚往来而又圆圆满满、。  
特色习俗003:“吃避岁暝”——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  
除夕,家家户户大放鞭炮,迎接东厨灶君“下凡保平安”,合家团聚。首先祭神分岁,祭品还要提前挑到本邑本乡或本村土地庙、福主庙奉祀。然后一家团圆用餐:炒粿、煎糕、全鱼、鸡鸭、膀蹄、粉丸、纳底、太平蛋,大都不可少,但不同家庭,略有差别。解放后,此俗在菜谱上越来越好、越做越精,而在数量和品种上也与时俱进,最显然的就是原来的压轴主菜膀蹄已经大都消逝不必或作改进。  
特色习俗004:“封大门”与“开大门”——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  
除夕守岁到开大门前一刻,先点小烛、香线封大门。然后又按“通书”规定的时刻,设供桌,有的富贵有钱比较讲究的家庭还用红缎金线绣“福禄寿喜”为供桌订制桌裙。在供桌上摆好糕点、红桔、盐茶、红酒、粿猪、粿银宝等物品,再点着大烛烧香,打开大门,鸣放鞭炮,并用红纸正楷书写“开门大吉”裁成两半,分贴大门正中,要能合缝。迎接“财、运、喜”三神降临舍宅,庇佑本宅。解放后,此俗慢慢简化,守岁时间缩短,供品六十年代后粿猪、粿银宝慢慢少了,糕果酒茶一直仍然保持都有,鞭炮必放,香烛必点。  
特色习俗005:“吃糕粿”——建瓯民间特有的一种过年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这是当地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从农历腊月二十日后,家家户户都忙于掸尘(即除尘,打扫卫生),全家总动员,擦洗、舂粿、蒸糕、置办年货。吃分岁暝,正月请春酒,都要煎糕炒粿,因建瓯方言“糕”与“高”同音,预兆“年年高升”;“粿”与“财”谐音,谓“吃粿生财”。建瓯人制作的年糕有红糖糕、白糖糕、红枣花生糕、肉糕等。食用除煎酥外,还有切条拌蛋油炸。  
特色习俗006:“拜年”——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  
正月初二拜年,小辈先向长辈问候祝贺(早年青少年多有叩拜),奉上冰糖红枣茶。长辈即率全家先拜历代祖宗香位和“天地君亲师”,再区别与左右近邻互相祝拜,然后分头走访至亲——伯叔祖、外祖、岳父母、舅父母家,和各自好友相互拜祝“行时(运)生财”。解放后,拜年之俗更盛,自腊月二十到正月十五,满街相遇,举手作揖,曰“拜个早年”、“拜个晚年”。同时也更加广泛,首先在辈份昭穆,捧茶规矩上慢慢放松。禁止妇女走亲访友的习俗已被废除。其次,拜年范围已从血亲姻亲、至亲好友广及通常亲友,以至素不相识的人,在特定条件下,拜年之礼,甚至疏重于亲。  
附:团拜。由党政机关带头,各企事业单位、群团、社团都十分重视。大团拜解放初简朴、节俭,仅仅有清茶一杯。六七十年代始有茶点,文艺小节目,均在正月初一举办。九十年代假期长,外地领导多数回家团聚,故有腊月廿四后团拜之兴起。团拜,本为革除繁文缛节,节省时间,降低奔波之累,但效果甚微,相当多人团拜之后,照样东奔西跑,必上领导家门,方为宽怀欢心。从八十年代之后又兴起四式拜年新俗:①电话拜年;②邮寄贺片拜年;③贺年有奖明信片拜年;④近年又加赠送鲜花花篮、花束,以及更时尚的手机短信、QQ、微信拜年等等。  
特色习俗007:“拜塚年”——建瓯民间特有的一种过年风俗  
正月初一过春节,现今的时尚是手机短信、QQ、微信拜年等等。早年平常是亲友之间互访拜年,各家备有糖果香茶相待。然而在乡村多数人仍保持“拜塚年”这个古老的风俗,即正月初一开过大门吃过早饭(多是斋饭),一家大小便携带香烛、果点,到先人的墓地,献花烧纸钱,向地下亲人拜年,缅怀先人恩德,而后“采青”回家。跟随文明风尚兴起,现在城里也时兴“拜塚年”,非常是公墓那里,正月初一常常热闹非凡,鞭炮声此起彼伏。还有信教的人家,到寺庙“拜佛年”。  
特色习俗008:“接春”——建瓯民间的一种过年风俗  
按历书所算时刻,在家中备香案,烧香点烛,放鞭炮,用红纸条封冬笋、大白菜等各一棵,还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此俗在郊区、乡村尤盛。  
特色习俗009:“叉龙灯”——建瓯民间独特的一种过年传统游乐风俗  
即舞龙灯。它是建瓯民间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游乐活动。建瓯龙灯,龙头用色纸或娟彩扎;龙身以竹蔑为骨架,上面复盖绘有鳞甲的纱布,内燃油囊;龙尾大多扎上一束大铁树叶。舞动时灯火四溢,蜿蜓如飞。建瓯龙灯按颜色分为黄龙、红龙、和青龙。每一龙另有一颗用红纱蒙制的滚灯,称作“龙珠”。另外还常配以一组不同颜色纸扎的鱼形或龙形大彩灯,欲称“九鱼采莲”或“五经魁”。“叉龙灯”时,观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接连不断,热闹非常。  
建瓯过年的传统游乐风俗,同时还有:  
“挑幡”:它是用一根大约10米长的肥硕毛竹,削去枝叶,缕空其节,制成长竿,外漆朱红油彩,顶上装置一座彩绸扎成的彩灯幡塔,周围缀挂数只小铜铃,竿上还挂有长幡。表演者用单手竖托长竿,跟随锣鼓声有节奏地舞动,时上时下;时而用脚挑肩扛;时而用鼻顶齿托,长竿始终巍然不倒。舞到激烈时,长幡呼呼招展,铜铃叮当入悦耳,起到浓厚的古闽族遗风。  
“打狮”:它是由江西籍的棉布、建筑业业余艺人玩耍。常由一对狮子、一个绣球和若干大刀、长矛组成一支队伍。狮子用彩绸、红黄布扎成,一头狮子由2人操作,在锣鼓声中扭摆跳跃,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头戴彩色包布,身穿红袄,腰扎绣花板带,脚蹬八耳麻鞋,挚着绣球,东一抖,西一晃,逗引狮子东扑西颠。  
“担花担”:它平常由一对或数对纸扎或绢制的精美大花篮组成。表演者用一支薄竹扁担挑着,走八字步,互相穿插,交叉进退,颤颤悠悠,很有舞蹈风韵。  
特色习俗010:“装春台”——建瓯民间独特的一种过年曲艺风俗  
“装春台”是一种造型艺术,即在一座大的平台上,巧妙地塑造一台戏文故事造型,有《许仙与白娘子》、《薛丁山与樊梨花》等。演员多由两个10岁左右的幼童打扮,造型多是一个演员立于另一个演员手持的道具之上,造型铁架都隐藏在演员的服饰道具上。踩街时由壮汉抬着平台缓行,配上音乐和灯光,悦目动人。早年每逢春台踩街时,围观的百姓往往人山人海。  
另外,还有:  
“二月二,吃干净”——建瓯民间一种独特的过年风俗  
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大家都炒粿、煎糕,把过年的剩余食物吃个犁利(干净)。农户间有“过了二月二,百草要落地”之说,农田园圃山地耕作紧迫由此始,“一年之计在于春”,自此付诸行动,至今勤劳人家不忘此俗。  
八、建瓯七月半中元节民间祭祖烧纸习俗  
建瓯,初名建安,古名建州(建安郡/建宁府),美称芝城,别称富沙。位于福建省北部,是武夷山下、建溪河畔的一座古老而漂亮的城市。全市总面积4233.13平方千米,居福建省各县(市)之首;人口54万,居闽北之冠。  
这里山川膏腴、腹盆开阔、物产丰饶,温暖湿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当适合农林诸业的发展;南浦溪、崇阳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又使它南可下闽江、出东海;北引浙江,西连江西,起到建立政治、经济中心独特而优越的地理条件。  
所以,在中国持久的奴隶、封建社会里,不管是独处一隅的部落藩国,或是割据一方的政治、军事集团,还是君临天下的中央王朝,差不多都挑选建瓯作为占领闽疆的根据地或桥头堡,进而逐一完成对整个福建的扩张和开发大业。于是,历史便将建瓯推上了孕发闽越文化的大摇篮和融会闽汉文化结合部的显要位置。  
从建瓯古风淳淳的民俗风情中,依稀可见当年古闽族和闽越族先民们古朴的生活气息及其神秘的信仰色彩。建瓯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积滤,更是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成为称著一方的文化宝藏。当中非常引起注意的就有独具匠心的方言文化,异彩叠献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成就显赫的儒学文化和明亮夺目的茶文化。它全面而翔实地展现了作为融会福建闽越文化的大摇篮和闽汉文化结合部基底的树大根深与枝繁叶茂。  
建瓯自古居闽上游,为闽置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治所。早在汉武帝虚闽以来,其地便渐实以中土之民;晋永嘉末年,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而建瓯又以其地利之便,大率流寓占藉之民居多。但人移境迁,风移俗易,又历经数代繁衍和山川滋培,其民之习又有别于中州之气了。  
那么,对于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来说,在"七月半"中元节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里,又有着什么样的特色习俗呢?  
