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邵武市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3 15:2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邵武市地理位置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闽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地跨北纬26º55¹—27º35¹,东经117º2¹—117º52¹。东北邻南平市建阳区,东南连顺昌县,南接三明市将乐、泰宁、建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邵武境内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最北端为水北镇邱家际,最东端为拿口镇华家山,东北与建阳区毗连;最南端为洪墩镇东乾山,东南与顺昌县接壤,南与三明市将乐、泰宁、建宁县交界;最西端为桂林乡盐隘,与江西省黎川县联接,西北临光泽县。  
二、邵武市宗教信仰  
佛教:至2005年底,经批准正式登记对外开放的寺庙20座,暂时登记予以保留的寺庙78座,全市佛教四众及在家居士共有2462人。当中比丘39人、比丘尼16人、沙弥8人、沙弥尼3人,住庙(寺)居士174人、在家居士2222人。  
道教:1978年以前,邵武道教徒为数不多,大多信徒散市民间,放弃宗教职业,道教活动极少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一小部分乡村又出现道教徒活动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道观12个,道教信众300余人,当中归依弟子116人。  
天主教:2003-2005年,为方便乡村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邵武市天主教爱国会先后在信教群众相对集中的水北镇王亭村、城郊镇朱山村、大埠岗镇大埠岗村购买旧房,并将旧房改导致天主教活动堂点;在沿山镇沿山街建1座建筑面积517平方米天主教堂,总造价达24.96万元。至2005年底,邵武市正式登记的天主教教堂5处,教友1100人。  
基督教:至2005年底,正式登记的基督教堂有东关教堂、拿口教堂、洋坑教堂、茅岗教堂,暂时登记的活动堂点有29个。全市共有基督教信徒6000余人,教牧人员11人。当中牧师1人、副牧师3人、传道7人。  
伊斯兰教:2005年十月,经市伊协审议,接纳1位自愿到邵武清真寺主持教务活动且不计酬劳的阿訇(山东省鄄城县人)。2005年底,全市共有穆斯林信教群众315人,教职人员1人。
  
三、邵武方言  
邵武话是赣语的一个方言,据《福建省志·方言志》、《闽语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著作,福建的赣语区主要分布在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闽北县市。当中邵武话内部能够分为城关片、洪墩片、和平片、金坑片4个小片。城关片通行于水北、城郊、沿山、吴家塘、拿口等乡镇的广大地区,称之为“邵武话”;洪墩片通行于洪墩镇和张厝乡一部分,拿口镇一部分;和平片通行于和平、大埠岗、肖家坊、桂林等乡镇和张厝乡部分地区;金坑片只在西部一小块地区使用。  
四、邵武傩舞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构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据和平镇前山坪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因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导致“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期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汲取、发展并传承至今。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邵武的傩舞,是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显然的传承关系。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五个乡镇都有“跳番僧”之称,除“跳番僧”外,大埠岗、和平还有称“跳八蛮”、“跳弥勒”,桂林乡则区别称为“大番僧”、“小番僧”。  
邵武遗存的傩文化有二大特点。首先,邵武保留的是原始的傩舞而不是发展衍变了的傩戏。中原的傩文化传播到闽越“蛮夷之地”的邵武山区,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相当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但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并且保留的是仅仅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能够说是名符实际上的傩文化活化石。另一重要特点则是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中国南方的江西赣南、福建闽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有一些傩文化遗存,但是却难以见到傩文化的史料记载。和平镇坎下村的中乾庙保存了一部《中乾庙众簿》,当地群众称之为“庙谱”。其实是一部庙志,当中就相关于傩祭的记载。坎下村的前山坪自然村更保存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一方全部是记载傩祭活动的石碑。  
五、邵武三角戏  