本篇特辑【建州聚焦】"释疑解惑:建瓯中元节民间祭祖烧纸习俗补遗",对当地的"七月半"民间习俗,再度进行一次深层而细微之剖析,以飨读者。  
释疑解惑之一:建瓯"七月半"中元节祭品有何讲究?  
注意四个隐寓小细节:  
①一个西瓜。在祭品中,一个完整的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记住:大西爪需要是完整圆滚滚地摆在供桌上哦!由于在当地民间习俗认为,大西瓜是冥界阴间的膀蹄,一个完整圆滚滚的红心黑子的大西瓜,预示着多子多福,圆圆满满,红红火火!  
②一串光饼。光饼在建瓯民间传统里头有特殊的寓意。建瓯光饼是爱国饼、是爱乡饼、是爱家饼,象征着爱国爱乡爱家之情结,承载着这座闽北千年古城浓浓的家国情怀。据《建瓯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由浙江率部入闽抗倭。路经本县,邑人见士兵携带“干饼”食用,香味俱佳,又便保存,遂仿制,因名“光饼”。流传至今,成为当地百姓非常爱慕的经济又实惠的“爱国饼”。建瓯光饼在当地还一个讲究:饼面上若戳一个洞,表示这是光饼;饼面上若戳两个洞,则表示这是肉饼。——一块小小光饼,承载着满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涵养。实际上,"七月半"中元节,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团圆节;是一次跨越阴阳两界阻隔的团圆节。可谓"天上月圆,人间饼圆"。所以,这一串象征合家相聚的团团圆圆的光饼是必不可少的。圆圆的一串建瓯光饼,寄予着建瓯人对先人的追思和故土的浓情!  
③一串香肠。一串香肠,不管是谐音或是取形,在当地习俗中,均有全家老小:相亲和睦、招子添孙、人丁兴盛之寓意。  
④一串香蕉。一串香蕉,不管是谐音或是取形,在当地习俗中,也暗附有全家老小:相亲和睦、招子添孙、人丁兴盛之寓意。  
总之,以上四样祭供之品,都有祈福合家和睦、儿孙满堂、人丁兴盛之美好祝愿!  
释疑解惑之二:建瓯"七月半"中元节祭礼有何特点?  
注意三个传统小细节:  
①写包袱-"郡堂号·三代纸"。每年"七月半"中元节,当地通常从农历七月十一开始至七月十五,家家户户祭祖烧纸。现在,家里有亲人当年亡故,往往会提早到七月初十,即开始"烧头年纸"。写包袱跟现在寄邮件有点相似,有收件人,也有寄件人。在寄件人一栏,有一个特殊的标识:本氏本宗的郡望堂号必填,否则投递员可能会无法送达或容易出错!例如杨氏,就有弘农郡清白堂、弘农郡四知堂等不同的堂号;例如张姓,则有清河郡清河堂、清河郡百忍堂和清河郡积庆堂等堂号。再例如吴姓,郡望及堂号分支众多。其郡望就有延陵郡、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汝南郡、长沙郡、吴兴郡、武昌郡等诸多郡望;而堂号则有延陵堂、渤海堂、金陵堂、三让堂、思让堂、至德堂等40多个堂号。郡望堂号是古代不同宗族之间,乃至同一宗族之间,家族身份与血脉源流的一个重要识别标记。这里值得非常解释的是:建瓯当地民间传统习俗,烧纸钱通常烧三代,即: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再上去的列祖列宗,会还有统一单独非常再备一份本氏门中历代祖先公婆的散纸。  
②祭供礼-"烧轿马·打神告"。建瓯"七月半"中元节祭祖烧纸,在祭供礼仪上,还有几个民间传统习俗小细节一定要非常记住:一是烧轿马。当日早起,洗漱毕,要在门口烧几张纸轿马,并附带烧些纸钱,去迎请列祖列宗回家。后来,点好香烛,将祖宗牌位敬请摆上供桌,备上糕点、瓜果、茶酒。早上,准备好早点及碗筷;中午傍晚,需备一桌丰盛的菜肴。期间,全家老小,依次向列祖列宗叩拜,敬奉茶酒。二是打神告。到了当日傍晚,烧纸前,千万别忘了要先打神告,请示下列祖列宗。得到神告后,方可开始。烧完纸钱,还需再烧几张纸轿马及纸钱,恭送列祖列宗回到冥间。  
③烧冥品-"洒红酒·烧散纸"。烧纸当日傍晚,祭供祖先的全部仪式结束后,把杠箱包袱(内装锡铂、元宝、弥陀、往生票等经钞和冥衣、钱纸等冥财,每个包袱均需粘贴一张纸人邮差),写明郡望堂号、孝子住址,解释“地官赦罪”,伏祈“家道吉安、财丁两旺”。杠箱包袱,需按祖宗辈分先后,摆放在户外,在贡箱包袱周遭洒一圈红酒后,表明这些杠箱包袱是烧给本氏门中的列祖列宗“阴间收用”。当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需另备两叠弥陀、钱纸。一份烧给"本氏门中历代祖先公婆冥中收用";另一份烧给“外姓家氏和无主孤魂阴间收用”,名为"烧散纸"。  
释疑解惑之三:建瓯"七月半"中元节祭俗有何变迁?  
注意三个变迁小细节:  
①祭祖烧纸-男女平等。旧时,建瓯"七月半"中元节祭祖烧纸,都是由兄弟操办,女儿只是配角,甚至不可以在包袱冥品上署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始,男儿孙、女儿孙慢慢享有平等待遇,大家共同操办"七月半"中元节祭祖烧纸仪式,男儿孙、女儿孙均在包袱冥品上署名。  
②冥品翻新-与时俱进。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七月半"中元节烧纸的包袱冥品花样接连不断翻新,有纸糊的金银首饰、家用电器和彩印冥币等。一些商铺还备有各式各色配装好的全套杠箱冥财包袱用品可随意选择,各家不一定非要手工打草纸纸钱。  
③吃烧纸暝-酒家订餐。当地习俗,"七月半"中元节,过去的惯例,均由兄弟依辈份,在各自的家里轮办祭祖烧纸仪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慢慢转变,由男女儿孙,轮办七月半中元聚餐。当地城里各家各户,往往得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近订好酒家吃烧纸暝。  
宋代建宁府知府张叔椿称:“建备五方之俗”。  
宋代建宁府知府韩元吉称:“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都狎于文;负其厉气者,亦悍以劲”。  
明代建瓯藉首辅大臣杨荣称:“晦庵、西山二先生过化之邦,流风余韵,宛然犹存”。  
《方舆胜览志》道:“其民柔脆,惮于远行。”  
《建安旧志》道:“处市井者,好侈而尚俘;居田里者,勤身而乐业”、“男女不混于途,少长各攻其艺,民畏官府,士重清仪,农力甚勤,不事商贾末技”。  
综观建瓯的民间风俗,归结起来,大体起到以下五个基本而明显之特征:  
一是循规蹈矩,注重礼仪;  
二是安居乐业,从善好施;  
三是待客盛情,宽厚从容;  
四是崇尚大道,尊师敬老;  
五是好求吉利,祈福纳福。  
九、建瓯的婚庆习俗  
建瓯的婚庆习俗明显热闹两个字,也叫“闹亲”,认为联姻的两家人要越闹才越亲,于是就有了一些当地独有的风俗习惯,当中“敲竹竿”就是婚庆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当地风俗迎亲队伍和新郎进门后,要先做一顿酒席给他们吃,俗称“吃点心”,之后到午饭时间了才开始正式的酒席。然而,这时厨房里几个掌勺的师傅,这会却把身上的围兜解了,坐在那抽烟、聊天。迎亲队伍中那个扮演“请亲家”的一看这阵势,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连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条上好的香烟,陪着笑脸说:“师傅们辛苦了,这几包烟是孝敬你们的。”师傅们接了香烟,即将就套上围兜,忙碌起来,一会儿就利索地做好一桌子正式的酒菜,请迎亲的人们吃喝。  
等吃过中午后,看看时候不早了,“请亲家”的那位就开始催新娘子早点出门,别误了吉时。这时新娘子说:男方家的彩礼钱还没有全拿给我,要我出门,就把礼钱都给我。接着又说,父母养我这么大不容易了,现在嫁过去就变成你家的人了,你们要包一个大红包做为“父母礼”。这时“请亲家”那位就陪着笑脸跟她讨价还价,最终,包了两个红包给女方,说这下总能够“更衣上轿”了吧。当然那时迎亲已不兴坐轿子了,通常都是步行,新娘子又说,要我走也行,那得包“走路礼”给我,不然我就不走。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新娘子拿到了“走路礼”,于是开始更衣,拜别父母、长辈准备出门了。  
当下,“请亲家”的马上叫来迎亲的小伙子们把新娘子的嫁妆整理好,准备迎娶新娘子回家。那时的嫁妆多是红色木箱、锦缎被子、木制的脸盆、脚盆、马桶等。他们把两口木箱放在两个箱架上,数床被子区别叠放在上面,脸盆、脚盆等放在共同,通常都是三竿,两人抬一竿,俗话叫“抬竿子”,这时他们想找原先带来的竹竿,可怎么也找不到,没有人肯告诉他们在哪里,这可怎么办呢?  
原来,他们进村时,几个小儿童争先恐后地接过了迎亲人手中的竹竿,并马上把竹竿藏在了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要晓得他们是要用这4米长、两头用红纸箍了一圈的竹竿,把新娘的嫁妆抬回男方家去的。正在干着急时,几个小儿童嘻嘻哈哈地来到跟前说:“我们晓得竹竿在哪里,你们包个红包给我们买糖吃,我们就拿给你,不然你们就别想拿到竹竿了。”“什么?这还要红包啊,你们这不是敲竹竿吗?”“对,今天这竹竿我们是敲定了!”无奈,今天在女方家就要顺着他们一些,不然新娘子不上轿误了良辰可不妙,这时“请亲家”的赶紧拿出一个红包交给领头的小孩,红包到手后,那几个小孩很快就把竹竿还给他们。  
要出门了,新娘子是哭哭啼啼的,一是由于舍不得离开父母、亲人,二是当地风俗认为,新娘子出门要大声哭,这样娘家的父母兄弟才会好运,好赚钱。  
走出大门不远,“请亲家”的却折回来,大家都晓得,他这是向亲家讨红包来了。不过,通常情况下,他此次是找不到亲家公人的,由于还没从女儿离家的忙乱和不舍的情绪中出来,“请亲家”的看到这样,只好转身走了,可是没走多久,他又独自折回来了,找到亲家公,就拉着他的手说:“你女儿嫁到我们家了,咱们就是亲戚了,以后要多走动,明天就到我们家来做亲家哦!”这时新娘的父亲赶忙一边回答,一边把一个红包塞给他,说:“天不早了,你们走吧!”假如双方很熟络的话,新娘的父亲就不会那么快把红包给他,非让“请亲家”的走第三次不可,而且会让厨房备好几样下酒菜,劝他喝了好多酒后才把红包给他。讨到红包后,迎亲的加上送亲的一行三十多人的队伍热热闹闹地往男方家去了。  
这就是“敲竹竿”的由来。这里的“敲竹竿”,不单是女方敲男方的,男方也敲女方的。在这样善意的吵闹中,不但增加喜庆的气氛,也促进了联姻双方的感情,因而成为结婚喜庆的一种风俗,经久不衰。  
十、建瓯婚丧寿庆宴席习俗  
1、婚喜宴席:“吃膀蹄”。  
建瓯对婚喜宴席有一个很独特的叫法,称作“吃膀蹄”。膀蹄是建瓯传统名菜,糜烂香鲜、油而不腻,非常适当老年人食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重大节日、婚寿喜庆之际,它一直都是压轴大菜——上了膀蹄,就意味着酒席快要结束。这道菜,在缺少肉食的年代,实在十分可口。故吃“膀蹄”,就成了吃喜酒的代称,意在祝福新人生活幸福美满。  
膀蹄的制作很讲究,首先要选取猪腿根部的腿包肉,两斤左右为佳,要保留完整的圈皮,中心精肉用刀切成八楞,锅底絮上预防烧底的棕叶,膀蹄用草捆绑固定,放入大锅,添满清水,加入红酒、食盐、酱油、蒜头等调料,沸燋至滚瓜烂熟。  
现在,酒席中平常会在盘子里铺上一层炒好的酸菜,然后将膀蹄放在上面,再在膀蹄的周围围上一圈小馒头,放上一碟蘸料。膀蹄皮黄焦酥,油光喷香,肉烂如泥,十分诱人。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不沾满嘴油。不必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2、丧葬宴席:“吃豆腐”。  
建瓯对丧葬宴席也有两个很独特的叫法,一是称作“吃豆腐”;二是称作。“吃回龙”。在出殡的当天中午,丧家要办“回龙酒”,以酬谢为逝者送葬的亲朋。在“回龙酒”开席之前,丧家必在每桌宴席上放置一碗米酿红酒,让送葬者用汤匙自饮一勺“过红”,以祛除阴气。此为建瓯“铁打”的殡殓酒俗,谁也不可以违背。假如有谁违俗了,当地人便会马上叫丧家补上。假如丧家仍然不理睬不补酒,则今后若有当天送葬赴宴的宾客出现意外,便会来找丧家的麻烦。  
在丧宴正席菜肴以外,丧家还需要上一碗豆腐海带汤,豆腐为白,海带色青,寓意逝者一生一清二白,也寓意奔丧的宾客清白大吉。所以,吃“回龙酒”,也被称为“吃豆腐”。  
假如是高龄者死亡,丧家会请顾客猜拳,谓之“笑丧”,意思是死者已达高龄,无遗憾,丧家还会备一饭甑(蒸饭的蒸笼),用浸泡过的籼米蒸“叟饭”,让宾客自取带回家给孩童食用,即“吃一孝压三灾”,祝愿后生能像逝者那样硬朗长寿。  
3、寿诞宴席:“吃春盘(面)”。  
在建瓯,当地大凡活到六十周岁以上的老人,其家人会操办“秩寿酒”,俗称“做寿”或“做生日”。  
按照传统习俗,“秩寿酒”分为祝寿晚宴和生日正酒两场。头场是生目前一天的祝寿晚宴,预谢送来红烛和燃放鞭炮的祝寿亲友。这便是“上足(烛)暝”,也叫“暖寿”。因建瓯话“上烛”与“上足”同音,寄寓着人们“益寿延年,长命有余”的美好祝福。第二场是生日中午的“生日正酒”。受请宾客只给寿星送来鞋帽、布料、衣物等,不送礼金。  
在建瓯,寿诞宴席最独特的一道菜,是主人家每张宴桌上一盘由笋片、香菇和瘦肉片炒成的,铺于盘面的“春盘面”。寓意寿星长命高寿,后辈满面春风。九十大寿的老者,称“百岁大寿”,亲友来祝寿,带“寿面”回家,给小孩吃,意在托老寿星之福,能“长(面)命百岁”。此俗在民间至今仍受重视,仪式更盛。  
4、庆贺宴席:  
上梁:“拾包子”。过去,房屋是木结构、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架均为木料。建房过程中,上梁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需要挑选在吉日来举办仪式。  
上梁前,要在梁上挂小红布袋,袋内装入麻、豆、谷、麦、缗钱等“七宝”,梁中央贴红纸绘制的“八卦图”,两端还要悬挂粽子、红酒、谷子和银钱之类。升梁时,由阴阳先生或“活鲁班”(指木匠师傅)鸣锣司仪,口念“上梁吉祥,财丁两盛,富贵双全”等吉语,并燃放鞭炮。  
屋梁两端放正后,在屋架上撒丢包子、粽子、爆米花、花生、糖果等;让围观者抢拾,气氛十分欢快。这些活动寄寓了“新厝开花”、“大吉大发”等含意。当晚还需要杀猪宰羊,置办酒席宴请木匠、泥水匠和亲友;当地称为“吃上梁酒”。现代人建房屋大多是钢筋水泥房,无木梁可架,便改成“封顶大吉”仪式了。  
乔迁:“爆米花”和“吃糍粑”。建瓯人将迁入新居看作是一件大喜之事,礼仪十分讲究。  
“搬厝”时,要先搬晾晒衣着的竹竿,预示“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接着是搬香火,请神佛和祖先牌位,还须燃上一盆旺盛的炭火,一同搬进新居,以此兆示往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然后才是搬迁其它笨重家什。在新居安置好后,首先得点香烛、放喜炮。  
新灶点火须先炒芝麻,爆米花,寄寓“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愿望。还有,千万不可以少的还有,大清早,一定要做糍粑分送亲邻,讨个“吃糍粑、走时运”的好彩头!并大办酒席,宴请亲邻好友。亲邻好友则送蜡烛、喜炮、对联、字画、古玩、镜框、画屏等各色礼品,这么一来,略事装点,满室生辉;亲邻相聚,其乐融融。  
解放后,跟随人民生活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思想观念的转变,“乔迁之喜”越来越盛大。搬迁前,即使是旧房也要装修一新,宴请亲友也多在酒家举办,甚至广发请柬、大操大办,唯搬竹竿、点火盆、请神佛等仪式已不多见。贺客多送现金,亲友送的礼物大多是家电、沙发、高档茶具等摆设物品,给新居增添光彩。  
开张:“做牙福”。建瓯人凡工厂(作坊)、商店开张之日,都非常讲究热闹,讨个吉利彩头。  
“开张”当天早上起来,要点香烛,鸣放鞭炮,新挂的招牌披上红彩绸。经营业主亲自站在门口恭迎顾客,店员服务分外周到。亲友、同行来祝贺,多有贺送喜联、牌匾、镜框等,并燃放鞭炮。现今的开张,门口两旁摆满花篮,喜气洋洋,有的还上电视台为其点歌,祝其买卖兴隆,财源广进。当晚,业主多有宴请帮工、亲友欢聚,业主频频敬酒,广纳吉言,以示宏图“大发”。  
开张的当日,厂家一定要生产出“开门红”第一件过得硬的产品,商家一定要顺利做成第一笔买卖(哪怕是让利),以图吉利。开张后的平日,商家都注意“清早八头,讨好兆头”。开门的第一位顾客,第一笔买卖,都非常注意自我的服务态度:“笑脸迎客”、“百问必答、百拿不厌”,切忌翻脸。要是遇到客户购买的货物上午来退换,商家则不高兴,认为是不吉利,而推辞:“下午来!”。  
非常故意思的是,在旧时,各商店经营业主为了稳住雇佣人员的阵脚,缩短业主与店员(师傅)学徒、伙计们的距离,以便在营业中图个吉利,企望鸿运亨通。按传统习俗在农历每月农历初二和十六的晚上,进行一次生活改善。俗称“做牙福”。  
雇佣人员的“口福”大小,则要看业主经营效益高低而定。通常店铺,投资少,买卖做得小、利润低的,除青菜外,均备有海带、猪肉之类的菜肴。人们戏称为“初二、十六,海带燋肉”;买卖中等的,酒菜档次低些,习惯称为“初二、十六,有酒有肉”;若买卖做得较大的,酒菜则丰盛些,人们戏称为“初二、十六,大红大绿”。此时此刻,吃了经营业主这一餐,牙根儿就会感觉到大有福气之感。它反映了建瓯人恪守礼仪的风气和态度,现在有集体伙食的企业,都称作“改善生活”。  
十一、建瓯方言  