三角戏是主要流行于邵武及其附近周围的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原来仅仅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而得名。其起源大约在明清之时,是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的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  
三角戏从产生伊始至今有400余年,全部剧目的题材均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缠之类故事,被称为“家庭戏”。它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剧中人物无非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没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当地百姓评价三角戏是:“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深受一般百姓的欢迎。  
三角戏的说唱道白用的是“土官话”和邵武方言,言词诙谐幽默,表演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旦角均倒退着出场,丑角多用扇子、走矮子步等。其曲调有专曲专用和通用于所有剧目的“湖广调”两大类,曲牌名称多以剧目名称而定,也有以角色名称和地名为名称的。  
因为三角戏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因而被誉为“全国地方戏剧一枝花”。  
2005年,“邵武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邵武市被命名为“中国三角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六、邵武长门  
长门(tang),是邵武南区的肖家坊镇、和平镇、大埠岗镇、桂林乡特有的一种吹打乐曲牌。其产生最迟不晚于明嘉靖,“长门”的“门”字是艺人们自创的一个地方方言字,至于为何称为“门”,据说是世代相传,老艺人们也难言其详。  
长门分“一门”、“二门”、“三门”。艺人们在演奏时用移指,借字等手法,将原始曲调作各种变化,然后又将变化了的曲调回到原调上来,并能够再次进行变化,这么接连不断反复,变化多端,故能够化出“一门”、“二门”、“三门”。每一门又有“小工调”、“五六工”、“六调”等变化,每种变化又有“正调”与“邪调”的分别,演奏时,由唢呐主奏,打击乐击节,用清锣在曲牌与曲牌之间连接。  
吹打乐“长门”是在长期的婚丧喜庆和其他礼俗活动中,而根据活动的不同内容,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演奏而构成的比较固定的成套乐曲,构成了参与多种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构成一种独特的演奏方法。  
2005年,“邵武长门”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七、邵武河坊抢酒节  
邵武市洪墩镇河坊村传承的一种全国独有的奇俗。河坊,古亦称壕坊,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当地《桃溪冯氏族谱》记载,隋代开皇年间,为了安抚南蛮之地,预防南蛮土著作乱,隋文帝杨坚派兵部尚书冯世基将军率10万兵马南下,镇抚蛮夷,开发荒夷之地。地方平靖之后,他将兵马屯驻在闽北重镇邵武。冯将军看中了邵武东区的桃溪冲击平原这块土地,认为很有开垦价值,于是派出子侄率领一万二千人马屯扎到这里,率领军民兴修水利,改造河道和沼泽地,开垦出几千亩良田。开皇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91年九月初一,冯将军视察到了河坊,正值新开垦的稻田大丰收。屯驻河坊的军民们杀猪宰羊,以新酿制的红米酒和以稻米制作的糍果宴请冯将军,庆祝大丰收。当地农人家家户户也都新酿造了好多红酒与屯垦的将士共庆丰收,见到冯将军来到,纷纷抬了大桶的红酒前来表明感谢。当时他正在奉祀赵子龙的“将军庙”中,众将士向冯将军敬酒,他说:“我们在这里屯垦,任务就是安邦定国,应当居安思危,随时准备战斗。赵子龙是位神勇将军,他的忠勇是我们的楷模。我期望我们任何人都能象三国时的赵子龙赵大将军那样浑身是胆,英勇善战。所以这第一杯酒我们还是先敬赵子龙赵大将军吧!”军民人等听后都端起酒碗,不分谁家的酒桶,纷纷争抢着去舀酒,向赵子龙神像叩拜敬酒。从此以后,这一“抢酒”活动便沿袭下来构成习俗,当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一都要举办,成为全国独有的地方性节日—“抢酒节”,至今已沿袭了1415年了。  
八、宜坊过火节  
洪墩镇宜坊村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六举办。是日白天,有福气势的青壮年男子开始“跳侗”,(据说是他们信奉的“田公元帅”附身),此时能够“水火不侵、刀不入”,用一根银针从脸颊一边穿透到另一边,用一根绳索吊一个布满尖铁钉的圆铁球往赤膊的身上甩打,不破皮,不出血。晚上,在空坪铺上几十米长的木碳烧红,又开始设坛“跳侗”,田公元帅“附身”后,表演针穿脸颊、甩打铁球等,尔后赤脚从烧得通红的碳火上跑过。“跳侗”者跑过后,其他男子无论老幼也可赤脚从碳火上跑过,没有一个人感到烫,也没有一个人脚板被烫伤。这就是“过火”。“过火”结束后,到田公元帅庙中,又设坛“跳侗”,然后人们向“跳侗”者祈福,祈求平安、生子、买卖发财、考上大学等等。“跳侗”者也给人们看病,有开药方,也有画神符,据说很灵验。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与宜坊“过火”节类似的活动,但这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尚待挖掘研究。  