建瓯早在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左右)就已建县——当时叫建安县,唐时称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设建宁府(治所在建瓯),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松溪、政和、浦城等县,使建瓯成为闽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为人们的交往、迁移和战事影响,构成以建瓯话为代表的、不同于闽东、闽南方言的闽北方言。旧建宁府属除浦城县部分的乡镇外,其余各县、以及顺昌、南平邻接建瓯的一些乡镇,都说闽北方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大约在200万左右。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县西北境置瓯宁县。建安县辖东溪(松溪)及建溪两岸各乡里,瓯宁县辖西溪(崇阳溪)及南浦溪两岸各乡里。民国2年(1913)裁撤府制,并建安、瓯宁2县为建瓯县。1990年,建瓯属南平行署管辖,全县辖5镇9乡——芝城镇、东峰镇、东游镇、南雅镇、吉阳镇、川石乡、水源乡、小桥乡、玉山乡、迪口乡、徐墩乡、房道乡、小松乡、龙村乡,县政府驻在芝城镇(城关)。建瓯方言以芝城镇(城关)话为代表,城关话在全县都能通行。但因为长期建安、瓯宁2县并立,加上东、西溪流的自然阳隔,构成了建瓯方言的内部差异。  
清乾隆六十年(1795)秋,建瓯印行《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或《八音》。由福清人林端材摹仿神州方言字书《戚林八音》的体例,结合建瓯方言的实际编成。当中定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7个声调。根据1984年的实际记录,建瓯方言有15个声母、34个韵母、6个声调。  
建瓯方言保留了丰富的异读现象,主要表现在3方面:即因为书面语与口语不同而构成的为文白异读;因为词性不同出现的词性异读;因为新学兴起,或是受一般话影响改变了字的本来读音的新旧派异读。  
十二、建瓯美食习俗  
光饼  
光饼,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光饼。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糖饼、光肉饼、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起酥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有光饼、光肉饼、芝麻肉饼等3种。主要原料是面粉,加入适量楠草(碱水)和盐水,待面发透后,用手工揉细、制成饼截,再用木捶研成饼坯,直径约6~8公分,中心打一个川(洞),俗称“只钱打只川”,意指一块光饼只卖一只铜钱。然后将饼坯贴在炉壁上,用炭火培熟。  
豆浆粉  
建瓯人对豆浆粉情有独钟,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豆浆粉是百吃不厌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瓯,开始对豆浆粉不以为然。看见街头粉店人进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尝一碗。这一尝便尝出了味道,也尝出了缘分。再访建瓯时,他便会说:“早餐吃豆浆粉去。”一种美食,一种创意。不知谁人的杰作,把平常之物豆浆与粉条这般配成对,成就了一方美食。  
豆浆粉风味独特,在于选料、制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当天制作的“生粉”,粉条粗细要适中,制作豆浆要选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细。滚水冲浆,滤去豆渣,下锅煮沸。豆浆的浓淡最紧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烫米粉,再冲豆浆,后加调料。粉条要烫透,豆浆要热够。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板鸭  
产于福建建瓯市,此鸭历史之悠久远超其他板鸭,有志载:后晋五代十国闽王延政称帝时即为贡品,宋孝宗赵昚时,建瓯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被封建王,领地就在建安(今建瓯),他对建瓯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至清朝建瓯板鸭更是早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为福建传统名优土特产品,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此菜在福建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粉嬾光润,肉质肥厚,滋味香美。  
建瓯板鸭被农业部官方认定为“中国四大板鸭”之一。中国食品总公司的《家禽与传统禽制品》一书中对此做出了明确记载。  
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盘。当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爱慕购买的物品之一。建瓯板鸭的制作极为考究,用来制作板鸭的鸭源需要是在田野溪流中放养的,以吃稻谷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鸭”。这类鸭子需喂养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质好,有韧性,在腌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制成后肉厚质嫩,肥而不腻。  
扁肉  
扁肉(也称“扁食”)在北方称为“馄沌”,西南巴蜀一带称“抄手”,广州谓之“云吞”。皮薄馅大,滋味鲜美,为各地群众所爱慕。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广泛流传,但制作方法略有不同。如福鼎带海鲜味,莆田、闽侯尚干等地以剁馅为主。至于名闻天下的“沙县扁肉”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瓯,在制作方法与建瓯扁肉一致,因为选料没有达到精细的要求,所以今天我们在街面上吃的“沙县扁肉”少有正宗。在闽北的建阳市其扁肉以水吉最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从建瓯分离出去的,一样在靠近建瓯的政和其扁肉制作工艺亦与建瓯扁肉一致。在建瓯(非常是乡下)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扁肉,在逢年过节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经构成一个固定的传统,从地理上看我们也能够发觉,凡是在靠近建瓯附近周围的一些县市那里出来的人都会感觉本地的扁肉很好吃,从沙县、建阳、到政和、屏南、周宁,除了周宁不与建瓯直接接壤以外,其余所有都有交界,这些地方的制作手法惊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属于北方馄沌制法,肉馅偏涩。  
锅底  
以鲜镜头笋烹制的锅底是建瓯风味的第一名菜,不仅深受民间爱慕,也受到各地顾客的青睐。  
锅底也称抄底,选用鲜冬笋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龙口粉丝、金针菜、发紫菜等。  
制作:冬笋去头剥净剖开入锅燋熟,捞起切成细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黄色。五花肉切成箸头粗细的小条,粉丝、金针、紫菜等水发待用。  
烹调:五花肉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一些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葱花。  
特点:色泽鲜黄,配以紫菜。红蛋丝、葱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鲜,口感清脆,配以粉丝软滑爽口。  
纳底  
纳底是福建建瓯的一种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头)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块(如黄豆通常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搅拌均匀(每颗直径约1.5公分)。水烧开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捞起放下冷水里浸泡。起油锅放下葱头熬出香味,加些白菜丝、冬笋、酱油、盐下锅炒一会,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适量水煮开,地瓜粉加适量水调匀拌下,煮成糊状,起锅前用个鸡蛋调匀渗入,另加些胡椒粉、黄酒、味精、麻油等调料即可,其味香甜鲜嫩。其口感鲜爽口,实为佳品  