2007年,宜坊“过火节”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九、包糍制作技艺  
包糍,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间普及的节俗食品。邵武乡村,非常是邵南一带均称“包糍”,城区一带称“哪咤糍”,也有少数乡村称“草包”。邵武乡村百姓做包糍吃的节日不尽相同,但大多在元宵和春社两个节日。包糍的制作,主要以籼米和粳米为原料,煮至一定程度捞起,将在山坡、路旁、田边采集晒干的草本植物鼠粬草掺入,放在石臼中用木杵舂捣成糍,捏成杯状,放入多种菜肴为馅,再将口沿捏合,上笼蒸熟即可。另有一种制作方法,即是将米料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米浆,放入锅内边煮边搅拌,构成糍团,再掺入鼠粬草,搓揉成糍条,此后做法与以上同。包糍馅的用料通常有竹笋、香菇、芋头、熏猪肉、熏豆干等,在不同季节还加入一些其它配料。  
鼠粬草,俗名“水菊”,又叫“清明菜”、“鼠耳草”、“鼠耳草”,菊科植物,味甘、性平,起到化痰止咳、祛风湿、降血压的功效。春天采摘嫩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2010年,“包糍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邵武南词北调  
邵武市的南区肖家坊镇将石村、和平镇坎头村一带传承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南词北调”,当地土话亦称“汉调”。其起源于什么时候无文字资料可考,有人说始于宋代,有人说始于清代,但都一致认同是从江西传过来的。  
“南词北调”不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表演,而主要是用于结婚、祝寿、弥月等红喜事,在办喜事的人家宅第内进行。因为当地历来都流行一句话:“世上三般丑:剃头、扛轿、吹鼓手”,旧社会“吹鼓手”艺人被视为下等人,所以其表演地方都是在主人宅院正厅下天井侧旁的厢房或偏房内,场地受到限制,所以,它不可能有所有舞台动作和服装道具,只能是融道白、唱腔、闹台为一体,由四个人以吹打乐坐唱为表演形式。其曲牌有汉调西皮、下江、侧板、摇板、快板等,说唱用的是“土官话”,说唱的也是戏文内容,有《郭子仪拜寿》、《文王访贤》、《永乐观灯》、《打天官》等传统戏目,这些剧目都是靠艺人们口述和手抄而传承,现存尚有12本剧目的手抄本,能够说其实是京剧的翻版。  
2007年,“邵武南词北调”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一、七夕行桥(邵武)  
邵武有七夕妇女行桥的传统习俗,“行桥”是邵武方言,即走桥,起源当在元或明初,传承至今。  
“行桥”习俗在中国相当多地方都有,大多称为“走桥”、“踩桥”、“走百病”等,唯有邵武和广东佛山称“行桥”。各地走桥的时间不尽相同,仅仅有邵武是在“七夕”这天。  
邵武“七夕行桥”,须按顺序次第走过三座桥,首先是芹田的“父母桥”(通济桥),然后是南关外的“夫妻桥”(白渚桥),最终是东关外的“子孙桥”(桥)。七夕这天,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川流不息,次第走过三座桥。行“父母桥”,是祈愿在世的父母健康平安,福寿双全,悼念去世的父母,祝愿他们早日得到超生;行“夫妻桥”,是祈望夫妻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行“子孙桥”,就是祈盼儿孙满堂,人丁兴盛,子贵孙荣。  
七夕行桥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尽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行“父母桥”的实质是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尊老敬老;行“夫妻桥”的实质是夫妻和睦,白头偕老,家庭幸福;行“子孙桥”的实质是把子女培养成人、成才。它是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  
2010年,“七夕行桥(邵武)”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二、坎头摆果台蔬果保鲜技艺  
农历八月初五在坎下中乾庙和坎头惠安祠举办傩祭的活动之一。中乾庙和惠安祠均奉祀隋代温陵太守殴阳佑,“福善王”欧阳佑是全邵武千余年来的主要民间信仰神祗之一。八月初五是欧阳佑的诞辰,这天被称为“圣诞”,和平一带这天以中乾庙为中心举办跳傩,在惠安祠则举办“摆果台”的祭祀活动。“摆果台”,即是将旧年八月初五以来这一年内的四季干鲜蔬果共120种摆出祭祀神灵,一年四季的蔬量一应俱全。“摆果台”被称为一绝,其绝不在于蔬果之丰和品种之全,而在于一年内的鲜果保存至八月仍能色泽明艳丽不腐烂不变质,如初上市的鲜果,令人叫绝。据调查,他们是采取以井水与窖藏相结合的保存方法进行保鲜的。而没有冷藏冷冻之类电气设备的古代,这种特殊的保鲜技术确实堪称一绝。惠安祠保存了一部庙志《惠安祠众簿》,则对“摆果台”的120种蔬果作了具体记载。  
2007年,“坎头摆果台蔬果保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三、葫芦潭畲族武术  
南平邵武市桂林乡畲村葫芦潭素有习武术的传统。他们的武术,从来都是父传子、兄传弟,代代相传。这里的兰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因住居僻静,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顾。为防身、抵御匪寇,免受欺侮,全部男子从小都学武术。他们的武术与众颇不同,大多都是和平常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很有特色。他们打拳,有“红拳”、“八户头”、“老汉浇粪”等名称,如这“老汉浇粪”,其动作就是源于他们平常浇粪的动作,与平常在田间浇粪的实际动作很相似。他们的武器,不是什么刀剑戟,也基本都是生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打棍、打扁担、打凳(打板凳)、打耙(犁田的木耙)、打三角叉等等。为何都是以这些东西作为武器,他们说由于往往都是对付突如其来的情况如匪寇蓦地来袭,,这些东西身边随手就能够取得,所以他们练武术都是以这些东西作为练习的器具。前几年,东南电视台曾邀请他们拍摄了专题片。  