大肠粿  
用干浆粿与(猪)大肠同蒸故名大肠粿。  
制作工艺:磨米浆,沥干,取干浆搓压成小圆粿片,入饭甑与大肠一道加调味、桂叶同蒸熟。食用时挟出粿片装碗,取大肠剪成筒状,加调味食用。  
风味特色:粿片软而韧,味香鲜,油而不腻,大肠鲜脆而无腥臭。  
粿包  
以“烂粿‘包笋丝、萝卜丝或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制作工艺:先扳好烂粿,稍冷却取烂粿包熟笋丝、萝卜丝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担出售的粿包多是包萝卜丝,煎在鏖上。  
风味特色:皮烂面滑,馅鲜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笋丝的叫作“咸粿包”。  
夹鞑子  
名称由来:夹鞑子,又名芋饺,以形如小夹鞑而得名。据说是蒙元时代,水北(今称水源)一带人民抗元斗争,兵败转入山中。义军缺粮,挖蕨根洗粉,配芋泥,捏成夹鞑煮食。另一说是当时民间称蒙元为鞑子,百姓受其统治压榨,皆欲吞吃了而后快,故吃夹鞑子意指吃掉鞑子也。  
制作工艺:今制夹鞑子有无馅和有馅两种。选取红芽芋煮烂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极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适量再揉成面团待用。取猪腿肉如扁食馅的作法制成肉酱,加盐水、碱调匀入平底盘,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锅煮熟。食用时起好高汤,加味精、红酒等调料,滴麻油,撒上葱花即可。  
风味特色:无馅者软滑清爽,有馅者皮软滑而馅香脆口。  
薄饼  
名称由来:薄饼又名春卷,以其卷皮薄如纸而名之。  
制作工艺:取嫩白的鲜春笋,去头尾刨丝,先入锅煮熟后烤干。辅料:五花肉去皮切丝,豆腐干切丝油炸过,虾肉剁碎(或用虾末),香菇水发、切丝,韭菜切断,调味用白糖、红酒、酱油、味精等。辅料入热锅,先炒肉丝出油,再入虾肉、豆腐干等,翻炒,熟后倒入煮好的笋丝,加调味适量煸干,快起锅时入韭菜筒再炒,起锅备用。选精粉调成面浆,用手掌挑起热鏖上摁下,烙熟,撕起。生炒豆芽一盘。热锅入稀淀粉水,加糖、盐、胡椒粉、味精等调味,和成火鲁糊。食用时摊两张烙好的薄饼,抹甜火鲁,加馅,挟些许豆芽及二条葱花筒卷包好,即食。也有人包卷结实后下油锅炸黄食用。  
风味特色:皮软稍韧,馅香鲜清脆。油炸春卷香酥甜爽,别有风味。  
建瓯小吃还有粉丸、包笋锅贴等等。  
十三、建瓯名人  
建瓯名人辈出,人才荟萃。历史上出了1154名进士,6名状元(叶齐、徐奭、徐遹、翁德舆、黄硕、陈应行),10名宰辅,1位侯王,为中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有“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称。五代的练氏夫人被誉为“芝城之母”;宋代理学家朱熹少年成长于建瓯;宋代重臣郑钰、明代宰相杨荣、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音韵学家吴棫、吏部尚书李默、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  
练宇祯,又名练来,号彦本,宋朝建安(今建瓯)人,练表鹏胞兄,练干誉子,累试礼部不利,闭门著书,有《大易发微》、《二礼释疑》、《采野遗民集》。  
练潜夫,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著名明朝官吏。明神宗熙宁间年间为祁阳令。曾作《笑岘亭记》。  
练仪甫,建安县志记载(今建瓯),宋熙宁九年登进士第。  
练诗传,字文开,建安(今建瓯)人,登宋开元(1205)年乙丑进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调解山东直隶临淸节判,敕授文林郎,才名当时。  
十四、建瓯著名景点  
(一)建瓯根雕城  
 建瓯根雕城为国家AAA级景区。座落于建瓯市徐墩镇,集根雕艺术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是闽北乃至全省最大的融根雕、盆景展示与商贸、旅游、休闲、美食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城。  
(二)双龙戏珠酒业  
福建双龙戏珠酒业有限公司(原建瓯酒业)成立于1995年,由酿酒传奇人物福建省特级酿酒大师——冯国华(填补福建省酱香型、浓香型白酒两项空白)执掌。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荣获福建名牌、福建著名商标、福建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  
建瓯双龙戏珠观光工厂景区,座落于建瓯市城东工业区。双龙戏珠白酒是我省多粮浓香型白酒代表,由福建省(唯一)特级酿酒大师——冯国华执掌,洞藏窖酒、六粮酿造均属福建首创。现有双龙洞、传统酿造工艺、泥窖、酒文化区、冯家酒坊等景点,是我省唯一一家通过验收的白酒酿造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湖头村  
小松镇湖头村座落于建瓯市北郊,距城区13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63户、3278人。村党总支设公共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果蔬专业合作社3个党支部,有党员91人,村两委干部8名。全村土地总面积16.28平方公里,当中耕地4482亩,山地17308亩。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4410元。2013年十一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漂亮乡村”创建试点村。  
依托小松溪、古香樟树等自然元素,结合旧村古民居建筑风格,挖掘“太保”文化底蕴,修复了“古民居”、“古门头”、“土主庙”、“藏金亭”等建筑,又新建“太保门”、“榜眼门”、“朝日亭”等景观点,饱含历史底蕴。  
建立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建立红提、蓝莓、草莓、西瓜、小西红柿等观光采摘园5个,成立“农家旅游协会”。  
打造特色村旅游项目,湖头村建成集农家乐吃、住、行(自行车)、采摘乐、烧烤、垂钓、赏荷花、瓜果长廊游、购物等十各种休闲观光活动,着力建设生态湖头,旅游湖头,给游客制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四)迪口葡萄风情小镇  
建瓯迪口葡萄风情小镇座落于迪口镇可建村曾段自然村,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50亩,投资1000万元,建设有“小镇入口印象区”、“旅游迎接招待服务区”、“葡萄观光采摘区”、“缓坡稻田闲逛区”、“农耕集市商贸区”、“滨溪游憩休闲区”等五个功效区域,是集种植、酿造、科普、销售、观赏、娱乐、度假、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葡萄田园度假区。  
(五)擎天岩  
西乡名胜擎天岩座落于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村坪畲自然村,距龙村乡所在地11公里,与建阳市交界,海拔1222米,是建瓯市北部最高峰,气势雄伟,风光奇特。擎天岩山脉庞大,绵绵接连不断,素有建州“北路屏障”之称,其构成的“西乡”风景区以那“擎天—柱之可观”而举世闻名。  
据《建瓯县志》载“建郡山脉悉从仙霞关来,过浦城盖仙乡、泉山、松溪鸾峰山,遂入建瓯县境,突起而为紫溪里之鹫峰山,再为西乡里之擎天岩,蜿蜒至县治,秀出为黄华山。”民间传说,擎天岩的“龙脉”从江西而来。盘古圣王治天地时,在庐山种一棵“葫芦瓜”,瓜藤绵延至闽北。后经吕洞宾精心耕耘,开出两朵花,一朵雌花——黄华山,旖旎秀媚,另一朵雄花就是擎天岩,巍峨雄壮。  
进入擎天岩村坪畲自然村后山,可看到一片面积约13公顷的青冈栎林(当地群众称佛楮林或佛祖林),现有胸径50厘米以上青冈栎计285棵,胸径50厘米以下的不可计数,这样集中成片大面积的青冈栎林在我省实属罕见。过去农业生产落后,一遇自然灾害粮食就欠收,而青冈栎林产籽却丰,出现“粮欠楮丰”现象,乡民并用以接济荒年,认为“佛赐于人,接济灾荒”,于是青冈栎林成了“佛楮林”,使楮树染上神话色彩。  
各位朋友,青冈栎林中有一条古道通往擎天岩龙池寺,用石块铺成,坎坷有余,弯弯曲曲,故称“九曲岭”。刚进古道就有两棵罕见的千年巨树——江南油杉,当地称水罗松,被誉为闽北“油杉王”,巍然屹立在道旁路口。树高40多米,胸围4人合抱不拢,枝桠密集,分层盘状,常年青翠葱茏,生机盎然。树枝上挂满寄生吊兰,随风飘荡,别有一番情趣。远远观看,象两座“绿色宝塔”傲然兀立,威武地扼守在擎天岩的山门,非常壮观。  