2007年,“葫芦潭畲族武术”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四、张三丰传说  
道教太极宗师张三丰,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自然村人,俗名张子冲,以其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在邵武及和平镇,不仅有记载张三丰的明清各朝县志府志、《张氏族谱》和愁思岭上的摩崖石刻,有张三丰-及生活和活动的遗址遗迹,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故事。如传说他相貌奇特,常戴斗笠,每逢吃喝,十斤米饭立刻吃完,有的时候几个月水米不粘牙,却红光满面,精神抖搂;传说张三丰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又传张三丰来去自由,如履平地,猛兽不敢侵犯。还有张三丰与碎铜茶的传说、“神仙桥”的传说、武阳峰下多怪事的传说、永城每朝必有一个异人出的传说等。  
张三丰与碎铜茶的传说:张三丰妈妈十月怀胎,生下张三丰之际,曾梦见一只元鹤从远方向她飞来,尔后张三丰就呱呱落地。张三丰到武当山-后仍云游不止,大约泰定甲子年间又来到邵武,在和平境内的留仙峰、武阳峰-太极,每当张三丰-运功之际,四周云雾缭绕,凝成仙气,群峰之间常有八卦太极图在空中呈现,方圆数百米内的茶叶林也受此灵气涵养,滋生出独特的灵效。附近的人们常饮此茶,不仅神清气爽,健身固体,并且能祛害除於,百病不侵。有一天,和平街上有一孩童不小心把一枚铜钱误吞入肚,疼痛难忍,危在旦夕。张三丰晓得后,从留仙峰茶叶丛中撮下一把茶叶,在口中咀嚼后,让孩童服下,只稍一杯茶的功夫,但见这孩童肚内咕咕作响,那铜钱成碎未排泻而出,立时见愈。故而人们把和平留仙峰、武阳峰周围受张三丰太极灵气所浸养的茶叶称为碎铜茶。  
“神仙桥”的传说:和平镇的街尾有座桥,相传是张三丰飞升之所,故叫“神仙桥”。明永乐初年,桥被洪水冲垮,人们过桥非常不便,常常有人掉到河里。张三丰晓得后,就托梦给当地姓曹的财主,说是假如能捐金重建此桥,必有后福。曹财主仅仅有女儿,没有儿子,正想积德修子孙满堂,张三丰的梦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决定捐资修桥,并请好友陈家一起出资修桥。陈家还把大儿子交给曹家,当修桥助手。大桥建成后,陈家青年成了曹家的入赘女婿,为曹家添了一丁,名叫曹泰。曹泰中进士后,任安庆府学训导,后官至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相传,曹泰宦海生涯两次遇难,都得到张三丰梦中指点,方化凶为吉。神仙桥出陈泰,很快传到八里十乡,一时,邵武修桥之风盛行。明末,还在神仙桥中央设立神位,塑张三丰像,老远地方的人都跑来祭桥神。在清朝后,年年举办桥会,来桥会的人要“走桥”,在桥上走三十个来回,变成禾坪的一大景观。解放后因修建公路,神仙桥被拆除。  
2010年,“张三丰传说”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五、碎铜茶制作技艺  
碎铜茶,产于和平镇海拔1400多米的留仙峰、武阳峰山脉。武阳峰亦名“观星山”,故又称“观星茶”。碎铜茶形如雀舌,色泽鲜明,汤青叶绿,淳浓甘甜,茶中的氨基酸比通常茶叶要高上2倍,其茶多酚和茶多酚氧化成分含量较通常茶叶高3倍。碎铜茶除起到与其他茶叶一样的功效外,还附有特殊的微量元素,有疏风清热、解暑消食、凉血生津的效果,能止腹泻,非常是对急性肠胃炎、胃酸过多、胃溃疡、胆结石、高血压、哮喘等疾病有显然疗效。当地人将“碎铜茶”作为一剂治病的良方,流传甚广,古代和平人亦称其为“神仙茶”。碎铜茶还能溶碎铜钱,有排除重金属的效果,只要将一小撮碎铜茶放入嘴中咀嚼片刻,再取一枚铜钱共同咀嚼一两分钟,在取出的茶渣中便能看见闪光的小碎铜,故称“碎铜茶”。  
碎铜茶制作工艺流程:采摘→(春茶或秋茶)→摊凉→杀青(温度200-250℃,杀至叶质柔软,萎卷,折梗接连不断,手紧捏成团,不易散开为好)→揉捏→炒湿胚(温度90~120℃)→滚毛胚(滚炒温度在100℃左右)→滚足干(温度在80℃左右)保存(装包密封,冷藏,待精制)。  
碎铜茶制作技术要领:①采摘:采摘鲜叶的老嫩一致,大小均匀,优质香茶要求鲜叶标注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中低档为一芽二、三叶;②摊凉;③杀青: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技术上要求杀得快、匀、透,质量上幸免红、焦、闷;④揉捻:揉捻压力掌握“先轻后重,逐一加压,轻重交替,最终松压”的原则,揉捻程度要求嫩叶成条率达90%以上,低级粗老叶成条率在60%以上,细胞破坏率在40%~65%之间;⑤炒湿胚:适宜去除茶叶中含水量;⑥滚足干(投香):滚至茶条成圆环状,茶叶外表略发白,毫微显,手捻茶成粉末即可。  
2010年,“碎铜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六、妈祖信仰(邵武)  
南平邵武市洪墩镇桥头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都要举办妈祖诞辰祭祀活动,也称为“妈祖圣诞庙会”。  
桥头村遗存一座清代建筑天后宫,供奉妈祖,平常香火颇盛。尽管正月也有举办祭祀活动,但都是小型活动,远非妈祖诞辰这天的祭祀规模可比拟。每年八月二十三日一大早,桥头及附近村庄的乐队、腰鼓队和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乡民都陆续赶到桥头村天后宫。天后宫内张灯结彩,香烟燎绕,鞭炮轰鸣,鼓乐齐奏,手捻佛珠的老妪念念有词,虔诚的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  
上午九点许,-队伍从天后宫出发,一人手擎大红令旗,一人肩挑大铜锣,两人高举“肃静”、“回避”牌,在前鸣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数十名男女扛着刀剑戟各式兵器和一对木雕小龙头,兵器后面是腰鼓队和乐队,尔后是扮相为一男、一女、一和尚的三个大头娃娃,边走边嬉戏地做着多种滑稽动作,八、九位戏班演员身上穿着戏装紧随其后,两名男子抬一个大香炉跟在戏班演员后面,大香炉上插着点燃的巨香,最终就是妈祖圣像。妈祖圣像安坐在装扮得五彩缤纷的彩轿内,彩轿由四个青壮年男子抬着,彩轿后有华丽的绫罗伞盖、彩扇、彩旗。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走巷,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口都安有一张方桌,桌上点燃着香烛,摆放好各式供品供果,燃放鞭炮,恭迎妈祖圣驾光临。  
桥头村是闽北山区的山村,既不打渔,更不行船,却建有奉祀海上爱护神妈祖的天后宫,并且每年都要举办隆重的祭祀妈祖诞辰活动,是由于桥头村的十几个姓氏家族,基本都是清代康熙前后由沿海迁徙而来,他们来自七省十八个县。因海边的市民信奉海上爱护神妈祖,他们迁入内地山区后,仍然保留、传承了原来的信仰,在这小山村建起了天后宫,继续他们奉祀妈祖娘娘的习俗。据当地老人讲,这里举办妈祖圣诞祀典活动,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今已逾300年。  
桥头村天后宫,从残存的仪门看属清中期建筑。1933年,工农红军在这里设立第十八兵站,村里20多人参加红军赤卫队,村民们配合红军反围剿,医治伤病员,筹措军饷。红军北上抗日后,村里留下来的游击队员好多个被国民党杀害,作为红军第十八兵站的天后宫也被放火焚烧,仅存一个砖石构仪门。随后是村民们自筹资金在原址上重修天后宫,继续举办妈祖祭祀活动。  
2010年,“妈祖信仰(邵武)”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七、脚跟糍制作技艺  
脚跟糍,即“脚踵糍”,因外形如脚跟而得名,亦称脚掌糍,邵武名小吃。脚踵糍的制作,将粳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浆。将沉淀的米浆放入热锅内搅拌成半熟状起锅,在搅拌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倒入适量的天然碱水(将富含碱的植物烧成灰,放水浸泡,过滤出天然碱水,供做脚踵糍用),接着将半熟的米浆团搓成条,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圆饼状,捏成附近周围微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如同用脚跟挤压而成通常。再将5至6片薄片叠成趸,放入笼屉,用旺火蒸。蒸时要在糍上面放上用五花猪肉做的米粉肉。蒸制过程中,肉的滋润涤去了米的生涩,滋润了脚踵糍而平添口感,米粉肉的肉质也变得肥而不腻,在米膏上蒸熟的米粉肉,又汲取了天然的米香,一口下去满嘴生香。出笼时的脚踵糍油光发亮,辣香交融,令人满口生津。脚踵糍炒牛肉,也成为邵武的一道地方名菜。  
十八、邵武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  
南平邵武市和平镇有几户特意做豆腐为生的人家,他们做豆腐与众不同,传统的豆腐制作不是用石膏就是用盐卤,而他们既不必石膏,也不必盐卤,只是在头一天的豆浆中留下一点,次日煮豆浆时一边搅动大锅里的豆浆,一边逐渐注入昨天留下的陈浆,以陈浆作为酵母制成豆腐,这种豆腐就叫“游浆豆腐”。这种豆腐细嫩爽口,且绝不会对人体产生所有副效果如胆结石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游浆豆腐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  
2007年,“邵武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九、邵武过年习俗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劲吹祖国山川大地,乡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全面落实。乡村面貌,前所未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月,自然是乡村最为热闹、喜庆的日子。记忆中颇为深刻的是:夜幕刚降临,乡村小道上传来铿锵的锣鼓声,乡村的小伙伴们,就哥哥扯着弟弟,姐姐抱着妹妹,蜂拥村口,先睹龙灯身姿为快!只见,为首龙珠色彩炫丽,宛如长大后,在舞厅看到的旋转七彩灯一样,七彩夺目,流光溢彩!后面跟着一条威武、华丽的龙,那龙须、龙舌,跟随举龙头人的脚步而,微微抖动着。黝黑的龙眼,会让刚刚启蒙的村童想到“画龙点睛”词语,炯炯有神!一条威武、华丽的彩龙,唯妙唯肖,栩栩如生!逼真的形象,把年幼小妹给吓哭!  
此时,家中父亲,端襟整衣,庄重点燃宝壁上的一对大红烛,外加一把檀香,整套程序,与除夕请祖无异。妈妈,则在客厅的饭桌上,用果盘备好瓜子、花生、米糕之类的点心,果盘中央,赫然放着一个用红纸端端正正包好的红包。  
跟随锣鼓的节奏,龙灯队伍来到我家门口,父亲点燃一串鞭炮,迎龙!马上站立客厅中央。首先跨进门槛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领着龙灯队的领队,推荐说:“这是某兄(某弟)”。领队上前一步,双手作揖,说:“某龙灯队,向某兄(某弟)拜年!恭贺新禧……”之类的吉祥祝福语。父亲亦庄重回礼。同贺后,说:“请迎!”,龙队的助理上前,将妈妈准备好的点心及红包收好后。主宾分明,各自站立客厅两则,跟随有力的一声锵声,龙头一叩首,顺势进入客厅中央,庄重向宝壁中央三叩首,转身华丽昂首出门去。龙尾在出门前,再摆三次龙尾。以示谢意,祝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待龙灯所有出门后,龙灯领队,再次向父亲致谢、告辞。父亲回礼:“有幸迎龙,蓬壁生辉!同喜同贺!”  