曲径通幽,穿“佛楮林”,过“油杉王”,经迎客亭旧址至双狮桥,九曲岭已到尽头,转过屏风岩便见幽谧寂静的深山古刹——龙池寺。据考证,龙池寺为佛教华严宗流派,创始人为祖道悟,据当地《周氏宗谱》记载“南宋咸淳四年(1268)祖道悟到岩头坑坐禅,五年八月十五乙亥日申时化身归佛。六年十二月十五甲申日宋度宗皇敕封擎天岩龙池寺,有本境贵地布御史官江沂接封牌,敕封祖公道悟寂感大师菩萨。八年七月辛未日开基建庵。(明)洪武九年十五日重修。大明天启三年十一月廿一日丑时加禄。”后毁于火。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池寺。龙池寺的山门前立一石碑,正中刻着“擎天一柱之可观”七个大字,横额与右下侧有小字注明,该句引自《建宁府志》所载宋人谢枋得之作。山门前左侧有三棵千年古树——南方红豆杉,这三棵古树树高都有20多米,最大的一棵三人合抱不拢,是擎天岩“镇山之宝”。  
当今的殿宇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建筑物。围墙内占地5866平方米。山门为清代所建,梁上“乾隆”二字清楚可辨。门首楹联“寺里清泉烹茶叶引云外客,门外树木遮日能招洞中仙”,进入山门,过一片广袤之地就是天王殿。进而是龙池寺的中心——三大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地藏王殿。三殿并立,鳞次栉比。后门一座聚宝楼,为收存粮食专用。寺中的历史文物多属清代制品,一石盆刻“乾隆五十八年”字样。除匾额、楹联、铸钟、石香炉外,还有石盆、石缸、石水槽等-、生产用品。龙池寺左侧有兰花圃——“清谧轩”,专用于置兰,给深山古刹增添逸情志趣。  
出龙池寺后,经一片竹林往山顶走到擎天岩的主峰。主峰整个山体石岩裸露,质地坚硬,千姿百态,有如桌、如椅、如榻、如屏之状;有似厅、似室、似台、似门之形,有“正果洞”、“祖公跳”、“冒汗崖”、“弥猴座”、“试心岩”、“双棺岩”、“宝鼎岩”、“龙珠岩”等景点,“正果洞”为一深洞,人们想进洞,别无他路,只能从擎天岩峰顶往下,仅一人能够爬行,其深莫测,洞内有“石榻”、“石椅”,相传祖道悟在此修成正果。“冒汗岩”为一巨岩,刀切壁立,平滑如镜,旱天不干涸、雨天不淌流。千百年来,常年“冒汗”,哪怕遇到大旱之年,久晴无雨,天干地裂,而“冒汗岩”的岩壁上,仍然“冒汗”不止。即使在春天雨天,到处洪水暴发,那“冒汗岩”也仅是“毛孔”细珠。传说“冒汗岩”是擎天岩的一员“大将”,由于立地擎天,承重过量所致而常年“冒汗”。“试心岩”传说是仙人的对弈遗物,凡忠诚志士,善良黎民站在岩上,往外观望,均可安稳无恙,若心术不正的奸邪之徒,稍步登岩,则在顷刻之间天旋地转,头晕心跳,腿软身倒,有如坠落万丈深渊而被倒头悬挂在半空之感觉,使求生不可以,求死不得之难受。  
各位朋友,登上擎天岩峰顶,景色更加壮丽,让人有种“万山脚下踩,飞云山腰过,身在半空中”的感觉。另外,擎天岩的龙泉、清风、薄雾也极具特色。龙泉水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水温均12℃,其清若镜,味甘如饴,水中从没有见微生物。擎天岩的清风与众不同,因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山上,加上山高林密,山下溪流交织,山风、林风、溪风常年汇流于此,再经山林之过滤,凉爽无伦比,夏季温度都在20℃左右。酷热的夏季,经九曲岭登上龙池寺,带着深山老林特有气味的清风徐徐迎面而来,不热不冷,给人清新、舒适之感,使人心旷神怡。擎天岩的薄雾清新无味,来去定时,聚散有常,通常是半夜升起,飘浮在山岭村落之间,次日早晨即消逝。如遇雨天,则有漂缈如丝的白云,伴跟随霏霏细雨飞来散去,其颜色有若飞飘的白雪、柳絮,有若袅袅青烟,轻柔飘移,似走似伫,如遇旭日晨光,即化为彩霞,金光万道,景色无穷。  
各位朋友,在擎天岩山中,一年四季各有“石景岩茶”、“山风凉快”、“绿针红叶”、“翠竹白雪”等不同的优美景色,不同季节来到擎天岩都会别有一番感受。  
(六)黄华山公园  
黄华山座落于建瓯城北,古城墙之内侧,为城中之山,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秀媚为一城之最。站在山顶上,远眺双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俯瞰城关,楼宇迭起,人来车往。顿觉气势轩昂,心胸开阔。  
南朝刘宋元嘉初(公元425年)太守华瑾之徙城郡于山麓。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韩世忠讨伐范汝为,屯兵于山上。元至正末(公元1368年)左丞阮德柔筑城至山顶,下接旧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都指挥拓宽城池,包此山于城中。明永乐间(1404—1424年)建楼亭于山间,曰:黄华台、冠山阁、凭虚轩、待月亭、咸宜亭,山下有潭、秋冬不涸。续后台阁轩亭皆废,明弘治六年(1493年)副使杨泽重建,嘉靖六年(1527年)会薟事伍希周修建,十三年薟事汪佃再建、又废。天启五年(1625年)知县仲嘉偕郡人陈国龠重建,半山有亭,余事张秉文匾曰“观止”,知事杨肇秦又于山麓建黄华书院。清顺治五年俱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张大典建真武庙于山项。二十六年协镇谢思礼,以郡城主山,令军士环山栽松,又作半山亭以憩游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宁镇王复胜、知县程祖福重修,加建挹爽亭、奎星楼,雨亭,其后知县谢启华、建安县令范溶皆有题詠,林湘画壁。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过境,戴岳、肖劲光捐银洋二千圆,助建黄华公园。惜未成。  
黄华山风光秀媚,为历代名人墨客所涉足,逗留吟诗作赋。如汉之林福、六朝之顾野王、唐之李频、宋之苏轼、蔡襄、陆游、袁枢、杨忆、刘光应、吴激、明之冯梦龙、杨荣、清之方苞、崔铣等都曾留下其赞叹诗篇。  
黄华山也曾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曾留下其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肖劲光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奉献。  
民国末,山顶奎星楼、半山挹爽亭、雨亭已废。“大跃进”期间(1958年)办食堂,黄华山松林砍烧殆尽。“文革”中(1968年)观音阁毁为废墟。  
1994年,开始重建黄华山公园。日前在山上已重建和修建黄华阁、挹爽亭、六角亭、咸宜亭、待月亭、二华叠翠亭、夕照亭及福建公学纪念亭、四省百县绿化纪念亭等多处,改建了请肖劲光将军题字“黄华山公园”,铺建全山通道。已建设成为城市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  
黄华山顶有白云寺,坐北朝南,背系龙岗,俯瞰芝城。黄华山素有“建州十景,首推黄华”之称,白云寺院掩映于青山翠柏之中,名贵珍稀树种蔚然成林,亭台楼阁古趣盎然,登山小径曲径通幽,并且香客如云,游人如织,是游客休闲与旅游胜地。  
白云寺全称白云崇梵禅寺,原址白云寺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中(936-943)从化坊,南宋建炎间遭受火灾,绍兴初重建。明洪武十三年,以其地建永丰仓,才移址光禄坊,清顺治四年秋毁,康熙廿年僧道霈重建,咸丰年间毁,光绪年间立殿,民国未修而废。白云寺的原建筑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都指挥时禹拓宽城池,包此山于城中,永乐间(1403-1424)在山顶建楼,有黄华台、冠山阁、凭虚轩、待月亭、咸宜亭,明弘治六年(1493),天启五年(1625),嘉靖六年(1527),清康熙廿二年(1683)、廿六年(1687)屡毁屡修。清天启五年(1625)重建,知事杨肇泰增建黄书院,清顺治年间被毁。光绪廿六年(1900)知府程祖重修,又增建挹爽亭、雨亭、奎星楼等。黄华麓有古北潭、韩世忠屯兵外、李纲祠等景点。  
1983年,住持释了智在原观音旧址上重建黄华山寺院,因释了智与白云寺有夙缘,遂以“白云禅寺”命名。1986年释弥果(时任建瓯县佛教协会会长)住持建三宝殿、天王殿,1992年他的徒孙释情善住持,又建了观音殿、地藏王殿、客堂、斋堂、钟鼓楼、门前石狮、山门广场,僧寮并塑佛像,漆柱壁,有红豆杉千手观音一座,1996年郑清凤居士捐宝塔式大型鼎炉一座,福州崇福寺赠送出土文物铭德寺古钟一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现白云寺占地面积4223平方米,建筑面积1938.2平方米。  
(七)九仙山  