待龙灯每家每户拜完年后,便来到宽敞的晒谷坪。在锣鼓喧天中,龙灯追逐龙珠,上下翻滚、左右腾挪、前后穿梭。夜幕中的龙灯,在龙珠、龙节的灯光衬映下,一条腾云驾雾的真龙,仿佛真的下凡到人间,与民同乐。场面精彩、壮观、祥和。引得小伙伴们“哇!”声一片!而老辈们则念叨:神龙现身,神龙布雨,神龙摆尾……  
在邵武乡村正月里,不但仅有龙灯迎春,更有舞狮迎春,还有“花鼓灯”贺春!  
“花鼓灯”,时至今日,我也只是在七、八岁时,有幸相逢过一次听花鼓灯有点像“东北二人转”,可我的印象里,更像“黄梅小调”。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俩身上穿着戏妆的少女,载歌载舞。用邵武方言唱:“正月里,笑嘻嘻,笑嘻嘻,花鼓来到华堂里。华堂里,华堂来,全家大小安康来……”。传统曲目有《下南京》,听老一辈说,有实力的花鼓灯队,能唱《十八相送》。  
惋惜啦!已过半百,再未听闻过“花鼓灯”。还恳请玩《邵武在线》的有识前辈,具体释解“花鼓灯”。  
二十、邵武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相当多人划船追赶解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实际上,“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随后,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以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办“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很多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办富有自我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办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办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办竞渡。  
另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六月十六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办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办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原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这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行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解释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随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各种馅料,当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多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漂亮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附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附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中国各国个民族一起的习俗。  
二十一、饮食习俗  
1、邵武包糍:包糍是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邵武民间的节俗食品。邵武乡村,非常是邵南一带均称“包糍”,城区一带称“哪咤糍”,也有少数乡村称“草包“”。包糍馅的用料通常有竹笋、香菇、芋头、熏猪肉、熏豆干等,不同季节还会加入不同配料。  
2、脚跟糍:脚掌糍又名靠粘提,外形有点类似人的脚跟,同包糍一样都是用米浆烹制出的一款类似于粿类的糕点小吃,在邵武非常受欢迎。  
3、和平游浆豆腐:和平游浆豆腐是邵武市和平镇的特产。游浆豆腐滋味纯正、鲜嫩、可口,是游客到和平古镇必先品尝的特色佳肴。  
4、白包糍:用大米和糯米制作成饼皮,包入竹笋、香菇、芋头、熏猪肉、熏豆干等制成的馅料即为白包糍,看起来像一个大型水饺。  
5、什锦圆子:用大米磨浆,放入热锅纯手工擀成米浆团,然后搓成一个个小圆子,匹配上黑木耳、芋子、油豆腐、豆芽、香菇等各种食物熬煮而成。  
6、酸汤粉:酸汤粉是粉干经过长时间的泡发之后,和猪血熬煮成酸辣口味的一种美食。  
7、和平鲤鱼:和平鲤鱼是邵武市和平镇的特产。和平镇农民以种单季水稻为主,和平农民的先祖历来有稻田养鱼,稻鱼兼作的习惯。农户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灌水育稻时,在田里放入鲤鱼苗,再投入一些油菜饼、猪粪等为养料。待水稻接近成熟,鲤鱼即可捕捞,每尾半斤左右。煮熟的鲤鱼肉质细嫩,口感香甜,令人回味。  
二十二、邵武市名人  
李纲:(1083—1140年二月五日)字伯纪,南宋抗金名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很多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亮生动,风格沉雄劲健。  
黄峭:(872-953),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官至工部侍郎。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著《沧浪诗话》。  
黄伯思:(1079—1118)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张三丰:元季儒者、武当山道士。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二十三、邵武市著名景点  
(一)天成奇峡景区  