九仙山,得名于八仙收徒传说。座落于福建省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离乡所在地区18公里,距建瓯市区58公里,与屏南交界。海拔1539米,东经:118°40′41′,北纬:26°58′24′,1979年版《辞海》中记载:“鹫峰山,在福建省北部,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九仙山在建瓯县东,风景秀媚,为闽北名山”。山上岩石浩瀚,气势壮观;松涛林海,姿态万千;红豆杉十分经常见到,生长茂密壮美;……中国第一部古代地理“百科全书”《山海经》里就生动描述了这座山的异状奇闻。易经内艮为山,东北向,是万物走到了终点,而又从起点迈步的开始。易经重山,不但有大畜卦包天蓄海的山德壮志,并且有尊山为首的《连山》古易。九仙山并是九峰并行,经书中以崖危路险,人行受止为特征的艮止这山,却又林茂果丰、走兽飞禽、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是古我们以采集狩猎为生,从猿到人进化的第一栖居地,也是僧、道、隐者爱好的--处。因此,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九仙山上还留着已经日久风化的“不登九仙山,百岁也徒然”字迹。  
九仙山起到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36年春,闽东北特委军分区铙守坤司令员、特委书记兼政委王助、政治主任左丰美帅部在九仙山上保持三年游击战争。从抗战到解放战争,陈贵芳、左丰美等一批老红军和革命先烈在这里战斗过。  
九仙山有山有水,山水兼容,以“山奇特,水有漈,景优美”著称,山上有“九峰九漈八十一景”,素有“小黄山”之称,实为难得之风景。登斯山顶,万里云山尽收眼底,可谓“一览众山小”。一年四季,游客接连不断,为一方胜地。  
“有山、有水、有奇石;有树、有寺、有神话”是九仙山最大的特点,是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环境。  
九仙山主要景点  
1、华岩寺道、佛、儒,三教合一。据考证,华岩寺在唐朝已经存在,为供当地牧童王子之寺庙,旧庙座落于鹫峰山坳平洼处,建毁时间不详,但考其石柱、石条、石梁、放生池等遗址,可知规模颇大,香火是十分旺盛。1989的,村民募捐兴建新庙,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塑有九仙王子和八仙塑像。传闻此山有仙气,有求必应,自古以来,建瓯、古田,屏南三县市来此朝拜者众;现在六月初一为华岩寺庙期,届时闽北、闽东等各地香客纷至踏来,甚为热闹。  
2、鹫峰为福建省著名的鹫峰山脉主峰,最高处鹫峰岩,海拔1539米,--峰岩耸立于群山之巅,似一只秃鹫昂向天,并作嘶鸣样。  
3、迎客松山顶上,古松参天,多为黄山松、岩壳松,似螺旋、像莲台,尤似迎客松突兀挺立,如黄山的迎客松,挺拔伟岸、姿态优美。  
4、仙人棋盘几块岩石或平或倚,可供二、三十人歇息。当中有一块岩石石面平整约16平方米大小,呈正方形,当中有一道宽约30公分的裂缝,从中长出了一道茅草把石面一分为二,这就是传说中的仙人棋盘。会当凌绝顶,站在岩石上环视四方,万里云天山河尽收眼底。重重叠叠的群山延绵起伏,伸向云际天边,视野开阔,壮丽壮观。如惬意地躺在棋盘石上,伸展四肢,仰面朝天,溶入画中,溶入天地之间。  
5、辰山对望建瓯最高峰辰山(海拔1822米)与九仙山遥遥相对,默默相望。相传,辰山是大王,九仙山是仙女,面山对望,如银河初会青年男女对影相亲,情深意浓,互相致意。  
6、仙人洞棋盘石下是个仙人洞,洞里约有2平方米大小,地面顺山势陡斜。洞内高处有香炉,插满香杆,炉旁尽是香灰,可见香火接连不断。一片天然巨石盖在洞上,洞前上方。巨石前伸出一米余,如屋檐,这里是宿营的好地方。相传,这是仙人的憩息之处。  
7、山顶观日出凌晨东方的天空现出微白。跟随天慢慢亮可见东方天边一大片云海浓厚翻滚象大海汹涌的波浪,山峦时隐时现,奇异变幻。晨曦中东方天边的云彩变成淡黄色的彩霞,一会儿就变成了桔黄色,瞬间,满天的薄云都染成了金黄色——彩霞满天,这时太阳即将就要出来了。后来,太阳在云后缓缓上升,红红的,并不耀眼;过了几秒钟,太阳变成金黄色;很快,圆圆的太阳全出来了。  
8、天马石相传是曹国舅的坐骑,座落于九仙山顶,巨石光滑,黑色,如匹奔驰的骏马,昂首翘尾,栩栩如生。  
9、九仙岩座落于九仙山巅,岩上有棋盘石,岩下有九仙洞,岩下平洼上有九仙庙遗址。  
10、观湖岩座落于往新九仙庙道上山垭口西北侧,山岗上有多处巨石平台,可远眺建瓯洋后水库,只见水面在阳光照射下,如镜面般璀璨显目。  
11、将军岩座落于旧九仙庙道上山弯处,有一行直排三巨岩,似一穿盔甲将军背着长剑。  
12、仙翁岩将军岩侧,据传是铁拐李酒醉后神韵。  
13、百丈岩将军岩侧,岩高而笔直如削。  
14、九龙漈华岩寺下,有九个瀑布,称九龙漈。非常是春夏时期,山蓄水,水成瀑,山水合一,增添了九仙山的灵气,堪称一绝。  
15、九仙云海九仙山气候多变,风大雾多。晴朗天气或雨后山上雾海茫茫,伴随阵阵松涛,如九仙过海各显神通。  
16、九仙古道九仙山居闽北与闽东交界,自古是闽北通向闽东沿海的重要通道。山上石砌古道拾级而上,尤以华岩寺上山顶的古道,有“九曲十八弯”之称。  
17、试剑石座落于华岩寺左上方,相传九仙当年在九仙山喝酒,酒后吕洞宾劈石试剑。  
18、九仙石桌座落于华岩寺左方,一平整大石,相传九仙在此饮酒品茶。  
(八)百丈震为福建省文物爱护单位。  
在前往百丈震的途中,大家可随我手指的方向看到百余米高的瀑布,体验南宋朱熹观赏飞瀑的赞美:“飞瀑百丈,若玉虹然”。当您饱受阳光照射下百丈瀑布的流金溢彩、绚丽壮景之后,便可在凉风习习之中直径百丈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要登上百丈震,也叫“百丈岩”,是雄镇建瓯南天的三峰高山,最高山峰海拔1338米。此山有三岩,各称一、二、三岩,站在这三岩,能够看到古田、建瓯、南平、迪口等地。  
百丈庵始建于唐代光化年间,传说:马氏仙奶(俗名马五娘)前往浙江杭州取水,腾云而归,路过百丈岩峰,见朵白莲花,绚彩壮丽,欲在此建庙栖身,随手抛下一根神竹,名叫“溪槐仔竹”,并托梦给正在打盹的一位采药老农,请百丈村人以竹为柱,就地建庙供她安身。庵边溪水喧啸,全国罕见的无骨鱼活跃可见,此鱼无鳞无骨无腥味。据说,宋朝朱熹到此讲学,明朝李默在此学就成仕,位居天官。正是“亭建百丈云溪上,人在万里烟雨中”,纵使是七月流火,也是清风袭人,暑日亦寒,日风凉,夜无蚊,享有“天然空调”之美称。  
沿百丈庵的山径攀登,奇观异景频频出现。大家看,马氏仙奶用的“扎脐盛水石碗”呈现眼前,碗中流泉,水清如镜,味清甘甜,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碗水不干竭,也不溢出,更有趣的是,当你猛喝这碗水,感觉肚子已很胀,可碗水还是满满的。  
沿峰而上,清末民初四方矢忠--志士传授武艺的平整岩石展现在眼前,可供数千人操练。“凹”形的天然石洞——宝盖洞,洞口可容两人并行,洞内成长方形,可以接待十余人。传说很早以前,各地豪杰在此练功时,首领和教师便在此洞憩宿和议事。  
登上峰顶,三面如刀劈陡峭,--远瞩,脚下山岭如聚,川河似练,一个个村镇尽收眼底。东可鸟瞰玉山、筹岭、古田;南可远眺迪口、霞溪、岩前;西可望见南雅、集瑞、房村、大横;北可了望建瓯芝城、建阳震前、政和的西津和松溪的渭田。  
福建农学院教授林露澄,曾慕名专程到百丈岩观赏震峰与飞瀑,题诗曰:百丈高峰插云霄,山青水秀蛟龙栖。溪流穿石成飞瀑,风景清幽天下奇。  
(九)建瓯天湖山  
建瓯西北十公里,一山突兀,葱松翠竹,秀出众山,此即天湖山。  
天湖山,山势陡旋,路径曲折,地形如莲瓣。到了山顶,突然出现了一块盆地,周高而中间平旷,有良田与小湖泊,也许天湖山由此而得名。盆地的四围松柏挺拔,翠竹堆绿,参林叠翠,环境清静幽雅。盆地之间有泉一泓,常年不干,山泉白如凝乳,味甘如醴,俗称饭浆泉,谓之为佛倾米汗处,实为俚俗之附会。确也称奇。  
天湖山今有圆通寺,古称老佛庵。据《建瓯县志》记载:宋时有隐士黄水心,筑室于此居住。黄水心名淼。曾领景德乡荐,博览群书,宋亡抗节不仕,赞慕夷齐云高风亮节。又宋郡首赵研登此有“美景天湖六六”之句。盖山有三十六景,即双虹泉、空翠亭、紫芝庵之类,为其胜境。建炎间因兵燹俱废。据翁鹤年撰《重建天湖山圆通寺碑记》刊载:“斯寺经清咸季兵燹后,幸有风雨一椽,群人士限浩大工程,不累修。羊城何善士坤如,慨于重建意……捐金三千重建,于丙寅十五年(公元1866年)落成。……庙貌庄严,辉煌金碧,回廊之上,则重楼远焉,佛殿之旁,则生祠辟焉。垣外宾馆,窗明几净,小园隙池,莳花种竹。玉泉一泓,汲泉煮茗,茶烟丰榻,令人有世外之思。  
然时过境迁,沧桑变易。特别是“文革”破坏,圆通寺门壁殆尽,佛像捣光,器用散失,大雄宝殿仅留空架,其余殿堂已成废墟。  
1978年,僧人释觉明,释达金先后进寺整理。次年释泽顺出任主持,大事修建,十五年来,先后修复大雄宝殿,重建天王、弥陀、伽蓝三殿,客堂两座,骨灰塔两座,单檐千佛桥一座长18米,宽10米,及桥头六角亭,而今满堂佛像,栩栩如生,金光耀眼,为了游客上山方便,市交通局与马坟村合资修建了-里的盘山公路直达寺前。  
古来每年六月进香如市,而今游览者络绎不绝。  
清蒋蘅有言:“昔予尝游武夷,爱五曲水云寥,岩壑幽奇。因以云廖山人自号。道里辽,不可以常往,他日傥营免衷,其在梅岩天湖之间,而天湖尤胜,因而自称天湖山人。”足见天湖山古来即为人所憧憬。  
(十)坑里公园  