天成奇峡景区方圆1200公顷,座落于邵武市西南肖家坊镇,是福建省国家自然爱护区之一。景区属东南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区内生态环境爱护非常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观、古庄古庙、蜿蜒溪流,展示出朴拙的自然风貌和原始生态的神秘气息,是一个集植物种类、动物资源、昆虫世界的天然宝库,又一处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景区内风光秀媚、景色迷人。呈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的丹霞地貌,拥有数以千计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鸡冠山宏伟挺拔、田螺峰独然挺立、天马峰腾云驾雾、狮子峰张嘴长啸、巨龟岩怡然自得、姐妹峰婷婷相偎,还有双狮恋、猴王峰、天榜、马鞍峰、巨舟峰、鸳鸯一线天、老鹰崖、古塔峰、寿星岩、天笋峰、双马峰、五钟山、五虎朝狮、圣人唇、海龟石、小天下第一关、仙人浴池等等,不胜枚举。在当中赏其峰涌瀑,观丹崖茂林,听松涛鸟语,游曲溪逐浪,攀登临绝顶,览千峰拥翠,秀媚的丹山碧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锦溪是横穿景区腹地的一条动态带状水景,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流入金湖,构成九曲十八弯,集“雄、奇、险、秀、幽”之大成。溪流全长8公里,水面宽1.5-10米,深浅不一,浅则十几公分,最深处达6米,两岸山崖植物繁茂,郁郁葱葱。整条溪水辗转于岩体裂隙巷谷之间,河谷郁闭纵深,两岩多绝壁对峙,奇峰相间,峰回溪转,河谷呈“u”型,急流浅滩与平静深潭交替相间,泛竹筏漂流,或穿梭谷底,或激流浅滩,时而游弋地缝,时而飘忽林间,鸟唱虫鸣,花草芳馨,空气清新、沁人肺腑,即可以让人体味“小家碧玉”的温婉,又可以让人感触惊涛裂岸的荡气回肠。仙人台为九龙溪漂流的最佳景点之一,是临溪一座崖顶呈半弧状外倾约110°的巨大山体中部的天然崖穴,可容千余人。台面巨石数十块,似巨镜、元宝、桃、李等,根部的古墓起到重要的科考价值.整个山体为暗褐色,崖壁上数百计壁穴,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景区境内植被茂盛复杂,林相保持较好,生物资源丰富,昆虫种类繁多。当中长叶榧、江南油杉、沉水樟、红豆树、香果树等8种为国家重点爱护的珍稀树种,起到欣赏和开发价值的观赏植物275种。区内还有数十种哺乳动物、百余种鸟类,728种昆虫,宛若一个天然的动物乐园。  
(二)邵武云灵山  
福建云灵山旅游景区,座落于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龙斗316国道旁,距市区仅15公里,景区以“重环保保安全全新游”为开发理念,严格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  
云灵山是全方位、多功效、多元化地打导致为一个提供综合旅游服务的高端旅游品牌,景区首期以峡谷漂流、星级酒店、高级特色餐饮、岛屿养生温泉为主,集探险、娱乐、休闲于一体。  
福建云灵山旅游景区座落于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龙斗316国道旁,距市区仅15公里,景区拟开发面积达17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1.3亿元,以316国道旁至海拔高达1370米的云灵山主峰为开发范围中轴,主要旅游项目以长达10.88公里的福禅溪溪流及两岸为资源开发依托,分三期进行。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旅游项目。  
景区以“重环保保安全全新游”为开发理念,严格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全方位、多功效、多元化地打导致为一个提供综合旅游服务的高端旅游品牌,景区首期以峡谷漂流、星级酒店、高级特色餐饮、岛屿养生温泉为主,集探险、娱乐、休闲于一体。  
景区游客迎接招待中心占地128亩,包括问询中心、停车场、星级公厕、漂流下码头功效区、休闲广场、星级酒店、餐饮商店等旅游配套设备完善。  
景区首期项目已于2012年五月对外营业。当中“峡谷漂流”项目源自海拔1370米的云灵山,漂流沿峡谷顺瀑激流而下,全长5.2公里,落差达216米,一路怪石嶙峋,滩奇水异,两岸苍翠林荫,幽清秀美。漂流河道共分为两个漂段,第一段3.3公里为“激险漂”,危险刺激带来“挑战自己”的全新体验,当中一号位,落差达26.8米,并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一条河道,两条滑道”的创新设计;第二段1.9公里为“热情漂”,峡奇道趣带来“山色水清”的清新感受,是老少皆宜的漂流运动。星级酒店、高级特色餐饮、亲水探险栈道等同时对外开放。还有,我景区将实行全新的治理理念,实现“一-”治理系统。  
二期项目也已启动,计划项目有全新概念的云灵山水乡渔村、云灵山湖水上乐园、云灵山蹦极、高山生态云灵山湖度假村、园林茶园、农业科技园、3D概念影院、观光走廊、风情度假木屋群、原始森林休闲区、古树自然爱护观景区等乐趣十足的旅游项目。  
(三)和平古镇  
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明清时代中原地区屡见的豪华民宅现在已成稀世珍宝。然而,有一个地方依旧存留了近200栋---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镇和平。  
和平镇位于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至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和平镇民俗文化遗存丰富,相当多民俗活动相当奇特,很有观赏价值,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  
(四)邵武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  
  邵武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座落于邵武市晒口街道新丰村316国道旁。温泉区依山势而建,完整地保留了古树植被,充分体现大自然的原始古朴。温泉水源采自地下1500米深处,水量大、水质优良,是温泉休闲养生的中国第一森林温泉。联系方法:0599-6755555。  
瀑布林温泉度假村位于武夷山“双世遗”与泰宁世界自然遗产的怀抱之中,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城市数百倍,是名副实际上的“天然氧吧”。占地面积2000亩,温泉区依山势而建,完整地保留了古树植被,充分体现大自然的原始古朴。  
“花溪漂流”路线从漂流上码头途经六曲花溪、宋代古桥,穿过316国道底下,一直到达邵武富屯溪河畔。两岸盛开的红、粉玫瑰花海相伴,绿林成荫点缀,古桥清风,鸟鸣花香,让游客在体验瀑布林漂流项目时不但能感受一路亲水凉爽的危险刺激,还能感受置身“花海”美景、度假裸心的自由畅快。  
(五)福建花千谷庄园景区  
福建花千谷庄园座落于邵武市卫闽镇槎溪国有林场境内,主要建设以苗木种植、水果采摘、休闲旅游、购物度假为一体的,能互动、显张力的现代林业生态示范园。项目按照4A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  
花千谷庄园项目总投资1亿元,总建设面积1200亩,主要建设以苗木种植、水果采摘、休闲旅游、购物度假为一体,能互动、显张力的现代林业生态示范园。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内容有玫瑰园、花园、梨园、滑草场、杜鹃谷、水杉花语、青少年乐园、旱地花境、坡地花海、婚庆草坪、森林木屋、停车场、生态餐厅、游客服务中心、滑翔伞项目等。二期计划建设休闲养生庄园(由休闲木屋和铁皮石斛林区组成)、住宿配套设施以及座落于邵武城区的玫瑰花园酒店等配套设施。  
(六)卫闽迷宫小镇  
邵武卫闽迷宫小镇景区占地530亩,总投资6500万元,项目主要以卫闽“福”文化为主线,以非常好的生态资源为优势,开发建设植物迷宫、真人CS、户外高空拓展、竹林休闲娱乐、农业体验观光、休闲采摘六大板块,同时整合附近周围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农事活动体验。  
寻福文化植物迷宫、树叶型蔬菜迷宫、竹林中药材迷宫、古樟树慢道迷宫……还有配套建设的竹林木屋别墅、沙坑乐园、竹林复古餐厅、高空拓展等,这个邵武市卫闽党“迷宫小镇”,自建成以来,吸引众多各地游客,让卫闽镇这个花果之乡,再次成为旅游焦点。  
(七)邵武樱花·虹旅游景区  
“樱花·虹”景区座落于邵武市大竹镇,距市区23公里,沿316国道行驶至大竹镇口,再沿大吴线行驶3公里可到达。依托樱花种植特色,以大竹、洋坑两个中心村为重点,打造“大竹溪-洋坑苗木基地”樱花观赏线路,明显“樱花·虹”主题文化内涵,并进行季节性规划,配套月季、紫薇、茶梅等种植,实现四季有花赏。  
(八)金坑红色旅游景区  
金坑位于武夷山脉西段,保留了较原始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无污染,生态红色旅游、古民居旅游是金坑的旅游特色。金坑红色旅游景区完整保留了中央红军在闽赣苏区作战的烽火遗迹,全乡现有红军标语百余幅,明清古民居111幢,当中文昌阁、儒林郎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隐匿于青山绿水间的传统古村落更是曲径通幽、雕梁画栋,天然淳美的历史风貌给人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隔世之感。  
金坑乡位于闽赣二省三县交界处,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1931年六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由江西黎川进驻金坑,开拓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率兵开展活动,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留下了相当多宝贵的革命遗址遗迹。为爱护和发掘这片红土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近几年,金坑乡请来国内多家权威设计单位一起编制总规和详规,并通过以干得助的方法争取中央和省上所给予的原中央苏区县政策,用足用好旧宅基地复垦资金,多方筹资6000多万元用于主街立面改造,配套提高景区基础设施,复原古街古巷古建筑,修缮文昌阁、东方县政府、苏维埃政府等一批革命遗址遗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经典生态旅游风景区,并快速成为闽赣边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九)竹源村  
竹源村座落于邵武市的南麓大埠岗镇境内,座落在风景迷人的道峰山脚下,东邻张厝,西南与泰宁、将乐两县交界,北与城郊相邻,距邵武市区34公里,距福银高速和平互通口5公里,紧邻和平古镇、天成奇峡等4A级景区。全村面积16.26平方公里,现全村400余户、1500余人,辖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竹源村背靠道峰山,为其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和旖旎的风光。道峰山为邵武市境内唯一一座被皇上敕名的历史名山,其海拔1487米,素有“五台胜境”之称。山脉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36景,景景迷人,成为游人憧憬的圣地。  
竹源村村口有一块二十多亩的风水林,为道峰山的灵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风水林里生长着100多棵千年古树,水杉,香樟,苍松,苦槠等等,漂亮乡村建设中修建观赏池、叠瀑和古驿道,构成了一幅古木拥碧潭,碧潭引人家的漂亮风景画。  
竹源村村庄主街头有一栋座落于东北方向,坐北朝南建于60年代的土木结构的闲置两层楼房,占地面积160多平米,土墙四周布满绿色的爬山虎,起到独特的年代感,现打导致“乡愁馆”,同时,它还是“福建民盟书画学会创作基地”、邵武乡土谱牒馆,给大家提供一个“忆乡愁,叙乡情”的交流平台。  
(十)邵武南武夷药博园  
南武夷药博园,座落于福建邵武城郊镇朱山村张家坊,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是福建邵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占地1616亩(田地344亩,山地1272亩),已完成投资900余万元,建设了中药材大田种植基地300余亩、林下中药材栽培基地1150余亩、武夷山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160余亩,当中已收录武夷山脉药用植物600多个品种。  
“福建邵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闽西北,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也是南平市首个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园区。园区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功效区,运用“核心园区带动示范区,示范区拉动辐射区,构成互通互动技术传播体系”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园区具“本地区、跨地区、跨省份”的特点,“核心区”为水北、城郊、大埠岗3个相连乡镇,规模8000亩,重点建设“闽北中药材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闽北中药可追溯生产加工基地、闽北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闽北林下珍稀药材仿生态栽培基地、药博园”五大项目;“示范区”分布各乡镇,规模12000亩,是园区科技成果示范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辐射区”涵盖南平市辖区10县市,并辐射界壤的泰宁、将乐以及江西省黎川、资溪二等地域,规模20000亩,是园区技术传播辐射和推广应用的重要产业区域。  
2013年十二月,园区被科技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  
地址:福建邵武城郊镇朱山村张家坊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