坑里公园区,有一座天后宫,背靠黄华山,面朝坑里水库,映在绿水桔园之中,距市中心仅10分钟的车程。这座神庙供的是一位海上女神——妈祖。那么在到达之前,景区于1993年经政府依法登记,庙群占地面积11.5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天后宫、太保庙、关帝殿、观音殿、大奶殿、春亭、功德亭,戏台,以及根雕艺术展厅、水上筏舟、秋千等游乐地方。集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文化为一体,多种信仰杂而不乱,反映了人们对信仰的多元需求。  
现在,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神木妈祖。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推荐妈祖的概况。妈祖,原名林默娘,祖籍莆田湄洲,她出生于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因为她从出生至满月都不哭不啼,所以取名叫默娘。当时她的妈妈怀胎十四个后才生下默娘,据说妈祖乃龙女下凡,刚出生的她通身含香,经久不散。长大后显示出非凡的本领,能晓得什么时候何地发生海难,而且总会在人们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救助了很多在海上遇险的人。林默娘27岁时,在湄屿峰上乘五彩祥云升天成仙。在她升天后,依旧护佑着海上各种航船。所以妈祖也就渐渐成为人们民间所信仰的一位水上女神,在历代都予以了很高的荣誉。在明代时期,她便被封为“天妃”,到了清代,更被提高了一个档次,被授予“天后”的头衔。因此,妈祖庙也经常被称为“天妃宫”、“天后宫”,通常都分布在临海的地方。说到这,大家也许会感觉到奇怪,为何在山区也会有供奉妈祖的庙宇呢?实际上这与建瓯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建瓯位于松溪、崇阳溪和南浦溪三溪交汇的山间盆谷。在古代,山区的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建瓯的河运十分昌盛。但是因为这里的河谷多呈“V”字型,河水涨退的落差大,加上建瓯位于山间盆谷,易发生水灾。据统计,自东晋以来,共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约50多次,当中大水入城的就有20多次,损失十分惨重。因为古代的治水方法有限,所以人们就想请神助阵。众所周知,妈祖被人们尊为“海上女神”、“水上救星”,也算是治水之神。所以有人提议建妈祖庙,来防水灾、护航运、保平安。所以早在古代的时候,我们这里就有妈祖庙,代代香火接连不断。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天后宫大殿内,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尊高大而又慈爱端庄的妈祖神像,于1998年十月仿湄洲妈祖宫的格式建造而成。她高达6.8米,直径约3.3米,重约10吨,由一株千年柳杉雕琢而成。大家再看,大殿两边和背面竖起了海浪祥云般的根雕群,总长60余米,形象地展示了妈祖从出生到最终羽化升仙的整个历程,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郑和下西洋等群像,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黑妈祖神像和根雕群的布局巧妙纷繁,在我省乃至国内也是极为罕见,成为闽北乃至全省一处引起注意的旅游景点。  
关于妈祖的传说流传很广,耳闻目睹,但这尊神木妈祖的“出世”与全部妈祖神像诞生有着不同的地方。雕像用的用料是在一次山洪暴发的泥石流中从深埋地下千年喷发而出,所以从被发觉到雕刻成形无不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妈祖木雕神像,从巨木的出土,到神像的雕成,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但它的确又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  
1998年六月二十二日,建瓯发生了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此前两天,城南70多公里石塔山下的筹岭村突遇前所未有的山洪暴发。大概下午3点多钟,天空中蓦地一声晴天霹雳,乌云翻滚,大雨滂沱,铺天盖地的泥石流从后山上直冲下来,顷刻间搬走了半壁山峰,百亩田垅被红土乱石盖成一条红色的斜坡。田中原屹立高6米许、约60多平方米的巨岩被推出50米外埋入地下;田中一座小山被搬至百米以外。然而,就在泥石流飞速向只距数十米之遥的村庄逼近,眼看就要村毁人亡,奇迹出现了,一个巨大物体把泥石流当头拦下,才使得保全整个村庄人畜无恙。之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发觉这个庞然大物竟是一根通体棕褐色的千年柳杉,形似妇人,身长7米有余,大足4人合围,千古不朽坚硬而散发幽香,手敲发出“咚咚”脆响。据专家考察,这根巨木树龄达千年之久,且埋于地下也长达千年之久。  
也许是天缘巧合吧,筹岭村出土一根旷世罕见柳杉的消息,传到城里,被筹建天后宫的几位老人晓得了。由于天后宫早在当年四月份建好宫殿,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雕像用料。他们到现场一看,立刻意识到这是为妈祖造像的绝好用料。二三十吨的柳杉原木平安运抵天后宫,经认真比量,高度竟与殿宇圆拱高度相适。更巧的是,福州来的一位根雕工艺大师恰好造访,一眼相中了木料的神韵。当得知是为妈祖塑像时,即提出免费雕刻。在这位根雕大师三个月的精心劳作下,以原木为底色,不做所有拼接,一尊栩栩如生,神形兼备的妈祖神像终于脱颖而出,一面世就导致海内外的轰动。于是,“南”、“北”妈祖的遥相呼应,更加增添了妈祖的神韵和光彩。  
哦,不知大家是不是发觉妈祖神像没有附加的底座,而按尊放神像的规矩是一定要另加底座的。由于当时这儿是先建庙,后塑神像,没有考虑到神像会有这么高度。然而似乎有定数似的,出土巨木根部海浪式的造型,恰好替代底座位置,整个塑像的头、胸、腹、手、足之比例无不恰到好处,与天后宫的建筑风格和预留空间弥合得天衣无缝,堪称“天下一绝”。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太保殿,供奉着萧公等99尊太保爷神像,萧公等99尊太保爷迎请于建瓯小松龙鞍岗祖庙,是建瓯本土民间信仰供奉主神之一,寓有保平安之意。也许有人感觉奇怪,其他地方通常都是一位,唯独建瓯有99位太保。建瓯民间传说是唐末五代闽天德皇帝王延政敕封的。南唐保大初(943年),王延政据建州称帝,为揽人才,开科取士,得文武进士百人,以萧臻文武全才名登榜首。当时,张天师正在建州传道,很是灵验。此事传入皇宫,闽天德皇帝想试张天师法力,便派人在龙安岗下挖了一个大洞,命百名新科进士扮作妖怪,在洞内饮宴喧闹,同时又命张天师前往收妖。到了龙安岗上,张天师摆下香案,开始作法,顿时山崩地裂,洞内九十九位进士身首异处,仅门边一士削去一足。事后,闽天德皇帝念百士枉死,便追封九十九位被斩进士为太保,以萧臻为首,在龙安岗上立庙祀奉太保亡灵;封削足者为山魈,在各地山神庙内供奉。此后太保信仰渐渐在民间传开。  
太保殿“黑脸萧公大帝”,高8米,座前神雕案有99条线条,神态各异。有白底青花瓷香炉一口,高23厘米,直径25.3厘米,正面刻有“光绪丙午三十二年(1906)吉立,萧公座前,弟子李梦庚敬酬”,绘有云朵、海浪、双龙朝珠图画。萧公座前有直径1.8米的红豆杉根雕八童子扛元宝。殿前有戏台。  
各位朋友,现在来到的是观音殿,紫竹观音雕像居中,配有根雕灵芝、梅鹤、香炉和佛子,殿内正中及左右三向,靠墙全是根雕组合的满堂诸佛群像299尊,根雕佛像居闽北第一。  
各位朋友,现在来到的是关帝殿,关圣帝君像为栗木(大叶烤)雕刻而成,高6.66米,底宽2.28米,高大魁梧,威风凛凛。殿墙连环根雕桃园结义、挂印封金、千里送嫂、古城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夜读春秋九组群像,题为“关云长义贯九天”。殿棂门雕刻24幅关公连环画。  
各位朋友,现在来到的是大奶殿,请大家不要误会,这可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大奶、二奶什么的,而是供奉着陈靖姑、林夫人、李夫人三位女神,她们是结拜姐妹。大奶神通广大,能化解许多疑难问题,是中国南方普遍信奉的道教女神,以“肤胎救产,保妇佑童”而名传千古,在建瓯深受百姓爱戴。  
各位朋友,看完了神木妈祖和几个大殿,现在大家能够到水上游玩一番。旁边就是坑底湖,是集灌溉、养殖、旅游为一体的小型水库。现在,坑里公园景区已成为吃、住、玩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大家能够在岸边垂钓,能够乘上筏舟随波遂流,也能够乘上情侣艇或者坐上游船享受水上的清新空气和田野风光,其乐无穷,相信带给您的是轻松、愉悦。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